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建筑科学领域知识十篇建筑科学领域知识十篇

建筑科学领域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7:50

建筑科学领域知识篇1

1.总体框架。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行多学科交叉背景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基础厚、专业面宽、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构建本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时,结合本专业多学科融合的特点,在传统的电类课程基础上,特别强化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设置了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四个平台,共计57门必修和选修教学课程,12门课程设计以及工程认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科技创新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

2.特色。(1)知识结构合理、完整。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由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学科共同建设的。为确保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合理性,我们在教学内容上以建筑作为研究对象,突出强弱电结合,以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为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充实交叉学科的相关背景知识。(2)教学平台设置全面,加强实践环节。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按四个教学平台设置,包括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以及实践环节平台。通识课程平台包括:工具性知识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主要包括电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网络通信原理等方面的课程。实践环节平台包括各类课程实验、实习、设计和社会实践以及科研训练等多种领域和形式,在此平台中我们构建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特别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划分准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我们淡化课程的概念,强调核心加选修的知识结构。在确定本专业的基本要求基础上,兼顾我校的办学特色,构建了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的体系结构,并对每个知识点的学生掌握程度进行了具体描述。一门课程可以按照知识领域进行设置,也可以由若干知识领域中的部分知识单元组成。一个知识领域的知识单元的内容知识点可以分布在不同的课程中,力求创新,办出特色。(4)核心课程明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属于交叉学科专业,且创办历史不长,因此确立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十分必要的。核心课程应该能实现对全部核心知识单元的完整覆盖。我们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明确了学科基础课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其中学科基础课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电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等,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建筑物信息设施系统等。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我们承担了南通大学重点教育研究项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培养方案的改革》,根据“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注重能力、柔性灵活”的改革方案,探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结合的“电气类”专业建设、“工程化”实践教学,课堂内外创新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跟踪学科发展、构建“电气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根据“电气类”专业建设原则,按专业大类培养,强化系列课程和核心课程,重视实践能力,着重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行“3+1”的培养模式,前三年按“电气类”大类统一培养,后一年按柔性专业方向分流。(2)淡化专业教研室的界限,建立相互联系的课程组,课程组负责组织和实施各个专业教学、课程优化、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教学体质的弹性化。(3)开设执业注册工程师和电类职业技术资格培训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开设“电气类”创新研究实验班,开展大学生全国机器人比赛、电子设计竞赛、智能建筑竟赛、挑战杯等竞赛活动,实现创新教育和前沿研究相结合,为培养工程科学型人才打基础。(4)推行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建立闭卷、开卷、课程论文、课堂讨论、实验测试和论文报告等多文化综合考试评价系统。注重知识、能力和创新的综合协调发展。

2.以创新为指导,建立“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1)“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层次和体系进行划分。按体系划分为实验教学子体系和工程训练子体系。工程训练子体系覆盖了所有层次,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工程训练不断线、层次化、体系化、多元化,每一层次的工程训练都是对该层次基础性实验教学的工程训练和综合提升。(2)实行分层次、分步骤的工程训练方法,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3)加强数字化、综合化和系统化实验,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3.加强教材建设,创新教学内容。(1)目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由于办学历史较短,缺乏经典教材,但该专业发展迅速,部分知识内容需及时更新。针对现有教材建设中存有的问题,按照“电气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我们必须注重专业知识与相关学科的融合,注重智能建筑技术发展趋势,编写高质量的系列讲义和专业教材。(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属交叉学科,学生的知识面要求较广,教学内容多与授课学时少的矛盾比较突出,这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地选用教材,创新教学内容,裁减或压缩相关课程中的相同内容,合理压缩课内授课学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多设置选修课,增加实践环节,有效利用和规划学生的课余时间。

4.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师资队伍。(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专业,该专业的师资队伍中需具备各个学科的教师,因此我们应该改革目前专业教研室教师只负责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的局面,加强各专业教研室的合作,整合教学资源,建立一支具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术带头人、知识、职称、学历及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2)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设计院所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型合作,通过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设计院所进修和参与科研项目,丰富本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本专业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是一个新的技术领域,也是学科和专业建设的一个新领域,该专业的建设目前尚不完善,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本文结合我校该专业的建设与实践,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总结,可为兄弟院校该专业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1.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原则基础上,设计了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框架,该框架体现了知识结构合理、完整,教学平台设置全面,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划分准确以及核心课程明确的特点。

建筑科学领域知识篇2

关键词装饰材料装饰构造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BasedontheworkingprocessoftheBuildingDecoration

materialsandConstructionofCurriculumDevelopment

HUanGYan

(DeparmentofConstructionengineering,nanjingCommunicationsinstituteoftechnologynanjing,Jiangsu211188)

abstractaccordingtothe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curriculumreform,basedontherequirementsoftheworkingprocessinthebuildingdecorationmaterialsandconstructionofthecurriculumdevelopmenttoupholdtheprofessionalactivitiesastheguidance,taketheabilitytrainingasthegoal,takethestudentasthemainbody,thesimulationoftheactualtaskfortheenterpriseandthedesignideaofcarrier,focusonthestudents'vocationalabilityoftheassessment.

Keywordsdecorationmaterials;decorationconstruction;curriculumdevelopment;workingprocess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改革,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字[2006]16号)的精神,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深化校企合作、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切入点,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把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作为课程改革目标。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就是要对现代高职教育课程进行重新开发,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让学生获得综合的职业能力,保证与职业相关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在结构上系统化。

1课程定位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是为建筑装饰设计、施工和造价咨询领域培养设计制图、施工管理、报价服务等岗位的专门高级应用型人才,其主要培养目标是以建筑装饰企业一线的项目设计员、项目施工员为主要就业岗位,以造价员、材料员、资料员、质检员、安全员等技术岗位为就业岗位群。

《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其内容贯穿于课程体系的各个主要学习领域。该课程的前导课程有建筑装饰识图与CaD制图、建筑装饰设计概论等,并服务于居住空间装饰设计、公共空间装饰设计、建筑装饰施工工艺、建筑装饰造价等后续课程。该课程针对高职建筑装饰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共性能力需求,主要培养学生建筑装饰材料应用、采购和管理的能力;中小型装饰工程施工图的设计能力;识读和审核建筑装饰施工图纸的能力。

1.1课程设计思路

《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开发的主要设计思路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模拟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从而对课程进行整体开发。

该课程开发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力求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在主观上将建筑装饰职业岗位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而不是具体分析“点状”的缺乏有机联系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二是在培养目标中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被动地适应能力的培训;三是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学习过程。

该课程的开发是由与建筑装饰相关职业众多的工作任务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导出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再由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即课程),并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即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学习领域与传统学科课程的最大区别是它不是通过学科体系而是通过整体、连续的行动过程来学习。

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教学是在完成其具体工作任务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的“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例如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

1.2课程整体设计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的设置既符合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又符合该专业二个典型职业岗位――“设计员”、“施工员”的任职条件所需要的能力与素质,并且该课程所讲授的主要知识都与本专业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按照建筑装饰工程的完整工作程序,将工作中的具体工作任务详细列出,从中找出本课程需要解决的部分工作任务(见表1)。

基于以上建筑装饰工程的工作程序,我们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贯穿于从简单到复杂的5个学习情境中(见表2)。在学习情境设计中不把能力作为知识来传授,而是把能力放在完成项目、任务中训练,能力是需要反复训练的。每个学习情境由若干个任务组成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按照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所需要的“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环节来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工作任务的编排也各有侧重点(见表3)。

围绕着这些项目来组织开展教学,可以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的基本知识,对演示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表1建筑装饰工程的工作程序

表示与本课程相关的工作阶段及具体工作任务

表2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学习情境

1.3课程评价

该课程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构建以职业能力评价为核心的课程考核体系,主要考核学生对装饰材料的运用能力和对装饰施工图的设计、识读能力。平时和期末笔试各占50%,平时成绩以实践操作成绩为主,其评定按照学习情境设定考核形式,检验学生项目实战效果及学生观察问题、选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期末笔试则改变以往主要以知识点答题的死板试卷形式,改为由项目任务题目为主,重点考察学生能力目标的完成情况。

