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十篇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十篇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5:42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篇1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优质高职院校;政策文本;重c;路径

作者简介:周建松(1962-),男,浙江海宁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全国高职教育研究会会长,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职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生态学视阈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编号:GJa114008),主持人:周建松。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2-0005-07

2015年10月,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后,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参与、认真部署,各项行动计划和具体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已有广东、河北、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山东等20多个省市都印发了本省市落实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并相继启动了优质高职院校、骨干专业等项目遴选工作,其中,优质高职院校成为最为关注的重点,乃至焦点。优质高职院校建什么?怎么建?更在广泛讨论和探索之中。本文拟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回顾开始,结合实际和思考,就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进行探讨。

一、从示范到骨干、再到优质高职建设之路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上,最为敏感并具有影响力的要数2005年提出,2006年正式全面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尽管在此之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也曾实施过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也给予了一定的经费支持,但从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正式明确并作为国家重点投入的建设项目,其影响力之大,涉及面之广,也许是迄今为止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最为关键的推手,由此带动的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更使高职教育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优质高职院校恐怕也是由此而起,或者说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十年后的“再”。

(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回顾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十五条明确指出: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即实施职业院校示范性建设计划,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1]。该项政策旨在大力提升这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他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起示范作用,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据此,教育部、财政部率先于2006年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进行了行动,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以下简称《意见》)[2]。《意见》明确提出,要选择办学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改革成绩突出、制度环境良好、辐射能力较强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重点支持,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并将总体目标明确为:通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使示范院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具体任务:具体包括重点支持100所学校,直接让10万在校生受益,重点建设500个专业,4000门课程,1500种教材等,为保证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意见》又规定了示范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是提高示范院校整体水平;二是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三是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四是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五是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而又规定了入选院校的条件:一是领导能力领先;二是综合水平领先;三是教育教学改革领先;四是专业建设领先;五是社会服务领先。

应该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内容还是广泛的,但重点是围绕特色和水平而展开,比较注意了领导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体现了改革理念,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考虑到示范性和可监测性,示范建设重点抓了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重点专业建设,并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来具体落实专业建设的改革、特色和创新,为整个高职教育改革创新奠定了基础。应该说以443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建设过程总体报告公开上网接受验收和监测的做法,不仅考验了学校,也培养和造就了专业带头人,更彰显了示范建设的初步成效。

(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要求[3],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实施近4年的基础上,教育部、财政部决定扩大重点院校数量,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为此,印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以下简称《通知》)[4]。《通知》明确指出,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通知》指出,示范建设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单独招生试点、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引领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据此,教育部财政部决定,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职建设院校,推进地方政府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深化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二是政策支持与投入环境建设;三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四是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五是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必须认识的是,从《通知》要求看,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计划,而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扩展和延伸,但名称上用了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字样,同时在要求上也有所不同,其目标和内容也非常具有综合性,当然,其更强调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强调了政策支持与投入环境建设,但从实际情况看,骨干高职院校延续了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传统,注重了重点专业乃专业群建设,但也丰富了内容,特别是把合作办学和体制机制建设摆到了重要位置,甚至放在了验收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从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校企合作确实是高职教育的重点,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的龙头。

(三)优质高职院校建设

骨干高职院校在建设过程特别是在验收结束后,人们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作为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项目,还有没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名称和项目或者有没有接续项目?于是,卓越学校、特色学校等等曾经引起广泛讨论。有学者认为,卓越是指在示范和骨干建设基础之上,特色是循着示范骨干之路走下去,在一些省市,据此也进行了探索。特别是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后,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举措和政策陆续出台,人们对此更寄予了愿望。2015年10月,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5],人们翘首以待的项目――优质专科高职院校正式提出。根据《行动计划》,优质高职院校的基本内涵和要求为:坚持以示范建设引领发展,鼓励支持地方建设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专科高职院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幅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实质性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培养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增强专业教师和毕业生在行业企业的影响力,提升学校对产业发展的献度,争创国际先进水平。

应该说,《行动计划》对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标、含义和内容表达得还是较为清晰的,其中鼓励支持地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概念更十分明确,坚持以示范引领发展的观念也十分清晰,在内容上也有一些实质性要求,如持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大幅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质性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等等,这些都是在示范骨干项目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而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办学水平等仍然是建设的重点,争创国际先进水平则是一个新的提法。

二、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地方探索与实践

教育部在《行动计划》中已经比较明确地表达了优质高职学校的创建建设目标和机制,除了明确200所的数量指标和总体要求外,在项目和任务中,又进一步明确了省级教育部行政部门做为负责单位,并表达了鼓励支持地方建设的信号。正因为这样,一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已经开始行动,在此,我们择要对有关省份的政策文本做一分析和解读。

(一)广东:《关于实施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

广东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实施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粤教高函〔2016〕155号)(以下简称广东方案)[6],明确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依据是落实《行动计划》。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服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打造广东高职教育品牌为目标,以综合改革、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专业建设、加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重点,建设15所左右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的高职院校,推动我省高职院校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发展能力,为我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提供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和强有力支持、技术支撑。

《广东方案》进一步明确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一是服务发展即主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自贸区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改革驱动,即以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以学生受益、学校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综合改革,突破制约学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三是争创一流,即支持部分办学实力强、社会认可度高的高职院校,汇聚优质资源、打造一流师资、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全面增强高职院校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力,全力创建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的高职院校。

《广东方案》还明确了重点建设任务即深化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高水平专业建设,加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四个方面,其中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包含了体制、内部管理、分配制度等诸多内容,在专业建设方面也提出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实现形式,提出了服务发展、精致育人、强化特色、争创一流的要求,内容虽然只分为四个方面,但实质上十分丰富并具有很大的前瞻性。

(二)浙江:《关于在高职院校实施优质暨重点校建设计划的通知》

2016年9月25日,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在高职院校实施优质暨重点校建设计划的通知》(浙教高〔2016〕144号)(以下简称浙江方案)[7],《浙江方案》明确提出要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高校建设计划”和高职教育“三名工程”,结合《行动计划》提出的“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要求,决定在高职院校实施优质暨重点校建设计划。

《浙江方案》明确了建设目标,即按照强化特色,培育优势的要求,支持一批办学基础好、服务能力强,与地方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明显的学校进行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重点是深入开展育人模式创新,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和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和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选择若干所办学基础扎实、优势特色鲜明,改革意愿强烈且有明显成效的院校进行重点建设,打造具有较大国内外影响力的高职教育名校,引领和促进全省高职院校提升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力争有若干所高职院校跻身全国前30位,力争有一批学校跻身全国200所优质高职院校行列,确保浙江高职教育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综合服务能力。

《浙江方案》也明确了建设的基本原则,即学校为主,多方支持、竞争择优、动态管理、分类建设、重点突破。同时,《浙江方案》还明确各建设院校要履行建设主体责任,不同类型的学校要科学定位、错位发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同时强调,建设期间实行动态管理,以增强项目计划建设的绩效。

《浙江方案》还明确了建设的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包括章程建设、学校治理体系建设、产教融合机制建设、混合所有制改革、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等;二是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围绕我省主导与优势产业布局,重点选择若干专业和专业群,改善条件、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改善实训条件、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和精品资源共享课,推动教学创新;三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际上是要系统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培养和造就一批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师德高尚、行业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名师;四是促进技术技能积累与服务,重点是推动与行业共建工艺和产品研发中心、公共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革新与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增强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五是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包括引进来、走出去、建立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或联合共建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基地,适应“一带一路”建设和走出去战略培养学生和员工,鼓励招收留学生和出国办学。

(三)山东:《关于实施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的通知》

山东是经济大省,也是职教大省,山东省教育厅和财政厅于2017年2月15日了《关于实施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的通知》(鲁教职字〔2017〕4号)(以下简称山东方案)[8],《山东方案》提出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启动实施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

《山东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即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坚持整体设计、重点突破、示范引领、创新发展的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产教融合紧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的优质高职院校,引领全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推动具有山东特点,走在全国前列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山东方案》也明确了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目标,即通过实施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促进项目建设院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大幅度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实质性扩大国际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使之具有一流的专业、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条件、一流的社会服务。

《山东方案》还明确了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内容,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体制机制创新,除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外,还包括集团化办学、特色二级学院、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内部考核办法等;二是一流专业建设,围绕专业建设要素,系统进行建设和推进;三是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包括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同时提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落实教师培养体系;四是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提高院校广泛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和社区教育,提高对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贡献度;五是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包括信息化环境、条件和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六是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提高职业教育国际交流能力和水平,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影响,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七是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建设,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有关要求,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八是特色文化建设,重点是充分发挥学校文化育人整体功能,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一训三风建设,弘扬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九是从学校实际出发的特色项目,这也就是自造动作。

除了广东、浙江、山东三省以外,陕西、湖南等许多省市围绕优质高职院校等相关的建设项目也正在启动,其内容各有不同,也各有特色,但总体上看,上述三省的方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全国各省市区优质学校建设的大致情况,同时该三省的方案亦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三、关于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重点和途径的思考

笔者通过回顾国家示范建设、骨干建设的历程,在研究教育部p于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要求和部分省份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政策文本的基础上,审视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应有重点和基本路径。

