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课程建设培训方案十篇课程建设培训方案十篇

课程建设培训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2:38

课程建设培训方案篇1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思路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方案,是教育机构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要实施的一切活动及其安排的总体规划,具体规定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所需教学条件以及实施教学和评价的建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但是传统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环节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课程设置不合理,一般先上完理论课,再进行相应课程的实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相关知识未能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不利于学生掌握理解,往往学生实训时,理论课内容已经忘记。第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根据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老师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学习,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第三,课程教学内容未能与职业岗位工程内容相一致。所以急需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制定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基于工程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应当如下。首先,专业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行业情况调研

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与已毕业的本专业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人数比例、工作岗位及专业知识需要等情况;2.请企业老总们来校参加专业设置的研讨会,提出本专业课程设置看法与对学生的要求等;3.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走访,了解行业最新发展状况及急需专业人才。其次,专家及专业教师根据对行业调研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确定本校建筑工程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岗位群工作任务及所需的职业能力,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相对应的行动领域,根据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即确定课程体系。最后,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群所需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的确定

通过专家分析该岗位群的各岗位的主要职责、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归纳形成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以此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领域及相关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2、确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归纳确定行动领域

行业专家通过调研结果分析,再结合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分析与确立施工员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比如:施工准备阶段的“图纸会审”、“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施工阶段的“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工程施工”……等等。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来构成施工员岗位行动领域。

3、根据行动领域确定专业学习领域

选择典型职业行动领域中有教学价值的并考虑建筑工程的施工特殊性、复杂性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影响,将行动领域转化成学习领域。形成了“课证融和、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专业学习领域分为三大模块:一是基本能力课程,二是专项能力课程,三是综合能力课程。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平台建设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彻底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为基础的课程设计理念,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基础的课程设计理念。在实施中实训室建设是关键。实训室的建设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平台,在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统筹规划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形成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有力支撑。我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2010年被评为省级示范性专业,在项目建设期内规划设计校内实训基地(下设4个校内建筑实训中心),使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达3000㎡。建立一套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满足岗位实境训练的需要。其中建筑施工实训中心、建筑识图实训中心、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实训中心、建筑施工实训中心满足专门技能训练的要求;建筑施工管理实训中心满足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还建设了25个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了一套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满足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

 

四、结束语

   基于工程过程导向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是按照行业调研、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构建、培养方案实施平台建设等流程进行的。从2008年开始我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建筑工程专业几门课程分别获得省、市级精品课程;发表关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论文数篇,申请校级课题1个。大部分的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来进行教学,所培养的学生获得企业一致认可。

参考文献:

.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课程建设培训方案篇2

 

一、引言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依托各类型、各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培训基地为“双师型”教师素质提高做了大量工作。培训基地设计培训方案时,主要依据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简称《项目管理办法》)。

 

2013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简称《专业标准》),提出《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本文依据《专业标准》,调研部级培训基地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培训方案,力求了解培训方案的特点、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期为培训基地“十三五”期间优化设计培训方案提供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内容

 

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于2012年才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师资培训项目。在已建成的110所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其中有10个基地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培训项目。根据公开披露的国培方案及剔除数据不全的样本,调查研究以8个部级培训基地的13份会计电算化专业培训方案为研究对象,培训方案时间跨度从2012年至2014年。研究将培训基地分为财经类学校、师范类学校和工科类学校等三类别。调研内容包括培训方案的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等三方面,其中培训内容分析依据《专业标准》,调研13份培训方案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三、培训模式:校企合作是主流,模式内涵缺提炼

 

《项目管理办法》提出要“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培训模式”。只有3个国培基地在培训方案中明确提出培训模式,如某财经类学校采用“课室—校园内企业—企业”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某师范类学校探索“分段培训,工学交替”的培训模式;某工科类学校提出“理论互动教学、实训项目驱动、实践‘师傅+学习小组’”的培训模式。其他培训基地的培训模块都体现出校企合作的特点,但未能提炼基地培训模式特点。

 

目前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在学术和实践层面不断探索改革培训模式。同济大学培训基地创造以“理实一体、双师导向、三元协同”的培训模式。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探索出“上岗+学习+上岗”、“走出去、请进来”等内容的校企合作培训模式。提炼基地培训模式是提高师资培训质量和促进基地内涵建设的必要条件。

 

四、培训内容:重视专业知识,忽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论与师德

 

《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个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要求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专业知识”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职业背景知识;“专业能力”要求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和职业指导能力。表1统计数据显示,三类培训基地课程设计普遍重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论与师德”比例偏低。

 

依据《专业标准》的3个基本内容的15个领域,统计国培方案的具体课程设计。

 

(一)“专业理论与师德”内容:“职业理解和个人修养”课程有余,缺少“对学生、对教学的态度与行为”课程

 

“专业理论与师德”维度对教师提出四方面要求,如何看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教学以及对待自己。体现“师德为先、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表2统计数据说明,培训基地的课程设计较多关注“职业理解和认识”和“个人修养与行为”。而“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和“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维度的课程设计较少,特别是“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相关课程比例仅有1.03%。

 

“职业理解与认识”维度要求教师贯彻和遵守教育政策法规,理解职业教育工作意义和根本任务,认同中职教师的专业性以及注重团队合作交流4个细化条目。三类培训学校都开设相关课程,如“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十二五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性及职业化”等。

 

“个人修养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坚持身体力行,善于自我调节,乐观向上以及举止文明礼貌等5个细化条目。三类培训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有:“中国传统价值追求”“道德经与师德修养”“中职教师情绪及工作压力应对策略”等。

 

“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和信任学生等3个细化条目。唯有师范类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如“问题学生的正确认识与教育策略”“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等。如某培训学校开设的“职业形象、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课程。

 

(二)“专业知识”内容:“职业背景和课程教学知识”课程丰富,缺乏“教育知识和通识知识”课程“专业知识”是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基石,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专业标准》从广义角度界定教师专业知识,体现了“学生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表3统计数据来看,培训学校的课程设计普遍关注“职业背景知识”和“课程教学知识”,而“教育知识”和“通识知识”的课程比例较低。

 

“职业背景知识”维度要求教师了解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相关行业现状及人才需求,了解所教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掌握所教专业的职业资格及其标准,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和岗位职责,掌握所教专业知识体系和基本规律,如工科类学校开设的“会计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分析及无纸化考证演练”课程。大部分培训学校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相关背景课程,如“会计准则最新变化”“新税制改革”“财务会计”等。

