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学发展思维十篇科学发展思维十篇

科学发展思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8:27

科学发展思维篇1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主体和动力、衡量发展的根本标准等问题都做出了科学的回答,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思维方式。价值思维是指在现实社会关系和实践活动中,思维者依照主体自身的尺度,选择、对待和评价客体,使客体主体化从而产生价值的运思活动。在科学发展观中,处处体现着这种价值思维。其突出特征有三个。

一是科学发展观运用主体性思维,强调人的核心地位和社会本位,把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纳入发展的视野,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基础,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目的与动力皆为人,要求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里,主体性思维就是人民本位思维,就是以人民利益、人民需要、人民幸福为本,能否让最广大民众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成为判断发展是否科学的重要依据。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主体,也是享有法律保障的权利主体和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实践主体。一切价值都是人民创造的,都是人民自我价值的表现。因此,从根本上讲,社会的发展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价值选择、价值创造过程。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将人的健康生存和全面发展,人的物质、文化、政治需求及其满足,人的权益和幸福,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宗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动力之本,牢固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激发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协商、调解等综合手段,建立和完善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公平公正机制、多样化利益诉求的表达机制与实现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社会权利,实现既能有效创造价值又能公平分享价值的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是科学发展观从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之间的关系入手,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倡导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互利、共生、共赢,坚持了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全面的彻底的关系思维,在辩证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以及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揭示了科学发展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全面发展,并进一步把社会的全面发展具体化、方法化和可操作化,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个统筹”的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五个统筹”既体现了发展的空间的全面性,即从城市到乡村、从东部到西部、从国内发展到对外开放等的空间意义的全面性,又兼顾到现在与未来的发展,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从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多重关系的角度来规范发展,在社会发展的动力上,坚持发展的多维性,重视社会发展动力系统诸要素的作用及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关注各动力要素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强调应遵循系统的合力优化原则,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项具体的建设之间保持有序与紧密关联的张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在社会发展的目标上,坚持发展价值取向的全面与协调,关注社会和人全面发展过程中价值关系的互补性与互动性,并确立了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社会公正、文化繁荣、生态平衡等综合指标系统,追求社会发展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全面实现,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进。

三是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合目的性统率合规律性,追求发展的内在和谐。把价值目标建立在真理之上,既以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基础,又以人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以人民利益为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与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高度地统一起来,使发展更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更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为了实现规律之真与人本之善、现实实践和理想目标的统一,创建和谐之美,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理性设计正确的发展过程、战略和步骤,在实践理性层面提出了整合发展中各类利益关系的“五个统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举措,突出了主体实践活动的生成性和创造性特征,把整个社会发展视为一个政治与经济、经济与文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相互协调、全面而持续发展的过程,坚持了目的合理性与过程合理性的统一,既关注社会发展诸要素在时间上的动态连续性,又关注社会发展诸要素在空间上的结构合理性;强调社会发展应当是系统运行协调性和持续性的统一,主张以组织的、规范的、制度的和价值的方式,对社会的各种利益、动力、目标和结构进行协调,保证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以及社会系统内部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全面发展就是要追求和谐共荣,使各类价值目标在发展过程中得以平衡实现,整体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就是要追求和谐优化,使社会资源优化组合,实现社会利益主体及其关系的和谐,进而达到有秩序的、规范化的、按章办事的运行状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追求和谐共生,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当代人发展与后代人发展的统一、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统一、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逐步成为现实。和谐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走向。

总之,科学发展观就是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互利、共生、共赢的价值思维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以这种科学的价值思维范式为指导进行的社会实践运动。只有真正确立起科学发展观倡导的价值思维,并落实于各项制度创新、政策制定与实施之中,全面转化为现实生活中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实践方式,才能实现符合人民利益和要求的社会政治理想,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成为充满着深厚人文关怀的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思维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上午好!我叫***,来自**国土分局。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立足科学思维推动科学发展”。前些天跟几个朋友闲聊,谈及最近全国上下都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一个朋友说,科学发展观,不就是说要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吗?那都是国家领导决策层的事情,跟咱们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啊。也有朋友说,学习科学发展观,不就是知道什么是核心什么是第一要义什么是基本要求吗?这些我都倒背如流了。真的只是这么简单吗?我不禁问自己。仔细思考了很久,我发现,事情远非如此。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吧。科学发展观中的“观”即是看,那么科学发展观的意思就是,用科学的眼光看发展,如何用科学的眼光看发展呢,换言之,就是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发展,从而来推动发展。

在我国,科学发展的思想其实古来已有,在《吕氏春秋》中,雍季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来劝晋文公:“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sou)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意思是说抽干湖水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但是明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狩猎,怎么会猎不到?但是明年就没有野兽了。《管子轻重甲》中说:“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zu)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是说身为君王应该保护好他的山林湖泊甚至荒地,否则就不称为合格的君王。这些都是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可惜的是,古人尚且懂得的道理,我们却把它给忽视了。还记得我们那个年代,也就是6、70年代出生的青年人,我们小的时候玩的什么啊,小孩子过家家、打水枪、玩陀螺、滚地球等等这些游戏,那些曾经伴我们度过整个童年时代这些小小的游戏和游戏里面的工具,都是我们曾经自己动手做过的,虽然我们做的远远不比我们现在的儿童在商店里卖的那些玩具紧致,漂亮,可是我们玩的照样开心,玩的照样废寝忘食。现在的儿童可以这么说基本上所有的游戏工具和生活用品都是现成的,商店里什么都有。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了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但是我们还有许多的朋友认为,现在小孩的什么东西都可以买来,都是现成的,这将影响对孩子的动脑动手能力啊!长期这样下去怎么能够接我们的班,掌我们的舵啊!但是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去看待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我们小时候玩的那些个游戏,做的那些个游戏的工具确是有开动脑筋,锻炼动手的能力,但是那只是每个人的极少的一个能力方面的表达方式,比如说现在小孩子玩的魔方,玩的积木其实都可以锻炼动脑动手的能力。