(一)关于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时代背景

应该说,我们今天提出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与十二年前即2005年提出开展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条件和时机都有很大的差别。2005年,正是新高职发展初期,我们刚刚从1980年开始的十八年老高职走来,从1998年开始的新高职才经历了七年左右时间,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地位、特征尚在探索之中。正因为这样,当初开展示范高职建设主要是为了局部创新、带动整体发展,也许还有点超前,但我们千万不可忽视决策者的良苦用心和积极作为,更不可抹杀十年示范高职建设的历史作用,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示范高职建设一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9]。一方面,在高等职业教育做为一个类型和层次确立之初就启动示范建设,有利于提升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应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普及作用,对调动和积聚各方资源支持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建设和发展意义更加重大;另一方面,在高职教育怎么办、高职院校怎么建尚未十分定论的情况下,示范建设通过项目试点,对突破“压缩饼干式”人才培养模式、落实校企合作体制机制、落实专业建设为龙头的基本地位,落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落实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等作用非常明显。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说,事实上,示范建设的作用在于唤起重视、促进定型。

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有1359所高职院校,近1000万在校学生,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政策等也已十分明确,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也大为改善。站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上认识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应该说,人们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已普遍认同,对高职院校类型、层次、属性、定位的认识已逐步清晰。正因为这样,我们确实需要通过工程和项目引领,建设一批定位准确、特色鲜明、较高水平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一流水平的优秀高职院校建设乃是工程和项目计划的重点[10]。关于这一点,我们无须讳言,也就是说,在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整体提升的同时,我们需要建设一批高水平并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优质学校,这是当前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时代背景,而探寻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定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优质高职院校项目实施。

(二)关于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历史方位

分析开展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历史方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及要求。如前所述,今天我们开展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必须按照一流要求,要建一批标杆性学校。怎么才算标杆,我们要看清楚我们所处的时代,从历史方位去分析。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出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等要求,强调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等,同时也提出要培养“四有”教师和“四有”学生,使大学生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对职业教育的批示中明确强调要将其做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青年成才成长的重要通道,要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方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强调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为“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和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教性和职教性双重属性,我们必须从国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两大重点任务这一历史方位出发,研究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原则和重点内容。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以为,必须坚持把正确的办学方向放在首位,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科学的办学定位放在重要位置,把加强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把加强以党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治理体系建设和办学体制机制做为主要保障,同时要突出文化建设及文化育人工作,重视素质教育与专业建设的融合,重视师德高尚、教风优良、教艺精湛的师资队伍建设,与此同时,着力推动国际合作、构建信息化环境,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三)关于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原则

搞清楚了优质高职院校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我们就可以从规律着手,具体来分析建设原则。

一是择优支持原则。也就是说,优质学校建设必须是在示范和骨干建设基础之上,综合比较学校现有办学条件、优势特色、发展潜力等因素,通过竞争的方式,选择条件好的学校进行重点建设,就是锦上添花,即优质性。

二是一流目标原则。也就是说,优质高职院校事实上是要建设一批全国较高水平的第一方阵的高水平学校,代表全国高职院校的第一层次和较高水平,在国际交流中代表中国水平,即高水准。

三是示范引领原则。也就是说,优质高职院校不仅要具有较好的条件、教育办学水平、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较强社会服务能力,同时必须发挥对整个高职教育战线的示范引领和服务作用,在目标引领、理念引领、品质引领、服务引领、文化引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也就是说,能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也是建设重点和要求。

(四)关于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内容

学校是一个综合体,优质高职学校建设也应该是综合的、全面的,体现出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各方面。优质学校建设应该有基础条件,在综合实力较强的基础上,同时突出与学校发展和影响力相关的重点内容。笔者以为,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办学定位。学校应当坚持高教性与职教性的统一,坚持服务区域或行业的定位,突出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牢牢把握办学方向,守好办学阵地,坚持党的领导,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二是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机制。有专家认为,与国家示范骨干校相比,优质高职学校的建设应将重心放在产教深度融合,这是有道理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应当成为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标准,也是考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

三是高水平专业建设。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所在,一所好的高职学校,必须也一定得有若干高水平专业来支撑,这些专业既应该是学校的主体专业,体现学校的基本定位,而且这些专业应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先进,招生就业两旺,培养质量较高,毕业生就业率高,毕业生在岗位上发展的情况也比较良好。

四是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所谓名师出高徒,一所高水平的学校,其决定和支持的力量,应当有一批素质精良、数量适当的教师队伍,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不仅要有一支专任教师队伍,有一个好的教师培养机制。同时,应该有一个好的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聘用机制,构成“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同时不断提升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成为双师双能教师。这其中,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尤为重要。

五是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第一和最基本的职责,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一所高水平的优质学校,应该有明晰的科学定位,并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较多的科研成果,提升学校服务区域、行业和战线的能力,因此,科研和社会服务也应该是优质校建设之重点内容。

六是文化校园建设与文化育人水平。高等职业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大致定型并形成特色。正为这样,做为内涵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必须探索凝成自身的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各层面,据此推动以文化人,文化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成效。

七是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素质教育与专业建设相融合,是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高教育必须重视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专业为主线统领学校工作、分配学校资源,但同时必须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构建有自身特色且与专业协调的素质教育体系,并在实践中实现两者有机融合。

八是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高水平的学校应该有高水平的管理,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运行规律,体现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的要求,构建起完善的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既把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要求落到实处,同时能有效激励全体师生和广大校友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创新工作。

九是信息化环境和水平。信息化既是办学理念,也是办学条件,更是发展趋势。如何适应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发展应用广泛的特点,完善信息化设施,构建信息化环境,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和创新教学,改进和加强管理,提高教学和管理效能,应该是一所高水平学校的必备条件。

十是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优质高职院校,既应该是国家一流的,也必须是国际知名的,能够在国际职业教育界产生一定影响力,甚至具备为其他国家培养人才的能力,输出中国的教育培训,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积极发挥作用,这也代表了一所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实力和影响力。

诚然,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部支持地方积极开展建设,各地当有政策重点和具体特点,但围绕打造特色、提高水平、扩大影响力、增强贡献度这些方面是基本的,应鼓励各地、各校从实际出发、自主探索、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2005.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2006.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4]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2010.

[5]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Z].2015.

[6]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关于实施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Z].2016.

[7]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在高职院校实施优质暨重点校建设计划的通知[Z].2016.

[8]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实施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的通知[Z].2017.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篇2

【关键词】高校计划外办学创收发展人才培养

当前,在“内涵提升、特色强校”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进程中,为缓解因财政资金、公共资源相对短缺而引发的发展性困境,各高校纷纷加大了通过自主计划外办学(即非学历继续教育)获得教育创收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尝试。如何为高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如何促进办学、创收、发展的良性循环,如何获得学校发展和社会人才培养的双赢,是高校开展计划外办学过程中一直在研究的课题。

计划外办学的必要性及现状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转型期,在“985”、“211”高校谋求发展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进程中,突破因财政拨款和公共资源相对短缺而引发的发展性困境,必然要求高校发挥优势、多渠道筹措资金来缓解学校事业改革发展经费不足的困难。

一是多渠道筹措资金是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到2020年,高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的目标,必须在内涵提高、特色强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和资源保障。

二是开展计划外办学成为重点知名高校筹措办学经费的重要渠道。高校办学经费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物质基础。面对财政拨款相对有限、高校创收收入较少、银行贷款规模较大等办学经费紧缺的困难,面对推进改革创新办更好的大学和财政拨款公共资源相对紧缺的矛盾,高校办学经费的筹措逐步突破旧有结构走向更多元,其中大批的重点知名高校在积极利用产学研合作、专利转让、资本市场运作、募集社会捐赠等方式加大筹资力度外,更多地选择了利用其在办学传统、社会声誉、优势学科、优质师资、先进的办学设施以及广泛的社会支持等诸多方面的优势,通过开展计划外办学来筹措更多办学经费、赢得更多社会资源来满足教育改革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

三是计划外办学成为扩展和延伸高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各高校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内涵发展,依托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区域优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不断取得丰硕的成果。在促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①的思想指引下,高校凭借其独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一流的科学研究成果、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自主开展计划外办学的形式满足更多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发展需要,为社会培养了更多高质量、多样化有用人才,在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计划外办学必须坚持的原则

高校做好计划外办学工作必须要坚持依法依制办学,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要坚持把“学校发展求资源、服务社会育人才”的和谐统一作为高校计划外办学的根本目标。

一是必须准确把握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守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依法依制规范办学。高校计划外项目办学必须严格遵守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高等教育法律体系和教育行政法规。要建立并完善符合法律规定的计划外办学章程和制度,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学生权益、扰乱教育秩序等行为,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的合法权益。高校要逐步健全计划外办学的教育督导制度,成立相对独立的计划外办学管理督导机构,对办学项目进行定期督导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公告,对违规现象责令限期整改等。同时,高校要严格落实计划外办学项目的问责制,主动接受和积极配合学校及上级纪检监察部门对计划外办学项目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二是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把“学校发展求资源、服务社会育人才”的和谐统一作为计划外办学的目标定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②。计划外办学作为高校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进行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经费筹措途径,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对办学目标和定位要有清晰的认识,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计划外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国家分层分类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赢得资源,赢得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品牌兴校,完善质量监控、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办学资源的充足投入,赢得计划外办学项目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计划外办学是高校利用自己的学科专业优势进行人才培养、从而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赢得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办学过程中,尤其是与中介合作办学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中介机构“以利益为导向”与学校“以育人为根本”办学理念之间的冲突,高校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办学主导权,坚持严格管理和规范操作。要以“保质量、育品牌”为目标,以教育教学客观规律为依据,以保障项目正常运转为前提,确保计划外办学人、财、物资源投入,促进计划外办学工作的蓬勃发展,从而更大程度地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达到高校自身发展和服务社会相协调,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做好计划外办学的具体措施