 

“课程教学知识”维度要求教师熟悉所教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所教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掌握学生专业学习和技术技能形成的特点,掌握所教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统计数据显示,基地培训课程较多侧重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理论学习、实训操作以及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会计电算化理论专题”“‘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中的应用”“会计信息系统操作与演练(财务链和供应链)”“用友t3财务软件应用能力训练”“行动导向教学法”等课程。

 

“教育知识”维度要求教师熟悉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形成及教育方法;了解学生不同教育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集体活动特点和组织管理方式等四个细化条目。唯有了解教学对象,才能真正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分析”课程,某工科类学校开设“教学中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

 

“通识知识”维度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和具有适应教育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如师范类学校开设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文学欣赏”“重庆重点产业信息化发展动态”课程。财经类学校开设的“计算网络技术”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三)“专业能力”内容:“教学实施和科学研究”课程充足,“实训实习组织、班级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和沟通合作”课程匮乏《专业标准》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具备专业理论、职业实践能力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实施教育教学和职业指导的能力,体现“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表4统计数据说明,国培课程设计较多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而对教师的组织指导学生实训实习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的课程设计偏少。

 

“教学设计”维度要求教师能科学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设计,能引导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能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师范类学校开设“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中职教学计划”等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教学设计及项目教材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及实施”等课程。

 

“教学实施”维度要求教师能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学习兴趣,能运用理念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有效实施教学;能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教学。财经类学校开设“教学公开课比赛”课程;师范类学校开设的“说课技巧与训练”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会计示范课教学”和“现代信息化手段在职业教育的应用”等课程。

 

针对学生实训实习组织松散,学生权益屡受侵害的现象,《专业标准》提出“实训实习组织”维度,明确教师须掌握组织校内外实习实训的方法,具有和实训实习单位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及熟悉有关法律规章,保护学生人身安全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会计实训课教学法研讨”。

 

“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维度要求教师能开展相关教育活动;能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能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以及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班主任工作经验谈”。

 

“教育教学评价”维度要求教师能运用多元评价方法,结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开展自我评价,及时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和探索”。

 

“沟通与合作”维度要求教师能平等和学生沟通交流,与同事合作交流,与家长沟通合作,与企业、社区合作互助等。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的“中职教师心性完善与高品质沟通”课程。

 

“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维度要求教师能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并进行教学探索研究;能通过多途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如财经类学校开设的“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与改革”和“专业教师能力建设问题探讨”等课程。师范类学校开设的“职教教改探讨”和“中职教师科研若干问题”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研讨”等课程。

 

五、培训形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培训方式,缺少培训后期跟踪指导

 

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创设平等交流、互动合作、共享成果的开放式学习形式。表5数据说明基地的培训方案体现了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培训方式,适应职教师资培训需求。2014年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文件明确提出“积极探索网络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13份培训方案的培训形式局限于集中培训,几乎没有提及远程培训的内容及形式。

 

六、结语

 

《专业标准》是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调研已实施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国培方案发现,培训基地的培训模式以校企合作为主流,但缺少模式内涵提炼;培训内容侧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论与师德;培训形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培训方式,但缺少培训后期跟踪指导。培训基地需认真研读《专业标准》,以《专业标准》为依据,以基地的培训经验为基础,以培训者培训需求为导向,优化设计培训方案,加大职教师资的教育教学和职业指导专业能力的培训力度,积极探索网络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培训形式。

课程建设培训方案篇3

1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课程建设

现状

对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课程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在培训课程的内容、形式、实施、编撰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在内容上存在“滞后性”培训实践中发现,87.4%的教师非常希望接受一些新技术、新工具的培训与练习,希望借鉴、参考一些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教学案例。这说明培训课程的内容设置与教师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即:培训课程内容往往以教育技术学科知识为本位,倾向于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在形式上缺乏“立体化”培训课程在形式上还是主要以书面教材为主,很少能够结合网络、多媒体等通过多种形式来呈现知识,教学方法显得非常单调。例如,在对技术实践性相对较强的职业院校进行培训时,64.1%的教师反映缺少能够体现所任教学科特色的电子教材或者网络资源。

在实施中忽视教师的“学习特点”培训课程在实施方式上还是采取集中讲授为主。在调查中发现,97.7%的教师希望在培训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教学实践去认识和接受新的知识。这就要求培训课程在实施中考虑到受训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具有较强自学能力的特点,考虑他们不同的学习起点、生活教学经历,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需求更多地进行自主学习,而不是“一刀切”。

在编撰中没有结合教师所在学校、专业的需求要达到培训所要求的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的目的,单靠纯粹的死记硬背和简单的操作技能模仿是不行的,必须要将知识技能和学校的需求、教师的科研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这要求培训课程在编撰时就考虑到这一点,最好能提供体现所讲授的知识技能和教师的科研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作品案例。

2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微型课程

针对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课程建设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大力提倡在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进行微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微型课程也称作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是在学科范围内由一系列半独立的单元组成的一种课程形式。微型课程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小容量教学单元,它鼓励“教学决策、假设检验、合作”等高级思维或技能。

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微型课程具有鲜明的特点。

1)灵活性。微型课程在课程内容和形式上不一定由课程知识体系的逻辑性所决定,很多情况下是根据教师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需求以及所在学校的宏观需求等因素来建设的。

2)半独立性。微型课程和系统化的培训教材是互为补充、配套使用的,它既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培训知识的连贯性,更要体现时代要求和教师需求的“重点”知识与技能。

3)校本性。微型课程的建设不仅要考虑社会需求和教师的学习兴趣,还要从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学科专业的建设等现实情况出发进行综合考虑,真正做到为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服务。

3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

建设

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工程,包括了任务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学习评价等方面(图1)。

任务目标的设计促进职高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是开展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目的。所以,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的任务目标应该是情景性、开放性的,也就是:1)任务目标要来自于教学实践,要根据职高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来设计课程目标,重点发展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教学实践不断深化、拓展目标;2)任务目标要短小、凝练,既要服从教育技术学科的系统知识,更应该选择职高教学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课程目标,使得目标设计更具整合性和针对性。例如,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这一微型课程中的任务目标就是:教师要能够利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能够播放细胞分解视频资料的多媒体课件。

