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十篇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十篇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8:27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篇1

1.课程体系不能很好满足职业岗位需求。课程目标定位不准,课程设计片面夸大了艺术、体育等个性化课程,针对幼儿园实际需求的核心课程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及五大领域活动指导课程开设不全,忽视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应用能力错位,与学前教育职业岗位需求不能有效对接。2.专业教学标准缺失。专业教学标准是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技术指南,是指导和管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目前,河南省制定并实施了现代农艺技术等32个专业教学标准,但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尚未开发,导致该专业教学管理混乱,各自为政。3.师资队伍难以支撑专业发展。一是专业师资数量匮乏。面对幼儿师资的突发需求,中职教育的学前专业师资亦显得捉襟见肘。二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文化基础课教师超量,专业技能课教师不足;普通师范毕业的师资多,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师资少。三是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强。专业技能薄弱,难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4.实习实训条件薄弱。不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条件还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新型条件严重不足,内部设施不完善,缺乏幼儿园模拟教室、区角教室等。从校园融合情况看,多数学校还处于表层和短期合作,实习实训的成效不明显。5.“双证书”较难对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除按学校规定修完相应课程的同时,还须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后方可获得。这意味着中职学校除按照学历教育的要求开设相应课程外,还需依据资格证书的要求增设一定的课程。既加大了中职学校课程设置的难度,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证书”的无缝对接。

二、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需求分析

1.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学前一年毛入学率达到95%,学前两年毛入学率达到80%,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70%。国家还制定了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建立了幼儿园准入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并对0至3岁婴幼儿教育给予高度关注。各地通过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实施,改建了一大批农村薄弱幼儿园,新建了一批示范性幼儿园,支持了一批民办幼儿园。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制约幼儿园发展的瓶颈仍然是师资短缺和质量不高的问题。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未来一段时期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将会有非常旺盛的需求。2.学前教育岗位能力分析。学前教育职业岗位群除要求学生要热爱幼儿、具备良好的师德、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心外,还有很多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认知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二是组织能力,主要包括生活指导能力、理解和把握幼儿心理的能力、幼儿教育环境创设能力、教育教学的应变能力和创新与合作能力;三是职业技能,主要包括弹奏乐器、唱歌、跳舞、绘画等方面的操作能力;四是学结能力,包括独立学习,自我反思,明确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意见。3.幼教机构的人才实践需求。调查表明,幼教机构对人才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二是具有较强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三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四是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五是要掌握一门特长。

三、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策略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篇2

【关键词】会计;道德;文化

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

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要求,高职院校各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充分地体现在学校的实施性教学计划中去,而且更应该营造专业文化氛围,将专业文化建设融入到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系统工程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本文结合高职财经类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及其专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文化建设相融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探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文化建设相融的途径和方法。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中体现不充分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会计类专业在制定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时,按照传统的学历教育的习惯,过分强调会计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注重理论讲授,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几乎没有学校开设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往往将法制教育课程视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会计课程体系中涉及到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也只是法规条文的解释。

教育部高职示范性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方案启动后,各学校按照教育部对高职教育改革的一些指导性文件精神的要求,参照示范性专业建设的标准,重构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强调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在实施性教学计划中实训、实习课时与专业理论课的课时达到1∶1以上,使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但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数学校仍然习惯于以法制教育课程或法制专题讲座来替代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近年来,按照教育部对高职院校评估验收指标体系“双证书”的要求,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会计职业道德是从业资格证书的必考内容,所以出于评估过关和学生考证的需求,一些学校在实施性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开始融入有关资格证书考试课程的内容,或在正常教学时间之外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给学生进行考试辅导。这种做法只是满足了学生考证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将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地与实施性教学计划相贯通。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体现不充分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还基本上限于传统教学计划的安排,对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基本上停留在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的课堂上,以对学生的理想教育和法律常识教育为主。一方面,这些课程内容法律条文多、理论性强、也不易理解,没有针对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层次,教学形式僵化,整个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在教师反复说教的情境下进行,学生被动接收,教学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这些课程主要由非会计专业的教师担任,课程内容与会计专业缺乏有机联系,讲授的大多数内容与会计职业道德脱节,很少涉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会计专业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虽然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既教书,又育人”,在课堂上体现会计职业道德,但由于大多数专业课教师缺乏会计工作的经历,对会计工作过程中关于职业道德的鲜活事例知之甚少,会计课堂上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成为有关法律条文的解释。加之职业教育近年来特别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大实训实践课时比重,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片面地认为会计教育的首要问题是会计职业技能的培养,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与会计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不大,即使是有关系也是今后参加工作以后的事情,总认为会计职业道德虽然重要但与现在学习技能关系不大,会计造假等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现象是学生工作后要注意的问题。

(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文化建设中体现不充分

多年来,一般的高职院校习惯于将专业教学工作的任务界定给承担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系(部),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任务界定给承担基础课的部门,将对学生的日常管理、第二课堂活动的任务主要界定给学生管理部门和团委,在专业教学工作之外强调比较多的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很少提学校的专业文化建设,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没有明确地划分给任何一个部门,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成为大家都应该关心的,但又都不关心的事情。这种管理模式有些人形象地概括为“日常教学工作围绕考试考证转,学生管理工作围绕校纪校规转,课外活动围绕文娱体育转”,按照这一种职责界定模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重形式、轻实质,缺乏专业文化氛围,常见的做法是挂几幅名人像、名人题词、法规条文,布置几间展览室、陈列室,没有将教育教学及学生活动与专业职业道德培养有机结合,达不到文化熏陶、潜移默化的效果,无法提升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水平。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的必要性

目前,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职业道德素质低,不仅受不良社会风气和单位负责人道德水平的影响,还与他们所受的教育不够有关。高职院校的会计类专业教育过程中,过多地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对会计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甚至认为会计工作整天就是与数字打交道,简单枯燥也不需要什么创新,从而忽视了对会计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识。

道德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是自律意识形成的过程,会计职业道德的养成更是如此。高职院校应对会计类专业学生从一入学就进行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在从业前就养成良好的自律意识。高职院校对会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应包括职业基本教育、职业责任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而目前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尚不完善,需要花大力气去抓。

