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呼吸道护理诊断及措施十篇呼吸道护理诊断及措施十篇

呼吸道护理诊断及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6:03

呼吸道护理诊断及措施篇1

【关键词】护理应急管理系统;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护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1.081

临床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现、诊治重要场所,诊断或疑似诊断后采取及时有效的隔离措施、治疗措施为降低传染性、提高预防效果关键[1]。护理应急管理系统针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实施,为探究其应用效果,作者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于2014年5月开始实施护理应急管理系统,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50例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50例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作为研究组。研究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8.2±8.2)岁;住院时间3~48d,平均住院时间(16.9±10.4)d。对照组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48.9±9.8)岁;住院时间3~53d,平均住院时间(16.8±12.1)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未实施护理应急管理系统,研究组实施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2.1成立应急管理护理小组由护士长为小组长,主管护师、责任护士为小组成员,组成护理应急管理小组。由护士长统筹护理工作,针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制定详细护理计划。

1.2.2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启动临床中一旦确诊或疑似诊断患者,即针对此患者启动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开始实施相关护理措施。

1.2.3隔离措施将病区进行分区管理,分为疑似诊断区和确诊区,疑似诊断患者应予以单间,同时在病区中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设置缓冲带,做好明确标志。

1.2.4防护措施对出入病房、患者标本接触者、污染物处置者及医疗废物处置者均应接受二级防护措施,所有工作人员必须正确穿脱隔离衣和相应防护用品,加强对手部及全身消毒。

1.2.5消毒措施感染病房应定时开窗通风,房间内安置紫外线消毒机,定期开启消毒。感染病房内所有物品及地面均应严格进行消毒,如需重复使用物品,应装入双层口袋中封存,并用含氯消毒液浸润>15min,后清洗消毒。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等医疗设备均严格消毒,并专人专用。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应装入密闭污染盒内,别严格分类,由专人进行处理。

1.3观察指标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护理依从、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

1.4护理满意度评定标准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于患者出院时进行评估,包括护理措施、护理计划、护理方法、护理态度等,总分50分,40分为非常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护理依从、院内感染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94.00%、护理依从性98.00%均高于对照组52.00%、72.00%,院内感染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18.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3744、13.2549、5.0051,p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患者非常满意33例,满意15例,不满意2例,护理满意度为96.00%;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20例,满意19例,不满意11例,护理满意度为78.00%;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618,p

呼吸道护理诊断及措施篇2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179-02

人工呼吸机主要用于危重症病房中,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呼吸障碍,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时在应用呼吸机过程中多见的并发症,为院内感染的一种[2]。我院选择2011年8月~2013年8月间诊治的346例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分析引起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关的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我院选择2011年8月~2013年8月间诊治的346例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其中196例为男性,150例为女性;年龄平均为(62.3±10.4)岁;将所选的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基本信息,未见明显差异,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方法(1)评估项目:具体为性别、年龄、原发疾病、危重病系统评分表、伴发疾病、机械通气时间等等;(2)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包括菌种、培养阳性的时间以及药敏实验结果。

1.3诊断标准[3]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使用呼吸机引起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约为45.1%,与留置胃鼻管、呼吸道疾病、机械通气时间有一定相关性。年龄对Vap的发生未见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严格无菌操作具体包括加强iCU病房管理,加强无菌观念,隔离制度,完善消毒,早期认识到院内感染的发展方向。

3.2口腔及胃管护理胃管会对胃肠括约肌的功能造成损伤,进而患者出现呕吐、恶心等症状,将胃内的细菌带到咽部,口腔内细菌不断繁殖,口腔护理时降低Vap发生的最基本和最直接的方法[4]。

3.3气道湿化余气囊管理运用恒温湿化器同时配合间断一压缩气源作为动力进行雾化吸入,可降低气道分泌物的粘稠度,降低Vap的感染率[5]。但是应用恒温湿化器及呼吸机雾化器时仪器出现污染也是引起Vap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温能够阻止病原菌生长和定植,温度最佳保持在45~50°C。

3.4吸痰技术正确掌握吸痰的技巧,这样能够呼吸道通畅,保证机械通气的顺利进行。但是次数过多的西单也是导致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反复吸痰会对气道造成损伤,因而应控制吸痰次数,掌握正确的吸痰时间,及时对呼吸道分泌物进行清理。

参考文献:

[1]王素梅,燕燕.昏迷患者23例鼻饲后误吸的防范性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02)

[2]刘洁.不同自我效能感评分的CopD患者各类护理工作量指标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09)

[3]万文洁,孙晓,施雁.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2(06)

呼吸道护理诊断及措施篇3

[关键词]呼吸道异物;误诊;分析;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3(c)-131-02

呼吸道异物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危及生命的急症之一,尤其1~3岁的小儿发病率较高,本院2005~2008年呼吸道异物误诊32例,其原因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32例患者中,男23例,女9例;3岁以内者26例,占81.25%,4~9岁者6例,占18.75%。误诊持续时间4~240d,平均18d。异物种类:花生米、豆类、瓜子、苹果、葡萄等植物性异物28例,占87.5%;其他有塑料笔套、塑料子弹、大头针、乳胶薄膜碎片等。异物停留部位:支气管25例,气管5例,声门下2例。误诊病种主要为肺炎、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不张、呼吸循环衰竭等。本组死亡1例,治愈31例。

