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职教育的现状十篇高职教育的现状十篇

高职教育的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5:41

高职教育的现状篇1

2012年5月-10月期间,笔者对我院及兄弟院校的师生就高职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师生对素质及素质教育的认知程度,了解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相关性以及校园素质教育活动开展情况,找出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统计的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调查过程得到了相关院校师生及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一、调查情况综述

(一)对素质与素质教育的理解

1、素质本文由收集整理

1)素质的内涵

素质本意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某些生理解剖特点,是生理学范畴。在教育学概念中,主要是从先天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环境教育两方面来说的,指的是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发展形成的人的主体性品质。在调查中发现,只有40%的学生能较全面的考虑到素质构成的特点,而其他学生在此问题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2)素质认知度的调查

素质认知度的调查主要从自身素质的重视程度、素质的行为表现两方面调查的。在重视程度的调查中,49%的学生选择比较重视,38%的学生选择非常重视,10%的学生选择一般;在素质行为的调查中,诚实负责的态度被选率最高,占到81%,干净整洁的仪容排在第二位,占到71%,积极向上的热情排在第三位,占到34%;在具备高素质的调查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能力突出,踏实肯干和适应社会。可见,高职学生对于素质的认知和素质行为的判断力是比较强的。

2、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在调查中发现,师生对于这四部分的认可度不同,但有一个相同点,就是对“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一项师生的认可度排名最低。出现这种情况说明一部分师生认为素质教育和注重培养人的智慧潜能是关系不大的两回事,甚至有的师生片面的认为前者是德育工作者的事,而后者是专业教师的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高职教育中的专业教育没有较好的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

(二)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相关性的调查

1、课堂教学的地位

素质教育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部教育工作,它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领导工作、干部和员工工作等。其中课程教学工作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最重要的中心环节。调查中,4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此项,排在各选项的首位,这也体现了师生对课堂教学重要性的充分肯定。

2、教学内容、方法与素质教育相关性的调查

在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中,51%的学生和52%的教师认为目前的课程教学内容很少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所以,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手段,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特点,符合时展需求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三)校园开展素质教育活动的调查

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素质教育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中,至少70%的学生平均每月参加一次此类活动,而在参加活动的原因调查中,62%的学生认为对此类活动有兴趣。

二、调查给我们的启示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我们发现高职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存在一些问题,总的来讲包括三方面:1、部分师生对“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认识不足。2、素质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3、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水平还有待于提高。这些问题目前已成为高职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1、坚持“以人为本”,强化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理念

强化素质教育理念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和首要任务。高职院校要想提高自身竞争力,关键就是要育好人、育能人、育社会需要的人,具体来讲,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衡量:

1)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人的政治态度、思想观念、思想方法等方

转贴于

面的基本品质总称。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思想政治素质是灵魂,居于各种素质之首。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理论学习和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一个人发展的思想保证。

2)文化素质

主要包括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社会知识、传统文化、艺术审美等知识的丰富和个人修养的提高。人文素质对于高职本文由收集整理学生正确处理人与科学、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文化底蕴具有深远的意义。

3)业务素质

它主要包括专业的理论和操作技能,创新的思维和手段,对新技术和观念的鉴别力,专业团队的合作等方面的内容。而在业务素质的培训过程中,岗位是基础,只有立足岗位,脚踏实地,才能保证工作行为的长期稳定。

4)身心健康素质

高职学生的成长之路往往也并非一帆风顺,他们需要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复杂的工作环境。所以,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他们出色地完成一线工作与自我成长的重要保障。身体素质教育在于培养高职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素质教育在于培养高职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良好的心理自我调节和保护能力,抗挫折承受能力等心理品质。

2、建立相对完善的素质教育课程教学体系

教学模式上,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专业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1)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根据职业能力要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实施上,强化教、学、做一体化。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就应该从过去只研究教法过渡到现在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使教与学统一起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近几年,以锻炼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不断的开发并因收到良好效果而不断得到推广,比如: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

3)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更新,把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等搬入课堂,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领域,甚至是将优秀的教材图书、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信息电子化、网络化,这些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既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又可以多渠道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

高职教育的现状篇2

关键词: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改进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108-01

体育教学通过适当的活动与锻炼,提高学生体能,通过游戏以及竞赛的方式实现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建设与提高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所以体育教学是任何院校教学工作中都不应忽视的学科。

一、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的问题与原因

根据走访多家院校的调研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当前的教学工作明显存在着因为应试教育的压力,导致教师注重强调的都是考试的必考科目以及分值比重较大的项目,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设置方面,仍是延续多年以前的老方案,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适应不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1.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老旧,方法落后。体育教学的内容单一,多是学生从小学开始便一直在学习接触的内容,没有新鲜感,激发不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方式上,教师着重对学生进行技能的传授,坚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看管与束缚,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与模仿,导致学习的兴趣不高,对体育课的认识也不端正,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效果。

1.2体育资源的匮乏。一方面是体育设备等硬件资源的匮乏,一方面是教师资源的短缺与质量低下。高职高专的体育教学在教学场地以及教学的硬件设施方面一直处于落后不足的境地,设备老化陈旧,对教学的辅助作用难以发挥,仅有的设备也因为教师忙于完成教师考核的目标而利用不到,产生了资源配置的不当。

教师资源的匮乏是体育教学现状中最显著与关键的问题,不仅表现在教师数量的减少,出现了大班教学的现象,更表现为教师素质不合格,教学质量低下。许多教师都只是拥有了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但是却缺乏正确的教学观念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加上学校的扩招,生源的增加,更是降低了教师招聘的门槛,降低了师资队伍的质量。

1.3评价考核单一。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沿用的考核方式仍是根据分数进行评价的方法,这与当前改革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分数固然是学生能力与表现的一个外在反映,但是不是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唯一衡量指标,尤其是体育教学,这种具有特殊性的科目,更不应该单一的依靠分数来为学生定论。体育课的评价指标应包含学生的身体健康程度、体质的增长程度以及在本学期的收获与成长等方面,从身体素质、努力程度以及合作精神等方面全方位的进行素质的考察与评估。

