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学科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2:07

运筹学科普篇1

关键词:运筹学;实践创新能力;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105-02

运筹学课程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不同于数学专业的运筹学课程,在管理专业中,该课程的定位是以运筹学理论为基础,以定量分析为支撑,以决策支持为目标的应用性课程。因此,我们对运筹学课程的教学设计突出了“工具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熟练应用决策理论和方法及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强化对学生科学管理思维能力的训练,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

一、运筹学课程现有教学模式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高校运筹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我们发现:运筹学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求解工具上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由数学理论为主转变为以管理决策为主,二是由理论研究为主转变为以应用方法为主,三是以手工或专业化方法求解为主转变为宽平台、普及型的求解方法为主,由此形成了以下三种典型教学模式。

1.重视理论基础的教学模式。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在内容和方法上都非常注重数学理论基础的讲授,基本概念都有严格的数学定义,定理都有推导证明过程。由于数学逻辑严密,因此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要求较高。运筹学模型以手工求解为主,学生通过手工方式求解各分支模型,可以对运筹学的理论得到深刻的体会,这是进行运筹学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好方法,但限制了运筹学的普及运用。

2.重视管理应用的教学模式。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注重以管理应用为主,数学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同时提供了计算机求解软件,并将求解软件制作成规范的光盘同教材一起提供给学生,便于安装和操作。这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运筹学的教学风格,但这类教学中所采用的求解软件不统一,求解模型的规模相对较小,有些软件的操作还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求解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3.重视求解方法(技术)的教学模式。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非常重视运筹学模型的求解方法。主要特点就是将各分支模型的求解方法统一到excel电子表格平台之上,如美国各大学已经普遍采用excel电子表格作为运筹学模型的求解工具。使用excel电子表格不仅为推广运筹学的应用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而且已经成为管理运筹学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二、管理专业运筹学课程的定位与培养目标

根据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方向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基于提升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基本认知,我们将管理专业运筹学课程定位于“以管理学、经济学、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等先导课程为基础,将运筹学理论基础、管理应用与求解方法(技术)高度融合,提高该课程对项目管理、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服务管理、运营管理、营销管理、创新创业管理等各相关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最后达到学以致用,从而真正塑造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此,我们一改过去“以运筹学模型的数学理论和数学推导及证明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解决运筹学模型的工具都是依赖于手工计算”的理念,树立“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实践应用、突出能力、注重效果”的教学理念,将管理专业运筹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局限于使学生掌握现代科学决策的基本思想、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够熟练应用现代科学决策理论和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去分析和解决管理当中的实际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管理专业运筹学课程体系设计

在明确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运筹学学科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对管理专业运筹学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将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运用运筹学模型实现管理最优化决策的基本特点,科学安排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案例讨论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在掌握运筹学模型的基础上,突出数学建模能力的训练和计算机工具的应用,重视对实际管理问题的案例分析,从而形成如图1所示的以提升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管理专业运筹学课程体系。从图1可以看出,理论教学与课堂讲授、实验教学与上机操作训练、案例讨论与科研训练、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形成了科学的运筹学教学体系,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该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三部分。理论教学就是对图1中所给出的七类25个运筹学模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的讲解。在强化基础理论的同时,通过数学建模、案例讨论和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等各种比赛,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形成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用excel电子表格工具已经成为管理运筹学的一个明显潮流,为此,我们开发并制作了基于excel电子表格平台的运筹学求解模板和求解程序各一套。运筹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就是围绕基于excel电子表格平台的运筹学求解模板和求解程序展开的。如图2所示,运筹学实验教学内容包括三部分。首先介绍excel的相关基础知识,为不确定型决策模型和风险型决策模型的excel求解奠定基础。其次是excel中的插件Solver的功能使用。该插件功能强大,可用于工程上、经济学及其他一些学科中各种问题的优化求解,包括(但不局限于)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等问题,为线性规划及其拓展模型的求解奠定基础。最后一部分内容是引导学生编制基于excel电子表格平台的运筹学模型的求解模板。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应用excel电子表格平台求解运筹学模型的基本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把实际管理问题概括为计算机能识别的数学模型以及如何分析和理解计算机输出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灵敏度分析和优化调整,以解决实际管理问题。

四、结语

运筹学科普篇2

管理运筹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骨干课,同时也是一门管理学、应用数学、计算机学等学科交叉学科。在本科教学向应用型转变的大背景下,管理运筹学的课程设计也应做出相应变化。应当对管理运筹学课程进行重新设计,提高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比重,增加管理运筹学软件的学习课时,对考核方式进行调整和优化,为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管理运筹学

运筹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使用定量方法进行决策的一门科学,自20世纪30年代诞生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拓宽了运筹学的研究范围。同时运筹学还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在军事、农业、系统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而管理运筹学就是使用运筹学的方法来解决工商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目前很多学校在向应用型进行转变,在此背景下,管理运筹学的教学也应当更加注重应用性,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1管理运筹学学科的特点

1.1引进数学的研究方法

管理运筹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囊括了管理、经济、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思想,其主要研究的问题来自于社会的经济管理实践,而主要的解决手段就是各种数学方法。因此,要学好管理运筹学,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如在构建和求解线性规划模型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学生将具体的问题抽象成函数的表达形式,其次在求解的过程中,无论使用图解法还是单纯形表法,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的知识。

1.2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

管理运筹学注重对工商管理中实际问题的研究。管理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科学,而管理运筹学正是管理科学性的重要体现。目前管理运筹学主要的研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生产计划、运输问题、存储问题、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来源于管理实践,需要使用运筹学的方法进行解决。如生产计划问题,其目标就是在给定生产资料下,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或在给定生产目标下,实现生产成本的最小化。由此可见,管理运筹学所研究的问题有着十足的现实意义。

1.3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

近年来,管理运筹学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学科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从上文中我们可以发现,管理运筹学的研究问题来自于工商管理的实践,而管理运筹学的理论主要体现在数学方法上。运筹学理论的发展,促进了运筹学研究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实践问题的不断革新,也对管理运筹学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工商管理类的学生,需要更加关注对管理实践问题的梳理和总结;对管理运筹学的最新手段需要及时掌握,而不需要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2管理运筹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抵触学习

数学作为管理运筹学的基本工具,在管理运筹学中有着重要作用,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是决定其能否学好管理运筹学的关键因素。但在实践中,工商管理类属于文理兼招,并且文科生所占的比重很高;从学生的性别来看,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中女生往往占据着绝对多数,这两个原因导致工商管理类的学生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管理运筹学同工商管理类开设的其他课程有着较大差别,也是造成学生抵触学习的原因之一。如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其各个学期学习的课程几乎都是围绕着会计学,如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这使得学生无法对这门课进行定位,不能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会造成学生主观认为这门课同其未来的就业缺乏联系,降低其学习兴趣。

2.2过分重视理论

管理运筹学是运筹学在管理学中的应用,管理运筹学的很多研究者都来自于运筹学领域,因此他们编著的教材更加偏重于理论部分,如各种数学模型的推导,而管理学的内容所占篇幅较少。教材的编写过分重视理论,不仅导致了教材晦涩难懂,同时也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管理运筹学问题的求解过程变得十分简便,计算的精度也大大提高,因此不需要过分强调学生一定要掌握手工计算的方法。同时过分重视理论学习,也使得管理运筹学背离了应用型学科的初始设定。学习管理运筹学更是希望学生在面对管理的实际问题时,能够具备全面、系统的思维方式。

2.3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管理运筹学在很多学校都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而考试的形式,又决定了考察的内容主要以理论为主,相应的计算题也比较简单,而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对管理运筹学的实际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管理运筹学相关软件的普遍应用,很多学校在教学中已经设置了一定比例的上机操作。但由于上机操作部分不在考试内容之中,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不够认真,学习效果也十分有限。

3管理运筹学课程改革思路

3.1对管理运筹学课程进行重新设计

针对管理运筹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是为了适应教学向应用型转变,应当对管理运筹学课程进行重新设计。首先,为了解决学生数学基础差,在线性规划建模和求解过程的困难。应当将管理运筹学设置在第四学期,也就是在学生完成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的课程学习,一些管理运筹学所需的数学知识还掌握的比较牢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对一些基础数学知识进行讲解,增强学生对所涉及数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手段上,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使用多媒体教学虽然是对课堂的丰富,也能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当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同样也会导致授课节奏变快,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管理运筹学知识学习的难度。因此,应当适当增加黑板教学的比重,特别是在理论教学部分,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理解所学知识,提升管理运筹学的教学效果。管理运筹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学习这门课,同时上课的人数往往在100人左右。而过多的学生,也增加了授课的难度,同时也对学生的听课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建议应严格控制管理运筹学的课程规模,以1~2个班,不超过50个人为优。

