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慢性病的防治措施十篇慢性病的防治措施十篇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7:07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篇1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因;症状;防治措施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基本功能是生成尿液,借以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及某些废物、毒物,同时经重吸收功能保留水分及其它有用物质,以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及维护酸碱平衡。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是各种原因造成慢性肾实质肾功能损害后期的临床综合征,它以肾功能减退、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为主要表现。是临床泌尿科常见病、多发病。一般病程较长,后期患者病死率高。临床上将慢性肾功能不全分为四期,即:肾功能代偿期、氮质血症期、肾功能衰竭期及尿毒症期。本文笔者就其常见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

关于慢性肾衰竭原因,在临床中是多种多样的,结合本人多年的临床经验及查阅部分文献,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肾小球肾炎

免疫复合物引起各种病理生理改变导致肾小球肾炎,最后引起肾功能衰竭。肾衰可以在几个月内出现,也可以迁延几年,直到血清尿素和肌酐上升,肾功能降至正常人的一半,症状才会出现。

1.2间质性肾炎

间质性肾炎占慢性肾衰发病率的第二位。肾小管萎缩、纤维化、瘢痕化导致肾小球血液供应减少和肾功能减退。

1.3高血压及糖尿病

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南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目前呈上升趋势,如血糖控制不好,会加速肾脏病的进展,一般患糖尿病10年~15年即会影响到肾脏,所以控制血糖非常重要[1]。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会引起肾脏的损害,而且血压控制不好,会加速肾脏病的进展。

1.4多囊肾

多囊肾是一种先天性疾患。病理检查可见发育缺陷的充水小囊。压迫正常肾组织。病情可以长期隐蔽,直到40~50岁后出现肾脏增大,明显肾功能不全才诊断为多囊肾。

1.5下尿路梗阻

下尿路引流不畅,如前列腺良性肥大,或者某种解剖上的缺陷引起尿液返流,引起肾盂、肾盏扩张,称肾积水,压迫正常肾组织,引起肾功能衰竭。

1.6药物性肾损害

很多人由于头痛或全身不舒服等症状,会经常服用一些止痛药或中药,这些药的有些成分会对肾脏产生毒性作用。

2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症状

2.1水代谢障碍

水代谢障碍在慢性肾衰中非常常见,在疾病不同阶段又有所不同。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50%时,病人尿浓缩能力下降,表现为夜尿增加。当肾功能继续恶化呈现氮质血症时,产生渗透性利尿,尿量可多至2000ml/d以上,比重固定在1.010,称等张尿。晚期尿毒症时,肾小球滤过率极度下降,尿量日趋减少,血尿素氮明显上升,病人有烦渴多饮,严重水潴留,产生水肿。部分病人可发生急性左心衰竭。

2.2水电解质紊乱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常发生钠、钾、镁、铁等代谢失常。钠代谢紊乱,极易发生稀释性低钠血症,如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乏力,肌痉挛,抽搐,严重时昏迷。钾代谢紊乱,常见两种情况:酸中毒使细胞钾外逸,细胞膜na、K、atp酶活性下降,可出现高钾血症;由于长期利尿、腹泻、进食不足,可出现低钾血症,表现为心律失常、恶心、呕吐腹胀、乏力、精神萎靡等。

2.3循环系统症状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终末期可出现尿毒症性心包炎,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慢性肾衰常见而又严重的合并症,占慢性肾衰死亡原因的第2位。由于多种调节血压平衡的因素失调,病人可表现为高血压,严重者可发生高血压脑病。

2.4消化系统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最早和最常见的表现,大多数患者在初期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尤以晨起最为明显。部分患者还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等合并症。

2.5呼吸系统症状

慢性肾衰病人于免疫功能降低,易受外界致病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肺炎、胸膜炎、胸腔积液,肺部感染等。尿毒症肺是一种独特形式的肺部充血、水肿,病人不一定有全身体液容量过多,但却有特征性的心腔内压和肺楔压升高。X线的特征是肺门区呈中心性肺水肿,周围肺区正常,呈“蝴蝶状”分布。

2.6心理健康状况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常伴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具有明显的心理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疾病的恶化。其心理问题常见有:1、否认心理。患者否认疾病的存在,怀疑医生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或否认疾病的严重性,存在不同的侥幸心理。误认为医生总喜欢把病情说的重一些,回避要依赖长期治疗和危及生命情况的现实。2、焦虑心理。由于担心自己的未来,健康,经济负担及对该病的恐惧,大部分患者在确诊之后出现焦虑心理。3、依赖心理。;患者被确诊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后觉前途灰暗,生活消极,事情不愿做,喜欢依赖他人,平时小事也要别人帮助。4、抑郁心理与厌世绝望心理等[2]。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疾病的好转,而且造成患者丧失生活信心,家庭不和谐,部分患者甚至放弃治疗和结束生命。

3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措施

3.1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预防

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预防。1、对已有的肾脏疾患或可能引发的原发病因,如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糖尿病、高血压等,进行早期普查和及时有效的治疗,以预防可能发生的慢性肾功能不全。2、防止慢性肾衰持续进展和突然加重,积极纠正脂质代谢紊乱、进优质低蛋白饮食,控制高血压,避免加剧因素,适寒温,避风寒。避免外感、感染同时注意合理饮食和休息,以有效阻止病情进展,促进病情恢复。3、对进入终末期肾功衰的患者积极治疗,以防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发生,如高钾血症、心衰、严重代谢性酸中毒等以延长患者生存期。

3.2药物治疗

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同时辅助以药物治疗,特别是中药治疗。常用于肾功能衰竭的中药主要有以下几种。1、大黄,研究证实大黄可以降低血肌酐和尿素氮,改善氮质血症,改善尿毒症症状,控制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3]。2、黄芪,黄芪的化学成分以苷类、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为主;它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免疫力而且具有保护肾脏及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的作用。3、丹参,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循环、抗凝、促进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及促进组织修复等作用,能够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时的高凝状态和肾脏血液供应,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延缓肾功能衰竭[4]。

3.3心理干预

慢性肾功衰竭病人的心理状态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并且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关。因此在治疗策略上应从过去的社会、生物医学模式向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转换。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还应该了解每个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存在社会心理因素,辅以相应的心理治疗,如心理暗示、心理疏导及认知疗法等,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使患者增强正确面对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董艳萍,寇巧迎.浅议慢性肾功能衰竭主要症状的临床护理[J].中国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9.4(11):666-667.

