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十篇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十篇

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4:40

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篇1

音乐教学多元化资源整合一、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的不够明确,音乐课堂大杂烩现象严重

教学目的是要明确老师应该教什么,并注重师资培训,可以描述为老师的一个主要期望活动。如果教学目的不明确,就可能导致教学课堂被动。笔者在讲课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的音乐课上,在教学中没有以音乐为主线,或是在其他学科中也没有真正地将音乐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缺乏明确的教学目的导致音乐过程丢失进而艺术偏离。比如,唱歌课结合了许多学科的知识,但最终没能让学生唱出口;音乐欣赏课上学生积极地参与,但却未能享受到音乐的核心,等等。由此得见,知识成为教学的音乐,并没有真正达到学生学习音乐文化的目的。

2.民族音乐文化的推广缺乏活力

多元文化是音乐教育的倡导者,也是新课程的标准。可促进民族音乐,同时也是提出民族音乐作为基本概念的倡导者。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以此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但据我所知,很多学生认为,音乐课上的民间音乐不好听,或者可以说是老师教唱歌或是听觉享受时毫无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音乐课本身是乏味的。造成这种后果,可能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或是教学理念比较落后。学唱或欣赏民间音乐,只是纯粹的技能学习或听觉欣赏,无法让学生理解到民族音乐深厚的文化内涵。

今天的学生,在受到西方美学论对社会和家庭功能的影响来说,本来对民间音乐就不感兴趣,加上音乐老师的教学方式死气沉沉,使得民间音乐和文化遗产只能流于表面,远远小于预期结果。这要求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多融入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我们教学,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求知欲望,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指导,以此培养学生更好地融合多元文化观的综合能力。

3.教学中的文化内容单一

从小学音乐教学的整个课程来看,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教学文化多样性的特点。特别是当教师不熟悉某一地区或国家的音乐时,其弱势明显表示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很单一。例如,在教学《新疆好地方》这首歌时,如果只简单地了解这首歌或是粗略地了解一下新疆音乐文化。而一节课后,学生只是茫然地听了一首歌曲,不仅学生没学会这首歌曲,还可能无法了解到这首歌的意境美,更无法理解新疆歌舞文化的魅力。

小学音乐教学环境。虽然很多学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但教室的布置基本是绚丽的色彩,并没有明确的主题。另外,很多教室在使用过程中的基本布局是不容易改变的,基本都遵循石材装饰或绘画,且大部分都是西方音乐家的肖像,形式比较单一。相比于单一的教学形式,多元文化的环境气氛更加赏心悦目,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教材文化的缩减,教材文化的一成不变以及教学活动的单一,导致教学力度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类文化以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使多元音乐文化的传承只是流于表面。

二、小学音乐多元文化教学的渗透

1.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教学的多样化要求多元化融入教学内容中,教学内容主要是基于教材,这就要求准备不同的教材以吸收不同的音乐文化产业,以此来丰富教材的内容,使学生能够体验到不同教科书带来的不同音乐文化魅力,并根据不同的背景来理解音乐内容。在满足学生的学习标准下,可尽量选择那些节奏优美,美妙刺激的音乐内容来加入教学内容中。选择的题材可以是少数民族的,也可以是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把与众不同、独特的音乐文化元素都引用到小学音乐课本上来,让小学生对多元的音乐文化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2.课程目标的调整

在课本的更新上面,我们现在需要及时调整课程目标,并应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和对乐器的基本知识等。使用简单的目标可以逐步扩展到包括其他国家或民族的音乐文化,并能将玩结合到知识和音乐的理解中去,使之能够掌握音乐的多元文化,并能够告知自己对音乐独特的看法,对于既要适应广泛的音乐又要能容纳音乐的独特性的存在。通过重新调整教学目标,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应该有所改变,总体原则应该是利于教学的。

3.教学资源的整合

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资源和设备资源,更好地渗透多元文化的需要,我们必须整合资源。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都存在本身不同的音乐文化,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文化,这有利于我们的资源。音乐通过培养少数民族教师,教师资源扩大,所以小学音乐教学进行更加顺畅。也有国外音乐文化,如果合格的老师参考,你可以依靠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设备,整合外来音乐文化以拓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4.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由于音乐自身具有非常广泛的特点,而且几乎人们都会愿意介绍音乐,这就造就了音乐教学剧要用多种方式教学。教师在传授音乐知识时要根据音乐的文化氛围,还要结合一个本地的舞蹈文化,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非常丰富的因乐知识。时代的发展,形成各种各样的音乐体验,而根据不同音乐,我们要用不同的方式来享受,这就要求我们要了解这些音乐的文化背景,通过多种音乐背景的学习,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音乐,此时作为教师来说,也能更好地给学生讲解音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

总之,在小学教育中,音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它可以从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国未来的发展,必定会需要多元文化的人才,而小学音乐教育中,无疑是为学生长远发展提供了基础,也为学习外界知识提供了条件。因此,我们在编排课程内容时,就要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编排学习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并扩大教师学历范围,才是促进小学音乐教学发展的有力途径。

参考文献:

\[1\]管建华.音乐人类学的视界――全球文化视野的音乐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篇2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多元化

一、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现在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主要还是停留在本民族的文化,或者说是以汉语文化为主的教育体制内。这种比较保守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的音乐能力的提高及其对音乐内涵的理解起着限制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这不仅仅体现为跨国文化之间的交流,还表现为国内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充分交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样的有利条件如果不能进行开发的话,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小学音乐教学中多元文化的渗透,主要就是培养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音乐的感知和理解,通过音乐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形形的人。把学生放到一个多元文化的音乐背景下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音乐的本质,理解音乐的核心价值。音乐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我国比较典型的就是古筝、二胡等传统的、精粹的音乐文化,而国外的萨克斯等乐器也有着其独有魅力,让学生站在多元文化的音乐视角下,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就现在我国的单一文化的音乐教育来说,对学生的吸引力有限,可以为学生提供的音乐内涵和表现形式也有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不进则退的景象。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音乐发展的主潮流,这就需要我们以国际化的视野来审视多文化视角的小学音乐教育。小学生拥有很强的接受能力,使其接受不同的文化,对其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音乐多元文化教学渗透

