首页范文地震减灾的措施十篇地震减灾的措施十篇

地震减灾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9:27

地震减灾的措施篇1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基层防震减灾总体能力为目标,全面落实基层地震监测、震害防御和地震应急与救援基础工作措施,强化政府重视程度,完善部门协调机制,构建社会高度关注、民众广泛参与的防震减灾社会基础,带动全市防震减灾基层基础工作快速发展。

二、总体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总体目标:经过3到5年的努力,各项工作措施全面落实,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明显增强,达到抗御本地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即遭遇6级左右地震,建筑物基本不倒,人员基本无死亡,社会基本稳定。

(二)基本要求: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防震减灾试点市的各项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完善,工作机构和队伍健全,工作措施全面落实,地震监测能力、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地震应急与救援能力显著提高,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减灾实效显著。

三、主要任务

(一)机构设置与条件保障

1、设置独立的地震工作机构;

2、地震工作部门的人员编制不少于6人;

3、地震事业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保持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长;

4、建立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制度,成员单位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5、编制防震减灾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和重点建设项目纳入本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

6、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依法履行防震减灾法定职责,制定出台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规范性文件;

7、市地震工作部门依法行政、强化监督检查,在政府行政审批大厅设置地震行政审批服务窗口。

(二)落实地震监测预报措施

1、完成测震台、强震台建设,具有地震实时监控、速报和地震烈度速报能力;

2、建成地震监测中心,建立与省地震信息传输系统相连接的信息渠道;

3、制定震情定期会商、短临跟踪会商意见报送制度;

4、编制震情监视强化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5、加强地震宏观异常观测网点建设,各村普遍建立宏观异常观测点,设置宏观异常观测员,制定宏观异常信息报送制度;

6、开展地下水动态观测,建成不同深度的地下水动态观测网,实行专人定时观测、定时报送数据;

7、落实地震监测设施与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措施,划定保护范围,设置保护标志,保护公告;

8、建立群测群防工作队伍和比较完善的群测群防工作机制,落实群测群防经费,执行社会观察员岗位津贴标准;

9、各镇街配备防震减灾助理员,制定防震减灾助理员工作职责,防震减灾助理员能够检查落实防震减灾各项措施,组织开展防震减灾活动。

(三)落实地震灾害工程性防御措施

1、城区、开发区及占地面积10平方千米以上的企业依法开展地震小区划工作;

2、建设项目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市地震主管部门依据地震小区划结果审核确定一般建设项目的抗震设防要求,对在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的工程项目选址提出许可意见;

3、重大建设项目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并依据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和施工;

4、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按照有关规定,提高一档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5、依据地震小区划结果,编制或者调整城市规划与建设布局;

6、组织开展城区、大中型企业、次生灾害源企业和生命线工程震害预测,建立震害预测数据库及其灾害快速评估系统;

7、对已经建成的建(构)筑物进行抗震性能普查和鉴定,并对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进行加固、改建或拆除;

8、组织开展主干公路的桥梁承载能力普查,并建立基础数据库;对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抗震性能差、承载能力低的桥梁进行抗震加固或者拆除重建;

9、对建设工程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落实抗震设防要求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10、把农村建筑抗震设防管理纳入村镇建设规划,组织编制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设计并推广使用地震安全农居地震科技下乡、农村民居建筑抗震技术指导与服务、农村防震抗震知识宣传普及等活动。

(四)落实地震应急与救援措施

1、建立抗震救灾指挥机构;

2、完成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市政府及其部门、学校、医院、商场、社区、企业、事业单位的预案有较强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适应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和不同单位的实际情况,通过应急演练对预案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

3、建立跨不同层级、不同行业的应急联动协调机制;

4、镇街和机关、社区、学校、医院、企业等部门和单位,定期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疏散和自救互救演练;

5、建立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及其技术系统,完善与其相配套的信息传递与处置、灾情速报、基层数据库等辅助决策技术系统;

6、建设地震现场应急指挥系统,购置卫星电话、手持GpS定位仪、发电机、摄像机、照相机、投影仪、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等现场办公设备和地震现场工作人员野外宿营、用餐、照明、通信装备;配备地震现场监测设备、宏观考察备用图件和工具、灾情调查用表、越野交通工具等;

7、组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和医疗抢救、交通抢修、电力抢修、水利抢修、通信抢修、卫生防疫等专业紧急救援队伍,并配备救援技术装备和器材,部门或者行业定期进行培训和专项演练,市政府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综合演练;

8、组建不少于100人的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并进行定期培训和演练;

9、市财政预算安排有地震应急救援专项资金;

10、依托大型超市建立地震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和应急物资储备与调用机制,建立地震应急物资储备目录与台账;

11、组织开展铲车、挖掘机、吊车、货物等能够用于应急救援的大型机械普查登记,建立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数据库与紧急征用机制;

12、组织编制地震应急避难所建设规划,利用城市绿地、广场、公园、学校操场、体育场馆等建设具有安全避险、医疗救护、基本生存功能的地震应急避难所,并安装指引标志,落实地震应急疏散通道,制定地震应急避难所管理制度和应急疏散预案;

13、建立灾情速报网,每个村至少1名灾情速报员,负责灾情信息的收集和速报;

14、制定地震应急监督检查制度,并组织开展地震应急工作检查。

(五)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1、制定年度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计划;

2、结合防震减灾助理员队伍建设,建立防震减灾宣传网络;

3、建立市地震部门与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主流媒体的沟通协调机制,依靠现代化传播手段,采取多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的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4、加强学校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全面推进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建设活动,中小学校在校学生100%掌握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防震避震演练;

5、重视加强社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全面推进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做到社区有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场所、楼道有防震减灾宣传栏、家庭有防震避震宣传手册、备震包,定期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举行地震科普讲座、地震科普知识竞赛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6、积极推进企业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地震安全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宣传落实工程性防御措施和地震次生灾害防范措施,开展重要基础设施抗震性能普查和抗震加固,提高企业抗震能力和地震安全意识;

7、深入开展农村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农村居民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地震科技下乡活动,利用“科普村村通”宣传栏张贴宣传挂图,发放宣传手册,播放宣传片,举办地震科普讲座,推动防震减灾知识进村入户;

8、建设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经常性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9、建立地震信息报道、地震新闻、地震应急宣传制度与协调机制,制定应对地震谣传、误传事件工作预案,确定新闻发言人并进行培训和演练。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实施全市防震减灾基层基础工作示范市试点工作是贯彻落实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适应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需要、提高全市防震减灾整体能力和应对地震灾害事件实战能力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示范市试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立足于基层基础,着眼于全面防御,强化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提高地震安全保障能力。

(二)加强组织领导。防震减灾基层基础工作示范县试点工作由市政府统一领导,市发改、地震、住建、财政、民政、科技、科协、水利、教育、公安、国土、通信、卫生、公路、交通、规划等部门(单位)和各镇街、企业,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共同落实地震灾害防御措施。

地震减灾的措施篇2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与救援等防震减灾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是指存在发生破坏性地震危险或者受破坏性地震影响,可能造成严重地震灾害损失,需要强化防震减灾工作措施的地区和城市。

第四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分为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由国务院批准。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由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五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第六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健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应急与救援工作体系,及时研究、组织、协调和解决防震减灾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严格履行防震减灾管理职责。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和发展改革、经贸、公安、财政、建设、交通、水利、民政、卫生、国土资源、教育、广播电视、通讯、气象、电力等其他有关部门、单位,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强化责任,抓好落实,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第七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完善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和地震工作体制,并建立、健全与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需要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投入机制,将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防震减灾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八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采取下列措施,建立和完善与震情形势相适应的地震监测设施和技术手段,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和预报水平:

(一)制定并组织实施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强化短期与临震跟踪监测措施;

(二)编制地震监测台网规划,优化台网布局,提高台网密度,消除地震监测弱区和盲区,提高地震实时监控和速报能力;

(三)建立大中城市地下深井观测网、近海海域地震监测台网,完善卫星定位观测系统,形成立体监测体系;

(四)加强地面强震动监测设施建设,提高地震灾情速报和评估能力,为抗震救灾决策提供依据;

(五)加强核设施、超限高层建筑、特大型桥梁、大型水库大坝等特定建(构)筑物和生命线工程的强震动观测与建(构)筑物健康诊断研究,为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和次生灾害预报预警提供服务;

(六)完善流动式地震监测手段,根据震情形势扩大动态监测范围,加密观测次数,提高地震短期与临震跟踪监测能力;

(七)健全短期与临震震情跟踪会商制度,建立适应本地区特征的地震预测判定指标体系;

(八)建立地震预报风险决策机制;

(九)加强地震监测设施与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划定保护范围,设置保护标志,落实保护措施。

第九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配备防震减灾助理员,提高依靠社会力量捕捉地震短期与临震宏观异常的能力。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稳定的群测群防工作队伍和经费渠道,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省地震和财政等部门负责制定社会地震观测员补助标准。

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观察到与地震有关的现象,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的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派出人员进行勘察并在24小时内鉴别落实。

第十一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下列工程性防御措施,提高本地区抗御地震灾害的综合能力:

(一)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依法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审定抗震设防要求;

(二)将位于地震动参数0.05g区内的学校、医院、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提高至0.10g以上;

(三)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必须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并严格监督检查和竣工验收,确保建设工程质量;

(四)在城市规划区域以及占地面积超过10平方千米的企业内,开展地震小区划工作;

(五)在存在地震活动断层的城市规划区域内开展地震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并在规划建设时采取必要的避让措施;

(六)对城市和已建成的生命线工程以及大中型企业、存在次生灾害源的企业,进行震害预测,并建立震害预测数据库及其评估系统;

(七)对既有的建(构)筑物进行抗震性能普查和鉴定,并对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者抗震性能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建(构)筑物进行加固、改建或者拆除;

