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地质学与地貌学十篇地质学与地貌学十篇

地质学与地貌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8:29

地质学与地貌学篇1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改革,需围绕职业导向的专业建设来实施,企业行业职业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构筑了专业建设的方向、目标;在组成专业建设的课程体系下,具体课程课堂教学的改革,还需要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进行,一门课程及至一个专业要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必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内容广泛,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实践性、应用性极强,课程的教学需从高职院校的学生实际出发,本着“理论够用突出实践”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突出实践的环节,结合与企业行业职业岗位相关的工作内容及案例进行教学.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习过程中需要增加实习实践课的比重。其次,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应重点突出个性化教学。进行个性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急待进行的改革。第三,各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实践证明,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合作教学等是本课程最实用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之外,充分利邮箱、QQ等网络联系方式,以及班级相关活动等及时反馈信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做到与学生充分交流,了解学生现状,对授课内容及方法进行调整,在后续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不断丰富完善课堂教学。

(三)注重实践课及技术技能的训练

应用类课程要贯彻“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这就需要在实习实训中注重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专业的要求,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增强实用性。如在云南区域,在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中,根据专家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第四纪沉积物应注重沉积“相”的学习,即不同类型第四纪沉积物的识别,而沉积时代对其工程地质意义的影响往往不大。反之,有的沉积物如黄土,几大类型黄土的工程性质相差明显,往往与形成时代、地层序列密切相关,这就需要紧密联系形成时代学习相关沉积物的性质。在技能培养方面,做到基本技能的反复训练,如沉积物岩性、沉积类型的判别,地层产状的测定、沉积环境的初步分析等,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重视职业素养教育,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

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同时承担着高素质及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任务,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在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要有效渗透思想教育内容,培养健康的职业理念,做到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加强职业素养的养成。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也是现代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理论的学习方面,高职院校多强调理论够用,不追求知识内容的系统、完整,但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发现知识、理论的系统、完整毕竟是学生今后较高层次的发展目标,针对职业导向的高职教育而言,可以围绕具体的职业需求构建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课堂教学,但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应该在个别教学、拓展课程等提高的环节,适当兼顾学科知识的框架、体系,因材施教,开放式教学,并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学习、发展理念。教学不仅是为了教会学生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从“学会”转向“会学”。学生只有具备了终生学习能力,学到应用性的知识和技能,才会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学生往往活泼好动,具有创业的内在优势与动力,创业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针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积极生存的能力。

二、第四纪地质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要求切实抓好社会需求导向。着眼于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本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力求做到:

(一)立足现实,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突出实践

现实条件是进行课程教学的客观基础。限于多方面的因素,如职业院校的总投入不足而带来的硬件、软件条件的落差,但最突出的是地学进行工作的场所是广阔的大自然,其中的诸多工程地质现场条件多难于室内或学校内部进行模拟,但职业导向的教学改革又对相应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周密科学安排相对集中统一的教学实习,并利用现代科技设备创造条件加深实践性课程的相关内容,是进行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课堂教学的现实途径。

(二)加强专业课程间的联系与沟通

课堂教学主要围绕专业建设进行,如何发挥专业相关课程的作用,并且做到协同进行,也是进行高职教学改革的关键。现在适合高职专业教学的教材还相对较少,各专业课程选用的教材协调性差,往往具有理论内容过多、重复,职业技术技能表现不强,与实际施教条件差异较大等现实情况,并且各专业教师构成也较复杂,有工科、理科教师,有企业行业来源,也有校外兼职、退休返聘来源,建立相关教学制度,充分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讨论、协商,并进行相应的教材建设,明确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方能增强实效,真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第四纪地质在专业课程设置里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内容多而广泛,与前期、后续课程联系密切,在专业教学中易于产生专业导向性不强及过多涉及后续课程的相关专业知识等较片面的问题,这都需要着力联系相关课程的教学,明确具体的教学内容、任务,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三)进行开放式教学改革

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充分联系行业企业,共同进行课程建设。课程教学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及时、充分了解行业企业的岗位要求及变化,适时调整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拓展服务领域,并在行业企业充分参与下,加强职业技术技能的实习实训,并促进知识的领会与掌握。当前虽然存在企业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难度大现实问题,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与提高,企业行业的提升及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已成为必然。及时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对于所需人才的具体要求及期望,进行有效沟通,在课堂教学中方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及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前瞻性。高职院校要在校企合作中真正发挥主导作用,还需要在第二个方面着力实施:经常联系高水平的职业院校,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在专业上,联系相关的科研院所,了解学习最新的科技动态及其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从而在区域行业企业的发展中,真正起到引领作用。这些都需要课堂教学前瞻性地进行相关工作。

三、结语

地质学与地貌学篇2

姓名:

学号:

任课老师:

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与分布

随着社会、经济、政策的发展,旅游成为了社会经济第三产业,在国际社会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在通过对旅游和地质关系的简单了解,分析了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及分布,作出此学习报告。

一、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在一系列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导下,如社会、经济、交通、政治等,旅游业迅速成长,各行各业也逐渐融入其中。而地质科学作为研究大地、矿物等诸多绮丽景观的学科,向我们展现了诸多自然之美,让人们不断认识到地质科学的瑰美与绮丽,旅游地质也进入人们的视线。旅游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个正在发展的新的分支学科,也是介于旅游科学和地质科学之间。而且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和保护,都与地质科学密切相关,这些工作为旅游地质学的创立奠定了条件和基础,也是旅游地质学的出现促进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1、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及一般特征

旅游地质资源,通俗地讲,就是与地质有关的旅游资源,也就是旅游资源中那些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形成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或人类文化遗址。从学科定义上讲,旅游地质资源,是适用于旅游业中的地学方面的资源的物质基础形式;在地球几亿年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由于地壳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古地理环境演变、古生物进化等因素而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岩体、构造形迹、矿床、地貌景观等景象,并具有观赏、科学研究与普及教育价值,对游人产生了某些吸引力,这些景象就叫做地质旅游资源。

同时,由于这些旅游地质资源的形成的困难和时间的漫长,所以这些资源都是具备空间定位性、永续性、不可再生性,并且更具有鲜明的科学性:

空间定位性:如丹霞地质景观只出现在红色砂砾岩分布区,岩溶地质景观只出现在碳酸盐岩等可溶岩分布区,等等;

永续性:地质作用的速度除了一些突发性的变化,如火山、地震、滑坡等能使地质体瞬时发生变化外,一般都较为缓慢。相对于人的历史来说,地质遗迹的存在具有永续性;

不可再生性:地质作用的速度一般都较为缓慢,当破坏了这些地质遗迹时,它将是不可或难于再生的;

鲜明的科学性:旅游地质资源可以帮人们研究地质遗迹的形成、演化和发展的规律等。

2、旅游地质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旅游业,作为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诞生的一大产业,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地质旅游作为旅游业的新兴的黑马,也露出了它的峥嵘。在世界现有的旅游资源中,不外乎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几乎绝大部分都与与旅游地质资源有关联,可以说,旅游地质资源是旅游形成的基础,也是旅游业发展的促进因素之一,进一步形成了地质旅游这一行业,比如许多的地质公园等。

当然,旅游地质资源在旅游业的作用还有很多。首先,旅游地质资源的发展,让人们的眼光不在只集中与景物、景色,让人们看到了更多的东西,满足了人们的求知欲望;旅游地质研究旅游资源的地学成因,揭示了旅游资源在观赏、科学及历史等方面的功能与价值,因此,它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含义,为其注入新鲜活力;比如,你欣赏的黄山、华山的雄伟壮丽,成就于它的花岗岩地貌,等等。其次,旅游地质作为一门科学,有它的实际价值和意义,在它的发展中不断发现新的地质、旅游资源,并且通过科学的手段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充分发挥资源的社会、科学价值,当然也可以进行很多科学研究,例如研究古代的地质地貌等;比如,国际教科文在我国建立的诸多地质公园,不仅保护了那些资源,创造了许多社会价值,还吸引许多学者专家进行科学研究。

2、旅游地质资源的分类

在诸多的旅游资源的发展中,就产生了许多的分类方法,如:

根据旅游地质资源的旅游价值:

(1)地质科学普及与考察类;

(2)山水风光观赏类;

(3)增长文化历史知识类;

(4)疗养类;

(5)开展体育运动与探险活动类等。

根据旅游地质资源的地质特点:

(1)自然地质遗迹;

(2)人类活动遗迹;

(3)地质灾害等。

根据地质学分类方法:

(1)岩石矿物与旅游资源,如:花岗岩,玄武岩,中、酸性喷出岩,红砂岩,石灰岩,变质岩与旅游资源;

(2)地质构造与旅游资源,如:岩石的产地与岩层变、节理、断层与景点形成;

(3)新构造运动与旅游资源,如:地壳强烈上升、地壳一般上升、地壳下沉运动与景点形成;

(4)外力地质作用成景,如:河、湖、海、风化、风、泉、土;

(5)人类活动与旅游地质资源,如:古人类遗址,古文化艺术遗存,探险旅游。

在本学期的课程中,根据资源的形态特征及其自然属性分类:

(1)山岳地貌旅游资源;

(2)岩溶洞穴旅游资源;

(3)河流、湖泊、泉水、瀑布旅游资源;

