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民培训总结心得体会十篇农民培训总结心得体会十篇

农民培训总结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6:08

农民培训总结心得体会篇1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进一步改进培训方式,拓展培训功能,提升培训能力,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开展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速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目标任务

以培育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文明诚信、知法守法的新型农民,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社会发展为总体目标,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体培训对象;以政策法规、道德规范、科技文化“三进村”为主要培训内容;以培训农民掌握政策法规、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授课到组、指导到户、培训到人,着力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道德水平、文化素质、科技技能和发展创新水平。努力营造“争做新型农民、争当文明农户、争创和谐新村”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全乡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具体培训任务是:在2011年内完成全乡所有村组干部和以青壮年为主的农民群众的轮训工作。其中,以村为单位,完成村组干部教育培训5期,培训人数240人次;以自然村为单位,完成农民教育培训56期,培训人数5000人次;完成劳动力就业培训250人次。

三、培训原则

(一)因地制宜,分类培训。按照各村组农民的文化水平、经济发展程度、产业分布和存在突出问题等实际情况,区分不同的培训对象,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

(二)注重实效,方便农民。尊重农民意愿,满足农民需求,设立流动课堂,采取村组就地培训,交叉巡回授课等贴近、方便农民的培训方式,将培训重心下移,为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教育培训服务。

(三)上下联动,点面结合。在县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根据乡党委的统一安排,以各类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为依托,发挥各涉农部门的技术优势,上下联动,以点带面,整村推进,促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全面开展。

(四)长短结合,灵活高效。长训短培相搭配,灵活运用各种培训方式,注重寓教于乐,丰富培训内容,活跃培训形式,保证农民培训取得实际效果。

四、培训内容

(一)强化法律法规培训。以社会治安、禁毒防艾、民族宗教、土地承包、交通安全、计划生育等法律法规培训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普法力度,搞好法制宣传,增强农民群众通过法律手段正确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维护利益、化解矛盾的观念。引导农民增强民主意识,通过合法途径表达愿望和诉求,保障自身权利,激发农民有序参与村民自治的热情,提高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培养知法、懂法、守法的新型农民。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训,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引导群众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群众明辨善恶美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全力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培育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尚。组织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移风易俗,营造积极向上的农村文化氛围。

(三)开展农村政策培训。重点培训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及现行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群众掌握和运用政策的水平,激发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进一步融洽党群、干群关系。

(四)组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农时重点抓好良种良法推广、病虫草鼠害防治、农业设施应用与管理、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等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引导广大群众学科技、用科技,提高农业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面向农村初高中回乡毕业生和青壮年,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转移就业能力。

五、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全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景信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成如下:

组长×××乡党委书记,宣讲团团长

副组长×××县禁毒防艾办主任,宣讲团副团长

成员×××乡党委副书记,乡挂钩联系朗勒村领导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乡挂钩联系景冒村领导

×××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副乡长,乡挂钩联系勐白村领导

×××副乡长,乡挂钩联系回俄村领导

×××副乡长,乡挂钩联系糯各村领导

×××乡派出所指导员,宣讲团成员

×××县疾控中心医生,宣讲团成员

×××县林业局工程师,宣讲团成员

×××县人事局科员,宣讲团成员

×××县进修学校教师,宣讲团成员

×××乡宣传干事,宣讲团成员

×××乡林业站长,宣讲团成员

×××乡农业站站长,宣讲团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乡党政综合办,具体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办公室主任由罗娇同志兼任。

六、方法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12月15—22日)。成立乡村两级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制定初步工作方案,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对授课等相关细节进行探讨、分析,召开乡级动员会议。

(二)村组干部培训阶段(2011年12月23日—2011年3月)。以村为单位,组织开展村组干部脱产培训(对象为:村两委班子成员,“八在员”,村党支部书记及村民小组干部)。

(三)农民教育培训阶段(2011年4月—2011年11月)。认真总结村组干部培训经验,教师队伍进村入组,以自然村为单位,有计划、分步骤地全面开展农民教育轮训。

(四)总结验收准备阶段(2011年12月)。梳理总结,建档备案,抓好迎接县领导小组考核验收各项准备工作,并积极探索建立全县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

七、保障措施

农民培训总结心得体会篇2

新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实施、机构培训,农民受益

”的要求,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培训为主题,实行就业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引导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务工培训与农务培训相结合,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和实用人

才培训,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援,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智力支持,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服务农民需求。按照农民实际需求制定培训计划,设计培训课程,加强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

2、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农民为本,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行政命令、一厢情愿、脱离实际。

3、突出培训实效。坚持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采取农民容易接受的语言、方式、方法,因人施教开展培训,增强培训针对性,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三、目标任务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

主要培训年满16周岁以上有外出务工意向的农民。通过培训提高其转移就业能力,增强稳定就业的本领,促使加快向产业工人和市民转变,每年培训不少于10000人。

(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主要培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通过培训提高其专业生产技能和生产经营能力,每年培训不少于8000人。

(三)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主要培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通过开展农业科技人员、实用生产技术及农业政策知识培训,提高其科技素质和务农技能,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每年培训

不少于8000人。

四、工作措施

(一)丰富和完善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一是大力开展集中培训,不断增强科学发展意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推进改革发展的信心和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加强专题专项培训,不断提高服务

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本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农民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原则,按分级分类的要求,突出抓好专题专项培训。三是抓好其他各类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队伍

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他们普遍受到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科学文化、业务知识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素质和能力。

(二)丰富和完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一是巩固和提升培训模式,不断完善培训体系。认真总结集中培训、涉农部门专题培训模式,不断完善提高,进一步发挥培训模式的功能和作用,更好地为培训服务。二是采取灵活方式,不断增强培训

的成效。结合不同人群、不同的特点,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与现场实践指导相结合等办法,开展直观、形象、易学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让农村群众学得懂、学得快、用

