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十篇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十篇

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5:27

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篇1

一、引言

生态旅游是绿色旅游,以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它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丽的景色,更强调的是一种行为和思维方式,即保护性的旅游。不破坏生态、认识生态、保护生态、达到永久的和谐,是一种层次性的渐进行为。生态旅游的产生和发展归因于全球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和对大众旅游的不满,人们回归自然需求的日益增加,向往清新的空气,清幽雅致的环境,生态的人居。同时也希望能品尝到绿色无污染的绿色食物,让身心在大自然环境中受到洗礼和净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美丽中国首次作为执政理念提出,也是中国建设五位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依据。“生态产品”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新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核心理念。

因此,对生态旅游产业规划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玉林市仁厚镇生态旅游产业规划为例,将对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解读。本次规划以大自然为场所,把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的理念融入的规划布局、产业定位、功能分区和服务设施配套,以旅游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使当地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以期为同类规划提供相应的经验借鉴。

二、规划区概况

仁厚镇地处广西玉林市玉州区西北部,距玉林火车站15公里,国道玉石一级公路从境内贯穿而过。目前村村通公路,交通十分便利。规划区现状包括耕地、水域、防护绿地、绿地、村庄、道路等各类用地,以农田耕地为主。仁厚镇资源以农业类为主,土地肥沃,农业产品丰富,是玉林市重要的商品粮、蔬菜、禽、蛋、淡水鱼的生产基地之一。最大的特色资源是中医药健康产业园――融科技、信息、技术、培训、销售的市场大平台。这为仁厚镇生态旅游提供了扎实的生态基底。

三、规划解读

(一)规划设计的定义

在对旅游资源评价和生态旅游者市场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与一般旅游规划理论相结合,进行的生态旅游资源与市场对的优化配置以及旅游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为生态旅游制定发展目标和相应的实施方案。

(二)规划设计的重点

规划设计以生态旅游资源为基础,保护为前提,市场需求为动力,旅游项目设计为重点,对生态旅游区的功能布局、建筑风格、旅游设施和生态旅游活动做出符合生态学原理的规划设计,最大限度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规划设计定位

做成面向国内领先的健康产业园实验体验交流基地;辐射广西区内的特色生态旅游城镇与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和谐发展的示范基地;从而推动玉林市农业产业的升级和生态旅游的发展。

(四)规划设计的原则

1.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旅游规划应该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协调好生态旅游业与该地区其他产业的关系,以及生态旅游业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协调好生态旅游建设项目和服务设施与生态旅游资源的关系

2.保护优先与稳步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开发必须以保护为前提,这是生态旅游区别于大众旅游的核心所在。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发展相辅相成,要遵循保护优先,稳步发展的原则。

3.生态与文化真实性的原则

生态旅游规划设计要尽量保持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不仅要保护自然的原始韵味,而且要注意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避免旅游带来的文化冲突和文化污染。在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规划设计上应该体现原汁原味,避免与生态旅游方向不一致的旅游活动。

4.多方参与和利益共享原则

在生态旅游规划设计过程中,普遍征求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使他们真正参与到规划中来,并接受他们的合理建议,才能使生态旅游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各方满意的经济效益。

5.资源节约与清洁生产原则

在生态旅游项目与相关设施的规划设计上,尽可能实现“最小化”原则,能源和材料消耗、投资和服务设施建设都体现资源节约和再循环的原则,尽可能的多使用清洁能源,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有效保护旅游区生态环境,实现资源节约与清洁生产。

6.环境教育与科学教育原则

科学教育与环境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着通过生态旅游活动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重任,以实现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及其依托的环境十分重要。

(五)规划设计的思路

以玉林市仁厚镇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现状为基础,通过现状综合分析和评价,在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以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为背景,结合自然景观资源、产业资源、社会旅游景观价值取向、旅游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围绕一园区(健康产业园),两产业(工业产业、生态休闲旅游产业),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优先发展现代农业,并以现代农业和自然风光为依托发展农村生态休闲旅游业,以点带线,连线成网,形成人气后再进行小城镇建设开发和旅游地产的开发,以小旅游发展大文化大旅游,以大文化大旅游为引领,推动城市转型、环境升级。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循环发展,就会给企业带来稳定的市场回报,确保了项目持久发展的动力。

(六)规划结构与分区

通过发展用地条件以及产业布局的分析,规划区未来的发展形态结构规划为“三轴五区、九园百庄”的空间形态。

1.“三轴”指:一条生态旅游南北向发展主轴、两条东西向发展次轴

2.“五区”指:教育科技主题区、农场体验主题区、养生养老度假主题区、健康游憩主题区和温泉商务度假主题区五个功能区

3.“九园”指:一个特色旅游集镇、一个竹博园、一个药用植物科普体验种植园、三个有机农场、一个水产养殖渔家乐、一个石斛养生农家乐、一个温泉养生农庄九个示范园

4.“百庄”指:百个生态农家乐

(七)产业规划

1.主导产业:中草药种植、有机果蔬种植、禽类养殖、水产养殖等。其中,中医药产业为龙头,是核心产业。

2.关联产业:根据主导产业,关联的产业包括:中草药加工、有机食品加工、商贸物流等,其中,商贸物流业是通用的配套产业。

3.第三产业:中医药养生体验、农事活动体验、商务会议服务、餐饮住宿服务、茶艺展示、农家乐从业培训基地、生态环保教育基地等产业。

四、结语

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篇2

1.1特色与乡土

特色是旅游的魅力所在,也是农业生态观光园旅游活动吸引游客的保证,更是旅游经济的生命所在。农业生态观光园的特色应定位于:旅游与生态农业协调所体现的地域特色,即地域生态农业特色和地域农业文化特色。其景观要求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突出“乡趣”、“野趣”,特别强调经济、实用,营造出有地方特色的观光农业景观。

1.2主题明确

主题就是旅游地发展的主要理念或核心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形成或强化旅游地特色,增强其竞争优势,满足核心客源市场的休闲、娱乐的需要。因此农业生态观光园的题是其建设、经营的核心,也是其卖点之一。“田园性”、“乡村性”和“生态性”是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基本出发点。

1.3兼顾生态与开发

(1)生态旅游是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和保护自然;

(2)生态旅游开展的前提是在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的基础上进行的:

(3)通过生态旅游的开展来宣传生态旅游的思想,明确生态保护的意义;

(4)通过居民的积极参与实现生态旅游的发展与当地社区的建设的互动推进。这四项标准初步判定观光农园生态旅游的基本条件。

1.4以人为本,重在参与

现代旅游者越来越看重旅游经历,渴望参与,应设计一系列供旅游者参与的农业旅游项目,如跳民族舞蹈、钓鱼、野炊等,以丰富游客的旅游经历,提高游客的满意程度。强调对游客参与性活动的项目的开发建设游人在观光农业园区中是“看”与“被看”的主体,观光农业园最大的特色是,通过游人作为劳动(活动)的主体来体验和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并成为园区一景。