2误诊原因分析

2.1过分依赖异物吸入史

呼吸道异物患者一般有明显异物吸入史。32例中,吸入异物史不清者4例(占12.5%),这部分患儿幼小,不能准确叙述异物吸入史,或在异物吸入时未被其父母及他人目睹,因此,未考虑呼吸道异物,直至咳嗽久治不愈或伴发热、气急等症状,临床误诊多以肺炎、支气管炎诊治于本院儿科。因病情反复发作,最后经支气管镜检查而得以证实。

2.2忽略异物吸入史

本组有22例,占68.75%,患者因咳喘、发热诊治于儿科,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基层医院,由于接诊医师对本病及异物吸入史的忽视,仅对其引起的并发症进行治疗,使异物长期滞留,尤其含有游离脂酸的植物性异物,可刺激吸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产生下呼吸道症状,易误诊为肺炎、支气管炎、哮喘等。如1个9岁患儿误食自动铅笔笔头。因发热初诊,自述食入异物,儿科大夫以为进入消化道排出体外,再加上胸片报告是肺炎,遂以肺炎治疗。但8个月内,病情反复发作,高热达39℃以上,wBC40×109/L,肺内感染严重。再次胸片报告是一很小金属异物影,如线形,很类似炎症影,后经支气管镜检查,取出一塑料自动铅笔头,内有一个小金属条0.5mm×8.0mm,异物取出后,患儿治愈出院。

2.3误吸窒息引起误诊

将异物性呼吸道梗阻引起的窒息误诊为呼吸循环衰竭。误吸异物较大,卡于声门或进入总气管内梗阻呼吸道,引起窒息,若诊断正确,抢救及时,迅速取出异物,则多能转危为安。本组1例患儿误吸花生米后呼吸困难,面色发绀,儿科接诊医院不熟悉呼吸道异物诊治措施,而误诊为呼吸循环衰竭,耽误了抢救,造成患者死亡。

2.4X线检查误诊

对非金属异物的诊断,其准确性与放射科医师的专业水平、异物的位置、大小及阻塞气道的程度密切相关,即使X线检查无异物征象,仍不能轻易排除异物存在的可能,应结合临床综合分析,以确诊。本组患者胸透阴性12例,胸片阴性5例,但经支气管镜检查均有异物存在。

3减少误诊的措施

3.1详细询问病史

对于肺炎、支气管炎等疾病治疗效果不理想,病情反复发作者,应考虑到下呼吸道异物可能。主动询问有无口内含物后突然起病的可疑异物吸入史,尤其对无哮喘史的患儿出现持续性的格鲁布性咳嗽或喘鸣,对症治疗无效时,应怀疑有异物吸入。

3.2X线检查

呼吸道异物多为透光性。气管内异物常在气管内上下活动,X线检查多数患者有阴性结果。有研究指出在非好发上呼吸道感染的季节[1],患者若出现咳嗽、喘鸣及肺不张时须排除下呼吸道异物。X线征象必须与临床结合,详细询问异物吸入史。

3.3支气管镜检查

此是临床确诊方法。对于异物吸入史不明确,X线检查阴性,呼吸道感染久治不愈,视患者一般情况,酌情行支气管镜检查术,以确诊是否有异物存在。

4观察护理

4.1术前护理

4.1.1早期诊断:呼吸道异物是危及生命的急症,应及时诊断,尽早取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2]。植物性异物易发生局部炎症而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而易误诊为肺炎,特别是异物吸入时间较长的患者,无明显异物吸入史,但长期咳嗽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经常反复咳嗽或发热,应考虑支气管异物可能。

4.1.2精心护理,稳定患儿及家属情绪。在积极做好各种抢救工作的同时,耐心细致地向家属交待病情,安定情绪,以取得家属的配合。对患儿要精心护理,任何一项操作都要轻柔、熟练。哭闹易引起异物上下活动,堵塞支气管或气管,还易引起支气管痉挛,加重呼吸困难。因此,应避免一切引起患儿哭闹的不良因素。

4.1.3判断异物的位置及活动情况:如异物进入喉部及声门下时,患儿出现剧咳,面色青紫,呼吸困难加重,甚至窒息,此时就地抢救,或急去手术室用喉镜取出异物。

4.1.4术前准备:患儿入院后,即通知禁饮食,准备手术。一般禁饮食6h以上(病情危急者除外),以防在麻醉过程中引起呕吐,或在手术过程中因气管镜刺激咽喉部而出现反射性呕吐,造成误吸。若异物在气管内时间较长,已有感染,体温在39℃以上时,如无严重呼吸困难,在严密观察呼吸的情况下,应先采取降温措施及应用抗生素,使体温控制在38℃以下,然后再行异物取出术。因高热时呼吸、心率加快,在全麻时易引起喉痉挛及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而出现麻醉意外。

4.2术后护理

4.2.1由于手术时气管镜的刺激,术后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喉头水肿,在患者回病房后及早应用类固醇激素防治喉水肿,术后第2天可开始雾化吸入,每天2次,每次20~30min。

