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十篇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十篇

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2:10

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篇1

前言:随着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现代化进程,由工农业生产造成的废气、废液和排放物等毒害性物质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安全。当前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提升的环保理念下,针对各种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建立和完善环境管理体系,提高环保管理水平,是优化人类生存环境,保障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本文针对推行环境管理体系的意义及措施进行了简要分析。

1.当前环境管理的现状分析我国政府于1996年10月将国际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在相关企业开始试行。1997年,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指导委员会成立,使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走上了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对我国的环境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企业经济发展的整体落差较大,受管理经验不足以及技术水平弱化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国的环境管理存在着诸如环境管理力度不够、责任意识不强、环境治理效果弱差、环境污染仍然严重的众多问题和弊端,导致我国很多工农业生产的环境管理滞涩不前,效率不高。当前我国环境应管理法律机制不健全,保障措施不落实的情况相当普遍,环境管理工作基础薄弱,成为推进环保历史性转变的短板和瓶颈。建立和完善环境管理体系,提高环保管理水平,迫在眉睫。

2.环境管理体系的内涵特征分析

环境管理体系是一项内部管理工具,侧重于标准化管理,是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集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于一体的环境管理模式,注重污染防治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属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态体系,环境管理体系来源于环境审计和全面质量管理这两个独立的管理手段,旨在指导并规范相关企业及其它组织结合其它管理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落实自我约束机制和科学管理的行为标准,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防治进行实时监督,实现环境目标。

环境管理体系作为组织内控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为拟定与实施、评审和优化环境政策的组织机构、活动规划、程序过程和资源管理等方面以及相关环境方案、目标措施等管理内容,为各类组织提供了一整套标准化的环境管理方法。

相对于其他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来说,环境管理体系是自愿性的管理标准,对于推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经之路。

3.关于推行环境管理体系的意义

环境管理体系强调在法律法规基础上注重以预防污染为主的全程控制,通过有针对性地管理相关个体环境行为,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有着如下现实意义:3.1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是增强企业发展市场竞争实力的必然需求世界经济一体化形势下,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科学发展的理念已成为全球共识。企业经济实体作为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形式,在当前开放的市场运行环境中,有必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系,进一步深化与落实环保理念,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3.2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是提高社会环境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当前经济发展的世界性接轨,打破了关税贸易壁垒的约束,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影响外向型经济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坚持管理创新的科学发展理念,引进先进的环境管理经验,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有利于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需求和综合管理。

3.3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是当前经济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障新形势下,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目标是要坚持科学发展的观点,调整优化经济资源结构,创新技术改革,转变传统经济反战模式,实现国民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有利于深化环保措施,提高环境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4.推行环境管理体系提高环保管理水平的策略

建立程序与其运作模式没有本质的区别,都遵循著名的"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管理循环理论

4.1强化目标责任管理意识,转变环境管理观念

环境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活动,涉及范围较广,相关部门要切实立足于实际,认清经济发展形势,明确环境污染问题的危害性及严重性,转变环境管理的观念意识,深化环境管理职能,构建环境管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措施,做好推行环境管理体系的具体落实措施,促进环境管理的有效发展。

4.2深化环境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环境管理体系

环境管理体系作为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动态性管理体系,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优化和发展,针对不合理的不科学的管理措施及内容,要在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管理制度改革,拓展和完善更为高效的环境管理措施,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果。

4.3落实环境管理实践措施,加强管理技术创新

针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整合规划经济结构布局,倡导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实施生产技术革新,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案,加强人才技术培训,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无毒害原材料,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物少的工艺新设备,强化过程管理,控制环境污染行为,促进环保的可持续发展。

4.4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制度,实现环境科学管理

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篇2

审计资源整合管理实际是在可用资源及其潜力既定的情况下,在制度、组织、方法及职能等方面和维度对既有资源进行调整,以便发挥其最大效能,或者说尽量高质量地应对尽可能多的审计任务的系列管理行为。对于电力企业等组织而言,审计资源整合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层面的理解是针对特定审计部门在特定时点下的具体审计项目而言的,是属于微观层面的审计资源整合。广义层面的理解是审计部门或者审计系统(对于规模较大的电力集团公司等集团企业而言)基于企业中长期的发展需要,而对审计资源的宏观规划及整合使用。目前,相当一部分电力企业等企业组织虽然在不同程度上了解审计资源整合的相关理念,不过在实务层面却普遍不到位,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既有资源支撑规划相对偏少,在企业的预算中给予审计部门的预算额度一般较小,和其担负的相关工作不成正比,审计岗位的设置、审计人员的聘用及后续教育、审计信息系统不能很好崁入到业务部门系统中提取数据等方面均难到位。二是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灵活,在基层电力公司审计部门被其他部门合并,不仅缺乏独立性,而且地属或特定单位所属的原则制约了审计人员的灵活利用,影响了更大范围内审计资源的整合贯彻。三是审计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足,审计团队与被审计单位相比,审计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相当一部分审计信息没有得到适当利用。四是微观层面的审计资源整合仓促,部分审计资源整合举措往往是在事故或困难发生后出具的,而不是事先规划的预案。在这种情况下,电力企业强化推进审计资源整合,不仅利于资源本身的配置不断优化,缓解审计资源压力,还能提升审计工作效率,推动企业价值的增值。

二、信息化时代境遇推动审计资源整合的逻辑作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深入发展,给审计资源整合带来了多方面的机遇,或者说在逻辑也就是理论层面可以推动审计资源整合水准的提升,其具体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如图1示所显示的几个方面。一是可推动审计资源计划的科学性。在信息化境遇下,计划制定者可利用信息系统比较快速地获得前信息化时代难以获得的充分基础资料,而且可以利用电算化在计量及信息系统在分类分析等方面优势,提升审计资源管理计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可缓解诸如电力企业等行业企业存在审计人员偏少、单个审计项目时间跨度大等困境。另外,还能利用信息系统在信息反馈及实时性分析方面的优势,更为及时到位地调整审计资源计划,以为审计资源整合管理提供更到位而坚实的基础。二是可确保审计资源准备的充分性。目前,电力企业审计资源相对不足有一个潜在的原因是过去在这方面没有办法准确计量。在信息化时代,特定层次的决策者批准确定特定时段的审计计划安排后,可利用信息系统中相关模块功能快速计量出需要的审计资源总数及各个时段、各个项目需要的各种审计资源数量,以便在预算编制中明确而充分地确定。另外,信息系统同时既是信息平台也是学习平台,通过这个信息平台可以吸纳聘用素质更高更为合适的审计人员。通过这个学习平台,使系统内各在岗人员可以更便利、更有效地与时俱进地提升自身素质。三是可提升审计资源具体配置的精确度。对于内部架构较为复杂的集团公司而言,诸如电力企业集团审计资源虽总量较多但比较分散,审计范围及时间不一,以及内容较多,审计项目业务类型多样,统一起来整体调配在前信息化时代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技术难题。而在信息化境遇下,可借助信息系统模块设置的灵活性、自身负载信息的海量化及其本身具有的简单分析功能,有利于审计部门或项目负责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持续提升审计资源配置的优化水准。四是可催动审计资源调配方向的变迁。在前信息化时代,系列审计基础工作均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及物力资源,甚至可以说大多数审计资源耗费在审计基础性工作中了,审计本身也长期本束缚在“纠错”层面,对于企业个体规模较大的电力行业企业更是如此。在信息化境遇下,因为信息系统在信息搜集、数据处理、差异分析等方面的优势,这些基础性工作耗费的资源大为减少,可把更多的资源可投入到审计数据分析、确认组织风险管理、组织治理等事项适当性及改进可能性方面,籍此推动审计增值功能的实现。五是可扩大审计资源共享范围。目前,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信息不对称是审计工作推进的障碍之一,其他方面的资源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在前信息化时代,审计信息或审计需求的信息从逻辑上说以口头和纸质资料为载体,其获得、共享及甄别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难题,是审计资源利用或整合不够充分的重要表现。在信息化境遇下,审计信息或者需求信息的载体转换为电子信息,在传输等方面的便利程度比过去方便很多,而信息系统系列模块的设置及相关权限在一定范围内的开放,则从理论上说可以为审计信息的共享及充分利用提供技术层面的最大支持,不仅为审计信息整合提供直接助力,还间接的为其他方面的资源分配及调节提供技术支持。