2、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设计的内容

2.1入口的规划设计

园区入口是面向游客的门户,是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印象所在,在规划设计上遵循其生态、乡土的设计原则,可以考虑在入口处放置广场,在广场上设置具有民俗特色、富有田园气息的雕塑小品等,例如在入口处设置景观水车,既能吸引游客的视线,造成震撼感,同时又能体现出农业园的乡土特色。

2.2生产体验区的规划设计

生产体验区主要为进行农作物的生产,可细分为畜牧区、森林经营区、渔业生产区等。同时设有可供游人参与体验的蔬菜、花卉园艺生产,让游客认识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参与农事活动并体验到农业生产的乐趣。

2.3科普示范区的规划设计

园内可架设玻璃温室大棚,种植日常生活中少见的新奇品种、野生品种,展示当今先进的无土栽培方式,如水培法、基质培、立体栽培等。以浓缩的典型农业或高科技模式传授系统的农业知识,增长教益。

2.4观光游览区的规划设计

观光游览区一般地形多变,同时栽培多种观赏型农田、瓜果,通过对不同植物或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姿态、花期、花色、季相、香、果、叶等的合理配植,形成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景观效果,加上珍稀动物的饲养观赏等,使游人身临其境感受田园风光和自然生机。

2.5水体景观区的规划设计

在农业生态观光园中存在水体形式有湖、溪、泉、瀑等。为体现其生态自然性,溪流多为自然水体,一般是以观景、休闲娱乐为主,而湖塘大多则是用于生产的鱼塘、荷塘,在景观营造上应兼具生产、观景、娱乐的功能。在满足生产功能的同时也可满足游客观景娱乐的需求。游人也可泛舟其间自行采摘莲子、菱角或于岸边挥杆垂钓、捕虾捉蟹。

2.6休闲娱乐区的规划设计

本区应为农业生态观光园的核心区。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站在游客角度,开设尽可能多的游客感兴趣的娱乐活动,并进行大概划分,从而形成趣味丰富、适用面广的娱乐活动,满足游客的需要。

2.7民俗文化展示规划设计

民俗文化的体现应应用于园区的各处,大到园区主入口,小到角落的景观小品,都能体现其文化性,在规划设计中应注意通过强调园区设计的民俗文化性为园区整体增添魅力,主要的表现形式有景观小品的文化体现,设计主题的文化展示,景物景点的命名来展示、特色民俗活动展示等。

2.8管理服务区

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篇3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问题对策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生态旅游农业具有与传统农业不同的特点: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二、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第二,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第三,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区)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有的农业特色。要根据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实际和发展水平,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客流容量和游览方式规划,旅游区区位选择和范围的划定,区内农林牧渔各旅游小区的布局设置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线路的布局规划等。生态旅游农业的特色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农业内涵,这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

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篇4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和全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首批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得城市,地处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具有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形成了以肥西三岗、庐阳三十岗、蜀山南岗、长丰水湖、瑶海磨店和肥东赵光为主的7条乡村旅游观光带。截至2008年4月,合肥市从经营服务场地、接待服务设施、景观环境保护、服务项目等四个方面评定出全市星级农家乐共101处,标准从低到高设置五个星级,星级越高,农家乐旅游档次越高,其中5星级农家乐3家、4星级16家、3星级14家[3]。通过对合肥市农业旅游观光园的调查,发现随着合肥市农业旅游观光园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开发层次低,缺少系统规划。由于缺乏农业旅游观光园宏观的开发指导,加之管理体制和相关的管理法规不健全,出现了投资随意性和开发盲目性,大家一拥而上,景观规划随意性强,缺少系统规划。②农业旅游项目单调,形式雷同。由于对乡村旅游资源认识不足,只注重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少量景观元素,设计单一,旅游项目单调,都以采摘、垂钓等传统农业旅游项目为主,整个园区缺乏长久的吸引力。③农业旅游缺少当地的人文内涵和特色。大多数农业旅游观光园缺少当地本土的人文内涵,对当地的文化挖掘不够,形式趋同,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使人们感觉每个观光园都差不多,不能形成自己特有的吸引力。④园区旅游管理不足,品牌意识不强。很多园区的旅游功能往往是其生产功能的延伸。由于人员素质、重视程度和经济能力的问题,使旅游功能处于次要地位。加之品牌意识不强,又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导致缺乏市场竞争力。⑤资源利用效果差。很多农业旅游观光园不重视自己的资源优势,一味效仿其他的农业观光园的做法,导致有自己的优势资源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浪费资源。此外,开发层次低、旅游项目单调、缺少人文内涵和特色、管理不足、资源利用差等问题严重束缚了合肥地区农业旅游观光园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合肥市农业旅游观光园的现状,本文以桃蹊农业桃主题生态园为例进行分析。

2案例分析———桃蹊农业桃主题公园

2.1项目概况

合肥市桃蹊农业桃主题生态园位于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东瞿、汪堰等村,周边有三国遗址城、合肥市董铺水库等重要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园区北依滁河干渠,东依汪郢干渠,西临东瞿干渠,三面临水。在这样一个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环抱下的地方开发农业旅游观光园,充分借助了周围环境的优势,保证了园区的客流量,也为以后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园区由采摘区、园林苗木栽培区、管理区和停车场组成,采摘区分为a、B、C、D几个区域,主要树种为桃。其中,a区为早熟桃(5月中旬到6月中旬)采摘区,B为中熟桃(6月中旬到8月上中旬)采摘区,C区为百果园区(全年采摘),D区为零星采摘园区。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保证了在一年四季都可进行采摘,使游客们在任何季节都可享受采摘的乐趣。桃蹊农业桃主题生态园注重生态规划,构建合理生态格局。它为合肥市西北部地区增添了一片200hm2以上的“森林肺片”,每天吸收消耗工业排放二氧化碳等废气200t以上,制造释放氧气和负氧离子145t以上。同时,还可吸收大量粉尘,净化空气,调节空气湿度,涵养水源。生态园对降低合肥碳排放,提高周边地区环境质量,促进该地区居民身心健康意义重大,尤其是对合肥大水缸———董铺水库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桃蹊农业桃主题生态园以桃为主题,打造特色园区和现代农业品牌。桃占总规划面积的70%左右,辅以核果类的李、杏等果树树种,营造出200hm2桃花源。同时,果园餐饮部设立特产自选销售专柜,推出具有纪念意义的“桃主题”纪念品、地方特产、名产和玲珑可爱的小工艺品、小挂件等,达到农业经营和文化经营双赢局面,打造自己的农业特色品牌。桃蹊农业桃主题生态园依托特色农业,不但发展“采摘”、“垂钓”等传统项目,而且发展园区内景观建设,增强休闲设施,让游客既可体验农家乐,还可体验集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旅游情趣。同时,该园区结合产销为一体,注入商贸理念,让生产出的果品有市场。园区还积极与安徽省各高校和六安市果树研究所合作,进行农业科技研发,提高园区科技力量。园区果树新品种的示范栽培对周边形成了巨大的辐射作用,带动了合肥近郊等地开发绿色生态果园,栽培高档果树新品种1000—1333.33hm2,对调整该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提升水果种植技术和绿色水平,提高市场水果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园区还是学生社会实践、实习和生态农业素质教育基地,每年可接待合肥各大高校尤其是安徽农业大学等在校大中专学生社会实践15000人次,接待在校初高中学生素质教育20000人次,意义深远。桃蹊农业旅游观光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桃树和其他果树,在策划理念上注入旅游、示范、教学、商贸概念,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模式,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2规划设计方案