得上。

(三)强化培训管理,确保培训质量

严格按照培训方案,注重过程管理,落实管理环节,加强监督检查,做好跟踪服务。坚持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采取农民容易接受的语言、方式、方法,因人施教开展培训,增强培训针对性,切

实提高培训质量。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培训学校要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和培训规模,积极面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和城镇职工等群体开展培训工作。要根

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就业需求,针对不同群体,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和培训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课程,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各类职业学校要主动与用工单位联系,搞好职业指导与就业服

务,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制定实施方案、宣传组织发动、认定培训基地(机构)、落实培训任务、确定培训内容、签订目标合同。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按照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组织开展培训,加强监督检查,做好跟踪服务。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按照相关培训管理办法进行总结,开展绩效评价,迎接专项验收和检查。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职责明确、分工负责的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管理机制,逐级落实责任制。项目县(区)要成立由县(区)主要或分管领导任组长,教育、农业、财政、畜牧(水产)等单位负责

人参加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二)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重点职业学校的骨干、带动作用,广泛动员组织各类职业、成人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要重点建设好县(级职教中心和乡

(镇)成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努力使其成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重要阵地。各类职业学校要积极向当地有关部门申报,争取成为成人培训基地,积极承担培训任务。

(三)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要设立培训专项经费,努力争取中央和地方政府安排的培训专项经费,并多渠道筹措经费资金,逐步增加经费投入。要积极协调农业、科技、扶贫、人

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督促有关单位落实国家和省、市制定的教育培训经费投入政策。

(四)建立督导和表彰奖励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督导评估工作,将职业学校开展培训工作情况列入考核内容,定期表彰、奖励培训工作成效显著的学校及先进个人。要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

传报道培训工作中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形成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的良好氛围。

(五)广泛深入宣传,切实营造舆论氛围。建立农民培训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对基础数据和动态信息的采集、开发和管理,编好各种技术交流资料和信息简报,及时发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分析存在

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办法,按时报送工作总结。各县区要制定宣传计划,分类型、有重点地开展系列报道,充分利用网络、橱窗、标语、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的作用,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

农民培训总结心得体会篇3

构建全方位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农民教育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集中各方面的力量,我们通过“四抓四建”构筑起全方位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使之有了长期健康发展的保障。

抓队伍,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的有效机制。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由县委领导任组长,县委宣传部、县委农工办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现代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各镇、各涉农部门也相应成立了工作机构,做到既有班子和队伍,又有专人负责。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相关部门负责人会议,通报情况,制定工作计划;建立督促检查制度,做到年初安排计划,年中跟踪督查,年终总结检查;建立工作考核制度,县委县政府将农民培训工作作为对镇工作考核的内容,纳入年度各镇三个文明建设千分制考核。三是优化培训队伍。以各行业专业人员为骨干构建高水平的培训队伍并加强相关的业务培训,使农民教育培训具备了优良的师资保证。

抓网络,构建农民教育培训的主体平台。在培训阵地建设方面,我们注重有梯次地建立健全培训网络,一是充分利用现有培训阵地,对农村基层党校、成人教育中心、镇村人口学校、村文化服务平台、村文化中心户等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其功能。二是从统筹全县的培训阵地和规范农民培训的教学和管理出发,将县农广校、劳动力培训中心等各类培训阵地纳入统一管理范围,并建立了一批农民学堂。三是根据教学需要,建立了以傅家边农业科技园、永绿公司、严景万茶场、甜甜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实用农业科技培训基地。目前,全县已有农民政治科技学校102所,建立农民学堂6所。特别是傅家边集团建立的现代农民培训中心,集培训、研发、生产于一体,大大丰富了农民科技政治教育的内涵。

抓重点,构建分类实施农民教育培训的工作格局。在培训内容安排上,我们力争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突出重点,开展内容丰富的实用技术和应用能力的培训。一是对劳务输出的农民,围绕城市所需的车工、焊工、电工等各种专业技术工种,重点开展技能培训。二是对有志本土创业的农民,开展创业辅导。通过举办都市生态农业高层论坛,传播农业创业信息。选树傅家边集团总经理李百健等一批农村创业带头人,引导广大青年农民积极投身创业潮流。三是对从事种养殖业的农民,主要开展水产养殖、花卉苗木和经济林果栽培等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种养水平。四是对从事市场营销的农民,重点开展各类专题经营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水平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抓延伸,建立农民教育培训的多种渠道。在开展农民教育过程中,除主阵地、主渠道外,我们也注意根据实际的需要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一是在教学形式上坚持多样化。既有集中授课,也有田间辅导;既有专家讲授,也有典型示范;既有现场参观,也有示范操作。二是积极开展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如举办农民热点连线活动,由县级机关部门领导和群众面对面,围绕农村政策、科普知识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现场咨询,现场解答。三是积极开展农村文化艺术节和“三下乡”等活动,将卫生知识、科技知识、法律知识送下乡,进村入户,得到农民的一致好评。

积极转变农民教育培训方式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以往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培训面窄、培训方式单一、培训效率低等问题,近年来,我们积极转变对农民教育培训的理念和方法,使农民教育培训的效益大大提高。

由被动式培训向自觉主动进行培训转变。由于农民居住地分散、素质参差不齐,培训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以往主要是应农民的要求搞被动式的培训,培训规模十分有限。从2001年我县建立青年农民政治科技学校以来,各镇已充分认识到开展现代农民教育对于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大提高,培训由被动应需式向根据市场需求主动举办、灵活调整转变,全县农民教育培训点大大增加,培训规模和质量也大幅提升。

由单打一培训向合力培训转变。以往农民教育培训通常由各个部门关起门来各自举办,这样的培训方式效益不高,也浪费人力物力。我们针对这种情况,积极探索,逐步建立起由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层层有工作目标,级级有工作任务,人人有工作责任的运行机制,基本实现了由单打一式培训向合力培训的转变。