[2]吕纪明,高永香.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心理状态评估[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0.2(9):47.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篇2

据孔灵芝介绍,影响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病患病、死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目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死亡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的构成已上升至85%。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慢性病的高负担期,具有“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的特点,慢性病在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达到了70%。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提高、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孔灵芝说,面对慢性病高发态势,卫生部高度重视,把慢性病防治列为卫生工作的重点,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慢性病防控体系,紧密结合医改,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慢性病防控项目。大力推行健康教育,落实综合防控策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建立慢性病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技术指导和能力建设,通过多年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

孔灵芝说,与慢性病的严峻形势和百姓的健康需求相比,当前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还存在全社会认识不足,公共政策和社会支持环境缺乏,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有待建立等问题。卫生系统内部也存在工作机制不顺畅、防治结合服务能力不足、防治资源难以整合、信息共享难以实现等困难。这些困难和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慢性病防治事业的整体发展。

孔灵芝继续介绍说,为有效解决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形成政府社会防治工作合力,共同应对慢性病的严峻挑战,日前,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5个部委局联合印发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这是我国第一个慢性病部级综合防治规划,为我国“十二五”期间慢性病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慢性病防治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去年联大召开的慢性病高级别会议通过的慢性病防治政治宣言的承诺。《规划》紧密围绕“人均期望寿命提高1岁”的健康核心目标,着力打造覆盖全国的慢性病防治服务体系,建立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机制,明确“十二五”期间慢性病防治的具体目标和策略措施。规划内容突出了四个特点:一是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的跨部门协调机制,明确了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责,提出将健康融入各项公共政策的发展战略。二是健全慢性病综合防治专业体系,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院、专病防治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慢性病防控中的分工负责和分级管理机制,逐步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三是按照三级预防策略,针对全人群、高风险人群和慢性病患者分别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体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基本原则。四是借力卫生城镇、健康城镇创建,开展示范区建设和省部共建,搭建慢性病综合防治平台,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提高慢性病综合防治能力和水平。《规划》的制定和出台,对提高各级政府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和指导地方开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为推进规划实施,卫生等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宣传动员力度,制定了慢性病防治核心信息,形成了专家共识,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中央财政加大对慢性病防控的投入力度,2012年医改重大专项慢性病防控项目中央财政投入资金较2011年增长了近1倍。加强了指导和评估,启动了重点慢性病专项行动计划和规划实施评价体系的制订工作。卫生部还将会同相关部门,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慢性病防治的体系和机制建设,深入开展慢性病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着力解决慢性病防治在适宜技术选择、基本药物遴选、基层防治模式和筹资保障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加大技术推广和科学普及工作力度,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利用,全面提高慢性病综合防治能力。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篇3

【关键词】预防;控制;慢性病;三级预防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277-01

1认识慢性病

1.1慢性病的概念: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慢性病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疾病状态,表现为逐渐的或进行性的器官功能降低。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发人群。近年来,慢性病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1.2慢性病的特点:①病因复杂,常为多因素作用的结果;②发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③发病与心理因素,环境因素有关;④潜伏期长,与长期不良习性有关;⑤病程长,发病后较难治愈,可终生带病;⑥慢性病可预防,通过改变行为和环境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⑦病死率和伤残率高;⑧需要治疗的医疗费用高。

1.3常见的慢性病:①呼吸系统:慢性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慢性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矽肺、肺纤维化等;②循环系统: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先心病、高血压、心瓣膜病、慢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疾病、慢性心包炎等;③消化系统: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结核、慢性结肠炎、慢性腹泻、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胰腺炎、慢性胆囊炎等;④泌尿系统:慢性肾炎、慢性肾衰、慢性泌尿系统感染等;⑤血液系统:慢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瘤;⑥内分泌系统:慢性甲状腺炎、甲亢、甲减等;⑦代谢和营养:糖尿病、营养不良症、痛风、骨质疏松等;⑧结缔组织和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血管炎、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系统性硬化病、骨性关节炎等。

1.4慢性病的现状:

据《中国慢性病》报告,慢性病的现状有:

1.4.1慢性病成为人群主要死因,死亡和患病持续上升。

中国人群慢性病死亡持续上升。1991~2000年中国慢性病死亡的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已经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死亡数将近600万人。慢性病已成为我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达85.3%和79.5%。即使在贫困地区,慢性病的死亡也是不容忽视的,许多贫困县也已达到60%。2000年全国死亡人数731万人,在近600万人的慢性病死亡者中,死亡于心血管疾病250万人,肿瘤140万人,慢性肺部疾病28万人,糖尿病直接死亡9万人,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19.3%、34.0%、17.6%和1.2%。1959~2002年的四十余年间,我国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其中1991~2002年的10年间,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7000多万人。

1.4.2慢性病相关危害因素流行日益严重我国人群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快速上升。由于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食物供应不断丰富的20多年中,人们偏离“平衡膳食”的食物消费行为日益突出。肉类和油脂消费增加,食盐摄入居高不下,身体活动不足,饮酒、吸烟等综合性因素增加,导致超重、肥胖等慢性疾病,从而增加了很大的负担。

2预防和控制慢性病

要想控制慢性病,重点在于预防,因此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慢性病的预防上。

2.1慢性病的三级预防:

疾病的自然史是每个阶段,都可以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或恶化,因此预防工作也可以根据疾病的自然史相应的分为三级。

第一级预防,也叫初级预防,主要是针对致病因子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其中包括自我保健和健康教育。也就是说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教育方式在发病前期进行干预,增强人群的体制促进人们主动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从而消除致病因素达到预防疾病的作用。一级预防也包括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第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它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防止和减缓疾病发展的重要措施。主要是对疾病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把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

第三级预防,主要为对症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减少疾病的不良作用,防止复发、转移,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经丧失劳动力或残废者,通过康复治疗,促进早日康复。

