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基层文物保护存在问题十篇基层文物保护存在问题十篇

基层文物保护存在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1:47

基层文物保护存在问题篇1

关键词:文物保护;基层;安全;存在问题;重要性;预防控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269-01

在文化产业领域,文物作为人类历史文化重要的财富,具有非常重大的保护价值。文物的收藏与保护,不仅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帮助树立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国家的民族凝聚力,同时对促进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与进步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一、基层文物安全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基层文物安全保护作为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文物保护与发展中本身就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大国,在发展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文化在历史发展与进步中就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文物,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发展的象征与代表。

二、当前基层文物安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基层文物安全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

结合当前基层文物安全保护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造成基层文物安全保护重视程度不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基层文物保护单位及政府对文物安全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或是基层文物安全保护的意识不够强烈,这是基层文物安全保护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很多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多流于形式,文物保护中没有严格按照制度与规定履行,导致文物保护经费短缺,文物保护工作开展困难,影响基层文物安全保护的发展。

(二)基层文物安全保护专业人才缺乏

基层文物安全保护工作开展中,专业人才缺乏是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在基层文物安全保护开展中,由于文物保护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使得对参与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专业性能力与素质要求也比较高,而基层文物保护人员本身结构的不合理性,导致了基层文物保护中专业人才缺乏问题的出现。

(三)基层文物安全保护制度不健全

基层文物安全保护中文物保护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基层文物保护机构进行文物保护工作开展中,没有健全的文物保护机制,导致文物保护过程中经费投入与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编制问题比较突出,不利于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影响基层文物保护工作水平的提升。

三、针对当前基层文物保护问题的防控对策

(一)提高对于基层文物安全保护工作认识

在今后的基层文物安全保护开展中,应注意进一步提高对基层文物安全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提高基层文物保护机构及领导干部对文物保护工作重要性认识。同时,要注意加强对基层文物安全保护工作的领导,通过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与素质培训,在提高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与道德素质及增强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二)健全基层文物安全保护管理制度

基层文物安全保护工作管理制度的建立及健全,主要是针对上述基层文物安全保护开展中工作机制不健全所采取防控措施。首先,要对基层文物保护单位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职责进行明确。同时,基层政府以及城市建设、国土管理、交通等部门在工作开展中,注意配合基层文物保护的制度与要求,对文物保护申报建设项目要做好相关的审查与勘探工作。

(三)加强基层文物保护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当前的基层文物安全保护工作开展中,专业性人才的缺乏是影响基层文物保护工作提升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基层文物安全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设,要求基层文物保护机构要结合基层文物安全保护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在科学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制定基础上,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措施,进行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同时,注意加强对基层文物安全保护现有技术人员的培养,以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

(四)做好基层文物保护的宣传工作

做好基层文物保护的宣传工作,首先,要求基层政府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到基层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规划中,通过基层政府的支持与监管,推进基层文物保护发展和进步。其次,鼓励民间资助及捐赠等方式来获得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支持,解决文物保护中资金不足问题和困难。再次,基层政府及文物保护机构要注重对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最后,做好基层民众文物保护的引导工作,以提高基层民众对文物保护的自觉性,随着文物保护意识加强与提高,来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与进步。

四、结束语

总之,基层文物安全保护作为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水平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进行当前基层文物保护问题与防控对策分析,有利于提高基层文物保护工作水平,促进基层文物保护发展。

参考文献:

基层文物保护存在问题篇2

关键词:馆藏;文物;安全

馆藏文物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财富,它反映了社会发展、变革、进步的全过程。馆藏文物安全是文博单位生命线,作为基层文管所馆藏文物的管理人员,有责任加强藏品的安全及管理工作,根据工作实际就基层馆藏文物安全重要性、现状、存在问题、主要对策等几个方面做如下阐述:

一、馆藏文物安全的重要性

馆藏文物指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具有文化价值的物品、物件等。馆藏文物是基层文博单位存在的基础,是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根本保证。它是自然、人类发展的历史见证,是自然造化与人类智慧的结晶。做好这些藏品的保护和管理,是当前基层文博单位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未来兴建博物馆的重要基石。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部分犯罪分子在倒卖文物高额利润的刺激下,必然会将做作案目标投向文物集中、防护相对薄弱的基层文博单位。涉及基层文博单位的案件往往案情重大、社会关注度高,有的还可能引发炒作,产生不良社会影响。做好馆藏文物安全工作,确保文物安全,对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层馆藏文物安全现状

县级文管所或博物馆在法制规章、发展规划、管理机构、标准化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限于资金、技术、人员等诸多问题,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问题。在基础研究、实用技术、管理机制、规范标准等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基层文博单位馆藏文物安全形势更是不容乐观,由于库房简陋、人员少等现实原因,难以对藏品实施有效的保护。做好馆藏文物安全工作,需要我们基层藏品管理员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精力。

1、基层库房安全工作有待加强。我们建立了馆藏文物档案,制定完善了库房安全管理制度、文物库房24小时值班制度、消防安全制度等制度。文物库房配备了防盗门窗、消防、电子监控设备,并与110联网。指定专人负责定期检查维护库房,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已基本形成了物防、技防、人防三位一体,实现了安全工作以制度管理人、规范人,最大限度的保证了馆藏文物的安全。不过,国内某些省市馆藏文物被盗、被毁案件的发生使馆藏文物安全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和吸取各类事件的教训,牢固树立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生命线的思想,紧绷馆藏文物安全这根弦,不麻痹大意,时刻警钟长鸣,关口前移,防范在先,不断强化安全措施。

2、基层文物数据安全建设水平有待提升。以前基层馆藏文物的数据化建设主要依赖文物调查项目数据采集软件(即馆藏文物信息管理系统)展开,通过对我县在级馆藏文物进行了规范的采集、数据录入,科学登记,通过数字化的影像采集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本手段的基础工程让馆藏文物实现了数字化动态管理,初步建立起一个长效、动态、可持续的馆藏文物登录、管理和利用平台,极大的提高了馆藏文物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此软件平台虽然可以对数据进行录入、并进行数字化建设,但软件管理操作复杂且安全性、稳定性还有改进的空间,因此,通过对数据库进行多次备份等手段以防止数据库损坏、丢失,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和负担;同时由于办公网络的防护薄弱等原因数据被窃取的危险性增大。

尽管根据馆藏文物现状,优化了保管条件,但由于文物库房条件简陋、保管经费不足等原因,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和状况不容乐观。

三、存在的问题

1、库房面积狭小。据了解县级库房面积普遍偏小,且有一室多用现象,所以难以按照《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的规定,依文物藏品的质地分类管理。据2005年《北京地区馆藏文物腐蚀调查报告》显示:门头沟区文物管理所藏乾隆年间纸制品因长时间叠压在一起,稍移动就剥脱损落,而梅兰芳纪念馆等博物馆甚至没有专用库房。很多县区文博单位由于库房面积的限制,体量较大的石刻只能放在室外保存,虽然制作了防雨棚,但是长期暴露在室外,风吹日晒在所难免,导致部分石刻有不同程度的风化。

2、设备简陋。库房条件差导致部分铜器、铁器、字画等文物容易发生腐蚀。2002年至2005年,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研究所组织开展了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经专家组调研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全国共有50.66%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这些问题在基层文博单位尤为突出。

3、专业人员短缺。馆藏文物保护需要精通文物业务工作的人才,但文管所人员配备少,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使馆藏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难以很好地进行。

四、主要对策

1、积极争取当地政府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尽快建设启用博物馆及配套设施,同时解决人员编制、引进专业人才、文物保护地方法规建设等重大问题,为馆藏文物的保护工作提供人才、政策保障。

2、馆藏文物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文物的保管、展示、修复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应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同时努力探索多渠道投入的路子。

3、馆藏文物保护是一项标准高、要求严的系统工程,需要在人员培训、交流上多倾斜、多投入,以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技能,为馆藏文物保护工作长期有效开展构建坚实人才保障。今年7月四川博物院为促进与省内兄弟博物馆间的交流、合作,宜宾博物院业务部门工作人员到四川博物院交流、学习。通过相互交流、学习,业务人员在思想上把文物安全的理论性、实践性和重要性进行了深入剖析,认清了现阶段文物安全形势,从文物征集、库房安全、运输安全、展览安全、修复安全等角度,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文物安全工作是博物馆的生命线,是立足之本”,此次交流活动获得了良好效果,对于馆藏文物安全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始终坚持文物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认真研究和把握新时期文物工作特点,积极探索文物保护的新路子、新办法,尽职、尽责、尽力保护好文物,为当地馆藏文物事业辉煌的明天做出不懈的努力!