1.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多元化教学需要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教材为依据,这就要求我国的教材编写部门吸收多元化的音乐文化来充实教材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教材中领略到不同音乐文化的魅力,并加深对多元化背景下的音乐内涵的理解。在内容的选择上,以适应学生学习为标准,选择那些节奏优美、催人向上的美好音乐内容。选取的对象既要包括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也要包括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把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都引用到小学的音乐课本上来,让学生对多元的音乐文化能够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2.课程目标的调整

随着教材的更新,我们需要对现在的课程目标进行及时的调整,应该把掌握基础的音乐理论及基本的乐理知识、会使用简单的乐器等目标逐步扩展到能够列举出其他国家或者民族的音乐文化,并能演奏,能结合已掌握的音乐知识理解多元文化的音乐,能够说出自己对音乐的独特感悟,对多元化的音乐既能够包容也能够持有独到的想法。通过教学目标的重新调整,教师的教学方向和学生的学习目标都有了相应的指引,这样更利于教学的展开。

3.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多元化的音乐需要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很多音乐形式都是有自己独特的特色的,诸如印度很多音乐都跟舞蹈结合在一起,在教授其音乐文化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结合其舞蹈文化来进行教授,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备课以充实自己。多元文化不但给我们带来不同的音乐感受,还需要我们以独特的方式领略其美丽,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其文化,以文化这根线来了解其音乐,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加深我们对其音乐的了解,在学习的时候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学资源的整合

教学资源主要是指师资以及设备资源,要使多元文化更好地渗透就需要对我们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整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本身就兼具多元的音乐文化,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的音乐文化,这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有利的资源。通过培养少数民族的音乐教师,能扩大教师资源,使小学音乐教学工作更顺利地开展。另外针对国外的音乐文化,若不具备引用师资的条件,可以依托现代化的设备与技术,诸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设备,整合国外的音乐文化来展开多元文化的音乐教学。

三、总结

多元的音乐文化对于我国小学音乐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接受能力。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人才,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的教学,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以及音乐感知力的提升具有重大的作用。为此就需要相关部门对小学教材的内部进行内容的重新编排、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运用多元化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小学音乐教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管建华.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课程改革与文化[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9(3).

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篇3

关键词:音乐整体

整体是音乐教育、音乐审美的第一原则。音乐作品要作为整体体验,音乐的学习是艺术的学习,有艺术的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所以培养的艺术精神和科学精神是不同的,训练的方式也不一样。并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训练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地讲授,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理解“整体大于元素的总和”这一心理学原理,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产生情绪的反映和情感的体验。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例如:一个乐曲包含许多音符,但它不是各个音符的简单结合,因为一些相同音符可以组成不同乐曲,甚至可能成为噪音,因此,分析个别音符的性质,并不能了解整个乐曲的特点。强调音乐概念应和音响尽量统一,从音响中判断音乐的民族性、音乐的形式结构、音乐的内容、体裁等,对音乐审美的感知我们应该通过对音乐整体去进行思维理解,注意发展学生整体知觉,把整首乐曲连结成为一支完整的格式塔音响结构。只有这样我们学到的才能称其为是音乐,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单纯的记忆概念对于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来讲是毫无意义的。

音乐作品要作为整体体验,特别是唱歌教学。我们会唱的歌,都是以整体的方式、弥漫的过程、反复重复的方式获得。音乐老师一定要了解音乐的特点,了解音乐怎么传播,不要受到其他学科或评价体系的干扰。为什么学生学一首歌会很吃力?是因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其他学科教育学的理论来教音乐,从而破坏了音乐的整体性,所以没有人会学会音乐,也没有人会记住音乐。当我们在教学时,如果把音乐当成一种所谓的逻辑、科学、知识、技能来教的时候,音乐的就会完全消失了。音乐的学习跟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例如:语文或数学的学习是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分解着进行的,而音乐的学习则是通过整体的概念来进行的,在整体的体验当中感受个体的存在。音乐有音乐的逻辑,有自己的学科特点,比如音高、长短、级进、跳进,这些都要跟音乐结合起来学习,在音乐中感受情绪的变换,在情感体验中认识音乐元素。奥尔夫教学法从来没有单独进行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的训练,都是在音乐中让身体对要素的变化做出反应。音乐从来都是以整体的方式进行训练,音乐的传播方式也永远是整体的。

有音乐教学经历的老师都知道一个不公的事实:学生音乐课上最爱的是唱歌。唱歌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内容。现在很多国外的音乐课,课程内容都在两首以上,而中国的音乐课普遍都只是一堂课只教一首歌,再讲很多跟歌没有关系的内容。唱歌教学的基本方法主要分为两个,一个是听唱法,效果是相当好的。以完整的聆听为主,学生根据录音或教师的范唱来进行模唱,而且以直接演唱歌词为主。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范唱尤为重要,它是学习的总动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这种方法也是最简单、最基本、最有效、最常用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能力的增强也可以一直延用下去。第二个就是视唱法,根据学生的识谱能力情况,可以采用视唱法教学。视唱法也应十分注意对歌曲完整地欣赏和聆听老师的范唱。一定不要以为视唱法就是识谱的能力,而忽略了完整的体验音乐,这是有悖于我们的教学目标的。很多时候我们的歌唱教学都是先让学生识谱,然后再注入思想感情,其实这个思想感情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学生并没有理解。很多有效的教学在学生还不具备读谱能力时,就先把歌唱会,这比让学生熟读乐谱还要重要。首先让学生听,听完再模仿,学生很快就学会了,而且兴趣很浓,歌也唱得越来越好,这时老师再回过头来让学生像唱歌一样唱谱,这样就减轻难度,并且学生也会充满自信。通过这样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一段时间之后,孩子的读谱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所以整体是音乐教育、音乐审美的第一原则。音乐作品要作为整体体验,审美体验也只有通过整体的方式才能更好的获得。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篇4