做好计划外办学工作,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教育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和载体,弘扬传承学校文化和精神,帮助学生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促进高校计划外办学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利用学校学科优势和专业资源参照全日制学生精心设计培养方案和教学环节,逐步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计划外办学的对象以高考落榜学生为主,高校应注重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和优质教学师资资源,精心设计适合计划外学生学习水平和接受程度、满足计划外学生求知欲望和专业需求的培养方案和教学环节;注重因材施教,通过尝试分层、分类、分阶段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帮助计划外学生收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二是汲取职业教育的优势,服务于计划外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加大实践实训实习环节的设置,大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着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高校在计划外办学过程中要在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汲取职业教育的优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全日制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举,学思结合。丰富实践实训形式,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三是发挥党团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校园育人环境的营造和学校精神的弘扬传承,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计划外办学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规范学生管理,加强学风建设,营造“环境育学风、教风带学风、制度规学风、榜样树学风、舆论倡学风”的育人氛围。教学活动之余要依托学术讲座、社团活动、竞技比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第二课堂活动形式,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实现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相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③。

四是加强对计划外办学项目合作方的甄别、遴选、约束和监督,加强对教职员工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教育培养。高校要加强对招生、教学、师资聘用等各个环节的严格把关和风险管理,防止发生中介为压缩教学成本、追求更大收益带来的诸多风险,防止高校的品牌声誉受损。同时,要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懂管理、善经营、有激情、勇于创新的专业化继续教育管理团队,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计划外办学项目的专兼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体现育人导向,把严格日常管理与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服务人员要努力搞好后勤保障,使学生在优质服务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真正形成专业教师严谨治学、管理人员勤于助学、项目学生乐观好学的办学氛围。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注释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篇3

4年前,同处西部的四川启动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本刊曾对此进行过深入报道。那么,这次贵州实施的教育“9+3”计划是一项怎样的计划?贵州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决定启动实施这项计划的?计划实施后,预计达到什么目标?在整个计划中,工作的重点是什么?存在哪些困难?将采取哪些措施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蔡志君。

《教育与职业》:请您介绍一下贵州的教育“9+3”计划。

蔡志君:“9”的目标任务是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3”包括两方面的目标任务:一是以县为单位,到“十二五”末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二是从2013年秋季起,对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行3年免费教育。如果说“9”是教育“基石”,那“3”就是就业“支柱”。在“9+3”计划中,“9”的重点是巩固提高和均衡发展,难点是“控辍保学”;“3”的重点是大力发展中职教育,难点是改善办学条件和扩大中职招生办学规模。

《教育与职业》:贵州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决定启动实施“9+3”计划的?计划实施后,预计达到什么目标?

蔡志君:我省“两基”工作于2009年通过了国家督导评估验收,基本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有学上”的问题。但由于基础薄弱、欠账较多等多方面原因,全省义务教育仍然处于低水平、不稳固、易反复阶段,突出表现在一些地方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率大幅反弹。高中阶段教育方面,虽经近年来艰苦努力,到2012年我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2%,但仍为全国最低,当年仍有10万余名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学就读。同时,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为此,省人民政府决定实施教育“9+3”计划。这意味着从今年秋季开学起,选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从小学入学到就业,实现全程免费。这一计划的实施对于提高全民素质、促进就业和脱贫致富、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3”的工作目标是:

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水平。到2015年,以县为单位,小学生辍学率控制在1.8%以内;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2.8%以内,9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5%以上,办学经费得到保障,义务教育学校符合办学标准,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基本消除城镇“大班额”,教师整体素质大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60个以上县(市、区、特区)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

实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2013~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每年完成招生计划27万、30万、33万人。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免除省内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学费,60%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到2015年,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比例达到1:1,规模分别达到85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以县为单位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教育与职业》:在这项计划中,重点工作是什么?

蔡志君:九年义务教育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推动均衡发展。按照“农村中学集中布局到县城、寄宿制小学集中布局到乡镇”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和规范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根据城镇化建设规划,统筹资金在市、县政府所在地城市(镇)新建一批义务教育学校,推动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改造扩容。加快推进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进入寄宿制学校的需求。同时还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弥补教师数量、结构、质量方面的问题,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广覆盖,加快缩小区域间、城乡间的教育资源差距。

二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长效机制。省、市(州)、县(市、区、特区)、乡(镇)政府及教育部门,每年年初层层签订“控辍保学”责任书。建设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形成学校—县(市、区、特区)教育局—市(州)教育局—省教育厅四级网上联动管制机制。重点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学生学籍变动管理,确保适龄儿童依法接受义务教育。落实城市低保家庭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实施好农村营养餐改善计划,关爱儿童健康成长。

职业教育方面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我们提出:用三年时间,实施中职“百校大战”工程,集中财力建设100所左右符合教育部办学标准和现代化要求的中职学校,巩固和完善一批国家重点和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切实提高办学能力;办好一批有一定办学规模的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在有条件的市(州)重点建设职教园区,实现集中办学;省重点支持办好清镇职教城,力争入住职教城学校达到15所以上、办学规模达到12万人。利用省外优质资源,开展东西部合作办学,每年选送一批初中毕业生到省外免费接受优质中等职业教育。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

二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实施“五个100工程”急需的专业。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大力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增强其创业就业能力。将县级职业学校纳入定点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管理,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等,推进“农科教”相结合,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完善“中职—高职—本科立交桥”政策,畅通优秀中职学生对口直升渠道。建立健全专业性、区域性职教集团和示范性高职院校带动中等职业学校集团化发展路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先。加强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我们要继续实施好“特岗计划”和“国培计划”,按编制配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健全县域内校长和教师定期轮岗交流机制,促进师资合理配置。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到农村和偏远地区学校任教。中等职业教育方面,通过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加强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高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拓宽教师引进渠道,从生产实践一线特聘兼职教师,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的中等职业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积极支持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制度和优秀职业学校教师奖励制度,鼓励职校教师乐于从教,终身从教。

《教育与职业》:我们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保证教育“9+3”计划的顺利实施?

蔡志君:一是加强领导。领导重视很关键,教育“9+3”计划是省委书记赵克志同志提出来的,经过研究、论证,作为全省“十二五”重点工作写进了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的文件之中。陈敏尔省长通过多次召集专题会议、现场办公、组织观摩会等方式强力推进“9+3”计划实施。省政府成立以常务副省长为组长,分管副省长为副组长,省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省实施“9+3”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实施“9+3”计划,部署和调度相关工作。各市(州)、县(市、区、特区)政府成立了相应机构,配备了人员,确保工作推进、任务完成。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人人关心教育、社会各界支持实施“9+3”计划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是强化投入。经费投入是最大的保障,我们将建立省、市(州)、县(市、区、特区)三级政府实施“9+3”计划投入保障机制,扩大教育投、融、捐资渠道。省级相对集中财力,加大对市(州)、县(市、区、特区)教育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力度。通过整合教育专项资金、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同时压缩全省各级党政机关行政经费的5%用于支持实施“9+3”计划,等等。总之,举全省之力,实施教育“9+3”计划。

要特别介绍的是压缩全省各级党政机关行政经费的5%用于支持实施“9+3”计划。用省委书记赵克志同志多次强调的话来说,是“欠发达的地区,穷了教育就苦了孩子,再困难也要把教育搞上去”。

三是落实责任。实施“9+3”计划,责任定在了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各所学校的头上,通过定期检查、专项督导、责任约谈、社会公布等方式,落实了各级各方责任。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决不让任务留下空档。

《教育与职业》:贵州财力较为薄弱,对于实施教育“9+3”计划是否会有影响?

蔡志君:贵州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全省统一实施“9+3”计划,我们的最大困难还是资金投入不足、师资欠缺、实习实训条件亟待改善。我们不等不靠坚持穷省办大教育,努力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是贵州的“中国梦”。我们恳请中央出台特殊政策,支持像贵州这样的西部贫困省份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呼吁社会各界像支持“普九”援建希望小学一样帮助贵州职业学校建设发展。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篇4

基础教育发展是整个农村教育的重要根基,教师作为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者已成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村教育硕士是我国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的骨干教师的一项举措,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问题

1.农村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建设广西新农村必须把握其具有后劲、潜力的环节。农村教育是文化教育及其他领域的基础,是新农村建设中最具有后劲和潜力的一部分。

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还较低,有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动猖獗,斗殴现象。也时有发生;同时,这些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总体仍然偏低,远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搞好农村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当地农民素质为建设新农村提供物质基础和前提,还能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最终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教师――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西部农村的基础教育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普九”验收工作逐年推进,41个攻坚县达到国家验收标准,全区基本实现“普九”;教学质量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初中新课程改革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通过全区教师培训工作的展开,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得到更新,教育教学效果得到提高,整个初中教学更进一步地实现了素质教育;在初中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的基础上,计划于2008年开始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

然而,农村教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师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是当前困扰广西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离开了教师,任何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只会流于形式,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又决定着农村教育的成败。然而,由于农村的生活、教学环境及工资待遇与城市相差较远,使得能力较强的教师调离农村。正是由于农村缺乏优秀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最后影响到农村经济、民主的发展。

总之,农村教育要发展,就要培养留得住的优秀教师。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为建设新农村教育培养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这也是发展农村教育,培养建设新农村人才的关键。

农村教育硕士――农村教育发展的生力军

为了解决中西部农村教师匮乏和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我国教育部2004年开始启动、2006年正式推动实施了“农村中学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在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大学生中,选拔部分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529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高中任教,培养优秀中学教师,以此来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1.农村教育硕士的含义及性质

