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影视行业研究报告十篇影视行业研究报告十篇

影视行业研究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8:15

影视行业研究报告篇1

《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组织撰写,由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浩东担任主编,多位从事电影产业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这个研究项目。该报告充分发挥影协广泛联络和深入调查的优势,把“一手数据分析”与产业视角的独特研究结合起来,既尊重数据的客观准确,又发挥撰写报告专家的理论分析智慧,对2007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科学而客观的阐述,具有专业性、权威性、综合性等特点,对业界、学界了解2007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作为国内第一部年度电影艺术创作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组织撰写,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主任尹鸿、秘书长刘浩东担任主编,作者由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电影理论评论专家组成。该报告以年度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为研究对象,全书共包括十二个章节和一个专题研究,分别为中国电影创作年度综述、年度热点、年度创新、年度症候、年度走向、导演艺术、剧作艺术、表演艺术、摄影艺术、声音艺术、新技术、港产合拍片的年度分析,以及专题研究中国进口分账影片态势分析。此外,报告还收录了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2007年度十部优秀国产影片推介活动”的片目名单。影协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推出这部艺术创作报告的目的,旨在让更多的人在聚焦产业喧嚣的同时,冷静细致地思考电影艺术层面的诸多元素,从电影创作本体上把脉国产影片,把理论家、评论家的判断与声音传递给社会大众,以期在电影理论评论中坚持主流文化的声音。该书凸显出三个特点:一是改变了只关注精英和艺术电影的传统角度;二是对实现市场转型做了全面的关注;三是对新形势下的主流电影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因为《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是第一次对中国电影艺术创作推出的研究报告,因此备受关注。参加座谈会的电影界专家学者就中国电影创作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饶曙光强调眼睛要向下看。他认为,中国电影研究的立场要有一个调整,要从精英立场转移到大众立场,不能把电影研究变成空中楼阁。要从重电影票房转移到增加对观众人次的研究,尤其要关注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观众人次。电影票房收入虽然重要,但不是全部的依据,人次虽不能计入经济效益,但对中国电影创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当前中国电影的研究重点还应该放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片上,进一步建构主流商业电影体系,推动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克明希望敢于面对创作现实。他说,中国电影产量虽然多了,但创作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目前对创作上的艺术研究还远远不够,创作问题远比产业问题大。《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的出版对电影创作研究会产生很大影响,希望能坚持做下去,更希望这些研究能让创作者看到。因为目前拍摄者、投资者并不太知道中国电影的创作状况,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创作者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评价。电影批评家要继续解放思想,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电影创作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讲出来,努力加强和扩大电影评论的声音。艺术报告不要追求大而全或面面俱到,要有重点分析,可以有多种写法,要敢于面对现实,面对问题。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发言时先站起来向作者鞠躬,由衷地表示对这两部报告出版的祝贺和对作者的敬意。目前,高校有影视专业两千余个,研究生有三千余人。他认为两部报告为高校大学生、研究生提供了数据和依据。该报告开创了电影研究的新阶段。郑洞天希望报告每年能有针对性地提一些问题。比如中国类型片的问题,去年中国共生产了526部影片(包括120部电视电影),其中有多少部是类型片?我们的类型片不够成熟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再比如中国大片的问题,是否制作越大越挣钱?大片越拍越没有思想?应通过每年的报告把中国电影的现实真实地报告给创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提出增加未成年观众电影调查。她说,影视文化对未成年观众有哪些影响,应该是报告的内容之一。今年,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就未成年观众价值观的形成、对明星的认知度、对某些电影的暴力倾向的反应等进行了问卷调查,今年的调查对象选择的是都江堰的中学生。5月11日,包括聚源中学在内的孩子们最后交上了答卷,没想到第二天就发生了大地震,很多参与调查的孩子都被埋在了废墟之下,学院已决定把调查问卷捐给相关的博物馆,作为永久的纪念。黄会林建议,应该重点对未成年孩子们对当下影视文化的看法进行调查,他们才是中国电影市场未来的主力军。

针对当前名目繁多的各类报告,中国影协在去年《200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推出的基础上,以其时效性和指导性俱佳的优势,今年又推出了《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两部。中国影协日前在京举行了两部报告的座谈会。

《200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组织撰写,由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浩东担任主编,多位从事电影产业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这个研究项目。该报告充分发挥影协广泛联络和深入调查的优势,把“一手数据分析”与产业视角的独特研究结合起来,既尊重数据的客观准确,又发挥撰写报告专家的理论分析智慧,对2007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科学而客观的阐述,具有专业性、权威性、综合性等特点,对业界、学界了解2007年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作为国内第一部年度电影艺术创作报告,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组织撰写,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主任尹鸿、秘书长刘浩东担任主编,作者由各大高校、科研机构的电影理论评论专家组成。该报告以年度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为研究对象,全书共包括十二个章节和一个专题研究,分别为中国电影创作年度综述、年度热点、年度创新、年度症候、年度走向、导演艺术、剧作艺术、表演艺术、摄影艺术、声音艺术、新技术、港产合拍片的年度分析,以及专题研究中国进口分账影片态势分析。此外,报告还收录了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2007年度十部优秀国产影片推介活动”的片目名单。影协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推出这部艺术创作报告的目的,旨在让更多的人在聚焦产业喧嚣的同时,冷静细致地思考电影艺术层面的诸多元素,从电影创作本体上把脉国产影片,把理论家、评论家的判断与声音传递给社会大众,以期在电影理论评论中坚持主流文化的声音。该书凸显出三个特点:一是改变了只关注精英和艺术电影的传统角度;二是对实现市场转型做了全面的关注;三是对新形势下的主流电影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因为《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是第一次对中国电影艺术创作推出的研究报告,因此备受关注。参加座谈会的电影界专家学者就中国电影创作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饶曙光强调眼睛要向下看。他认为,中国电影研究的立场要有一个调整,要从精英立场转移到大众立场,不能把电影研究变成空中楼阁。要从重电影票房转移到增加对观众人次的研究,尤其要关注中小城市和农村的观众人次。电影票房收入虽然重要,但不是全部的依据,人次虽不能计入经济效益,但对中国电影创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当前中国电影的研究重点还应该放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片上,进一步建构主流商业电影体系,推动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克明希望敢于面对创作现实。他说,中国电影产量虽然多了,但创作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目前对创作上的艺术研究还远远不够,创作问题远比产业问题大。《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的出版对电影创作研究会产生很大影响,希望能坚持做下去,更希望这些研究能让创作者看到。因为目前拍摄者、投资者并不太知道中国电影的创作状况,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创作者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评价。电影批评家要继续解放思想,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电影创作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讲出来,努力加强和扩大电影评论的声音。艺术报告不要追求大而全或面面俱到,要有重点分析,可以有多种写法,要敢于面对现实,面对问题。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发言时先站起来向作者鞠躬,由衷地表示对这两部报告出版的祝贺和对作者的敬意。目前,高校有影视专业两千余个,研究生有三千余人。他认为两部报告为高校大学生、研究生提供了数据和依据。该报告开创了电影研究的新阶段。郑洞天希望报告每年能有针对性地提一些问题。比如中国类型片的问题,去年中国共生产了526部影片(包括120部电视电影),其中有多少部是类型片?我们的类型片不够成熟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再比如中国大片的问题,是否制作越大越挣钱?大片越拍越没有思想?应通过每年的报告把中国电影的现实真实地报告给创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提出增加未成年观众电影调查。她说,影视文化对未成年观众有哪些影响,应该是报告的内容之一。今年,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就未成年观众价值观的形成、对明星的认知度、对某些电影的暴力倾向的反应等进行了问卷调查,今年的调查对象选择的是都江堰的中学生。5月11日,包括聚源中学在内的孩子们最后交上了答卷,没想到第二天就发生了大地震,很多参与调查的孩子都被埋在了废墟之下,学院已决定把调查问卷捐给相关的博物馆,作为永久的纪念。黄会林建议,应该重点对未成年孩子们对当下影视文化的看法进行调查,他们才是中国电影市场未来的主力军。

本报讯(记者高小立)6月28日,随着电视剧《茶馆》中最后一个镜头——王利发娶媳妇拍摄的结束,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独家制作、根据老舍同名话剧改编的长篇电视连续剧《茶馆》在涿州影视基地宣布前期拍摄完毕正式关机。

影视行业研究报告篇2

【关键词】《申报》研究视角内容特征评析

《申报》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在近代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史料价值相当丰富,学术界对其研究兴趣浓厚。本文对近五年来与《申报》相关的研究做回顾和概述。

一、研究历程回顾

本文梳理了2007-2012年五年内,国内涉及《申报》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以“篇名”为检索项在中国知网对与“《申报》”有关的研究论文进行检索发现,这五年来关于《申报》的研究论文数量庞大,有近200篇,文章数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共有相关论文22篇,而最近两年则都有40多篇。可见,对《申报》的研究近年来始终受到学术界尤其是新闻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追捧。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因《申报》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史料价值丰厚,从对《申报》的研究中不仅可以研究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近代报业的发展,还可窥探整个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尤其是上海这个地区的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

二、研究的视角及内容

回顾对《申报》的研究发现,其研究视角和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直接对《申报》的理论和业务的研究

在众多文献中,有相当部分是针对《申报》自身的研究,包括它的舆论监督、办报理念、经营管理、刊登广告、编辑手法、宣传策略、业务革新、发展历程、新闻理论、办报特色、报纸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的研究,还有专门研究某一报人管理下的或者某一特定时期的《申报》发展状况。这部分文献主要凸显《申报》在新闻学方面的重要价值。

对《申报》经营管理的研究,学者的认识大致相似,通过分析其成功经营策略,从而为当代中国报业经营管理探索一条好出路。在办报理念方面较为典型的研究是:通过对1872-1908年的灾荒报道分析探讨《申报》在灾荒报道中所体现的民生关怀意识,及该意识与当今民生新闻的联系,试图为当今媒体应对灾荒或社会危机、更好地表现民生关怀意识提供一定借鉴。①有的学者以《申报》在中的实践为例来探析它的自由主义新闻理念,还有学者从专业眼光来对其进行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对《申报》进行媒介生态分析。

关于《申报》本身细节的研究还有很多其他方面,如报纸与读者的互动、广告宣传、报纸对新闻内容的选择、媒介形象的自我宣传、报纸中教育新闻的特点、编辑手法、业务革新、报纸的政治参与、社会新闻报道的演进、社评、报人心态等,部分研究《申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对《申报》报道某一历史事件的研究

这部分研究屡见不鲜,在这里《申报》成为“历史事件的记录者”和研究历史事件的珍贵材料,显现出了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对历史事件的报道间接地反映了《申报》的办报理念及舆论导向。

学者在研究《申报》对西安事变的报道时说,西安事变作为影响中国近现代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其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创造了前提,其历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在这一事件刚发生后,国内外反应不一,对这点我们从中国近代史上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中可窥一斑。②

这方面的文章特别多,如研究《申报》对抗战期间敌后游击战的报道,对“洋票”事件的报道,对1936年中国柏林奥运行的报道,对“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报道,对1927年南京事件的报道,对卢沟桥事变的报道,对历史上最早的亚运会的报道,对济南事件的报道,对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援台抗法的报道,对“杨月楼案”的报道等。

