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学实践科学理论十篇科学实践科学理论十篇

科学实践科学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0:29

科学实践科学理论篇1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改革

当前,医学教育改革正在不断的发展和推进过程中,要对传统妇产科护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教学改革包括改革教学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力量的建设、加强技能训练和考核,完善实践教学模式等。

1传统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的理念缺乏先进性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妇产科实践性教学,都属于妇产科护理理论教学的范畴,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导致目前教师的教学理念缺乏先进性,重视理论多于重视时间。这种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不能顺应社会对于临床型护理人才的需求。

1.2陈旧的教学方法与内容

就针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妇产科护理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其所采用的通常都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缺乏培养,导致临床型高素质护理人才的理念难以实现。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妇产科护理实训与操作的方法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导致其出现了技术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1]。

1.3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条件

由于妇产科疾病往往都会涉及到女性的生殖系统,因此,在实际的护理过程当中,患者往往会表现出焦虑、害羞甚至是抗拒等情绪,因此,导致妇产科的护理实践教学难度相对来说要大一些。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护理学实训室是一个重要的技能训练场所,但是,由于目前其所用到的人体模型仿真程度比较低,并且价格较为昂贵,因此难以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1.4临床实习的教学效果不高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就少不了要进行临床见习与实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这个过程的管理和重视程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护理实践性教学的效果。然而,就针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临床实习的教学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导致教学质量不佳。

2《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2.1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现阶段,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也进一步加大了对卫生保健的投入力度,有效的释放了群众对于就医的需求和能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医疗卫生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进行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要求护士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护理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护理教学应当及时改变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水平的培养,坚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

2.2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

2.2.1病案讨论法

通过运用病案讨论法,能够更加生动形象的将问题展现出来,并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关注于积极性。并且,通过运用病案讨论法,不仅能够强化学生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2]。例如,在进行对产后出血患者护理方法的教学时,其重点教学内容,在于明确产后出血的原因。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病例展示的方式,帮助护生掌握这一难题。例如:患者年龄27岁,足月临产,因第二产程延长行胎吸助娩,新生儿体质量4000g,胎儿娩出时伴阴道持续大量流血,呈鲜红色,有凝血块。通过这个病例,让学生们根据诊断,来得出软产道损伤及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特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对病例的分析与理解,也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2.2.2角色扮演法

从本质上来说,角色扮演法能够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并通过让学生充当观众或者演员的角色,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自然流产”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因为针对先兆流产患者所进行的心理护理有着很高的地位,而学生们对这一点有比较难以掌握,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由教师扮演孕妇,学生扮演护士。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先兆流产患者的常见心理问题表现出来,并以此来引导学生,借助于自己学过的知识,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工作。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改善。

2.3强化对妇产科护理技能的训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课堂练习与课后训练之间的充分结合,能够帮助学生们对于课堂上所讲解的各种操作技术有一个深入的掌握。例如,在进行“会阴擦洗“操作课的讲授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自习时间相互操作,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也应当对其进行轮流的讲解指导。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的解决课时不多问题。长期以来,在妇产科护理学的考核大纲大昂中,都会把科护理学的技能考核成绩单独的列出来,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同时也能引导其自主的参与到学习当中。

2.4强化对临床实习管理的重视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临床实习的内容与标准,不仅要充分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也要具有足够的可操作性,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够落实到位。例如,就针对于护生的病房实习过程来说,要求其必须要对妇科手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有一个充分的掌握,并为妇科疾病患者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等。为了能够达到这一标准,就要求每位护生分管3~5张病床,在每日的查房时间,要求护生必须要在床边进行患者情况的汇报,并对其进行护理体格检查。只有通过制定详细的实习内容,并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才能迅速的提升护生的临床应用能力,确保其能够对整体护理的方法与要求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与掌握。

3结论

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对于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实际的妇产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必须要针对实际情况,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妇产科护理基本技能训练和和考核,加强学生的临床实习管理等,实现实践与理论的全面结合,从而更好的促进护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并以此来推动现代护理教学的发展进步。

作者:高莉单位: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科学实践科学理论篇2

【关键词】小学科学;培养;观察;发现

一、教师应在小学科学授课之前制定好教学目标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备课思想和方式,没有对错,只关乎是否科学、精准。目标毋庸置疑是课堂学习最为重要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把握以下几点:

1、目标的数量

教师不仅要在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中注重科学的探究,同时还需要强调情感的态度与价值,使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方法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2、简单是教师的风格体现

目标简单才更具张力,更能面向全体,简单是智慧的盖。精确是科学课必备前提,不能在目标把握上有偏差,需要做反复的推敲、预设、考证、计算。有效是教学目标的最终归宿和保障。

3、目标内外留有余地

人类的认知有限,而生活、科学发展无限。以有限探求无限,所追寻的就不只是前人的足迹。在启蒙阶段,教师没有权力忽略、封闭、抹杀学生对课本目标外已知和未知的尝试、理解、偏差错误和质疑。

二、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

每次观察活动进行之前,教师要给学生提出观察的目的,让学生按照要求认真地观察。当同学观察蜗牛运动时时,让学生观察: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它为什么能在竖直的玻璃上向上爬行?它怎样吃食物?它怎样呼吸?找一找它呼吸的气孔在哪里?在观察金鱼时,让学生观察:金鱼的身体表面长了些什么?金鱼怎样运动,怎样捕食?鱼鳃一开一合是在干什么?金鱼不断地喝水,为什么不会胀破肚子?学生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就不会被一些无关的现象所吸引而转移视线,就能取得好的观察效果。

三、教师应熟练地运用小学科学的课堂导入方法

1、直接导入法

以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以引起回忆,自然而然的导入新课。

2、新旧知识联系的方法

“温故而知新”。任何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然与其他知识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内在联系。在导入新课时,以复习、提问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3、设疑导入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入新课时,要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生活实际导入法

利用生活实践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一些现象事物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可以激发出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由现象深入事物本质的探究精神,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幽默轻松的导入方法

在教学中,以情境运用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导入使学生为之所动,,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情感使学生对繁杂的理论变得易懂易记。

四、老师应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多种感官,仔细地、有序地、全面地观察

1、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大范围地观察

当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岩石时,用眼睛看岩石的形状、大小、颜色、是否透明、是分层结构还是颗粒结构。还可以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用手摸一摸岩石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用滴管滴一滴稀盐酸,观察岩石遇酸的反应。相互撞击一下岩石,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闻一闻岩石发出的气味。