3.2提高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比重

管理运筹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使用运筹学的手段来解决管理学中的实际问题,因此,管理运筹学的教学内容应当紧密同实际进行联系。特别是在本科教育应用型转型的大背景下,更应增加案例教学在管理运筹学中的比重。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丰富的案例教学,也能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管理运筹学在管理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案例教学的兴趣,也可以在课程的初始阶段,鼓励学生提供一些管理运筹应用的素材,而老师对学生提出的实践问题进行加工和优化,使其真正成为一个管理运筹学的典型案例。同时也要加强启发式教育。传统的管理运筹学以“填鸭式”教学为主,不仅教学效果较差,同时也使得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机会。因此,应当加强启发式教育在管理运筹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师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设置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引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对线性规划模型的求解过程,也应紧密同已学过的知识点进行联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来加深其对新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如在学习单纯性表法求解前,可以紧密同图解法进行联系,指出每一个基本可行解在图中的位置,这样可以使知识点联会贯通,同时也能使学生体会到管理运筹学并没有那么难以学习。

3.3增加管理运筹学软件的学习课时

管理运筹学软件的普遍应用,是管理运筹学教学的一大突破。目前各个学校普遍使用的教学软件有Lindo、Lingo、excel等,这些软件的应用,不仅极大的降低了学生手工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难度,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一门实用工具,对其未来的就业提供较大的帮助。传统的手工求解线性规划问题,不仅过程繁琐、求解速度慢,同时当决策变量的数量多于10个时,学生几乎不能进行求解。而管理运筹学软件的应用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即提高了运算的精度,又极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应当增加管理运筹学软件学习的课时量,通过实践证明,将软件学习的课时量占到总学时的20%,就能够使学生基本掌握软件的操作过程,同时也能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在课下,也应组织一些兴趣小组,将有想深入学习管理运筹学的同学组织起来,组织大家对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鼓励同学进工厂、进企业进行调研,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打破课堂同实践之间的隔阂,使同学认识到管理运筹学在实践中的巨大作用,并实现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3.4对考核方式进行调整和优化

最后,应当对管理运筹学的考核方式进行调整和优化。为了实现本科教学向应用型转型,我们对管理运筹学的课程进行了全新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比重,增加管理运筹学软件学习的课时量;在课后,组成管理运筹学兴趣小组,鼓励同学将所学的运筹学知识应用到管理实践之中。这样的课程设计,符合本科应用型教学的培养目标,同时也保证了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因此,管理运筹学的考核方式也应适应这样的变化,对考核方式进行调整和优化。应当适当降低笔试考试的所在比重,而增加对学生上机操作和课外实践的考核,通过全面的考核体系,即增强学生对上机操作和课外实践的重视程度,同时也是对其自身全面能力提升的一种督促和促进。

4结语

本科教学向应用型转变是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管理运筹学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也应进行重新设计以实现这一目标。本文通过对目前管理运筹学特点以及存在问题的梳理,提出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课程设计的实施办法,希望对提高管理运筹学的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帮助,同时这也是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的一种有益尝试。

作者:李森单位:沈阳建筑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嘉歆.管理运筹学中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J].价值工程,2012(06).

[2]何丽红,陈士成.管理运筹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34).

运筹学科普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运筹学;教学改革

1引言

管理决策的发展趋势是科学化,定量分析是科学决策的基本特征。而管理运筹学是"应用分析、试验、量化的方法,对经济管理系统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决策者提供有依据的最优方案,以实现最有效的管理。"由于运筹学在经济管理决策方面的突出作用,其已成为高职高专经管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但是,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进行改革,以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应有的应用型和技能型的培养目标。

2高职高专运筹学课程教学现状

2.1教育观念跟不上时展步伐。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运筹学教学也应符合能力本位的教育要求,培养出出能力高、知识丰富、素质好和有经验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2.2教学重数学推理和理论讲授。

在运筹学课程教学中,许多老师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的倾向,热衷于讲授运筹数学的深奥,迷恋于数学模型的复杂和数学方法的精巧,而忘掉了运筹学的原有特色,忽略了运筹学多学科的横向交叉联系和运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只会算题,而不善于处理面临的大量实际问题。

2.3教学方法单一。

运筹学以数学为主要工具,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结构严密性,算法复杂,讲解难度大。如果按照教材的安排,平铺直叙的讲解课程内容,系统和严谨的进行数学推理和传授巧妙的解题技巧,较少结合案例,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更谈不上解决实际问题。

2.4教学内容选择不当。

高职院校的运筹学课程,都是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的。而运筹学课程包括若干分支,内容广。目前在运筹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有着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存在着教学内容因人而设或因教材而设的现象,不能与所学专业紧密联系。

3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高职高专招生对象以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对口单招生逐年减少,有些院校甚至不再招收对口生。以江苏为例,在江苏专科批次录取的高校中,既有部属和省属本科院校,还有高职与高专院校、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和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等。高校的类型不一、层次不一、录取标准也不一致。此外,由于院校类型、层次的区别,导致院校之间生源差异大。具体表现为:(1)本科院校举办的专科投档分数普遍非常高,一般都排在各个地区各类学校之首。如2008年南农、药大、金科院等都超过了330分。(2)公办专科生源较好,分数都相对较高。(3)同一类型同一层次院校,苏南录取分数较苏北高。以我院为例,我院地处苏北,是一所隶属于江苏省教育厅的公办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地域的差异,历年的招生分数线均低于苏南同等院校。2006-2008年分数线分别为:412分、458分、和254分(资料来源: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

与本省一本、二本录取分数(见表1)相差一百多分,表面上看是分数的差异,其实质则是专科生与本科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

(1)学习目标不明确。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就读高职并不是因为自身渴望学习,而是无可奈何或出于应付家长的要求。多数学生对自己进入高职院校很失望,他们对所学的专业并没有太多了解。同时,他们还对社会对其的容纳有一种怀疑,这种怀疑直接导致了自信心的不足,因而失去学习兴趣,造成学习动力不足。

(2)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就高职院校学情来看,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部分学生缺乏持之以恒的自主学习习惯,缺乏刻苦钻研精神,自制力也比较弱,甚至有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连锻炼自己自学能力的意识都没有。

(3)智力因素的差异。不可否认,智商对学习成绩有着较大的影响,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对理科的影响。从高职学生的入学成绩来看,不少学生的语文、英语成绩还可以,但数学成绩普遍较差。数学是高职学习中最难学的一门课程。一些学生会因此而感到困难和恐慌,个别学生甚至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以笔者所带的班级为例,90%以上的学生是因为理科成绩不好而选择了经管专业。

4高职高专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与做法

4.1明确教学目的

明确课程教学目的首先要明确授课专业的培养目标,而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培养能力。无论专业建设偏重什么方向,纯理论课程的教学是解决不了动手能力问题的,也培养不出应用型人才。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高职大专生有面临着本科生的"挤压",我们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校运筹学主要面向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经管类专业开设,教学目的应着重放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以及基本方法的应用上,使学生通过运筹学课程的学习,能够运用运筹学的思想、原理、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大量的最优化问题,即将教学重点放在运筹学应用领域。

4.2紧密联系专业,精选教学内容

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人才"为最终目标,理论教学要以"必需、够用"为度。运筹学的分支较多,各分支之间基本上没有前后知识的承接关系,每个分支都涉及到问题的识别抽象、建立数学模型、模型求解等方面,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由于各专业教学目的不同,内容选择也就存在着差异。教师必须熟悉学生的特点,在了解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从应用实际来看,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目标规划、动态规划等运筹学分支应用较广,应作为一般专业必须学习的内容,其它分支可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加以取舍,如物流管理专业,侧重培养企业物流的实际管理和操作技能,图论、网络分析、运输工具编组和存储论应为其专业重点内容。这样,不仅强化了专业特色,还使教学内容的专业针对性更强了。

另外,教师还应密切注意运筹学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时补充和替代教学内容。

4.3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的以知识或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的学生显然不符合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和市场定位。而在教学手段方面多数仍然是"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课堂授课方式,平铺直叙的讲解课程内容,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迫切需要改革创新。

4.3.1尝试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

在运筹学的教学中,应改变过去老师单方面讲授,学生被动式学习的局面,尝试全新的教学组织过程,具体做法如下:

1、采用团队训练的方法,组建研究小组。第一次授课时,就要求学生组建4-6人为一组的团队,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名称、口号,并选出队长。从课程的开始到结束,学生的学习和训练都以团队小组的身份出现,并以小组为单位就座(便于学习和讨论)。

2、将整个教学变成一个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研究小组成立后,教师就可以进行教学了。运筹学的各个分支没有前后知识的承接,每个分支的知识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每个单元的知识和应用通过一到两个实际案例贯穿,采用问题驱动方法,以问题为中心,解决教学难点。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内容,通过"业务案例--引入问题--围绕问题提出知识点--解决方案--总结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贯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教学原则。在运筹学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坚持理论要紧紧依托与实践,以实践中的运筹案例为基础,掌握基本方法和原理,再应用到实践中去。

4、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为主,辅导为辅。问题驱动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以及主题的问题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引导、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会查资料,通过讨论相互启发,寻找答案。针对这一层次的学生,定理、公式的推导可以不作为学习的重点,会用即可。对于模型、定理中的一般表达式,如"一般地,若等式成立,则称此对策具有最优纯策略解",大多数学生较难理解用字母表示的等式,此时采用具体的数字代入讲解的方法,效果良好。

4.3.2多种教学手段并用

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将其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多媒体教学拥有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信息量大、使用便捷等明显优势。多用于将前一阶段的知识做简略的回顾、总结、调整思维进入下一个知识概念的范畴;讲一些实际应用来调节课堂气氛;给学生以"消化"知识的空间;上课开始学生还未能立即进入状态时;调动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等方面。

另一方面,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为运筹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因此运筹学的教学也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由于运筹学主要是用于解决复杂大系统的各种最优化问题的,涉及的变量非常多,约束条件非常复杂,因而实际的运筹学模型往往非常庞大,必须借助于计算机才能够完成问题的求解。为了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手工进行一部分计算,这是为了让学生巩固计算过程,再让学生掌握程序的运用,用程序进行计算,两方面相辅相成。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满堂灌的弊端,使学生在掌握已学算法的基础上试验软件程序的成果,还提高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速度与效率,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应用的能力。

4.4以能力为本位,改革考核方式

根据制定的教学框架,借鉴国内外有关院校的教学经验,对传统的单一闭卷笔试考试进行改革,平时成绩(也就是平时的团队业绩)占60%,期末成绩占40%。

平时成绩采取过程考核方式,以创新性、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是否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为考量标准。这种考核形式能够全面考察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应用能力,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胡运权,郭耀煌.运筹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运筹学科普篇4

关键词:非运筹学专业;运筹学;工业工程;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128-03

运筹学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它运用分析、试验、量化的方法对人、物、财等有限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管理人员做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实现最有效的管理。20世纪50年代中期钱学森、许国志等教授将运筹学由西方引入我国。随着战后世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运筹学的应用由主要在军事领域,转向市场销售、生产计划、库存管理、运输、财务和会计、人事管理、设备管理、工程的优化设计、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城市管理等民用领域,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运筹理论。从应用的对象领域来看,有工业运筹学、农业运筹学、交通运输运筹学、公共事业运筹学、军事运筹学、金融、市场、保险运筹学等;从其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交叉来看,则又有计算运筹学、工程技术运筹学、管理运筹学、生命科学运筹学等等。基于此,对于运筹学的教育实践,也引起了运筹学工作者和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作为运筹学研究、教育、推广的主力军,各个高校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主要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运筹学的发展历史和趋势进行回顾和展望;

2.基于运筹学学科的教育实践从现行学科专业制度的角度探讨交叉应用学科专业的发展困境及其出路;

3.基于运筹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进行研究;

4.基于不同专业下开设的运筹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对工业运筹学、农业运筹学、交通运输运筹学、公共事业运筹学、军事运筹学、管理运筹学等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进行研究;

5.基于matLaB、LinGo、LinDo、eXCeL等,对运筹学的实验教学和应用(案例)教学进行探讨;

6.以运筹学课程为平台对课程系列的设置进行整体优化。例如天津大学管理学院以部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建立了运筹学课程平台和课程系列。

在我国现行的学科专业制度下,运筹学作为专业科目在高校中设置在数学院(系)里,同时,在管理科学、系统科学、信息技术、工程管理、物流管理、工业工程等专业运筹学也是人才培养中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为了满足、适应不同专业和层次对运筹学的教学不同的需求,必须认清、重视以下一些关系:

一、分清楚运筹学科学发展和运筹学教学特别是本科教学之间的关系

就技术发明对战争的影响或就未来事件的策划来说,运筹学可认为是起源于朴素的运筹问题和运筹思想。科学家正是从统筹、多阶段决策、多目标优化、合理运输、选址问题、都市规划、资源合理等思想中发展新的数学内涵,并运用已有的数学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运筹学科学发展是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而非运筹专业本科生学习运筹学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运筹学从本世纪30年代末产生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完善的体系结构的科学方法,形成了一系列分支,包括数学规划(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目标规划、动态规划、随机规划、模糊规划等)、图论与网络、排队论、存贮论、决策论、对策论、可靠性理论等。随着金融工程、网络科学、生命科学、服务科学等新兴领域的迅猛发展,运筹学本身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在智能计算方面形成了诸如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禁忌搜索、粒子群算法、蚁群算法、Dna计算等影响广泛的研究计算工具。运筹学一方面分支众多,另一方面发展迅速。因此,分清楚运筹学科学发展和运筹学教学特别是本科教学之间的关系对于运筹学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体系的设置等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要分清专业方向和课程建设的关系

对于非运筹学专业需要学习运筹学的专业,在运筹学的本科教学方面普遍面临着以下一些问题:首先,出于专业发展的需要,作为专业基础课的运筹学,教学学时严重不足,并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其次,运筹学的教学内容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重叠,并且运筹学的某一分支是某一门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和工具;另外,课程采用专业归口,因此运筹学普遍由数学系的老师讲授。分清专业方向和课程建设的关系,根据专业方向选取教学内容,从专业课程建设出发以课程群的方式构建运筹学教学体系,选择和培养合适的教师队伍是组织运筹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不容回避的内容。

三、要理顺理论教学与实践需要之间的关系

运筹学教材是运筹学教学的基础。其中以清华大学《运筹学》教材编写组编写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运筹学》为代表,按照运筹学分支构成进行编写,内容非常全面。依托此类教材进行教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数学建模和数学求解思维、方法和步骤。本科生教学主要内容为单纯形法和表上作业法等。而本科生毕业以后,在工作中运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基本上是建模、求解、对结果进行分析以辅助制定决策。问题的结果比数学求解思维、方法和步骤重要的多。而且在现代化的今天,知识量激增,不可能在短短几年中将所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比知识传授本身更加重要。因此,理顺理论教学与实践需要之间的关系,这对于运筹教材编写、选用,运筹学实验、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开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上述分析,以下以工业工程专业运筹学的本科教学为例,对非运筹学专业运筹学的本科教学进行探讨。

1.运筹学教学内容设置。“运筹学”是工业工程专业的重要理论基础课程,主要通过定量分析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各类决策问题,为后续许多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工业工程是一门涉及人、物、料、设备、信息和能源等要素的集成规划、设计、改善、控制和创新的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它采用系统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思维方法,为实现生产制造、管理和服务系统的低成本、高效率的管理目标提供有力支撑。从“运筹学”在工业工程专业中的应用来看,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运筹学的所有分支内容。考虑到48个教学学时的限制,我们选用清华大学《运筹学》教材编写组编写的运筹学教材为蓝本;以与运筹学相互关联的课程群为载体,以各分支的内容、层次和课程间的相互衔接为基础;以课堂教学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以让学生在大学本科四年内基本掌握运筹学所有的分支内容为目标,对运筹学教学的内容进行了如下设置:

其中,自学的内容(动态规划和解的搜索理论)的基本思想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体现,并对学生的自学进行引导和关注。

2.结合工业工程专业实际,重视基础理论,同时增加案例教学。尽管对于工业工程的本科生来说,教师在教学上主要应集中于学生由实践到理论和由理论到实践这些环节的能力培养上,但绝对不能忽视基础理论,反而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把基础理论学会、学扎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上就要更加努力钻研。首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当牵涉到数学论证时,力求精练,尽量采用一些形象、简单的证明方法使学生容易理解,强调让学生课外自学定理、问题的数学推导。其次,要注重各章节的内容理论上的内在统一性,把单纯形法的求解思路、解的搜索原理、最优性原理贯通整个理论教学过程。此外,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入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以总体的观点考虑问题,建立模型。