(4)海岸海岛、冰川旅游资源;

(5)风沙地貌和黄土地貌旅游资源;

(6)重要地质剖面;

(7)构造及地质灾害遗迹;

(8)典型矿产地及古采冶遗址;

(9)重要古代水利工程石窟;

(10)岩画、摩崖题刻、观赏石十大类型。

二、中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与分布

1、中国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征:

在第一部分已经介绍了旅游地质资源的一般特点,而在我国,这些特点愈发的明显,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个突出特性。

(1)多样性和丰富性:多样性是指旅游资源的类型多样,丰富性是指同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其空间分布广泛,当然也有区域分异明显的特点,如:我国数百座大山,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分布;海岛海滨等旅游资源,在东部及东南部沿海也是随处可见;在气温高、降水充沛,温度湿热的南方地区,发育有各类型的岩溶地貌、溶洞和地下河;而在气温较低、降水较少的华北区域,地表岩溶很少发育,地下岩溶发育。

(2)奇特性,广泛、多样,千奇百态,对世界旅游者都具有吸引力:我国有许多以世界奇绝著称的旅游资源,其中许多被公认为世界独有或第一。如长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泰山、黄山、武陵源、九寨沟,庐山、峨眉山等17处被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另有长白山、卧龙、梵净山、神农架、武夷山、西双版纳等12个自然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物圈保护内容。另外,我国名山中几乎都有佛教和道教的寺庙,诸多名山经常是帝王将相、名人墨客、高僧道士出没之地,因此,我国的自然地质旅游资源的奇特性还表现在它与人文旅游资源紧密结合,将生活与艺术感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将中国的独特的人文知识融于旅游之中,对世界旅游者都有巨大吸引力。

2、中国地质旅游资源的分布概况

中国旅游地质资源的分布,基本上受控于区域地质地貌条件,而地质地貌条件的好坏决定着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

(1)丹霞地质景观:丹霞地貌为红色砂砾岩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发育而成的方山、奇峰、赤壁、岩洞等特殊地貌。中国的丹霞地貌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浙江、江西、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陇、冀北等地。目前已发现丹霞地貌600多处。较著名的有广东仁化丹霞山、福建武夷山,龙虎山,甘肃麦积山、崆峒山,贵州梵净山,四川灌县青城山等。在世界已发现1200多处丹霞地貌中,丹霞山是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景色最优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

(2)花岗岩地貌景观:花岗岩是地面上最常见的酸性侵入岩,花岗岩地貌节理发育,经抬升作用可形成高大挺拔的山体,其主峰突出,山岩陡峭险峻,气势宏伟,岩石裸露,沿节理、断裂有强烈的风化剥蚀和流水切割,多奇峰、深壑、怪石,球状风化作用突出,可形成“石蛋”(最典型的为“风动石”)。我国的花岗岩分布十分广泛,约占全国基岩出露面积的1/4~1/3,以闽南沿海和东北北部分布最广。花岗岩山地集中分布在云贵高原和燕山山脉,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如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山东泰山、崂山,陕西华山,安徽的黄山,浙江普陀山,湖南衡山,另外在华北地区也有分布。花岗岩地貌景观以安徽黄山最为著名,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侵蚀,形成瑰丽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之重岭峡谷,关口处处。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岩石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密集,多是垂直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黄山号称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主峰莲花峰与光明顶、天都峰一起,雄居在景区中心,周围还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叠翠,组合成一幅有节奏旋律的、波澜壮阔的立体画面。

(3)变质岩地质景观:我国变质岩地质景观较多,具体分布地域不胜枚举,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著名的有泰山、嵩山、五台山、武当山、梵净山、苍山洱海等,其中以泰山最为称奇。泰山以山体高大雄伟著称,尤其是由古老的杂岩组成的南坡,主体是由古老的花岗闪长岩体变质而成。另一代表是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有“地史教科书”之称的嵩山,一是具有35亿年以来的太古宇、元古宇、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层,即“五世同堂”,另一是25亿年的嵩阳运动、18.5亿年的中岳运动和5.7亿年的少林运动三个前寒武纪构造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使嵩山闻名于世。

(4)砂岩峰林地质景观:发育于湘西北的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等自然保护区中,还有武陵源部级风景名胜区。该类型景观为国内外罕见,是我国独特的旅游地质资源。砂岩峰林地貌主要由方山、台地、峰墙、峰丛、峰林、石门、天生桥及峡谷、嶂谷等构成。湖南省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质公园尤其值得一提,其峰林集中分布区86km2,是在特定的地质构造部位、特定的新构造运动和外力作用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举世罕见的独特地貌。

(5)喀斯特地貌:中国的该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其代表为云南石林,漓江山水、珠穆朗玛峰北麓等。

(6)火山和熔岩地质景观:主要分布在东北北部山区、内蒙古高原、华北山地、长江下游、闽浙沿海、海南岛、台湾及滇西等地,长白山天池——火山口湖、著名的五大连池、镜泊湖等,都是火山活动形成的典型熔岩地质景观。

(7)与水有关的地质景观:我国地广景多,湖海河流俯拾皆是,其具体分布地域遍及天南海北。我国著名的水系为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闻名世界的湖泊有青海湖、纳木错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西湖等,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不同;瀑布更是千姿百态,如我国最美的四川九寨沟瀑布群、世界第一黄色瀑布壶口瀑布、亚洲最大的跨国瀑布德天瀑布、中国最大火山瀑布镜泊湖瀑布等;除此之外,海岛海岸、湿地泉水等奇观异景比比皆是,在这里不一一叙述其分布地域。

(8)雅丹地貌:雅丹地貌系因强大的风力侵蚀和搬运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常呈现风蚀垄脊、土墩、风蚀沟槽、洼地等形态。此种地貌出现于多大风、干涸的古湖盆或湖积平原。中国新疆的罗布泊、乌尔禾与将军崖为此种地貌的典型。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网站;

历年学生报告论文;

《中国旅游资源概况》

万剑敏

陈少玲,

2007-01;

《中国旅游资源学》

中国旅游出版社

地质学与地貌学篇3

地貌学

考察地点:新铺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北盘江大桥龙宫格凸河

考察时间:2010年10月28日——31日

考察目的和要求:

1,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安顺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对地貌发育,地貌灾害与防治的影响。

2,使学生学习掌握地貌野外考察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观测、标本与样品的采集等

3,通过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了解掌握有关一起和工具(罗盘,海拔仪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考察内容:

(一),区域地貌观测实习

1,认识安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2,通过对地形图地貌的判读,观察安顺地貌的分布规律。

3,认识地貌灾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滑坡等)及防治。

4,初步分析地貌对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

(二),北盘江河流地貌观测实习

1,观测河流侵蚀地貌特征。

2,观测河流阶地地貌特征。

3,观测河流凹凸岸的流水作用特征。

4,观测河流干流交汇处的地貌特征。

(三),喀斯特地貌观测实习

1,观测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规律。

2,观测地下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规律。

3,观测喀斯特地貌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实习心得:通过者一次的野外考察,同学们不仅讷讷挂钩亲自动手来操作实验,而且还置身于不同的地质,地貌类型之中使我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得到了联接,补充了我们平时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空缺。其次,通过这样的考察,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不管杂实习前和考察后,我们的同学都认真的投入到准备资料和收集数据成果的过程中,学习气氛更加浓厚。第三,在考察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能够互相帮助,而且还能在考察,实验中互相协作,这使得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增强,集体感更加强烈,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很好的帮助。

水文学

沿贯城河考察:

地点:玉碗村污水处理厂宁谷

水温:15.05度15.73度15.64度

ph值:888

透明度:22.2厘米28厘米26厘米

经过分析此水为劣五类水,造成贯城河污染的原因有:

(1)大气降水

(2)农田排水

(3)城市生活污水

(4)工业废水

(5)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淋溶水

龙宫风景区

测水深:用一根绳子吊一个大石头沉入水流底部,然后读取数据

测透明度:先套上盘子再吊上石头沉入水中直到看不到盘子为止

第7小组测量结果:水深2米,透明度1.17米

实习心得:通过者一次的野外考察,同学们不仅讷讷挂钩亲自动手来操作实验,而且还置身于不同的水文条件之中使我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得到了联接,补充了我们平时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空缺。其次,通过这样的考察,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不管杂实习前和考察后,我们的同学都认真的投入到准备资料和收集数据成果的过程中,学习气氛更加浓厚。第三,在考察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能够互相帮助,而且还能在考察,实验中互相协作,这使得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增强,集体感更加强烈,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很好的帮助

地质学

实习地点:关岭国家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

试验方法:罗盘的使用方法

地质学与地貌学篇4

关键词:GiSRS地质地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179-02

地质地貌学是全国RS和GiS专业和相关学科的主干课程、必修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也是首都师范大学RS和GiS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地质地貌学领域的基础知识。为学习后续各专业课打下必备的基础,同时也是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是否扎实,能否具备全面、良好的专业素质。随着RS和GiS学科以及相关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发展,地质地貌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作为RS和GiS专业的老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使学生牢固掌握本学科的理论要点,又能根据使教学跟上RS和GiS专业的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课程教学和野外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教学改革措施与体会

