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建筑工程技术规范十篇建筑工程技术规范十篇

建筑工程技术规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7:51

建筑工程技术规范篇1

关键词:一般规定边坡支护结构常用型式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一、一般规定的变化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对原规范进行大的调整,更细致对建筑边坡的基本规定进行了说明。仅保留原规范GB50330-2002的三部分内容:一般规定、边坡工程安全等级、设计原则,删除了建筑边坡类型、排水措施和坡顶有重要建(构)筑物的边坡工程设计;并对原规范目录先后顺序也进行了调整。将大的原则――一般规定放在第一位,接着是边坡工程安全等级,最后是设计原则。将原规范基本规定中的建筑边坡类型的一部分转到新规范的第四章,将原规范基本规定中的排水措施独立成章,变为第16章――边坡工程排水。将原规范基本规定中的坡顶有重要建(构)筑物的边坡工程设计改为坡顶有重要建(构)筑物的边坡工程,并独立成章,变为第7章――坡顶有重要建(构)筑物的边坡工程。

将原规范的文字内容进行了调整精炼。如3.4.1.2场地和边坡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察资料;改为3.1.1.2场地和边坡勘察资料。3.4.1.4施工技术、设备性能、施工经验和施工条件等资料;改为3.1.1.4施工条件、施工技术、设备性能和施工经验等资料,文字顺序的调整,使新规范更贴近实际。3.4.1.5条件类同边坡工程的经验;改为3.1.1.5有条件时宜取得类似边坡工程的经验,文字的细小调整,显示新规范的严谨。原规范3.4.2一级边坡工程应采用动态设计法,为强制条文,新规范3.1.2变为基本规定,并将原规范对该条的解释改为条文说明,作为对该条的解释,并将原来两条合并为一条。

二、边坡支护结构常用型式的变化

边坡支护结构常用型式确定的前提与原规范有了大的调整。

原规范3.4.4边坡支护结构型式可根据场地地质和环境条件、边坡高度以及边坡工程安全等级等因素,参照表3.4.4选定。新规范3.1.4条对此处进行了修正,增加了新的控制因素,既边坡侧压力的大小和特点,对边坡变形控制的难易程度,控制因素比原来多两个。新旧规范表格数量一致,下面是原规范的两个表格,重力式挡土墙,新规范高度土质边坡改为H≤10m,比原规范提高两米;新规范高度岩质边坡

改为H≤12m,比原规范提高两米;对重力式挡土墙的备注也进行了修改,增加了适用条件和缺点,不利于控制边坡变形。将悬臂式挡墙和扶壁式挡墙合并为一项,将悬臂式挡墙填方区适用高度降为6m,悬臂式挡墙在新规范里已不适用于岩质边坡。排桩式挡墙增加了适用范围,可以用于三级边坡。岩石喷锚支护说明中增加了适用于岩质边坡的要求,并将岩质边坡高度等于15m情况划归三级边坡处理范围。坡率法边坡增加了可以用于一级岩质边坡和一级土质边坡。

建筑工程技术规范篇2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

absreact:asafoundationforthemanagementoftheconstructionindustry,buildingconstructiontechnologymanagementinimprovingthequalityofconstructionandmanagement,ensureprojectqualityandreduceconstructioncostisofgreatsignificance,caneffectivelyimprovetheconstructionenterprisemarketcompetitiveness.thisarticlefromthecurrentproblemsexistinginconstructionmanagementtechnology,themaincontentoftheconstructionmanagement,themainwaysandpracticalsignificanceisdiscussedindetail.

Keywords:technologymanagement,construction,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技术管理工作主要是在运用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各项技术工作开展科学的组织、精心的管理,通过建立科学高效的技术规范与技术管理流程确保整个生产过程全部按照相关技术规定和技术制度执行,促使整个生产过程都能符合技术规范要求,以优质的技术规范顺利完成施工任务,更好的促进技术与经济、质量与速度、生产与技术完美的结合。建筑施工企业加强技术管理对于提高建筑施工质量、提高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推动建筑市场又好又快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当前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过程中缺乏组织严密、管理科学的专门组织架构。一般来讲,建筑企业之间存在较大的硬件装备差异,其企业规模和企业技术实力也不尽相同,当前在我国建筑行业内并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对建筑施工技术进行统一管理的组织架构;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建筑市场实行总分的体制下,建立一个专门实施执行行业内对技术管理予以统一规范的组织架构显得尤为必要,只有建立起组织严密、管理科学的组织架构,才能统一规范行业内施工技术标准,实现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在技术与管理领域上的无缝衔接。现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因为没有相应的专门组织架构进行协调与监督管理,总包公司与分包公司之间在技术管理上还存在很大差距,一些分包公司很难做到按照总包公司的相关要求进行施工技术管理,其施工质量和效率也就很难保证。例如,对于一些实力或技术比较弱小的分包公司来讲,由于没有专门技术组织部门的约束与监督,很难严格执行总包公司的施工技术,很容易造成在原料采购、施工流程、施工工艺设计等方面的质量问题,不仅仅会延误工期,而且建筑物质量难以保证、企业管理成本无形增加。

第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当前由于在建筑业内并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组织架构对建筑企业的技术予以统一规范管理,建筑企业技术实力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企业只从当前经济利益出发,不能严格落实国家建筑施工技术标准,不能很好的遵守行业相关技术操作规范。一些建筑企业在技术管理上存在的这些问题与当前我国建筑业技术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建设比较落后有很大关系。自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房改政策深入执行以来,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异常迅速,但是在建筑相关技术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却远远落后于建筑市场的发展速度。例如,对建筑技术管理制度的规定中,并没有将专业技术岗位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很好的对接,对建筑企业内部岗位并没有形成明确的施工技术责任划分。当前国家对建筑行业技术方面的管理法律法规有《建筑工程施工规范》,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建筑技术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使一些建筑企业钻了国家制度的镂空,轻视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培养与培训,违规操作、忽视安全等违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一些建筑企业在施工现场没有对防护设施例如脚手架等,不能做到定期定时对建筑现场开展现象消防设施的检查维修等。

第三,缺少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监督与管理,监督效率低下。当前国家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主管行政部门很难做到对每个建筑企业、对每个建筑工地都派出专门的技术人员对技术管理进行现场监督管理,只能是在行政审批的时候对企业上报的相关技术要求进行书面上的审核,监督管理效率低下。对于建筑行业来讲,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已经谈到,当前我国缺少必要的建筑施工技术监督管理制度和科学缜密的专门监督管理体系,不能很好的对建筑行业实施统一的标准化技术监督管理。对于一些企业来讲,只是看到眼前的经济利益,在企业内部也没有高度重视起对建筑技术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对于一些违规操作或是违反国家建筑施工技术规范的行为也缺少比少的约束力,不能开展具有高度针对性的自我管理与监督。

二、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分析

第一,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包含明确的技术规程和严格的技术标准。当前我国建筑施工技术标准主要包含GB标准和专业标准两个层面。一般来讲,建筑企业自身制定施工技术标准的时候只有严格按照以上两个层面标准、甚至要高于这两个层面标准才能在在市场上更好的立足,更好的赢得市场口碑,赢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建筑企业在技术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工程项目合同规定的技术标准,确保整个施工过程都按照事先预定的技术标准执行,在具体的作业方法、技术流程、技术要领以及施工安全等方面予以严格执行。

第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包括完善的应用技术原始记录资料。应用技术原始记录资料应当包含建筑材料、构配件、工程用品及施工质量检验,试验、测定记录、图纸绘审记录和设计交底记录、设计变更、技术核定记录、工程质量及安全事故分析和处理记录、施工日记等。原始记录资料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建筑企业进行技术自我完善、自我纠察的主要标准,也是施工之后对出现施工质量问题的有效依据。

第三,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还包括施工技术的相关档案管理工作。一般来讲,建筑施工技术档案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施工图纸的管理,建筑企业对建筑施工技术图纸应当由专门的部门和专门的人员进行独立签收、发放、保管等具体工作;二是建筑企业对某建筑项目从开始到最后所组织开展实施的所有技术类文件以及相关文件;三是建筑技术方案以及技术大纲等;四是在建筑项目中所使用的具体措施措施等详细技术记录。四是对建筑技术信息的档案管理。信息技术条件下,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建筑领域,因此,在建筑施工技术档案管理中还要做好对相关施工技术革新及新工艺法开发的档案管理。