关于农村教育硕士的含义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一般认为:我国为了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水平、减少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背景下设立的政策性的专业教育硕士学位,它的招生对象是自愿到农村支教的优秀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是我国农村中学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的培养对象。这些学生可以获得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的入学资格,目前国家规定的条件是必须在农村地区服务至少5年,服务期满后,原则上鼓励农村教育硕士在农村长期任教。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两种,2004年规定的是:“1+1+3”的模式,即第一年农村教育硕士到指定的扶贫县高中任教,第二年到培养学校脱产学习研究生课程,第三年回工作岗位通过远程教育继续学习,撰写论文,完成答辩,获硕士研究生学历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第四、五年在任教中学承担教学任务。2006年国家新规定,实行“3+1+1”的培养模式,即到农村中学任教3年,第四年回到培养学校学习,第五年回到任教学校边工作边学习,完成论文写作和答辩,获得硕士学位和学历证书。由于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是一种新生事物,还处在起步和进一步的完善阶段,农村教育硕士培养计划的实行,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和谐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其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研究性人才的重大责任。

对于农村教育硕士的性质的理解可以在与教育硕士和教育学硕士相比较中可知。农村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及教育硕士的区别如表所示:

2.教师职业认同――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的必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为免费培养,毕业走向上是鼓励在农村任教。“‘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政策实施其基本价值是解决农村基层中学教师缺乏,教师队伍质量不高,教师队伍不够稳定,教师结构不合理,学科分布不均,教师的观念、知识结构陈旧等问题。其最高价值是完成引领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使命,履行中学教育教学研究学科带头人的角色和责任。”因此,在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实施中,教师职业认同的培育便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课题,只有注重了对农村教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优秀农村教师的培养才成为可能,从而才能实现农村教育的改观,实现经济与教育的有效互动。

所谓教师职业认同是指教师本人对“教师”这一职业肯定性的评价,“教师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过程是说,教师职业认同是个体自我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状态”是说,教师职业认同是当下教师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农村教育硕士作为我国“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的对象,理应具备较高的教师职业认同,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职业认同才能将个人的人生价值实现融入对事业的追求之中,从而实现该计划为农村培养优秀教师的目标。

农村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由“1+1+3”到“3+1+1”的改变,提高了在农村教育教学实践的环节,这恰恰说明了我国对农村教育硕士教师职业认同培育的重视。国外研究表明在教师的职业生涯初期,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相对较低,随着从教年限的增长,教师对职业认同的感知趋向积极。

然而,农村教育硕士毕竟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尚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广西师范大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一所有资格进行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的

学校,在培养机制上还存在着不利于农村教育硕士教师职业认同发展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农村教育硕士的选拔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个体选择教师职业的动机与教师职业认同程度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相关”。选择教师职业是自我价值实现需要的教师,其职业认同度比选择该职业纯粹是为了谋生的教师的职业认同度要高很多。职业认同度越高,专业化发展越高、越快。教师的职业认同是其专业发展的心理基础。因此,从农村教育硕士的选拔上看,选择动机应作为考量的标准之一。由于农村教育硕士未来职业定位在中西部国家扶贫县高中教师,因此,其选拔除了要考察学习、能力的条件外,更重要的是个人参与选拔的动机。教育硕士应选择那些立志从事教师职业,愿意为农村教育事业做贡献的理想高尚的师范生。只有具备了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走向工作岗位的农村教育硕士才能克服中西部国家扶贫县不容乐观的客观条件,成为真正“留得住,用的上”的人才,最终实现“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的真正价值。相反,如果只是看重农村教育硕士免试入学及免费培养等物质性的条件或把其作为人生发展的“跳板”,该培养计划的实现将成为泡沫。然而,根据我们对农村教育硕士所做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可知,就“您选择农村教育硕士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有25%的师范生选择农村教育硕士是因为“可升学读研究生,先过渡一下,再图发展”,仅有30%的是因为对教学本身感兴趣。而且大多数的师范毕业生在选择就读农村教育硕士时,对该项政策只是一般了解,考虑并不是太多,非常了解,并作了仔细思考的寥寥无几。

其次,从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上来看,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水平作为教师职业认同的基本方面直接影响到其教师职业认同水平和教师直接生涯发展阶段。农村教育硕士的学位性质是专业性、应用性及实践性,其培养方向为研究型中学优秀教师,因此,无论是教育内容、教学方式还是在导师的遴选上都应与培养方向相一致。国外教育硕士的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上理论性较强,比如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教育硕士课程主要有课程发展、教育政策、教育哲学、比较教育中小学教育、教育社会学及各学科专业课。然而,在我国,农村教育硕士在学校只有一年的时间,远程教育措施并未配套,特别是在广西这样的中西部地区,因此,开设过多的理论课并不现实,也不合理。由于其服务面向的特殊性,农村教育硕士课程开设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问题的结合上:“在开设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专题、普通教育教学改革前沿热点专题、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实践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教学技能训练等公共课程基础上,还需开设农村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专题、职业理想教育专题、个人素质训练选修专题等”。在我们的调查中,针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完善这一问题,部分农村教育硕士生提出应该有专门的培养方案、合理安排课程的建议。一位农村教育硕士生在毕业小结中写道:“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它的措施不够完善。比如,在农村教育硕士的课程安排方面就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只是安排我们跟全日制硕士生上课,但一年又不能拿到规定的学分,于是,又要参加教育硕士的学习。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比较乱,没有规律性。还有,在我们如何完成学业,如何完成学位论文方面没有一个规范的管理和安排,使我们不得不各自为政,只能自己十分主动地到处打听,显得比较盲目。”由于近几年的研究生扩招,大学的师资和培养条件都跟不上扩招的规模,专门的培养农村教育硕士的“双师”型导师也不足,更谈不上农村教育硕士所需要的特色课程。

第三,配套性的保障性政策不够,难以保证农村教育硕士队伍的稳定性。通过网上调查,大学生在择业中考虑的除了经济压力、精神需求等问题之外,对到基层就业还有一些现实的生活顾虑。以上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种种顾虑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在鼓励农村教育硕士期满后继续服务于农村时,要采取相应的保障性政策,不仅让他们下得去,还要留得住,要让其乐意在农村中学工作,并能安心在农村工作,努力解决其到农村中学就业后在生活和个人发展上的后顾之忧。在所做的调查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经过5年的农村教育硕士生活,其教师职业认同程度较高,当提到“如果政府让您去农村小学、农村幼儿园或农村职业学校任教,您愿意吗?”大多数都选择了愿意;但是当提到毕业后,如果原单位要继续留用你,你是否回原单位时,而绝大多又回答是不确定;而在提到改进策略时认为该政策是好的,关键是落实政策的程序问题,建立落实政策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

完善农村教育硕士培养机制,提高其教师职业认同对策探讨

完善农村教育硕士培养机制,通过培养机制的改进提高农村教育硕士的职业认同,坚定其为农村教育服务的信念,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大力宣传我国的“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培育高等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为选拔优秀的愿意服务于农村教育事业的人才做准备。调查表明大多数的师范生在选择农村教育硕士时对该政策是一般了解、考虑不多,只有少数对该政策非常理解并作了仔细思考。该计划的宣传不得力导致了许多优秀而又愿意从事农村教育事业的师范生与进修农村教育硕士失之交臂,加大对“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的宣传,让师范生了解该政策的优惠政策及要求,将大大提高生源质量,有利于该政策的贯彻执行。培育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改革高师培养模式,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应做到以下几点:整体规划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对话;注重培养师范生科研、反思能力的培养,实现由专业到职业的自然衔接;改革师范生实习模式,学导制实现高校与中学的有效对话。

第二,完善培养模式,注重农村教育硕士的特殊性。农村教育硕士特殊性首先体现在“农村”上,是为农村培养优秀高中教师,因此在课程的开设上要增添有关农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课程;结合我区实际,在农村教育硕士培养中应注重开设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培养其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注重开发教育技术课程,提高其教育教学实际能力;注重开发远程教育课程,不断完善其学习及应用能力。另外,其特殊性还体现在实践性上,为了提高农村教育硕士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在导师的遴选上实行“双师制”,即应该有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家的培养也应该有中学一线优秀教师的指导,由此,才能做到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知识学习与技能的提高共同发展,才能充分满足农村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对教师在质量上的需求。在教学内容上,在拓宽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职业精神、教育理念、教学技能及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强化教学实践和案例教学,组织专家专题报告、学科教育教学沙龙及社会考察。

第三,配套措施要得力。当前,我国第一批农村教育硕士已顺利毕业,在既取得教育硕士学历又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后,农村教育硕士生要实现引领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履行中学教育教学研究学科带头人的角色和责任,还需要相关的必要措施来激励和保障,具体建议如下: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篇5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专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背景及现状

“十二五”时期是广东省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东省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重点,统筹协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做好技能人才培养、实训、评价、使用和激励等工作,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到2020年,力争使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格局。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急需大批计算机专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特别是互联网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激增。从近期对人才市场的职业需求分析来看,广东省人才总需求中,信息技术人才占55%,其中仅it专业人才缺口达到25万名以上,而且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快,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供不应求,主要原因是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难以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虽然本科高校培养的学生专业基础好、学科建设基础扎实,但在专业技能上有所欠缺,而高职学校在培养学生技能上较强,专业紧贴生产一线,能满足企业与岗位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实践机会,但它在专业理论上有待加强,所以要解决当前人才培养上的问题,就要与本科院校专业对接,与企业合作联合教学,协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强调“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强调“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2]103号)文件精神,对于推动高等学校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来讲,首先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积极发展服务我省基础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善民生的学科专业,着力提高工科专业比重,构建优势学科专业群。其次,要形成促进各高校合理定位、错位发展的体制机制,重点建设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省属本科高等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打造一批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的示范性(骨干)高职学校。本科院校具有雄厚的学科优势及师资等资源,高职院院校具有丰富的校企合作等资源。从国家、省教育规划改革文件精神来看,适时开展省属高校与高职院校协同办学,既符合教育改革的大方向要求,在获得政策支持的基础上也充分发挥了两种类型院校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为打造新型办学模式、最终实现培养高质量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提供有效途径与措施。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专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的意义