3、从《申报》的报道中审视某一群体形象

这方面研究算得上是近年来关于《申报》研究新兴的一个话题,它的某些报道往往从侧面映射出了某一群体的形象特征。较典型的是关于都市女性形象、形象、婢女形象、产妇形象、上海乞丐的形象等几个群体的形象研究,多侧重对弱势群体的研究。

关于女性形象分析,有学者认为,《申报》上有关女性的社会新闻,大致可以根据发生空间分为家庭内部冲突,包含夫妻关系、妻子与丈夫亲属关系、妻妾关系,及家庭与外部发生冲突,以拐骗、最突出。女性在其中扮演的社会角色通常是家庭角色,而非职业。把女性作为一种话语作为一种思想的载体,更是基于满足大众需求的目的。③还有学者选取辛亥革命和这段新旧思想碰撞交汇的特殊时期《申报》的广告,结合历史背景,从社会性别理论角度对《申报》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做分析,呈现出《申报》广告所勾勒出的女性形象和体现出的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以期为报纸广告史和女性主义传播方面研究提供借鉴。④

4、从《申报》中透析上海的地域文化

《申报》立足于上海这座城市,所以很多报道无疑就打上了深深的地域烙印。从《申报》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它的报道折射出强烈的上海本土特色,包括它的艺术、影视、文学、手工业、国民心态、政府举措、近代报业兴衰、重要历史事件、日常生活等各方面。

例如,有学者以1872-1911年的《申报》作为研究的基本资料,分析了晚清上海城市娱乐业发展的原因,具体从娱乐方式、娱乐设施、娱乐理念三个层面对上海城市娱乐业的发展进行阐释和归纳,描述了晚清上海城市中心娱乐区的形成、变迁,分析了上海城市娱乐业的影响力,并以《申报》为例探讨大众传媒与城市娱乐业间的良性互动。⑤有的学者通过1896-1915年间《申报》电影广告与报道等相关史料,从放映、发行、摄制、管理方面对这一时期电影在上海的传播和接受进行梳理。⑥

5、对报纸所反映的某一社会问题或现象进行深层次探析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多,也是关于《申报》最常见的一种研究视角。众多学者从《申报》的报道中进行深层次探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报道所隐射出的某一核心问题进行评析探索。研究成果中所透视的话题多样,涉及领域广泛。比如通过报道来研究报纸视野中的中国共产党、现代传媒视野下的戏曲演出、梅兰芳及其表演艺术、西方文化传播、民初的法律文化、舆论与政治间的较量、中美新闻交流的互动、日本明治形象、晚清海派京剧的传播、政治博弈、科举制度功能的异化等。

三、研究成果评析

1、研究特征分析

(1)研究领域广,涵盖近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等各个层面。从对《申报》的研究视角不难看出,关于它的研究领域相当开阔。通过《申报》,有的研究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政党状况,有的研究历史时期的战争战事,有的研究当时的商业经济,有的研究中国的报业发展,可谓千姿百态。

(2)善于从《申报》的报道中审查某一核心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特征是学术研究往纵深方向发展的体现,也是《申报》研究最为典型的特征,善于跳出《申报》本身透视表面现象背后的本质。比如,从《申报》的灾荒报道这样简单的事实中研究《申报》深层次的民生关怀理念和意识,通过《申报》中的报道来研究当时的国民心态,通过报纸中的法律广告来研究当时的法律文化,从《申报》的相关报道来研究国人日本观的变化,通过《申报》有关济南事件的认识论述舆论与政治间的较量等。

(3)倾向于从案例着手,以小见大。关于《申报》的研究近年来较少出现笼统的研究,而侧重从某一案例出发来进行相关研究。比如对“卢沟桥事变”、“西安事变”、“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苏报》案”、“财政部私印印花税票案”的报道来探析这些历史事件,比如以1872-1911年《申报》保险广告为例探究晚清保险广告的社会影响,以服饰类广告为例研究1930年《申报》广告的宣传特点等,都是典型的从小处入手进行深入探讨。

(4)研究的时间跨度越来越细化,侧重研究某个时间段内的《申报》。近几年学者大多倾向于选取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年代、某一报人时期、某一年甚至某一天等某个时间段内的《申报》来进行研究。比如前、全面抗战时期、北洋政府时期、民国初年、黎烈文时期、黄远生时期、史量才时期、国庆日、民国十八年一月七日等,时间跨度细化非常明显,研究的针对性和侧重性强。

(5)研究视域在传承中求创新。近五年来的研究内容继承了以往的传统,在研究《申报》报纸报业自身、新闻传播事业本身,研究报纸中涉及的历史事件,研究通过《申报》报道映射出各个领域内的深层次问题等各个方面的成果都很显著。但同时近年来学术界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焦点,关于《申报》的研究视域呈现一种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的态势,新的研究视角显著体现在广告和女性两方面。

2、研究成果评价

首先,学者们的态度都是客观公正的,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在探寻《申报》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同时,能看到它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继而进行客观评价,不遮不掩。

其次,研究内容丰富,总体涵盖面广,但大多都停留在传统的研究视角之下,新颖独特的研究少见。就广告研究来说,基于宏观视角的研究成果很少,多数研究某一时间段内或某一类型的广告。还有,大部分研究都是立足国内,视野单一狭窄,很少出现从国际视角来看待和研究中国的《申报》。

第三,研究方法较单一,学者们多采用传统的立足报纸史料进行理论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较少出现新的研究方法,尤其在当下新媒体的环境下,若能出现新颖独特的带有时代特色的研究方法则会让人眼前一亮。

总之,学术界若能继续坚持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态度,同时又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无论在研究方法还是研究视角上做到既有“历史感”又有“时代感”,那么《申报》研究在新闻学术界定会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①夏燕燕,《从灾荒报道看〈申报〉的民生关怀意识》,安徽大学硕士,2010(5)

②梁严冰、董艳华,《〈申报〉报道的西安事变》,《百年潮》,2007(4)

③杨璐玮,《晚清家庭中的女性形象探析——以〈申报〉及画报为中心的考察》,《黑龙江史志》,2009(8)

④许秀秀,《〈申报〉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2010(5)

⑤黄益军,《从〈申报〉看晚清上海城市娱乐业的发展(1872—1911)》,苏州大学硕士,2007(4)

⑥何莲,《〈申报〉里的早期上海电影(1896-1915年)》,《新闻大学》,2011(6)

影视行业研究报告篇3

一、企业价值报告革命的提出

现行企业财务报告有五个基本特征:一是以财务资源和财务状况为核心,忽视了企业未来财务潜力、企业核心能力等信息的披露,导致企业财务信息披露不全面;二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忽视了企业现行价值等信息的披露,影响企业财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和信息有用性;三是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主体,以财务报告附注为补充,形成企业财务三表报告体系,形成供给主导型信息披露体制;四是以货币计量为手段,忽视了其他计量手段的运用,使许多重要信息拒于信息披露门外;五是以定期信息披露为方式,忽视了企业适时信息披露,致使财务信息披露模式单一。

自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5年发表《论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以来,企业财务报告改进就成为国内外财务会计学界讨论的焦点问题。与此同时,国际会计学界对现行企业财务报告进行了激烈批评,认为传统财务报表现在比过去更不能反映创造财富的资产,财务报告正陷入加速失去其有用性的困境。还认为有相当大数量的资产被历史成本会计低估了,不仅如此,我们的整个资产分类并没有被完全确认,并且问题还在变得越来越糟,且对财务会计和公司报告跟不上商业活动的变化步伐而深感担忧,因而财务报告势在必改。西方国家对现行企业财务报告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上,并认为不相关的财务信息对投资者决策无用。葛家澍教授也早在1996年就认为:财务会计核算本来是经济核算,但多年来被成本所取代,从成本回归价值,以促进财务报告能够真正披露企业的价值,可能是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二、企业价值报告研究设想

我国对全面损益报告、现值会计计量等与企业价值报告相关的会计问题进行了探讨,但与国际比较还有很大差距。企业价值报告作为企业财务报告改进的主要方向和根本目标,它涉及企业财务报告改进、企业现值会计系统、企业财富变动计量、资产价值评估等理论与实际的重大问题,其未来的研究应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企业(财务)核心能力与企业价值研究。企业财务报告改进的目的是改变现行通过报告企业盈余,间接报告企业价值的状况,而直接报告企业的公允价值与财富变动。但企业价值在外界环境(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不变的前提下,取决于企业的可持续盈利成长率,也就是取决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最终取决于企业的核心能力。可见,企业(财务)核心能力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是企业价值报告研究的前提。企业无形资产、企业研究与开发、企业价值链、企业组织创新、企业人力资源、企业客户关系、企业治理结构、企业家的才能等企业核心能力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以及如何计量这些影响是未来财务报告改进研究的重点之一。国内外会计学界将企业无形资产、企业研究与开发会计一直作为研究重点,我国又将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研究列为十五规划重点研究内容也反映了这一趋势。

2.企业经济收益与财富变动研究。现在广泛使用的会计收益显然与经济收益的概念背道而驰。随着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发展,会计学家们和会计职业组织正在试图扩展会计收益概念。全面收益是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引起的权益(净资产)变动。它严格区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过程,采用了与传统净收益确定即收入-费用观不同的资产-负债观。真正全面的收益是经济收益,也许经济收益在现行以成本为基础的会计上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但人们不应放弃对以企业价值为基础的财务报告的探索。因此企业经济收益与财富变动研究仍将是企业财务报告改进研究的重点。

3.企业现值报告基础与现值会计技术研究。现行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企业财务报告局限性分析表明,企业财务报告改变历史成本基础,关注价值计量,并研究引入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可能性是企业财务报告改革的方向。企业现行价值和财富变动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的基础,如果取代现行的成本基础,将极大提高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企业现值会计是企业现行价值的计量技术,并非完整的企业会计系统,也非企业价值报告本身,而是企业价值报告的基础。企业价值报告涉及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确认和计量,包括确认和计量目标、对象、基本假设、确认原则和计量方法,只有通过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确认和计量才能找到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方法。而企业价值和财富变动的确认和计量必须以企业现值会计为基础,应用企业现值会计技术。所以,企业现值报告基础与现值会计技术研究将是未来财务报告改进研究的重点。

影视行业研究报告篇4

【关键词】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市场反应

1引言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渐渐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投资者和市场是如何评价的?市场是否认可企业在其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的社会责任战略?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否也会影响市场对其评价?国内外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

本文在中国情境下,采用事件研究法,以我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为样本,研究社会责任报告前后三天的市场反应。从社会责任报告的角度,进一步验证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的关系;探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市场反应的影响因素,阐明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对市场反应的影响。

2研究假设

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满足了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及权威部门的明确要求。但是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同样有质量的问题,不少企业操纵社会责任报告,提供有利于企业的信息,而不是完整、客观的信息。本文共收集到486份我国企业的2010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评分,评分由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评级第三方机构润灵公益事业咨询有限公司给出,平均得分为35.05分,其中在深交所上市的企业所的社会责任报告的平均分为32.82分,在上交所上市的企业所的社会责任报告的平均分为36.44分。可见,我国不少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行为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真诚,市场反应的正负方向不明确。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将不能产生显著的市场反应。