基层文物保护存在问题篇3

[关键词]城镇化;工业化;基层文物工作

[中图分类号]K875/8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4)22-0068-02

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物质文明不断加强,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有了较大提高。新修订《文物保护法》的颁布和实施,促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发展。但是,在城镇化、工业化背景下,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又凸现出新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城乡工程建设、新农村建设及农耕生产破坏文物的现象不断发生;文物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力量薄弱;文物保护经费投入不足;文物保护宣传力度不强;文物管理单位体制结构不合理,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不健全;地方领导文物保护观念未转变、保护意识不强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正常发展。

一、城镇化、工业化建设与基层文物保护之间矛盾不断加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项目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基层文物保护与工程建设项目之间矛盾不断扩大,建筑单位施工破坏文物现象越来越多,文物保护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文物保护法》第17条规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工作。”第19条规定:“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内,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特别在基层,一些建筑公司不通知文物管理部门擅自开工,因此,破坏文物现象较为普遍。

就甘肃文县而言,建设部门在工程开工及建设过程中,基本没有通知或征求文物管理部门意见,致使大量文物被破坏。有些建设单位在施工中发现文物隐匿不报,造成许多有价值的文物流失。2006年,某建筑公司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昌楼保护范围内,修建某单位家属楼,开工前没有向文物管理部门报告,不但如此,还挖掉了文昌楼旁边的部分古城墙。当县文化馆文物工作人员赶到现场要求立即停工时,该公司负责人根本不予理会。2012年4月,群众举报文县某建筑工程公司在施工过程中挖出一座古墓葬,当县文化馆文物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时墓葬已被破坏。相关负责人要求该公司立即停止施工,但公司负责人态度极不友好,命令工人强行施工,与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发生冲突,后经相关部门领导出面调解,才勉强停工使古墓葬得以发掘清理。“文物保护必须依法列入建设规划和土地征用审批范围”,但这在基层文物保护管理过程实施相当困难。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基层文物保护与新农村重建之间也不断凸现矛盾。由于农民对现代城镇生活方式的追求,对原有居住条件不满,以及地方领导为了追求政绩,使一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受到严重破坏,甚至被消失。同时,由于“四有”工作不完善及文物保护宣传力度不到位,使大部分文化遗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遭到严重破坏。

如何正确处理工程建设和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之间的矛盾,是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难点。目前,最主要的是加强宣传力度,使广大民众知晓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知晓《文物保护法》。同时,积极要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强文物行政部门的执法权威。

二、文物行政执法队伍力量薄弱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不断发展,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文物执法责任重大。如基层文物市场管理,按照法律,只有经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文物经营单位才能依法经营文物,但是各地都出现了自发经营的文物市场。基层文物管理部门“位低言轻”,又缺乏健全的文物执法机构,加上各级职能部门责任不明,使文物市场经营出现无人管理的现状。目前,房地产不断兴起,建设过程大拆大建,一些投资商在商业运作过程中使部分文物遭到破坏。如2007年3月发生在甘肃文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昌宫的违规事件。某建筑公司为了开发房地产,未经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同意,擅自在文昌宫保护范围内开挖。由于缺乏足够的文物保护执法力量,后来经过陇南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多方协调,才使该建筑公司停止房屋建设。由于文物保护工作执法不严,加上文物保护宣传工作不到位,使大部分田野文物保护单位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比如有些文化遗址文化层在村民耕种的过程中被破坏,有些遗址在当地村民烧砖取土时被挖的面目全非,还有些古城址、古城墙由于当地执法不严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基层文物保护部门应该尽快成立文物保护执法机构,完善文物保护执法制度,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不断提高文物保护执法能力,而不是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要求其他执法部门协助。

三、文物保护管理经费不足

文物管理单位不同于其他部门,是纯事业性的社会公益性单位。特别是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需要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的支持与配合。《文物保护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然而,由于地方经济欠发达,地方政府财政紧张,基层文物保护管理经费很难落实到位。经费不足严重影响文物保护工作,没有经费就无法开展野外文物调查,就无法征集文物,就无法开展大型的文物保护宣传活动,无法完善基层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无法提高文物藏品的保护环境。就2013年刚刚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来说,由于没有充足的工作经费,无法具备必要的工作条件,致使很多工作无法进行,只能量力而行。

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效率,必须加大经费的投入。在积极争取地方财政经费的同时,也要争取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经费的支持,争取社会各界资金的援助,合理利用文物自身的资源优势,不断增加经费投入。

四、文物保护管理宣传力度不够

在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文物破坏的现象不断发生,这与基层文物保护宣传不到位有一定的关系。由于基层文物管理体制不合理,文物管理队伍不健全,导致基层文物保护宣传力度不够。据有关统计报道,我国文物保护单位共40多万处,其中7万多处在农村,而农村传统村落平均每年递减7%,每天消亡1.6个。

搞好文物保护工作必须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仅靠文物保护部门的努力远远不够。“保护文物,人人有责”,要让所有的人都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来。这就要求我们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加强文物保护知识的宣传,利用国际博物馆日等各种节日举办文物保护宣传活动,比如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开展宣传文物保护知识,增强广大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不断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水平。

五、文物管理体制不合理,机构不健全

文物管理体制不合理,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不健全,是阻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发展的又一原因。《文物保护法》规定:“县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设立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为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由于文化主管部门不直接接触文物管理工作,对其工作性质了解不深,在文物管理过程时常出现拖延现象。当前,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在用人制度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其他事业单位机构和编制不断完善发展,而文化事业单位还是延用老体制。尤其是县级基层文物保护单位十几年来一直严重缺编制、缺人员。文物工作人员年龄结构普遍老化,而且专业不对口。而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专业性很强,部分工作人员无法胜任新的工作任务,造成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水平无法提高。

为了适应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发展现状,地方政府应该在完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前提下对现有文物管理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培训。同时,加强文物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提高文物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改变文物工作环境,争取编制,引进文博专业人才,把有责任心、肯吃苦的热爱文物事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吸收到保护文物事业中来。

六、地方领导文物保护观念未转变、保护意识不强

基层文物保护存在问题篇4

【关键词】抗日战争;武器类文物;保存;复制

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作为抗战类专题博物馆,藏品主要为二战时期的各类器物,其中重要的一类就是战时的各种武器,包括了枪、炮、弹药等,这类器物主要材质为铁质。铁质类文物的保护和复制问题是我馆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基层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受到资金、专业水平、办公场所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和人力,高效保护好文物是基层博物馆保管人员最常思索的问题。笔者将通过自身工作实践,以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馆藏兵器类文物保护情况为例,就抗战时期兵器类文物的保存与复制工作进行探索与思考。

一、兵器类文物的保护

锈蚀是铁质文物普遍存在的问题。因这类文物的体积、破损程度、形状等各有不同,我馆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不同方法进行科学摆放、分类保存。

(一)手榴弹、迫击炮弹、枪刺、刀等体积较小、表面较平整、形状较简单的文物的保存。在完成文物征集后,针对已经出现锈蚀的文物,我们都根据锈蚀的轻重情况分别进行处理。因条件限制,在除锈方面我馆普遍采用机械除锈法。

1、如果锈蚀程度较小,则采用砂纸进行手工除锈。在清除表层锈迹后用高压汽枪吹干净表面灰尘,并用柔软的纱布在外层均匀抹上专用防护油。

2、若锈蚀程度较大,则采用钢丝球去除表层锈迹。如有必要则先用小型刀具去除较大锈块。

在做完基本维护后,将用密封袋将除完锈的文物密封,置放于恒温恒湿的文物库房,在此环境下可减缓铁质文物的锈蚀速度。

(二)抗战时期的枪支,因结构复杂、部分破坏程度严重,需要高水平的专业维护。在进行基本清洁后,聘请部队武器维护专业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专业维护。