另外,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给人们带来更加便捷、优裕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导致了道德的沦丧,思想的泯灭。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风气却变差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校德育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多年来以真、善、美为主题的学校教育和假、恶、丑的社会现象形成了强烈的对立关系,特别是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高职学生来说,很容易使他们道德情感迷失,这些都对高职院校的道德规范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会计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就业岗位和今后所从事的工作,直接或间接地都要与各种资金打交道,几乎每一项工作都要涉及到真假辨别及是非判断问题,担负着向会计信息外部使用人提供真实、可靠财务报告的义务。同时他们也将更多地面临着各种利益的诱惑,面临着国家利益、单位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权衡,这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摆正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素养和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格。所以,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践已不能满足会计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会计类专业应当营造包括专业教学在内的会计专业文化建设的氛围,充分调动校内外一切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专业文化建设之中。

三、如何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于会计专业文化建设

专业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形式,专业文化建设既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直接接受的课堂教育,也包括间接受到的学校和专业文化的熏陶,专业文化建设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专业文化建设的难点是如何将职业道德教育融于专业文化建设的始终。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要努力开拓新形势下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校工作计划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的始终,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文体活动的各个方面,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通过制定学校的会计专业文化建设总体方案,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方案之中,明确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党团组织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应当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界定各自承担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职责。

(一)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构建“三位一体”的分层次、分阶段、多形式的会计职业道德教学体系

学校在制定会计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时应分“专业入门教育法律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三个层次设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系列课程。从新生入学开始,在各个学期设置不同课程或讲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地对学生进行系统完整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二)在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在进行专业理论教学时,教师除了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外,还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融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如在讲到一些企业将本应费用化的利息支出进行资本化,虚增当期利润,以达到粉饰会计报表的目的等违规行为时,教师应及时指出,这是会计法规所不容许的,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抵制这种违法行为,使知识的外延得以延伸,陶冶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情操。在校内实训教学环节,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训中要注意变换学生的岗位角色,使学生熟悉实际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流程,了解各岗位的职责要求,让学生亲身实践,深刻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知识;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并将实践中遇到的有关职业道德问题加以整理,作为案例教学的内容,补充教材的理论知识,化解学生在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认知矛盾,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指导学生阅读会计方面的报刊、书籍,浏览会计专业网站,将其纳入过程评价,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有关信息,让学生了解真假会计信息的识别方法,学会如何自觉抵制经济利益的诱惑,使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思想,强化会计职业道德观念;聘请行业著名专家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聘请会计岗位实践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承担技能课程,聘请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传授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技巧,聘请审计人员和经济案件的办案人员对典型经济案例进行剖析,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达到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警示教育的目的。

(四)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过程中渗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如,在学生档案中开辟诚信记录栏目,在学生班级管理中对班费管理引入内部控制制度,在校园文化艺术节目中安排会计小品,定期组织学生举行各种形式的会计技能比赛、典型案例的辩论赛,定期召开各种形式的优秀毕业生座谈会等,使学生在会计文化氛围中学习,激发其会计职业道德感,达到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S].

[2]柳一群,何晓民.加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8(5).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篇3

从学校的角度看,专业是为人才培养而设置的;从产业的角度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与训练而设置的。两者应该也必须统一。就高职教育而言,专业不应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而应是“技能专业”或“岗位专业”,归根到底应是“产业专业”。既然如此,我们的专业建设就应围绕产业需求来做文章。

普通高校专业建设公认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基础学科专业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专业建设中尤为注重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这和它主要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契合的。相对而言,高职专业建设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和开放性,更受产业需求的影响与控制。较之理论型、研究型人才,高职培养的人才与一定区域中的市场、职业、行业、产业和技术等有着更直接、更紧密的关联,具有极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分析专业建设比较成功的高职院校的经验后,可以认为高职专业应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为依据、以技能训练为参数、以专业交叉复合来综合”的设置原则。

第一,以就业为导向。就是面向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将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体系主体框架的依据,并根据这种导向进行相应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发展。

第二,以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为依据。就是针对一个职业岗位,或针对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可以比较“营销专业”和“汽车营销专业”、“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的区别。虽然都只有两字之差,但可以认为,反映了高等职业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上的差异。

第三,以技能训练为参数。就是要针对技能训练的现有条件和近、远期可能具备的条件来设置专业。实训是高职教育培养人才最主要的手段,缺乏实训师资、基地和设备的专业建设是不可想象的。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应该着重于专业的质量建设、内涵建设和细节建设,消化专业数量扩张带来的“质量”滞后问题。夯实基础,才能给专业的再扩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专业或专业群。

第四,专业综合。专业建设还应考虑专业综合,这符合现代经济社会的特点。由于产业第一线工作往往是综合性的,用多专业知识和多种技能才能解决,因此,高职在专业设置时,应根据岗位要求跨专业的特点,通过交叉与复合来设置专业。

教学计划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平台。课程实施是专业建设的最基本要素。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构成,不应也不可能像学科专业那样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而应由与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相关联的知识构成。必须强调高职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的针对性、适时性和应用性。

可以认为,提出了很多年的“够用”原则,精髓并没有被完全理解和运用。首先的想法是,按“够用”原则,将学科型教学计划进行精简,形成高职的教学计划。但是,有系统的东西经过精简,还有系统性吗?系统如何构成呢?第二种想法是,公共基础与专业基础不变,在专业课程阶段,针对不同岗位设计不同模块,组合成为各种链式教学计划方案,最后由各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选用。难点是,面对纷繁变化的产业需求,需要设计多少种方案呢?除此以外,这几年还相继出现了许多改革方案。实践证明,都有不足之处。其实,还是要回到“够需够用”原则。

高职生源的知识素质是显见的,在可预见的期间内,生源的知识相对素质不会有较大改变,因为国家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大众化。对待这种生源,有能力要教,没有能力,也只能或者说必须创造能力去教,只是如何创造一个较切实的培养目标,是很值得探讨与研究的。现阶段高职专业培养的目标就是岗位就业,就是具有一定技术与较高职业能力的岗位就业。技术,靠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得到。在生源相对素质不高时,就只能强调够需够用了。职业能力:靠大量的实训获得。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要强调从产业、岗位与职业能力需求出发。也就是说教学计划的制订,应先确定与岗位接轨的专业课程与实训要求,再考虑支撑它的专业基础课程与实训,最后再考虑公共人文课程与实验。即教学计划应从产业需求“倒推”形成。按“倒推”形成的教学计划,才能使教学计划与课程安排最终符合“够需够用”原则,符合“就业为导向”宗旨。