合肥市桃蹊农业桃主题生态园区位于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周边有三国遗址城、合肥市董铺水库等重要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园区北依滁河干渠,东依汪郢干渠,西临东瞿干渠,三面临水,分布在合肥市近郊区,给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规划设计方案为:①在设计理念上桃蹊农业旅游观光园注入旅游、示范、教学、商贸概念,达到“一区多园,一园多用”的目的。正是抱着这种理念,园区在最初的设计阶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入进去,每建设一个园区都考虑到了生态、环保、休闲、观光、教学和商贸、销售等因素。②园区走企业化、市场化的道路。桃蹊农业旅游观光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桃树和其他果树,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商贸的概念,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模式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③规划设计方案注重细节上的推敲。方案中在左侧路边设置了一个主入口,在上下两条路上设置了次路口,满足了园区内的交通流量。在主入口处增加了一个亲水平台,并用浮桥连接了右侧的景区,亲水平台上设置了两道景墙,可刻上与本园区有关的人文信息,增添园区内的人文景观。亲水平台与对面的凉亭隔水相望,在亲水平台周围还增加了一些水上游客项目,如快艇、游船等,这既增添了园区内的园林景观,又增加了园区内的玩赏性。右侧园区分别设置了两块铺装地,靠南边的保留了原来的花架设计,靠北的设置了一个攀岩假山游乐项目,丰富了园区内的游乐活动,让人们来到园中既可采摘、垂钓,还有其他的娱乐项目可供游玩。此外,改进方案中设置了3个可供游玩和休息的区域,分别是亲水活动区、攀岩活动区和休息观赏区。通过这三个区域的有机结合,避免了原设计中只是一个花架和树木的搭配不足,改善了园区内主要以采摘为主、娱乐活动较单一的窘境,同时提升了园区的档次,创造了优美的园林景观和人文景观。这样不但丰富了园区内的游览项目,而且增添了园区内景观效果,让游客在园中既可高高兴兴的采摘、游玩,又可以享受一份大自然的静谧。

3合肥农业旅游观光园发展对策

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篇5

1产业规划措施探析

羊儿岭村以产业带动村庄整体发展的思路,采用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相结合的规划模式,以期将羊儿岭村打造成以现代农业和旅游服务业为主导,环境整洁、设施配套、田园风光、舒适宜居的现代化示范村。

1.1产业提升面临的机遇(1)城市区域化发展:城市发展区域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大北京”规划的提出与实施为羊儿岭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村庄将逐步融入“北京一小时经济圈”的大发展。(2)京北丰富旅游资源:羊儿岭村周边旅游资源丰富,产品成熟,距村庄半小时车程内分布有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康西草原、水关长城、官厅水库等85处风景名胜旅游区。羊儿岭村可以借助大环境的旅游资源和客流,挖掘村庄文化特色,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成为京北旅游线上的一环,提高村民收入。(3)怀来县产业发展底蕴:怀来县是世界三大葡萄主产区,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被国家权威部门命名为中国名特经济林葡萄之乡、中国葡萄酒之乡。葡萄产业形成了葡萄酒产品为主导,葡萄籽药用开发、葡萄酒瓶、酒杯生产、葡萄酒文化旅游、葡萄园观光采摘旅游等关联产业共同发展的产业化格局。葡萄产业区和葡萄酒庄园规模大,种植技术成熟。怀来县深厚的葡萄产业发展底蕴,为羊儿岭村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见图3)。(4)东花园镇内部定位:怀来县东花园镇产业布局规划将全镇划分为四大产业区,即沿湖旅游产业区、现代种植产业区、高档葡萄和葡萄酒产业区、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区。羊儿岭村正好处于高档葡萄和葡萄酒产业区及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区范围之内,因此,羊儿岭村发展高端种植业以及借助高端种植业发展休闲旅游业就有了非常有力的政策导向。

1.2产业提升的优势因素(1)环北京区位交通优势:羊儿岭村位于八达岭高速南侧,与延庆县康庄镇隔路相望,距康庄出口约1公里,距八达岭长城不到10公里。通过高速公路经过羊儿岭村的人流量较大,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是羊儿岭村发展特色旅游、旅游接待等项目的优势。(2)东花园镇空间优势:羊儿岭村周边产业资源丰富,村西毗邻怀来新兴产业示范园区和葡萄种植园及葡萄酒产业基地。示范园区是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怀来县主要经济增长核心,对区域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城镇建设具备很强的拉动力。充分对接新兴产业示范园,借力葡萄产业为羊儿岭村未来发展提供了预留和持续发展的可能。(3)农业多功能性发展:现代农业中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多功能性逐渐显现,生态、旅游、教育等功能的植入有助于提升传统农业的经济效益。可以通过配合村庄主要经济作物,种植有机农作物及瓜果产品,突出葡萄种植。并结合旅游产业中的采摘、种植体验等项目,发展现代产业提升经济效益。(4)生态环境优越:从大地理环境上考虑,羊儿岭村所处地区是北京市上风上水之地,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羊儿岭村已具备发展京北郊野农家旅游的条件。

1.3提升产业发展,促进人文旅游

1.3.1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策(1)农业规模化:加强土地整理,选择优良农作物品种,发展特色种植,探索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和土地流转方式,提高规模经营水平。羊儿岭村耕地地势较为平坦,具有实施机械化耕种的基本条件。选择发展葡萄种植产业符合羊儿岭村未来发展需求。(2)农业高效化:积极推广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良种良法,应用物联网技术,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增强种植业经营者素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提升产品产量和品质,构建高科技农业孵化和展示基地。(3)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借助有机农业种植,发展观光采摘业。结合企业进驻,整体承包采摘园,共同经营,提高三产经济,解放劳动力。形成“有机农业种植+观光采摘业+民俗度假产业”三大产业发展方向,在发展葡萄种植的基础上,发展观光采摘和民俗度假产业。(4)产业多元化:依托周围成熟的旅游景区,高档社区,提供满足吃、住、购、娱等旅游服务需求,利用村庄民俗特征和风俗习惯来吸引城市消费者。依据周边产业资源分布和主导产业选择,将产业布局划分为“两大圈层、四大版块”,以庭院经济、民俗度假为内核,以现代农业为主,环绕农业观光、采摘区、农事体验区等(见图4)。