由临时性培训向系统性培训转变。2005年我们按照“四个一”的工作目标,即开展一项工程(在全县农村开展以“三学三提高”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民教育工程)、召开一次现场会、建立一批农民学堂和农民教育实践基地、制定一个培训计划,大力拓展农民教育培训,由以往的临时性培训方式向系统化培训方式转变,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由灌输式培训向因需施教式培训转变。应广大农民的要求,一方面,我们重视开展政治理论、法律知识、科普知识等方面的学习教育,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根据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当地的产业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和提高应用能力的培训。2005年,全县培训农民32000多人次。目前,有5677人取得职业技能证书,有640人取得“绿色证书”。

确保农民教育培训获得实效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在农民教育培训上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切实提高了农民的科技和文化素质,大大促进了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提高。通过开展农民教育,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政策理解力、实用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高,关心集体经济发展、参与公益事业的多了,依法办事维权的意识增强了,新技术应用能力也有了提高。溧水东方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胡家强参加了电脑培训班以后,在中国花卉报、杭州蓝天园林报等网站基地苗木品种、价格供求信息,做起了网络经营,一个月完成苗木销售额10万余元。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目前,全县劳动力转移累计达到11万人,占总劳动力的65%。其中2005年转移农村劳动力达18350人,通过转移形成的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永阳镇通过与发达地区的大企业合作开展劳动力输出“订单培训”、“协议培训”和岗前培训,三年来培训出国劳工3000人次。

农民培训总结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农民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

禹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全市总面积990平方公里,耕地80万亩,人口52万,辖9镇1乡1个街道、1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所普通高校、3家上市公司。本文利用近年来农民培训的数据成果来分析县域经济中农民培训的需求趋势,为加快农民培训改革提供参考。

1农民培训方式需要变革以适应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国的农民培训和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从建国初期的文化扫盲教育,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再到改革开放以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到现阶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都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密切相关。近年来,一方面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种风险挑战和结构性矛盾也在积累聚集,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两个“紧箍咒”越来越紧,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越来越重,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进城,中国城市化率从2000年的36%上升到2015年的56%,10多年时间内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的农民进城,造成农村农业从业人员构成逐渐老龄化,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未来几年,农业发展方式将会迎来巨大变革,农民的培训需求随之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现有的农民培训模式也必需作出相应的转变来适应这一变革。

2当前农民培训的现状及存在的机遇

多年来政府采取传统集中培训为主的形式组织农民培育工程,对于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入世以来,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从业人员、农村经济主体以及农民培训需求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部分农广校等培训机构自身建设不足,由于上级农民培训项目资金用途明确,地方财政困难,缺乏专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教学手段的滞后严重制约农广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主体作用的发挥;农民培训招生难度大,特别是中职教育因招生难度大,基本处于放弃状态;农民培训困难多多。

近年来,国家政策的变革推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上升为国家战略,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办国办《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6部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都对大力培训新兴职业农民提出了明确部署和要求,为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重大机遇。

3我们探索实践的农民培训模式

我们禹城市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试点之一,积极开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并做了深入细致的有益探索。

3.1细化农民培训对象

认真研究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结合禹城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将农民培训的对象进行细分。一是农业农村发展带头人;二是农业生产经营专业户;三是农业技能服务型人才;四是农业新兴就业人群。

3.1.1着眼宏观的农村带头人培训

这类学员包括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都在农村干事创业,并且肩负着带领部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重任,他们的成败关系着周边相当大的群体利益。针对这部分学员的特点,结合组织部门的农村发展带头人培训、西部经济隆起带农业专家服务基地冬春科技大培训等,围绕强化理想信念、增强发展本领、提高实践能力等方面来开展,以提升农民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为重点,以提升农民创业能力为核心。主要培训内容:(1)党的建设,包括党的历史与时代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等;(2)新农村建设,包括农村政策解读、涉农法律法规、农村集体资产与土地管理等;(3)现代农业模块,包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运营、农产品市场营销与农村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安全等。2015年以来共培训三期350人,得到了参训人员的积极肯定,已有65人领创办的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完善了运作模式,理顺了经济合作关系,16人正在积极筹建相关的种植、养殖合作社。

3.1.2注重技术操作规程的专业户培训

“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是国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区规划中对德州农业的功能定位,打造周边城市“放心农场”是德州市落实国家定位提出的发展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农业生产者,他们生产的粮食、果蔬、畜禽产品是实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的基础。我们对包括种植专业户、养殖专业户、农产品加工专业户、农民经纪人等农业直接从业者中组织动员一批潜力大、有发展意愿的进行专门培训,聘请山农大、农科院及当地农业专家,针对他们主要在农业农村生产一线,主要打造以农产品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要内容的专业生产培训,目前仅我们培训过的学员,已完成“三品”认证农产品8种,进入认证程序2种,计划申请认证15种,总面积达16000亩,有力的带动了优质农产品生产。

3.1.3细化技术细节的农村技能服务人才培训

利用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项目为农村培养专业农业技能服务型人才,包括农民技术员、植保员、动物防疫员、农业信息员等;从单项专门技术入手,细化技术细节,将学员培养方向定位某一微观农业实用技术的明白人,并且引导他们发挥所学技术自主创业,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或领创办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或进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技术骨干。2014年以来共培训农村技能型人才600余人,其中400多人还拿到了不同领域的实用技能证书。

3.1.4着力引导培训农业新兴就业人群

到202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结构更加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要实现这一目标,甚至更远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有经过系统培训新鲜血液进入农业生产领域,职业农民培训毫无疑问为输送人才的主力培训模式。要组织实施“青年农场主计划”,吸引年轻人到农村创业。我们注意从返乡从事农业创业的农民工、退伍军人、有志于农业发展的两后生群体中宣传发动,组织引导他们参与到职业农民培训中来,整合农业、劳动、职教等培训项目,增加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知识、意义等培训内容,着力培养农业新兴就业人群。

