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十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十篇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7:52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篇1

关键词疾病谱单病种排序构成比

临床资料

采用“甘肃省卫生系统疾控进医院信息平台”统计2011年全县医疗机构门诊患者初步诊断进行疾病分类统计,对病种按疾病分类系统、排列前三的单病种进行分类排序统计分析。

结果

全县所有医疗机构门诊患者按疾病分类结果:门诊患者前三位以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疾病为主;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居第八。呼吸系统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气管炎为主;循环系统以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病noS为主;消化系统以胃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肠炎为主。见表1。

表12011年清水县门诊患者前十位疾病顺序

疾病分类系统例数构成比呼吸系统3156638.57%循环系统1325216.19%消化系统1213814.83%肌肉骨骼系统和

结缔组织疾病829910.1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59737.30%临床与实验异常

不类于他处者26713.26%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7072.09%传染病和寄生虫病13481.65%神经系统疾病10511.28%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10281.26%

门诊患者单病种构成分析:门诊患者前三位为上呼吸道感染、感冒、胃炎,发病率分别为4%、3%、2%。见表2。

表22011年清水县门诊患者单病种前十位疾病排序

疾病分类系统例数构成比上呼吸道感染1816722.20%感冒885410.81%胃炎44295.41%高血压41995.13%腰痛noS26843.28%附件炎(输卵管

和卵巢炎)26203.20%低血压noS22982.81%慢性胃炎21232.59%冠心病21002.57%关节炎noS17682.16%

单病种排列前三位的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感冒、胃炎)年龄分析:上呼吸道感染和感冒主要患者为0~5岁儿童,胃炎主要分布于45岁以上年龄段。见表3。

单病种前十位疾病性别差异分析:上呼吸道感染男性居多,低血压女性居多,其余各病男性稍多。见表4。

表42011年清水县门诊患者单病种前十位

疾病性别差异

疾病分类系统总计构成比(%)男女上呼吸道感染1816765.7934.21感冒885453.5746.43胃炎442956.4843.52高血压419953.6046.40腰痛noS268453.5446.46输卵管和卵巢炎26200.00100.00低血压noS229840.7659.24慢性胃炎212351.5148.49冠心病210048.4551.55关节炎noS176852.1347.87

讨论

呼吸、循环、消化三大系统疾病是清水县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约占70%,这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1]。小孩老人应特别注意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的预防[2],老年人还要注意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发生。医疗机构在制定疾病防治策略、建立专科特色、引进人才方面,针对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疾病,建立专业性较强、技术力量较高的人才梯队,加强宣教工作,健全体检机制,做到预防在先,防治结合。重视心脑血管疾病的防研究,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医疗诊治水平,宣传和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知识,是保障身体健康、提高人类寿命的主要环节。

性别构成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可能与清水县人口性别构成比男性较大、吸烟、喝酒等生活习惯、饮食不规律、劳动强度及心理压力较大等有关。因此,要重视男性青壮年的卫生保健,严格执行各种危险性职业的操作规程,改善工作环境;开展健康教育,建议他们定期体检,有助于降低男性患者的发病率。

威胁老年人的主要疾病是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抵抗疾病的能力也在下降,各种原因造成的损伤也日渐增多。在考虑对疾病治疗同时,重视健康教育,指导人们保持良好的个人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期到达预防和减少老年疾病的发生。

儿童患病主要是呼吸道疾病。儿童抵抗力差,容易患细菌性及病毒性感染的疾病。学校及家长应该注意儿童的卫生习惯,鼓励儿童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从而减少儿童疾病的发生。

本文为了解清水县2011年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的患病情况,掌握门诊患者疾病年龄构成、疾病谱构成的规律和特点,采用“甘肃省卫生系统疾控进医院信息平台”统计2011年全县医疗机构门诊患者81847人次资料,采用LCD—10进行疾病分类。结果发现,疾病分类系统前三位以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疾病为主,累计发病占全年疾病的69.59%;单病种前三位是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前十位累计占全年疾病的58.00%。疾病控制的重点以消化、呼吸、循环系统为主[3]。

参考文献

1清水县统计局.2011年清水县户数和人口[R].清水县年鉴,2011:41—41.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篇2

【关键词】呼吸内镜;呼吸科;应用

【中图分类号】R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862―02

呼吸科是对病人呼吸系统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重要科室,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的诊疗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呼吸科的现实需要,提高呼吸科的诊疗手段是当前呼吸科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医学临床诊断技术有了质的提高。首届国际呼吸内镜诊治大会暨肺癌诊疗新技术研发发表会的召开表明[1],作为呼吸科诊疗中最重要的辅助诊断仪器,呼吸内镜诊断技术在呼吸科临床诊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呼吸内镜医生可以直观、准确、快速的了解患者的情况,与其他呼吸科的诊疗手段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当前呼吸内镜技术已经有了非常广泛的应用,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呼吸内镜技术也会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现就呼吸内镜在呼吸科诊疗中的应用情况进行阐述并探讨了呼吸内镜在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1呼吸内镜技术概述

呼吸内镜是由内窥镜发展起来的新型诊断技术。其由传统内窥镜系统组成,作用于呼吸系统。其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的诊断,并通过微创技术应用实现呼吸系统的诊疗与治疗。目前,呼吸内镜主要应用胸外伤、肺癌手术前检查、肺感染、食道气管瘘等疾病。在现代呼吸科诊疗中,呼吸内镜技术的应用为提高呼吸科诊疗准确性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呼吸科诊疗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准确的诊疗信息。在现代医疗机构中,呼吸内镜作为呼吸科诊疗的基础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技术的应用为现代临床诊疗、治疗提供了准确的、详实的诊断信息,为提高呼吸科诊疗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呼吸内镜在呼吸科诊疗中的应用分析

2.1呼吸内镜技术在呼吸内科诊疗的应用探讨

目前呼吸内镜技术在呼吸内科诊疗的应用主要应用与介入性肺病诊疗、内科胸腔镜与支气管镜技术的复合应用以及相关呼吸系统内科疾病的诊疗。在实际的应用中,临床医师首先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应用呼吸内镜进行检查。同时,临床医师还要根据患者病情对呼吸内镜技术应用进行方向指导。例如:肺部水肿患者的临床诊疗中,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情况确定呼吸内镜的诊疗方向与重点。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指导呼吸内镜的应用。通过呼吸内镜技术的应用以及临床医师对患者病情的分析减少患者痛苦、提高诊疗效率,为提高患者诊疗效率、减少患者病痛奠定基础。

2.2在临床中应用呼吸内镜进行诊疗时应当注意的事项

呼吸内镜在临床应用中需要对以下几项加以注意[2]:第一,要保证呼吸内镜诊疗患者在诊疗前6小时内不能进食与饮水,当诊疗结束后2小时内不能进食与饮水。女性患者还应当错开月经期。第二,在诊疗过程中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的憋气感、异物感,医生应当提前将这种可能性告知患者,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患者可以像医生说明。医生会妥善的处理。第三,在患者诊疗之后可能会出现痰中带血丝的现象,这属于正常现象,不需要处理,患者也不必恐慌害怕。如果患者的出血量过大时则需要医生仔细检查并予以处理。第四,呼吸内镜使用之后注意消毒,第五、根据工作需要,应当配备相应的内镜及清洗消毒设施:(1)内镜及附件的数量应当与医院规模和接诊患者数量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保障患者安全。(2)清洗消毒设施应当包括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四槽或者五槽),负压吸引器、超声清洗机、高压水枪、高压气枪、干燥设备、通风设备以及与采用的消毒、灭菌方法相适应的必备的消毒、灭菌器械和消耗品。(3)清洗消毒液应当有多酶洗液、适用于内镜的消毒剂、75%酒精等。六、严格执行清洗消毒规范。根据卫生部20(0年制定的《内镜清洗消毒及操作规范》要求,呼吸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灭菌必须遵照以下原则:(1)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膀胱镜、宫腔镜等,必须灭菌。(2)凡穿破黏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3)凡进入人体呼吸道、消化道等与黏膜接触的内镜:如喉镜、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应当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高水平的消毒,即初洗、酶洗、水洗、消毒、冲洗干燥五个步骤。(4)内镜及附件使用后应当立即清洗、消毒或者灭菌。(5)所使用的消毒剂、消毒器械或者其他消毒设备。必须符合《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3]。(6)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事件应当使用计时器控制。(7)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

3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的前景

作为呼吸系统辅助诊疗的手段,呼吸内镜诊疗技术可以有效帮助临床医生确诊患者的病因,及时的进行治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呼吸内镜诊疗技术进一步完善的步伐,例如荧光支气管镜技术、超声支气管镜技术等诊疗技术的研发成功预示着呼吸内镜诊疗技术光明的发展以及应用前景,并且随着多学科复合应用的推广,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的应用领域。荧光支气管镜技术采用蓝色激光照射下病灶的荧光性实现了病灶部位的精确显影,提高了呼吸内镜的诊疗准确性。而超声支气管镜更是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现代呼吸内镜发展的主要方向。从当前呼吸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到,未来的呼吸内镜诊疗技术将会与先进的医学技术相结合,以多学科复合应用方式进一步提高该技术的精确性,实现该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全方位推广。