2.2慢性病的预防对策:①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篇4

健康是金,预防是福。2009年4月,我国出台的新医改方案有一个重要理念“无病为上”,强调疾病的预防、控制。这与2000年前《黄帝内经》中强调的“上医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

“健康是为人的第一权利,是人类生存的第一条件,是一切历史的第一前提”。保障人们的健康权,是重大的民生话题,也是关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2009年12月,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河南省疾控中心)主任刘国华为我们解读了“无病为上”这一医改新理念。

记者:针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国家出台了新医改方案。我们注意到,这次新医改把“无病为上”作为一个重要理念提出。那么,您认为这一理念出现在新医改中的意义何在?请谈谈您对“无病为上”理念的理解。

刘国华:健康在于防治。今天,我们提出的“无病为上”理念,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上医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思想,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最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也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疾病预防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投入的经费呈大量增长态势。这是新医改提出“无病为上”理念的社会背景。

新医改方案明确的“五项重点改革”、8500亿的总量投入中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与疾病预防控制密不可分。另外,新医改方案中提出的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都是贯彻“无病为上”理念的体现。

记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重大疾病防控机构和重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的执行者、拟定者,在落实“无病为上”理念,在全面提升人们的身体素质,保障人们的健康权方面有什么举措?

刘国华:在“无病为上”理念的落实上,作为疾病防控部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措施较多,如预防接种,能大幅度降低相关传染病发病率。仅从乙肝疫苗接种资料显示,经过20年的努力,目前河南省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由11.1%下降到3.4%;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现代医学告诉我们,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许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都有一个较长的隐性发展期,在发生、发展期几乎没有症状,症状显现时就医,疾病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而且,这些疾病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我们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宣传疾病防治知识,在试点地区进行行为干预等,取得了可喜成绩。

另外,疾病防控部门应积极配合政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2009年7月,卫生部、财政部及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共同制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推动城乡和地区间公共卫生服务差距的缩小,疾病防控部门应尽可能发挥自身作用。

记者:据统计,慢性病治疗占用了我国大量的医疗资源,那么,在慢性病防治上,您对公众和政府有什么好的建议?今后,在常规体检中是否会增加对慢性病的筛查,或者会采取什么别的措施?

刘国华: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导疾病,这对疾病防控部门、政府及个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疾病防控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抓好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同时,推动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一是要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转变职能,真正体现其“六位一体”(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功能,发挥其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具体实施作用;二是加强疾病监测,跟踪了解慢性病发病动态,指导公众预防控制;三是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防范意识。

当然,各级政府也应强化对慢性病的防治投入、健全各部门协调机制等,这是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质量的基础。同时,各地应开展慢性病普查或筛查工作,在当前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进行全民或职工体检,做到慢性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重视健康体检,防病于未然,已经成为21世纪健康新理念。对于公众,应通过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保持心理健康等防止或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能及时发现慢性病;及时治疗,能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和伤残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新医改中,启动了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都直接定位于城乡居民,其中有4项(健康档案、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老年人保健)与慢性病防治有关,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必将促进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记者:新医改方案强调疾病防控,就是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今后将要承担更加重大的责任,面对新的形势,河南省疾控中心有哪些应对措施?当前,河南省疾控中心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什么?

刘国华:当前一个阶段,河南省疾控中心的总体工作思路是“抓好一个基础、突出三个重点”,即以免疫预防与规划全面实施为基础,突出社会和群众关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理,突出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以及突出推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绩效考核,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围绕这一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防治措施,预防控制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国家赋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就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等。这就决定了各级疾控机构必须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载体,是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切实贯彻落实新医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要求负有重要职责。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篇5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呼吸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种,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容易发生。慢支一般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显著特征的疾病,属于慢阻肺的范畴。

引起慢支的常见病因

1.吸烟:吸烟与慢支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发生慢支的几率越高,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吸烟能使支气管上皮纤毛变短、不规则,使纤毛功能受抑制与损伤,从而导致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黏液积聚,肺泡中吞噬细胞功能减弱,易引起感染,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致病。吸烟还可以引起支气管痉挛等变化,是慢性支气管炎的罪魁祸首。

2.空气污染:汽车释放的大量废气,不仅有烟雾的刺激,还有看不见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气、臭气等,都会对支气管黏膜造成损伤,使纤毛清除功能下降,分泌物增加,为细菌入侵与繁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感染:各种致病菌或病毒感染是慢支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甲型链球菌、奈瑟球菌等,主要的致病病毒有鼻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这些致病微生物会随空气与尘埃一起被吸入呼吸道而致病。

4.过敏因素:少数病人有过敏体质,有人对花粉过敏,有人对粉尘过敏,等。过敏反应可以使支气管收缩或痉挛、组织损伤与炎症反应,继而发生慢支病,以喘息型慢支更多见。

慢支的常见临床表现

慢支患者多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以反复发作而且逐渐加重为特征。开始症状较轻,气候变化或受凉后病情突然发作或加重。

主要症状有:①咳嗽:因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积聚于支气管腔内,引起强烈刺激导致咳嗽,一般在晨间咳嗽频繁而重,白天活动时较轻,晚间睡前有阵发性咳嗽。②咯痰:由于夜间睡眠后支气管腔内积蓄大量的痰液,支气管分泌物增加,因此,起床后或改变时引起刺激性咳嗽和排痰,常以清晨排痰量多,痰液早期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泡沫性痰,若混合感染则为脓性痰,偶尔痰中带血丝。③气促:早期一般无气促现象,但反复发作多年后会由于阻塞性肺气肿,伴有程度不等的气促发生。尤其在劳动或活动量大时会气喘,严重时生活难以自理。④喘息:部分慢支患者有支气管痉挛而出现喘息现象,尤其是因过敏因素引起的慢支患者,常在喘息时伴有哮喘音出现,感到十分难受。

诊断与临床分型分期

慢支的诊断是比较容易的,一般根据咳嗽、咯痰或伴喘息,每年发作持续3个月,连续2年以上或更长时间的患者,排除其他心、肺疾病后就可诊断为慢支。

分型:慢支可分为单纯型与喘息型。①单纯型:主要表现为咳嗽、咯痰。②喘息型:除咳嗽、咯痰外还有喘息、气促,伴有哮鸣音。

分期:按病情进展可分为三期。①急性发作期:指在一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称为急性发作期。②慢性迁延期:指有不同程度的咳、喘、痰症状,迁延一个月以上的患者。③临床缓解期:经治疗后症状基本缓解或消失,或者只有轻微咳嗽,少量痰液,持续2个月以上的患者。