3.2培训内容紧跟农民需求与时俱进

培训效果怎么样,还得看培训内容是否贴近农民的需要,适合农民的特点,也就是让参训农民觉得能学会、真管用。

3.2.1开展以农产品电子商务为主的农产品营销培训

增加农产品营销培训模块,把销售优先的观念植入所有培训学员心中。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训内容以网店开设、网店装修、农产品上网,农产品拍摄、图片处理与视觉营销,以及网店营销推广渠道、在线客服技巧、订单处理、物流配送等实用操作技能及本地农产品网络营销就业创业典型经验为重点,采用知识讲解和上网操作相结合的办法,培养学员实践操作能力;培训内容兼具实用性、针对性和普及性,兼顾不同基础条件的参训人员。让参加培训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能上网、会开店、懂营销”,较为熟练地掌握农产品网络营销技能。培训还以参训学员需求为例,指导32名学员做出实际农产品的电商案例并应用到生产经营中去,真正解决经营中的困难。

3.2.2以品种技术展示、集成的实验基地培训

在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中,建设由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乡镇试验田组成的全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新体系,承担各级培训、技术品种展示、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等不同层次功能。在技术关键环节组织技术指导员、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农民群众前来观摩培训,将不同的技术要点及效果对比鲜活的展示在大家眼前,使不同品种技术特点、试验示范达到直观、感性、一目了然的效果。通过专家点评不同技术集成效果,技术指导员、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农民群众现场观摩收获大大提高。三年来,累计推广集成技术67万亩,增加收益4000多万元。

3.3创新培训方式适合农民培训特点

农民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不能长期离家、离岗,其培训具有不离家不离岗的需求特点,因此在农民培训工作中紧紧抓住这一特点,解决农民生产经营中需求问题既要有方便快捷的解决途径又要能提供及时、实时培训就至关重要。

3.3.1依托新型职业农民联谊会开展职业农民终身培训,解决按需培训的问题

我们把职业农民联谊会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终身培训的载体,依托联谊会做好职业农民培训后续指导和跟踪服务等工作,由联谊会员理事会每月定期组织会员活动,了解收集会员需求、产品信息、产业动态等,每年两次开展理论研讨,调查研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和交流我市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的经验。对收集到会员需求、产品信息、产业动态梳理汇总分类,利用联谊会活动引导会员之间互通有无,用实际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对会员提出的技术难题,邀请有关专家进行研究会诊解决,对共性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在会员活动中统一解决,并在实施农民培训项目时请专家讲课时统一讲解,逐一解决,逐步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咨询服务体系,为农民会员提供终身培训。充分利用联谊会会员有很大比例为相关培训机构、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家庭农场领创办人或从业者的优势,和上述单位加强沟通,开展业务合作,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和实训实习基地,为新型职业农民学员开展实习考察提供服务。

3.3.2依托远程教育平台开展实时培训,解决及时培训的问题

充分利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农技宝、智农通等网络培训载体,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在线教育培训,为每位参训学员注册开通应用账号,在培训中增加了上述培训平台应用的专题,特别重点讲解了互动方式,满足了农民学员实时学习培训的需要,受到了广大学员的热烈欢迎。

4结论

现代职业农民培训要对培训对象精心细化分类,根据不同群体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要体现差异化培训内容,灵活多变的培训方式,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民培训需求,真正培育出现代新型职业农民。

参考文献

[1]韩长斌.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J].农民科技培训,2015(10):4.

[2]贺雪峰.当前中国需要稳健的‘三农’政策[J].农村工作通讯,2016(4):1.

农民培训总结心得体会篇5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家农业部、财政部以及市农委有关文件精神,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统领我区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建立区、镇、村三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分类型、有层次、多渠道,因地制宜开展各种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以达到稳步推进农业组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广大农民就业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培育农业创新型人才,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年,本区将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新型农民培训项目:

(一)国家农业部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总体思路组织实施培训。根据我区主导产业发展实际,今年我区计划开办40个以村、社、场为单位的培训班,每个培训班人数约40人,总人数1600人左右。培训要求采用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原则上集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5天、现场指导不少于15次。

(二)“专业农民”培训项目。根据市农委的统一部署,今年,我区将开展水稻、果树、畜禽、农机和食用菌等5个专业的“专业农民”培训,计划全年完成1300名左右的培训任务。

(三)农业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今年将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者(中级)、蔬菜园艺工(初级)、瓜果栽培工(初级)、水产养殖工(初级)、护林工(初、中级)等5个工种的农业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全年完成各类农业职业技能培训700名(含职培模块)的目标。另外,争取在年内开办水稻栽培工、果树栽培工等其他农业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

(四)郊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将开办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员、植保员和动物疫病防治员等几个专业。计划全年完成250名的培训任务。

(五)农业创业人才培训。向市有关行业办推荐本区年纪较轻、文化较高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者和科技人员参加市有关部门组织的农业创业培训,计划推荐30名左右。

三、组织管理

在区农委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由区农业学校会同区各技术部门、各镇农技推广部门共同承担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

根据上级要求,今年将把有条件办到基层的培训班办到基层,以方便农民就近参加培训。为此,今年几类培训项目中的大多数专业将办班到村,同时这些专业的组织管理也将采取以各镇农技推广部门为主,区有关技术部门配合的管理模式。各镇农技推广部门要承担起组织发动、实施培训和班务管理等主要工作。其他项目各专业继续按原组织管理模式操作。

各镇农技推广部门要加强领导,高度重视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把它作为本单位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紧落实。各镇要指定一名领导分管培训工作,同时,要求每个专业配备一名专业人员做好相关的日常管理工作。各镇培训负责人要从总体上把握各项培训的进度和质量,及时解决在培训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专业联系人则具体负责培训的日常管理工作,做好培训信息的收集和上报工作,做到准确、及时、完整。各镇要根据实际尽早制定本地区培训工作计划并报区有关部门备案,在得到批复后组织实施培训。