三、确保信息化逻辑推动功能充分发挥的要点

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篇3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基于信息处理范式的知识管理系统的局限性,结合当前我国医院所处的市场环境,将意义建构范式引入医院知识管理领域,并建立了基于意义建构范式的医院知识管理系统模型,以此减少唯理主义对医院知识管理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医院知识管理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医院知识创新,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知识管理信息处理范式意义建构范式

我国医院正处于从“硬实力驱动”向“软实力驱动”的转变期,知识是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知识管理成为提高诊疗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医院知识管理包括原有知识的管理以及知识创新两部分内容,目前多数医院采用信息技术对分散且复杂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搜集、存储、分类、挖掘以及共享,属于对原有知识的管理。医院在知识管理领域需要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系统的认识论来实现知识创新。本文在阐述基于信息处理模式的知识管理局限性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复杂、多变、不确定的卫生服务市场环境,将意义建构理论引入医院知识管理中,寻求医院知识管理模式的突破。

传统知识管理模式:信息处理范式

(一)信息处理范式的提出

赫伯特•西蒙创建,西蒙在深入研究人类解决问题与决策能力的本质后,认为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基于“有限理性”的观念,西蒙以信息处理的形式建立了处理人类思维过程的计算机模型,并逐渐发展为成熟的信息处理范式。信息处理范式强调人类推理和组织决策过程的逻辑性,以及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它试图将信息和知识形式化,变为可以传输、存储和共享的“硬性”数据(野中郁次郎等,2006)。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信息处理范式在医院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首先是因为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医院外部环境比较简单、诊疗服务以及医院运作模式可以保持较长的生命周期、医院面临的问题结构化程度比较高、未来的可预测性较好,因此知识容易被形式化或显性化,新知识也容易通过演绎推理获得。其次是因为医院“硬实力驱动”的发展理念,医院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医院信息化程度。信息处理范式多以技术为导向,建立在内嵌于程序手册、数据模型和编程逻辑的推理机制上,与医院信息化建设相契合,能有效地提高劳动效率。

(二)信息处理范式的哲学基础

信息处理范式的核心思想源于西方丰富的认识论理论,西方存在两大认识论学派,唯理主义和经验主义。从柏拉图建立缜密的知识思想体系结构,到“笛卡尔二元论”,西方许多哲学家认为知识不是理性的思辨,这种唯理主义认为世界上存在先验知识,其他知识可由先验知识演绎推理而来,数学以及逻辑学等学科都严格遵循着这种观念。而以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则认为,知识来源于感官的经验,经验以感受和反思两种形式存在,世界上并不存在先验知识,知识是通过对经验的归纳而获得的,这种观点对后来的实验科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信息处理范式受唯理主义影响比较大,强调人类推理和组织决策过程的逻辑性,认为人类推理和决策的逻辑成分比价值和含意等要素重要的多,同时认为不能言明的知识不过是噪音,重视显性知识、忽视隐性知识。

(三)信息处理范式的局限性

信息处理范式过于重视由逻辑及语言表述的知识,对难以言表的、行为的、价值观、信念等知识熟视无睹,即重视显性知识,忽视隐性知识;信息处理范式不重视模糊问题及问题的多样性,力求组织信息流量的最小化,忽视冗余信息的价值;信息处理范式忽视了知识管理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信息处理范式视组织与环境间的关系是被动的,没有认识到组织不仅要有效的利用知识,更要能动的创造知识。因此,信息处理范式难以适应当今急剧变化性、非连续性、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这归咎于其“静态的”、“依法造句的”知识观点,关注具体化的技术细节而忽视人的作用(Davenport,1994)。

信息处理范式表现出来的局限性,使其不适合被用于医院知识管理。因为医院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其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一种难以用系统的、编码的语言明晰表现出来的知识,是医院各项活动中主客体之间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对外部事物的判断、感知和对自身行为的认知以及对他人行为的模仿,是一种隐性知识。医院隐性知识包括个体隐性知识、科室隐性知识和医院整体隐性知识三个层次(崔健、刘志国,2005)。隐性知识是医院技术创新的源泉,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医院知识管理应着重对隐性知识进行管理,实现在恰当的时间获取恰当的知识、存储医院长期积累下来的智慧和经验、并使经验得到传递。但是以信息处理范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医院知识管理模式,及其知识管理系统最终将沦为存储知识的仓库,对医院内外的知识交流、知识创新少有帮助,寻求新的医院知识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医院知识管理系统构建的新模式:意义建构范式

意义建构范式(sense-makingparadigm)是一种建构主义本体论,阐述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方式(卢东等,2009)。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学者布伦达•德尔文在对信息的本质、人的主体性和信息传递过程进行重新思考的基础上创立,其核心内容是信息不连续性、人的主体性以及情境对信息渠道和信息内容选择的影响。意义建构包含了五方面内容:个体在时空中处于运动状态、现实世界是不完善的、个体为跨越认识差距必须对现实世界有所认识、意义建构与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信息查询是意义建构的组成部分。

意义建构范式认为,知识在人群中传递是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人对知识相关度、准确度、适用度及易读性的评价都含有主观因素,将知识研究从强调来源转向强调知识使用者。意义建构范式是一种元理论,强调认识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过程的辩证性、动态性,在当前急剧变化性、不确定性以及非连续性的卫生服务市场中,采用意义建构范式作为医院知识管理系统构建的指导思想与模式是适宜的。

(一)卫生服务市场环境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卫生服务机构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大环境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逐步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卫生事业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梁万年,2003)。主要表现为社会各阶层的财富占有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政府的许多卫生政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医院的行为;新事物、新信息不断出现,影响着医疗服务人员的思想和行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医院信息处理能力明显不足。

卫生服务市场的动态性、不确定性以及多样性,使得我们熟悉的东西正在逐渐失去它们的价值,不熟悉的事物不断涌现,未来变得难以预测,信息处理范式通过先验知识演绎推理出新知识的理念,难以满足现代医院知识管理的需要。

(二)医院知识管理系统模型

以意义建构范式为指导思想,结合了信息处理范式优势的医院知识管理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

(三)基于意义建构范式的医院知识管理过程

意义建构范式包含四要素:状态、差距、“桥梁”、结果。分别表现了人或组织在认知过程中的四个状态:当前认知状态、发现认知差距、寻找知识工具、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及知识创新。知识管理过程中知识在特定的情境下,通过组织成员不断的沟通、相互作用、不断的重新解释和分析实践最终得到重新建构,其过程如图2所示。

1.确定情境。在医院知识管理实践中,情境应该被置于重要的位置,任何知识的产生、发展、创新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脱离环境的知识是无用的。在医院知识管理系统中要明确以下三个差别:同一个体、同一知识在不同情境下的差别;同一情境不同个体对同一知识认知上的差别;知识创造者、使用者和管理者对同一知识的理解是有差别的(乔欢、周舟,2007)。在医院知识管理系统构建中,只有准确把握上述三个差别,才有可能做到在恰当的时间获取恰当的知识。

2.确定认知状态。明确个体的“认知状态”是一个极具个性化的过程,不同个体拥有不同的认知状态。医院知识管理是不同个体能动的对知识意义重新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个人的主观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医院知识管理要正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只对知识进行单纯的技术操作。

3.信息查询。作为认知过程中的个体,所能储备的知识是有限的,必须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查询工具,才能弥补自身知识体系的缺陷。以意义建构范式为指导思想的医院知识管理,并不排斥信息处理范式,相反要利用信息处理范式对形式化和结构化知识强大的处理能力,依托数字化手段,建立知识资源平台,完善知识管理的运作环境。

4.隐性知识显性化。医院知识管理的重点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其中包括隐性知识技术维度的显性化和认知维度的显性化。技术维度的显性化包括医务人员特殊技能、技巧的归纳总结,认知维度显性化包括医务人员心智模型、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归纳总结,这种归纳总结要以知识特定的情境为基础。