2、指导学生有顺序,认真的观察

观察的顺序有从远到近、从近到远、从外到内、从内到外等。在观察树木时,让学生从远处观察一棵大树,观察一下它的外部形态,然后来到树下,看一看树干的颜色,用手摸一摸树皮是不是光滑的。观察树干上有没有蚂蚁等小动物,做一张树皮拓片。测量一下树干有多粗,观察树枝的颜色、分布特点。观察树叶和果实的颜色、形状、大小,如果果实是可吃的,还可以尝一尝它的味道,再观察一下树的下面,地面上有没有树根露出来,地面上有哪些花和小草。老师要指导学生对观察中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等思维活动。使观察的过程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学习观察人在运动过后有什么明显的特征时,在身体处于平静状态时,让学生测量并记录每分钟心跳和呼吸的次数。运动了一分钟以后,再测量和记录每分钟心跳和呼吸的次数。把两次测量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知道运动后人的呼吸和心跳次数明显增加。比较一般情况人体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吸进人体的空气中氧气占21%,呼出体外的气体中,氧气大约占16%。吸进人体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大约占了0.03%,呼出体外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大约占4%。通过比较和分析两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氧气在进入血液的同时排出二氧化碳。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数量也比平时多。

五、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利用实验课

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小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首先要明确以下几点实验的基本要素:

1、明确的实验目的对于指导学生准确的掌握科学知识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2、明确实验操作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对科学有一个理性的思维,同时也为学生对科学规律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3、明确实验中的观察任务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认知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明确通过实验得出结果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的客观性和不可随意更变原则。在教学中,经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就能进行科学有效的观察。逐渐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能力也将得到促进和提高,与此同时也应该提高老师的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小学科学的课程中学到更多。

参考文献:

科学实践科学理论篇3

【关键词】工商管理本科实践教学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5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而且校内开设的课程内容普遍相同,但是作为国家重点控制专业,工商管理本科如何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逐渐引起了教育部门和院校的关注。与其他工科类专业相比,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有目标复杂,综合能力要求高,实践的评价主观性强等特点。通过总结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之后,结合本人教学经验,融入各方观点,提出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想法。

一、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多年来我国地方普通高校在办学模式上主要沿袭学术型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没有把实践教学提高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实践分散在各门课程当中,一些专业主干课程如企业管理、战略管理及市场营销等,基本都是以单项静态实训为主,内容也只占到全部课时的30%左右,实践教学学时明显偏少,学生在实训中难以形成系统连贯性思维。

(二)实践教学环境有待于改善。工商管理类专业普遍设置了不同的实践课程,但彼此相互孤立、缺乏联系,综合性模拟实验课程较少。再加上理论学时的限制,授课教师只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安排学生实践,而大部分只能以集中实践课来安排,从而导致集中实践教学班级多,专业实验室座位有限,不能使每个学生都很好地利用专业实验室。指导教师也普遍反映在实训室教学效果有限,大多数学生仍然认为在校内实训是脱离现实生活,积极性不高。

(三)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有些薄弱。高校的师资主要来源是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没有在企业、公司参与实际的经营与管理的经历,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此外,有些学生得过且过,对问题不多问或根本自己未发现问题,那么实践教学就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学生通过去企业实习工作,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实践培训方式。但是,一些企业不愿意接纳学生去相关部门工作,如人力资源、财务管理、销售等,一方面是怕影响企业日常的工作和效率,更重要的是怕泄露企业的商业机密。因此,企业出于这样一些原因,很少让学生接触具体的业务工作。另外,学生人数庞大,企业处于经济利益考虑,一般也不愿意承担额外的负担,由此实习基地很难接纳较多的学生。这种“有名无实”的校企合作实习很难达到培养要求。

二、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结构体系,使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全方位开展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包括基础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课程。基础课程实验是以专业主干课程为基础构建的实践课程。综合实验课程综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在校内营造企业的真实业务环境,使学生对所学过的各部分理论内容融会贯通,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思考、分析、判断事物,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我建议在工商管理类专业所有专业课程中,全方位开展实践教学。各门课程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采用案例教学等不同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另外,配合建立先进的教学实验室,如国际贸易实验室、管理超市、eRp沙盘实验室、Sap实验室、用友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等。这会为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铺垫,即由“校园人”转化为“职业人”。

(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了解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运作方式,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科院校领导必须注视与企业保持经常性的密切联系,有必要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使企业了解学校的专长,同时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构建校企双赢的实习模式。目前,我院已经与家乐福、嘉荣、华坚集团等等几家单位签订了协议,并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到大中型企业实地参观,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体验和实践,或邀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到校作专题讲座和报告。今后,我们还可以与校外实习基地协商,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延长了校外实习的时间,专业认识实习延长至6周,专业实习延长至10周,毕业实习延长至12周。

(三)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学科竞赛要将理论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竞技性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入掌握和运用企业经营管理及决策知识,剖析企业运营过程,提高创业与就业的实践能力。我院工商专业组织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活动主要有: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对抗赛、工商模拟市场竞赛等等。未来还将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全国高等院校企业竞争模拟比赛、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全国商业模拟挑战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等。

(四)培养双向型教师队伍。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都应该有社会实践的经历,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好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在实践教学环节指出学生的不足,真正补充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就目前情况看,大部分指导教师都缺乏这方面的阅历。所以学院应创造条件,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兼职,学习企业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对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有一个全程的了解和掌握。

总之,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要达到这个目标,学校、企业、学生及教师四方必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勇于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掘新方法新模式,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洪燕云,谢忠秋.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10).

科学实践科学理论篇4

关键词:《矩阵论》教学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矩阵论作为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矩阵理论和方法表达简洁、刻画深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工具。矩阵理论在数学学科和其他科学技术领域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随着电子计算机及计算技术的发展,矩阵理论的应用前景更为广阔。

本课程主要讲授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范数理论、矩阵分析、矩阵分解、特征值估计、广义逆等内容。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

虽然矩阵理论有着广阔的应用背景及前景,但是,在工科院校理科专业《矩阵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恰恰因为课程理论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密切。

理科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也都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应用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理科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实际的应用,单从教材中,接触到的非常少。在理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出现了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学生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计算能力得到大量的训练,但是这些理论知识有什么背景?具体有什么用呢?这个问题困扰着大部分的理科生,他们看不到理论知识的来源和具体应用,只是在机械地进行着推理和计算。教材或者教师的讲解中很少有涉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物理或者经济或者工程等方面的背景,理论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单一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培养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矩阵论》课程中的矩阵理论与方法与实际应用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教材中应用的分析很少,即使有也是脱离实际的问题。如何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授课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成为教师思考的主要问题。

课程以期末笔试为单一的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运算的掌握,没有考查相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的原因。

二、教学内容改革及其实践探讨

1.教学内容上补充理论知识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矩阵理论在数学学科与其他科学技术领域,诸如高等数学、数值分析、优化理论、微分方程、概率统计、运筹学、控制论、系统工程等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但是教材中具体应用的例子较少。针对这一情况进行教学内容上的改革,具体实践如下。