“倒推”要求教学计划制订者、实施者必须与产业有相当紧密的联系,必须对本专业产业第一线的技术与技能有相当的了解与掌握。这实际上就是双师型教师。产教结合,不能仅仅停顿在将产业作为教学的实训基地上,学生要下产业,教学计划的制订者、教学计划的实施者更应多下产业。

按“倒推”原则形成的教学计划是有结构,有系统的。它的结构和系统就是职业能力训练。职业能力分为三种水平:技能、技巧和技艺。高职的学生应达到那一级呢?笔者认为至少应是技巧,因为高职教育毕竟有别于中职教育,必须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充实于教学中。费茨的自动化理论认为:职业能力的学习要经过认知、程序化、自动化三个阶段,实践或实习推进了这一转化过程,是反复的实践使得彼此分离的操作单元越来越多地连接起来,并整合为一个整体、从而简化了操作程序,降低了难度,提高了速度和准确性。按照这个理论,更应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紧紧围绕职业能力训练,即专业或专业基础实训这个关键环节。高职不应再有“理论”和“实训”教材之分。应该将①典型范例;②为说明这些范例而加入的够用的理论知识;③模拟典型范例的大量实训内容;④确定学生已掌握职业技巧的验证手段等四部分,整合形成新概念的高职专业教材。大家都已认可“双师型”是高职专业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因此,这种教材是可授的。教育部指导性规定,理论与实训课的课时比例应在1∶1左右,因此,这种教材又是可学的。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篇4

 

当前,我国教育界的一大热点问题就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根据2014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我国将支持部分有意愿、有条件的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的高等学校,争取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的职业教育结构,并努力实现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普通本科院校应重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从专业特点出发在新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一、财务会计教育专业概况

 

从全国范围来看,办有财务会计教育专业的高等学校不多,据统计共有15所。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师范类院校,共有9所,分别是: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广东湛江师范学院、云南曲靖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除此之外还有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聊城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广西财经学院6所非师范类院校。广西财经学院是唯一的办有此专业的财经类院校。

 

从广西财经学院来看,财务会计教育专业设在广西财经学院会计与审计学院,是该校近年新增的本科专业。广西财经学院的财务会计教育专业从201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现有财会1341、财会1441两个班共100人。是广西区内唯一在财会人才培养中融入正规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术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培养专职会计教师的专业。在招生上,该专业以广西区内的招生为主,所录取学生高考分数基本接近广西区内一本线(如表1所示),生源质量良好。

 

从培养目标来看,财务会计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目标有两个,一是毕业生能在大中专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二是毕业生能在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相关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工作。根据2014年11月份的一份调查显示,广西财经学院财务会计教育专业的在校学生中有62%的学生具有从事教师职业的意愿,有31%的学生表示会计和教师岗位都可以接受,只有7%的学生没有从教意愿。同时,结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即使毕业生从事具体的财务工作,也应该是有培训能力的财务人员,能够对报账人员、新进财务人员、需要提高业务能力的人员等进行培训。因此,如何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会计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是培养的重点。

 

二、财务会计教育专业与职业教育的联系

 

一般意义的会计职业教育是一种贯彻会计职业岗前、岗中的职业性教育,其培养目标是政治素质高、职业道德好、理论知识强、业务能力过硬、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专业会计人员。会计职业教育理念正好符合财务会计教育专业目标对相关岗位的要求。

 

根据财务会计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目标,财务会计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既要能从事具体的会计工作也要能从事会计教学工作,而目前我国的会计职业和教师职业都是有职业准入要求的。职业准入包括了两个方面,分别是制度性准入和非制度性准入。制度性准入指的是法规制度规定的职业任职资格与条件,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是行业约定俗成的职业任职资格与条件。这主要表现为一系列的职业资格,比如从事会计工作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从事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要有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从事教师职业要有教师资格证等。非制度性准入指的是除法规制度以外的职业任职资格与条件,主要表现为职业经验和经历,比如企业会计从业经验、金融行业会计工作从业经验或会计师事务所从业经验、会计教师从教经验等。而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和传统的学历教育相比更侧重于对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注重技术性和技能型的会计职业教育能很好地适应会计岗位和教师岗位的制度性准入和非制度性准入的要求。

 

另外,职业教育在形式上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优势,培训的地点不再局限于课堂之内。指导者和受训者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传统的师生关系,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在新鲜感和好奇心的驱动下,这种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其知识体系也能够在实训中得到及时的更新。而且,在校外培训中可能出现的就业机会,也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动力之一。

 

综上,职业教育在形式上的灵活性、多样性以及潜在的就业机会能提高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注重技术性和技能性的会计职业教育能很好地满足财务会计教育专业毕业生对会计岗位和教师岗位的制度性准入和非制度性准入的要求,会计职业教育的目标与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对会计和教师职业岗位的要求相匹配。

 

三、广西财经学院财务会计教育专业的建设思路

 

为办出财务会计教育专业的特色,强化财务会计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好地培养会计和会计教师职业人才,我们要把握好职业教育的脉搏,转变思维方式,采用更灵活和开放的方式建设好财务会计教育专业。

 

(一)明确发展规划。为适应广西及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并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广西财经学院初步制定以培养“双证型”人才为特色,培养基础知识牢、动手能力强、具有专业教育教学素养的复合型、应用型财会教育人才为核心,以高水平教学和科研为支撑载体的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发展规划,并以此作为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建设的指引。

 

(二)加强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和实业界的联系。要建设好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应尽量走出去,重点是加强与会计行业、中职学校的联系,了解会计实务和会计教育对相关技能的要求,还可以让实业界参与到主要教材的制定中来,力求教材内容及时更新,而且在课程的设置上也需要考虑到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加强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育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挖掘和培养。目前,广西财经学院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归属于会计与审计学院财务会计教育系,该系有专任教师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学历结构为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4人,学士学位3人。教师队伍中以实务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主,其中具有双师资格教师4人。为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广西财经学院正致力于建立更多的社会实习、实践基地,并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到各个企事业单位实践,内培外引,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四)促进导师制度的完善。从入学后不久,财会1341班和财会1441班每6—7名同学就配有一位专业导师,导师将在四年的学制时间内对他们进行直接的会计和教师职业引导。导师制将继续在财务会计教育专业的其他班级实施,并将建立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导师制度,以实现对学生的职业发展的更有效指导。