第四,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内容中要突出对计量工作。对于建筑企业来讲,计量工作是建筑企业做好各项技术管理的基础和前提;需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全面落实计量人员的岗位职责,对现场计量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等予以明确规定,完善计量器具的管理何如使用方法,提高计量器具的计量准确性,以更好的建设企业成本。

第五,建立健全完善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技术管理制度在保证施工质量、顺利完成项目工期、提供企业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管理内容的重中之重;建筑企业技术管理的主要制度应当涵盖从施工准备时的标书合同管理、施工时期的组织设计与技术监督管理、施工后期的验收检查制度等,具体来讲,可以包括:(1)对图纸的审查与会审、设计交底制度;(2)对建筑技术使用规范、标准以及变更制度;(3)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总平面图管理制度:(4)技术交底制度;(5)竣工之后的技术验收制度;(6)施工所用材料等检验制度;(7)对隐蔽施工工程以及工程质量检验、评定制度;(8)工程结构检测、检查、验收制度;(9)各级技术人员技术责任制度等。

总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包含非常复杂的内容,既涉及到建筑技术管理制度层面、档案管理层面,还涉及到建筑施工的图纸会审、技术交底、技术安全、技术开发应用等等。我们可以将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内同从内业务和外业务两个层面进行划分:至于内业务,主要是对建筑施工技术中一些比较基础性的作业等;外业务主要围绕着施工的技术准备以及建筑施工过程中技术实施方案,实施全方位的更新,以更好的推动工程施工技术的进步,更好的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效果。

三、实施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途径分析

第一,建立健全建筑施工技术专门的组织管理架构,实现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的体系化。建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体系要对不同建筑企业的资质、对不同建筑企业的技术水平予以充分调研,建立详实的技术档案,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行之有效、一定范围内通用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在相关组织架构的统一协调下,按照统一的施工技术实施标准有效规范建筑企业。建立健全专门的组织管理架构,实现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的体系化,能够有效改变传统模式想仅仅依靠单纯的分包合同来约束技术管理的弊端;同时要建立专门的技术人员队伍,将责任落实到人。至于建筑企业,在进行建筑施工之前,企业要从企业全局出发,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调配工作,不断提高各岗位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安全意识。

第二,健建立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确保建筑技术管理都能格按照相关制度执行。建筑施工企业在模范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技术标准的前提下,要从企业现有的技术管理水平现状出发,对企业自身技术管理要做出全面客观的衡量与评价,重点找出相关的漏洞和存在的不足,介结合国家相关制度和标准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更加有助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规章制度建设,并对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严格落实;同时,企业在制定符合国家标准和企业实际的施工技术管理规章制度的同时,要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确立在关键环节和一些重点部位限值和具体操作实施的作业指导规范说明书,让在一线从事技术指导和具体操作员工都能从思想和行动处在具体的准则约束之下。

第三,加大对建筑施工技术执行过程的监督力度,提高监管效果,切实发挥监管作用。加大对建筑施工技术执行的监督力度在提高技术执行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率,就必须要按照国家相关制度以及企业具体规章制度要求明确各个环节施工技术人员的责任,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加强家督力度,要重点做好对施工环节的监督,对施工环节中安全操作、消防设施维护使用、设备设施使用状况等具体内容是否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要予以高度重视,对出现的违规操作要做到及时叫停,并随时纠正影响施工质量或者施工安全的违规操作;同时,重点关注工程进度、施工的客观条件,技术、物资、人力和组织等方面为工程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使施工过程连续、均衡地进行,保证工程在规定的工期内交付使用,使工程施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工程成本。

第四,建筑企业要从自身做起不断规范各项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筑施工企业对待各项施工技术标准规范要予以高度重视,认真执行落实技术交底和技术档案管理制度。例如,对于未经企业专家会审的图纸一律不能作为施工参照。在技术交底环节,可以实施分级管理的方法进行,实施分级管理能够促使全体企业技术员工和一线操作员工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施工。对于重点工程、重点部位、特殊工程、新技术应用工程更需要做详细的施工技术交底。与此同时,还要做好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对上交建设单位保管的竣工资料部分和施工单位保存的施工组织与管理方面的技术档案,均应按照档案管理要求进行搜集、整理和归档。测量、试验和工程变更管理。

第五,在实施优化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需要高度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予以高度重视:首先,建筑施工企业在优化技术管理过程中,一定尊重建筑施工技术发展规律,不能做违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规律的事情,确保建筑施工各个流程、各个环节都要按照科学、有序的状态实施;其次,建筑施工企业在平时要做好有关提升技术管理的各项工作,夯实企业技术管理基本功,提高企业对技术管理问题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将问题和隐患消除在出现技术故障和质量问题之前;再次,建筑施工企业要不断挖掘技术人员、施工一线人员以及材料和设施设备的潜力,组织企业专家对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障碍和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活动,以更好的提升施工质量,提高企业经营效果;最后是要不断加强技术的创新与引进工作,充分认识到技术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施工质量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引进和创新技术手段,切实发挥技术作为建筑施工企业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第六,建筑施工企业在技术管理过程中还要重视对竣工文件的相关管理工作。竣工文件对于建筑企业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真实反映建筑项目施工过程、建设项目实际情况的真实资料,是对各种文件材料、图纸设计、录音录像等有关项目资料的真实再现,具有很高的留存意义和使用价值。由于建筑企业竣工文件具有高度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可以作为建设项目开展监督审计、管理验收、养护修复等工作考察的依据。按照常规,在实施建筑施工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的障碍就是搜集相关方面的资料,在进行相关文件的归档中,要切实避免在组卷时进行盲目拼凑、同一工作的资料有很多版本、日期也随之不同等现象,认真做好在工程竣工图中未注明的项目、变动的工程数量、都要对其熟悉、做到思维清晰,不可发生遗漏等重要技术问题;同时,还要对资料的真实性予以认真的校对,对施工中各个环节中资料与实际施工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平时填写施工资料时,以端正的态度、严谨的行事,及时并准确地实行记录或录入工作,尤其专业实验人员要严格把关,为做好技术管理奠定必要的基础,以更好的提高技术管理工作质量。

四、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优化建筑施工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优化建筑施工技术是全面落实国家建筑施工技术标准的具体行动,是对建筑施工技术规律的尊重,能够有效保证建筑施工在合法、合规的条件下运行,提高建筑施工的科学性;

二是优化建筑施工技术,能够有效对建筑施工过程中隐性的问题做到事先预防、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将一些技术和隐形的质量事故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对与提高建筑施工质量、提高建筑安全生产、推动经济社会稳定有序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是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能够促使企业不断进行自我管理创新,充分发挥企业技术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开发建筑企业施工人员以及相关材料和设备设施的应用潜力,对于企业赢得市场主动、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经营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是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能够有效避免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一些质量为题,促使企业在一种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条件下,使企业从提高市场竞争力出发,不断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建立缜密的工程施工档案以及有效的技术培训,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以确保建筑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五、结语

在新世纪,我国建筑业蓬勃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们群众生存和居住水平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国各地的建筑企业也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建筑业告诉发展、建筑企业大量出现的背景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业相应呈现出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建筑企业一定要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度的企业责任感出发,紧紧围绕竞争日益激励的建筑市场需要,高度重视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对企业自身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予以全面分析,严格按照国家建筑施工技术标准明确技术管理相关内容,切实从

建立健全建筑施工技术专门的组织管理架构,实现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的体系化、建立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确保建筑技术管理都能格按照相关制度执行、加大对建筑施工技术执行过程的监督力度,提高监管效果,切实发挥监管作用、建筑企业要从自身做起不断规范各项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等措施出发,以更好的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确保建筑质量,降低建筑施工成本。

参考文献:

[1]苏立华.浅谈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控制[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08).

[2]王存保.关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1(20).

[3]吴锡甡.浅谈建筑施工现场节约管理[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09).

[4]朱海峰.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的探讨[J].工程施工2012(2).