(1)行列式应用:求过定点的曲面曲线方程,微积分中的证明。高等数学中的内容可以用行列式的理论进行求解和证明。

(2)矩阵的秩:判别曲面的位置关系。矩阵作为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工具,可以解决很多问题,高等数学中曲面的位置关系及判别直线是否共面等,都是利用了行列式的几何意义。

(3)矩阵对角化:求解微分方程组。可对角化的矩阵在矩阵中是非常特殊的一类,对这类矩阵的研究理论的应用简化了问题的解决过程,在微分方程中可以化某些一阶常微分方程为可分离变量的方程来求解。

(4)正交变换:判断二次曲面类型,最优化问题。正交变换因为其保持了内积、夹角、长度等性质,在计算时对于误差不会变化,从而利于优化问题的计算机计算。

(5)矩阵的正定性:求解函数极值。正定矩阵对应的标准形中的平方项系数都大于零,利用标准形解决高等数学中函数极值问题。

(6)二次型:多元函数极值。二次型的标准形中只含有平方项,从而在求解最值或极值问题时易于求出多元函数的极值和极值点。

(7)广义逆:最小二乘问题。多元线性方程组有时没有解,如何求出符合要求的最接近的解,利用广义逆解决不相容的方程组的求解问题。

(8)线性变换:电工学理论(线性网络的输入输出看成线性变换,网络的串联就是线性变换的乘积)。线性变换作为线性代数中的工具,可以由矩阵表示,从而用矩阵理论解决相关的问题。

2.教学内容上补充理论知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数学来源于实践,而数学的发展又要推动实践。向学生介绍有趣的幻方和hanio塔问题及其简单的求解。幻方问题古老而有趣,利用矩阵的知识可以构造幻方。hanio塔问题可以用矩阵理论求解。该问题具有很高的挑战性,曾经作为很多大公司的面试题目,可以激发学生计算机编程的兴趣。

化学:配平化学方程式,复杂体系的平衡问题。化学方程式可以用矩阵来表示,从而利用矩阵的运算来配平方程式。

生物:遗传问题,减少遗传病研究。遗传病问题也可以用矩阵表示。

信息:编码问题。利用可逆矩阵作为加密的密钥对信息加密,其逆矩阵就是解密密钥,这只是一类非常简单的线性编码问题。利用多项式可以进行多项式的编码,以及检错纠错等过程。

数学规划:最优化问题,多元方程组。矩阵理论的发展一直推动着最优化理论的发展,其中矩阵的分解理论、校正理论、特殊矩阵理论在大规模问题的计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图像传输:数字水印,图像压缩(矩阵分解)。图像压缩在传输中非常重要,矩阵的分解理论给图像压缩提供理论支持。

矩阵对角化:机械振动,线性电路分析,自动控制理论(状态变换的解耦问题)。

3.教学内容上补充理论的背景知识简介及前沿发展介绍。

在讲解广义特征值问题时,简单介绍振动理论,在讲解矩阵值函数时介绍线性控制系统等,使学生能了解问题的背景及其前沿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践中,部分内容采用教师简单介绍,部分内容采用详细讲解,部分内容以讨论课题目形式出现,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改革及其实践探讨

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师讲授为主,逐步结合学生搜集相关应用资料、组织报告讨论,介绍数学软件matlab,引导学生学习使用数学软件解决问题。

矩阵论作为重要的数学工具,其理论知识具有系统性和非常强的逻辑性,理论知识的讲解应该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化理解,形成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学习其他课程和进行科研工作时打下扎实的矩阵理论基础。

为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教师应在讲授之外,以讨论课或小论文的形式布置与理论相关的应用型题目,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时,发现理论的应用,并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数学软件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计算的大规模问题,利用数学软件解决数学或者实际应用问题是学生在以后科研或者工作中的主要方向。比如教师在讲解矩阵分解时,介绍相关的matlab指令,学生进行相应操作练习。逐步开设实验课,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锻炼学生应用数学软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改革及其实践探讨

考核方式上采用笔试结合小论文或者专题报告,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平时成绩中包含出勤、讨论表现、作业、小论文或者专题报告的撰写,其比例不超过20%。

本次理科矩阵论教学改革主要针对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联系不足的问题,在教学内容中增加理论知识在其他学科和实际中的应用,理论知识的背景及前沿介绍;教学方法中教师以理论的背景出发讲授课程内容知识,并给出相关的应用,课堂讲授结合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报告,介绍数学软件matlab;考核方式上理论知识的考试结合学生的报告和撰写的小论文。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从而避免单一的理论教学,激发学生认识到矩阵论理论和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

经过教学改革的实践,学生对矩阵理论的应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撰写了相应的论文,对矩阵理论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科学实践科学理论篇5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科;定义体系

视听教学、个别化教学和系统方法的发展与结合,形成了今天的教育技术领域,它的标志就是1970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简称aeCt)的成立。

aeCt成立后,致力于教育技术领域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分别于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提出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其中以1994年提出的定义,即“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1]最为简洁、明确,最具有代表性。

aeCt’94定义的引进,对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技术学科的确立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对定义理解的不同,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第一,在美国,教育技术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而存在的。因此,他们认为只要是和教育相关的问题,就应该去研究,而往往不在意教育技术“是什么”。

正如《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一书的书名所示,’94定义是属于“领域”的定义,而不是学科定义。

第二,尽管从历史上看,美国一直在交替使用“教育技术”和“教学技术”,认为两者是同义语。但从中国人的观点来看,这两个名词显然不属于同一层面。教学技术相对于教育技术来讲是微观层面的,它理所当然地关注“学习”;而教育技术则应更多地关注教育绩效的提高。

第三,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是两个相关的不同概念,如果把它们混为一谈,则会引起理论和实践的混乱。而在我国,恰恰把’94定义既当作教育技术的定义,又作为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因而引起了很多困惑。

鉴于上述原因,为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和正确运用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有必要对教育技术的相关概念作深入研究。

笔者认为,教育技术的相关概念应该由不同层面的定义分别来表述,然后由它们共同组成定义体系,对教育技术学科作出完整的阐释。

一、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

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是解决“教育技术是什么”问题的。为了更好地理解教育技术的本质,我们首先需要对教育和技术的概念分别进行讨论。

1.关于“什么是教育”的讨论

一般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入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2]

以往,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大多定位在学校教育的层面上,认为人受教育的时间是从幼儿园开始,到高等学校(包括成人院校)毕业为止,实际上这是一种狭义的教育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人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被提到日程之上,受教育的时间延长至人的一生,而受教育的空间则延伸至工作单位、家庭和社区,包括你所在的任何地方。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终身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因此,今后我们应该以广义的教育观念来指导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工作。

2.关于“什么是技术”的讨论

英文“技术”一词出自希腊文techne(工艺、技能)与logos(词、讲话)的组合,意思是对工艺和技能进行论述。最初,它仅指各种应用技艺,与直接的操作联系在一起。“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技术一词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而导致了对它的理解和表述的多样(性)。”[3]