5.知识创新及新知识的隐性化。隐性知识显性化并不是医院知识管理活动的终结,不运用于诊疗实践、不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是无价值的,最有效的学习是通过实践而非思考,没有实践就没有新知识的产生。医院知识管理必须把已经显性化的隐性知识付诸于实践,通过对不同个体在不同情境下实践活动的总结,发掘知识适用的情境及个体特征,并有针对性进行推广,要避免将知识当作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盲目推广。医院知识管理的最后环节,完成新知识的隐性化,将新知识融入医院个体的日常管理、业务等工作中去,实现医院管理活动和诊疗活动质的突破。

医院知识管理过程并非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而是循环的、周而复始的,因为认知过程本身就是动态的、辩证的、发展的过程。

结论

意义建构范式强调知识管理过程中情境和个体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信息处理范式的缺陷,能迅速适应医院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意义建构范式注重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有利于促进医院知识创新;意义建构范式是一种元理论,而非技术标准,有利于医院知识管理系统设计者灵活采用各种技术满足医院知识管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日]野中郁次郎,竹内宏高.创造知识的企业―日美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2.Davenport,t.H.Savingit’ssoul:Human-centeredinformationmanagement[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4,march-april,119-131

3.崔健,刘志国.谈医院隐性知识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3)

4.卢东,S.powpaka.基于意义建构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沟通策略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管理,2009,31(6)

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篇4

一、充分肯定成绩,清醒认识不足,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

近年来,各地在推进均衡发展工作中,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从2013年5月国家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以来,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份的804个县(市、区)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这些地方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均衡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县域内学校之间教育差距明显缩小,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的满意程度不断提高。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所辖区县先后全部通过国家评估认定,为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学校差距明显缩小。各地认真组织实施一系列国家和地方工程项目,开展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补短板、兜底线,改善农村学校基本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浙江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起步早、投入大,全省办学条件整体显著提升。辽宁2014年投入24亿元用于完善农村学校设施,4000多所学校的主要指标达到了省定标准并基本实现校际均衡。江西集中财力用3年时间在全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优先安排4200多所村小和教学点标准化建设。广西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课桌椅更新工程,投入4.2亿元为农村学校统一配备298万套钢木课桌椅、4.7万张讲桌。内蒙古、江苏、湖南、广东、宁夏、甘肃、青海、等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全省(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二是城乡教育统筹规划,学校布局趋于合理。面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来的生源流动和分布变化,各地注重加强整体谋划、协同推进,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布局和建设,增强城镇教育资源承载能力。河南要求各地根据城镇人口变化趋势编制布局专项规划,纳入城镇总体规划严格实施,新建城镇住宅小区要统筹配建中小学,解决“入学难”等问题。武汉将中小学建设用地纳入城市强制性控制规划,将基础教育设施配建资金纳入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支出范围,建立了基础教育设施配建的长效机制。

三是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师素质稳步提升。各地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城乡间和校际间师资差距逐步缩小。山东统一城乡教师编制标准,并规定以县为单位按照不超过5%的比例核定部分教师机动编制,全部用于补充农村中小学急需的学科教师。湖北深入开展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加强培养培训,进一步发挥骨干教师作用。成都聘用退休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投入不大,成效不小。河北、江苏、山西、福建、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大力推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对口支教等,缓解基层学校教师短缺的矛盾。

四是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数字资源应用更加广阔。各地大力实施信息化建设工程,让更多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安徽近期投入4000万元实施“在线课堂”项目,建成338个主讲教室和726个接收教室,为农村边远地区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大连市西岗区建立了“互联网+”平台,运用手机实现了全区中小学校信息化实时管理。陕西、四川、贵州、云南、青岛等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构建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共建共享机制,提高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学水平。

五是办学体制改革创新,优质资源显著扩大。各地积极创新办学体制和管理模式,努力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北京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通过学区制、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大校年级组制、教育集群等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实质性扩大,构建首都义务教育新地图。黑龙江创新办学管理模式,涌现出牡丹江学区制改革、哈尔滨市教育集团化办学等经验。杭州、长春、贵阳等地通过学校联盟、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等形式,发挥名校带动作用,输出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校、薄弱校管理水平和教学效率。

六是政策体系健全完善,特殊群体切实受到呵护。各地将保障特殊群体教育权利作为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努力缩小群体之间教育差距。厦门加快学校建设,增加办班规模和班生额,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实行积分入学,保障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比例维持在82%以上。安徽建立1.9万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统一在学校安装2.2万部亲情电话,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云南实现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两个“全覆盖”,为农村学生提供良好受教育条件。

七是教育管理严格规范,热点难点问题有效缓解。各地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完善制度机制,着力整治和解决课业负担重、补课、择校、收费等热点、难点问题。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济南、宁波、深圳等19个重点大城市公办小学学生就近入学比例达97.9%,公办初中学生就近入学比例达95.4%,基本实现免试就近入学。重庆通过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作业量、考试次数和难度等,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让学生有合理的时间休息、睡眠、参加体育锻炼和其他各种活动。海南海口市启动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学规范管理年”活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时间紧、任务重,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开拓进取、勇于探索实践,形成了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良好局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均衡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措施有力、推动有力、保障有力,确保了均衡发展目标的如期实现。二是加强顶层设计,规划科学、路线科学、程序科学,确保了均衡发展工作的有序开展。三是注重典型引路,积极改革创新、试点示范、以点带面,确保了均衡发展工作的正确方向。四是强化督导推动,坚持标准引领、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确保了均衡发展工作的责任落实。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义务教育改革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教育均衡的现实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比较慢。一些地方政府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没有形成政府统筹、有关部门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二是比较弱。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教育经费、教学设施、仪器配备、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城乡差距还很明显。三是比较挤。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集中,城镇教育资源短时间内难以满足就学需求,导致部分地区教育资源非常紧张,大班额现象突出。四是比较粗。教育现代治理体系还不完善,有些部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现象仍然存在,学校办学自没有充分落实。学校管理还比较粗放,学校教育质量监测、考核、评价制度不健全,办学不规范行为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给予高度重视、科学进行分析、认真加以解决。

二、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目标任务。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发展

今年“六一”,在接见全国少代会代表时讲,我们工作的重要意义就是为了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义务教育承载着群众对公平教育和优质教育的双重期盼,要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改善、教育质量提升、城乡差距缩小,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为亿万孩子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主攻目标,也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部署和新要求。各地要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体要求细化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工作当中,深化义务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构建更加健全的教育制度、更加有力的保障体系和更加灵活的教育机制,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更加公平的普惠教育和更高质量的优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品质提升。

谋划好未来一个时期义务教育的改革发展。当前,正在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各地要以此为契机,科学论证、精心谋划,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深化义务教育综合改革为突破口,提出一批义务教育领域重大项目、政策和举措,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当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已经超过4.2%,要优先保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加强省级统筹、优化支出结构,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多一些精准帮扶,多一些雪中送炭,把经费用在“倾斜薄弱、抬高底部”上,整体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和经费保障水平。还没有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地区,要督促其以更强的改革决心、更大的工作力度、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快步伐,迎头赶上,按照规划实现均衡发展。已经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的地区,要继续坚持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巩固成果,努力构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效机制。同时,还要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内涵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促进学校品质提升和教育质量提高。

一是深化育人模式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指出,教育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以理服人、以文化人,遵循规律、勇于创新、务求实效,为党和人民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断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贯穿融入上下功夫,在落细落小落实上见成效,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把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文化育人、典型引路、制度规范等结合起来,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传承和弘扬爱国、孝敬、讲文明、重礼仪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和“三爱”“三节”教育,组织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普及校园足球,促进学生体魄强健、意志坚强。改进美育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加强劳动教育,让学生从事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出出力、流流汗,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

要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和改进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课教学,建设大中小学各学段有机衔接课程教材体系,确立教育教学各环节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形成多方参与配合的育人格局,全面提升综合育人水平。要加强法治知识教学,统筹校内外法治教育资源,让少年儿童在课堂教育中学法懂法,在校内外活动中养成社会主义法治的思维,在生活浸润中形成遵法守法的习惯,让法治思维、法治精神贯穿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分层式教学,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要发挥教育信息化作用。要搭乘信息化的“快车”,实现教育发展的新跨越,改善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等方面的基本配置,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要通过信息化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让更多的人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探索,做到“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探索“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多种形式教学,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