2.问题的原因

通过对体育教学的观察与思考,我们认为体育教学之所以落后困顿,是因为相关参与者的观念落后导致的,这其中包括教学的规划制定部门、院校的领导者以及教师几个主体。

2.1体育教学的指导规划是院校以及教师实施教学工作的根本性依据与准则,而规划中对体育教学的重视以及目标的设定都不具有科学性,不足以唤起院校以及教师对体育教学的重视,是根本性的不足之处。

2.2院校领导的重视对体育教学能够拥有自己的场地以及专业的器材有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只有提高了重视,体育教学才会得到充足的发展条件,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2.3多年来教师注重的都是学生的成绩以及自己的考核结果,而这二者的关键因素都是学生的成绩,导致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传授与说教,完全不顾学生的感受与接受效果,更不要说学生素质的提升了。

二、改进的对策

无论是新课改的要求、社会的需要还是目前体育教学的困境,都需要我们坚持并深化体育教学的改革,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端正态度,提高重视度如前所述,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关键性的辅助作用,是学生成长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素质,所以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应该端正对体育教学的态度,认识到其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继而才能保证体育教学资源的充足,才能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2.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个体顺应当前的教育改革,体育教学的方式与内容都应该做出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创新与改变,为此院校应该对先进的单位个人进行表扬,以此来带动教学创新活动的进行,深化教学改革。

院校可以提供先进个人讲授经验与心得的舞台,让教师的经验与技术得以传播的同时也能够在他人的建议下得以改进与完善;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无论是赞扬还是质疑,都是推动教学发展的动力,都是对学生参与教学改革积极性的培养,都是师生关系融洽改善的机会。

3.改善师资力量首先便是严格体育教师的招聘与选拔,体育教师的招聘关键点不只是文凭,更是教学的能力以及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对体育教学的态度与认识,只有先进的教师才能传授给学生新鲜的理念,活跃体育课堂,深化教学改革;其次便是对现有教师进行深造与培训,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院校可以通过邀请先进教师来校授课的方式,对体育教师进行教育,也可以通过输送派遣人才的方式,让其在深造之后,回到院校来传授自己的所获。总之,只要符合院校的实际,收到了切实的效果,便值得院校实践。

4.丰富课堂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我国文明博大精深,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具有较丰富的资源可供教师选择开发,所以教师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在获得院校许可的条件下,增加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的教学,不仅丰富了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参与的兴趣,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一举双得;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技能传授方式,改变自己的说教地位,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把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游戏以及竞技赛,来激发学生的活力,增强体育教学的效果。

三、结束语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条件下,体育教学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随着教改的深化,高职高专院校考虑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便有了现实的意义与迫切性,面对着体育教学中存在多年的弊病,应该按照教改的要求与自身的实际按部就班的进行改革,让体育教学改换头面、呈现新颜的同时,也要保证体育教学的效果与质量,争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吴书友,郝文亭;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主义问题探讨[m].成功(教育),2012(12)

高职教育的现状篇3

关键词: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现状;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B收稿日期:2016-03-04

一、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现状

1.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

一些高职教师普遍认为科研是普通高校教师应该关注的,与自己无关,因为高职培养的是操作型人才,不是注重理论研究的人才。因此,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些高职教师仍然坚持用自己落后的教学观念来指导实际的教学,教学方式保守,教学内容陈旧。很多教师缺乏课程开发、教育教学研究、产品开发等方面的能力,这就使得高职教学质量不高,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受到限制。

2.教师教学活动缺乏方向性

相比普通教育,高职教育与市场的关系更为密切,这就需要高职教育或者是教师有敏锐的市场观察和分析能力。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中,许多新的岗位会产生,也有很多职业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被淘汰。市场的飞速发展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很多高职教师不了解市场发展的方向,对一些新产品、新流程漠不关心,对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不够了解,这就使得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方向性的错误,缺乏教学的针对性,使得很多毕业生不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

3.教师教学活动中教育性不足

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高职教育。但是,目前,很多高职教育存在教育误区,认为高职教育就是让学生学好某种技能,将其作为学生谋生的手段,而对人的发展有很大作用的职业道德却不太重视。高职教师缺乏对学生正确的职业素养的指导,没有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知识、技术、信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使得市场的岗位需求以及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故步自封,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的观念。第一,教师自身要积极地寻找机会,提升自己教学水平,更新自己的知识库;第二,高职学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为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2.搭建交流平台

搭建广阔的交流平台是高职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关键环节。校企合作是重要的举措。企业和学校就项目、文化融合、培训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实现资源的互补,教师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到更多的企业文化、企业需要、技术需求、员工素质、新产品、新工艺等,教师了解到这些前沿信息后,将其与教学有机地结起来,可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走进企业,在企业中工作,亲身感受企业文化和市场的需求,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3.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高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保障。只有建立一支优秀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真正提升实际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有两条途径:其一,加强对教师的校本培训。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所设专业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课程。如组织专题培训班,学习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引导教师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发展;通过座谈会把握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方向。其二,完善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制度。学校需要针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调研、教学培训等工作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操作流程、激励方法等,通过制度的完善,激励教师不断地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教师和企业职工的轮岗制度,鼓励教师到生产一线去,在真实的环境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总之,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教师自身要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同时要搭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有效的顶岗制度等,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高职教育的现状篇4

关键词音乐教育高职现状措施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作为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生力军的职校院校,开展音乐艺术教育自然也是当仁不让。

一、音乐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音乐教育在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能有效开发个体潜能,激发创造冲动,升华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质量。在培养开拓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音乐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音乐教育能够在心理、生理方面帮助高职学生。音乐能够带给人抚慰、启迪和震撼作用。处于人生的交叉路口的部分高职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趣味低下、自控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强、创造力想象力贫乏等问题,音乐教育能给他们带来帮助。

2.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德育的重要补充。音乐是人的思想和情感产物,音乐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任何离开情感基础的德育都是空洞、徒劳的。音乐教育通过声音刺激人的听觉,浸润人的精神,触发人的内心情感,引起人的联想和共鸣,从而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

3.音乐教育可以抵制腐朽文化,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

4.音乐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辅相成,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专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艺术审美教育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让学生接受人文和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智力、启迪智慧,使他们更有创新的精神、意识和胆识。