建筑工程技术规范篇3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建设

新型工业化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有很大优势,在工厂制作预制构件的生产方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现场生产的浪费,大量节约建筑材料和能源消耗,而且还可以提高构件精度和构件生产效率,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和发展绿色建筑的背景下,新型工业化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但目前我国建筑工业化程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相关技术标准体系还很不完善。新型工业化建筑的生产要求标准化的设计、工厂化的生产和装配化的安装,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技术标准使各个专业、各个环节有效衔接起来。因此,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制定一套完善的技术标准是前提。目前,我国国家、地方和相关企业已经颁布了一些有关丁业化建筑的标准,指导着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但是,这些标准还存在着国家统一标准较少,标准不统一和相关标准缺失的问题。本文在对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进行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我国新型丁业化建筑技术标准和规范现状。

一、国外典型国家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借鉴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工业化建筑方面还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差距。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在很早以前就已开始推广工业化建筑,在技术标准方面也已取得了许多成果,值得我国借鉴。

(一)瑞典

瑞典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工业化建筑政策,并大力发展以通用部件为基础的通用体系,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着手建筑模数协调的研究,并在20世纪60年代,将建筑部件的规格化逐步纳入瑞典工业标准。瑞典在1960年颁布了“浴室设备配管”标准,1962年颁布了“门扇框”标准,1967年颁布了“主体结构平面尺寸”和“楼梯”标准,1968年颁布了“公寓式住宅坚向尺寸”及“隔断墙”标准,1970年颁布了“模数协调基本原则”,1971年颁布了“厨房水槽”标准。这些标准囊括了公寓式住宅的模数协调,各部件的规格、尺寸。部件的尺寸、连接等的标准化、系列化使通用体系得到较快的发展。瑞典标准对于建筑产品的规定比较详细,大至主体结构尺寸小到厨房水槽都有规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建筑产品的通用性,逐渐形成通用体系。

(二)丹麦

丹麦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模数法制化的国家,并制定了20多个必须采用的模数标准,包括“建筑规则设计模数”、“模数组件的尺寸”、“优先采用的建筑水平向尺寸”、“双跑楼梯的楼梯间”、“厨房构件”等。丹麦推行工业化建筑的途径是开发以采用“产品目录设计”为中心的通用体系,同时比较注意在通用化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丹麦通过模数和模数协调实现构配件的通用化。主要的通用部件有混凝土预制楼板和墙板等主体结构构件。这些部件都适合于3m的设计网格,各部分尺寸是以1m为单位生产的,部件的连接形状(尺寸和连接方式)都符合于“模数协调”标准,因此不同厂家的同类产品之间具有互换性(于萍、陈效逑,2011)。丹麦标准对于模数协调的要求比较严格,对于建筑及建筑产品的尺寸和规格的规定比较多而且比较详细,对于建筑的水平与竖向尺寸、各类构件的尺寸和小型建筑产品的尺寸都有规定,通过这种方式来规范设计,发展通用体系。

(三)日本

早在1969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推动住宅产业标准化五年计划》,开展材料、设备、制品标准、结构材料安全标准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并依靠各有关协会加强住宅产品标准化工作。1971年2月通产省和建设省联合提出“住宅生产和优先尺寸的建议”,对房间、建筑部品、设备等优先尺寸提出建议。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实现住宅产品大批量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前提,极大推动了住宅产业化的发展(纪颖波,2011)。

(四)法国

法国的工业化建筑起步较早。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第一代工业化建筑”,出现过许多“专用建筑体系”,不同体系出自不同厂商,各建筑体系的构件互相不通用。20世纪70年代后过渡为“第二代工业化建筑”,以通用构配件制品和设备为特征。1977年成立了构件建筑协会,1978年该协会制订了尺寸协调规则。法国政府在1982年调整了技术政策,提出一套构件目录,只要与某些其它目录协调,并组成一个“构造逻辑系统”即可(孟刚,2005)。

(五)小结

可以看出,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在工业化建筑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模数协调强调的是在建筑设计阶段尽量统一尺寸,做到标准化设计,而部件通用体系强调的是在部件生产阶段尽量统一部件的规格尺寸,做到部件通用。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设计是生产的基础,标准化设计有助于部件的通用,部件生产是设计的延续,部件通用可以促进标准化设计。各级政府部门在修订和制定标准时应充分借鉴国外标准,尤其是在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两方面。

二、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现状

目前我国针对传统建筑的标准规范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其中也涉及了一些有关工业化建筑的内容,但涉及专业不全,规定分散,不成体系,本文对此按照执行范围进行分类、总结和分析。

(一)国家标准

表-1中所列标准涉及建筑设计、建筑产品、结构设计和施工验收四方面,其中既有针对工业化建筑而制定的标准,也有针对传统建筑制定而又涉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标准。针对工业化建筑的标准大部分颁布较早,已不能够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要求,应结合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等进行修订。传统建筑标准中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规定不够深入,应进行深化完善。

(二)行业标准

表-2中所列行业标准大部分为建筑产品标准,另外还有两部集设计和施工于一身的综合规程以及一部抗震标准。与国家标准情况相似,针对工业化建筑的标准颁发时间较早,应结合现状修订,传统建筑标准中关于工业化建筑的规定应深化完善。

(三)地方标准

从表-3可以看出,各地区已出台的针对新型工业化建筑的技术标准在内容上基本一致,大体可分为总则、术语解释、材料要求、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和验收。且各技术标准和规范都集中大部分篇幅对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其他章节则只做了原则性规定,比较概括,不够具体、详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沈阳市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在制定技术标准方面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在国家住建部、省住建厅等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沈阳市组织中建标准院、中建东北院、中建设计集团、沈阳建筑设计院等设计单位,以现代建筑产业化工程建设为依托,不断丰富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在构件制作与验收、工程质量、安全、节能、检测等方面开展技术标准体系研究编制工作(于海,2012)。

(四)在编标准

目前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已经,相关人员正在积极修改。该规程规定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要求、材料、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框架结构设计、剪力墙结构设计、装配板式结构设计、外墙挂板设计、构件制作与储运、构件安装与施工和工程验收。另外,据北京市建委消息称,将启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设计规程》编制工作,积极推动产业化住宅设计标准建设。该规程将对住宅设计中的模数协调、平面设计、外墙、内墙、楼面设计、内装修与设备管线设计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要求,为规划管理和建筑设计提供技术依据。由标准院作为组编单位编制的《装配式住宅设计规范》也正处在编制中。

(五)小结

目前各级标准中,关于结构设计和施工安装及验收的标准还比较少,应尽快修改相关标准,增加相关内容。另外虽然有一些关于建筑产品的标准,但还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生产要求,应加紧修改现行标准并编制相应新标准。在修改和编制标准时应结合现有的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做到能够充分反映新技术和新工艺;并且应该与在编标准相协调,力争做到不重复,不矛盾。另外,在生产过程上,工业化建筑和传统现浇建筑相比,无论是设计所依据的标准规范、施工安装标准,还是验收检查标准,都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应进行修订。在建筑设计上,应加强有关模数协调的规定;在结构设计上,现行相关标准中几乎没有针对节点设计的内容,应增加相关内容;在构件部品生产上,应尽快完善关于尺寸规格、生产要求等方面的标准,尽快建立一套通用体系;在施工安装上,现行相关标准中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规定比较分散,应进行整合,增加必要规定,尤其是关于节点连接这一重要环节的规定;在验收检查上,主要应修改两方面规定:一是部分工程的验收地点由工地现场转移到了构件部品工厂;二是应增加关于节点连接的验收规定。

三、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的修订和建议

结合我国现行建筑技术标准规定和国外工业化建筑发展过程中制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本文对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建筑过程中部分主要技术标准提出两点建议。

(一)对现行主要技术标准的修订建议

1建议。具体见表-4。另外,《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建筑门窗洞口尺寸系列》、《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与施工规程》、《住宅楼梯预制混凝土中间平台》和《住宅楼梯预制混凝土梯段》都是为了发展工业化建筑而制定的,但制定时间较早。近几年工业化建筑发展迅速,相继出现了许多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上述标准应结合工业化建筑的现状进行修订,以适应新型工业化建筑发展。

2说明。《住宅建筑规范》中的条文大多针对现浇结构,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部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规定构件中的钢筋可作为防雷设施的引下线。此技术在现浇结构中易于实现,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不易实现,应作相应修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没有专门针对节点设计的内容,节点设计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增加针对节点设计的相应内容;另外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构造要求较少,应继续完善,如节点连接构造要求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各类建筑的抗震计算和构造做出了规定,但没有关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抗震计算和构造,应增加相应抗震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规范》主要针对现浇结构进行规定,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特点的相关规定,如构件部品、施工机械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第9章装配式结构分项工程中,对预制构件的验收、结构性能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做出了规定,但不够具体,应进行完善。另外,由于构件部品在工厂生产所以在现场验收的规定已不适用,应增加针对工厂生产验收部分。《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应与《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进行同步修改。《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中没有针对节点加固的方法和构造要求,节点连接处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薄弱环节,应增加相应加固方法和构造要求。《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中有大量针对现浇结构的规定,应增加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相应规定。《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中没有关于构件部品连接节点的防水设计,构件部品连接节点是防水的薄弱环节,应增加相应防水设计内容。《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是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的重要参考,目前该图集只针对现浇混凝土结构,应增加针对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部分。