3.增加实验教学环节,强化分析、求解及应用能力的综合培养。运筹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和掌握运筹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模型、求解模型及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树立起系统效益观念。这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有必要引入实践环节。另外,学生在做运筹学习题时,由于决策变量的个数不仅仅是两个,所以线性规划模型的求解就不能统统利用图解法来求解,而是要利用单纯形法来求解,这必然造成表格多、计算量大的问题。而且,即便解题方法、计算步骤和原理都正确,仅仅由于表格中的某一个数字计算错误,经常造成最终计算结果错误,这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使学生对自己计算能力的正确性发生了动摇。当决策变量的个数比较多,数学模型的结构比较复杂时,求解过程就变得更长,更容易出错。为了应对这种问题,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我们利用eXCeL软件的规划求解功能模块开设了运筹学实验。之所以选择eXCeL软件是因为我们所选取的课堂教学内容尽管在传统求解方法上有很大的区别,但就建模而言,都可以用线性规划模型解决;而且,eXCeL易得易学,不会因为软件问题增加学生的负担,造成教学“失焦”。

通过前期系统的理论学习,加上计算机软件以及大量生动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如此的锻炼为学生参与校内外的科研创新积累一定的经验,同时为毕业设计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钱颂迪,等.运筹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06).

[2]胡晓东,亚湘章,祥荪.运筹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02).

[3]刘小强,左勇华.现行学科专业制度下交叉应用学科专业的发展困境及其出路——以运筹学为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04.

[4]孔繁森.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工业工程,2009,(10).

[5]侯彩虹.《运筹学》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2,(03).

运筹学科普篇5

关键词:运筹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手段

一、运筹学学科特点

运筹学是应用分析、试验、量化的方法,对经济管理系统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决策者提供有依据的最优方案,以实现最有效的管理[1],其核心是研究优化的理论与方法。运筹学内容丰富、分支众多,已经形成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领域:运筹学应用、运筹学科学和运筹学数学[2]。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将运筹学课程列为经济、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运筹学课程已逐渐成为应用数学、管理科学、工程管理、系统科学、信息管理、计算机、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因此运筹学课程必须既能满足理工类专业的教学需要,又能兼顾经管类等专业的要求。

运筹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3]:(1)定量分析。运筹学使用各种数学工具和逻辑判断方法,对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定量化的决策支持。(2)最优性。所谓最优,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从空间上来讲,寻求整体最优;二是从时间上来讲,寻求全过程最优。(3)实用性。运筹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运筹学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工程优化设计、工程优化控制、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城市规划和管理、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治理等。(4)多分支性。由于运筹学是面向实际问题的,因此运筹学形成了很多分支,而且还在不断的向前发展。运筹学的分支包括线性规划、整数规划、非线性规划、目标规划、图与网络模型、存储论、排队论、对策论、排序与统筹方法、决策分析、动态规划、预测、搜索论、随机服务理论和可靠性理论等。(5)以计算机为工具求解问题。由于实际问题通常变量较多,运用运筹学理论手工解决实际问题时,计算工作量非常大,且常常容易出现错误,因此应该借助于计算机工具求解。实际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运筹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本校的运筹学课程授课对象为理科专业(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专业)、管理学科专业(包括管理科学、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工商管理、金融管理专业)以及工科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金融工程专业)的本科大学生。理工科专业学生是理科生源,管理类专业中除部分专业为文科生源,其余专业又为文理生源兼有。相比而言,理科生源学生数学基础较好,文科生源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差,如何做到在同一时空内,让学生们都能认识、理解、领会和掌握该门课程,并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达到这门课程的学习目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做一些尝试与改革。目前,我校在运筹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以下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厌学现象较普遍。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功利性日益增强,只对他们认为有用的课程感兴趣,而对其它课程则仅仅追求达到学分要求。学习的主动参与性不够,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很难主动和教师形成互动,整体学习效果一般。他们将学习重点放在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上,甚至连计算方法和步骤也采用死记的方法。

2.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有待加强。运筹学是一门实用性课程,很多老师在授课时,采用传统的板书讲授法,教学手段不够灵活,信息量少,如讲解线性规划中的单纯形方法时,一节课画一张单纯形表,解一道迭代三次的题目时间可能就不够用了,教师只在黑板上孤立的画表格,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师生互动性差,教与学信息反馈不及时,很难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实验教学和案例分析重视不够。由于大部分教师是重点高校数学专业出身,在给本科生上运筹学课程时,过多注重定义的解释,定理的推导,手工演算的培训上,对应用运筹学的理论、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讲授不多,从而造成学生对运筹学的基本理论、模型求解方法多有较好的掌握,但当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却都显得茫然无措。很少有运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不会用运筹学优化软件(如lingo、lindo、mathematic、matlab等)求解最基本的运筹优化问题,更难去解决实际问题。

4.课程考核方法比较单一。通常是以学生平时作业加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学习运筹学课程效果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只会套用书上算法,机械的进行手工计算,忽视了运筹学课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偏离了运筹学的本质。

三、教学改革建议

1.分专业教学,体现专业特色。不同的专业,需

[1] [2] [3] 

要不同的运筹学知识,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明确教学目的,分类设置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方法,并有所侧重,如应用数学专业更应强调运筹学数学和运筹学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算法的证明和原理推导,还应具有一定的编写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掌握运筹学的基本优化理论和优化方法,掌握课程各主要分支的模型、基本概念与理论、主要算法及其应用;经管类专业运筹学更应强调运筹学应用和运筹学科学,教学目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原理的掌握以及基本方法的应用上,使学生通过运筹学课程的学习,能够运用运筹学的思想、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加强实践教学,采取多种灵活多变的实践方式,解决实际应用领域中的某些实际问题,为学生进一步从事该方向的学习与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教学手段、方式进行改革。

()采用启发式教学。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过程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整数规划的分支定界法时,对于举例求解约束条件只有两个的例子时,可以选两个层次不同的同学当堂练习,启发学生用图解法求解,从而鼓励学生举一反三,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改革教学手段,运用最新科技成果,突出应用性。传统教学模式的板书时间,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段休息、思考准备的时间,但有时显得单调和低效、课堂信息量少,而且可观性差。对于运筹学这类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推理和运算复杂的综合性学科的教学活动,还应该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组合应用,实现运筹学课程教学的优化须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等最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进行交互式教育,使学生及时了解运筹学发展动态,领悟新思路、掌握新方法,增强运筹学课程的前瞻性和应用性。应用这些最新科技成果辅助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学生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更好地为实际应用服务。

()改进教学方式。变传统单一的课堂讲授为课堂讲授、专题讲座、计算机实验、参与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举办专题讲座能较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运筹学的发展方向与前沿动态,为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国际性人才打下基础;开展计算机实验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主要是通过创建计算机能识别的运筹学模型、编写运筹学算法程序和运用计算软件去求解模型这三个环节去实现;参与社会实践则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运筹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社会生产实践的活动中接受检验,使学生亲身感受学习本课程的实践需要和社会价值,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和才干、获得成就感。

()建立多种联系方式和学习平台。建立基于校园网的交互式网络平台以学校的校园网络为基础,建立起师生交互式的网络交流平台,教师将电子教案和其他教学资源放在网络系统里,供学生查阅、复习或下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给学生任课教师的联系方式,通过QQ,e-mail等现代科技技术加强联系,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加大案例分析和建模培训力度。单纯的讲解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和例题,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运筹学在理论上很完美,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具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目的性。第二,真实性。第三,结果的优化性。加强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运筹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加强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们动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共事的能力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一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之一,而数学建模的主要方法都来自于运筹学的内容。目前来说,建模竞赛几乎受到了所有高校的高度重视,我校从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来,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和兄弟院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本校实际,将数学建模带入课堂,适当介绍建模竞赛的历年考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竞赛,通过竞赛来带动运筹学的教学。

运筹学科普篇6

一、运筹学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在经济管理中,常用的运筹学方法有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