慢支的合理治疗

针对慢支的发病原因、病期及反复发作的特点,采取防治结合的综合措施。对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以抗感染、祛痰、镇咳为主。伴有喘息者应给予解痉平喘治疗。对临床缓解期病人以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预防复发为主。具体措施包括:①控制感染:根据主要致病菌及病情严重程度用药,轻者可口服,较重者可肌肉注射,严重者静脉注射。常用药物有青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等。②祛痰与镇咳:常用药物有氯化铵合剂、溴己新等。③解痉与平喘:常用药物有氨茶碱、喘康速、舒喘灵、异丙托品等。④气雾疗法:可用生理盐水汽雾湿化吸入或加溴己新、异丙托溴铵等,有利于排痰平喘。

慢支的预防措施

现代预防医学提出的“三级预防”措施,对慢支的预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具体预防措施包括:

1.戒烟:世界卫生组织在1992年制定的促进人类健康的“维多利亚宣言”,明确提出“戒烟限酒”是确保健康的四大措施之一。戒烟对慢支的预防尤其重要。吸烟者等于是自毁自己的呼吸系统,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有科学家计算过,吸烟1支缩短寿命7分钟,日吸烟20-40支者则每月缩短寿命70-140小时(3~6天),每年缩短寿命36~72天。还有科学家研究过尼古丁的毒性,用1滴纯尼古丁滴在一只狗的舌头上,几分钟后可致健康狗死亡;若将1滴纯尼古丁滴在一匹体重200公斤的健康骏马舌头上,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毒死这匹骏马。已经知道烟雾中含有69种致癌物质,香烟中含有6000多种对人体有害物质。

2.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抵抗力。我国古代经典著作《素问・上古天真论》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其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对外邪(致病原)、内邪(精神因素)要注重防御,才能不生病。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身体会发生某些退行性变化。如内分泌功能减退,尤其是女性45岁左右进入更年期,月经不调直至绝经,更要注重锻炼和调理。

3.避免接触各种过敏原与有害气体。如对花粉过敏,应尽量避开鲜花与花卉植物;对粉尘过敏者要远离粉尘污染的环境。散步、锻炼不要在汽车流量大的地方进行,避免汽车尾气中有害物质的侵袭。在特殊环境中工作的人员要注意保护自己,如制氨车间、化学药品车间等,一定要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将不利因素减到最低程度。 4.习惯于早、晚锻炼的中老年人,在选择锻炼场地时要注意环境。早晨锻炼不要在树木下进行,因为晚上树木会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只有在白天光合作用时才会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所以早、晚锻炼时不可在树林中、树荫下进行。

5.避免受凉及感冒。俗话说“百病都从凉上起”,慢支也不例外。若不注意气候变化,冬天锻炼穿衣太少,或者锻炼时大汗淋漓,回家后未能及时擦拭干与更衣者,极易受凉与感冒,长此以往必会发生慢支病。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篇6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国家和省、市慢性病防治工作相关政策和策略,不断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严格遵循“预防为主,科学防治,高效推进”的工作方针,不断探索我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有效措施和长效管理模式,确保慢性病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为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贯彻“政府主导、多部门行动、全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综合控制慢性病社会和个体风险,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早诊早治、疾病规范化管理,减少慢性病负担,推广有效管理模式,全面推动我区慢性病防控工作。按照全国慢性病示范区考核评价方案达到各项指标要求,最终通过部级慢性病示范区创建工作考核验收。

(二)工作目标

1、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专业机构支持、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与体制。

2、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控工作体系,加强慢性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3、规范开展慢性病综合监测、干预和评估,完善慢性病信息管理系统。

4、探索适合于全区的慢性病防控策略、措施和长效管理模式。

(三)主要指标

1、知识知晓率:人群慢性病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自我血压水平知晓率达到70%,自我血糖水平知晓率达到30%。

2、健康行为形成率:成年男性吸烟率控制在60%以下;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平均每天运动量6000步以上的成年人的比例达到35%以上。

3、慢性病早期发现率:高血压、糖尿病登记率不低于当地调查患病率或全国平均患病率的60%;干预人群重点癌症早诊率不低于50%。

4、慢性病管理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不低于35%和30%。

5、慢性病控制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30%和25%。

三、工作内容

(一)完善保障措施。落实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示范区创建工作中所采取的组织、经费、政策和队伍等保障措施。

(二)开展慢性病社区诊断。根据全区社会人口经济等基本情况、主要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流行状况等,确定重点目标人群和优先领域,明确主要策略和行动措施。

(三)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监测系统。建立和完善覆盖辖区全人群的慢性病监测系统,包括慢性病死因监测、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肿瘤登记和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等。

(四)深化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开展媒体宣传,提供宣传资料技术支持,营造社区宣传和支持性环境,结合健康主题日开展系列宣传活动。

(五)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开展示范创建、工作场所干预、群众社区健身活动,以及平衡膳食和烟草控制等活动。

(六)加强慢性病高危人群发现和干预。利用多种途径实现慢性病高危人群早发现,并实施分类管理和干预。

(七)完善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规范化管理,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八)开展肿瘤早诊早治。对社区医务人员及居民开展癌症相关症状和预防控制方面的宣传教育,开展健康体检,并加大40岁以上人群的相关肿瘤标志物检测工作。

(九)落实重性精神病管理治疗工作。建立完善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网络,规范开展重性精神病人的发现、登记、报告、药物治疗、转诊、社区管理和康复等工作,提高患者管理率和治疗率。