不可否认时代有时代的产物,有时代过度的替代品。科学在发展嘛,我们应该把我的思维方式从新来定定位了,现在的电脑,现在互联网,现在的手机,那些都是我们那个时代,7,80年代想都没想过的问题,那个时候特别是农村,连什么叫电视机都不知道,最常用的家用电器我估计就是手电筒了,一个村子最热闹的时候可能就是村里办大喜事放场电影,全村的老百姓都兴高采烈的大人搬着长凳,小孩拿着板凳去占个好位置而已。前些天我看了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马云的一段演讲,我受了很大的启迪。里面有讲到阿里巴巴是怎么成功的,当中就讲了一个很小的故事,说在95年的时候马云去了国外会一个朋友,正好他的朋友在搞互联网也就是现在intelnet网络,他一个朋友就在电脑上打了一个英文单词beer(啤酒),搜索以后就有了很多德国的啤酒,美国的啤酒和日本的啤酒。马云很好奇的在电脑上打了一个chinabeer结果显示nochian,再搜china还是nochina,就觉得这个很有意思,他想能不能在我们国内也弄这么个网络让外国人也来知道我们中国的东西,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知道我们中国的产品。回到国内先约了24个朋友吃饭,让他们举手表决他的想法,结果有23个人反对,但是晚上睡到床上怎么也睡不着,第二天一起来还是决定要做这个东西,他觉得这个东西将会改变世界,改变中国。现在我们很多中国的青年人,”晚上想想千条路,白天起来走原路”。于是就砸锅卖铁凑了些钱就开始创办了阿里巴巴。公司刚刚成立的时候根本招不到人,他说那个时候基本上只要不是太残疾的会走路人公司都要。马云就是在这种以科学思维方式,在这种坚持不谢的努力下成功了。

我们平时的工作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科学思维,离不开科学思维给我们带来的后果,背弃了科学思维,我们的科学发展将是一句空话。

还记得在20xx年的时候,我那个时候在监察大队工作,接到了一个老百姓的举报,说是我们冷水滩城郊结合部的老鸭窝村有一户村名在稻田上非法建房,我们经过调查认证,确认了事实以后,报到了市委、市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组织了10多个单位500多人去对违法建筑进行拆除(当中有公安、城管、监察、国土等部门),一到现场老百姓那个场面实在是强大,很是让人惊讶了一番,他们用人墙里三层外三层把即将被拆除的违法建筑包围了起来,手中还拿有反抗武器,比如说脸盆、水桶里面装有脏水,手持木棍等等,户主更是手拿菜刀,做出一副只要拆房命都不要的架势,试图与执法的工作人员对抗。在他们眼中自己建房并且是在村集体土地上修建房屋根本不需要办理手续,自己想建就建,想拆就拆,根本没有城市总体规划这个词语。当然更多的是因为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建设规划内用地,国家随时都有可能拆迁,只要一拆迁他们就可以从中以差价的方式谋取利润,(国家的补偿一般是比他们的建设成本要高)。但是国家的法律是严肃的,我们必须要维护国家的利益,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假如每个老百姓都是这种思想,都以个人目前微小的利益所驱动、都可以在任何地方任意建房的话,我们的城市建设我们的生活环境将是一遍狼藉,我们的子孙后代那什么来生存。更本就不用谈什么节约集约用地了。在僵持了3个多小时,最后还是把房屋拆除了。

以上这些都是科学思维方式的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表现。这实际上是告诉我们,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说一个哲学问题,尤其是一个哲学的思维方式的问题,它体现了一种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因此科学发展观既可以用来决策大事,也可以用来把握小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决不仅仅是了解国家的现行政策,而是要从根本上转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科学发展思维篇3

谈到探究教学,很多教师很自然地想到"动手做"、"做中学",而这样的结果是,教师把精力过多地考虑到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科学思维问题。而事实上,科学探究的本质应是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探究活动的安排上,不要贪多求全,不要安排过多的活动,而要"追求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思维的价值"。一堂只有40分钟的课里,我们面对众多的目标,就要懂得选择和放弃,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最有价值的活动深入地把它做好、做足,设计活动时预设思维的切入点,围绕思维点的解决层层展开。

如在教学《摆》一课中我们只设计了一个活动:做一个15秒摆10次的摆。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是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思维由浅入深的过程。能否做成功一个15次/10秒的摆,绝不是老师的终极目标,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自己做摆过程的关注,关注做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关注做摆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法,关注自己在做摆过程中的思维过程。这里面蕴涵了多个思维点:①发现问题:摆快(慢)了,怎么回事?②作出假设:可能是线的长短(或者是锤的重量等)影响了摆的快慢,或许短一点(重一点等)会更好。在课堂上,学生采取的方法不同,途径不同,效果也不同,但他们都真正进行了一次科学探究活动,当把摆做成功的时候也就对摆的本质有了了解。有些小组可能到下课也没有成功,但在这样的过程中由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脑环节多了,因此科学思维就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二、设置问题情境,引发积极思维

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所研究的问题上来。通过问题情境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习惯,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浮力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水的浮力有时可以浮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却托不起一枚铁针?"简单一句话,却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究竟怎样的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使学生提出可能影响沉浮的一些因素,引发学生激烈讨论。可见,学生有了问题需要就有了思维活动。关注生本,提出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问题,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前提。

三、提供结构性材料,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材料引起活动,活动发展思维",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恰当的自主探究材料,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水平、促进思维的发展有着明显效果。因此我们应当利用实验材料特别是结构材料--这只无形的手引导学生走上认知、探究、发展之路。有结构材料应是揭示学生探究的思路和探究的方法,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能让学生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去了解事物。