2课程开发特点

第一,该课程以真实的项目案例为载体,以装饰工程的工作程序为主线,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引入企业的真实工作案例,在每个学习情境中都融入企业实践项目。

第二,该课程突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我们结合课程开发建立了理实一体化的装饰材料与构造实训室,课程主要在一体化教室完成。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对相关装饰材料与构造理论知识的需求,把理论知识渗透到实践操作中,使理论和实践通过真实的工作任务有机结合在一起。

第三,该课程充分体现了教、学、做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自主学习方式,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课题项目: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基本建设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开发》(编号:JX0818),主持人:黄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戴士宏.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建筑科学领域知识篇3

【关键词】XK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一、问题缘起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突飞猛进地进行,社会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呈上升的趋势,而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对实践能力要求极强的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甚至制约了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培养质量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于2009年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范围,据统计,2010年全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已达到了11万名左右,占全年招生总数的24%,目标是到2015年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基本持平。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教学研究型大学,XK大学早在1959年就开始招收5年制矿井建设专业本科生,1979年开始招收矿山建设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2001年获得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2008年已经完成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发展历史悠久,专业学科完善,近年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在国家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数量和提升质量的背景下,对于具有一定研究生教育基础的地方省属重点发展的大学来说,既是一个转型性的挑战又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现以该校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为例进行探索与分析。

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调整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提升工程硕士科研实践能力

(1)培养目标方面,明确提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具体要求是:培养从事建筑设计、结构工程设计、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市政工程设计、结构工程加固与检测、工程监理等方面的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要求掌握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技术知识,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及较强的协调能力;掌握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现代技术手段,同时具有较强的现场沟通能力;掌握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相关管理知识,为从事工程建设项目的咨询与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及工程实践应用能力,这与教指委制订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是一脉相承的。

(2)课程设置方面,在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突出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尽可能紧密结合企业和部门的实际需求。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实行学分制,所修的总学分要求不少于28学分,其中学位课18~1分,必修课5学分,选修课5~7学分,以达到专业学位工程硕士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

(3)教材建设方面,科学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教材体系,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现有8门核心课程教材,教材突出基础理论、工程案例、领域前沿三者的有机结合,如:高等岩土力学、岩土塑性力学、岩土工程锚固技术与应用、结构鉴定与加固等课程,为配合教材改革建设,积极开拓案例教学,加强教学研讨,努力提高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水平。

2、加强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搭建提升工程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1)创造条件建设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主动联系具有较强工程研发与设计实力的企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共建专业实践基地,这样不仅能够长期为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提供工程实践环境条件,同时也能促进了校企联动。另外,规范已有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借鉴学科评估的相关内容,对已有的专业实践基地进行考察和评估,督促其改善基地环境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2)过程管理方面,在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手册中明确规定专业实践的时间为半年到一年。集中进行或分段安排,实践前制订专业实践计划,实践过程中解决有研究意义、有一定难度且主题明确的实际问题,同时深入企业,体验企业的文化和运作方式,如岩土方向的专业实践环节在企业或实践基地完成,因各实践基地进行的项目自然环境不同,测算的数据和结论也不尽相同,学生通过这样由浅入深,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系统培养,提高了认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也在科研方面,如:寒区岩土工程灾害发生机理、秦巴山区公路隧道围岩破坏机理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3、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切实落实工程硕士双导师制

(1)为了健全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在研究生实践期间设立工程硕士与企业导师联系考核制度,要求以规定的时间和形式,保质保量提交实践成果,同时也督促校外导师切实参与进来。

(2)聘请校外高水平专家来校兼课,或以讲坛的形式讲授相关学科的前沿信息,以及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情况,拓宽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知识视野,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另外,学院从科研经费中分拨一部分设立优秀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实践报告专项基金,立项资助、遴选出适应需求且有创新价值的实践报告,激励其做出高水平的有创新、实践价值的成果。

4、建立工程硕士的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

(1)在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加大的背景下,积极与国外的专业相关科研高校建立联系,互通有无,通过学术讲座、报告交流等形式拓宽工程硕士的视野。

(2)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为我所用,逐步建立起国际化的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三、思考与展望

对于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是适应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的一种尝试,在重新审视和定位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以期推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的深刻改革,使其在全球化浪潮中起到积极的先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研[2009]1号.

[2]张海英,张锦绣.美国工程硕士教育模式观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6)67-71.

[3]陈玉芬.对研究生导师制度的分析—基于马丁•布伯哲学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2(4)29.

[4]张志红,潘紫微.全日制专业硕士产学研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32-136.

[5]张金鲜,刘燕萍.构建高校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合力育人共同体[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273-276.

建筑科学领域知识篇4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空间 功能与形式 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国内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中,发展历程较短,正处在蓬勃向上的成长期。我们应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发挥院校的各自优势,关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体系建设,完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注重教学规律的探索与总结。 

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范围广阔,专业结构上是由多种学科领域交叉构成的复合体,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综合化的“大知识组团”,而且有领域扩大化的趋势。对此各院校应结合本校资源结构特点,在环艺专业的内容设置上突出重点,抓中心领域的构成研究,或围绕中心领域开辟新的专业知识增长点,避免大而全的做法。但也不能将环艺专业的发展建设依附于某个学科,因为环境艺术设计并不是哪个学科的分支。应注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自身建设的研究,保持专业良性发展的趋势,共同努力,形成专业发展的合力,完善专业体系建设。在分析构成环境艺术设计中心要素时,应以视觉艺术要素为切入点,对涉及到艺术表现且与环境相关的领域和专业,进行重点研究,并对其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整合,使之更有针对性和连贯性,而不能只是将相关学科专业的内容简单相加。只有构成内容的合理配置,才能形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有机整体。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心要素,至少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城市规划、公共艺术等。对各中心要素内容的整合研究、学习,将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之一。 

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对人们所处的生活空间环境进行有序地规划与设计的过程,是使自然环境生态化、社会环境艺术化、人工环境和谐化的有效手段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首先是对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大环境”的改善和创造。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当今人们的活动空间范围日趋扩大,建筑的概念不只局限于建造的房屋,应包括人们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因此正确地评价建筑应该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和环境”。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指出:“建筑空间是我们生活的场地、生活的环境、生活的舞台。”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目前两个发展迅速的方向。前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工作、休闲的物质要求和精神需求所进行的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后者是对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因此,环艺专业的学生对建筑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一个艺术的接受者和欣赏者的角度,应以空间的概念理解建筑,应从建筑设计的学习中,升华对建筑艺术的认识。 

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始也就是成功的一半。建筑设计的初始学习,自然十分关键。小住宅建筑设计(或称别墅设计)是建筑专业学习建筑设计初始的课题。针对环艺专业的特点,将其内容作必要的调整,使之成为环艺专业认知建筑空间与设计原理的主要起点课程。 

首先,通过对小住宅建筑历史的回顾,以点带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建筑艺术在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发展历程,以及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传承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要向大师学习,现代许多建筑大师都曾对小住宅(别墅)的设计情有独钟。感悟他们在小住宅设计中体现出来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精神,可以从中解读世界现代建筑思潮和流派的演变、发展、兴盛与更迭的历史轨迹。如,柯布西耶在萨伏伊别墅设计中体现了他倡导的现代建筑五原则,“建造出与以往的石砌结构形式的建筑彻底决裂的里程碑建筑”。(安滕忠雄语)同样、密斯·凡·德·罗在其设计的图根德哈特以及范斯沃斯等住宅中,也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少就是多”的建筑理念,并将钢和玻璃的组合提升到一种精神境界,对建筑细部的处理,更可以用完美来形容。“流水别墅”的设计在建筑史上留下了绝妙的一笔,赖特的“有机建筑论”更是具有深远影响。如他所言:“我努力使住宅具有一种协调的感觉,一种结合的感觉,使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建筑史上将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各种建筑思潮,称为“后现代主义”时代。这其中的许多代表性人物也大多在小住宅设计中最先体现出各自对建筑空间建构、材料的表现性等建筑语言方面的探索与追求,也反映了在新的价值观基础上,设计者对建筑人性化的关注和对建筑的时代性与建筑表达的可能性等问题的思考。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也留下了他们当中很多人的足迹,如设计CCtV新楼座的库哈斯,中央美术学院新美术馆的设计者矶崎新,自学成才的安滕忠雄,奥运会场“鸟巢”的设计者之一的德梅隆和多次来华讲学的文图里等,这使我们近距离、多方面体会名家的作品成为可能。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建筑设计课,也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技能构成特点而设立的。目前环艺专业的学生以造型为专业基础,对形式的感受力强,但对空间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平面中所形成的三维虚拟的立体空间上,并且在设计时常有重形式、轻功能的问题。因此,培养未来的专业设计人员应具有的素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始。