 

(五)强化实践性教学。实验实践课程是学生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学校教育和学生适应今后工作的重要环节。要依托现有的专业实验室和建设成熟的实验课程,目前,财务会计教育开设有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成本会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实习和会计学毕业综合模拟实习,全方位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和锻炼学生教育教学经验,还应设置教育实习环节,我们正在筹建模拟教学实验室,供学生进行校内教育实习使用。并积极与广西区内中职学校联系,开拓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同时,广西财经学院也在应积极探索和师范类院校合作办学的模式,以弥补财经类院校在教育实践方面的不足。

 

(六)加强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我们要以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所遇到的重大问题为线索,结合广西财经学院在教育教学上的探索与实践,重点对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团队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归纳与总结,以更好地指导财务会计教育专业的发展建设。

 

总之,为适用财务会计教育专业的内在要求和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把握好职业教育的脉搏,采用适当的、灵活的和开放的方式建设好财务会计教育专业,将会计职业教育贯彻到财务会计教育职业岗前、岗中的职业性教育中去,以实现加强财务会计教育专业的建设、更好地培养会计和教师职业人才的目的。

 

作者简介: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篇5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机电专业

[作者简介]李英(1964-),女,湖南株洲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与电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欧阳丽(1974-),女,湖南邵阳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广东广州51043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27-03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指出:现在的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大量研究结果证明,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衔接。目前我国对中职与高职课程体系内涵衔接的研究尚未涉及。因此,我国急需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框架,确立中、高职阶段课程内容,完善中高职衔接机制,探索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合作,以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本文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校和省示范建设项目――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内的机电类专业为例,打破以往课程改革方式,力求探索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崭新方法,进行中职三年、高职二年的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研究――中职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其入学考试与普通中专相同,以公共课为主,主要学习文化、专业基础知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选拔招收中职毕业生,以专业课为主,重点培养引领作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中高职毕业学生均可直接融入企业,直接应聘企业的相应工作岗位。

一、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现设置现状

1.国外现状。国外主要通过国家确认普教与职教文凭等值的衔接模式、经专门补习使得学历达标的模式、通过课程或大纲直接衔接三种模式进行中高职的衔接。

英国20世纪80年代就将职业教育职业资格与普教文凭等值,确保中高职衔接的顺利进行,并创建了中、高职教学衔接模式,将中、高职课程统一制定成了教学单元,避免重复学习。澳大利亚具有相似的特点,主要通过开发与实施培训包将全国中高职的课程衔接起来,培训包内容具有不同的层级,且各层级内容之间具有相互衔接的关系。法国在政策上规定高职不设入学考试,只要有普通高中、技术高中、职业高中等毕业会考文凭就有高职院校的入学资格;还有职教机构对中职毕业生进行专门补习,使之达到高职的学历标准,并用课程分类标准实现中高职的相互衔接。美国通过校际合作或签订合同的方式统一制定中、高职相衔接的教学大纲。

2.国内现状。国内的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数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在中高职衔接的研究实践上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五年一贯制”“2+3”“3+3”“4+2”等。但这些注重的是中职与高职学历衔接,尚未涉及中职与高职课程体系内涵衔接。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中高职衔接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一个重要问题。而中高职衔接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均未对如何构建贯通的课程体系提出明确的要求,理论和实践中均未解决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中高职两类学校目前都是依据各自的教育目标和培养对象的知能结构要求设置课程,导致两类学校不可避免地存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上的重复、甚至倒挂的现象。据初步统计,中、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复率高达30%以上。综上所述,我国急需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框架,确立中、高职阶段课程内容,进一步完善中高职衔接机制,探索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共同合作,以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差异性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成为有用之才。中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输送国家产业建设大军新生力量的基础工程。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技能支撑和人才贡献。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这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让学生进入中职校门就充分接触园内相关企业,使中高职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由基础知识到复杂知识,由认识到操作、由基本设计到科研产品开发,由技能型到高端技能型,循序渐进地接触企业实际生产,且将绝大部分教学进程在园内企业中执行,以达到机电类专业的学生中职或高职毕业后,不用经过企业的再培训,就可直接参与企业的高端技能型岗位工作,发挥高技能、高端技能、创新型人才作用。

三、中高职衔接的“平台+专业方向”课程体系

按照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中职三年、高职二年,以园内企业的工作任务(项目)为载体,按照职业技能入门、初级专业职业技能、分专业中级职业技能、分专业高级职业技能、分专业高端职业技能型的层次(中职第一、二年为机电类专业平台,中职第三年开始分专业方向),校企合作开发中高职衔接机电类专业课程,形成“平台+专业方向”中高职衔接的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在示范园区内开发生产性教学企业,进行现场授课。将示范园区内企业的生产任务、加工产品、开发项目及自主研发的产品、学生技能竞赛、技术服务项目等作为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对象列入课程内容。具体如下:

1.第一年机电类专业文化基础平台(中职阶段)。主要培养机电类专业中职学生认知职业岗位入门和基础知识水平,开设“语文”“数学”“机械与电气识图(CaD)”“电工电子基础”等课程,20%以上的授课任务在园内企业完成。以园内企业基本真实工作任务展开教学。如以工学结合园内企业如大通(广州)机械有限公司简单机械加工零件图识图、广州冠通机械实业有限公司简单灌装机控制电路图识图、广州鸿辉电工机械有限公司绞线机外壳零件图识图等企业的具体基本工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和识图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入门知识。

2.第二年机电类专业初级专业职业技能平台(中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初级专业职业素养和初级专业岗位基本技能,60%以上的授课任务在园内企业完成。开设“简单零件毛坯制造实例”“普通机床操作”“CaD绘图”“液压与气动应用”“电器及pLC控制应用”“传感器应用”等课程,以企业初级难度真实的工作任务展开教学。学生达到相应的初级工岗位职业要求。如以大通(广州)机械有限公司机械零件毛坯加工、广州冠通机械实业有限公司灌装机外壳的制造、广州鸿辉电工机械有限公司绞线机外壳的制造等工作任务,分别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钳工、电工、焊工、压力加工、机加工等专业初级工职业技能。