一、音乐教学期间穿插舞蹈游戏互动单元的现实意义论述

1.激发学生自我表现和对外交流的积极性。

结合以往单一样式的唱歌训练活动观察,学生经常会因此产生倦怠心理,尤其作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其由于身心发展特征影响注意力基本上不会维持超过10分钟,此时如若加入活跃性舞蹈互动内容,令师生之间抛去不必要的束缚,随意唱跳,就会令学生广泛参与进来并对课堂内容灌输合理程度的关注度提高。至于高年级学生,因为逻辑思维相对清晰一些,教师可以选择在上半节将歌曲演唱要诀传授完毕,之后令学生自行分组并参与台上表演活动,尽量在完成阶段性教学引导任务基础上,锻炼学生自我表现的主动性。

2.强化学生知识点记忆牢固性和身心灵活反应机制。

舞蹈艺术需要借助人体各类协调动作控制,当中夹杂的数理衔接理念相对众多,如单位动作重复表现次数以及八拍衔接细节等,任何内容处理不当,都无法展现此类艺术独特的生命活力特性。尤其在进行外部演出过程中,能够在群众观赏期间豪放自如,对于小学生本身就是一类巨型挑战,而日常舞蹈规则有机训练,对于学生记忆和身体反应速度调整理当产生高效支撑的引导功效。归结来讲,舞蹈表演活动,需要学生经过长时间思维、听觉校正统一。也就是说,任何一次舞蹈节目的表演,都是个体智力架构多元化开发的行为过程。

二、课标背景下音乐课程融入舞蹈要素的科学调试策略内容解析

儿童是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主体,幼儿舞蹈教师首先应密切关注儿童心理,其次才是音乐教学。因此,有关小学音乐课程讲解期间,舞蹈单元的合理交融措施具体如下:

1.音乐课程和舞蹈实践训练时间的科学设定。

目前我国小学音乐教学模式主要围绕声势、律动、歌舞集体表演活动加以拓展,作为新时代指导教师,必须学会合理设置教学时间,必要情况下彰显舞蹈赏析引导能效,令学生课堂全程注意力高度集中,对其今后人格健全、情感陶冶以及智慧水准提升,都将产生不可预计的影响作用。归结来讲,就是在尽量美化个体形态气质基础上,令其善于透过师生交流、生活情境观察适应,获取独到的身心感知效用,进一步为后期思维创新,以及音乐课程可持续研习前景绽放奠定深刻适应基础。

2.音乐、舞蹈相容教学期间学生主观能动性地迎合。

教师在音乐课程知识点陈述完毕过后,督促孩子依照既定教材设置丰富情境并参与舞蹈表演合作项目之中,其中每个孩子都会依照自身素质条件贯彻对应职责。如今任何形式的教学引导流程,都是孩子主观能动性绽放的特定支持要素。最为常见的例子即为,教师应在课前同学生共同欣赏缓慢优雅乐曲,让孩子们充分去想象和感受,在听完音乐之后他们会进行联想,孩子们的想法是单纯的,因此进行思想事物整理相对缓慢和吃力。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动作,孩子们在音乐伴奏下手舞足蹈,表现各自想象的动物。相信长此以往,不单单能够令学生不同感觉器官得以高效回应,同时自然地将一切时间艺术造型、空间感应艺术要素交融,对于学生今后想象力丰富激活都十分有利,进一步发挥他们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个性特点。由此看来,作为新时代小学音乐教师,应关心儿童日常生活,把相关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这样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们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用音乐进行内容表现,切身实地地去感受音乐魅力。

三、结语

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篇5

目前高中的音乐鉴赏教学通常在课程结束时以终结性考试作为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找出师生双方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此时课程已经结束,即便发现了学生音乐学习上的难点或盲点,也已经错过了调整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佳时机,这种评价方式不是十分有效。笔者认为,有效的评价不应仅仅是对“学习的评价”,还应该是一种能“促进学习的评价”。评价与教学的联系应相当紧密,“在一个单元学习期间,评价应贯穿始终,给教师和学生不断提供反馈,成为教学调整的重要信息来源。”

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在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中,围绕《汉族民歌》章节,尝试把教学与评价密切结合起来,分为章节前测、融入评价的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与评价、单元综合测试、总结与反思五个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单元教学与评价相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具体环节都能体现出评价。

一、章节前测

章节前测是一种诊断性的评价,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现存知识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方案和内容。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学习,高中学生对民歌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为了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在进入《汉族民歌》的学习之前,笔者以匿名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前测。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了解学生的音乐学习状况,第二部分是了解学生对民歌的认识。

通过对以上的数据的分析不难发现:

1、学生喜欢音乐鉴赏课,乐于和教师共同参与从而获得体验,但教师提供给学生参与体验、自主探究的机会很少;

2、尽管学生的音乐学习时间较长,但由于音乐学科并非中高考科目,长期以来也没有建立极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导致教师教学目标性不强,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学生对学习的重视不够,这些都制约着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发展;

3、学生对于民歌有一些基本的了解,但对民歌的地区色彩的辨识有一定的困难;

4、学生对民歌的概念比较模糊,不能对民歌与创作歌曲或改编歌曲进行准确的区分;

5、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是喜欢流行的、时尚的、贴近生活的音乐,不少学生对民歌的价值持否定态度。

二、融入评价的课堂教学

依据前测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笔者适当调整了教学方案。

课堂是实施教学与评价目标的主要阵地。中国民歌浩瀚如海,种类丰富多彩,要想系统的、全面的把民歌介绍给同学们,仅用短短的45分钟上课时间是无法做到的。备课时,确定了课程目标,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歌的概念、不同体裁民歌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民歌的特点与社会价值,重点是激发学生对民歌的继续了解、学习的兴趣。

根据前测中发现的问题,笔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例如,利用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审美倾向,在课前播放一组含有民歌元素的流行音乐作品,以此为导入,缩短学生与民歌的距离;针对学生所希望的“多一些实践参与”,设计多种新颖的教学活动,比如教师与男生、女生在互动中共同演绎《龙船调》幽默诙谐的对白,再如以民歌知识竞赛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这种竞赛式的活动学生特别喜欢,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时既能复习原知,又有着对新知的归纳;针对学生课前表达出的“民歌很土,不好听”等想法,补充欣赏《黄河船夫曲》,引导学生感受作曲家是如何将一个简单的号子音乐赋予中华民族坚强博大的民族精神和气势磅礴的民族气魄。