4结语

呼吸科是现代医疗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呼吸内镜是呼吸科诊疗中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呼吸科诊疗的准确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医生通过呼吸内镜可以对患者的病情、病灶位置有更加直观、准确的了解,与传统的呼吸科诊疗方式相比,呼吸内镜可以有效的提高呼吸科诊疗的效率。从当前呼吸内镜的发展前景上看,多学科复合方式将会是呼吸内镜未来发展主要方向。可以预见,呼吸内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将在未来呼吸科诊疗中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常利军.呼吸科诊疗技术概论[J].临床医学信息,2010(8).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篇3

【关键词】急诊内科;疾病谱;调查;分析

广州是我国的大型城市之一,人口众多,疾病谱较广。为了探讨我院急诊内科疾病就诊规律、就诊特点及提出相应的医疗管理措施,特回顾性总结了我院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l2月31日的急诊内科病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的298117例急诊内科就诊患者,无性别、年龄限制。

1.2调查方法

通过我院目前使用的广州市讯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第三代医院信息系统的门诊日志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对其年龄、性别、就诊时间、病种排列等数据导入excel软件中进行分析,疾病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统计,同一患者有两种以上疾病时,以第一诊断进行统计。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急诊内科患者性别和年龄分布情况

在2008-2012年期间,在我院急诊内科就诊患者共298117例,其中男性患者168347例,女性患者129770例,男性多于女性。以14-30岁组的青年为多,61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人数也相对较多,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详见表1

2.2急诊内科患者就诊日期的分布

在2008-2012年期间,我院急诊内科病人就诊的高峰期分为3月(28417人次)、7月(28149人次)和12月份(26895人次),而9月份(21535人次)的就诊人数最少,从9月份起,就诊人数逐渐增多,12月份再达小高峰,详见图1。

图1:2008-2012年我院急诊内科患者就诊日期分布

2.3急诊内科每天就诊时间的分布

我院急诊内科每天就诊高峰时段为20:00―24:00,此时段病种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24976人次),其次是消化系统(20213人次)和心血管疾病(17856人次),详见图2。

图2:2008-2012年我院急诊内科患者就诊时间的分布

2.4患者的主要病种分类

在2008-2012年期间就诊急诊内科298117例患者中,呼吸系统疾病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为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所占的比例较少。详见表2:

3讨论

3.1根据急诊内科就诊人群特点做好相应措施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急诊病人年龄分布特点以14-30岁组的青年患者居多,这部分人群占总数的37.38%,可能为青年患者白天上班、上学,集中在夜间急诊就诊;而中老年患者由于机体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机体免疫力不断下降,生理状况也逐渐衰退,容易受到病原体入侵,同时,中老年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也导致中老年患者在急诊内科就诊人数增多。因此,应根据急诊内科就诊人群特点做好相应措施,努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救治水平[1]。

3.2在急诊内科就诊高峰时期合理增加医护人员根据我院急诊内科患者时间分布、病种排列等就诊分布规律和特点,在就诊高峰时期合理增加医疗护理工作人员,实行弹性排班。3月份和7月份为患者就诊的高峰期。3月份广州为潮湿雾霾天气居多,早晨常有雾霾天气出现,容易造成呼吸系统疾病,在有雾霾天气时,应尽量减少外出,在外出时带上口罩,防止空气中的小颗粒物体进入呼吸系统引发疾病。春季食物容易霉变,人们在误食变质食物之后,容易造成消化系统疾病甚至食物中毒。7月为患者就诊的高峰期,这个月份为学校假期,外来旅游人员较多,大量的人员流动,也容易导致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由于夏季天气炎热,人们长时间在空调房内,室内外温差大,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此外,天气炎热在户外工作者易中暑。10-12月份就诊人数逐渐增多,12月份又达到高峰期,10月份后进入秋季,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大,机体免疫下降,容易受到病原体入侵。而且中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容易引起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我们同时也发现,20:00―24:00为我院急诊内科每天就诊时段分布的最高峰,白天时间,大多患者多处于上班工作时间,不方便就医,所以在夜间时间造成了一个就诊小高峰。夜间时间,内科和其他科室门诊均停诊,患者不能平衡分布,集中于急诊内科,这也是导致夜间小高峰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夜间人们出行量增多,外出聚餐多,饮酒过量、食物过敏、食物中毒等一些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也明显增多。此外,夜间也是中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心血管疾病常于夜间发生,发病急且病程严重是心血管疾病的特点,合理调配医护人员,使病人及时有效地就医诊断治疗,是有效缓解夜间小高峰的一个重要手段。

3.3急诊内科医师培养方向需根据疾病谱变化而调整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急诊疾病谱中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合占全部急诊内科的70%以上,与国内外报道基本一致[2-4]。呼吸系统疾病虽然排在首位,但根据5年的比例分析,未见明显增长趋势,这跟近年流感疫苗的预防接种和人们注重呼吸道卫生有一定关系。而心血管疾病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这和近年生活水平上升,过量喝酒吸烟,高脂饮食,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所以在急诊科的医师配备和技术建设上,既要注重培养全科医师,又要突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做到一专多能,力争在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救治上有所进展和突破,进一步完善急救诊疗常规及抢救措施,以提高抢救成功率[5,6]。

参考文献:

[1]于启林,朱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7(10):599-601.

[2]陈永惠,李文,谢菁,等.28826例急诊病谱的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8,33(2):152-153.

[3]李继光,朱玉森,万建华,等.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13(4):219-221.

[4]LindaF.mcCaig,m.p.H.nationalhospitalambulatorymedicalcaresurvey:2000emergencydepartmentsummary[J].advanceDateFormVitalandHealthStatistics.326.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篇4

【关键词】肺栓塞;内科治疗;诊治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212-01

肺部急性栓塞的发病机制和内源性、外源性栓子堵塞肺部动脉及附近分支血管有关,此疾病属肺部循环出现功能障碍的综合性病征[1]。呼吸内科对该病实施治疗时,存在较大的漏诊、错诊风险,为提升诊断及其后续治疗的整体成效,本文以回顾评估法对进入本院肺栓塞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病人72例展开探讨,在评析各项临床数据与资料的前提下,分析所得结果,现作以下阐述:

1.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选2015年4月-2016年4月间入本院肺栓塞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病人72例,运用回顾评估法对其展开临床评析。所选病例由医师遵照呼吸内科的相应诊疗规范展开病症鉴别及治疗。当中有40例男性、32例女性,年龄介于51-87岁间,平均(58±6.91)岁。经Ct检测、系统化检查后得知,14例患有高血压、19例患有冠心病、11例近期内接受过外科手术、9例患有肺部感染、8例患有Ⅱ型糖尿病、7例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患有肺部肿瘤。上述病例各项基础性资料比对,并无较大差异(p>0.05),可展开同期评估。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选用福田公司所制FX-4010心电图12导同步检测设备、eCG-92C型光电心电图3导同步检查设备对病人实施系统检查,同时检测po2(血氧分压值)、pa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值)、pCo2(二氧化碳分压值)等评估指标。

1.2.2治疗方法

经确诊后,向所有病人施行抗凝性治疗,取尿激酶2万iU混合于相应量的生理盐水当中,在病人静脉处注入。溶栓治疗完毕以后,测定凝血酶时间指标,若指标数据在正常范围内,予以3000iU肝素。治疗期间,医护人员注意探查病人的心理反应、呼吸状态及血循环情况,同时监测po2、pao2、pCo2等指标值。

1.3效果评估

溶栓治疗完后,如果病人各项血气指标值归转到正常范围,疾病症状彻底消除,呼吸功能较好,视作治愈;如果病人各项血气指标值接近正常范围,疾病症状部分消除,呼吸功能有所提升,视作有效;如果病人各项血气指标值、疾病症状没有改变,呼吸功能较差,视作无效。

1.4统计学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20.0版统计软件予以处理,采用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量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p

2.结果

病人在接受溶栓治疗以后,有42例治愈、28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70例,占比97.22%(70/72)。经跟踪随访得到相关治疗信息,病人出院后心电图出现异常的几率较低,各项气血指标值都优越于治疗前,对比差异较大(p

3.讨论

进入呼吸内科实施治疗的肺部栓塞病人,其肺部常出现血气循环差、血氧量过低等现象,这种病症若不及时得到救治,可能诱发病死情况[2]。呼吸科临床中一般选用血气指标分析、心电图检测等方式展开直观化的心肺功能监测评估,这对栓塞疾病的预判工作提供了指标信息,有助于尽快证实疾病情况[3]。凭借心电图检测设备对心肺血管异常病人施行检测的过程中,各项操作较简便,且诊疗费用不高,能较快捷地展开诊断操作[4]。此外,探查心电图指标还能为溶栓治疗工作提供较多的针对性诊疗信息,并辅助了解血管的实际阻隔力,促使心肌代谢和组织功能得以显著提升,同时增加冠脉血流总量和附近血管的血流循环量,以实现减少心脏活动负荷的诊疗目的[5]。

此研究中,病人在接受溶栓治疗以后,有42例治愈、28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70例,占比97.22%(70/72)。跟踪随访得知,病人出院后心电图出现异常的几率较低,溶栓治疗后病人的po2值、pao2值、mRC评估分、pCo2值分别是(39.15±4.02)mmHg、(83.29±8.03)mmHg、(1.2±0.43)分、(29.02±3.71)mmHg,各项血气指标值和治疗前比对,差异显著((p

综合以上阐述,对呼吸内科接收的肺部栓塞病人施行相应诊治时,可将心电图检测作为主要的辅手段,这样既可提升病症鉴定的总体效率,又可增强溶栓治疗的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梁杰霞.我院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体外耐药性监测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7):161-164.