二、高职音乐教育存在的现状

作为素质教育中的生力军,艺术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全面启动的新阶段。但高职音乐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模式缺乏实践性。高职的音乐教育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知识结构、培养方向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因素。对学生的专业划分不科学,授课缺乏实际的与音乐基础教育形式的结合,专业课程设置与音乐实践相互脱节,这也是导致学生综合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2.音乐教学缺乏专业性。高职教师的专业水平整体不高,学院缺乏学术和科研的氛围。一些有益于教学的学术研讨、讲座、观摩、教研、公开教学等活动开展得非常少。这样的现状不利于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不利于提高教师水平和音乐教学质量。

3.音乐教案缺乏灵活性。目前在高职的音乐教学中,技能课的教学依然延续着“提前”编写教案、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的方法。这些形式化的做法,在实际教学中作用不大,也不科学。几乎没有教师是真正按照教案、教学进度施教的。所以,技能课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

4.音乐教材缺乏特色性。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高职师生的关注。因此选择和编写一本具有欣赏价值、符合本院特色的音乐教材,对于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和实现音乐教学的审美化要求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现实,在遵循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上,优化资源配置,强化高职音乐类专业的自身建设,在办学特色上下足工夫,并打造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推进高职音乐教育的措施

1.加强师资建设,适应教学的需要。要不断加强音乐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优秀教师,切实保证充分的教师人员配备,并建立起高职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学校还可以建立、健全教师奖励机制和优秀教师带动机制,鼓励在职教师做学习型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打造一支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音乐教师队伍。

2.改进课程设置,适应自身特点。应当在借鉴音乐专业本科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在音乐课程设置上有所侧重,综合性职校院校应以基础音乐教育为目标,以求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让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在全面的前提下有一门专长。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可以弱化某些空洞乏味的公修课,调整某些专业课,多建设直面实际工作的选修课突出应用,如:形体、作曲、器乐演奏等。

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职校学生音乐基础差的特点,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无定法。只要能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成长,让他们踏上寻找音乐之美、感受音乐之美的道路,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4.加强音乐艺术课外活动。可以在全校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艺术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之中,以活动促进教学,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给学生更多的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由此引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加强教研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应该建立良好的教研机制,定期地开展专题讨论,有针对性地解决音乐艺术教学中产生的问题。高职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者不仅应该与本院的教师一起开展教研活动,更要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做到互通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及时地掌握最新的音乐艺术教育理念和知识,共同为高职音乐艺术教育的蓬勃、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只有解决了高职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使音乐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才会更好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高职教育的现状篇5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育现状改革

随着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高职人才日益为社会所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然而,现阶段高职教育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尤其是在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上更是如此。在现行的高职英语教育体制下,高职生的英语技能水平与他们的面临的就业环境有一定的脱节,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空间。因此,进一步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迫在眉睫,深化英语教学改革已刻不容缓。

一、高职英语教育的现状

1.高校扩招对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

随着高校的扩招,各大院校班级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多的现象严重,有的甚至达到了数百人。这种现象对于英语教学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外语教学不同于其它课程教学,它更加侧重师生的双边活动及学生间的情景对话,所以老师除了教授英语知识以外,还必须兼顾和学生的互动,必须时时留意学生反馈的信息。而在拥挤的大教室上课,学生无法参与表演活动和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情景对话,教师也很难把握大多数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与此同时,不同高校,同一高校,甚至同一班级的学生入学英语基础相差较大,对学习英语的期望差异也极大。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学生一入校就能顺利通过英语三级考试,而有的学生却离三级水平相差甚远。正因为如此,教师们开始担心他们正在忽视学生们的个体差异与个体需要。

2.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滞后。

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观念偏离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要求。英语教学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没有把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没有关注学生的就业需要。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仍然摆脱不了以考试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以分数和过级来评价一个学生的英语水平。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具备特定职业所需综合职业能力”的高职英语教育严重相悖。分数成为一种无形的指挥棒,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教学内容依然较多地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轻视英语技能的培养。不少学校教学模式单一,主要还是“课本、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虽然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但许多学生听力和口语能力提高不大,与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

3.高职英语教师资源不足,投入不够。

老师的待遇差,学校给予教师进修和提高的机会小,资金帮助少,这一系列的原因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教学热情不高,缺乏敬业精神,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兼职工作中,甚至部分教师还寻机跳槽。这就影响了高职英语教师进行科研活动,从而对教师提高科研、教学水平不利。这样,许多教师在整日的忙忙碌碌中成为碌碌无为的“教书匠”,对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研究不利。因此,这些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不能适应学生入学后对高职英语教学的要求,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二、高职英语教育改革的讨论

1.分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近几年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导致学生个体英语素质差距过大。我认为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小班分层教学:新生入校时可以给学生进行一个英语能力测试,然后根据学生英语的能力分成快、中、慢三个甚至更多的等级,每个班级人数以30人左右为宜,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各个等级的英语教学方案,做到因材施教,防止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与学习目标相悖。在分层教学中还应处理好以下一些问题:首先,要注意层次划分必须有一个弹性的标准,比如有些学校把学生的英语水平分为快、慢两级,但实际上这样分级还是未能把学生的水平差异分清楚,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细分。对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学生英语水平的波动,要进行浮动分层。其次,要在分层分班后及时对那些由于分到较低层次班级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以免产生消极抵触情绪。最后,在实行分层教学后,教师务必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否则丝毫不能体现出分层模式的优势。

2.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优化现代教学模式。

基本以笔试为主的考试只是测试学生掌握英语水平的一种手段,而不是英语教学的中心。教学模式的落后也是高职英语教学实用性不强的一个根本原因。英语教学必须创新教学模式,用灵活新颖的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重在启发、引导及互动式语言交流,为学生创造足够的语言实践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课上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结合现代化教育技术,让学生真正听英语、说英语、读英语、写英语和英汉互译。课外还可开展英语演讲、朗诵、歌唱等表演比赛,营造活跃的英语学习氛围,并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突出英语能力测评,适应学生毕业就业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高职英语教育发展的需要,还要侧重专业英语的教学。它有助于高职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就掌握本职业相关的部分专业英语知识,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日后工作;另外,在教学中加入一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从侧面激励教师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针对性、差异性教学。