1.1紧密结合专业特点,突出重点,优化教学内容

地学的基础知识、研究思路、逻辑思维方式对RS和GiS在地学方面的应用起着重要指导作用。如果GiS专业学生的地学知识不足,会导致在工作中面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窘境[1]。而不同专业对地质地貌知识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要想面面俱到地讲授地质地貌学的所有内容是不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了重新梳理,重点讲授与RS和GiS有关的内容,这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删去那些在高中地理中已经学过的,也与RS和GiS没有太大关联的内容,如:宇宙、地球的起源和演化等。对那些与RS和GiS有些关联,但内容易于理解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压缩和删减,提倡学生自学,如: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三大圈层、板块运动等。对那些重点内容(如:构造地貌;流水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风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冻土的形成及其地貌特征;湖沼、海洋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等),在讲授其基本原理之后,应适当补充一些典型的遥感影像,并依据在老师在科研方面的相关实际工作,介绍RS和GiS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评价等相关方面的应用实例。从而达到紧贴专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

1.2增加野外实习,强化实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到北京天文馆和中国地质博物馆学习参观,通过认识矿物和岩石标本,增加了感性认识,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此基础上,野外实习也能为学生学习RS和GiS的空间信息采集、处理、表达和分析打下坚实的地学基础[2]。2008年8月,GiS专业第一次组织了地质地貌实习,实习区域是位于秦皇岛国家地质公园内的中国北方地质实习基地和北戴河海滨。实习工区处于燕山山脉东支的柳江盆地。柳江盆地位于华北地台,燕山台褶带东段,山海关隆起东南缘,是由晚元古代到中生代的地层组成的向斜构造盆地。实习区地层属华北型,露头良好,地层、岩石类型齐全,地质构造清晰,发育河流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风化作用等地质现象丰富,是较理想的地质实习基地。在9天的野外实习中,为保证教学质量,31名学生分为两组,分别由两位老师带队进行野外地质地貌现象的认知,并学习在野外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地质要素测量,学习野外记录及地质地貌野外素描,并编写了区域实习报告。

野外实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加强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各种地质地貌现象。同时,典型的遥感影像也让学生在接触专业课程之前,了解到了RS和GiS在地学领域的应用。通过野外实习,既学习了知识,又锻炼了身体,也增强应付和解决各种困难的本领,同时还能培养起一种团队精神,也增强了老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感情和交流。

1.3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丰富的图片、动画及电影等资源反映到教学中,让学生更多、更快地接受教学信息,并与RS和GiS专业特点紧密结合。

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引入大量的图形图像资料,以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多媒体课件中引入和制作大量的flas来描述自然事件的发生过程(如:火山湖的形成、断层的形成、水循环等)。从大量的多媒体影像资料中精选与讲课内容密切相关的部分(如:Discovery中的维苏威火山、大堡礁、黄石公园、撒哈拉沙漠等)。GiS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会大量使用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和分析,因此,收集了大量典型的地质地貌现象的卫星影像和航片等影像资料,和课堂教学相互配合。

通过教学手段改革,改变了以往文字课件呆板的形象,不依赖于单一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抽象的知识易于理解和掌握,从总体上提高了教学效果。

2未来拟实施的教学改革内容

通过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在今后的教学中,仍将深化地质地貌学的教学改革,使之更适合RS和GiS专业的需求。

2.1发挥技术优势,将RS和GiS应用于实习教学

遥感(RS)是地貌研究的一个重要数据源,能提供各种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可以对各种地貌进行清晰的识别。地理信息系统(GiS)是输入、存储、检索、分析和显示与地理位置有关的各种特征信息的计算机辅助系统。通过把各种相关的空间(地图、遥感影像、Dem等)或非空间信息(照片、视频、文字等)输入GiS进行管理,建立地质地貌实习信息系统,可以在遥感影像上设置实习路线,并在各个露头观察点,通过设置Hotlink,存入文本说明、照片或视频资料,通过鼠标点击就可以在室内了解各个观察点的地质地貌现象;也可将实习区域的遥感影像和Dem进行叠加,生成三维地形影像,并叠加道路、建筑物等三维模型,按一定的实习路线进行三维漫游,制作出三维地形实习路线图等。在实习前,通过计算机演示,能使学生初步建立对实习的感性认识,并提高他们对RS和GiS专业的学习兴趣。

2.2缩短课堂教学和野外实习的间隔

目前,地质地貌学课程教学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而野外实习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暑假。教学和实习隔了一个学期,学时分散、课程不连贯、内容不系统等问题,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但冬天太冷,又不适于北方野外地质实习,一般学校都是将野外实习安排在暑假进行。因此,我们可以将课程调整到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进行,在放假后马上安排野外实习。通过这样的调整,可以将课堂教学和野外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3完善课程成绩评定方法

目前本课程的成绩评定分为课程成绩和野外实习成绩两部分。课程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末占70%;野外实习成绩中,野外记录和回答问题占40%,实习报告占60%。通过实践发现,一些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期末死记硬背,不重视野外实习,且实习报告存在参考别人野外记录的现象,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可以通过改变成绩构成的方法,将课程成绩构成改为平时成绩占50%,期末占50%;野外实习成绩中,野外记录和回答问题占60%,实习报告占40%,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重视平时学习和野外学习,激励学生提高实际动手能力,而且能更客观地反映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灵活掌握程度。

教学改革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的,特别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但是对于快速发展的RS和GiS专业来说,要使专业基础课更适合专业的发展需要,就必须要做出改革。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有过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只要多动脑子,从学科专业和实践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坚持不懈,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地质学与地貌学篇5

晨曦笼罩之下,丹霞之景,气象万千。缥缈的云雾中,雄伟的山头若隐若现。日出之后,一幅秀美的山水画卷徐徐展开:峰林伫立,错落有致,层层叠叠的沉积地貌犹如大自然千百万年沉淀的百科全书,记载着历史的沧海桑田;丹山之下,碧水环绕,红崖赤壁倒映于水中…‘

从丹霞山开始

1928年,中国地质学家冯景兰、朱翔声等人在考察粤北曲江、仁化、始兴、南雄等县的地质矿产时,为研究地层需要,首次将形成丹霞山这类特殊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并对丹霞层所发育的地貌类型进行了详细而生动的描述:“第三纪红色岩层之下部,常为深厚坚固相间之块状砂岩与砾岩,侵蚀之后,绝崖陡壁,直如人造之坚固伟岸之堡垒,而不知其为天造地设也。南雄之苍石寨、扬历岩,仁化之锦岩、丹霞山……皆由此种岩石侵蚀而成,峰崖崔鬼、江流奔腾、赤壁四立,绿树上覆,真岭南之奇观也……”

冯景兰所描述的丹霞层,就是一套由紫红、砖红色厚层一巨厚层状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不等粒长石石英砂岩、夹杂粉砂质泥岩等组成的岩层。

1938年,构造地质学家陈国迭考察丹霞山,称它“是一个抬升的准平原面”。第=年,他提出“丹霞地形”这一地貌学术语。

自此之后,丹霞地形代表一种由红色的石头构成的、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地貌,成为一个地球科学术语。

世界遗产中的丹霞背景

不久前,贵州赤水、福建秦宁、湖南踅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六地联合“捆绑”申报的“中国丹霞”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是第一次将中国人自己命名并长期研究的地貌类型――“丹霞地貌”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且是一次多点入选,意义深远。

其实,在“中国丹霞”系列提名地成功申报之前,作为“国家名片”的“丹霞地貌”就已经为其他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的主要自然景观基础或景观载体进入了世界遗产的行列,如1994年成功申报的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的背景――棒锤山等,都属于丹霞地貌景观;1996年申报成功的峨眉山一乐山大佛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中,乐山大佛就直接利用丹霞地貌崖壁雕凿而成;1999年申报成功的大足石刻文化遗产的摩崖石刻造像,就直接雕刻在塑造丹霞地貌的红色砂岩、砾岩岩体上;武夷山作为自然、文化双遗产,更是肯定了碧水丹山的丹霞地貌景观组合的美学价值;2000年申报成功的青城山一都江堰文化遗产地灌县青城山,大部分属于丹霞地貌;2003年,“黎明黎光丹霞地貌片区”作为“三江并流”提名地内典型的高山丹霞地貌集中发育区,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其中丽江老君山龟裂凸包式丹霞地貌发育最典型。

“色若渥丹,灿如明霞。”丹霞地貌鲜艳的色彩、奇妙的造型以及与人文景观完美的组合特征,占据了目前中国40处世界遗产的六分之一。在现有的国家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行列中,完全和部分属于丹霞地貌景区的已经超过了五分之一。从华南到西北、从湿润区到干旱区,旅游者都能欣赏到丹霞美景。

赤壁丹崖

丹霞地貌(DanxiaLandform)是指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这个概念是中国地质学家黄进、陈致均于2003年提出的,在坚持丹霞地貌的物质建造为陆相红层(主要是红色砂岩、砾岩等碎屑岩类)的基础上,强调“红”和“陡”为丹霞地貌的基本形态特征,典型丹霞地貌坡面的基本形态为“项平”、“身陡”、“麓缓”。