4.2.2抗感染治疗:由于异物在气管或支气管内的刺激,特别是异物存留时间较长的患者,术后会有不同程度的吸入性肺炎,术后应继续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4.2.3观察有无血性痰液,特别是急危患儿在无麻醉下行异物取出时,患儿不能很好地配合,易造成支气管镜对气管壁的损伤,术后2d内可能会出现血性痰液。若咯出量较多,颜色鲜红时,要考虑有中、小血管的损伤。此时应卧床休息,应用止血剂等。严密观察痰液的性质及量,以便了解出血是否好转。

4.2.4注意观察呼吸,异物是否取净,对有异物碎粒者,虽然在支气管镜下已取出,但仍要观察是否有残存异物。一旦发现有细小碎粒的存在,要鼓励患儿咳嗽,并加强患侧拍背和引流,使残存的细小异物随痰液排出体外。

5知识宣教

5.1避免给3~5岁及以下的儿童吃花生、豆类、瓜子等食物

避免给3~5岁及以下的儿童吃花生、豆类、瓜子等食物。因小儿牙齿发育不完善,喉的防御反射功能不健全易发生误吸。

5.2进食时保持安静

进食时不要笑、哭闹,打骂儿童或使儿童受惊吓,以免深吸气时将异物吸入呼吸道。

5.3禁将小物品放入口内玩耍

禁将小的物品放入口内玩耍,若发现儿童口内含有细小物品时,应耐心劝其自动吐出,绝不能强行取出。平时应注意改掉儿童口中含物的不良习惯[5]。

[参考文献]

[1]黄选兆.耳鼻咽喉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79-182.

[2]迟立萍.眼耳鼻咽侯口腔科护理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174-177.

[3]王军,韩德民,叶宗英,等.肺段支气管异物八例治疗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4):255-257.

[4]刘大波,曾其毅,罗仁忠,等.儿童塑形性支气管炎内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9(9):683-686.

呼吸道护理诊断及措施篇4

关键词严重多发伤急救护理

严重多发伤伤情重、复杂、变化迅速,并发症多、救治困难,死忘率高。急诊科如何快速抢救生命越来越显得重要,有人曾提出“黄金1小时”的理念,因此,在急诊科进行抢救工作是挽救严重多发伤患者生命的关键,而主动、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对抢救工作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现将抢救256例病人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0~2010年抢救多发伤患者256例,男180例,女76例;年龄4~78岁,平均42岁。车祸伤161例,坠落伤53例,刀砍伤42例,创伤部位以颅脑损伤、胸部损伤、腹部损伤、四肢骨折为主。伤及部位:胸腹联合伤102例,颅脑伤并胸部伤46例,头颅伤并腹腔脏器破裂49例,腹部及其他多处伤24例,多处肋骨骨折并尿道或膀胱破裂17例,颅脑伤并骨折18例,受伤来院就诊时间30分钟~5小时,就诊时心跳呼吸停止5例,处于濒死状态14例,其于均处于休克状态。在急诊科抢救无效死亡4例,其余经抢救处理后住院继续治疗,抢救成功率93%。

急救措施:医护配合非常重要,在抢救工作中,一般是由一名医生指挥协调,2~3名护士协助。

对严重多发伤病患的急救:进入抢救室,由医生对病情做出快速判断、评估和初始救治的同时,护理工作已经展开,一名护士快速准备抢救器材用物并剪去患者衣物。另一名护士快速建立2~3条静脉通路,连接心电血压监护。这一过程应在1~2分钟内完成,为后续操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进一步处理包括稳定呼吸和循环系统: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充分给氧:严重多发伤患者多伴有呼吸道梗阻以致窒息,护理工作应积极配合医生,迅速处理呼吸道阻塞,取出口腔内活动义齿、碎牙、血块等异物,吸净呼吸道分泌物。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氧流量4~6L/分。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和环甲膜切开术,本组14例行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潮气量维持10~15ml/kg,吸/呼比值1.5:1。②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加快补充有效血容量是抢救严重多发伤休克的重要措施。必要时可增加深静脉置管。加快补充有效血容量是抢救严重多发伤休克的重要措施。补充有效循环血量,争取在30分钟内输入平衡液1500ml,然后根据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随时调节滴速。随后输入胶体及新鲜血液制品,晶体与胶体之比3:1,使其恢复血容量。③及时控制出血:严重多发伤的开放性伤、出血快、失血多,在短时间内可造成患者血容量锐减而发生休克甚至死亡。因此,对开放性骨折、活动性出血患者,给予夹板固定和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止血,对于四肢动脉断裂出血,必要时行止血带止血。④生命体征的监测和记录:通过多功能监护仪,持续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留置导尿要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同时据监测结果,了解缺氧情况,随时调整吸氧浓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配合医生进一步明确诊断:若生命体征平稳,可由一名护理人员陪同患者行各项检查,负责看护以及指导搬动等工作,若生命体征不稳,应避免搬动患者,于抢救室内行床边检查,一般由护理人员协调相关辅助检查科室快速到位。若生命体征不稳,但由急需检查,应有医生和护士共同陪同患者检查。

快速明确诊断后,积极做好术前准备:本组所有有手术指征的患者,护士及时做好采血、配血、皮试、备皮、导尿、置胃管等术前准备,通知手术室做好相应准备,护送患者进手术室,并与手术室护士做好详细的交接。

