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财务管理行业调研报告十篇财务管理行业调研报告十篇

财务管理行业调研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2:54

财务管理行业调研报告篇1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研究;差别报告

由于中小企业①不在或主要不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会计基础相对薄弱,十分需要对其会计工作加以指导,而在各国会计实务中恰恰缺少这样的指导。2004年,欧盟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中小企业还需要提高遵守现有的会计管理制度的水平,以确保在进行贸易保护调查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上市公司及大中型较为完善的会计制度相比较,中小企业无论是在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方面,还是在具体会计制度的执行方面,显然与欧盟的要求相去甚远(stephen&aron,2004)[1]。

一、中小企业财务报表类型及使用者

berryman(1983)[2]研究表明,近年来美国一些中小企业相继破产、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其财务管理和财务报告质量不高。在berryman研究的基础上,mcmahon和holmes(1991)[3]针对北美地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和财务报告的准则和实务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很不完善且质量普遍不高,而且这些企业所执行的会计准则在近15年未曾发生重大的变化。mccahey(1986)[4]研究了澳大利亚40家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实务,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均编制了财务报表,业主和管理人员是财务报告最主要的使用者,出借贷款的银行官员次之。在另一项有关澳大利亚中小企业的调查研究中,mcmachon(1998)[5]发现有大约84.5%的小型制造企业编制了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而只有79.6%编制了现金流量表。barker和noonan(1996)[6]调查了英国多家中小企业的董事和审计师,并征询他们对每年财务报告的重要性进行评价。这些研究表明财务报告是中小企业日常管理信息的主要源泉。hussey(1997)[7]向社会公布了一项关于研究英国89家中小企业的调查问卷,他们的调查研究表明:(一)中小企业编制财务报表;(二)银行和公司的董事是这些财务报告的最主要的使用者。chauveau,deartini,和andmoneva(1996)[8]研究结果也表明中小企业财务报告与其内部(管理层)和外部使用者(银行)最为相关。prem和sayel(2002)[9]对巴林85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财务报告使用情况进行了研究,并设计了大量的调查问卷对公司的常务董事/总经理和财务部门负责人进行实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所有的企业均编制了资产负债表,90.3%的企业编制了收益表,48.4%的企业编制了留存收益表,另外还有71%的企业编制了简化了的现金流量表。在财务报告使用者方面,银行(banks)是财务报告最主要的使用者(49%),合伙人(partners)次之(13.7%),债权人(creditors)排列第三。

二、中小企业应用会计准则情况②

barker和noonan(1996)[6]对爱尔兰中小企业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他们发现有多半数调查者一直遵从英国会计准则和公司法,但是也因此给中小企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这些公司普遍认识到“关联方交易”是它们所面临的比较困难的准则。除此而外,31%的公司要求免去中小企业的审计,22%的调查者要求尽可能少披露信息,20%要求公司的管理层注重会计准备工作。在同样的一份调查中,43%的调查者认为当准则可适用时,并且金额达到了实质性的要求时,所有的公司必须遵守所有的准则。所得税会计准则、会计政策、存货、政府援助、折旧、租赁以及所得税等均具有很高的可执行度。这项调查还显示出调查者关于准则方面的知识过于陈旧。murphy(1999)[10]检验了瑞士中小企业自愿性运用ias的特性。并使用22家企业的两组相同样本数据,他确认运用ias的企业与运用本国准则的企业相比,会得到明显的利益。外国活动变量、以及国外销售被证明是重要的统计变量。同样,saleem(2000)[11]研究33家约旦企业,发现实际提供的财务报表与ias1(编制财务报表准则)财务报表的编制要求之间存在着许多统计口径上的差别。prem和sayel(2002)[9]研究了巴林中小企业选用国际会计的利弊得失,并通过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使用ias不但可以增加中小企业财务报告的效率(efficiency)和效力(effectiveness),而且还有助于增强其信誉等级评定,获得银行贷款,实现这些企业的经营目标。在选取85家样本公司中,所有的中小企业均接受了ias-4(折旧会计)和ias-13(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揭示),原因主要是这两个准则与基本的会计实务密切相关,因此几乎所有规模和类型的企业均接受这两个准则。同时,也有一部分准则不适用于中小企业或者说中小企业一般不选用这些准则如:物价变动会计(ias-6)、物价变动效果的信息反映(ias-15)恶性通货膨胀经济时期的财务报告(ias-29)、所得税会计(ias-12)、企业合并会计(ias-22)、研究与发展成本(ias-9)以及银行与类似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揭示(ias-30)等等一般都不被中小企业采用。而且,他们还将中小企业选用ias的程度分为高度选择(highadoption)、中度选择(moderateadoption)和低度选择(lowadoption)。premlaljoshi,sayelramadhan(2002)主要研究了巴林的小公司选取国际会计准则的程度和会计实务。有关应用ias调查问卷结果表明:86%(36个公司中有31个)的公司认为ias与它们非常相关。所有的公司都编制了资产负债表,大多数公司编制了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而且这些公司还接受了相关的审计。银行和公司合伙人是公司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存货、折旧、财务报表揭示以及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指标等。

三、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意见

为促进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于2001年9月在日内瓦召开了第18次会议,其议题主要是讨论和研究中小企业会计国际指南。鉴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先后都制定了针对于中小企业的会计指南,而同样需要对中小企业会计实务进行规范加以规范和指导的发展中国家,却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因此专家组认为规范和制定中小企业会计指南迫在眉睫。联合国会计专家组还就中小企业会计问题达成以下要点:第一,按财务报告的要求,将中小企业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大的中小企业,指那些公开发行证券或关乎公众利益实体,以及银行和金融机构。第一层次的企业应当全面遵守国际会计准则。第二层次是指,不公开发行证券或不必向公众提供财务报告的实体。这些实体也许有不担任高层管理职位的股东,通常有足以跟踪交易和监督信贷的内部会计专门知识,而雇员也不止仅有几个。这类企业采用简化的国际会计准则。第三层次是指,业主从事管理工作,只有少数雇员,规模很小,这类企业采用简化的权责发生制。第二,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业背景不同,不可能在国际层面上就不同层次的企业,规定统一的标准。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应当交由各国根据其自身情况加以确定。第三,会计标准的设定,应当能够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相应的采用上一层次的会计标准。第四,由于第二个层次采取了简化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因此,如何对国际会计准则简化,就成为专家组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特设指导委员会提出了一套简化的国际会计准则,可供第二层次的企业所采用③。2002年10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理事会在日内瓦召开了第19次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会议。此次会议着重讨论了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并针对专家组在现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综合考虑其他国家关于中小企业会计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的一套适用于普遍意义上的经济业务的报告模型进行了讨论。

       四、英国中小企业财务报告体系研究

与上市公司需要按照有关规定编制完整财务报告体系相比较,中小企业往往采用较为简化的差别财务报告体系。根据差别报告的基本原理,中小企业应该在报告的详细程度、报告对象、报告方式等方面有别于大型企业,即采用内容简略、重点突出、即要便于纳税又便于管理的报告方式。西方发达国家首先认识到差别报告的重要性,并通过立法或制订会计准则等形式对中小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予以规范化。目前,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少数国已了针对中小企业的会计准则,美国在部分准则中已开始注意到差别财务报告问题,德国在商法中有特别规定,要求中小企业进行差别财务报告。欧盟、联合国国际会计准则与报告政府间专家组对中小企业差别报告问题制订了法令和指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立项研究制定了中小企业国际会计准则,其他一些国家如马来西亚等也都对此问题给予了充分关注。

根据《英国小型报告主体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现金流量表作为自愿披露信息而没有强制要求,但准则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自愿提供此类信息。而且,《小型报告主体财务报告准则》的企业可以不采用其他会计准则,由于会计业务创新,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没有涵盖的内容,仍应遵循一般会计准则。④英国上市公司的审计被几大国际会计事务所垄断,小型不活跃的公司可以选择不委任会计师。除受某些限制外,营业额不超过35万英镑且资产负债表总额不超过140万英镑的股份不公开公司不必经过审计。此外,英国还专门针对小型报告主体制订了会计准则。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从降低企业负担的角度出发,要求会计团体咨询委员会(ccab)成立一个工作小组,就小型公司如何应用会计准则进行广泛咨询,是否需要根据某些报告主体的规模以及它们相对缺乏公众的利益等,为它们豁免遵守会计准则提出一些标准。ccab工作组于1994年11月了一份咨询文件,建议会计准则委员会应允许满足公司法关于小型公司的所有报告主体豁免遵守所有的会计准则,这份咨询文件为小型公司使用会计准则设定了最低的要求。ccab工作小组在1995年12月还了一份题为《量体裁衣》(designedtofit)的文件建议为小型报告主体制定特别的财务报告准则。asb基本上接受了ccab工作小组的建议,并根据《量体裁衣》中的建议,在1996年12月了关于小型报告主体财务报告准则草案的征求意见稿,其中取消了《量体裁衣》中对汇总现金流量表的要求,增添了对债务托管安排的指导意见,并把使用范围扩大到小型集团中。时隔一年后,1997年11月asb正式《小型报告主体财务报告准则》,并先后对其进行两次修订,每次修订都是基于实际工作情况的仔细监督而进行的,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独特的专门为小型报告主体制定的会计准则,为财务报告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最近一次修订是2000年3月生效的《小型报告主体财务报告准则》,其主要适用于旨在真实和公允反映财务状况和损益情况的报告主体,包括:(一)根据公司法成立,并在公司法成立,并在公司注册登记处申报报表时,有权获得立法对小型公司作出的豁免条件的公司;(二)如果按照公司法成立,将属于第(一)类的报告主体,但不包括建筑互助协会。这类报告主体应遵守会计原则以及公司立法(或其他相关法律)关于呈报和披露的要求,后者已经考虑了《小型报告主体财务报告准则》以及提供真实和公允观点的需要。2000年3月生效的英国小型报告主体财务报告准则共有十七项(其中第七项已取消),实际上只有十六项。