如果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质量较高,涵盖更为广泛的绩效等信息,投资者认为公司的行为是真诚的,公司的声誉资本会增加,将产生较为正面的市场反应;如果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较低,缺少关键的绩效信息,投资者认为企业的行为不够真诚,甚至是虚假的,企业的声誉将受损,资本市场的反应较为负面。据以上分析提出第二个假设: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与市场反应显著正相关。

3研究设计

3.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10年所的社会责任报告为初始样本,其中剔除St公司,共收集到486家上市公司所分布的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评分,之后根据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评分,分三个区间(10分—25分、25分—35分、35分以上)对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所的社会责任报告分别进行随机抽样,获得最终样本为202份社会责任报告,其中独立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为102份,非独立披露的为100份。

3.2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告日前后的累积异常收益(CaR)的研究来验证资本市场对相关事件的反应,累积异常收益的绝对值越大,说明市场对该事件的反应越强烈,其中异常收益率(aR)采用以下市场模型计算,即:aRit=Rit-(ai+biRmt)

公式中,Rit为第i支股票在事件期t的实际收益值,(ai+biRmt)是用市场模型估计的第i支股票在事件期t的期望收益值,ai,bi分别是市场模型的参数,由对估计期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来。对于事件窗口的选择,本文使用的标准事件窗口是(-3,3);选择(-10,-4)作为估计窗口。在单个公司的aR基础上,利用以下公式计算出累计异常收益率(CaR):

对于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与市场反应的关系的研究,本文关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采用润灵环球(RKS)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评分结果,该评分间接衡量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反映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以及披露情况。

为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还需加入控制变量。包括股权性质(State)、是否为重污染行业企业(indnat)、盈利能力(ni)、企业规模(Size)、财务状况(Lev)。

对于独立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对市场反应的影响,本文建立以下模型对其进行检验:CaR=α0+α1CSR+α2ni+α3Size+α4Lev+α5State+α6indnat

根据假设2,本文预期α1>0。

4研究结果及分析

4.1社会责任报告的市场反应分析

表1、表2为本文所选取的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样本的市场反应描述性统计结果。市场反应的结果表明,报告独立披露及非独立披露的样本公司事件窗口的平均累计异常收益率均为负,其中报告独立披露的样本事件窗口期的平均累计异常收益率为-0.0119,报告非独立披露的样本事件窗口期的平均累计异常收-0.0331;相对于非独立披露的报告,独立披露的报告事件窗口期的平均累计异常收益率较高,但从CaR数值来看样本企业事件窗口期的平均累计异常收益率两者都比较小;样本中平均累计异常收益率为正的企业共有101家,占总样本的50%,其中报告独立披露的为48家,占报告独立披露企业样本的47%,

报告非独立披露的为53家,占报告非独立披露企业样本的53%;虽然对于所选样本的研究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平均累计异常收益率为负

但p值大于0.05,并不显著,此结果支持了本文的第一个假设,即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将不能产生显著的市场反应。

4.2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对市场反应影响的回归分析

基于我国202家上市公司的2010年度社会(上接41页)责任报告,将社会责任报告按照方式分类,分别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从社会责任报告的综合得分、整体性得分、内容性得分分别对市场反应进行回归,检验报告的质量对市场反应的影响。因变量为事件窗口7天的累计异常收益率。回归方程还加入控制变量以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

表3显示的是独立披露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对市场反应影响的回归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综合得分、整体性得分、内容性得分与累计异常收益率呈显著正相关。结果证实了研究假设2,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越高,则市场反应越积极。

5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研究我国企业的2010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的市场反应。结果表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市场反应不显著。我国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与市场反应正相关,报告的综合得分、整体性得分、内容性得分与累计异常收益率正相关。另外,本文的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市场反应不显著,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是影响市场反应的关键因素。为了从社会责任行为中获取经济利益,我国上市公司在社会责任报告时,应注重报告的质量,全面、客观地披露绩效等关键信息。

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上述结论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者、使用者和监管者都有重要意义。由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有市场反应的,所以企业应该重视社会责任报告的,并建立有效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努力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

参考文献:

影视行业研究报告篇5

据广电总局统计,20xx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101.72亿元,在20xx年电影票房增幅42.96%的强势基础上,同比增幅达到63.9%。产业化改革8年以来,全国城市票房增长了10倍,年均增幅超过35%。在今年的总票房中,国产影片票房总额为57.34亿元,占全年票房总额的56.3%。

合肥报告编制网认为,影视制作基地有望借此机会,得到大力扩增,以满足日趋增长的影视剧制作。因此,影视制作基地项目前景十分光明。

【影视制作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 影视制作基地项目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要部分,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

一、影视制作基地项目背景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的承办单位

(三)承担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单位情况

(四)项目的主管部门

(五)项目建设内容、规模、目标

(六)项目建设地点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政策保障、技术方案、资金总额筹措、项目的财务效益和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主要包括:

(一)项目产品市场前景

(二)项目原料供应问题

(三)项目政策保障问题

(四)项目资金保障问题

(五)项目组织保障问题

(六)项目技术保障问题

(七)项目人力保障问题

(八)项目风险控制问题

(九)项目财务效益结论

(十)项目社会效益结论

(十一)项目可行性综合评价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在总论部分中,可将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使审批和决策者对项目作全貌了解。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对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项目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第二部分 影视制作基地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可行性

这一部分主要应说明项目发起的背景、投资的必要性、投资理由及项目开展的支撑性条件等等。

一、影视制作基地项目建设背景

(一)国家或行业发展规划

(二)项目发起人以及发起缘由

(三)……

二、影视制作基地项目建设必要性

(一)……

(二)……

(三)……

(四)……

三、影视制作基地项目建设可行性

(一)经济可行性

(二)政策可行性

(三)技术可行性

(四)模式可行性

(五)组织和人力资源可行性

第三部分 影视制作基地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于,任何一个项目,其生产规模的确定、技术的选择、投资估算甚至厂址的选择,都必须在对市场需求情况有了充分了解以后才能决定。而且市场分析的结果,还可以决定产品的价格、销售收入,最终影响到项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详细研究当前市场现状,以此作为后期决策的依据。

一、影视制作基地项目产品市场调研

(一)影视制作基地项目产品国际市场调研

(二)影视制作基地项目产品国内市场调研

(三)影视制作基地项目产品价格调查

(四)影视制作基地项目产品上游原料市场调研

(五)影视制作基地项目产品下游消费市场调研

(六)影视制作基地项目产品市场竞争调查

二、影视制作基地项目产品市场预测

市场预测是市场调研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延续,利用市场调研所得到的信息资料,对本项目产品未来市场需求量及相关因素进行定量与定性的判断与分析,从而得出市场预测。在可行性研究工作报告中,市场预测的结论是制订产品方案,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参考的重要根据。

(一)影视制作基地项目产品国际市场预测

(二)影视制作基地项目产品国内市场预测

(三)影视制作基地项目产品价格预测

(四)影视制作基地项目产品上游原料市场预测

(五)影视制作基地项目产品下游消费市场预测

(六)影视制作基地项目发展前景综述

第四部分 影视制作基地项目产品规划方案

一、影视制作基地项目产品产能规划方案

二、影视制作基地项目产品工艺规划方案

(一)工艺设备选型

(二)工艺说明

(三)工艺流程

三、影视制作基地项目产品营销规划方案

(一)营销战略规划

(二)营销模式

在商品经济环境中,企业要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合格的销售模式,争取扩大市场份额,稳定销售价格,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因此,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对市场营销模式进行详细研究。

1、投资者分成

2、企业自销

3、国家部分收购

4、经销人代销及代销人情况分析

(三)促销策略

……

第五部分 影视制作基地项目建设地与土建总规

一、影视制作基地项目建设地

(一)影视制作基地项目建设地地理位置

(二)影视制作基地项目建设地自然情况

(三)影视制作基地项目建设地资源情况

(四)影视制作基地项目建设地经济情况

(五)影视制作基地项目建设地人口情况

二、影视制作基地项目土建总规

(一)项目厂址及厂房建设

1、厂址

2、厂房建设内容

3、厂房建设造价

(二)土建总图布置

1、平面布置。列出项目主要单项工程的名称、生产能力、占地面积、外形尺寸、流程顺序和布置方案。

2、竖向布置

(1)场址地形条件

(2)竖向布置方案

(3)场地标高及土石方工程量

3、技术改造项目原有建、构筑物利用情况

4、总平面布置图(技术改造项目应标明新建和原有以及拆除的建、构筑物的位置)

5、总平面布置主要指标表

(三)场内外运输

1、场外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2、场内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3、场内运输设施及设备

(四)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

1、项目占地

2、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内容

(五)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造价

(六)项目其他辅助工程

1、供水工程

2、供电工程

3、供暖工程

4、通信工程

5、其他

第六部分 影视制作基地项目环保、节能与劳动安全方案

在项目建设中,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和职业安全方面的法规、法律,对项目可能造成周边环境影响或劳动者健康和安全的因素,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论证分析,提出防治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价,推荐技术可行、经济,且布局合理,对环境有害影响较小的最佳方案。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同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要有专门论述。

一、影视制作基地项目环境保护

(一)项目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二)项目环境保护措施

(三)项目环境保护评价

二、影视制作基地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分析

(一)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标准

(二)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分析

三、影视制作基地项目节能方案

(一)项目节能设计依据

(二)项目节能分析

四、影视制作基地项目消防方案

(一)项目消防设计依据

(二)项目消防措施

(三)火灾报警系统

(四)灭火系统

(五)消防知识教育

五、影视制作基地项目劳动安全卫生方案

(一)项目劳动安全设计依据

(二)项目劳动安全保护措施

第七部分 影视制作基地项目组织和劳动定员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根据项目规模、项目组成和工艺流程,研究提出相应的企业组织机构,劳动定员总数及劳动力来源及相应的人员培训计划。

一、影视制作基地项目组织

(一)组织形式

(二)工作制度

二、影视制作基地项目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一)劳动定员

(二)年总工资和职工年平均工资估算

(三)人员培训及费用估算

第八部分 影视制作基地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项目实施时期的进度安排是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实施时期亦称投资时间,是指从正式确定建设项目到项目达到正常生产这段时期,这一时期包括项目实施准备,资金筹集安排,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施工准备,施工和生产准备,试运转直到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等各个工作阶段。这些阶段的各项投资活动和各个工作环节,有些是相互影响的,前后紧密衔接的,也有同时开展,相互交叉进行的。因此,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将项目实施时期每个阶段的工作环节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作出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安排。

一、影视制作基地项目实施的各阶段

(一)建立项目实施管理机构

(二)资金筹集安排

(三)技术获得与转让

(四)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

(五)施工准备

(六)施工和生产准备

(七)竣工验收

二、影视制作基地项目实施进度表

三、影视制作基地剂项目实施费用

(一)建设单位管理费

(二)生产筹备费

(三)生产职工培训费

(四)办公和生活家具购置费

(五)其他应支出的费用

第九部分 影视制作基地项目财务评价分析

一、影视制作基地项目总投资估算

图:项目总投资估算体系

二、影视制作基地项目资金筹措

一个建设项目所需要的投资资金,可以从多个来源渠道获得。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资金筹措工作是根据对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估算和流动资金估算的结果,研究落实资金的来源渠道和筹措方式,从中选择条件优惠的资金。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对每一种来源渠道的资金及其筹措方式逐一论述。并附有必要的计算表格和附件。可行性研究中,应对下列内容加以说明:

(一)资金来源

(二)项目筹资方案

三、影视制作基地项目投资使用计划

(一)投资使用计划

(二)借款偿还计划

四、项目财务评价说明&财务测算假定

(一)计算依据及相关说明

(二)项目测算基本设定

五、影视制作基地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

(一)直接成本

(二)工资及福利费用

(三)折旧及摊销

(四)工资及福利费用

(五)修理费

(六)财务费用

(七)其他费用

(八)财务费用

(九)总成本费用

六、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一)销售收入

(二)销售税金及附加

(三)增值税

(四)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七、损益及利润分配估算

八、现金流估算

(一)项目投资现金流估算

(二)项目资本金现金流估算

九、不确定性分析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数据多数来自预测和估算。由于资料和信息的有限性,将来的实际情况可能与此有出入,这对项目投资决策会带来风险。为避免或尽可能减少风险,就要分析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以确定项目的可靠性,这就是不确定性分析。

根据分析内容和侧重面不同,不确定性分析可分为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一般要进行的盈亏平衡平分析、敏感性分配和概率分析,可视项目情况而定。

(一)盈亏平衡分析

(二)敏感性分析

第十部分 影视制作基地项目财务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

在建设项目的技术路线确定以后,必须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财务、经济效益评价,判断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并比选出优秀方案。本部分的评价结论是建议方案取舍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对建设项目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本部分就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财务、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的主要内容做一概要说明

一、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考察项目建成后的获利能力、债务偿还能力及外汇平衡能力的财务状况,以判断建设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财务评价多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为主的办法进行。并用财务评价指标分别和相应的基准参数——财务基准收益率、行业平均投资回收期、平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相比较,以判断项目在财务上是否可行。

(一)财务净现值

财务净现值是指把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财务净现金流量,按照一个设定的标准折现率(基准收益率)折算到建设期初(项目计算期第一年年初)的现值之和。财务净现值是考察项目在其计算期内盈利能力的主要动态评价指标。

如果项目财务净现值等于或大于零,表明项目的盈利能力达到或超过了所要求的盈利水平,项目财务上可行。

(二)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

财务内部收益率是指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财务净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等于零时的折现率,也就是使项目的财务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财务内部收益率是反映项目实际收益率的一个动态指标,该指标越大越好。

一般情况下,财务内部收益率大于等于基准收益率时,项目可行。

(三)投资回收期pt

投资回收期按照是否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可以分为静态投资回收期和动态投资回收期。以动态回收期为例:

(l)计算公式

动态投资回收期的计算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项目的现金流量表,用下列近似公式计算:pt=(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出现正值的年数-1)+上一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的绝对值/出现正值年份净现金流量的现值

(2)评价准则

1)pt≤pc(基准投资回收期)时,说明项目(或方案)能在要求的时间内收回投资,是可行的;

2)pt>pc时,则项目(或方案)不可行,应予拒绝。

(四)项目投资收益率Roi

项目投资收益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能力后正常年份的年息税前利润或营运期内年平均息税前利润(eBit)与项目总投资(ti)的比率。总投资收益率高于同行业的收益率参考值,表明用总投资收益率表示的盈利能力满足要求。

Roi≥部门(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率(或基准投资利润率)时,项目在财务上可考虑接受。

(五)项目投资利税率

项目投资利税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或平均年利润总额与销售税金及附加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投资利税率=年利税总额或年平均利税总额/总投资×100%

投资利税率≥部门(行业)平均投资利税率(或基准投资利税率)时,项目在财务上可考虑接受。

(六)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Roe)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能力后正常年份的年净利润或运营期内平均净利润(np)与项目资本金(eC)的比率。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高于同行业的净利润率参考值,表明用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表示的盈利能力满足要求。

(七)项目测算核心指标汇总表

二、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是项目经济评价的核心部分,是决策部门考虑项目取舍的重要依据。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采用费用与效益分析的方法,运用影子价格、影子汇率、影子工资和社会折现率等参数,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评价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国民经济评价采用国民经济盈利能力分析和外汇效果分析,以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实际需要也可计算经济净现值(enpV)指标,涉及产品出口创汇或替代进口节汇的项目,要计算经济外汇净现值(enpV),经济换汇成本或经济节汇成本。

三、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

在可行性研究中,除对以上各项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以外,还应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进行分析,也就是对不能定量的效益影响进行定性描述。

第十一部分 影视制作基地项目风险分析及风险防控

一、建设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

二、法律政策风险及防控措施

三、市场风险及防控措施

四、筹资风险及防控措施

五、其他相关粉线及防控措施

第十二部分 影视制作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与建议

根据前面各节的研究分析结果,对项目在技术上、经济上进行全面的评价,对建设方案进行总结,提出结论性意见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对推荐的拟建方案建设条件、产品方案、工艺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影响的结论性意见

2、对主要的对比方案进行说明

3、对可行性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4、对应修改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提出修改意见

5、对不可行的项目,提出不可行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意见

6、可行性研究中主要争议问题的结论

二、附件

凡属于项目可行性研究范围,但在研究报告以外单独成册的文件,均需列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所列附件应注明名称、日期、编号。

1、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报告)

2、项目立项批文

3、厂址选择报告书

4、资源勘探报告

5、贷款意向书

6、环境影响报告

7、需单独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单项或配套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8、需要的市场预测报告

9、引进技术项目的考察报告

10、引进外资的名类协议文件

11、其他主要对比方案说明

12、其他

三、附图

1、厂址地形或位置图(设有等高线)

2、总平面布置方案图(设有标高)

3、工艺流程图

影视行业研究报告篇6

2012年是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成立60周年、动画学院和动画学院奖创办12周年。第十二届动画学院奖延续以往“本土、艺术、原创”的主题,今年的口号是“动画人的舞台,跳出动画人的精彩”!动画学院奖旨在鼓励支持学生独立创作出优秀作品的同时,培育从大学生到身为动画人所具有的基本的专业素质;鼓励学生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进行试验性质的创作,并努力使作品具有更大的市场潜力。

动画学院奖激励作品创新

本届动画学院奖评选活动在延续以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上,更加注重作品的创新性、实验性,对作品的商业成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审规模阵容强大,既有学界精英也有业界翘楚。评委们一致推崇有走向市场潜力的作品。第十二届动画学院奖共评出15个专业奖项和13个企业奖,奖项涉及动画创作的各个方向,充分激励和嘉奖有志的动画人才,为他们的动画成长之路树立丰碑。《我的小世界》以其多样而质朴的动画表现形式和轻松而灵动的音乐效果,获得了最佳短片奖,组委会称该片能让观众产生真实的回忆、联想与共鸣,情感真挚,是让人耳目一新的动画作品。

校企合作创建多元合作模式

在第十二届动画学院奖开幕式上,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与华映星球、欧雷新宇、坤腾世纪、漳州师范学院、北京电视台卡酷少儿频道、《艺术与设计》杂志社等数家学校和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动画创作、制作、技术、出版等行业创建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为全方位培养动画人才,走产、学、研的道路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在动画学院奖闭幕式上,《再见》《盒子》《愿》等15部作品分别获得了《艺术与设计》《数码设计》、蓝梦无限、欧雷新宇、鲜宇数码、坤腾世纪、万豪卡通、友邦佳通、华映星球、视友网、江通动画、爱画电影、迪生动画、421动画电影工作室、爱奇艺等机构设立的奖学金。

论坛讲座聚集行业热点话题

第十二届动画学院奖共有12个主题论坛和讲座,主题论坛紧扣当前动画教育和产业热点问题,围绕“产、学、研”全方位展开研讨。在令人瞩目的动画电影论坛和动画电视论坛上,《神奇世界历险记》《糯米的午餐》《摩尔园冰河世纪》三部影片的主创人员袁梅、沈永亮、刘可欣等业界精英悉数到场,并就动画作品创作展开交流和互动。央视动画有限公司制片人陈向农、北京电视台卡酷动画卫视副主任曾伟京、中央电视台新科动漫频道资讯中心主编王松,以及知名动画导演蔡博、于胜军、崔威、皮三、李智勇等在动画教育论坛上,就动画行业产学研一体化展开深入讨论,进行思想碰撞。

影视行业研究报告篇7

【关键词】《申报》办报理念业务革新舆论影响

截至2012年10月29日,笔者在中国知网文献检索项“关键词”中输入“《申报》”,搜索结果如下表所示:

一、2008-2012年国内对于《申报》研究的现状

从上表中所集纳的278篇文献中可以看出,2008年至2012年对于《申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申报》刊载的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新闻、广告和副刊

在对《申报》新闻报道的研究上,最为突出的两则案例就是“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和“杨月楼案”。学者滕瀚从舆论监督的角度出发,“以中国近代大报《申报》对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报道为例加以分析,通过近代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道路上的勇敢探索,探寻其对当今新闻报道的启示。”①并在文中突出强调了“媒介接近权”对于普通群体的重要作用。

也有学者通过梳理《申报》“杨月楼案”的报道过程,发现“《申报》的新闻报道因为能够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明确报纸的定位、善加引导社会舆论、积极探索新闻业务,才会使得‘杨月楼案’的报道形成巨大的舆论影响,赢得良好的民间口碑,提升报纸的民间形象。”②并据此提出这些报道经验对于现代媒体的借鉴作用。

除此之外,近五年来对于《申报》报道内容的研究更加趋向于多元化,有学者研究《申报》对远东运动会的报道,甚至其77年来的有关体育运动的报道,有学者关注《申报》中关于戏曲文化活动,尤其是关于梅兰芳的演出活动的报道,有学者探讨《申报》中有关电影的报道和社会文化的关系,也有学者关注《申报》副刊,如对《瀛寰琐记》的研究。也有学者从历史学角度出发,以民国双十节的广告投放为研究对象,探讨广告与政治之间的联系。还有学者选择一段时期的《申报》作为研究的样本,探讨20世纪30年代《申报》美容、化妆品广告所展示的审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探讨“广告是如何来构建审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

从以上文献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申报》中的广告研究已经自成体系,内容丰富,并且已有不少学者开始梳理对于《申报》广告内容研究的综述,如学者李伟的《2009年至2011年国内〈申报〉广告研究综述》和吴宛青、陈靓的《〈申报〉广告研究综述》等。

2、以《申报》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办报理念、业务革新,自身发展的历史和生存状态

基于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层面对《申报》进行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申报》研究的主流,近五年来的研究也有涉及,但研究者同时也结合了当下的社会现实和对于媒介出路的思考,因而有了创新之处。

有学者从传统理论研究的视角出发,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申报》前期的新闻理论:报刊的性质、报刊的功能、新闻的报道原则、新闻自由、新闻从业人员,并且提出:这些理论,在近代中国报业发端之际,提高了人们对报刊性质和作用的认识,开创了“有闻必录”的报道方法,积极争取新闻自由,促进了新闻从业人员的自身修养,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有学者从《申报》报道问题的研究出发,观察清末民初中国报纸中通讯文体的发展,并结合社会需求来探讨这种发展出现的深层原因。