(十)推广口腔预防适宜技术。在全区中小学校为适龄学生免费开展窝沟封闭预防龋齿工作。适龄中小学生窝沟封闭机构覆盖率达100%。

四、工作要求

(一)继续完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模式。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由区政府领导,以区疾控为核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平台,区级相关部门和各镇街共同参与、密切协作、分工负责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体系。通过示范区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我区慢性病防控组织体系架构,出台相关保障政策,强化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促进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实施人才强卫战略。全面深化与师范大学医学院区域卫生协作,与浙一医院、中医药大学等省市级医院和高校开展全面合作,以形成区域医疗卫生最优化的共同体。继续在建立并完善对口技术指导和导师(顾问)制、共建社区医疗规范化培训实习基地、建立长效人才培养制度、建立科研项目协作机制、促进信息化建设等五个方面深化区域协作;同时用三年的时间,开展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培训师(健康教育技能)的培养,从而有效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性病综合防控能力和水平。

(三)全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主动贴近群众服务需求,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完善服务举措,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整合慢性病团队服务和家庭医生服务,明确团队医护人员职能,在慢性病患者的发现、随访、健康教育咨询、行为干预、双向转诊等各个管理环节中,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组团式服务为手段,提供便捷、连续、全面的精细化服务项目和个性化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内容。

(四)全面开展健康行为方式宣传活动。

1、成立“健康讲师团”,走进机关、企事业单位,走进社区讲堂,向辖区居民宣传慢性病防治知识;社区医生加强与辖区内慢性病患者自助管理小组的联系,指导小组成员开展慢性病防治活动。

2、广泛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创造有利于健康运动的环境,组织职工开展群体性健身活动,落实工作场所工间操健身制度,每人每天不少于20分钟。实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3、政府部门带头,在全社会开展控制吸烟行动。开展创建无烟场所和无烟单位工作。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行禁烟,并逐年提高无烟场所覆盖比例。

4、组织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并参与世界无烟日、全民健身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全国爱牙日、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以及肿瘤防治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

5、各镇街要建立3支以上由社区居民为主体的群众性健身活动团体,在社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6、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要积极组织开展健康讲座和咨询,设立慢性病综合防控知识宣传栏,发放慢性病防治相关宣传材料,普及慢性病防控知识和理念。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做好技术指导、支持工作。

7、在中小学校开展以“健康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健康知识传播活动,开设慢性病相关健康教育课,探索学生常见病与慢性病防治相结合的模式。幼儿园与小学要利用家长会等形式,举办合理膳食、口腔保健等知识讲座。

8、积极创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食堂(餐厅),每年创建不少于5家。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区政府成立创建全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多部门合作机制,保证必要的硬件软件投入。各成员单位充实调配人员力量,各司其职,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认真完成创建工作目标任务。

(二)经费保障。区财政部门根据我区创建工作需要,及时安排专项工作经费,足额拨付至有关单位。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篇7

关键词雏鸡;病症;防治措施

仪征市地处宁镇、扬宁、镇扬三角中心地带,全市2/3的地区为丘陵山区和缓岗平原区,农副业发达,广大农村有春季养鸡的传统,但雏鸡易发生各种病害,而广大农民缺乏识别和防治的知识,往往造成雏鸡大量死亡,极大地影响了农民养鸡的积极性[1]。现将春季雏鸡常见病症状识别和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鸡新城疫

鸡新城疫是由副粘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多于春、夏两季发病,雏鸡比成年鸡易感性更高[2]。

1.1主要症状

鸡新城疫潜伏期一般为3~5d,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3种类型。最急性型:病鸡常无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多见于此病流行初期,流行快速,死亡率高。急性型:病初体温高达44℃,突然减食或停食,鸡冠和肉垂呈紫黑色。精神萎顿,离群呆立,垂头缩颈,双翅下垂。冠和肉髯暗红色或黑紫色。嗉囔内常充满液体及气体,呼吸困难,喉部发出咯咯声;腹泻,粪便呈黄绿色,混有血液,粪便稀薄、恶臭,一般2~5d死亡。慢性型:病初症状与急性型相同,出现神经症状,腿、翅麻痹,运动失调,头颈向后或向一侧扭转,伏地旋转,一般10~20d死亡。

1.2防治措施

一是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雏鸡的抗病力,同时严格隔离消毒,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大、中型鸡场应实行“全进全出”制,严格检疫制度。二是采取免疫接种。安全区,一般1~3日龄雏鸡可用ⅱ系疫苗滴鼻或点眼,8周龄时用ⅰ系疫苗剌种或肌注;疫区或受威胁区,1~3日龄时接种ⅱ系疫苗,3周龄时接种ⅰ系疫苗,10~13周龄时再用ⅰ系疫苗接种1次;紧急预防可用ⅳ系疫苗肌注。早期病例可采用高免血清治疗,效果较好。鸡群一旦发生此病,应立刻封锁鸡场,彻底消毒环境,紧急预防接种;死鸡、垫草、粪便应深埋或烧毁。

2鸡白痢

鸡白痢是由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3]。2周龄雏鸡多呈急性败血症型;20~45日龄鸡呈亚急性型;成年鸡多为慢性或隐性感染。

2.1主要症状

小鸡怕冷、食欲停止、下白痢,白粪似浆糊状,肛门周围沾满石灰色的稀粪。随着病情的发展,白痢更明显,拉屎时因为肚子痛而发出尖叫。发病雏鸡多在出壳后1~2周内死亡,5~10d雏鸡死亡率高达50%~80%。

2.2防治措施

一是加强管理。鸡场或养鸡专业户应严禁引进病鸡和病鸡种蛋,坚持自繁自养原则。病鸡及带病鸡污染的鸡舍、饲槽、饮水器、孵化器具等,应根据不同对象选用2%福尔马林,或氢氧化钠,或漂白粉等消毒药严格消毒。育雏室应保持清洁干燥,温度适宜、稳定。二是药剂治疗。雏鸡出壳后,一般可用0.01%~0.03%高锰酸钾溶液饮水1~2d;5kg饲料中加入土霉素或四环素3g,连续饲喂6~8d;也可采取每300羽雏鸡用40万单位青霉素加清水1kg,每天上午和下午各饮1次,连饮3~5d。