五、我国规范中小企业财务报告体系的启示

我国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开始涉足中小企业差别财务报告研究,丰富和拓展了中小企业会计等相关问题研究的范围和领域,同时也增强了对中小企业会计实践的理论解释和现实指导性。但是,与大企业、上市公司等相对成熟的会计理论体系相比较,我国关于中小企业会计问题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学术界的研究也仅仅局限于技术探讨层面,对于中小企业会计问题往往局限于泛泛议论,尚未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框架。有鉴于此,我国现阶段,规范中小企业财务报告体系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中小企业会计理论研究,注重研究中小企业会计的特殊性和差异性。首先,要明确中小企业的界定范围,中小企业主要是指规模较小,是在所处行业中不能起主导作用,不能对所处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企业。其主要特征是就是企业具有独立性,所有者与经营者的一体化,经营者对劳动过程的直接参与,家族经营,经营者对全体从业人员进行直接管理等等。在我国现阶段,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和部分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是中小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其次,通过研究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上市公司的差异性,来分析研究我国中小企业会计的特殊性,如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特殊性、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公开性以及不同组织形式下,中小企业会计的特殊性。只有渗透了解中小企业的特殊性,才能够真正的从本质上、深层次挖掘中小企业会计的特殊性,进而研究中小企业会计面临的困境,促进中小企业会计从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不断完善和发展。

第二、加快制定中小企业差别报告会计规范,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现阶段,建立差别财务报告体系已为世界各国所共识,因此,我国加快制定和完善中小企业差别报告会计规范,一方面,可以减轻中小企业在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方面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统一规范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全面提高其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同时,随着世界各国中小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日益频繁、业务量日益增多,建立差别财务报告体系,还有助于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在中小企业领域内的交流与协调。因此,加快制定中小企业差别报告会计规范,既是会计国际化潮流的需要,也是我国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

第三、加强中小企业会计监管的理论研究和探讨。现阶段,由于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无须对外公开,企业经营者与管理者往往合二为一,因此,出于减少税收和获得外部融资的目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普遍不高,往往针对不同部门准备两套、甚至多套账。如对于税务部门,则尽量减少利润,以达到少交税的目的;对于银行等部门,则往往粉饰出较好的业绩,来尽可能获得更多的贷款。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中小企业信誉质量极低,银行等部门也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而在实际监督过程中,财政、税务、银行等部门的监督重点往往都在大型企业、国有企业,而中小企业点多面广,不被这些部门所重视,甚至出现了“监管真空”。因此,为全面提高中小企业信誉和信息质量,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应该注重加强对中小企业会计监管的研究。从理论研究中小企业关系和成本的特殊性,从产权理论研究中小企业的会计产权特点,从利益分配理论研究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参与中小企业收益分配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中小企业会计监管的必要性、监管目的、监管方式以及监管内容。

总而言之,随着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有关中小企业会计问题以及差别财务报告的研究将越来越受大家所重视和关注。 

[注释]

①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已经在中小企业版上市的企业,不在本文所界定的中小企业范围之内。另外,一些大企业的子企业或控股企业,虽然其规模上与中小企业相似,由于其性质上不具有独立性,因而本身就不属于中小企业范畴,也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②现阶段,只有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少数国家已经制定了或正在制定和完善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会计指南。

③这些准则包括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第2号(存货)、第7号(现金流量表)、第8号(当期净损益、重大差错和会计政策变更)、第10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第12号(所得税)、第16号(不动产、厂场和设备)第17号(租赁)、第18号(收入)、第20号(政府补助会计和政府援助和披露)、第21号(汇率变动的影响)、第23号(借款费用)、第24号(关联方披露)、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第38号(无形资产)在内的一套国际会计准则。

④由于小型公司和大型公司(包括上市公众公司)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不同,对后者的披露要求更为复杂,因此,英国和爱尔兰共和国已经采用了欧盟公司法第4号和第7号指令,允许小型公司在编制向公司注册处申报的简化报表和向股东提供的法定报表时获得更广泛的豁免。

[参考文献]

[1]stephena.boyko&arona.gottesman.smallisbeautiful[j].thenationalinterset,2004,(77):105-111.

[2]berryman,j..smallbusinessfailureandbankruptcy:asurveyoftheliterature[j].europeansmallbusinessjournal,1983,(4):37-48.

[3]mcmahon,r.g.p.,&holmes,s..smallbusinessfinancialmanagementpracticesinnorthamerica:aliteraturereview[j].journalofsmallbusinessmanagement,1991,april29(2),19-29.

[4]mccahey,j.e..anappropriatefinancialreportingframeworkforsmallcompanies[j].masterofcommercethesis,universityofmelbourne,melbourne,australia.1986,.(4):71-83.

[5]mcmahon,r.g.p..financialreportingtofinanciersbyaustralianmanufacturingsmes[z].researchpaperseries,thefindersuniversityofsouthaustralia,australia.1998:98-111.

[6]barker,p.,&noonan,c..smallcompanycompliancewithaccountingstandards[z].theirishsituation,dcubsresearchpaperno.10,dubincityuniversity,1996.

[7]hussey,j.,&hussey,r..thesurvivors:privatecompanies’progresssincetherecession[m].london:kingstonsmith,1997.

[8]chauveau,b.,deartini,p.,&moneva,j.m..usefulnessofsmallbusinessfinancialreportingineurope:thecaseofspain,franceanditaly[j].apaperpresentedintheeuropeanaccountingassociation,bergen,norway.1996,april,123-149.

[9]barker,p.,&noonan,c..smallcompanycompliancewithaccountingstandards[z].theirishsituation,dcubsresearchpaperno.10,dubincityuniversity,1996.

财务管理行业调研报告篇2

关键词:财务报告;对策

财务报告是根据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情况编制,并对外提供的一种书面报告文件,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就是向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监管机构等各类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是财务报告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部分企业为了获取某些不当的经济利益,经常会对财务报告进行粉饰,造成财务报告的失真。

一、企业粉饰财务报告的动机

1.为了减少或者延迟纳税。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需要缴纳营业所、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各项税费,税费缴纳的基数主要是当期取得收入、支出以及形成的会计利润。部分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对相关的会计信息或者会计报表进行修改,从而达到偷税、漏税或是延期纳税的目的。

2.为了获取外部资金支持。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要保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为了获取资金,企业往往需要依靠信贷资金,或者发行债券、股票等进行融资。企业财务报告是金融机构、债券人、投资者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并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部分企业为了获得外部资金或者降低融资成本,往往在进行融资前对财务报告,造成财务报告失真。

3.为了获得好考核结果。财务指标通常是评价企业管理者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对企业管理人员的考核中,往往均会采用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经济增加值、资本保值增值率等财务指标。部分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达到既定的考核目标,取得好的考核结果,对财务报告进行调整,从而造成财务报告失真。

4.为了隐瞒存在问题。在生产经营中,企业管理者的部分决策可能达不到既定目标,并有可能造成较大的损失,比如对外投资项目经营恶化、对外担保可能承担连带责任、金融衍生合同出现较大浮亏。为了规避管理责任,企业管理者往往对财务报告有关内容进行修改,掩饰或者隐瞒存在的重大问题,造成财务报告失真。

二、常见的财务报告粉饰方法

1.虚构经济业务。部分企业通过捏造虚假的经济业务,调整财务报告,比如某上市公司通过与隐瞒的关联方签订假的销售合同,大幅虚增收入,提高其盈利水平;部分企业通过签订虚假的合同,虚增成本支出,减少当期利润,以便偷漏税款。