3.培养与引进结合,加强高职英语师资队伍建设。

伴随着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老师的教学任务将越来越重,师资力量短缺也就十分突出,很多是本科毕业就直接从事英语教学,他们创新能力低,科研成果少,教学经验也十分有限,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制约。因此,各高校应该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多给教师创造继续深造和进修的机会,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让他们从“教书匠”转型为自觉学习型教师。还应加大财力物力,引进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保证和提高高职教学质量。

三、结语

高职英语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仅就其中一些问题发表浅见。高职英语教育的改革应引起国家、社会、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在实际工作中总结探索新办法,新思路,使高职英语教学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高职教育的现状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对策

一、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渗入了高职院校,不少高职院校为迎合市场需要基本上只开设实用的专业科目;高职学生对实用技能的学习热情远胜于人文知识,他们把主要精力局限在纯粹的专业知识,以拿到毕业文凭和学位证书为目的。理工类学生重视实用的专业技术知识,对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较为忽视,这就势必违背了教育目的的本原,造成了许多大学生在自己的专业技术领域以外了解甚少,更谈不上有良好综合素养和广阔的知识面。高职院校的通识课程相对于专业技术课,基本上处于得不到保证的可有可无的副科地位。专业教育中通识教育的缺失,对通识课程设置和安排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通识课程科目数量和质量的欠缺。在通识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存在的一个共性就是除国家硬性规定的“两课”政治课程外,对开设其他人文素质必修课,例如围绕社会学、伦理学、法律学、艺术等课程的开设重视不够,有的院校仅仅希望通过开设通识选修课来弥补;二是就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通识选修课无论在师资力量上,还是在开课数目上,都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存在着很大的距离。有的高职院校开设的通识选修课只有几门,数量非常少,而且与专业技术课相涵合的通识选修课几乎没有开设。

二、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社会推崇的“功利化”思想和观念,导致高职院校现代技术与人文教育分裂的现实。

许多高职院校虽然让学生掌握了一些生存的基本技能,但没有教给他们关于生存和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那么这种种“技能”都成了“没有根的知识”;整个学校功利主义气息浓郁,人文主义气息淡薄。一方面是受教育者的兴趣主要集中在教育带来的可视收益,另一方面是教育者片面地追求“面向市场”和“面向社会”导致的异化,其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课程设置的狭窄与专门化、功利性,宽口径、重基础的教育会使受教育者有“学无所获”之感,降低求知欲望。

(二)忽视对学生的文化陶冶,有悖于全人教育。

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强调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削弱教育的教化作用,迷失教育的精神目标,把学生的智力和知识的发展作为唯一的目的,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关于人类与社会的整体观念,缺乏做人与做事的深厚功底。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十分薄弱,校园文化氛围单调,尤其是工科学生的文、史、哲等人文知识基本上停留在中学层次上。学生对社会现象历史事件缺乏必要的了解,对社会、对人生难以形成深层次的认识,缺乏政治敏感性,缺乏政治责任感。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可能会成为技术纯良的“工具人”或“机械人”,而不是一个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缺少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很少有实施通识教育的专门机构来组织和协调,且缺少专门的经费支持和保障,使得通识教育陷入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窘境。学院依然是重视专业教育,勉强开设或组织选修一些通识教育课程,各系部设置了有限的通识课程,且彼此之间的学生又很少互相交流与共享,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素质教育运动”之后,又恢复了往日专业教育的宁静。

三、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

高职院校应树立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理念。高职教育应改变以往的只注重技能训练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通识教育就是一种促进人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根本目的是使人能够全面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通识教育,不仅仅是变换一些教育内容,或者是更新一种教育途径,它代表了教育理念的创新。

(二)形成通专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符合高职发展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技术知识与人文知识相结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结构弹性化是指在设置课程时,不仅有统一要求的必修课,而且有能适应学生需要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更有安排灵活的人文讲座、专题报告会等。2.提供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人文课程。高职教育通过专业课程使学生掌握过硬的技能、技术,还要为学生提供可供自主选择的人文课程,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修,使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创造性焕发出来,这种热情和创造性热情迁移到专业课程学习中,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掌握和运用技术。3.课程实施多样化,要求学校通过课程施加给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更要注重通过校园内隐性课程建设和校园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来进行。一方面,要加强校园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建设,使学生在优美的、现代化的校园中思想受到启迪、情操受到陶冶。另一方面,要注重教风、学风、校风对学生的影响,以营造良好的氛围,形成良好的教学风貌。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加强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做如下工作:第一,提升专业教师素养,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专业技术的实用价值与人文价值一同展现出来,用自己的认识、理解和感情去影响学生。即在传授专业技术的同时,将技术的发生、发展及其对人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影响,将技术的发展方向、趋势介绍给学生,引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和追问。教师必须迅速改变自身的知识结构,既要学有专长,又要广泛涉猎,既要专精,又要博览,只有首先成为通识型复合人才,才能胜任通识性教育工作;二是加强通识教育教师的沟通与协调,学校聘请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师可以专兼结合,可聘请学界和业界的成功人士给学生上课,这样既可拓展学生的视野,又可加强教师与外界的交流;三是加强对通识教育教师的激励。设置专门的通识教育课程课题研究和教学奖以调动教师参与到通识教育中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第1版)[m].清华大学出版,1999.12.