一、课题内容的确定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形态意识,并对建筑的功能与形式,建筑的尺度、材料与色彩,建筑与环境等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同时,更需关注建筑与人文精神、与经济技术、与所服务的对象的关系这些建筑设计中的本质问题。 

 

二、课题的定义和特点 

小住宅建筑涵盖了别墅的定义,但小住宅不一定就是别墅。最大的不同在于别墅的用地有其特殊性,“往往指建在环境优美的地带,供人居住和休憩的独户住宅”。而小住宅可以身处闹市,环境条件并不一定优美,但它有别墅的特点,它不在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也不是用富丽堂皇来衡量,而是讲求独具特色,追求便利、舒适和美观。这种单独设计、个体建造的小住宅建筑反映了服务对象的个性化特征、品位和理念。 

 

三、教学的目的与方向 

1.小住宅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初始,通过学习了解掌握建筑设计的一般程序、基本原理和基本的方式、方法,对建筑的认识有质的飞跃。

2.一个好的小住宅设计应当解决好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问题,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因地制宜地将地域历史文化传统和审美趣味创造性地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 

3.解决好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关系。以人为本合理细化功能组织,使空间布局自由流畅、富于变化,同时各空间元素具有内在的有机衔接,且比例、尺度人性化。 

建筑科学领域知识篇5

问:建筑学专业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建筑,综合了工程技术、人文社科与艺术设计等多元化知识体系,规划与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设计出兼具审美艺术性的与功能实用性的建筑空间。

问: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

答:包括建筑美术、设计基础、建筑设计系列课程(贯穿5年学制)、中外建筑史、建筑物理、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材料与构造、建筑设备、城市设计、环境景观设计等。

问:建筑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什么特质?

答:如果说工科注重学生的逻辑表达与理性思维,文科注重学生的文思慧智与社会协调,那么建筑学需要的是建立在良好逻辑理性思维之上的直觉感悟能力、对形态的发散想象与对空间的激情创造。学生应具有整合的思维理念和开放的知识结构。本科阶段我们会着力培养学生在建筑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的能力、建筑环境控制的能力与协调合作的能力。

小编插话:看来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储备专业的工程技术知识,还要接受艺术的熏陶,积淀人文、历史、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是很考验综合素质的。

问:在建筑学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答:建筑学的作业多以图板、实物等形式展示,做起来复杂且费时间,熬夜可能是学生的家常便饭。另一方面,由于建筑设计并没有标准答案,对一项作业的完善可能是永无止境的,只要乐意,永远都有修改的余地。在项目允许范围内,一个有追求的设计师,都不会容忍自己的劳动成果只有60分。

小编插话:追求永无止境,这句话适用的领域很多,对建筑设计师来说尤为重要,想要闯出一片天地,只有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付出更多的努力哦!

问:在社会上是否存在对建筑学专业的理解误区?

答:人们往往以为,只要会画画就能轻松学好建筑,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首先,建筑房屋要保证坚固、安全与实用,这涉及工程技术领域的力学、结构、材料、物理(声、光、热)、设备(给水排水、采暖通风、强电弱电);其次,建筑空间涉及造型、比例、色彩、韵律、节奏、光影、心理等,这需要艺术创意领域的音乐、绘画、造型、文学等造诣;还有,建筑是为了不同性质、不同人群的使用,营建于不同地区、不同场所,具有很强的地域历史、人文与社会性。因此,“会画画”只不过是该专业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小编插话:学好建筑学可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除了“会画画”这一基本“硬件”,还得装载很多很多“软件”,打通各个学科的壁垒,难怪本科阶段就要5年时间了。

问:社会生活中有哪些问题,需要通过建筑学专业人才来解决?

答:对建筑的理解与认识应该是有梯度的。在底层,是要解决最基本的生存与安全问题;往上第二层可能是环境改善的问题;到了第三、第四层则是环境舒适度、空间品质的问题,再往上应该是个人情感的体现、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建筑师,首要任务就是改善人居环境和建筑空间,但不同的建筑师可能从不同的层面介入,有些从底层介入,抓住最重要的因素;有些可能从中间介入,有些则可能从最高处介入。当然这其中还有委托方的意图、使用者的需求、客观条件等制约,并非完全以建筑师的意志为转移。

问: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哪些行业,哪些职业种类就业?

建筑科学领域知识篇6

关键词:建筑学;发展历程;现状;建筑流派

前言:建筑学是蕴含多种学科的一门综合型专业,其涵盖包括历史地理地质社会文化以及土木工程力学美学等多元化因素,因此建筑学学习的知识属于相对多而且繁杂,几乎涉及到所有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知识积累。所以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开发地产的项目要求也更加人文化、人性化,并且在相关知识学科的开始和发展上国家也给予了足够的只车和重视,现将通过介绍我国建筑学现状来换起人们对逐渐消失的建筑学的关注。

一、建筑学的专业概述

建筑学是一门以学习如何设计建筑为主,同时学习相关基础技术课程的专业。学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一块空白场地的分析,依据其建筑对房间功能的要求,建筑的类型(如体育馆、电影院、住宅、厂房等不同类型),建筑建造所用的技术及材料等,对建筑物从平面、外观及其内外部空间进行从无到有的设计。所学习的范围小到简单的房间布局,大到城市数个街区的建筑群体的设计。

二、建筑设计的现状

1、解构主义及反构成主义建筑流派。解构主义是后结构主义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的代表理论。在哲学、语言学和文艺批评领域译作消解哲学、解体批评、分解论、解构和解构主义等。作为一个封闭的,稳定的,有明确含义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对其予以否定。不时有一些外国民用或工业建筑喜欢它的工程结构形式,这似乎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在巴黎蓬皮杜于1977年建成国家文化艺术中心后,引起了轰动,因为这样的炼油厂一样的公共建筑仍是一个在巴黎的旅游热点。这些著名的高技术派建筑,是以充分坦露结构为共同特征,显示机械和电气设备品种的原有形状。

2、现代主义建筑流派。20世纪诸多建筑流派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流派。众流派并存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中,每个的重点并不一致,每个都有独到之处。适应工业时代,强调建筑随时展变化;立场坚定地走出了历史建筑风格的约束。他们系属功能主义,理性占主导。现代主义建筑首发于在实用性建筑,如厂房,中小学校舍,医院建筑,图书馆建筑和住宅建筑,开创了实用型的先河,到20世纪50年代,各国的纪念建筑物也可以实现,如巴西,联合国总部大楼和议会大厦。整个20世纪现代主义在世界中占主导地位。

3、后现代主义建筑流派。后现代建筑的兴起并不是简单的喜新厌旧。20世纪翻天覆地的变化。时隔50年,较70~80年代与20~30年代西方的巨大变化,可见一斑。文丘里的建筑角度反映了这一变化,许多人说他道出了真相,把事情讲清楚了,从而促进20世纪后期的另一个建筑思想的重大转变。

4、新古典主义建筑流派。古典建筑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新古典建筑领域层出不穷,人们甚至创造出新新古典主义之类的名称以示对新古典主义建筑在不同时期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差异。在20世纪,在世界上,新古典建筑长盛不衰。新古典主义建筑最常见的一种功能结构就是保持古典建筑形式和风格特征。50年前的也属于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德国30年代和30年代到50年代初的前苏联也很受欢迎。