例如《磁铁的性质》一课,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和学生共同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磁铁、小盆、磁铁性质实验盒、铝制的吊篮、小的曲别针等有结构的材料,而且各自的材料不尽相同,这样为学生亲历探究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

四、动手之前先动脑,提升思维的严密性

动脑是为了动手的顺利进行,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受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学生考虑问题往往缺乏周密性,围绕某个问题制定活动计划时,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粗糙的、片面的、不完善的,缺乏科学性,实验前的动脑能让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完善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前准备的不光是待会儿要用到的各种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前经过一番自己的思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哪些材料?""实验时该注意些什么"......这样,就能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实验技能模仿为学生主动地设计实验,从关注技能的形成到关注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在动手动脑中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动手之后更动脑,发展思维的抽象性

探究活动开始后,课堂气氛异常热烈,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做好探究记录,这不仅是重要的科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把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文字或图形记录,这就要有思维的过程,特别是要把现象和结论联系起来,他们还要经过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过程。

应注重学生的交流汇报,通过小组交流、大组汇报等不同形式,引导学生表述时说出前因后果,对探究结果做出解释,并且引导他们学会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比较、抽象、概括。如在教学《滑轮》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了定滑轮后,再引导学生讨论运用定滑轮的好处。在学生为运用定滑轮是否省力而争执不休时,教师及时地启发学生用弹簧秤进行实验,并引导他们分析不省力的原因。在认识了动滑轮后,再依次引导他们分析动滑轮是否省力、能省多少力,并用实验验证。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激起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分析、验证、综合,最后得出正确结论,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科学发展思维篇4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思维品质;实践

中图分类号:F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表述

十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它同样是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1]。

二、思维品质的基本含义

思维是人类认知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同时它也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思维具有“原理性”,何谓“原理性”?就是对事物和现象的本质性的把握的理论表述[1]。思维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与“感性认识”相对即理性认识,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二是指理性认识的过程即思考。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品质是一个抽象概念,有着其丰富的内涵。

三、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品质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具有同马克思主义一样的思维品质。科学发展观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因此它又与马克思主义一般的思维品质区别开来,在思维品质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一面。

(一)科学发展观思维品质的一般特性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科学发展观思维品质的方法论原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的重要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主义一样始终没有偏离实事求是基础上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其提出和形成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紧贴实际,但又避免对实际的问题做条条框框的规定,在对人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行理论指导的同时又为人们的方式方法留了很大的灵活性,从而为人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供了可能。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它也是科学发展观思维品质的一大特色。

2、实践性是科学发展观思维品质的本质特征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和基本的观点。科学发展观沿袭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的观点。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科学发展观在一定程度上说它是对客观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同时,回归实践并指导实践的发展又是其最终的落脚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离开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发展就无从谈起。

3、批判性是科学发展观思维品质的理论特性

批判性是马思主义的基本态度和精神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在批判各种错误思想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种善于批判的精神在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依然闪耀其火花。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中也充满着对各种错误思想的批判。在科学发展观形成之前存在着三种形式的发展理论,第一是1949-1978年的经济增长导向型发展观,第二是1979-1994年间经济发展导向型发展观,第三是1995-十六大召开前的经济社会进步导向型发展观,通过对这三种非科学的发展观的批判初步形成的理论基础。因而批判性是科学发展观思维品质的理论特性。

(二)科学发展观思维品质的独特之处

1、深具全面性和创新性

首先,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的中国化和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谈论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更多的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更多的集中于个人生产力的最大限度的释放,由个人生产力的解放最终实现人的各个方面得到发展,回归人本来的面目,至于如何实现这个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而科学发展观明确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实现了由“是什么”向“怎么做”的转变。这一点恰恰是科学发展过的勇于创新的宝贵之处。

2、彰显着科学性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观和唯物主义的完美结合。正如有哲学家说“哲学的真正目的不是解释世界,而是要改造世界”。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的提出和阐述符合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的思维逻辑都是经过严密的与推理和实践论证的。为什么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为什么要坚持五个统筹,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从一定程度上说科学发展观就是对我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的规律的经验的总结。

(四)科学发展观思维品质的启示

1、毫不动摇的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同时它也是思想的精髓,毫无疑问,它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实事求是从根源上说并不是中国共产党的独创,其实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所包含的一个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告诉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其实就是实事求是。

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把实事求是的古训赋予新义,指出“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区内外,县内外的实际情况去出发,引出固有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规律,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的行动的向导[2]。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研究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从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入手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

2、善于解放思想

坚持实事求是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也要善于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既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3]所谓的解放思想就是指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础上勇于批判各种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了发展由重视“物”向重视“人”的转变,最终实现了“人”“物”和谐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是一脉相承,它是我党思想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它的提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优秀的思维品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不断学习。

参考文献:

[1]王沪宁,林尚立,孙关宏.《政治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中共中央编译委员会.《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科学发展思维篇5

关键词:创新思维;科学发展观;作用领导者

毫无疑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的思维品格,是一切创新的重要基础。各级领导干部由于其在社会管理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思维是否具有创新性,对于能否正确履行领导职能,垒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意义犹为重大。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干挑战。

1创新思维重要性概述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需要用创新的思维来把握其内涵。从非本原性的维度进行考察,创新理论是创新思维的产物。因此,要想真正把握创新理论的实质和精髓,认识其价值和意义,离开创新性的思维方法或思维模式,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固有思维模式会潜在地但却顽固地以原有理论为版型,把新理论的蓬勃鲜绿剪裁殆尽以把它纳入原有理论的旧框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刚产生的时候,一些人就是这样来理解它的。他们说,讲生产力没有谁比马克思、恩格斯讲得深刻,讲文化没有谁比列宁讲得透彻,讲为人民服务没有谁比讲得精到。言外之义就是顺应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而创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毫无新意。这些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从深层原因分析,就是因为他们为固有的思维模式所桎梏而无法触及新理论、新思想的内核,犹如乞丐想象皇帝的生活就是每顿都能吃到烧饼一样。当前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上,少数人也存在着类似状况。把“第一要义是发展”理解为“第一要义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核心是以人为本”理解为“核心是以人民为本”等等,不一而足。从表面上看,是这些同志对科学发展观意义的理解出现偏差,但是问题的症结却出在思维方式上,即没有能够掌握科学发展观得以产生的创新思维方式,致使充满创新精神、富有新意的“新话”也被说成了老腔老调的“旧话”。