1.线性规划:线性规划是目前在经济管理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优化法,它的理论已经十分成熟,可以应用于生产计划、物资调用、资源优化配置等问题。它主要研究的是经济管理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两类问题:一类是在有限的劳动力、设备、资金等资源条件下,研究如何合理安排生产计划,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另一类是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目标(生产指标或其它指标),研究如何组织生产,或合理安排工艺流程,或调整产品的成份等等,以使消耗的资料(人力、设备台数、资金原材料等)最少。这类统筹规划的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即数学模型),先根据问题要达到的目标选取适当的决策变量,问题的目标通过用决策变量的函数形式来表示,称之为目标函数,对问题的限制条件用有关变量的等式或不等式表达,称为约束条件。当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均为线性时,即为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线性规划可通过单纯型法求出最优解,现在已有专门的软件,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2.动态规划:动态规划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解决多阶段决策过程最优化的数学方法,它把复杂的多阶段决策问题分解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较容易解决的单阶段决策问题,通过解决一系列单阶段决策问题来解决多阶段决策问题。以寻求最优决策序列的方法。动态规划研究多阶段决策过程的总体优化,即从系统总体出发,要求各阶段决策所构成的决策序列使目标函数值达到最优。在经济管理方面,动态规划可以用来解决最优路径问题、资源分配问题、生产调度问题、库存问题、装载问题、排序问题、设备更新问题、生产过程最优控制问题等等,所以它是现代经济管理中的一种重要的决策方法。

二、运筹学在物流方面的应用

在流通领域,应该大力推广运用各种新型高效的交通运输工具,实现公路、铁路、水运和空运等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配置及优化组合,提高运输效率。运筹学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也相当普遍,并且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的应用方面是:

1.物资存储:存储论又称库存论,主要是研究物资库存策略,即确定物资库存量、补货频率和一次补货量。合理的库存是生产和生活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可以减少资金的占用,减少费用支出和不必要的周转环节,缩短物资流通周期,加速再生产的过程等。在物流领域中的各节点:工厂、港口、配送中心、物流中心、仓库、零售店等都或多或少地保有库存,为了实现物流活动总成本最小或利益最大化,可以运用存储理论的相关知识辅助决策。

运筹学科普篇7

【关键词】财务;管理;发展;创新

管理创新一般被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应用型创新;一种是原发型创新。前者是指企业新采用一种已有的理论与方法;后者是指企业新创立一种理论与方法。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管理创新,掌握管理科学进步的一般规律都是重要的。

一、财务管理方法的发展与创新

财务管理方法是企业财务管理者在进行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配中所采取的方法。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阐述财务管理方法的演进。

(一)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

筹资是财务管理的起点,起初筹资方式、渠道比较单一,筹资对象有限,企业规模小,金融市场不发达,所以筹资没有标准的方法,只要找到有资金的人就可以了,资金的数量也没有相对标准,完全依靠个人经验以及当时的筹资对象。

直到1910年,米德(meade)出版了《公司财务》,主要研究企业如何最有效地筹资,财务管理才有了初始的理论形态,开始向科学管理迈进。到了二战以后,随着投资的兴起,金融市场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从对一些出现的问题的本质认识发展到用一些数学模型进行量化分析。

在筹资方面,引入科学管理理论较晚,主要出现了一些学派,如解决怎样分配普通股和债券的资本结构理论,如早期以格兰特(gurand,1952)为主的融资理论学派。

投资管理发展较晚,科学化程度高,如投资项目决策程序科学化,提出了一些量化的投资分析评价指标,资本报酬率、资金的时间价值等。投资项目的决策过程中,开始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科学的程序,并同宏观大势相联系,做出项目决策。1951年,美国财务学者迪安(JoelDean,1951)在他的著作《资本预算》中就提出了企业在投资时要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评价投资项目,成为投资理论的源泉。

19世纪以前,由于金融市场不完善,企业融资的渠道和方式比较单一,因此分配收益也没有专门的理论方法,只是根据企业和股东的需要简单地在所有者和企业之间进行分配。直到二战后,股利理论的发展才使分配决策程序科学化。1956年3月,美国著名的财务管理学教授詹姆斯・e.沃尔特提出了关于股利分派和股票价格的理论模型,与此同时,哈佛大学教授约翰・林特纳(JohnLintner)也首次提出了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阐述了分配股利的行为。

财务管理方法发展到今天,理论模型多种多样,研究的内容也越来越精细,统计学、运筹学等其它学科在财务管理理论中的应用,使财务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化。

(二)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财务管理中的一些筹资、投资理论模型的发展始于二战后,二战前的财务管理只注重内部生产,筹资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虽然发展早,但只提出了一些诸如资金成本、时间价值等基本概念,没有固定模型来分析筹资的数量和成本。

到了二战以后,随着投资的兴起,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筹资管理开始逐渐成熟。在筹资分析方面,财务管理从对一些出现的问题的本质认识发展到用一些数学模型进行量化分析,如解决怎样分配普通股和债券的资本结构理论,早期以格兰特(gurand,1952)为主的融资理论学派。1958年,莫迪格莱尼(Francomodigliani,1958)和米勒(merio.H……miller,1958)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著名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中提出了mm理论,用于分析企业筹资的资本结构,他提出的mm定理构成了现代融资结构理论的核心。后来该理论形成两个分支:以法拉(Farrar,1967)、塞尔文(sharevell,1966)及贝南(brennan,1978)等为代表的税差学派,将税收差异引入企业融资结构的理论中;以巴克特(betker,1978)、阿特曼(altman,1968)为代表的破产成本学派,研究企业破产成本对资本结构的影响问题。在此基础上,斯科特(Scott)、罗比切克(Robichek)、梅耶斯(myers)、考斯(Kraus)、李真伯格(Litzenberger)等人提出了权衡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众多学者开始从不对称信息角度研究企业融资结构问题,把融资理论推向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新阶段。该时期的理论有罗比切克(Robichek,1967)、梅耶斯(mayers,1984)、斯科特(Scott,1976)的平衡理论,后来的詹森和麦克琳(jensenandmeckling)用理论、破产理论和财产所有权理论来分析信息不对称下的企业融资结构问题。到了20世纪90年代,哈里斯与雷斯夫(HarrisandRaviv,1990)阿洪与泊尔顿(aghionandBolton,1992)等人对理论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建立了控制权理论。

投资理论在二战后的发展也是以量化模型为主,哈里・马科维茨(Harrymarkowitz,1958)在他出版的专著《组合选择》中,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并指出风险和收益的计量是资产组合理论的关键。托宾(James.tobin,1958)于1958年在《经济研究评论》杂志上发表的《作为处理风险行为的流动性偏好》中,阐述了对风险收益的理解,对投资理论作出很大贡献。到了1964年,夏普(williamSharpe)、林特尔(JohnLintner)、莫森(Janmossin)在马科维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分散投资减少风险的观点,从而建立了资产定价模型(Capm)。托宾(Jamestobin)在资本市场线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离理论”,泰勒(J.L.treynor)提出了“特征线”,试图通过基金资产组合与市场组合之间的关系来定系统性风险。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发展的基础上,诺斯于1976年在《经济理论学刊》上发表了一种全新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资本资产定价的套利模型(apt)”。另外还有针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布莱克(Black)、斯科尔斯(Schole)提出的B-S期权定价理论。随后(e.peters)提出了分形市场假说(FractalmarketHypothesis),利用混沌理论研究市场的随机性和确定性。上述理论模型在随后的发展中得到进一步改进,加入了一些不确定性投资方面的因素,形成了关于测量和评价投资风险数学模型的理论,如风险资产的结构、最优资本配置原则、分散化分析、风险资产组合等。企业在投资时还可以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风险,提高投资收益,都为投资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企业投资管理的创新,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国际投资也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而悄然兴起,主要是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尤其是90年代以后,国际投资的数额急剧增加,从1980-1985年年均126亿发展到1995年的2195亿,可见跨国公司的经营促进了投资的国际化,同时也完善了投资理论,使其应用面向国际投资市场,形成了国际投资理论,并成为研究的热点。

