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十篇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十篇

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8:43

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篇1

五大支柱包括:经济拉动、政策扶持、市场服务、政府调控和社会保障。

支柱之一:经济拉动。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保持较高经济增长速度、调整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等,扩大就业总量。

支柱之二:政策扶持。运用优惠政策杠杆,将所创造的岗位,优先用于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支柱之三:市场服务。实现劳动力供求合理匹配。通过强化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帮助劳动者了解需求信息、提高就业能力。

支柱之四:政府调控。尽量减少失业。通过严格规范企业减员、建立预警制度等措施,减轻社会失业压力。

支柱之五:社会保障。既能有效地保障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又能积极促进再就业。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下岗失业人员的后顾之忧。

六个领域包括:中小企业、第三产业、多种经济、劳动密集、灵活就业和劳务输出。

领域之一:中小企业。调整企业结构,发展有市场需求的中小企业,继续发展劳动就业服务企业。

领域之二:第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积极开发社区服务业和旅游业的就业岗位,积极发展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

领域之三:多种经济。调整所有制结构,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集体、个体、私营、外商投资、股份合作等多种所有制经济。

领域之四:劳动密集。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

领域之五:灵活就业。适应企业用工需求和就业方式的变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从事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工作。

领域之六:劳务输出。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对内鼓励跨地区劳务协作,对外实施“走出去”战略。

十项政策措施包括: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社保补贴、就业援助、主辅分离、就业服务、财政投入、社会保障、企业裁员和社区平台。

政策措施之一:税费减免。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鼓励服务型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

政策措施之二:小额贷款。帮助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解决创业起步的资金。

政策措施之三:社保补贴。鼓励服务型企业招用下岗失业人员;扶持社区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安排大龄就业困难对象。

政策措施之四:就业援助。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男50岁以上、女40岁以上就业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给予多种帮助;实行岗位援助,社保和岗位补贴。

政策措施之五:主辅分离。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将辅业分离出来,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同时减轻社会失业压力。

政策措施之六:就业服务。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行免费的就业服务;推广“一站式”就业服务;推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

政策措施之七:财政投入。各级财政增加投入促进就业;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的支持。

政策措施之八:社会保障。保障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再就业后的社保关系接续;实行适应灵活就业的劳动关系形式、工资支付方式和社会保险办法。

政策措施之九:企业裁员。关闭破产企业必须落实职工安置方案;国有大型企业一次性裁员超过一定比例的要事前向当地政府报告。

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篇2

关键词:贸易救济体制;发展历程;市场经济

一、发展背景

1.建设流程

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国情制约和因素的制约使得经济一直发展缓慢,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各种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逐步的出现,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关键。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这个法律的颁布从宏观程度上控制了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倾销手段和倾销措施,更是的当前经济交易制度得以完善,同时也标志着我国贸易救济立法与国际正式接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问题的出现,使得该该法律逐步无法满足当前的需要,1997年,国务院在参照关贸总协定《反倾销法典》新文本条文的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反补贴和保护措施条例》,标志着我国反倾销、反补贴制度正式建立。2001年,在我国正式加入wto的当天,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措施条例》,标志着我国贸易救济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

2.贸易救济体制发展的总体趋势

我国经济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发展的,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我国经济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也出现了高速平稳的发展趋势。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各种国外贸易制度和贸易方式不断的进入大陆市场,使得其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3.当前社会中的应用手段和措施

我国政府首次启动贸易救济实施机制是1997年对原产于美国、加拿大和韩国的新闻纸进行的反倾销立案调查。根据wto最新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是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受害国,同时也逐步成为采取贸易救济措施最多的成员之一。

二、贸易救济体制在当前社会中的各种缺陷

1.贸易救济法律法规规定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

根据《外贸法》规定,我国的贸易救济制度应包括针对进口产品的“两反一保”,应对外国不正当或不合理进口限制的出口救济制度,以及救济国内服务产业损害的国际服务贸易救济制度。但我国《外贸法》中仅仅针对“两反一保”颁布了单行条例,没有关于应对外国不正当或不合理进口限制的专门法规和服务贸易救济法规,这是我国贸易救济法律制度不完善的最突出表现。

2.企业对贸易救济诉讼认识不够,不积极

我国企业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对有效合理利用国际市场规则认识不够,常将国际经济竞争误认为是低价竞争;在自己的产品遭到国外产品倾销、补贴等贸易救济或贸易壁垒时,缺乏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身正当权益的能力。

3.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的贸易救济信息服务系统仍存在着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资源未能充分、有效利用,反馈速度慢、敏感性差等弊端,严重制约了贸易救济制度发挥对企业与产业的预警功能和对国家利益的事前保护作用,致使贸易救济措施常局限于事后救济的范围内。

三、完善我国贸易救济体制的思路

1.健全贸易救济法律法规体系

一是颁布具体的实施条例,进一步明确、细化“两反一保”法律的关键条文;二是以实施细则和解释性规范的形式作补充,商务部可根据实践经验和具体案例的情况归纳总结,制定具体操作方面和技术层面上的实施细则;三是参考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救济立法和实践,如美国与欧盟贸易救济法律制度中的有关出口救济制度和反规避规则的规定。