1、保存较好的手枪,在征集完成后由保管人员由里而外涂上枪油并装入密封袋,放入保险柜,在保养枪支的同时也能有效防止失窃事故。

2、较多的抗战时期各类长枪和破损较大的手枪,首先用砂纸进行表层基本清洁,然后由专业人员在不损坏文物的情况下进行拆卸,对各部件进行除锈、上油,再组装恢复原貌。这些长枪类文物在进行专业护理后,将其安放于文物架,置放于库房干燥处。

(三)部分航空炸弹、地下水雷等重型武器,每件均重达几百斤,该类武器大部分为出水文物,表层锈蚀严重。在经过对火药进行专业拆卸、清理后,需借助大型工具方可移动。这类武器只能在文物修复场所进行除锈处理。因该类武器数量少而精,展陈意义较大,我馆在设置专业文物柜进行存放的同时,尽量根据展厅布局及时展出。

(四)部分解放后使用的现已退役的国防武器,包括导弹、舰炮、高射炮等。该类武器体积庞大、形状不规整,只能摆放于室外露天场所作为国防教育展品进行展出。由于我馆地处东莞的中南部,在北纬22°51′-22°57′,东经113°46′-113°52′地域之间,海拔高度在55-77.1米之间,属亚热带气候,常年多雨水,日照强烈。再加上工业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这类武器的保存维护成本高、难度大。对此,我们采取了定时集中保养的办法:

(1)定时除锈。利用钢丝球、小型刀、铲等工具进行除锈,用高压气枪除尘。基本清洁完成后,用除锈溶液清洗表面,晾干。

(2)选择干燥少雨的季节上防护漆。先均匀涂上一层朱红色防锈漆作为底漆,待干透后再上第二层油漆。为保持文物原貌,用墨绿色、白色、黄色、红色、黑色磁漆为原料,调和成军绿色油漆(比例大约为墨绿色83%,黄色、红色、黑色合计16%,白色1%),用天那水稀释后均匀涂抹于武器表层。待干透后再上一层防酸雨的透明漆。最大限度减缓露天展品的锈蚀速度。

二、武器类文物复制方法和复制文物的利用

为更好的保护文物,很多博物馆利用复制文物代替珍贵文物进行展出,既提高了文物的安全性,又很好地发挥了文物的教育功能。

我馆开馆较迟,在文物征集方面困难加大,为保证陈列展品的丰富层次,特从惠州东江纵队纪念馆复制了东江纵队指战员用过的一些武器和设备,包括重机枪、轻机枪、印刷机等。另外,为满足陈列需要还挑选了馆藏的部分铁质文物进行复制,以达到文物展示和文物安全的两全目的。我们的具体复制步骤如下:

1、清洁武器表面,确保表面整洁、光滑。如果武器有中空,用橡胶泥封住开口部分,防止硅胶倒灌到武器中。

2、将武器表面均匀涂抹上油,防止硅胶黏贴于文物表面。

3、定型。测量文物大小,准备一个稍大于文物的容器。将文物放置到容器内,器物周围均应多2公分左右的空间。

4、准备硅胶和固化剂,按相应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先在文物表面上一层薄硅胶层,在文物已经上好一层硅胶膜后再将硅胶灌注在容器内,直至文物完全没入硅胶。等待硅胶凝固。

5、硅胶凝固成型后,用刀具选择适合的位置轻轻开口取出文物。并清洁黏贴在文物上的杂质。

6、按文物大小准备树脂和固化剂,按一定比例调和均匀,倒入硅胶模内,直至复制物品成型。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文物体积较大,在可拆分不损坏文物的情况下,可拆分后按部件逐一进行复制,再用材料粘合成型。此外,若文物过长过重,可在倒入树脂前加入钢圈、铁丝、钢筋等,增加复制品的承重能力,确保复制品成型可用。

我馆复制的轻机枪,因枪管较长,全树脂复制品极易变形、折裂。在数次反复试验后,采用了枪管部分用铁,其他部分用树脂的方式,既使复制品从外观上显得更加真实,在实际陈列使用中也更加耐用。

针对较为复杂的设备类复制,以我馆复制的《前进报》印刷机为例,采用了部分用树脂,部分零件用木、塑料、铁、钢管等,组合而成。

基层文物保护存在问题篇5

【关键词】建筑基坑;施工防护

0.前言

近年来新建住房刚交付住户便事故频频的事情已经屡见不鲜了,其中很多例子中的问题根本就在于住宅的建筑基坑没有做好,致使住宅稳定性不足。那么,建筑基坑对建筑物的重要性究竟在哪里,它又是怎么影响的呢?

1.简述建筑基坑

1.1建筑基坑

建筑基坑是为了进行建筑物基础和地下室施工而开挖的地面以下的坑状空间,虽然属于临时性工程,是如果处理不当会对附近的建、构筑物造成严重的损害。基坑设计不仅会关系到建筑的质量,还会影响到建筑周围中的公路和管线等公共设施等。如果设计人员对建筑周围的环境不够熟悉,或者设计数据不够准确,将会导致建筑质量的下降。因此在建筑基坑的设计中,设计人员应该要重视其设计质量。建筑基坑的特点主要包括:与工程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密切相关;与周围的建筑物、构筑物、周边场景密切相关。基坑开挖工程量按基坑容积计算,一般来说,深基坑是指开挖深度大于等于5m的基坑。虽然建筑基坑属于临时性的坑井,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会对附近的建、构筑物造成严重的威胁,所以在建筑施工中必须使用正确方法加以处理。基坑工程施工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开挖深度、支护体系类型、降排水条件、基坑周边荷载、基坑周边环境、施工季节、施工期限等因素,基坑开挖会影响到其范围既有的建(构)筑物、道路、地下设施、地下管线、土层(包括岩层)条件及地下水条件等。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一定要对其进行建筑基坑监测,对其土方施工和地下室施工提供有效的监督指导和预警,从而防止发生基坑坍塌等事故。

1.2建筑基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因为坑壁的形式选用不合理、土方施工和支护施工不当、不重视地表水的处理等原因,建筑基坑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塌方现象。所以在建筑基坑施工时,为确保施工安全,防止塌方事故发生,必须对开挖的建筑基坑采取支护措施。可以这样说,在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时,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建筑基坑的支护设计。基坑支护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方式,具有很多的功能。不同的支护结构适应于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因此,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选择经济适用的支护结构。这样可以保证建筑质量,减少建筑施工事故的发生,保证建筑的安全性。但是即使是这样,支护措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第一、支护结构设计中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选择不当;第二、基坑土体的取样具有不完全性;第三、基坑开挖存在的空间效应考虑不周;第四、支护结构设计计算与实际受力不符。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困扰着建筑基坑的施工操作。建筑基坑作为建筑施工的第一步,它的质量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今后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加强建筑基坑支护设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基于这样的困扰,建筑基坑的施工保护技术就亟待解决。

2.建筑基坑的施工防护

2.1如何解决建筑基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防止基坑塌方现象的发生。第一、做好施工前预控,根据挖方深度范围内不同土层的物理性能和地下水位情况,采取支护与降水措施。调查分析基坑周边环境,特别是周边建(构)筑物上部结构和地基基础状态图,采取保护原有建筑物的措施。调查基坑周边的地下设施、地下管线,特别是城市排水管网和直埋电缆、光缆,不仅要查清位置、数量和结构情况,制订保护措施。了解基坑施工所需资源条件和施工条件,例如当地气象资料和施工期的天气预报;做好基础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或基坑开挖方案;第二、施工中控制,定位放线包括工程本身的边线、轴线、标高和有关堆场的测定,还包括对周边环境的测设,必须按批准的开挖顺序和分层高度进行开挖,放坡也应按不同土质放出不同的坡度,必要时要进行边坡防护,对不同的土质做不同的处理方案,坑顶不得在坑顶任意堆土,停车、挖沟或架设有振动作用的机械。必须设截水设施,防止地表水流入基坑冲刷坡面,坑顶不得在坑顶任意堆土,停车、挖沟或架设有振动作用的机械。必须设截水设施,防止地表水流入基坑冲刷坡面,基坑挖土接近基底标高时,应严密监视和有效控制,防止超挖,必须严密监视基坑开挖至回填前的暴露期。