1.3.2民俗旅游产业发展对策(1)区域一体化战略:借助京北大环境的旅游资源和客流,挖掘羊儿岭村文化特色,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提高村民收入。实现与周边景区(点)和线路的一体化发展。(2)农家精品战略:坚持持续“做足、做好、做精、做强”现代农家乐旅游,成为羊儿岭旅游主品牌。(3)升级转型战略:产品结构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型。依托农家乐旅游品牌,开展配套和聚集会议培训、休闲农业为主的关联旅游产品,实现旅游的品质大幅提升(见图5、图6)。

2村庄规划措施探析

村庄规划以村庄建设规划与15项专项规划组成。其中15项专项规划包括民居改造、道路硬化、垃圾处理、饮水安全、厕所改造、污水处理、村庄绿化、土地整理、秸秆处理和厨房改造、新能源利用、村民中心建设、标语广告整治、村庄标识设计建设、公墓建设、传统文化保护开发等。

2.1结合田园系统,规划空间格局村庄建设因地制宜,利用村内大量的原生态林地、耕地、园地,规划空间格局尊重村庄现有肌理,新建区域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田园系统,实现村庄建设用地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形成和谐共生的关系,延续质朴的乡村风貌。设计结合农家乐、产权农庄等旅游项目,在农家院落围合形成的开敞空间中引入绿化,营造田园入村的效果(见图7、图8)。规定合理的建设用地指标,科学确定土地开发强度,避免贪大求全,保护土地资源。通过村庄居民点合理选址、适度整合,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确定适宜的建设规模,坚决执行“一户一宅”政策,做到土地的集约利用。

2.2保护生态环境,延续特色景观充分利用村庄原有肌理,保护村域林、田、沟的自然风貌。形成“一环—一轴—四核心—多景观节点”的构架。打造生态环,通过整合村庄周边生态景观资源,规划包裹村庄的生态圈层,有益于提高村庄自然环境,打造环境友好型新农村。以入口广场片区、村民活动中心、农家乐景观片区以及古城墙遗址景区四个景观单元为核心,促进村庄产业提升、改善环境品质和生活水平(见图9、图10)。

2.3完善设施配套,维护建筑风貌通过各项公用工程设施入户与村庄环卫管理促进村庄环境治理。大力推广新技术利用,推广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应用农村适用技术,尽量做到就地取材、造价低廉、采用运行费用低的技术设施。在建筑设计方面,深入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充分还原村庄传统风貌,保持浓郁乡土气息。

3总结

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篇6

关键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科学规划;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7;F592.7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6.06.003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结合,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的发展思路。农旅结合对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农旅结合的规划因各地实际情况不同而各具特色,无法建立统一的建设模式。本文基于此,对农旅发展在基础规划方面的共性进行了总结。

1准确把握当地惠农政策

了解当地政府的惠农政策,包括农耕改革、合作社扶持、生态农业、优特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相关扶持政策,并从中着眼于补贴力度大、扶持力度强的产业。重点向当地农业管理部门、“三品一标”管理部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部门咨询,同时关注各大部委及省、市相关政策。特别要注意优选政府支持项目的同时,必须考虑自身状况和当地特点,选择适合的农业项目。在此期间,多与当地政府、专家沟通,并按要求及时提供相关材料。

2理清当地的资源状况和文化脉络

主要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三个方面入手。

自然资源方面:了解当地的地理地貌、气候特点、水源、植被等自然旅游资源,以及资源的承载能力,保护多元化的原生态植物群落。作为旅游开发项目,乡村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是都市所不具备的最优资源,结合现有的农业资源进行规划,打造特色乡村风情。在此基础上,无论选择何种经营模式(养殖业、种植业、种养结合等),都不得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项目规划需做到可持续发展、节能、高效并重。

社会资源方面:从旅游交通的空间尺度来看,主要可以分为3大类,即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通、旅游目的地与旅游景区的交通、旅游景区内的交通。

由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交通体系具有公共交通属性,难以按旅游要求进行变动(项目区位是受交通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所以在旅游交通的设计中,主要考虑旅游原有道路与旅游景区的交通,尤其是旅游景区的旅行通道。

人文资源方面:重要考察当地的古镇、旧居、村落特征、文化脉络(地方民俗文化、传统节庆文化、信仰文化、农耕文化、古文化及艺术等)。了解文化背景对现状梳理、改造或再建都是非常重要的。农旅项目规划中,这些因素常常用来构建项目的人文特色。比如河北太行山腹地的小龙窝村,至今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石墙石瓦古朴大气,穿梭其中,恍若隔世,曾被评为河北历史文化名村和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从这点可以看出,以文化的传承作为项目特色,其自身创造的价值是无法以经济价值来衡量的。

3做好项目区经营状况调查

一是目标人群的调查。需考察资源优势及项目特色主要吸引的目标人群,针对目标人群需求做市场调研,并制定各个单项的开发定位。

二是周围同类项目的考察。包括经营模式、特色定位、商业推广、规划设计团队等,科学定位自身特色,避免项目雷同产生的风险,也可从中进行参考和借鉴,提升项目的市场竞争力。

4做好项目区民众认可度调研及项目财务分析

与当地村民加强联系,实现资源与效益共享,减少资产投入,避免利益冲突。通过共同开发,合理利用当地水系、沟渠、古井、水生动植物等营造生态环境的平衡和景观美,既减少费用,又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同时,要做好项目财务分析。要借助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包括招商引资和村民土地、房产入股等)分担资金成本和运营风险。也可将传统商业模式、服务业态和休闲农业结合起来,比如与企业培训基地、宠物训导中心、婚纱摄影基地、单位疗养基地联合开发,增强项目的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5结语

农旅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应本着严肃谨慎的态度,分析项目所在地区域价值、项目特点、市场发展趋势以及其他制约因素,从而合理确定目标客户群体,充分结合客户群体的消费愿望和消费特征,满足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从而让消费者从关注到参与,从消费到自觉维护,形成完整、高效、生态的产业链,提高项目竞争优势,规避经营风险。

总之,要做好农旅项目开发,首先要做到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然后科学制订项目规划,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长期优势。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Z].2015-11-24.