2.提高企业贸易救济法律意识,积极提起申诉

企业应树立对贸易救济措施的正确认识。当国外某产品进口至我国,并采取不公平贸易行为,对我国企业造成了产业损害或损害的威胁时,企业应积极向政府主管机关提出申诉,这也是政府主管机关启动贸易救济调查的前提条件。

3.完善产业安全数据库,强化产业损害预警机制

产业安全数据库是维护我国产业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建设项目,也是商务部公共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对产业损害动态进行全方位的监控,需扎实推进产业安全数据库的扩容:一是扩大监测范围,包括行业、指标、直报数据的样本企业等内容的监测;二是加大数据分析力度,尤其是对新型的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以及知识产权纠纷等造成的产业损害研究应更深入;三是建立运转协调、科学有效的分工合作体系,鼓励地方、行业、专家、企业积极参与,以科学的理念与方法,走专业化与标准化的道路,切实维护产业安全工作。

4.加快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信息咨询机构服务水平

一是拓宽贸易救济信息的渠道,建立更多的信息咨询服务中介机构,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贸易救济商务预报”为载体扩大信息覆盖面。二是进一步提高信息咨询服务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及时、有效地贸易救济信息,对企业立案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做好立案前的辅导工作,充分发挥其咨询、引导服务作用。

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篇3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解读政策,创新工作思路,危中求机,抢抓机遇,狠抓落实,保持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加快**开放崛起做出更大贡献。

二、落实范围

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措施以及中央各部、办、委下发的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等(详见附表)。

三、有关要求

(一)认真开展清查活动。各地各部门要在前段工作基础上,对党中央、国务院和上级主管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进行一次集中清理,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一次集中检查,对贯彻落实效果进行一次集中评估。要密切跟踪、认真研究、积极响应国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出台的新政策、新措施,增强敏感性,提高反应力,掌握主动权。此项工作要求在5月中旬前完成。

(二)研究制定措施办法。市直各部门要认真研究上级主管部门出台的每一条政策措施,明确每一条政策的指向,理解每一条政策的内涵,挖掘每一条政策的精髓。特别是对原则性、综合性的政策措施,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细则,增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并在5月底前将实施办法和细则以正式文件报送市政府办公室。

(三)强化政策落实力度。要把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系列政策措施作为我市应对金融危机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认真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对于国家出台的各种服务市场主体、提振消费方面的政策措施,必须坚决执行、立即执行,不能以任何理由拖延或打折扣,确保国家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市政府将于6月上旬组织召开专门会议,集中听取政府相关部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情况汇报,重点查看贯彻落实力度。

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篇4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和区委的精神和部署,按照“重在取得实效、重在取信于民”的要求,通过整改落实工作,研究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方面的突出问题,力争在改进观念意识和机关作风,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使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更大成果。通过整改落实工作,着力提高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水平,增强工作主动性、创新性、前瞻性和科学性,推进思想更加解放,思路更加开拓,措施办法更加得力,制度机制更加完善,工作作风更加务实,使学习实践活动真正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的,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在整改落实阶段,要求突出实践特色,将整改落实成果体现在应对当前经济形势,落实“三促进一保持”,推动全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上,体现在切实落实区委五次、六次全会精神,抓住科学发展的关键任务,加快集聚高端要素、推动产业高端发展上;要求讲求统筹推进,将整改落实成果体现在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努力落实惠民措施,积极纾解民生问题上,体现在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为企业发展、经济发展提供长效的制度保障和支持上,体现在加强内部建设与整合各方资源,提升工作合力,统筹兼顾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上。

二、主要项目和措施

(一)着力加强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以进一步提高认识水平,推动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为目标,通过深入学习调研,积极开拓创新,着力加强科学发展观理论和实践学习,努力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

1、加强理论学习,夯实思想基础。坚持学习制度,进一步深入学好学透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深刻领会科学内涵,牢牢把握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突出发展第一要义和以人为本,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科学发展信心,凝聚科学发展共识,破除安于现状、被动等待的思想,树立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进一步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实际工作,以思想的大解放、理念的大开拓推进各项工作开展,促进工作上新层次,有新水平。

2、加强调查研究,丰富实践经验。坚持调研制度,积极问政、问需、问计于企业和群众,进一步深入到企业、基层和群众中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情况和需求,听取意见和建议,不断积累丰富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经验,提高科学决策和谋事水平,提高政策和工作水平,增强服务企业和群众的水平,积极为企业、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多帮企业、群众办实事、出实招,找出路。多为促进我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争当*建设全省“首善之区”排头兵出谋划策,找准对策,谋划推动。

3、加强开拓创新,提升战略思维。坚持创新机制,进一步探索观念意识、工作思路、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的创新,敢于突破过去的经验和行政服务管理方式,进一步树立国际战略思维,开阔视野,把握国内外宏观发展形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工作前瞻性和主动性,分析新形势,研究新情况,推出新举措,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