从建筑自身出发,结合周围环境,设计出符合建筑需要好基坑支护方案,保证建筑的安全施工。然而,不同的建筑对建筑基坑支护设计有着不同的要求,提高支护设计质量可以加强建筑物的地基承受力,才能保证建筑施工质量水平。

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设计人员在进行相应的设计时应该要积极转变自身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中要实事求是,对建筑周围的地基土体状况进行严格的勘察,找到准确的数据,进而保证建筑的施工质量。设计人员还可以根据自身已有知识技术水平和对建筑基坑支护数据的掌握状况,设计出更加符合建筑需求的支护结构,减少因建筑基坑支护结构不稳定带来的建筑工程事故。除此之外,设计人员一定要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从建筑支护结构的实际出发,提高结构质量,改变传统设计理念,真正发挥建筑支护结构的作用。

然后就是,建立变形控制的新的工程设计方法。设计人员应该要建立新型的结构支护设计方案,保证建筑设计质量。在创新建筑基坑结构设计的同时,设计人员首先要掌握相应的建筑数据,了解建筑周围环境,这样才可以找到更加科学的设计方案。其次,设计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积极参与到建筑工程实践中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自身的才能,最终找到科学的计算方法。除此之外,在建立新型变形控制设计方法时,要重视支护结构变形控制的相关标准,最终保证建筑施工质量。

2.2新技术在建筑基坑处理中的应用

袖阀管注浆施工方法是通过较大的压力将浆液注入岩土层中,注浆芯管上下的阻塞器可以实现分段和分层注浆,再根据施工需要选择连续或跳段注浆。该技术有很好的应用效果,能处理很多施工中的难题。超过5米的深层基坑面临着很多的难题,包括对附近建筑物、构造物的影响,以及对建筑基础建设的影响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需要良好的技术加以解决。运用袖阀管注浆施工技术处理基坑,能够有效防止深基坑附近的渗透,加固路基和松散地层,避免裂缝出现,对已出现的裂缝可避免其因沉降而扩大。对于出现的空洞或碎带,通过袖阀管注浆施工技术可以降低土层或者岩层的压缩性,有效防止周边房屋或其他建筑物的变形、沉降。

3.结语

建筑基坑的施工保护技术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定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好方法、好技术来解决层出不穷的问题,本文仅仅只是根据几个常见的问题提供几个解决方案,希望能给后来者一些启迪,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基层文物保护存在问题篇6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现状

为更好地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10月份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我国国务院也在2005年3月份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有关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见》①。2011年2月25日,我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通过并公布,这是继“文物保护法”之后又一项重要法律。然而客观地讲我国保护“非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很多,这给保护“非遗”工作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在笔者看来,之所以会存在这些问题,相对滞后、薄弱的理论研究是其主要原因,因为在理解最基本的原则时有偏差,所以很难在完善、成熟的中国化系统理论上来开展保护“非遗”的相关工作。本文根据这一情况,着重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个概念进行了解释,对保护“非遗”的基本原则进行论述,且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反思国内保护“非遗”的实践和理念,为相关工作提供了宏观上的分析对策,以促进保护“非遗”工作的开展。

基本原则和理念

在“非遗”的理论体系里,有两个核心的概念,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本文将重点解析“非遗”概念的外延、内涵与其基本原则。

《公约》在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作了如下的规定:被各个团体、群体以及个人看成是其文化遗产的所有的技能、表现形式、知识、表演、实践以及和其相关的文化场所、工艺品、实物、工具等等,其主要涉及下述几方面的内容:手工工艺方面的传统技能;和宇宙及自然界相关的实践、知识;表演艺术;节庆、社会风俗及礼仪;口头的表述与传说。从总体上看,其具有四个基本特点,分别是“生态性”、“民间性”、“活态性”,以及“生活性”等等②。

根据论者的观点,“活态性”指的是,较之于那些处于静止状态的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具有鲜活、生动的特征,有着不断变动的形态。“生活性”和“民间性”关系密切,因为“非遗”是民众的集体智慧的成果,其在日常的民间生活里自发的传承、出现与发展,源于民族的社会生活、文化环境,是民族生活得以维系的主要方式,因此一旦其和民间的生活相脱离,其生命力将无法鲜活。“生态性”指的是根据自然科学里的“生态”概念,来描述民间“非遗”的生存情况,其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其存在是以各地区、各民族所具有的特定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为基础的,涉及不同的生活方式、习俗、语言等等,这些因素的存在造就了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质和文化内涵;二是各区域的“非遗”形态与其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一起营造出了和谐的文化生态圈。在《公约》里还规定了“非遗”理念的目标和主旨,即实现对人类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切实保护。在笔者看来,这里所说的保护并不仅仅是保护“非遗”现象,其需要从整体上保护“非遗”的生态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非遗”的目的。

我们要想顺利地开展保护“非遗”的实践活动,就必须科学地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在《公约》里明确表述了这一概念,也就是“施行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得到充分的保障,其涉及到该遗产每方面的立档、确认、保存、研究、宣传、保护、承传、弘扬及振兴”③。但《公约》没有明确地规定保护“非遗”的原则、对象及主体,这给相关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非遗保护”的对象不仅仅只是《公约》里所涉及到的那些“非遗”现象的本体,比方说口头的表述、传说,其还涉及“非遗”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受众以及传承人等等。对于保护“非遗”的主体问题,各国的规定各异,然而其都规定了应构建各方面相互协作、责任清晰、主体明确的有效保护机制的内容。此外,保护“非遗”时应当遵循其自身原则。第一,应开展理解保护,也就是在准确地把握“非遗”形态的意义系统与符号体系的基础上来保护“非遗”;第二,在开展保护工作时应遵循创新原则,这是由于只有增强“非遗”纳新吐故的能力,才能实现健康发展“非遗”的目标;第三,应遵循整体性原则,也就是将“非遗”作为整体文化来进行保护,切忌肢解式保护。

在对保护“非遗”工作的基本原则、对象及主体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后,我们还应当对保护“非遗”和以往常用的那些概念(比方说创新、革新、传承、保存)进行辨析。原样的传承、保留文化遗产即为“保存”,其可以适用于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但对动态文化的“非遗”来说,由于其处在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里,有着不断变化的形态,所以在保护的时候,除了需要保存其原样之外,还应注重对其发展方面的保护。而“传承”多指动态的口头传承,其是“非遗”形态得以保护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创新”指的是在处于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里,“非遗”形态可以根据外部的变化情况来调节自我,且能够根据文化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来进行演变。而“革新”指的多是鼎新革故,这显然有悖于“非遗”保护的主旨。通过对上述概念的辨析,有助于我们对保护“非遗”的内涵的准确把握④。

现阶段国内保护“非遗”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地在保护“非遗”方面的部分提法不符合“非遗”的基本原则与观念。需要强调的是,各地基本上都是根据联合国与国务院的相关文件来制定保护“非遗”的文件,所以各地在保护“非遗”方面所存在的观念偏差,主要是由其在认识联合国和国内的“非遗”规定上的偏差造成的。

而且,部分地区在开展保护“非遗”工作时还普遍存在措施灵活性不足的问题。由于国务院所颁布的关于保护“非遗”工作的文件只是对部分总原则进行了规定,所以各地区应当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置方针对策,借助于多样灵活的措施来保护文化的多元性⑤。