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篇7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生态旅游及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中之重。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党中央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举措。然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都离不开土地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入手,合理规划开发和利用土地和矿产资源,保证新农村建设用地,促进新农村可持续发展。1、统筹安排建设用地。加强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优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编制规划务必体现超前的规划意识和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发展各项事业的意识,从保护耕地、村容整洁、方便生活等目标出发,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新农村未来用地进行科学预测。制定用地规划要加强与乡镇和村庄建设规划协调。在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使乡镇建设规划、工业布局规划与土地利用相衔接。2、保护基本农田。健全和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制度和措施,进一步严格和规范涉及基本农田的建设用地审核、规划修改或调整,严格控制占用和改变基本农田。严格控制基本建设用地增量,努力盘活土地存量,强化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切实抓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努力提高补充耕地质量。要健全征地程序,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使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3、推进土地开发整理。依法收取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按规定划缴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资金,并依法依规专项使用。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出发点,加大基本农田整理力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结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继续推进以田、水、路、林、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整理复垦。加大灾毁耕地复垦力度,帮助灾区农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4、加强村民宅基地管理。村庄整治要立足于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因大拆、大迁而大量占用土地。要引导农民住宅建设按规划、有计划地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严格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计划批准宅基地,控制农村建设用地增量,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5、推行集约用地。目前,用地指标紧缺,耕地又少,要保障发展的话,出路就在于节约集约用地。因此,要把每一块地都用好,要把好每一个项目的预审关,要千方百计地挖掘用地潜力,提高用地效率,要严格定额指标管理,严格限制投资强度、建筑密度。要充分利用荒山荒地。要多把丘岗地、荒滩、劣地利用起来。同时,还要组织存量建设用地的普查,要摸清底数,盘活存量,用好存量,要依法收回闲置用地。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如农村道路、农村集贸市场和农村公益设施建设用地,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6、加强矿山开采管理。积极整合小矿,减少小矿数量,优化矿区开采布局,严禁非法采矿,以减少对耕地的破坏。加大农村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力度,加强对矿山企业的监管,落实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责任,做好对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下水干枯、废渣泥石流等矿山次生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保护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将矿产资源收益分配面扩大到乡、村,让矿区农民得到实惠,共享矿业开发成果。

生态旅游是一种绿色旅游,它的核心概念就是“保护”,以保护好现有物种促进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依赖于自然资源,如果现有自然资源不加以保护,生态旅游也就无法得以实现。

6.1旅游产业开发与土地开发之间的关系

树立科学发展观,对旅游产业的开发,是对土地及其地上的景观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归根到底还是土地开发的一个分支。在广义地产的概念下,一切土地利用方式都可以纳入地产经营中来。因此,旅游建设、小城镇开发、旅游开发、各类园区开发,甚至交通及农业综合开发等都与土地开发结合在一起。旅游产业由于充分依托在某一区域的自然环境,生态资源和民俗资源,投资少,见效快,对相关产业的辐射广,带动大,因而成为永不落日的朝阳产业。目前,全国已有二十四个省市自治区把旅游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在旅游消费不增长的同时,旅游投资也在高速增长。随着旅游产业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如果把旅游业真正作为土地开发的一个分支,对于我们肩负管理国土资源使命的管理部门来说,思维方式需要改变,工作中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6.2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与土地资源供给的基本形势

树立科学发展观,生态旅游地开发的基本目标是对环境、资源的保护。生态旅游地的发展依赖于高品位的、良好的生态环境,规划要确保旅游资源利用的永续性。第二个目标是旅游地当地经济的发展。力争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促进旅游资源的良性循环。规划的初级阶段要对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资源调查、分析,并根据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提出规划的基本原则以及具体目标。就进行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包括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生物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等。

率先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一般好的旅游去处都处在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低,增长方式粗放,属投资拉动型县份。如何走出低谷,改变“等米下锅”的被动经济局面?有效开发旅游资源,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仍是本地区首选途径。从县情实际出发,牢牢把握区位优势,结合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要求,将旅游业明确定位为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支柱产业,树立大旅游、大市场观念,把强势推进生态旅游产业作为本地区“十二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是十分正确的。

6.3旅游产业建设发展中涉及土地方面的问题

6.3.1旅游项目用地的供需矛盾。由于旅游开发项目一般规模较大,少则上千亩,多则数十平方公里,因而需要对项目进行整体规划,统一管理。在此过程中会涉及到地方建设用地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行政机关审批权现等方面的问题。

6.3.2用地审批过程对旅游开发形成的影响。建设用地的审批过程,是一个重要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征收基本农田、征收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三十五公顷、征收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用地项目,报国务院批准。由于在审批过程中,审权限的不同,导致可能在同一开发区域内,对不同地块可使用,开发的时间将会不一致,从而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开发进度,也不利于项目的规划和管理。

6.3.3土地政策的调整变化,阻止了变通处理用地矛盾途径。随着全国土地资源管理形势的变化,国务院于2004年10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对各地出现的变相规避土地法规,越权处置土地行为的作法提出批评,并做出严格的政策规定。主要内容是:严禁将单个项目用地拆分审批,逃避上级政府监管;严禁项目用地以租,规避法定审批程序;基本农田占用审批权收归国务院;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健全征地程序、强化征用地实施过程监督等等,原来一些可采用的变通方法已明令禁止。

6.3.4复杂的土地权属和地类问题增大了征地难度。旅游规划范围的土地权属和地类非常复杂,土地按权属分,为国有土地、集体土地两大类。国有土地包括县属国有土地、省属国有林地;集体土地包括承包给农户的种植耕地和薪炭林地、集体组织掌握的耕地,林地。土地按地类用途分,为城镇国有土地、交通道路基础设施用地、耕地、林地、未开发利用地等等。这些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征地工作中,实事求是、认真细致地开展工作,否则,就有可能损害国家利益、伤害群众利益,诱发矛盾,造成损失。

6.3.5滥占滥建的违法用地行为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人均耕地面积少、项目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国家土地政策日趋严格、是影响本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而一些地方无视法规、违反规划,随意滥占滥建,浪费宝贵土地资源的行为使征地难问题雪上加霜。

6.4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防止不作为或乱作为

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篇8

关键词:乡村;体验旅游;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一、乡村体验旅游

旅游是一种经历或过程,不是一种产品,而这种经历又是特殊的。旅游者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的事物或事件的直接观察或参与而形成了特殊的感受与体验。旅游作为一种体验或经历,不只单纯是追求感官享受的结果,旅游对于人类来说,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住、行、观光,而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特殊生活、一些特殊经历的参与者与体验者。

因此,根据该体验经济的定义和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体验式休闲农业旅游与传统的以农家乐为核心的休闲观光农业相比,脱离了单一的观光休闲模式,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以体验农村生活、农业风情为卖点,对居住在特定范围内的城市居民造成吸引,以满足休闲、教育、娱乐为目的,并以原生态风貌、参与原生态活动为核心,所进行的包括娱乐、劳作、科教、民俗等复合型的综合农业旅游活动。

二、乡村体验旅游研究的相关理论

(一)现代农业发展理论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现代农业是“农、工、贸”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产业。

不仅如此,农业还具有多功能性。农业旅游在农业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态诸多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不仅是单纯的种养业、动植物产业生产,而且还具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功能。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作为符合生态要求的农业生产方式的乡村旅游,具有传递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发展意识和科学考察的功能,在本质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乡村旅游的发展基础是农业体系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合理性。同时,在乡村旅游中的利益主体应增强保护意识,使自己的行为对生态环境负责,既注重人的旅游需求的全面满足,也要关心旅游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共生、和谐发展问题,从而使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以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旅游地生命周期目前已被广泛运用于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产品设计营销推广等领域。这一理论是在1980年,由加拿大学者巴特勒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所提出的。巴特勒在《旅游地生命周期概述》中,提出用产品生命周期模式来描述旅游地的演进过程。他将旅游地的演化分成六个阶段,包括: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稳定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