[2]唐京京,王玲玲,蒋光仲等.肺炎疫苗联合流感疫苗在呼吸内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6):119-121.

[3]朱云霞.不同护理干预模式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1):1705-1706.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篇5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干预;初级保健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3)02(b)-0142-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以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为特征,主要症状有慢性咳嗽、咳痰、喘息胸闷、气促或呼吸困难。目前CopD死亡率居所有死因的第四位,并且有逐年增加之势[1]。因发病率与人群中吸烟者的比例相关,吸烟是CopD最重要的发病因素,所以戒烟治疗就成为干预的优先之选。尽早戒烟可以改善预后并减轻症状,专业人员的建议可有效地改变吸烟习惯,且此类心理社会学干预如果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则结果更佳。研究显示,CopD对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三方面的生活质量都有影响。如身体锻炼、呼吸、咳嗽技巧,放松以及骨盆肌力训练已被证实可提高患者活动耐受性,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对轻中度CopD患者,活动增加还可以提高身体素质,改善呼吸功能。可见,如果能帮助患者监测并计划他们的日常活动,可提高体力,减少呼吸困难并极大地提高其生活质量。初级护理保健系统的功能是筛查、诊断、治疗并对效果进行评估,以延缓CopD恶化,达到减轻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体力及社会活动能力的目的。该系统也同时提供戒烟方案。在CopD临床护理指南中,患者教育是一重要方面。传统的治疗模式中,CopD患者只能从医师处得到必要的检查和疾病恶化时的处理方案。然而,因就诊时间有限,医师对患者病情变化的了解程度也受限。提供的建议往往局限药物方面。而慢性病患者的依从性与治疗方案、健康教育及定期体检密切相关,其中,专业护理人员的作用尤其关键。但是目前尚无这方面的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除初级健康保健护理外,系统化的自我护理教育方案对CopD患者生活质量、戒烟率以及对CopD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10月在我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所有疑似CopD患者110例。研究期限为10个月,以每位患者就诊之日起算。纳入标准:测定使用支扩药后的肺活量,采用GoLD标准确诊为轻度、中度、重度及极重度的CopD患者。排除标准:合并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失智症及酒精或滥用患者。患有焦虑症或抑郁症的患者不在排除之列。110例就诊者中,62例确诊为CopD。向患者提供关于本研究的书面资料,确保其充分理解,并告知其可在研究的任何阶段自由退出后,52例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患者以性别和CopD的严重程度配对,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女26例,平均年龄68岁;男26例,平均年龄66岁。对照组平均年龄67岁,实验组平均年龄66岁。两组间合并症如肿瘤、糖尿病和心脏疾病的发生率相似。两组性别和CopD的严重程度分布情况见表1。

1.2方法步骤

研究期间,安排实验组及对照组所有患者赴呼吸科门诊就诊2次,接受常规治疗,第1次由护士行肺活量检查,第2次由医师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就诊后填写相关问卷,两次就诊间隔3~5个月。间隔期内,实验组的患者还需另外来门诊接受两次自我护理健康教育。每次1h,由同一名CopD专业护理护士负责培训并回答所有的咨询。实验组患者接受的教育以提高自我护理能力为重点,使其掌握应对个性化需求及疾病变化的能力。教育采用启发性的谈话来进行,根据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年龄、理解能力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而有少许差异。但均包括以下方面:①讲解呼吸道的解剖与生理,以及CopD的影响。②测试肺活量,向患者阐释结果及影响。③优化药物治疗策略及吸入技术,向患者解释用药的原因、方式及时机。④指导咳嗽技巧以延缓感染及病情恶化。⑤按阶段变化模型指导患者戒烟,基于开放式问题来诱导患者思考他们的吸烟习惯并鼓励他们戒除。⑥指导患者如何应对CopD急性恶化。⑦在运动前后,分别测试血氧饱和度。⑧评价并指导安静及运动时的呼吸及放松技巧。运动期间及其后动态监测氧饱和度,令患者体验呼吸技巧对氧饱和度的影响。⑨关于日常活动及锻炼身体的谈话。⑩对于极重度CopD患者,强化饮食及营养补充方面的指导。■心理社会学方面的咨询支持。■感染预防咨询。■个性化的治疗计划,指导患者如何根据病情变化调节用药,并使之明了就诊时机。

1.3评判标准

采用两套问卷进行数据采集,一为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另一套是笔者自编的问卷。SGRQ是评估呼吸系统症状对患者整体健康、日常生活及主观舒适度影响的工具。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症状的发作频率及严重程度,以5分制来评估;第二部分包括呼吸困难对运动能力、社会功能及心理的影响,患者只需回答“是或否“。报告分四部分:症状、呼吸困难对运动功能的影响,呼吸困难对心理社会功能的影响,以及疾病对生活质量影响的综合评价。每部分均按一定的权重计0~100分,分值越高,健康状况越差。第二套问卷包括患者资料,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经历、对CopD的认知度、以及吸烟习惯。患者对CopD知识的掌握用一个问题来测定:“你认为你对CopD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答案从“充分掌握”到“毫无了解”,分级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组自觉症状(自觉咳嗽、咳痰、喘息及呼吸困难症状)、日常活动(如自理、清除积雪及身体锻炼)、心理社会以及生活质量等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p=0.033、p=0.019、p=0.005)。

2.2两组吸烟患者比较

实验组中有16例吸烟者,其中6例(37.5%)在研究期间戒烟。对照组中的14例吸烟者无一例停止吸烟。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

2.3两组对CopD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对CopD知识的掌握度有提高,对照组患者无明显进步。见表3。

3讨论

常规治疗不能有效地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戒烟率。为了改变患者的生活习惯,系统的自我护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2]。本研究同样印证了对CopD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戒烟率。另有研究显示,患者对护士咨询的满意度普遍高于医师[3]。患者参与治疗护理方案的制订也能提高他们的满意度[4]。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进展,CopD患者势必增多,初级健康保健系统的作用也会进一步提高。为使患者改变生活习惯,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及治疗依从性,有必要进行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以探寻最有效的早期筛查、治疗及护理措施,并培养更多精通CopD护理及患者教育的护士来参与到治疗方案的制订及执行中来。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患者进行自我护理教育可显著地改善其生活质量、吸烟习惯和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度。实验组患者的呼吸系统症状减轻、体力及心理社会健康程度明显提高。实验组16例吸烟者中6例成功戒烟,而对照组无一例戒烟。实验组患者采用药物和科学的咳嗽及呼吸技术来应对气短、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的能力,对其生活质量影响至为关键。很多研究均提示只有50%的患者在病情恶化时会咨询医师。可见,提高患者对病情变化的认知非常重要,可使其及时就医,接受必要的治疗。笔者认为,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归功于系统化、个性化治疗方案基础上的自我护理教育[2,5]。先前的研究证明在教育干预后[6],患者吸入技术、自我护理能力均得到提高,疾病恶化率下降。另一项研究中,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结合对患者的自我护理教育,可降低CopD患者再住院率、急诊、病假次数和夜间症状。生活质量提高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患者与护士间建立的信任。慢性病患者缺乏治疗依从性众所周知。而健康护理护士尊重患者的选择,并与之坦诚沟通,可有效提高患者依从性和疾病管理能力。本研究显示对于吸烟患者,肺活量测定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通过启发式的谈话向患者讲解吸烟对肺组织的损伤后,再结合肺活量下降这一指标,吸烟者会更深刻地理解自己感觉气短的原因,并强化其戒烟的动机。实验组中约1/3的吸烟患者停止吸烟即为明证,原因主要在于教育患者并对患者关切及时的回应[7]。正如本研究所示,接受系统的自我护理教育的患者应对疾病能力增强,生活质量也大大地提高了[8]。不足之处是参加本研究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吸烟习惯无明显差异,然而拒绝参加本研究的10例患者(脱落组)中吸烟者占30%,60%的患者为中度CopD,参与者中仅36.5%的患者为中度CopD。对此合理的解释是,那些已经戒烟的患者很可能已经掌握了控制疾病进展的知识,而中度CopD患者因症状较轻,参与研究的动力不足。另一项可能造成结果偏倚的因素有,患者的美化结果以及对照组患者带有的失望情绪。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随访期仅10个月,未来多中心、更长期限的随访结果是否与此相似,尚属未知。

[参考文献]

[1]Gulsvika.theglobalburdenandimpactof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J].monaldiarchChestDis,2001,56:261-264.

[2]陈文彬,程德云.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6-39.

[3]Venningp,Duriea,Rolandm,etal.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comparingcosteffectivenessofgen-eralpractitionersandnursepractitionersinprimarycare[J].BrmedJ,2000,320:1048-1053.

[4]wiggingtonCecilD,Killeeni.Control,compliance,andsatisfactioninthefamilypracticeencounter[J].ClinResmethods,1997,29:653-657.

[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6]葛福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2,31(20):145-147.