(二)着力实施产业高端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以进一步加快构建区域性高端产业中心,促进我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目标,抓住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集聚高端要素、推动产业高端发展的关键任务,通过抓好政策宣传落实、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努力招商引资、加快载体建设等,努力解决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推动科学发展,落实“三促进一保持”,使科学发展观真正得到成效体现。

1、抓好政策宣传,扩大政策效应。抓紧完成打造“*服务”标志区服务手册的编印,并通过各种渠道、平台,进一步做好有关促进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和重点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规划和服务指引等方面的宣传推介,扩大政策的影响力和推动面。

2、认真落实政策,增强政策推力。抓紧切实整合落实我区高端服务业、总部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扶持措施,积极落实上级政府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鼓励政策,积极发挥政策在招商引资、培育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作用,引导现代服务业企业集聚,培养和孵化新兴行业,进一步促进高端服务业发展战略实施,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3、积极应对危机,落实“三促进一保持”。从落实“三促进一保持”出发,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市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配套制定我区扶持政策,整合政策资源,协助企业争取各类扶持资金和政策,加大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帮扶,制定扶持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节能降耗、转型升级和拓展出口业务等。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我区企业和经济抗击危机能力。

4、创新招商方式,提高引资质量。围绕区委、区政府发展高端服务业的战略部署,抢抓国际产业转移、港澳地区服务业开放在广东先试先行等机遇,积极开展高端服务业的招商,尤其是要发挥大项目对高端服务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抓好重大服务业项目的推进,抓好重点投资促进活动的开展,更加注重“招大引强”,花大力气吸引更多世界500强企业或跨国龙头企业在我区投资、增资。

5、推进升级转型,促进高端发展。积极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推进商旅行业提档升级和市场园区化建设,加快商贸服务业高端化、国际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继续做好总部企业引入、培育和服务工作,壮大总部经济规模,提高质量。

6、加快载体建设,提升集聚效应。协助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加快形成,积极配合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的建设,吸引更多国内外金融机构设立总部和地区总部,推动珠江新城建设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管理中枢和总部基地。推进环*体育中心核心商圈、地铁沿线、东部新商圈以及广汕公路沿线等重点区域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和档次提升。积极推动酒店服务业发展,协助做好高级写字楼、五星级酒店招商和服务,进一步提升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商务配套条件。

7、推进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抓紧制定我区产业转移实施方案,积极配合区发改局开展产业“退二进三”工作,积极推进产业转移工作,促进土地、环境等制约因素的破解,进一步拓展高端服务业发展空间,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素质。

(三)着力健全落实制度机制和政策措施,进一步提升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力

以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我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环境,为企业和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推动力为目标,通过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强化服务、优化环境等,努力解决好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问题,逐步形成实现科学发展的科学、健全、长效的政策和制度体系。

1、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完善科学发展政策措施,抓紧汇编完成打造“*服务”标志区服务手册,加快制定我区高端服务业政策实施细则,制定促进产业转移实施方案,积极向市里反映我区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推动《*市区产业“退二进三”企业工业用地处置办法》早日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并提出扩大《处置办法》适用范围的建议,探索支持村改制公司工业园区升级改造并逐步向服务业转型的政策引导,进一步完善推动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2、健全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效能。健全科学发展体制机制,继续加强部门协作,整合政府、行(商)会、企业以及社会资源,进一步形成服务企业、促进经济科学持续发展的工作合力和联动机制。继续落实区领导、部门、街道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创新服务平台、渠道和方式,主动、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在项目入驻、建设、融资和经营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切实履行区经济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职责,整合政务资源,做好我区支持促进高端服务业、总部经济及重点企业发展等各项优惠政策的服务工作和“企业办事优先卡”的发放管理工作,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实行“一条龙”切身服务,使企业、项目能够顺利实现引进来、留得住,发展好。抓紧形成调控运行的监测、应急和保障机制,提高运行分析水平,加强对经济运行的分析预警。

3、加强平台建设,优化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和服务平台建设,抓紧完善总部经济网和经济地理信息系统,加快完成经贸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强化信息和政策、查询和网上审批等功能,为企业提供更多更优的公共信息服务,提高服务效能。特别要在逐步实行网上审批、简化审批手续上有突破,在搭建平台和落实政策帮助中小企业担保工作上取得新成效,在发挥中介机构在企业技改项目评估、行业管理、企业融资和招商引资等方面作用上有新进展。

4、夯实基础工作,加强保障功能。抓紧做好促进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工作,配合区统计局、国土局开展土地、物业、写字楼等全区性经济发展资源摸查,进一步摸查、整理、分析现代服务业企业和项目情况,建立资源、行业和企业信息数据库。配合制定完善现代服务业统计体系,加强产业现状分析、运行监测和未来判断。

5、加强环境营造,提升环境支撑。突出抓好食品安全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有关酒盐市场服务监管机制,加大对酒类、盐业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酒类零售许可证办证率,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和市场规范,营造有序、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营商环境。支持各种专业行业协会(商会)的加快建立,发挥行业组织在规范经济发展秩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的功能作用。

(四)着力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增强执行力和服务力

以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效率,增强对企业和经济发展服务力为目标,通过加强教育、建立机制、完善制度、加强监督考评等,努力解决好机关作风问题,形成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作风基础。