高职教育的现状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体育教学学习兴趣

一、引言

体育学科是高职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近些年来,虽然高职体育教学进行了系列改革,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和竞技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得高职体育教学内容繁杂,趣味性低,健身效果差,导致学生厌学,不能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健身效果。兴趣是人们积极地接触、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表现为对某种事物的预先注意和积极、肯定的态度以及力求去认识,而体育兴趣就是积极认识体育运动或从事体育运动的心理倾向。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虽然也能完成教育的基本任务,但在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和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方面却很难说有多少积极的作用。体育兴趣的培养作为我国体育课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有专门论述和明确具体的要求与规定,然而现行的体育课教学与其说注重体育兴趣的培养,倒不如说在不断扼杀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兴趣对体育教育的实施具有促进性作用,运动兴趣可以使人在不断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开阔眼界,丰富自我,促进创造性运动能力的发展,在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运动时能达到自我锻炼、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效果,从而能进一步从参加体育锻炼中,更大、更快、更好、更久地获益。因此,在高职体育学习中应把体育兴趣的培养放在首位,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从而达到他们增强体质、锻炼体魄的目的。

二、高职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重复,考核方式片面

目前,体育课教学内容选择,没有完全摆脱以竞技教材为主的旧教材体系的束缚,教学内容应体现高职院校学校体育的特色和本质功能,开发和选择职业性体育。长期以来高职体育教学基本上是竞技体育项目的教学,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当前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课的内容陈旧乏味,缺少新意,不符合学生的需要。大部分高职院校基本都开设例如50m跑、铅球、1000m跑(男)、800m跑(女)、双臂屈臂撑(男),1min仰卧起坐(女)、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项目。教学内容几乎全是竞技运动的项目,这些内容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都在学习,到了大学再去学这些东西,自然会兴趣索然,出现消极怠练、甚至逃课的现象。另外,教材形式单调,枯燥无味,考核标准太高、太难,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发展学生个性考虑较少也是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主要因素。

2.体育教学的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应与职业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相一致。高职院校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相比,既具有共性,又有职业教育的定向性、实用性和专业性的特点,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其培养目标应是适应特定的职业岗位群或某一技术领域的专门职业人才,注重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在办学过程中,大部分高等职业体育教学盲目向普通高等体育教学看齐,致使我国高等职业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模糊,高职院校沿用普通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缺乏高职院校的个性,不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不能脱离职业对学生体质的要求,也就是说要贴近职业特点,来开设体育课。职业劳动的性质、形式、条件与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对人的身心素质的要求也不同,而现行的体育课程结构,职业特色不突出,没能围绕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职业技能特点、职业特征进行设计开发,并且总体上也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羁绊,严重压抑了学生体育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调动不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师资力量不足,体育教学资源匮乏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的编制缺口较大,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同时,高职生对教师的性别差异比较敏感,特别希望体育教师具有更高的素质。高职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需要。同时,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物质资源的现状不容乐观,实践证明: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可以加深学生对体育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环境包括:运动场、馆的建设;体育墙报和黑板报等宣传栏的设置,目前高职院校各种场馆缺乏的程度非常严重,拥有量大大低于国家标准,硬件设施的差额数量相当大,各校体育器材的拥有数量也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上述这些因素都从客观上制约了高职体育教学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1.更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观念

更新被动体育教学观为主动体育教学观被动教学观的特点是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致力于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技能,忽视学生主体作用,课堂教学程式化、训练化,方法呆板,使学生成了教学的被动体,严重地阻碍了体育教学的发展。主动体育教学观的核心是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还要善于引导他们充分理解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由被动教学变成主动教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求知欲和创新思维讲求方法的灵活性,要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积极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例如,学生在掌握体育游戏或体操技巧单独动作后,就可以让学生动脑筋创造小游戏或技巧小组合。在组织形式上也可以让学生轮流带领做创编的准备活动和新游戏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才能的创新能力。

2.广泛地了解学生的兴趣,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由于长时间、单调的刺激容易引起超限抑制,单调、枯燥的练习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和乏味,教法手段的多样化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灵活变换教法手段和练习形式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也是目前较多采用的方法之一。使教材内容丰富多样,以便尽可能满足学生不同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是近年来体育课教学中培养体育兴趣的又一做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教学,是目前我国体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尝试性做法。其主要特点是,在每次课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项并分组练习。这种做法由于首先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在每次课中有机会对自己所喜爱的项目进行反复练习,因此可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与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专长,开设专项课,已成为我国体育课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分组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体育潜力。

3.改革和完善体育教学的内容

在教学中还必须改变以往的以运动技术为核心枯燥单调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各种教学要求应使学生只要通过努力就能达到。采用能够充分展示学生能力,又能让学生学得活、用得活的方法,使学生对每次课的练习都有一种新鲜感和快乐感。也可以降低某项练习的标准和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在体育教学内容中,也要重视体育理论教学效果理论是实践的归纳和总结,反过来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开设一些如体育理论、运动生理、运动医学、保健知识、竞赛规则、裁判法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用科学的理论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使学生能独立地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设计创造出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同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定期举办一些体育知识讲座,可以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内容可以包括:奥运史、亚运史、中外体育发展史;各单项的演变过程;各项比赛的规则和裁判法;运动训练中的医务监督;体育锻炼的自我保护;组织收看高水平的比赛。还可以收集一些融知识性、趣味性的体育素材,举办专题讲座,讲授丰富多彩的,有教育性、趣味性的体育知识,则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便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4.考核与评价更加科学化

以往的体育考核基本上是统一项目,统一标准,由于学生的身体状况,体育基础,运动技能的水平各不相同,而用同样的标准进行考核,显然有些不够科学。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某个项目教学以前,有的学生几乎可以不需要怎么练习就可以及格,甚至达到良好、优秀标准,而有些同学即使刻苦练习也很难及格,这样便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新《体育与健康标准》体育课的成绩考核与教学评价作了重大的改革,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学中的表现为中心。突出考核的激励机制,把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结合起来。根据这一精神,在执行中,首先是必须打破过去的统一标准,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努力程度与进步幅度,使人人都能体验成功,增强学习兴趣。其次,打破过去统一的考核项目,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考核项目,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既可以发展特长、提高兴趣,又可以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与理想的考核成绩。

四、结论

高职体育教学整体改革起步较晚,而素质教育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都要以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构建、选择、改革体育教学,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入手,审时度势,更新观念,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力为.运动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杨金土.我国高职教育形势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6).

[3]汪正毅.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3).

[4]蒋俭欣.21世纪职业教育学校体育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探讨.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4,(1).

[5]李存健.对高等职业学校体育教材建设的思考.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1).