到目前为止,对“什么是技术”的论述不下几十种,要想给技术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显然是困难的。

刘大椿先生在《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一书中把技术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分别引用了戴沙沃、R·麦基、G·罗波尔、C·米切姆、m·邦格、埃吕尔、H·马尔库塞等学者的观点来进行说明。同时,他还论述了技术的要素和结构,对我们深入理解技术的本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把它节录如下:

(1)技术要素的分类。

①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它主要是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

②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它主要是指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

③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它主要是指以技术知识为象征的主体化技术要素。

(2)技术的结构。

①经验型技术结构。就是由经验知识、手工工具和手工性经验技能等技术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手工性经验技能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

②实体型技术结构。就是由机器、机械性经验技能和半经验、半理论的技术知识等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机器等技术手段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

③知识型技术结构。就是由理论知识、自控装置和知识性经验技能等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技术知识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4]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包括经验形态、实体形态和知识形态三大要素,并由此形成不同的技术结构。实体形态的技术与具体的物质(工具、设备、材料)有关,我们把它称为物化技术(即一般狭义理解的技术);经验形态和知识形态的技术与人的智力有关而与物质无关,我们把它称为智能技术(简称方法)。因此可以认为:技术由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两部分所组成。

据此,可以对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技术包括在解决某一问题时涉及到的所有的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有机整合;狭义的技术是强调其中一部分技术而并非全部。并且,“技术的本质决定了它具有双重属性,其自然属性表现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其社会属性则表现在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5]

3.关于教育技术本质的讨论

近年来,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发表了不少,但是能够真正说清楚“教育技术是什么”的却不多。在这里,我们引用尹俊华先生的论述:“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和无形(智能形态)两大类。物化形态的技术指的是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的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具到电子计算机、卫星通讯等一切可用于教育的器材、设施、设备及相应的软件;智能形态的技术指的是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如系统方法等。”[6]

我们把上述论述加以简化,可得出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与方法的总称。

在上述定义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明确:

(1)定义中提到的“技术与方法”,分别指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而且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而采用的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

(2)根据定义可以将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如图1所示。

对教育作广义理解,并认为技术包括一切(即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而采用的所有可能得到的)物化技术(简称技术)和智能技术(简称方法),此时称为广义教育技术(如图中D);对教育作广义理解;而对技术作狭义理解(如只理解为现代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或对教育作狭义理解(如只限定在学校教育范围内),而对技术作广义理解,此时的教育技术都属于狭义的范畴(如图中C和B);如果不仅对教育作狭义理解,对技术也作狭义理解(甚至把技术只理解为媒体技术),这时的教育技术理念就更狭窄了(如图中a)。

(3)“技术与方法”必须经过有机整合,共同作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以提高绩效。

根据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教育技术所包含的技术层次如图2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李克东先生“教育技术的层次图”改编

从图中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由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组成。由于教育技术中的物化技术和教学媒体有关,因此又称为媒体技术。

媒体技术(简称技术)包含硬件技术(Hardwaretechnology)和软件技术(Softwaretechnology)两个层次;智能技术(简称方法)包含系统技术(Systematictechnology)和整体技术(Systemictechnology)两个层次。

硬件技术指与设备、工具相关的使用、维护和开发的能力;软件技术指对相应软件的使用、管理、评价以及设计、开发的能力。

系统技术指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分析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提出目标,设计解决方案,试行并评价其结果,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修正的一种方法体系。

整体技术强调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如教学系统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系统的整体性是由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共同来保证的。如果只注重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有机关联而忽略了教学系统与外部社会环境的有机关联,只注意教育中教学方面的问题而不注意非教学方面的问题,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另外,可以借鉴生态学的理论对教育技术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如新的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会对原教学系统的“生态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它会产生什么积极的效果?会发生什么问题?如何把“新物种”整合到原有的系统中或如何改变原有的系统以发挥积极的作用?等等。这是整体技术的具体应用,将会有效地帮助我们建立全面的教育技术观。

二、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

从上述有关技术定义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方法,一种知识,还是一种活动过程。这一特点,在我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在我国,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完整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体系,它不单单是一门学科专业,而且还是一项事业,同时又是一种产业。除了现有的教育技术学科专业以外,从中央电教馆到各省、市、地、县电教馆(站),从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中心到中小学电教组(室),建有一套完整的电教机构;全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专职人员队伍达几十万人,他们带领、指导和帮助千万学科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实践。这是我们教育技术事业兴旺发达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转贴于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说明了教育技术“是什么”,但它并没有回答在教学实践中,教育技术能够“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简单、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定义来指导实践,笔者把它称为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在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的技术和方法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实践活动。

仔细分析上述定义,可以看出:

(1)教育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育效果的优化,回答了教育技术能够“做什么”的问题。

(2)运用教育技术时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在当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相关的理论(包括教育观念、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指导下,不能盲目实践;二是要采用与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相关的技术和方法,而不是只考虑技术的新颖和高低,更不是先确定所使用的技术而后再到教学中去找可用之处。这一条回答了教育技术“如何做”的问题。

对于教育技术实践工作者和普通学科教师,他们不容易理解aeCt’94定义的全部含义,或者即使有所了解,也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的实践相联系。掌握上述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对他们来说就比较容易,而且能够把定义和他们的工作联系起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改革实践。

三、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

教育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已经得到认可,这反映在“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分别列入了国家学位委员会研究生专业目录(1986年)和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3年)。在这一点上,我们要特别记住顾明远先生为此付出的努力和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到目前为止,教育技术学科在全国已经有5个博士点、20多个硕士点和上百个本、专科专业,它们遍布于师范院校、综合大学、文理工科院校和军队院校,数量仍在继续增加之中。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和不安的问题,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

作为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它应该有几个最基本的条件:明确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目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有一批本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有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并在实践中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除上述条件外,还必须满足以下几项要求:研究对象不但明确,而且要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学科;有属于自己的、能够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明确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有准确的定位;有明确具体的哲学思想的指导。

根据上述条件,教育技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已经得到确立;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学术上得到确认并将跻身于学科之林,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事情要做,恐怕需要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使本学科趋于成熟。

当前,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最根本的、最迫切的任务是需要初步构建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它包括学科的定义、定位、基本理论框架、实践领域构成、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内容。在这篇文章中只探讨学科定义的问题,其他的内容放在后续文章中进行讨论。

1.有关学科定义的论述

关于什么是教育技术学,有不少专家、学者都论述过,现摘录有代表性的几种:

(1)教育技术学是应用技术学的概念、观点、方法以及方法论,研究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管理过程的优化的技术手段、操作方法和方法论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有效的教学。它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为基础,依据教育过程的客观性、可测量性、可再现性和可操作性,应用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学研究方法,在确定的教育目的下探索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操作方法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理论与方法。[7]