区有关技术部门要主动配合各镇做好各项培训的宣传发动和协调工作,并在教材编写、师资调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区农业学校作为全区负责各类农业培训的日常管理机构,要制定好全区新型农民培训方案,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抓好培训的教学管理工作,及时掌握培训动态,收集有关信息,上报培训进度,做好培训资金的下拔和监管以及培训项目的档案管理工作,并做好年度考核评比和总结验收工作。

为了顺利推进今年各项培训工作,全区建立农业培训工作例会制度和每周上报培训进度制度。由区农委有关部门和区农校召集相关人员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布置招生工作,交流总结办学情况,针对问题及时商议处理办法等等。

四、工作要求

(一)培训内容和培训教材。要根据培训计划实施培训,确保培训课时和入户指导课时。要强调以生产技能培训为主,辅之以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培训教材尽可能采用市统编教材,如果没有就由专业技术部门以“实用、实际、实效”为原则,编写一些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培训教材,汇编成册,确保受训农民人手一册。

(二)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已安装现代农业远程教育设施的镇要尽可能采用现代远程教学方式,并进行一定的面授辅导;同时,要加强生产现场的实训,要配备足够的实训教师对学员进行现场教学和入户指导。

(三)培训师资。一般由区、镇二级农业科技人员为主,适当聘请各地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土专家”作为实训指导教师。今年起可以在全区范围内统一调配农业培训师资库中的师资。

(四)组班原则。根据市农委今年提出的“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方式,今年将进行以行政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农场等(简称“村、社、场”)为基本单元组织培训,试行小班化形式按照农时季节组织农民参加培训。有关部门在组织培训班时,要考虑方便学员就近学习,尽可能把培训班设到村或镇。

(五)日常教学管理。各培训单位要通过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出勤率,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保证培训农民在参加考核或鉴定中取得较高的合格率。

(六)培训项目资料管理。各培训单位要充分重视培训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把它作为是否抓好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要及时收集和整理以下培训资料:培训项目申报表;教学计划安排表;学员登记表和基本情况汇总表;师资配置表;自编教材;教学日志;典型事例;培训经费专项支出帐目等等。

五、培训资金使用要求

今年各类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原则上均可享受政府培训补贴。各单位本着用足用好原则,加强对广大农民政府补贴培训政策的宣传力度,以吸引符合条件的广大农民踊跃参加各类培训。在培训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各部门和各办学单位要严格按照市、区有关部门文件精神要求,做到专款专用,专页列支。

同时,根据金府[]36号《区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区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对失业无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属市政府规定全额补贴的职业(工种),由户口所在镇、街道、工业区给予每人每天5元生活补贴。此项费用由各镇农技推广中心根据培训实际开展情况自行向当地政府申请。

农民培训总结心得体会篇6

《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明确了农广校是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机构,是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农业部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是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基础依托。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初见成效,农业部加强体系建设的意见已经下发,教育部已经在设计中等职业教育职业农民培养资助政策,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这“三大战役”已经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能不能取得全面胜利,胜利以后能不能守住,需要勇气和智慧,更需要体系上下团结一心、奋勇拼搏。《意见》下发就是集结号,就是动员令。

 

第一,要充分认识体系建设的严峻形势。经过几代农广人的不懈努力,我们的办学体系、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效果等方面取得巨大成绩,尤其近一个时期,体系上下团结,顺应时代要求,在办学形象、社会影响、政策争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但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农广校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公益性地位不稳固、条件能力建设不配套等问题依然存在,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

 

一是公益性地位不稳固。社会上对农广校的办学方式、教育能力和水平以及教学效果等,还存在一定质疑,还有不少杂音。各级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分类和职能配置时,没有明确公益性定位,每每遇到机构改革往往成为撤并的重点对象。这两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正逐步推开,各级农广校不同程度受到冲击,撤并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办学体系不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为农民提供教育培训服务存在盲点和死角。根据最近体系调研统计,目前全国农广校体系共有2600所农广校。其中:1所中央校,36所省级校,319所地市级校,2244所县级校。地市级校319所,占全国地市级总数89%。县级校2244所,占全国农业县总数83%。也就是说,全国现在还有40个地市和近500个农业县没有建立农广校。已经建有的农广校,合并现象比较突出。地市级校非独立办学79所,占地市校总数25%。县级校非独立办学468所,占27%。广东、江西两省没有农广校,有些省办学体系撤并严重,还有一些地方体系凝聚力不强。

 

三是教育培训条件不配套。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设施条件是教育培训的硬件支撑。经过多年发展,我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条件和手段都有很大改善,但发展很不平衡,与其他办学机构比总体水平不高。据全国县级校办学水平评估显示,a、B级校办学条件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但仍存在设施设备老化陈旧、总数上普遍难以适应教育培训需求的情况。C、D级校,更是没“窝子”、缺“场子”、无“机子”,九十年代的设备培训二十一世纪的农民,教育培训条件与承担任务极不匹配。

 

四是师资队伍能力亟待提升。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素质是教育培训效果的根本保证。从目前来看,农广校办学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校长队伍的创新能力、开拓能力、管理能力与事业发展要求不适应,专职教师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教学管理不完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建设滞后,难以有效保障教学质量和效果。

 

第二,要采取强有力措施推动《意见》贯彻落实。《意见》下发经过一年多艰苦努力,多易其稿。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抓住契机,用好这柄“尚方宝剑”,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狠抓贯彻落实。这事关农广校主体地位能否真正确立、事关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能否有效构建、事关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战略任务能否顺利完成。

 

一是尽快传达学习,扎实组织好《意见》的学习贯彻活动。各位校长首先要带头学,同时要组织基层农广校、带动干部职工深入学,把文件吃透,深刻把握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要边学边总结分析当前形势任务、科学谋划下一步工作,把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与本省农广校建设现状、存在问题、重点工作相结合,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适时组织召开全省农广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或者培训班,学习贯彻文件精神,总结交流经验做法,研究解决薄弱环节,推进全省农广校的均衡发展和全面建设。