在理解保护“非遗”的观念上存在误区。国内在保护“非遗”时普遍存在主体责任不明确的问题。我国保护“非遗”的主体很多,其涉及各个不同的层面,比方学术界、政府、工商界、民众、传承人以及社区组织等等,若它们间可以实现高效的协作,势必能产生强大的合力,进而完成对有效保护机制的构建。然而当前却普遍存在不明确的责任分工这个问题:一是,部分区域保护“非遗”的工作成了少数文化投资商的经济事务或者是少数文化干部的行政事务,行政的领导担当着保护的主体,比方说尽管评审“非遗”的委员会是有关领域的专家与文化厅等行政部门的同志一起组建起来的,然而真正的主体是各级部门的负责同志⑥。此外,在开展保护“非遗”的工作时,学科专家与民间的艺人不具有主体地位。这使评定“非遗”工作成了“指定”工作,且容易和实际相脱离。现阶段的情况是,部分民间的文艺家协会能够直接参与到相关的保护工作中来,学者、民间艺人的参与较少,这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保护“非遗”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在保护“非遗”的工作中还存在不能准确地把握整体性原则的问题。部分区域在进行保护“非遗”的文件的制定时,常常忽视保护“非遗”的整体环境,未充分地意识到“非遗”是和自然、人文环境一同存在的整体的文化形态。虽然在一些文件里也涉及到了对文化空间的保护,然而其却不同于整体性的保护理念。受此类模糊的保护观念的影响,保护“非遗”的工作常常处于“碎片式”形态之中。

未能准确地把握保护“非遗”的主旨。激发人们对文化的保护意识,使文化的多样性得以维护,确保人类文化能够维持生态上的平衡是保护“非遗”的主旨所在。而不管是设置“非遗”的名录,还是设置专项的基金,都仅仅只是最终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所以在保护“非遗”时,我们不能将工作的核心与主要的目标设置成进入“省级”、“部级”、“世界级”的“非遗”名录中,这样做只能是本末倒置,会使文化形态丧失健康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应该将“申遗”视作促进保护文化遗产工作的一个重要契机,且应把相应的保护工作放在首位,决不能将精力与财力一味地放在名录的申请上,切忌过分地提高申遗工作的意义。

除此之外,还存在分级政策有悖于保护主旨的情况,部分区域根据国务院的文件,从2006年开始着手制定涵盖省、市、县三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且明确规定只有那些进入了县级名录的才能进行更高层次的名录的申请。在笔者看来,此类分级制度片面地划分了不同类型的文化等级现象,这显然不符合联合国保护“非遗”工作的根本宗旨与目标。

有关国内保护“非遗”工作的几点建议

提高文化研究的力度,开展理解保护工作。在开展保护“非遗”的工作时,各地应重视提高文化研究的力度,充分地研究调查各种“非遗”形态,准确地理解其精神内核和文化内涵,切实做到理解保护。只有那种理解式地保护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保护,如果对意义不能准确地把握,那么开掘只能是盲目的,其结果必定是毁灭、破坏。概况地讲,我们一方面要普查各地的文化,组织多种形式的民间艺术展览、会演,同时要重视对各地区文化数据库的建设;此外,还应当收集、整理各地区的文献、史籍、地方志、家谱、民俗志及专题志等相关的资料,以期能够深层地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原生”环境下维持“原生态”,打造立体、动态的保护模式。在保护“非遗”时,应从“原生”环境里对“原生态”进行保护。现阶段很多地方都制定了“普查全面、记录立体、抢救及时、整理分类、扶持有效”的方针,其通常会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是建立针对“非遗”的有形形态的档案,采用静态保存的方法,比方收集文字资料,或者是借助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民间艺人的生存状态与表演过程等动态方面的因素录制下来;此外,对“非遗”事项的单纯保护,比方说组织表演艺术展演。显然,只借助于这两种保护措施还不够。我们应在“活态”保护原则的指导下,构建立体、动态的保护模式,也就是把文化形态和其相关的生存环境看成整体来进行保护,让它们避免被主流意识形态与商品经济异化。在实践中,各地可以参考贵州等省的做法,进行生态保护馆建设,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在部分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的区域设置民俗博物馆与生态博物馆,开展动态保护活动,转变博物馆以往那种传统的理念,比方在朱仙镇(开封)、桃花坞(苏州)及杨柳青(天津)等地成立以木板年画为主题的民俗村⑦;除此之外,在开展非遗的整体保护工作时需要严格地遵循“生态性”原则。

应有效地整合社会多方力量,形成上下合力,推动保护理念向文化保护自觉意识的转化。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参考法国和日本在保护主体方面的成功做法。以日本为例,在保护活动里有许多民间组织的参与,且民俗学者与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在认定、审查、调查与研究“非遗”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为使保护文化遗产之作的持久性和科学性得以维护,设置了数以百计的相关单位,从事调查、收集资料与相关的研究工作。所以,各地应参考国外的成功经验,可以设置与保护“非遗”工作相关的专家咨询与科研机构,同时应重视发挥专家的作用。为使民间艺人在文化保护工作中的积极性得以充分的调动,我们可借鉴日本的经验,出台可行性强的措施,以激发艺人在文化传承方面的积极性。需要指出的是,在现阶段,部分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的区域,经济比较落后,艺人难以维持生计,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应给予适当的帮助,解决其在技艺传承方面的后顾之忧。

制定与地方实际相符的、灵活的保护措施。在保护“非遗”时,务必应从地方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和当地文化形态的特点相符的灵活的保护措施。此处我们举个保护地方戏曲的例子⑧,在开展具体的保护工作时应注意下述几方面的内容:第一,由于地方戏都有自身的舞台表演程式与表演体系,因此其保护范围不能局限于像穿着艺术、化妆、表演的程式、曲牌唱腔、唱念的规范等物质技术层面的内容;应当重视对其精神层面的精神意蕴、文化内涵及审美追求的保护,也就是应将“神”有效的保留下来;应尽可能地减少主流文化与商业文化对其的影响。第二,应重视保护和地方戏相关的审美观念与语言环境,综合地保护其相关的艺术构思手法、传承人及口诀。此外,为了确保地方戏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后继有人,还应当充分利用学校这一重要的人才培养场所。

构建相对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要想顺利地开展保护“非遗”的工作,就应当构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由于自古以来民间文化在我国都是不登大雅的,其被放在陪衬主流文化的位置,以民间音乐为例,长期以来其都被视为一种音乐素材来源,但其并不属于主流音乐系统。因此只有先完成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才能充分地保障民间文化的尊严与相关工作者的权益。

有效地区分调查“非遗”的方式和调查“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在实践中,我们应有效地区分调查“非遗”与调查“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在调查“非遗”时,应到调查地进行深入的调研,准确地把握当地文化现象中的精神内涵与其民众的心理特质,从情感上联络调查对象,掌握好当地的情况,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与此不同的是,在调查那些物质文化遗产时,重视的是那些纯技术层面的、静态的工作。

现阶段,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尚处初级阶段,存在问题也属于正常现象,然而我们应当正视这些问题,如此一来,才能主动地学习各方面的经验,才能在反省中进行改进,才能推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健康发展,使我国的文化血脉得以传承。

(作者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思政部副教授;本文系2012年湖南省社科基金立项资助课题“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模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YBa201)

【注释】

①杨勇胜:“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权利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期,第8~9页。

②杨解君,赖超超:“公物上的权利(力)构成—公法与私法的双重视点”,《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20~21页。

③费安玲:“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基本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33~34页。

④王鸣明:“民族学视野中的少数民族戏剧”,《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28~29页。

⑤黎明:“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源问题”,《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41~42页。

⑥郑少华:“试论土著民的环境权”,《现代法学》,2005年第3期,第15~16页。

⑦李世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与规范问题”,《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9期,第39~40页。

基层文物保护存在问题篇7

关键词:哈尼族“蘑菇房”;传统民居;保护

中图分类号:tU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5-0094-03

1全福庄小寨现状分析

1.1村寨概述云南红河哈尼元阳县地处哀牢山之中,山高谷深,沟壑纵横,虽多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但由于哀牢山自身的地形特点,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年降雨量充沛,继而有了被誉为“山区农业的最高典范”的哈尼梯田。2013年6月22日,中国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被列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全福庄小寨就位于红河州元阳县哈尼梯田坝达景区境内。