2.滥用会计确认和会计估计。部分企业未严格执行权责发生制,通过调整业务的确认期间,在不同的会计年度间进行调整,比如通过调整固定资产入账时间,调整当期固定资产折旧;通过调整收入确认年度,调整当期利润;通过调整原材料领用数量,调整当期利润。部分企业将不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项目作为资产,通过虚盈实亏的方法增加利润;部分企业频繁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政策、资产减值准备政策等,调整企业利润。

3.利用资产重估。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或者进行企业改制时,往往会对资产进行重新评估。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企业在采用固定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股权投资时,对于评估增值、减值部分计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部分企业在进行股权投资时,采用非货币性资产出资,并通过评估增减值来调整企业的盈利和资产结构。

4.隐瞒应披露的信息。会计报表附注是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对会计报表中需要说明的事项,作出真实、完整、清晰的说明。部分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内容过于简单,对重要的会计信息不披露或者进行粉饰,隐瞒存在的问题,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

三、改变财务报告失真的对策

1.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一是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配备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监事人员,确保企业依法经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二是成立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核企业财务报告,监督内、外部审计机构,以及审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和重大关联交易等工作,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三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固化内部控制流程,减少财务报告中人为的操纵可能,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独立性。

2.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和会计从业人员水平。《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部分企业管理者依法经营的意识淡薄,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会授意修改会计信息,部分会计从业人员水平较低,无法提出专业意见,或者不能坚持原则,最终造成财务报告的失真。因此必须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管理者法律意识和会计从业人员水平,并适应不断发展的会计工作要求。

3.加大外部监督和惩处力度。一是加大对财务报告失真企业和责任者的处罚。部分企业及管理人员之所以敢于出具严重失真的财务报告,主要原因是获得的利益远远高于为此付出的成本,只有进一步加大对财务报告失真企业和责任者的处罚力度,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财务报告失真情况。二是加大对外部审计机构的监管。外部审计机构是财务报告合法、公允的重要保证,加大对外部审计机构的监管力度,对参与财务造假的外部审计机构和负责人员加大处罚力度,有利于提高外部审计机构的从业水平,提高财务报告质量。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

[2]葛家澍.反映经济真实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学习《会计法》的一点体会[j].会计研究,1999(12).

财务管理行业调研报告篇3

关键词:财务重述经济后果市场反应

财务重述概念的界定

财务报表重新表述,简称财务重述,是指上市公司对存在错误或误导性的历史财务报告进行事后不久的公告行为,是对历史财务报告的重新表述。

财务重述是一种信息披露和事后纠错机制的手段,虽然在国外一直是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会计变更》中将财务重述规定为:上市公司在发现并纠正前期财务报告的差错时,重新表述以前公布的财务报告的行为。美国会计总署(Gao)在2002年10月份的调查报告中,将财务报告重新表述认定为公司自愿或在审计师、监管当局的敦促下,修正原先报告的财务信息。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最新的财务会计准则,第154号《会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对apBno.20意见书和FaSBno.3的取代》中,将“修正前期的财务报表以反映报表中错误更正情况的过程”定义为财务报表重新表述。

在我国,没有官方的财务重述的定义。但是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明确提出了“前期差错”的概念,认为前期差错是指“由于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编报前期财务报表时预期能够取得并加以考虑的可靠信息,以及前期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的省略漏报或错报”。中国证监会2007年1月30日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临时报告》中规定:“公司因前期已披露的信息存在差错、未按规定披露或者虚假记载,被有关机关责令改正或者经董事会决定进行更正时,上市公司应当立即披露,说明事件的起因、目前的状态和可能产生的影响”。上市公司的临时报告通常采取年报、半年报或者季报的补充及更正公告的方式。因此,年报补充及更正公告主要是针对年度报告所披露的出现差错或者遗漏的信息而的临时性公告,它既有可能是公司自愿披露的,也有可能是应相关监管部门要求才披露的,公告的内容也涉及年度报告的每一个角落,不尽相同。这种现象被学者形象地称为“年报补丁”,也是我国学者对财务重述研究的主要立足点。

财务重述的经济后果

(一)公司财务重述的市场反应

财务重述代表了公司未来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加,即经营风险增大,一般来看,市场也将财务重述视为不好的事件,而且一系列的研究也证明了财务重述的确毁灭了股东财富。

Gao(2002)选取了1997年1月1日到2002年3月26日之间发生财务重述的689家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财务重述的公司,股票价格在其后的三个交易日内会下降10%左右,市值累计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其中涉及到更正收入的财务重述对市场影响额为560亿美元,占全部影响金额的56%。

wu(2002)的研究表示,市场通常视财务重述公告为极坏的消息,财务重述的公司,在之后的三天内会产生平均-11.2%的累积超额报酬率,而且这种显著负相关的报酬率从发生财务重述前的169天开始,一直延续到发生后的85天。palmorseetal.(2004)发现,在发生财务重述公告的2个事件日内,平均会产生-9.2%的累计超额回报。

财务重述原因不同,市场反应也不尽相同。研究表明,市场对因会计问题或涉嫌欺诈引起的财务重述特别敏感。owersetal.(2002)将重述原因划分为9类,发现不同原因所引起的财务重述市场反应也不一样,其中因会计问题导致的负面财务重述会带来最严重的市场负反应。palmorseetal.(2004)的研究发现,欺诈公司在重述公告当日和次日的累计超常收益率高达-20%,而非欺诈公司仅为-6%。

另外,财务重述的内容和发起方不同也会导致不同的市场反应。当财务重述内容包含诸如收入、利润等核心会计科目时,负向的市场反应最为显著。wu(2002)的研究还显示,由SeC等监管部门敦促企业更正以往的信息所导致的财务重述带来的市场损失,要明显大于公司自愿披露的财务重述所造成的损失。anderson和Yohn(2002)研究了不同财务重述内容所导致的市场反应,发现涉及到会计问题的财务重述市场反应均为负,因更正收入引起的财务重述市场反应最为明显。Callenetal.(2002)也表示涉及到公司收入的财务重述,会带来最糟糕的市场反应。palmroseetal.(2004)发现宣告降低盈利的财务重述所引起的市场反应最大,股价下跌达13%,其次是报告收入下降的财务重述,会导致股价下跌约9%;由美国SeC引起的财务重述在日及次日的平均超常收益为-4%,而由外部审计师和公司内部发起的财务重述之后的两天平均超常收益则高达-18%和-13%。这是因为外部主体的财务重述会让投资者质疑管理者的能力和忠诚,降低对公司未来经营情况的预期。

目前,还有一种研究方向,是针对市场主体对财务重述反应的研究。Hribar研究了机构投资者对财务重述的反应。在控制了公司规模、非预期盈余等因素发现,财务重述公告之后,机构投资者会出售财务重述公司的股份,但是在此之前,短期机构投资者就开始明显地减持这些公司的股份了。也就是说,在财务重述公告的前一和后一季度内,和个人相比,机构投资者的反应更加显著。这是因为,机构投资者拥有专业的信息分析能力,能够比个人更准确地预测公司的发展前景和可能存在的会计问题,从而能够及时调整所持股份。

从我国研究现状来看,王霞(2005)考察了投资者对财务重述的反应,发现在控制了未预期盈余变动幅度和变动方向之后,调高留存收益的企业一直有正向的市场反应,其中未预期盈余为正的调高留存收益的企业,市场反应显著为正;而调低留存收益的企业,其市场反应始终为负,特别是未预期盈余为负的调低留存收益的企业,有显著为负的超额报酬率。

周洋、李若山(2007)按照补丁公告所信息的性质及对股价可能造成的影响,将补丁公告分为好消息型、坏消息型、不确定型和无影响型四类,研究发现好消息型补丁公告有显著为正的超常回报,而坏消息型补丁公告有显著为负的超常回报,不确定型和无影响型没有显著的超常回报,但是不确定型补丁公告有最为显著的超常交易量。

陈凌云(2009)将样本分为主动年报补充及更正公告(主动型)和应监管部门要求而补充及更正公告(监管型)两类企业,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对年报补充及更正公告有显著的短期反应,其中对主动型公告有正向的市场反应,而监管型的市场反应则为负向;从长期反应来看,市场对主动型和监管型公告的反应仍然不同,即主动型的盈余反应系数在公告之后升高,而监管型的盈余反应系数有所降低。

(二)公司财务重述与管理层变更

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市场可能会识别公司管理层财务重述的目的,并进行惩罚。Holmstrom(1982)建立了“人市场声誉模型”,认为经理人的市场声誉可以作为经理人显性激励契约的替代物,强调在竞争性经理人市场上,经理人的市场价值决定于以往的经营绩效,因此经理人的人力资本价值取决于其经营管理决策能力,市场则从其所任职的公司绩效来衡量该能力。倘若经理人试图通过财务重述来达到自利的目的,有效的市场会立刻发现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惩罚,进而导致经理人的声誉受损和更换。所以说,当发生财务重述时,上市公司很有可能会变更高管,力求恢复受损的声誉并改进公司业绩;也有可能进行董事会改组,来加强对经理人的监督;甚至还可能为了获得更有价值的声誉资本或者政治资本而聘用新董事。