 

二是积极向有关部门汇报,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支持。要抓紧会同省厅科教处,研究提出贯彻落实《意见》的具体方案,向省厅主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及时全面汇报,说明体系情况,说明部领导要专门听汇报;要以省厅名义分别到有关部门进行专题汇报,协调落实加强农广校建设的政策措施,全力争取省厅印发贯彻落实《意见》的实施意见;农广校联合办学领导体制机制健全的省级农广校,要组织召开相关会议专题汇报、专门研究,有条件的可通过联合办学领导小组或联合相关部门或争取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加强农广校建设的相关文件。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体系发展的良好氛围。贯彻落实《意见》,特别是争取重视支持和办好用好农广校,需要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报道,需要全国农广校体系上下同心,积极营造良好氛围。要通过多种渠道特别是主流媒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办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为主题,以“一切为农民着想,方便农民、实惠农民、智慧农民”为主线,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重要性、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紧迫性、农广校地位作用和办学成效贡献的全方位宣传。中央农广校将编印《贯彻落实<意见>动态情况》,呈报农业部领导和有关司局,发送各省厅和省级农广校,上载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要及时向中央校报送相关信息和材料。

 

第三,要牢牢抓住体系建设的难点和重点。体系建设内容很多,贯彻《意见》要周到全面,要统筹兼顾,更要把握难点、突出重点。

一是坚定“三不变”的办学格局不动摇。农广校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主体,作为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基础依托,一定要千方百计保持相对独立完整的办学体系,这决定了农广校的基础地位和根本定位。在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中,必须要确保农广校由农业部门主管的体制、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独立设置的办学格局“三不变”,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努力确保公益一类。

 

二是着力完善建制确保体系完整。体系办学是我们最大优势和特色,体系完整和健全是衡量我们办学水平、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体系的情况我们已整理发给大家,大家看看,再做些调查,没有农广校建制的要通过整合资源争取同时建立农广校和中心,一时难以建立农广校的也应先保证设立中心;对于撤并农广校办学机构、挤占农广校办学场所的要努力恢复;设有农广校没有建立中心的要加挂中心牌子。总之,有的要巩固,没有的要抓紧建设;条件好的要好上加好,条件差的要抓紧完善,要着力实现办学机构一个都不能少、一个比一个强、一个比一个有特色。

 

三是切实履行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机构职能。农广校是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机构,是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机组成部分,是农业部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主力军,承担农民教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业技术传播、科学普及的公共服务职能。要坚持教育与培训并重,以重大工程项目为载体,通过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传媒手段,大力组织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农广校教育培训、技术推广、科学普及和信息传播等多种功能,发挥中心农民教育培训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指导服务职能。

农民培训总结心得体会篇7

一、贴近农民,把科技教育培训班直接办到村里

韩城“七山一水二分田”,全市现有人口40万,其中农业人口为26万余人,农村劳动力16.4万人,自然条件较差,山区农民收入较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韩城农民依托花椒产业兴起的热潮,明显提高了经济效益,群众有了发展“支柱产业”的积极性。在进村入户调查中,要求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的农民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98%以上。按照这一需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以“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为重点组办培训班,今年已成功举办各类培训班18期次,受训农民达到2000余人次。把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班办到村里,不仅生产、学习两不误,而且能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培训班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二、提升素质,教农户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农民素质,最有效的办法是教给他们最需要的实用知识和生产技能,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在村级培训班的教学活动中,韩城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紧紧围绕12个镇(办)实际,充分发挥多功能、多形式、多手段的培训优势,突出培训实效,做到了四个结合:

系统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制定统一的培训计划,使学员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全面提升,在生产实践中,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在培训别注意“农家乐”和椒、果、菜、畜的生产实际和农事活动安排,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书本学习、媒体教学与面授培训相结合。除了组织学员按照培训计划认真学习书本知识,还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进行培训辅导,学习适合当地的实用技术。形象生动的媒体教学,把培训中心的教学资源搬到了农户家门口,农民照着能学会,会了就能干,干了就见效。为了增加培训的针对性,增强吸引力,培训中心结合农时季节,聘请农业系统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任专、兼职培训教师,进村开办专题讲座。灵活多样的培训活动,学员们有兴趣、愿意学、听得懂、学得会。

课堂教学与现场示范相结合。每当讲授一项新的技术,除课堂讲解外,培训教师都要进行现场示范,农民学会后马上运用到生产中去,立竿见影;遇到什么问题,再带到课堂上咨询,这种培训方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考试、考核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培训班除按培训计划组织统一考试外,还根据教学阶段和培训内容及时进行测验测评,组织学员开展知识和生产竞赛活动,调动了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农民培训总结心得体会篇8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就业

一、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就业的必要性

今天,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主流,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亿人。并且这一社会群体的总人数正以每年800万至900万人的速度快速递增。10年或要不了10年,该群体的总人数将突破2亿甚至更多。鉴于城市(镇)化进程还须持续30年至40年,不出10年,“00后”还将不断加入其中,若继续回避这一庞大群体的利益诉求,中国社会的演进非但没有和谐可言,还将生出无数后患,这将直接关系到城乡的社会稳定,形成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是未来10年至20年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加快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加快劳动力要素流动、提高劳动力素质,即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以支撑“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变。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难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仅占30%。这导致他们不仅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高,而且难以成长为现代产业工人和融入城镇。

目前企业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技工的需求快速增长,而目前相当数量的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水平总体偏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由此产生的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状况将成为当前的突出问题。有些城市在新生代农民工落户方面实施“高技能先落户、低技能后落户、无技能不落户”的政策,缺乏技能者只能成为城市过客,掌握技能者则优先被城市接纳。因此,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缺乏问题是当务之急。一旦新生代农民工掌握了技能,随着就业稳定与收入增加,他们在城市面临的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新生代农民工渴望得到职业教育机会