有学者避开以往研究的热点时期,转而把眼光放在研究的空白期。学者杜新艳选择了从1905年至1916年这段研究空白期作为研究对象。在其论文《〈申报〉的过渡时期》中,分析了以经理席子佩为代表的报业团队,以蔡乃煌为代表的官方力量,以张謇为代表的立宪派对报纸运作的影响。作者认为“从文化的角度看,这一时期关涉到晚清报业、书业以及立宪派与官方等多种力量的博弈,对《申报》而言,则具有关键意义”③。

这些研究,探讨《申报》发展的渊源、理论业务上的进步和媒介生态视角下的意义,并以历史研究观照媒介现实,提出有建设性的、总结性的理论成果,指导媒介在新时期的发展,寻求媒介活动在新时期的突破。

3、结合时代背景,探讨《申报》的舆论影响力,以及其对社会现实的构建

在这一层面上的开掘,可以说是近五年来有关《申报》研究的又一热点。有学者研究《申报》上黎烈文时期的《自由谈》,以此探索近代社会的“公共领域”的产生和知识分子的社会认知及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在探讨《申报》对于近代社会的影响时,有学者从报纸的社会功能出发,指出了《申报》在关注弱势群体上的特殊贡献,这一领域的代表文献如学者李新军的《转型期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他在文中指出:“《申报》报道中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既有急赈、工赈、移民垦荒、遣资回籍、防疫等措施,也有针对儿童(包括灾童、婴幼儿、孤儿),东北难民、贫民、乞丐残废、出狱犯、不幸华侨等特殊人群的保障。”通过对《申报》中这些史料的分析,学者提出“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无独有偶,同样是对《申报》报道题材选择上的民生关怀意义的研究,有学者在全面梳理30年代《申报》中的社会新闻的基础上,透视《申报》的民生关怀并呈现出它的整体样貌,并从社会、报纸本身、报人思想的角度分析体现这种民生关怀的深层原因。

探讨《申报》的舆论影响力,就必然不能缺少对该报报格的研究和分析。对此,有学者具体考察“《申报》对近代若干重大社会新闻的报道演进过程,剖析它如何通过贯彻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实现商业策略和新闻道德的平衡、承担对社会进步的责任,成功从初创的商业小报向有影响力的社会大报转型,形成‘义利兼顾’的报纸品格”,④通过这一研究,肯定了《申报》在近代社会中的地位。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以外,对于《申报》的研究也围绕着报纸不同时期的著名报人展开,如研究史量才时期的广告策略,史量才的“史家办报”思想,黄远生时期的《申报》,邵飘萍和《申报》等等,但其开掘视角与以往相比不具有突出的创新性。

二、国内对于《申报》研究的不足及趋势

近年来,对于《申报》研究的热潮依然未减。从最初的理论和业务探索到现如今对其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舆论影响的考虑,对于《申报》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首先,从研究内容上看,对于《申报》的报人、主持者的研究一直以来被学界所关注,通过对这些报人的办报思路进行梳理,探讨其肩负的时代担当,从而分析《申报》的“报格”和社会地位。但是,较为引人注目的是,除了这些传统的研究思路,对《申报》刊登内容的研究有细化的趋势,诸如对其副刊、广告的研究都呈现出繁盛状态,在此基础上,选择特定的视角,诸如女性视角、文化视角等,从中分析时代背景下女性形象构建或是文化影响等问题,这种转变值得探究和讨论。

其次,从研究方法上,对于《申报》的研究,基本上是立足于丰富的史料的,主要以报纸上刊登的内容作为分析和探讨的依据,有个案分析,有连续报道的分析,也有一定时期一定主题的史料分析。立足史料有充分的说服力,但是仅仅依靠史料未免范围太过局限。在今后研究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以理论为依托进行实证研究,使研究展现出现代新媒体元素的价值。

最后,从研究趋势来看,中国新闻史的研究正由单一学科视角向跨学科方向发展,由革命史、政治史的研究范式向政治传播史、文化史、社会史等多视野发展。⑤《申报》完整的史料文献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体现某一时期的新闻报道水平,更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体现和缩影。因此,近五年来对于《申报》的研究不再局限于新闻学学科视角,更多的向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领域延伸,并且产生了丰富的成果。同时,以理论研究的成果观照现实的媒介实践、社会生活实践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史研究的突破成为无法回避的话题,新闻史研究如何改革,如何与现实相结合,如何发挥其研究成果对于当下的意义,这些都是学界应该思考的问题,当然,对于《申报》研究来说,这同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①滕瀚,《近代新闻媒介舆论监督的启示——以〈申报〉报道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为例》[J].《新闻世界》,2012(7)

②马薇薇,《〈申报〉“杨月楼案”报道研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1)

③杜新艳,《〈申报〉的过渡时期》[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1(2)

④梁雪莱,《〈申报〉的媒介生态分析》[J],《新闻世界》,2011(8)

⑤陈靓、吴宛青,《2001-2011年国内〈申报〉研究综述》[J].《新闻世界》,2011(8)

影视行业研究报告篇8

一、我国证券分析师行业发展制度背景

在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中,证券分析师是指在资本市场中从事股票分析的专业人员,专业的分析能力和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导致分析师能够发现市场中因为偏离内在价值而被低估的股票,并以此向投资者提供盈余预测和投资评级等投资建议。按照供职部门的不同,证券分析师主要分为三类:供职于券商的卖方分析师、供职于基金和保险等机构投资者的买方分析师以及供职于咨询机构的独立分析师。其中,供职于券商的卖方分析师是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分析师群体,也是学者研究的主要对象。我国证券分析咨询行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在证券公司营业部门负责对散户股民进行投资咨询的证券咨询师和媒体上发表股票评论的股评家,是我国最早的分析师。但因为这个时期市场投机氛围较浓,发展不成熟,导致分析师行业鱼龙混杂,出现许多挖掘内幕信息和帮助特定机构推荐股票的黑嘴和说客分析师。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不断成熟和中介机构的不断发展,专业性的研究机构开始出现,证券分析师行业开始进入规范发展阶段。1997年国务院证券委员会颁布了《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其中明确规定了从事证券咨询行业人员的必须具备从业资格。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证券法》,从此我国有了正式法律对证券咨询行业的运营进行约束。《证券法》明令禁止了券商坐庄操纵市场、拆借资金和内幕信息交易等行为。2002年我国证券业协会成立,开始要求证券行业的机构和从业人员必须通过资格审查。2003年《证券投资基金法》的颁布为我国基金行业的健康规范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从此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市场力量开始壮大。基金行业的壮大改变了我国券商原有的业务结构。机构投资者必须租用券商的交易席位才能拥有交易资格,租用交易席位需要交纳的大笔交易佣金费用成为券商收入的主要来源,交易佣金收入成为分析师业绩考核的依据,因此,提高券商佣金收入成为券商研究部门分析师为机构投资者提供咨询服务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2005年我国修订了《中国证券分析师职业道德守则》,对分析师的职业道德、行业声誉以及独立性等问题进行了新的制度规范和要求。

在一系列制度和法律的颁布后,我国证券分析师行业逐渐走上规范化和市场化的成熟发展道路,市场影响力也在逐渐提高,分析师活动对上市公司的价值表现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影响也日益受到管理层的重视。维护与分析师之间的关系成为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重要对象。因此,研究分析师活动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影响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分析师活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路径

金融学中估值理论认为公司价值由公司未来现金流折现值决定[2]。因此,提升公司价值的途径有两方面:提升公司未来基本面表现和降低公司资本成本。其中,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者认知是影响公司资本成本的两个重要因素。基于此理论,国内外文献关于分析师活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主要从如何影响公司未来基本面表现、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投资者认知水平这三条路径展开。

(一)分析师活动与公司基本面表现

关于分析师活动是否会提升公司基本面表现的研究并没有一致发现。已有文献给出了两种对立解释:监督解释和压力解释。监督解释认为,分析师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对公司的长期跟踪和走访调查导致管理层的任何不当行为都在分析师的关注之下,因此,分析师活动对公司治理发挥了积极的外部监督作用,降低了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委托成本,有利于公司未来经营表现。压力解释则认为,分析师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当公司公布的真实盈余低于分析师预测盈余时,公司股价会有负面反应,管理层为了避免股价波动而调整盈余与分析师预测一致,因此,分析师跟踪活动给管理层施加了压力,导致其为了短期业绩而牺牲公司长期利益,对公司未来经营表现产生了负面影响[3]。

(二)分析师活动与信息不对称程度

已有文献关于分析师是否缓解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有一部分研究认为,通过对公司公开信息的专业解读和私有信息的深入挖掘,分析师为市场投资者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缓解了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4]。不仅如此,分析师还能够帮助投资者提早发掘管理层隐藏的负面消息,有效化解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股价暴跌风险[5]。但是另一部分研究认为,早期研究没有控制住盈余公告和其他消息的共同影响,存在对分析师报告信息含量以及预测评级引起的市场反应作用的夸大解释。即使分析师能够向市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师可能会将信息有选择性的提供给特定投资者,从而增加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6]。并且在利益冲突影响下,分析师向市场提供的有偏报告反而恶化了信息不对称程度[7]。

(三)分析师活动与投资者认知水平

另一个重要但是较少被研究的降低资本成本的路径是提升投资者认知水平。merton[8]提出在不完全信息环境下,投资者并不知道市场上的所有股票,知道公司股票的人数被定义为投资者认知,投资者认知越低的公司,持有的投资者越少,因为缺乏需求,股票的流动性较差,股价较低。因此,提升公司投资者认知水平,可以降低资本成本,最终提升公司价值。近年来,国外学者开始基于投资者认知理论研究分析师活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分析师研究报告、进行电话访谈、安排投资者与管理层见面会等活动,能够不断引起投资者对公司的关注,提高了公司投资者认知水平,降低了资本成本,提升了公司价值[9]。但是目前国内学者却较少从这一视角进行研究。

三、影响分析师活动与公司

价值关系的因素

(一)利益冲突

存在利益冲突时,分析师有有偏研究报告的动机,增加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了公司股价波动的风险。利益冲突主要来源于券商的经纪业务、投行业务、自营业务等部门。分析师会为了提升券商经纪业务佣金收入,向市场提供乐观报告[10]。不仅如此,分析师倾向于对具有承销关系[11]和券商自营业务关系[12]的利益关联的公司股票有偏研究报告。

(二)声誉机制

声誉机制会缓解利益冲突对分析师发挥信息中介作用的负面影响。虽然乐观倾向的研究报告会为券商带来更多交易佣金收入,但在声誉机制的影响下,分析师倾向提高自身预测准确性,降低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明星分析师的声誉机制能对利益冲突起到抑制作用[13]。

(三)信息披露

公司自身的信息披露对分析师活动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当分析师扮演信息解读者角色时,公司信息披露增加会吸引更多分析师跟踪,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提升投资者认知水平,从而提升公司价值[14];当分析师更多扮演信息提供者角色时,更多的公司信息披露会替代分析师发挥的信息供给作用,分析师活动在缓解信息不对称上的边际作用降低。