“融入评价的课堂教学”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要根据教学前测的分析结果制订教学方案;另一方面,注意研究有关课堂评价语言的使用,改变以往评价语言过于简单教条的状况。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具体的语言评价学生,甚至可能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这些都能够有效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设计

音乐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音乐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新课标提出,“应鼓励学生主动收集文字、乐谱、图片、音响、音像等资料进行交流。”

笔者把全班分为了六个小组,开展以“民歌新韵”为主题的拓展性的研究学习。所谓“民歌新韵”,就是近年来出现的很多在原民歌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风格的新音乐作品。“民歌新韵”中的民歌作品不仅包括汉族民歌,还包括已经向学生介绍过的少数民族民歌。笔者希望学生能够在自己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例如,通过搜索、挑选、收集民歌这一过程,获得对民歌优秀作品的知识积累;在为汇报演出时反复排练民歌的同时感受民歌的艺术魅力、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在反复聆听、分析民歌或与之相关作品中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的能力等,最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持续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

笔者把“民歌新韵”这一课目,分解成为三个小问题,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引领学生走进中国民歌艺术大门。

为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每一个问题由两个小组同时承担,展开擂台赛。这三个问题分别是:

1、民歌改编的通俗歌曲

2、民歌风格的通俗歌曲

3、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

在学生确定研究题目后,教师就成为了学生进行研究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随时充当学生的“后勤部长”,为学生提供所需的研究资料,给学生一些建议和研究提示,及时跟踪了解各小组活动进行情况,与学生通过emaiL进行交流,从学生选择的音乐作品到幻灯片的制作,都做好全程的指导工作,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进行成果展示与评价的时候,同学们都做了精心的准备。他们自主选择介绍的音乐作品与相关的内容,模仿老师讲课的模式制作了有音乐、有录像、有画面的动静交替的幻灯片来配合讲解,在交流和讲解中做到了有详有略。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设计多种演唱形式来演唱民歌,表情各不相同。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一环节就是评价,它决定着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和价值。笔者既看重研究的结果,也重视学生在全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因此设计了一张音乐研究性学习评价指标及评价表对学生进行评价。

对于研究过程,主要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态度、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协作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于研究结果,笔者主要从参与小组演唱的表现与成果汇报的发言质量两方面进行评价。关于研究过程,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组内评价。关于研究结果,不仅有教师的评价,笔者还发动本人和各组之间进行相互评价。获得其他学生的肯定和表扬,会使学生之间学会互相尊重,学生的实际收获也能够更全面、更客观的展现。反映评价结果不仅有以分数形式出现的定量评价,也有描述性的定性评价,比如有的学生在填写表中我的分工和收获一栏中写道:“以前我认为民歌是土得掉了渣的东西,现在我才知道民歌还是很有艺术魅力的,我会好好地去关注、学习它”。从这句话反映出,学生对民歌已产生了兴趣,他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四、单元综合测试

单元综合测试是阶段性的总结性评价,重点考查学生教学与评价目标的达成度。本单元综合测试卷主要考察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题型的分布以客观题、听辨题为主,总分为100分,其中涉及中国少数民族民歌与汉族民歌知识点的试题共36分,涉及的题型有考查学生对中国各少数民族民歌风格特点的分析和听辨能力的表格选择题,有考察根据民歌片段风格判断所属地区和体裁的听辨选择题,有一曲多问、既有填空又有选择的综合题,有考察民歌概念和体裁的判断改错题,从评价涉及的四个章节的知识点的得分率来看,中国民歌这部分的考核的知识点正确率明显是最高的。

在单元评价试卷的设计中,笔者结合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进行了这样的命题:一首首古老流传的民歌都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传唱之经典。刘欢演唱的《好汉歌》从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演化而来,普契尼把中国民歌《茉莉花》的音乐素材运用在了歌剧《图兰朵》之中,朱哲琴的《阿姐鼓》让世界对中国的流行音乐刮目相看。请你列举2-3首根据传统民歌风格改编、创作的声乐或器乐作品,并结合“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泉”谈一谈民歌的价值。

该题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两种教学目标来考察。学生在以“民歌新韵”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合作探究,主动了解中国传统民歌的价值与民歌新唱的现状,结合单元测试我们可以考察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效果,了解他们对民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民歌的愿望。

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民歌的态度和认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诊断性测试中要求学生列举3首民歌,大多数学生列举的并非是真正的民歌,甚至有学生子根本不写。究竟什么是民歌,他们并不太了解。而在单元教学检测中,要求列举2-3首根据传统民歌风格改编、创作的声乐或器乐作品,学生能够比较完整的写出曲名以及演唱(演奏)者等。例如一位学生这样回答:女子十二乐坊《青春舞曲》、阿宝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腾格尔的《天堂》。并且说,为什么女子十二乐坊、星光大道的阿宝、蒙古族的腾格尔的音乐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的音乐深深的植根于民歌的土壤,所以他们的音乐才有生命力。所以我们更应该了解民歌,热爱民歌。有意思的是他还补充了这样一句,“pS,老师,我也有一首歌(应该算是民歌新唱吧)想推荐给您,姚贝娜演唱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如果您没听过的话一定要听一听,真的很好听!”