二是深化资源配置改革,积极应对新型城镇化挑战。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适应城镇化发展是义务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深刻认识城镇化对义务教育改革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准确研判新趋势、新特点,抓住机遇解决中部塌陷、西部追赶等问题,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布局,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

要科学规划学校布局。认真分析研判城镇化态势,充分考虑区域内学龄人口规模、分布、变化以及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等因素,科学制定义务教育学校设置和建设规划,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要规范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防止过度拆并,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城镇新建住宅小区要落实配套学校建设,确保足够学位。加大城乡资源统筹力度,加快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和待遇统一、生均教育经费统一,并体现向乡村学校倾斜。

要大力支持农村学校。推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落实20条底线要求,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消除县镇超大班额现象,保障城乡学校校舍、操场、仪器设备、食堂、宿舍、厕所等基本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建设标准,做到人人有桌凳、网络全覆盖、开水全天候、寄宿都有床、厕所不排队。要着力抓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推动城市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

要不断改善教育装备。教育装备既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5月,教育部与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下一步还将印发加强新形势下基础教育装备工作、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等指导意见,大力推进全国基础教育装备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

要更加关心农民工子女。教育部按照户籍制度改革要求,将分类指导各地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各地要依法落实流入地政府责任,消除随迁子女就学障碍,提高公办学校接受随迁子女比例。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安置随迁子女在民办学校就学。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与民政部门、妇联组织的配合,督促家长履行监护责任,将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列为当前重点关爱服务对象,优先安排留守儿童进入寄宿制学校就读,针对其亲情缺失等问题开展多种形式关爱活动,促进留守儿童平安健康成长。

三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提升义务教育治理水平。当前,义务教育管理方式、体系和能力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转变教育管理的职能,推进管理方式改革,推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要探索学区制管理模式。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办学水平大致均衡的原则,将初中和小学结合成片,在教学管理、教师培训、学生活动、课堂改革、质量考核、督导评价等方面实行多校协同,实施有效衔接的中小学管理,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建,全面提升学区内教育教学整体水平。要完善乡镇中心学校管理体制,统筹乡镇内教育资源配置,在经费拨付、资源投入、师资配置上要优先满足村小、教学点需求,提高村小、教学点运转保障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要巩固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成果。各地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推进招生入学制度改革,取得了突出成效,基本实现免试就近入学、划片规范入学,受到人民群众普遍认可。要再接再厉,继续巩固和深化招生入学改革,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总体部署,加快实现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

要实现学生管理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水平,发挥学籍信息在教育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做好学生的学籍建立、学籍正常变动、学籍异动等管理工作。利用全国学籍系统,探索建立义务教育经费“可携带”机制。完善学生流动情况监测机制,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

要激发义务教育办学活力。均衡并不意味着千校一面,完全按照一个模式发展,要逐步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公办和民办教育共举的格局。鼓励地方开展教育教学实验,在办学体制、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资源配置、学校管理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探索促进义务教育阶段以公办教育为主、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选择。

四是加强依法治教,促进义务教育规范发展。随着教育公共管理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更加有效地管理教育事业需要不断提高依法治教能力和水平,把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着力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发挥好法制保障作用,确保改革沿着法治轨道有序推进。

要依法改进教育行政。教育系统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充分发挥法制和政策手段,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依法安排教育经费、师资配备,把义务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要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有权不可任性”,确权、放权、分权、让权、慎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对于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立法先行。

要依法规范学校管理。去年,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各地要将(《标准》作为学校治理的基本依据,树立先进的学校治理理念,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学校办学自,形成依法治校、规范管理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还要落实好学校安全管理职责,加强人防、物防、技防,推进校园安全综合治理,切实保障广大中小学生生命安全。要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发挥学校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要鼓励各地各校探索制定学校章程,推动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

要依法开展学校评价。建立、完善中小学校质量评价体系和方法,促进管办评分离,改变以往片面依靠升学率评价学校、片面依靠分数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方式,建立基于学校办学品质的学校教育质量监测、评价、考核体系。鼓励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和办学优势,办出特色、提升品质,引导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办学,引导社会正确评价教育和学校,实现师生高水平差异发展。

三、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改革发展落到实处

一要狠抓落实,增强实效性。均衡发展是政府的法定职责,各地要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既要狠抓“最后一公里”的工作落实,也要打通落实环节中的“中梗阻”现象,还要重视“最先一公里”,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管理方式不适应等问题。要强化教育督政作用,强化约谈和问责,加强教育督导结果运用,对未达标的地方要督促当地政府及早采取措施,尽快实现均衡发展目标。

二要改革创新,富于开拓性。新型城镇化发展、户籍制度改革、“单独二孩”政策等,对义务教育办学体制、管理方式、入学制度、学籍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了挑战。深化义务教育综合改革需要增强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和系统性,坚持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创造性地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同时,也要注重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有机统一,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做好风险评估,先行试点、稳步推进,切实维护好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

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篇5

论文摘要:探讨基于语义web的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设计和实现包括教学、档案管理、目标制定、进度管理等主要功能的原型系统,探索本体技术在知识管理领域使用中的解决方案。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教育服务体系,推进网络教学及教研,提高区域整体教育水平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网络教学可以通过网络化手段为学生提供全天候的教育服务,为学生提高知识素质、工作能力和学术水平创造条件。近年来,网络教学在我国高校逐步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现有网络教学系统大多是将学习资源放在网上,学习者需自行进行学习。网络教学系统的最大难题在于无法实现积累、应用、共享、交流和创新知识的功能,尤其是缺乏学习者对隐性知识挖掘的支持。而且,网络教学应用研究与发展将受到新型网络服务体系结构的影响,网络教学应用中更为重要的是,应该挖掘知识背后的各种深层次应用模式和规律,并在模式及其建构的层次实现教学,以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引进知识管理的思路,设计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管理成为一个热门的前沿领域。由于知识管理是管理领域的新生事物,所以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大家广泛认可的定义。达文波特(davenportt指出:“知识管理真正的显著方面分为两个重要类别: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利用。www.133229.Com”艾莉(vernaallee)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

自从w3c(worldwidewebconsortium)于2004年2月最终公布了关键技术标准,语义网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引发了业界人士广泛的探讨和尝试。在国外,semagix开发的freedom系统实现了基于语义关系的查询系统,帮助用户处理非结构化数据和管理商业资料,通过本体内的语义联系把查询结果维持在问题域内。但是该系统没有把这种语义查询能力扩充到网络服务的层次[’]。stanfordmedicalinformatics的开源项目proteg‘实现了基于owl和rdf两种语言的可视化本体构建,配合racersystemsgmbh&co.kg的racerpro可以充分支持包括反关系、owl推理在内的本体构建。

本文的研究工作集中在基于语义web的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基于web层、服务层、业务应用层、集成层和资源层多层架构的原型系统,其中涵盖了教学、档案管理、目标制定、进度管理等主要功能,本体库采用rdf语言简要描述了教学管理各个方面的语义关系。

2关键技术介绍

2.1语义web技术

语义web的概念是由万维网的奠基人berners—lee在2000年12月的xml2000会议上提出的,目标是在计算机和人类理解的语义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用以满足智能软件对互联网上异构和分布信息的有效访问和检索。语义web是目前万维网的发展方向,语义web通过元数据和结构化的分类词汇来组织网络资源,并以分层的体系结构扩展了互联网的基本功能,为各种网络软件提供了智能化工作的环境。它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核心层次:

第一层是unicode和uri,它是整个语义网的基础,unicode(统一编码)处理资源的编码,uri(统一资源定位器)负责标识资源;第二层是xml+名空间十xml模式,用于表示数据的内容和结构;第三层是rdf+rdf模式,用于描述资源及其类型;第四层是本体词汇,用于描述各种资源之间的联系;第五层是逻辑,在下面四层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操作;第六层是验证,根据逻辑陈述进行验证以得出结论;第七层是信任,在用户间建立信任关系。

rdf(resourcedescriptionframework)是语义web的标准语言,它用计算机可以理解的方式表达了短语和概念的含义。rdf在句法中通常使用xml。