因此,鉴于分析师在缓解公司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公司投资者认知水平,并最终提升公司价值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上市公司管理层应该重视分析师活动,不仅仅是分析师预测报告的跟踪活动,分析师事前的电话访谈、投资者交流会议和实地调研等各种尽职调查活动均会对公司基本面表现、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投资者认知水平产生影响。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在关注分析师活动的同时,应该注意分析师面临的利益冲突和声誉机制对其预测分析的影响,有利于投资者更好的解读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并做出最优的投资决策。特别地,监管部门应该加强我国资本市场防火墙机制的建立,保证分析师研究报告的独立性,促进我国分析师发挥更为有效的外部监督作用。

四、研究评述与展望

综上所述,本文发现,公司基本面表现、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投资者认知水平是分析师活动影响公司价值的三条重要途径,而分析师面临的利益冲突、声誉机制以及公司自身的信息披露政策,会影响分析师活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国外文献关于分析师活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已有成熟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证研究,但我国该领域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分析师活动对公司投资者认知水平影响的经济后果还缺乏探讨,因此,未来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扩展。

(一)考虑不同资本市场的影响差异

相对于西方以专业机构投资者为投资主体的成熟资本市场,我国是以个人投资者为投资主体的新兴资本市场,投资者掌握信息的不完全程度更高,投资者认知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更为重要。因此,从投资者认知水平这一视角研究分析师活动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在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考虑不同作用路径的影响差异

分析师活动可以通过对公司基本面表现、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投资者认知水平三条路径影响公司价值,在我国这样一个新兴资本市场中,三条不同路径的影响差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未来可以进一步比较三条影响路径的经济后果差异。

影视行业研究报告篇9

【关键词】媒介公信力;广告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

一、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

媒介公信力又称媒介可信度,是“公众对于大众媒介的社会期待被落实情况所引起的公众心理感知和评价,同时公众的这种感知和评价也是媒介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和素质的体现。简单地说,媒介公信力就是公众对媒介的社会期待与媒介实际表现之间契合程度在公众心理上的反映。”[1]媒介公信力的研究肇始于1930年代的美国。经过70余年的演进,它已经从当初的媒介效果研究的影响变量,发展为新闻传播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相对独立的研究课题。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媒介公信力研究,研究视角和重点大致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传播方的角度出发,探讨怎样的媒介特性可以赢得公众更多的信任(这种媒介公信力研究可称之为“mediaCredibility”);二是从信息接受方的角度出发,探讨公众对媒介信任与否的心理认知过程、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等(可称之为“publictrustinmedia”)。(靳一,2006,p8―9)

不管哪一种研究视角,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或者说哪些因素影响着公众对媒介的评价与信赖,一直是媒介公信力研究的核心问题;如何建立更为准确的公信力判断维度量表,也一直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研究者。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霍夫兰(Hovland)和同事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来源可信度”(sourcecredibility)研究中,通过实验法发现,媒介的可信度主要取决于发送消息者的专业性(expertise)和可靠性(trustworthiness)。随后的研究者们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判断维度量表,其中美国传播学者梅耶(meyer)1988年建构的媒介公信力指标体系,到目前为止仍然受到学界推崇。该指标体系包括五个判断维度:公平(Fair)、无偏见(Unbiased)、报道完整(tellthewholestory)、准确(accurate)、可信赖(Canbetrusted)。(meyer,p.,1988,p567―574)我国喻国明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中国大众媒介的传播效果与公信力研究”,在总结、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和进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做出了我国媒介公信力判断维度的建模,运用于我国大陆首次传媒公信力全国性调查。喻国明教授等建构的我国媒介公信力判断维度量表,包括新闻专业素质、社会关怀、媒介操守、新闻技巧、有用性、权威性等六个维度共23个指标(题项)。(喻国明、张洪忠、靳一,2007,p14―15)

以上学者通过研究得出的媒介公信力影响因素,基本上属于媒介自身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品质与能力。从196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信息接受方的重要性,开始把与受众相关的变量带入媒介公信力研究之中,诸如受众的各种人口学变量、认知归因、政党属性、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社会信任、预存立场、对事件的兴趣态度、媒介使用/媒介依赖、使用媒介的模式与动机、对媒介的了解程度与经验等,考察这些变量如何影响公众对媒介的认知和评价。1980年代后,媒介公信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更为深入细致,尤其是与受众相关的影响因素,不仅人口学、媒介使用/媒介依赖等传统考察的自变量被继续关注,而且社会、政治、心理、文化等与受众相关的更为宏观的变量都被纳入到研究者的分析框架中。(李晓静,2006,p43―47)

显然,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绝非一端,而是多种因素形成合力,决定着公众对媒介的认知与评价:既有真实报道、客观公正等属于媒介自身专业品质与能力的因素,也有受众的人口学、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因素,还包括媒介体制、社会、经济、文化等更为宏观的因素。因此,媒介公信力表面看来是公众对于媒介的态度和评价,实际上是一种与新闻专业素质、公众的媒介素养、媒介体制、文化特质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

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虽然复杂而多样,但是最关键的因素是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包括事实信息与意见信息)的质量。传播信息是媒介的首要职能;个体接触媒介,最主要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而“监测环境”。因此,媒介刊播的信息是否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媒介对信息的选择、加工、解读是否合理独到,总之,媒介刊播的信息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直接而决定性地影响着受众对该媒介的认知与评价。

二、媒介刊播广告对公信力的影响

从媒介经济学的视角看,公信力对媒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媒介组织的收入来源愈来愈多元,但刊播广告仍然是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不管是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还是新兴的网络,都是如此。“媒体是作为广告信息通向特殊受众的渠道而存在的――媒体负责为广告主集合受众。”[2]媒介产品市场是一个“二元化”市场,即媒介产品有一个“二次售卖”的过程:媒介组织首先将自己的产品(承载在媒介上的信息)出售给受众,获得发行费;然后再将受众出售给广告商,获得广告费。公信力良好的媒介,一般都拥有广大而稳定的受众群,媒介可以借此向广告商索要较高的广告价码。同时,广告商投放广告时,在同质媒介中更愿意选择公信力良好者,即使支付高额广告费用也在所不惜,因为公信力良好的媒介所拥有的广大而稳定的受众群、较高的广告到达率,以及由此激起的购买欲望,足以补偿所支付的高额广告费用。广告客户看重的就是媒介背后究竟有多少受众即潜在消费者。并且,商家愿意选择公信力良好的媒介作为其产品诉求的平台,这样能够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常言广告是媒介的“血液”、“生命”,而广告收入的多寡,在媒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介公信力的良窳。公信力是媒介的核心竞争力,已成共识。

良好的公信力有助于媒介吸引广告,刊播广告也有利于提升媒介的公信力,两者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媒介刊播广告能够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而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媒介采编、制作高质量信息内容的物质保障。更重要的是,媒介通过刊播广告壮大经济实力,可以摆脱对政党、政府的依赖,做到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现在已无法确定当初便士报的出现与广告规模扩大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广告规模的扩大;广告规模的扩大,使出版商要求政党或政府资助扶持的欲望随之消失,新闻业转化为非党派性、非政治化的独立商业经营实体。为获得广告商所看重的更多的受众,新闻媒介力争客观、公正地报道事

实,因为客观、公正是不同受众对媒介立场的共同要求。

不过,因刊播广告而壮大了经济实力、摆脱了对政党、政府倚赖的媒介,又有可能转而受制于大的广告商,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原则依然会遭到破坏,影响媒介的公信力。这种情况在世界新闻传播史上不乏例证。有学者指出,新闻业在19世纪向以广告为基础的商业实体的转型,实际上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新闻控制形式,广告商成了“事实上有颁发新闻执照职能的权威机构”。[3]多年来,广告是新闻传播事业批评者所喜欢攻击的“一个食人怪物”,他们指控“广告客户不折不扣地在经营媒体”,“广告使新闻报道歪曲”或“广告控制了编辑政策”,广告占有版面或时间过多而排挤了资讯与娱乐性题材。[4]确实,商业媒介并不是根据受众的愿望从事经营,而是依照付给他们广告费的商人旨意去行事。不过,如果断定“广告使新闻报道歪曲”或“广告控制了编辑政策”,则有些言过其实。“倘若以为忽视公众关心的问题是新闻记者的特征,那是粗暴不公的。记者和编辑甚至在被迫他们的报纸财政大权交给企业经理和广告销售商时,也坚持他们作为人民公仆的独立性。”[5]同时,广告商也不可能强迫报道者枪毙或者更改对自己不利的报道,因为他们事先无法得知在新闻中将出现什么;从媒介一边看,由于经营部和编辑部的分离,新闻选择和广告刊登各自独立进行,这使得新闻选择可以免受广告主的压力。当然,记者们不会总是去寻找那些可能使广告主或企业界不爽的事件;在处理和广告商利益对立的新闻时,也会更加谨慎,以肯定报道有确凿证据;万一遭受压力,必须能够为自己的报道辩护。[6]

我国新闻媒介的“喉舌”功能、“事业单位”属性及相应的管理体制,消解了广告商对新闻媒介的控制。但是,随着“企业化经营”的实施和产业属性的确认,我国的新闻媒介仓促之间被推向市场,运营经费由仰仗政府拨款,转向主要依靠刊播广告。我国新闻媒介在不完全市场化转型中,在广告刊播环节出现了不少问题,引起受众强烈不满,降低了自身的公信力。

三、我国媒介刊播广告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媒介通过刊播广告,既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又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不过,一些新闻媒介在刊播广告时,也存在种种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甚至法律法规的行为,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问题:虚假广告屡禁不止;新闻广告误导受众;随意插播广告,广告超量严重;广告表达方式庸俗,违背社会道德。

1、虚假广告屡禁不止

商家花费不菲钱财在新闻媒介上刊播广告,最终目的在于使更多的受众由潜在消费者变成真正的消费者,购买广告所宣传的商品或服务。正如美国广告学者科利(R.H..Colley)所言:“广告是一种付费的大众传播,其最终目的在于传达商业信息,为广告主创造有利的态度,并诱使广告对象采取购买商品或劳务的行为。”[7]因此,作为传播商业信息的广告,除了告知受众其生活环境中的商业、商品或服务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劝服――通过各种传播符号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影响、左右受众的消费选择和消费行为。基于此,广告可以采用形象生动的艺术手段,以达到吸引、感动受众的目的。尽管如此,广告毕竟是一种信息传播行为,应该遵守信息传播真实性的基本要求,即广告内容应该与相应商品、服务的品质相符,不虚美不浮夸。

然而,在我国新闻媒介所刊播的广告中,虚假广告时有出现,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虚假广告的典型表现就是夸大商品的使用效果。上海市工商局的广告监测统计数据显示,该市化妆品广告今年5月份涉嫌违法者达到19.13%。这些涉嫌违法的化妆品广告,大都采用使用前后效果对比的方式在电视中做演示,夸大其神奇效果;或者利用他人名义对化妆品的功效作出保证。[8]这种广告方式是《化妆品广告管理规定》所禁止的,因为它实际上是一种不实广告。