3球虫病

每年5~9月为球虫病流行季节,潮湿的雨季为暴发期,一般以15~50日龄的小鸡发病率最高,死亡率可达70%~90%。

3.1主要症状

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多见于幼鸡,病初患鸡精神沉郁,食欲不振,饮欲增加,嗉囊积液;腹泻,粪便有白色丝状或肉色血块,逐渐消瘦,最后出现痉挛现象或昏迷状态而很快死亡。慢性型多见于较大日龄鸡或成年鸡,病程较长,病鸡生长缓慢,羽毛松乱。

3.2防治措施

一是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鸡舍清洁干燥,育雏期或中鸡期最好推行网养,以防饲料和饮水被粪便污染。药物预防可从8日龄开始,用0.04%球虫净或增效磺胺类药物拌料喂鸡,每3~5d为一个疗程,隔15d再用同样的方法给药一个疗程,可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二是药剂治疗。土霉素或金霉素,每羽每天6~8mg,拌料饲喂5~7d;磺胺脒,按0.4%比例拌料饲喂,连用5~10d;磺胺二甲嘧啶,按0.04%比例拌料饲喂,连喂3d,停喂3d,再喂3d;青霉素,8~10万单位/羽,肌注,1次/d,连用2d。

4鸡传染性法氏囊炎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是由法氏囊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4]。2~15周龄鸡易感,其中3~5周龄雏鸡最易感。发病快,发病率高,死亡集中在几天之内。

4.1主要症状

早期厌食、呆立,羽毛蓬乱,畏寒战栗等,继而部分鸡有自行啄肛现象。随后病鸡排白色或黄白色水样便,肛门周围羽毛被粪便污染。急性者出现症状后1~2d内死亡,死前拒食、羞明、震颤。病鸡耐过后出现贫血、消瘦、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低。

4.2防治措施

对种蛋、孵化全过程,育雏各阶段进行全面消毒,保证鸡场各生产环节的卫生。消毒药以次氯酸钠、福尔马林和强碱效果较好。应用传染性法氏囊炎弱毒疫苗d,分别在雏鸡的14日龄和32日龄进行饮水免疫,或进行滴鼻、点眼免疫。

5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各品种、年龄的鸡均可发病。以雏鸡最为严重。

5.1主要症状

呼吸困难、伸颈张口呼吸、咳嗽,有时伴有啰音、流鼻涕,特别在夜间听得更清楚。随病程发展,全身症状加重,精神萎靡,食欲减少或废绝,羽毛松乱、怕冷,常挤成一团。2周龄雏鸡常见有鼻窦肿胀,流出黏性鼻液,眼圈周围湿润,常流眼泪并逐渐消瘦死亡,死亡率可达25%以上。

5.2防治措施

一是加强日常管理。降低饲养密度,避免鸡群拥挤,注意温度、湿度变化,避免过冷、过热。加强通风,防止有害气体刺激呼吸道。合理配比饲料,防止维生素,尤其是va的缺乏,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二是药剂防治。对呼吸型传染性支气管炎,首免可在7~10日龄用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弱毒疫苗点眼或滴鼻;二免可于30日龄用传染性支气管炎h52弱毒疫苗点眼或滴鼻。对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可于4~5日龄和20~30日龄用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苗进行免疫接种,或用灭活油乳疫苗于7~9日龄颈部皮下注射。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变异株,可于20~30日龄、100~120日龄接种4/91弱毒疫苗或皮下及肌肉注射灭活油乳疫苗。治疗可用家禽基因工程干扰素注射并加丁胺卡那注射液100ml/500只,加2mg地塞米松注射液30ml/500只,加利巴韦林注射液30ml/500只,混合肌注。

6鸡痘

鸡痘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病。

6.1主要症状

干燥型:在鸡冠、脸和肉垂等部位,有小泡疹及痂皮。潮湿型:感染口腔和喉头黏膜,引起口疮或黄色伪膜。皮肤型鸡痘较普遍,潮湿型鸡痘死亡率较高。2种类型可能同时发生,也可能单独出现。

6.2防治措施

可在l1日龄和20日龄分2次翅下刺种预防治疗,可用盐酸吗啉双胍片,每只鸡1~2片,2次/d,连用2d。对白喉型的,可喂服成药“喉症丸”,每只鸡2粒,拌饲料喂1次,连喂2d。对皮肤上的痘痂,可用5%碘酊消毒,口腔内用碘甘油涂,或涂以硫磺、雄黄等量合剂粉。

7参考文献

[1]甘芳.雏鸡常见疾病的防治[j].新农村,2004(1):19.

[2]付友山.雏鸡常见病的主要预防措施[j].新兽医,2006(3):38-39.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篇8

一、粗糙黄苗

如整地不精细,土壤中大块土较多,土壤过松,根系下扎不好,造成麦苗生长缓慢、缩心、黄叶、苗弱。

防治措施:及早压碎覆土、浇水细锄。

二、肥烧黄苗

由于底肥没有腐熟,种肥(化肥、微肥)施用过多,幼苗、种子接触到这些肥料后易被烧伤,致使叶片或叶尖发黄。

防治措施:可浇水补救,每天浇1次,连浇几天。

三、药害黄苗

如拌种农药的浓度过大,根尖受伤膨大而造成的黄苗。

防治措施:如问题不严重,可不处理,等到次生根长出后,麦苗自然会由黄转绿。如问题严重,应浇水补救,浇后松土。

四、过密黄苗

播种较早、播量较大的麦田常常出现麦苗生长过旺、密度过大,麦苗由于营养跟不上,发育不良而发黄。

防治措施:一方面进行压土,使生长变慢而长得粗壮;另一方面要深耕断根,控制分蘖的增加和小分蘖的过旺生长,利于壮苗。同时应注意及时疏苗,适期追肥,必要时可采用多效唑化控。

五、缺肥黄苗

播种时没来得及施底肥或施肥不足,随后又没有及时追肥,麦苗因长期缺肥而发黄。

防治措施:在冬前补施化肥,越早越好。一般每亩追施碳酸氢铵25~30千克、磷肥15~20千克,以促早分蘖,早生次生根。

六、干旱黄苗

由于干旱天气或土壤水分缺乏,麦苗吸水困难致使生长缓慢,叶色灰绿,心叶迟迟不长,基部叶片变黄,次生根少,分蘖困难。

防治措施:及时浇水施肥,促进麦苗生长正常、苗壮蘖多。

七、渍害黄苗

一些地势低洼、开沟排水不良的田块,由于长期处于渍水状态,有机质分解缓慢,养分不能及时吸收,致使麦苗叶色发黄,生长缓慢,根系发育受阻,扎根浅,严重的还会出现烂根死苗现象。