5、新理性主义建筑流派。新理性主义(neo-Rationalism)酝酿、发源于60年代的意大利,主要成员包括C.艾莫尼诺、G格拉西、a罗西和卢森堡的R克里尔、L克里尔等人,其中尤以罗西和克里尔兄弟为代表。它与诞生在美国的后现代主义构成了当今世界建筑思潮的两大倾向。基本上,新理性主义继承了20年在意大利的理性主义。理性主义的建筑往往是一个简单的几何形状,但却是建在深刻的历史内涵的基础之上。因此,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是抽象的形式和理性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一个与现代主义有很大的区别的东西。

三、建筑学的发展历程

建筑学的发展历史起源与欧洲,其本身与文艺复兴时代有着极深远的关系,因为在欧洲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师傅属于极为特殊的,因此在欧洲早期建筑师于中国是有着截然不同的低位的。欧洲的建筑材料不同与我国古代,在欧洲建筑的起源是石材的垒砌、雕琢,而在中国是以土木为主体建筑施工材料的,因此在欧洲早期建筑学发展的历史是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学科性专业,涉及到艺术、美术、力学、材料学等方面,相对于地大物博的中国而言欧洲早期的建筑师更贴近于现代建筑师的要求,了解材料特点、结构力学设置合理、并且对于石材建筑的设置美观独特,不同于中国每一座建筑的具体分工极其明确,每一部分工匠有专门施工的方向导致我中国工匠的知识覆盖量往往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然而在欧洲建筑学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古代也形成了独特的土木工程师学科,并且书简编撰整理也是早有记录,随着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的学问更多更难也更为复杂,发展到几时几日建筑学已经发展成为综合多个学科的大型专业。

四、建筑学着实点

一般学科分为:“实践派”和“理论研究派”。两者的分工和工作内容有着互补关系,然而在建筑学的学科领域,分工就没有那么明显了。建筑师的专业实践是具体的建筑设计,大部分建筑学者或建筑理论研究者的是与建筑师一同从事建筑设计,并没有稳固的科学的研究内容及研究对象,于是对于专业实践的基础理论研究基本上没有展开。

在我国,建筑学界一向较为轻视理论,甚至于对“理论”的概念都不明晰,所以至今在建筑学界有“不谈理论”之说,否定理论者占相当的比例。任何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必定会拟定自己的概念,美是什么?功能与美的关系?环境与形式的关系?这是建筑师无法摆脱的理论制约,在具有创造性和可行性的理论指导下,就一定会出现创新的作品;反之,在沿袭的理论之下,很多建筑师不知如何入手进行设计,也难以给出品评一个建筑的标准,这样就会出现更多的模仿与抄袭。因此,中国建筑就一直摆脱不了沿袭与模仿。

结语:当今社会,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对建筑学的发展趋势有了新的要求。建筑学自身有其学科自足性,并且也受制于经济和技术的条件,所有这些因素现在都已不是建筑师要坚持旧文化观念的理由。当代中国正在发展中建构学既包括那些现代主义观念内的建构探索,还需做一些突破性理论的分析与建筑实验。应该深入到当代的建构文化分离中进行积极探索,才会使建筑学具有自足性变为可能。建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已经形成了自身特有的研究领域,其要求的知识面广、思维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全面以及动手和实践能力强的特点,注定了今后应更多地在建筑领域中发挥作用,满足现代社会多元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红玉,陈必锋.建筑设计与流派教学初探[J].中国西部科技.2011(09).

[2]杨巍.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中国传统元素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6).

[3]李刚.关于现代建筑设计中住宅工程的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0).

建筑科学领域知识篇7

【关键词】建筑材料;水利水电工程;全英文教学;创新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技以及工程建设的国际合作化推动了人才的国际化,这不仅限于国际化人才争夺与使用,更重要的是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地区之所以社会与科技领域始终保持不断涌现的创新活力,很重要一点就归因于其全球化视野下的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策略。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人口红利,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成本较低(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的优势;而如今,之前的人口红利优势已经不复存在,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仍然保持我们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活力与发展动力,就需要从科技水平、先进技术等方面入手,参与乃至领跑国际科技领域,摒弃以往完全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变到依靠科技水平的轨道上来,而这需要在培养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科研人才、管理人才等各方面花大力气,需要有一个持续的工作才能产生效果。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领域而言,我们国家的大量大型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已开发或已规划完毕,今后大量的水利工程设计、施工、监理企业将不得不面临着“走出去”的那一步(已经有很多企业已在国际市场中参与竞争,如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水利水电工程国际经营规模持续扩大、经营层次进一步提高、国际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国外工程项目履约情况、经济效益良好,吸引了大量水利水电施工企业走出去,例如,水电建设集团公司等一批较大型的水电施工承包单位是中国水电产业“走出去”的排头兵,自1999年以来连续进入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

因此,对于培养水利水电工程行业专业性人才的高等学校(如武汉大学)而言,也需要逐步转变自身的培养目标定位,必须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培养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与科研人才。在新的历史阶段,高校仍是水利工程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同时,在水利工程科技人才国际化培养,特别是高端科研人才国际化方面,水利科研机构具有独特的优势,肩负着历史的重任,高校与水利工程科研机构相互学习,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特长,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所以,高校在水利水电工程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在课程建设规划时形成国际化视野。科研人才国际化培养是实现新跨越的必由之路,也是适应水利科技发展,培养水利专业人才的必然选择。

建筑材料在其他工程专业领域,如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均有相关双语教学实践的开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截至目前,国内高校中尚未发现有建筑材料全英文教学的报道。建筑材料也是水利水电专业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不仅是学生今后从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理等工作的必备基础,也是学习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等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前提。而建筑材料这门课程具有很多与其他课程不同的地方,如:(1)课程涉及内容多、学科广,包含了水泥、砂浆、混凝土、钢材、石材、沥青等各种建设工程领域所涉及到的建筑材料品种,并涉及到力学、化学、物理等各基础学科的大量知识点,是一门交叉学科特性明显的课程;(2)材料新技术、新产品革新与更新快,教材的修订速度有限,无法及时将革新的技术与出现的新材料修订到教材中;且规范与标准的修订也存在时效性问题,而教材中往往也在这方面存在滞后性;(3)涉及的规范与标准较多,材料的各种性能与规范和标准之间的关系需要特别注意。从这些特点上来看,内容繁杂,知识点多,记忆内容较多,而在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全英文教学又带来了语言上的难度,不仅在教学上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在理解上也需要花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从2009年开始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开设全英文班教学,除部分基础必修课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均采用全英文教学。建筑材料课程作为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设置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在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等)、基本力学课程(如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完成之后开展,并作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水利水电施工等其他专业课程开始的一个基础。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建筑材料教研室承担了该门课程的教学,经历了初期的直接聘请国外高校教师来华授课,到后期本专业教师经过培训和学习后讲授课程的艰难过程。经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与不断总结,我们得到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与体会。

一、授课对象分析及教学概况

由于建筑材料课程具有知识点涉及范围广、学科间跨度大、基本概念多等特点,结合全英文教学的特点,就更加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外语基础,以适应在较多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全英文条件下概念的准确理解。在开设本课程前,学生已系统学习了高等数学、材料力学等基础课程以及专业基础课程,这是建筑材料课程学习的前提条件。本课程针对的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三年级第一个学期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已系统学习了数学、物理、力学等基础课程,并且该全英文班还经过了两年多的英文强化训练,可以适应建筑材料课程全英文教学过程。由于多年来教学改革与学分制改革的结果,建筑材料课程课时已压缩至36学时,即使中文授课也不能将教材上所有内容全面教授;因此,在学时分配上,对于混凝土(concrete)、水泥(cement)、钢材(steel)、沥青(bitumen)等主要建筑材料做详细讲解,对于石膏与石灰(gypsumandlime)、石材(stone)、聚合物材料(polymer)、其他功能材料(functionalmaterials)等其他类建筑材料做简要讲解,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课后自学的作用。在试验教学方面,由于只有6个学时的试验学时,因此,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创新性的培养,我们在试验设计中也强调了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科学设计的理念,开展了一些创新性试验教学,这在第3节中将做介绍。整个课程以“建筑材料的组成(composition)——结构(structure)——性能(property)”之间的关系为主线,注重知识的基本概念、重点、难点和方法论的讲授;注重教学内容和主题的不断更新和扩展,在课程中穿插建筑材料学科的发展前沿和动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二、培养目标