在我国,药品、医疗器械、丰胸、减肥、增高产品的电视购物广告虚假程度高,引起强烈的社会不满。国家广电总局、工商总局于2006年7月联合发出通知,要求所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必须暂停播出这五类产品的电视购物节目。但是,“禁播令”下达后,一些电视台依然我行我素,照播不误;有的则改头换面规避“禁播令”。今年6月15日,广电总局痛下决心,叫停了宁夏电视台综合频道和甘肃电视台综合频道的商业广告播放权,原因之一就是两家电视台综合频道多次出现违规播放医疗资讯服务和电视购物节目。虚假电视广告之猖獗由此可见一斑。另外,由于没有“禁刊令”,“丰胸”等广告在报刊、网络上依旧大行其道,多不胜数。

2、新闻广告误导受众

新闻广告又被称作隐性广告、软广告,是指新闻媒介故意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为商品或服务实施宣传的一种广告。具体地说,就是新闻媒介为讨好广告商,故意把广告内容做成新闻,刊播时不做广告标记,模糊新闻和广告的界限,使受众误以为新闻报道,从而起到比单纯广告更有效的宣传效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新闻广告现象比较严重,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拿《华商报》来说,从2006年11月28日到12月9日,仅10天时间该报就被社外审读员发现了四则新闻广告。[9]位居全国都市报竞争力前列的《华商报》尚且如此,一般的小报小刊可想而知。

新闻广告主要出现在报刊等纸质媒介上,常用的手法有:整版广告标题采用“新闻体”,如“治肝之路――记某某康复医院”;医疗、药品、保健品等广告以专家访谈的形式出现在“健康专版”上;广告文章冠以“本报记者”,等等。不管使用哪一种手法,其目的都在于故意模糊广告和新闻的界限,欺骗受众。据调查,一般受众对新闻广告的识别率相当低,可见这种广告手段的蒙蔽性。

3、随意插播广告,广告超量严重

新闻媒介刊播广告不能超过一定的频率和总量,这是国际新闻界的惯例。因为新闻媒介以向受众提供及时、丰富的信息为第一要务;如果广告刊播超过一定的频率和总量,势必影响到信息传播与接受的质量和数量。近年来,我国新闻媒介尤其是广播电视插播广告、广告超量现象严重,这可以从管理部门不断发文予以禁止和规范得到验证。早在1985年,广电部就下达通知,规定广播电视节目进行中不得中断节目播出广告。随后又多次文件,禁止广播台、电视台随意插播广告破坏节目的完整性,并对广告总量进行明确规定。例如1999年8月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坚决制止随意插播、超量播放电视广告的紧急通知》规定:广播台、电视台每套节目播放广告的比例,不得超过该套节目每天播出总量的15%;必须保持电视节目的完整性,不得随意中断节目插播广告,不得在电视画面上叠加字幕广告;转播其他电视台的节目,应保持被转播节目的完整,不得插播本台的广告。2003年9月,广电总局又颁布《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暂行办法》,除了一如既往地禁止电视台、广播台随意插播广告等破坏节目完整的行为外,该部门规章将广播台、电视台每套节目每天播放广播电视广告的比例,放宽到不得超过该套节目每天播出总量的20%;在黄金时段(广播台11点至13点,电视台19点至21点),每套节目每小时的广告播出总量不得超过节目播出总量的15%即9

分钟。据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当时做出的广告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全国154个主要电视频道中,黄金时段广告量达到17.95%,普遍存在严重超标的情况;一些覆盖范围广和高收视率的电视频道,广告插播现象多有存在。[10]时至今日,电视台随意中断节目插播、滥播广告的现象依然存在,今年6月被广电总局叫停播出所有商业广告的宁夏电视台综合频道和甘肃电视台综合频道,就存在电视剧中间违规插播广告、播放挂角广告等问题。

4、广告表现方式庸俗,违背社会道德

诉诸,把女性当作性暗示对象、亵渎女性尊严,渲染女性对男性的依附,诸如此类格调低下、庸俗媚俗的广告,在我国新闻媒介尤其是小报小刊上也不时出现。这类广告,以违背社会道德为代价,来吸引受众的眼球。

新闻媒介刊播虚假广告、新闻广告、庸俗广告及超量刊播广告,即违背新闻传播伦理和广告伦理,又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在我国是被明文禁止的行为。例如新闻广告问题,《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规定:新闻报道和经营活动要严格分开,新闻单位不得用新闻形式做广告(第5条)。《广告活动道德规范》(1997年12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实施)第19条规定:广告者应当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有关规定,坚持正确的经营理念,杜绝新闻形式的广告。我国《广告法》第13条规定:“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大众传播媒介不得以新闻报道形式广告。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广告应当有广告标记,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不得使消费者产生误解。”

受众对虚假广告、庸俗广告等的反感是可想而知的。2006年11月,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上海神州市场调查公司,对上海市民的广告满意度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最反感的是内容虚假的广告,其次是使用色情字眼、违背伦理道德的广告;有82.7%的受访者表示将不购买这类广告宣传的商品,52.3%的受访者表示还会把这类广告的危害告诉周围的人。[11]在我国,还出现了杭州一民营医院因虚假广告诱害患者而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案子,[12]电视台在播放连续剧期间插播大量广告、被受众到法院的案子,则已有数起。

很难想象,对虚假广告、庸俗广告嗤之以鼻的受众,尤其是被虚假广告、新闻广告蒙蔽、伤害的受众,能对刊播这些广告的新闻媒介有良好印象。毋庸置疑,广告的品质关系到媒介的信誉度和美誉度。有鉴于此,喻国明教授等为我国首次传媒公信力全国性调查所建构的公信力判断维度量表,其中“媒介操守”维度就包括“广告比例适当,不发虚假广告,不刊播广告新闻、有偿新闻、软广告”等指标。[13]

四、珍视媒介公信力,规范广告刊播行为

如果说新闻媒介还可以为虚假广告、庸俗广告的刊播寻找审查不严、标准掌握不准等借口的话,新闻广告、随意插播广告、广告超量等则完全是新闻媒介有意为之。这些广告刊播的行为,内有新闻职业伦理道义规范,外有法律法规严格禁止,一些新闻媒介为何置职业伦理和法律法规于不顾,依然照登照播不误?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背后强大的经济利益驱使:新闻媒介刊播虚假广告,能够从广告主那里得到超乎寻常的广告费;把广告做成新闻报道的形式,既讨好了广告主,又获得了广告费和更多的广告资源;随意插播广告、超量刊播广告,可以提高单位版面、时段的广告刊播率,广告收益自然也随之增多。

我国一些新闻媒介通过刊播虚假广告、新闻广告等,确实赚得了滚滚财源。不过从长远看,新闻媒介的这种做法无异于慢性“自杀”:逐渐失去受众和高端广告客户――经济实力雄厚、诚实守信的企业,更注重维护自身的品牌形象,它们一般会选择公信力良好的新闻媒介投放广告。从广告刊播和媒介公信力之间的关系看,新闻媒介刊播虚假广告、新闻广告等,完全是一种自损公信力的急功近利行为。

商家如果在制作的广告中夸大商品或服务的质量、用庸俗的方式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或者要求新闻媒介做新闻广告,还可以被理解,因为广告本质上是一种付费的以赢利为目的的信息传播行为。――受利润的驱使,广告商难免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心态;对利润的渴望和追求,往往会促使广告商见利忘义,背离社会道德规范。但是,处在广告传播链条最后一环的新闻媒介,尤其是“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我国新闻媒介,如果仅仅为了赢利而承接虚假、庸俗广告,甚至与广告商“合谋”制作新闻广告,无论如何是不能被容忍的。

有关实证调查显示:我国民众对我国新闻媒介的信任程度相当高,明显高于同期美国民众对本国媒介的信任程度。例如,柯惠新在2001年进行的“北京奥运申办媒介传播效果研究”中,针对北京居民有两次涉及媒介公信力的调查。调查的题目为“通常情况下,您对新闻媒介所报道内容的信任程度”。结果显示“完全信任”和“基本信任”两项合计分别达到了85.3%和91.2%。而2001年Roper机构对美国报纸的调查,五分量表中的“非常信任”和“比较信任”两项合计仅有36%。喻国明教授指出,我国新闻媒介所拥有的高公信力,主要是得益于其官方身份。我国新闻媒介均属党和政府所办,它们依靠党和政府的权威性建立起了自己的高公信力。(喻国明,2005,p12,p12―13)也就是说,我国新闻媒介拥有普遍的社会认同,主要不是因为自身的“功力”,而是外部因素即官方身份使然。同时,长期以来我国新闻媒介性质单一,可供民众选择的信息传播渠道不多,也造成了大家对我国新闻媒介的使用依赖。

文化体制改革在逐渐深入,社会分层和文化选择在日益多元,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民众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更加便捷多样。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我国新闻媒介珍惜公众长期以来对自己的信任,通过内强素质使本来“虚高”的公信力落到实处,显得尤为重要。就广告刊播而言,新闻媒介杜绝虚假广告、新闻广告、庸俗广告,降低广告“噪音”,自然赢得公众的信任。旧时代的《良友》画报,编辑部拒绝两类广告:一类是内容不可靠有欺骗嫌疑的,一类是与性、色情有关的。“《良友》画刊是一本男女老幼皆可阅读的刊物,是一本内容健康,能摆在家庭里面而面无愧色的刊物,内容更不应该有任何坏影响的广告出现。即使有人出重价,也不为所动。”[14]《良友》画报对待广告的态度和对刊物声誉的珍爱,值得我们今天的新闻工作者深思。

新闻媒介如果不能自觉遵守职业伦理,就需要行业管理者对其违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情节严重、触犯法律者还应受到法律制裁。我国的广告立法是比较健全的,1987年国务院就颁布了行政法规《广告管理条例》,1994年国家又出台了《广告法》,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和国家工商总局前后颁布的规范广告设计、制作、、的规章不下10个。在并不缺少监管主体及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情况下,我国新闻媒介刊播广告为什么依然乱象丛生?问题就出在惩治不力上。例如,宁夏电视台综合频道和甘肃电视台综合频道广告播出已多次违规,广电总局忍无可忍之下才下令它们从6月18日暂停播放所有商业广告,要求其对问题作出深刻检查,提出切实整改措施。[15]不

过,“禁播令”仅施行了一周时间。由于两家电视台的整改情况已经通过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广电局的验收,广电总局于6月25日又恢复了它们的综合频道播放商业广告。当违规获得的收益远远高于其成本时,发生大量违规行为就不足为奇了。当然,新闻媒介行政主管部门监管不力有其复杂的体制、机制原因。因此,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对广告违规、违法行为进行惩治,真正做到令行禁止;创新媒介管理体制与机制,来消解我国新闻媒介广告刊播的混乱现象。同时,借鉴西方新闻评议会的做法,成立新闻评议机构,发挥民间的、社会的监管作用。

美国学者指出,美国的新闻媒介内在固有着两难悖论:它既是致力于实现第一修正案崇高理想的一个机构,又是市场上的一个商品。(阿特休尔,1989,p68)“事业单位”的我国新闻媒介在实行“企业化经营”后,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既要注重社会效益,又不能不顾及经济效益。换句话说,新闻媒介要“侍奉”两个主人:受众与广告商。那么,当广告商的利益(实际上也是新闻媒介自己的利益)与受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新闻媒介应该如何抉择?英国皇家委员会关于广告对报业的影响作出的如下结论,值得我们借鉴:“一家报社如果财力坚实,力足控制市场,广告客户因此趋之若骛,则毋需时时以广告客户的利益为念,乃至考虑这些利益与自身的政策是否已形成冲突。……这力量的源泉,乃是阅听大众。如媒体固在为大众提供良好的服务,它大可我行我素,毋需左顾右盼。广告客户也将不招自来。阅听大众更将全心全力出而支持。即使财力上暂时受挫,但能支撑得住,因为自信远景仍是一片灿烂。媒体应信有能力当自己的主人。”[16]

注释:

[1]靳一.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p100―101.