3.第三年分专业中级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中职阶段)。分专业有重点地培养各专业方向的中级专业职业素养和中级专业职业技能,顶岗实习在园内企业和部分校外相关企业完成。以园内企业和部分校外合作企业的中等难度的真实工作任务展开教学。学生达到相应的中级工岗位职业要求,获取相应的中级工职业资格证。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广州冠通机械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线电气控制安装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电气控制与安装、单片机自动控制等技能;数控技术专业以大通(广州)机械有限公司的机械零件为载体,培养学生分析零件图、数控技术操作、数控加工工艺编程等技能;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园内企业生产的复合模具为载体,培养学生中级复杂程度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技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以园内的企业所需加工的机械零、部件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分析零件图、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机床加工等技能。

4.第四年分专业高级专业职业技能培养(高职阶段)。分专业有重点地培养各专业方向的高级专业职业素养和高级专业职业技能,学习任务在园内企业完成。高职生从中职生中择优选拔。70%以上的授课任务在园内企业完成。以园内企业高级难度的工作任务展开教学。学生达到相应的高级工岗位职业要求,获取相应的高级工职业资格证。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广州冠通机械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线调试为载体开设相应项目化课程,培养学生的机床电气安装、调试与维修等高级技能;数控技术专业以大通(广州)机械有限公司的精密机械零件为载体开设相应项目化课程,培养学生数控技术操作、数控装调等高级技能;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园内企业生产的连续模具为载体开设相应项目化课程,培养学生较高复杂程度的模具设计与制造高级技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以园内企业所需加工的复杂机械零、部件为载体开设相应项目化课程,培养学生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等高级技能。

5.第五年分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高职阶段)。分专业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专业高端技能和创新能力。90%以上的授课任务在园内企业和校外校企合作企业内完成。以园内企业和部分校外合作企业中的高端工作任务展开教学。学生达到相应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岗位职业要求。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广州冠通机械实业有限公司创新设计的生产线调试为载体开设相应项目化课程,培养学生的机床电气安装、调试、维修等高端技能和创新能力;数控技术专业以大通(广州)机械有限公司的超精密机械零件为载体开设相应项目化课程,培养学生数控设备控制系统安装、调试、维修等高端技能和创新能力;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园内企业生产的各种复杂连续模具工作过程优化为载体开设相应项目化课程,培养学生较高复杂程度的模具设计与制造工艺过程优化的高端技能和创新能力;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以园内企业所需先进加工技术为载体开设相应项目化课程,培养学生先进加工技术加工零件的高端技能和创新能力。

四、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

以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内企业生产的产品,紧贴产业转型升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和不同职业对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特定要求,以衔接的课程体系为依据,围绕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

五、以学生生产的产品为主要评价标准,改革评价方式

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和岗位任职要求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目标,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学生的评价,由企业兼职教师、专业教师对学生完成的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质量与工作过程表现进行考核评价,根据课程内容分配课程考核人员的权重,以真实的生产产品为载体,以企业用工要求为主要评价标准对学生实践技能进行考核,采用动态的考核体系,重视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职业素养等(如下图)。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十二五”时期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这要求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课程体系,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系统培养数以亿计的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2]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Z].2011-08-30.

[3]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教职成[2010]13号)[Z].2010-11-27.

[4]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Z].2011-11-15.

[5]陆洁瑜,杜清萍.以商务英语专业群为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2).

[6]吴金林,石一民.从高职教育角度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4).

[7]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高等职业教育,2004(5).

[8]芦京昌,范敏.浙江省中高职衔接机制及操作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9]慈溪职高课题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1(3).

[10]董绿英.制约中高等职教衔接的几个问题[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11]郭扬.从iSCeD新修订本看高职的学历定位和生源入口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8(1).

[12]高原.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分析与对策[J].职教论坛,2004(24).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篇6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课程建设

G718.5

高职教育的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提速器”,普及高等教育的“主渠道”,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炼钢炉”,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但是我们同样应该看到,高职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一方面,随着本科院校的扩招,高职院校招生愈加困难,人才培养力度不够,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办学初期多沿用普通高等院校的培养方案基础上,职教的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完整建立,丧失了职业教育应有的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在经历了办学结构、教学定位、培养目标、水平提升等一系列过程后,开始逐渐探索出自身规律,其人才培养目标也符合市场就业的需要,是直接面向生产、管理第一线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所区别,因此其专业建设与课程设计也有自身的特点,值得进行研究和探索[2]。

一、专业群建设

1.高职专业设置特点

很多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属于专科类院校,无论是公办院校还是民办院校,有的有上级行业主管部门,有的有行业集团母公司,因此在学院的重点专业开设或重点人才培养方向上有特定的倾向性。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或综合性大学而言,一个专业所涵盖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在高职院校中往往会被设置成若干个专业,根据岗位分工的日益细化,专业设置更具有针对性。

2.专业群建设

根据行业中的具体岗位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中所形成不同的专业,以此为基础相关专业共同构成专业群,其特点就是群内各专业的教学可以在一个共用体系中完成,相同的学科基础、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包括实验实训设施、设备也可共用,既有利于学校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有利于实践教学。因此,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的时候,以专业群的相同专业课程为基础,以行业的发展与需求为指导,使专业基础知识能够与行业职业技能相结合,不单单是知识与实践不脱节,同时也能在具体岗位中与相邻工种很好的进行衔接。

二、人才培养

1.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

高职教育与普高教育虽然在人才培养的功能上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因此在专业开设、课程建设等方面也是有所区别,各有特色。高职教育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把学生培养成技能与应用型人才,强化就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我国的高职院校普遍办学历史较短,初期大多照搬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是以学科知识为本位,侧重理论教学[3],而高职院校的课程要突出应用性,这样才能体现职业性,两者的区别已经能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既然高职教育更注重的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在课程建设中,实验实训教学课程占有的比例更重,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异化人才培养。

2.与职业能力相结合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要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合理进行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对职业能力解构以及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的类型,以“工学结合”为手段,确定本专业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以此作为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合理构建理论与实践课程,满足岗位需要和能力要求,才能符合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3.课程模块建设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在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这些都具有综合化的特征,因此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应该具有综合结构[4]。专业课程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拓展课程,课程模块的设计可以立足于专业群,根据专业特点进行组合与变化,衔接学生知识结构的横向和纵向发展,着力于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兼顾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终身发展的需要。