之所以用“丹霞”来命名这类特殊地貌类型,原因有三:首先,冯景兰、陈国达等第一代地质学家都是以广东丹霞山为根据命名了“丹霞层”和“丹霞地形”,广东丹霞山是这类地貌的命名地,这是主要原因。其次,广东丹霞山因河南南阳丹霞寺而得名,其中“每至旦暮,彩霞赫炽,起自山谷,色若渥丹,灿如明霞”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的诗句生动描述了这类地貌的绚丽景致,现实中的丹霞地貌也正因其色彩之美而为世人称奇,遂取“丹霞”而命名再恰当不过。第三,“丹霞”是一个复合概念,它既有丹霞地貌命名地――广东丹霞山的含义,又有对丹霞地貌颜色――“色若渥丹,灿如明霞”的描述,同时也是继承了中国古代对这类赤壁丹崖、丹山碧水地貌形态的总体概括。这一称谓已经被国际同行和各研究组织逐渐认可和接受。

漫长演化出丹霞

丹霞地貌的成因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化过程。其发育取决于以下几个要素:

首先,形成丹霞地貌的地质大背景是地壳刚性增强、地台扩大、有相对广大的陆地面积之后,才因地台活化、差异升降,形成大量的内陆湖盆地和山地红层碎屑物源区。这时,碎屑物质开始不断堆积在红盆中挤压成岩,在干热氧化环境下,碎屑物质中的低价铁被逐渐氧化成高价铁,经淋溶浸染,形成厚层红色砂岩砾岩层。这是丹霞地貌的物质建造阶段。接着,红层盆地受地球内力作用随地壳抬升,高出当地侵蚀基准面,封闭的向心盆地结构变成开放流域,河流开始沿红色砂岩、砾岩中丰富的垂直节理和层理下切侵蚀,完整的红层台地(原)被流水切割成格子、方山、堡寨状,这是红层盆地抬升阶段,时间漫长,而且常常是间歇抬升,因而同一区域会形成多层多级丹霞地貌;流水侵蚀作为先锋动力是丹霞地貌的主要雕塑外力,丹霞沟谷、一线天、石圈子景观最先发育,如贵州赤水、习水一带;网状河流侵蚀切割多发育出丹霞峰丛、峰林地貌,如湖南山一广西资源一带;随着河流侧蚀,沟谷不断拓宽,主深切曲流形成,崖壁临空,重力崩塌加剧,丹霞崖壁、石墙、峰林地貌发育,形成典型的临水型丹山碧水地貌,如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等地,这也是丹霞地貌山水人文景观组合的最佳时期;随着崖壁继续崩塌后退、基岩缓坡面不断上升,原来的丹霞崖壁,临空面高差不断降低,最后侵蚀风化剩余少量残丘、孤立石柱,如江西圭峰石老人、浙江江郎山三爿石等,最终整个丹霞地貌被夷平,完成一个地貌演化周期。

因为气候不同,植被生物作用程度不等,干旱区的丹霞地貌发育过程与湿润区略有不同。像相关链接

国外的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尽管中国丹霞地貌的分布广、规模大、造型奇特,但是同类型的地貌在国外,如澳大利亚、美国、欧洲等地也有分布,其中以澳大利亚最多。但是国际上目前大多以砂岩地貌(Sandstonelandform)或者红层地貌谓之。

资料显示,目前国外已经有近70多处丹霞地貌分布在20多个国家。它们中也不乏景色绝美壮观者,像委内瑞拉卡奈玛国家公园,那里的红层上悬挂着号称世界第一高瀑布的安赫尔瀑布;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大峡谷公园内,科罗拉多河在科罗拉多高原红层中下切了1600米;澳大利亚尤卢鲁一卡塔尤塔国家公园中的红色巨石号称为“世

界第一巨石……甘肃张掖、青海坎布拉等地的丹霞地貌在后期主要受风力侵蚀和寒冻作用,植被稀少,又因黄土等盖层受淋溶覆被而成泥乳状、窗棂状,这也是中国丹霞的又一大特色。

中国多丹霞

我国现存的绝大部分丹霞地貌是红层盆地第三纪晚期以来的抬升过程中遭受侵蚀而成。

由于中国红层盆地最大的特征就是后期改造强烈,盆地不稳定,破碎化程度大,数量多,分布广,所以中国丹霞地貌发育典型、规模大,各种发育阶段的丹霞地貌均有分布。另外中国地域广阔,经度和纬度跨度大,气候复杂,塑造丹霞地貌的各种作用也复杂,南北景观分异明显,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

根据中国自然地理区划方案以秦岭一淮河这一标志性地理大线为界,专家把中国丹霞地貌分成南方和北方两个大区。又以巫山

武陵山

雪峰山为界,将南方丹霞地貌划分为东南和西南两区;根据地壳抬升速度、区域降水以及植被覆盖度等指标,按照分布数量与规模尺度;中国丹霞地貌进一步被分成三个相对集中分布区。即中国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沿仙霞岭――武夷山――南岭弧状地带(东南区)、四川盆地东部――南部――西部马蹄形盆地边缘(西南区)以及陇山周围――河西走廊t型(西北区)分布。主要集中在四川、江西、甘肃、广东、湖南、浙江、青海、福建、贵州、重庆等省市区,其他各省区也有零星分布。

丹霞之美

无论从颜色、造型还是景观组合等方面,丹霞地貌都是所有造景地貌中最突出的。中国丹霞地貌区往往也是文化景观的富集区,如西北丹霞与石窟文化密不可分,东南丹霞与书院遗址和摩崖石刻息息相关,往往呈现出“佛给丹霞添彩、丹霞因佛扬名”这种相辅相成的局面。丹霞地貌与石窟艺术、巨佛造像、摩崖石刻、宗教建筑、名人胜迹息息相关,交相辉映。

丹霞地貌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其自然美,陡峭的悬崖、红色的山块、密集深切的峡谷、壮观的瀑布及碧绿的河溪、郁郁葱葱的天然森林,整体构成临水型峰丛-峰林景观。丹山、碧水、绿树、白云的组合也是地球上最美丽的景观。

古时,军事要塞、古山寨常凭险而筑,丹霞地貌区多以地形险要著称,因而这些雄奇险峻的石头山自然成了人们构建军事防御的最佳所在。山上的洞穴则往往成为人们躲避战乱的避难所。

作为丹霞地貌最突出的形态要素,赤壁丹崖的单体或群体形态常呈完整的块状或城堡状,它们的红调,给人以庄重和神圣之感,同我国传统中表现权威、吉祥的色调一致,也是中国宗教崇尚的主色调,因而丹霞地貌区往往成为宗教圣地,我国的道观、寺院,有很大一部分散布在丹霞地貌区。在我国部级风景名胜区中,就有龙虎山、青城山、麦积山等十几座名山属于丹霞地貌名山,同时也是宗教胜地。

丹霞地貌区赤壁上遍布的浅平岩洞常常被作为石窟艺术的载体。统计发现,仅丝绸之路沿线的石窟寺中,就有75%直接以丹霞地貌为载体塑造雕刻。我国现存10米以上的大佛有40多座,其中建造于丹霞地貌区的就有28座。大量的书法题刻、岩画造像也是直接刻在丹霞崖壁上。

在江西、四川等地,很多悬棺也是直接置放在丹霞地貌的岩穴中,尤以龙虎山丹霞岩穴中的悬棺数量规模世所罕见。浙江龙游、新昌等地还有大面积古代采石场而形成的人工丹霞的痕迹。

作为传承与创新儒家文化的主要机构,书院曾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人对书院的修建环境非常讲究,很多书院修建于山水胜景之处,幽遐寥阒之境。曲水绕山、环境清幽的丹霞地貌自然也就成了理想的修建之所――宋代的书院密集区与丹霞地貌密集区完全一致,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等南方四省。

丹霞之争

尽管丹霞地貌自出生之日起,便打上了深深的中国烙印,但关于它的定义在学术界至今尚未取得一致共识。比如最基本的关于“什么是丹霞地貌”的问题,一直没有最终的结论。有学者提出凡是红色的岩层,只要形成丹崖赤壁的,就可以被称为丹霞地貌;但有学者反对,他们认为当年冯景兰定义的“丹霞层”特指红色的砂砾岩,那么就不应该包括碳酸盐、变质岩或火山碎屑岩,即使它们是红色的。有学者认为西北干旱区的红层也算丹霞地貌;但有学者说,丹霞地貌应该是水侵蚀而形成的,风蚀为主的不算。争论点还有很多。

这种争论在学术界很常见,表明丹霞地貌的研究被前所未有地关注着,同时也说明丹霞地貌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地貌类型,有很多问题都需要认真探讨。

实际上,用普世的眼光来看,无论哪一种丹霞,都无疑是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对于我们而言,中国丹霞之美,以及其后无声而巨大的地球创造力,才是令人惊叹的。

相关链接

六地丹霞看一生

这次入选的中国六处丹霞地貌,分别代表丹地貌发育的不同阶段所呈现的典型地貌境观。

青年早期――贵州赤水,是六地中丹霞景观面积最大者,处于丹霞最美的阶段。这里有最为典型的阶梯式河谷与最为壮观的丹霞瀑布群,同时保持了最完整、具有代表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形成“丹山”、“碧水”、“飞瀑”、“林海”有机结合的丹霞景观。