(二)对新增技术标准的建议

1建议。(1)完善模数标准体系,增加各类建筑的模数标准,如学校模数标准、医院模数标准、办公楼模数标准等。(2)完善建筑产品通用体系,增加关于各类建筑产品的尺寸、规格的标准,如预制梁尺寸规格标准、预制柱尺寸规格标准、预制隔墙板尺寸规格标准等。

2说明。(1)目前我国现行建筑模数标准只有《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和《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三部,应完善模数标准体系,增加各类建筑模数标准。(2)目前我国建筑产品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通用体系尚未建立,许多建筑产品缺乏与之对应的尺寸、规格的标准,应增加各类建筑产品的尺寸规格标准。

四、结论

为了找出目前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外典型的成功经验,对完善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体系提出建议,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并得到相关结论。

(一)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进行总结和分析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新型工业化建筑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大都颁布较早,已不能满足新型工业化建筑的建造,地方标准大都只对结构设计进行了详细规定,而其他方面则比较概括。

(二)对典型国家的技术标准特点进行总结

对瑞典、丹麦、日本和法国的技术标准特点进行总结,虽然四国在做法上不太一样,但是基本上都体现出了模数协调和部件通用体系在技术标准中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技术规范篇4

以节约能源、维护环境和改善建筑物使用功能、提高居住建筑物整体质量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建筑节能与新型建材应用和住宅产业现代化相结合为原则,以科技进步为引导,示范先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扎实有效,稳妥推进,促进我市建筑节能工作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全市建筑节能的主要目标是市区的新建民用建筑(民用建筑:指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项目在设计上,年。必需达到国家建筑节能50%设计规范,并严格依照节能设计施工建设;各县(市)工业园区、风景旅游区的新建民用建筑项目在设计上,也必须达到国家建筑节能50%设计规范,并至少要有一半以上的工程项目依照节能设计施工建设。

各县(市)工业园区、风景旅游区要全面推行建筑节能工程,所有民用建筑项目,必需全部依照建筑节能50%设计规范施工建设。全市居住建筑项目要严格执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公共建筑项目要严格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对既有建筑物的建筑节能要逐步实施改造,节能改造要符合建筑节能规范,确保结构平安,优化建筑物使用功能。建筑物围护结构中,采取隔热保温等节能措施和选用节能型建筑设备,改善建筑物室内热环境,减少建筑设备能耗,达到降低能耗、节约能源的目标。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

主要负责全市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精神,成立市建筑节能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处置建筑节能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协调建设、规划、房管、财政等相关部门及单位形成合力,积极开展建筑节能工作;指导全市建筑节能工作的组织管理、行业监督和专项检查;组织开展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适时开展建筑节能调研,推广建筑节能的经验和示范工程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法规政策组、科技指导组、执法监察组。各县(市、区)政府、工业园区、风景旅游区管委会,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配备专门人员,负责外地的建筑节能工作。

(二)明确要求。

建立一套适合本地的幼稚的绿色的建筑节能体系,

一是要逐步建立一套成熟的建筑节能体系。依照国家建筑节能行业技术规范要求。鼓励支持企业研究开发和应用新型的节能环保建材,使建筑节能不时规范化和标准化,适时出台《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方法》逐步完善建筑节能指标、居住建筑节能规范和公共建筑节能规范。

二是要制定优惠和鼓励政策。对建筑节能示范工程,要根据国家和省里的有关规定,制定优惠和鼓励政策。以后凡被确定为省、市级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的项目,政府给予减免一定规费的优惠政策。

三是要积极应用新科技,推广新材料。加强和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外建筑节能方面幼稚技术与资金,实现我市建筑节能跨越式发展。四是要加强与墙改部门合作,结合国家有关墙材革新政策,节能建筑中积极采用新型墙体资料,为促进我市建筑节能资料市场化、产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措施。

就必需采取强有力的监管措施。要把建筑节能的管理职能、实施内容、相关要求、责任罚则等落实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要确保建筑节能工作落到实处。

1.建设项目规划与设计审查环节:各级规划部门在出具建设项目的规划条件时。建设单位报建民用建筑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时,编制建筑节能专题篇(章)并纳入方案说明书或文本;审查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时,应对建设项目节能内容进行审查,对不符合建筑节能强制性规范要求的建设项目,不予审批。未取得建筑能耗审核意见的建设项目,不得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2.施工图设计环节:建设单位应当依照建筑节能的规范和要求委托项目设计。变卦设计文件。设计单位在规划、设计建设项目时,对民用建筑必需依照建设部公布的建筑节能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对其他各类建筑应当依照现行的相关建筑节能设计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初步设计方案中应有建筑节能专篇,须包括建筑节能计算书,并说明达到节能设计指标和采用的节能技术措施。施工图设计文件的总说明中,应单独有节能设计说明和主要节能指标,节能局部应做出节能设计详图,并明确建筑节能技术要求和有关节能产品、资料的性能指标。

3.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环节:施工图审查机构在审查建设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时。对施工图建筑节能设计文件进行审查。对不符合建筑节能强制性规范的施工图,不得出具合格的施工图审查技术演讲。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一律不予料理备案、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

4.建设项目施工环节:建设单位要依照建筑节能设计规范和技术要求委托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建设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擅自修改经审查合格的设计文件。并配套满足建筑节能的施工机械和技术要点,确保工地施工符合节能规范和设计质量要求。各施工质量监管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对建筑工地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建筑资料、构配件和设备,应依据有关规范进行现场验收和复验,执行见证取样规定,认真做好节能工程质量验收记录。编制节能专项施工技术方案,加强施工质量控制。

工程监理单位应当依照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规范、设计文件的要求实施监理,加强节能工程所使用的资料、设备、施工工艺的监理,并对施工质量承担监理责任。对设计或施工不符合相关要求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其改正。若拒不改正的要及时书面演讲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处置。工程监理完成后,应在工程质量评估演讲中明确建筑节能规范的实施情况。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应当依照有关建筑节能的技术规范进行检测,并确保检测演讲的真实可靠。

5.竣工验收监督环节:各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工程质量监督过程中。提交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演讲中,应有建筑节能专篇。民用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按照《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组织建筑节能专项验收。没有进行建筑节能专项验收的工程不准交付使用、不予料理竣工验收备案。

应当向购买人明示所售房屋的节能措施、保温工程保修期等信息,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销售房屋时。房屋买卖合同、质量保证书和使用说明书中载明,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四)依法节能。

也是国节能工作重要组成局部。建设工程各监督管理部门和单位,建筑节能是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重要内容。都应依法监督管理;建设行政执法部门都应严格行政执法。对违反国家建筑节能法律法规又拒不改正的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有关条款进行处分,确保建筑节能工作在市顺利开展。

四、工作要求

(一)广泛宣传。广泛宣传国家建筑节能政策、地方出台的建筑节能法规、建筑节能规划和建筑节能知识,利用咨询活动、举办培训、专题讲座等形式普及节能科技知识,政府网站定期国内外和我市建筑节能技术、政策等信息,认真组织每年的建筑节能宣传周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开展建筑节能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培训。针对不同的对象,分期分批、循序渐进地开展不同层次、适合不同阶段的建筑节能专业技术培训,从而促进建设、设计、施工、监理、质监、造价和管理各方熟悉和掌握建筑节能专业技术与政策。

建筑工程技术规范篇5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房地产行业近年来蓬勃发展,各地的建筑企业越来越多,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多,要想在众多建筑企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建立完善的技术管理体制,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的同时,也为企业在社会上和人民心中树立了高度的信誉形象。

所谓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包括技术管理制度、档案管理、技术培训、图纸会审、编制施组、技术交底、安全技术、“四新”技术开发应用等。一般可从内业和外业两方面进行分类。内业包括制定技术管理制度,完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岗位技术培训以及技术档案管理;外业包括施工前技术准备、施工过程中技术实施以及施工技术的更新。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问题

2.1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的脱节

每一项建筑工程都涉及到建筑原材料厂商、材料运输、建筑公司等大大小小多家企业的合作。这样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程系统就更加需要有一个完善完整的技术管理组织体系与之相配套。但目前来看,建筑领域的这种分包体制很难形成统一的技术管理机制,受各环节不同公司的硬件条件制约,即使制定了细致的施工技术要求,也很难真正地实现原定的计划。造成了严重的堆砌施工技术要求严重拖延了工期。