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有其培养的目标和期望达到的效果。由于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全英文班的定位在培养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国际化的专门人才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科学研究人才,我们认为其国际化主要内涵有两个方面的,其一是为工程界培养合格的并且有竞争力的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以及监理的专门人才,可以为我国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人才储备;其二是为我国水利水电专业培养国际化的科学技术人才,从科学技术进步的角度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以保证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可持续化发展。从这两方面考虑,作为建筑材料全英文课程的教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主要感受与体会:

(一)作为科学研究的目标,全英文班的学生从选拔时开始就作为精英化教育来培养,如果学生个人意愿是将来从事水利水电专业的科学研究工作,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扎实掌握基本概念,在深度上有较多体现;同时,需要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从本科生专业基础的学习就开始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与热情。

(二)作为水利水电工程国际工程总承包的培养目标,则需要学生掌握建筑材料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国内外相关建筑材料试验标准与规范、施工规范等的对比、建筑材料基本概念的中英文对照叙述方式等,要求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在知识点的广度上,强调学生的知识面宽度。

鉴于以上两点考虑,我们试图在建筑材料全英文教学过程保持科研性与工程应用性二者的平衡关系,既强调本课程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实用性,也在实用性过程中穿插国际上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研究思路,培养学生在科研创新方面的能力与热情。

三、学习材料的选择与获取

建筑材料具有涉及学科领域广、内容繁杂等特点,但大多数的教材总体上是一致的,基本会涉及到材料的基本性质、气硬性胶凝材料(石灰与石膏)、水硬性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砂浆及砌体材料、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建筑钢材、功能性建筑材料等主要部分,且材料的基本性质、水泥、混凝土、建筑钢材是几乎所有建筑材料教材编写时的重点内容,也是我们工程应用领域最常接触的建筑材料种类。各教材只是在内容编排与语言叙述上有所差别,但这种差别最终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是较明显的。因此,选择一本或几本好的参考资料是学好一门全英文课程的必要前提。此外,建筑材料本身新技术、新进展涌现较快,所以在学好经典教材的同时,需要对这一学科领域的新知识学会主动获取,从文献材料中对基本概念与常识进行必要的补充,以培养学生在科研创新方面的初步能力。鉴于这些考虑,我们在全英文教学过程中,除了经典教材的选择之外,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介绍建筑材料领域科学研究常用的期刊杂志,并传授简单的文献检索与阅读的方法,以培养潜在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之科研热情,为水利水电工程领域专业性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一)外文教材选择

国外建筑材料类的教材较多,有概括类的(即所有建筑材料都包含在内,如J.m.illston等人编写的Constructionmaterials:theirnatureandbehaviour;R.K.Dhir等人编写的Civilengineeringmaterials),也有专门类的(即介绍某一类建筑材料或某一种建筑材料,如p.K.mehta主编的ConcreteStructure,propertiesandmaterials),考虑到本科生阶段以基础教育为主,我们主要选择概括类的教材,即包含大部分建筑材料,且以基本知识讲解为主,不针对某一材料深入探讨。考虑到全英文教学过程的特点,我们要在教材上也尽量体现英语思维方式与中文思维方式的不同,即在介绍理论体系之前,先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和方案,最后才给出该部分内容的总结。在综合比对了国外的优秀英文教材后,我们最终选择了两本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书,一本为DomoneandJohnillston主编的Constructionmaterials-theirnatureandbehavior(4thedition),另一本为J.F.Young,S.mindess,R.J.Gray和a.Bentur主编的theScienceandtechnologyofCivilengineeringmaterials,这两本教材都很好地体现了上述特点。

(二)英文文献获取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建筑材料的过程,培养必要的科研素养和科研兴趣,主要是在授课过程中介绍图书馆可以利用的主要图书馆数据库,帮助他们开始学会使用学校的资源来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活动。例如爱思维尔(elsevier)数据库中的CementandConcreteResearch、CementandConcreteComposites、ConstructionandBuildingmaterials、JournalofConstructionalSteelResearch等,Springer数据库中的materialsandStructures,aSCe旗下的JournalofmaterialsinCivilengineering,aCi旗下的aCiJournalofmaterials、aCiJournalofStructures等这些建筑材料科学领域主流的期刊杂志。让学生今早接触这些,是为了培养目标中提到的国际化视野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课程中书本知识的同时,与时俱进地了解本学科领域一些领先的科学、技术问题,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研究是思路和想法,对于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选择也是一个引领,既适应我们培养国际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适应我们培养国际化科研人才的需要。

(三)标准及规范的比对

由于很多建筑材料领域的规范在相关的术语表述、单位制、相关规定等方面存在一些区别,要在教学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建筑材料相关国内外规范的对比。在课堂上主要介绍我国主要规范(如GB、JC、JCJ等国标规范、行业规范以及地方标准等),并针对其中某些条款与国外相关规范(如美国aStm规范,英国BS规范等)进行比对,以让学生了解各国规范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例如,最简单的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试验与表征问题,在我国规范中采用的是立方体抗压强度,而美国规范中则是采用圆柱体抗压强度,二者之间是存在一定区别的,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区分这些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如何查阅规范,寻根溯源,比较规范,学会举一反三。

四、教学过程体会

(一)课堂教学

1.关键专业词汇讲解。由于建筑材料课程涉及的内容繁杂、学科领域较多、材料类型也很纷繁,所以其中涉及的专业词汇也很多,且规律性不强。因此,我们在每一章开始讲解前,将其中每一章将要涉及到的专业词汇作一汇总,提前让学生进行预习,防止在课程讲解过程中造成学生的理解障碍。从教学效果来看,这一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不仅保证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也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教学过程。

2.主要概念引经据典。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正确选择及使用是事关工程质量与寿命的关键所在,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讲解事故案例,以加深学生对材料选择与使用的重要性认识。例如,在讲解聚合物材料的防火性能时,可以适当例举一些工程由于防火材料选择不当而造成失火的例子(2010年上海静安区的11.15火灾案),以加深学生对材料使用性能的认识。

3.材料性能与规范相结合。以“建筑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的脉络进行每一种建筑材料的讲解,同时结合规范的相关规定解释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需特别注意的一些问题,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概念。要从根本上让学生明白规范的意义,以及依据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监理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规范条款的来源,不能将规范“学死”。

4.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互动式教学。在一些关键点上保持和学生之间要有对话和交流,同时要求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响应。在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能够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5.多媒体利用。借助多媒体动画、工程录像等直观形式,播放钢材加工、水泥生产、混凝土加工、运输到施工现场等过程,同时配合课堂上全英文讲解,对于理解枯燥的原理、工艺以及生产过程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力争在课堂上也大大提高学生对于建筑材料的感官认识和学习兴趣,加深对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实验教学

课程负责人改革试验创新模式,在有限的试验课时内,设计了冰飞盘(ice-Frisbee)模型试验,创新了试验教学模式。在该试验环节,要求学生在课余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冰飞盘的韧性,最后通过冲击试验方法对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改善冰飞碟抗冲击能力后的样品进行测试,深受学生喜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没有教师提示的前提下,很多学生想到了采用纤维增强的方式对冰飞盘进行了增韧处理,说明好的创新试验教学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的。

(三)测试方法

建筑材料全英文教学整个课程考核强调过程控制,分别采用课堂小测验(quiz,20%)、期中考试(midexam,20%)、试验(project,10%)、期末考试(finalexam,50%)四个环节进行,保持课程学习过程的紧凑性,时刻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过程,必要时作相应调整。

五、结语

本文针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面临国际化设计、施工、监理以及科研的需要,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开展建筑材料课程全英文教学的必要性,并结合作者近年来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体会,总结了在建筑材料全英文教学过程中对教材选择、引导学生获取前沿文献资料、课堂教学过程设计、试验设计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一些体会、经验和思考,旨在进一步提高建筑材料课程全英文教学的质量以及为本课程全英文教学的实践提供一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杨道富,王保田,杨鹏,杨明庆,张艳玲.水利教育国际化若干问题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8,20(1).