据南京师范大学的《江苏省当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调查显示,68%的人对自己的受教育程度不满意,64%的人要求接受技能教育,54%的人外出打工的动机是开阔眼界、学习本领、提高自身素质。

“现在找份工作很容易,但想找份理想的工作却很难。如果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我想找份能学到技术的工作,如果能在工作中学到一门技术,即便工资低一点,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对个人的发展有好处”。

由此可知,新生代农民工在关注福利待遇、上班时间、工作环境的同时,更关注自身的发展空间。他们不愿像父辈那样做苦力,而是希望在工作中学到技能,拥有一技之长,使自己的劳动更加值钱。挣钱也更轻松一些。

四、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就业

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新生代农民工很难有序外出就业、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不仅是新生代农民工自发的愿望,也是适应国内产业升级的要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84%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但是仍有六成外出农民工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新的产业结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尽快掌握新的技术,这就要求社会和政府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引导他们适应和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需要,促进平等就业。

(一)制定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规划,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和返乡创业

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纳入国家社会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多元化投资相结合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把农民培训事业上升为国家行为来推动,打破地方、部门和行业的界限,广泛动员农业、教育、劳动、建设和科技等部门的丰富资源,发动数量庞大的社会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开放办学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尽快使有培训需求的新生代农民工都能够得到由政府提供补贴的实用技能培训,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建立政府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基本补贴制度和购买培训成果机制,推行培训券(卡)等办法,建设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推行农村劳动力就业准入和控制制度;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求,按照不同的就业意向和需要,分别提供实用的职业培训基地与实习园地,从“一锅炒”走向专业化,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提供专业化的职业培训机构;加大资金投入,足额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补贴资金,设立专项资金,改善劳动力技能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提高培训质量。

中国发展的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在返乡创业过程中如果有教育需求,可以免费接受更高级的技能培训。充分发挥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带动作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由“就业一人、增收一户”的加法向“创业一人、带动一拨”的乘法转变,发挥返乡新生代农民工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拓作用。

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外,还要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适应能力和思想观念的培训,尤其是要培养新生代农民工融入、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行转变生活方式的培训,让他们从“洗脚进城”到“洗脑进城”,从而真正适应社会、融入城市生活。

(二)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县域经济是城乡结合的经济,农村劳动力进人大中城市往往面临较高的就业成本、生活成本和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亦工亦农,进退自如,就业成本、生活成本和心理压力都比较低。并且县域经济一般以中小民营企业和特色产业为主体,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就业的要求相对比较低,可以更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我国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县域社会总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50%以上,从长远和各地实际情况来看,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重点是发展县域经济。通过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在未来一段时期仍是一条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对于改革发展稳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

农民培训总结心得体会篇9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就业 

 

一、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就业的必要性 

 

今天,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主流,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亿人。并且这一社会群体的总人数正以每年800万至900万人的速度快速递增。10年或要不了10年,该群体的总人数将突破2亿甚至更多。鉴于城市(镇)化进程还须持续30年至40年,不出10年,“00后”还将不断加入其中,若继续回避这一庞大群体的利益诉求,中国社会的演进非但没有和谐可言,还将生出无数后患,这将直接关系到城乡的社会稳定,形成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是未来10年至20年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加快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加快劳动力要素流动、提高劳动力素质,即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以支撑“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变。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难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仅占30%。这导致他们不仅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高,而且难以成长为现代产业工人和融入城镇。 

目前企业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技工的需求快速增长,而目前相当数量的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水平总体偏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由此产生的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状况将成为当前的突出问题。有些城市在新生代农民工落户方面实施“高技能先落户、低技能后落户、无技能不落户”的政策,缺乏技能者只能成为城市过客,掌握技能者则优先被城市接纳。因此,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缺乏问题是当务之急。一旦新生代农民工掌握了技能,随着就业稳定与收入增加,他们在城市面临的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新生代农民工渴望得到职业教育机会 

 

据南京师范大学的《江苏省当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调查显示,68%的人对自己的受教育程度不满意,64%的人要求接受技能教育,54%的人外出打工的动机是开阔眼界、学习本领、提高自身素质。 

“现在找份工作很容易,但想找份理想的工作却很难。如果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我想找份能学到技术的工作,如果能在工作中学到一门技术,即便工资低一点,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对个人的发展有好处”。 

由此可知,新生代农民工在关注福利待遇、上班时间、工作环境的同时,更关注自身的发展空间。他们不愿像父辈那样做苦力,而是希望在工作中学到技能,拥有一技之长,使自己的劳动更加值钱。挣钱也更轻松一些。 

 

四、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就业 

 

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新生代农民工很难有序外出就业、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不仅是新生代农民工自发的愿望,也是适应国内产业升级的要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84%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但是仍有六成外出农民工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新的产业结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尽快掌握新的技术,这就要求社会和政府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引导他们适应和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需要,促进平等就业。 

(一)制定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规划,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和返乡创业 

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纳入国家社会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多元化投资相结合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把农民培训事业上升为国家行为来推动,打破地方、部门和行业的界限,广泛动员农业、教育、劳动、建设和科技等部门的丰富资源,发动数量庞大的社会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开放办学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尽快使有培训需求的新生代农民工都能够得到由政府提供补贴的实用技能培训,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建立政府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基本补贴制度和购买培训成果机制,推行培训券(卡)等办法,建设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推行农村劳动力就业准入和控制制度;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求,按照不同的就业意向和需要,分别提供实用的职业培训基地与实习园地,从“一锅炒”走向专业化,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提供专业化的职业培训机构;加大资金投入,足额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补贴资金,设立专项资金,改善劳动力技能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提高培训质量。 