高职教育的现状篇8

关键词:高职音乐教育现状问题发展思路

音乐教育是高职院校校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高职院校学生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音乐教育的定位不准确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目的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而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专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和合格的音乐教师,两者在培养目标上有着本质的区别。现在有的高职院校在招生中采用加分的办法来吸收一些业余音乐考级较好的学生,并在教学、设置等方面处处与专业音乐院校相比。这个就与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定位及培养目标相差甚远。

2.组织管理不完善

高职院校对艺术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是制约艺术教育能否良好开展的重要因素。尽管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关注,但在各高职院校内部对艺术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还是很不完善,普遍没有专门的组织管理部门,也使得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开展受到限制。

3.师资队伍的匮乏

在一些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相对缺乏,有些教师自身受到的音乐教育也相当有限,其教学效果可想一般。就现在各高职院校音乐教师中毕业于音乐院校和师范院校专业的教师来讲,他们在音乐专业院校学的是专业的声乐、器乐以及作曲理论等等,要适应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工作,达到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要求存在一定的难度。

4.校园艺术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音乐教育绝不是每周一节音乐课那么简单,而是要形成音乐教育的氛围,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教育活动。通过调查发现,江西省各高校的各类音乐社团也只是在进行活动的时候才临时进行突击培训,所以高职院校也就没有形成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

5.教材选用及课程设置不够精确

高职院校音乐教材的选用没有一定的标准,基本上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选用相应的教材,另外在教材的建设上,与基础教育中音乐教材建设相比,数量极其匮乏,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想去甚远,并且质量也令人担忧。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江西省大部分高校,在音乐课程类型设置上过于单一,一般只有“音乐欣赏”、“合唱与指挥”等几门课程,音乐相关课程没办法针对大学生的智力、心理、情感等方面的特点进行音乐素质教育,教学安排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差,达不到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目的。部分高职院校实行的是学分制,这导致部分学生因为学分的需求才选择上大学音乐相关课程,因而很难提起学习兴趣。

6.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水平相对较差

通过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水平多数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部分学生甚至对最基本的乐理知识都不具备。很多的学生不识简谱,绝大多数学生不懂乐理和五线谱。学校大部分学生没有系统地学过音乐基本知识。音乐背景知识缺乏,对世界优秀音乐文化更是知之甚少。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就业上的压力使大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的修炼,不得不放弃一些音乐的学习活动。

二、对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及采取的措施

1.准确定位、提高认识、加强管理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应正确认识音乐教育的地位、作用、明确音乐教育在学校中的定位。高职院校应该开设公共音乐课,使音乐教育真正能面向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切实搞好音乐教育工作。在音乐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上,可以设立校艺术教育委员会,另外在日常的教学管理这方面可将艺术教育作为单独的一部分由专门的人员负责艺术教育工作。而不仅仅是现今众多高职院校将艺术教育工作作为一种点缀或只是挂靠在院团委或系分团委这项工作下。

2.优化课程设置、狠抓建设、重视培训

在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设置上应明确我们的立足点,是结合高职生的特点提供一种音乐性的教育而不是音乐培训。应和专业院校明确区分,同时也要和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相衔接。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应是对音乐以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开放自由的探索,以广泛、深刻、音乐性的理解为首要目标,音乐技能的培养仅是为达到更大目标的一种必要手段,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包容性更强,基础更广泛的音乐学习课程。教材建设应常抓不懈。在教材的建设上应注重与中小学教材在知识内容、逻辑体系上的衔接,同时还要体现对当代高职大学生的全方位技能教育为目的。

3.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任何办学方针与教学设想都必须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来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共音乐教师队伍,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公共音乐课教师来讲除了应当具备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等一般素质外还应当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4.办好大学生社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音乐教育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要课内课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因此学生艺术类社团便成了对学生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建立学生艺术团合唱团、舞蹈团、军乐团、民乐团、电声乐队等,并配有专职辅导教师.训练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指导教师要业务精通。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高职院校音乐教育通过对学生们非智力因素各方面的培养开发,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体验,有助于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和完善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雯.关于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思考.文教资料.2008(3).

[2]田铁汉.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文教资料.2008(1).[3]文志杰.有关高校音乐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管理教育.2008(8).

高职教育的现状篇9

关键词:高职音乐教育专业 现状 思考

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形势下,近年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速,不少中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具有专科办学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当前“艺考热”的形势下,这些高职院校相继成立了艺术系或教育系,有相当一部分在原有的音乐专业的基础上继续开设音乐专业,原来没有的也增设了音乐专业,音乐教育专业就是其中一个主要专业。

音乐教育专业是一个传统的师范专业,高师院校、综合性大学、音乐学院几乎都设有此专业,甚至有些理工院校也设有,而且大都是本科层次。各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形成一种无形的竞争,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自然也在其中。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专科层次的音乐人才,在近些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其现状如何呢?

一、现状分析

1.培养目标与任务不明确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与任务上有步入本科师范院校误区的倾向,而本科师范院校又有步入专业音乐院校误区的倾向。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首先在专业建设与发展上雷同于本科院校,只是认可自己的办学层次和生源质量略低于本科院校。其次,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也不是很明确,因而在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上都照搬本科院校的模式,只是把有些课程的开设时间相应减少,以适应三年制的学制。把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这显然也是一个误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即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近些年来,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各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2.专业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模式不适用

目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与课程模式大都沿用本科师范院校的模式,本科师范院校又长期沿用的是艺术院校专业教育的结构模式。多年来,在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上,存在着明显的误区。艺术院校在很大程度上重视的是专业技术与技能的建立与提高,早已形成了其自身学科专业的单极发展的结构模式。在这个结构模式中,贯穿始终的是对专业领域划分得过于细化。在建立学生专业学科知识与专业学养课程以及人文知识结构的综合化方面,难以真正做到素质综合,相互兼容。尤其是近几年来,各地高师纷纷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学院,显而易见,其角色的定位,被人为地异化了。这显然忽视了师范专业的“师范性”这一区别于艺术院校的主要特点,本科师范院校尚且不适应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与课程模式,可想而知专科高职院校了,自然难以适应基础教育的需求。