我们还记得在诊断性测试中大多数学生对民歌的价值持否定态度,而在这次单元教学评价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民歌的认识明显比较深入,开始以开放的、更加积极的心态去接受民歌。

五、总结与反思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力图使音乐课程的评价实现三种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自评、互评与他评的结合。这三种结合贯穿于整单元教学的始终,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处处有评价的教学过程为改善教师的教与促进学生的学的作用非常明显。

但是,在教学与评价相融合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思索和研究:

1、由于目前音乐老师普遍课时多,面对的班级和学生众多,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实施让教师面临极大的压力,比较容易疲惫。

2、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缺乏严谨、认真的评价态度,还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

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篇6

【关键词】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校本化;游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2-0051-03

【作者简介】刘红梅,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北街校区(江苏泰州,225500),一级教师。

一、音乐游戏与音乐游戏教学法

近年来,小学音乐教育界对在教学中运用音乐游戏给予了充分肯定,普遍认为,将音乐游戏运用于课堂教学,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但在笔者查阅的文章中,作者们几乎都没有提及自己在何种程度上、多大范围内将音乐游戏运用于教学,也很少研究音乐游戏教学与现行教材、教学评价之间的关系;而这些正是笔者在实验中不可回避、重点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教师们对运用音乐游戏普遍存在以下疑虑:音乐游戏只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不能代替教学内容本身;零散的游戏会干扰或破坏现行教材体系化内容的传授;音乐游戏会使课堂秩序难以控制。笔者认为,这些担忧主要来自传统观念和其他学科教学的影响,来自现行教材规定和上级管理部门教学检测要求的束缚,其实大可不必。

首先,音乐游戏具有音乐性和游戏性两种属性。单看其游戏性,教师们会认为它只能用来活跃气氛,甚至担心它会影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但如果看到它的音乐性,就知道这些游戏是音乐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具有充教学内容的潜质。从根源看,音乐天然具有游戏性并因此而成为艺术,绝非现在人们所认为的音乐就是干巴巴的知识技能,游戏只是没有内容的嬉戏。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也有必要恢复音乐的游戏性。

其次,音乐游戏种类繁多。现行教材中的各种教学内容,都能找出对应的音乐游戏。单个地看音乐游戏,它似乎是零散的、支离破碎的,但一旦将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精心编排起来,它们就会变成体系化的音乐教学内容。

第三,运用音乐游戏进行教学,不再强制学生始终端坐在座位上,其课堂秩序当然要比满堂灌式的教学难于把控。但衡量音乐教学效果与质量,绝不应以课堂秩序的好坏为主要标准,而应看教学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是否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能力。而且,课堂秩序好坏与是否采用音乐游戏并无必然联系,一个有经验的教师要控制好音乐游戏开展的节奏和课堂气氛并不困难。

这正是我的“音乐游戏教学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一方面力求实现作为教学方法的音乐游戏与作为教学内容的音乐游戏高度融合,音乐游戏教学与现行教材教学体系并行不悖,音乐游戏教学与检测考核标准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在音乐游戏运用范围上,将一整套精选精编的系列音乐游戏,运用于我所任教的实验班全学年全部的音乐课中。

二、音乐游戏创编的意图及方法

编几个音乐游戏或偶尔运用音乐游戏不难,难的是在一个年级所有音乐课中都用音乐游戏进行教学。为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笔者开始编制音乐游戏,制订音乐游戏教学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修改和完善。

1.音乐游戏教学内容与现行教材相呼应。

音乐游戏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地使用现行教材,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因此,笔者参照现行教材内容体系来构建音乐游戏体系。

笔者对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仔细分析现行教材,从中提炼出不同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主题;然后以此为依据,搜集、改编与之相对应的音乐游戏,使每个音乐游戏的主题都紧扣单元教学主题,为完成本单元教学目标服务,并实现教学内容游戏化、音乐游戏体系化的目标。

2.中心音乐游戏与辅助音乐游戏相配合。

把现行教材各单元内容加以整合,把原本分开的唱歌、欣赏、乐理、竖笛演奏等内容整合在同一个音乐游戏中,既有利于丰富音乐游戏,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在整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笔者将每个单元分为四次课,由一个“中心音乐游戏”与三个“辅助音乐游戏”构成。中心音乐游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头戏,选用本单元提供的一个曲目,从唱歌、欣赏、乐理、竖笛演奏等四个角度展开音乐游戏,完成本单元教学要点。三个辅助音乐游戏则是对本单元教学主题的复习与巩固。

无论哪种音乐游戏,笔者都尽可能利用多媒体、钢琴、打击乐等现有的教学设备,有时也会发动学生自制乐器。条件许可时,笔者会把学生带出教室,带进自然。对学生来说,这些方式本身就具有游戏性。

3.音乐游戏内容与形式的高度融合。

音乐知识和技能是音乐游戏的目标指向,而娱乐趣味要素则是教学的表现方式。因此,不同的音乐游戏可以有各自不同的音乐主题,而特定的音乐主题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游戏活动。好的音乐游戏不是“音乐+游戏”,而是“音乐即游戏,游戏即音乐”。

为此,笔者编制了“音乐游戏教学法实验教学备课表”(见表1),依据“诗、歌、舞、乐”之间的关系,以及“听为中心,多觉协同”的艺术审美通感,在课前精心设计音乐游戏,并为特定的音乐主题配备适合的游戏,从而在游戏中完成本课的音乐主题教学。与几乎要预设好课上师生每一句话的常规备课不同,这份备课表侧重于游戏的音乐主题、游戏活动及其实施方式的规划。

4.课前编制与课中编制相互补充。

笔者将音乐游戏的编制分为课前编制与课中编制两类。课前编制音乐游戏,笔者主要运用“置换法”和“创编法”。置换法是从现成的经典音乐游戏中找出所需的同类主题的音乐游戏,然后填入要教授的乐曲。这个方法比较便利,但有时合适的经典游戏比较难找,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创编。

在教学中编制音乐游戏,笔者主要采用“即兴补足法”和“参与互动法”。前者根据教学现场的实际需要即兴编制游戏片段,强化预先设计的音乐游戏的教学效果;后者是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自由发挥,模仿、改编或创编音乐游戏。这两种方法编制的游戏虽不完整,但都是鲜活的,往往更受学生喜爱。

5.教师主导编制与学生自主创编相结合。

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一整套(64个)音乐游戏,除了少数几节课直接采用经典音乐游戏外,其余都是笔者根据各单元教学主题设计的。设计时,我注重在音乐游戏框架中给学生预留临场发挥的空间,以增添意外之趣。同时,笔者始终把启发、组织学生参与或独立创编音乐游戏,作为实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诚然,在很短的时间里要求学生创编出完整精彩的音乐游戏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不妨碍学生的尝试。笔者把某课的音乐主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创编音乐游戏。可以模仿,模仿是创造的开端;可以分组合作,合作能够增强团队精神;也可以请家长参与,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三、音乐游戏教学法的效果