[7]黄素玲,曾淑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健康教育[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112-113.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篇6

[关键词]盐酸氨溴索;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儿科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1(c)-0095-02

盐酸氨溴索注射剂(ambroxolhydrichlorideinjection,aBX,又称沐舒坦)[1]是溴己新的有效代谢产物(Bromhexine),化学名反式-4[(2-氨基3,5-二溴苄基)氨基]环已醇盐酸盐,性状为无色透明液体,临床常用规格为15mg/2mL。目前,盐酸氨溴索注射剂是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的祛痰剂之一,广泛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治疗。盐酸氨溴索注射剂具有独特的黏液排除促进作用及对分泌物的溶解作用,使用之后能够刺激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并且调节浆液与黏液的分泌,促进纤毛上皮的再生,帮助纤毛恢复正常功能,改善呼吸道纤毛区与无纤毛区的消除作用,保证呼吸道的自净机制。

盐酸氨溴索还具有抗氧化作用,减弱气道高反应性,能够抑制中性粒细胞中H2o2的产生,清除氧化物H-、次氯酸(HoCl)[2];同时还可以抑制白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白三烯,减少嗜酸粒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抑制气道平滑肌收缩。盐酸氨溴索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都有助于降低气道的高反应性,消除炎症,促进支气管炎的恢复。

儿童呼吸系统的生理解剖结构具有其特殊性,小儿呼吸道管腔狭窄、黏膜柔嫩,而且血管丰富、纤毛运动性差,支气管平滑肌薄,消除能力薄弱,因此一旦出现呼吸道感染,就会造成分泌物增多、粘稠,阻塞气道,痰不易咳出,影响通气功能[3]。为探讨分析盐酸氨溴索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效果和作用,该研究将选取2011年4月―20l3年2月期间该院儿科收治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患儿,共计108例,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58例,采用常规治疗进行诊治;观察组患儿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盐酸氨溴索药物进行治疗。通过对比治疗,将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综合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儿科收治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患儿,共计108例,其中男性患儿67例,占62.04%,女性患儿41例,占37.96%;年龄分布在3个月~10周岁,其中1周岁以下患儿21例,1~3周岁患儿33例,3~6周岁17例,6~10周岁患儿29例,平均年龄为(3.54±2.08)岁;就诊时病程1~5d,平均病程(2.04±0.72)d;患儿体重范围:8~39kg,平均体重为(19.36±3.74)kg。临床症状主要有:喘息、多痰、咳嗽、呼吸急促,肺部出现明显的喘鸣音,所有患儿经《诸福棠实用儿科学》[4]诊断标准分别诊断为:小儿支气管肺炎31例,小儿急性肺损伤26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9例,其他呼吸系统疾病14例。选取标准排除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营养不良等疾病患儿。

1.2治疗方法

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58例,采用常规治疗进行诊治;观察组患儿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盐酸氨溴索药物进行治疗。通过对比治疗,将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综合比较。

1.2.1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将7.5~15mg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加入生理盐水20mL中雾化吸入,2次/d,20min/次。如果患儿

支气管肺炎是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在婴幼儿中十分常见,临床症状表现为炎性分泌物增多、黏稠,由于婴幼儿支气管狭窄,肺弹性较差,支气管平滑肌薄而小,而且咳嗽反射不完善,极易造成呼吸道阻塞、呼吸困难,引发支气管肺炎。尤其在治疗呼吸道合疱病毒(RSV)导致的喘憋肺患儿时,一定要及时消除呼吸道分泌物[5]。

1.2.2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急性肺损伤采取静脉滴注搭配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的治疗方式,将盐酸氨溴索注射液15mg/(kg・d)分两组用50mg/L葡萄糖5mL稀释后,使用注射泵泵入,注射时间约为10min;另外15mg/(kg・d),分2次通过氧气驱动雾化吸入。

急性肺损伤(acuteLunginjury,aU)[6]是机体由于严重感染后肺泡毛细血管膜出现损伤,朝进而导致肺水肿或微肺不张,经常表现为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症,利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可以保护患儿的肺功能。

1.2.3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每次使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15mg,加10%葡萄糖15mL静脉注射,2~4次/d。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又称肺透明膜病(HmD)[7],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中非常多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肺部发育不成熟,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的合成、分泌和贮存的活性物质匮乏,导致肺泡弥漫性肺不张,影响呼吸功能。

1.3评价标准

该组研究治疗结果评定标准:①治愈:患儿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哮喘或肺部干湿罗音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经X光影像检查显示肺部功能良好;②有效: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肺功能有一定恢复;无效:经过治疗后患儿的各项临床症状没有出现好转甚至有进一步恶化趋势。总有效率=(治愈+有效)/例数×100%。

1.4统计方法

研究中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经过对比治疗后,对照组:58例患儿中,治愈23例,有效1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0%;观察组的50例患儿中,治愈37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两组患儿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科临床治疗中非常常见的疾病之一,多是由于儿童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呼吸系统出现功能性紊乱、呼吸道感染等因素引起。常见的疾病有:小儿气管炎、小儿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肺栓塞以及肺心病等;临床症状表现以咳嗽、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痰量增加、分泌物粘稠、腹胀腹泻、高热、恶心呕吐、咽喉肿痛等。如果不能及时诊治,很可能造成患儿永久性呼吸系统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经过国内外临床实践证明,盐酸氨溴索能够有效祛除患儿呼吸系统内部粘稠的分泌物,同时具有镇咳、化痰、消炎等功效。通过该组研究结果数据可知,在临床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应用盐酸氨溴注射液治疗效果非常理想,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高达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而且在治疗中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值得在治疗中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柯海红,袁强,刘光发,等.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7(3):151-152.

[2]刘丽,王晓林.空气压缩泵治疗小儿合胞病毒肺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0,3(11):941-943.

[3]张世梅,芦金萍.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治疗前后潮气呼吸肺功能的改变[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7):1127-1128.

[4]黄灿媛.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佐治小儿支气管肺炎69例疗效观察[J].右江医学,2010,38(3):306-307.

[5]朱峰,黄启凌.大剂量盐酸氨溴索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10,14(2):3328-3329.

[6]张明君,王华萍,王述文.氨溴索雾化吸入配合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5):99-102.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篇7

关键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冠心病;探讨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指每晚7h的睡眠中,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即平均每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加上低通气的次数)>5次,h或呼吸暂停反复发作>30次。睡眠时患者上呼吸道狭窄、阻塞,引起胸腔高负压、睡眠结构破坏、夜间缺氧,非常大程度上干扰了患者的生活。该病并发症多,发生率高,漏诊率高,死亡率高。本病可以分为阻塞性、中枢性、混合性,其中以阻塞性最为常见。我国SaS的研究结果显示,女性及男性发病率各占2%及4%左右。一项随访显示,老年居民中,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在oSaS患者中高于无oSaS者,提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有oSaS。但在临床中,许多SaS非典型症状患者未被及时诊治,甚至被误诊,从而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延误、医患纠纷。2010年9月-2012年8月收治冠心病853患者,对经住院检查、治疗后诊断为SaS者25例患者中典型病例进行分析,典型病例如下。

病历资料

例1:患者,男,35岁。以“发作性心悸、胸闷、头胀2年,再发加重半年”为主诉入院。2年前出现发作性心悸、胸闷、头胀、眼胀,半年来上述症状较以前严重,发作更频繁,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我院,诊断:冠心病。查体:发育正常,明显肥胖,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心率8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律,Ⅲ、aVF导联o波,V1-4导联R波递增不良,St-t改变。初步诊断:冠心病。入院后给予冠心病常规治疗,患者仍诉间断胸闷,夜间为甚。行冠状动脉Cta示前降支中段心肌桥一壁冠状动脉形成,伴桥前血管硬化,钝缘支远段心肌桥一壁冠状动脉形成,考虑患者症状与冠心病无明显相关。后患者无意间提到长期打鼾,行睡眠呼吸监测结果: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建议患者减肥、行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患者间断胸闷,夜间为甚,症状较前明显减轻。

例2:患者,男,56岁。以“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胸痛1年余,再发伴加重1h余”为主诉入院。1年余前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坐位休息10余分钟后略缓解,此后反复出现,未正规治疗。1h前睡眠中再次上述症状,坐位休息后略缓解,急诊至我院。既往高血压病史,自服药物降压,血压控制可。入院后行心电图示非特异性t波异常。心脏彩超提示左室肥厚。入院诊断: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给予抗血小板、调脂、扩管、活血化瘀等治疗,患者胸闷仍反复发作。行冠脉造影示冠脉无明显病变。考虑患者肥胖、睡眠中打鼾,行睡眠呼吸监测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住院过程中予以患者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后患者症状未再发作。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篇8

[关键词]慢性气道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慢性病管理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3)09(b)-0154-04

2008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慢性气道疾病在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构成中排在第4位,全球预计到2030年将上升至第3位。慢性气道疾病患者逐年增多,如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呈现增加趋势[1-2],估计我国当前CopD患者可达4300万左右[3]。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慢性病的管理力度,但仍存在卫生系统慢性病控制职能欠缺、筹资不足、健康教育效果不理想[4-5],社区慢性病调查管理中多将重心放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肿瘤方面[6-11],广安门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呼吸科夏季三伏开展冬病夏治消喘膏穴位贴敷,防治慢性气道疾病工作已有50余年历史,每年夏季约有2万余名气道相关疾病患者前来就诊,为了解当前北京地区慢性气道疾病患者对所患疾病的认知程度、自我评价和防治现状,本研究借贴敷之际设计了本次调查问卷。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

2012年7月10日~7月28日期间,以长期咳嗽、咳痰、气短、喘憋为主诉,来我院呼吸科进行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北京常驻人口,有固定联系方式,具有随访可能性的成年患者。