1、加强作风教育,凝聚科学发展力量。进一步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和区委关于作风建设会议精神,深入抓好作风教育和监督,牢固树立为民思想,强化群众意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动转变作风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工作落实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端正思想作风,提高思想认识,把思想认识集中体现到加快科学发展上来,一心一意谋发展,统筹兼顾促民生。

2、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认真落实“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逐步完善作风考评和监督机制,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真正体现执政为民,务实工作,清廉自律,切实解决工作不实、作风浮夸情况,杜绝吃拿要卡等违法乱纪现象。履好职责,优化服务,提高效率,想企业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积极了解企业的需求和群众的诉求,全心全力做好服务企业、服务基层和服务群众工作,把促进企业发展、保障改善民生作为“扩内需、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花大力气协调解决好企业和群众反映的问题。

3、改进领导作风,提升决策水平和效率。坚持民主集中制和议事制度,实行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征求意见制度,努力深化科学、依法、民主决策,提高决策水平和效率,增强决策的宣传落实和跟踪,增强领导班子和全体党员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决策的执行力和有效力。

4、完善制度机制建设,加大作风约束力。按照建设“服务型、廉洁型、效能型”机关要求,加强日常管理制度、对外服务制度的整合、宣传和学习,制定相关管理和考评细则,加强制度落实跟踪和监督,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作用力。建立健全服务制度规范,全面推行和不断完善各种效能制度及工作机制,建立考评机制,加强服务效能监管,提高为经济和企业服务的效率、质量。

(五)着力加强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践行科学发展观水平

以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发展观的能力水平,促进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科学发展为目标,通过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努力解决好自身建设问题,夯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本领基础。

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篇5

关键词 外资并购 国家干预 内外有别 国际法律界限

一、外资并购中的法律关系

外资并购是指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根据中国《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的定义,外资并购有两种情形:股权并购和资产并购。股权并购是指外国投资者购买境内非外商投资企业股东的股权,或者外国投资者认购境内公司增资,使该境内公司变更设立为外商投资企业;资产并购是指外国投资者先在中国境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并通过该企业协议购买境内企业资产且运营该资产,或者外国投资者协议购买境内企业资产并以该资产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运营该资产。无论是股权并购抑或是资产并购,外资并购至少都会涉及以下几种法律关系:一是投资关系,即一国政府在对投资金融活动管制过程中发生的关系,表现为投资法;二是竞争关系,即国家对经营者的市场竞争活动进行管制过程中发生的关系,表现为竞争法,主要是反垄断法;三是股权、资产流转中的市场交易关系,外资并购必然涉及到股权、资产所有权等权属的过户、转移等法律关系,表现为公司、证券法、合同法、国有资产管理法等。一般来说,国家对企业并购加以控制传统上就属于其经济性职能的范畴,所以从广义上来说,国家对外资并购中的一切活动都有权制定法律加以干预,但是我们这里谈到的外资并购中的国家干预指的是一国政府在企业并购中实施的内外有别的歧视性干预,即国家对国内的内、外资并购行为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往往是在并购的行业、并购的规模、并购的资产、持股的份额等方面对外资并购施加较内资并购更为严厉的干预手段。由于国家同时又是国际法主体,它必须受国际法律关系中的国民待遇原则的约束,而不能随心所欲地在企业并购中实施歧视性的管制措施。不可否认,外资并购对于增加东道国国内就业,促进东道国国内经济发展,帮助东道国的一些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每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外资并购在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给东道国的经济带来一些巨大的负面影响:外资并购往往会危害东道国的经济和安全,垄断东道国的国内市场,冲击东道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有时还有可能造成东道国国有资产的流失等。虽然国家作为国际法的义务主体要承担国际法律义务,但是国家同时又是国际法律的制定者,国家在那些涉及本国重大利益,有可能危及本国经济安全的重大事项的国际立法中是有自主选择权的。鉴于外资并购有可能严重威胁东道国的经济安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经济安全,所以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国际法律制度中对外资并购的国内管制尚未形成比较全面地国民待遇原则,世界贸易组织(wto)有关协议中规定的国民待遇原则在外资并购的适用上也是极为有限的。目前的国际法为东道国在外资并购中实施内外有别的歧视性管制还是留下了很大空间。

所以,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国际法律制度,就能在国际法律框架下利用政府行为来干预外资并购,确保本国的经济安全。在外资并购涉及的上述三个法律关系中,股权、资产流转中的市场交易关系应该属于企业自身的市场交易行为。一般来说,这种关系不会影响到一国的国内经济安全,因此对这种关系的调整不需要内外有别;投资关系往往涉及一国的产业政策,竞争关系往往涉及本国企业的竞争力和国内市场的竞争秩序,所以在对这两类关系的管制中东道国应该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实施内外有别的管制措施,制定法律法规对外资并购加以规制。