为检测音乐游戏教学法的效果,笔者设立对照组,把需要对照考察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条目列出来,编制成“音乐游戏教学法教学记录”,如表2:

p者在四年级一、三、五、七班采用音乐游戏教学法(简称游戏组),二、四、六、八班采用常规的教学法(简称常规组)。两组人数相当,以同样的教学主题、不同的教学方法上课。每次课后填写教学记录表,及时反思得失。

从目前对教学记录表整理、统计的情况看,游戏组教学效果在总体上明显优于常规组。

游戏组的教学内容凸显了音乐的趣味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能调动他们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并非常规组学生天生学习不主动,而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加之教学内容都是规定好了的,学生没有主动发挥的余地。而游戏组的教学给了学生自,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便显现出来了。

常规组学生的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压制。实验组在内容与方法上不作过多限制,且鼓励学生自己创编游戏,他们的创造性得到了发挥。

常规组教学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展开,涉及面窄,往往多次重复,越讲越细,学生们疲于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游戏组教学以培养学习兴趣为首要目的,并注重引导学生灵活学习。

四、音乐游戏教学法的考核方法

在拟订考核方案时,笔者吸收常规考查项目和传统考查方式的部分内容,同时注重其与音乐游戏教学相适应。

笔者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纳入考核,将学生是否热爱音乐,对学习音乐是否有浓厚兴趣,能否主动学习音乐,上课是否感情投入、情绪饱满、注意力是否集中,在接受考核过程中的情绪和表现等,作为计分的项目,占总成绩的30%。

从以曲目考核为主转向侧重学习能力的考核,按照课程标准对低、中、高年级学生在歌唱、欣赏、音乐知识、演奏乐器诸方面的具体要求,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了音乐知识技能以及是否掌握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方法,占总成绩的70%。考试的曲目以学生自选为主,教师提供的曲目为参考。

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篇7

关键词:多媒体;音乐教学;乐器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126-01

近年来,我国部分高等院校的音乐专业已具备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硬件条件,更多的学校也在积极创造条件,跟上音乐教育现代化的潮流。然而,在软件应用方面,则显得十分单一,往往只使用了Cakewalk、encore等引进的软件来进行音乐制作和记谱,可应用于各类不同课程的教学软件十分匮乏。就乐器法教学而言,与之相关的资料性的CD-Rom如“musicalinstruments”、“震撼――世界音乐宝库”等只涉及各种乐器的常识,技术性不强,适合于普通音乐教育,不适合于专业音乐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Cai应用于乐器法教学非常合适,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它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教学媒体由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信息管理由线性结构转变为超媒体结构,练习形式由死记硬背转变为动画游戏,批改作业由教师操劳转变为人――机对话,教学内容由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获得,教学出现高效益化,教学对象大众化。

一、教学媒体多样化

运用多媒体技术后,文字、图形、图像、颜色、音频、视频、动画都集于一体,使学生在学习一个知识点时,既可以看到文字、谱例,又可以听到演奏录音,还可以观察演奏技术……,也就是说,利用authorware强大的交互功能,很快地将教学内容多角度、多侧面、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和思维处理功能,使之获得更多的信息,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学习“拨弦奏法”的知识时,页面上有“拨弦”技术的文字解说、演奏法记号;点击“喇叭”,可听到拨弦的范例录音《拨弦波尔卡》;点击“摄象机”,既可见到用拨弦演奏《新疆之春》的谱例,又可同时看到录像--演奏员拨弦演奏的动作。而且,这一切都来得十分快捷、轻松,界面美观、友好,令学生们耳闻其音、目观其形、心领其义,十分乐于接受。

二、教学信息组织结构超媒体化

我将“小提琴”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十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又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又动用一些文字、图像、谱例、音频或视频等素材来加以解析、演示……。内容的分解大到一首完整的乐曲,小到一根弦的音色或一个演奏动作,非常细致。由于较充分地发挥了多媒体创作工具authorware的超级链接功能,从目录可任意进入某个单元,从单元页面可任意进入某个知识点,从知识点页面可任意点击某个热字或图标,打开谱例、音频或视频页面……。单元与单元之间可相互跳转,同一知识点的不同媒体可同时呈现,各种媒体(如音频或视频等)可反复播放。在课堂教学中,既可作初次演示、也可作复习演示

由此可见,该软件中的教学内容完全实现了非线性化、网状的组织结构,即超文本结构。由于它传递的信息多媒体化,因而它实际上已构成了超媒体结构。这种超媒体结构,对于乐器法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要反复听、反复看、细心揣摩,发散联想等需求而言,十分方便、实用。更重要的是它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再现与迁移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

三、练习趣味化、评估实时化

仅小提琴一种乐器,我就为它设计了数十个练习题,有选择填充、对应连接、“对号入座”、“飞箭中靶”等多种题型,它们大多被设计为动画形式,移动物有小提琴、音符、箭头等,带有音乐“游戏”性质,增强了习题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批改作业无需老师动手,计算机会自动作出正确的评判,即时反馈给学生。反馈的信息大多用音乐作为代码,如:错了――毫无表情的单音,对了――清脆悦耳的音乐片段。音乐专业的学生们对音乐语言是非常敏感的,听到单音,会发出自嘲的笑声;听到音乐片段,会立即雀跃欢呼。练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苦差使,而是充满了情趣的人――机对话。

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篇8

1.影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

1.1老师的影响因素

音乐天赋异禀的学生属于少数,大部分具有良好音乐素养的学生都是通过后天培养的,而老师则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音乐素养的关键人物,尤其是在小学教学中。由于小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判断能力较弱,需有明确的指导作为行动的指南,而小学音乐老师则是指引小学生开展更有效的音乐学习的灵魂人物。因此,老师的教学水平和音乐修养对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音乐老师应注重提高自身音乐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