全福庄小寨是哀牢山众多哈尼族村寨中的一个典型村寨,占地2565亩,共94户,468口人。小寨有七个出入口,临近主干道的有三个,其余四个分别去往梯田和其他村寨。村寨中的蘑菇房多为二至三层,沿道路分散布置并形成小的组群,建筑依山就势,高低错落,与山体有机融合。

1.2建筑分布、类型传统的哈尼族民居为“蘑菇房”,大多由四坡屋面的草顶与土掌房组合而成。草顶部分为正房,二层,两坡或四破,脊短坡陡,外形近似蘑菇。土平顶部分一般是正房的前廊或耳房,单层或二层,顶为晒台,由正房二层至晒台晾晒农作物,十分方便。①随着社会经济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传统的民居不能满足村民的需要,而小寨村民随意自发的改造,对传统民居造成了不同层次的破坏,与村寨的整体风貌极为不协调,甚至冲突。在对村寨现状的调查中,我们依照不同的破坏程度以及建筑质量,将小寨的民居分为四大类:一类传统民居、二类传统民居(较一类有局部破坏)、三类与传统风貌不冲突的建构筑物、四类与传统风貌冲突的建构筑物,以及在建、已拆或其他。如表1。

2典型民居保护更新

2.1建筑分类整合在对全福庄小寨的建筑现状分类后,划分出核心保护建筑物、建设控制区与生态保护区。在核心保护建筑物区域内对一、二类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民居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使其传统“蘑菇房”民居得以延续;并对区域内的磨秋场、祭祀房等民俗建筑与空间进行保护,在传承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更新设计。对村寨建设控制区进行划分,严格控制村寨内新建民居的建设范围和高度,对已经建成的新民居(三类、四类民居)进行立面表皮上的更新设计,使其融入到村落风貌;同时制定民居建设导则,使正在建设或准备建设的民居有所依据和参考。建设控制区的划分同时也保护了周边生态区域的完整。

2.2一类传统民居的保护修缮一类传统民居选取了全福庄小寨村民杨省木家,对其进行测绘及设计更新方案。该民居建于1970年代,建筑结构为木结构、土坯墙,一层用来堆放杂物,二层供人居住,三层储存粮食谷物。牲畜圈养在院子里,一层旁边还有稍小的牲口房。一层建筑面积52m2,层高2.05m;二层建筑面积44m2,层高2.55m;三层建筑面积29m2。该民居较完整的保留了哈尼族传统土木民居形式,建筑质量一般,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石棉瓦屋顶与传统风貌不符;展台破旧失修;卧室、厨房、客厅拥挤,不能适应现代生活要求;居住空间采光、通风不好;无卫生设施,院落环境差,人畜不分区等。

针对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该民居修缮方案的设计。①在一层设置了餐厅和厨房空间;②采用人畜分离的空间布局形式;③卫生间设置在牲畜圈旁;④利用该民居后边的水塘,在二层设计了室外阳台,增加其实用性;⑤二层平面功能布局重新划分,分隔出三室一厅,满足家人居住;⑥保留了传统的火塘空间;⑦增加开窗,并满足采光、通风要求;⑧将石棉瓦屋顶改为传统的茅草顶。

2.3三类与传统风貌不冲突民居的更新设计三类民居所占比例较大,且多在沿主干道、主要景观点上布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选取全福庄小寨村民李文和家进行测绘及设计更新方案,该民居位于主干道与村寨主入叉处,建于2005年,建筑结构为砖混结构,一层部分圈养牲畜,部分堆放杂物,二层用来居住,三层储存粮食谷物。一层建筑面积114m2,层高3m;二层建筑面积114m2,层高3m;三层建筑面积32m2。该民居属于现代建筑,村内普遍存在的新建建筑形式,位于村寨主要入口节点处,质量较好但与传统风貌不协调,主要存在问题有:院落杂乱,人、畜分区不合理;欧式宝瓶柱栏杆影响风貌;窗户的欧式装饰、线条与传统风貌不协调;厨房杂乱;红砖、水泥墙面与传统风貌不协调;屋顶加建石棉瓦。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该民居更新方案的设计。①在原有基础上增设卫生间;②拆除宝瓶柱栏杆,改为传统木质栏杆;③调整厨房与餐厅,使其使用方便;④将红砖、水泥外墙面改为传统土坯;⑤二层平面功能重新划分,分隔出三室两厅,满足使用;⑥将石棉瓦屋顶改为传统的茅草顶;⑦对储藏及牲畜饲养区域重新划分。

3民居保护修缮与更新设计

3.1保护与更新上的改进①平面功能的变化。平面功能上的划分趋于细致化。与传统哈尼族民居相比,房间类型和数量增多,设置独立的卧室、客厅、厨房、餐厅、卫生间等。②立面上的改进。增加开窗面积,以满足采光和通风的需求;传统民居(一类、二类)保留原有的墙面材质,而新建民居(三类、四类)则在不破坏现有墙面的基础上采用涂抹草泥并勾缝的方法,以达到外观近似土坯砖的效果,和村落的传统风貌相融合;勒脚可采用当地石材。③屋顶材料和技术。传统蘑菇顶材质为茅草,耐久性及防火性能差,对传统民居(一类、二类)的茅草顶增加防火喷淋;三类、四类民居则探求新技术,如钢丝茅草顶、混凝土屋面拉毛等。

3.2保护与更新存在的问题传统民居的茅草屋顶存在安全隐患,增加防火喷淋确实可以解决,但是工程造价却相当昂贵;传统民居的层高过于低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如何利用先进技术解决传统民居的层高问题。

新建民居有四层、五层的建筑,这些民居是否还应改善立面,加建蘑菇顶;太阳能设备如何与屋面造型结合等等,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4结语

村子里造房子都是一家模仿一家,一家高过一家,争先恐后,如果不尽快制定相应的民居修缮改造措施及示例,任由村民自由发挥,奇形怪状、五颜六色的建筑物瞬间就会拔地而起,那这个传统村落很快就会消失不见。所以,制定出相对完善的、科学的、经济适用的的修缮改造措施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当务之急。当然也应该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其地方特点,做出特色的同时也要加强保护策略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注释:

①杨大禹,朱良文著.云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杨大禹,朱良文著.云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马杰,高静.让梦想照进现实——一座哈尼山寨的十年变迁[J].理想空间,2010(41):10.

基层文物保护存在问题篇8

方法:组织督查小组,对我地区的妇幼保健院感染的管理工作进行调查、分析、综合。

结果:基层妇幼保健院感染的管理工作存在这比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感染管理的组织机构并不健全、医护人员感染知识贫乏、医院基础设施差、医疗废物处理不规范以及相关管理人员和措施不到位等方面。

结论:作为基层妇幼保健院,对于感染管理方面还很薄弱,问题尚多,必须采取必要措施,改善目前情况,加强妇幼保健院的感染管理。

关键词:基层妇幼保健院感染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237-02

基层妇幼保健院关系到基层妇女儿童身体健康,为了能够了解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我院为例,进行调查,选取基层保健院存在的共同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善对策。

1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分析

1.1医院感染管理的组织机构分析。在基层妇幼保健院,只有1所医院设有感染管理科,护理人员担任具体职务进行工作;其余都是由医院工作人员兼任,有的医院甚至出现一人兼任多职的现象,这样势必会造成职责分配的不明确,也由于精力有限,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处理并不完善,基层妇幼保健院感染管理有名无实,相关组织机构有待完善。

1.2医护人员感染知识分析。多家医院每年都会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学习,但是却没有医院对医院保洁人员、收费人员以及送餐人员进行培训,形成感染知识空白面,这部分人员也会密切接触医疗工作者和医院患者,但其医院感染知识却相对贫乏,较为淡薄的医院感染意识,必然会对医院感染管理的整体水平提升产生一定影响。

1.3医院基础设施分析。在基层妇幼保健院,由于资金限制,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善。大多的医院仅有一间手术室,这一间手术室多用,没有设立隔离间,还有的医院的刷手池和拖把洗涮池为一个水池,医院对于比较昂贵的消毒设施很少用或者根本缺少,大多医院的新生儿保温箱不足,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基础设施的缺乏极易造成交叉感染。