1.2问卷内容和方法

参考《全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的问卷调查》等问卷,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本次调查特点,由多位呼吸科专家参加,设计本次问卷内容有5个方面共计13个条目:①人口学资料。②疾病的诊断情况(病史、确诊年限、肺功能检查等)、急性加重情况(年住院、门急诊输液次数),呼吸困难指数(mmRC)呼吸困难指数评分等。③用药和治疗状况、是否规范规律药物治疗等。④就诊费用类别及经济负担状况等。⑤疾病健康管理状况等。调查为开放式问卷方式,病名项目未作数量限定,对前来贴敷的本市成年呼吸道疾病患者随机发放问卷,现场填写收回为主,少数带回填写交回,结果真实有效。

1.3统计学方法

全部问卷资料整理后采用epiData3.1录入,采用统计软件SpSS15.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多因素分析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人口学资料

发放问卷3200份,收回2987份,有效率93.3%。其中男914名,女2073名,平均年龄为(55.04±15.95)岁,其中男性年龄为(56.55±17.85)岁,女性年龄为(54.39±14.95)岁,男、女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p=0.002)。患者居住地涵盖北京11个区县,以丰台区(23%)、宣武区(20%)、西城区(18%)、海淀区(10%)、朝阳区(8%)居多,其他包括郊区县患者占29%。

2.2疾病诊断状况

2.2.1根据患者自己填写诊断统计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210例(7.03%),哮喘1140例(38.17%),慢性支气管炎1064例(35.62%),慢性咳嗽543例(18.18%),肺气肿44例(1.47%),鼻炎295例(9.88%)。全部调查对象咳喘病史平均为12.45年,其中男性为11.87年,女性为12.74年,疾病明确诊断史9.87年,发病到确诊间隔平均2.58年。男、女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6)。鼻炎患者不列入此次统计分析。

2.2.2肺功能检查患者自诉做过肺功能检查的人数为60.5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体倡仪(GoLD)肺功能轻、中、重分级比例分别为57.81%、34.45%、7.74%;mmRC呼吸困难指数评分:0分47.10%,评分在1分以上占到52.64%。自我评价现在状态:良好为30.34%,一般为63.15%,差为6.51%。GoLD分级与住院、急诊和门诊输液次数均没有显著相关性,而与mmRC评分(r=0.201,p=0.036)有显著正相关。

2.2.3急性加重情况和疾病控制因素过去一年中,因呼吸问题住院次数:1.00~5.00次,平均(1.49±0.70)次,急诊次数:1.00~6.00次,平均(1.65±0.70)次,门诊输液次数:1.00~5.00次,平均(1.61±0.61)次。住院和门急诊输液患者占各疾病患者的百分比见表1。在疾病健康管理状况调查项中,患者对病情控制的关键因素的认知,选择为自我锻炼方式的占有相当比例,见表2。

表1急性加重比例统计情况[n(%)]

表2患者认为控制病情的关键因素是自我锻炼的比例分析

2.3患者治疗用药状况

对中西医治疗的选择:中医药39.00%选择,西医15.60%,中西结合44.40%,其他1.00%。用药时间:3年27.00%;间断用药30.10%。各病种患者用药分析统计见表3。

2.4患者对所患疾病治疗目标的回答情况

患者对所患疾病治疗目标的回答情况见表4。

2.5患者医疗费用类别及个人经济负担状况

患者平时经常就诊的医院以三甲市级医院为主占到80.8%,市二级医院:8.8%,区县级:5.7%(162例),社区:8.1%,个体诊所:0.7%。费用来源:76.01%患者就医费用来源于医保,其次14.44%自费,6.29%公费医疗,1.93%农村合作医疗,1.20%是异地医保,仅0.14%是纯商业保险。患者每年治疗咳喘病个人负担的医药费用:≤1千元42.5%,>1千~5千元44.4%,>5千~1万元8.8%,>1万元4.3%。认为造成的经济负担轻度的占73.4%,中度22.6%,重度4.0%。

2.6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认知状况

患者对的治疗目标认为是减轻症状的占30.30%(790例),减少和预防发作41.70%,能治愈24.40%,难治愈3.60%。认为治疗满意状态是不住院的占16.00%,没有输液10.40%,能外出18.00%,无咳痰喘憋62.10%,能自理16.40%。治疗方式上有27.10%坚持用药,41.00%间断用药,8.80%定期复诊,24.50%是加重时就诊。认为控制病情的关键因素是医生治疗的占39.70%,坚持用药28.70%,自己锻炼56.00%,情绪因素12.30%。只有26.50%患者表示愿意参加本研究的慢阻肺、哮喘患者健康俱乐部。了解疾病知识信息来源分别为医生70.60%,电视报纸25.20%,病友7.00%,医院健康讲座10.10%,其他8.30%。

3讨论

调查为开放式问卷方式,完全以患者自己理解填写,真实反应出患者对疾病诊断的认识程度。统计时发现很多患者同时选择了多个疾病名称,说明相当一部分患者对自身疾病诊断是不明确的,症状和病名混淆。其中患者多为老年人,记忆力欠佳,不能正确述说病史;明确诊断病史远低于咳喘病史,说明慢性气道疾病患者的早期诊断水平低和措施缺失。人们往往忽视咳嗽、咳痰等早期症状,当意识到或感觉到症状严重就诊时,肺功能已有中、重度损害,mmRC评分在1以上的占到52.64%,说明大多患者生活质量已不同程度受到影响。47.10%的患者仅在费力运动时出现呼吸困难,而正是这部分患者忽视疾病的潜在危险,是导致日后疾病发展到中重度患者的潜在群体。因此加强呼吸系统疾病知识普及宣传是件刻不容缓工作。

相当一部分哮喘患者没有做过肺功能检查,大部分患者只做过一次肺功能检测。2003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CopD诊断中测定肺功能(FeV1/FVC)的比率仅为34%[12],2007年国内调查的结果为35.1%,仅增加1%左右。此次调查中慢阻肺患者肺功能检查比例增加,说明北京市呼吸科医生对于CopD的认知水平较高。但患者对检查项目和结果意义不了解,不能解读,很多患者不能叙述检查结果,故此次肺功能轻中重分级结果不够真实评价患者病情。说明肺功能检测这一项目远没有在公众中普及。在基层防治一项调查中77%的社区医师不了解CopD的病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11]。按照Gina2011和GoLD2011对于急性加重的定义,哮喘的患者在过去的一年中有急性加重,应属于疾病未控制的状态,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对于CopD患者而言,减少急性加重是CopD的远期管理目标之一,频繁的CopD急性加重加速疾病进展[13],尤其是CopD年急性加重>2次的患者,属于高危人群。此次统计肺功能分级与住院、急诊和门诊输液次数均没有显著相关性,而与mmRC评分(r=0.201,p=0.036)有显著正相关,自我认为现在状态的良好、一般、差与mmRC评分(r=-0.164,p=0.029)有显著负相关,即自认为状态越好的患者,mmRC的结果越好,这与Hurst等[14]研究显示CopD急性加重的最佳预测指标是前一年的加重,和由肺活量测定法测得的CopD严重程度无关结论一致。因此医生应重视患者的主诉。

从表2用药情况反映出患者用药方面混乱不规范。无论中西药能坚持的很少,多数患者对带有激素的药物还是有抵触心理,对吸入制剂坚持一年以上规范用药比例很低。62.10%患者认为治疗达到无咳痰喘憋就满意了,这也是导致患者不能坚持治疗,间断用药和仅在加重时就诊原因之一,不少患者一旦用药有所好转则不再进行检查,而且停止治疗,很多患者病情呈现出治疗控制—发作—急性加重—发展这样的恶性循环,进而也导致患者对医生治疗的抱怨,对治疗失去信心。从患者对疾病治疗目标的认知上也可看出,患者对治疗的消极性。56.00%认为自己锻炼是控制病情的关键因素项,说明大家越来越重视自我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都是必要的,但气道疾病患者的呼吸困难与缺少锻炼的身体虚弱截然不同,光靠锻炼是远不能解除病痛的。

北京医保的强大覆盖,使73.4%患者感觉经济负担轻度。有研究显示经济因素影响其就医的次数[15]。80.8%慢性病患者选择市级三甲医院就诊,说明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利用率很低。患者对疾病知识信息70.60%来源医生,而仅有26.50%患者表示愿意参加医院慢性病患者管理。反映出患者就医的矛盾心理以及医务人员在提供诊疗服务和健康教育中的尴尬处境。一方面患者依赖于医生的治疗和提供的信息,又不依从医务人员的治疗用药和健康指导,以及对自我健康管理的参与意识很差。

此次调查时间为2012年7月10日~7月28日,患者来源于夏季三伏期间来院进行穴位贴敷患者。此季节气道疾病患者多为病情稳定期,因此不能反映重度和急性加重患者状态。患者来自北京各城区县,但因交通路途等原因更多为西南地区患者,上述结果应视为北京西南城区慢性气道疾病患者的认知和防治状况,反映出北京南城区域慢性气道疾病在防治知识普及和认知度依然较低,疾病早期诊断率不高、用药依从性差、接受教育的参与性差,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低下。部分患者对自身疾病不够重视;当症状不太严重时,低收入者可能不到医疗机构就诊;大多数患者对肺功能检查项目和结果意义不了解,不能解读;缺少有效的监测手段;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正确指导和管理不到位,公众教育和宣传明显不足等诸多因素造成慢性气道疾病防治不利。我院冬病夏治消喘膏穴位贴敷本是中医“治未病”的体现,数十年来众多患者进行夏季贴敷,说明患者更愿寻求简便有效的预防方式。我院开展冬病夏治消喘膏穴位贴敷已有50余年,对治疗慢阻肺、哮喘疾病和对预防慢性咳喘病的急性加重有很好疗效[16-17]。在现代医学向“健康医学、预防医学、整体治疗、重视人体生态环境改善”未来发展过程中,中医“治未病”所涵盖的“绿色保健理念”、“绿色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健康”的医疗方式[18],将在未来慢性病防治中将发挥积极作用。我们正以中医整体思想探索中医院门诊慢性病长期管理新模式。建立医生正确引导下的慢性病管理长效机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赵学琴,泽明,张香梅.支气管哮喘诊治进展[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9,26(2):74-78.