青年期――福建泰宁,是我国亚热带湿润区青年期低海拔山原――峡谷型丹霞的唯一代表,以“最密集的网状谷地、最发育的崖壁洞穴、最完好的古夷平面、最丰富的岩穴文化、最宏大的水上丹霞”为特色。这里洞穴数量之多,组合、造型之奇特超乎想象,独步天下,是名副其实的“丹霞洞穴博物馆”。

壮年早期――湖南莨山,以圆顶密集式丹霞峰丛一峰林为特点,为丹霞植物群落演替系列最完整的地区和动植物协同进化的代表地。丹霞地貌“身陡、麓缓、顶平”的基本特征及典型结构(如“一线天”、天生桥)在这里表现的相当突出,规模大、群体明显、出现频率高。由于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带,温热多雨、流水侵蚀还造就了蓖山奇妙无比的象形景观。

壮年期――广东丹霞山,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也是最早被发现和传诵的丹霞地貌区域;大片陡峭的山崖呈橘红色,就像美丽的彩霞。它是世界上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

地质学与地貌学篇6

地貌学

考察地点:新铺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北盘江大桥龙宫格凸河

考察时间:2009年10月28日——31日

考察目的和要求:

1,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安顺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对地貌发育,地貌灾害与防治的影响。

2,使学生学习掌握地貌野外考察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观测、标本与样品的采集等

3,通过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了解掌握有关一起和工具(罗盘,海拔仪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考察内容;

(一),区域地貌观测实习

1,认识安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2,通过对地形图地貌的判读,观察安顺地貌的分布规律。

3,认识地貌灾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滑坡等)及防治。

4,初步分析地貌对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

(二),北盘江河流地貌观测实习

1,观测河流侵蚀地貌特征。

2,观测河流阶地地貌特征。

3,观测河流凹凸岸的流水作用特征。

4,观测河流干流交汇处的地貌特征。

(三),喀斯特地貌观测实习

1,观测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规律。

2,观测地下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规律。

3,观测喀斯特地貌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实习心得:通过者一次的野外考察,同学们不仅讷讷挂钩亲自动手来操作实验,而且还置身于不同的地质,地貌类型之中使我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得到了联接,补充了我们平时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空缺。其次,通过这样的考察,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不管杂实习前和考察后,我们的同学都认真的投入到准备资料和收集数据成果的过程中,学习气氛更加浓厚。第三,在考察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能够互相帮助,而且还能在考察,实验中互相协作,这使得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增强,集体感更加强烈,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很好的帮助。

水文学

沿贯城河考察:

地点:玉碗村污水处理厂宁谷

水温:15.05度15.73度15.64度

ph值:888

透明度:22.2厘米28厘米26厘米

经过分析此水为劣五类水,造成贯城河污染的原因有:

(1)大气降水

(2)农田排水

(3)城市生活污水

(4)工业废水

(5)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淋溶水

龙宫风景区

测水深:用一根绳子吊一个大石头沉入水流底部,然后读取数据

测透明度:先套上盘子再吊上石头沉入水中直到看不到盘子为止

第7小组测量结果:水深2米,透明度1.17米

实习心得:通过者一次的野外考察,同学们不仅讷讷挂钩亲自动手来操作实验,而且还置身于不同的水文条件之中使我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得到了联接,补充了我们平时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空缺。其次,通过这样的考察,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不管杂实习前和考察后,我们的同学都认真的投入到准备资料和收集数据成果的过程中,学习气氛更加浓厚。第三,在考察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能够互相帮助,而且还能在考察,实验中互相协作,这使得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增强,集体感更加强烈,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很好的帮助

地质学

实习地点:关岭国家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

试验方法:罗盘的使用方法

罗盘的使用主要是中央的磁针,天池外的内盘是钢制的,天池底色一般是白色

的,底部划有一红色直线,有一端是有两个红点在红线的左右,红线是以南北定位

的,有红点的一方是子方(正北方),另一端是午方(正南方),上面有一根很灵

敏的磁针,磁针有一端是有一个小孔的。

使用罗盘时,双手分左右把持着外盘,双脚略为分开,将罗盘放在胸腹之间的

位置上,保持罗盘水平状态,不要左高右低,或者前高后低。然后以你的背靠为坐

,面对为向,开始立向。

这个时候,罗盘上的十字鱼丝线应该与屋的正前、正后、正左、正右的四正位

重合,如果十字线立的向不准,那么,所测的坐向就会出现偏差的了。

固定了十字鱼丝的位置之后,用双手的大拇指动内盘,当内盘转动时,天池会

随之而转动。一直将内盘转动至磁针静止下来,与天池内的红线重叠在一起为止。

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磁针有小孔的一端必须与红线上的两个小红点重合,

位置不能互掉。这时显示坐向方的鱼丝线(是横的那一条)与内盘各层相交。我们

要找寻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就显示在这条鱼丝线所穿越和涵盖的区域上。

然而,罗盘上有十多二十层,究竟那一层才是坐向呢?就是二十四山那一层了。

它就在天池附近。鱼线向方上的那一个“山”,我们用它表示向,鱼丝坐方上的那

一个“山”,我们用它表示坐。

譬如说,向山是子,坐山是午,我们便称之为坐午向子。

知道自己宅中的坐向后,将罗盘放在全屋的中心点,便可以由坐向求出全屋的

方位(或宫位)。

关岭国家地质公园:

关岭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安顺以西100公里,花江大峡谷北岸新铺乡,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展示2.2亿年前(晚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为特色的国家地质公园。2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普遍出露的三叠纪海相地层中,埋藏有2.2亿年前古生物海百合、菊石、蚌类、海龙、鱼龙、楯齿龙等化石,共同构成了极其丰富、美妙的古深海系统。出土化石的种类多而且数量大,体形完整,形态精美,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龙化石经专家研究,首次用“中国龙”、“关岭鱼龙”、“瓦窑龙”、“新铺鱼龙”、“贵州鱼龙”等地名命名龙的种属。

实习心得: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产生地质作用的力。来自地球内部的称为内能,主要有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化学能和结晶能。来自地球外部的称为外能,主要有太阳辐射热、位能、潮汐能和生物能等。

更重要的是罗盘的使用方法,为以后的实习打好了基础。

土壤学

实习地点:花江大峡谷板贵乡

实习内容:板贵乡土壤的测定与取样

土壤的容重:1,用环刀取土,两边用刀削平。

2,用天平称出环刀和土的质量;404.5克

3,用天平称出环刀和石子的质量,67.5克

4,算出环刀的体积,石子体积,201.816立方厘米

最终算出结果为:1.8克/立方厘米

土壤质地:成细条,易断裂,为中壤土

酸碱度:8

土壤含水量:取一块土,先称出其质量(15克),再把其烘干,再称其质量(12克),算出水分的质量(3克),然后用水的质量除以总质量即为土壤含水量(1/5)。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土壤固相颗粒(包括团聚体)的大小及其空间排列的形式,不仅影响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水分河养分的储量与供应能力,而且还左右土壤中气体交流、热量平衡、微生物活动及根系的延伸等。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实习心得: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土壤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总结:经过为期五天的实习考察,我对综合自然地理的了解更为深刻,不仅更好的完善了野外知识,而且更是对课堂知识做了更好的补充。更多的了解地质地貌,水文土壤在现实生活中的形态特征,完善了我们的知识体系,让我们明白了地理科学研究的价值所在,意义深刻,终生难忘!

建议:1,希望每个学年都能有这样的实习考察机会。

2,在以后的野外考察中能多做点不同的实验,以及给我们多讲解不同的机械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3,以后的考察地点能更具有代表性。

4,以后的试验希望能够很好的带动同学的集体,协作意识。

展望:1,能够延长考察时间,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考察知识。

地质学与地貌学篇7

关键词:高职生礼貌教育文明

讲究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我国历来享有“礼仪之邦”,

“文明古国”的声誉。《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要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1

礼貌教育是文明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交往的发展,礼貌成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在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下,高职生的礼貌意识和行为显得日益重要。高职院校在加强礼貌教育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对高职院校来说,普及、加强礼貌教育,不单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而且也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一、高职生礼貌教育的意义

礼貌教育是文明素质养成的重要活动形式,体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注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内在精神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很多学生不懂得人际交往的基本礼貌,在日常生活中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进入大学后,礼貌教育实际上具有补课的性质。对于高职院校的来说,如何加强和改进礼貌教育,使高职生自觉地坚持礼貌行为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1.1培养高职生的礼貌意识,使之成为让他们学会做人的基石

学会做人第一步是要讲礼貌、懂礼节,行礼仪。讲礼貌是社会文明的最基础的内容,是培养高职生高尚道德品质、理想情操、良好修为的起点。要想高职生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思想素质,首先要让他们具有礼貌意识,即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包容他人。难以想象,一个不懂礼貌、喜欢讽刺挖苦的学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礼貌意识就是对他人存在价值的肯定,这种肯定他人价值的意识一定会通过自己的礼貌行为体现出来,表现为一种文明的素质。不同的意识会有不同的行为,不同行为引起他人的不同的行为反应。