学习内容的设计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要同时兼顾水平和垂直两个方面,既要涵盖现代教育技术学的“重点”知识,又要适应教师的学习特点以及学科教学的特点,与教师的兴趣、需要、能力、知识经验背景相适应。例如,在“教育技术基本理论”这一微型课程中,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既提纲挈领地介绍教学设计模式及其影响,又结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给出运用“抛锚式”“随即进入式”等教学策略的案例。

学习活动的设计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中学习活动的设计强调的是“做中学”,“做”是为了“学”,也就是注重教师的学习建构过程、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实践和练习中去掌握教育技术培训的知识和技能。如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这一微型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注重“协作学习”的设计,教师按照“展示原有教学设计方案——讨论教学设计方案——修正教学设计方案——形成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的步骤进行学习。

学习环境的设计乔纳森认为,学习环境是以技术为支持的,而技术在学习过程中是学习者探索、建构和反思学习的工具,而且需要社会背景等因素的支持。因此,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中学习环境的设计要注意:1)提供数量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如书面教材、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网络资源等;2)提供交互友好的技术平台,能够支持教师对理论模块进行网上的自主学习,可以支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协作学习。在培训实践中,开发培训学习管理平台,在“学习资源”模块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源,而且在“学习论坛”模块可以允许教师进行交流讨论,提出问题,通过agent技术为教师的问题进行解答。

学习评价的设计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中的学习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一方面是教师的学习结果形式多样化,包括电子作品(课件)、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等;另一方面是评价手段多样化,在评价过程中通常采取自评与互评相结合、闭卷考试与对口头报告、展示活动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运华,衷克定,赵国庆.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98-101.

课程建设培训方案篇4

关键词: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师资培训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23-02

2011年以来,教育部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启动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大力加强骨干教师、农村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广泛开展幼儿教师、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和班主任培训,促进中小学名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培训过程中,要求课程设置坚持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以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新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训、学科教学设计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师德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等为重点,旨在帮助农村教师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组建专业精干工作队伍

每年国家教育部下达组织实施“国培计划”文件后,承担院校必须高度重视,统一认识,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坚持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根据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并积极借鉴成功经验,精心组织相关部门和相关专家进行集体研究论证,制定翔实、完备的项目申报计划,高质量完成项目申报工作。组建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实施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领导小组,并根据职责分工,成立实施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办公室,办公室下设教学、材料、接待和学员四个工作组。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调配下,四个工作组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二、制订科学合理培训方案

培训前需精心组织相关专家和中小学一线教师反复研讨培训方案。并高度重视学员要求,在开班前就给准备前来参训的学员发放需求问卷,及时了解学员亟待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优化课程模块,紧扣“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培训”主题,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专家讲座、学员讨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形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培训学员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理论、实践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大力提升培训学员的理论素养、思想政治觉悟和教书育人能力,促进优秀教师的成长。使培训学员能够真正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具体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如下模块:教育教学理念;新课标解读与研讨;课程内容的重要理念分析与指导;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培训学员的实践与考查等。培训方式采取“理论辅导、专题研究、实践训练”的集中培训形式,坚持普遍提高与重点培训相结合,把集中培训和学员平时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教改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理论指导、分组讨论、实例分析、听课评课、录像观摩、考察调研、研讨交流、论文写作等方式进行培训,使学员确立新的教育观和现代教学观,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更新教育理念。挑选责任心强且有高职称、较强研究能力、熟悉中小学教学的教师担培训专家,负责培训学员结业后有关问题的回答、指导和联络。根据培训方案,安排专题讲座及相关专题互动研讨,包括“新课程改革热点问题探析”、“多媒体技术及现代信息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自我学会快乐”、“新教材解读与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与教师专业发展”、“优秀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案例教学”、“学科发展动态与创新人才培养”、“中学课程教学研究与教研论文写作方法”、“学科教育发展趋势与学科教学改革”等专题。同时,组织学员开展“课改教学观摩与研讨”、“教学经验交流与课改常见问题研讨”等培训活动。

三、打造一流培训专家团队

严格按照“省域外专家不少于三分之一、中小学一线教师不少于50%”和“以模块专题定专家”的原则组建高水平培训专家团队。精心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培训专家团队。高水平专家领衔,整合省内外专家资源组成一支由知名专家学者、一线优秀教研人员、教学名师与骨干教师组成的专家团队担纲培训主讲任务,是培训承担院校必须做好的重要事情之一。打造一支重理论引领又重实践的专家团队,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

四、整合资源为培训工作服务

教学设施先进,经费保障有力。为营造良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承担院校应为培训专门提供录播教室,配有先进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和摄像设备,全程动态录制培训过程。专门提供会议室和电脑机房,供给学员开展研讨互动使用。国家培训单列经费支持,严格按教育部批复的培训经费预算提供经费保障。食宿条件优越,服务热忱周到。为达到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参训学员安排在学院条件优越的酒店和宾馆食宿。房间为标准双人间和标准三人间,内设空调、热水器、电话、电视、卫生间。饭菜丰盛、营养可口、干净卫生。安排专人做好联络服务工作,并与校医院和保卫处保持联系,确保培训工作万无一失。发挥班级作用,提高培训效果。每个培训班都配备班导师,成立班委会,班导师均由富有责任感和教学管理经验的培训学科所在系(院)的领导担任,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培训期间,实行大班教学、小班研讨互动,班导师严格考勤,并将学员出勤率作为优秀学员评选和结业考核的依据。班导师带领班委会积极开展班级讨论,认真组织教学观摩点评,并结合学员意愿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联谊活动,营造快乐学习、和谐交流的良好氛围,提高培训效果。

五、集思广益提炼师资培训经验

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是项目成功实施的重要前提。培训院校应多次组织相关学科专家研讨培训方案,向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多次汇报,听取指导和建议,根据教育部专家的批复意见进行修改论证,在教学内容及培训方式的设计上充分做好前期调研,做到项目实施方案科学、合理、可行。实施高效项目组织管理是项目成功运转的保障。项目的高效运转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需要组建一支精干的管理队伍,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学校主要领导领衔的模式,为项目高效运转和成功实施提供了保障。应把“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做为一项事业来做,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做好高等师范教育与初中基础教育的对接研究。组建一流的培训师资团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培训的质量如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培训的师资团队组建。专家团队的构成包括优秀的学科专家、课程专家、一线骨干教师,他们长期从事课程研究与教学,了解学科教学体制和现状,能够有针对性地就初中教育教学有关问题与学员进行有效沟通,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培训具有很强的教育性、针对性和创造性。