对于领导者来说,有无创新思维是能否理解科学发展观这一创新理论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对于领导者来说,有无创新的思维方式,还是决定能否将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的重要保证。领导科学研究表明,同一项决策由不同的人来实施,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即使是一项不完善的决策,若由富有创新精神、意志力坚强的人来实施,也能在实践中弥补其不足,进而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离不开领导者的创新思维。这种思维的创新性至少反映在两个层面:制度和体制的创新,方法和措施的创新。比如,坚持以人为本,如何在制度设计上妥善处理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与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在收入分配制度上,怎样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等等。在发展问题上,用何种方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如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选择独特而有效的发展模式。不同思维方式的领导会作出不同的决策,拿出不同的举措。这些决策和举措在优劣的层次上有上、中、下之分,犹如棋手面对同样的棋局,有的走出的是令人惊叹的妙着,而有的下出的却是令人扼腕的臭棋。“棋差一着,蹩手蹩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领导者有无创新思维品格,会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2领导者品格——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对于未来实践活动状况及结果的一种前瞻性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认识受主体、客体以及实践条件的限制,因而有受动性、滞后性的一面;但又因为人有自觉能动性的特点,认识又有能动性、超前性的一面,是人类对于未来实践活动状况及结果的一种前瞻性反映,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三代表以及科学发展的延伸。

211解放思想的创新思维

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寻求最优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或办法。现实的世界是发展着的世界,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流变的过程之中。旧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没有解决或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他们或依然存在或以新的形式而存在,同时又会不断有新的问题产生。因此,人类始终面临着不断探索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任务,面临着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思路和不同的解决方法的任务。影响创新的最大的主观障碍就是思维定势。所谓思维定势,简单地说就是过去的思维对当前思维的影响。当我们长期处于某一个环境,多次重复某一活动或反复思考同类问题时,头脑中就会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一旦我们再碰到同类问题时,思维活动就会自然而然地受这种思维定势所支配。思维定势对人们平时思考问题大有帮助,它能使思考者在处理同类或相似问题时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不走或少走弯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大大缩短思考时间,提高思考效率。然而。当人们面临新问题时,就需要有新的思考程序和思考步骤,此时,思维定势就会起阻碍作用。因为,人的思维一旦局限在思维定势的框架内就会一条胡同走到底,而想不到其他的思维通道。此时。只有突破思维定势,另辟蹊径,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212从一般思维中创新

创新性思维不是离开一般思维的“天启”思维,而是一般思维形式的共组。首先,创新性思维是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没有漫长而且有耐心的演绎推论,就没有丰富的直觉。”“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是直觉性的,而从一般到特殊的道路则是逻辑性的。”在领导者进行创新思维的过程中,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互为补充的:在逻辑方法还走不通的地方,就需要用非逻辑方法开辟新的通路,而当非逻辑方法已打开通路后,又必须及时地在从旧认识到新认识之间架起“逻辑的桥梁”。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对于创新同等重要。只运用发散思维,不重视收敛思维,就会胡思乱想,一事无成。只运用收敛思维不重视发散思维,则会因于成见,难干创新。在领导活动过程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靠运用习惯的、传统的思维方法,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它要求有独特的、新颖的、创造性的思想方法,这就必然要打破现成的框架,冲破传统的约束。当前,我们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神圣使命,这是一项前人未为、他人未试过的事业,需要我们艰苦探索、勇于创新的事业。“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我们的事业能否发展,能否加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级领导者的创新思维。思维创新,事业常青!

科学发展思维篇6

关键词:科学技术;设计思维;分析

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严重冲击到了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给艺术设计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简单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艺术设计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从媒介到思维方式所产生的革命性的变化。科学技术对人们的感官进行延伸,对人们的能力进行了拓展,为设计开创了更多的可能。

1科学技术创造了设计审美新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审美文化资源不仅仅被特权阶级所垄断,因为设计成本不高,每一个人都拥有了自己的审美创造机会和设计消费能力,并且在设计的时候,开始依赖于先进的技术手段,这样就大大拓展了人们的审美空间。

科学技术更新了艺术设计表现方式和媒介:比如,随着照相技术的发展,严重打击到了传统的绘画;过去,人们用绘画的形式来描述在生活中遇到的美好事物;但是,目前要想将你感受到的东西给准确的记录下来,只需要借助于先进、精确的摄影技术即可。艺术家重新认识了艺术的真实性;人们开始怀疑画面的真实是否等同于内心感受的真实。《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在其复制品上面有两撇胡子,这是达利在学院派的画展上加上去的,将其作为自己的作品。一系列科学技术的更新,比如摄影成像、照相印刷等等,这样就可以让人们在将自己内心感受展示出来的时候变得更加直观,在描述物体的时候,将内心思想有效的表现出来。