可见对外资并购进行管制依靠的是投资法和竞争法。从国外实践来看,由于发达国家在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它们的产业、企业往往具有比较高的竞争力,所以它们在竞争法的实施上无须内外有别,只须把国内竞争法统一适用于内外资并购就可以了。例如,美国的《谢尔曼法》、《克莱顿法》、《塞勒一凯弗维尔反兼并法》、《哈特一斯科特一罗迪诺反托拉斯改进法》都是统一适用于内外资并购的。再如,德国对企业合并进行控制的法律《反对限制竞争法》也是统一适用于内外资的。但是对于投资关系,它们也纷纷实施内外有别的管制措施,即使是发达国家也不例外。例如,美国设有专门的外国投资委员会,管理外企并购美国企业,凡是涉及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的外国投资都要受到特别的管制。美国1988年的《爱克逊一佛罗里欧修正案》规定:如有“确切证据”认为外国人对美国企业进行合并、收购和接管所形成的控制如果有损于美国安全,总统无须经过法院审判,即有权直接禁止该交易,并授权专门的外国投资委员会具体实施。所以,2005年在中国中海油竞购优尼科的关键时刻,由于美国国会的反对,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态度暖昧,优尼科公司又不敢有所动作,中海油只好被迫放弃竞购。美国在能源、自然资源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产业对外资的准入都实施较为严格的限制。德国政府审查和限制外资的权力比美国还要大得多,而且德国与其他欧洲国家对非欧洲共同体国家的投资者,普遍存在明显歧视。德国政府就明令限制非欧共体国家的资本介入农业,在银行、金融和保险业也对非欧共体成员的投资者有着特殊的限制,多是要求“对等”待遇。

二、国家干预的国际法律界限

正如前面所述,由东道国政府出面对外资并购加以干预,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已是各国的通行做法,但是这种干预的范围和程度又应如何界定呢?由于各国一般都是通过投资法和竞争法来干预外资并购的,所以界定东道国政府干预外资并购的行为界限就需考察目前国际投资法和国际竞争法的内容:凡是国际投资法和国际竞争法已为成员国设定了国民待遇义务的领域,东道国就无权再在该领域内实施歧视性管制措施;东道国的内外有别的歧视性管制措施只能在国际投资法和国际竞争法还未设置国民待遇义务的领域实施。

首先就国际投资法来说,目前双边投资条约虽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多边层面上的立法进展却十分缓慢。除了在世界银行主持下达成了《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和《解决国家和他国国民之间投资争议公约》外,

几乎没有什么建树。虽然这两个公约对成员国都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拘束力,但是就内容而言,它们解决的仅仅是投资争议的解决平台问题及投资的风险担保问题,而没有涉及国际投资法的实体内容。1995年5月,经合组织(oeCD)各成员国曾经协商要建立一个《多边投资协定》(mai)。该协定旨在为市场准人和法律安全提供一系列规则,从而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一个世界性的平等的竞技场,但最终也是以失败而告终。目前国际投资方面的法律规则主要体现在wto的两个协议中,即《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mS)和《服务贸易总协议》(GatS)。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wto虽然还没有完全挺进投资领域,成员尚未就投资问题达成一个全面性的协议,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推动下,谈判还是突破了wto多边贸易体制只限于货物贸易领域的传统框架,在wto的内容中增添了两个涉及投资问题的新协议,即《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和《服务贸易总协议》,这两个协议分别对成员在投资领域管制中的歧视性做法作出了一些限制。tRimS在第二条中要求各成员在其“国内法、具有指令性或强制执行性的行政机关的裁决”中,或者在其制定的“为了获取某种好处而有必要遵守的要求”中所采取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不得违反Gatt所规定的国民待遇原则。tRimS对成员的国民待遇义务不仅采取了原则性的规定,而且还具体列举了几类违反国民待遇原则的、应加以禁止的投资措施,这些列举的投资措施包括当地成分要求、贸易平衡要求、进口用汇限制和国内销售要求。GatS虽然名称为《服务贸易总协议》,但是有很多规定是关于投资问题的。这是因为服务贸易必然涉及服务的提供者,如果一国之服务提供者欲进入另一国向东道国及其国民提供面对面的服务,那么它就必须采取商业存在的形式提供服务,即在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设立服务机构,因而这种服务贸易行为实质上就又是一种投资行为。GatS为成员设立实实在在义务的是其第16条规定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第17条规定的国民待遇原则。GatS中规定的市场准人和国民待遇原则都不是成员普遍性的义务,各成员的具体义务取决于各成员的具体承诺。成员自己提交的承诺表中规定的具体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义务才对成员具有约束力。不过在成员允诺开放的部门里,除“计划表”中有明确规定外,各成员不得采取六种限制性措施。这六种限制性措施的前四种是关于数量限制的措施。例如,采用数量配额或要求测定经济需求等方式,限制服务提供者数量,限制服务交易或资产的总金额,限制业务的总量或用数量单位表示的服务提供的总产出量,或限制某一特定服务部门或服务提供者为提供特定服务而需要雇用的自然人的总人数;后两种是和投资密切相关的,即限制外国投资者的法律组织形式,限制外资的股权比例。所以根据GatS,对于那些中国在所提交的具体“承诺表”中已经承诺的外资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中国政府在对外资并购进行干预时就必须予以遵守。