1.4医疗废物处理分析。多数医院并不适用专用的医疗废物垃圾袋和利器盒,对成本的考虑远远大于对医疗废物处理规范的考虑。科室、医疗废物收集人员之间的交接登记记录也不完善,一旦医疗废物丢失或者出现泄漏现象,有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

1.5医护人员卫生防护分析。大多数医院的护理人员在执行相关医疗措施的时候,没有使用一次性手套,有的护理人员在使用一次性手套后随意放置,污染环境;在进行调查的医院中,在锐器刺伤后都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上报,职业伤害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

2相对措施分析

2.1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的健全分析。基层妇幼保健院应分配专职工作人员组成相关管理机构,以便开展具体工作。各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应具体明确,并组成小组,对医院各个科室卫生和消毒措施进行检查,要能够及时发现医院存在的相关感染问题并及时上报解决。医院管理机构还要制定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规范,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更好地约束职工支持医院感染管理,管理工作也能够得到顺利进行。

2.2全员感染控制意识的加强分析。基层妇幼保健院应积极组织领导人员或感染管理相关人员参加培训,考虑资金问题,也可以参加免费培训或者是网络交流,然后再传达给全院工作人员。培训讲解中,院感的流行、暴发引起的严重后果和控制感染的意义等的举例很重要,更能够让医院工作人员切身体会医院感染的后果,还要讲解清楚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此管理的规定,这样职工才能确立清晰明确的医院感染控制意识。

2.3增加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消毒设施是预防医院感染事件发生发展的基本设施,不同医疗器械的消毒有时需要有不同的消毒设施完成,所以医院要尽量购进比较完备的消毒设施;其次,手术前的刷手消毒池也应和拖把洗涮池分开,避免交叉感染。手术室应尽量实行一人一间,如果资金限制,也应设置隔离间,多人同室,也会增加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针对很多医院保温箱不足的现象,医院相关部门也应引起重视,购进足量保温箱,满足临床需求。

2.4医疗废物处理规范化分析。医院相关部门要组织临床科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了解医疗废物处理的相关规定和制度,医院也要购进专用的医疗废物垃圾袋和容器,并配合医院感染科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另外还要制定科室和医疗废物收集人员之间的相关交接制度,避免医疗废物的泄露和丢失,保证医疗废物处理的规范化。

2.5医护人员职业防护严格要求分析。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的理论培训和实践竞赛,在无形中建立起防护意识。要正确区分清洁区和污染区,严格执行无菌观念,医院要对此进行督查,提升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保护医疗环境卫生;发生职业暴露后要及时上报,并准确记录。

参考文献

[1]朱士俊,郭燕红,李六亿,等.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现状与展望[J].中国医院,2007,1(1):7-93

基层文物保护存在问题篇9

[摘要]通过对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包括强化医院感染意识,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完善监控网络,使医院感染控制得以加强和规范化;提高人员素质等是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医院感染管理;基层医疗机构;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c)-162-02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是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该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它涉及面广、环节多、跨多学科,并贯穿于诊疗全过程。医院感染管理就是针对在医疗、护理活动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感染情况,运用有关理论和方法,总结医院感染发生的规律,为减少医院感染而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控制活动。医院感染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疗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要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强化医院感染意识,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完善监控网络,使医院感染控制得以加强和规范化;提高人员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将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落到实处,从而保证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医院感染管理意识淡薄

基层医疗机构的领导和医务人员缺乏医院感染管理基础知识,对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1]。首先,表现在基层医疗机构的领导的医院感染管理意识淡薄。医院的领导对医院感染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常以工作忙为借口,不重视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很少过问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一是,不重视医院感染硬件设备建设。基层医院基础条件差,资金不足,消毒灭菌设施简陋,消毒灭菌质量难以保证,医源性感染隐患较大。加上全院人员医院感染管理意识的单薄,在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着硬件设施简陋,布局不合理,消毒设备落后等问题。二是,不重视专门的医院感染控制科的建设。部分基层医院均未建立医院感染控制科,有的设在医务部、护理部,有的甚至挂靠在医疗预防科,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隶属关系不明确。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配置普遍较少,有的医院甚至无专职人员管理,是由一名兼职人员负责,而且学历低,对控制医院内感染和消毒灭菌知识缺乏了解,医院未建立感染管理三级网络组织,人员配置及监管方面不力,没有开展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三是,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过于陈旧,没有及时进行修订,或者虽有制度却不执行。有的医院连续两年没有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感染管理委员会形同虚设,管理职能难以发挥。

其次,普通医务人员无菌操作观念差,自我防护意识较差[2]。医院盛装无菌物品的容器无灭菌标识,未注明物品名称,无灭菌日期、有效期、无责任人签名。对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未开展监测,盛装消毒剂容器未定期灭菌更换。有些器械物品虽然达到消毒灭菌要求,但由于容器未定期清洁消毒灭菌更换,导致再污染情况严重。部分口腔科和胃镜室医务人员消毒隔离知识缺乏,在诊疗前后洗手不规范或干脆不洗手。部分医院没有为医务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如防护眼罩和防护面具等。部分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不按要求配戴手套、口罩、帽子、防护眼罩和防护面具等,忽视自身的防护,注射、采血均不能做到一人一带一巾。

1.2医院感染监控不足

首先,缺乏通用的医院感染监控标准。现有的监控标准仅适用终末,不适用医院感染形成过程和环节。全院统一笼统的标准不能体现各部门、各专业的特殊性和个性特点,监控时标准不能对号人座,对科室工作无指导性、方向性、针对性差,每次检查雷同问题突出,医院感染问题无改进,效果不明显。

其次,缺乏对医院感染过程的监测。医院感染监测已不再只是追求监测科室资料的数量,而是重视监测资料的质量。常规监测是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即消毒后,操作前采样,虽然监测结果令人满意,但却不是日常医院消毒工作的真实反映。对此,应坚持严格的医院感染控制质量考核,将重点放在医院感染形成的过程和环节上,根据临床中的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医院感染控制质量考核内容,注重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的落实。

最后,没有做好医院感染监测的反馈和统计。基层医疗机构大都没有很好地利用监测资料,仅将资料整理后归档保存,未对资料认真分析,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反馈、整改。

1.3医院感染管理人才缺乏

基层医疗机构的大部分感染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对医院感染知识掌握不够。其中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难以满足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需要,有许多医院的感染管理人员是由不同专业的医护人员转行而来,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专业培训,而且由于多种原因专业队伍很不稳定。这必然导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效率低,应急能力差,既不能为医院提供医院感染防控的应急预案,也不能给全院医务人员提供相应培训,指导其进行正确防护。部分医院清洁人员水平低、人手少、秩序混乱、卫生习惯也较差,医院感染性疾病传播大部分由外源性感染所致,极易造成医院感染。

2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的整改措施

2.1强化医院感染意识,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首先,医院领导应从根本上重视医院感染的管理,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纳入医院的基础建设和医疗质量管理[3]。

其次,建立和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4]。应成立医院感染管理的专门管理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科,明确其职责和任务,配备专门的医院感染管理人员[5]。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制度如登记报告制度、反馈制度、各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各种处置室的保洁监控制度,各种一次性用物的管理制度等,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并逐渐形成人人自觉遵守的常规。

第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和设备投入,医院必须大力宣传防范知识及其重要性,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和病员的防感染意识,使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使病人及陪护工明确医院感染的危害性及预防方法,从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医院必须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的来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知识,强化他们对控制感染的认识。同时,还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投入,保证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6]。

第四,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无菌技术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针对基层医疗机构有些人无菌观念淡薄,有违反无菌操作原则的现象发生的情况,首先从抓合格的仪表、衣帽整齐入手,跟班检查,并注重是否符合无菌操作程序,在紧急抢救情况下,医疗护理操作、处置是否均符合要求,从而加强医护人员无菌操作的管理,有效降低外源性感染的发生[7]。