2.2本体

本体(ontology)一词来源于语义学,它是一系列描述的集合,使用rdf,owl等标记语言写成,它定义了概念和相关逻辑规则之间的联系。由t.r.gruber提出、后经r.studer改进的定义:一个本体是一个概念体系的显示的形式化规范。这个定义包含四层含义:概念模型、明确、形式化和共享。一个典型的本体由有限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还包括属性、值约束、不相交描述和对象间逻辑关系的规定。本体提供了对给定领域的一种共识,这种共识对于消除概念差别是必要的。本体通过信息内容及其语义的结合,将网络资源的处理从信息处理的层面提高到了知识处理的层面。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创建不同的本体,例如本体a可以把“矛盾”定义成包括内涵和外延的逻辑概念,本体b就可能把它定义成发生在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

3系统设计

3.1需求分析

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的角色包括:学生、教师、管理员。网络教学系统的用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

教学实践一方面包括课程浏览、学习、在线考试/练习等和在线学习直接相关的方面,还包括对知识库的扩充和管理,这一点指的是从电子课件管理、q&a(问答库)等非结构化数据来源中,通过基于本体的语义分析获取知识,形成结构化知识信息,最终这个教学知识库中的知识储备量将相当于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量,甚至超过教师。系统在不断的“答疑”过程中,能够把知识库中不存在的知识发给真正的教师,教师集中解答后的答案会自动地储备到知识库中,即知识库是动态更新的。系统用例图如下图1所示。

在使用过程中随着结构化知识信息储备的累积,基于本体技术的搜索引擎依靠语义分析,可以提供更加准确快捷的搜索结果。基于知识检索功能,系统还可以满足包括智能浏览、知识联系、导航、提醒等相关功能。

3.2子系统设计

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包括如下面表1所示的几个子系统:

语义查询子系统位于整个系统的核心,因为rdql查询把一部分语义逻辑带到数据查询的过程中,所以语义查询子系统相对传统系统中的数据读取模块带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3.3语义查询子系统的设计

本体库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的两大功能—知识获取和查询都是围绕着本体库的建设进行,知识获取是一个把非结构化、半结构化和现有结构化数据标准化处理后保存到本体库的过程。知识管理系统本身像是一副鱼骨架(framework),自动分类程序把非结构化的数据,包括课件、作业、网页等等,源源不断的分析、追加到系统上来,摆在合适的位置。如下图2所示。

在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中,知识获取过程就是本体的设计、开发、集成、验证这样一个迭代和增量的过程,以便语义网根据生成的本体完成网络教学知识管理各项功能。

设计过程的主要任务是设定问题描述框架、定义范围、定义成功标准和最低标准、调查任务和商业目标以及用例分析。该环节的核心是分析试验,它把上文提到的邮件、课件等文本、图形形式的信息转化为结构化的分析报告。本体的开发是指对控制词表进行识别和提取,通过集成不同的关系形成概念模型(conceptualmodel)。通过对属性和规则的扩充可以反映带有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特色的内容。本体集成是从每个个体“知识镜”的集成开始的,通过与其他的系统参与者广泛的交流意见,对现有模型进行修改和扩充,把计算性描述转化为rdf,xml或其他的程序化描述,使用owl,或是rdf应用整合lom。本体的开发是个迭代和增量的过程,系统使用中需要不断的完善和修改;换而言之,自动生成的教学本体数据会在使用中得到完善。

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采取了尽可能简单明了的类结构,个体(individual)之间关系体现在各种形式的属性(property)中,所以不需要复杂的推理,也不存在元类(meta一class,类的类),因此选择owl一dl作为本体描述语言,并可以通过prote驴等软件在owl和rdf之间自由切换。

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包含4个基础类(primitiveclass),即仅包含必要条件。在未来完整的教学本体库中,可能包含成百上千的学科,为每个学科建立定义类(definedclass)是不明智的,因为它意味着本体库频繁、复杂的改动;该教学本体原型中,单独的学科被设计为cours。类的个体,或理解为它的实例。这四个基础类定义如下图3;

4实现技术及环境

4.1本体的实现

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应用斯坦福大学开发的免费开源项目成果。protege是一个斯坦福大学开发的本体论编辑和知识获取软件,是完全使用java语言开发的开放源码软件。由于其设计优异、插件众多,prolege成为目前使用最广一泛的本体论编辑器之一。

goal类应根据教学计划添加不同的个体。如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中标题“广告制作”的学习目标通过hascovered属性与“理性思维基本规律”、“广告效果分析报告”、“计算机平面设计”三项课程建立联系,这就意味着学习目标相符的学员应完成上述三门课程。

profile类反映了用户档案,在hasgoal属性中添加完成的goal类个体。performance类是随教学过程由程序、教辅人员管理添加的,记录了不同档案学生课程进度等表现情况。

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采用开源的本体开发工具prolege构建,并采用了它的插件owlplug一in和owlviz完成基于owl—dl语言的本体编写。下图4演示了course类图形化界面下属性、约束的显示和对应owl代码。

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本体描述的owl版本采用了racersystemsgmbh&co.kgracerpro1.9进行语义推理,推理结果表明在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的本体中并不存在语义冲突,是没有错误的。

4.2实现环境

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的实现过程包括这些环节:jena把本体灌人数据库(选用mysql),数据库通过glassfish的jnki注册为jdbc数据源,通过bmp方式和ejb连接起来,进而完成一个包括教学、档案管理、目标制定、进度管理等方面的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系统的服务层可以选择为网络服务的形式,配合前端的web层和业务层形成一个j2ee技术支持下的完整系统。

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软件采用1bm的。clipse3.2m5,javasdk选用sunjavasdk6beta2,ejb开发环境为jees。网络教学知识管理系统是两套系统的总称,一部分是包括服务层、持久层在内的语义服务系统,通过jena的接口,该系统实现了本体的查询、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这一部分在构架上使用statelesssessionbean作为网络服务的endpoint;而另一部分是包括web层、业务层在内的展现系统,采用struts十spring作为主要构架技术,为用户展现本体包含的各种内容。

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篇6

一、怎样认真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共中央总书记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组织中央宣讲团,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宣讲的关键是要联系实际、研机析理、解疑释惑,努力讲全、讲透、讲实,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全面准确领会全会精神,全面准确领会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指出的“全、透、实”这三个关键字,非常精辟,为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全面准确学习理解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明了方向。

要求宣讲团“讲全”就是要求我们“学全”。十八届三中全会是8500多万中国共产党人用使命和担当作出的战略抉择,是13亿中国人民以智慧和力量写就的改革宣言。这是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宣言书,对中国走什么路、向何处去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作出了旗帜鲜明的回答: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这是一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蓝图,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在理论上有一系列重大创新,在实践上有一系列重大突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勾勒出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所以,我们只有“全面”学习理解领会,才能把握大局、找准方向,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再创辉煌!

要求宣讲团“讲透”就是要求我们“学透”。21500余字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字字千金”。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共16个部分、60条、300多项改革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这是一份立意高远、思想深刻、观点鲜明、措施明确的改革文件。亲自担任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组长,要求“三不写”(一般性举措不写、重复性举措不写、纯属发展性举措不写),对文件起草组上报的每一稿,都“逐条、逐句、逐字”认真审阅,提出许多重要修改意见,倾注了大量心血。所以,我们只有“透彻”学习理解领会,才能深刻认识全会重大部署,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推进改革。

要求宣讲团“讲实”就是要求我们“学实”。“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真正把全会精神转化成改造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沉着雄浑的话语,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所以,我们只有“扎实”学习理解领会,才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和中央要求上来,按照全会提出的路线图、时间表,扎实推进各领域的体制改革,形成合力,实践改革,确保实现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任务。

二、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需要把握那些重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部署全面深化改革问题,这是我们党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作出的主动选择,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必将使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必将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产生深远影响。要紧紧围绕全会《决定》和重要讲话,全面准确、科学严谨地学习全会精神,着力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一个重大理论观点、两个部级新机构、四个坚持、六个紧紧围绕、十五个领域改革的方针原则学习透彻,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创新举措和根本保证学习透彻。