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科技转化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开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协同培养的改革,形成高职院校“3+2”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可以完善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深化高职学生的内涵,提高本科生的动手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构建广东现代产业提供更有力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保障。在国内外it产业的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广东省力争打造有全球竞争力的高规模的计算机技术产业群,计算机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珠三角洲地区企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依托的产业、行业、企业的需求旺盛,拥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计算机类专本对接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创新改革为珠三角地区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更高技术技能人才。高职学院计算机类专业是需要培养专业技术能力较强的专业,应具有高理论技术开发水平,所以,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多方位多层次联合对接,如:高职学校和本科院校的对接、高职学校和企业的对接,另外,还得需要上级政府部门及人社厅的支持,通过专本对接、校企联合、政府支持,成立协同创新合作平台,有利于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降低办学成本;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企业用人需求、人才产业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性人才,这是珠三角地区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的需求。计算机类专本对接人才培养的创新和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专本对接、校企联合,这种两对结一合作不仅培养了学生能力和知识并重,人才培养体系、课程模块及实施过程也达到了灵活灵用、教学相互交替,同时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特长的培养,体现了个性化的教学理念,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

三、高职计算机专业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总体思路

根据协同育人总体思想,高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要充分按照产教结合一体化。课程构建要与本科院校及企业需求链接,教学上可以理论和实践进行分类指导、管理上分线管理,课程构建进行模块划分并开展多样性的课程,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更好地推动学校教学优化和发展。

四、高职计算机专业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方法

1.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构建之前要对校企合作企业及学生进行访问和调查,通过调研,更加明确对应学生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构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且分析和总结出核心职业能力和核心课程。

2.创新协同育人机制,重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重构课程体系,综合设计计算机专业“3+2”五年制本科的培养模块及课程内容模块,每块培养模块的讲课和考核进行分工,通过高职、本科、行业、企业分别完成不同课程模块或模块中的不同部分,以发挥各自优势,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3.改革教学内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化,在行业、企业的参与下,制定计算机专业与课程标准;将行业认可的相关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及认证的内容,如: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信息系统分析师、软件工程师等引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使专业课程的教学、考核标准化,本专企协同的“督教、督学、督管”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与评价、反馈与督促,充分保证协同培养的人才质量。

4.根据信息化产业、金融行业对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岗位需求,依据行业企业的职业标准,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广东省教育厅、省人社厅、本科、高职与企业五方联动,制定和落实本科毕业证+学位证+准工程师的毕业标准,凸显协同育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以国际行业标准为引领,促进专业标准化建设。(1)引进行业企业国际化职业标准,以现代信息技术与金融学科交叉的复合型职业岗位要求,重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使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计由学科教学型转向应用型,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2)以国际化视野培养应用型人才,利用我省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和毗邻港澳台的区位优势,创造有利于汇聚国际资源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环境,随着广州国际金融城的建立,将引进国际性金融企业总部和双百金融企业进驻,需要着力打造一大批通晓国际规则、能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竞争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通过设置金融英语、网络金融、金融信息安全等与国际金融行业相适应的课程,以适应金融信息技术人才的国际化就业的新趋势。(3)本专企协同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既定的专业与课程标准,构建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本专企协同的“督教、督学、督管”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与评价、反馈与督促。引进第三方评价,实现“管办评”分离,形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

五、高职计算机专业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效果

1.通过开展计算机专业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3+2”协同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模式,协同创新、资源整合、提升办学绩效,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2.依托产业需求,专业与行业企业对接,提高毕业生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学生就业对口率和满意度,实现高薪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3.搭建一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签订中心;培养一批具有高技能职称、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积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经验与培育模式;初步积累五年高职教育的办学经验与培育模式。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篇6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一)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施“工业立县,开放兴县,特色强县”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产业集群的必然选择;是推进创业创新、富民强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社会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构建和谐的重要途径。在新形势下,各有关部门必须统一思想认识,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树立大职教观念,把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促进学生的职业素质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进一步完善多元办学格局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并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高中段教育职普比例继续保持:以上,中职学校在校生规模人以上,中职学校为社会输送毕业生;认真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完成农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万人次,新型农民培训名,低收入农户劳动力转移培训人次,全面开展企业职工和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到年,全县技术工人队伍中具有中级工技能水平的达到%;全县城乡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普遍改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

二、实施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增强职业教育入学和就业的竞争力。

(一)职业学校助学奖学行动计划。为解决中职学校学生生活困难,鼓励优秀学生报读职业学校,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实施“中职学校助学奖学行动计划”。

1、扩大资助中职学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规模。对全县中等职业学校(含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下同),在原低保家庭子女、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人、革命烈士子女、五保供养的未成年人以及残疾学生免收学费、代管费的基础上,将贫困助学的资助对象扩大到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元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子女,使免收学费的资助面扩大到在校生总数的%左右。积极探索和试行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免费入学或“先上学、后就业、再交费”的办法,鼓励学校组织学生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等方式减轻贫困家庭学生的负担,使之不因贫困而失学。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施国家助学金,按国发〔〕号文件及省有关资助政策执行。

2、设立职业教育奖学金。职业教育奖学金主要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在校学生和培养紧缺专业的中职学校在校学生。奖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不低于元,受奖学生总数控制在在校生总数的%。

(二)实训基地和示范专业建设行动计划。为切实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实训条件,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服务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重点建设好三个为学生校内技能培训服务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四个品牌专业。

1、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以培养紧缺人才,提升技能水平为目的。到年前,在建设好省级先进制造业示范实训基地(制浆与造纸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建立二个市级实训基地。

2、加强示范专业建设。各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经济主导产业发展需要,面向市场和社会,瞄准我市当前用工紧缺程度较高的行业,合理设置专业,积极扩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专业规模,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规模效益。要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及时开设部分急需的新专业。在实训基地、示范专业建设中,要与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到年,全县争取拥有个省级示范专业,市级示范专业达到个。

(三)职业学校师资素质提升行动计划。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高技能“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效益和实施职教品牌战略的重要保证。为帮助职业学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对职业学校教师进行全面培训和重点培养。

1、专业课教师全员培训。用两年时间对全县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每位教师必须完成学时的培训。培训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主要内容,重点培养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到年,全县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以上成为“双师型”教师。专业课教师每年必须到企业挂职研修个月,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必备条件。

2、专业骨干教师及负责人培训。采取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并重、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积极参加各级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技能大赛和组织教师参加省级高级工培训。通过理论研修、专业调研、技能培训、各校企挂钩等途径,用三年时间培养6名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和管理的人才。到年,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的比例达到%以上,力争培养技师名、高级技师名。

(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培育行动计划。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提高专业水平,强化办学特色,做大做强骨干职业学校,增强职业学校为县域经济服务能力,打造职业教育品牌,实现建设西职教中心的战略目标。

1、加快骨干职校建设。依照“做大、做强、扶优、扶特”的原则,统筹辖区内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重点建好所骨干职业学校。适时启动西造纸中专迁建工程,新校区规划按省部级重点中专标准化学校一类学校标准设计。支持县求实职校湖镇扩建项目,至年,全县基本形成城区一所办学规模在人以上省级重点中职学校、农村一所民办学校规模在人以上的省级示范中职学校的布局。“十一五”末,西造纸中专(县职业技术学校)力争进入部级重点职校行列,一所民办职校进入省级重点职校。

2、大力发展和规范民办职业教育。认真落实政府及社会各方面举办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认真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在区域教育规划许可的前提下,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举办职业学校。依法加强对民办职校与培训机构的管理,完善合格评估制度。

3、吸引外县籍学生就读、并引导职校毕业生本地就业。充分发挥的区位优势、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优势,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切实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鼓励县中职学校对口支援和联合办学等形式,扩大对县外招生,为中西部地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更多的就学和就业机会。要完善中职学校年度考核制度,将本地就业率和用人单位认可情况列为重要的评估指标,按照《县中职学校毕业生本地就业年度考核办法》人劳社〔〕号文件进行考核,对本地就业率低、用人单位认可度不高的中职学校要加强指导,限期整改。

(五)校企合作行动计划。校企合作是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有效举措,对发挥校企双方积极性、加快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结合具有重要作用。为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积极实施校企合作行动计划。

1、建立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一个由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预测劳动力需求,制订专业设置标准和培养目标、编写专业课教材、组织教学交流和技能大赛、就业指导等。

2、建立校外实习示范基地和校企合作的职工培训示范基地。实习基地主要为已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学生提供更加熟练掌握技能的机会,并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全县确定个校外实习示范基地,其中2家为市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依托各重点骨干职校,省、市示范性化技术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建立个校企合作的职工培训示范基地,为中小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提供服务。

3、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各企业要把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制订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切实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使用的有关规定,鼓励和支持在职职工参加培训,提高职工技能水平。各企业应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必须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工人的教育和培训。企业要做好校企合作工作,在合作共赢的前提下,创建培训载体,争取到年完成所有在职职工的素质提升培训工作,促进企业提升竞争力。

(六)新型农民技能等级培训行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为提高新增劳动力的素质,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着力做好“对象延伸”和“质量提升”的工作,积极实施新型农民技能等级培训行动计划,促使农民素质培训人阶段性任务转入经常化、制度化阶段,为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开展新型农民技能等级培训。对全县应届及近五年毕业的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分别进行个月到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工作由县农办、教育、人劳等部门认可的培训基地承担,受训学员参加相关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由培训基地和劳动部门帮助推荐就业或指导自主创业。

2、实施农业种养专业免费就读制度。根据新农村建设需求,“十一五”期间为农村培养名种养技术和农产品加工与经营的专门人才。对本省籍就读涉农专业的学生实行全额免费教育。