(2)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群体中一门新学科,它是以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方法。[8]

(3)教育技术学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成果,开发人以及人以外的学习资源,以求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的知识体系……[9]

(4)教育技术学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来诊断教育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施及评价解决方案的技术学层次的教育学科。[10]

(5)教育技术学是依据教育科学理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成果,开发人及人以外的学习资源,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习者学习的知识体系。[11]

(6)教育工艺学是对关系到教育的所有操作因素加以分析、选择、组合和控制,然后进行实验的实际研究,以便取得最大教育效果的一门工艺科学。关系到教育的所有操作因素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材教具、教育媒体、教育方法、教授方法、教育环境、学生行为、教师行为、师生编组以及上述因素的相互关系。最终目标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12]

以上的论述从不同的侧面对教育技术学进行了准确的描述。由于篇幅所限,就不展开分析了。能不能用一句简单、明确的话阐明教育技术学是什么呢?笔者试着给教育技术学提出一个规定性定义,也就是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

2.教育技术学规定性定义

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方法,通过对与教育相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以促进教育绩效的提高。

通过对上述定义及其描述条文的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得到:

(1)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是提高教育的绩效。也就是说,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优化教育、教学效果,而且还要提高其效率和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对象是与教育相关的技术,也就是构成“与教育相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过程(智能)技术和资源(媒体)技术。

与教育相关的过程和资源的层次如图3所示。

教育资源是指人在接受终身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从图中可以看出,教育资源包括了学习资源在内;而学习资源又包括了教学资源在内。同样,教育过程包括了学习过程;而学习过程又包括了教学过程。

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应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给以更多的关注。在充分发挥原有教学资源的作用和继续普及基于“教”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同时,加快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和进行基于“学”的教学设计的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建立创造条件,加速教育改革的进程。

(3)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任务是总结、提出运用技术提高教育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并由此提出教育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

(4)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领域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

①教育技术学的理论领域。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概念。

B.教育技术学科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的建立。

C.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发展研究。

D.媒体理论与开发研究。

e.网络教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F.远程教育理论的研究。

G.教育技术的管理与评价。

H.绩效技术及其支持系统。

②教育技术学的实践领域。教育技术学的实践领域也就是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应用领域,主要由三大系统组成:

a.学校教育系统: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B.远程教育系统:三网统筹;开展远程教育模式的研究;开发网络课程和教学软件,建设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积极、稳妥地进行网络教学试点。

C.社会其他系统: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科教兴国、企事业业务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绩效技术的应用。

(5)教育技术学研究的范畴包括对相关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设计范畴主要指针对教学系统中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以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绩效设计。

开发范畴主要指将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加以整合,用于教学系统和其他相关系统的开发研究。

利用范畴主要指将各种技术、手段,尤其是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以及相关系统中,以提高它们的绩效。

管理范畴主要指对相关系统、资源、信息以及研究项目的管理。

评价范畴主要指对相关系统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并进行测量,给出定量和定性的判断,以使各相关系统达到优化。

(6)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技术学科以系统科学为方法论基础,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和质的研究方法,积极开展实验研究。

四、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体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和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规定性定义,共同组成了教育技术学科完整的定义体系。

1.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与方法的总称。

2.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在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的技术和方法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实践活动。

3.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

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说明了教育技术“是什么”,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说明了教育技术能够“做什么”和“如何做”,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说明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内涵。三者组成的教育技术学科定义体系,完整地阐明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概念。

上述定义体系为我们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的各项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共同的基础与交流的平台。当需要论述和了解教育技术本身是什么的时候,应该以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为准;当从事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实际工作时,应以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为指导,既简明又易于理解和操作;当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科专业建设时,则应以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为准,它说明了教育技术学科所研究的“目的、对象、任务、领域、范畴和方法”,不仅包含了美国aeCt’94定义的主要内容,而且更为明确和全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

五、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讨论

“教育技术”名称进入我国不久,便产生了“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提法,这是中国特有的名词。对“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有的认为它和教育技术是同义语;有的认为过去的教育技术是传统教育技术,现在所从事的教育技术才是现代教育技术;有的把现代教育技术等同于信息技术;还有的干脆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计算机和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认识上的混乱导致实践中的偏颇,影响了教育技术对教育改革的支持作用,同时也影响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只是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在当今时代的一种表述,是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现在时段,它所依据的理论仍然是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

1.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育思想、理论,有不同的技术和方法。我们根据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可以导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如下: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方法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实践活动。

详细分析定义中所包含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现代教育技术包含了两个要素: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系统方法,二者缺一不可。

(2)现代教育思想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学习观和现代人才观,现代教育理论包括现代学习理论、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传播理论。

(3)现代信息技术指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合其他现代教学媒体,下同)环境下,对信息的获取、储存、加工、创新和分析、评价的能力,包括了对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操作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两部分;系统方法是指系统科学与教育、教学的整合,它的代表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4)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促进教育效果的优化。

2.现代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

1998年,南国农先生曾经给电化教育赋予了新的定义:“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13]并认为:

“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

“(2)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媒传教学法;

“(3)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14]

如果把我们给出的现代教育技术定义和电化教育1998定义及其解释相比较,可以看出它们所表达的实质内容是基本相同的。

[参考文献]

[1][美]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著。乌美娜,刘雍潜等译。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2]董纯才,刘佛年,张焕庭。教育[a].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3]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5]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7]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8]顾明远。教育技术学和二十一世纪教育[a].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编,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

[9]章伟民,曹揆申。教育技术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0]李文光,杨开诚。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J].中国电化教育,2001,(2).

[11]冯秀琪。教育技术的学科定位与专业建设[a].北京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2.

科学实践科学理论篇6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152-02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2000年以后新组建的地方性本科院校,主要依托原有普通专科学校、地方性大学和民办高校,通过合并升格而成,其数量占地方本科高校的一半以上,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历史发展惯性原因,在升本后普遍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脱离、教师社会实践能力不强、学生职业能力薄弱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教育部把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积极推进这类院校的转型升级。转型中的本科院校必须对教育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改革,重视实践教学,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

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的含义

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同时兼顾,不可相互替代。传统的大学教育以理论教学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而把实践作为验证理论的手段,实践教学往往被当作理论教学的补充和附属品。这种僵化的教育教学模式违背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应遵从“实践-理论-实践”的基本规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就是要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当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们都是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育教学子系统,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相互替代。

2.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数量上要结构合理。尽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实践教学在所需要的师资、时间、场地、设备、环境、经费等方面的投入巨大,开设大量的实践课程仍然是应用型大学的一种奢望,而理论教学以较少的投入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知识,仍然是大学教学的首选。在学生在校总学时的约束条件下,现实的选择只能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做出合理的数量配置,以期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分配比例应当依据应用型大学的师资、教学经费等教学条件,并结合各专业特点来确定,以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化。