[2]ozqenaa,Yorqancioqiua,Yilmazo,etal.Validityandrelianilityof“asthmaqualityoflifequestionnaire”inasampleofturkishaduktasthmaticpatients[J].tuberktoraks,2011,59(4):321-327.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4]王洪国,陈红敬,钱军程,等.我国慢性病流行趋势及应对策略[J].中国健康教育,2011,5(27):390.

[5]陶丽丽,陈开红,韩晓燕.北京市某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慢性病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2(14):3959-3961.

[6]黎淑馨.健康教育对社区慢性病管理效果的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11):396.

[7]郑海曙.社区慢性病的管理缺陷及对策[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4):228.

[8]郭策.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状与社区卫生服务[J].现代预防医学,2012,3(39):607-610.

[9]闫玉英,姜彩肖,马新颜,等.2008年石家庄市居民主要慢性病现状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9,17(6):608-610.

[10]侯刚,王秋月,康健.辽宁省肺功能检查普及情况及CopD患者对肺功能检查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0,6(39):464-466.

[11]冯淬灵,徐丽英,于会勇,等.北京城区社区医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知及管理状况调查[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3):213-216.

[12]何权瀛,赵倩,叶阮健,等.我国部分省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诊断中肺功能测定情况初步调查[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1):39-40.

[13]DonaldsonGC.influenceofseasononexacerbationcharacteristicsin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J].thorax,2002,57:847-852.

[14]HurstJR,VestboJ,anzuetoa,etal.thesusceptibilityofacuteexacerbationof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J].JournaloftuberculosisandRespiratoryJournal,2010,12(33):899.

[15]饶克勤,梁万年,吴永浩,等.北京市城市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8,12(1):3.

[16]李国勤,边永君,李光熙,等.冬病夏治消喘膏治疗慢性肺系疾病的回顾性研究[J].北京中医药,2008,11(27):835-837.

[17]郑菲,李国勤,边永君,等.内外合治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4(30):369-372.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篇9

关键词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误诊

儿童糖尿病98%为1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常见的儿童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资料显示约40%~50%的糖尿病患儿在就诊时即处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状态[1,2],临床表现复杂多变、隐蔽,极易误诊、漏诊。DKa是儿童糖尿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现就2006~2011年收治27例糖尿病患儿中12例误漏诊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儿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岁2例,3~6岁6例,≥7岁4例。城市5例,农村7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疗指南(2009版)》标准[3]。

临床表现:12例患者临床查体均有明显脱水貌,同时伴或不伴随发热等继发病表现,其中发热、腹痛和(或)腹泻、呕吐、纳差6例,多尿1例,头痛,精神差,嗜睡2例,昏迷1例,发热咳嗽、呼吸深大3例。

实验室检查:血糖23.8~28.6(26.4+2.3)mmol/L,血pH值6.93~7.22,HCo33.0~12.4mmol/L,Be14.6~22.5mmol/L,血钾3.4~4.6mmol/L,血钠128~146mmol/L,血氯93~102mmol/L。血常规:wBC(11.4~19.1)×109/L。尿糖均(++++),酮体(++~+++)。

治疗:本组12例患儿的抢救措施均符合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疗指南的方案。常规急查电解质、血糖、肾功、血气分析及血、尿、粪常规,监测神志、呼吸等生命体征。给予两条静脉通路,一条通路补液,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另一通路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输注。同时积极抗感染及对症治疗。补液在胰岛素治疗前,一般纠正脱水应较其他原因导致的脱水缓慢。首先输注生理盐水10ml/kg,10~15分钟内输入,继之以10ml/(kg・小时)输注,1~2小时后减为5ml/(kg・小时)。液体计算:需要量=累积丢失量+维持量。累积丢失液量的1/2于前8~10小时输入,余量在随后的16~24小时补足,补液张力为1/2~等张。维持液以1/3张含钾盐水输入。继续丢失液体的补充按随丢随补半张液原则进行。胰岛素一般在补液后1小时开始应用,开始为常规胰岛素0.1U/(kg・小时)加入生理盐水,1ml/分输入。每小时监测血糖1次。酮症酸中毒纠正(连续2次尿酮阴性,血pH>7.3,血糖下降至12mmol/L以下),临床状况稳定后,口服液体可耐受时逐渐减少静脉输液,过渡到皮下胰岛素注射的常规治疗。在停止滴注胰岛素前半小时皮下注射常规胰岛素0.25U/kg。开始进餐后转为常规治疗。碱性液的应用:当动脉血气pH<6.9,休克持续不好转,心脏收缩力下降时可考虑使用碱性液。通常用5%naHCo,1~2ml/kg稀释后在l小时以上时间内缓慢输入,必要时重复。DKa患儿死亡的原因主要是脑水肿,常发生在开始治疗的4~12小时内,需紧急输入甘露醇。

结果

12例患者中首诊误诊44%,其中误诊为消化道疾病6例(阑尾炎2例,肠炎伴脱水3例,急性胃肠炎1例),误诊为呼吸道疾病3例(肺炎2例,哮喘1例),误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例,心肌炎1例。其中≤3岁组2例,3~6岁组2例,≥7岁组2例,均被误为消化系统疾病(肠炎伴脱水、阑尾炎、急性胃肠炎),3~6岁组2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2例误为肺炎,≥7岁1例误为哮喘,1例误为心肌炎。误诊时间24小时内3例,24~48小时7例,48~72小时2例,平均1.5天。转归:12例均抢救成功。

讨论

发病机制及诱因:儿童1型糖尿病是在人类遗传易感基因的基上,由外界环境因素激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始动因素是病毒感染或其他因子触发易感者产生由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参与的自身免疫过程,最终破坏胰岛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衰竭[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以高血糖、高血酮、酮尿、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为特征的一组症候群。DKa是糖尿病患儿血循环中胰岛素缺乏/胰岛索抵抗,反调节激素增加,导致代谢紊乱进展,病情不断加重的结果,常因急性感染、过食、诊断延误、突然中断胰岛素治疗等因素诱发。

误诊原因:儿童糖尿病以酮症酸中毒起病者,忽略糖尿病症状时,易误诊为肺炎、哮喘、急腹症或肠炎伴脱水、脑炎等。该病的诱发因素很多,早期症状不典型,27例病例中,12例误诊,误诊率44%。分析原因如下:①临床医生经验不足询问病史不仔细:儿童糖尿病发病率低,首诊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未详细询问病史,仅限于考虑多发病、常见病,是导致误诊的原因所在。本组确诊后追问病史,其中8例均在近1~3个月内有不同程度的多饮、多尿、夜尿增多、体重下降、易口渴、疲乏、厌食史,2例发病前半个月有食量明显增加,这些重要病史首诊医师均未采集。②本身临床表现复杂,并发症掩盖DKa症状:儿童糖尿病往往以合并全身系统并发症为首要表现,临床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往往在发生意识障碍之前以发热、恶心、呕吐、腹痛及脱水、呼吸快、反应差等全身系统疾病为首发症状,本组以发热、腹痛和(或)腹泻、呕吐、纳差脱水等为主要表现,临床上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肠炎伴脱水、阑尾炎等;以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等首发时,易误诊为肺炎、支气管哮喘等;表现为头痛、精神差、嗜睡、昏迷者易误诊为脑炎或心肌炎等。DKa患儿易并发各种感染,从而掩盖DKa症状,临床极易混淆,造成延误糖尿病的诊断。

防范措施: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详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切忌先入为主,最大限度的避免误诊误治。对有消化道症状伴脱水患者,按脱水、酸中毒处理后病情仍不缓解,反而呈进行性加重,血压低而尿量不减少,出现呼吸深大、意识改变时,要高度警惕1型糖尿病;对表现有呼吸道症状,但呼吸改变程度与临床体征、影像学资料不相符的患者要拓展思维,考虑有原发糖尿病的可能。有上述可疑糖尿病均应及时测血糖、尿糖和酮体、血电解质和血气分析,认真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如有酸中毒,伴血糖增高可考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对危重患儿不宜盲目使用高渗葡萄糖和(或)糖皮质激素,对严重脱水酸中毒在扩容纠酸的同时应积极找病因。另外儿童糖尿病患者,因其年龄较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对糖尿病缺乏认识。因此家长应当加强对患儿进行相关知识宣教,教育患儿预防感染,正确使用胰岛素使其自觉的接受治疗,以消除DKa的诱因,降低DKa的死亡风险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德林,张国军,严超英,等.儿科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诱发因素分析[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6,22(4):413-414.