(八)组织开展减震、隔震、抗震等新技术研发推广,鼓励采用节能、环保、抗震等新型建筑材料,提高建设工程抗震性能;

(九)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民居的抗震设防纳入村镇建设规划,组织开展农村民居建筑地震安全试点,推广试点经验,全面提高农村民居抗震性能,保障农民的居住环境安全。

地震、建设等部门应当组织设计并推广使用地震安全农村民居建筑设计与施工图集,提供抗震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培训建筑工匠,宣传普及农村民居建筑防震抗震知识。

第十三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采取下列措施,加强地震应急与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地震应急与救援能力:

(一)健全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应急联动协调机制;

(二)组织、指导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定期开展地震应急疏散和自救互救演练;

(三)完善地震应急基础设施,建立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及信息传递与处置、灾情速报、基础数据库等辅助决策技术系统;

(四)建设地震现场应急指挥系统,并配置卫星通讯、卫星定位、自备电源、信息实时采集与传输设备和越野交通工具等;

(五)组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和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配备救援技术装备并进行培训和演练;

(六)在高速铁路、城市轻轨、枢纽变电站、燃气站(线)等生命线工程以及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重大建设工程中,设置地震紧急自动处置技术系统;

(七)安排地震应急救援专项资金,建立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库和应急物资储备与调用机制;

(八)在地震短期与临震预报的地区,组织落实地震应急储备专项资金、应急救援设备和专用救生用血、医疗器械、药品、饮用水、食品等应急必需品;

(九)组织开展铲车、挖掘机、吊车等大型机械设备调查登记,建立地震应急救援装备数据库与紧急征用机制;

(十)完善地震应急监督检查制度,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学校操场、体育场馆、广场、公园、绿地等场所,设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配置避难救生设施,规划地震应急疏散通道,安装指示引导标志。

地震避难场所、应急疏散通道的产权人,应当保持地震避难场所的完好和疏散通道的畅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地震避难场所和应急疏散通道。

第十五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地震、教育、广播电视等部门,应当采取下列措施,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众的防震避震和自救互救能力:

(一)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制度建设,推进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规范化;

(二)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方面的作用;

(三)继续推进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进学校活动,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课外读物,加强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建设;

(四)利用社会资源,加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五)加强社区、企业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组织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示范社区、示范企业活动;

(六)加强农村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组织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进村入户活动。

第十六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地震信息报道和地震事件新闻制度与协调机制,及时与报道地震相关信息,正确处置地震谣传、误传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第十七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的规定以及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要求,依法组织实施地震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

第十八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未按照本办法的规定采取防震减灾措施或者有其他、、行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地震减灾的措施篇3

全面提升防震减灾能力,为加快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国发〔2010〕18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意见的实施意见》政发〔2010〕153号)精神,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活动断裂众多,境内地质构造复杂。著名的红河深大断裂和小江断裂在此交汇,建水—石屏—楚雄断裂、曲江断裂和弥勒—师宗断裂等次一级断裂构造活动强烈,历史上地震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成灾重,省地震多发区之一。有史料记载以来,全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2次,6.06.9级地震7次,5.05.9级地震35次,加上周边破坏性地震的影响,给我人民生命财富和国民经济造成了较大损失。

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十一五”以来。主要经济指标高速增长,已建和在建的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工业项目普及城乡,随着乡村化和工业化进程日益加快,全社会的物质财富快速积累,乡村居住人口迅速增加,同等破坏力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跟以前相比将成倍增加,因此,切实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显得日益迫切和必要。

防震减灾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共同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防御、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基本建立。但是防震减灾工作依然存在地震监测预报基础单薄、还有南部5县未建监测台网、防震减灾投入不够、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不强、应急指挥和紧急救援能力偏低、应对破坏性地震的措施和经验缺乏等困难和问题。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防震减灾是公共平安的重要组成局部。关系人民生命财富平安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各级各部门要从保证科学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富平安、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我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要求布置上来,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投入、落实责任、细化措施,使全抗震减灾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确保“十二五”期间有较大提升。

二、加快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照省政府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10项重大措施的决策和部署要求,工作思路上坚持监测、预防、救援并举,工作机制上坚持政府、部队、社会密切协作,工作措施上坚持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并用,切实保证和加大财政投入,全面推进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不时增强全社会综合防震减灾能力,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富平安,为加快推进红河新发展发明更加平安的防震减灾环境。

二)工作目标。2015年。基本形成多学科、多手段、覆盖全的综合观测系统,内地县市能够监测到本县市发生的1.5级以上地震,内地县能够监测到本县市发生的2.5级以上地震。基本完成抗震能力缺乏的重要建设工程加固改造,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全建立比较完善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和抗震救灾队伍体系,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小时内救援队伍能赶赴灾区开展救援,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安顿。2020年,建成覆盖全的立体地震监测网络和较为完善的预警系统,地震监测能力、速报能力、预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力争做出有减灾实效的短期预报或临震预报,全城乡建筑、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能抗御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建成较为完备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和救援保证体系。

三、加快推进全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主要工作任务

三)加强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全现有地震监测台网基础上。优化台站布局,加大台站密度。力争3年内解决我内地5县无监测台站的问题,逐步实施内地县市监测台站仪器更新和观测环境改造,争取使数字化地震观测台站覆盖全所有县市。依法维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防止因城乡各类工程建设和其它人为因素对地震观测造成影响。继续加强地震观测环境改造和整治工作。加强地震监测仪器的运维管理,不时提高地震观测质量。

四)提升地震预测研究和震情跟踪工作水平。县市地震部门要强化地震预测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应用。空虚完善滇南破坏性地震预报技术指标体系以指导全地震预测工作。健全完善震情跟踪工作制度和震情会商机制,扎实做好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震情跟踪、异常落实和分析研判工作,及时提出地震预测意见,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各有关部门要支持地震预测研究工作,地震部门从事地震预测所需要的气象、水文、地质等资料,各有关部门要无偿提供。

五)加强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建设。依照分类指导原则。落实地震群测群防经费,建立群测群防人员工作补助制度和业务培训制度,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演讲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

六)强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全各级发改、地震、住建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工程选址、规划、设计、施工等环节严格把关,确保各类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依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需严格依法开展工程场地地震平安性评价工作,并依照评价结果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七)提升城乡建筑物、构筑物的抗震能力。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开展城乡建设工程。并根据鉴定结果采取撤除、改造和加固措施,使其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继续抓好农村民居地震平安工程、中小学校舍平安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实施,强化质量监管,确保工程质量。2015年,全要完成12万户农村民居的加固改造和撤除重建任务;完成存在重大平安隐患的121.54万平方米校舍的撤除重建及存在一般隐患的145.47万平方米校舍的加固改造任务;完成1件中型水库、11件小(一)型水库、290件小(二)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配合省级有关部门抓好建筑工程减隔震技术推广工作,2020年底以前,全地震重点危险区和重点监视防御区的人员密集场所,救灾物资贮藏库等重要工程建筑物,党政机关等重要目标单位,通信、电力和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全面推广减隔震技术。

八)提高抗震救灾保通能力。全住建、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在全面掌握本系统大型机械设备数量和分布情况的基础上。不时增加保通和特种抢险设备的储藏,进一步完善运力征集和调用机制,建立健全专业应急保通队伍,做到人员到位、责任明确、任务落实,确保应急抢险队伍和救援设备在最短时间到达灾区开展抢险救援。电力、通信、无线电管理部门要全面落实保通工作预案,做好电力救援物资的补充和储备,全面完善卫星电话、移动电话、有线通信、无线电短波相互配合补充的通信保证手段,创新保通技术,确保震后电力和通信畅通。

九)加强救灾物资贮藏体系建设。全民政部门要坚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的原则。完善救灾物资贮藏网络,并根据救灾实际需要,增加救灾物资储藏的种类和数量,2015年,全完成新建5个县级救灾物资贮藏库,有条件的遥远乡镇和多灾乡镇建设一批救灾物资贮藏点。要健全完善救灾物资储藏、调运联动机制,确保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灾民得到妥善安顿。

十)健全完善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全各县市、各部门要依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证有力的要求。提高协同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2012年以前,要全面完成新一轮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工作。

十一)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全各县市、乡镇、各级住建部门要结合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增设必需的应急供水、供电、环卫、物资器材贮藏等设施设备,确保应急避难功能的发挥。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地震应急疏散通道,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

十二)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建立健全以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应急救援队、应急救援队和县市应急救援队为中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市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地震紧急救援队伍体系,明确地震应急救援职责,空虚完善地震应急救援装备,建立地震应急救援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培训和救援演练,不时提高各应急救援队伍的地震抢险救援能力。

十三)夯实防震减灾社会基础。全教育部门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及中小学公共平安教育纲要。切实提高大中小学生等重点人群的防震减灾意识;各级党校和行政学校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党政干部培训教学计划,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水平。县市宣传和地震部门要按照“主动、慎重、科学、有效”原则,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宣传手段及国家防灾减灾日、省防震减灾宣传日等载体,继续深入耐久地开展宣传活动。地震局要切实办好红河地震网站建设并及时和级各主流媒体进行沟通,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和普及率,协助人民群众掌握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直机关要率先垂范,每年在512前进行至少1次应急演练,学校每学期开学前后要进行1次应急演练。各县市要定期组织群众性的防震避震应急演练,地震重点危险区县市人民政府每年至少组织开展1次应急演练,做到有备无患。

四、加快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保证措施

十四)加强领导。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分解任务,细化责任,抓好落实。委、政府将继续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各县市也要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对乡镇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分析查找本县市、本部门防震减灾工作中存在单薄环节,逐步解决制约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十五)制定规划。将防震减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促进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同步实施,同步落实,并结合外地经济社会发展和防震减灾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当地防震减灾政策法规体系。要认真总结近年来防震减灾工作的有益经验,进一步健全完善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制度、机制和措施,不时提高本县市、本部门的防震减灾工作效果,提升综合防震减灾能力。