1、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3、一个重大理论观点。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4、新设立两大部级机构。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只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前进;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党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落实。

5、深化改革必须做到“四个坚持”。全会强调,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6、深化改革必须做到“六个紧紧围绕”。

一是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二是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三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是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五是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六是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7、十五个领域的改革。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三、如何充分利用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建设美丽富裕新____

县委十四届十次全体会议作出了“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富裕新____”的战略部署,这是顺应全国发展大势、符合____客观实际、能够发挥区域生态优势的战略选择。为了加快“生态美、城乡美、和谐美、产业强、百姓富、保障好”的美丽富裕____建设步伐,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利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相关政策。结合____发展实际,个人认为应当优先研究好以下方面政策:

1、如何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美丽富裕新____建设上来。《决定》指出:“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把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制度,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改革能力。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广大党员积极投身改革事业,发扬“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积极贡献。”列宁说:“一个实际行动要比一大纲领重要得多”。我们既不能光做黄粱美梦,也不能叶公好龙,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全县上下一盘棋,工作拧成一股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美丽富裕新____的建设实践中来。

2、如何为美丽富裕新____建设聚集人才。《决定》指出:“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增强人才政策开放度,广泛吸引境外优秀人才回国或来华创业发展。打破干部部门化,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加强干部跨条块跨领域交流。破除“官本位”观念,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问责制,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深化公务员分类改革,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加快建立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和聘任人员管理制度。完善基层公务员录用制度,在艰苦边远地区适当降低进入门槛。”建设美丽富裕新____,关键在人,关键在落实。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和选人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坚持干部来自一线、来自基层,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干部,坚持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为美丽富裕新____聚集优秀人才。

3、如何为美丽富裕新____建设的重点—城乡发展一体化寻求政策支持。《决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一是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二是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三是要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是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五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

六是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

我们要通过加快农村新型经营体系建设、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等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产业强、百姓富、城乡美的目标。

4、如何为美丽富裕新____建设丰富文化内涵。《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一是要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严格新闻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规范传播秩序。二是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美丽富裕新____,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关引领社会思潮,用“中国梦”凝聚社会共识,用“三苦”精神激励人们奋斗。大力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力营造团结友善、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的良好环境,努力形成知荣辱、明廉耻、遵法纪、讲奉献的社会风尚。

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篇7

一、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1.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各方面不断发展,政府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职能也不断完善,其覆盖的服务受众日益扩大,服务所涵盖的项目日益增多,因此,建立相对应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成为了日益迫切的任务。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服务平台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对于完善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体系化的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是我国转变政府服务职能的一个时间分界点。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管理,属于普遍意义上的管制型的政府。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政府职能朝着服务型转变,把公共利益的发展作为重点,重视普遍大众的客观化的需求,力求建立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型政府。在政府职能方面,政府逐渐将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作为政府各机关部门存在发展的根本意义;在政府的管理原则方面,依据人本主义思潮,更加重视公众的客观需求;在政府的管理方式方面,不断提高管理的民主化程度,提高服务透明化程度,以民为本,把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提高服务的水平;在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方面,重视有效快捷的反馈制度,保障为人民服务功能的有效落实。

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共服务标准化推进模式

1.单项推进

有关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推进模式有多种,其中四川政府推行的模式为单项推进模式。这种模式运用分等级的方式,根据不同的等级要求对人才市场进行等级区分,等级较低的则标准稍差一些,这种模式主要在和政府部门有关的人才市场实行。对于人才市场进行等级划分的依据是人才市场的基础设施条件、管理水平、管理项目等,所体现的是该市场的经济收益、群众满意程度、知名度等。而该等级的判定方式需要人才市场提出申请,并由省级相关单位进行审核通过。通过对单项推进进行分析得知,这项标准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等级和层次对不同的人才进行市场的等级划分,并以此实现对人才的管理。这种方式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能够实现人才的社会经济效益。通过这种单项推进,可以实现对不同级别等级的认定,并最终由省级单位进行相应的审核和评估。

2.系统推进

运用系统推进模式的地区较多,其中取得较大成果的是陕西省。陕西省在推进的公共服务体系中实行一体化劳动保障,以“为人民服务”为建设的基础,并在实行过程中重视工作的公开性、透明度和群众的满意程度,不断完善劳动保障模式,统筹城乡对于公共服务的不同需求,不单纯依据政府以往服务的经验教训,而是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标准。面对城乡二元化的区别,陕西省政府推进城乡就业机会平等、就业待遇平等、就业后社会保险平等和维护自身权益的平等,对于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的均等化提出了有效的行动范本。

3.整体推进

整体推进模式包含的范围较广,涵盖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服务普遍项目,其中推行效果较好的省份是江苏省。从2007年开始,江苏省开始实行公共服务的系统性的建设,重点在于完善政府职能在城镇中的运用,细化各部门的分工和责任,建立完备的政府服务管理要求,各项管理力求达到“精细化”的水平。

三、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实施要求

1.建设指标体系

基层公共服务体系主要为乡镇政府根据自身职能所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划分明确的社会公共服务的内容,依据国家规定的公共服务标准进行规范,形成一个系统化的乡镇社会公共管理服务的体系。乡镇政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遵循着以下几点必要的准则:一是必须明确告知被服务群众服务的受理时限,而不是承诺的时限中的处理时限;二是统计出服务群众的共性和个性,针对群众需求的共性,制定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计划,并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研究。