2科学技术发展反思了艺术设计传统思想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艺术设计思想意识的更新受到了直接的影响,部分的艺术家开始对此感到恐慌,他们认为以物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已经彻底抹杀掉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意识,科学技术的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就是人的意识。举一个典型例子来说,我国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系主任曾经说过这样意思的话,“从蒸汽机到现在的互联网技术,每一项科学技术都令人措手不及,今天瞬间就可以完成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才能完成的事情;但是,我们并没有从工作中解脱出来,并且越来越感到沉重;我们只知道跟随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却弄不清自己的未来。从我们踏上互联网技术之后,我们就永远失去了重心,它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对我们之间的联系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它虽然给了我们一些好处,比如信息,金钱,效率等等,但是我们的灵魂却被置换了。因为我们购买商品的方式和商品传播的媒介都被互联网所改变了,那么就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到了平面设计。”

针对这种问题,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看待。首先,我们需要弄明白科学技术是否只是物的概念;要知道,人类智慧的结晶就是科学技术,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可以窥探到人类一直在追求真善美;在《科学哲学通论》一书中,作者这样说到,科学技术体现了人们的不断进取,体现一种为自由服务的崇高精神。科学世界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它也是人文世界。

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依存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并且这种社会文化环境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这种辩证关系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文化受到了科学技术的改变,但是科学技术也在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改变。正是存在着这种辩证关系,近现代科学技术和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人文科学和艺术的发展。

著名的李政道博士曾经说过,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就像是硬币的正面和反面,它是人类智慧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在科学技术及其思维方式的不断发展中,不断的充实着人文科学和艺术设计的表现方式及思维方式。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科学精神和艺术设计精神是相通的,并且是不可分割的。如今,艺术正在受到高科技的巨大冲击,比如电脑、网络技术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打破传统的落后观念,学会完美的结合科学技术和艺术设计。

3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完美统一

首先,我们不能怀有形而上学的思想:在设计思维方式上,多元化、多维化已经逐步替代了传统的单一化。近些年来,一种全新的艺术流派逐渐出现在了国际艺术界,那就是新媒体艺术,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艺术设计;在展示的新媒体艺术风格作品中,在设计表达方面,充分的采用一系列的科技手段,比如声、光、电、装置等等,这样就可以将设计者独特的视角充分的体现出来。举几个例子来说,比如在电脑中扫描进去很多的人体剖面x光图,然后用音频符号来替代这种视觉符号,这样,观看者除了看到x光图,还可以听到一种奇妙的声音,从而全新的去认识自身生命体。再如,采用先进的三维技术来建立一个虚拟的环境,对一些小动物的视角进行模拟,比如老鼠,蟑螂等等,让其困于迷宫内,找不到出路,这样就可以感受到被人控制的感觉,象征着一种找不到生活目标的状态。

其次,我们要对传统艺术的载体和媒介进行创新和拓展:如果平面设计师想让网站变得更加赏心悦目,那么就必须要具备足够的网络常识。作者也需要不断的对网上的俗语进行学习,人们在网上谈情的时候,通常是没有那么多废话的。交互式的情感交流,人们要想达到亲密无间的底部,是完全可以忽略掉生理上的眉目传情就可以实现的。这些新型技术和行为方式都对人们的语言习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学家对这些变化越来越重视,试图有效的结合文化艺术、思维方式、新媒介、新情感表达方式等,从而让情感内涵能够更富感染力的表达出来。

我们还需要对新艺术设计表达方式和材料进行不断的了解和掌握:不断的更新艺术设计的表达模式和思维意识,对艺术设计的表现领域进行拓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视觉艺术领域逐渐进入了以电脑技术为主力的科学技术,并且慢慢的形成了电脑美术。原来的电脑美术只是进行一些美术设计或者简单的制图,现在已经成为纯艺术创造,并且成为高科技媒介艺术门类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它具有十分强劲的发展势头。相较于传统的视觉艺术门类,电脑美术不需要局限于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工具材料,可以对其自由的调用,并且还可以自由的设置各种工具,同时,它还可以采用一些新型的语言符号,对人类的视觉领域不断的进行拓展。

4结语

科学技术和艺术设计是硬币的正面和反面,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技术虽然很大程度上冲击到了艺术设计,但是也充实了艺术设计的表现方式和思维方式。在新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将会越来越快,这样就需要完美的结合艺术设计和科学技术,将人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精神更好的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潘俊.科学技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19(1):123-125.

科学发展思维篇7

关键词:哲学思维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作为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它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我们只有用哲学智慧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一、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作出的科学定位,也是党的十七大的重要贡献。理解这一定位和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由来,需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科学发展观正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发展的实质是前进的、上升的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科学发展观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础上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成了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同时也表明我党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使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人们的认识秩序是一个从特殊到普遍,再从普遍到特殊的过程。其他国家在发展中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我国不能重复其他国家的走过的老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反映了当代世界最新发展理念,同时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完成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加快经济增长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做到共性与个性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包含了不同的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求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规律具有客观性,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我党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二、第一要义是发展

改革开放29年来的实践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就是禀承了新中国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一条基本经验。

发展对于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因此我们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存在和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发展这一第一要义,才能有助于我国现阶段其他矛盾的解决,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影响。

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就成了无的放矢。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事物之间存在着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理应把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三、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这是任何发展观都必须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以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因为科学发展观在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上始终贯穿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矛盾的特殊性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总是和同类事物中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理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就是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四、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发展的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发展应当是全面的。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主观背离客观。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这四个方面哪一个都不能少。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统帅部分,要着眼全局;如果只看到某一个方面,而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就不仅是孤立地看问题,而且也是片面地看问题,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处理好由发展的阶段特征所伴生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同一事物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包含了不同的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因此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政策途径。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就是要做到“八个统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只有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不能人为割裂事物间的联系,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我们只有用矛盾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推进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既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重视环境资源指标;必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既积极满足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又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作为思想方法要把事物的现状与它的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考察,不能只看到现在,看不到事物的过去和未来;只有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有续发展。