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篇6

(一)具体职责

1、负责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的宏观指导、综合协调和服务;拟订并组织实施促进中小企业、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2、拟订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监测分析中小企业发展动态,相关信息;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3、引导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结构调整优化;协调建立完善市场准人及退出机制;制定并实施创业扶持政策措施;提出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及政策措施;参与指导和协调中小企业节能减排。

4、提出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年度预算建议;拟订和组织实施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年度计划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推动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5、指导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改革发展,推动管理创新;维护中小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

6、提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指导中小企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指导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

7、提出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政策建议;承担中小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审核等相关工作;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引导和规范中小企业担保行业发展;指导中小企业产权及相关要素市场建设。

8、拟订促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发展的政策措施,指导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规范中小企业服务市场;指导中小企业开拓市场;协调落实中小企业获得政府采购份额的有关工作。

9、指导和推动中小企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推动建立与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间的中小企业合作交流机制。

10、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处室

中小企业司内设6个处室。

1、综合处拟订促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措施,指导建立中小企业培训体系;指导中小企业信息网等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负责司内文秘、行政事务和综合协调工作。

2、政策规划处提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及服务体系建设的法规政策及相关标准的建议,监督检查有关中小企业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情况;提出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年度预算建议;推动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确定基金使用方向。

3、非国有经济处拟订促进非国有经济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中小企业结构优化、产业转移政策;监测分析各类中小企业发展动态;推动市场环境建设;指导工业园区建设,组织建立产业集群示范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参与指导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组织开展管理咨询,指导企业加强管理。

4、融资担保服务处提出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建议;负责监督和管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信用制度建设,完善信用征集与评价体系;推动中小企业集合发债和投资公司发展;承担中小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审核等相关工作;指导产权交易市场建设。

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篇7

1.缺乏相应的奖惩措施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的考核,如果仅仅是一个结果,而毫无相应的奖励或者惩戒措施,那考核就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造成的后果就是考核成绩高的员工与成绩低的员工享受的待遇和福利都是一样的,这将助长不良风气,使优秀的员工缺乏继续努力的信心。因此,必须要在经济上以及非经济上给予奖励和惩戒。经济上的奖励主要包括绩效工资,补贴工资,年度奖励等,非经济上的奖励主要包括工资环境和工资氛围等。

2.团队内部缺乏交流沟通现阶段,考核与被考核的关系仍然是不平等的,是一种上级和下级的关系,也就是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这主要原因是考核的内容与员工的工资以及晋升紧密相连,使得考核显得更为紧张。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多继承传统的操作方式,对于员工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以及职业生涯的规划都不关心,仅仅是上级布置任务,下级执行命令,沟通的缺乏使得本应该是双向的交流变为单向的上行下达。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绩效考核的相关建议

针对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绩效考核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主要包括:建立完善的考核奖惩制度、完善绩效考核制度、鼓励员工积极沟通交流等,希望能够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绩效考核的水平,从而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1.建立完善的考核奖惩制度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现实情况,将员工绩效考核结果与经济以及非经纪奖惩措施挂钩,采取全面考核与随时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调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社区服务中心的社会认可度。对考核优秀的员工给予增加绩效工资,并改善其工作环境等奖励措施,同时,对于绩效考核不合格的员工,在承受范围以内给予相应的惩戒措施。此外,对员工的职务升降以及学习深造情况也将以考核结果作为评价依据,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自身价值。

2.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能够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是保证其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国内现阶段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考核的理论研究尚不完善,需要根据现实情况,制定一套符合社区卫生服务的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将现有的不合理的考核内容删掉,并邀请专家深入调查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协同制定考核目标和内容,最终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实际的、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队绩效考核制度。

3.鼓励员工积极沟通交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为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和学习的氛围,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将自己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战略和考核内容的相关意见积极表达出来,并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对行之有效的具有创新性的意见给予奖励。同时要本着管理者与被考核人员的平等关系,本着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个大集体负责的态度,对问题及时提出并解决,共同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为共同目标,积极交流沟通,为社区卫生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结论

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篇8

一.指导思想

抓住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扎实推进对外经济合作,推进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双提升,努力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大格局,实现新一轮大开放、大跨越、大发展、大繁荣。

二.工作要求

(一)坚持“有限政府、无限服务”理念,转变工作作风,提升行政效能,优质高效服务。着手构建企业审批、建设、经营“三大服务体系”和投资服务、权益保护、侵权举报“三大中心”,做到“企业需要在哪里,服务到哪里”,以大服务促进大开放。

(二)创新法律服务工作的发展,确保优质、高效、便捷。充分发挥我镇基层司法所、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优势,加强同公证处、律师事务所、司法局等专业法律服务机构的联系,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继续实施法律援助民生工程,深化“法律援助便民服务”主题实践活动,积极探索法律援助新办法、新途径,做到“应援尽援”,使法律服务成为保障经济建设的新措施。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领导机制

成立镇人民政府“开放突破年”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开放突破有关工作。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要强化“一盘棋”思想,根据工作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出台配套措施,确保领导重视到位,决策部署到位,工作责任到位,任务落实到位。各村(社区)联动,干群主动,齐心协力抓开放、促发展。