三、项目教学与混合课改

1.项目引入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实行“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将企业引入高职教育,因为基于现实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更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传统的课程教学是以课堂为载体,通过教师知识讲授、演示为主,学生接受显得被动。引入项目教学则是以企业工作中的实际项目为基础,通过项目导入教学,将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情境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设计者与完成者,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混合课改

混合课改就是将项目全过程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并以此为基础对专业课程进行综合性改革。现在的专业课程多以各自知识点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各门课程却未能很好的进行相互融合。混合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打破各专业课程之间相互封闭、知识分割的现状。既然高职教育一直强调的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那么课程教学也应该是一个融会贯通、一脉相承的过程。

将一个项目贯穿到所有专业课程中,将生动详实的案例全过程引入,将所有课程的知识串连起来,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开放式求知方式。混合课改不仅对教师的要求变高,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要求也在变高,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拓展的能力。

四、结语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态度等适应一线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一定要确定好职业能力的培养方向,才能体现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特征,不仅仅着眼于当前上岗职业能力的要求,还要能够应对岗位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培养出既具有创新精神,又具有开拓精神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从而提高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1-39.

[2]胡日查.试论高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11):70-72.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篇7

[关键词]国际贸易;教育企业;构想;利弊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9-0120-02

1前言

目前全球经济复苏趋缓,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升级,美国长期信用评级被下调,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速回落,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私人需求疲弱。在危机时期,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更加急迫,企业需要真正高素质的外贸人才,这部分人不仅仅是掌握了最新的专业知识,取得了国家颁发的某种专业资格证书的一般性专业人才,更需要具备丰富的实务操作经验,懂业务、通外语、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企业需要他们一旦进入企业就能胜任工作,就能给企业创造效益。如何自主创办“教育企业”、完善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建设,培养符合企业高需求的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成为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建设的重点。

本文所指的“教育企业”是为服务高职院校的教育而设立的组织,它不是一个生产产品的实体,不是一个经济利益体,而是以学院为本位,在现有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全方位营造企业实践环境,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在引入和实施校外真实的企业项目的过程中,师生紧密配合,共同完成项目,从而达到在企业环境下按照企业工作过程培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目的。接下来我们将就目前各职业技术学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探讨建设“教育企业”的可行性。

2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学与社会实践有差距

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自身的经验和阅历直接相关。国际贸易的专业课程既要求教师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要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外语水平。现在我国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从事教育工作,他们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很少接触实际的外贸工作,他们的授课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从理论到案例,他们的知识来源是书本,而不是现实外贸工作,于是他们的授课很可能和企业的需求是脱节的。

2.2软件式的实训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越发受到国家的重视,学校都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实训的教学软件。利用这些教学软件,学生可以模拟贸易中的不同角色,以填写表格的形式了解不同角色的主体在国际贸易中要处理的工作。但是软件式的实训方式,过于简单、单调,学生没有办法身临其境去体会贸易企业的运作,因为贸易工作并不是简单的填写数据。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人都需要面对身边复杂多变的具体情况,并做出及时的反应,而软件式的实训方式则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灵活性,仅仅立足于机械式的知识灌输。软件式的实训方式下,学生只是简单的用电脑代替了纸笔进行学习,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促进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

2.3完全依赖学校外企业,学习深度有限

我国的职院一直提倡与学校外企业进行联合,提倡校企合作,但是除少数学校外,大部分学校教学效果一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其实不过是学校是非营利性组织,而企业是营利性组织。高校参观企业很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所以企业一般是不愿意接待的。即使经过万般磋商,企业同意学生们参观,学生们走马观花般的参观,其学习效果终究是非常有限的。另外,学校和企业协商安排一些学生去企业实习,但是由于其实习的性质,企业一般不会安排实质性的工作,再加上从学校乍走到企业的学生往往不知所措,最后不过沦为给企业打杂而已,学习效果不理想。

3以教学为目的的国际贸易“教育企业”构想以教学为目的的国际贸易“教育企业”首先不同于社会上的贸易公司,其主要目的是教育,其次才是收益;另外国际贸易“教育企业”和其他高校所创办的高科技企业亦有不同点,其不做生产,专职服务;国际贸易“教育企业”立足点是企业项目,其承接项目的范围主要是:为各类生产企业提供出口业务服务或者为各类国外进口企业提供进口业务服务。其赢利模式主要是收取佣金或者收取服务费。

国际贸易“教育企业”理念的重点体现在企业项目上。学院要主动与各地区各行业的协会联系,针对省内众多中小企业的实际,研究各个中小企业的需求,根据学院的特点和能力,寻找合适的项目,从而开展教学和实践。

以创办国际贸易“教育企业”的理念为指导,学院的课程设计要高度配合企业需求。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既要进行有效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接受来自于“教育企业”的培训。学院将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对学生进行企业教育,每个学期都安排学期性的实践项目,等到三年级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进入真实企业进行实习。“教育企业”的实践项目都是真实的企业项目,没有现成的可参照的成果,学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发现问题、查询资料,进而解决问题。因为已经有了在“教育企业”的项目经验,进入真实企业实习和工作的毕业生必然能够非常迅速地实现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变。

国际贸易“教育企业”能否建立成功,首先取决于学校是否给予平台和政策支持。只有学校的大力支持,“教育企业”才能利用学校的平台和健全的人脉网络吸引企业合作,才能引入国内外企业的实习机会,才能开拓和创新项目。然后就要依赖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企业项目的实施,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师生和跨学科与多元科技知识的相互配合才能应付。国际贸易的专业任课老师都有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学识都不可谓不渊博,但是办“教育企业”却可能是第一回,如何能够发挥合作精神把“教育企业”建立起来,如何能够在市场上拿到业务,如何能够在办理业务中指导学生实践,如何能够理顺“教育企业”和其他合作企业的关系,如何能够让我们的学生与出口企业或者进口企业深入接触,深入学习,如何能够真正为我们学生的学习搭建一个结实的桥梁,这些都是建立和经营国际贸易“教育企业”中将会涉及的问题。

4自主创办国际贸易“教育企业”的利弊分析产学研合作是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由之路,针对国际贸易这样的应用经济学学科,学院建设自己的“教育企业”,把实训“企业”建立在学校内部,把老师变成教育“企业”的管理人员,把“企业”的管理人员变成自己的老师,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方便地定时在“企业”内部进行特定项目的培训和实习,是符合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求的,但是我们也必须从现实出发,分析自主创办“教育企业”的利弊,探讨和研究如何趋利避弊,发挥资源优势,办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4.1自主创办国际贸易教育企业的利处