1.2学生的影响因素

学生是课堂主体,能够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的一切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都是从学生角度出发,小学音乐教学仍受到学生的客观影响。若老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但小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问题其理解能力、自控能力等方面尚有欠缺。因此,小学生容易进入学习误区,对学习产生厌倦的情绪,学习态度不端正,尤其是对待音乐课程等艺术类的课程,更是缺乏重视的意识,从而严重地阻碍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1.3教学模式的影响因素

在新时期发展下,重视老师讲课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展的步伐,传统的应试教育也逐渐失去其优势,开始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变,进入全新的视听教学模式。在现代,许多先进教学工具、教学方法被用于音乐教学中,如多媒体技术、视频技术等,使学生能在视觉、听觉上开展音乐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使得音乐课堂教学不再沉闷,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2.1将教学内容变得多元化,调动学生积极性

若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时,只按照单一的音乐教材进行教学,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欲望,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不利于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为此,小学音乐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意综合各种教学内容,使音乐教学内容变得多元化、多样化,利用一些课外教材进行音乐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视野,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比如,进行《春天来了》这一单元的音乐教学时,老师可先介绍本单元的歌曲《春晓》、《杜鹃圆舞曲》、《春天的小河》、《报春》等,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有大致的了解。然后老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春天的歌曲呢?”让学生思考并发言。接下来,老师就将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天的歌曲播放出来,让学生猜歌名。再次,回到本单元的教学中,将课外歌曲与单元内歌曲进行对比教学,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2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多媒体具有播放功能,能向学生展示视频、动画、歌声等方面的教学资料,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进行音乐学习,使得音乐教学更生动、形象。在音乐教学课堂上,老师可将多媒体教学工具与声乐配合起来,将音乐教材通过视频、音频等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视听层面上进行音乐学习。同时,老师还可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新课导入,合理引入影视作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提升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比如进行《十二生肖》的教学时,老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生肖的叫声,让学生进行猜测,同时播放有关生肖的动画视频,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

2.3优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方式

进行小学音乐的教学时,老师应考虑到课时的完整性,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授课,不挪用也不占用音乐课时,以发挥音乐教学的真正作用,尽量将音乐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老师应注意细节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情绪,注重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已落实在每个学生身上,还要关心音乐教学过程是否完整,教学方法是否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只有优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方式,构建一套适合的、严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才能使小学音乐课堂更顺利地施行,从而有效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

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篇9

论文摘要:中学音乐校本教材的编制应以《新课标》为理论依据,突出甘肃地方音乐资源优势,兼顾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特点。本文通过探索甘肃中学音乐校本教材的开发途径与创编模式,体现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既要继承与发扬民族音乐文化传统。又要开拓创新,使校本教材成为推动甘肃地方音乐教育发展的新形式与新动力。

一、中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是20世纪60、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兴起并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它是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的特长出发。因而,它的针对性强,学校在课程编制方面的权力是体现办学特色的基础。学校办学特色是需要有与之配套的校本课程来加以保证。开发和实践校本课程,是发展学生特长,适应学生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

中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来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素质,从而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音乐教育在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里,在一个民族文明素养的培植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大力开发音乐校本课程,挖掘它的教育资源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音乐校本课程也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延伸和完善。开发校本课程能够大力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拓宽学生所学音乐知识的范围,培养、提高学生音乐能力,并且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音乐、学习音乐的机会,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修养,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同时甘肃地区有着丰富的地方音乐文化资源,形式多样。但还没有被开发,至今没有以甘肃地方音乐为内容的校本教材。因此,编写和制订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音乐教材,并在基础音乐教学中合理有效的实践,能够让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很好的了解地方音乐,对进一步发展甘肃省的基础音乐教育有重大意义。

二、甘肃地方音乐校本教材的开发

1、组织编写人员

首先做好校本教材的开发工作,需要成立由校长、教科处主任等组成的领导小组和“初高中生音乐课题研究教师指导方式研究”课题组成员等组成的编写小组,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

2、广泛搜集创编资料

开发的校本教材主题确定后,课题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大量搜集资料。既要利用图书馆收集文本资料,也可以便利的利用网络获取相关信息,使信息获取更加多元化,使资料更全面更完整;既需注重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又要充分总结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使创编资料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既要有老师的经验指导以及论文总结,又要有学生的亲身体验与自己实践,做到老师与学生互动学习,培养融洽学习氛围,坚持老师学生都要做校本教材的创编的参与者。在搜集资料时还需特别注意资料的科学性、地方性和信息的前沿性,不断完善,保持地方音乐特色。

三、甘肃地方音乐校本教材的编写

教材在编写上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将教学材料分化为可供连续学习的知识点与基本技术元素,逐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建构的能力基础,并形成良好人格基础。音乐教材中的知识点既包含音乐学科基本理论的知识点,也包含许多人文学科共有的一些知识特征。音乐教材中的技术元素既包含音乐表现的技能,也包含音乐认知与理解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还包含情感共鸣与创作的技能。地方音乐教材的编写就是要将存在于音乐整体中的这些知识与技能合乎逻辑地先分解开来,然后再通过几年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对地方音乐的整体观念。转贴于

从理论上看,校本音乐教材的编写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并无“定法”,也不能以“好坏优劣”加以简单划分。应当从音乐课程标准的落实和课堂教学实践操作两个方面对教材体例加以定位和评判。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课堂教学实践的需要,长期以来,音乐教材形成了一些常见的编写体例,以下几种方式也可作为中学地方音乐校本教材编写方式的参考。

1、根据选材范围的不同可以分成以下几种常见体例:①歌曲集——以单一的声乐作品为材料加以编排。这种编法在我国早期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最为常见,其中又以歌曲为主;②器乐演奏教材——以器乐曲以及乐器演奏法为材料加以编排。以器乐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材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数量不多,通常作为辅助教材:③音乐欣赏教材——以音乐欣赏作为主体材料的单行本教材。按照新的中小学音乐课程观,“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材中最重要的学习形式与教学材料,音乐欣赏往往贯穿于音乐教学过程中。单独的音乐欣赏教材最典型的例子是上世纪90年代推出的高中教材。④综合学习领域教材——以具体教学形式的类别为纲进行综合编排。这种编法将具体教学形式的不同类别加以组合进行编排,是20世纪80年代之最为常见的体例,采用这种体例编写的教材也是我国中小学的主流教材。教学形类别有唱歌、欣赏、视唱、乐理、器乐以及音乐剧、舞蹈等综合表演活动等。