3、建立个新型农民培训示范基地。根据新农村建设需求,依托中职学校和省、市示范化技术学校及农民培训机构,建立3个新型农民培训示范基地,作为农民学文化、学技术的教育中心。

三、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一)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能力为本,德育为先”理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对学生以诚信合作、敬业爱岗、习惯养成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创新机制和载体,建立全体教师参与、面向全体学生的德育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定一批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基地,选聘一批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要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需求,以改革为动力,以能力为本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中职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中职学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要。中职学校要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实际需求,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工作,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逐步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评价中职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核心指标。逐步建立具有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

(三)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各中职学校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单纯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课程结构调整、实习实训、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要努力满足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积极为企业和用人单位提供用工培训、业务技术咨询等服务。建立职业学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同时鼓励企业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课,参与学校教学改革。

(四)建立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网络。实施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网络计划,在合理规划布局、调整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网络。骨干中等职业学校要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合理的专业设置、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齐全的教学设施、良好的育人环境为目标,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使中职学校成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心、企业职工的培训中心、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中心。乡镇(街道)要依托中职学校和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及其他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社区要依托中职学校和培训机构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五)深化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公办职业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建立有利于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允许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允许职业学校招聘非师范类毕业生作为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制定有别于普通教育的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实行分类单独评审。已取得教师专业技术资格并符合相应评审条件的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可兼评与现工作岗位紧密相关的第二个相同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也可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四、加大领导和扶持力度,切实保障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和统筹管理。要把职业教育纳入发展总体规划,在发展规划、办学规模、经费投入、基本建设等方面加强领导,科学决策,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协调发展。建立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牵头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定期研究协调解决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大问题。县教育局要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同时做好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县发改局要将职业教育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在职业教育发展项目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县财政局负责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并有针对性地安排专项资金;县人劳社保局要着力推进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逐步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行业准入制度,并牵头企业职工培训、农民工培训、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工作;县农办负责牵头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县经贸局要致力于推进校企业合作,努力在产业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持,负责牵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工作;县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也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工作。

(二)严格目标考核责任制和督导检查制度。要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作为主要领导干部年度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并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检查和指导。依法加强职业教育管理,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定期巡视检查制度,把职业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评估检查。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加强对行业准入和人力资源的监管,积极开展劳动执法检查,对违法行为进行纠正和处罚。建立完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质量监控制度,加强规范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培训机构的评估,督促各类培训机构依法办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篇7

关键词:置换脱产研修;顶岗实习;高师院校;师范生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课题“贵州省‘国培计划’实施效果跟踪调查及问题对策研究”(课题编号:112C125)的研究成果之一。

“国培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启动实施的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项目,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一项目的有效实施,旨在为农村中小学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骨干力量,对于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推动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加强了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的联系,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师范院校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纽带,也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举措。

1、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提出及意义

贵州省“国培计划”分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集中培训项目和远程培训项目。其中“国培计划”——贵州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有两项主要内容:一是从农村基础一线遴选骨干教师到贵州师范大学和贵阳市优质中小学参加为期两到三个月的脱产研修,二是从贵州师范大学师范专业高年级中选拔优秀学生到参训教师所在的乡镇学校开展顶岗实习支教,原则上2名师范生置换1名农村骨干教师。该项目在同一时间实施,将教师培养的两种不同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使原来职前与职后两个阶段的教师培养体制有了新的变革与发展,这对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发展有着突破性的建设意义。

置换脱产研修项目按照“互动双赢、提升质量、促进改革”的设计理念,采取分阶段、立体式的新型培训模式。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方面,分“集中研修+跟岗研修+总结反思+跟进研修”四个阶段实施。通过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为我省农村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乡(镇)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带动和引领校本教研,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同时,探索和建立高师院校、教研机构和城市优质中小学的联动机制,推动高师院校与城市优质中小学和乡(镇)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达到资源共享、长期交流、服务农村中小学的目的。在师范生职前培养方面,“国培计划”顶岗实习作为服务基础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平台,为师范生提供了一次丰富人生阅历、接受社会检验的机会。师范生在学生时代能有这种实践平台和到基层一线去实践的机会非常难得,在基础教育一线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贡献力量,为将来走向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2、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中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探讨

在开展“国培计划”顶岗实习之前,贵州师范大学师范类学生的实习工作通常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的管理模式,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自主联系实习学校或参加所在学院组织的集中实习,实习时间通常为一个月。为了紧密结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实施,贵州师范大学调整了师范生实习计划,经过与海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学校交流“国培计划”的组织和管理,制定了“教学技能大赛+顶岗实习临阵强化+乡镇学校顶岗实习”三维一体的培训模式,为师范生成才做好充分准备。

2.1教学技能大赛

2010年、2011年和2012年为配合“国培计划”的开展,我校举行了全校规模的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作为顶岗实练兵。对此学校要求参加顶岗实习的师范生必须报名参加,其他年级的同学可自愿报名。比赛围绕说课、讲课、评课和现场提问四个环节展开,历时两个月的时间,参赛选手认真准备、精心比赛,经过班内评比、院内评比,最后选拔出各学院的优秀选手参加校级教学技能大赛。参赛的师范生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提高了教学技能,逐渐掌握了基础教育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

2.2顶岗实习临阵强化

我校组织顶岗实习师范生在开学前一周返校,加强顶岗实习临阵强化训练。所承担培训任务的学院,提前摸底、弄清需求、优化方案、整合资源,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承训学院首先切实严把基层教师受训需求,突出需求导向,以问题为中心;其次切实严把师资关,在学院内遴选优秀的学科教师,并结合在贵阳市优质中小学聘请理论与实践结合、学识与人品双馨的名师参与培训与指导工作,围绕教学技能和班主任管理两个模块培训顶岗学生;最后顶岗实习师范生针对说课和讲课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分别进行5-8分钟说课和15-20分钟讲课的考核,如果成绩不合格,则进入下一轮考核,通过以后才能参加顶岗实习,以保证置换学校的教学质量。

2.3、乡镇学校顶岗实习

2010年我校选派了954名2007级师范生置换出560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置换脱产研修项目,2011年我校选派了1073名2008级师范生置换出650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置换脱产研修项目,2012年我校选派了1076名2009级师范生置换出650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参加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置换离岗研修的教师在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正发挥着示范和辐射作用。三年时间里,我校顶岗实习生分别派往全省10个项目县的168所乡镇中小学,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顶岗实习。在师范生顶岗实习期间,分别由顶岗学校教师和我校学科教师组成指导团队,对顶岗师范生进行跟踪指导,以保证教学质量和师范生的培养。作为顶岗实习的师范生,他们把课堂搬到乡村,直接与基层中小学的师生面对面,既丰富了书本知识,又服务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3、师范生在顶岗实习中的价值体现

3.1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获得提高

顶岗实习师范生在进入顶岗学校以后,从学生转变为教师,在听课、备课、上课、评课、教学反思、教学研讨、教学展示、教学辅导等循环往复的实践锻炼中,探索满足农村基础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途径;在进行班级管理、组织学生课余文化体育活动、思想教育活动、主题班会、家访的班主任工作中,组织管理能力获得提高,逐渐成为能独当一面的教师。在顶岗实习中,通过各种实践策略,实习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将来从师执教做好准备。

3.2师德教育和职业精神教育得到加强

数月的顶岗实习,师范生在指导老师的谆谆教导下,在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从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个方面诠释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另外,在顶岗实习中,师范生要想经受住社会的检验,则必须承担与之相应的社会责任,即与他正从事的教师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责任逐步形成教师所特有的职业道德,进而升华为教师的职业精神,这种职业精神将在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情感、职业操守、职业协作、职业奉献等各个方面影响着顶岗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通过顶岗实习,师范生不管是师德教育方面还是职业精神教育方面,都得到加强。

3.3增强了服务基层、服务基础教育的能力

虽然“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引起了我校教学计划的变动,影响了部分师范生考研、论文设计、家教等预定计划,但是学校有担当社会责任的义务,作为新时代的优秀大学生,更要树立为社会服务、为基层服务的社会责任意识,把在学校的所学,拿到真正的课堂实践中去检验。另外,通过顶岗实习,师范生可以亲身感受到什么地方最缺什么类型的人才,哪里才是大家真正可以很好发挥价值的地方。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师范生一方面会对顶岗实习有更深的理解,会对基层的情况有切身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就业观念;另一方面能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师范技能,加强实践教学能力。可以说,顶岗实习是师范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一场“炼魂”工程。以顶岗实习为载体,在相对落后的农村接受锻炼,可以促进师范生认识农村、了解国情,继承艰苦朴素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结束语

“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将农村基层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与师范生顶岗实习相结合,以一种全新的教师培养模式影响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和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的水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只要做到周密安排、科学实施、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就能够真正达到实效性。顶岗实习的师范生克服生活上的各种困难,承担所顶岗位的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积极参加实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优质课比赛及其它行政事务工作。在顶岗执教的过程中,他们深入了解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在教学中提高了教学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在班主任工作中提高了组织管理能力,在独立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协调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顶岗实习锻炼,扎实地提升了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为即将奔赴教师岗位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的通知.[eB/oL].

http:///cms/zxxg-gjsyxxm/584.htm.

[2]卓毅,刘军.置换脱产研修模式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给力[J].大家,2011.(18).