课程建设培训方案篇5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践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点工作。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应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根本,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彰显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特点,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近年来,在探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选择了“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作为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试点,立项了吉林省教育教学科研课题,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一、人才市场调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机电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复杂程度逐渐增加,控制系统日趋先进,这使得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被高度重视,设备的维护、保养、修理和技术管理工作凸显重要。这就要求必须不断提高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但是,根据目前对该专业人才市场掌握的初步情况,设备维修与管理行业的技术人员,无论是从人才的质量上,还是队伍的数量上均不能满足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在对省内外生产企业的专业人才市场进行调研中,通过现场座谈会、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对该专业岗位群结构、技术队伍基本状况、近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对学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意见和方案改革的建议等问题进行了综合性信息收集。其主要信息点包括:(1)关于培养目标;(2)关于人才规格;(3)关于专业口径;(4)关于知识结构;(5)关于能力培养;(6)关于学制。经过对上述信息点的提炼和综合分析,确定了“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改革的基本思路。

二、《方案》改革思路

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改革,宗旨是打破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思路,在充分的社会需求调研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岗位能力解析、合理的课程结构设置、优化的教学内容安排、强化的专业技能训练,突出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综合素质教育,解决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问题,更好地实现教育对社会的服务功能。

1.基本思路

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包括人才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全面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系;构建技术应用能力强、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具有相当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水平,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勇于创新、乐于探索的开拓意识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重点是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

(2)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大力整合课程体系;

(4)深化改革教学内容。

2.基本框架

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改革,要明确“按照人才市场的需求,把握教育规律,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人才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培养高质量技术紧缺型人才,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理清“以职业岗位(岗位群)、技术领域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为依据确定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的基本思路;建立“构建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特点和鲜明专业特色的具有较强适应性、针对性、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实施方案”的工作目标。即由人才市场调研入手,准确地把握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岗位和岗位群所必需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构建人才规格。在明确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设计人才能力要素的构成及所需的知识支撑和训练方式,从而合理配置知识结构、选择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条件,完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形成科学的教育运行机制。

三、《方案》改革探索

1.关于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只有明确人才的培养方向,才能明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以从事机电设备维护、检修、质量监测、故障诊断与处理、设备运行技术管理与生产管理方向的基层技术人员为目标,以中小型企业中机电修配厂、机修车间的工段长、技术员、质量检查员为基本岗位。其培养目标定位是:“面向机电设备维修行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机电设备维修行业生产第一线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从事机电设备维护、检修、运行与管理等方面技术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2.关于人才的规格

人才规格定位涉及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构建。人才规格从根本上讲应包括基本素质、从业能力和社会品质等方面。在基本素质中包括了政治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关于业务规格,在以就业面向的岗位所应具备的从业能力为基本依据的同时,应考虑知识的储备、能力的拓展,以保证继续学习的需要。

3.关于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素质。根据对企业和毕业生的调查分析,结合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重研究本专业学生在知识培养、能力训练和素质教育方面的现实要求,确定了专业知识配置框图及解析系统、专业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框图及解析系统,即以对应关系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框图和解析表。其职业能力分为: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核心能力。将每项专业能力或基本素质进一步细化形成能力要素,对应着每一单元能力要素匹配知识支撑,最终将知识支撑组合设置为课程。这样的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本依据的逆向性开发设计课程模块,构建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线的教育方案。

4.关于课程设置与整合

在确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前提下,课程的设置是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内容。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突出专业特色,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课程体系构建的科学性,最大程度地体现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服务于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原则。在建立课程体系中加大课程整合力度和教学内容的更新调整与重新组合。坚持了以下原则:一是公共课必须、够用的原则;二是职业基础课精选、实效的原则;三是职业技术课的针对性、实用性原则。据此,对原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与整合。同时科学地调整了教学内容,尽可能压缩理论教学时数,尽可能减少课程门数,避免了知识重复与交叠,打破了传统的课程模式,切实保证课程设置服务与能力培养。

5.关于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培养适应社会需要、成功就业的人才,关键强调的是职业能力。突出技能培养,完善职业能力训练方案,是职业教育根本任务。《方案》改革的研究重点亦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将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分成三个层面,即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实训。每个层面上既注重现场实践教学的技能训练,又注重理论教学中的能力培养,把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与能力训练相互融合、教学做统一,在课内教学中加大了课程实训学时,确保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得以完成。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中级维修电工、高级钳工技能鉴定考证工作。《方案》中,实践教学总时数达894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为42%。课题组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能力训练方案编写了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综合技能实训教材》,在各实训环节中付诸使用。与此同时,不断完善机电设备检修实训基地建设,并组织构建了职业技能鉴定实施方案。

6.关于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的改革

传统的教育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自形成独立的体系,虽然强调相结合,但实际运行中的“脱节”是不可避免的。通常是将实践环节规划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个阶段,其中认识实习属参观性质的走马观花;毕业实习多数是为毕业设计收集素材;真正解决专业实践的是生产实习,但往往这一实习安排的时间集中,涵盖的内容又多,效果非常不好。更主要的是实习安排在课程结束后,完全背离了课程实践的应时性。据此,必须打破实践环节与理论环节相对独立的体系,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对应时效,构建相融交汇的教学模块。在教学中把讲授和训练有机结合,该讲就讲、说练就练,有相当部分职业技术课和专业课均可在实训基地进行,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实习,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按能力培养要求穿插融汇成一个教学单元,由主课教师设计教学实施方案,学生在教室和实训室交替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

7.关于专业方向

专业方向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制约这个问题的因素有两个:其一,是在现场生产岗位调查中发现,管理体制上机电是不分家的,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技术人员应该是机电并举、两项全能。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企业生产的管理中,机械与电气是有分有合而技术人员则各有侧重。其二,是紧缺型人才的培养周期为3年,单靠在校内的各教育环节中完成机械和电气两个专业方向的全部能力训练是不现实的。研究认为,机电设备维护与修理可设定两个研究方向,即“以机为主、以电为辅”方向和“以电为主、以机为辅”两个专业方向下的教育模式。

“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改革”课题研究,践行了高职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过程,相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工作在高职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年回眸――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改革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6,(5).