中国发展的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在返乡创业过程中如果有教育需求,可以免费接受更高级的技能培训。充分发挥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带动作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由“就业一人、增收一户”的加法向“创业一人、带动一拨”的乘法转变,发挥返乡新生代农民工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拓作用。 

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外,还要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适应能力和思想观念的培训,尤其是要培养新生代农民工融入、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行转变生活方式的培训,让他们从“洗脚进城”到“洗脑进城”,从而真正适应社会、融入城市生活。 

 

(二)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县域经济是城乡结合的经济,农村劳动力进人大中城市往往面临较高的就业成本、生活成本和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亦工亦农,进退自如,就业成本、生活成本和心理压力都比较低。并且县域经济一般以中小民营企业和特色产业为主体,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就业的要求相对比较低,可以更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我国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县域社会总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50%以上,从长远和各地实际情况来看,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重点是发展县域经济。通过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在未来一段时期仍是一条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对于改革发展稳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 

 

农民培训总结心得体会篇10

一、农民工职业培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农民工总量约26261万人,已成为劳动密集行业的主力军,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被公认为是解决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的一剂良药,既是提高人力资源能力的直接手段,也是农民工进城获得充分就业的重要保障。

(一)农民工职业培训是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新型城镇化的实质是人的城镇化,包括人的生活、观念、职业素养等都要实现城镇化,由于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到城市生产部门之后必将发生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转变,要与其他生产要素实现更好结合,就必须获得能在城镇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因此,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职业培训不能缺位。通过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可以改变农民工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观念,培养其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开展不同规格、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培训,让农民工拥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可以改变其“候鸟式”“两栖式”的迁移,他们才有信心、有底气进城务工和创业,由此才能实现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

(二)农民工职业培训对人力资源的影响重大

职业培训属于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的范畴,对人力资源的影响重大。在现代化生产中,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远远要大于对物质资本进行投资的收益,对人力资本源源不断的投资会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据统计,河南省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工只占近两成,东部各省也不到一半,培训远远不能满足人力市场需求,我国近年持续出现“民工荒”,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单纯的农民工数量上的供应不足,实质上是农民工总体技能短缺,个人素质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其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劳动力转移,有碍我国的经济增长。

(三)职业培训能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农民工职业培训深层次地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农民工来到城市打工不只是简单的人口迁移,而是一个人口再社会化的过程,只有较好地完成人口再社会化,农民工才能真正融入到新的环境中,成为所生活的城市的一分子,否则只会带来种种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农民工受到挫败时,会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没有归属感的农民工与社会关系会变得紧张,成为社会的隐患。职业培训能提高农民工自我素质,增强他们的维权意识,从而减少劳工问题,这也相应地减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有利于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农民工职业培训对农民工本身的影响

(一)职业培训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

农民工培训与收入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工,由于技能得到了提高,不仅满足了用工单位的需求,同时自己也具有了一定的就业收入选择权,在就业市场中不再永远处于被动地位。笔者根据对上海、广东、福建、河南、湖北等9个省市的农民工调研数据显示:在收入为2000元的标准内,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人数比例要大于接受培训的农民工人数比例;在收入高于2000元范围内,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比例要高于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比例;在收入为3000~4000元的范围内,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人数比例突破60%;在收入5000元以上的农民工中,接受培训的农民工比例突破72.2%。因此,培训有助于提高农民工就业自,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收入。

(二)职业培训对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影响

职业培训的直接作用就是培养和发展企业员工的能力,帮助员工适应更高层次的工作,继而获得更高层次的职位,用工单位也更愿意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签订合同。因为农民工参加培训后,技能的增加使得他们变得更加灵活,更容易适应社会生产结构的变化、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岗位,就业机会变得更广阔,也更容易签得劳动合同。据调查,河南省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有85%以上的人签订了劳务合同,未参加过职业培训签订劳务合同的人不足30%;并且培训单位在培训的过程中,会向农民工提供就业的信息或包就业,其接受培训的同时就可以获取就业信息或直接创业,因此,培训对农民工职业发展呈现正效应,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行业竞争能力,确保工作的稳定性。

(三)职业培训对农民工落脚城市、融入城市的影响

城市融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终结果。由于农民工群体普遍学历低、技术水平低,无法适应需要较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大部分集中在劳动强度大并且工作环境差的行业,这些行业居于社会生活最底层,普遍收入低、管理不规范,社会保障也少;职业培训可以让其提高技术能力,有尊严地参与生产劳动,积累经济基础,在保证基本生存的基础上怀有创造更美好生活的期盼,并能有理性、有尊严地作出话语表达,从而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四)职业培训对农民工家庭、子女教育的影响

首先,培训有助于农民工家庭脱离贫困,提高家庭社会地位。新型城镇化影响到农民工家庭住址的变迁,如果通过培训其拥有相对稳定的工作,他们会考虑把家庭迁入城市生活,这样其整个家庭的生活环境、生存理念、生活质量都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其次,农民工培训惠及子女。通过培训其接受到的先进文化会给子女带来潜在的影响,他们个人在进行职业培训的过程中,掌握到职业技能,参与实际工作切实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就会更注重下一代的教育;农民工子女在父辈的影响下,接触到城市的先进文化,例如,目前国内一些机构或个人免费开办的针对农民工子女的舞蹈、绘画、音乐培训班;一些二、三线城市将农民工随迁子女全部纳入输入地教育发展规划,将其子女义务教育经费全部纳入输入地财政保障范围,实现其子女基本在输入地全日制公办小学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等,农民工子女渴望接受先进文化教育的愿望得到实现,这些举措激励他们努力奋斗,争取早日融入到城市化的生活中。

三结束语

目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正在蓬勃兴起,要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关键还是人的城镇化,不仅要让农民有房住,还要提高他们就业创业能力,实现能就业、能创业、有收入,农民工职业培训可以使其更快融入城市,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是新型城镇化的重大举措,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