讨论

护理体会:⑴快速抢救生命除了院前及医院内部各科室的协调外,护理配合是节约抢救时间的重要一环。⑵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证,根据多发伤的特点,制定了规范化预检、抢救程序及抢救分工。按aBCDe程序,对伤情做初步判断:①保持气道开放的同时固定颈椎;②呼吸/通气;③控制出血维持循环;④神经系统残疾;⑤暴露。一名护士重点维持循环系统,一名护士负责呼吸道的管理及巡回,通过规范化、程序化的抢救合理分工制度,确保抢救工作急而有序、行之有效,为抢救患者生命赢的宝贵时间。⑶熟练的业务技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护士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和急救技术是提高抢救效果的根本保证。在抢救中,护士及时配合医生解除呼吸道梗阻确保呼吸道通畅。抢救药物要做到“四定”:定人、定时、定点、定量。对病情做到严密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抢救中做到忙而不乱,得心应手,提高抢救成功率。⑷镇静救护,做好患者或家属的心理护理:在救治过程中,护士应以从容镇定的态度,熟练的技术,整洁仪表,稳重姿态,给予患者及家属信任和安全感。及时提供抢救信息,减轻家属心理负担,取得理解和支持,以保证整个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陈卫东,余家平,许敏迪.严重多发伤早期急救护理体会.护理学杂志,1999,14(3):152.

呼吸道护理诊断及措施篇5

【关键词】

急诊;脑外伤;临床护理

我院急诊外科自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急诊脑外伤患者87例,对患者急救、病情观察、术前准备进行了全程护理,患者提供迅速有效、明确到位的医疗护理措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87例,男56例,女31例,年龄5~73岁,平均35.6岁。致伤原因:车祸等撞击伤58例,高处坠落伤9例,钝器伤12例,房屋倒塌石块等重物砸伤5例,挤压伤3例。颅脑损伤情况:单纯颅脑损伤61例,多发伤26例。

1.2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病情分别给予清创、缝合开放性伤口、头颅Ct检查、急诊留观注意病情变化、控制脑水肿预防脑疝、急诊手术治疗。

1.3治疗结果经过积极急救与精心治疗护理,完全康复出院者61例,占70.11%;经手术治疗后生活能自理,但尚遗留轻、中度残疾者9例,占14.75%;长期昏迷、植物性生存3例,占4.92%;外伤性痴呆8例,占13.11%;死亡6例,占9.84%。

2护理措施

2.1急救护理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妥善处理伤口,是颅脑损伤早期最重要的急救措施,也是我们的急救处理原则。

2.2根据病情如无手术指征者,予以吸氧,根据医嘱用脱水剂、留置导尿管,密切观察病情,每1~2h巡视1次,做好必要的看护工作和一些日常生活照料,安慰家属,做好心理护理。告知床位医生,责任护士,让家属在必要时能及时与他们联系,解决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各方面问题。

2.3患者有急诊手术治疗指征者,积极配合急诊外科医生做好术前准备,如配血、导尿。剃头时尽量少搬动头部,防止增加颅内出血,忌损伤头皮,减少感染机会。

2.4心理护理由于急性脑损伤患者事发突然,患者往往处于高度紧张及恐惧之中,我们在采取措施,迅速救治的同时,应注意安慰、体贴患者,向他们说明病情,减轻他们的恐惧,稳定其心理状态和情绪,更好地取得患者的合作。

2.5密切观察意识、瞳孔、血压的变化通过患者睁眼、言语和运动的反应,了解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瞳孔的变化常能提示颅脑损伤的病情发展状况。注意观察患者瞳孔的大小、形态、对光反应变化。对有瞳孔改变的患者,要注意多次动态观察、前后对比,及时了解患者病情进展情况,为进一步采取措施,提供了有效、及时、充足的证据。尤其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血压下降常提示循环功能不良。低血压的患者,要及时全面检查患者是否合并胸腹腔脏器损伤所致的出血性休克或四肢骨折等引发的创伤性休克,尽早查明原因以利于早期进一步治疗。

2.6颅内血肿与脑疝的病情观察外伤性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常见的继发性脑损害。若血肿不断增大,未及时发现处理,就将引起颅内压增高,有可能形成脑疝并进而危及患者生命。护理过程中观察到患者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伴有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是颅内血肿形成的重要依据;在观察中如出现脉搏缓慢有力(<60次/min),呼吸深慢,收缩压高而脉压大,则提示颅内血肿存在或继续增大。脑疝是颅内压增高最严重的并发症,如不及时诊断处理,随时可能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如患者在病程中突然出现意识改变,表情淡漠、嗜睡或躁动、昏睡,进一步发生频繁惊厥、瞳孔出现大小不等、对光反射消失或呼吸节律不整,是脑疝形成的早期标志[1]。

2.7供氧及吸痰脑外伤后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后,由于脑部血流的改变,颅内血肿及颅内高压的形成,再加上呼吸功能不全、休克等多因素,极易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加重患者脑细胞的继发性损害,影响预后。因此,应给予吸氧,改善机体缺氧状态,减轻脑水肿。吸痰前应充分给氧,每次吸痰时间<15s,吸痰后注意听诊双肺呼吸音,以判断吸痰效果。

3护理体会

急性脑外伤患者,病情变化多端,如不及时给予有效的救治,就可能导致患者死亡。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高超扎实的护理技术,及时有效地配合医生救治。通过本研究得出,本组87例急诊脑外伤患者,根据不同的外伤情况,对患者急救、病情观察、术前准备进行了全程护理,患者提供迅速有效、明确到位的医疗护理措施,完全康复痊愈出院者61例,占70.11%。由此可见,尽早对脑外伤患者实施处理与救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精心护理,有助于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残率。