[2]克利福.G.克利斯蒂安等.媒体伦理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p191.

[3]JamesCurranandJeanSeaton,powerwithoutResponsibility.转引自罗伯.哈克特、赵月之.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p48.

[4][美]施拉姆.大众传播的责任[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p157.

[5][美]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p71.

[6]Gans,H.J.,Decidingwhat'snews.转引自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p204.

[7]转引自陈汝东.传播伦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p253.

[8]近二成化妆品广告涉嫌违法[n].文汇报,2007619(2).

[9]郭小良、南长森.新闻广告:媒介自身博弈的毒瘤[J].青年记者.2007(6下).

[10]电视广告管理办法将实施,媒体如何调整广告策略[oL].news.省略/fortune/2003-10/15/content_1123538_1.htm.

[11]被广告穷追不舍的受众说――我们心中有杆秤[n].解放日报,20061129(11).

[12]医疗虚假广告第一案今开庭[n].东方早报.2007830(a24).

[13]喻国明、张洪忠、靳一.媒介公信力:判断维度量表之研究――基于中国首次媒介公信力全国性调查的建模[J].新闻记者,2007(6).

[14]马国亮.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m].三联书店.2002.p119.

[15]广电总局叫停两家电视台综合频道广告播放权[oL].ent.省略/v/m/2007-06-22/07051608104.shtml.

[16][美]施拉姆.大众传播的责任[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p169―170.

参考文献:

[1]靳一.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meyer,p.,“DefiningandmeasuringCredibilityofnewspapers:Developingandindex,”JournalismQuarterly65(1988).

[3]喻国明、张洪忠、靳一.媒介公信力:判断维度量表之研究――基于中国首次媒介公信力全国性调查的建模[J].新闻记者,2007(6).

[4]李晓静.西方“媒介可信度”研究述评(上)[J].新闻大学,2006(3).

影视行业研究报告篇10

[关键词]融资租赁;核心竞争力;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4)02—0118—02

[收稿日期]2014—01—21

[作者简介]崔佳宁(1984—),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公司金融,融资租赁。

一、引言

融资租赁业是中国入世10年之中最为受益的行业之一。在经历了入世前的极度低迷之后,从2007年3月1日起,在中国境内受银监会监管的银行,可以控股设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金融租赁公司。由此而拉开了中国融资租赁业的高速发展的新篇章。然而,如何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国融资租赁行业近年来的发展全貌?如何客观、恰当地评价我国我国融资租赁业的现状?如何引导我国融资租赁业和谐、有序地发展?都是值得关注和深思的问题。

由我国融资租赁业的资深专家史燕平教授组织编写的《中国融资(金融)租赁行业发展报告(2013)》一书,于2013年7月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报告问世后,得到了业界广泛的好评。同时,作为从事融资租赁研究的一员,笔者也认为,该书虽然名为“发展报告”,但其内容的严谨与深刻并不亚于教材或专著。本文将简要介绍该书,希望该报告可以得到我国融资租赁业的从业人员、研究人员的足够重视。

二、报告特色

(一)历史与国际的纵横视角

这一理念明确的体现在本报告引言及前两章所呈示出的“历史——现状——展望”的行文逻辑之中,而且这一逻辑不仅体现在引言与前两章的顺序安排上,而且即便在其他章节内部,这种梳理历史脉络的理念同样清晰可见。例如在分析增值税对融资租赁业影响的第七章中,其分析的起点一直追述到了增值税的起源,而且也简述了改革开放至今的几次重要税制改革与政策变化,最终才基于对以上历史变迁的思考做出了对当下增值税改革影响的判断。可以说这种具有历史感的章节安排与内容书写,使得本报告虽然名称中包含“2013年”的字样,而其内容绝不仅仅是对2012年行业内各种现象的简单概括和评论,更多地方体现的是融资租赁业发展各方面的历史轨迹。而且为了保证报告对上述历史脉络的准确把握,报告撰写过程中还对业内资深人士进行了采访,他们均是在融资租赁业有几十年从业经验的学者、企业家、行政官员,他们多年的经验不但能保证对融资租赁业发展历程的精准把握,而且受访者不同的身份也保证了视角多元。

而该报告国际视角的特色,并不是指报告第三部分简要论述了世界租赁行业的发展概况。而是指本文的理论立足点是建立在对全球租赁业发展以及国际租赁研究成果深刻了解的基础之上的。该报告撰写团队近年来多次承担《世界融资租赁年报(中国篇)》的编写工作,而且本报告报告撰写过程中,也邀请到美国犹他大学的融资租赁研究专家JameSchallheim探讨了有关融资租赁的形式、本质、特点等一系列进行租赁研究所必须弄清楚的基础性问题。在这些国际的活动中,该报告撰写团队在对世界各国的租赁业发展也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对融资租赁的定义、租赁物的划分有了更为精准的了解。

在综合了上述历史视角与国际视角之后所形成的,便是对当下我国融资租赁业核心概念最为精确的认知,这一点突出体现在报告最后《市场角度下融资租赁的界定与交易形式分类》中。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历程的特殊性,“融资租赁”四个字的概念一直界定不清,也由此导致过国内租赁市场的种种乱象与监管难题,以及对外经济交流中的鸡同鸭讲。因此,在对我国融资租赁业各个方面发展过程全面认识后并且结合国际交流合作中的各种经验,本报告中对融资租赁业中种种术语的精确释义的确为租赁业务、租赁研究与国际接轨做出了贡献。

(二)多学科的交叉视角

融资租赁是学科综合性非常强的一种金融业务,经常涉及到会计、税收、法律、营销等经管类的专业知识,个别时候甚至涉及到医疗、机械、能源、it等技术性非常强的理工类专业知识。因此,报告主编史燕平教授认为融资租赁犹如一个盒子,盒子的各个面看似独立却实有关联。所以,在融资租赁的理论研究、操作实务、交易设计、政策制定等各个方面,若是没有盒子的立体感,经常会犯站在税收的立场讲监管的问题,或者站在法律的立场讲会计的错误。

在这一点上,该报告体现出很强的学科交叉型。虽然从各章的标题中会看到诸如“法律”“税收”甚至“光伏”这样的关键词,但仔细阅读后会发现,在这些章节的论述中,处处体现了融资租赁非常强的学科交叉性。例如在第四章谈到融资租赁案件面临的法律问题时,用到了租金总额与租赁物总价的大小判断这一思想,而这一思想实则来源于金融学中关于金融学中融资决策的相关内容;在光伏电站融资租赁模式的探讨中也可以看到金融风险控制与光伏专业技术的结合。

可以说在学科的交叉综合性这一方面,该报告的确给读者呈现了一个关于融资租赁各个方面的、有机联系的、展开的盒子,适合身处融资租赁不同侧面的从业人员了解融资租赁的其他各个侧面,让我们看清了融资租赁各个侧面的形式、本质、联系,这些章节同时也说明了融资租赁行业需要复合型的人才。

(三)监管与政策的宏观视角

融资租赁是中国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所进行的研究不可以脱离中国经济运行现阶段的特殊环境与国情。而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似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大特色,这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手几乎已经成为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任何一方面所必须关注的宏观大背景。

本报告对这种宏观层面的特点把握也及其到位,并且做到了利弊兼顾不偏不倚的论述。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该报告对租赁监管与租赁相关政策两个方面的分析上。首先,在监管上,该报告第三章详细论述了当下内外资融资租赁公司的国民待遇差别。报告认为,由于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历程的特殊性,形成了当下监管中的差别待遇,而这种差别待遇严重影响到了行业的公平竞争,对行业的长期发展非常不利,实行非审慎监管才是将来的发展方向;而后,在关于我国区域性融资租赁促进政策与部分地区融资租赁业发展状况的对比中,更是以全国各地区的宏观视角提供了地方政府制定融资租赁相关政策与推动融资租赁业发展时宝贵的思路与实践经验,值得有条件利用融资租赁完善金融改革与金融深化的地区参考借鉴。

(四)市场细分的微观视角

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该书的第二大部分。该报告从前面的历史国际视角、学科交叉视角、宏观环境视角对融资租赁进行的阐述之后,在第二部分才进入了融资租赁业最核心的部分——融资租赁市场本身。

其实在该报告问世之前,报告主编史燕平教授在她之前的租赁研究中将融资租赁市场划分为出租人市场、承租人市场和租赁资产市场。这种划分方式是一种看似简单却极其符合经济学原理的划分方法。因为融资租赁本身是一种金融服务。这种服务也的确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商品,商品的供给方就是出租人,需求方是承租人,商品是以资产为载体的金融服务。这是一种规范的、理论层面的划分与分析方法。但是在当时提出这种分析方法的时候(2004年),我国的租赁业刚刚起步,数据很难搜集,导致难以用这样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的融资租赁市场,只是用了外国的数据对国外的融资租赁市场进行了分析。但这次则不同。在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原来的分析方法可以对中国融资租赁市场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

在市场供给方面,也就是出租人方面,报告的第十章对融资租赁公司的融资渠道做了论述,可以说融资渠道是关乎租赁公司存亡的重大问题。报告指出,在银行信贷仍是各大公司主要渠道的大环境下,点心债、资产支持证券等融资渠道会成为未来的方向。

而在市场需求方面,也就是承租人方面,第十一章以上市公司作为承租人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对于上市公司来讲,以短期内获得大量现金流为目的的出售回租成为了融资租赁各种交易形式中最受青睐的一种。但这种现象并不值得乐观,它背后反映的是金融资源的垄断与不当配置。

在对供求的分析之后,报告第二部分的重点放在了资产,对资产的论述涉及到飞机、船舶、医疗设备、农业机械等。而在对各种资产的论述中,处处体现着前面各种分析视角的结合,任何一种设备都会从历史的、国际的、宏微观的、供求的视角去分析,甚至涉及到非常专业的科技知识。这正是在读完关于各种资产的论述后才会感觉到,融资租赁的核心在资产,对于资产在市场中的风险、价值、供求等一系列问题的判断才应该是融资租赁的核心内容。

三、报告的核心理念——关于融资租赁融资本质特征与核心竞争力的思辨

“我们需关注融资租赁资产融资的本质吗?”这是报告开篇便提出的一个疑问,也是该报告最希望传达的核心理念。但由于行业报告这种特殊体裁固有的行文规范,编者较难用书写专著一样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观点与其中的逻辑。但是,通读报告之后便会发现,编者为了传达这一理念而在全文结构上做出的精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