2.2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不完善

关于建筑工程的施工,国家及地方制定了详细的质量安全等相关标准,但一部分企业并不能严格落实。对于建筑工程特别是难度较高、技术较复杂、施工环境较恶劣、施工周期较长的工程项目而言,由于项目对技术要求细致复杂,制定健全完善的技术管理机制是保证工程顺利安全进行,工程质量安全可靠的有力条件。

但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尚不成熟,各方面管理机制很不完善,人员工作分配、质量责任承担、操作规范等方面都没有做出合理统一的说明。出现一个流程多人负责及一个环节无人负责的现象;工程出现问题时不能快速找到解决方案以及相关负责人;某些操作流程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缺少对操作人员的统一技术培训,造成了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匮乏,导致了操作的不规范,为质量安全问题埋下隐患。

2.3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的缺陷

当今建筑市场行业,人们十分看重建筑工程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对于工程项目的重要性。在某些企业中,安全管理方面的职务一直处于空缺状态甚至没有设立关于项目质量和安全方面的职务,即使设有相关职务,管理人员也往往不能尽到应有的职责。建筑施工管理人员也缺乏对施工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操作人员安全意识匮乏。

2.4技术管理执行力度、监管力度低下

目前很多建筑企业都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对相关负责人、奖惩措施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建筑施工中操作人员的文化水平都不一致,若在施工之前没有对操作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针对性的指导,在日后的施工操作中,操作人员就不能按照技术规范统一操作标准,同时,施工过程中又没有明确的监管人员进行操作的监督管理,这就造成了工程施工质量的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质量。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优化措施

3.1完善与工程施工相关的各种技术标准规范

在施工之前要依据国家及地方标准,由专门的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每一道工序进行科学的分析,在严格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对工程难度进行评估,制定详细的工程实施方案。

3.2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组织体系应充分考虑到每一层次的承包商的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适用于各级承包商的,行之有效的技术管理组织体系。施工之前,各级分包商之间应进行充分的沟通,技术管理工作不应分配到各个环节,而应由专门人员负责技术管理,工程行进过程中及工程后期,都应由专人对各环节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各级各岗位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安全意识。

3.3建立健全施工技术的管理制度,优化各项操作规范

建筑企业应从本企业和所着手工程的实际入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建筑施工环节的技术标准、操作规范流程。在特定的技术操作上,由专门的经过同意训练的技术人员与技术岗位对接,全面分析各环节各岗位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对全部技术人员进行统一配备,严防某一环节无负责人及某一环节人员冗余的现象出现。

3.4加强建筑施工各技术环节的监督

一些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甚至无视安全,肆意违规操作,在施工中应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加强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强化全体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安全意识和道德意识。不定期的对施工人员进行作业规范培训,提高他们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明确各个环节的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加强施工环节中的责任监督,设定专门的监督部门、监督人员,随时纠正施工中的违规操作和错误意识。保证工程的质量,同时尽可能地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工程成本。

除以上提到的各点以外,对施工成本和工期的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施工之前应对工程的每一分项进行成本预算管理,在保证工程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严格控制工程的成本,尽量做到成本的最低化。对于施工期限,应根据工程复杂度、施工环境等制定细致合理的进度计划表,使整个工程科学有序的进行。同时,建筑企业应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积极引进对施工技术管理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才,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要求的技术管理体系,打造精致的建筑工程。

总结

在建筑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施工技术管理对这场竞争的胜负可以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当今建筑施工中技术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重视技术管理的组织优化,建立健全相关的人员配置和管理制度,规范各项操作流程,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监督。

参考文献:

[1]苏立华.浅谈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控制.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8

建筑工程技术规范篇6

【关键词】建筑施工;智能化建筑;楼宇智能化

0.引言

在国内建筑智能化虽然不能算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由于对它的认识和研究不足,系统集成商在技术上的不足导致了智能化项目施工不规范,发展中仍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影响着建筑智能化的健康发展。工程施工是设计成果的体现,也是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如何将设计和施工这两者融合在一起,是当前智能建筑行业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作为建筑领域的智能化系统集成商,要注重的是综合技术实力及总包服务管理等方面。以下主要介绍了智能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1.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较大的设计单位没有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资质,有的具有资质的设计院又缺少智能化系统设计技术人才,对智能化系统设计不重视,将很多设计的技术问题遗留给集成商或施工单位,造成了智能化系统设计不合理,设计质量低等问题,例如系统集成性差、监控点、信息点配置不合理、设备配置方面技术性能差、控制精度低、综合布线不规范等。

建筑智能化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缺乏专业的施工队伍。目前,很多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的工程都是由系统集成商来承担。但有大部分集成商除有几名不懂工程管理只负责智能化各个系统调试的技术人员外,基本上没有什么施工力量。承接工程后将安装工程转包或分包给其他单位或群体施工,而这些施工单位又不懂什么技术,其结果就是工程质量差甚至不合格,工程存在很多质量隐患,可能会给开发商或业主造成.很大损失。目前,在建筑智能化专业施工队伍问题上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智能系统的系统集成商虽有少数的智能系统调试的技术人员,但这些技术人员大多数对工程管理缺乏了解,加之缺少基本的施工力量,难以承担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施工。

(2)大多数施工单位虽然有一定的项目管理人员但又缺少建筑智能化系统专业技术人才,对建筑智能化缺乏综合的实施能力。

(3)政府主管部门对建筑智能化专业施工队伍没有完善管理制度,只有搞好行业管理,建立完善的施工资质审批、审查制度,才能依法治理建筑智能化专业施工队伍的混乱状况。

另外诸如管理和审批体制不协调,加之有些行业不合理的规定,使之有些系统单独设置,造成建筑智能化整体功能不完善,达不到整体智能化的效果;建筑智能化的配套产品绝大多数是进口产品,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还很少,且有些产品技术性能差,集成化不良,使各系统不能相互协调动作,难以达到理想的智能化效果;虽然工程实行监理制,但国内的大多监理公司缺乏智能建筑智能系统工程专业监理人员,使工程质量难以得到有效地控制;由于物业管理或业主部分缺乏对建筑智能化管理的技术管理人才,对己投入运行的设备管理不善、维护不良而使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等问题是国内建筑智能化工程实施中较为普遍的问题。

2.建筑智能化工程实施问题的解决办法

为使建我省的筑智能化健康有序地发展,针对工程实施中的问题要研究相应的对策,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制度,使建筑智能化纳入法治和规范化的轨道。

(1)由政府建设相关主管部门组织牵头,建立由有关部门和行业参加的建筑智能化施工技术培训机构,加强对建筑智能化的知识和技术教育,以扩大建筑智能化的设计、施工、监理和维护的技术队伍。建立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建筑智能化技术、经济咨询机构。

(2)政府要建立健全智能.建筑的管理体系,完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系统集成商、工程监理单位及专业咨询机构的资质审批、审查制度和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审批制度及工程验收制度。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行业对建筑智能化进行政府统一分工管理,并制订相应的法规和管理办法,使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据国家颁布的有关建筑智能化的分类和分级规定来制订和修改设计标准、工程验收标准及设计、施工规范,使建筑智能化的设计、施工、监理和工程验收都有据可查。

(3)建筑智能化的系统集成商是建筑智能化不可缺少的一支力量,为规范建筑智能化的管理体制,政府应对系统集成商进行良好的行业管理,对其进行监督、检查,使集成商的经营行为合法化、规范化。建筑智能化的施工过程中将由多专业、多工种、多个施工单位的配合协调。因此,该阶段必须进行优化施工管理,以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优化施工管理,首先必须选择信誉好、重质量、技术力量强的施工单位承担工程的施工,采用科学的施工方法组织施工。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施工规范和设计施工,应将试验检查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工程监理单位应严格按施工规范、设计和监理工作程序做好工序和质量控制、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的质量把关工作。

(4)系统集成商应该充实自己的技术实力,培养一些优秀的项目管理人员,能够真正的做到对项目的顺利实施,安全,质量及工期等方面的严格控制。培养一些优秀的技术人才,时刻关注行业的发展,对新产品新技术不断学习,使得能够把智能化的新技术从理论变为实践,更好的应用到建筑智能化的项目当中去。系统集成商还应当提高自己的总包服务管理的水平,大多数的系统集成商没有足够的施工力量,也不适合建立庞大的施工队伍,总包服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就体现了系统集成商的真正实力,很多大型的系统集成企业都是把工程分系统、分项目的包干给其他的企业,如何保证施工质量,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就是体现企业实力的重要因素。

3.结论

系统集成商必须具备足够的技术力量,包括对产品性能和工艺水平的把握能力。只有在自身技术实力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基于客户的需求提出先进全面的解决方案,并选择适合用户需要的设备产品。未来的智能建筑系统服务商应该重视it技术的应用给客户带来的价值。从国内众多大型工程的服务经验来看,大型综合智能化项目建设,不仅需要满足客户提出的要求,还需要服务商帮助挖掘更多对智能化应用的需求,需要服务商以整体规划意识为指导去发现并满足这些需求。只有这样,智能建筑系统服务商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吴栋,葛宝荣.关于智能建筑楼宇自控系统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6):165.