[2]张建伟.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3).

[3]张云莲,文献民.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全英文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4).

[4]李悦,周孝军.土木工程材料教学方法探讨[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11.

建筑科学领域知识篇8

景观建筑涉及更加注重生态规划与设计,为了确保生态设计的有效落实,需要掌握确保环境质量的设计政策、导向与规划的阐释、分析和组织,而且在实践中,不仅仅是分析与评估土地资源,而更要侧重自然环境发展的稳定性。

2正加注重人性化的设计

基于社会与行为学,景观建筑涉及更加凸显人性化,如为了满足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特殊需求,而进行特别的设计。这一领域,需要设计师充分掌握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知识。其研究领域也相应地包括设计评估建成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于人的影响等。

3从景观建筑分析对风景园林建设的启示

与美国景观建筑的实践活动相比较,我国的风景园林建设可以从中获得如下启示。

3.1要对原有的专业范围进行拓展。美国的景观建筑涉及生态、流域、区域风景、国家公园、城市布局,以及保护自然资源、能源,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等一切设计领域。在各个领域中,景观建筑师通过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在宏观与微观方面,不断创建并调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因此,相比较而言,全面进入城市领域应该是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业已形成的专业技能与优势,并与生态学、城市学、环境艺术等学科有机结合,构建高效、和谐的城市环境体系,为推动我国城市环境的发展贡献力量。

3.2积极参与城市的设计与改造。美国的景观建筑是伴随着城市的进程而发展起来的。景观建筑设计全程参与了其城市公园运动、城市美化运动、建设城市休闲广场、复兴中心区、保护商业步行街的历史地段等实践活动,创造出了很多景观建筑同城市设计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如洛克菲勒下沉式广场、亚利桑那中心广场、达拉斯市艾利德银行前的喷泉广场等。鉴于此,我国的风景园林应该突破专业单一的局限性,结合当代城市设计的先进理念,利用丰富的园林设计知识,积极参与到城市的改造、和设计的进程中。

3.3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目前,我国的园林设计的落后的手工作业模式还比较普遍,只在一些简单的设计过程中利用了计算机技术。而美国的景观建筑设计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不仅减轻了手工设计的劳动强度,而且进一步提高了设计质量,扩大了专业范围与设计领域。

3.4坚持进行全面的生态规划。当今世界,都对生态城市的发展予以重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城市进程中人们的共识。基于生态文明的新理念,美国新的生态城市景观已“不再把规则与不规则分开、几何形同自然形态分开、建筑与自然分开、整体与局部分开”,从而以一种新的城市景观审美倾向应运而生。在这里,我国的风景园林能够得到的启示是:鉴于迅猛发展的城市,生态环境的日益被破坏,我们必须从整体的生态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规划体系。例如:海南的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岛”规划,日本的“环境立国论”,都是全面进行生态规划的典型。

4立足现有,对风景园林进行长远思考

我国的风景园林可以说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专业。说其古老,是因为我国的风景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说其年轻,是因为它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我们可以风景园林的优良传统;在广阔的发展空间里,还需要我们掌握更丰富的园林设计建设的专业知识。一是切实转变观念。努力突破传统专业的束缚,进一步拓展更加广阔的发展领域。二是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要面向更加广阔的专业领域,积极培养我国自己的园林景观设计师、建筑师,使景观规划设计师、建筑师成为通才,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园林设计建造知识。而且要具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要培养他们具有强烈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社会的责任感。因为不断增强的人类活动,不断扩展的城市版图,要求风景园林景观的设计师、建筑师不仅要出色完成设计和建造的任务,而且还要致力于对景观的保护与拯救。因此,培养我国的景观设计师、建筑师,绝不是仅仅限于园林专业技术能力方面,而是应以园林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对于与其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也要进行全面的学习,从而切实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三是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调动各方力量合力推进。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是推动风景园林事业持续发展的保障之一。景观建筑是未来我国园林专业的发展方向。美国的景观建筑所以能够取得快速的发展,一方面是景观建筑行业自身不断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离不开各方面的呼吁与重视。

建筑科学领域知识篇9

【摘要题】理论探索

【关键词】信息构建(ia)/信息建筑师/图书馆员/图书馆学

信息在现代社会中,其本身是一种价值可观的商品。毫无疑问,许多领域的专家努力去理解并管理信息。网络的到来,尤其是万维网给信息产业带来了出人意料的巨变:一夜之间信息从业者与信息专家的数量与类型骤增,伴随着产生了一些与信息相关的学科和领域。信息构建(informationarchitecture)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第一代网络中出现的新兴领域。目前,ia在国外受到很大的关注,这一并非新近提出的名词术语,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而为人们重新认识并赋予它新的生机和活力。笔者拟对ia的几个具体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从而探讨它给图书情报界带来的影响。

1ia的产生及其含义

1.1ia的产生

1975年美国的建筑师沃尔曼(RichardSaulwurman)创造性地提出了informationarchitecture一词,并在1976年召开的美国建筑师协会全国会议上将它公布于世。wurman作为一个建筑师提出“信息构建”,其初衷是看到了信息的收集、组织、整理、表达和提供与建筑师从事的开发设计工作中的相似之处,因此把信息(information)与建筑(architecture)有机结合,视为一体。ia的最初提出并未产生很大的影响,沃尔曼先生作为信息构建之父一直致力于ia的理论推广并做了大量让信息变得“可以理解”的工作。1984年他率先举办了“技术、文娱与设计”的大会,把他的ia理论进一步推进。进入新千年,aSiSt(美国信息科学与技术大会)的3次大会把ia作为一个新兴领域给予关注。2000年4月8日在波士顿召开了主题为“定义信息构建”大会;2001年2月在旧金山召开主题为“实践中的信息构建”大会;2002年在巴尔地默召开主题为“改善我们的技艺”大会。aSiSt连续3年举办关于ia的大会,反映出ia作为新兴领域其重要性已经凸显,它对社会的实际作用亟待研究。

1.2ia的定义

wurman先生最初提出ia并未给它一个概念上的限定,他强调要把复杂的信息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描述出来,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ia到底是什么也没有达成共识。国外学者们的观点可以概括为3种学说:地图说、结合说、蓝图说。地图说认为“信息构建是信息结构根本的地图”,代表人物是伊兰;结合说认为“ia是信息系统中的组织、标识与导航计划的结合”,代表人物有约瑟和莫为;蓝图说认为“ia是基于所有领域建筑的规格、功能、隐喻、导航、界面、交互与视觉设计的一幅蓝图”,约翰是代表人物。国内的诸多学者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梁战平认为:ia是从大量处于复杂状态的数据或信息中抽取本质模式,帮助人们理解信息,找到知识的路径。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生周晓英认为:ia是组织信息和设计信息环境、信息空间或信息体系结构,以满足需求者信息需求的一门艺术和科学。笔者参照沃尔曼和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认为ia的生长之初不需要给它过多文字上的限定,这样反而不利于它的发展,从上述定义中抽取本质的东西,即ia的功能,用最简单的语言对ia的功能进行理解,ia具有如下图的功能层次结构。

附图

图1ia功能层次结构图

上图说明从庞杂纷繁的海量信息中通过运用ia得到有用信息,满足信息需求者。ia包括四个层次,即信息获取、信息组织、信息设计、信息表达。从获取到表达使复杂信息变明晰,从大量信息到用户最终得到的有用信息,使信息可以理解,能够为需求者所用。

其实ia并没有自身的传统、标准与文化,它是从一系列背景领域中诞生的。这些领域包括计算机科学、图书馆学、信息学、知识管理、图形设计、交互设计、信息设计、可用性研究、认知科学、图形设计、品牌策略、社会科学等等。这些都是ia的基础学科,ia不断从这些学科中吸取知识构筑自身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2信息建筑师(informationarchitect)与图书馆员职业研究