地震减灾的措施篇4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为使公司各部门在地震突发时,高效有序地开展地震应急工作,做好本公司人员的抢救、次生灾害源的控制、基本生活用品供给、灾后安全保障等。

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X县应急管理局关于《x年防震减灾宣传周宣传活动方案的通知》的要求,结合我公司防震减灾工作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公司各部门,在县政府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后或发生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后的应急阶段。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应立即按照本预案采取紧急措施。

二、地震应急分类。

地震分为有感地震、一般破坏性地震、严重破坏性地震三类。

x、严重破坏性地震是指震中区人走动不稳,家具翻倒,大多数房屋破坏,道路损坏,通讯电力设施遭破坏,地震震级在x.x以上,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的地震。

x、一般破坏性地震是指受当地地震的影响,震区人群惊慌,大多农舍损坏,部分破坏,地震震级在x.x-x.x级,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或少量伤亡的地震。

x、有感地震是指受当地地震影响,人们普遍有震感,震中区室内物品震落、农舍掉瓦、墙壁有微裂缝,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或有轻微经济损失的地震。

三、地震应急工作机构。

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包括平时应急准备、临震应急和震后应急三个阶段。为及时、有序地做好地震应急工作,成立XX有限责任公司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当遭受破坏性地震袭击时,该领导小组即自动转为抗震救灾指挥部,组长即为总指挥,当情况需要成立现场指挥部时,由副组长出任现场指挥部总指挥。公司防震减灾领导组负责领导和协调公司各部门防震减灾工作,研究部署各项防震减灾和应急准备工作措施,督促检查落实情况,研究决定重大问题。

(一)、防震减灾领导小组人员组成

组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x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如领导组成员因工作调动不担任原职务时,则由接替人员替补。

(二)、防震减灾领导组的主要职责:

x、震前应急时期的主要职责

负责制定x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对防震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部署的协调,检查督促各项震前准备工作及应急措施的落实。

x、震后抢险时期的主要职责

(x)及时了解、收集、汇总公司各部门震情、灾情以及应急工作情况。并负责与上级有关应急机构之间的联系。

(x)调查、了解、评估、汇总公司各部门应急工作开展情况,及时上报公司领导及上级政府等应急机构。

(x)收集、汇总、上报有关抗震救灾相关信息、新闻等。

(x)负责小组日常事物。

(三)、防震应急机构的组成及主要职责

x、防震减灾领导组办公室组成及主要职责:

办公室主任:x(工程与环保部)

组成部门:工程与环保部、餐饮部、温泉部;

主要职责:在公司防震减灾领导组领导下实施本预案。负责与上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州地震部门和有关部门保持有效的联系,保障通讯畅通。收集汇总报告震情、灾情及救灾情况,及时传达领导组的各项指令,确保迅速实施。

x、抢险救援组的组成及主要职责:

组长:x(公司总经理)

组成部门:公司各部门

主要职责:在公司防震减灾领导组领导下实施本预案。按应急预案,有秩序的组织全公司人员开展抢险救灾工作。抢救和安置伤员,对本公司的易于发生次生灾害源的控制、排险工作和治安保卫工作。

x.条件保障组的组成及主要职责

组长:x(工会主席)

组成部门:工程与环保部、财务部、后勤部;

主要职责:在公司防震减灾领导组领导下实施本预案。负责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建筑物、重要设施、重要设备的加固维修。震后的物资供应、震害鉴定、修复和重建方案,组织临时性避震棚的搭建工作。

四、临震应急反应。

州、县人民政府或地震预报部门地震临震预报后,即宣布进入临震应急期。公司应根据预报地震可能造成影响的程度,启动应急预案。

(一)、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全体成员进入临震应急工作状态。

及时召开会议,安排布置应急准备工作。

(二)、实施应急值班制度,密切关注有关部门的震情变化信息,随时了解、掌握震情变化。

(三)、根据震情发展和建筑物抗震能力以及周围工程设施情况,避震通知,必要时组织避震疏散。

要利用景区绿地、广场、停车场和其它空地设立应急避难场所。

(四)、督促检查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包括人员、物资、运输工具等)。

(五)、加强与上级防震减灾指挥部的信息联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平息地震误传或谣传,保持公司稳定,保证抗震减灾工作有序进行。

五、一般破坏性地震应急反应。

一般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公司防震减灾领导小组迅速启动地震应急预案,统一领导和协调地震应急工作。

x、迅速了解汇总震情、灾情,及时向上级防震减灾指挥部门报告。

x、及时了解、收集宏观异常,捕捉更多的地震前兆信息。

x、采取措施做好次生灾害防御工作,加强控制,防止灾害扩散,减轻或清除污染危害,确保公司职工生命财产安全。

x、迅速组织公司各部门人员进行人员、物资的抢救和抢险工作。

六、严重破坏性地震的应急反应。

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公司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应根据地震应急预案,立即将震情、灾情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并成立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在上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迅速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x、及时收集震感范围、影响程度等震情、灾情,并上报上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防震减灾机构。

x、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震情、灾情,并根据灾情提出进行紧急支援的请求和应急工作建议。

x、公司领导迅速召集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紧急会议,通报震情、灾情;决定启动公司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的工作,并先期做出以下反应:

a、人员抢救。在组织公司人员进行人员抢救的同时迅速与上级防震减灾指挥部取得联系,并争取武警部队的支援,抢救被压埋人员。

B、物资供应保障。明确可满足本部门职工总人数x/x的人员三天内的食品和生活简易品等的来源渠道与管理方式等。

C、医疗救护保障。组织医护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

D、治安保障。组织有关人员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e、应急资金保障。财务部门筹备、组织应急资金。

地震减灾的措施篇5

针对当前防震减灾工作的严峻形势,近日市政府做出了明确要求,为了切实做好我县防震减灾工作,按照上级要求,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面临的地震形势,进一步增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地震是预测难度最大、破坏程度最强、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最重的自然灾害,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事要事,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近年来,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明显变化,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地震知识宣传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但还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主要是:地震监测基础薄弱,地震预测能力较低,地震预警与紧急处置系统基本没有建立,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管理还有待加强,社会民众防灾自救常识和技能急待提高,防震减灾专业技术力量较弱等。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县是国家确定的地震重点危险区,境内地质构造复杂,且处于南北地震带中北段区域,这里的地质构造环境就决定了我县是一个地震多发区,具有地震的活动性强、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灾害重的特点。近年已在我县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多次中强地震,尤其年11月1日清晨与我市文县交界发生5.4级强感地震,11月2日01点18分岷县与漳县交界又发生4.5级强感地震,更说明了我县周边区域目前面临的震情形势依然严峻。各乡镇、各部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从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坚持以人为本的高度,充分认识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坚巨性,把防震减灾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提升地震监测、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能力,进一步增强震情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要全力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是科学预防地震灾害、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前提。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乡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加大监测预报投入力度,加强监测预报基础建设,不断提高监测预报工作水平。要牢固树立防大震、救大灾的思想,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高效率的工作、高标准的要求,确保各项重点工作落实。

(一)进一步完善地震监测台网建设。要把地震监测台网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监测台网建设、运行经费的支持力度,要保证对监测预报所需经费的投入,开展地震监测预报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促进地震监测与减灾技术成果的应用。同时要积极向上争取台网建设项目,加快设备更新,提高监测台网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要为地震监测台网引进专业人才,充实技术力量,健全监测队伍和工作机制,更好地发挥监测台网在地震预测预报中的基础作用。要加强企业地震监测台站建设,逐步推进宕昌开源矿业等矿山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努力提高监测水平。

(二)进一步健全监测预报机制。要完善地震预测预报会商机制,建全内部震情会商制度,及时研究我县及周边震情变化趋势,强化工作措施,加强监测预报工作,地震部门要加强省市联动跟踪监测、市县互动监测、专群结合监测,定期会商震情形势,积极抓好地震预测基础研究工作,提高监测预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在地震预测和震情会商工作中,要把握对地震趋势的严格控制和知情范围,严防地震传闻发生,做好震情保密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群测群防工作。要加快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建设,完善群测群防体系。要加强地震网站建设,设立地震知识宣传平台,各乡镇都要配备防震减灾助理员,一般乡镇配备1名助理员,重点乡镇配备2名助理员,还要在社区和各村特别是重点村村干部中确定防震减灾信息员,确保队伍稳定。要建立地震信息报告制度,畅通群测群防信息通道。积极支持群测群防监测网络的建设,科学规划、优化台网布局,建立覆盖全县区域的宏观地震监测网络。

三、切实提高城乡建设工程防震抗震能力

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前提基础,是防震减灾取得实效的决定性因素。一是要把抗震设防依法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工程,一律不得批准开工建设,从源头上杜绝地震安全隐患。二是要抓紧完成全县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工作,依据活断层探测结果和震害防御等基础性工作进行合理避让,科学设防。三是要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抗震设防措施,大力推进农村民居防震工作,切实改善农村抗震设防现状。要有针对性的加强重点监视防御能力,要加强地震应急救灾基础数据的排查摸底和更新收集工作。四是全面掌握城乡建筑设施抗震能力,建立城乡建筑设施抗震能力档案。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国家高于当地普通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要组织开展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鉴定,逐级建立抗震能力档案。要求积极稳步实施城镇危房改造和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程,抓紧落实公共服务设施抗震加固措施。四是交通、水务、电力等部门要切实落实各类工程的抗震设防措施,对排查出的薄弱环节,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除险加固,拆除重建等方式限期解决,力争做到大震不倒塌、中震可修复,小震无损伤,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四、大力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和处置机制