3.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互使用。理论教学给学生传授的是加工过的、结构化、条理化和系统化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捷径。然而,理论知识是间接经验,由于缺乏感性认识,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力和记忆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实践教学则给学生以感性的、现实和具体的世界,他们在参与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脑体共用的感官刺激,激发了求知欲望,理解力和记忆力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因此,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能相互孤立,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交互使用,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为此,应当在理论课中安排实验实践内容、在实践课中增加理论讲解、理论课讲授过程实践化、实践课设计和总结理论化等。

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存在的问题

1.重视实践教学停留在学校文件层面上,缺少有效的体制机制约束。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向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办技术性大学的压力。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已经成为共识。然而,由于长期形成的“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办学方式,该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加强实践教学的愿望往往停留在学校和院系的规划和教学文件中,即使部分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也往往流于形式,开设的实践课或实验课缺少教师的积极投入和学生的热情参与。

2.实践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开放和创新不足。提到实践教学,人们通常认为它由课内实验和专门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再加上学生假期的社会实践等所构成,只要按部就班地完成各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就达到了实践教学的目的。

3.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缺乏实质性的融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但要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等重要、不可替代,同时,还要实现这两种教学的深度融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教学教育中的交互作用,实现“1加1大于2”的效果。然而,现实中恰恰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问题上没有得到重视,或者是没有做好。其表现多种多样,例如,一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没有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用形象的社会实践过程表述出来,致使学生难以理解或是无法产生深刻的印象,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探索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洛阳理工学院近年来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在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创新尝试,被河南省教育厅确定为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这里以洛阳商业(圈)指数调查和项目为例,介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实践。

洛阳商业(圈)指数调查是我校与洛阳商报、洛阳市社科联等单位联合承担的一项调查研究工作。该调查深入洛阳市最具代表性的6大商圈,对商场、店铺、顾客、交通客流等进行实地调查记录、编制和反映洛阳市各种商情变化的商业指数系列。

1.教师在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中自身能力和素质得到了提升。洛阳商业(圈)指数调查是一个创新性工程,系统地研究和编制商圈综合信息变化的商业(圈)指数系列,在我国还没有先例。如何把传统的单个商店的商圈概念转换成商店聚集区的商圈概念,然后对商圈的运行特征进行概括和描述,这不但需要理论创新,而且还需要实践创新。

2.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和学业中运用、检验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商业(圈)指数调查员都是已经学过或正在学习经济学、管理学、消费者行为学、统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课程的在校学生,他们对这些知识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现实经济活动是如何运行的,如何才能观察、记录并概括出这些现象所揭示的经济规律,唯有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技术和能力。就顾客调查表来说,一次调查需要访问多少有效顾客,这些顾客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收入结构、消费偏好结构等如何分配,如何鉴别顾客的类型,如何介绍自己的调查目的使顾客愿意接受访问,如何合理分配调查问题的顺序和时间,使用什么语言和口气与顾客沟通,如何猜测顾客心理、鉴别他们回答问题的正确性等,这些必须在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在与顾客面对面的交流中,在不断的思考、探索和改进中才能有所进步,进而做到得心应手。

3.在实践中审视理论教学,更新课程内容,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商业(圈)指数调查与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门类的综合理论知识,完成项目的既定目标需要多专业、多课程的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努力配合;而通过项目实施过程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又能为相关专业和课程的理论教学提供实实在在的案例来源,是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参考依据。例如,对“统计学”课程来说,通过对照商业调查案例讲解,对学生来讲,统计调查方案不再是一些似是而非的枯燥教条知识,他们也能讲为什么必须这样做的理由,而统计图表也不再是由数字和线条所勾画出的图案,而是生动地展示具体经济活动数量和关系的画面。

参考文献:

[1]樊信友.协同论视角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动机制的构建[J].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

[2]焦立男等.高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现状和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

[3]焦金平李学书刘国艳.多重实践视野下实践教学的重构[J].学术界,2015,(9).

practiceontheFusionoftheoryteachingandpracticeteachinginnewUndergraduateColleges

wanGJun-hu

(CollegeofeconomicsBusiness&administration,Luoyang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

Luoyang,Henan471023,China)

科学实践科学理论篇7

关键词:新课改;科学探究;实践

一、科学探究的前提是情感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由“情”出发,以“情”牵引。在这里,情感指的是兴趣,也只有有了深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培养出较强的能力。那么,“情”缘于何处呢?首先,师生关系要融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位学生,以求知者的身份去感召和激励学生,而非训斥与嘲弄、苛刻与敌视,只有有了和谐亲近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学生因“倾其师”,从而“信其道”也!其次,教师必须有对物理这门学科发自肺腑的热爱。教师若能痴爱学科,有惊诧于其魅力的感叹与着迷。有愿为物理献身的精神,这样也会自觉不自觉的感染学生。激起他们对物理的热爱。再次,要使学生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学生真正地参与了教学过程,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愿望和学习的热情。过去的教学,之所以不适应时代的潮流,恰恰是因为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这一点,导致了“尽管教师反复讲,学生依旧反复错”这一恶劣后果。在教学中,一定不能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机器,而是有理想、有思维、能把知识加工和创新的活生生的求知者。只要让学生发挥出其应有的主体作用,学习中的呆板与僵滞就迎刃而解了。最后,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的情感,还要求教师应有较高的修养,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等。

二、科学探究在课堂中的实施

课堂是学科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而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载体。教师只有充分地挖掘和利用课堂内容这一载体,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一)由问题设置情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旧的教学模式中,大部分教师擅长于“大江大河向东流,滔滔不绝无尽头”的气势,一泻千里。其结果,必然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神采飞扬,而学生早已昏昏欲睡,魂飞千里了。所以,要发展素质教育,就必须打破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不能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科学探究在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应给学生设置问题情景,使学生自动地获取新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可见,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我国清代学者陈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由此,设置的问题定要有其必要性、合理性、梯度性以及新旧知识的关联性,还要求设置的问题应具备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特点。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索的激情。

(二)实验探究,通过问题的解决,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物理实验时,大部分学生是抱着“看热闹”,而非“看门道”的心态去玩实验的,这样,实验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如何更好地发挥物理实验的作用,以启动学生的思维来实现对理论知识的落实呢?笔者认为,亦应由“疑”牵引,由“疑”升华。

在这里,科学探究还常采用“学生动手实验,学生走上讲台”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们大胆地实验、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形式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给他们带来了紧迫感。于是只有认真再认真地实验、思索来加强记忆了。看到自己的同学当上了“小教师”,学生既感新奇,又感不应示弱,非要把他讲得不周全的地方大白于天下,由此,学生们自会特别地聚精会神,捕捉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知识点。当学生讲授完之后,教师可鼓励其他学生踊跃发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经过相互挑剔,相互筛选,相互补充,知识便会清无误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了。