2.1信息建筑师

从事ia设计的人员被称为信息建筑师(informationarchitect),沃尔曼先生开始提出ia便称自己为信息建筑师,而且明确指出了信息建筑师的工作任务:(1)组织数据中的固有模式、化复杂为明晰;(2)创建信息结构或地图,令他人找到通向知识的个人路径;(3)信息建筑师是即将到来的21世纪的专业化职业,代表着时代对清晰、人类理解、信息组织科学的集中需求。在具体实践中信息建筑师们会履行下列职责:(1)收集和定义信息用户的需求内容,用户需求功能的要求并且帮助定义信息产品的视觉外观;(2)在可理解层次去组织信息,通常会利用网站地图、内容地图或信息模型。这包括发展受控词汇和辞典;(3)在屏幕层次决定内容位置与交互。要在最终设计之前添加原型导航、内容关系与用户交互。通常最后要形成一份书面的技术说明书;(4)进行用户研究(访问、观察、统计研究、市场分割研究等等)和可用性测试(启发式评估、用途分析、用户测试等等)。

2.2信息建筑师与图书馆员职业的联系

信息建筑师最终要完成信息的获取、组织、设计、表达工作,这与我们图书馆的职业类似具有可比性。根据2001年国外的一个调查统计,在西方国家很大一部分信息建筑师有着图书馆员的职业背景。这两个领域界限模糊,许多有经验的信息建筑师常问自己:“信息建筑师是否和图书馆员是一种职业,只是进入了数字化环境中而换了一个架构性的名称?”同样和信息建筑师有过接触的图书馆员们也会经常想:“怎么样自己才不是一个信息建筑师,我们之间的区别到底在哪?”因为两者有着同样的工作任务,所以这样的问题很难得到满意的回答。就两者的最高任务来说,都要寻求通过信息资源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两都都要承担通过组织和分类实现有效收集和使用信息的职责,但是两者也是有显著区别的。

2.3信息建筑师与图书馆员职业的区别

(1)涉及范围

虽然信息构建诞生于网络但是它不局限于网络。信息构建能够被应用信息产品的范围,包括CD-Rom、软件应用、个人数字化服务、掌上电脑、手提电话及其他诸如此类的移动设备。信息构建甚至还包括一些结构规划,如飞机场设计以及广义上的城市规划。总而言之,目前信息构建的主流是应用于数字化环境下的信息,致力于网站与基于网站的应用研究。

虽然网络空间的图书馆员与数字化图书馆员之类的头衔越来越多,但图书馆员主要处理传统文件格式与图像记录。一个网络图书馆员能处理的数字化格式比信息构建师可管理的动态数据库更稳定。

信息建筑师能够影响作者的创作。例如,当为一个内容管理系统规划信息结构时,信息建筑师可决定要出版的内容数量与类型,以及表现出来的格式,这直接影响作者如何去创作内容。图书馆员关注收集、评估、与管理已有资源,在这种意义上一个图书馆是文献管理系统,很少有图书馆员的行为能够直接影响著作。

(2)时间跨度

信息建筑师的工作通常是具体有预见性而客观的基于项目规划的工作,平均创办一个网站的生命周期一般不到1年。信息建筑师高度讲求时效。相反,图书馆员不考虑时间而更多从事的是书目维护,尤其是在历史档案图书馆,时间跨度可能达到几百年。时间就成了这两个领域的显著区别之一。

而且,信息建筑师不需要像图书馆员那样的传统和标准,他们经常是针对具体环境提出客户化的解决方案,强调创新与原创,只要有需要就可以提出解决方案。图书馆员关注的是掌握已有系统,这种系统是严格的、复杂的、可能有很多年的历史。高度顺应系统标准是关键。当然这也不是说图书馆就不要创新而是大多数图书馆员不必要去创造完全意义上新的组织化系统(例如分类法或受控词典),而信息建筑师却需要。

(3)空间位置

图书馆职业通常有一个工作场所:图书馆,这种重要的群体建筑不仅仅是信息的贮藏处。孩子们在公共图书馆玩耍,学生们在高校图书馆学习,职员们在公司图书馆读报纸。图书馆以及类似机构要满足人们寻求宁静的需求。图书馆员们要仔细考虑一个图书馆建筑的选址与建造问题,同时要接受图书馆管理与运作及图书馆物理建筑的问题方面教育。信息建筑师无须考虑所问题,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在数字化环境中去创造信息空间。

(4)关注点

这两种职业都强调获取信息,信息建筑师比图书馆员更多关注用户经历与用户对信息的反映。一些人称信息构建是“交互性的图书馆学与信息科学”指的是信息构建运作中的核心是交互设计。信息建筑师的工作表明信息构建是高度可视化的传递,最终是服务于信息表达,这点可以从信息建筑师们对可用性问题的研究看出。

图书馆一职倾向于用一些行为和设备(如编目、馆际参考咨询、版权控制等)进行基本信息组织。这些肯定有助于用户定位资源,这种信息的深层次结构通常用户是看不见也意识不到的。而信息的深层次结构通常不是信息建筑师关注的。

(5)个性化

图书馆员通常对读者群有所了解,甚至了解单个读者。图书馆的主要读者群通常是以地理途径与图书馆以某种方式相连,他们的需要和行为都是图书馆员熟知的或很容易被图书馆员们观察得到。

信息建筑师很少在个人基础上了解他们的目标组。信息建筑师从用户行为的替代物(如日志和市场研究)来推断用户行为。即使是通过面试和可用性测试的方法也仅仅让息建筑师们了解到一种特定产品所有用户的一小部分。

这就是说信息建筑师面对着不知名的用户而图书馆员不是。因此信息构建中的那种推动力是基于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构建没有图书馆工作的主要产品书目,有了书目图书馆员就可以发展无偿咨询系统:如果用户刚开始不理解就教育他们。因此大多数图书馆员在信息的基本组织中是以内容为中心而不是用户。而信息建筑师渴望追求以用户为中心。

综上所述,信息建筑师与图书馆员们不是直接面对同样的问题,因此两个领域不是在一个固定范围内相互作用,也就是说信息建筑师与图书馆员仍是两个单独的职业,目前这两个职业之间只有知识与资源共享的一些零星交换。

随着专业学科交叉融合,将来这两个职业间的联系会更紧密。目前信息建筑师们在研究组配分类和电子商务服务的元数据,图书馆员也正式研究交互设计与网络环境下信息可用性问题,因此未来这两个职业将会在更多层面上共存共荣。

3信息构建与图书馆学的关系

研究信息构建与图书馆职业的关系也是为研究信息构建与图书馆学科关系做铺垫。信息建筑师与图书馆员职业联系与区别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信息构建的核心问题虽然是信息的获取、组织、设计、表达,但它并不能完全纳入到图书馆学的研究体系中去。相反,信息构建对传统图书馆学情报学发展提出了许多挑战,迫使我们去思考多年不变的工作行为与服务方式。

3.1ia对图书馆学的影响

笔者认为,ia给图书馆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表现在以下两点:

(1)工作方式上,ia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的方法。他们的工作中贯穿着对用户的研究。在实践中图书馆并不以用户为中心,经常不能从用户角度去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而首先考虑图书馆量的发展,片面追求馆藏数,忽视利用率,导致使图书馆用户满意度低下。此后我们图书馆学的研究可借鉴ia的用户研究手段、方法,研究读者心理,发展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

(2)ia特别强调用户经验与信息交流。随着图像图形使用界面的到来,尤其是互联网改变人们获取和使用信息的方式,而传统图书馆学强调的是按照信息的那些基本组织方法,科学组织信息并提供给用户,未曾考虑用户与信息交互的界面。ia强调信息交互界面与用户经验,使图书馆情报工作人员拓展了眼界,认识到对信息组织与提供不是一门机械性、重复性劳动,更应富有艺术性、智慧性与创造性。

3.2图书馆学对ia的影响

ia与图书馆学之间的信息流是一个双向的交流,两边都必须积极输入与输出知识,图书馆学同样也对ia的发展给予了坚实的保障,体现在两个方面:

(1)深层信息构造。受控词典、字典、元数据等,对于这些主题的研究在图书馆学界已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ia可以借用这些成果充实自己,更好的在新的数字化环境中去运用它们。

(2)传统和标准。因为图书馆学的研究传统与标准能够创造出更长远稳固的信息系统的核心模型,所以信息建筑师们开始发展那些较少可任意处理的方法,停止使用随兴的方法。

4小结

印度学者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指出:图书馆是个生长着的有机体。特别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图书馆在新环境中的运动就必然表现出更多新的特征。这需要更多更有力的方法,更丰富的其他学科知识来帮助图书馆学研究。

笔者探讨了ia若干最基本的问题,旨在用信息构建去推进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多视角、全方位地去发展图书馆学,使我们现有的知识增值。总而言之,作为网络空间新领域——ia的出现是有必要有价值的。展望未来,ia可能与图书馆学情报学逐步融合,为图书馆更好的在数字化环境中生存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收稿日期:2003-05-30

建筑科学领域知识篇10

[关键词]建筑学课程模块构成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6-0077-03

一、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的概况

(一)非建筑学专业的领域分布

非建筑学专业指与建筑学专业密切相关或相近的本科专业。随着我国学科体系的逐步完善,学科类别分化更为明细,这有利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由此也带动了本科专业的进一步分化,使一些本科专业知识体系更为明显地表现为模块式结构,除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外,每一模块的知识培养规格都要求较高,基本上都对应一个与本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另一个本科专业。建筑学作为一个具有知识结构多元性特点的本科专业,与其对应的相关或相近的非建筑学本科专业也较多。

根据《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所列专业,与建筑学专业相关或相近的非建筑学本科专业(见表1)的学科门类和专业领域分布呈现多元化、跨度大的特点。

表1与建筑学相关或相近的非建筑学本科专业

注:表中所列本科专业以福建农林大学开设的本科专业为例。

(二)建筑类课程的知识结构

建筑学专业知识具有知识类型多元性、知识逻辑非线性的特点,且建筑学知识需要接收者在工程设计训练等实践过程中去掌握,要求建筑学知识接收者对建筑空间、建筑构成有一定的悟性,同时,还必须要有工程上的精确思维。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横跨了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知识结构呈现块状分布的肌理特点。因此,其知识逻辑并不体现为单纯前后紧密关联的线性关系,而是多向度关联,多层面融糅,网格状交织的空间关系。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包括:建筑的内在构成要素,建筑的外部制约要素及建筑的核心问题――空间建构(见图1)。

图1建筑类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

(三)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的设置现状

目前,虽然非建筑学专业对建筑学知识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需求,但在建筑类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组织上,存在照搬建筑学现有课程、专业针对性不强、层次结构的专业逻辑不明确、深度不均衡等问题。

因而,不能简单地套用同一种模式来组织不同专业的建筑类课程教学,在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模块构成方面的教学研究需要开拓和深入,应探索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的建筑类课程教学组织及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对非建筑学专业高级人才的建筑学知识结构的需求。

二、知识模块构成分析在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中的引入

(一)知识模块的构成

建筑类课程可以概括为3个模块:建筑理论、建筑设计方法、建筑技术。每个模块又各由若干个子模块构成,子模块下为具体的课程,共同构成有机、完整、三维向度关联的建筑类课程知识系统(见图2)。

图2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模块构成

设计原理子模块下设课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针对民用建筑的2种类型讲述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为学生掌握设计方法奠定基础。

建构文化子模块下设课程:“中外建筑史”、“建筑美学”及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建筑素养,扩大学生的建筑视野为教学目的,进而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大木结构及古建筑构造。

空间组织子模块融于“建筑设计”课程的渐进式教学过程中,从空间启蒙、空间认知至空间体验,最终满足结构建筑功能、建筑意境之需要去塑造建筑空间。

形态构成子模块以“平面构成”、“空间构成”、“色彩构成”三大构成为基础,融入建筑要素,结合建筑模型制作及建筑设计实践,进行建筑形态构成方面的训练。

营造技术子模块包含了“建筑结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等课程。对于园林、风景园林专业,还有更专门化的相关课程,如:“古建筑结构”、“园林建筑结构”、“园林建筑构造”、“园林建筑材料”等。

建筑物理子模块包含建筑声、光、热等方面的课程,“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及有关绿色、低碳、节能、节地方面的课程亦属此模块。

(二)对非建筑学专业进行建筑学课程知识模块构成分析的目的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非建筑学专业在教学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案例,以市场经济环境下非建筑学的建筑类课程设置为出发点和着眼点,将知识模块的构成分析应用到教学改革中,解决不同专业对相同建筑课程在认识深度、角度和层次上单一的现状,使建筑类课程的层次结构清晰化,不同专业的建筑课程选修个性化,最终实现建筑学相关或相近专业毕业生择业的多样化,从而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市场经济环境。

三、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模块选型

(一)知识模块的角度

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学可以是其专业培养方向之一,目前,随着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确立,城乡规划专业规范的出台[2],城乡规划专业与建筑学专业在本科阶段的培养计划虽渐趋分化,但城乡规划的思维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建筑学的思维方法。对于多数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而言,要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同层次需求,在城乡规划专业中设建筑学培养方向,依然是有必要的。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技术模块中营造技术子模块的相关课程,如材料、结构、施工技术方面的课程已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方向的学生而言,建筑理论及建筑设计方法模块是其认知建筑学问题的角度。

工程管理专业,为满足其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需要,对建筑学知识的认知角度又必须是多元、全面的,但这并不等于必须掌握建筑学专业的全部,因为还有个认知层次及深度的差别。

环境设计专业,其认知建筑学问题的角度主要有两个:一是建筑空间组织;二是与室内设计相关的建筑技术问题,这里含有“建筑构造”等课程。

园林、风景园林专业,研究对象是筑山、理水、植物、建筑这4个园林构成要素。因此,对建筑学知识的认知角度趋向园林建筑专门化。

(二)知识模块的层次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模块层次可分为3种:单阶层次、二阶层次、三阶层次。三阶层次的组成依次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二阶层次是将三阶层次的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合并为扩大专业基础课,再加上专业课;单阶层次则将三阶层次的3个层次融合为1个层次来组织课程教学。

不同专业,不同的建筑类课程模块,层次定位各有不同(见表2)。

表2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的模块层次选型

注:―单阶层次;―二阶层次;―三阶层次

(三)知识模块的深度

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知识模块深度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依次可分为4个级别:知、会、融、践。知,是对所学知识达到认识和了解的深度,在需要之时,知道有这么个知识,可以进一步查阅有关资料。会,是对所学知识达到领会的程度,在需要之时,知道用这种知识做简单的专业应用,而更深入的应用则由建筑学专业人士解决。融,是能将所学知识融入本专业所从事的工作,在需要之时,能灵活运用知识,辅助完成本专业的工作。践,是能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到从事与这方面知识有关的建筑设计上,指导工程施工等专业实践技能的程度,且在这方面达到建筑学专业的水平。

不同专业,不同的建筑类课程模块,其深度定位亦各有不同(表3)。

表3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的模块深度选型

注:―知;―会;―融;■―践

(四)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的建筑类课程模块选型

福建农林大学土木交通学院下设有工程管理专业,专业要求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及工程法规的基础知识及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工程管理各工作环节的基本训练,培养具有工程管理能力,能从事土木工程建设的计划和规划、工程造价管理、施工组织与管理以及工程监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在建筑类课程的模块选型上,对于空间组织、形态构成和建筑技术等课程的要求为专业基础课。建筑构造作为建筑技术下的营造技术,是该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认知水平需达到将所学知识融入本专业所从事的工作的高度。因此,教师要侧重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并能适当地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解决专业工作中的问题。

四、结论

建筑学专业与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设计、园林、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等非建筑学专业有较大的相关度或相近度,因此这6个非建筑学专业对建筑学专业知识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建筑类课程在这6个专业中都有开设。非建筑学专业所开设建筑类课程不能生搬硬套建筑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模式,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定制适合本专业的建筑类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确定相关建筑类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S].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