(三)从关注物到关注人

从财务管理对象的变化可以看出,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企业的生产经营主要依靠机器设备,虽然人的技术知识在生产中也占一定地位,但从未被重视。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就在他著名的演讲中,提出并解释过“人力资本”的概念,在经济的发展中,人的因素显得越来越重要。直到80年代后,计算机的普及,信息在生产经营中地位的提高,才使人们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信息、知识、技术以及接受、利用、加工、创造这些信息和技术的员工在整个财富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知识成为企业价值的主要决定因素。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J.K.Galbrainth)在这时首先提出知识资本概念,为新型企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现在的新经济时代,企业的价值增长也不再依赖于厂房、机器等有形资产,知识资本承担了这一重任,成为企业中最有价值的资本,包括反映学习知识的能力、掌握技能的能力、发明创造力和完成任务能力的人力资本和为支持人力资本最大化的结构性资本,如企业的所有制、企业的计划、领导力、企业的数据库、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企业的设备结构、企业的产品品牌和企业的公众形象等等。财务管理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投资的重点转向无形资产投资:知识资本――人才的取得日益重视起来,企业开始关注用什么渠道和什么方式取得知识资本,如何降低知识资本的成本,怎样优化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之间的关系,如何提高知识资本的效益。企业的价值不再体现在企业的规模或者企业流通在外的普通股和债券的市价上,而是体现在所拥有的知识资本上。在分配收益时,知识资本也要与财务资本共同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使用知识及利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成为重要的分配依据。与此相适应,企业传统的收益分配格局将被打破,企业员工的工资及其他形式的报酬提高,资本所有者的报酬会相对减少。将来知识资本的拥有者可能成为企业主要股东,分配理论也会随之创新。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方法的发展也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从简单的筹资、投资、分配到利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进行筹资、投资。一开始是定性的管理,逐步发展到利用数字模型的定量管理。在统计学、运筹学等一些其他学科应用于财务管理中之后,从单纯依靠数字分析问题到数字和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模型理论,也就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国际筹资、投资的发展,为企业经营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使财务管理理论朝国际化方向发展。总之,这些变化说明财务管理的方法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总会有和其它方面相匹配的财务管理方法出现。

二、财务管理手段的发展与创新

财务管理手段是财务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工具。在财务管理发展初期,只有筹资功能,职能的单一性决定了手段的低级性。直到20世纪初,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提出后,财务管理才开始向科学化发展,开始把重点转移到内部控制,出现了一些量化模型,1914年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提出后,标志着财务管理进入数字管理时代。

(一)从人工到利用工具

财务管理的工作主要是对一些会计方面信息的处理,而会计方面的信息主要是数据,所以在发展初期,经济环境决定了只能依靠人工。到了财务管理向科学化发展时期,虽然出现了一些量化模型,但是工作中的计算量加大了。后来,财务管理工作才开始运用简单的工具――计算器。之后计算机的发展,大大减少了财务管理者的工作量,同时也使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迈进了一大步,将统计学、运筹学等复杂的运算应用于财务管理理论中。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单一记账功能的财务软件的应用,大大简化了财务管理者的工作,方便了数字模型的应用,尤其是运筹学在财务管理决策中的应用,简化了财务管理决策的程序,同时也减少了在决策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到了8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些数据信息储存、传递、分析更加方便,核算型财务软件也开始应用于财务管理工作中,应用范围从单机模式扩展到具有一定数据共享能力的小型局域网,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90年代以后,mRp、mRpⅡ、eRp等管理型软件的应用,将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部门。人机财务管理系统以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其他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为主要依据,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结构化问题进行自动或半自动实时处理,而对那些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问题,则通过提供背景材料,协助分析问题,找出可能方案,确定各种可能的结果,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为企业决策者制定正确、科学的经营决策提供帮助。在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中,财务管理者可以准确及时地获取大量所需信息,并根据企业的具体管理问题采用计算机工具、技术和方法建立模型,解决财务管理活动中的综合性问题。

(二)从单一功能系统到多功能相结合的复杂系统

财务管理起始于筹资,所以在财务管理产生时,只有筹资功能,另外传统财务管理以企业内部情况为管理重点,提供的信息也局限于一个财务主体,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虽然财务管理有了筹资、投资、分配等功能,但是企业设置的财务管理部门主要的工作还是会计记账,作一些简单的预测分析。

当前,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交互式web应用的出现,电子商务浪潮作为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引擎彻底改变了企业的生存环境。从大规模的生产到个性化生产;从企业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从企业间产品的竞争发展到信息和人才的竞争;从单个企业间的竞争到供应链竞争;从区域竞争到全球化竞争;从以规模取胜到以速度取胜,这些变化使财务管理在管理过程中的手段随之提高,使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通讯手段的飞速发展,信息得以高速流动,资源高度集中,电子商务浪潮的掀起使企业财务管理走向网络化,it环境的形成,信息可以被实时动态地获取、存储、加工和传递,尤其数据平台的建立,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客户、企业与其他职能部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将企业的财务流程和经济业务流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也是财务管理网络化的一个动因,在供应链管理中,财务管理用信息流将物流和资金流整合起来。这样,财务管理的网络化为企业经营在资金和商品之间的传递节省了大量时间,降低了经营费用,加速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同时在企业做财务决策时,也可以在这个链上获得即时的信息。可见,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引起了财务管理手段的变革,使财务管理从一个简单的系统成为渗透到企业各个部门甚至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的复杂系统,网络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手段,基于网络的财务软件普遍应用。除此之外,财务管理的外延不断扩展,如知识财务、财务智能,使财务管理更准确地把握企业全局经营活动的总体概况,出现了智能分析型财务软件,如财务雷达预警系统,可以保证企业执行计划的有效性,增强管理控制职能,业务环节上的预警机制如短缺预警、应收账款预警等,都是财务智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荆新,主编.企业融资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运筹学科普篇8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院所两级管理;科学教育;问题;对策

一、院所两级体制下中国科学院科学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联动,原指在一个系统内,若干相互关联的事物,其中一个或部分事物运动或变化时,其他也跟着运动或变化,即联合行动[2]。联动机制在科技创新、应急管理、政用产学研、税收、人才培养、综合执法和公共服务等社会研究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其类型多样,包括引导型联动、转移型联动、聚集型联动等。在展开联动机制分析时,要注重联动系统中主体间的战略协同、资源协同、信息协同、决策协同和制度协同,通过合理布局,实现不同要素的有机联系、协调配合、资源共享和效能提升。同时要对联动机制的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的剖析,可以从组织领导、资源共享、激励约束、考核评价和组织文化等角度展开[3]。目前学术界关于联动机制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治理、应急管理等方面。在教育领域,数量不多的研究主要从中小学[4,5]、高等教育[6]、高职教育(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7,8]等视角展开,而针对科研院所的科学教育体系和协同机制的研究极少。众所周知,科学教育非常依赖资源,中国科学院作为我国自然科学最高科研机构,拥有完整的自然科学体系和基础,集聚了国内外顶级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产生了大量国际前沿的科研成果,能够为我国的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工作提供无可比拟的资源和条件。然而,无论在学术界还是科学教育实践中,针对如何在院所两级的体制机制下充分调动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实现科学教育体系和中国科学院管理模式协同的相关理论和机制研究极度匮乏,因此,进一步拓展科学教育领域联动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自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之初,院所两级的组织管理体制就一直是中国科学院的根本组织制度,如今,在该体制的指导之下,中国科学院具备“中科院学部出思想、研究型大学出人才、科研机构出成果”三位一体的优势和特色。尽管目前中科院已经在科学教育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旧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科学教育活动形式和内容较多,但缺乏系统性。根据问卷调查情况,有九成以上院所开展青少年科普或科学教育的形式都是科普讲座,六成以上已开展了参观实验室活动,五成以上已开展了科学教育课程和科学研究小课题,开展研学旅行的情况与该院所是否有全职科普岗位有关,有全职科普岗位的院所有五成以上已开展求真科学营,近四成已开展除求真科学营之外的研学旅行,而没有全职岗位的院所,只有不到四成已开展求真科学营,不到二成已开展除求真科学营之外的研学旅行。2.科学教师缺乏教育学专业性。科学教师是科学课程的主要实施者,科学教师本身的科学技术素养、科学实践能力、传授知识的专业技能等,都是影响科学教育课程效果与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中科院“院所两级”科学教育,由很多包括院士在内的高水平科研人员担任,他们的科研水平和科学素养处于领先水平,但是授课规范和模式与学校一线教师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样的,学校的科学教师教学模式多样,具有很高的教授技巧,但是在相关专业的视野和深度需要进一步拓宽。3.各院所科学教育工作的开展深度和水平层次不齐。根据科学教育工作开展的情况可以把中科院各院所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本身有场馆的研究所,如植物园科普联盟、天文馆科普联盟和标本馆科普联盟内的各单位,基于科普场馆的优势,开展优秀的科学教育活动本身可以提高场馆的知名度,增加门票收入,因此科学教育工作普遍做得较好;第二类是没有场馆,但本身做得很有特色的研究所,比如中科院物理所以微信公众号为依托,其科学教育工作在自媒体时代具有较高的活跃度和品牌知名度,中科院自动化所以VR等智能化高科技设备为优势,也将科学教育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大多数研究所属于第三类,科学教育工作开展得较为被动,完成中科院传播局每年的规定活动。4.部分院所开展科学教育工作的动力不足。在调查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多数科研院所没有专门的科学教育经费用于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科普管理者尤其是非全职科普管理者认为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不仅消耗精力,而且对考核无益,因此除例行开展传播局既定的必须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之外,并不愿意主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即便是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也仅有78%的院所中科学教师的劳务费得到了提升,只有约34%的院所可以得到一些科学教育经费,约27%的院所可以得到一些场地使用费。总体来讲,经费、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到位,是院所开展科学教育工作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5.院所科学教育工作的开展过分依赖于个人。通过分析比较各院所的科学教育工作发现,科学教育工作开展得好不好跟人的关系非常大,通常科学教育工作开展得优秀的科研院所中存在两类对科学教育工作有极大推动作用的人。6.各院所科学教育工作缺乏统筹,未形成中科院合力。各院所开展科学教育工作有各自的特色、方式和合作渠道,比如以上所述的各院所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形式较多,但“各自为营”,院所间并没有充分合作和联动,在共同打造中科院“科学与中国”科学教育品牌中缺乏规划。2018年5月20日至6月30日,北京分院率先做出改革,联合京区各院所推出“科学传播月”,2018年10月26日-11月4日中科院传播局整合京区26个科研院所,推出首届“中科院科学节”活动,这些给中科院科学教育统筹工作提供了一种可能路径。总体上来讲,中科院的科学教育工作统筹能力还需加强。7.各院所科学教育工作开展得不灵活不开放。虽然超过九成的院所在开展科学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与企业或学校有合作,但在合作中科学教育工作仍然开展得不灵活不开放。在与企业、学校合作过程中,八成以上的院所为合作方提供活动或课程设计方案、科学教师和科普场地;逾五成的院所提供活动器材及耗材,逾四成的院所帮助进行科学教育活动宣传工作,而院所从企业得到的也仅仅只是劳务费,少数合作以项目的方式合作,有经费输入。