课文中的演示实验,很不利于学生特别是后排的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的培养。而科学探究中注重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在实验中,常让学生对于要研究的问题,先做出种种猜想,把各种可能的情况都想出来,然后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后,自己选出较好方案会更好。不使方案不好的同学扫兴,又使学生掌握了好的方法,激励他们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

(三)师为导、生归纳、组织出完整的知识框架

在经过实验探究讨论之后,学生们常常提出一些新的想法,教师可能当场难以答复,也可能不明其理,此时,教师一定不要为维护自我的虚伪而将其扼杀,或“想当然”地胡编乱造,而应该对这些新奇的想法给以鼓励,借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对一些错误的知识,教师必须准确而清晰地予以指明,以免将学生误导。基础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深深地根植后,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指导、点拨、鼓励学生们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将知识网络化,并且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从而确保知识的关联性和完整性,同时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四)强化记忆,灵活运用

依据心理学家艾宾斯的遗忘曲线规律来推测,头几天内新知识的遗忘率是高的,所以,在新知识被充分理解之后,学习后面知识时要不断联系旧知识,由学生通过大脑储存的信息再现出来,从而将知识记牢记准。

学生记住基础知识并非教学目的,目的是学生能将知识进行灵活地运用,这就要求学生在应用知识时,应找准解题之“线”,解题之“眼”,即必须寻求打开知识之门的“金钥匙”,也就是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做到以理服人。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每堂课之后可以给学生留下几道课后思考题,鼓励他们通过多种渠道去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接触多彩多姿的新观点、新事物,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面几点粗浅的尝试,仅仅侧重于新授课教学的课堂模式,对于复习课、实验课,形式亦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再一一阐述。

总之,“学海无涯”,“教海”亦“无涯”。为了充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工作者们的任务还是非常地艰巨,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持之以恒地摸索、探讨和创新,以求真正地做到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沂蒙教育.2003.5

科学实践科学理论篇8

笔者以为,温总理说的这四点目标,是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好诠释。

第一,科学发展离不开生产,生产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生产的好坏,最根本的一条,一切都要以人为本。在抓好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要做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只有让每一个都能享受到发展成果,那么这样的发展人民群众才满意。

第二,要把科学发展与整个大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处理好“四个结合”的平衡关系,就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比如经济发展了,但社会的发展滞后了,这就失去了平衡,就会给社会增加了压力,甚至于给社会埋下不安定的隐患。再比如,先进文明与传统文明。如果我们只注重先进文明而忽略了传统文明,那么我们有可能把我们的传统的优秀文化丢弃了,若再想找回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所以说,两者不可偏废,两者要兼得。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我们的实际工作与方法。

第三,要解决我们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的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问题,就要做到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再一次表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能帮助农村人口尽快脱贫致富,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发展机遇,而且为加快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从中央提出开发大西北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考试,大网站收集重要举措,就足以证明,缩小地区差别,正在逐步落实;从党中央专门研究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等问题以及增加纳税人收入比率,就可以看见,解决贫富差距正在抓紧实施。只有让人们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生活,这个社会就稳定与和谐。

第四,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解决我国13亿人口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走资源节约和生态友好型的道路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发展没有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就不是科学发展。

科学实践科学理论篇9

关键词:实践教学;政治理论课;新兴本科院校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概念辨析

实践教学的主要类型有认识感受型实践教学、参与体验型实践教学和运用拓展型实践教学三种[1]。有的研究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最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社会实践仅仅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大学生社会实践尚未被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也没有相应的管理和考核办法的话,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不能成为实践教学的[2]。也有研究者认为,二者在样式上相似、在内容上有交叉、发展趋势上有结合的趋势。在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今天,可以考虑两者之间互相借鉴对方的优点,逐步走向结合,产生更强大的实践育人的合力[3]。

第一,理论课堂实践化。课堂教学重于知识的讲解传授,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最终运用理性认识去解决实践问题,达到知与行的统一。而无论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是由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能力,都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所能解决。要在理论教学中渗透实践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即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实践教学情境、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理论课堂实践化。第二,实践教学理论化。实践教学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理论认识向实践能力转变的关键环节,也是通过实践达到新的认识高度的关键环节。这个过程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以获取的理性认识为指导,以获取新的更高层次的认识为阶段性目标。因此,在实践教学中不忘理论教学的指导,即实践教学理论化。第三,因校制宜,选择和探索最适合自身状况的教学模式。就不同高校而言,在办学经费、学生素质、区位优势、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等方面差异较大,而这些差异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过程和效果。对高校而言,没有最好的实践教学模式,只有比较适合的教学模式。只有从校情出发,选择和模式最适合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才是明智选择。

二、新兴本科院校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整体而言,由于受实践教学时间短、经验欠缺、经费困难、重视不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高校的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状况令人担忧。根据中国传媒大学社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实践性教学课题组于2005年6月在北京8所高校1150名大学生中进行的一项关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实践性教学的抽样调查显示,对教学质量持积极态度的学生只有48%,学生对教学的不满意主要集中在课程与现实脱钩这一原因上[4]。北京高校尚且如此,对于那些数量上占到中国本科院校四分之一强的新兴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它们在教学实践方面的困难可想而之。诸如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少、质量差、文科实践教学基地近乎空白等问题大量存在。更不用说一直不受大多数高校重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问题了。下面,笔者以九江学院为个案,分析一下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的困境。

1.课堂实践教学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90%的政治理论课教师是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他们虽然大都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但教学经验匮乏,职业能力欠缺,职业素养不太高等问题突出。二是学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差,一般都是本科最后批次录取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普遍不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专业课尚不愿学或学不好,更谈不上对政治理论课感兴趣了。

2.学校办学经费紧张,使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落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更是少之又少。由于历史等原因,九江学院得到的来自国家财政拨款方面的资金非常有限,主要是自筹资金办学。经费的严重紧张使得学院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捉襟见肘,远远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需要。2006年以前,学校没有固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活动主要以课堂专题讨论、写心得体会为主要形式。

3.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缺乏有效指导,缺少有效的监控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九江学院每年都会安排一小部分学生参加由九江市统一组织安排的有指导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而绝大多数学生只能利用暑假时间,在家庭所在地,自行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缺乏有效指导,随意性强,时效性差。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缺少有效的监控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使得实践教学活动有没有一个样,效果好不好一个样,缺少压力,就没有了动力。