呼吸道护理诊断及措施篇6

【关键词】血液内科;急诊;脑出血;护理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业的进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如水土污染、空气污染、固体污染等[1]。这些环境问题都可能诱发血液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癌等。同时,由于老龄化人口的增加以及不正常的生活习惯,致使脑出血的患者不断增加[2],血液内科的急诊护理作为抢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的一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的136例血液内科急诊患者为例,探究优质有效的急诊护理方案。

1材料与方法

1.1样本: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的136例血液内科急诊患者。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74例。年龄范围在18~79岁,平均41.6岁。其中出血性疾病最多占52.21%(71/136),以脑出血为主,红细胞系统疾病占16.91%(23/136),白血病系统疾病占30.88%(42/136)。1.2急诊护理:对于血液内科急诊的患者,时间是抢救的关键。这就要求医护人员熟练的掌握急诊护理的每一个环节,分工明确,并按照标准的操作流程对患者进行护理,即先评估患者的病情,再进行呼吸系统管理、循环系统管理,观察患者的各方面指标并采取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各项护理措施[3]。1.2.1评估病情:当患者进入急救阶段时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快速准确的评估。首先通过患者的症状初步进行归类,如急性出血、高温发热、贫血等[4]。再依靠家族病史或患者的既往病史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解并判断患者所属的疾病类型,如较为常见的脑出血症状,应先对患者进行颅脑Ct扫描,依据Ct检查结果判断患者出血部位、出血量、血肿形态等,为之后的治疗提供指导。做到从整体上了解患者的病情,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1.2.2呼吸系统管理:呕吐是脑出血患者较为常见的症状,一般呼吸道会被患者的呕吐物堵塞,造成的呼吸不畅会威胁患者的生命。急救诊治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呼吸的通畅。如患者呼吸道有异物应及时清理,如患者仍在呕吐阶段应将患者的身体侧倾,以防止呕吐物进入呼吸道。如以上工作进行后患者仍然呼吸受阻,应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或人工呼吸,最大程度保证患者呼吸的顺畅,防治缺氧造成的损伤。1.2.3循环系统管理:脑出血患者的血容量往往不足,医护工作者应检测患者的颈动脉以及桡动脉,当患者的收缩压低于60mmHg时,医护人员感觉不出颈动脉搏动,当患者的收缩压低于80mmHg时,医护人员感觉不出桡动脉搏动。此时应建立静脉通道,及时对患者的血容量进行补充。1.2.4急救成功标准:患者的各生命体征恢复,如心跳正常,呼吸正常,循环系统正常(动脉收缩压高于80mmHg),送往住院部无生命危险。

2结果

通过有效的急救措施及护理手段,我院136例急诊患者中118例患者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86.76%,抢救失败18例,病死率为13.24%。死亡18例中,9例为脑出血患者,4例为血友病患者,3例为白血病者,2例为淋巴瘤患者。

3讨论

血液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引起的严重后果对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血液病可以分为造血干细胞疾病、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等几大类。很多血液病来势凶猛,如不及时抢救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本院遵循急救白金十分钟的标准,利用最高效的护理手段配合及时的救治挽救患者的生命。护理工作者合理的安排站位,及早的进行严密的组织分工,并在抢救过程中有秩序的配合。依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呼吸系统管理、循环系统管理,观察患者的各方面指标、采取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各项护理措施等链式并联样的操作,把握急救过程中最宝贵的10min。为了抓住抢救的宝贵时间,在护理过程中应该多项措施同时进行,护理工作者由曾经的被动执行医师的安排转变为主动执行各项急救护理工作,以患者的病情为依据,使护理工作有预见性。如患者持续的呼吸不畅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操作时,护理工作者应提前帮助患者开放气道,并打开呼吸机,根据患者病情调节合适的参数,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气管插管。同时另一位护理工作者可以建立静脉通道,并采血化验,同时操作保证护理的高效性,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在按照规范流程进行急救护理时也要注意对症护理、对因护理,在不能明确患者病因的情况下要谨慎护理。对血液内科急诊患者进行及时、正确、优质、有效的护理以及安全迅速的治疗,我院抢救成功率达到86.76%,最大程度上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病死率,应该受到临床的推广与重视。

参考文献

[1]刘翠云.血液内科病人的内科急诊研究[J].中外医疗,2010,29(15):60-61.

[2]徐丽珍,廖玲丽.风险管理对血液科护理安全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3):111-117.

[3]李晓屏.血液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风险管理[J].全科护理,2009,7(19):1758-1759.