防治措施:立即做好清沟排水工作,加深疏通田间排水沟渠,降低地下水位,然后再配施适量的速效氮肥及磷钾肥,促其恢复正常生长。

八、虫害黄苗

①麦蚜和麦蜘蛛吸取叶片汁液而造成叶片发黄;②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咬食麦苗根茎,使叶片发黄,严重时直接咬断根茎部造成断苗。

防治措施:①每亩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65~75毫升对水50千克进行喷雾防治;②可用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硫磷乳油1000倍液灌根。

九、病害黄苗

纹枯病、锈病、全蚀病等危害均能导致麦苗发黄变弱。

防治措施:及时采取药剂防治。对纹枯病可每亩用20%三唑酮乳油150克,或5%井冈霉素水剂150~20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75克,对水50~75千克喷施;对锈病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施;对全蚀病可每亩用15%三唑酮乳油150~200克,对水50~60千克喷施。

十、冷害黄苗

小麦出苗后,如果遇到寒潮降温,就易发生冷害。嫩尖、叶尖突然间发黄且均匀;或是叶片的部分组织受伤,似开水烫过,以后逐渐枯黄。

防治措施:寒流到来前及时浇水,寒流过后加强管理,喷施叶面肥。

十一、盐害黄苗

土壤含盐较高时,常导致小麦植株瘦小矮挺,分蘖少,叶片狭窄,基部黄叶多,叶色黄绿,叶梢呈紫红色。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篇9

一、工作目标

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区行动、全民参与的慢病综合防控机制。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早诊早治、慢病规范化管理等工作,有效防控慢病,减轻慢病负担。

具体指标如下:

(一)慢病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自我血压水平知晓率达到80%以上,自我血糖水平知晓率达到60%以上。

(二)成年男性吸烟率控制在60%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行禁烟;居民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8克;每天运动量6000步以上的成年人比例达到35%以上。

(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登记、建档率达到90%以上;干预人群重点癌症早诊率不低于50%。

(四)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均不低于85%。

(五)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50%和45%。

(六)死因、脑卒中、冠心病和肿瘤监测报告率达到95%以上。

二、工作内容

(一)开展慢病社区诊断。

收集、整理全区基础信息和资料,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分析全区主要慢病及危险因素流行情况,确定重点目标人群,明确主要策略和行动措施。

(二)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1.开展重点场所、重点区域慢病防控知识宣传。督促各类文化娱乐场所落实《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禁止吸烟。在影剧院、文化馆等文化、科普场所定期播放慢病防治科普宣传片或公益广告。在候车室、高速公路出口播放慢病防治宣传片或滚动字幕,发放慢病防治宣传材料。在长途汽车、公交车厢显著位置张贴慢病防治公益广告。

2.加大媒体慢病防控知识公益宣传。电视台每月至少播放1期慢病防控知识公益广告或科普知识,黄金时段专题报道肿瘤防治日、健康生活方式日、高血压日、糖尿病日等卫生日主题活动。利用短信平台定期向全区居民发送健康提示及健康常识手机短信,全年不少于300万条。通过政务网、卫生局网站,定期健康常识。

3.开展社区慢病防控知识宣传。在全区各街道建设1处健康教育基地,定期开展健康宣传活动。在社区建立150处健康教育阵地,由社区居委会协助卫生部门开展慢病防控知识讲座和咨询活动,并定期更新宣传栏内容。

4.开展学校慢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为学生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合理膳食、慢病防控知识授课时间每学期不少于2学时。利用家长学校、幼儿园家长会等形式,每年至少举办2次合理膳食、口腔保健等知识讲座。

5.开展重点卫生日主题宣传活动。以高血压日、糖尿病日、肿瘤防治宣传周、世界无烟日、全民健身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全国爱牙日、世界肝炎日等为契机,开展合理膳食、慢病防控知识宣传活动,动员和发动政府各部门、全社会各阶层积极参加。

6.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大讲堂。成立全区健康教育巡讲团,定期在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举办健康知识讲座100场,提高居民慢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7.举办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竞赛活动。在各街道开展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竞赛初赛的基础上,每个街道选拔1个家庭代表队参加全区决赛。

(三)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1.将健身场所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提高健身场所15分钟步行覆盖率,城区人行道及自行车道规划、建设科学合理,适宜健身。在风景区建设健康标识路,开展合理膳食、慢病防控知识宣传。

2.广泛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建设有利于身体活动的支持性环境,组织职工开展群体性健身活动,建立职工工间操制度,职工每日运动时间不低于20分钟。

3.组织编写《区居民健康教育指南》,每户发放1本。向全区居民发放控油壶、控盐勺、Bmi尺,指导家庭控油、控盐、控制体重,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4.开展中小学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建立学生营养午餐制度;实施“阳光体育”的中小学校比例达100%,中小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落实《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学校全面禁烟。

5.实施儿童龋齿充填和窝沟封闭。开展儿童口腔健康检查,对检查中发现患有龋齿的儿童及早进行充填,幼儿园和学校为单位的儿童龋齿充填率达到30%以上。为符合适应症的儿童提供第一、第二恒磨牙窝沟封闭免费服务,封闭率达到50%以上。

6.对餐饮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健康膳食知识与技能培训,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食堂和公共餐厅建立健康饮食宣传制度,广泛宣传合理膳食和慢病防治知识。

7.推广食品营养成分标签,鼓励并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开发、生产和销售低糖、低脂和低盐等健康食品。

8.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要积极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创建活动,创建示范学校、示范单位、示范社区、示范食堂(餐厅)等50个示范单位,起到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的作用。

(四)居民慢病管理。

1.及时发现慢病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

(1)通过对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老年人健康查体等途径,积极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

(2)实行医疗机构35岁以上病人首诊测血压制度,对所有初次就诊患者测量血压并首诊登记,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率90%以上。