3.音乐专业学科与非专业学科的关系处理不恰当

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专业课程与非专业课程的关系上处理不当,他们认为在大学里,音乐专业是来学音乐的,专业都没学好怎么去教别人。因而在实际的教与学中都过于偏重本专业的学习,而忽视非专业课程的学习,尤其教育教学类课程,有人甚至认为教育学、心理学是教育学专业所学的课程,随意应付了事,而这些基础课程恰恰是师范教育专业从教的基础学科。新音乐课程标准融会音乐、美术、戏剧、舞蹈、文学、历史等多门学科知识,需求的是在艺术上兼具其他学科技能与知识的,多专多能、各项素质互置兼容的复合型音乐教师。如何做到专业课程与非专业课程互置兼容,也是我们音乐教育专业发展所要思考的。

4.招生与就业的困境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专科层次的人才,招生录取是高校招生录取的最后档,在各本科院校招生录取之后,首先由于学历和学校的不理想,以及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理解不到位,很多学生宁愿复读也不愿意来高职院校学习。各院校入学率普遍不高,笔者工作的学校近几年来入学率都在70%左右,其他同类院校基本也差不多。其次,生源的质量不高,音乐专业高考是要经过术科考试才可以录取的,本科院校的大量扩招,留下专业质量不是太好的才被高职录取。在随后的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难教,质量上不去,这些都为其今后毕业就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毕业生大部分能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一部分改行,还有一些因为工作不理想而在家待业,这些现象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如何扩大招生,提高入学率;如何提高毕业生质量以提高就业率。这些招生就业方面的问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

二、几点思考

1.明确培养目标和任务,突出“三型”和“三性”特点

我们应该充分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同时也要明确新时期基础音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我们培养的是专科学历层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一定的音乐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这就体现出师范教育专业应具备“三型”(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三性”(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的特点。而基础音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基本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以及相关的文化知识;在音乐审美实践中培养学生表现音乐、欣赏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其全面发展。这也就要求我们的师范教育专业应有“三型”“三性”的特点。我们只有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不断建设和发展本专业,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

2.改革专业教学模式与课程模式,适合自身特点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如何体现“三型”与“三性”的特点,以区别于专业院校呢?专业教学模式与课程模式应该作出改革。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应不以专为主,以求学生全面发展,不求其深,但求其正,要求学生能用正确的方法来指导和教授中小学学生,把全面放在首位,在全面的前提下能有一门专长最好。如声乐课,在教学中注重唱教结合,要让学生会唱歌,也要让学生会教唱歌;学生不仅要掌握演唱的规律,也要掌握声乐教学的规律,要纠正重技能、轻理论的偏向,在开设小组课的同时开设声乐理论集体课。钢琴课亦是,建立数码钢琴室,以集体课的形式出现,改往日“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把技能与方法理论结合起来,这样也解决了师资不足的缺陷。

现行的专科教育在校学习时间大都为三年,实际的专业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到两年半,教育实习为半年到一年,而本科比我们多了一年的时间。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实际情况,不可照搬本科院校的音乐课程模式。可以适当地将有关联的科目合并,不要像本科院校划分那么细。比如,《音乐欣赏》和《音乐史》合并成《音乐史与名作欣赏》;《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合成《乐理、视唱练耳》;《初级和声》与《歌曲分析与写作》《键盘编配》合成《音乐创编》,这样既节省了课时,也解决了有些专业课程开设的问题,用这些课时来开设一些中小学实用的课程。如:可开设中小学课外歌唱活动的组织与训练辅导等课程,又如钢琴和舞蹈,在主课程之外可以相应增设儿童歌曲的编配与弹奏、儿童歌舞创编等课程。这样就体现出了全面、多能的特点,适合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

3.处理好专业学科与非专业学科的关系

作为音乐文化艺术的传播者,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知识结构要合理,实现人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在实际的教与学中,应该很好地处理专业学科与非专业学科的关系,以音乐文化教育为出发点,进行系统全面的教与学。陈秉义老师的观点就是,声乐(合唱指挥)、钢琴是两臂,教育是头颅,音乐理论、教育理论是躯干,舞蹈、器乐选修是两腿。这样才构成一个完整的音乐课程体系,但教育是灵魂、是主体。而这个课程体系又只是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一个主体,还必须以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为辅,才能够完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真正做到知识互置兼容,这充分突出“三型”与“三性”的特点,是我们培养目标和任务的体现。

4.提高学生的从教技能和就业技能,为就业打下基础

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是教师,是在讲台上培育祖国的未来人才,不能像专业音乐院校那样过于注重舞台,应注重学生从教能力的培养,重视教学实习,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后,应用到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为学生走上教师岗位打下基础,使其毕业后顺利走上讲台。当然,音乐教师也承担了一部分社会文艺演出的任务,也不可忽略舞台,应注重艺术实践,通过艺术实践课(可把各艺术团队的排练演出活动定为必修的艺术实践课)来培养锻炼学生的舞台素质。

目前,就业指导在高校显得尤为重要,开设就业指导课,转变就业观念,以提高就业率。就业指导课不但要在毕业前夕开设,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政策和信息,更应该在入学就开设,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及时摆正就业观,为就业打下基础。就业率的高低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影响着招生,是一种循环关系,好的就业率会良性循环,反之则会恶性循环。

此外,学校还应在办学条件、招生宣传、招生数量上加大力度,提高就业率来摆脱招生难的困境。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不可盲目与本科院校攀比,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就业市场为先导来调整自己的办学模式,来贯彻实施教学,不断建设发展本专业,形成自己的办学模式和优势。

高职教育的现状篇10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职院校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国际经济受到强烈冲击,导致世界经济发展趋缓,受之影响,我国就业矛盾日趋突出,河南作为毕业生大省表现更突出。因此,如何在以创业带动就业、亟待我们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创业,具有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知识的开创型人才。如何在河南高职院校中开展创业教育,构建出一套适应中原经济区发展,切实可行的创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业教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是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外普及并形成一股热潮,而我国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末期。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际经济受到强烈冲击,导致世界经济发展趋缓。创业型经济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创业教育被认为是未来的人都应当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冒险精神,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河南高职院校初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造成的巨大影响,如何完善高校创业教育,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符合中原经济区特色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全方位有效促进帮助大学生创业已成为各个高校乃至整个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二、当前创业教育的弊端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也是一项教育系统工程。我国的创业教育发展较晚,虽然在近几年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总体来讲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国的初期创业教育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创业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素质教育、终身教育。近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善,很多问题依然存在。一是实际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找问题的层面,而解决问题的对策,往往流于表面,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针对高校创业教育理论课程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大多是引用国外的经典教材、经典案例,而真正结合中国实际的课程研究则非常少;二是将创业教育作为学科去研究的专家学者甚少,创业教育的专家在我国非常少见,这也是该学科发展缓慢的原因,并且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创业也并没有产生积极作用,甚至会出现很多反对声音。

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因为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很多方面还显得十分不成熟,“外来的理论"还没有中国化,没有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创业教育模式,没有可操作性强的实现途径。创业教育是未来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而且具有创业教育经历也是增强大学生对未来世界的适应性的需要,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创业教育不是企业家速成,而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并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信、自主的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等能力。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河南,在全国也是难以解决的!