五、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思维篇8

改革出活力,改革出效益。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要从企业发展实际出发,勇于创新,勇于突破常规思维,善于谋化发展思路,在企业改革发展中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促进企业的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一、引领改革潮流,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管理机制。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率先推行内部市场化。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企业靠行政手段、制度约束的管理机制严重制约了基层单位参于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导致物耗较高,人浮于事的现象严重。为充分调动基层单位的管理积极性,实现企业对成本控制和全员自主管理的有机结合,我们在实行岗位工资的基础上,在原煤生产线率先引入内部市场化运作模式,先后构建了内部劳动力市场、物资调剂市场及科技服务市场三大市场,并通过链式结算、内部竞标、项目部制、独立核算经营等市场运用形式,形成了劳动岗位靠竞争、工资总量靠效益、个人收入靠奉献的管理机制,有效盘活了存量资产,激发了企业内在活力。2005年,我矿在原煤产量没有减少的情况下,综采区队定员由160人减至120人,实际效率比2004年提高了9.5%。

2.以内部市场为基础,构建“三线分离”管理模式。长期以来,煤矿企业不仅承担生产的任务,而且具有较多社会职能。后勤单位服务并依附于大矿生存,吃煤炭生产的大锅饭,收入跟着大矿走,给企业造成很大负担;非煤产业基本上是安置型的单一集体经济,主要以加工煤炭产品为主,没有拳头产品,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更谈不上竞争优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企业之间的竞争的日益激烈,给企业生存发展带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为此,我们认真分析了企业现状,以企业改革改制为契机,提出了主业高效化、物业社会化、实业多元化的发展框架,先后将分散的经营网点、后勤单位分析整合组建成多经实业公司、后勤物业公司,形成了指标上分,“纲线”管理体制上合,业务上分,协作上合,核算上分,全矿大盘子合的具有“某”特色的管理模式,不仅促进了原煤主业的进一步精干高效,而且促进了两大公司的长足发展,2005年,实业、物业公司实现了突破性的发展。

二、着眼发展大局,着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难题。

企业的发展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作为企业党员干部必须遵循这个客观规律,在企业发展的实践中,敏锐地抓住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带领职工群众集中精力解决制约发展的重大难题。

1.破解难题有思路。“走出去”创业是集团公司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但在创业初期,由于广大职工受传统“黑色思维定势”的影响,多数职工宁愿拿最低生活费在家待岗,也不愿走出去,为打通职工思想通道,我们先后在职工中开展了破除“归咎于外”、“攀官套级”、“小富即安”、“固守家门”、“看摊守业”五种思想,树立“创业光荣”、“创新光荣”“致富光荣”、“诚信光荣”五种新理念大讨论活动,促进了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走出去”积极性有所增强。在外出创业工作实践中,我们又针对各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先后开设了“创业者论坛”、“女创业者论坛”和“创业群体论坛”等,让创业者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用职工身边的人激励职工的创业激情,并收到了较好的实践效果。至2005年上半年,我矿共开发实施异地办矿项目5个,“走出去”创业人员984人,主业外向收入6718万元,实现利润300多万元。

2.应对矛盾有措施。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我矿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现象,尤其是去年十月份以来,人才流失相对集中。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既没有消及地抵触,也没有疲于应付,而是对企业以往人才政策进行了认真反思,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人才工作的具体决策。一是建立了灵活的用人机制。大胆启用人才,使一批劳模型、技能型人才走上了领导岗位;通过招聘、引进等形式,储备了一批矿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二是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适当提高主体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待遇,将矿内聘的首席工程师待遇,由原实行绩效考核工资改为执行津贴,并增加100元;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单宿专门腾出一幢楼作为专业人才公寓,并配备桌椅、书橱、台灯、彩电等学习、生活用品,安装宽带网终端;在矿办公楼辟建“工程师之家”,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3.克服困难有办法。今年7月份以来,我矿井下生产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综采二队7417工作面进入断层区开采,且工作面倾角大,平均倾角45度,局部达到47度,这是国内外罕见的急倾斜角度。面对如此“天大”的困难,我们在全矿提出“决战五十天,齐心过难关”的口号,各级党员干部靠前指挥,下达了一道道指令,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综采二队一班人,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进位争先为动力,团结带领全区职工向急倾斜角度发起挑战,经过二十多天的奋力拼搏,工作面顺利渡过了危险区,8月份在综采夺得原煤3.37万吨,超计划1.15万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集团公司总经理吴志则同志对我矿在困难面前,勇于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精神给予了的高度评价。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既要着眼于当前,更要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既要关心当前职工的利益,更要顾及未来几十年企业的生存和壮大,力求在抓好企业当前工作的同时,在企业做大做强方面超前谋划,实现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实施重点工程建设,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近年来,我们坚持从矿井长远发展出发,先后完成了南风井风机改造工程、主副井治理工程及750大巷钉道、架线工程,大大提高了矿井的生产能力。同时,坚持“合理投入、快速高效、保证质量”的原则,集中精力实施了新副井建设工程、洗煤厂建设工程及“六村一校”搬迁工程,为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关注非煤发展,为做大做强企业提供有力支撑。

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三业”共同发展的原则,煤炭业为主导,掩护非煤产业自主发展,以非煤产业稳定快速发展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有力支撑。一是促进后勤物业由服务型向经营型的转变。对物业公司经营指标进行承包,提高其自主发展的能力。2005年上半年,物业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00多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2%。二是促进多经实业的多元化发展。对多经公司产权制度改革,使其逐步脱离大矿,拓展外部发展空间。2005年上半年,公司产品销售达11个省份,实现外向收入3756万元。

四、强化宗旨意识,大力推进强企富民工程。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作为企业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思想,在带领职工群众实现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为职工群众谋利益。