(3)机关事业单位每年为职工体检1次,覆盖率达到100%;企业每2年为职工至少体检1次,覆盖率达到50%以上。各单位体检结束后,及时掌握高危人群状况和慢病患病情况,并提出慢病防控意见和建议。

(4)在医疗机构、社区、学校、机关等场所建立15个健康自助检测点,提供自动血压计、电子身高体重测量仪、健康触碰一体机、膳食宝塔模型等设备。

(5)规范慢病高危人群管理。对发现的慢病高危人群建立个人管理档案,选择适宜的干预手段对高危人群进行合理膳食、慢病防控等健康指导,每年至少开展2次随访。加强高危人群健康教育,提高慢病防治认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培养自测血压、血糖、体重、腰围等自我管理和定期检测技能。

2.加强社区慢病防治,规范慢病患者管理

(1)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开展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筛查,建立管理档案,实现随访信息电子化,每年对患者开展4次随访,至少进行1次较全面的健康检查。

(2)在社区中建立并规范管理100个“健康之家”慢病防治自我管理组织,开展慢病防控知识讲座、自我管理技能培训,进行有针对性地干预,提高慢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的健康自我管理能力。

(3)开展“百名岛城专家进社区”活动,针对社区慢病患者需求,聘请三级医院专家与广大患者开展“面对面、互动式”慢病诊疗服务,为患者解疑释惑、搭建诊疗便捷通道,解决社区居民“看专家难、看大病难”的问题。

(五)开展慢病综合监测。

1.死因监测。根据省卫生厅、公安厅、民政厅《关于使用〈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居民死亡推断书〉及加强死因统计工作的通知》(卫疾控发〔〕1号)要求,组织开展全人群死亡登记工作,及时准确收集居民病伤死亡统计信息,评价人群健康水平和卫生状况。

2.慢病发病监测。建立医疗机构冠心病、脑卒中和恶性肿瘤登记报告制度,定期分析疾病发病动态变化情况,评估慢病防控效果。

3.慢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组织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慢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及时评估慢病干预措施效果,为调整慢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制定区创建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实施方案,成立区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和创建要求。

(二)实施阶段。召开全区创建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动员大会;完成社区诊断;建设完成健康教育标识路、街道健康教育基地、社区健康教育阵地,并开展宣传活动;建设完成健康自助检测点,并开展自助检测服务;向全区居民发放《区居民健康教育指南》和健康生活方式工具;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大讲堂和“百名岛城专家进社区”活动;在各行业中创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单位;开展慢病高危人群发现、干预和患者规范化管理。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标准。

(三)评审阶段。做好自查报告、档案材料、影像资料、迎检现场等准备工作,迎接市、省、国家评审验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的区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制定方案、组织实施、协调管理、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各成员单位要切实提高认识,认真履行职责,结合本部门、本行业、本单位特点,积极探索慢病综合防控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加强组织领导,安排专人负责,全面落实创建任务。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篇10

【关键词】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0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758-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社会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糖尿病已成为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涉及到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已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已迫在眉睫。通过卫生部门与有关行政部门进行协调后,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对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指导等活动,从而达到对慢性疾病进行社区管理的目的,降低医疗费用。目前,社区对慢性疾病的管理已经成为对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进行抑制的一种主要措施[1]。在本次研究中,进一步完善社区人群健康档案,做好疾病分类,针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防治策略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慢性疾病管理,通过追踪观察管理效果并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社区管理下高血压患者225人及糖尿病患者90人,在高血压患者中,男性134人,女性91人,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1±7.5)岁。在糖尿病患者中,男性49人,女性41人,年龄44-82岁,平均年龄(65±8.5)岁。

1.2方法在该社区,开展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况调查,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率100%。由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医师每月1次发放宣传资料、更换黑板报、橱窗宣传栏、播放DvD,有针对性地举办每月1次、每次2小时的高血压、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和个体化面对面宣传指导等;发放高血压、糖尿病防治宣传手册,基本做到社区人手一册,举办社区慢性疾病防治知识讲座;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进行科学的用药指导及行为和心理指导;对长期卧床不起、行动不方便的居民采取入户服务;对所有患者进行相关内容问卷调查。

1.3控制标准高血压控制率=社区内血压控制优良和尚可的高血压患者数/社区内已知高血压患者数×100%;控制优良:全年有四分之三以上时间血压记录140/90mmHg以下;控制尚可:全年有二分之一以上时间血压记录140/90mmHg以下。血糖控制率=血糖控制理想和良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社区管理的糖尿病患者总数×100%。控制理想:全年有四分之三以上时间空腹血糖4.4-6.1mmol/L,随机血糖4.4-8.0mmol/L;控制良好:全年有四分之三以上时间空腹血糖≤7.0mmol/L,随机血糖≤10.0mmol/L。

2结果

在该社区中,总人口1973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298人,占总人口的15.10%,高血压患者225人,患病率为11.40%;糖尿病患者90人,患病率4.56%;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者21人。在社区全科医师的管理下,高血压患者治疗人数209人,治疗率占92.89%,服药控制人数135例,控制率64.59%;糖尿病患者治疗人数为82例,治疗率91.11%,服药控制人数为34例,控制率41.46%,见表1。

3讨论

社区管理是防制慢性疾病的根本性措施,绝大多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均高度重视服药对疾病进行治疗以及控制的重要性。在本组观察资料中,超过90%的患者选择坚持服药对疾病进行控制。这一结果说明在社区对患者展开慢性病管理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认识,使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率及危险因素明显提高。有文献报道[2],通过社区管理,使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服药控制率达69.16%,本组资料高血压患者的控制率达64.59%,与该文献报道相似。通过本组观察资料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患者通过社区管理在病情控制、健康知识水平、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改善。

对于社区医务人员而言,要尽量采取一些个性化的管理措施,在管理的内容与方法方面,对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措施。同时,社区医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及健康教育能力,合理指导患者的生活方式及安全用药,对老年患者而言,进行适当的锻炼指导则特别的重要[3]。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疾病患者的社区管理效果是值得肯定的,社区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综合管理有助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血糖控制。

参考文献

[1]陆勇,季正明.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慢性预防与控制,2009,14(11):273-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