三、案例分析

龙潭古村寨地处安徽省太湖县东北角边陲,东与潜山县边界相连,北靠岳西山水,是典型的大别山区古村落。该村地势较高,山色秀美,溪流潺潺,空气清新;民居建筑古老且保存完好,民风淳朴,“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风景在此展现。龙潭寨村是集山水、原生态、农家乐、古民居优势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其风景优美,景点宜人。

(一)龙潭寨村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1、经济

龙潭寨村是重点的林山之村,丰富的林业资源是全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600多亩经果林,使广大村民得到实惠,退林还林项目的实施和纸浆林基地落实,给广大村民带来了经济活力,8000余亩公益林及5000余亩成材林带动全村极大的经济效益。只有管好、用好山林——不绝之源,扎实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大力发展蚕桑支柱产业,培育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农户经济、民营经济和优势产业,计划在三年时间内,完成植树造林2000亩,扩大蚕桑支柱产业300亩。加强多经林的科学管理,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先进技术,力争三年时间内人均纯收入递增8%。

自然资源

龙潭古寨的自然资源丰富,溪流、山色、飞瀑、峡谷、陡崖、翠竹、奇花、古藤、梯田、古寨、木楼、石桥等构成了自然独特景观,山川纵横、山水相映、绚丽多姿、自然和谐。寨内既有瑰丽多姿、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又有绚丽多彩、令人神往的大别山山寨风情;亦有源远流长、奥妙无穷的风水文化。这里集青山绿水、幽谷曲径、飞泉翠竹于一身,融田园美景、乡村风情、传统建筑文化为一体,自然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相得益彰。

3、人文资源

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大部分分布在广阔的农村大地上,其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历史建筑、生产生活的习俗、民间艺术、传统工艺、歌舞、民间文学等。由于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每个村落的文化传统都各有自己的特色,构成了新农村建设中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在广阔的传统村落中,特有历史文化不能被轻视、被忽视,在现代新农村建设中,存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交融。因此在农村多元文化的发展中,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多样性也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必须做的,应把文化的保护与原生态的保护结合起来。

龙潭古寨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有:

(1)古村寨中的古民居、宗祠、古寺庙遗址,还有典型的农舍,特色建筑。

(2)村寨中的古巷道、古桥、古井、古老的生产作坊、如水碓、石磨等。

(3)在村寨中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革命遗址、遗迹、碑刻、故事传说等。

(4)传统的优秀的生产生活习俗、歌舞、传统独特的手工工艺、绝技绝活。

(二)具体的开发与规划思路

1、形象定位

有研究表明:吸引人们去古村旅游的强大吸引力,不仅是民居和典型院落等古迹建筑,还有体现古村落传统风貌的街巷地段、空间格局、百姓生产、生活方式等自然文化遗产的空间载体和活化承载物。所以龙潭古寨旅游开发理念应该是立体网状体系的综合保护和整体开发,以保证古村落整体遗产价值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

重点围古村寨文化、生态山水、自然景观、乡村旅游等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逐步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从而构建龙潭寨“古寨景村”的旅游形象。

根据“龙潭古寨”的旅游资特色,区位条件以及客源市场的辐射范围,考虑到以古村寨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现状和未来旅游活动的发展态势,将“龙潭古寨”总定位于古村落文化和乡村旅游的“活力的古寨景村”。

2、规划构思及功能分区

旅游规划为“一轴二极四区”的总体空间结构,主要以古寨历史建筑、原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巷道、旅游节点、生态休闲、绿化组织为空间,以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的旅游空间群体。

3、主要功能区规划及旅游活动设计

(1)文化类项目设计:艺术家/画家村、古玩字画店、乡村俱乐部、古村落。

(2)生态休闲类项目设计:风厢潭水寨、桑麻园、生态农庄、生态果园、茶园。

(3)观光类项目设计:水帘洞、湿地水景观、景观水车、亲水廊桥、景观大门。

(4)旅游服务类项目设计: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休闲广场、休闲酒吧、客栈(家庭旅馆)、盆景店、竹雕工艺品店、山货铺、龙潭山庄、农家乐示范户。

(5)体验娱乐类项目设计:织布房、碾米店、铁匠铺、蚕坊、农耕体验园等。如:

——生态农庄

依托农户自行开展农家乐建设项目,例如生态果园、生态茶园等,建筑与景观风格突出大别山的皖西南乡土特色。

——龙潭山庄

在刘家河附件的山脚下,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地块相对独立的旅游服务设施,提供中高档休闲、住宿。

——风厢潭水寨

位于现状风厢潭附件周边,依托现状优质的果林、水体、山体等自然景观资源,建设生态疗养区,包括养生别墅、疗养健身中心等设施。建筑设计采用传统建筑形式,与自然山林水融为一体,突出野趣。

——艺术家村落(画家村)、

位于龙潭冲北侧,利用现状一处废弃的建筑改建,与古村落融为一体,组成历史、文化、艺术相交融的艺术家村落,开展艺术展示、表演、沙龙等文化旅游活动。

——龙潭冲

在龙潭冲、花屋古民居内进行整治与改造,增加休闲步道、服务设施、小型旅游接待点、景观标志等,强化乡土村落特色,开展村庄旅游、家庭旅馆。

4、道路系统规划

公共道路系统分为对外连接的交通系统以及各区域内部城市的道路系统。并按照道路所承担的不同功能划分成不同等级,按照不同区域以及特性划分成不同形式的道路断面。同时按照土地开发时序,道路系统的开发也将被划分成若干时段。

对于龙潭寨村来说,应当加大乡村体验旅游的可进入性。加大旅游景区的公路交通建设力度和投入。同时,为符合游客对于乡村的回归感和体验感,在景区内设计既方便游客出行,又符合乡村特色的石子路、石板路等。

5、绿化树种及栽植选择

开发区域的景观建设也要注重植被的选择和协调。城区内的植被受人工管理影响较大,自然属性相对较低,重点为突出植被的美化功能和部分生态功能。为此,景观栽培时要尽可能与周边建筑风格、空间布局相协调,并且选择对居民生活不造成影响的植物,同时大部分植物应具有较强的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的功能,确保为开发区域创造宜居的环境。

结语

乡村体验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趋势,更是体验经济时代对农业发展、旅游发展的要求。发展乡村体验旅游应加强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并根据旅游需求策划旅游产品;提升原有旅游产品的魅力,优化品牌意识;加强旅游监管,

优化旅游市场环境;加强乡村体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晓云.乡村体验旅游开发初步研究[J].昆明大学学报,2007,02:17-19.