[3]赵红亚.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作用、问题与对策[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性教学计划;管理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教学文件,是有效开展教学工作的直接依据,是达成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是学校创专业特色、树职教品牌的必要基础。然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

教学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教学法规与相关文件以及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本地区学生的需要制定的实施性教学文件。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全国或全省统一的专业教学计划,只有部分重点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就是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按照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各校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与管理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不够科学严谨(1)有的学校片面理解“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不顾学校自身专业教学条件和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过分强调专业技能训练。在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将公共基础课边缘化,课时减到最少,内容要求降到最低,师资配备最差。特别是数学、英语课,“学生怕学、教师怕教、学校怕开”的现象尤为突出;而德育课更没有地位。教学改革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过程中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2)有的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拍脑袋”计划,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调查研究和职业标准的认真考量,更没有进行科学的岗位能力分析,导致专业定位不准确,就业岗位指向不明确。(3)极个别学校甚至没有规范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开课随意性很大。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执行不够严肃认真(1)有的学校没有按照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安排和组织教学,实际开设课程门类和课时与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出入较大。极个别学校课程开设的顺序既没有按照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安排进行,也没有遵循中职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规律,而是根据教师和设备等现实条件,能够开什么课就开什么课。⑵有些学校开设的课程没有完成规定的必修教学任务,有的甚至连核心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没有教完。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不够准确。(2)对“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认识不全面,理解有偏差。(3)对教学计划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质量意识不强。(4)受学校教学条件制约。

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

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坚持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由于职业教育课程不仅要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也要考虑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因此,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要实现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整合,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其创造力的发挥,课程结构要合理化、多样化。

紧扣培养目标中等职业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应按照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以职业生涯发展为方向,明确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具体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主要涵盖“知、技、意”三方面。“知”,即知识,指受教育者的知识素质要求;“技”,即技能,指受教育者专业技术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意”,指受教育者的态度和情感,即受教育者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中等职业教育具体专业培养目标的整体。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一方面必须准确界定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并明确该专业对学生在政治思想品德、业务知识、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紧扣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把握时代脉搏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并通过自身需要的满足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应促进人的整体性发展和长效性发展,还应促进人的持续学习能力、持续生活能力和持续工作能力的发展。因此,绝不能认为职业教育只是技术、技能教育,更不能认为是传授单一定向化的、以工作为本的培训。职业教育必须遵循“育人”而非“制器”的原则,使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相通相融,共同培养具有一定人文精神和学术修养的专门化职业人才。所以,我们在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一定要紧跟时展和社会变化,瞄准企业需求,同时还要把握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以工作任务为依据,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标准,选择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平台,组织教学活动;以职业活动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整合行列资源学校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影响成千上万学生前途命运的大事,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疏忽和怠慢。在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确定上,我们必须慎之又慎,既要考虑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又要考虑企业需求;既要考虑国家或行业的要求,又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出科学合理而又与企业需求相吻合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计划。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与企业合作。中等职业教育应该与企业合作育人,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共同优化人才培养过程。这样,可以依据产业发展的需要以及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指导职业学校以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工作过程、工作情景为导向,实现从学科知识为主线到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转换,建立有别于学科课程体系的行动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企业、社会需求基本相符,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凸显地方特色地方特色才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职业教育在明确培养方向、突出职业化特色的同时,强调为行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必须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学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地方产业政策、行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有一定灵活性,彰显地方特色。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

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有它的历史性、时效性和地方特色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企业的技术更新、产品升级换代、服务内涵拓展和服务手段创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只有随之改革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技术市场,因此,我们在执行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要适时进行滚动修改,实行动态管理。滚动修改是指每隔一定的周期,对原实施性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进行修改。这种滚动修改不是盲目的,要站得高、看得远,对未来的人才市场具有预测性和前瞻性。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改应坚持以市场调查为依据,使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市场相适应学校的“产品”是人才,职业学校人才的出路靠市场。产销不对路,必然形成“产品”积压;学能致用,毕业生才会供不应求。要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相适应,关键在“应用型”上下功夫。首先,新一轮教学计划修订前要深入开展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分析,使修订后的专业计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预测性,准确判定未来三年后用人市场的需求,以真正实现“产销对路”。调查的内容包括:一是对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进行跟踪调查;二是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企业发展动向进行走访调查;三是对政府相关部门的人才发展动向进行咨询调查;四是对科研机构就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动态进行预测调查;五是对兄弟学校办学经验进行交流调查。其次,在执行新修订的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影响课程间衔接的前提下,应根据市场变化对计划进行必要的重新调整。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改应坚持以去陈求新为前提,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适应这里的“陈”是指陈旧而过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新”是指各专业领域未来发展的“五新”内容,即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及新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遵循企业需求导向的原则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原则以及全面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原则,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并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积极探索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一体化教学,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改应坚持以课程优化为核心,保持课程方案与学生个性发展相适应课程是实施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每一轮实施性教学计划的修订都要紧紧抓住优化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实施过程来进行。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要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学时比例,努力形成“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课程体系。同时,由于学生性格、爱好、志向的差异,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同时应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具体修订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一是照顾一部分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的要求,相关课程要突现出来;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合理设置选修课;三是尽可能创造条件,丰富第二课堂活动。

总之,滚动修改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是人才市场的需要,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面向市场、开拓进取,应社会之所需,急企业之所用,想学生之所求,注重改革和创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才能与时俱进,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卓有成效,中等职业学校也才能实现平稳、健康、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艳玲.课程领导: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j].新课程研究,2009,(14):5-7.

[2]周志刚,米靖,等.职业教育价值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7):11-15.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篇9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师素质

在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的时代,高职高专教师素质,有许多地方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譬如,在教育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教学能力、身心素质、教师角色等方面的某些因素,还有待于提高。优化教师素质,有两种优化途径:一种是自发地转变,也称为教师的自我优化,指的是教师感受到自身素质与外在变化之间的差距,从而产生一种自我改变、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行为;另一种是有组织地转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师资培训――在职教师培训。

一、高职高专教师素质的自我优化

1.高职高专教师的自我优化意识

高职高专教师“自我优化意识”是指高职高专教师为了获得自身专业发展而不断地自主学习和自主调整、完善自身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的意识,是教师对自己实践活动及教育观念的一种省察和反思,即对教师自身发展的反省认知。这种自我优化意识包括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总结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的评估意识和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即它所关注的是:“我是谁”―思考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与自己的特征;“我在哪里”―思考自己在职业生涯中的当前位置;“我将走向哪里”―明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今后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如何发展。在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高职高专教师需要这种意识来不断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优化自己,了解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优势、需要克服的弱点和可以采用优化自己的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高职高专教师自我优化意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得。①构建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历史、个性,对每一种新的事实、经验或理解,都会以个人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形成“教师的个人知识”。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对个人产生意义的过程、内化的过程,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学习者的真实经历,由经历取得经验进而获得体验,从而不断内化形成较为稳定的心性结构,然后再以改善了的心性结构进行新的学习和新的能力训练的过程。因此,高职高专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强化自我建构性学习。②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实践活动。教师通过开展教育科研实践活动,可以部分或全部重建自己的教育观念,形成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我意识。譬如通过“教育研究活动”,可以提高高职高专教师对职业教育理念的认识,培养高职高专教师自学的精神,形成新的教学理念;通过“行动研究”,强化反思意识,促使自己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职业教育要求。③构建培育自我教育意识的途径。奥斯特曼(osterman)和科特凯普(Kottcamp)认为教师的教育反思过程主要包括四个环节:积累经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积极验证,它是一个循环反复、不断上升的过程。我国学者对优秀教师成长规律的研究也表明,优秀教师的成长必定经过确定目标、实施、反馈调节三个阶段,通过实践~反思~更新~实践的循环,才能使自己不断提高。在职业教育教学中,高职高专教师要提高自我优化意识,自觉地利用这些国内外的教师教育反思过程模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使自己各方面素质都得到优化。

2.终身自主的学习意识

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高等教育,有许多内容需要高职高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自主地学习和研究,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从事物发展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的辨证关系看,内因始终是根本因素。因此,通过终身教育观念的形成与学会学习能力的活动获得来激发、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教师自我不断学习、素质不断提升的信念,教师专业水平就能获得持续发展,教师的素质就会不断地提高。只有这样,高职高专教师才能尽快适应职业教育教学工作。

3.持续不断的反思教学实践

高职高专教师的反思(reflection)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这种对教学经验或教学实践的反思,不是简单的反省,而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做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时的静坐冥想,而是一种需要理智的思考和批判性的态度和方法,而且常常要与其他教师合作进行。另外,反思不仅仅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伴随整个教学过程。反思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未来的教学实践。

二、高职高专教师的师资培训

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优化在职高职高专教师的素质。在职教师培训(in-servicetraining)是对教师在职期间进行的业务、思想、能力等的培训和进修。博拉姆将其定义为:“在具有初级专业正书以后,从事初等和中等学校工作的教师和校长参与的教育和培训活动,其主要或唯一的意图是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以便他们能更有效的教育儿童。”为了保证职业教育的顺利实施,必须落实“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

1.加强培训力度,提高高职高专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素质

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对高职高专教师培训力度,使高职高专教师早日适应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

(1)省、市、区县级职业教育部门要制定有效的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

省、市、区县级的教育部门,要统一协调好各地区的高职高专教师的培训计划工作。要针对全省各地区高职高专教师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提高高职高专教师实施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对高职高专教师培训进行统筹规划,并加强管理。要对培训的目标、任务、内容、形式、管理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各职业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要分别制定相应的适合实际的培训计划,高职高专教师也要根据职业院校计划和个人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学习发展计划。

(2)精选培训内容

培训要选择高职高专教师最缺乏和最需要的知识。根据社会调查结果,明确社会职业知识需求,使高职高专教师的教学知识与符合社会要求,这是培训的核心内容。培训形式要灵活多样,培训效果要切实有效。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学历培训和非学历培训相结合。学历培训包括函授、自学考试、脱产进修等;非学历培训包括各种形式的短训班(比如不定期培训,定期培训)、专题研讨、优质课展示与展评,对这些活动要加强管理。