2李桂梅,高飞,蒋沙义.实用儿科内分泌与遗传代谢病[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31-244.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篇10

[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断;治疗;进展

[中图分类号]R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a)-025-04

advanceof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

maGuo-qiang,DaiGuo-yi,wanGJia-lie

(Studycenterofrespiratorydisease,innermongoliaHospital,Huhhot010017,China)

[abstract]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oSaHS)isaclinicsyndromecharacteredwithrepeatedapneahypopnea,intermittenthypoxia,frequentarousalsduringsleepingatnightwhethercompaniedwithhypercapniaornot.oSaHSisacommondisorderwhichhasmorbidityriskrateofpotentialdangerandthreatensthehumanbeings,healthinaterribleway;whichhasbeenincreasinglyimplicatedintheprogressionofothersystemicdiseases.theidentificationandappropriatetreatmentofoSaHSmayhavefarreachingconsequencesinimprovingapatient’squalityoflife.

[Keywords]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Diagnosis;treatment;advance

睡眠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睡眠医学的发展促进了与睡眠相关领域的进展和新的交叉学科的形成,睡眠呼吸疾病就是介于睡眠医学和呼吸病学之间形成的一个既有不同学科交叉又相对独立的新的学科领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oSaHS)是一种慢性睡眠呼吸疾患,其发病率高,据报道我国大陆30岁以上人群oSaHS患病率保守估计为3.62%[1]。国外oSaHS的患病率为2%~15%,5年病死率达11%~13%,全球每天约有3000人的死亡与oSaHS有关,oSaHS对全身多脏器系统损害,患者生存质量下降以及对心理和社会行为诸多方面的影响日渐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

1oSaHS的历史及现状

1956年Burwell等[2]报道了首例肥胖、嗜睡、右心衰竭的病例,并称之为皮克威克(pickwickian)综合征。之后1965年Gastaut[3]和Jung等[4]发现此类患者在睡眠时伴有气道阻塞,并最早描述了oSaHS。1969年Kuhlo[5]等首次成功地用“气管造瘘术”缓解oSaHS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1972年Guilleminault最先在监测睡眠时加上呼吸和心率传感器,1974年Holland医生称其为多导睡眠图(pSG),之后引起了临床医生更多的关注。1975年《睡眠》杂志创刊。1979年美国正式颁布了睡眠和醒觉疾患的诊断分类。1980年Sullivan等[6]成功地采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及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取代了气管造瘘术,并沿用至今。1979年第1版《睡眠医学理论与实践》(《principlesandpracticeofsleepmedicine》)出版发行。1994年美国胸科学会与美国睡眠学会制定了《心肺睡眠研究应用指征和标准》及《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oSaHS的指征和标准》[7~9]。

我国oSaHS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近10年,特别是近5年来国内睡眠呼吸疾病领域的发展显现了强劲的势头。1990~1998年黄席珍等[10~12]首先从改造脑电图的原有设备着手,使其能进行pSG检查,而后结合国情和临床推广应用的需要,研制了初筛仪、Cpap治疗仪和采用Uppp的诊治方法。1998年全国第一届睡眠呼吸障碍学术研讨会召开,展示了电脑多导睡眠监测仪取代有纸多导睡眠图记录及自动Cpap(autoCpap)的临床应用,加速了睡眠医学发展。2000年10月第六届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专门成立了睡眠呼吸疾病学组,为全国范围内推动和规范oSaHS诊治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组织基础。2002年4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睡眠呼吸疾病学组制定并发表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草案)》[13]。

2oSaHS的相关术语定义

(1)睡眠呼吸暂停(Sa)是指睡眠过程中口鼻呼吸气流均停止10s以上。

(2)低通气是指睡眠过程中呼吸气流强度(幅度)基础水平降低50%以上并伴有血氧饱和度(Sao2)基础水平下降≥4%。

(3)oSaHS是指每夜7h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及低通气反复发作在30次以上,或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nindex,aHi),即平均每小时睡眠中的呼吸暂停加上低通气次数大于或等于5次。

(4)觉醒反应是指睡眠过程中由于呼吸障碍导致的觉醒,它可以是较长的觉醒而使睡眠总时间缩短,也可以引起频繁而短暂的微觉醒,但是目前尚未将其计入总的觉醒时间,但可导致白天嗜睡加重。

(5)睡眠片断是指反复觉醒导致的睡眠不连续。

(6)微觉醒是指睡眠过程中持续3s以上的脑电图(eeG)频率改变,包括Q波、α波和(或)频率大于16Hz的脑电波(但不包括纺锤波)。

3oSaHS的临床表现

(1)夜间睡眠过程中打鼾且鼾声不规律,呼吸及睡眠节律紊乱。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及憋醒,憋醒后可出现胸闷、心悸,也可出现夜间惊叫、抽搐、呓语、夜游、幻听、幻视等表现。夜尿增多,晨起后头痛。

(2)白天嗜睡、乏力。还可出现明显的神经行为障碍,注意力、计算力、警觉性、判断力、抽象思维能力均明显减退[14],严重者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从事某些危险行业,例如,司机、高空作业人员,则容易造成严重的事故,对社会安全带来严重的危害。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3)有的患者可表现为恐惧或自卑、抑郁、孤独等症状[15]。

(4)可有进行性体重增加及向心性肥胖。

(5)还可导致胰岛素抵抗[16],障碍。

4oSaHS的体检及常规检查项目

①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②体格检查:包括颈围、血压(睡前和醒后血压);评定颌面形态、鼻腔咽喉部的检查;心、肺、脑、神经系统检查等。③血细胞计数,特别是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④动脉血气分析。⑤肺功能检查。⑥X线头影测量(包括咽喉部测量)及胸片。⑦心电图。⑧病因或高危因素的临床表现。⑨可能发生的并发症。⑩部分患者应检查甲状腺功能。

5oSaHS的主要实验室检测方法

5.1初筛诊断仪检查

主要测定血氧饱和度、口鼻气流、鼾声、胸腹式运动等。

5.2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监测

5.2.1整夜pSG监测是诊断oSaHS的“金标准”,需要整夜不少于7h的睡眠。其适用指征为:①临床上怀疑为oSaHS者;②临床上其他症状、体征支持患有oSaHS,如夜间哮喘、肺或神经肌肉疾患影响睡眠;难以解释的白天低氧血症或红细胞增多症;③原因不明的夜间心律失常、夜间心绞痛、清晨高血压;④监测患者夜间睡眠时低氧程度;⑤评价各种治疗手段对oSaHS的治疗效果;⑥诊断其他睡眠障碍性疾患。

5.2.2夜间分段pSG监测在同一晚上的前2~4h进行pSG监测,之后进行2~4h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positiveairwaypressure,Cpap)压力调定。应用指征:①aHi>20次/h,反复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睡眠呼吸暂停或低通气,伴有严重的低氧血症;②因睡眠后期快动眼相(rapideyemovement,Rem)睡眠增多,Cpap压力调定时间应>3h;③当患者处于平卧位时,Cpap压力可以完全消除Rem及非Rem睡眠期的所有呼吸暂停、低通气及鼾声。如果不能满足以上条件,应进行整夜pSG监测并另选整夜时间进行Cpap压力调定。

5.2.3嗜睡程度评价①嗜睡的客观评价:应用pSG可以对患者白天嗜睡进行客观评估。②嗜睡的主观评价:主要有Stanford嗜睡量表(Stanfordsleepinessscale,SSS)[17]和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sleepinessscale,eSS)[18](表1)。

目前多采用epworth嗜睡量表,主要评估患者日常生活中不同情况下的嗜睡程度,简单易行,总计分0~24分,正常范围在0~9分,超过9分则认为嗜睡明显。Stanford嗜睡量表采用数字化计分系统,要求患者对自己的觉醒状态进行打分,如果分数超过3分,则表明存在显著嗜睡及睡眠不足。

5.2.4对生存质量评价普适性量表在0SaS中的应用。在0SaS研究中采用的普适性量表有:疾病影响程度量表(sicknessimpactprofile,Sip)[19]、诺丁汉健康调查表(nottinghamhealthprofile,nHp)[20]、慕尼黑生存质量维度量表(munichlife-qualitydimensionlist,mLDL)和美国医学结局研究组的36项问卷简表(medicaloutcomessurveyshortformquestiose,moSS-36)[21],其中以SF-36使用最多也最引人注目。

5.2.5对打鼾程度的评价①轻度打鼾:较正常人呼吸声音粗重。②中等度打鼾:鼾声响亮程度大于普通人说话声音。③重度打鼾:鼾声响亮以致同一房间的人无法入睡。

6oSaHS的诊断

6.1主要危险因素

①肥胖: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或以上,体重指数≥25kg/m2。②年龄:成年后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增加;女性绝经期后患病率增高,70岁以后患病率趋于稳定。③性别: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④上气道解剖异常:包括鼻腔阻塞(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鼻息肉、鼻部肿瘤等)、Ⅱ度以上扁桃体肥大,软腭松弛,悬雍垂过长、过粗,咽腔狭窄,咽部肿瘤,咽腔黏膜肥厚,舌体肥大,舌根后坠,下颌后缩、颞颌关节功能障碍及小颌畸形等。⑤家族史。⑥长期大量饮酒和(或)服用镇静催眠药物。⑦长期重度吸烟。⑧其他相关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低下、肢端肥大症、垂体功能减退、淀粉样变性、声带麻痹、小儿麻痹后遗症或其他神经肌肉疾病(如帕金森病)、长期胃食管反流等。