[2]王浩,魏.智能建筑控制网络安全探讨[J].建设科技,2010,(01):74-75.

[3]文方,孙敏.集散型楼宇自控系统的实现[J].科技广场,2010,(01):159-161.

[4]张久.新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2):159.

建筑工程技术规范篇7

【关键词】建筑现场;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1.现场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原则

1.1科学合理

相关技术人员在进行建筑工程图纸设计时,应保证工程图纸的科学、合理,并保证工程项目建设结构满足相关规范标准要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工程图纸,这就对建筑工程图纸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施工技术人员还应保证现场施工技术的准确性,并按照相关规范、流程进行作业,科学、有序地进行工程施工。

1.2施工规范标准

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往往涉及的内容和工种比较多,其主要有水泥工、钢筋工、粉刷工等,且每个工种都有自身的施工标准规范,因此,施工技术人员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标准进行施工,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节约工程施工成本,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施工效率。

1.3安全施工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各项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控制都以施工安全为前提,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施工技术人员必须按照工程规范要求进行施工,避免出现安全隐患;第二,必须保证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避免因质量问题造成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

1.4成本效益的原则

通常情况下,工程项目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施工企业必须在保证工程项目安全性的前提下,节约施工成本,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的成本效益和社会效益[1]。

2.建筑施工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建筑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缺乏相应的管理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程项目施工的顺利实施。同时,还有一些施工企业虽然制定了相应的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制度,但由于缺乏相关方面的经验,使得施工技术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且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难以得到落实,这就为工程项目的施工带来了一系列的质量问题。除此之外,一些工程管理者虽然具备相应的管理经验,但对现代技术质量管理知识掌握不到位,导致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缺乏一定的保障。

2.2材料质量管理不到位

施工材料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工程建设中使用的施工材料不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导致后期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质量问题。通过相关技术人员的调查发现,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施工现场缺乏完善的现场材料管理制度;材料进场流程不够明确,进而使得很多不合格材料投入施工现场。另外,由于工程现场管理人员缺乏对材料管理工作的重视,导致很多材料管理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难以落实到位,甚至很多流程只是“走走形式”,进而导致后期施工中出现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和质量隐患。

2.3施工质量管理不到位

在建筑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由于项目负责人对前期准备工作不够重视,未进行施工动员会议,导致很多施工人员在现场施工过程中无法进入状态,且对相应的施工标准不够了解,导致后期施工中出现一系列质量问题。另外,由于施工技术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够,缺乏一定的施工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同时,施工现场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且没有形成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在现场出现问题时,往往无法找到相应的责任人,不利于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发展[2]。

3.现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及质量控制要点

3.1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按照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规范和相关要求进行施工,并制定岗位责任制,明确工程项目各个人员的岗位职责,将工程现场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个人身上。同时,企业还可以建立相应的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小组,并由总工程师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进行管理。除此之外,在工程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总工程师应加强与相关技术部门、质量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并严格落实质量管理体系,保证施工各环节的质量。

3.2现场原材料及成品质量检测

建筑材料是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重要内容,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对材料的管理,具体可以从材料的采购、运输、存储等环节进行全面控制。首先,相关人员应根据建筑工程技术要求和相关标准,选择合格的材料,避免质量不过关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其次,在材料运输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注重天气的影响,避免材料受潮,并防止因材料丢失增加施工成本;最后,在材料存储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数量、规格、质量等进行验收,并做好后期的防火、防潮处理。

3.3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

工程管理人员在进行施工技术管理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施工企业应重视技术交底工作,保证相关技术人员能够熟练地掌握工程实际情况和相关规范要求,充分了解新技术、新构造的初次使用状况,为后期工程的整体质量提供保障;其次,施工企业应加强对施工技术和施工材料的管理,严格对工程材料质量进行控制,保证工程现场的施工材料满足相关规范要求;最后,施工企业可以成立工程项目研究小组,发现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问题,应及时进行解决,并掌握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情况,严格控制施工成本。工程管理人员只有充分了解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才能够把握施工成本状况,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开支[3]。

3.4加强对现场施工工序的监督管理

在现场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应加强对施工技术人员的有效培训,不断强化施工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意识,不断将工程项目的各施工工序落实到位。同时,施工技术人员应加强对工程项目重点施工工序、施工要求和施工技术的了解,以为工程项目的整体建设质量提供保障。除此之外,施工企业应重视工程项目各施工环节的有效衔接,加强对现场问题的协调和处理,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还可以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对于表现良好的施工技术人员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以不断提升施工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建筑业的长远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现场施工技术管理是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重要管理环节,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现场施工技术管理往往会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其影响因素也比较多,还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施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以提升工程项目的整体施工质量,增强企业的市场信誉和市场竞争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赵铁柱,丁殿国.现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及质量控制要点[J].山东工业技术,2016(24):114.

建筑工程技术规范篇8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有效管理

abstract:thisarticlefromthehigh-risebuildingconstructiontechnologymanagementtasks,rolesandexistingproblems,putsforwardeffectivemanagementofconstructiontechnologyofhigh-risebuilding.

Keywords:high-risebuilding;constructiontechnology;effective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

前言

近年来,高层建筑发展迅速,建筑朝体型复杂功能多样的综合性方向发展,因而相应的结构形式也复杂多样。高层建筑的特点是层数多、高度大、结构类型多样、体型复杂、施工难度大、施工工艺技术要求高、材料用量多、施工工期长、专业性强、工序多、交叉作业多,结构自重大。受力特点、设计依据与一般多层建筑有很大的不同,对结构的安全度要求特别高,对工程结构的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任务及作用

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执行管理职能,以促进技术施工的有效实施。在具体管理工作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技术政策、法规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技术工作的指标与决定,对于施工中各项工作进行科学地组织与管理,采取良好的技术措施,保证整个施工过程中操作技术的规范性和施工的质量要求,达到保质保量地完成个任务的目的。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技术管理能够保证施工过程的正常运行,不断提高施工的技术,从而实现正常施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证工程质量等目的。(1)保证施工中按照科学技术的要求和发展规律,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2)运用科学的技术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的技术水平,在施工中能够及时发现质量和安全隐患,确保工程质量;(3)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和材料,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力求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2、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认识不足

缺乏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管理人员到从业人员,没有按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规范的施工和严格的管理。管理者的思想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思想层面。对于规章制度的要求,只是限于形式和过场,致使因为管理疏忽、违规操作而导致的事故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

2.2施工缺乏科学性

在施工过程中,参与具体操作的人员大多数是农民工,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传统作业在施工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施工中对于大型先进设备的使用很少,导致大量工程的返工,造成了原材料和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原材料的堆放、储存、检验工作不严格,影响工程质量;缺乏对施工进度的有效控制,导致工期的延后。

2.3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

在实际的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负责安全工作的管理人员缺乏安全保护的意识,对于施工过程中的违规操作,不能严格管理;平时很少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安全负责人没有给具体的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缺乏安全的保护设施,对于脚手架的规范性没有进行严格的检验;消防设施缺乏实用性。有很多原因都给施工过程留下隐患,以及管理人员的水平、施工现场周围的环境等因素,都会对工程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3、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有效管理

3.1切实落实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

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认真贯彻《建筑法》。从图纸会审、过程洽谈等规章抓起,对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地技术把关。对高层建筑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技术监督和指导,提高工程质量。

3.1.1准备阶段:现场勘查之后确定施工方案,测量定位方线、准备土方车辆、进行现场清理工作、进行施工现场的排水和降水等工作之后,管理人员要熟悉图纸,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落实岗位责任。

3.1.2控制挖方标高、对轴线标高进行复核,并作记录。

3.1.3基础砼浇筑后基土回填:首先做好设计变更图纸、文件,其次测量定位记录、验槽记录、隐弊工程验收记录,第三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记录等方面的具体工作。