1.2通过日常行为体现文明素质,养成行为习惯

在学校日常生活中,学生如果不讲礼貌,不懂礼节,不行礼仪,说话粗言恶语,必然引起打架闹事危害公共秩序,如果不及时纠正,学生就会变得更加粗野和蛮横,愈发不可收拾。不仅会激起同学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且会到社会上惹是生非,给个人带来人际交往阻碍,给老师同学带来烦恼,给学校带来不和谐。反之,如果及时加强礼貌教育,养成了礼貌习惯,见到学生对同学、朋友、老师们友好尊敬,热情大方,团结友爱心理总是特别高兴,同学间、师生间的关系也变得特别融洽。礼貌意识的培养要通过日常行为体现出来。

1.3礼貌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因为文明礼貌具有调整社会公共生活关系,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促进社会公共生活和谐,确保社会稳定的作用。”2一个社会和谐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全体成员的文明礼貌素养。具备礼貌意识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内在修为和道德品质。培养社会成员的礼貌意识和礼貌言行,有利于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高考之后,进入到大学学习,高职生能够看清现实,才骤然发现自己和他人之间差距,加上,很多同学都是来自农村、贫困山区、偏远地区,家庭经济困难,乡音浓重等各方面的问题,容易形成比较重的自卑心理,特别在意他人的尊重、态度和情感,高职生之间冲突很多是因为不讲礼貌和缺乏礼貌意识引起的,因此,加强高职生的礼貌教育是十分必要。

二、高职生礼貌教育的发展过程

2.1家庭礼貌教育

原国家教委,全国妇联颁布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指出:家庭教育“重在教子做人”3。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文化教育、文明行为礼貌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最直接和最长期的教育基地。孩子出生第一眼是父母,亲戚和长辈,家庭氛围当中,父母、长辈的言行举止是否文明礼貌,是否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方式,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发现说话粗言恶语,顶撞老人不去阻止的话,就其发展,孩子就会变得更加粗野和蛮横,反之,碰到孩子对祖辈,父辈或者长辈尊敬爱戴,心理总是特别高兴,长幼之间的关系也变得亲密起来,使得家庭更加和睦。因此,家庭礼貌教育给孩子以后的做人、为人起到不可忽视的铺垫作用。

2.2学校礼貌教育

在幼儿园,由于孩子认知理解能力、行为能力受到局限,礼貌教育的核心是围绕爱心教育,通过幼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让学生体验到他人对自己的爱,这是懵懂的爱,幼儿园的礼貌教育是启发性和基础性的行为养成;在小学,孩子有了一定的自主行为能力,礼貌教育的核心是围绕着规范行为,在学校里,老师要求的事情学生都会比较听话的全部完成,小学的礼貌教育是初级性的教育和行为培养;在初中,学生认知理解能力得到提升,但受到社会交往面的影响,礼貌教育的核心围绕着学习基本的礼貌认知和规范地实施礼貌行为;在高中阶段,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学习负担的加重,学校老师忽视礼仪、礼貌、礼节具体知识进一步的指导,学生虽然具备了良好的自主行为能力,但并缺少机会表现和体验环节,初中、高中的礼貌教育应该达到规范化的文明礼貌习惯养成;高职阶段,高职生具备完全行为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认知理解能力,此时,礼貌教育的核心在于将礼貌意识与礼貌行为统一的表现出来,不仅知道该怎么做,还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并自觉的这么做,与前几个礼貌教育阶段相比,对学生的要求更高、更严、更自律,这些要求是学生能否走出校门适应社会竞争的基本素质,高职阶段礼貌教育是培养高雅的气质和行为魅力的表现,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和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接班人。因此,学校礼貌教育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三、高职生礼貌教育的必要性

3.1高职生礼貌教育有弱化的趋势,需要强化

就礼貌教育而言,普通意义上认为是件小事,不就是幼儿园小学时老师要求我们做好的吗?到了大学阶段,还需要进行礼貌教育吗?在大学校园内,接触最多的是礼仪教育甚至很多老师或者学生都误解礼貌教育就是礼仪教育,对礼貌教育和礼仪教育两者没有清晰的界定,礼貌教育注重学生的内在和心理感受,礼仪教育则更加注重行为规范,造成忽视礼貌教育重视礼仪教育,由于我国比较特殊的教育形式,应该把礼貌教育和礼仪教育同时进行,需要强化。

3.2结合礼貌教育提高高职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就现在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而言,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如: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虽然内容十分重要,但是离高职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概念比较大,如:马克思主义、信仰、爱国主义等等,用政治性比较强的理念灌输代替了礼貌教育,学生的反馈常常是听不懂、没兴趣,如果从结合高职生礼貌教育,抓住生活中发生的小事,从细节入手逐步把概念扩到到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范畴,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行为中包含礼貌教育的内容,认知中蕴含思想道德品质的准则。

3.3具备良好的礼貌素质有利于个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礼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出有教养的人,即有礼貌、尊重他人、说话办事有分寸、注意场合、注重自己的仪容仪态等,而这些素质的具备则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的必要条件,为个人在人际交往中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同时为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高职生而言,具备良好的礼貌素质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3.4礼貌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生中不可忽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最高抽象。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对国家层面进行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对社会层面进行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对个人层面进行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礼貌教育是对国家层面进行倡导文明与和谐的重要表现,是我们社会中每个人,尤其是高素质的高职生应该倡导的主要方面,不可忽视,也是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行为体现,只要把礼貌教育融入到生活中去社会主义价值观才能得到体现。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九九六年十月十日通过,人民网

地质学与地貌学篇8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演化分区

引言

贵州地处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中心,是我国第一级台阶向第二级台阶的延伸斜坡地带,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质构造较为复杂,造就了独特、多样而又秀丽的喀斯特地貌景观。[1]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其范围北起四川盆地南缘山地和鄂西南高原,南至南盘江河谷和桂西北山地,纵跨近5个纬度(24°30’n-9°13’n),长约510km;西起滇东黔西高原,东至湘西丘陵山地,横跨6个纬度(103°31’e-109°30’e),宽约570km,总面积1.76*105km2。[2]由于特殊的岩溶地质作用过程和岩溶环境特征,造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直接关系到贵州社会和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的建设等重大问题。

1.研究现状

1.1成因研究

袁道先先生认为应以系统科学的观点,将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程度和特征的因素:构造、岩性、气候、水文、土壤等,以及这些综合这些影响因素而产生的直接作用方式和强度综合起来考虑。[3]从宏观上看,自晚震旦纪到三叠纪晚期,贵州地区沉积了上万米厚的碳酸盐岩地层,发育了四套碳酸盐沉积建造,自上而下为:上震旦统灯影组,下寒武统上部至下奥陶统中部,中泥盆统顶部至下二叠统,下、中三叠统。[4]

俞遵典对原生喀斯特地貌的成员机制作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岩石地层因素、地质构造环境、水化学及水动力条件、生物化学制导四个方面缺一不可形成喀斯特。[5]

2006年以来,通过运用高分辨率的自动化监测仪器,对岩溶水文(水位、流量)、水的物理化学指标(水温、pH值、电导率、HCo等)和土壤空气Co2进行连续监测,不但证明了岩溶作用的迅速变化过程,而且揭示了水——岩——气耦合作用规律。[6,7]

1.2演化研究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具体过程为,早期可溶性岩石受到隔水岩层的阻隔基本不和空气中Co2反应和作用。但随着隔水层受到流水作用与风化作用的共同影响逐渐剥蚀,使得可溶性岩石能够与水中、空气中的Co2进行溶蚀反应——CaCo3+Co2+H2o==Ca(HCo3)2。随后,溶蚀作用向可溶性岩石中节理发育较强的地方延伸,将岩石中节理不断扩大,这样就形成了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溶洞。接着,当溶洞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又受到重力作用的影响使其不断坍塌,形成地表的各种喀斯特地貌景观,如峰丛、峰林和孤峰、溶蚀洼地、落水洞等。

1.3分区研究

喀斯特地貌由于受到岩石与Co2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速率又和气温、物质纯度、反应时间等有直接联系,因此喀斯特地貌又常以气候区域和岩石结构两种方式进行分区。

首先,在气候区域分区中《中国岩溶学》一书将中国喀斯特地貌分为:热带及亚热带岩溶区;中国高山和高原岩溶区;中国干旱岩溶区;半干旱岩溶区;温带岩溶区;海滨岩溶区。其中,贵州所处的热带亚热带岩溶区又以秦岭、淮河为北界,西界则沿四川盆地西部山地边缘向南延伸至云南昭通、潞西一线。[8]

在用地带性对中国喀斯特地貌进行划分的过程中,仍然遵循的是气候带中水热条件的差异性。《中国喀斯特地带性分区与喀斯特地质园发展前景》一文中将喀斯特地貌分为热带型、温带——亚热带型、温带型、高寒型等。其中,把贵州南部、广西、湖南南部、云南东部和纬度比桂林更低的地区称为热带型,峰林地形是这一类型喀斯特地貌的主要标志;川东、鄂西山地和贵州高原大部分地区属温带--亚热带型,洼地、漏斗、竖井等负地形比较发育。[9]

其次,再以岩石结构进行分区时,需考虑大地构造、岩石理化特性等因素。就贵州而言,由于新地质构造运动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区域分布特点为:黔东北以nne向类隔槽式褶皱为主;黔南几乎全为Sn向隔槽式褶皱所占据;黔西南多为nw向疏密波状褶皱;黔西北及黔北由疏密波状及类隔槽式褶皱组成的ne向弧形构造则十分醒目。在各构造型式中,与褶皱轴向平行的冲断层及斜交的走滑断层亦较发育。这些区域性的褶皱断裂系统,确定各时期碳酸岩产出状态与不可溶岩石的格局分布。[10]从而控制着区域喀斯特的发育和分布。