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是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各乡镇政府、各部门要切实抓好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一)加强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各乡镇都要成立防震减灾领导小组,设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及办公室,指挥部及办公机构人员职务发生变动时,要及时调整补充,确保指挥部及办公室在地震应急工作启动后,迅速有力地发挥指挥协调作用。县地震部门要承担指挥部办公日常工作,建立健全应急准备、应急检查、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等管理制度,特别是对应急准备的具体内容、应急检查的重点方面、指挥调度的程序、协调联动的方法、信息共享的渠道、社会动员的方式,都要提出详细可行的操作办法,建立切实管用的地震应急指挥工作机制。

(二)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各乡镇、各部门要抓紧做好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一要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地震应急预案。交通、电力、通讯、水务等部门要结合我县基础设施抗震能力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基础设施地震应急预案,对震情发生时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抢修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调度,抢险救灾工作指挥协调制定具体措施。二要大力推动地震应急预案向学校、医院、社区、乡镇、企业延伸。教育部门要指导县级中小学,乡镇初中、学区、中心小学都要制定科学完整的地震应急预案。县卫生部门要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县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站、乡镇卫生院都要制定以伤员救治、药品器械调运为重点内容的地震应急预案。县工信局等有关部门要指导各类企业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县地震部门要指导各乡镇和社区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县文体、民政等有关部门要制定体育场馆、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地震应急预案。三要加强地震应急预案演练。各乡镇、各有关部门每年至少要组织开展一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机构、乡镇、社区、企业地震应急预案演练,查漏补缺,切实增强地震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确保各级各类预案在地震发生时都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最大程度地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

(三)着力提高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要积极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形成以县武警中队、消防大队和紧急救援队为中坚力量,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地震救援体系。要在现有防灾救援队伍基础上,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建立具有承担多种灾害救援能力的紧急救援队伍。县政府将为紧急救援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配备先进的救援装备和设施。县地震局要加强与县武警中队、消防大队地震紧急救援工作的联系与协调,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调用和协同配合机制。要定期组织开展地震紧急救援分散演练和联合演练,全面提升地震紧急救援能力,确保地震救援队伍在应急抢险中能够及时、有序、有效地开展救援,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大力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结合广场、公园、学校等公益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县教育、卫生、体育、运管等部门要在学校、医院、体育馆、汽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必要的避险救生设备。对已经建成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县体育中心),要加强对设施的管理,确保应急避难场所在地震等灾情发生时能够有效发挥作用。

(五)加强救助保障体系建设。县民政、商务、供销、粮食等部门要紧密配合,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形成跨部门、跨行业的物资存储、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以及抢险救灾工程机械调用机制,有效保障救灾工作应急需求,确保各类救灾物资能够在震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发放到灾民手中,确保受灾群众在第一时间得到妥善安置。县卫生、民政、疾控、交通、通信、电力、气象、国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进一步完善伤员救治、灾民安置、疫情防控、工程抢险、气象服务、次生灾害防范等地震应急救援和抢险救灾体系,确保震情发生后救援有力、救治及时、安置迅速、疫情防控有效、气象服务到位,确保各类受损基础设施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使用,确保重点区域不发生地震次生灾害。

五、全面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防震减灾工作制度

防震减灾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领导,履行职责,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专门机构,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防震减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我县防御和应对重大地震灾害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要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要不断完善工作机构,把防震减灾工作分解细化到有关部门,强化措施,靠实责任,加强督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发挥政府职能作用,要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各乡镇和各部门要按照法律规定,建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依法履职,加强监管、资源共享的协调配合机制,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坚持常议常抓,充分发挥敢于负责,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要着力解决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中的问题。

二要加大防震减灾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县财政要加大对防震减灾工作经费的投入,并纳入财政预算。根据工作需要逐年递增,以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和正常业务的开展。

地震减灾的措施篇6

1.1编制目的

为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和救灾工作的领导,明确各村、社区和有关部门的职责,确保地震应急快速、协调、高效、有序地开展,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市地震应急预案》、《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订本方案。

1.3适用范围

适用于发生在我乡或发生在邻区波及我乡的地震,及与之相关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活动。

1.4工作原则

立即响应,自行启动: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乡政府和相关机构立即自动按照方案实施地震应急工作,处置本行政区域地震灾害事件。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乡政府是处置本行政区域一般地震灾害事件的主体,乡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实施地震应急工作。

社会参与、协同行动:乡政府有关部门和村、社区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同行动。紧紧依靠广大群众,建立广泛的社会动员与救助机制;依靠和发挥人民、武警部队、基干民兵在处置地震灾害事件中的骨干作用和突击队作用;依靠科学决策和先进的技术手段。

2地震应对组织机构与职责

2.1乡抗震救灾指挥部

2.1.1发生一般地震灾害事件后,乡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转为乡抗震救灾指挥部,在上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指挥下,协调组织本区域内的地震应对与救灾工作。乡抗震救灾指挥部组成如下:

指挥长:乡政府乡长

副指挥长:乡政府分管地震工作的副乡长

乡武装部负责人

成员:乡党政办、乡综治办、乡财政所、乡产业办、乡社会事业办、乡司法所、乡规划建设和土地管理办为成员。

2.1.2乡抗震救灾指挥部主要职责

(1)组织实施地震应对方案。

(2)统一指挥全乡抗震救灾工作,组织乡有关部门和村、社区对受灾地区进行紧急救援,必要时派出现场指挥部。

(3)协调县人装部、县武警中队、全乡基干民兵参加抢险救灾工作。

(4)向市政府、县政府报告震情、灾情和地震发展趋势,视灾情请求市政府支援和对外呼吁援助。

(5)部署、协调、督促、检查各部门和村、社区的地震应急、应对工作。

(6)在上级政府和县委的领导下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7)必要时提出交通管制、征用物资、灾区进入紧急状态等措施的建议。

(8)处置地震应对和救灾工作的各类突发事件,承担其他有关地震应对和救灾的重要工作。

2.1.3乡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及其职责

乡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设在乡规划建设和土地管理办。办公室主任由分管副乡长兼任。乡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主要职责:

(1)汇集、上报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进展情况。

(2)提出抗震救灾方案、措施和建议。

(3)贯彻市、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示和部署,协调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县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之间的应对救援工作,并督促落实。

(4)掌握震情监视和会商情况,分析、判断地震趋势。

(5)制定新闻、宣传工作方案,指导抗震救灾宣传,组织信息会,审核有关新闻稿。

(6)起草指挥部文件、简报,负责指挥部各类文书资料的准备和整理归档。

(7)承担乡抗震救灾指挥部日常事务和交办的其他工作。

2.2乡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

视灾情情况,成立乡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其成员如下:

指挥长:乡政府分管地震工作的副乡长

副指挥长:乡武装部部长

成员:乡防震减灾领导小组部分成员单位和村、社区负责人。

乡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职责:指挥协调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指挥协调抢险救灾队伍抢救被压埋人员;指挥协调公安消防部门迅速消除火灾及其隐患;指挥协调卫生部门紧急抢救、运转伤员;指挥协调民政部门迅速安置灾民生活、发放救灾款物;指挥协调通讯、供水、供电、供气部门迅速解决临时通讯、供水、供电、供气问题;指挥协调建设、交通部门迅速抢修重要市政和交通设施;组织协调有关方面做好保障和支援工作;向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及时反映震情、灾情处置情况,并负责落实上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决定,处置现场其他事宜。

3预警预防

提前识别地震前兆,对一定时间和空间区域的破坏性地震趋势作出预测,及时预警信息,做好预防准备,落实应对措施。

3.1预警预防行动

乡(镇)政府根据地震预报,避震通知,必要时组织避震疏散,对生命线工程和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督促检查抢险救灾准备工作;防止地震谣传或误传,保持社会稳定。

3.2地震预警级别及

乡地震重点危险区划分,按照国家和省确定的地震重点危险区执行。已经地震短期预报的地区,如果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乡政府可以48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同时向县政府和县地震局报告。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4.1.1地震灾害事件分级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或造成较大直接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0级以上地震,发生在其它地区7.0级以上的地震,可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0—299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5.0—5.9级地震,发生在其它地区6.5—6.9级地震,可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20—49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4.5—4.9级地震,发生在其它地区6.0—6.4级地震,可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一般地震灾害,是指造成2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4.0—4.4级地震,发生在其他地区5.0—5.9级地震,可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其他地震应急事件,是指强有感地震(﹤5级的有感地震)、震情异常和地震谣传。应对其他地震应急事件,在乡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的领导和支持下,乡防震减灾办公室组织、协调地震应急工作。

4.1.2地震应对分级响应

应对县内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地震灾害,分别启动Ⅰ级、Ⅱ级、Ⅲ级响应。乡抗震救灾指挥部在上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县委的领导下开展地震应对工作。

应对县内一般地震灾害,启动Ⅳ级响应,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乡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地震应急、应对工作。

4.2扩大应对地震应对期间,在受灾区域发生相同、更大等级地震灾害事件,或受灾区域发生洪灾、传染病暴发流行、社会动荡等其他意外事件,产生更严重影响或破坏,灾区丧失自我恢复能力或现有的应急力量不足,可相应提高响应级别,迅速将情况报告县政府并提出应对建议和援助请求,同时部署乡有关部门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地震应对工作的正常进行。

4.3信息报送和处理

地震灾害信息报送和处理的内容包括:震情速报和灾情速报,乡政府有关部门的灾情报送和处理,震情灾情公告。

4.3.1地震系统的震情速报

接上级地震部门的信息后,10分钟内向县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报告。

4.3.2地震系统的灾情速报

地震灾情速报内容包括地震造成破坏的范围、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等。地震灾情速报的工作程序如下:

地震工作部门迅速启动地震灾情速报网,收集地震灾情,并汇总上报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灾情发展动态,按1、2、6、6、6、……小时间隔向上级地震局报告,直至应对结束,如有新的突发灾情,应随时报告。