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篇9

湖北省崇阳县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作者:网站管理员来源:本站原创日期:2011-12-117:23:22点击:358属于:规划设计类项目名称:湖北省崇阳县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委托单位:崇阳县旅游局

规划范围:1968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2011年-2015年

起止时间:2010年05月——2010年08月

项目主创:杨洪刘庆张晓丽

项目成果:

一、规划纲要

二、规划说明书

三、十三个景区策划

四、规划图则

五、电子文档

1、规划文本、说明书、13个景区策划

2、规划图则

项目概况:

崇阳县位于湖北省的南端,与湖南、江西接壤,地处武汉、长沙、南昌中南大三角经济区域中心地带,属湖北长江经济带与武汉“1+8”城市经济圈。崇阳山水清秀,地貌独特,生态环境优良,高山、茂林、修竹、流泉等自然景观遍布,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绿地面积近300万亩,空气清新,有“天然氧吧”、百泉之乡、阳光之城的美誉,为崇阳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项目组根据崇阳县的旅游资源赋存及其所处的宏观发展环境,提出了其“十二五”期间旅游业遵循“12415”的战略思路。即在坚持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体现一个文化,把握两个统分,实施四大战略,突出十处天府,完成五个重建。确立起“商周天府,生态崇阳”的总体旅游形象,围绕“中国崇阳商周生态农业经济圈”建设,逐步形成“品牌目标清晰、文化特色浓郁、功能结构合理”的旅游产品体系。崇阳旅游总体格局划分为“一心一坛一带七区”:一心即旅游集散中心;一坛即“商周农耕文化祭祀坛”;一带即以隽水河为载体的旅游观光带;七区分别为商周文化体验区、商周古文化遗址游览区、青山水体生态旅游区、鄂南旅游度假区、农业示范园区、万亩水果竹类种植加工区、高山蔬菜农业观光区。规划在资源调查分析基础上,设立了《崇阳县旅游发展建设项目库》,确立了38个可供开发的旅

游景区与旅游项目,其中13个项目纳入到“十二五”期间旅游优先建设,5年实现投资11.41亿元。规划核心创新点: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而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都融合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崇阳作为长江流域的山地城市,其商周文化特性显著,且具有近5000年的文明历史,为张扬、传承中华文明,规划提出在崇阳设立“商周农耕文化祭祀坛”,通过农耕祭祀活动,展示从先祖神农到今天的农业科技文明过程,促进崇阳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从而整合周边县市,形成以崇阳为中心的“农业生态经济圈”效应,打造以崇阳为中心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特色食品、健康食品的农业生态旅游商品集合生产基地,带动崇阳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使崇阳县域经济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规划图件:

旅游资源分布图

总体布局结构图

生态农业旅游规划设计篇10

关键词:国有农场农场旅游旅游产品

农场旅游是指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旅游对象,利用农场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结合农业经营活动及农场生活发展休闲农业的旅游方式。我国农垦系统拥有国有农场近2000家,遍布祖国各地的农场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对国有农场进行旅游开发,不仅能突破我国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观念,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还将有效地促进国有农场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场竞争力,打造由农业生产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

国有农场开发旅游的必要性

我国于建国初期形成的大量国营农场,不仅安置了大批转业官兵、城市知识青年和内地移民,屯垦戍边巩固国防,而且开发了大量土地资源,为新中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国有农场长期的经济结构单一,历史包袱沉重,农场的发展举步维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农场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不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已不能适应形势。加之近年来企业积极减员增效,农场劳动力过剩现象严重,对我国国有农场资源进行深层次综合开发已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农业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市场前景广阔。通过优化农场生产结构,拓宽经营思路,将我国单一性生产农场与休闲旅游相结合,既保留原有农业生产性质,又增加旅游业的性质功能,是国有农场开拓发展的新思路。开发农场旅游还可以有力地宣传各大农场农业生态特色,树立农场下属企业的形象及其产品的市场开拓,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发挥其关联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获得农业、旅游业的双重受益。如海南兴隆华侨农场发挥其独特的热带风光和温泉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创建华侨旅游度假城,吸引外资兴建宾馆酒店35家,2003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当年该场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占农场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

因此,国有农场应审时度势,重新定位,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增强依托自身特色资源开发旅游业的信心,逐步树立起发展旅游业大有可为的新观念,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实现农场经济发展与充分就业的双重收益。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的优劣势分析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分析

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我国农场观光旅游资源富集,国有农场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各地农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种多样,景观类型多姿多彩,野生生物种类丰富多样,《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所列的资源类型应有尽有,各类部级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分布广泛。一些大中型国有农场还拥有独具特色的大型现代化农业机械作业、高科技农产品栽培等,农业旅游观光项目丰富,具备良好的旅游开发前景。

基础设施建设良好我国国有农场居民一般集中住在场部附近的职工住宅新村,居住密集度高,规划农场旅游观光项目时,若对农场的居民点,高坡地与宜耕宜林荒地加以利用,更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降低成本。由于国有农场集约经营机械化水平较高,农场的基础建设较好,在农场场部为中心的卫星城镇上,农场招待所、度假村小别墅、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都作相关性开发,大大降低了农场旅游开发的成本。

员工文化素质较高由于我国农场大部分都属国营性质,农场注重在职教育培训和吸收引进人才,据2000年国家农垦系统统计,农场职工文化水平多数受过中学教育,各类科技人员占农业职工总人数7%,其中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近四成,员工文化素质较农村总体水平要高,管理层次也较高,这为我国农场的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

科技实力较强国有农场拥有辽阔的土地面积和较为完整的水利体系,综合机械化程度较高,拥有现代化的通讯网络、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和以商品生产为中心的较为完整的服务网络,发挥着高科技农业的示范作用。近年国有农场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开发新特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绿色食品基地等体现着国内现代农业的先进水平,先进的电脑遥控灌溉技术、独特的大田膜下滴灌技术、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等都是发展农场旅游的重要资源。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劣势分析

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所表现出来的产业结构的状况不同,国有农场具有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和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基本特征,产业、产品结构水平低,种植业比重大,第三产业仅停留在传统的商业流通和满足系统内消费方面,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空间联系不充分国营农场一般是在荒远地区随着开荒种地而逐步形成的,距离城市的空间距离较远,与外界联系不充分。又因行政管理的不同,很难与周围大中小城市加强合作,由此导致国营农场空间联系的自我封闭性,影响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使农场旅游与周围相邻旅游景点的联合营销存在一定的障碍。

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国营农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计划经济影响的根深蒂固的农场管理观念和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在管理观念上求稳怕变的思想比较严重,经营观念上重生产轻营销、重产量轻质量,缺乏市场、贸易、现代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在管理体制上,政企不分与官本位的干部激励机制,使农场领导乐于追求近期目标而忽视长远发展,对农场旅游开发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以开发旅游促进农场发展的思想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国有农场旅游发展的现状