2.提升服务项目弹性

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篇8

【文章摘要】国有资源和资产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国有资源和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国有资源和资产有偿使用,推行“使用者付费”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笔者就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实际情况,对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及实行资产集中管理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关键词】梁山县;国有资产;管理一、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必要性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为适应论文国有资源和资产使用制度改革和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需要,积极探索国有资源和资产开发、管理、使用的有效形式,不断加强和规范国有资源和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国有资源和资产的范围不够明确,对其有偿使用的性质认识不清,加上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制度不健全、征管措施不力,致使县国有资源和资产有偿使用的范围还比较小,市场化配置率还比较低,国有资源和资产的浪费现象在一些领域还比较严重,有偿使用收入流失隐患较多,收入部门化、福利化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比较突出。有很多县城自然资源丰富,城市公共资源和国有资产规模也比较大,但人均资源水平比较低,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有的行政事业单位产权意识比较淡薄,造成内部产权关系不清;有的单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思想,资产购置和处置的随意性较大,资产购置重复,苦乐不均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单位资产帐务设置不健全,帐外资产存量大,家底不清,缺乏规范管理;有的单位对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工作管理无序,经营不善;资产布局分散,使用效益低下。因此,改革国有资源和资产管理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有资源和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全面推进国有资源和资产有度开发、有序利用、有偿使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建立和改善国有资源和资产监督、管理和运行机制,不仅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的需要,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市场手段,配置和优化资源,实现公平、公正和效率优先原则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有效手段。规范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对于稳固政权基础,公平财政分配,推进财政改革,净化市场秩序,提高政府公共资源使用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框架(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提高效益、优化配置、集约管理、强化监督、责权利相结合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源和资产管理、运营、监督机制,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总体思路本着“决策、执行、监督”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的原则,逐步建立程序科学、运作规范、监管严格的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有效整合政府资源,着力打造运转高效的投融资平台,形成“借、用、还”良性循环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逐步增强政府投融资实力;健全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制度,强化统一管理,降低政府债务占财政收入比重,防范国有收益流失和财政风险;最终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推动全县经济和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三)基本原则1、立足现实、改革创新原则。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投融资体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要求,从我县实际出发,妥善处理老债务,积极探索新思路,创造有特色的政府资源、资产管理和投融资管理模式。2、完善机制、规范运作原则。健全政府资源、资产和投融资管理体制,形成决策、执行、监督制衡机制,建立政府资源、资产和投融资统一管理机构,合理界定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的职责,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强对国有资源、资产和投融资的监督和控制,规范管理,建立健全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3、优化配置、提高效率的原则。整合政府可用于投资的货币资金、存量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资源,实行统一管理,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高效率、低成本筹集建设资金。4、统借统还,风险控制原则。规范政府性融资行为,对利用集中管理的资源、资产和政府信誉取得的建设性资金,实行统借统还,合理控制借款规模;建立稳定的还贷机制,保证政府性资金投入安全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维护政府信誉。三、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一)建立资源和资产统一管理运营机构,健全集中调配机制政府统一管理、集中调配国有资源和资产、政府投融资管理的执行层。依据国资委决议在县财政(国资)部门具体指导下运营。(二)以集中管理国有资源和资产为依托,构筑政府投融资平台按资产剥离、资本划转的形式,依法注册,具体运营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源和资产。把“死资产”变为活资本,市场化运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满足政府规划项目的资金需求。(三)建立政府投融资审批制度,健全决策机制成立县政府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县财政局、发改局、审计局、监察局等部门和融资平台主县行政事业单位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对“重点稽查”的理解和操作还存在一些误区和不安之处。首先过分强调税务稽查的特殊性,忽略了税收管理各环节的有机联系。如选案、检查、审理、执行等未能与其他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稽查选案仍存在人为操作的因素(CtaiS系统数据缺乏,选案范围认定设置不到位),在案件的稽查过程中缺少有效的制约机制,稽查的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其次,在实际工作中把重点稽查简单地理解为检查的频率越高、次数越多越好,导致多次检查、重复检查。再次,在案件的处理方面存在着重稽查、轻处罚,以补代罚的倾向,这不仅使税务稽查走了过场,也容易使相关的纳税人产生侥幸的心理,给税务机关依法治税留下后患。以上问题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了税务稽查效率和威力的有效发挥。在这方面国外的做法和经验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3、强化税收管理功能。由于实行新的征管模式,纳税人自行申报,取消了传统的专管员管户制度,一些地方的税务机关在全力抓好“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同时,对管理存在片面的理解,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管理弱化的倾向,忽略了税务机关对税源的有效监控和对纳税人的正常管理,造成不应有的漏征漏管。这与征管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相悖的。因此,在实行“集中申报、重点稽查”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强化税收管理职能的途径和办法,进一步强化税收的管理功能,确定相关的岗位和人员对税源进行典型抽样调查,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况,实行有效的税源监控,促进纳税人如实申报,有效减少漏征漏管,防止税款流失,以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4、完善机构运行管理机制。用科学严密的管理机制激发税务干部的工作热情、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是税收征管改革有序运行、顺利发展的有力保证。因此深化征管改革必须以人为本,搞好运行机制。要完善用人机制,结合税务机构改革,科学设计岗位,明确各自职责,实行竞争上岗,能者上庸者下,最有效地使用人才资源;要完善监督机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坚持检查考核,实行有效监督,开展经常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廉政教育,防止以税谋私等违纪问题的发生;要完善激励和制约机制,把工作政绩与干部的管理使用和奖惩结合起来,以更好地调动税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要完善培训机制,根据征管改革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搞好干部培训,特别是计算机应用的培训,定出较高的标准,追求培训的效益,不合格的不能上岗,使税务干部基本上都能适应税收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保证科学的征管程序得以顺畅运行。要负责人为委员,作为政府统一管理、集中调配和投融资管理的决策层[1][2][][]四、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意义(一)促进了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打破了行政事业国有资产部门格局,有效地解决了国有产权虚置问题一些部门单位一直把行政事业国有资产视为自有资产,以为资产产权属部门所有,单位负责人说了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产权所有部门化,部门利益个人化,资产购置盲目化,资产处置随意化”倾向。推行改革之后,通过广泛宣传发动,以及对行政事业国有资产实行集中管理,重新确立了行政事业国有资产“政府所有、部门使用、收支统管”的管理原则,较好地实现了产权归位,转变了传统观念,统一了思想认识。(二)摸清了资产“家底”,实现了资产的集约化管理,提高了资产使用的规范性和效益性改革以前,由于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产权不清,政府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资产,“家底”不清。实施改革之后,不仅核实了县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具体数目,还根据现政府的授权,由县财政局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实行了集约式管理,使政府对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的宏观调控与优化配置等职能得到充分发挥,为高效使用和合理调剂资产奠定了基础。通过资产权属证明集中到财政部门管理之后,避免了部门单位随意抵押贷款、对外投资及低价处置国有资产等现象,规范了资产处置行为,有利于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三)规范了经营性资产运作,杜绝了“暗箱操作”,增加了非税收入对经营性资产委托国有资产管理实行集约管理,采取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将经营性资产运作行为置于阳光监督之下,实现了资产收益的最大化。对资产经营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和部门预算管理之后,还有利于铲除行政事业单位滋生腐败的土壤,解决部门单位之间苦乐不均的问题,端正党风政风。(四)推进了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入,拓展了改革内涵,延伸了改革触角通过将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与财政部门预算改革相结合,有利于解决行政事业单位盲目购置资产问题,对提高预算编制特别是固定资产购置预算的准确度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将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改革与收支两条线改革相结合,有利于堵塞收支两条线管理漏洞,推动收支两条线工作向纵深发展;通过将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与政府采购改革相结合,有利于增强政府采购工作的针对性,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提高政府采购管理水平。将经营性资产收益及相关支出纳入完全部门预算管理,实现国库集中收付,使部门预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完全”。(五)提高了财政管理水平,实现了财政管理由单纯的资金管理向资金、资产和财务管理并重过去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重钱轻物”、“重使用轻效益”。推行行政事业国有资产集中管理之后,财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资产使用和管理制度,严把资产入口关和出口关,加强对资产动态管理,促进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财政资金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机结合,拓展了财政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2、国家税务总局教育中心组织编写的《税务系统信息技术应用》(2001年第一版)3、宋兰:“推行CtaiS软件的意义和当前的主要任务”,《山东税务纵横》,2001年第8期。4、曾飞:“我国征管改革中的若干问题”,《税务研究》,2000年第2期。5、周广仁、张青:“建立现代税收征管体系若干思考”,《山东税务研究》,2001年第2期6、王东山:“税收征管改革中应注意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税务研究》,1997年第1期。7、马骏、郑康彬编:《西方财政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出版,pp.125。