然后,按岩石的不同化学组成贵州喀斯特地区可分为:不间断碳酸盐岩组合、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组合、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型组合三个大类。连续性碳酸盐岩组合:碳酸盐岩含量>90%,酸不溶物平均小于10%,无明显碎屑岩夹层。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组合:碳酸盐岩含量约为70%~90%,酸不溶物平均在10%~30%,存在明显夹层。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型组合: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彼此厚度相当,含量分别为30%~70%和70%~30%,彼此互层。[11]

最后,我们由以上的分类方式可发现,用气候带与地带性分类可以更好的对大区域、大范围的喀斯特地貌发育进行分析,从而有利于宏观认识和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分布情况。但是,这两种方法又不太能够准确的分析局部喀斯特地貌状况,因此,在微观上或者小尺度研究中我们应该采用对大地构造和岩石组成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最终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喀斯特研究及其各项工作。

1.4其他相关研究

(一)石漠化综合治理

石漠化是岩石土地退化的一种过程,它的发育在岩溶地区一定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其中,石漠化强度又与所在区域碳酸盐岩的纯净度;人为活动的频繁度;地形坡度等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石漠化治理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分区规划,多学科、多部门、多措施地集中治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进行推广和示范。既要做好区域大尺度、不同地方中尺度甚至微环境小尺度上的石漠化治理,还要从根本上解决不同尺度的治理经验与措施的推广问题和普及。[12]

石漠化治理地复杂性决定,治理方法需灵活、多样。首先,需进行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在制度上实行“谁治理、谁经营、谁受益”的保护政策和“谁破坏、谁恢复”的政策。国家和部门建设用地造成植被破坏,要依法给予补偿,并将补偿资金回笼到治理的林业主管部门,及时进行恢复植被建设。[13,14]然后,进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根据针对喀斯特山地土被不连续、土层薄、石砾含量高、保水保肥能力差的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最后,将适合进行耕作的区域进行农田整治,对农业生产所需的基础设施如:小水窖、坡改梯、田间道的修建等进行完善,从而提高土地产量,增加土地承载力。

(二)喀斯特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

由于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社会、经济发展上全面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为改变这种现状以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为中心,优化产业结构;高效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从而实现该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最终目标。

在优化产业结构上:第一,大力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有计划地种植适宜喀斯特区域的用材林和经济林,达到调整耕地与林地比例,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第二,大力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加农业结构模式。将种植出的农产品进行在加工,从而提高产业附加值,而大力推广使用沼气则在降低农民生产生活成本的同时对生态环境进行了保护。

在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能上:大力发展粮、菜、猪、禽型农业结构模式,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改造中低产田地,提高粮食单产,合理施肥,实施浅灌技术,扩大种植规模产业化经营。[15]

(三)喀斯特地区生态旅游开发

地域分异规律,是人们出游的主要动因。贵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有着不同于全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

1990年,秦启万等对岩溶瀑布和地下暗河为主体的黄果树--龙宫水系、安顺平坝地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岩溶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是这一地区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与规划的先行工作者。随后,多位学者对贵州喀斯特洞穴旅游、地质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为贵州喀斯地区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目前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随着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地理学中的广泛运用,对地表喀斯特的分布状况已经有了较为准确的掌握。但由于遥感探测技术只能对地表进行探测的原因,对地下喀斯特探测最重要的手段仍然是采用钻探和人工地震的方式,而这两种方式都局限于对某一点或局部小区域的探测和研究,因此今天人们对全面掌握地下喀斯特发育状况还非常有限。

问题二,在喀斯特分区的划分方式上人们基本认可,热带岩溶区;亚热带岩溶区;高山和高原岩溶区;干旱岩溶区;半干旱岩溶区;温带岩溶区;海滨岩溶区的划分方式。然而贵州由于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碳酸盐岩组合类型极其复杂,因此只用单一的划分方式难以说明贵州喀斯特的分布状况。为更好的对贵州喀斯特展开研究工作,应将贵州喀斯特区域进行喀斯特典型区域与非典型区域进行划分。划分方式不但要考虑到地带性因素,也要考虑到非地带性因素,如岩石、地貌、小气候影响等多个方面。

3.今后的研究方向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门系统科学,各学科之间是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随着生物学、材料科学、航天学、工程学、计算机学等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将全面影响到对喀斯特研究的各个方向。

在运用GiS技术对喀斯特地貌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先进的遥感卫星,对地面喀斯特地貌分布状况和更先进的雷达波或人工地震技术,对地下喀斯特分布状况进行全面的各种动态或静态的观测。获取信息后,再用更高效的计算机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客观的发现喀斯特地貌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针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方面,则需要很多新的工程、材料、生物、能源等技术。新材料、工程技术手段可以在降低治理成本的同时减少传统施工过程中对地表的影响,将有限资金到达到大的效果。而新能源、生物科学等发展不但能更好更快的防治水土流失,而且在调整当地经济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上也会有着重要的贡献。喀斯特旅游过去一直注重洞穴旅游,在今后的喀斯特旅游开发应多考虑其他的喀斯特地貌,和喀斯特旅游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状况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剧增,对科学研究资金投入的加大,对基础研究的重视不断增强,因此对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研究也迎来了美好的春天。希望贵州在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进行下,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有机的结合,最终达到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锥峰和塔峰溶丘地貌的表层喀斯特带径流溶蚀形成机制》张信,刘再华,王世杰,陈喜[J]山地学报2011年9月

[2]《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的内动力作用机制》张殿发,王世杰,周德全,李瑞玲[J]土保持通报2001年8月

[3]《中国岩溶学》袁道先[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年

[4]《贵州岩溶地区岩性与土地石漠化的相关分析》李瑞玲,王世杰,周德全,李凤全,周忠发,熊康宁[J]地理学报2003年3月

[5]《论喀斯特地貌的成因与演化(中文节选)》俞遵典,[J]云南地质(2003)01-001-15

[6]《典型表层岩溶泉水短时间尺度动态变化规律》李林立,况叫生,张远懈,等[J]水科学进展2006年17月

[7]《贵州后寨河喀斯特小流域水化学特征》万洪涛,谢传节,杨勇,史运良[J]中国岩溶1999年12月[8]《中国岩溶学》袁道先[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年

[9]《中国喀斯特地带性分区与喀斯特地质公园发展前景》孙强[C]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国家地质公园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第20届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年

[10]《晚新生代贵州高原喀斯特地貌演进及其影响因素》李兴中[J]贵州地质2001年

[11]《贵州岩溶地区岩性与土地石漠化的相关分析》李瑞玲,王世杰,周德全,李凤全,周忠发,熊康宁[J]地理学报2003年3月

[12]《关于推进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若干建议》中国科学院学部[B]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8月

[13]《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桂西区域径济发展研究之三》李玉田[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2月

地质学与地貌学篇9

题目质疑法

对文章题目进行质疑。语文教学中,往往通过质疑文章题目,再结合课文内容,基本上就能把文章的主题理解透。因此,质疑文章题目,也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一种办法,而且还是相当好的一种做法。质疑文章题目,要分清题目的关键词。如《巍巍中山陵》一文,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质疑:中山陵指的是什么?“巍巍”是什么意思?怎样“巍巍”?“巍巍”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得知,中山陵指的就是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的位于南京东郊的钟山南麓的陵墓。通过查字典得知,巍巍是“形容高大”的意思。那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又怎么会“高大”呢?“高大”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分析文章后得知。“巍巍”既指先生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大,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可以说,“巍巍”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全文或明或暗地扣住“巍巍”这个显著特征来进行说明、描写的。

结构质疑法

根据所教学的文章结构特点进行质疑。如《我的老师》一文,可以提出以下疑问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写七件小事;为什么五件略写,两件详写;详写的两件事情又各有什么特点等。学生讨论后,老师可以归纳相关要点:没有七件事情不足以表现蔡老师的美好心灵。每件事情都详写,没有必要,有详有略,重点突出。详写的第一件事情是蔡老师排除“我”和同学们的纠纷,第二件事情是“我”迷恋蔡老师,区别之处是第一件事情主体是蔡老师,第二件事情主体是“我”,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之间还存在因果关系。文章特点方面,仍然以《我的老师》一文为例,蔡老师解决了“我”与“小反对派们”之间的小纠纷后,还给“我”写了一封劝慰的信。我提出这样的疑问让学生思考:本来大家在同一学校,朝夕相处,为何还要写信呢?通过仔细推敲与讨论,最后找到了答案:原来蔡老师郑重其事的写信,正体现了她对“我”的同情和关心。