三、创建创业教育的体系

河南高职院校的就业环境日趋严峻,重新审视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现状,我们可以从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教育教学体系、校园创业服务体三个方面来看:

1.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不仅仅是高校自身的工作,还需要政府的重视、社会的认同才能够顺利完成。高校的创业教育除了有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外,还要在政府大力倡导下、社会舆论的认同中,营造整个社会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氛围,为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只有完善了社会支持体系,高校创业教育才能得到长远发展。

完善社会支持体系,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创业过程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在这里需要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与接受认同。政府应该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如通过网络媒体建立创业论坛、创业网站,定期创业信息;广播电视媒体大力宣传创业政策、创业成功案例等。以使越来越多的人对创业形成积极的态度,对创业者尊重并支持。将创业作为一种职业追求,从而达到社会文化变革的目的,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

创业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也是社会支持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没有政府对创业的支持与扶持,高校创业教育只能流于形式,无法取得实效。政府应加大对创业的扶持力度,制定实施促进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及制度,并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场地。可喜的是,中央及地方政府出台了更多更具操作性的扶持政策。如辽宁省沈阳市启动的“大学生零费用创业工程"设立20万创业基金,在校大学生的项目经组织者批准后可以在基地内自办公司,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组织者免费提供办公设备以及配套服务,在资金与技术上给予支持。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政府在减免税、小额贷款、咨询服务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有效的扶持政策。从相关扶持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出,主要是以减免费用、提供资金、场所等方面为主。建议政府将劳动、人事、工商、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整合,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并适当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简化手续和审批程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政策及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咨询培训。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社会保障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降低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增强他们的生活安全感。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创业者去除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入到创业活动当中去,能够促使更过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为创建创业型经济体制、创新型社会做出贡献。

2.革新高校创业教育的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个性教育,是以人的自由发展为目标的。因此我国的创业教育要以“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理论为依据,以培养具有一定创业素质、和开创性个性的人才为目的,以为未来几代人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为理念,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创业教育观。将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模式与国外创业教育经验相结合,笔者认为:我国创业教育可以实行多元化、分层次教育模式。首先,我们要清楚高校创业教育不是要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创业者去创办自己的企业,而是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及个性多元化的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在高校低年级学生中展开创业通识培养,通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及讲座的方式重点进行创业意识、企业家精神、创业品质的教育。在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冒险精神、开拓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商业知识及技能,培养出具有开创性个性、企业家特质的职业人。

四、利用高校校内资源提供实践机会

1.开放部分后勤工作。创业教育也是个动手能力的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可以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给他们。当前河南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后勤服务以及有了很高社会化,为配合创业教育我们可考虑把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适当的拿出一部分内容供学生参与,如食堂、商店、校内便民服务点、卫生环境管理等方面,可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而学校创业导师及后勤集团工作人员从旁帮助,使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创业知识进行实践,丰富创业经验,甚至成就事业。

2.形成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环境。通过举办各种大学生创业技能大赛,如“科技作品大赛"、“创业计划设计大赛”、“模拟股市大赛"等,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开展丰富的创业活动,如“创业沙龙”、“创业论坛"、“创业经验交流报告会"等。通过各种形式扩大创业教育影响,提升创业在学生中的接受度,营造出以创业为荣的良好风气,使学生具有勇于创业敢于冒险的精神,形成正确的创业理念。以形成优良的校园创业文化环境,使师生都能够自觉、自愿的参与到创业活动当中去。

3.加强校园创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

通过网络建设,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创业项目、创业导师、创业资源、创业政策法规、创业融资渠道等信息咨询服务,并通过互联网增加大学生创业群体与校外创业者、成功人士的交流机会。利用网络进行创业虚拟实践,通过网上模拟公司运作,使大学生明确商务活动流程、商业运作规则以及公司人常运营管理和决策,熟悉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等,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4.形成校企结合、政府扶持的创业服务平台。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经济开始向创业型经济转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科技创新水平不足这一事实,而高校则可以为企业提供高新技术的研发成果,因此我国高校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与企业建立稳定的互惠互利的关系,在企业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鼓励企业多提供学生实践的机。另外,学校还可以建立有政府和企业支持参与的科技创业园或企业孵化器。利用学校的科研、教学优势,结合政府的资金政策扶持及企业的实践经验、风险投资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提供平台、提供环境、提供资金。

显然,创业教育已经进入到河南部分高校中,但是具体到河南众多的高职院校该项体系的建立尚待时日、期待完善,在具体操作环节包括课程体系具体如何实施、教学教材写作及选定、师资队伍组建及培养、学分学时设置等设计还未完成,需要进一步研究实施方案。对于河南一些特色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应该结合本校特色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其独特性。期待河南社会各界对如何建设创业教育群策群力,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简化手续和审批程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政策及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姜彦福,张帏.创业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杨艳萍.创业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3]彭刚.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4]宋克勤.创业成功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

[5]王永友.创业学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3年.

[6]林学军.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7]肖春阳.金融危机下的经济变局[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年.

[8]周栋良.创业教育国际比较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9]唐根丽.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2009(03).

[10]国务院办公厅转发11部门意见多项举措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n】.光明日报,2008.1o.30.

[11]李燕凌.大学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10).

[12]俞水.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该如何打通实践环节[n].中国教育报,2007—11.13(02).

[13]黄敬宝.如何让创业从梦想走向现实t-rq.中国教育报,2008.12.03(08)。

[14]房国忠,刘宏研.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

[15]赵海涛.谈创业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