课程建设培训方案篇6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技术、创新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紧跟市场需求,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2015年以来,建筑艺术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根据学院专业建设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项目课程强调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最终指向让学生获得一个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或服务。项目课程不是理论知识学习结束后的做中学,而是以做中学为课程展开的逻辑主线。项目课程能有效体现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课程模式,它改变了学习形态,实现了学习逻辑从知识积累向能力积累的转变。通过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深入探索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组织教研室全体教师广泛开展市场调研,了解行业发展新趋势,邀请企业专家召开工作任务分析会,熟悉行业技术新变化,适应职业岗位(群)新标准,研究修订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积极实施新课标,实践项目化教学设计,不断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三年来在项目化课程建设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1项目化课程建设调研

为改变过去以学科为导向设置职业教育课程的旧理念,从2016年5月开始,本专业老师经过学习相关文件精神,首先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走访了常州市规划设计院、常州市规划局新北分局、江苏筑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江苏浩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设计、管理单位以及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充分了解了行业单位对专业发展的意见和人才需求情况,取得了第一手的资料,进行仔细梳理及分析。专业教研室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织老师充分学习了大量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对于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知识,并聘请行业专家及专业指导咨询委员会成员于2016年8月召开了工作任务分析会,在会议上运用头脑风暴法,由企业专家对建筑设计专业的专业教学基本思路、课程体系、技能培养目标等进行了基本确定,在此基础上由本专业的教师分工协作,形成了以项目化课程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并于同年底再次邀请各级各部门的行业专家进行了论证,方案得到专家的普遍好评,正式完成《高职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项目化课程标准》。

2项目化课程建设目标和要求

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教学方法改革为先导,以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落脚点,以课程为单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来驱动,进行项目化教学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各门课程的实施方案,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对内容进行重新组建。对立项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和模块单元教学设计,着力建设一批优质的项目化课程。通过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学校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学院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徐国庆教授团队项目化课程建设培训的基础上,我分院建筑设计专业组织全体教师认真研讨,遴选适合的课程进行立项建设并实施教学改革,认真选拔教师,组建课程改革团队,团队成员要分工协作,每个人都参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近两年本教研室完成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所有专业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以建筑设计11高职班、建筑设计12高职班和建筑设计13高职班“居住区设计”课程模块教学为试点,积极尝试课程教学改革;以建筑设计13高职班及后续班为新方案施行班全面实施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每年专家年会以及阶段性市场跟踪调研和相关课程改革方案实施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适时调整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现已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居住区设计》、《居住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一批项目化课程教学实施。此外,还完成《三星级绿色建筑施工图识读》、《工种实训》等校本教材的编写,撰写10余篇教学论文,制作多门项目课程教学微课,逐步建立教学资源库,形成多项项目化课程教学成果。

3项目化课程教学实践

将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牢固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育人为根本的课程改革理念,针对本专业特色、课程特点、学生特征,从实际、实用和实效出发,大力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逐步形成了“仿真型项目教学”“社会型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探研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样化、富实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在本轮课改中,2012及2013级学生正好处于专业课的学习中,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更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以培训技能为主,在2013级学生中试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注意收集资料,师生互相探讨教学感受并及时调整,为后续的课程教学打好基础。在顶岗实习前的专业课教学中,坚持“真题真做”的教学模式,利用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真实的建筑设计项目中提高能力,通过课程现场参观教学、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等与校外实习基地紧密联系,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接轨,实践教学体系嵌入职业认证课程内容,融合相应的职业技术和技能,专业课程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能力为目标,按照项目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设计课程,围绕工作过程,开展新型教学项目。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学生在训练中心、项目中心、实训基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同步提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充分利用智慧校园教学平台,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课余自主学习需要。

4项目化教学改进措施

课程建设培训方案篇7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精良、教学技能全面、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适应新课程改革需求的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新课程师资培训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主线,进一步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的力度,努力开创我校教师培训工作新格局。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师德建设,加强行风建设,培养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2、认真完成《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专题培训任务,切实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素质。

3、争取在“奉化市中小学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中取得满意成绩。

4、继续抓好教师英语300培训。

5、落实师徒结对工作,促进新教师各方面水平的提升。

6、每位教师本年度继续教育课时达到48课时以上。

三、工作措施

1、积极推进师训工作的层级管理。校级决策层(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把握师训工作的方面);培训执行层(教导处、教科室要组织和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提高研修水平);教研组基础层(教研组长要动员组织本组教师参加培训,主持以组为单位的校本研修活动)。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新课程师资培训为重点,把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的培训作为本学期校本培训的核心工作来抓。围绕《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的专题培训,组织全体教师完成好培训任务。专题培训突出重点性、实现开放性、强调实践性、注重全程性、关注层次性;培训方式以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相结合、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要求每位教师完成:每章后面的一个练习题;摘录有关理论30条;点评一个案例;撰写一个教育教学案例;设计并实践一堂教研课。

3、深入开展“师徒结对”活动。明确师徒双方职责,签订师徒合同,建立考核监督机制,保证结对工作的成效。

4、继续分阶段抓好教师英语300句培训,本学期的目标为100句过关。

5、继续实行“一人学习,众人受益”式培训。学校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考察,回校归来要求他们写学习汇报材料,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传达学习精神。培训可采用作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上汇报课等多种形式,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

三、工作安排

九月份

1、拟订、学习本学期教师培训工作计划

2、制订“新课程与学习主题构建”专题培训实施方案

3、新教师拜师活动

4、“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内容培训

十月份

1、“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内容培训

2、“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学校选拔赛并上报成绩

3、设计《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学习手册并分发,并建立网上学习档案,共享资源。

4、自学《新课程改革与主题构建》第一单元。

5、邀请求真学校董秀亚老师上主题培训辅导课(一)

6、英语300句培训(一)

十一月份

1、组织教师参加市“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

2、自学《新课程改革与主题构建》第二单元

3、邀请溪口镇校徐治平老师上主题培训辅导课(二)

4、英语300句培训(二)

十二月份

1、自学《新课程改革与主题构建》第三单元

2、英语300句培训(三)

3、邀请西坞中心小学孙红怡老师上主题培训辅导课(三)