3.2材料的管理

材料管理制度能够保证工程质量和确保工期,所以除了要切实执行技术规范之外,还要抓好材料的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材料管理制度,遵从监理单位负责的监督管理,严把材料的质量关,杜绝劣质材料进入施工现场。

3.3做好技术管理工作的方法

3.3.1提高认识,健全制度。提高对技术管理工作的认识,加强对工程建筑施工工程的技术管理工作。首先要认真学习和落实《安全生产条例》,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加强管理手段,层层进行技术交底工作,强化技术档案的管理,制定技术保障措施,建立技术管理网络;监督整个施工工程中的安全生产,纠正违规行为,保证各种建筑设备的安全使用;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技术责任制度,适时地制订、修订和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补充技术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各级管理人员的权力、职能和责任,组织全体员工学习技术规范,着重于施工技术以及验收规范的学习,明确施工中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和质量标准等。

3.3.2加强监护工作。严格技术方面的要求,首先在设计上进行纠错与补漏,尽可能地把问题处理在开工之前;同时还要搞好监控人员的培训工作,掌握施工规则的内容和要求,深入施工现场,严格遵循监督工作的程序与方法,对于施工中的各个环节,要做到先进行技术交底再施工,必要时首先进行示范工作,严格做好技术交底、材料验收、操作程序、工序交接和质量评定的监督与指导工作。

3.3.3加强对先进施工技术的总结和推广工作。合理运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先进的机械化设备,既节省人力,又能降低成本、加快工程进度如混凝土的人工振捣,由于操作不规范会造成很多结构中振捣不密实,直接影响工程质量,而采用自动化高抛免振捣方法施工,再辅助人工处理,就会达到极好的效果;再比如钢筋工程中采用人工处理,使用生锈的钢筋,会使施工钢筋和混凝土结构脱落而影响质量。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要鼓励技术操作人员进行技术革新或者发明创造,提高对新进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充分发挥好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的才干和作用,争取在同行业中占有领先地位。

4、结束语

总之,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必须制定周密的施工计划和组织方案,确保施工质量才是施工的重点。制定方案时,要考虑现场施工的条件,各个专业间的施工协调与影响;同时必须结合工程特点,深入研究分析各个状态下的施工状况,提前做好细致可行的方案。通过系统的安排、灵活的协调、周密的计划,施工期间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调整与完善施工方案,保证施工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及人员和财产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马斌.高层钢框架的施工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09)

[2]刘文珺.导轨式爬架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铁道标准设计,2008,(04)

建筑工程技术规范篇9

关键词:侧阻力;端阻力;承载力特征值;容许应力;

中图分类号:U231文献标识码:a

在实际地铁高架站工程的桩基础承载力计算中发现,采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与采用《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所计算出的桩基承载力差异较大,且通常《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所计算出的桩基承载力较为小。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通过对两规范中荷载取值原理、桩竖向承载力的评判标准以及桩基承载力计算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用以指导今后的地铁高架车站桩基设计。

1荷载取值原理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1]采用概率极限状态设计原理,采用恒荷载标准值、活荷载标准值及风荷载标准值等对结构进行计算,并要求各工况荷载通过标准组合进行桩基承载力设计。

(1)

S—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

SGk—恒荷载作用标准值;

SQik—第i个活荷载作用标准值;

—第i个活荷载的组合系数;

n—活荷载个数。

式中的组合系数是通过考虑不同活荷载自身的特性以及变异性,为确保结构可靠度所引进的系数。

同时为了考虑结构的重要等级,而引入了结构的重要性系数。由于材料自身存在着变异性,同样引入材料分项系数来考虑这一影响。

(2)

(3)

ro—结构重要性系数;

R—材料承载力设计值;

Rk—材料承载力标准值;

rR—材料分项系数;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基于以上各系数来实现结构的具有一定可靠度的目的,且各系数的取值均由概率极限方法确定。

《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2]中的结构作用荷载分为主力与附加力,荷载组合通常采用一个主力与一个方向的附加力进行组合。我国铁路桥涵设计采用容许应力法进行设计。在主力、附加力的取值方面基本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都取用各荷载的标准值。但在荷载组合过程中,并未引入荷载组合系数、结构重要性系数等概念,这是由于容许应力法的原则为,其结构的可靠度主要在于的取值上,容许应力值是由规定的材料弹性极限除以大于1的单一安全系数而得。由于容许应力法以材料的弹性极限为限制,所以此方法对材料强度的利用程度较低。

由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依据概率极限理论为基础,考虑了荷载自身的特性、变异性、结构自身的重要性与材料的变异性,较仅采用单一安全系数的《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更为科学。

2桩竖向承载力的评判标准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要求桩基的承载力计算应符合以下标准: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

轴心竖向力作用下

(4)

偏心竖向力作用下,除满足上式外,尚应满足下面公式

(5)

地震作用效应和荷载效应标准组合:

轴心竖向力作用下

(6)

偏心竖向力作用下,除满足上式外,尚应满足下面公式

(7)

nk—标准组合下桩的平均竖向力;

nkmax—标准组合下桩顶最大竖向力;

nek—有地震作用的标准组合下桩的平均竖向力;

nekmax—有地震作用的标准组合下桩顶最大竖向力;

R—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较为详细的给出了桩在轴心受荷、偏心受荷情况下的评判标准。同时考虑了地震作用下瞬时作用对桩基承载力的放大作用。

《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要求在任何形式的荷载作用下,桩所承担的最大荷载不应大于桩身的容许承载力与按岩土阻力确定的容许承载力二者的较小值。由于《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没有对偏心荷载作用与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进行放大,所以此计算方法对材料强度的利用程度相对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较低。

3桩基承载力计算过程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的桩基承载力特征值根据下试进行计算:

(8)

Quk—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K—安全系数,取K=2;

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9)

qsik—第i层土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qpk—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桩侧阻力、端阻力尺寸效应系数;

u—桩身周长;

《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的桩基容许承载力(钻孔灌注桩):

(10)

[p]—桩容许承载力;

U—桩身周长;

fi—第i层土极限侧阻力;

—桩底地基土容许承载力;

m0—桩底支撑力折减系数。

通过式(9)与式(10)可知,《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与《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中桩的承载力都由桩侧摩阻力与桩端阻力两部分组成,并且每部分的公式组成也类似,同时发现两规范中都采用了1/2的折减系数,不同的是《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体现在桩侧摩阻力与桩端阻力上,而《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中只体现在桩侧摩阻力上。

下面通过5类土壤,每类土壤2个状态,分别采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与《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对同一桩的端侧摩阻力、桩端阻力与桩基承载力进行分析对比。桩径统一取800mm,桩长统一取15m,假设在桩长范围内仅有一种性质的土层。各土壤的力学性能根据各规范推荐值进行取值,见表1与表2。

表1

3001400

表2

图1桩侧摩阻力比较

图2桩端阻力比较

图3桩承载力比较

图4桩摩阻力所占承载力的比重

图5桩端阻力所占承载力的比重

由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对桩侧摩阻力与端阻力进行1/2系数折减,而《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采用容许应力法进行桩端阻力的计算,本身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所以其仅对桩侧摩阻力进行1/2系数折减。为使两规范具有对比性,在图1中,把1/2Qsk与Qs(符号含义参见公式(9)(10))进行对比,在图2中把1/2Qpk与Qp进行对比分析。

由图1看出,《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计算出的桩侧摩阻力略高于《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的计算结果,但差异并不明显。同时发现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干作业施工条件与泥浆护臂作业下的桩侧摩阻力也基本相近,仅在中砂土地质条件下出现较为明显的差异。

由图2看出,《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计算出的桩端阻力明显高于《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的计算结果,这主要是由于《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所给出的桩端阻值明显小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所给出的桩端阻标准值(见表1与表2)。同时发现《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采用干作业施工方法较泥浆护臂作业方法会大幅度提高桩端阻力值。

由图3发现,《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计算出的桩基承载力较《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高,同时发现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计算下,干作业施工情况下的桩基承载力比泥浆护臂施工情况下的高,差异较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干作业施工可大幅度提高桩端阻力值。