2、从内容组合单位的大小以及教学时数的长短上可以分出两种方式:①以课时为单位进行内容组合与编排。这种编排体例将学习内容与课时严格对应起来,按照中学课堂教学时间将教学内容分配到每一课。课时既是时间概念,也是内容概念。这种编法的好处是省却教师备课环节中内容的选择,教师的教学便于规范管理和阶段考核。缺点是教学中缺乏灵活性,限制教师的自主发挥,教材内容的安排过于单一化;②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内容组合与编排。这种编排体例将各项学习内容整合为板块,以单元的形式呈现,每单元可以分解成几个课时。有的教材为单元设立主题,作为材料选择与组织的依据。

3、根据教材教与学对象的不同,可以分成两种方式:以教师教学需要为中心的编排方式。这种编排方式在传统教材中比较常见。由于对学生主体作用的认识上存在偏差,传统教材在考虑学生问题方面通常限于知识学习上的循序渐进以及技能掌握上的由易到难,教材的编排基本上是按照教学目标的进度要求展开的。以学生学习需要为中心的编排方式。这种编排方式在近年来的教材中比较普遍,教材都加强了对学生兴趣的关注、对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科学规律的研究。

4、根据教材内容的内涵与外延,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以音乐文化为中心的编排方式。这种类型的教材以音乐文化作为构建教学单元的出发点,各单元选材与编排均围绕音乐文化主题展开。以音乐基础知识为中心编排的方式。以音乐基础知识为主线的编写体例,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另一种方式是按照音乐表现要素将教材内容分类组合。

总之,音乐校本教材编制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还需要更多教师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找到真实具有学校特色的,真正符合学生需要,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音乐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徐涌,关于校本教材编写和使用的若干思考[J]新课程(教师版),2006(10)

[3]徐涌,关于棱本教材编写和使用的若干思考[J]新课程(教师版),2006(10)

小学音乐单元整体教学篇10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音乐元素特征

近年来,伴随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体育课也在探索组织教法的创新。一节体育课,从准备、实施到课后小结等环节都可以体现创新改革。当然,创新教育尤以教学方式的创新显得重要而又有价值。因为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笔者以实践为突破口,探找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音乐元素,以便完善认识,更好服务实践。

一、小学体育教学音乐元素融入的可行性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际,如何有效地引入教学辅点,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由于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意和健康方面的要求具体化,教师在选择内容上,只要能让学生情思跃动、想象驰骋、运动活跃、生命力得以张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诚然,小学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好奇、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利用体育教学改革内容,把音乐舞蹈进入课堂丰富了体育教学手段,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体质,活跃身心,培养兴趣,调节情感,陶冶儿童美的情操和个性的发展,提高练习效果,活跃课堂气氛,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和促进美育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效果。

二、小学体育教学音乐元素融入的实践例证

在上课时,课一开始,在整齐的队列练习后,打破了过去那种呆板、单一、成人化和公式化的定位徒手操,模仿操等活动的教学方式,而是设计了随着优美的乐曲声,教师带领着学生以艺体的脚尖步做各种舞蹈的练习,使学生能在美的乐曲伴奏下,在优美的形体舞蹈练习中,感到新鲜,使学生积极活泼进行热身运动。学生在完成强度与密度较大的教学任务后,不采用单调人工的口令徒手操,进行放松运动。

结束教学,而是让学生跟随教师在美的旋律声中,做各种轻快的舞步动作和听优美的配乐诗朗诵两脚开立闭目,进入一种轻快的意境,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充分得到松弛,心旷神怡,从而有的消除疲劳,恢复正常心率,轻松愉快地结束教学。

由于音乐舞蹈这一教学手段恰当的运用到体育各个环节之中,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单调紧张的课堂变成动作优美,生动活泼的课堂,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由是观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在教学思维上不要须因循定则,要以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体育教学中加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音乐元素,定会多有收获。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音乐元素应有特征分析

当然,体育与音乐作为两个不同的学科类别,不是所有的元素都可以相互融合、完美搭配的。这意味着要选择适合小学体育教学的音乐元素。回到音乐层面,音乐离不开节奏、节拍与速度。在音乐种,节奏是音乐的骨架,节拍是音乐的类型,速度是音乐的快慢。节奏是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具有典型意义的节奏较节奏型,节奏型的特征是反复出现,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出该音乐的风格;节拍是有重音(强音)和无重音(弱音)的相等时间片段,并按照一定的秩序循环重复,用强弱关系组织音乐,每一个完整的节拍就构成一个音乐的小节;速度是音乐进行的快慢,基本上可以分为快速、中速和慢速,速度是人为确定的,是为了表达音乐情感、塑造音乐形象的需要而设定的;激动、兴奋、欢快用快速,抒情的用中速,歌颂的赞歌、回忆、挽歌都用慢速。于是,结合小学体育教学对象及教学实践的要求,笔者以为适合的音乐元素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3.1节奏感强烈

自心脏的搏动和人体的呼吸;自然界的节奏起自四季的更替;音乐理论上的节奏指的是音值的长短与强弱拍拉所构成的组织形态。而同样对于人体反映行为特征的体育活动其实亦有自身的节奏性。长——短、强——弱及相互间的关系,以交替和重复、变化和对比给体育动作以规律,这是音乐元素所应有的。如在开始准备活动部分,利用音乐进行体育舞蹈的练习,就要特别强调强拍和弱拍,如用3/4拍跳,则其拍节数应为1!2!3,2!2!3,3!2!3!4!2!3"重音拍在每小节的第1拍,而2!3拍则是弱拍。这才能显现音乐节奏之美,亦才能与体育活动相衔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

3.2旋律优美

音乐作为带有明显美育特征的学科,旋律优美是其重要特征。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完成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乐趣,培养和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发挥学生细腻的艺术感受力,使体育的韵律和音乐的韵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用音乐去推动和表现体育动作与动作间的衔接。

3.3风格突出,适合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