三、新兴本科院校有效实施实践教学的对策思考

针对新兴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遵循实践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从新兴本科院校的具体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和创新自身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新兴本科院校有效实施实践教学的基本思路。这方面,一些包括新兴本科院校在内的普通本科院校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1.创建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模拟实践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实践化。作为新兴的本科院校,九江学院教学经费紧张、文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落后、社会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等现状不可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得到较大的改观,这就决定了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还必须以课题教学为主途径。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化的方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渗透实践教学的精髓和方法,同样可以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因此,创建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模拟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课堂教学理论化是九江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和理想选择。如,在法律基础理论课上,根据教学内容开设课堂模拟法庭,让学生模拟扮演法庭中的不同角色,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上,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出适合学生特点的反映现实道德行为的模拟场景,让学生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自主地思考和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上,结合教学内容挖掘一系列的典型案例,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问答、模拟等方式参与其中,以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效性。

2.系统、规范地开设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渠道和阵地。实践教学条件的先天不足和课堂实践教学的固有局限性决定了九江学院之类的新兴本科院校还必须寻求新的途径。近年来,九江学院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主要有:一是九江学院依托校内校报记者团等59个社团精心开展各类活动。如联合开展以“与奥运同行,展学子风采”为主题的社团文化月活动;汶川地震后,积极呼吁并组织师生们为四川灾区人民献爱心;大力开展科技、法律、文化、卫生咨询服务进社区等志愿服务活动。2006年1月,抗震救灾慰问社会实践小分队在九江县新合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二是九江学院多次组织社会考察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九江市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007年暑假,江西教育电视台对九江学院和南昌工程学院、萍乡高专联合举行的“千里踏访革命路·徒步重上井冈山”红色文化主题实践活动进行了全程追踪采访报道[5]。三是九江学院借助九江市的区位优势和人才辈出的优势,创办了“濂溪讲坛”。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濂溪讲坛”成功举办了50多场大型报告会,吸引和邀请了大批国内外专家、学者、官员来校讲学,他们所展示的大家风范、爱国情怀和学术视野,对广大师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转贴于

3.借助和利用外界力量,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以改善自身实践教学条件。九江学院在自力更生,挖掘自身潜力的同时,积极借助外力,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

(1)争取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以资金资助、场地援助、资源倾斜等方式予以多方面支持,努力建设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006年以来,九江学院积极利用外力,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建立了五个比较固定的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如,学校与庐山管理局、南京军区庐山疗养院合作,共同建立了九江学院庐山实践教学基地,借助庐山独特的优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如,为了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观摩真实法庭审理过程,在九江学院的努力争取下,九江市庐山区人民法院于4月17日上午九江市庐山区人民法院在法学院模拟法庭开庭审理刘小勇贩卖毒品一案。这次庭审是一场成功的实践教学活动,这种独特的“移动实践教学基地”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2)借用挖掘和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加快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九江学院坐落在长江中下游的历史文化名郡——江西省九江市,位于庐山之麓、长江之滨、鄱阳湖之畔,白鹿洞书院之侧。2006年以来,九江学院有效地挖掘和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相继建立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有: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教学实践基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教学实践基地,白鹿洞书院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湖口青阳腔教学实践基地;瑞昌剪纸传承实践基地等。一系列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如,2008年7月,在校团委的组织下,来自全校20个院系的20名学生联合组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服务队,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社会调查活动,20名队员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先后在都昌县县城、大沙镇和多宝乡等地,深入机关、企业、乡间及鄱阳湖周边,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开展了调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黄焕初.全国高校公共理论课实践教学研讨会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4,(11).

[2]罗锋.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8,(1)

[3]王健.高校公共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关系探析[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4]高慧燃.“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实践性教学调查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2).

科学实践科学理论篇10

[关键字]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评价体系和谐指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做出的战略举措。同志最近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和谐的思想不只是我们现在人提出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和西方国家也充满这些思想。如中国人“和”的解释:和睦、和谐、和平等概括起来就是“人和、家和、国和、天地人和”。另外中国人的治国理念:既有和又谐,《周礼》中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而中国人和谐社会的理想形态:“小康社会、大同社会”。西方社会关于“和”:19世纪初期,西欧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把“和谐社会”作为未来社会的模式。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把他的理想社会制度称为“和谐制度”。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共产主义实验,称之为“新和谐社会”。马克思提出阶级斗争是解决当时社会矛盾的方法,而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是为了消除充满的阶级斗争。马克思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他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书中,把“全体和谐”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所以和谐社会的理想是全人类的美好理想。

然而“和谐社会”是个虚拟化、抽象化的概念。我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候如何让“和谐”这一种抽象的概念“看得见、摸得着”。那么就要求我们建立和完善“和谐社会”评价体系,完善和谐社会的评价机制,建立客观科学的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在完善的评价机制下,才能更好地解释社会和谐的程度,合理地评估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效,并正确地把握今后工作的方向。

2005年深圳首次了“和谐深圳指数”。和谐深圳的指标体系是客观的数据统计,而“和谐深圳指数”则是根据指标体系,选取其中若干个重要指标进行加权处理后形成的。指数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若干年的指数进行曲线比较,让人更加直观地了解和谐深圳建设的进展情况。2007年11月份,中国30个省区市、41个城市和谐发展指数,这是中国第一个评价城市和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指数。

要实现对和谐的社会的评价,我们需要有必要的数据准备。但理论准备同样是必须的。对和谐社会的指标体系的理论认识与分析有助于揭示和谐社会评价的内涵,建立更为完善的指标体系,进一步也能帮助我们认识在和谐社会的评价中需要什么样的数据准备。在对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关文献的精神深入领会的过程中,以及一些已经“和谐指数的地区和城市,我们对建立评价和谐社会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评价社会和谐的指标体系就应能够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必须“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意味着必须把能否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最高价值标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不是一种空洞的抽象,它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日趋多元化,不同方面的具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对这些具体利益关系的处理与评估都牵涉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由于关于和谐社会评价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评价社会和谐的指标体系就应该能够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并体现他们对社会和谐程度与和谐社会构建成果的认同。这一指标体系应该是建立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集结了广大人民群众关于和谐社会特征、构建成效与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的认知,并且通过科学评价方法分析说明了与和谐社会存在显著关联性指标的系统。它不应该是人为设计的指标体系,而是社会和谐特征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和谐认知的现实的系统反映,这样利用它进行的评价才可能是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有意义的检验。

二、评价社会和谐的指标体系应具备多重性和综合性。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发展的全面性,才能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只有坚持发展的协调性,才能有效地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只有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衡量和谐社会的指标体系应该是描述与刻画这六个基本特征指标的内在统一的综合,应用该指标体系进行的评价才能实现对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全面把握和体现。如此的指标体系比国内已经采用的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或国际上使用的人类发展指数等有更高的综合性。进而其中每一个基本特征的也需要从社会经济的多个不同侧面全面把握,因此评价中关于每个基本特征的次级指标本身也具有综合性。

三、评价社会和谐的指标设计要合理、科学,能反映成绩和差距;数据要真实、可靠,有代表性,能全面反映社会各个群体的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