6.2诊断标准

主要根据病史、体征和pSG监测结果。临床上有典型的夜间睡眠时打鼾及呼吸不规律、白天过度嗜睡,经pSG提示每夜7h睡眠中呼吸暂停及低通气反复发作在30次以上,或aHi大于或等于5次/h。

6.3简易诊断方法和标准

①至少具有2项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表现为肥胖、颈粗短或有小颌或下颌后缩,咽腔狭窄或有扁桃体Ⅱ度肥大,悬雍垂肥大,或甲低、肢端肥大症,或神经系统明显异常。②中重度打鼾,夜间呼吸不规律,或有屏气、憋醒(观察时间应不少于15min)。③夜间睡眠节律紊乱,特别是频繁觉醒。④白天嗜睡(eSS评分>9分)。⑤血氧饱和度监测趋势图可见典型变化,氧减饱和指数>10次/h。符合以上5条者即可作出初步诊断,有条件的单位可进一步进行pSG监测。

6.4oSaHS病情分度

见表2。

6.5oSaHS对全身系统脏器损害

oSaHS可能引起以下病变或问题。①心脑血管系统[22,23]: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右心衰竭、脑血栓、脑出血。②神经系统[24]:癫痫发作、痴呆症、神经衰弱。③精神异常[25]:焦虑、抑郁、语言混乱、行为怪异、性格变化、幻视、幻听。④呼吸系统:肺动脉高压、肺心病、呼吸衰竭、夜间哮喘。⑤继发性红细胞增多、血液黏滞度增高。⑥遗尿。⑦障碍:阳痿、减退。⑧胃食管反流[26]。⑨糖尿病[27]。⑩肥胖加重。{11}小儿发育延迟。{12}重大交通事故。

7oSaHS的鉴别诊断

①发作性睡病:多发生在青少年,主要诊断依据为mSLt时异常的Rem睡眠。②不宁腿综合征和睡眠中周期性腿动综合征:pGS监测有典型的周期性腿动,每次持续0.5~5.0min,每20~40秒出现1次,每次发作持续数分到数小时。③原发性鼾症。④上气道阻力综合征(UaRS)。⑤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⑥睡眠不足。⑦情绪障碍。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8oSaHS的治疗

8.1病因治疗

纠正引起oSaHS或使之加重的基础疾病。

8.2一般治疗

①减肥。②戒烟、戒酒、停用镇静催眠药物及其他可引起或加重oSaHS的药物。③侧卧位睡眠,适当抬高床头。④避免过度劳累。

8.3器械治疗

8.3.1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

8.3.2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适应证:①特别是aHi在20次/h以上者;②严重打鼾;③白天嗜睡而诊断不明者可进行试验性治疗;④oSaHS合并CopD者,即“重叠综合征”;⑤oSaHS合并夜间哮喘。以下情况慎用:①肺大疱;②气胸或纵隔气肿;③血压低于90/60mmHg或休克时;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者;③脑脊液漏、颅脑外伤或颅内积气;⑥急性中耳炎、鼻炎、鼻窦炎感染未控制时。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8.3.3口腔矫治器:目前临床常用软腭作用器、舌牵引器和下颌前移器3种,以下颌前器应用最多。禁忌证为颞颌关节炎或功能障碍。

8.4手术治疗

包括:①Uppp手术治疗是目前最常选术式;②正颌手术;③气道造瘘:对严重的oSaHS患者由于无法适应Cpap或Bipap,或不适于行Uppp,或为防止Uppp手术及其他外科手术时发生意外可考虑进行气道造瘘。

8.5药物治疗

主要通过改变睡眠结构和呼吸的神经控制功能,疗效尚不肯定,且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黄体酮、肺达宁、抗抑郁药物丙烯哌三嗪及氨茶碱。

8.6并发症治疗

9oSaHS的随访

包括:①病情总体随访。②口腔矫治器佩带后3个月、6个月应进行pSG复查,以了解其疗效,对于疗效不佳的应改用其他方法治疗,如Cpap等。③Cpap压力调定后,患者带机回家进行长期家庭治疗,1个月时应行Cpap压力再调定。④外科手术后:术后aHi下降50%者为手术有效,应手术后3个月、6个月时进行复查,疗效不佳者应尽快进行Cpap治疗。

10oSaHS的健康教育

oSaHS是一种发病率较高,涉及多学科的疾病,该疾病不但可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引起多种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由于睡眠呼吸疾病是一个目前还不为人们十分了解的新领域,宣传和医学再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对oSaHS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特别是如何识别疾病,了解oSaHS的主要表现及其对全身各个脏器的影响,使患者能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不但要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还要对广大群众搞好科普宣传,进一步提高我国睡眠呼吸疾病的整体认识水平。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疾病学组.上海市30岁以上人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6(5):268-272.

[2]BurwellCS,RobineD,whaleyRD,etal.extremeobesityassociatedwithalveolarhypoventilation[J].amJmed,1956,21(6):811-818.

[3]GastautH,tassinariCa,DuronB.polygraphicstudyofdiurnalandnocturnal(hypnicandrespiratory)episodalmanifestationsofpickwicksyndrome[J].Revneutrol,1965,112(11):568-579.

[4]JungR,Kuhlow.neurophysiologicalstudiesofabnormalnightsleepandthepickwickiansyndrome[J].prongBrainRes,1965,18:140-159.

[5]Kuhlow,Dolle,FrankmC.Successfulmanagementofpickwickiansyndomeusinglong-termtracheostomy[J].Dtschmedwochenschr,1969,94:1286-1290.

[6]SullivanCe,LssaFG,Berthon-Jonesm,etal.Reversalofobstructivesleepapneabycontinuouspositiveairwaypressureappliedthroughthenares[J].Lancet,1981,18:862-865.

[7]americanthoracicSociety.indicationsandstandardsforcardiopulmonarysleepstudies[J].amRevRespirDis,1989,139:559-568.

[8]americanthoracicSociety.indicationsandstandardsforuseofnasalcontinuousairwaypositivepressure(Cpap)insleepapneasyndromes[J].amJRespirCritCaremed,1994,150(6):1738-1745.

[9]americanthoracicSociety.americansleepdisordersassociationstatementonthehealthoutcomesresearchinsleepapnea[J].amJRespirCritCaremed,1998,157:335-341.

[10]黄席珍,吴全有,曾照实,等.对打鼾者睡眠呼吸暂停的初筛检查[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0,13:3-5.

[11]黄席珍,吴全有,徐永兴,等.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1,14:225-227.

[12]黄席珍,肖毅,邹丁,等.自动持续正压系统对睡眠呼吸障碍的诊治[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8,21(8):468-470.

[1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疾病学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4):195-198.

[14]YaggiH,mohseninV.obstructivesleepapnoeaandstroke[J].Lancetneurol,2004,3(6):333-342.

[15]aikensJe,Caruana-montaldoB,Vanablepa,etal.mmpicorrelatesofsleepandrespiratorydisturbanceinobstructivesleepapnea[J].Sleep,1999,22:362-369.

[16]punjabinm,Shahare,RedlineS,etal.Sleepdisorderedbreathing,glucoseintolerance,andinsulinresistance:thesleephearthealthstudy[J].amJepidemiol,2004,160:521-530

[17]Hoddese,ZarconeV,SmytheH,etal.Quantificationofsleepiness:anewapproach[J].psychophysiology,1973,10:431-436.

[18]Jonmsmw.anewmethodformeasuringdaytimesleepiness:theepworthsleepinessscale[J].Sleep,1991,14:540-545.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19]Bergnerm,BobbittR,Carterw,etal.thesicknessimpactprefile:developmentandfinalrevisionofahealthstatusmeasure[J].medcare,1981,19:787-805.

[20]HuntSm,mckznnaSp,mcewenJ,etal.thenottinghamhealthprofile:subjectivehealthstatusandmedicalconsultations[J].SocScimed,1981,15:221-229.

[21]wareJe,SherbourneCD.themoS36-itemshortformhealthsurvey(SF-36):i.Conceptualframeworkanditemselection[J].medcare,1992,30(6):473-483.

[22]marinJm,CarrizoSJ,Vicentee,etal.Long-termcardiovascularoutcomesinmenwithobstructivesleepapneawithorwithouttreatmentwithcontinuouspositiveairwaypressure:anobservationalstudy[J].Lancet,2005,365:1046-1053.

[23]arztm,Youngt,FinnL,etal.associationofsleepdisorderedbreathingandtheoccurrenceofstroke[J].amJRespCritCaremed,2005,172:1447-1451.

[24]GreenbergGD,watsonRK,DeptulaD.neuropsychologicaldysfunctioninsleepapnea[J].Sleep,1987,10:254-262

[25]aikensJe,Caruana-montaldoB,Vanablepa,etal.mmpicorrelatesofsleepandrespiratorydisturbanceinobstructivesleepapnea[J].Sleep,1999,22:362-369.

[26]Valipoura,makkerHk,HardyR,etal.Symptomaticgastroesophagealrefluxinsubjectswithabreathingsleepdisorder[J].Chest,2002,121(6):1748-1753.

[27]teramotS,KumeH,matsuset,etal.theriskoffuturecardiovasculardiseasesinthepatientswithoSaSisdependentlyorindependentlyassociatedwithobstructivesleepapnoea[J].eurRespir,2001,17(3):57.

(收稿日期:2007-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