Srinivasan(2005)研究了409家涉及到盈余重述的企业,发现外部董事,特别是审计委员会会员,会因为企业发生了财务重述而被辞退。Desaietal.(2006)选取1997-1998年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为样本,发现60%的公司在两年内至少有一个高管被更换,只有35%的配对样本公司在两年内更换高管,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高管变更比例要明显地高于没有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而且那些从财务重述公司被辞退的高管中,有将近92%的人没有找到相应的职位,前途比配对样本公司中被更换的高管黯淡许多。

还有学者研究了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否有助于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恢复声誉、重新获得投资者的信任。Farber(2005)研究结果表示,财务重述公司如果采取更换董事等措施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三年后便会具有与对照样本相似的治理特征,例如在董事会安排类似的外部独立董事人数和比例,召开审计委员会会议的次数甚至比对照样本还多,由此对公司业绩产生积极影响。但是结果同时还表明外部机构投资者、财务分析师以及短期投资者仍然会对财务重述公司心存疑虑,因为分析师关注与机构投资者持股并没有增加。

辉和魏志华(2008)的研究显示,发生财务重述的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变更公司高管的方式来改进公司业绩,进而恢复受损的声誉;也有可能通过改组董事会的方式来加强对经理人的监督;甚至是聘用新董事,以求获得有价值的声誉或者政治资本。

王泽霞、李明明、谢冰(2009)通过对2004年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进行研究,证明管理层变更与重述公告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重述公司在重述公告之后的24个月内,管理层变更的比例要显著高于控制样本公司。而且,管理层变更与涉及到重大对外担保事项等重要事项的重述和资产负债因子存在正相关关系,与董事会持股比例和董事会规模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研究述评

通过整理国外的文献,不难看出,国外学者对财务重述的问题研究起步早,方法多,既有规范研究又有实证研究,研究内容囊括了财务重述的概念、制度变更、现状分析、重述动机、重述内容、重述的市场反应、重述公司的特征等,已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美国会计总署(Gao)2002年和2006年做的财务重述专题研究报告,足以证明国外研究机构和监管机构对财务重述现象已经有了高度重视,学者们的实证研究不但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数据,还为监管机构制定相关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撑,为改善财务重述现象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比之下,国内对财务重述的研究起步晚,内容大多针对财务重述概念、制度以及中外对比的规范性研究,财务重述现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或是对财务重述公司的特征研究、从公司治理角度对财务重述的研究,而对财务重述经济后果的研究多是从短期市场反应的角度,简单地按照财务重述的内容或是原因、发起方等分类,检验市场对此到底会产生正反应还是负反应。可见,目前国内有关这个问题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

综合来看,目前对财务重述的研究大多是从股东的角度来分析的,基于债权人角度来研究的非常少。鉴于国外证券市场与中国证券市场的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制度背景和法律法规也有很大差别,所以国外的研究成果还不能直接套用在我国市场上。因此,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应该加大财务重述问题的研究力度,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得出更为全面和准确的结论,争取为监管机构制定相关制度提供理论支撑,为改善财务重述现象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霞.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新表述的实证研究[D].清华大学,2005

2.周洋,李若山.上市公司年报“补丁”的特征和市场反应[J].审计研究,2007(4)

3.陈凌云.年报补充及更正公告的信息含量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

财务管理行业调研报告篇4

【关键词】全面收益; 投资者保护; 可靠性; 相关性

会计对经济交易或事项的核算和监督职能,使其成为一项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经济信息和决策支持的管理活动。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发展,公司制企业,尤其是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主流。自伯利和米恩斯(1932)起,经济学家开始关注现代股份制企业中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以及由此导致的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形成的委托问题。作为主要的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投资者需要对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以便提高对企业的投资决策的准确性,而企业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则是投资者了解企业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因此,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决定了投资者判断的准确性,而对于真实性的要求又同时体现在可靠性与相关性两个方面。

本文分析了2007年颁布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财务报告内容中增加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这一变化的原因,认为这是全面收益理论对我国会计准则改革影响的体现,其目的在于提高会计信息与投资者决策的相关性,并且同时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而整体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本文还就这一变化对会计信息质量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

一、全面收益理论回顾

出于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对其他全面收益项目(otherComprehensiveincomeitems——oCi)更加清晰的披露的回应,美国联邦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97年6月正式第130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130)《报告全面收益》,要求企业在收益表之外报告全面收益。SFaS130将全面收益定义为净收益与其他全面收益项目之和,其他全面收益项目包括除净收益以外的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并划分为以下四类:1.外币折算调整项目;2.可销售证券的调整项目;3.最低退休金负债调整项目;4.金融衍生品调整项目和外币对冲会计处理(本项目由SFaS133“金融衍生工具和对冲交易会计”加入oCi)。

由此可见,FaSB对全面收益的报告要求反映了在企业交易内容越来越复杂、交易范围越来越国际化的背景下,对企业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要求更加关注其决策相关性的变化导向。与损益表报告的净收益相比,全面收益不但包括了企业以往交易过程中以实现的收益,而且还包括了在当前的资产配置和外部市场环境下可实现但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因此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实际的经济收益。从投资者决策相关性的角度考虑,全面收益报告能够使投资者对企业已实现的收益和可实现但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的相关信息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从而能够对企业的投资价值进行更为准确的判断。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开始借鉴FaSB的全面收益报告的思想,对本国的财务报告形式进行改革。1992年10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了第3号财务报告准则(FRS3)《报告财务业绩》,要求企业将“全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作为对外编报的主要财务报表和损益表一起共同表述报告主体的全部财务业绩。1997年8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表述》进行了重大修订,要求补充编制“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或在业益变动表中详细披露已确认的未实现利得(损失),并提供了相应表式。我国自2007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当中明确了企业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中增加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要求,这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改革中由关注会计收益的可靠性向关注经济收益的相关性的转变,这一转变体现了全面收益理论对会计准则与会计实务的影响。

二、全面收益报告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影响

财务管理行业调研报告篇5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报告对策

一、事业单位的特征

事业单位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非公益性职能部门。事业单位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首先,事业单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事业单位出现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提供给社会大众。所谓公共产品,是指政府向社会提供的为了满足公众某种需求的服务,通常情况下这些产品是由政府通过政策、宏观调控等方式体现出来的,公共产品对于每一位公民来说,有平等享有的权利,如教育、医疗等。事业单位是这些公共产品的责任主体,是其主要承担者。

其次,事业单位需要承担一定的政府职能。现阶段,事业单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拓展政府职能,处理政府委托的事宜,将政府职能更加具体化,形成一整套有针对性的专业职能机构。譬如,在社会上建立多种类型的学校,对社会大众进行教育;建设科学院、研究所等,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方式,同时对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进行调查分析;建设电视、电台的基础设施,在丰富社会居民生活的同时,给政府政策的传播提供保障;成立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修建电力、水利、公路、铁路等公共设施,为居民生活提供可靠保障。这些设施和工作内容如果仅仅依靠政府来完成是不现实的,换句话说,事业单位就是为了帮助政府承担某些任务而成立的机构,与政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着政府职能的贯彻落实情况,直接影响着政府某些政策的实施效果。

第三,事业单位并不是权力机构,它在本质上区别于行政机关。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仅仅是承担政府所赋予的事务,是一个执行机构,政府并未赋予其公共行政权力。同类型的事业单位之间并不存在上下级关系,譬如国家研究院与地方研究院、省级医院与地方医院等,它们相互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事业单位只是对某一个确定的地区或者区域提供政府赋予的服务,隶属于当地政府,并不具备管理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的权力。

二、当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事业单位会计部门根据经过审核无误的会计账簿记录和有关资料,编制并对外提供的反映单位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实际资金营运状况等会计信息的总结性书面文件。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是对事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总状况做出的汇总,是反映事业单位发展状况的重要信息,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财务系统的不断完善,从当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这一部分的发展现状可以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点问题:

(一)内部会计控制需不断完善。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内部需要通过管理和会计手段加以控制,同时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来行使具体职能。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等法律法规中对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明确规定,事业单位需要遵守各项规定来开展具体工作。内部会计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实物资产、对外投资、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等,这些均属于正常的经济活动范畴。内部控制主要控制对象包括预算及风险控制、电子信息技术等,这些内控内容和对象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保证国家财产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我国政府正在全面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事业单位作为政府直接执行机构,在资金使用上存在较大隐患。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加强内部会计控制,以适应当前市场的竞争,从根本上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二)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内容缺失。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针对事业单位的发展进度,就现有财务会计报告而言,其仅能够表达出信息需求者需要的一部分内容,仍有诸多信息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现有财务会计报告仅能够表达出货币信息,难以表达出非货币信息,这就导致不能很好地发挥财务报告的作用,了解财务报告的职能,创造财务报告的价值。一份健全的财务会计报告既要涉及到历史数据,又要包含对未来经济交易事项的预测信息。然而事实上,事业单位现有的财务会计报告实际上是一份历史会计数据的汇总表,未涉及到未来经济交易事项的预测信息,以至于财务会计报告的未来相关性缺失,预期价值性难以充分体现。目前财务会计报告的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信息来源和预测信息不够丰富和准确,导致了财务信息的不完善和财务工作的不统一。