比较质疑法

用比较法进行质疑。例如,同样是写人的外貌特征,但因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人物,就有不同的外貌特征。《童年的朋友》中的外祖母的外貌特征是:“皱着眉头,老是自言自语地咕哝着,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她的脸在大堆的头发里变得又小又可爱”。《我的老师》中蔡芸芝老师主要的外貌特征是:“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的一块黑痣。”《三颗枸杞豆》中的三叔的主要的外貌特征是:“那两只眼睛,像开得大大的窗户,嘴唇发紫,像成熟的难能桑椹。”教学时先让学生在课文找出以上外貌描写的伍子,然后提出下面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他们的外貌特征有如此大的区别,而且给人如此深刻的印象?通过大家的讨论分析,老师就可以归纳出这样的结论外祖母对生活的不如意,同时还体现了外祖母性格的开朗,虽然年老但具有年轻的心态。关心我们、爱护我们的蔡老师是心灵美(温柔)与外在美(美丽)的完美结合,她给“我”印象最深的外貌特征就是“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的一块黑痣”,而《三颗枸杞豆》中的三叔却是已经得了癌症,已经是临死的人了,并且对植物的研究觉得后继无人,心里担忧。这些肖像描写,都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征来写,具有鲜明的特性,给人深刻的印象甚至终身难忘。

灵活多变的质疑法

地质学与地貌学篇10

   [论文摘要]丹霞地貌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对它的开发与利用应以保护旅游区自然资源为前提。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旅游区进行生态建设是实现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了景观结构的构成要素,并从景观生态设计和景观生态调控两方面探讨了如何对旅游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以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

   丹霞地貌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据,全国共有600多处丹霞地貌,以长江以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发育最为典型。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丹霞地貌呈现出瑰丽奇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丹霞地貌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先后建立了一批风景旅游区。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却常常为了追求利益而忽视了对景观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导致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为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景观的特色和质量,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针对丹霞地貌风景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调控是十分必要的和迫切的。

   一、景观生态学与景观结构

   景观生态学是现代和生态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连接自然科学和人类学的交叉性学科,属于宏观尺度空间研究范畴[1]。它注重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强调生态整体性和空间异质性,通过对旅游区的景观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的研究,从而实现对景观的优化利用与管理。

   描述景观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有斑块、廊道、基质和缘[2-3]。斑块是景观中与周围在外貌和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匀性的空间单元,在旅游区内是指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地域和服务网点;廊道是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旅游区内的廊道主要表现为河流、林带、线及其两侧的带状树木、草地;基质是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景观背景结构,对应于旅游区内的自然地理环境;缘则是指旅游区的保护带或旅游斑的环境,作为缓冲区,可避免自然环境与周围环境直接接触,有利于旅游区的生态保护。

   二、丹霞地貌景观生态设计

   丹霞地貌风景区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体,不仅具有观赏的功能,还具有维持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乃至无法恢复,无论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是旅游业来说,这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因此,对风景区进行设计与开发,应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以保护、优化风景区内自然生态环境,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

   (一)景观的结构设计

   1.斑块的设计。景观要素及其功能格局是控制旅游区生态环境状况的关键。在自然风景区内,按照景观生态学理论,在斑块设计方面应以大型植被斑块作为主要考虑对象,同时需要一定数量分散的小型斑块作为补充。就丹霞地貌风景区而言,它最具特色的景观要素是赤壁丹崖,丹山、碧水、秀峰、奇石构成了旅游区重要的旅游资源。因此,为保护旅游景点的整体性,应以巨型的旅游斑为主要考虑对象。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点与周围环境组成旅游斑,斑块的构成大体上是有一个近圆的核心区,弯曲边界和有利于物种的边缘指状突出。对于斑内脆弱的核心区,为避免破坏结构,应禁止游客进入,可以考虑建立远距离观景平台,配置观景设施,为游客提供远距离观景服务。红色岩系胶结和固结程度较差,岩石硬度小,易受风化侵蚀,因此在旅游斑内严禁砍伐树木,禁止在崖壁上人工斧凿和雕刻。旅游区内自然植被斑块对于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型的植被斑块可以起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的作用;小型自然植被斑块既可作为动物临时栖息地和避难场所,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又可增加景观异质性,扩散干扰风险,因此要注意保留、保护,加强实时监测,及时养护管理。作为游客休憩、消费为主的小型人为斑块,则要注意远离巨型旅游斑块,沿廊道分散安排,合理布局。

   2.廊道的设计。在区内,廊道的构成主要是引导游客活动的旅游线路。丹霞地貌风景区内的廊道除了具有旅游线路引导功能外,还是联系斑与斑、斑与种源之间的纽带,因此,廊道的设计必须从多方面考虑,总的思路是保护、保持原有地形,其宽度、长度和位置的设计应根据山体实际情况而定,综合估计其利弊。根据丹霞地貌风景区独特的条件,廊道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1)为了保护地形,同时也为了控制游客数量,景区内应以步行道为主,不宜建造盘山公路,也不宜修建高空索道;(2)旅游区内不同斑块之间要有廊道相通,注意保持廊道和斑块植被结构的相似性,以保证斑块之间的连通性,满足内部种在斑块间运动的需要,保护景观整体的生态功能;(3)在线路选择时,最好利用现有自然通道,同时避开生态脆弱区;(4)在道路施工时,尽量利用自然的无污染的,如木材,石板等;另外,对于某些自然廊道,如林带、河流等,既是景观中能流、物流的通道,同时本身也具有娱乐价值,因而要注意加以保护与,避免人为破坏。

   3.基质和缘的设计。基质是景观中的背景地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主导作用。从生态学角度看,保持旅游区内基质的稳定性对于实现景区内生态系统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生态规划角度看,对基质的全面与研究也是对旅游区进行功能分区、优化景观格局的基础。由于丹霞地貌多发育在气候湿润地区,流水对其影响极大,因此在开发时要注重流域的完整性;从景观上来讲要注意山水结合,突出“山体为主,水体映衬”,体现丹山碧水的特色。另外,在旅游区要规划一定宽度的缓冲区。一方面,作为工具的停放地和旅游者住宿、购物区,满足游客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将游览以外的活动集中在缓冲区,可减轻旅游区内部压力,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二)优化景观格局

   景观格局是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景观生态学强调空间格局对过程的影响,通过优化景观格局来改善景观的功能、调整能流物流的输入输出,从时空尺度上来耦合生态与过程之间的联系,管理景观资源的利用[2]。目前,“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被认为是生态学意义上最优化的景观格局(Forman,1995)。依此为规划目标,注重风景区内质地粗细结合,大小斑块互为补充,斑、廊和缘的合理布局,最终实现土地利用的合理分类。如在廊道之间或没有廊道的地方加设一行小的斑块以增加调景观连接度;在细质地的景观局部设置小型植被斑块和廊道;设置边界过度带,作为服务区,为游客提供休憩机会等。目的是使景观要素之间达到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在优化景观格局的同时还丰富了视觉空间,最终形成以地貌景观为依托,并融合当地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景区整体风格。

   三、丹霞地貌景观生态调控

   (一)景观生态管理

   在生态系统进行动态监控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旅游区进行管理,力求使系统结构合理,功能协调,促进系统内的互利共生与良性循环。这包括对景观、基础设施和人员的管理等几个方面。

   为了保护丹霞地貌风景旅游区内的天然风貌,保证视觉景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除了遗留的文物古迹、楼台庙宇外,在景区内应避免建造新的人工物,必要的基础设施要严格限制其规模和数量,设施的造型,色彩、质地等也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能破坏景观视觉美感。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而遭到破坏的景点和基础设施,需要及时修缮或替换,确保基础设施的正常发挥。

   加强游客管理,正确引导游客的旅游行为,一是通过计算景区环境容量来确定游客数量,防止因游客数量过多加重环境压力;二是通过广泛的宣传,普及环保知识,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提高游客保护自然地貌的自觉性;三是通过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游客的某些不良行为(如攀爬、刻画等)。

   对于旅游区工作人员,要进行集中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服务水平,加强与旅游者的沟通。实践证明,只有游客与管理人员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才能促使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二)景观生态监测

   景观生态监测的任务是不断监视景区内生态系统的状况,确定其改变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人类活动对这些变化所起的作用,以便能快速、准确的制定出相应对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的应用,景观生态监测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4]。

   1.3S系统的应用

   3S系统是对GiS、GpS和RS的总称。三者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在解决问题的功能上各自存在优点和不足。只有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实现各种技术的综合,才能完全实现监测地表变化的功能,在资源、和区域中发挥巨大作用。随着景观生态规划、研究尺度的扩展,3S技术逐渐成为景观规划不可缺少的方法和手段。目前,该项技术已被应用于区位置的确定,生物资源调查,地貌监测等方面。由于丹霞地貌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区域,气候湿热,风化强烈,加之其特殊的岩性特征,对于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因此,利用3S技术对丹霞风景区内的地形地貌实施监控是十分必要的。

   2.LeDeSS空间明晰化模型

   LeDeSS模型[4](LandscapeecologicalDesignandevaluationSupportSystem)原意为景观生态决策与评价支持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帮助决策者对景观中自然环境部分进行管理和规划,尽量减少未来出现的非确定因子,分析不同的决策方案对植物和动物种群造成的生态后果。将LeDeSS模型引入丹霞地貌风景区,用来模拟植被演替过程,按植被演替和生境的需要,评估物种生境适宜性,计算潜在生物斑块间的景观连接度,将对景区的规划、建设和保护有很大的帮助。

   目前,我国对3S系统或LeDeSS模型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还要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善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对这方面的研究,尽快应用于实践,为实施有效的生态保护和恢复行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