(1)自主创办国际贸易教育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学校在师资、设备、图书等方面的较好基础都可以为国际贸易的“教育企业”所用,从而增加了各方面的使用率,更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

(2)自主创办国际贸易教育企业以后,各个专业老师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企业经营和管理经验。专业老师都熟悉贸易中的一般规律和基础原则,经过在“教育企业”中的积极探索,老师们了解到了哪些是实际工作中最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运行机制,具备了更多的操作经验,有利于更富有成效的教学。

(3)自主创办企业国际贸易教育企业以后,学生有了真正操作的平台。学生不仅仅是在实训室用电脑填写表格,他们有机会和“教育企业”中的客户,如生产商和采购商,进行深入的接触,他们可能需要去工厂验货,他们可能跟着工厂的商检员去商检局学习如何报检,他们也可能接待远道而来的外商等。学生的学习被置于实实在在的工作中,他们可以接触到鲜活的人、事、物,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会更足,求知欲会更高,学校效果会更好。

4.2自主创办国际贸易教育企业的弊处

(1)国际贸易“教育企业”成立后,学校在许多方面给“企业”发展提供了支持,企业也利用了学校的各种条件,包括学校的各种无形资产,如校名、设备、场地、人员等,而这些无形中会给学校造成风险,如何控制这个风险,成为学校和“教育企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企业只有把握好自己的定位,仅仅从事服务业,着眼于为教学服务,不要企图扩大业务领域,就能把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服装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012-01

服装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尚产业,中职服装教育需要快速反应及调整的机制与之相适应,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需要我们创新思路,注重专业建设,让其成为学校抓内涵、抓质量、上台阶、上水平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1人才培养的合理定位,适应服装教育的发展

科学合理地确立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是中职服装专业明晰教学活动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行动指南。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对服装职业岗位群需求的分析,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教材的选用等服装专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中职服装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服装制造业和服装服务业的产品设计、制作、管理、检验、贸易、销售与服务等生产第一线工作。我们只有瞄准人才市场前沿阵地,化潜在的优势为现实的优势,为企业培养出既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又独具发展潜质的专业人才,真正使她们“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提高有基础,发展有空间”。

2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支撑服装教育的发展

2.1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服装专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所谓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都是一句空话。只有当教师在这一学科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后,才能在教学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传授最先进的知识,推动专业建设。

一是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定期安排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学习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新的管理理念,从而使教学与企业实际接轨;二是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到校兼职或作为校外辅导员,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含金量。通过建立一支由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学骨干组成的较完善的学科梯队,为服装专业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2.2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服装专业的发展提供物质支撑:服装专业实训实习的实施依托于基地建设。要想在教学上能与企业接轨,必须在实训设备的配备方面等同乃至领先于企业。通过进一步改善实训条件与环境,添置与企业生产模式配套的服装CaD、电脑绣花机、包缝机、粘合机等设备,为专业实践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证。另外,广泛寻求与地方支柱企业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能充分体验现场实际操作,将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实现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专业建设的新发展。

3课程改革的深化落实,推动服装教育的发展

3.1课改理念的学习,是专业建设的先导:在课程改革中,如果教学理念得不到更新,课改将流于形式,新形势下的中职服装教育要求毕业生能够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无缝衔接、零距离上岗,这就使课程产生了质的变化,必须体现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综合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

3.2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建设的根本:课程改革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强调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打破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知识观念,树立工作过程为核心的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理念。服装专业教材中有些内容前后联系不够清楚,教师如果不进行合理地剪接,学生容易出现学了这个,弃了那个,缺乏衔接。例如:教材中“西装结构制图”这一知识点与“弊病及修正方法”,这两块内容中间隔好几个章节,如果按教材的顺序学习,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就比较零散,不利于应用能力的提高。通过对教材进行剪接处理,将两块内容联系起来讲,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3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专业建设的动力:技能大赛促进了我们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深刻反思。采用“车间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学生学习与就业岗位之间“零距离”

接触,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的教学目标。对于技能学习接受较快的学生,一是及时发现她们;二要采取措施精心培养她们,鼓励她们追求更高的目标。例如学到男西裤后挖袋工艺时,对全班同学的要求是掌握一种后挖袋的工艺(双嵌线挖袋),但对于技能学习接受较快的学生就要求掌握两种以上后挖袋的工艺(双嵌线、单嵌线挖袋、袋盖式),以使她们进一步拓展自己,从而彻底打破技能教学受教学设施和时间的限制。

3.4教学评价的创新,是专业建设的追求:服装实践课程的考核应建立符合职业技能培养要求的考核模式和评价标准,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特点,在专业能力考核上有所创新。实施中应将一次性“终结式”考核改为“分权式”多次考核,结果与过程相结合,即平时、测试、操作考核三部分。前两部分可各占总分的30%,操作考核占总分的40%。第一部分的成绩,可从学生的实际操作“项目作品”评议中总结出成绩;第二部分的成绩,将实践教学中的一些基本操作规则、程序、问题分析等内容以闭卷或开卷的形式进行;第三部分的成绩来源于实践操作现场考核,题目必须具有代表性。同时尝试将考核的主体延伸至包括专任教师、企业专家、项目小组等多元评价主体;重视把职业道德纳入学生的评价考核体系。

4办学模式的创新发展,突显服装教育的走向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篇9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信息化;体系构建

研究背景

1.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紧迫性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战略部署,教育部于2012年5月4日提出《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该《意见》要求各地区按照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加强本地职业教育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重点建设覆盖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办学和学生资助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鼓励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以及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人才预测、就业预警和人才培养管理信息系统等创新性、关键性和前沿性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2.延伸省中职管理系统的重要性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系统(简称“省中职管理系统”)一期于2010年上线运行。该系统目前已将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基本信息、专业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装备管理和师资管理等六个方面的信息,建成综合信息数据库,实现学校信息的高度集中,有利于各项数据的分类和统计,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对人才培养类型的调控提供了依据。但是要实现功能最大化,还需要以省中职管理系统为基础数据库,通过区域专业建设的信息化过程,使专业建设更科学、高效、有序运作,建立有章可循、有档可阅、有据可查的信息服务平台。