4.3.3乡政府的灾情报送和处理

震区乡政府迅速调查了解灾情,及时向县政府和县防震减灾局报告。

乡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灾情进行初步核实,及时汇总统计,向县政府报告。乡政府各部门和各行业部门及时向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有关灾情信息。

发现因地震伤亡、失踪或被困人员有港澳台人员或外国人,乡政府要迅速核实并上报县政府和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县政府。

4.3.4震情灾情公告

乡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依照有关规定,及时公布震情、灾情信息;有关震情灾情的新闻报道须经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审查后,涉及港、澳、台人员或外国人的报道,须经县外事台侨办同意后。

4.4指挥与协调

4.4.1i、Ⅱ级响应

在省应急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4.4.2Ⅲ级响应

在市应急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4.4.3Ⅳ级响应

地震发生后,乡政府和乡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应第一时间派人参加乡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乡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指挥和协调全乡地震应对工作。

乡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召开乡地震应急指挥部全体会议,通报震情灾情,确定应对规模,决策和处理下列事项:

(1)组织抢救被压埋人员,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

(2)组织实施紧急医疗救护,协调伤员转移、接收与治疗。

(3)组织抢修损毁的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

(4)启动应急避难场所或临时避难场所,设置救济物资供应点,提供救济物品、简易住所和临时住所,及时转移和安置受灾群众,确保饮用水消毒和水质安全,积极开展卫生防疫,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

(5)控制危险源,封锁危险场所,做好次生灾害的排查与监测预警工作,防范地震可能引发的火灾、水灾、爆炸、山体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或者剧毒、强腐蚀性物质大量泄漏等次生灾害以及传染病疫情的发生。

(6)依法采取维持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治安的必要措施。

4.4.4其他地震应急事件

我乡发生4.0-4.9级地震,由乡防震减灾办公室组织、协调全乡地震应对工作,及时收集震情和社会影响情况,提出震情趋势判断,并报告县政府和县防震减灾局。负责人为分管副乡长。

发生地震谣传事件,立即由乡防震减灾办公室牵头处理,迅速调查了解地震谣传缘由、影响范围、群众情绪等情况,及时向县政府报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平息地震谣传方案;安排布置相关部门采取各种有力措施,追查谣传根源,快速平息谣传。

4.5紧急处置

地震灾害现场,实行政府统一领导、地震现场指挥部综合协调、各部门参与的应对救援工作体制。

现场紧急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沟通汇集并及时上报信息,包括地震破坏、人员伤亡和被压埋的情况、灾民自救互救成果、救援行动进展情况;分配救援任务、划分责任区域,协调各级各类救援队伍的行动;组织查明次生灾害危险或威胁,消除次生灾害;组织采取防御措施,必要时疏散居民;组织协调抢修通信、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生命线设施;估计救灾需求的构成与数量规模,组织援助物资的接收与分配;组织建筑物安全鉴定工作;组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

各类救援队伍要服从地震现场指挥部的指挥与协调,按照有关技术要求开展救援工作。

4.5.1抢险救灾

牵头单位:乡武装部

成员单位:乡、村、组干部、民兵应急分队、乡团委(青年志愿者队伍)等

应急工作:遵照乡抗震救指挥部命令,组织调动乡抗震、民兵预备队迅速赶赴灾区,抢救被压埋人员,协助有关部门进行工程抢险;抢救国家重要物资。

4.5.2医疗卫生救援

牵头单位:乡卫生院

成员单位:各村卫生站

应急工作:组织调动医疗救护队伍迅速赶赴受灾现场进行救治,做好危重伤员转运、护送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及时清运垃圾、死亡牲畜,保持环境清洁,预防各种疫情,做好饮用水源保护、食品卫生监测检查工作,保障应急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

4.5.3交通运输

牵头单位:乡交管站

成员单位:各村民委员会

应急工作:根据需要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对被毁公路、铁路、桥梁和有关交通设施进行抢修,消除路面障碍,设置醒目标志,保证救灾车辆通行,确保抢险救援人员、物资运输和灾民疏散,实行交通管制。

4.5.4城市基础设施与工程抢险

牵头单位:乡规划建设和土地管理办

成员单位:各村民委员会

应急工作:组织专业人员对电力系统破坏情况进行检查,并迅速进行抢险、抢修,保障救灾电力供应;负责供水、燃气、排污、市政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检查抢险,负责水库、河道、堤坝等水利设施的抢险排险。

4.5.5通讯保障

牵头单位:乡产业办

成员单位:乡移动、联通、电信营业厅

应对工作:在通讯线路、设施遭受地震破坏时,开通备用的应急通讯设备,保证抗震救灾通讯畅通,并尽快恢复破坏的通讯设施。

4.5.6物资供应保障

牵头单位:乡社会事业办

成员单位:各村民委员会

应急工作:做好救灾物资(帐篷、被服、食品、药品等)的储备、调运、发放、管理工作,保障灾区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4.5.7社会治安保障

牵头单位:乡综治办

成员单位:各村民委员会

应急工作:加强灾区社会治安和国家重要财物、设施、次生灾害源以及救灾人员的安全保卫工作;加强对灾区党政机关、要害部门、物资储备仓库等重要目标的警卫,预防、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

4.5.8灾民救济及安置

牵头单位:乡社会事业办

成员单位:各村民委员会

应对工作:设置、检查各避难场地,调集救灾资金和物资,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负责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

4.5.9震情跟踪监测

牵头单位:乡防震减灾办

成员单位:各村民委员会

应对工作:加强地震监测和震情跟踪工作,及时向乡政府报告震情信息和震后趋势判定意见。

4.5.10灾情调查与灾害损失评估

牵头单位:乡防震减灾办

成员单位:各村民委员会。

应工对作:及时收集震区受灾情况向乡政府报告,按照相关规范,迅速开展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

4.5.11应对工作资金保障

牵头单位:乡财政所

成员单位:各村民委员会

应对工作:筹集、调拨应急资金。

4.5.12次生灾害防御

牵头单位:乡规划建设和土地管理办

成员单位:各村民委员会

应工对作:对道路、桥梁、天然气、供排水等重要基础设施采取措施排除或控制险情,迅速组织力量对灾区的建筑物进行鉴定,圈定危房、竖立标示牌,对可能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危险地段进行排查,采取有效措施排除或控制险情;对已造成堵塞沟道、挡水堤坝损坏的险情,要采取紧急有效处置措施排除险情,防止次生洪灾发生。对灾害性天气及时作出预报。各有关工业部门和有易燃易爆、有害有毒物品的部门负责对灾区易于发生火灾、爆炸、毒泄、污染等次生灾害的物资、设施采取紧急措施,预防次生灾害发生。

4.5.13对外呼吁与接受外援

牵头单位:乡社会事业办

成员单位:各村民委员会

应工对作:按照有关规定乡社会事业办负责请求和接受社会各界向我乡受灾区提供的紧急救援和捐助,并及时向灾区发放。

4.5.14宣传报道

牵头单位:乡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

成员单位:各村民委员会

应工对作:按《乡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应急预案》向社会震情、灾情信息,及时、准确地报道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等方面的情况,配合地震部门加强地震科普知识、防震抗震和自救互救知识的宣传;凡涉及震情、灾情的报道,须经乡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审查同意。

4.5.15后勤保障与社会动员

牵头单位:乡抗震救灾指挥部

成员单位:各村民委员会

应对工作: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组织志愿者队伍,参与抗震救灾工作。

4.6信息

地震事件的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

乡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地震预报和地震灾情信息通报工作。有关震情信息、抗震救灾和灾害损失情况的新闻报道,须经乡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审查后。

4.7应结对束

应对结束必备的四个条件:经地震趋势判断,近期无发生一般地震的可能;地震应急各项工作基本完成;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的后果基本消除;灾区基本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乡抗震救灾指挥部负责地震应结对束命令的,并及时上报县政府。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因救灾临时征用的房屋、运输工具、通讯设备等应及时归还;造成损失或无法归还的,按规定给予适当补偿。

5.2社会救援

乡社会事业办负责接受、管理、安排社会各界的各类捐赠物资,并登记造册,报乡政府备案。乡镇政府根据救灾工作的需要,制定救灾物资、资金的使用计划,对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检查,适时向社会公布。

5.3灾后重建

合理安排、严格管理救灾资金、物资,提出恢复重建的短期计划,并启动实施。乡有关部门和各村、社区协同做好灾区重建规划,加强房屋和工程建设的抗震设防工作。

5.4保险

乡防震减灾办公室负责协调县保险公司按照保险条款及时实施理赔。

5.5调查和总结

乡防震减灾办公室负责对地震灾害事件进行调查,对地震应对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建议,并报送乡政府。

6宣传、培训和演习

6.1宣传

地震应急、应对宣传坚持“主动、慎重、科学、有效”的原则,在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地震、科技、教育、广播电视、新闻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强化配合协作,采取多种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

6.2培训

各村、社区要加强地震应工对作培训;承担地震灾害紧急救援任务的各村、社区,要加强救援队伍的培训,提高地震应对能力和水平;各村、社区要开展社会民众震时自救互救知识的培训工作;乡防震减灾办公室要加强对各村、社区防震减灾助理员业务知识及技能培训。

6.3演习

各村、社区、学校和相关部门、行业、单位要按照方案要求,整合各种应救对援资源,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形式和规模的地震应对演习。

专业救援队伍有关管理部门应定期与不定期进行演练,必要时举行跨部门多种救援力量合练,检验应对联动、紧急集结、快速反应、协调配合、现场救援、后期处置等能力。

7附则

7.1定义与说明

次生灾害:地震造成工程结构、设施和自然环境破坏而引发的灾害。如火灾、爆炸、瘟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以及水灾、泥石流和滑坡等对居民生产和生活的破坏。