(3)建立完善校本教师培训制度

校本教师培训(school-basedteachereducation),是指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由学校和教师共同发起和组织,以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注重教师教、学、研的时空统一,有效实现教师专业的培训活动。校本教师培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校本教师培训制度还需要加强。在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把提高高职高专教师素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容作为培训的重点。在实施途径上,要采取多元培训的方法,针对不同的教育问题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好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如“三型十环”的培训模式就非常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欠发达型的“学习~岗练~考评~分层”模式;针对普通学校的“分层~研训~师导~定向”模式;针对优先发展型学校的“定向~专修~独创~发展”模式)。

(4)完善教师培训保障机制

对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职业教育部门、高等院校要制定优惠政策,给予鼓励和保障。如学历培训给予报销往返车费,待学历拿到手后,给予报销学费,并按规定评聘职称或兑现工资待遇;对非学历新课改革培训班,也要提供差旅费和住宿费等一系列补助。要加强教师培训管理工作,把教师培训和考核、职务评聘及工资晋升挂起钩来,对教师坚持不培训不上岗,培训不合格不上岗。加强对培训工作的评估,每年首先由院校对教师的年度学习发展情况逐一检查评估,记录教师业务档案,作为考核评优、聘任的依据。

(5)加强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

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对教师培训机构提出了新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和其它承担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和企业的需要,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各级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要突破办学体制障碍,在有利于优化高职高专教师教育资源的前提下,更要加强与用人企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使之成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

2.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培养新课程改革的带头人

高等职业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有一批新的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只有在这批中流砥柱的带领下,高等职业教师整体素质才能迅速地提高。因此,我们要抓好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各个院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并为其成长创造条件:

(1)加强高职高专职业骨干教师培训和培养的实验研究

(2)加强对中青年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导、帮、促的工作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篇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背景

1.国际社会确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要求对发展采取一种综合方式,这种方式承认下述方面是相互依存的:消除一切形式和层面的贫穷;消除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保护地球;实现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所有男女获得充分的生产性就业和体面工作以及确保充分的性别平等以及促进社会包容。

2.教育与培训对实现2030年议程至关重要。《仁川宣言:2030年教育》的愿景充分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之四――“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中。“2030年教育”高度注重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在获得负担得起的优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tVet);获得就业、体面工作和创业所需职业技术技能;消除性别差距以及确保弱者的机会等方面。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希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通过帮助年轻人和成年人培养就业、体面工作和创业所需的技能、促进平等、包容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以及支持向绿色经济和环境可持续性转变来满足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多种需求。

3.过去6年里,教科文组织实施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2010-2015年)》①,其目的在于加大对会员国的支持,以改进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和体系。2012年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上通过的《上海共识》②为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分析与预期发展成果相联系提出了一个构想,并且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改革和政策制定提出了重要建议。

4.《上海共识》的构想和政策领域有助于启发《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建议书》(2015年)的修订和起草工作,该建议书是通过与新近修订的《关于成人学习与教育的建议书》(2015年)密切协调和配合制定的。这两项建议书为终身学习领域的工作提供了动力,对于帮助实施“2030年教育”至关重要。

5.2014-2015年期间对《战略》进行了一次评估③,评估发现教科文组织的工作受到广泛赞赏。教科文组织在提供政策建议、能力建设和开展政策审查方面的专门知识在国家一级受到重视,而其概念性和准则性工作构成一种特殊的附加值,有助于会员国制定和改进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和体系。评估还强调了教科文组织在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定位为促进公平、社会正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学习途径方面的全球领导作用。评估还认识到由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组成的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UneSCo-UneVoC)全球网络④的独特性,以及教科文组织在团结那些活跃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国际组织方面的号召力。评估还表明,教科文组织在国家一级开展的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方面也面临若干挑战,包括缺乏一种长期的战略方式。尽管自2010年以来通过改进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网络取得了公认的进展,但评估结论显示,该网络的潜力需得到更加充分的实现。

6.这一新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的制定考虑了2030年议程、《2030年教育行动框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2010-2015年)》评估、《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建议书》(2015年)、教科文组织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域全球趋势的分析⑤以及各种磋商,例如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组织的一次关于新《战略》的虚拟会议以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间工作组关于2030年议程中技能的会议。磋商和起草工作是与《2030年教育行动框架》(FFa)的制定协调进行的,其目的是确保《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和《行动框架》的实施以相辅相成的方式解决关键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问题,尤其是青年就业、体面工作、创业和终身学习等问题。

目标和优先领域

7.《战略》在《中期战略》(37C/4)框架内确定了2016至2021年期间的关键政策领域和行动。《战略》有助于实现教科文组织的战略目标、本组织的总体优先事项――性别平等和非洲、《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以及《青年业务战略》。

8.在这一背景下,《战略》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之四――“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完全一致,旨在支持会员国加强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的相关性以及让所有青年和成年人掌握就业、体面工作、创业和终身学习所需技能的努力,并为整个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作出贡献。

9.《战略》有三个优先领域:促进青年就业和创业;促进公平和性别平等;促进向绿色经济和可持续社会转变。

促进青年就业和创业

10.增加青年就业是当今世界各个经济体和社会面临的最重大问题之一,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为了吸收目前失业的7300万年轻人以及每年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4000万人,未来10年里需创造至少4.75亿个新的工作岗位⑥。与此同时,经合组织的调查⑦显示,不论是雇主还是青年都认为许多毕业生对工作领域准备不足。获得体面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许多国家,非正规部门和传统的农业部门仍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来源。就业不稳定的工人目前在全世界有14.4亿之多⑧。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和南亚的工人占该数字的一半以上,这些地区有3/4的工人处于不稳定就业状态。

11.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能够让年轻人掌握进入工作领域所需的技能,包括自营职业的技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还能够提高满足公司和社区不断变化的技能需求的能力,提高生产率,提高薪资水平。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能够减少进入工作领域的障碍,例如通过基于工作的学习,确保所获得的技能得到承认和认证。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还能够为就业不充分或失业的低技能人员、失学青年以及失学、失业、没有接受培训的人提供技能发展机会。

12.教科文组织将继续为国家一级的干预行动提供基于证据和注重影响的建议,并在适当的情况下利用地区和全球倡议的方式。在国家一级,教科文组织将支持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审查和政策制定以及对具体优先领域的深入分析,包括供资。此外,教科文组织将支持国家决策者和负责培训教学人员和管理者的机构的能力建设倡议。在地区一级,教科文组织将支持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议程的出现、同伴学习和知识共享。在全球一级,教科文组织将鼓励和支持在全世界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和增强吸引力以促进青年就业、获得体面工作和创业的多边举措和合作活动。

支持政策审查和政策制定

13.教科文组织将倡导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采取一种全政府的办法,促进青年就业以及更好地连接和匹配相关政策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就业、工业和经济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健康以及社会政策。干预行动将以需求为导向,并且将完全按照受益国的发展背景和政策优先事项来进行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估。

14.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审查和政策制定的支持将以《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建议书》(2015年)所述重要政策方针为依据,其中包括机构安排、治理和监管框架、供资、公平和准入(尤其是对边缘化群体和妇女而言)、质量和相关性、课程改革、资格框架和质量保障、教学人员的职业发展以及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和计划的监测和评估等。

15.教科文组织将支持会员国通过将创业课程纳入正规课程和认证、支持小企业提供工作场所培训以及鼓励与私营部门和社区一起制定指标和合作项目等战略,确保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促进创业技能的发展。

16.教科文组织将通过正常计划预算向全世界30个国家提供政策审查和支持。这些国家的挑选将根据具体援助申请并以需求为依据,同时适当关注教科文组织的优先事项和地域分配。受益国家数目的增加将取决于预算外供资和伙伴关系。

17.为确保可以获得用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稳定的和可持续的资源,教科文组织的工作预计将支持会员国设计有效和高效的供资战略以及在对个人、企业和整个社会而言具有成本效益的项目和计划中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面的投资为目标。这将包括查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供资机制的设计、治理和管理方面的良好做法以及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扩大、公平和质量提供资金的可选方法。

18.教科文组织将通过正常计划预算向全世界约10个国家提供支持,以便制定一个包括私营部门捐款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供资战略。本组织将为增加受益国家的数量寻求伙伴关系和预算外资源。

促进协作方式和能力建设

19.制定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和战略的国家在实施方面并不都是成功的。对许多国家来说,缺乏能力和伙伴关系是一个大问题。为了支持实施工作,教科文组织将关注如何在政府之间以及在国家和地方级别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机构之间创建有效的体系和伙伴关系。教科文组织将通过专门的预算外举措加大对会员国的支持。

20.教科文组织还将重点支持对部委、机构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院校中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导的培养。为此,教科文组织将通过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领导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师资培训机构负责人的能力建设启动一个《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导能力计划》。《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领导能力计划》将使全世界大约100个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受益。

2.促进公平和性别平等

21.尽管技术在进步,经济在增长,但不平等和贫困在世界许多地方仍然存在。平均而言,对有可用数据的国家来说,最富有的10%的人赚取了30%~40%的国家总收入。相反,最贫困的10%的人仅赚取总收入的2%左右⑨。有太多的人,尤其是妇女,缺乏获得技能发展和体面工作的机会。总的说来,妇女仍然有着更高的失业率,参与劳动力的可能性更小,面临的不稳定就业风险更高,例如自营职业或充当家庭帮工。2014年,全球的妇女失业率为6.4%(而男子为5.7%),全球的妇女劳动力参与率为68.7%(而男子为81.7%)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