(三)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披露不及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市场竞争逐步加剧,对于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要求随着事业单位的管理目标以及相关业务的变化而适时变化,以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定期报告的方式和制度。目前的财务报告主要是针对过去一段时期的财务数据进行统计与总结,一般的单位年报要求每年的年后四个月内提交,对于财务报告的实用性来说,有些内容已经严重滞后于单位的当前发展,一些信息已经陈旧或经过更改,运用这些信息来制定决策,效果可能不太理想。所以,要满足财务会计报告用户的实时需求,就必须提高财务报告的更新频率,缩短信息的周期。

(四)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也面临着全面深入改革,朝着市场化、企业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事业单位在财务会计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改制过程中,传统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对于事业单位经营业绩的提升有着较大阻碍。但由于事业单位体制方面存在的特殊性,使得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注重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能胜任市场经济下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因此很多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三、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完善的对策措施

(一)丰富财务会计报告内容。对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内容进行全面丰富,增加需要披露的内容和相关注释,特别是一些非财务信息,同样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譬如事业单位经济事项所必须的信息、相关责任人和使用者需要理解和进行决策的信息,此外还有诸如额外产生的金融工具、财务会计报表注释、对外投资项目、人力资源信息等等,均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实际上这一点在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一些经济发展时间较长的国家,会计报表附注中的内容甚至比报表本身的内容要多出很多,主要目的就是对报表中的每一个细则进行充分解释,尽可能地将误差降至最低。事业单位在贯彻落实政府下达的任务时,需要制定详细的决策,特别是在资金的使用情况上,财务报告必须准确无误,应准确包含事业单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两大块。所谓财务信息,是指一些常规的数据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可以直观地看到资金的使用情况;非财务信息就是指通过具体的经济行为,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社会工作舆论的具体反映等等,非财务信息更能够体现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效果,能够系统地评判具体信息的实效性。财务会计报告的不断完善,不仅能够维护事业单位自身和员工的权利,还能够充分拓展事业单位的业务范围,完整、准确的财务会计报告是事业单位发展的关键,同时也能够全面提升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实效性。

(二)逐步提升财务会计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政府财政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可以说是投资方,事业单位能够提高政府资金的利用效率,并直接关系着其自身未来的发展速度。随着社会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事业单位不管是在产品上还是在服务上的更新换代速率不断加快,事业单位未来的服务方向和内容已经不能再以传统的方式加以预估,需要对财务会计报表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进行全面调整。因此,事业单位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会计报表制度,通过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形成定期实时报表制度,更为有效地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的预见性和效率性。适当调整财务信息的披露方式,通过科学的方式来对事业单位一段时期内的财务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与研究。

(三)定期对财务会计报告人员做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财务会计报告人员是直接参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人员,他们的专业知识决定了财务会计报告的水平。事业单位应该对这些人员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从思想上、专业技能上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特别是在当前,专业知识是使相关财务会计报告人员保持高度警惕性、谨慎工作态度的关键。可靠、有效、科学的专业技能培训,能够及时、准确地帮助他们了解到先进的管理知识,为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孙炳信.浅谈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2):295.

2.李志平.关于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2,(33):240.

3.危婷.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报告问题及其对策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

4.辛金斐.改进事业单位会计报告的几点思考[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06):101-102.

财务管理行业调研报告篇6

(一)现行政府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现行政府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预算型会计体系,主要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因此现行政府会计制度往往不能完整体现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运行成本、会计标准体系等,具体表现在:(1)难以有效反映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使资产负债管理难度较大;(2)不能客观反映部门、单位成本,不利于绩效评价;(3)缺乏统一和规范的政府会计标准体系,使得财务报告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存在不少问题。

(二)新政府会计制度的产生背景

为了夯实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决策报告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及财务报告的编制基础,健全政府会计核算标准体系,推动我国政府会计工作的发展,2013年党中央提出“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2014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3号),明确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2015年财政部制定了《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试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操作指南(试行》、《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编制操作指南(试行)》,初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制度。

(三)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相对于现行制度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如下:(1)构建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会计核算模式。(2)不再区分行政和事业单位,也不在区分行业事业单位,统一了现行各项单位会计制度。(3)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强化了财务会计功能。(4)增加了部分会计科目,扩大了政府资产负债核算范围。(5)对预算会计科目及其核算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改进了预算会计功能。(6)简化了基本建设投资,整合了基建会计核算。(7)“平行记账”的核算要求便于财务人员学习和理解政府会计8要素的记账规则,增强了制度的可性。(8)对报表结构和附注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完善了报表体系和结构。

二、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制度下财务报告由会计报表和附注构成。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净资产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组成,其中,单位可自行选择编制现金流量表。新制度针对新的核算内容和要求对报表结构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对报表附注应当披露的内容进行了细化,对会计报表重要项目说明提供了可参考的披露格式,要求按经济分类披露费用信息,要求披露本年预算结余和本年盈余的差异调整过程等。但是因其行业的特殊性,新财务报告体系在反映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状况、预算执行及其他一些细节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资产负债表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存在着明显区别,现行会计制度下我国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以“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为基础编制。这样一来,这类单位的资产负债表所反馈的会计信息多为静态信息。而在新制度下则通过引入企业会计制度中的一些资产负债表列示项目来对目前的静态信息反馈问题进行调整和优化。但是科研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仍存在着动态表示不足的问题。并且在新旧制度的衔接转换过程中,报表项目与会计科目的对应关系没有十分明确。基层预算单位财务人员在分析填列相关报表列示项目的时候,理解偏差的存在??进一步加剧资产负债表中的动态信息反馈的欠缺程度,这样一来新制度下科研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的提供的信息由于不能很好的体现行业的特殊性不利于单位领导了解管理本单位业务用其他活动情况,也不利于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据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收入费用表、现金流量表存在的问题

在新制度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调整了收入费用表的列示项目,并增加了净资产变动表(类似于企业会计制度里的所有都权益变动表)。就目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而言,收入费用表的收支恒等式“收入-费用=盈余”很容易在科研事业单位中出现不平衡的问题。以财政拨款为例,基本支出由于存在财政拨款不足的问题,基本上全部费用化,这样一来基本支出财政拨款方面年终时能够满足恒等式“收入-费用=盈余”。而项目支出财政拨款由于农业项目的季节性、科研项目的不确定性等种种情况的存在,一是支出不可能当年全部费用化、二是科研项目财政拨款的专用性致使其直接转入盈余不合理,这就造成了不平衡问题。导致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与实际存在不对称的情况,而这种不对称的情况往往会对科研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使得科研资金的管理工作存在较多的缺陷。此外,新制度所引入的权责发生制很大程度上需要现金流量表来作为支撑,而目前的科研事业单位因为缺乏现金流量表的建设理念,导致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存在一定的欠缺。

(三)财务报告体系的细节问题

目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体系中其他的细节问题主要表现为财务报表体系的附注不明确,导致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在解读财务报表的时候无法准确把握报表项目表示的真实状况。此外,尽管新政府会计制度中对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对财务报表需要披露的内容提出了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报表所体现的内容仍存在着角度问题,导致财务报表体系的信息反馈和使用存在较多的限制性因素。

三、完善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体系的措施

(一)完善资产负债表的措施

要想?ε┮悼蒲惺乱档ノ坏淖什?负债表进行完善,就需要积极的对目前恒等式不合理问题进行解决,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体系,使之按照权责发生制的核算要求向企业的财务报表体系进一步靠拢,以实现资产负债表的完善和规范。此外要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日常会计核算过程中,准确理解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和报表列示项目应该体现的内容,不断补充和完善资产负债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比如在日常的核算过程中加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核算管理,通过严格计提、分摊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等方式来提高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质量。严格界定预提费用和待摊费用的核算范围,以确保单位的资产负债表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

(二)完善收入费用表、现金流量表的措施

针对收入费用表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对财政项目收支对称等勾稽关系的构建,通过创造性的核算预算资金来平衡对目前单位预算与资金实际使用情况之间的差距。此外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还需要参照企业的现金流量表标准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编制现金流量表,以确保科研事业单位管理部门能够有效掌握单位现金流量的增减变动情况。

(三)完善报表细节问题的措施

针对财务报表体系存在的细节问题,一是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快制定细化的报表附注解释说明,让基层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在编报附注时能够一目了然;二是需要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在编制报表时按照新政府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在报表附注中充分详尽的披露单位报表相关信息,不要隐瞒单位的实际情况,以确保报表使用者能够更好的理解使用报表信息,提升我国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透明度。