3、完善区域教育信息体系的必要性

2011年无锡市学校管理中心完成市属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开发《无锡市属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按学科专业将专家听评课情况信息化,方便广大教师查阅有关资料、可在线学习各专业的精品课程和优秀教案。一年多以来,作为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的试点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为无锡地区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推动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均衡发展。专业建设,是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建设的核心。而专业建设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更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

现状分析

从无锡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中随机抽取8所学校进行调查问卷,共计337名专业教师和1118名学生,涉及30多个专业。调查显示:虽然学生使用信息化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力尚有待提高,但大部分学生能够经常使用关键词检索学习资源(77.82%)、使用下载工具下载学习资源(64.67%)、使用网络服务就业(85.15%)。与此形成落差的是仅有26.11%的教师能经常将教学资源上传学校资源库,22.55%的教师能使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比例明显偏低。特别是只有9.5%的专业已建成本专业信息化教学资源,不足一成;41.84%的专业已启动,但还有接近一半的专业尚无建设计划(22.85%)或只有计划尚未启动(22.82%),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且只有28.78%的教师选择学校已有鼓励教师使用专业信息平台的措施方案,32.45%的教师选择尚在制订中,剩余的接近四成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考虑或对此根本不了解。

由此可见,专业建设的信息化面临以下问题:

第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而地区、学校的信息环境相对滞后;第二,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亟待提升;第三,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到位;第四,学校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评价与激励机制需要健全。

建设依据

1.《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该文件是专业建设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教育部关于《教育管理信息教育管理基础代码》等七个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的通知》(教技[2012]3号)中《教育管理信息中职学校管理信息》,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设计和使用的依据。该行业标准确立了中职学校管理信息中最基本的信息体系结构、数据元素的元数据结构,规定了中职学校管理数据元素。

体系构建

由区域教育主管部门统筹规划,以专业类构建区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信息化服务体系,集成区域内所有专业建设信息化服务体系,通过统一平台登录,统一身份认证,将形成一个专业全覆盖、网络全覆盖、资源全覆盖和服务全覆盖的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区域专业建设信息化服务体系由五部分组成:专业信息数据库、专业管理平台、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化保障体系。

1.专业信息数据库

专业信息数据库以省中职管理系统综合信息数据为底层数据,通过技术接口对接实现数据的互通,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延伸,把区域性数据按照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标准补充到专业信息数据库中,建立专业信息、学校信息、师资信息和学生信息之间的联系。

2.专业管理平台

专业结构能否及时地实现调整和优化,取决于能否实时得到真实准确的市场信息。专业设置与管理平台,在专业建设的动态管理和信息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网络的高效、规范、便捷的专业信息填报、管理反馈,不仅能将教师从传统的档案资料整理归纳中解脱出来,有效促进教师间的协作交流,还可将教学质量管理、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办学和学生资助等功能模块统一纳入专业管理平台。

3.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和专业协作组促进了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之间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但是区域内大部分非国示范职业学校实现专业教育资源共享的途径应该是:建设区域专业资源平台,整合融合各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库,开发优质教育和培训资源,引进教育产品和行业资源,避免重复投资,建成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形成多方参与的教育资源网络。

4.专业公共服务平台

公共服务平台,包含网络教学模块、自主学习模块、仿真实训模块、师生交流模块、名师工作室等,结合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构建一个随时随地、人人可用的学习环境。按专业类区分的公共服务平台,更突出专业内涵,丰富专业特色建设和广泛应用,优化育人环境,引入相关专业的专家评价系统、企业招聘系统,加强专业信息的数据统计分析,实现人才预测、就业预警等功能,实时地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5.信息化保障体系

(1)组织保障。

完善信息化组织建设,区域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各中等职业学校成立“一把手”负责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决策机构和相应职能部门。

(2)制度保障。

建立并完善各类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及信息化工作绩效评价制度,建立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3)人员保障。

配备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建立多层次、多形式、重实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制度。

(4)经费保障。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篇10

关键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群建设策略

特色发展和持续发展是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立校、强校之本。其色专业建设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关键环节。特色即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特色专业指充分凸显学校办学定位、体现教学目标、突出办学优势的专业。这样的专业不仅有较高的办学水平、鲜明的办学特色,而且获得社会广泛的认同,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当然,一个学校有一两个强势专业未必能办成强势学校,而任何学校又不可能把每个专业都办出特色(届时也就不成其为特色了),因此,就专业发展的效能来看,打造区域性特色专业群,建立校际优势互补、共荣的办学机制有利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整体发展和持续发展。这也是在全球化视野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下面是我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区域性特色专业群建设策略的思考,一管之见聊作引玉之砖。

一、立足于自身资源,打造校本专业特色

从微观的角度看,每个学校都有特定的办学历史、师资储备、办学环境和发展定位。特别是办学资源,既有不同于他校的人财物等校内办学资源,又有长期形成的特定的校外办学资源。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的特色专业建设应当充分利用这些独特的办学资源,尤其要注重学校师资队伍的特点、优势和专业发展的历史沉淀、经验积累,努力打造校本特色专业,逐渐形成办学特色。对每个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来说,这既是校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根本需要,又是建设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区域性特色专业群的前提性工作,还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有效地服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二、立足于区域性需求,突出校本专业群优势

从宏观角度看,特色专业建设应立足于区域性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求,逐渐建构校本特色专业群,并追求1+1>2的整体效应。任何农村中等职业学校都不可能也没必要在专业建设上面面俱到。根据不同地区的区域性需求,在校本特色专业群的整体建设上做好文章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把本地区的工厂、企业等相关资源作为学校发展的有效办学资源,不断完善特色专业服务本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另一方面,在发挥特色专业群建设整体优势和服务职能的同时,逐渐形成并凸显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办学特色与优势,走特色发展、持续发展的办学路子,从而实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建设的共同发展。

三、立足于校际联动,发挥县域专业群效能

从系统的角度看,不同学校又同处于一个动态的、联系的、发展的系统之中。特别是同一个县域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不仅在长期的工作联系中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而且在行政区划上统一归于县教育局领导,便于统筹协调管理。因此,在积极互赖的基础上,通过校际联动、资源整合、专业调整,形成县域内优势互补、互助共赢的特色专业群网络建构系统大不同于各自为阵的盲目办学方式,有利于极大地发挥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县域专业群的整体性效能。这是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由特色发展、联动发展逐步走向优势发展、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与策略。

四、立足于改革创新,建立产学研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