呼吸道护理诊断及措施篇7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气道阻塞;重型颅脑损伤

重型颅脑损伤是严重的创伤性疾病,多由交通事故、撞伤、高空坠落、挤压、头部外伤等引起,病情复杂,起病危急。通常,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表现为昏迷、咳嗽能力减弱、排痰功能减退,造成患者误吸,使下呼吸道阻塞,导致肺不张进而呼吸停止。因此,气道护理是保持气道通畅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提高气道护理的效果,笔者在气道护理中采用预见性护理,降低了呼吸道阻塞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2月~1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8例,女20例。年龄5~81岁。硬膜外血肿21例,合并脑疝3例,硬膜下血肿18例,合并脑疝2例,脑挫裂伤44例。收治患者中行开颅血肿清除术23例,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3例,脑挫裂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即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且昏迷时间>6h的颅脑损伤[1]。

1.2方法护理工作中,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预见其可能存在呼吸道阻塞,伴有意识、瞳孔、血压、肢体活动的改变,要严密观察患者,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防止发生呼吸道阻塞、脑疝及呼吸、心跳骤停等,观察患者痰液的粘稠度及排痰能力,注意面色、脉搏是否异常,是否发生窒息。

2结果

本组8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者12例,术中气管插管者10例,放置口咽通气管者12例。除死亡6例,放弃治疗6例,术中转入iCU治疗7例外,其余69例通过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均未发生呼吸道阻塞。

3预见性护理

3.1护理患者取侧卧位或头侧仰卧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避免引起呼吸心跳骤停,颅内高压无禁忌患者,采取床头抬高15°~30°,定时进行交换,并翻身叩背,翻身每3h1次,叩背3次/d[2]。

3.2充分给氧连接吸氧装置,给予氧气吸入,给氧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充足给氧.吸痰前后要给予高流量吸氧.

3.3严密观察病情连接多参数监护仪,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脉搏氧,观察意识、瞳孔、面色及肢体活动情况。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变慢,脉搏氧低于90%,面色发绀,听诊呼吸道有痰鸣音,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发生呼吸道阻塞。本组患者发生呼吸道阻塞9例。

3.4保持呼吸道通畅①开放气道。对于舌后坠者要放置口咽通气管,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使其气道开放。本组患者中放置口咽通气管20例,气管插管30例,气管切开20例。②气道湿化。对于放置口咽通气管者、张口呼吸者、气管插管者、气管切开者均要采用气道湿化,以稀释痰液,便于痰液吸出。湿化液采用注射用水50ml+盐酸氨溴索15mg,以5~10ml/h的速度,由微量注射泵控制24h不间断地、匀速地向气道内滴入。湿化效果的评价:①痰痂的判定标准为痰液外观明显粘稠,常呈黄色,不容易被吸痰器吸引出来,粘附于管壁。②湿化效果评价。湿化满意:痰液稀薄,能顺利吸出或咳出,气道内无痰痂,听诊呼吸道内无干鸣音或痰鸣音,呼吸通畅。湿化过度:痰液过于稀薄,需不断吸出,听诊气管内痰鸣音多,患者频繁咳嗽,烦躁不安,人机对抗,出现发绀。湿化不足:痰液粘稠,不易吸出或咳出,听诊有干鸣音,气道内可形成痰痂,患者可出现突然的吸气性呼吸困难,烦躁,发绀,脉搏及血氧饱和度下降[3]。③护理人员根据气道湿化的效果和痰痂情况,及时调整湿化液的速度,达到满意的湿化效果,同时翻身扣背,利于痰液及时吸出,确保呼吸道通畅。④采用机械排痰机排痰,2~3次/d,5~10min/次。⑤及时吸痰,吸痰管要选取管壁平滑,带有侧孔的硅胶吸痰管或一次性吸痰管。气管切开的患者,吸痰管的外径不超过气管套管内径的1/2,插入深度要超过内套管1~2cm,上提吸痰同时旋转抽吸,不超过15S/次,吸痰次数不超过3次,吸痰前后予2~4min的高浓度(50%~60%)氧气吸入[4]。本组患者均进行了气道湿化。

3.5做好家属的指导工作颅脑损伤患者多由交通事故、意外伤害等引起的。由于事发突然,病情变化迅速,家属难以接受,常表现过度紧张,情绪激动,言语过激,期望过高,为治疗和护理带来一定的难度。护理人员首先要理解他们,安慰他们,同时配合医生解释治疗和护理的方法,取得家属的配合和支持。

4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不仅直接导致呼吸中枢功能障碍,引起呼吸异常、呼吸抑制、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排痰功能丧失,而且脑损伤可以影响呼吸道发生气管粘膜下出血、神经元性肺水肿、肺炎等并发症。同时,呼吸道的分泌物、血液、呕吐物很容易误吸入肺,加之颅脑损伤患者往往由于颅内压增高而应用某些镇静剂,可能导致呼吸抑制、患者意识障碍、昏迷,不能及时排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因此,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预见存在呼吸道阻塞的可能。

预见性护理体现在护理的整个过程中,预见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能存在有呼吸道阻塞的风险,随时可能就发生窒息、呼吸及心跳停止。及早采取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给予合适的,充分给氧,严密观察病情,及时了解患者呼吸道是否通畅,根据影响呼吸道的因素采取合适的护理措施并取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保证预见性护理措施的顺利实施,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本组8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过进行积极有效的预见性护理,减少了意外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84.

[2]乔来娣,潘朝霞.集束化综合方案在老年重症肺炎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11):33-34.