二、形成中科院“院所两级”联动管理瓶颈的原因分析

1.院所缺乏统一管理,科学教育资源调动困难。目前中科院科学教育工作的最上层管理单位是中科院传播局,但由于受到单位性质和工作人员数量较少的限制,无法直接统筹管理各院所的科学教育工作,于是将科学教育工作的统筹和规划职责定位到分院,而分院是完全的管理部门,没有科研资源,在统筹工作中不知如何发力。同时中科院科学传播局还成立了六个联盟,网络科普联盟、植物园科普联盟、天文科普联盟、标本馆科普网络联盟、智能科学与科普技术联盟和科学教育联盟,但联盟各成员分散在全国各地,组织形式较分散,受地点和权责不明确的限制统筹工作也较难开展。2.科学教育工作配套机制不完善。中科院各院所内科学教育工作缺乏配套机制,如评估、奖惩、监督、约束等。一是对管理人员的考评制度,在没有设置专门科普管理者的多数院所没有涉及科学教育方面的绩效,也没有任何对于科普管理者的激励政策,而设置了专职科普管理者的院所也没有非常明确具体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二是对于科学家做科学教育没有任何跟考核相联系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最多能得到少量稿费,长此以往,对于中科院的科学教育工作的全面性、广泛性和针对性以及常态性进行具有不利影响。3.与企业合作缺乏强有力的合作纽带和合作载体。目前各院所与企业合作通常是企业找上门要求合作,或者是院所熟人介绍合作,合作的范围非常窄,通常一次活动就结束了,即仅仅是基于某次具体科学教育活动为载体的合作,多个不同的科学教育活动合作的企业不一样。这种情况下,院所和企业之间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足,通常“重表面”、“走形式”。这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合作纽带和合作载体形式,让合作保持长期稳定,减少每次合作的沟通成本,使合作更有效。4.与企业合作缺乏保障机制,双方利益都得不到保障。由于多数都是口头协商的合作,双方尤其是院所参与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导致企业在合作中难以保障契约的合理履行,比如科研院所经常会由于无法确定活动时间,而导致企业反反复复改日程,耗费大量协商成本。同样的,院所或个人也没有利益保障机制,无法在合作中保护自己的权益。

运筹学科普篇9

关键词:财务管理;纳税筹划;意义;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所谓纳税筹划,是指通过对涉税业务进行策划,制定一整套完整的纳税操作方案,从而达到节税的目的。纳税筹划在发达国家已经变得非常普遍,早已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稳定的行业,专业化趋势十分明显。由此可见,纳税筹划在企业进行财务关凯的过程中必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产生原因

(一)主观原因:任何纳税筹划的行为,其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众所周知,利润等于收入减去支出(支出等于成本价税收),纳税支出作为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减少对获得利润的最大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及税收的支出,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很明显,税收作为各种支出的一部分应越少越好。

(二)客观原因:1.纳税人概念的可变性:在我国,纳税的多少是通过纳税人的收入及法律界定来决定的,不同的纳税人所需缴纳的税金差别是很大的,特定的纳税人要缴纳特定的税。如果一个纳税人能够合理充分的说明自己不属于某类税收的要求,那么他就不需要缴纳该税种。2.税率的差异性:税收中分有不同的税种,不同的税种所纳金额也不同,这种真实存在的差异性,为企业和个人进行纳税筹划奠定了外部基础。对于这一点,企业进行税务缴纳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有时一种经济行为具有不同税种的各种特点,如果一个纳税人能够充分说明自己属于某税种而不属于另一税种,那么他所需缴纳的税款也就有了相应的差异性了。3.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同时,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为坚持一人为本的原则,政府对某些特定群体实行减免税政策,正式这些规定使很多的纳税人或企业争相享受这些优惠,通过转变自身的条件,使自己获得这种优惠,从而获取利益的最大化。

二、作用及意义

(一)达到盈利最大化的目的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纳税筹划这一岗位在很多企业还未普及。但在发达国家,这一行业早已相当普及,成为了每个公司为取得盈利采取的非常有必要的措施。外国企业在财务管理这方面几乎都会聘请专业的税务顾问来制定合理合法的、对本企业有利的以及最终能达到盈利最大化的纳税筹划。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中国企业借鉴的。

(二)节省支出,更好的扩大再生产

众所周知,利润等于总收入减去总成本。除去那些不可避免的原材料、设备、生产、员工工资方面的支出外,纳税支出就是一部分灵活性比较大的支出,纳税筹划通过制定科学合理合法的计划,在公平公正的情况下为企业或个人节省相当可观的一笔开支,而资金对于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额外节省的基金可以用来扩大企业再生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举措可以大大增加机会成本,从而节省支出,增加利润,更好的扩大再生产。

三、未来发展前景

纳税筹划作为财务管理这一行业中的新生力量,蕴藏着非常大的商机,未来发展的前景非常可观,它不管是从短期来看可以使公司的盈利实现最大化,从长远发展来看对公司是否能有源源不断的资金链,能否可以又好又快的发展都可以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随着我国进击的发展,纳税筹划将会为个人理财所运用,成为未来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行业。

四、小结

经济全球化作为现今世界发展的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入每个国家、每个企业甚至于每个人的骨髓。经济在发展,世界在进步,不管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都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努力发展自己的经济。尤其是企业这种以资金作为发展命脉的主体,必须紧紧地握住这条具有很大灵活性的纽带,制定科学合理的纳税筹划,通过合法的手段减少自己的开支,从而实现盈利最大化的目的。本文通过本人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对专家学者的文献查阅,从财务管理中纳税筹划的定义、产生的原因、能够起到的意义或作用切入,并分析预测了纳税筹划的未来发展前景,希望能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深入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为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赵秀芳.论企业税收理财[J].商业研究,2002(03).

[2]吴丽梅.税收筹划环境优化浅议[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03).

[3]李风海.钢结构施工企业的纳税筹划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4]杨琳.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问题探索[J];当代经济,2011(09).

[5]陈宏伟.企业纳税筹划探析[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6).

[6]徐秀红,郑久荣.工薪阶层个人所得税筹划模型的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7]贺飞跃.税收筹划思路[J].湖南社会科学,2004(04).