财务管理行业调研报告篇7

 

[论文摘要] 如同对其他任一理论的理解一样,内部控制理论也是随着社会经济进步的需要而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在世界范围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阶段,最为显著的研究成果是理论界的CoSo报告和萨班思法案。在国内,对于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与实务知道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本文试图解析这背后的原因,以便为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全球财务舞弊案件频发 

 

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是投资者、客户、政府监管机构、外部注册会计师、企业管理当局等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与决策者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但是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经济生活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财务报告信息失真的情况,并且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后果。 

财务舞弊并不新鲜,作为一种故意错报财务数据,欺骗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行为,财务报告舞弊(Financial Reporting Fraud)始于18世纪20年代的英国。南海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导致英国政府颁布《泡沫公司法》,并一度取消了股份有限公司这种公司形式。1929年~1933年席卷美国的经济危机使的整个证券市场濒临崩溃的边缘。会计史学家chatfield曾指出,松散的会计实务是市场崩溃和萧条的原因之一。尽管各国政府加强了对财务报告舞弊的监管和处罚力度,但是,从麦迪逊公司到安然公司,从琼民源到银广厦事件,国内外的财务报告舞弊案件仍是层出不穷。 

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财务舞弊以及由此带来的损失空前严重,引起了相关部门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据美国会计总署的估算,1995年舞弊和欺诈仅在医疗方面的耗费就达1000亿美元。1998年,毕马威国际会计师事务所(peat marwick)对舞弊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调查,调查样本来自20个行业的5000家企业和组织,被调查对象包括单位的高级管理者、经营主管、财务经理、证券经理、内部审计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等。调查显示,1998年平均每起舞弊案金额为116000美元,百万美元以上的舞弊案也不少。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也显示,仅安然和世通公司的造假丑闻就使美国2002年经济损失高达370亿至420亿美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委员保罗.阿特金斯坦言,由于接连发生的美国大公司财务欺诈丑闻,美国证券市场遭受重创,损失约5亿美元的市值,如果将损失分摊到全体美国人身上,每户美国家庭要承担6万美元。美国注册舞弊审查师协会2002年进行的调查显示,职业舞弊中,资产盗用发生的频率最高,达舞弊案件的85.7%,其次为贪污受贿和管理舞弊。在国内,财务报告信息失真的情况同样普遍存在。最近财务部的第9号会计信息质量抽查显示,在对152户企业2002年度会计信息质量抽查中,被抽查单位资产不实达88.88亿元、利润不实28.72亿元,其中资产不实比例在5%以上的占全部被查单位的15.13%,利润不实比例在10%以上的占全部被抽查单位的53.95%。 

在美国之外,日益猖獗的财务舞弊行为,一方面使全球的投资者因此缺乏投资的安全感,,引起资本市场的巨大震动,严重的阻碍了经济的良性循环与发展;另一方面,各国政府、理论界发起了对财务舞弊案件频发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以期遏制资本市场的舞弊行为。由于财务舞弊案件总是与财务报告造假有关,因此,由职业审计师发起的旨在规避其审计责任的对内部控制的研究逐渐深入。 

 

二、萨班斯法案对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的法律要求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可谓由来已久,但通过法律手段推进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制度,则属于频发的财务舞弊案件所带来的理论与实务界相结合的制度创新。从国外看,安然、世通等财务舞弊案件的暴露,促使许多国家纷纷通过立法,加强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和内部控制,比如,美国制定的《2002年上市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第404条规定,上市公司要自行评估其内部控制有效性,揭示其内部风险控制中的重大弱点,并将评估结论写进公司年度财务报告。根据404条款的规定,美国本土的上市公司需要对2004年度的内部控制作出评估,在2005年3月15日前将评估结论纳入年度财务报告;已在美国上市的非美国本土公司,可以宽限一年,即从2005年开始评估,2006年6月30日前将评估结论写入年度财务报告中。 

到目前为止,我国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共有34家,这些企业都面临执行404条款的问题。与此同时,公司所聘请的审计师,要核实公司管理层作出的评估,并另行出具报告。从国内看,2001年10月,中国证监会了《关于做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评审工作的通知》,要求证券公司聘请有证券职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提交评价报告;中国证监会首席会计师张为国在2002年也曾指出,拟在3年~5年内借鉴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有关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及其报告制度的做法。但是,推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其基础是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统一的内部控制制度。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开始起步,如民生银行制定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国证监会制定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对防范金融风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这些制度具有较强的行业特征,适用面也比较窄,难以体现普遍性、统一性和公认性。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要求各企业逐步建立符合国际化要求的管理体系,其基础,就是要建立现代化的内部控制体系。各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希望了解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要求,空前高涨,迫切需要科学、详尽、理论与实践并重、宜于操作、与国际接轨的内部控制建设理论的相关指南。 

 

三、结论 

财务管理行业调研报告篇8

[论文摘要]如同对其他任一理论的理解一样,内部控制理论也是随着社会经济进步的需要而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在世界范围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阶段,最为显著的研究成果是理论界的CoSo报告和萨班思法案。在国内,对于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与实务知道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本文试图解析这背后的原因,以便为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全球财务舞弊案件频发

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是投资者、客户、政府监管机构、外部注册会计师、企业管理当局等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与决策者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但是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经济生活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财务报告信息失真的情况,并且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后果。

财务舞弊并不新鲜,作为一种故意错报财务数据,欺骗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行为,财务报告舞弊(FinancialReportingFraud)始于18世纪20年代的英国。南海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导致英国政府颁布《泡沫公司法》,并一度取消了股份有限公司这种公司形式。1929年~1933年席卷美国的经济危机使的整个证券市场濒临崩溃的边缘。会计史学家chatfield曾指出,松散的会计实务是市场崩溃和萧条的原因之一。尽管各国政府加强了对财务报告舞弊的监管和处罚力度,但是,从麦迪逊公司到安然公司,从琼民源到银广厦事件,国内外的财务报告舞弊案件仍是层出不穷。

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财务舞弊以及由此带来的损失空前严重,引起了相关部门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据美国会计总署的估算,1995年舞弊和欺诈仅在医疗方面的耗费就达1000亿美元。1998年,毕马威国际会计师事务所(peatmarwick)对舞弊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调查,调查样本来自20个行业的5000家企业和组织,被调查对象包括单位的高级管理者、经营主管、财务经理、证券经理、内部审计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等。调查显示,1998年平均每起舞弊案金额为116000美元,百万美元以上的舞弊案也不少。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也显示,仅安然和世通公司的造假丑闻就使美国2002年经济损失高达370亿至420亿美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委员保罗.阿特金斯坦言,由于接连发生的美国大公司财务欺诈丑闻,美国证券市场遭受重创,损失约5亿美元的市值,如果将损失分摊到全体美国人身上,每户美国家庭要承担6万美元。美国注册舞弊审查师协会2002年进行的调查显示,职业舞弊中,资产盗用发生的频率最高,达舞弊案件的85.7%,其次为贪污受贿和管理舞弊。在国内,财务报告信息失真的情况同样普遍存在。最近财务部的第9号会计信息质量抽查显示,在对152户企业2002年度会计信息质量抽查中,被抽查单位资产不实达88.88亿元、利润不实28.72亿元,其中资产不实比例在5%以上的占全部被查单位的15.13%,利润不实比例在10%以上的占全部被抽查单位的53.95%。

在美国之外,日益猖獗的财务舞弊行为,一方面使全球的投资者因此缺乏投资的安全感,,引起资本市场的巨大震动,严重的阻碍了经济的良性循环与发展;另一方面,各国政府、理论界发起了对财务舞弊案件频发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以期遏制资本市场的舞弊行为。由于财务舞弊案件总是与财务报告造假有关,因此,由职业审计师发起的旨在规避其审计责任的对内部控制的研究逐渐深入。

二、萨班斯法案对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的法律要求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可谓由来已久,但通过法律手段推进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制度,则属于频发的财务舞弊案件所带来的理论与实务界相结合的制度创新。从国外看,安然、世通等财务舞弊案件的暴露,促使许多国家纷纷通过立法,加强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和内部控制,比如,美国制定的《2002年上市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第404条规定,上市公司要自行评估其内部控制有效性,揭示其内部风险控制中的重大弱点,并将评估结论写进公司年度财务报告。根据404条款的规定,美国本土的上市公司需要对2004年度的内部控制作出评估,在2005年3月15日前将评估结论纳入年度财务报告;已在美国上市的非美国本土公司,可以宽限一年,即从2005年开始评估,2006年6月30日前将评估结论写入年度财务报告中。