呼吸道护理诊断及措施篇8

【关键词】基层医院;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4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30-01

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类型趋于多样化,如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甲型流感等,该类疾病以其发病迅速、传染性极高、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样等特点,成为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重大隐患。作为医院传染科,应该针对该类疾病的特点积极发挥其社会效益,做好该类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以降低感染率[1]。本文就我院近年来在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方面的工作措施进行总结,我院传染科积极实施了科学的疾病控制措施,有效提高了患者就诊及医护人员治疗的安全性,降低了该类疾病的危害及影响,具体措施总结如下:

1预防措施

呼吸道传染病的控制、隔离、治疗等各个流程十分重要,缺一不可。作为基层医院,积极做好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工作显得十分必要,因为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在基层早期予以切断,可以降低更多不必要的疾病传播和流行。

11接种疫苗疫苗接种是目前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主要措施,其主要对象为15岁以下儿童,注射疫苗后,可以有效提高受治人群的免疫水平,该方式是使人群在病发之前进行预防,亦可用于某些传染病病发之后的治疗及控制。目前,用于人群接种的病毒疫苗种类较多,如风疹、流感、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疫苗,接种后可防止致病菌的侵入,从根本上达到降低发病率的目的。

12一般药物预防许多药物对于传染病有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如磺胺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有预防作用;红霉素可以预防百日咳、衣原体、支原体肺炎;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患者可口服异烟肼,以控制病情[2];若为可能接触炭疽的人群,可以使用青霉素,给药方式为肌肉注射,或者使用四环素一周,给药方式为口服。不过这些方法目前临床应用并不多。另外,如果医护人员自身防护措施没有严格把控,与传染病患者或者疑似患者有过接触,应立即采取隔离观察措施,必要时使用一些预防性的药物,避免出现医护人员的感染。

2呼吸道传染病的控制方法

21及时隔离观察医院应对传染科日常诊疗工作进行细化,设立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的独立区域,这样便于控制患者的病情。在接受患者时,发现有症状与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相似的患者,应第一时间送至医院独立设置的特殊区域,将其隔离,医院医护人员必须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使用外科口罩,出入隔离室时,应使用隔离衣,医疗设备应一对一使用,非该科室的医护人员严禁进入隔离室。另外,应将患者随身的污染物及时运送至医院的制定区域内,医生、患者的通道与患者污染物的运送通道也应分开,避免出现交叉感染。

22做好消毒工作呼吸道传染疾病的致病菌对高效含氯消毒剂的耐受性不佳,容易被杀死,因此,呼吸道传染病的病房内,应严格做好消毒工作。使用含氯高效消毒剂时,应选用国家批准的消毒剂,并保证质量合格,按照医院相关规定及使用说明,每天定时在病房内进行消毒工作。患者使用的医疗器械、物资等,均需进行严格的杀菌消毒,如氧气湿化瓶、喝水的水杯等。每个患者的衣物等也应该分别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在进行清洗时,不仅需与一般患者衣物分开,统一病房的患者异物也应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感染[3]。每日监测含氯高效消毒剂的浓度,保障消毒工作的有效性。患者治愈出院后,其使用过的物器械等,需经过终末消毒,才能正常投入使用。

23患者分类管理患者症状的患者,其致病原因各有不同,不能对其一概而论,而需将其进行准确诊断后,科学分类,并进行分类管理。一般的呼吸道传染分为三类,即发热患者、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及类流感样患者,三者的控制措施均有所区别,具体方法如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发热患者。一般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都会出现发热现象,对于有发热症状的患者应注重其第一部的诊断,根据诊断结果进行正确的分诊,再进行具体的后期控制与治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不明原因肺炎。该类患者应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方案》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了解其变化、控制病情发展发现及其相似的病例时,应组织院内相关骨干医师进行讨论、分析,及排查,若还是无法确诊,应先将患者有效隔离,并及时向当地传染病控制中心报告,以待后期处理[4];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类流感样患者。加强类流感样患者的监控,把握该疾病的变化情况及活动特点,以便及时发现变异,控制疾病发展,同时亦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刘坤,曹彬,丁枭伟,闫勇,李春燕,侯生才,王辰综合性医院中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的防控[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02):23-25

[2]高洪敏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护措施[J]职业与健康,2009,25(24):2819-2821

呼吸道护理诊断及措施篇9

多发性损伤是指在意外机械力作用下,人体同时或相继有2个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遭受创伤。这种损伤往往属于严重创伤。它具有伤情复杂,合并伤多,死亡率高等特点。故在救治过程中快速、准确、有效地进行抢救,是挽救患者生命和后继治疗成功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我院自2010年1o月至2012年9月共收治多发性损伤患者7o例,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男64例,女6例,年龄4~71岁,20~40岁47例,占67.14%。其中手术治疗55例,非手术治疗l5例,除4例因失血过多,多脏器衰竭死亡外,余均治愈出院。

损伤部位按aiS.90九分法,其中头部9例(6.o%),面部14例(9.4%),颈部1l例(7.4%),胸部11例(7.4%),腹部66例(57.7%),骨盆7例(4.7%),脊柱5例(3.4%),四肢6例(4.0%),平均损伤部位2.1处。其中腹部损伤为最多,其次为面、胸、颈部。

2急救护理措施

2.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改善缺氧状态:创伤患者一律及时有效给氧,以40%氧浓度,3~5L/min氧流量较为合适。患者呼吸道必须保持通畅,遇有合并头面部损伤者,要彻底清除呼吸道内的血块、异物;遇有喉头水肿,舌后坠者,可用舌钳夹出,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本组有9例合并颅脑损伤,为加速气体交换,立即行气管插管,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效果满意。