4、师徒结对成果汇报。

一月份

1、做好师训档案整理工作

2、学期师训工作总结

课程建设培训方案篇8

关键词:室内设计;课程模式;课程体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045-03

室内设计专业是我校龙头专业,其课程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发展和对口就业的素质水平。而就读我校的是中考成绩不理想甚至是不参加中考的学生,他们文化基础薄弱,生活习惯不良、学习主动性差,自卑心强。由此,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近几年,通过对室内设计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实践,从课程创新入手,实施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基础与专业相融合、技能与职业相联系、教学与工作相一致的“项目”课程,为培养新一代应用型室内设计人才,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校室内设计专业培养适应广州及周边地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初、中级技能应用型人才,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及企业顶岗实习,使得学生具有一定的持续学习与发展的能力,掌握室内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及方案设计技能,掌握autoCaD、3DSmaX、pHotoSHop等建筑设计类平面、三维软件的运用技巧,熟悉施工工艺流程和本行业规范,富于创造性和开拓性精神。

二、课程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非常明确室内设计课程体系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重视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所以,我们选择项目课程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来组织教学内容。项目课程模式是指通过对工作的系统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元,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课程模式。项目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工作任务模块,它从技能实际应用出发,将学生应掌握的技能分成若干项目,按主次组成若干个模块,实施某一项目模块,就如同完成一个工程项目,学生在体现职业环境特点的学习情境中,围绕行动化学习项目,在学习与实践中实现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理论的理解。

项目课程是一种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课程内容设计必须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匹配,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

三、课程开发的技术路线

1.课程设计和开发的内容方法

近几年,我们开始新一轮的室内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时俱进,与企业共同开发更加适应企业用工需求的课程。

(1)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专业教师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对社会需求及典型企业分析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2)工作任务分析。认真分析建筑装饰专业的主要岗位群,针对具体岗位进行工作项目分析,工作项目用于搭建课程内容框架。

(3)基于工作岗位确定模块化课程结构、开发课程内容,制定新的课程标准、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

(4)制定教学实施方案,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教学实验分析来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2.课程设计和开发的技术路线

明晰课程开发路径━建立信息渠道━开展市场调查,典型企业调研━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专业岗位群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一体化教学环境建设━进行课堂教学实验━开展课程评价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评价。

四、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

室内设计是综合性学科。以建筑设计为基础,与建筑的关系非常密切,受建筑空间的影响很大。因此,学生需要了解房屋本身的结构和建筑内环境、室内空间特点等情况。通过多次循环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开始接触室内设计时对结构与空间知识的了解相当少。因此,在学习中,他们常常孤立地对待室内设计,忽略对于室内不同功能空间的划分。这种对相关的建筑设计类知识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教学中进行课程整合是非常必要的。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当今单一学科教学已经不适应时展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课程整合。对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重组,室内设计涉及建筑学、环境心理学、审美心理学、建筑声学、建筑光学、人体工程学、结构工程学、建筑材料学等学科,还需要美术基础、建筑类、平面类电脑绘图技术为支撑。可见,培养技能型室内设计人才,课程体系的开发显得尤其重要。

1.课程开发

首先、在课程改革建设的前期,我们首先进行了整个珠三角区域装饰行业的调研,通过调研,把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具有个初步的室内设计岗位工作能力,可直接在建筑装饰公司从事施工图绘图、设计助理的初、中级技能应用型人才。我们还组织了专业教师走进企业,进行典型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岗位调研,结合企业人员的建议确定室内设计专业主要核心岗位是设计助理、施工图绘图员、效果图绘图员;拓展岗位是装饰施工员、装饰施工监理、装饰预算员。

随后,我们组织建筑装饰行业、企业专家代表、设计助理、毕业生代表、高职院专业带头人、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将相关的调研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对专业岗位群的工作能力分析,我们将工作过程转换为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转换成学习领域,从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其中,一个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为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工作)行动过程,它反映了职业岗位群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在整个职业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功能。

最后,通过架构能力培训体系开发、设计、重构一系列的学习情境。室内设计职业岗位中的工作过程有:方案设计、施工图绘制(草图和CaD图)、效果图制作(手绘效果图、电脑效果图)、装饰施工技术与管理、装饰工程监理、装饰工程概预算。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一般室内设计工程的设计、施工过程为导向归纳了11个工作任务,并按照学生认知和培养规律设计转换成8个学习领域课程,分别是室内设计、手绘效果图、3D效果图、CaD绘图、制图与测绘、材料与构造、装饰施工与水电、装饰造价。其中培养室内设计核心能力的室内设计课程是这八个学习领域中的核心课程。

2.课程的重组与体现

(1)我们的课程设置将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与专业课程两个平台的课程集中在第一、二学期,在此基础上,做单项技能模块的单项能力培养递进到综合能力的培养,8个学习领域课程贯穿始终。我们创建了“专业基础一体化”的新课程体系。实践“先专业”的新理念,形成基础课与专业课双线并行的安排。比如,综合技能模块即室内设计的第一个专题项目居住空间,从第二学期就开始了,到第三个学期时与其他的基础课配合,模糊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将原来游离于专业之外的基础课程回归到专业这个点上,使整个基础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训练融为一体。具体地说,在第三个学期,CaD、3D、手绘、材料与构造都会将家居的职业能力训练纳入课程内容的范畴,所以,居住空间这个空间在第三学期就能形成手绘及电脑效果图、CaD绘制施工图之类的学习成果了。

(2)第四、五学期的项目展示空间和办公空间以及餐饮空间均采用分阶段项目实训的教学安排。要求学生将自己定位为一名兼职的室内设计员,边干边学,进入研究性学习阶段,在教师的带领下,努力达到设计助理的水平,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3)重构后的课程具有“保留特色、增加亮点”的特点。我们专业原有的特色是美术手绘,我校的前身是“广州市第二工艺美术职业中学”,学校大部分美术老师毕业于广州美院,教师团队师资雄厚,学生美术基础扎实。我校学生每年参加广东省“和谐杯”手绘设计技能大赛均能获得良好名次,我校还是广州美院的实习基地。新的课程体系在原有手绘基础上,加大了建筑装饰电脑绘图类的教学时数,时间也分布在第二、三、四、五等三个学期,给了核心课程极大的技术支持,提升了学生电脑绘图的能力培养,形成了我校该专业学生电脑绘图、手绘方案设计并重的就业优势。