(二)严格落实责任

结合工作实际,研究深入推进“开放突破年”活动的具体任务和措施,对各项工作任务逐项细化分解,切实把重点任务变成具体的工作项目,把原则性要求变为可操作的工作措施。明确时限要求,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部署和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蒋“开放突破年”活动考核纳入年社会管理创新建设考核体系。

(三)改进工作作风

要建立领导挂点联系制度,深入基层摸实情、查实况、问实效,加强对推进“开放突破年”活动的督促和指导,及时发现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和解决工作中的困难、问题。各村(社区)要定期向政府报告工作的进展情况。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虚心听取基层的意见,确保提出的贯彻措施符合基层工作实际。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真抓实干,认真落实各项部署,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坚持克服形式主义。

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篇9

一、调研目的

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利用金融危机所形成的倒逼机制,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深入推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机遇,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目标,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支撑、服务体系,做大做强民营企业,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推进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调研内容

(一)分析我省当前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发展现状、面临的突出问题及成因;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二)各地在加快建立小企业、规模企业和骨干企业成长体系,大力发展重点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采取的成功做法。

(三)各地在提高中小企业、非公经济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四)围绕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在加强能源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建立市场退出机制、增强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与效果。

(五)各地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组织开展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设想、思路与现状。

(六)各地在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出台的具体优惠政策措施,分析各级政府对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扶持政策方面的主要困难,阻碍政策落实方面的情况,影响发展环境及环境不宽松的主要原因与实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以及今后在强化政策环境、政府指导、职能转变、增强政府服务意识方面的措施和建议。

(七)各地未来五年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目标、发展重点和主要措施。

(八)考察发达省市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包括出台的地方政策法规及措施,以及可供我省在支持和鼓励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借鉴的有效经验,其中要特别注重了解和掌握辽、吉两省在支持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发展方面的经验做法,包括出台的地方政策法规及措施。

三、调研方法

(一)组成若干调研组深入市(地),采取听取全面情况介绍、召开民营企业家个体户座谈会、有关部门座谈会、深入民营企业实地考察、书面调查和走访相结合等形式进行调研。

(二)各地按省要求选取某个领域,就专门问题进行调研,形成书面材料上报。

(三)赴非公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考察。

四、时间安排

7月中旬分组进行调研,8月中旬完成调研任务,形成调研报告,并提出“民营和中小企业发展战略”,8月下旬完成专家论证,修改完善“民营和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报省政府。

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篇10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外资银行;金融服务自由化;金融监管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进程,是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经济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历史新阶段。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和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其中金融全球化是当前整个全球化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金融全球化既为世界带来了储蓄国际配置的新机制和发展的新机会,也对世界提出了新的挑战。伴随着199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是国际金融动荡不安,地区性乃至世界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金融全球化的新形势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金融自由化迅速推进,金融创新大量涌现的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监管必须要有相应的提高和加强。

1wto金融服务自由化与金融监管

以《服务贸易总协定》和《金融服务协定》为中心的一系列金融服务多边规则的达成,创造性采用以最惠国待遇和承诺表为主轴的金融服务自由化多边生成机制,使全球金融服务自由化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然而金融服务自由化的推行,并未禁止成员方基于审慎目的或特定的国内财政金融困难而实施必要的监管,关键在于如何摆正金融服务自由化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

1.1wto框架下金融监管与推进自由化的多边纪律在相互冲突中制衡

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性和内在不稳定性客观上需要通地监管使金融机构依法运作,在金融服务自由化的导向下,放任自流、毫无管束,给一国经济和作为一国经济中枢的金融业带来的可能是灭顶之灾。为此,GatS序言和第12条对成员方的金融服务承诺作出总括性例外安排。GatS序言规定,成员方为了实现国内政策目标,有权对其境内的服务提供制定和实施新的限制规定。很显然,GatS强调金融服务自由化,但并不阻止成员为了实现其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金融服务采取某些新的金融措施,包括限制性措施。在序言规定的基础上,GatS第12条“对保障国际收支平衡的限制”作了更具体的规定。成员方如果发生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和对外财政严重困难或存在此种威胁,则可对其已承担特定义务的服务贸易采取或维持各种限制措施,这也不视为对GatS条款的违反。当然成员方在采取此类限制措施时,也应受到一定制约。

但是,推动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如果设有相应的多边纪律约束也是行不通的。监管与自由化是wto在金融领域的两大支点,二者在多边意义上的关系最终取决于wto金融服务规则框架对二者的权衡后所作出的制衡安排。GatS序言中同时明确指出,需要建立服务贸易原则和规则的多边框架使服务贸易在透明和逐步自由化的条件下得到增长。《金融服务附录》也对审慎措施进行必要的约束,并规定当审慎措施与GatS的规定不一致时,这些措施不得当作该成员逃避GatS承诺或义务的工具。