生命线设施:指电力、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等系统以及通信、交通等城市公共设施。

直接经济损失:指地震及地震地质灾害、地震次生灾害造成的物质破坏,包括房屋和其他工程结构设施、物品等破坏引起的经济损失,建筑物和其他工程结构、设施、设备、财物等破坏而引起的经济损失,以重置所需费用计算。不包括文物古迹和非实物财产,如货币、有价证券等损失。

7.2方案管理与更新

本方案由乡政府批准。乡有关部门和各村、社区应当根据本方案制订本部门、本辖区的地震应对方案,报乡防震减灾办公室备案。《乡地震专项抗震救灾应对工作案》的更新期限为5年。

地震应急方案的日常管理工作由乡防震减灾办公室承担。

地震减灾的措施篇7

例1近年来,地震及其衍生灾害对我国造成的影响不断加重。2010年8月13日四川映秀等多地发生了汶川地震后最大的泥石流;2011年7月5日四川映秀因泥石流一天内两次组织居民紧急疏散;2013年7月10日四川映秀连续发生两次泥石流,映秀通往汶川、成都的道路全部出现不同程度阻断,映秀镇暂时成为了“孤岛”。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推测“5・12”汶川地震发生时映秀、北川两地的灾情程度,并说明判读依据。

(2)运用灾害的关联性原理,简述“5・12”地震对“8・13”泥石流爆发的影响。

解析(1)灾情程度主要看图中的地表破裂程度和烈度的大小。映秀和北川两地位于地表破碎带附近,且烈度大,地面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大,所以灾情严重。(2)泥石流的爆发主要具备三个重要条件,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有大量水流。此题主要分析地震对泥石流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即地震后大量的碎屑物质。

答案(1)两地灾情严重。两地皆位于板块移动造成的地表破裂带附近,烈度在X级以上(烈度大)。

(2)灾害的发生具有关联性,一种或一次灾害的发生会引发其他灾害的发生。汶川地震使得山体大范围断裂松动,岩石破碎;并触发崩塌、滑坡,造成大量的碎屑物堆积于沟谷和坡麓,为本次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点拨地震烈度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受破坏的程度。同一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根据破坏程度由弱到强可以划分为1~12个烈度。烈度大小与地震等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性能、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位等因素有关。

例2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当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淹没的灾害,称之为海啸。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a地和B地受海啸影响较小的是何地,并回答判断的理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引起海啸的主要原因――地震。根据轮廓可以判断该地为东亚,a地位于我国东部沿海,B处位于日本群岛,二者都靠近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多火山地震。a处距板块边界较远,且近海为大陆架浅海,不利于海啸的形成和传播,所以a处受海啸的影响较小。

答案a。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因,由于a地离板块边界比B地远,大的断层带较少,B地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边界,地震发生的频率和破坏度都比较高,故a地震发生的频率和破坏度比B低;或B濒临深海,有利于海啸的形成和传播。而a地区沿海大陆架宽广,不利于海啸的形成和传播。

点拨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常常会诱发或同时爆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常见的自然灾害的灾害链归纳如下:

干旱――森林火灾、蝗灾

洪涝――滑坡、泥石流、流行疾病

热带气旋――狂风、暴雨、风暴潮、洪涝灾害

地震――水灾、火灾、海啸、滑坡、崩塌、瘟疫蔓延

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溃坝形成洪水

火山活动――火山爆发、冰雪融化、泥石流、大气污染

生物灾害――疾病传播、当地生态环境恶化

例3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

(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1)灾害甲位于美国西海岸,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应为地震。灾害乙位于美国东、南部沿海,临大西洋及墨西哥湾,是飓风影响的地区。(2)针对地震和飓风等自然灾害,应加强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减灾的应急预案,进行防灾的教育和培训,修建防御设施等。

答案(1)甲为地震。(西临太平洋)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乙为飓风。东部处在北大西洋飓风侵袭路径上;南部接近飓风源地。

(2)加强灾害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设施;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等。

点拨自然灾害的减灾措施虽有共性,但在具体实施时,应根据不同的自然灾害强调其减灾重点。

时间跨度大、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等,其减灾措施除了平时的防御措施及预警外,应强调遭灾时的抗灾。

时间跨度小、影响范围广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等,其减灾措施除平时的防御措施及预警外,应强调灾后的救援。

时间跨度小、影响范围小的自然灾害,如泥石流、滑坡等,其减灾措施重点是工程、生物措施的实施。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据此回答下题。

1.芦山地震与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震中位置同处龙门山断裂带,但芦山地震造成的损失较小,主要原因有()

①震级较低②提前预报③防震意识强④救援及时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2.下列自然灾害与地震关联性较强的是()

①台风②滑坡③干旱④寒潮⑤泥石流⑥海啸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②⑤⑥D.③④⑥

3.堰塞湖是指河道因山崩、冰碛物、泥石流或火山熔岩阻塞而成的湖泊。下图为“5・12”汶川地震中北川县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区示意图。结合有关知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汶川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据图说明极重灾区空间分布的特点。

(2)分析唐家山堰塞湖形成的自然原因。

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9月7日,云南省彝良县与贵州省威宁自治县交界地区连续发生里氏5.7级(震源深度14公里)和5.6级(震源深度10公里)的地震,震中位置如图所示,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后,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和多地发生滑坡严重影响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1)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震级不高但破坏性大的原因。

(2)据材料分析,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海岛,全岛海拔百米以下的平原低地约占全岛总面积的30%,其余为山地和丘陵。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山不下百余座,故台湾岛亦被称为“高山岛”。

(1)甲、乙所在地自然灾害类型有何不同?

(2)分析台湾岛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1.B2.C

3.(1)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沿河谷呈条带状分布(或沿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分布)。

(2)地质构造不稳定;岩性疏松;地形高差大、河谷陡峻(山高谷深);地震发生引发地表物质滑落,阻塞河道;降水较多,河流水量较大。

4.(1)①两个地震先后到来会有叠加效应,余震多;②震源较浅,导致烈度大;③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建筑物抗震强度低,倒塌情况严重;④震中位于县城,人口密度较大。

(2)①前期发生多次地震,岩体破坏,土质疏松。②灾后持续的降雨,导致土层松动,易形成滑动面。

地震减灾的措施篇8

一、充分认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意义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和国务院、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对做好新形势下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认清严重的震情形势,充分认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依靠科技,依靠法律,依靠群众,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两大职能,全面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工作目标。到年,基本形成专群结合、上下结合、宏观微观结合资源共享的震情综合观测系统,初步建成省、市一体化的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城市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城乡抗震设防能力明显增强。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健全。基本建立起以地震专业救援队伍为中坚、各有关行业救援队伍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救援队伍体系。地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对防震减灾贡献率显著提高。

到年,全市地震监测能力、速报能力、预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建筑、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能够抗御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建成完备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和救助保障体系,具备应对大震巨灾能力;地震科技及创新能力居全省先进水平。

三、进一步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一)做好地震形势的分析研判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震情跟踪实施方案,完善专家为主、专群结合的震情监测和跟踪体系,切实做好震情跟踪和震情形势研判工作。坚持长中短临预测预报相结合,强化对地震群测群防观测资料的应用,完善地震预测信息会商机制,努力提高地震预测预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完善地震预测预报管理制度,依法规范社会组织、公民的地震预测行为。

(二)加强和规范地震台网建设。落实分级分类管理,强化市、县两级地震台网建设。在完善现有地震监测台网的基础上,增加地震监测台项密度,提升专业监测水平,构建立体地震监测体系。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对于各类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和监测环境的行为,公安、地震等部门要依法查处。

(三)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各县(市)、区政府,各级财政、地震等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建设,加强防震减灾助理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三网一员”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支持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建立稳定的经费渠道,切实做到人员、职责、经费、培训“四落实”。各级地震部门要重视民间地震预测信息的综合利用,畅通专家与公众的沟通联系渠道,广纳各方信息,建立合作开发的地震预测机制,增强地震信息透明度,提高公众对地震预报水平的认识。

四、提高城乡建筑物抗震能力

(一)积极推进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按时完成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和震害预测工作,将项目成果向社会全方位公开。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等部门要严把安全关,对国土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要依据地震活断层探测结果,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风险,予以合理避让。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处于地震活断层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地段的建筑,要抓紧组织搬迁、避让和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积极推进城市地震小区划工作和各县(市)、区地震活断层探测工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开展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提供基础技术依据。

(二)开展抗震性能排查和抗震加固工作。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组织开展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工程,特别是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和能源、交通、铁路、水务、广电、通信等重要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次生灾害源工程等进行抗震性能鉴定,落实拆除、加固改造等防范措施,全面消除地震致灾隐患。

(三)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制度,依法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加强各个环节的抗震设防质量监管。新建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地震主管部门审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和相关行业的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努力实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全面覆盖,做到应评尽评,不留死角。公路、铁路、空港、桥梁、水库、电力、通信、输油气管线等重大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满足国家规范标准。新建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按照高于当地建筑物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四)加强对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监督管理。各级地震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依法履行监督职责。要结合地震行政审批服务、地震行政执法和防震减灾专项检查等工作,积极推进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开展,把防御措施落到实处,确保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特别是要强化对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实行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质量终身负责制。

(五)全面加强地震安全建设。建立健全社区防灾减灾体系。社区是防灾减灾的基础力量,是提高社会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要大力推进地震安全社区建设,建立由居民组成的、条块管理相结合的全方位的地震宏观观测、地震灾情速报、地震科普宣传、地震应急救援网络,推动防震减灾社会化进程。各级政府要积极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教育、地震等部门要主动配合,确保新建和改建校舍能够科学合理地避让地震危险地段、依法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设计施工。进一步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各县(市)、区政府及建设、地震等相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建筑工匠培训,普及建筑抗震知识,推广抗震技术,建立农村民居建筑抗震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各县(市)、区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与农村危旧住房改造结合起来,通过政府补助、落实税费优惠等扶持政策,引导农民群众在建房时采取科学的抗震措施。