通过图4与图5的比较发现《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计算出的桩侧摩阻力都占桩承载力的50%以上,说明在以上的假设条件下桩侧摩阻力为桩承载力的主要部分。相对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计算下的桩侧摩阻力所占桩承载力的比重更大,这是由于《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给出的各土壤的桩端阻值较小,导致了其桩端阻力相对于摩阻力明显偏小。同时发现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计算下,干作业施工条件下的桩端阻力所占比重大于泥浆护臂作业下的比重,这是由于干作业施工会明显提高桩端阻力值,而对桩侧摩阻力的提高幅度不明显。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导致《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与《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所计算出的桩基承载力差异的本质原因在于两规范中给出的各土壤的桩端阻值差异较大,《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给出的桩端阻值明显小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给出的桩端标准值。《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给出的桩承载力极限值、极限侧摩阻标准值与极限端阻力标准值主要是以大量的静载试验为基础,其中静载试验是以达到桩的极限状态为目的,从而测得其在极限状态下的承载力、侧摩阻力与端阻力。所以《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所给出各土壤的侧摩阻标准与端阻力标注值都相对较大。而《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中的桩端阻力仍是沿用(土壤的基本承载力),这一概念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3]中所给出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相类似,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大多用于非桩基础的设计中。对于同一土层,《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中的基本承载力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的承载力特征值都小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给出的端阻力标准值,例如某一实际工程地质报告中的中砂数据,其基本承载力值为400kpa,承载力特征值为220kpa,桩的端阻力标准值为1100kpa。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的差异,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中很多种类的土壤试验数据不完整,且有较多土壤在承载力测量的试验过程中并未做到极限状态就停止了,所以其给出的大部分土壤的端阻值相对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的小。除上述原因,由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是针对桩基这一单一构件进行大量的静载试验所得出的数据,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较高,但是《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试验对象较多,且测量对象不仅针对于桩基础同时也针对于大量的非桩基础,虽然规范考虑到深层土壤固结作用对承载力的提高,从而引进深度修正系数,但不能较为细致的反应桩端的实际受力情况,所以《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所计算出的桩端阻值偏于保守。

4结论

通过荷载取值原理、桩竖向承载力的评判标准以及桩基承载力计算过程三方面对《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与《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由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采用概率极限状态设计理论进行设计,较《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所采用的容许应力法更为科学。

《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相对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给出的桩基承载力评判标准较为保守,且未考虑地震瞬时作用对承载力的提高作用。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计算出的桩承载力明显高于《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的计算值,其主要原因在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给出的各类土壤的端阻力标准值相对较大。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干作业施工情况下的桩端阻力明显大于泥浆护臂施工情况下的计算结果,但两种作业方法下的桩侧摩阻力的差异较小。

参考文献:

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

建筑工程技术规范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程质量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房地产业异军突起,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建筑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人们对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施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概述

技术管理,通常指在技术行业当中所作的管理工作,管理者需要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并带领自己的团队完成某项技术任务,是技术和管理的融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则是“根据系统论观点和科学的指导方法,对施工中需要涉及的各种人力、物力以及活动,进行计划与决策、组织与指挥、控制与调节的过程的总称”。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1技术人才的管理。对人才的管理是施工技术管理的关键所在。在前期的施工准备阶段,要做到各尽其能、各司其责,技术管理人员管理好技术人才,完善技术管理规章制度,明确责任;要加强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具备会经营、懂管理、善决断的团队,适应工程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满足后期施工作业的各项要求,确保工程质量合格。

1.2完善工程管理技术标准的制定。工程技术标准是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基本保障,要强化刚性技术标准,培养掌握标准的能力,提升对标准的执行力;要加强对违反标准行为的查处和惩罚力度,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都要予以严肃处理。

1.3图纸会审的管理。项目取得后,要与设计方、施工方和监理方会审、确认施工图纸,正确把控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摸清施工现场全部情况和细节,全面熟悉工程;要熟悉施工技术、施工程序、措施等各项要求;要知悉项目施工的所有关键部位和施工重点、难点,以及施工工艺存在的薄弱环节。

1.4落实技术管理制度。落实技术管理制度是整个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核心。主要涉及绘制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图纸的技术交底、技术变更、质量管理、材料验收、工程验收等方面。技术管理制度执行的是否彻底与企业各项技术工作是否科学到位密切相关。

2技术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意义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准则,通过建立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科学有效地实施管理,精心组织,合理控制施工进度,才能保证项目安全、顺利施工和如期竣工。可见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在整个项目进展过程中的意义十分重大,否则,轻者影响其他工作开展,重者影响项目的质量,甚至企业的命运。

2.1体现工程的整体管理水平。建筑工程的类型、样式和规模的不同,工种与环境的影响,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等等,都需要加强技术管理,按照工序施工,正确处理施工问题,调动人员积极性,保证施工质量,提高企业效益,这些反映了工程整体性的各项要求。

2.2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导致工程利润下降,建筑企业必须从管理环节出发,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及施工成本,达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建筑施工过程中,科学的技术管理能够精准推进施工进程,迅速准确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施工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通过加强技术人员技能培训,提高人员操作水平,降低故障率和事故率,避免延缓工程进度,降低事故费用开支,促进企业效益增长。

2.3有助于提高施工质量。每一项工程的技术方案、施工流程、管理措施等都属于技术管理范畴,都对施工质量有重要影响。通过施工技术管理,制定科学方案,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工艺水平,加强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监测,加快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控制施工技术参数,确保工程质量。通过技术管理保证施工进度,改进企业施工面貌,提升企业形象,降低项目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因此,施工技术管理关乎企业兴衰成败,必须予以重视。

3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房地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建筑企业的不断涌现,建筑单位素质的不同,规模的巨大差异导致其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这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

3.1技术管理质量有待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是有效控制工程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整个项目施工的重要评判依据;但是,目前很多施工企业在项目技术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其主要表现在:建筑材料不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不按照工程技术管理的要求选购施工材料,或者以次充好;或者项目施工流程不规范,不按照科学的步骤施工作业,导致质量问题或工程延期。

3.2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建筑施工过程中,部分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忽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没切实履行岗位职责,不及时排查工程安全隐患,不开展施工技术人员的安全教育,造成施工人员的安全意思淡薄,不严格按照标准施工作业,致使安全事故频发。更有甚者,部分建筑单位为节省开支,安全管理缺失,一遇事故,都是盲目自救,缺乏必要的措施和设备。

3.3施工方式不合理。现实中,多数建筑项目都是实行层层转包,转包到最后往往转到了不符合技术要求的施工队手中,这些人没有经过培训,多数施工单位也缺少施工资格,通常只能按照传统方式进行作业,这一般不符合现代建筑的施工要求,最终还是影响了项目施工质量。

3.4规范化有待加强。很多建筑工程,上到管理层,下到施工队,不能按照施工标准规范管理和施工,管理人员甚至,缺少对工人的监督,导致工人会擅自更改项目要求;有检查时,也是疲于应付,不做实际事,这不但容易引发事故,更会威胁到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

4完善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对策

4.1完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建设。科学有效的技术管理制度能够有效促进施工进度。提高建筑施工质量,建筑单位的管理人员就必须高度重视管理制度建设。要在项目施工作业之前,对工地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结合经验预测可能出现的细节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做好图纸会审、平面图设计、技术交底等前期管理制度建设;做好材料,半成品试检制度建设;完善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结构检查与竣工验收制度建设。不同的施工环节,技术管理制度也应当有所不同,使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都在制度的规范下有序进行,督促各个施工环节的人员各司其职,摸清自己负责环节的技术问题并迅速解决,有效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

4.2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施工安全是建筑工程施工的基本要求。所有管理人员,特别是负责人必须强化安全意识,并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将施工安全放在工程施工的第一位。负责人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方式巡查工地,查找问题,监督下层管理人员履职情况,底层管理人员应加强安全管理,及时制止违规违章行为,加强对施工设备的验收工作,凡是不达标设备不予使用。

4.3加强施工管理方式管理。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工程招投标,避免多层转让,对施工单位的资质严格审查,加强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培训,传授新的施工方式和新设备、新技术的操作与使用,避免工人因操作不当引发人为事故,防止新设备不必要的损坏。通过规范准确的施工方式,提高工程质量,保证施工安全,确保工程如期顺利完成。

4.4加强工程规范化运作。严格落实施工标准,项目施工前,管理人员必须全部熟悉工程资料和技术环节,有重点有步骤的执行施工标准,进行规范化的技术操作,加强对施工技术人员的监督,划分责任区,对擅自更改施工标准、不规范操作的工人进行警示处理,严重的予以清退。要加强项目巡查督导,制止行为。通过规范化管理和操作,提高人员意识和操作水平,确保工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