国内目前对于农业旅游的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对乡村以及高新农业园的旅游发展上,而对我国丰富的国有农场旅游资源,却存在着认知和实践上的不足,在国有农场旅游开发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我国农垦系统拥有国有农场近2000个,土地总面积3922万公顷,农场企业遍布祖国各地,旅游业作为国有农场新兴的第三产业初具特色。目前,农垦全系统拥有旅行社20家,在全国风景名胜地区和各大中城市兴建了300多家宾馆、饭店、商贸旅游大厦,初步形成了包括饭店旅馆业、旅行社、旅游交通业、旅游商品业、旅游娱乐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产业体系,年营业收入20多亿元。各垦区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理、地貌、人文等优势,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旅游项目,形成了具有农垦特色的旅游业。全国国有农场资源较为丰富的黑龙江、新疆、海南、广东等省区,近年来在开发农场旅游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黑龙江省洪河农场、八五三农场等,利用其国内最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和完整的原始湿地生态系统,为旅游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观光度假、人文考察、休闲购物的旅游天地。新疆农垦利用其独具特色的生产建设兵团农场、牧场,积极发展农场旅游,建立了军垦博物馆、农场体验游等旅游项目。广东光明农场、华侨农场等则依靠旖丽的热带风光、地热矿泉和浓郁的侨乡风情开发农场旅游,收到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我国在开发国有农场旅游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总体来看,存在着部分旅游企业的素质不高,旅游产品单一、配套旅游设施不足、资金供应紧张等问题。很多农场旅游管理人才欠缺,经营者旅游业务知识贫乏,缺乏旅游管理的能力与旅游服务意识;目前的农场旅游项目主要集中在以垦区农业资源特色为主的现代化农场观光,卖点较为单一;资金不足也是我国农场旅游开发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很多农场旅游项目的开发都由于后续资金的不足而处于停建状态。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的构想

国有农场旅游开发的思路

政府主导借鉴世界各地成功的农场旅游发展经验来看,我国国有农场旅游的开发整体上应该以农业部门和地方政府为主导进行规划,将旅游观光农场作为政府优先项目,辅导农场将农业生产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提供专业的服务。当地政府也应重视对国有农场旅游开发的规划与指导,不仅重视硬件的投入和建设,也重视软件的配套。例如深圳光明农场的旅游开发规划已纳入深圳市旅游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广东海宴华侨农场也被列入省旅游扶持重点,为农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政府同时要设立监督执行机构,对农场旅游观光项目提出各项要求,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监督农场在运营、顾客服务、农场内外部环境、设备、安全与卫生等方面的行为,达到以发展旅游带动农场经济发展的目的。

规划先行旅游规划是对旅游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规划的编制将为旅游开发把握好总体方向,是科学发展旅游业的根本。在国有农场旅游规划中,首先需要明确农场旅游的发展方向和主题形象,打造核心竞争力。旅游主题形象定位,既要考虑国有农场本身的资源特点和优势,又要考虑市场发展的态势以及与同行业的竞争状况,合理定位,创新求异。国有农场旅游发展应定位于市民亲近自然、放松休闲的大众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产品开发要品味高价位低,面向大众。农场旅游发展应充分利用农场现有各类资源,立体化开发配合旅游产品,形成“一场一品”或“一场两品”的经营特色,以该品为核心开发观光农业旅游产品,避免产品雷同。例如可以开展专题旅游设计,利用各种节庆活动、时令节气如桃花节、荔枝节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加强培训与管理尽管我国国有农场职工的文化素质总体要好于一般的乡村农民,但发展旅游业毕竟不同于以往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场产业,旅游行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农场职工对旅游业务知识的缺乏和不足,势必影响游客对农场旅游的整体感受。通过定期举办旅游技能培训和教育,可以提高国有农场整体的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并在掌握服务技能中强化服务意识,也有利于农场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促进农场旅游健康和谐发展。

国有农场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

大量国内外农场旅游发展的事实证明,单一的农场观光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旅游需求。将生态旅游与度假旅游产品相结合,对国有农场旅游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产品深度设计开发至关重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项国有农场旅游产品的开发:

生态农业休闲度假农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度假需求的增长,旅游由观光为主向度假休闲体验为主发展。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由于其经济、资金、客源的种种限制,更应坚持深度开发,针对消费市场的新特点,增强互动参与性,创造性地开发出更加个性化、更具高附加价值的体验式旅游产品,以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休闲度假农场提供的旅游活动内容不仅应包括农场田园景色观光,更重要的是可以体验农场生活的度假休闲游。农场旅游产品设计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旅游体验主题,例如采草莓、插秧、骑马、挤牛奶、剪羊毛等丰富多彩的游客体验活动。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区域,会产生独特的效果。例如葡萄公园,将葡萄园景观的观赏、采摘,品尝与葡萄有关的品评、写作,绘画、摄影与季节庆典活动融为一体,达到休闲娱乐的效果。

租赁休闲农场是近年来农场旅游发展的新形式,是指设计由农场提供农地,将位于都市或近郊的农场集中规划为若干小区,分别出租给城市居民,用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的甘苦,享受耕作的乐趣。租用者可以利用节假日到农场度假时亲自种植作业,平时则由农场代管。农场还应有完善的解说系统与指导人员,帮助游客协助农事操作,提高农场的度假休闲效果。

将国有农场的高科技产品与旅游相结合推出的休闲项目,是目前农场旅游发展新的趋势。例如深圳投资建设的国内首家生物链生态昆虫农场,带给了游客一个全新的感受。农场里开辟一块地方展示良性循环高速发展的农业生物链:如饲养一群鸡,鸡粪通过蚯蚓来分解成肥料,肥料再用来种植蔬菜,蔬菜除供人食用外还用来喂鸡,所有农场里的垃圾都将通过饲养昆虫来分解,形成生物链循环再利用,这一新型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旅游者的到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基地教育基地是兼顾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的农场经营形态。农场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颇具教育内涵。国有农场应与各旅行社及有关学校合作开展学生春游、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了解各项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例如农场可以开放牛栏、挤奶室、奶制品加工车间等设施,供学生和游人免费参观。游人可以完整地了解奶制品生产制作的全过程,这不仅是一种充满乐趣的参观,也是一次丰富知识、提高素质的受教育过程。参观游览农场博物馆,也是让青少年增长教义的良好途径。2004年国内第一个记录和展现“向大海要田、向荒滩要粮”围垦历史的博物馆—上海农垦博物馆在上海五四农场动工兴建。农垦博物馆集教育、科普、旅游、休闲于一体,通过实物、照片和文字材料,原样展示知青们的工作和生活,真实记录一大批老围垦和几十万知识青年艰苦奋斗的闪光足迹。位于新疆石河子农场的军垦博物馆,通过百余件军垦战士垦荒时用过的农具,穿过的衣物及生活日用品,向人们展示着军垦战士的垦荒史、创业史,游客通过声、像全景目睹当年军垦战士进军新疆、剿匪、垦荒造田的宏大历史场面,对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操教育有重大的意义。

知青返乡农场游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批知青奔赴祖国各地农场下乡锻炼,农场已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第二故乡。我国有近千万知青,如今的他们属于能够自主消费的群体,也有闲暇时间和一定的消费能力,是开发国有农场旅游客源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群体。将他们的旅游潜能激发出来,会对开发国有农场旅游产生相当大的推动作用。知青旅行团队可以采用列车往返、分连队下乡、举办大型联谊活动并自选项目旅游的方式设计整体旅游方案。知青返乡游是我国农场旅游的独特形式,农场应积极顺应潮流,不失时机地设计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吸引客源,发挥旅游业的联动效应,为国有农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崔然.我国国营农场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