五、进一步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一)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指挥体系。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各级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完善市级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县级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年前,各县(市)、区要建成具备应急基础数据库、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应急快速响应、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应急指挥管理等功能齐全的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纳入省、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地震应急信息共享。健全市级地震现场指挥部的应急装备,建立省、市地震现场联动机制,实现地震现场工作资源共享,提高地震现场指挥决策能力。各级政府及电力、交通、铁路、水务、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密切配合,加强灾情速报网络建设,及时汇总和报送地震灾情信息。完善军地、部门、区域之间的地震应急工作协调联动机制,提高协同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二)加强地震灾害救援力量建设。建立健全以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为中坚、行业救援队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地震紧急救援队伍体系,完善应急救援协调机制,明确定位和职责。健全以市消防支队为主,吸取地震、医疗、工程技术专家参加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提升全面救援能力。各县(市)、区要依托当地公安消防等专业队伍,建立和完善县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推动各级卫生、公安、消防、交通、铁路、人防、通信、广电、电力、水务、矿山、化工、市政、山林等行业抗震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地震救援救助和抢险能力。进一步推进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争取到年,全市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覆盖到所有社区(村)及各类特殊行业单位。

(三)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检查和应急演练。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管理规范的要求,做好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地震应急预案建设要向学校、医院、社区、企业等单位延伸。要加强预案动态管理,健全预案的备案、督查、评估和演练制度,不断增强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各级发改、民政、安监、应急办和地震等部门要积极配合,认真落实地震应急检查制度,加强对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的督促检查。全市中小学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地震应急演练。

(四)提高地震应急救援救助保障能力。结合城市规划和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公共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搞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统筹安排所需的交通、供水、供电、环保、物资储备等设备、设施,提高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应急避险通道,配置紧急救生避险设备。建立健全抗震救灾资金准备和快速拨付机制,加强各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实现专业储备与社会储备、物资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的有机结合,完善救灾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建立健全紧急情况下的运力征集、调用机制,增强应对大震巨灾的运输投送能力。各县(市)、区要在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通地震应急信息“绿色通道”,维护公众的正常生活、工作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加强通信、广电、电力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确保震后快速恢复通信、广播电视和电力供应。各县(市)、区应急管理和地震、公安、民政、卫生、交通等救灾部门要配备能够应对公共通信、电力供应中断的应急通讯和应急供电设备。切实加强伤员救治、灾民安置、救助救济的准备工作,力争震后小时内使灾民得到基本救助安置,日内地震灾区社会秩序基本恢复。

六、深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一)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各级政府及宣传、教育、科技、地震等部门要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及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纲要,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学校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推进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把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纳入学校课本教育,坚持开展地震应急避险演练。推进地震安全社区、示范学校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等建设,充分利用国家防灾减灾日等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公众自救互救意识,提高防灾能力。

(二)加强部门合作,推动公众参与。地震、宣传、科技等部门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借助大众媒体,持续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使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家庭,实现全面覆盖和家喻户晓,提高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和防灾意识。要加强部门合作,创作一批公众喜闻乐见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作品,完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资源库,提高宣传教育效果。

(三)做好信息和舆论引导。各级政府及新闻、地震等部门要完善地震信息制度,加强信息、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建立健全重大地震灾害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提高主要新闻单位地震突发新闻报道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地震谣言应对机制,及时澄清不实报道和传闻。

七、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落实防震减灾责任。各级政府要依法履行防震减灾管理职责,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影响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推进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研究建立符合实际的市县防震减灾工作指标体系和便于操作、评价的考核体系,把落实防震减灾工作措施作为改善民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中心工作同步部署、一同检查,充分发挥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作用。全面落实防震减灾目标管理责任制,依法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建立健全军地相互协调支持、部门之间密切配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机制。

(二)认真实施防震减灾规划。各县(市)、区政府要认真编制和实施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现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做好省、市、县三级防震减灾规划的衔接,统筹配置资源,加强基础防震减灾能力建设。

(三)增加防震减灾投入。各级政府要依法把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稳定增长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特别要加大对基层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力度。

(四)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各级政府及各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进一步落实防震减灾法定职责,明确防震减灾各个管理领域和环节的执法主体和工作程序。结合实际,推进防震减灾地方法规的立法工作。

地震减灾的措施篇9

关键词:地震;防震减灾;webGiS;智能分析

中图分类号:tn96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73X(2014)04?0087?03

Studyonelectronicsystemofquakepreventionanddisasterreduction

ZHoUChang?xian

(XiamenResearchCenterofSeismologySurvey,Xiamen361021,China)

abstract:earthquakeisoneofthenaturaldisasterswithgreaterharmfulness.itcancausemuchharmtohuman’slivesandproperties.theSystemofquakepreventionanddisasterreduction(SQDR)basedonGiScaneffectivelyreducethedisastercausedbyquake.tostrengthentheresearchofSQDRbasedonGiS,managementandintelligentanalyzingofquakepreventionanddisasterreductioncanimprovethecalculationanalysisaccuracyofSQDR,anddocontributiontohumansociety.thefunction,compositionandeffectivenessofSQDRbasedonwebGiSareanalyzedinthispaper.

Keywords:earthquake;quakepreventionanddisasterreduction;webGiS;intelligentanalysis

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种能储存并处理信息的技术,能够将数据库和计算机图形结合起来。我国在1990年开始就已经将GiS技术应用到防震减灾领域,进行了防震减灾的示范应用研究。在GiS不断广泛应用的同时,webGiS在防震减灾中也逐渐发挥重大的作用[1]。

1系统的总体设计

1.1系统建设目标

一套完善的分布式,空间型防震减灾信息和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是webGiS基础之上的防震减灾所要达到的目标。上述所要建成的系统主体是web服务,支撑保证由GiS技术完成,根据实际的地理信息加之多媒体数据的整理采集,在实际工作中当地的空间和属性数据的基础之上,集合了数据的管理、分析、查询和表达这几项重要功能和作用,采用编程语言,协助数据库技术支持,达到了图文并茂的效果[2]。尽管webGiS拥有如此明显的优势,但是缺点也不容忽视,即其短暂的发展和应用历史,因此对其还需加大力度进行开发与研究,争取利用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在完全利用好其现有功能的基础之上有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1.2系统总体构成

防震减灾系统以webGiS为基础,依托不同城市的防震减灾网站,主要功能有:基本信息、地图更新、震灾预测、地震科普、应急措施、法律法规及减灾论坛等。常规的网站包括:地震科普、法律法规以及减灾论坛方面的内容。而基于webGiS开发应用功能有:基本信息、地图更新、震灾预测、应急措施等。研制防震减灾系统时,对其实用性也进行观察,通过观察系统的安全性保护措施、地图的快速更新方法以及开发系统功能的技巧中webGiS的应用,从而评估防震减灾系统的可行性。

2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实现方法

本系统的webGiS的平台的开发引进了eSRi公司的arcimS3.1,JavaServerlet引擎是allaireJRun3.0,而web服务器是iiS4.0,除此之外,由SUn公司的JRe1.3.0.02以及JDK1.3.0.02提供Java环境[3]。

系统的技术功能主要有:支持2个部分的前台和后台的信息设计;支持Html和Java两种类型的浏览器方式;实际传输于网络平台上的矢量和栅格两种数据格式的图形数据;震害预测分析或地震应急人员类的专业人员和行政领导以及普通公众类的非专业人员2种类型的使用对象。

3对基础信息的、查询及分析

3.1基础信息模块内容

通常情况下,由政府部门组织调动全社会的众多力量,充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花费数月甚至多少年的时间来获取防震减灾的基础资料。可是必须认识到诸如地震此类的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毕竟不会太多,所以需要用“平震结合”的太多对待上述收集到的基础信息,从而不仅能够为防震减灾带来实际操作效益,更在此基础上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城市其他行业的查询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和信息化管理力度。基于以上原因,本文特此开展关于基础信息的查询和分析的研究。工程场地、群体或单体建筑物、地震环境、救灾基本信息以及包括输气、油、电、水等的生命线系统等都属于基本信息模块的内容,而每个信息模块都是由许多与之对应的信息图层构成的。防震减灾的基础信息量非常大,基础信息模块中的图层又可以分为属性信息(包含多个字段)和空间信息。各个消防队的任务划分、医疗单位、次生灾害源、重点保护单位、公安派出所责任以及震灾人民的安置场所等图层都属于救灾基本信息的范畴;像地震构造分区、仪器记录地震、破坏性地震以及主要活动断裂等图层都属于地震环境的范畴[4]。

3.2功能设计方法

进行信息的和查询是基础信息模块的主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还附有基本的分析作用。在设计用户页面的时候应该注意使用者不仅包括专业性人员还有非专业行人员,所以要采用瘦客户端,胖服务器的模式,即应用存在于arcimSDesigner中CustomHtmLViwer进行。因为一些信息具有保密性,在设计时应该加上一些类似于查询权限的控制措施。图1为基础信息地图的设计过程。

3.3客户端功能的构成和使用方法

属性信息的查询、地图的基本操作、分析地图、地图元素的选取以及类似打印地图、图例、鹰眼图、网站链接、图层交替显示等的辅助功能都是基础信息模块的客户端功能。webGiS的这些功能方便了工作人员对防震减灾基础信息的查询和研究分析工作,可以快速地在电子地图上了解地震的属性信息和空间位置,提高工作效率,有效的降低地震产生的灾害。