到目前为止,我国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共有34家,这些企业都面临执行404条款的问题。与此同时,公司所聘请的审计师,要核实公司管理层作出的评估,并另行出具报告。从国内看,2001年10月,中国证监会了《关于做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评审工作的通知》,要求证券公司聘请有证券职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提交评价报告;中国证监会首席会计师张为国在2002年也曾指出,拟在3年~5年内借鉴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有关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及其报告制度的做法。但是,推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其基础是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统一的内部控制制度。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开始起步,如民生银行制定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国证监会制定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对防范金融风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这些制度具有较强的行业特征,适用面也比较窄,难以体现普遍性、统一性和公认性。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要求各企业逐步建立符合国际化要求的管理体系,其基础,就是要建立现代化的内部控制体系。各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希望了解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要求,空前高涨,迫切需要科学、详尽、理论与实践并重、宜于操作、与国际接轨的内部控制建设理论的相关指南。

财务管理行业调研报告篇9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措施

我国现在更注重经济的稳定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并不只是一味地追求快速发展。我国对于经济结构更加重视,希望经济结构能够更加稳固,更加合理和科学。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新兴的企业,而推动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会计。经济的发展和会计的发展是相关联的,高效开展会计工作能够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会计工作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对此企业必须采取措施,促进会计工作的开展。

一、新常态下财务会计所面临的危机

(一)财务会计的计量工作会受到影响

在财务会计工作中,计量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传统的企业中,各项资源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所以在计量的时候会更加快速简便。但是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很多信息都是网络资源,这就给计量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在新常态下无形的资源更为重要,而无形的资源在企业中所占据的比例也越来越多,但是目前对于如何计量无形的资源,如何对无形的资源进行一个准确的计算仍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这也就导致财务会计的计量工作严重受到干扰,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计量数据可能并不准确、并不精确。而且对于相关的计量标准国家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所以企业在进行计量工作时也比较迷茫,对于相关软件的研发也并不成熟,实际使用效率并不高。

(二)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得不到保障

财务会计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做好财务报告,每一个季度或者是每一项工作完成之后,会计都需要整理好财务报告,报告给自己的上级领导,让领导可以根据这份财务报告进行之后的决策。所以说财务报告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财务报告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决定了每一次决策的科学程度和合理程度。财务报告必须准确而且有条理,才能够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报告反映了这个企业的发展情况,反映了这个企业的资源使用情况,现在我国不仅注重经济的发展,还注重环境的保护,注重绿色GDp。但是这种绿色GDp很难在财务报告中反映出来,所以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其实很难得到保障。对于这种无形的生产要素在财务报告中很难有所体现,这也是在新常态下财务会计工作所面临的危机之一。

(三)缺乏相关的经验和理论支持

经济新常态是一个新的阶段,在经济新常态下,会计的工作会面临很多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新的挑战。在这个阶段很多企业还缺乏相关经验,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所以财务会计在进行工作时会遇到很多的难题。传统企业认为企业最主要的资本就是有形的资产,但是现在无形的资产反而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一个企业的品牌、一个企业所拥有的技术、一个企业所拥有的劳动力都成为这个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但是对这些无形的资产财务会计在工作中却很难进行计算,所以很多无形的资产很难得到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有部分资产就在这种情况下被浪费掉。现在还缺少对于无形资产进行管理的相关的理论支持,而且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对这些无形的资产也很少涉及。所以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并不全面,对资源的管理也并不充分。而且有一些企业的财务会计对企业的品牌、技术并不了解,对企业的发展情况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做出的报告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可参考性。

二、新常态下管理会计所面临的危机

(一)缺乏明确的目标

管理会计在我国出现也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对于管理会计的管理目标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认知。每个国家甚至每个企业的管理目标都不同,所以管理会计的工作也是非常多样化的,每一个企业中管理会计的工作都有所差别,而在经济新常态下,传统企业的管理目标已经不符合时代的特征,不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我国的现代企业都在进行转型升级,在这个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对于新的管理会计的工作目标还没有进行确定。在经济新常态下,管理会计需要做到对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对这些资源做到合理分配,这也是管理会计最主要的工作目标,只是这个目标还没有进行细化,没有确定相应的措施。

(二)缺乏有效的管理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想要快速发展就需要拥有资源,资源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所以对于资源进行管理是管理会计最重要的工作。但是现在很多企业中对于这些资源还缺乏有效的管理,对于有形的资源管理会计还是比较好管理的,因为这些资源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在统计或者是分配时都非常容易和轻松。但是对于一些无形的资源却缺乏有效的管理,因为对于这些无形的资源管理会计很难进行统一的计量,而且也很难进行统一的分配。因为这些无形的资源随时都是在变化的,这些无形的资源以数据的形式而存在,对这些数据进行统一有序的管理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些数据是非常庞大而且非常杂乱的,处理起来非常耗费时间,也非常耗费精力。

(三)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困难

其实在其他国家中管理会计的发展还是比较迅速的,而且有一些国家确实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不一定适合我国,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都不同,每一个国家的国情也不同,每一个国家的制度都存在差异,所以这些理论对于我国企业的发展并不能完全适用。我国在这方面现在还没有一个特别完善的管理体系,所以管理会计只能发挥一部分作用,另一部分职能会受到限制。在这方面我国也缺少统一的培训和统一的规划,所以管理会计的发展经常是依靠企业的自发性进行的。

三、经济新常态下促进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在财务报告中加入对无形资产的评估

无形资产在现在的企业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整个资产中也占据领导的地位,由此可见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所以想要促进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就必须在财务报告中加入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无形资产才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才是一个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一个企业的品牌,对于一个企业的诚信程度越来越关注,所以在做财务报告时会计也需要对企业的品牌、对企业的诚信程度进行评估,将相关的数据囊括在财务报告之中,让管理者能够根据这份报告做出科学的决策。对此企业必须加大创新和探究的力度,对于无形资产的统计工作比较困难,所以企业必须针对这方面进行研发,自主创新,开发出一些相关的软件,利用这些软件对无形资产进行统计和分配,保证企业的无形资产都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都能够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在会计工作中进行综合性的报告

会计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做各种报告,包括年度报告和季度报告,会计在进行报告时一定要保证报告的综合性,不能进行片面性的报告,如果只侧重一方面进行报告,可能会让领导者的决策出现失误,而报告的科学性也会有待考证。在经济新常态下对于无形资产越来越重视,对于企业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所以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进行报告时需要将公司的财务、公司的治理状况,以及公司的制度和环保力度等各种因素都融入这份报告中,以此提升报告的全面性和合理性。这种综合性的报告可以满足各方的实际需求,同时可以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这种综合性的报告其实更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为这种综合性报告考虑得比较全面,其中既包括企业的内部发展,又包括企业的外部发展。企业的发展不仅要注重自身的利益,同时还要注重自身的品牌、自身在社会中承担的责任等,这些都会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的印象,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三)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理论研究

对于会计工作我国目前还缺乏完善的科学管理体系,而且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并不多,对于相关知识也并不了解,所以各个企业必须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理论研究,要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后的工作提供理论支撑,让会计工作能够正常地开展、顺利地进行,推动企业的发展,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效用。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升级改革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企业的会计工作必须跟上发展的速度,对于会计的相关职能必须进行明确,对于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也要清晰。我国企业可以学习一些外国企业的优秀经验,但是对这些经验并不能原样照搬,而是要对这些经验进行整改,依照自己企业的特点,依照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进行二次调整,找到符合自己企业的发展方式。对现有的理论也要进行完善和补充,丰富企业的管理理论,丰富企业的知识储备,这样更有利于会计工作的开展。

四、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对会计计量和确认理论体系进行研究

进入经济新常态时代之后,品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品牌经济已经成为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而且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为一个企业创造非常大的价值,是一个企业发展和竞争的资本。所以现在品牌资本已经加入了财务报告中,这就要求会计工作必须对会计计量和确认理论体系进行进一步研究。因为会计报告中的所有内容以及所有数据都需要经过计量和确认,所有的内容都以计量和确认为基础,这样才能够保证财政报告的精确性,所以品牌经济虽然是无形的资产,但是也需要受到会计计量和确认的约束,也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同样也需要经过检验。无形资产很难被计量,而且因为是无形的,所以很难将这些资产进行明确的体现,这也给会计工作增加了难度。为了更好地确保无形资产的使用情况以及无形资产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相关工作人员就必须对会计计量和确认理论体系进行深入剖析,要在现在研究的基础上有一个重大的突破,这样在计量无形资产时就能够有相关的理论参考依据,能够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更精确的数据,提供更有价值的财务报告。所以在未来,相关人员会在会计计量和确认工作中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力求研究出对无形资产进行精确计量的方法,保证财务报告的有效性。对理论体系进行研究之后相关的工作人员就会用于实践当中,检验其有效性之后就可以投入正式工作当中,这样整体的工作质量又能够得到质的提升,而且在此基础上制作出的财务报告也更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更能够满足经济新常态的需求。