3.课程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教师选用典型的室内空间装饰设计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或分组设计,然后总结意见,进行归纳和分析,每一个设计内容都安排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讲解、案例总结等环节。这种方式可提高学生对设计的认识,促进其勤于思考、善于表达,提高参与实践的兴趣。

(2)项目教学法

本专业教师与企业共同成立工作室,在工作室框架下教师带领学生参与项目的设计过程,仿真模拟企业项目和企业氛围来完成实训项目训练,通过方案分析、研究、设计、修改、汇报、总结等环节,也可以参与到企业工作实际,进而完成项目的整个历程。这种模拟真实项目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并将很多相关课程连贯起来,便于增长岗位职业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将理论分析与应用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解决实际项目问题为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与创新方面的能力。

五、校内模拟实训与校企合作并行

1.模拟项目实训

室内设计专业类课程,如果学生只在课堂上听教师讲授和演示,缺少设计实践训练,就会导致教学与实践脱节。通过工作室化组织项目教学,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包括工作室、设计项目展室、材料展室、和施工实训室等,学生从中增进对室内设计立体的认识,了解室内设计空间配搭、设计风格、人体工程学、室内声、光学、材料特性和施工工艺流程等。

项目实训课程安排如下:

(1)首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模拟实训小组,到项目现场、材料市场、家具市场、灯具市场、装饰品市场等场所进行设计资料收集及分析,在规定时间里每个小组根据实训教师所提的设计要求和工程费用总额估算,共同完成方案设计,整个实训过程小组内分工合作,讨论修改提交一份组内认同的设计方案,交由实训教师审核修正。

(2)小组内分工完成相应材料清单和施工图方案,并交由实训教师审核修正后,各个小组独立完成手绘效果图、电脑效果图及施工蓝图。

(3)由实训教师和聘请的企业设计人员根据项目设计流程进行评分作为学生实践课程考核的依据,并由小组代表汇报讲解设计构思。

2.实际项目实训

从企业中引入实际项目让学生以分组方式在企业项目设计师的指导下参与制作,参与方式可采用在学校工作室完成和在企业工作室完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充分体验职场的运行模式,积累实际工作经历,增强就业竞争力。

3.师资队伍培养

定期委派教师参加国培、企业实践、教育科研及学术会议等;支持和鼓励专业教师以多种形式到生产实践一线进行相关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类技能竞赛,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使教师具备真正参与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必要条件,加快高级技能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提高专业系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课程建设培训方案篇9

1.用项目导向法来进行实践课程设计。课程是学校的产品,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重点,在设计专业实训时,通过引入典型工作任务,再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转换成一个个实训项目,从而来强化动手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单片机技术》课程引入智能小车项目,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设计了数个基于智能小车的单片机实训项目,融“教、学、做”为一体大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这些项目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eDa技术》课程引入信号源设计与测量的项目,设计了数个基于FpGa的数字系统设计项目,使用基于Quartusii的软件平成项目开发。《电子产品组装与检测》课程引入多个电子产品制作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引入arduino开发平台,通过近十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2.建立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学习型课程的技术平台和综合实训体系。通过持续建设专业实训室,给专业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平台,从而实现了多门课程的专业实训课程建设和改革。现在100%的核心课程具有专业的实训室,提供了专业的技术平台供教师和学生使用。同时本专业联合企业,对专业课程进行项目优化,建立学习型课程。近年来,本专业80%的专业课程完成了综合实训体系的建立,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末期,在各个实训室进行为期一至二周的综合实训,通过完成课程项目来巩固知识体系和提高职业技能。因此每门综合实训课程,均由教师根据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对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并制定实训方案。并且引入企业专家的意见,对实训方案进行调整和修订。从而制定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式综合实训体系。

3.大力开展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促进实训教学模式改革。2007前,本专业在校内没有专业实验室。从2007年至2011年,经学院大力投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分别建立了:模拟电子技术实训室、数字电子技术实训室、电子组装实训室、电子设计实训室、通信原理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和eDa技术实训室和电子信息综合实训室。2012年与北京精益达盛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立电子信息联系创新实训室。通过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大幅改善了本专业的实训条件。从而提高了专业课程中实训环节的比例,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大幅提高,促进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4.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2007年至2013年,本专业在武汉地区建立了五个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实训基地涵盖了电子产品生产、装配、质检、调试、维护等多个方向数十个工作岗位。学生实习时间达半年以上,培养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学生熟悉了企业的运行模式,了解了人才市场的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5.优化课程教学模式,打造精品课程。近年来,本专业对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突破、创新,提高教学实施效果。基于工作过程,重新序化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设置“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学习情境。采用教学做一体化、启发式、项目驱动、项目小组、仿真生产、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目前,已完成6门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出版校内、外教材2本,编写实训指导书12本(含校企合作开发实训指导书1本)。本专业的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2010年被评院级精品课程;eDa技术课程2012年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

6.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逐步建立三级递进式技能竞赛机制。首先通过每年五月份举行的校级专业技能大赛进行选拔。在选拔赛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代表我院参加部级技能大赛的湖北赛区预赛。赛前由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赛前培训,巩固参赛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培养参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能力。最后,通过省级比赛的学生参加部级的决赛比赛。通过层层选拔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发现优秀人才,通过这部分优秀学生可以带动和帮助另一部分动手能力不强、专业技能较差的学生,使他们能提高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从而促进整个专业班级的综合素质整体提高;另一方面,专业也建立了相关优先推荐机制,优先推荐获奖学生进入企业工作。

7.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方向。近年来,本专业一直在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完善,每年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都会与企业进行有效沟通,对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在完善专业发展体系和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根据人才需求调研的结果,适当地调整专业发展方向。9.2011年,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了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并获评审得专家一致好评。2008年至今,学生就业率均在93%以上,行业就业率在80%以上。

二、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整个课程体系课程设计中,有些实践课程已经实现了基于项目式教学,还有些课程距此还有差距,或者说没有真正实现基于项目式教学。项目的选择上是否能真正贴合课程体系需要,特别是目前社会企业的需要,尚需进一步调研讨论。

2.在实施过程中,学生是否都能达到课程体系要求,是否真正从项目实践中学到了本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尚需进一步摸索。