3.4震害预测及危险评估的分析

3.4.1功能设计方法

单机版GiS的震害预测的功能可以借助webGiS进行扩展。首先,单机环境下快速分析震害损失的具体操作是结合地震台网观测所给出的关于震中,震级的参数,加之各类分析结果诸如生命线系统和建筑物等目标物易损性以及地震危险程度等,最后采用GiS的分析计算和图层叠加功能来计算得出震害预测结果。这之后,开展更新,转换,组织和震害预测图库的工作,并且此工作在服务器端进行。这样最终,震害预测的结果会被有授权的各级客户端的用户进行实时的调阅查询以及数据的多功能化处理[5]。

图1基础信息地图主要设计过程

3.4.2预测地震危害模块内容

可以说飞速发展的webGiS软件和internet网络技术可谓在硬件以及软件上都给予其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目前甚至能够在webGiS的软件功能的协助下扩充基于GiS,单机版的防震减灾系统的功能。所以,本文开展了针对“震害预测或评估”的研究。

通过对地震灾害进行预测分析工作,从而采取应对措施能够有效的减轻震灾,为地震保险和企业、城市的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以及基本的技术性资料。进行地震灾害的预测是专业研究人员、企业单位以及行政主管部门研究分析地震信息,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措施的基础,所以建立一个开放性的防震减灾电子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基于webGiS的防震减灾系统不仅能技术人员对地震灾害的预测和查询,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发挥我国的震灾救援技术,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4客户端功能组成及使用方法

震害预测或评估版块下面分设多个子模块,具体有:生命线系统震害(电力、供水、输油、输气、通讯、道路等系统),特殊设备震害,建筑物震害等,并且上述三个子模块中每个又都涵盖众多信息图层,因此所承载的信息量丰富而且复杂。由此要想全面多角度地在研究区域了解地震灾害的分布情况,必须经由对信息的挖掘,加工和分析来达到[6]。

4.1网络在地震应急工作中的应用

4.1.1地震应急模块内容

地震应急工作的质量随着GiS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地震应急部门通过GiS中的数据库功能能够将救灾信息(供应电路的分布、管道的走向、排水系统以及建筑物外形等信息)利用电子地图的方式进行分享和传播,还可以将防震救灾信息进行筛选、组织,使信息更具逻辑性,并根据整合后的信息建模分析地震灾害,进行震灾救助演习等工作。因为internet网络具有分布广泛、渗透性强的优点,所以对防震救灾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种地震救灾系统的实施有很大的限制,是基于固定地点的单机基础上运行的,不能要求救灾人员聚集到一个地点进行基础信息的查询和分析,对此还应该不断的进行研究分析,扩大适用范围,发挥系统的最大作用。

4.1.2网上查询地震的应急预案

多媒体信息及超链接是web技术的重要功能,服务器在描述网络资源时采用HtmL(超级文本标记语言),因为HtmL文档能处理文本和图形,并利用文档中的链接将图形和文本连接到其他文档中,具有交互性,能够满足客户在较短的时间内寻找要需要的信息[7]。地震的应急人员可以在地震发生后,网络可用的条件下,在不同的区域内通过防震减灾网络在客户端上找到地震的应急措施方案,在超链接的帮助下明确工作内容和需要采取的具体急救方法。

4.2webGiS在地震应急工作中的应用

地震应急工作中webGiS系统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网上的电子地图来快速查询信息从而协助震后应急反应工作的开展。具体譬如,查询了解对受灾人员的安置场所的分布,规模等属性,及时做出针对救灾的疏散受灾人员的方案;知晓对于消防责任分区以及生命线系统抢修分区的具体安排规划;由webGiS做出最佳路径分析,及时赶往受灾地点争取最佳救灾时间和力度。

5结语

地震应急工作的质量随着GiS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webGiS在防震救灾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基于webGiS的防震救灾系统通过arcimS平台进行开发,极大地促进了地震基础信息、预测震灾、制定应急方案等工作的开展,能有效地帮助防震救灾工作的进行。但是这种地震救灾系统的实施有很大的限制,是基于固定地点的单机基础上运行的,还应该不断的进行研究分析,扩大适用范围,发挥系统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曲春燕,叶洪,刘治.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J].地震学报,2012,24(l):90?97.

[2]朱煌武,黄晓岗,沈业龙.合肥防震减灾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我国城市防震减灾示范研究与应用介绍[J].自然灾害学报,2009(3):59?63.

[3]徐敬海,刘伟庆,邓民宪.GiS技术在城市防震减灾的应用[D].南京:东南大学,2002.

[4]姚宝华,谢礼立,陶夏新.基于webGiS的防震减灾系统研究及其实现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震动,2010,23(l):l?8.

[5]宋晓宇,单新建.mapobjects2.0在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系统开发中的应用浅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1,23(5):58?65.

地震减灾的措施篇10

第一条为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第三条防震减灾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逐步增加防震减灾事业所需经费投入。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责任制,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第五条生命线工程和有可能因地震破坏造成有害物质泄露的单位及人员密集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行政主要负责人负责的防震减灾工作制度。

第六条市、区(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等活动的监督与管理。

计划、规划、建设、公安、民政、卫生、交通、水利、经济、科技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第八条对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区(市)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地震灾害预防

第九条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范围,按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地震安全性评价应当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并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

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其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第十一条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其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包括:

(一)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二)省以上地震安全性评价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论;

(三)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标准确认书。

第十二条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负责项目审批的部门,应当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内容。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没有包含抗震设防要求的项目,计划、规划、建设、土地管理部门不得办理立项、用地和施工等手续。

第十三条新建、改建、扩建的一般建设工程项目,应当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第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已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

工程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

建设、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计进行工程建设,并不得降低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设计标准。

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应当对所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和评价的工程项目的抗震设防质量负终身责任。

第十五条规划部门在制定城市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地震构造环境;选择工程建设用地必须避开地震活动断裂。

第十六条已经建成的属于重大建设工程的建(构)筑物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根据鉴定结果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第十七条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辖区内的地震灾害进行预测,并根据地震灾害预测结果,会同有关部门编制防震减灾规划。

第十八条地震、科技、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和单位应当互相配合,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每年3月的第一周为全市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宣传及科普知识宣传周。

第十九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学校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教育活动。

第二十条支持、鼓励单位和个人参加地震灾害保险。

第三章地震监测预报

第二十一条本市的地震监测预报方案,由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省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制定并组织实施。

市、区(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市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建立震情跟踪会商制度,并负责本辖区内的震情信息收集、分析与核实,在提出初步预测意见后,报上一级地震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二条已地震中期预报的区域,在震情跟踪过程中如发现有明显临震异常,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立即报告同级人民政府。情况紧急时,可以由市或所在区(市)人民政府48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并及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和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三条禁止制造、散布地震谣言,发生地震谣言时,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迅速予以澄清,公安部门应当依法采取措施,维持社会的稳定。

第二十四条有下列内容的文稿应当经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方可:

(一)已引起社会强烈反应的宏观地震异常现象的解释或说明;

(二)震情监视和地震活动状况;

(三)地震谣传的应急处理。

第二十五条人工一次性爆破用药相当于3吨tnt炸药能量以上的,公安机关应当在实施爆破的单位或个人向公安机关申请办理审批手续后,及时通知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六条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防震减灾规划要求,加强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工作。

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应当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纳入城市防灾系统。

第二十七条跨度大于100米的大型桥梁,以及地铁、隧道和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的水库,应当根据防震减灾需要设置地震监测设施。

高度超过150米的超高层建(构)筑物,应当设置相应的强震观测设施。

第二十八条地震前兆台、监测台、强震台的选址和设计由地震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技术验收由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第二十九条企业、事业单位投资建设和管理地震监测设施,应当接受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地震监测设施需要搬迁或者撤消时,应当事先征得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

第三十条地震监测设施的管理单位应当在监测设施的保护范围周边设立标志牌,标明保护的内容及范围,并将地震监测设施所在位置通知有关单位。

第三十一条在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不得烧荒、爆破、采石、挖土、堆放金属物品和进行其他危害和干扰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的活动。

因工程建设需在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范围内从事爆破、钻探、采石及其他振动性作业的,应当经地震监测设施管理单位同意,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第三十二条在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确实无法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的,建设单位应当在征得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后迁移或重置地震监测设施,并应当承担增建抗干扰设施或者迁移、重置的费用。

第四章地震应急救援

第三十三条市、区(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辖区内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四条下列部门和单位应当制定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报当地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一)供水、供热、燃气等属于生命线工程的部门和单位;

(二)车站、机场、铁路、港务等属于交通工程的部门和单位;

(三)大型商场、体育场、大型公共娱乐场所;

(四)医院、学校、二类以上幼儿园;

(五)大型厂矿企业;

(六)其他因地震可能引发水灾、火灾、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的单位。

第三十五条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应急机构的组成和职责;

(二)应急通信保障;

(三)抢险救援人员的组成和资金、物资的准备;

(四)应急、救助装备的准备;

(五)灾害评估准备;

(六)应急行动方案。

第三十六条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后,在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预报区内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采取下列临震应急措施:

(一)迅速启动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二)加强震情监视,随时报告震情变化;

(三)根据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避震通知,组织避震疏散。

第三十七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立即转为本级人民政府的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办事机构,具体负责抗震救灾事宜。

第三十八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地震类型和震后趋势迅速做出判断,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同级抗震救灾指挥机构。

第三十九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应急预案要求采取紧急措施抢救人民生命、财产,控制次生灾害,制止灾情、疫情的蔓延和发展,检修被毁坏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等工程,维护社会治安,保持社会稳定。

第四十条震后救灾过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听从命令,服从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积极参与抗震救灾活动。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加强对本单位人员和财产的管理与监督,将震后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第四十一条地震灾害损失由地震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建设、民政等部门负责调查、评估。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结果应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并按规定上报。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反本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