1.2wto框架下的审慎监管法律问题

在各国的金融监管实践中,为了本国的金融安全与稳健,成员方都对本国境内金融机构的设立、经营和退出采取一定的审慎监管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以及减少因风险的发生对金融秩序所造成的冲击。wto的审慎措施是什么,也就是说,哪些措施属于wto的审慎措施,从而不受GatS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条款的约束,对待这一问题,wto规则本身并没有进行定义或列举清单加以解决,其他一些从事监管标准的研究组织如巴塞尔委员会等也只是推出一些上述领域的所谓“最好做法”供各国参考采用。

我国根据wto协定将逐步对其他成员开放金融服务,就我国金融监管当局而言,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承诺并未要求放弃或削弱监管权,同时,金融开放应与监管配套协调,实现金融自由化的最大利益。在金融转型期要善于利用监管来维护金融稳定,在多边场合坚持审慎措施的灵活性标准,反对在现有限制之外对审慎监管措施施加新的限制。但无论如何我们已没有理由把行使监管权、采取限制措施作为保护国内金融机构的手段。

1.3wto框架下审慎监管措施对承诺义务的例外

金融自由化促进经济增长、金融稳定以及社会福利的效果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其中主要是宏观经济的稳定和监管制度的健全与有效。因为金融自由化利益的实现需要以监管为条件和基础,wto规则在推动成员国取消金融服务贸易壁垒和逐步实现金融自由化的同时强调成员方有权采取审慎监管措施。GatS第十九条规定,自由化应尊重国内政策目标和成员方的整体和具体部门的发展水平,在GatS《金融服务附录》第2条“国内法规”的规定中更是专门对金融服务承诺作出非常直接和有针对性的例外安排,即审慎例外(prudentialcarve-out),这是有关金融服务贸易的最重要条款:“无论本协定任何其他条款如何规定,不应阻止一成员为审慎原因而采取措施,包括为保护投资者、存款人、投保人或金融服务提供者对其负有诚信义务的人而采取的措施,或为确保金融体系的统一和稳定而采取的措施”。

2巴塞尔协议与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金融自由化、一体化趋势使各国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它们的连锁效应也使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同时,跨国银行和国际资本的规模和活动范围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跨国银行的许多国际金融业务也超出了一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职能范围,这同样产生了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迫切需求。此外,传统的各自为战的中央银行监管机制在金融创新迅速发展和国际游资冲击下显得无能为力,为了控制世界金融体系风险,在金融领域也必须加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1970年代是国际金融领域的多事之秋。1974年,联邦德国最大的私人银行赫斯塔特银行和美国排名20名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相继倒闭,震惊了整个国际金融界。以此为契机,关于国际银行统一监管的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

1974年9月,“十国集团”成员国和瑞士、卢森堡共12国中央银行代表在瑞士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总部开会决定成立一个新的组织来加强国际银行的监管问题。次年2月成立银行“管理和监管行动委员会(CommitteeonBankingRegulationandSupervisorypractices)”,简称“巴塞尔委员会”。该委员会是目前国际上协调跨国银行管制活动的最主要机构。巴塞尔委员会的目的是促进国际金融监督与管理的合作,并就国际银行业的监管问题定出统一的标准和纲领。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了一系列有关跨国银行监管的各项文件,统称为“巴塞尔协议”。

在巴塞尔委员会推动下,1980年成立“离岸监督官员委员会”以监管岸银行业。1981年成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银行监管者委员会”,除此以外,还有几家国际性银行监督官组织。

此外,跨国银行监管还在建立双边或多边协调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双边协调机制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监管者之间通过双边渠道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联系,是加强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重要举措。在区域性的协调监督方面,欧共体富有成效,在国际监督协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共同体部长理事会了许多有关银行自由化的指令,并确定了各成员国银行的监管机关间的合作和定期会晤制度,为跨国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创造了一种新模式。乌拉圭回合谈判最终达成《服务贸易协定》(GatS),将金融服务贸易纳入国际贸易体系,这是对跨国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的新发展。

此外,为了应对银行机构的集团化和银行业务的多元化,巴塞尔委员会1999年还与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及国际保险监管协会联合公布了《多元化金融集团监管》的最终文件等。

3金融国际监管的未来与我国金融监管

尽管巴塞尔委员会在加强银行监管的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建设性作用,但不可能要求它解决一切问题,也不可能从根本上防止国际银行体系的危机。巴塞尔协议式国际监管最终目标的实现,还要走很多的路。不过这不能否认巴塞尔协议的重要贡献,它确立的原则和规则体系,对于国际银行业的有效监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为各国金融监管当局所广泛认同和接受,从而成为跨国银行监管领域中最重要的国际惯例。

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各国和地区金融机构紧密相关,相互依存,荣辱与共。可以预见,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将会取得更大的进展。

1)国际合作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东南亚金融危机暴露出国际经济体制特别是国际金融体制的不合理性。防止新的危机爆发,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的紧迫任务。金融的国际监管已成为各国的共识,因而对跨国银行行业的监管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将会经常化和制度化。

2)国际合作的机制将更趋完善。巴塞尔委员会、国际清算银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全球性金融组织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各国政府也将成为监管的主体力量,从而使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之间协调与合作机制更趋完善,有机协调、相互联系、相互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