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篇9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放大并合理配置优质资源,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质量内涵,大力推进区域教育一体化和教育公平化,基本消除区域内校际间差距,基本解决义务教育择校过度等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引领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特色区域,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二)基本原则1.改革创新、激发活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着力破除影响和制约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有效办法和途径。2.优先发展、有序推进。坚持把义务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地位,坚持义务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重点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有序推进全区义务教育整体优质均衡发展。3.促进公平、提升质量。把促进公平作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目标,把提升质量作为区域教育优质发展的核心要求,注重机会公平,以内涵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二、目标任务(一)主要目标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使我区教育由基本均衡达到优质均衡。区域的受教育机会、教育质量、队伍建设、管理水平、办学条件、保障能力等取得明显成效,义务教育公平度、满意度和适合度大幅提高,努力做到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公用经费一样多、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学生个性一样得到弘扬、人民群众一样满意,真正成为优质均衡示范区、素质教育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区、人民满意认可区。(二)重点任务1.更新思想观念,办好每一所学校。牢固树立均衡发展的理念,让每所学校都能得到同样发展。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有教无类,系统培养,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和充分发展。2.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全面落实课程方案,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每所学校学生学业合格率在95%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优秀率分别达90%和10%以上,综合素质评价优良率达90%以上,义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基本建立。3.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学生受教育机会公平均等。采取切实措施,逐年降低区域择校生比例;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率达90%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校内均衡编班,无重点班、快慢班、实验班之分,确保所有学生的学习机会均等。4.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教师资源优质均衡。每所学校生师比、教师学历均达到省定标准,并按学校班级数配备教师。教师学科结构合理,满足课程教学需要,逐步做到专任教师高一层次学历比例、中高级职称教师及骨干教师比例在学校之间大致相当。完善绩效工资政策和实施办法,教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根据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培训,教师培训经费支出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的1.5%。学校年度公用经费总额中用于教师培训部分不低于5%。教师完成规定的培训课时,定期轮岗交流形成制度。5.推进投入机制改革,办学条件优质均衡。义务教育经费纳入政府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实行统一标准,学生资助救助体系健全。学校布局合理,保证学校改造、扩建、新建用地,新建学校按“市教育现代化小学”标准建设。每所学校办学环境安全、稳定,装备水平达到省定Ⅱ类标准,生均教学设备值大致相当,共享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学校规模适度,实行标准班额办学,小学每班35人以内,30人左右的小班化教学比例不断扩大。6.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管理水平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制度基本建立,评估考核体系科学合理,学校富有特色,现代学校制度基本建立。校长符合省定任职资格,有健全的公开选拔制度、培养培训制度、任期目标制度。学校文化建设不断推进,坚持开放办学,与家庭、社区、社会之间的联系密切,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达到90%。三、具体措施(一)强化政府及相关部门责任1.依法行政,认真履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职责。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全面落实我区政府及各有关部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责任,在资源配置、政策制定和宏观指导等方面体现优质均衡发展的要求。2.加大投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依法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保证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按照学生数和不低于省定基准定额标准确定的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核拨公用经费,并建立生均公用经费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按照不低于省定标准安排校舍维修改造经费。3.科学定编,创新人事管理办法。区教育行政部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切实履行教师岗位设置、资格认定、公开招聘、职务聘任、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奖惩等管理职能,职工职务结构比例标准。在动态调整教职工编制时,职工编制标准,切实满足发展义务教育的基本需求。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量内及时调剂学校之间的编制,为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力量提供保障。适当增加小班化学校教师编制。(二)明确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1.严格招生制度,推进入学机会均等。严格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合理划分学区,扩大区域优质资源学校的招生地段,公开招生名额、招生办法、招生结果。完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制度,保障每一个随迁子女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充分利用区阳光学子、阳光少年成长、区红领巾爱心超市等扶贫助学平台,努力保障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免费义务教育。2.公平配置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倾斜的动态机制。统一学校办学标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仪器装备统一要求、统一配置。加强全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做到网络、资源、服务对象全覆盖,以信息化带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3.促进队伍均衡,优先交流骨干教师。把骨干教师的均衡配置作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完善区域内校际教师交流制度。教师依法实行定期交流制度,按照每年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15%,骨干教师按照每年不低于骨干教师总数15%的比例进行交流。加强教师培训和考核,提高培训实效。大力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活动,切实提高教学水平。4.规范办学行为,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建立科学的学校办学水平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对教师和学生发展进行多元评价,引导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依法治校,建立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建立学校家长委员会,引导社区、家长及有关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支持学校依法办学和民主办学,营造有利于按照教育规律办学的良好环境。5.创新教育管理,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创新教育管理方式,建设服务型教育管理组织。改变传统的直接、具体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实行间接、宏观管理,综合应用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建立健全教育局长、校长听课讲评制度,及时了解教学情况,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统筹区域内教研、科研、电教、培训等专业力量,建立义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监测体系、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科学评估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三)落实学校的主要任务1.端正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按教育教学规律办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工作水平和能力。完善对教师的绩效考核细则,建立促进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确保校内教育均衡,不分重点班、快慢班,不办实验班、特长班。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2.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素质。深化课程改革,开齐开足所有课程,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上,坚持协调推进、系统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和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社区、家庭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3.创新师资培养制度,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重视和促进每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勇于探索,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教育实践,不断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创新校本培训形式,推进区、校两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化,引导教师通过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健全“精彩名师”和“品牌校长”的评选表彰制度,鼓励和鞭策广大教师增强自我教育、自我促进、自主发展的内驱力,以个人自觉与组织支持相结合的教师专业成长机制,引领区域教师在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育科研、教育创新等方面走向成功和成熟。4.完善管理机制,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完善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加强学校文化建设,逐步完善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等理念文化,努力形成学校师生共同的教育价值观,提炼学校特色,凝练学校精神,努力打造书香校园、文化校园、阳光校园、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促进学校办学品位的提升。四、组织领导在区政府统一领导下,注重理念先行和规划先行,教育、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加强协调配合,以有利于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出发点,在办学标准、用人体制、学校管理等方面大胆改革,探索创新,实现区域内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进一步改善,义务教育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更加健全,素质教育取得积极成果,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较高质量义务教育的需求,确保区域教育尽快实现优质均衡。

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篇10

关键词:绿色;GDp核算;资源环境审计

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GDp数据的增长是以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为基础的。针对传统经济发展体系的弊端,党中央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社会环保责任、绿色GDp业绩考核、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号召,我们迎来了绿色GDp核算体系和资源环境审计蓬勃发展的崭新时代。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强化资源环境审计监督,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一、绿色GDp与资源环境审计的内涵

(一)绿色GDp的内涵。目前学术界对绿色GDp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诠释。广义的解释,是从传统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而狭义的解释,则是从传统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得出的国民财富总量。

(二)资源环境审计的内涵。资源环境审计是审计组织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对被审计单位资源环境会计披露的信息进行真实性、合法性的验证,是披露其资源环境状况及环境经济责任鉴证的审计。

二、资源环境审计对推进绿色GDp核算的重要意义

我国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环境承受能力比较脆弱,因此更加需要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目前形势下,审计机关应通过深化并完善资源环境审计,推动绿色GDp核算的实施。

(一)资源环境审计是推行绿色GDp核算的必然要求。传统的国民经济体系没有将环境资源作为考虑因素,这实际上对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而牺牲环境的作法是一种鼓励,进而造成生态自然环境受到破坏,损害国家的长远利益。推行绿色GDp核算,要求必须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资源环境审计强调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这样环境资源成本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会计核算中才能得到客观、合理的反映。

(二)资源环境审计通过推动全社会严格履行保护环境职责,为全面推行绿色GDp核算提供良好氛围。审计机关通过对资源及环境的价值、成本、效益、环境污染和治理状况等信息的客观反映和披露,提高社会各界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引导督促大家都来关心、重视资源环境问题,为全面推行绿色GDp核算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资源环境审计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绿色GDp核算目标的最终实现。审计机关通过资源环境审计,对环保、清洁节能产业予以鼓励,对高能耗、重污染项目进行抑制;督促各部门、各行业重视生态效益评价,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积极发挥审计在促进节能减排措施落实、维护环境安全等方面的作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利转变。

三、推进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为资源环境审计提供依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审计业务逐渐拓宽,虽然我国原有的审计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比较规范,但缺乏具体指导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法律和法规,这就需要将资源环境审计立法提上工作日程,进一步确立资源环境审计实施的法律权威性,促进资源环境审计的健康发展。及时健全、完善资源环境保护法规,提高其作为资源环境审计依据的可操作性。

(二)加强资源环境绩效审计

资源环境绩效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资源使用管理、环境治理保护活动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分析,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经济性、效率性,环境保护、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与效果,相关资金筹集、分配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对提高资源环境管理绩效提出建议,促进其改善管理、提高绩效的一种审计活动。目前,我国的资源环境审计主要以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项资金的财务收支情况为审计内容,要使我国的资源环境审计有更高层次的发展,就必须在审计类型上向绩效审计拓展,进一步加强对资源环境绩效性的审计,这将对资源环境审计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三)公布资源环境审计结果,增强全民资源环境保护意识

资源环境与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公告资源环境审计结果,借助社会舆论监督的力量,促使审计查出的问题得到纠正和落实,不仅能充分发挥出审计的经济监督作用,更让全社会全民众明白资源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使民众清楚地知晓资源环境保护资金是如何管理使用的,了解本地区的资源环境状况,资源环境损失及其对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全民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加大资源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资源环境审计能力与素质

我国开展资源环境审计时间不长,资源环境审计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这对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素质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资源环境审计人员除了学好审计业务知识外,也要学习和懂得国土、矿产、森林、大气等资源环境方面的相关知识,并学以致用,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在审计实践中,要结合资源环境方面的特点,不断拓宽资源环境审计领域,不断提高审计技术方法,着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和审计评价体系,使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更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

四、结语

改革传统的国民经济收入核算体系,采用绿色GDp指标对真正的国民财富进行核算和反映,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人们对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关注,资源环境审计成为现代审计的必然走向。审计应当适应时势发展的需求,大力推进资源环境审计,进一步去研究和探讨如何构建更完善的资源环境审计体系。(作者单位:重庆市审计局农业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