2.2完善监控网络,提高控制力度,使医院感染控制得以加强和规范化

首先,建立监控网络。各科室除主任、护士长外设监控医生、护士各一名,明确职责,督促检查消毒灭菌等各项制度的执行及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制定了各级工作职责和相应计划,做到组织落实、责任到人。采用自我检测、逐级检测、反馈检测三级质量检测方法。

其次,加强微生物学监测,各科室每月对各科室物体表面、无菌物品、空气进行全面监测。严格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定期或随机对使用中的消毒液、紫外线灯等消毒灭菌器具进行抽样监测,认真做好监测记录,对不符合要求的立即更换,保证使用中的消毒液、紫外线灯等达到有效的消毒灭菌效果。

最后,作好重点监测,避免医院感染暴发。先要监测好重点部门:如感染性疾病科、血液净化中心、新生儿病房、呼吸科、神经外科、消毒供应中心等。以上重点科室和部门,一旦发生医院感染,容易引起流行和暴发。还应制订相应的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标准,定期检查、督导和监测。

2.3培养或引进人才,提高人员素质

医院感染管理对于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很高,因此基层医疗机构要根据实际情况,切实加强院内感染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在职培训,要求全员参与,并针对不同层次人员和不同岗位的特点,有重点地进行医院感染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特别是要进一步强化医院感染专(兼)职人员的专业培训[8]。

专职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必须进一步提高,必须掌握或充分掌握以下学科领域的知识:如微生物学、感染病学、流行病学、统计学、抗感染药物学等。因此,要加强专职医院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接受继续教育。对现有医院感染专业人员可按照统一的教材与计划,采取短期培训和长期进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或续岗。同时应合理解决感染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充实这支队伍。

3结语

近年来医院感染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而基层医疗机构对控制医院感染问题不够重视,普遍存在因医院感染而延长病人的住院时间;增加了病人、家庭和国家的经济负担,造成了卫生资源的浪费;给病人增加了痛苦,甚至产生严重的后遗症或死亡,因此,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控制医院感染的意义重大,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提高医疗质量的保证。基层医疗机构要从领导到基层的医护人员都重视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意识,降低医院感染率。

[参考文献]

[1]焦俊秋.基层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2006,3(30):121-122.

[2]金婉芳.基层医院感染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6(2):58-59.

[3]薛利霞,石娜,廖洪菊,舒雪琴,陈永平.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医院院内感染[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7):1194-1195.

[4]杨锦玲.医院感染管理在基层医院的开展[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5,28(6):597-598.

[5]黄国萍.基层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8):1414-1415.

[6]张月能.基层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初探[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4):2567-2568.

[7]钟银珍,张红红.基层医院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的管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9):714-715.

[8]陈琴南,方藕环.中心级及镇级卫生院院内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J].护理研究.2006,20(5):1296.

基层文物保护存在问题篇10

关键词:老城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的概念与现存问题

保护规划指以确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原则、内容和重点,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为主要内容的规划。当前我国保护规划现存以下一些问题:

1.1城市的特有风貌正在消失

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使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建筑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在城市的更新改造中由于不注重传统街区、传统风貌的保护和继承,使城市原有的特色风貌遭到破坏,大拆大建,并被一些低级和赶时髦的东西所替代,使人们对所居住的城市和环境产生了一种陌生感,丧失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1.2保护规划的理念定位缺乏科学合理

保护规划的理念主要是指规划的依据、规划的原则、保护的体系、规划的时序以及实现的目标等,这是名城保护规划的框架。框架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下一步具体方案的实施,所以定位一定要准确可行。

1.3历史文化保护的范围、层次不明确

保护的层次一般为四层,一是旧城区整体风貌格局,二是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包括地下文物相对集中的文物埋藏区),三是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是文物控制单位和未确定的历史文化遗存。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还要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风貌协调区。

2城市老城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的内容

2.1规划

城市老城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情况复杂,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必须用历史的、现实的、发展的、超前的、长远的思路来综合考虑问题,制定规划。保护什么?如何保护?都要经过充分的分析论证,在此基础上编制出完善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使城市的保护纳入法制的轨道。

在制定规划中坚持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采用先进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城市保护的方法、理论、经验和教训,兼容并蓄,取长补短。更新要坚持有机的更新,保护要多层次、分类的保护。

(2)提倡规划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建立起完善的规划决策体系,采取公示制,为公众参与提供多种渠道,以保证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

丽江古城和平遥古城能完整的保存至今,得益于科学的规划决策,早在1951年丽江地区政府就作出了“保护古城,另辟新城”的决策。平遥古城的保护也是遵循“保护古城,建设新区”的指导思想,政府带头从古县衙迁出。

(3)在制定城市保护规划时,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体现有机更新、特色保护的原则。

(4)规划要处理好近期和远期的关系,一定要体现一贯性、历史性、长远性、超前性。我们有些规划由于眼光短浅,且缺乏一贯性,使城市更新周期缩短,重复更新,造成经济损失。

2.2保护

在城市老城区历史文化规划中最关键、最难处理的就是城市保护问题,保护工作往往与近期利益和经济效益、短期的政绩产生尖锐的矛盾,一旦产生冲突往往牺牲的是城市保护,使城市保护工作处于非常艰难和被动的境地。

(1)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更新改造的高峰期,老城区、古旧建筑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因此,保护工作必须做在前面,应制定保护规划,统筹安排,形成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的完善的保护体系,并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

(2)要划定保护范围、分类指导,宽严适度,以利于城市的更新改造和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法国列入保护范围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6%,在一些行政省达到16%,而在一些城市则达到50%,受保护的古旧建筑有4万个。

(3)在保护中要有超前眼光,特别注重具有潜在保护价值建、构筑物的保护。2.3延续

在保护老城区古旧建筑及设施的基础上还要延续历史、创造历史,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特色和传统,创造城市新的不朽之作。

(1)在城市的更新和建设中要延续和发展城市的文脉,新与旧、现代与传统要有机结合,一脉相承,要有所发展和创新。罗马艺术博物馆跨建在一个发掘的罗马古建筑遗址上,现代建筑与古代残垣断柱及雕像形成一种对比,但又十分和谐,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2)要延续和发展城市的特色,对城市的特色进行分析、总结,在此基础上提高、升华、创新。

3城市老城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的科学发展

从以上我国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历史和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城市老城区保护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发展进程,由此更进一步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

3.1更新、保护、改造、利用相结合

更新和保护是一对矛盾的主体,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形成非此即彼的局面,因此在规划中处理好、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是规划的核心,应该做到在更新中贯穿保护,在保护中融入更新。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到泉州时提出:对现有的历史环境进行整治要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泉州古城保护中,通过高水平的规划、公众的参与,寻找到了保护、更新和发展的结合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2更注重环保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而城市污染也正以与其相同或更快的速度发展。工业化造成的水污染得不到解决,各类开发区和房地产活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已直接威胁了城市的发展。为此,城市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与研究的重点,但遗憾的是,许多城市的规划对环境的关注,还停留在各个污染点源治理的描述上,“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因此,进一步研究城市改造中的环境保护理论、手段和方法,完善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内容和条例,保证我国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已是刻不容缓。

3.3更加政策化、法律化

毫无疑问,城市改造是站在政府立场,以维护公众利益为己任,并以长远发展为目标。由于城市改造涵盖面广、跨度大,涉及的内容极其庞杂,影响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因此,城市改造规划的内容也在不同层次上体现了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政策。城市改造规划一经审批,即作为行政管理的基本依据。

3.4可持续发展

规划一定要体现一贯性、历史性、长远性、超前性。在急功近利的市场经济背景下,规划的“前瞻性”这一特征尤其重要。所谓“前瞻性”,应该说比过去常常提到的规划的“长期性”具有更深远的内涵,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确立,大大突破了传统城市规划10年、15年或20年的“远期”或“远景”的概念,而是要考虑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后的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城市规划的基本立场和普遍原则。

4结语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古城众多。因此,随着我国现代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老城区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的编制意义重大,且今后的规划实施及管理工作更显重要。

参考文献:

历史城市保护规划与设计实践.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