[8]刘颖.论税收筹划的风险[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运筹学科普篇10

【关键词】“普九”教育;债务;化解

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关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1993年,中国政府在印度举行的世界9个人口大国参加的“全民教育大会”上,向世界庄严承诺将在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各地在推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形成了一些债务(以下简称“普九”债务)。为维护农村中小学正常教学秩序、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消除农民负担反弹隐患、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党和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化解历史遗留“普九”债务问题,要求在全面核实债务的基础上,对“普九”债务进行化解,这对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普九”债务的现状和特点

据教育部此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农村“普九”债务高达500多亿元。河北省初步认定“普九”债务40多亿元,主要包括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生活用房、校园维修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等与学校建设直接相关的债务。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主要包括修建教学楼、办公楼、综合楼、实验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等设施;学生生活用房主要包括学生宿舍、餐厅、厕所等设施;校园维修建设主要包括房屋、操场、校内道路、大门、围墙、门窗的维修以及校园的绿化;教学仪器主要包括微机、多媒体、实验仪器、桌凳、体音美器材、图书资料等设备。认定债务中,按债务主体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占债务总额的50%以上,其次为村民委员会、乡(镇)政府、县级教育主管部等;按债务来源分,工程单位垫款占债务总额的60%以上,其次为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学生家长、教职工借款等;按债务用途分,基本建设所欠债务占债务总额的80%左右,其他为教学设备等所欠债务。“普九”债务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

(一)涉及对象多

一是县及县以下教育主管部门管理的农村中小学;二是村级组织筹资建设的村级小学;三是国营农场、林场自办的中小学。对象多、范围广,一般一个省所涉及的学校在20000所以上。

(二)涉及时间跨度长

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1993年正式启动(有的地方1991年就开始试点),截至2005年底,债务形成的时间跨度长、变化大。

(三)涉及的内容多

“普九”项目支出包括:土地征用、校园绿化、校道硬化等校园建设支出;教学及教辅用房、办公用房、生活用房(不含教职工宿舍)等各类校舍建设支出;购置课桌椅、图书和教学仪器等支出。

(四)债务形态复杂

农村中小学财务基础工作薄弱,财务核算很不规范,几乎所有的学校既有账内债务,也有账外债务,很多是“包包账”、“流水账”、“断头账”、“白条账”,甚至还有假账。加之多年来行政区域变化、乡镇体制改革、学校布局调整及人事调动,使很多财务资料残缺不全。

二、“普九”债务形成的原因

“普九”债务是指各地以县为单位,从推进“普九”工作至通过省级“普九”验收合格期间发生的债务,主要包括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生活用房、校园维修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等与学校建设直接相关的债务。1986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提出到20世纪末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制定了从校舍到图书室在内的“普九”验收标准和计划,逐县检查验收。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受当时国家财力所限,在教育投入不足和达标压力下,各地学校不得不举债搞建设,提出了“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指导思想,依靠群众集资办学来发展义务教育。在一些地方,为了加快“普九”进程,提前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采取一次建校、逐年集资的办法解决学校的校舍问题。因此,在一些地方形成了较为沉重的义务教育债务负担,究其原因如下:

(一)教育投入不足是“普九”债务形成的根本原因

一是中央财政投入不足,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过小,低于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标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更是将本应由政府、社会共同承担的义务教育的义务转嫁给了农民,县级财政仅是“吃饭财政”,只能维持学校公用经费资金。学校为加快“普九”达标建设,不得不广泛举债。二是“普九”期间,教育附加及教育集资多用于弥补教师工资缺口以及学校的教学支出。“普九”期间,县、乡(镇)政府财力有限,投入不足,导致当地政府征收的教育附加费,不能完全应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大多用于弥补公办教师工资缺口和发放民办教师工资以及学校的日常教学支出。三是农村税费改革后,相继取消了农村教育集资费、农村教育费附加两项收费政策,加上乡、村两级以农业税征收名义捆绑搭载乱收费的机制不复存在,导致乡镇、村委会筹措办学经费的收入渠道只剩下“一事一议”这个来源。偿还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时期的债务更加困难。

(二)盲目建设是“普九”债务产生的直接原因

为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一目标,拿明天的钱办今天的教育,超规模、超标准、超预算“普九”,形成了“低水平的普九、高负担的债务”。按照“普九”达标要求,上级投入对“普九”学校进行达标升级需要采取三个“三分之一”的方式,即上级拨三分之一,本级配套三分之一,学校自筹三分之一的办法。因本级财力有限,需本级配套资金有很大部分不能到位,而是以建筑商垫资及学校自筹资金作为本级配套资金。学校自筹资金无收入来源,为达标升级只有向教师借款和学生借款用于普九项目支出要求教学楼、办学设施等硬件建设达标升级,并要求政府配套大量的教育经费,有的乡镇无资金来源,在上级教育部门扶助一部分后,往往采取在民间高息集资的办法筹措资金兴建教学楼及其设施,以此来达到达标升级的目的,造成学校债务累累。2004年,国家又实施了“两免”政策,不允许向学生收取其他费用。这等于切断了偿还债务的主要经济来源,学校基本上只能维持运转。

(三)管理不规范是“普九”债务增加的重要原因

一是没有用科学的发展观作指导,教育规划没有考虑规模、质量、速度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相当数量的农村“普九”时期的村级学校在“普九”不久就被撤并,资产闲置,间接地形成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负债。二是学校“普九”建设期间财务管理不规范、建设项目监督不力、审批不规范,扩大了“普九”支出成本。少数学校为筹集资金,擅自提高借款利息,增加了债务负担。三是上级主管部门对部分建设项目监管不到位,没有对其进行科学规划,也没有建立起规范的审批制度,致使“普九”期间的基本建设支出成本扩大。这种现象以部分村民委员会承建的农村小学建设项目尤为突出。

三、“普九”债务化解的方法和途径

多年来,农村“普九”债务成为农村中小学和基层政府组织的沉重包袱,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隐患。随着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杂费,解决“普九”债务更为紧迫。因为全面免除学杂费后,学校完全丧失资金来源,一些债主更会因此“堵学校”、“封大门”,甚至采取极端措施。如果不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农民负担就可能反弹,农村综合改革的进程就可能受到影响,最终危及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是落实中央关于建设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关系着国计民生,关系着社会稳定。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树立化解债务也是政绩的观念,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

(一)摸清底数,锁定旧债

对各乡镇、村和农村中小学校的农村“普九”债务逐校、逐项、逐笔进行审定。在审核认定报审的债务时,着重把握证据不足不简单认定,以原始手续的原件为准,项目管理及债务记录应互相印证,特殊情况下的证据毁失不作简单否定。通过核实原始单据和工程决算资料,剔除不属于“普九”债务范围、债务证据不充分、手续不齐备等债务,锁定实际债务数额。逐笔明确债权债务人、债务管理人、债务审计锁定人等相关责任。真正落实债务的真实性,切实做到严谨细致。根据实际情况,对清理审查的债务,在乡镇、村庄、学校等债务单位逐项逐笔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为下一步“普九”债务化解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二)明确由政府承担,把学校从债务中解脱出来

积极筹划和疏通各级偿债资金的筹措渠道:一是借助中央财政计划安排本县“普九”化债奖补补助资金;二是借助省财政计划安排下达的“普九”化债补助资金;三是县级自筹一部分“普九”化债资金。为此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可靠的偿债资金来源,可从以下渠道筹集偿债资金:一是统筹安排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上级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以及中央财政给予的化解“普九”债务补助资金;二是从地方征收且作为地方收入的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及其他基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偿债;三是进一步整合地方现有教育专项资金;四是通过统筹有关非税收入途径筹集偿债资金;五是社会和民间自愿捐资赞助的偿债资金。鼓励有条件的乡镇积极筹资用于偿债。省级财政要加大对财政困难县的资金支持力度。

(三)发挥教育职能部门作用

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规划来防控新债务的产生,确保新建项目量力而行,避免举债建设。对现有学校资产进一步明晰产权,严防国有资产流失。由于生源高峰期已过,部分农村中小学校产处于闲置状态,债务主体可在政策允许、相关部门的监督下,通过盘活闲置校产偿债,既可弥补资金缺口,又可防止校产流失。

(四)严肃偿债资金管理纪律

坚持“量入为出”原则,对“普九”偿债资金实行台账管理,封闭运行。按照核定的债务偿还计划,对每一笔“普九”债务实行“销号”处理,兑付一笔,销号一笔,确保“普九”债务专款专用。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检查和抽查相结合的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制约机制。严明工作纪律,对弄虚作假、虚报冒领、截留挪用、套取资金及造成资金损失的行为,除追回资金外,还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参考文献】

[1]吴晓燕.关于化解乡村债务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