2.2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患者因创伤、失血均有不同程度的休克,故应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路,一条用作扩容,输血补液,抗休克治疗;另一条输入各种抢救药品;第三条静脉通路采用16~18G静脉留置针,必要时行中心静脉置管术,保证液体的输入。

2.3采取心电、呼吸监护,留置尿管,严重休克者行中心静脉压。

2.4对四肢骨折及出血伤口均采用加压包扎,夹板初步固定伤肢。

2.5协助医生进行必要的诊断性操作:本组患者常规行诊断性腹腔穿刺术。对伤史不明,疑有腹部伤一次腹穿阴性者,在观察期再行腹穿术。

2.6对有手术指征的患者要及时做好抽血、配血、备血,药物试验等术前准备。

2.7对无紧急手术指征的患者要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并做好记录。必要时由责任护士制定急救护理计划,各班护士依照执行。

3体会

3.1快速、准确、有效的急救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初步判断伤情后,首要措施是解除呼吸道梗阻及休克复苏。休克复苏时常选用上肢大静脉,采用16―18G静脉留置针,既能满足短时间内的扩容需要,又避免了静脉切开。本组有21例伴有不同程度休克,均在2h内使收缩压维持在9o~98mmHg。

窒息是最紧急的症状,意识不清者呕吐物误吸、舌后坠是窒息的常见原因。本组有9例气管插管,16例放置口咽通气管。

及时吸引,保证呼吸道通畅。快速、准确、有效地施救措施,既保证了呼吸循环功能的稳定,又为进一步诊断和专科处理创造了条件。

3.2规范化、程序化的急救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前提:在救治过程中,一般分为初步判断伤情,复苏处理和详细、全面的体格检查3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采取相应措施,护理人员应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使抢救工作紧张有序,忙而不乱。实践证明:规范化、程序化的急救护理简洁、明确,易于掌握,行之有效。

呼吸道护理诊断及措施篇10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0-09—2014-01我院神经外科收治入住iCU患者80例。纳入标准:发病危重,急诊iCU收治;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呼吸机使用诊断标准符合1997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呼吸机使用诊治规范;Bmi<20kg/m2;年龄20~80岁;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应用机械通气<48h的神经外科患者;应用机械通气前已有明确的细菌性疾病,应用机械通气后细菌培养并未出现新的病原菌患者。根据随机抽签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Ⅱ(apaCHe-Ⅱ)评分、通气时间与iCU入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干预方法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知识宣教,同时进行常规护理。治疗组:使用神经外科患者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护理流程进行针对性一对一护理干预,重点是进行消化道护理干预。首先对护理人员与患者采取一对一等形式,强化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理生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治疗、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措施等相关方面知识,深化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也让患者积极配合。积极规范消化道护理的操作流程,强化对消化道护理操作的监督,做好相关数据收集工作。同时也收集实行消化道护理后意外拔管、不良反应等现象的发生情况,严格执行床头抬高的护理措施,完善相关护理措施的数据收集和记录工作,并在护理管理过程中做好监督,记录每个患者的床头抬高起始时间、抬高角度等相关资料。在护理管理中加强对吸痰、雾化吸入和胸部物理治疗等操作的监督,强化无菌概念。加强对护理人员专科技术培训,强化无菌概念,做好监督工作。同时积极做好心理护理,对患者及家属应积极进行心理疏导,指导患者及家属在营养支持前后正确配合治疗和护理的方法。采用示教的方法,指导患者进行咳痰训练、腹式呼吸锻炼及有效咳嗽等,直到患者掌握,并及时评估患者锻炼情况。

1.3观察指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标准:应用机械通气48h以上,呼吸道有脓性分泌物或气道分泌物培养阳性,临床出现发热,血白细胞总数较前增高(wBC>10.0×109/L);排除肺水肿、肺出血、非感染性肺间质疾病。所有患者在干预前后进行Bmi的测定与皮褶厚度(tSF)的测定,此2个指标能够很好反映患者的身体状况。同时护理后对相关认知情况进行调查,主要为知识宣教、口腔护理、床头抬高护理与消化道管理等执行情况。

1.4统计方法应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正态分布时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时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iCU住院期间,治疗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2.5%(1/40),对照组为12.5%(5/40),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2.2体质状况变化干预后2组Bmi与tSF值均明显增加,与干预前对比差异明显(p<0.05)。但均未达到肥胖的标准,干预后Bmi与tSF值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认知情况干预后,治疗组健康宣教、口腔护理、床头抬高护理与消化道管理的认知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神经外科患者是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高危人群,一旦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将会加重患者病情,影响患者的康复,增加患者医疗费用[9]。而抗生素联合应用导致大量出现重耐药情况使治疗变得更加困难,影响患者康复。近年来我国的神经外科正朝着低龄化、复杂畸形矫治方向深入,手术、体外、监护技术的进步,使过去不能治疗的重症神经外科疾病得到救治,但同时呼吸衰竭的发病率有所上升,机械通气时间延长,为此需要积极进行护理干预,最终达到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

在具体护理中,做好呼吸道护理干预,加强对患者的口腔护理与胃肠功能的保护,加强呼吸道管理,加强呼吸机环路的管理等措施对于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我们积极加强护患双方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相关知识教育、强化患者消化道清洁消毒、实施规范口腔护理、严格执行床头抬高措施、加强呼吸道管理和呼吸机环路管理等多方面的护理措施,并将上述措施应用于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