1.完善工资分配制度,让职工在企业发展中得到实惠。近两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依靠职工办企业的宗旨,职工收入始终处于集团公司领先位置,2005年,我们又提出强企富民的工作主题,并在职代会上明确指出:“在企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在岗职工人均收入同步增长,率先建成集团公司小康矿区”的奋斗目标。为此,我们结合矿井发展实际,进一步完善了职工工资分配办法,一是工人岗位的岗位基础工资由去年的660元/人月增加至690元/人月,二是对专业技术人员、工人技师新增补贴工资;三是扩大了干部绩效浮动工资的执行范围;四是对采掘和生产辅助单位关键工种有条件地实行奖励工资。不仅拉开了职工收入档次,实现报酬对职工的最佳激励作用,而且使全矿职工整体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预计全年工资总额比2004年增长700多万元,真正让职工在企业发展中得到了实惠。

科学发展思维篇9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指从多种角度去思考探索问题,寻找多样性解决问题的思维。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

幼儿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这个探索过程需要幼儿具有好奇心、质疑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与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有着相似之处,因此,与其他领域相比,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有较大的优势。那么,老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运用哪些策略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呢?

一、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是幼儿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基础

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探求未知、开启智慧、认识世界的内部动力,是探索和创造的源泉。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儿童只有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发明千千万万,在于一个问。”孩子的发问千奇百怪,有时甚至离谱。这时,我们教师应以愉快、积极的态度面对孩子,并给予耐心、正确的解答,或创造环境、条件,帮助他们自己动脑筋去寻找答案。“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老师只有对孩子倾注真爱,用自己的感召力去感染每一位孩子,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支持和帮助,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了解孩子的不同想法,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和动力,从而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养成乐思、善思、勤思和敢思的思维品质。自主性游戏中,一些孩子被自然角的仙人球和仙人掌吸引,把参加游戏的事情抛到脑后。大家围着它们在讨论:仙人球和仙人掌有没有叶子。有的说:“没有叶子。”有的说:“肯定有叶子的,老师说过,植物都是有叶子的。”“那它们的叶子在哪儿呢?”我没有因为孩子们在游戏中擅自离岗而生气,反而将幼儿的谈话引导得更加深入。孩子们听到我的问题,更加积极地讨论起来,大家各抒己见,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在对与错的争论中,思维也跟着活跃起来。

二、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与材料积极互动,是幼儿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动力

在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创设良好的物质、心理环境,而教学器具、操作材料的准备和选择是一个关键因素。

1.感兴趣、易操作的材料。幼儿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幼儿自主与材料的相互作用,通过直接感知进行探究并获得经验的过程。幼儿年龄小,操作能力相对较差,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较粗较浅,这个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给幼儿提供容易操作的材料,让他们用自己的能力“激活”材料,从而表现出自己的所思所想。玩水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事情,老师们也设计了许多与水有关的探索活动。“水不见了”活动中,提供的材料除了水之外,还有毛巾、海绵、餐巾纸、花布等,这些材料都是经常接触的物品,操作简单。在探究时,幼儿不会把较多的时间放在学习材料操作的方法上,而是放在操作的过程和结果上,脑袋中也只想着“同样装满罐子的不同材料能不能吸同样杯数的水”等问题。

2.一物多玩、可塑性强的材料。丰富的操作材料是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各种方式进行探索的条件,但过多的操作材料(特别是新异刺激的)有可能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还有可能造成一部分幼儿无从着手,反而不利于幼儿的探究学习。我们应该提倡一物多玩,这不仅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同时也能发挥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而一些容易弯曲、折叠或者挤压的材料,因为本身可塑性强,在幼儿探究操作中,会根据幼儿的不同思维进行变化,满足幼儿的不同需求。在“看谁落得慢”探索活动中,提供的打气筒、手帕、气球、纸等材料在幼儿的手中,气球变成热气球、手帕变成降落伞、打气筒变成了风箱,纸则直接变成了纸飞机。终于,气球让积木落得慢了,手帕让纽扣落得慢了,打气筒让羽毛落得慢了,纸飞机也慢慢落下来。整个活动中,幼儿运用这些材料尝试着不同的想法,思维也随着这些想法发散出去。

三、采用启发性的语言,鼓励幼儿大胆质疑,是幼儿进行发散性思维的保证

《孟子》说过:尽信书而不如无书。在我们的科学探究中,既要引导幼儿思考问题,又要鼓励幼儿敢于提出问题,甚至敢于质疑所讲的问题,这对于开发幼儿的求异思维非常重要。但对幼儿所提问题正确与否,是否与科学有关,都要认真回答、释疑,并予以表扬或支持,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增加学习气氛,使幼儿乐学、愿学,决不能挫伤幼儿生疑发问的积极性,更不能压抑幼儿思维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语言引导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导”语要能拓展幼儿思路,发散幼儿思维,如,“如果……会有什么变化呢”“再试试别的方法”“和别人材料比一比,会有什么发现”等,评价语则要带有鼓励性、质疑性,不能是简单的“对”“不对”“很好”,而应该是“真的是这样的吗?”“谁有更好的想法?”“你觉得某某小朋友的回答怎样?”等。

四、设计多元化的提问,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是幼儿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关键

多元化的提问是指在活动中要不拘一格地应用提问,使“问”能生“思”,“问”有所“得”。这时,“层次性”“开放性”“探索性”的提问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成效。

1.层次性提问

良好的提问技巧,应能包含各认知层次的问题,其目的主要是针对不同幼儿的发展,让每个幼儿都能有机会参与思考活动中。层次性提问一般包括两种:一是由易到难,二是由表及里。每个活动中如能结合这两种提问进行,让幼儿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保证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参与思考。如,在活动“影子”中的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影子吗?什么时候会有影子?还有什么东西也有影子,为什么会有影子?”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然后和小朋友一起做实验,了解影子的形成,提问:“影子是怎样产生的?怎样来改变影子的大小和形状?”随着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寻找答案:物体不动,光上下左右前后移动都会改变影子的大小和形状,这个活动,从经验入手―找原因―发现变化―引中学习,一步步加深学习,充分体现了提问的层次性,在幼儿原有的水平上步步深入,扩展了幼儿的充分想象,使幼儿的具体直观思维逐步向高层次思维发展。