3.实践课程体系不是从易到难,课程间联系不大。现有的实训课程都是单独设计,很少有将多门具有一定关联的课程重新编排,设计项目。

4.实践课程项目有些不够岗位化,综合实训的项目过于简单,项目目标不明确,无法达到企业级水平。

三、今后改革的措施

1.对于那些尚未实行项目式教学的课程,积极开展课程改革,进一步优化项目的选择与实施过程,与企业紧密联系,请企业相关人员参与课程的设计,使之达到企业的岗位需求。

2.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可根据学生实际与市场需求,进一步打造特色课程或优势课程,实践课程设置尽可能地增加一些交互类项目,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实训教学中引入企业化管理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不断感知企业文化,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为保证将来择业时“进得去、留得住、用得好、提拔快”奠定良好基础。

4.增加校企合作机会。校企合作模式可使职业学校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在人才市场上,诸多用人单位希望录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这对一直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参加工作实践,获取工作经验,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企业等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工作经验。

课程建设培训方案篇10

关键词:4G;培训课程;开发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123-02

随着中国4G移动业务的迅猛发展,不少城市和地区的网络都已完成了Lte的一期建设,不少地区已经着手二期建设。针对三大运营商开发了4G相关技术和业务的系列培训,我们总结如下几个关键性环节:

一、第一阶段:培训需求分析

准备进行培训课程开发之初,我们必须对受培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需求调研,调研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

首先,必须了解行业背景和企业需求,虽然广通服广培分公司的培训讲师相对成熟,并且对通信行业的发展,以及受培企业的需求都有充分的了解,但是随着国家通信技术的进步,国民经济的发展,通信企业的发展规划和目标也在不断的变化调整,因此还是有必要在培训前对受培企业的基本情况做充分的调研。

同时,通过与企业培训负责人的交流,了解企业近期技术工程或产品业务营销等的发展重点和方向,开展培训的目的及预期,培训效果评价及反馈方式等诸多要素。诸如有部分企业员工对其业务的了解仅限于书面介绍,如4G网络工作原理、一些4G业务的实现等,在激烈的市场和用户竞争中难以突出企业的优势,抢占市场先机,因此企业需要我们为其培训员工达到企业快速应对市场发展的目标。

其次,了解具体受训对象需求。在整体项目实施之前,我们需要对学员做一次训前调研,即便是相同的课程也应如此,具体调研内容应尽量涉及学员的工作岗位职责、其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培训内容的了解程度、对培训的期望、对培训的态度、学员对工作的心态以及学员其他的一些基本情况(培训人数、学员工龄)等,这些信息对培训实施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最后,了解课程培训资源,提出必要需求。因为企业的培训时间、场地、设备条件等会对于课程的安排和设计起到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如果现有资源不能够支撑后期培训课程设计内容,则需要在培训实施之前提出资源需求方案,充分做好前期准备。

在这四项准备工作中,培训师应把对企业的调研放在第一位,当组织方与学员的需求不一致时,首先满足组织方对本次培训的期望。在此基础上,再针对本期学员的特殊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发优化课程,并根据资源的情况设计培训方案,安排培训教学活动。

二、第二阶段:培训内容设计

充分了解及拿到调研结果之后,培训师需要对调研内容进行去粗取精的分析,整理出关键的问题点,考虑哪些是培训可以解决的问题,哪些不是,然后结合资源情况有针对性地列出本次培训的重点内容,就可以做出课程开发的方案。

针对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后,我们根据培训需求将培训设计为“科普篇”“技术篇”“市场篇”三大系列4G课程,每类课程内容各有侧重。

其中“科普篇”作为入门级课程,面向所有岗位人员普及必备的4G基础知识。而“技术篇”面向网络建设、维护、优化、管控等岗位人员,目的是提升技术线人才的技术能力,提高网络服务水平。“市场篇”则是面向营销策划、渠道运营与管理、政企客户经理、网格客户经理等一线营销服务人员。

其次,在内容方面我们将知识要点设计归纳,划分成一个个4G相关方面的知识模块。不同系列的课程,可以根据企业和学员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块,并做针对性地优化设计后,进行系统的搭建组合。实践证明,这种培训内容的设计方法保证了系列的课程的系统性,灵活性,实战性和针对性。

三、第三阶段:培训课程实施

同时,培训课程采用何种教学手段与方法,课程的时间规划,以及课前课后的准备、练习与考核等,都是在做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内容。

为了不让培训效果大打折扣,采用多样,灵活的互动式培训方式,能让学员更多地参与,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让学习充满乐趣,提升培训效果。具体可采用案例分析法,实操体验法,视频展示法,角色扮演法,小组研讨法,小组竞赛法等。而方法的选取应与培训内容紧密贴合,避免出现追求形式,华而不实的现象。

例如,我们在做4G系列培训时候,针对不同培训学员和培训内容选取了合适的方法。如针对客服岗位,我们采用角色扮演法,将4G的基本知识融入到他们日常处理的业务和投诉问题中,通过实战解决问题,加深了对技术知识的理解。再如针对政企客户经理等营销类岗位,我们通过案例法,介绍一些4G行业应用的实例,提高了客户经理的方案解决能力。再如针对技术员工,可以采用实操体验法,让学员操作4G模拟仿真软件,体会数据配置等。

总体来说,选取培训方法时要特别关注传授知识的效率、学员的参与程度、学员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成都和其他方面的能力如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程度。

四、第四阶段:培训总结反思

最后,我们还需要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通过一系列的信息、资料、数据对培训的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从而提高培训质量的过程。

可以说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环节中的两个关键点。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时对培训需求分析的结果应进行评价;在培训进行的各阶段应及时进行评估,以保证培训沿着既定的方向运行,同时也为下一个阶段的培训收集更多的实战案例;在培训结束后,对培训成果应进行跟踪评估,整理学员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次培训提供依据,使培训工作的质量不断呈螺旋式上升趋势。

课程的培训效果是检验培训课程是否优秀的重要依据,而最终效果的认定,还是要看企业与学员的反映,以及学员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学员通过学习是否能够为企业的业务带来更多地回报。

当前,广州培训分公司先后为中国通信服务广东公司、广东电信、广东移动等多家企业进行了4G系列课程的培训,学员人数达几千人次,企业培训效果受到了学员和客户的一致称赞。

参考文献:

[1]刘钧.员工培训如何实现教学模式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