(二)将管理会计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相融合

进入经济新常态之后,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能够更加契合企业实际,能够和企业的实践相融合,能够加入企业实践当中去。管理会计是企业内部的重要管理系统,这个管理系统同样可以作用于外部,能够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口碑。所以在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转变陈旧的管理理念,企业必须意识到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因为只有有了专业人才,各项工作的完成效率才会更高,而且完成质量也能够得到提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大对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力度,尤其是对于会计工作,会计工作是一个专业性和针对性非常强的工作,所以在完成这项工作时,企业必须聘用专业的高素质人才,这样才能使管理会计的工作更加有条理,才能保证管理会计在工作时的质量。此外企业也要建立一个专业的财务机构,而且要将财务机构和其他机构相互独立,保证财务机构在运行时不会受到其他机构的干扰,不会受到企业权力竞争的影响。企业还需要为会计工作人员提供专业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此外也需要将核心价值观传达给各个工作人员,让工作人员能够掌握相关的技能,改变自己的思想,并且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体现,能够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力量。在这个基础上企业就能够建立一个系统化的管理体系,就能使会计管理体系更加专业,工作人员在工作时也会更清楚自己的职责。

(三)注重财务报告的综合性和有效性

企业的财务报告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现在的财务报告中缺乏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在对无形资产进行计量这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而且对无形资产的评估也并不准确,所以导致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无法对资金进行合理利用。因为财务报告现在展示得并不全面,所以经济新常态的实际需求没有办法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更加注重财务报告的综合性和有效性,会更加关注无形经济这一方面。现在企业已经开始对无形经济的计量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希望能够做出综合性的财务报告。企业会计部门在制作财务报告时会更加关注长远的利益,而不是关注企业短期获得的利益,工作人员也更加注意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将目光放在企业的长远发展方向上。综合型的财务报告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在进行计量时要包括品牌资产中无形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等,这些资本虽然是无形资本,但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是会大量消耗的,而且这些无形资本对于企业发展非常重要。综合性的成本应该涵盖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且要能够全方位地呈现出企业的真实情况和未来的发展动向。这样企业才能够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才能够在发展过程中找到相关的参考依据,这样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企业的利益,保证企业能够在发展过程中将自己的利益实现最大化,将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新常态,在这个阶段企业的会计工作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和机遇,对此企业要迎难而上,抓住机遇,转危为安,将原本的挑战转变为企业发展的踏脚石,用这些危机去推动企业的发展。对于经济新常态给会计工作带来的冲击,企业要及时调整会计工作以应对困难,让会计能够充分发挥控制器的作用,让会计能够充分、合理地调动企业的各项资源,保证企业的高速、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红.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思考与分析[J].经济管理文摘,2021(18):120-121.

[2]夏璐.经济新常态下小微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路径[J].黑河学院学报,2021,12(3):73-75.

[3]马赫遥.经济新常态下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发展[J].黑龙江科学,2020,11(6):156-157.

财务管理行业调研报告篇10

一、中美内部控制概念与目标差异

(一)美国内部控制概念与目标内部控制是18世纪产业革命后,企业规模和资本大众化的结果。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股份公司的规模日益扩大,所以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为防范和揭露错误弊端,逐步形成了一些组织、调节、制约和监督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方法,形成了内部控制制度。进入90年代后,内部控制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2年美国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mmitteeofSponsonngorganizations简称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nternalControl-integratedFramework)”,即“CoSo报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1997年1月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一个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下列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符合适用的法律法规”。该准则将内部控制结构分为五部分,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这五部分内容广泛、互相关联。

1995年,aiCpa审计准则委员会修订审计准则,使其与CoSo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相协调。其中规定,内部控制的目标有三类:经营类目标、财务报告类目标和遵循类目标。经营类目标包括:良好的企业信誉、投资回报、市场份额、保护资产使用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类目标包括:公布真实、可靠的财务报告,防止资产未经授权使用,该类目标为内部和外部审计师所关注。准则从真实性、效率性、合法性三个方面设计内部控制的目标。在eRm框架中,财务报告目标发展为报告目标,即从财务报告的范围拓展到“内部的和外部的”、“财务的和非财务的报告”,并提出新的目标――战略目标。从《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9号》(征求意见稿)中可看出,内部控制目标由强调防错纠弊转变为强调财务报告完整性、效率效果性及合规性,体现了与国际准则接轨的良好态势,充分说明了内部控制是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而设计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反映了实施内部控制的利益驱动力所在。而美国最新CoSo报告又将内部控制的概念提升到战略管理层次,更突出其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同时报告强调了风险问题,指出管理层需要进一步识别风险和影响风险的事项,评估风险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控制措施。

(二)我国内部控制概念与目标我国目前尚未提出权威的内部控制定义,对于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更是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现行的规范制度中,只有《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一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对内部控制作了定义:“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规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会计责任。相关内部控制一般应当实现以下目标: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保证所有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记录于适当的账户,使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保证对资产和记录的接触、处理均经过适当的授权;保证账面资产与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9号》(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了内部控制的目标,即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完整性、法律法规的遵循性。

二、中美内部控制制定主体差异

(一)美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主体20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分散于各个不同的组织机构,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美国财务经理人协会等。正式文告中的内部控制定义、内部控制目标以及内部控制要素也大不相同。从1991年开始,美国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由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下的发起机构委员会(CoSo)承担,CoSo研究的权威性来自于其发起者,包括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美国会计学会、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美国财务经理人协会以及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CoSo自成立后即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计划,其研究报告在征求各方意见之后。截至目前,CoSo已的研究报告如下:1992年《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6年金融衍生工具使用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1999年虚假财务公告研究;2001年12月CoSo启动《企业风险管理》项目,并于2004年9月。CoSo以一个独立的机构来对内部控制进行专门地研究,并对其深入分析,提高了研究的系统性与深度。

(二)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主体我国有关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指引、规范出自不同的政府部门,这是由企业的管理体制造成的。国资委管理国有大中型企业;证监会管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财政部管理全国所有企业的财务与会计工作,并负责会计准则与制度的制定;审计署管理全国的审计工作,并负责审计准则的制定。内部控制指导原则,指引和规范由政府部门分别制定,弊端较多。首先,各部门各自研究与颁布内部控制的相关指导原则或指引,不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统一与协调;其次,内部控制的定义、范围、目标等不一致,导致对内部控制要素、内容以及内部控制方法的解释也不一致;第三,缺乏统一的推进机构,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地贯彻与实施。

三、中美内部控制环境差异

(一)美国内部控制环境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内部控制环境,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修改并颁布了相关法律,要求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主管就定期报告进行宣誓,保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它要求外部审计师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及评价,从而加强管理者与外部审计师的责任。美国有近百万家上市公司,但发生财务丑闻者屈指可数,所占比例极低。自2002年7月《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颁布实施以来,美国企业的公司治理指数迅速上升,已居全球首位。

(二)我国内部控制环境我国的上市公司仅千余家,但违规者却众多,所占比例较高。不少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卷款潜逃或无故失踪,或因行贿受贿、挪用公款而离职,还有不少上市公司的经营者热衷于以上市、增发新股、配股等方式圈钱。在这样的企业环境

里,是不可能设计并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历年来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的监事会工作报告,极少有对公司存在的违规事件进行揭示。按照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要求,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下应设立审计委员会,并由独立董事负责。但许多上市公司至今仍未成立审计委员会或成立的审计委员会根本未发挥作用。公司的治理结构与相应的组织结构不完善,不仅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与实施,而且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四、中美内部控制要素差异

(一)美国内部控制要素美国1988年颁布的SaS-55,从财务报表审计考虑,认为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控制程序和会计制度组成,即“三要素论”。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认为,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即“五要素论”。其与内部控制结构论相比,突出了风险评估、信息和沟通以及对内部控制过程的监督,即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构建是以“控制环境为基础,风险评估为依据,控制活动为手段,信息和沟通为载体,监控为保证”。eRm框架则将上述五个要素演变为八个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原来的控制环境要素改变为内部环境,它包括了风险管理哲学和风险偏好、员工诚实性和道德观以及企业经营环境。这一要素的改变使企业应关注的环境视野更宽。美国内部控制要素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管理的需要,从内部控制结构论发展到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从“三要素论”拓展到了“五要素论”,再到“八要素论”,并且越来越重视风险偏好的管理,强调在经济活动中识别风险、评估风险。

(二)我国内部控制要素我国审计界所界定的内部控制尚处于“三要素论”阶段。对风险的认识、评估、反应,对内部环境中的员工诚实性、道德、企业文化等诸多软件还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内部控制要素是企业内部控制操作的关键环节、主要构件。《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第2条规定: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控制环境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的统称,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有效。会计系统是指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和保证会计记录可靠的会计组织、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的总称,而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应能做到及时、充分地确定、计量、记录、分类和披露交易事项。控制程序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为了实现其特定的管理目标而制定除控制环境以外的各项政策和程序。这三个要素对内部控制的有效发挥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五、我国对美国内部控制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