2.开放性提问

幼儿在积极、主动的科学活动中会有许多发现,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教师的提问不应追求唯一答案,而应设计有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幼儿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途径来思考,让幼儿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培养幼儿思辨的习惯和辨证看问题的方法。如,在主题活动“和纸玩游戏”中,我的提问是“纸可以做什么?”小朋友的回答是:“可以画画、写字”“折纸”“包东西”“做成袋子”“擦嘴巴”“做成一百元的钱”“做成衣服”……每个小朋友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答案竟然这么多。在科学活动“顶纸板”中,我问“在把纸板顶起来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小朋友的回答是:“易拉罐很容易顶起纸板,胶棒有点难”“一定要把胶棒顶在纸板的当中才行”“用两根胶棒能很快顶起纸板”……在这些回答中,幼儿能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思考问题,活跃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探索性提问

幼儿都有好想象的特点,因此,我们对幼儿提出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启发性,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如,在“认识轮子”的活动过程中,提问:“除了汽车、自行车、小推车有轮子外,哪些东西也应装上轮子,为什么?”问题具有探索性,小朋友们说了很多:“鞋子上装上轮子,我们穿上有轮子的鞋子会跑得很快”“电视机装上轮子搬起来很省力”“电冰箱装上轮子可以推来推去”“房子装上了轮子,房子可以搬来搬去,想住哪儿就把房子搬到哪儿”……其实想想,这些回答也不无道理。■

科学发展思维篇10

关键词:幼儿;科学情境;创造性思维;农村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71-01

幼儿时期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期,也是培养创造力的关键期。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发现儿童有创造力,认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作为教师,特别是农村幼儿教师,更应重视幼儿的这种可贵的创造性思维萌芽,认识到每个幼儿都有强烈的科学探究精神。教师要灵活对待每个不同特质的儿童,让他们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动手、动脑、观察、思考、想象、创造,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在农村如何创设科学情境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呢?

一、亲近自然,激发幼儿兴趣

大自然是活教材,大自然对农村幼儿来说是五光十色的一块瑰宝。另外,兴趣是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动力。为此,可利用大自然的有利条件,开展带幼儿走进农田、逛果园、玩泥巴等亲近大自然的活动,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观察力,丰富幼儿的感知,让幼儿在感受季节变换的同时,认识各种农作物。比如,组织幼儿开展“春天的小树林”活动。孩子们对小树林充满好奇,从进入树林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欢呼、奔跑、雀跃,渐渐地,孩子们开始寻找树林中最粗的树,比较两片树叶的不同,观察蚯蚓,嗅不知名的野花。孩子们兴奋地找寻着、发现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他们感兴趣的一些事物中碰撞、迸发。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幼儿园还可以开展“粗粗细细的树”“蚯蚓的故事”“奇妙的叶子”等更多探索大自然的科学活动。

二、营造宽松环境,激发幼儿想象力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为此,教师应努力创设平等、自由、民主的利于幼儿创新思维发展的氛围,引导幼儿在探索未知的路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让他们内心的创造冲动释放出来。比如,在“多彩的秋天”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来到农田,感受农作物的叶子纷纷飘落的情境,让幼儿认识并收集各种叶子。在“奇妙的叶子”科学探索活动中,从一开始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感知各种叶子滑滑的、毛毛的、粗粗的触感,到鼓励幼儿主动发现各种叶子的味道、脉络,比如黄豆叶子毛毛的,闻起来有青涩的味道,脉络像网,再到最后一个环节――让幼儿自由玩耍叶子,幼儿在整个探索活动中心情愉快,没有压力,想象丰富。在玩耍叶子时,有人拿着叶子向天空抛洒,说像蝴蝶在飞;有人在纸上印叶子的脉络;还有人选择不同的叶子巧妙组合,进行叶子粘贴画的艺术创造。实践证明,这种安全、自由、宽松的环境,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幼儿巨大的创新潜能。

三、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幼儿质疑

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要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丰富幼儿的经验,鼓励幼儿大胆质疑,重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是发现,发现是成功的一半。有疑问才会有探索,经过探索才会有所创造。比如,科学探索活动“要一起玩的水和油”,它的来源是幼儿喝汤的时候,发现菜汤上面的油漂浮在水的表面。“水和油怎么分开了?难道不能混在一起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教师带领幼儿展开科学探索活动。教师通过创设水和油要在一起玩的科学情境,提高幼儿探究兴趣。幼儿大胆操作、仔细观察,最后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探索出油水融合的方法,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后来,幼儿又质疑油的来源,教师便带领幼儿走进农田观察油菜、走进农家了解如何打菜油。因为质疑,才有探索,幼儿才收获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因此,教师应引导幼儿善于质疑、善于思考、善于实践,从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四、引进家长资源,激励幼儿主动探索、创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重视家园共育,家长资源对幼儿园来说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为了利用好家长资源,激励幼儿主动探索、主动创造,教师可请家长走进幼儿园的种植园,让家长用自己的特长来教孩子如何种植蔬菜;还可利用种植园的蔬菜等农作物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择菜、洗菜,并制成馅包饺子,或挖红薯、洗红薯、和着糯米粉做成造型各异的红薯饼。这些活动,既能让幼儿了解农作物的由来和营养价值,又能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增强与人分享的意识。

五、结束语

有人说,当儿童有机会去观察、收集和挑选物品时,当教师对儿童的想法有所回应时,儿童就变成艺术家、设计师和工程师。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在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尽量多地创造科学情境,为幼儿提供发展的平台,积极观察、回应和引导幼儿,让农村幼儿的创新之花遍地开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