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地摊经济与城市管理十篇地摊经济与城市管理十篇

地摊经济与城市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1:44

地摊经济与城市管理篇1

关键词:地摊经济;城市;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1.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051-03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地摊经济也是日益活跃在城市周边。地摊经济以其少有的低门槛、低成本吸引了大批低收入人群。地摊经济由来已久,只是城市政府没有给予正式的名分,是一种民间默许的经济补充形式。但是,它的存在与发展对于城市生活和城市形象的塑造产生很大影响。

一、地摊经济的概念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由于其非合法性存在而被视为城市里的边缘经济形式。地摊经济对某一地区或城市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地摊摆设的使用面积、布局和摆地摊的时间等都既要方便当地居民,又不能影响城市形象和道路交通,也要方便管理,同时要考虑地摊经营者的成本和税收的平衡,这些还与所在城市的地域、区位、文化习俗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实践证明,对于地摊经济,只有通过合法的手段,规范和引导其发展,对于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地摊经济的由来

著名的古罗马城中有一个大型的露天跳蚤市场,它是罗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地方,成为游客来访的一道著名的风景线,露天跳蚤市场,也就是本文所讲的摆地摊,而这个跳蚤市场是规模更大,并有一定组织管理的小商品零售交易市场。

所谓城市,一是‘城’,二是‘市’,前者主要是居民集居的社会意义,而后者主要是一种经济的意义:在‘城市’里可以自由、方便、有效率地进行大量的交易活动。经济学上有个互惠性基本原理,如果不受外部的负面影响,一般的自由交易,都能增进交易双方的利益,同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所以我们要“大力推进城市化、发展和繁荣市场。由市场来主导城市经济。市场经济形式有正规和非正规之分,利用城市信息、交通、人多消费旺盛的优势,占据一定的城市空间进行加工小产品、给市民提供服务和小额商品交易,并且形成一种习惯的经济活动形式,这便是所谓的“地摊经济”。近年来大学扩招,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大学毕业生剧增,下岗职工连绵不断,就业需求增多,而市场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较少,他们为了生存,在街道两边、在码头、在车站等地方摆摊设点,以挣点外快。使地摊经济注入了新鲜的力量和有了新的发展变化。

三、地摊经济的现状

地摊经济由来已久,笔者常亲眼目睹小摊贩是在城管的严管之下“灵活应变”,将“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战略发挥得淋漓尽致。众所周知,城管之所以这么严打地摊,是因为其脏乱差的形象,影响市容,滋生小市民斤斤计较、唯利是图的劣根性。当然,这是某些管理者的意见,至于广大市民怎么看待地摊经济,必须通过调查来了解。近年来城管对小摊贩的管理力度减小了,而且小摊的形式也逐渐规范化。笔者在网上查了一下,发现许多经济学家都大力支持地摊经济的发展,支持全面解禁对地摊经济的限制,这是反映民意的意见。2014年,笔者就娄底城区地摊情况作了关于娄底摊贩生存状况的调查,在娄星广场、石马公园、孙水公园、城区学校附近等地方,发放调查问卷开展抽样调查。共发问卷120份,走访摊贩160余人次,调查市民220人次。调查了摊贩家庭信息、经营方式、收入情况、居住情况、教育状况、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调查市民对摊贩的看法以及与他们之间的经济关系。调查数据结果表明,娄底城区摊贩的工作时间长,收入不稳定、职业受社会的危险、生活水平一般,但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满意度相对较高。市民对摊贩的容许度较高,与摊贩有经济联系的占调查人数的78%。娄底地摊经济状况可归纳为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便民、利民,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购买需求。地摊商品包罗万象,价格低廉,其“短、平、快“的优势使交易更加活跃,并拥有一大批顾客群。由于其成本低,摊主无需高价出售商品就能获得利润,这也是地摊经济能够生存的重要原因。

二是提供了就业、创业机会,拉动了城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地摊提供了大量就业和创业的机会,并为地摊集结地带来了人气、商气。与商场、店铺一起造就了城市的繁荣。

三是非合法性。尽管地摊经济存在由来已久,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但其一直未得到法律上的认可并取得合法地位。

四是低成本性。摆地摊无需工商注册,无需交房租,无需支付雇佣工资,无需交税。摊主只需支付购买批发商品所需要的资金就能开张做生意。

五是规模小、非正式。地摊经济的规模一般比较小,一个地摊只有一到两个人经营,经营的商品种类少,数量也不多,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

六是流动性。地摊经济的经营没有固定的地点,也没有固定的时间,其经营方式灵活,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全凭摊主自由决定。

四、地摊经济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

地摊,作为市场经济中一个最底层的存在,对于市场的繁荣起的作用是不容否定的,对于城市经济确实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方便群众,活跃市场,有快捷的交易效率

绝大多数市民对摊贩的经营活动持肯定的态度。摊贩一般在远离大型超市或缺乏市场而又人口较多的地方出现,如,道口、工棚区等售卖日用品,这些都大大方便了消费者。消费者以低收入或无收入的人居多,打工者、学生等是他们的重要消费对象。地摊商品在消费者眼里是价廉物美,因为经营者几乎不需要多大投资,无需租门面店铺,流通环节少,经营灵活。同质商品售价较正规商场低,消费者可以以较低的费用获得较大的效用,节省双方的交易费用。

(二)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激烈的法治经济,在中国这个经济不发达,发展极其不平衡的国度里,要保障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有劳动岗位很难做到。只要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农村人口相继涌向城市,城市消化富余劳动力的承受能力受到严峻的考验。进城的人有的顺利找到工作,有的没法立足,不得已在城里摆摊张罗生意,再者,一些小商小产品的卖买确实宜于通过摆摊形式进行交易;这就决定了城市即使是现达城市地摊经济存在的必要。

(三)丰富城市生活

地摊经济从实物上看,好像是一种物质形态,其实还有的是以精神形态服务市民,能营造一种特殊的城市街头文化,丰富城市的精神生活,让外来的游客和本土市民体味着地方特色。北京的快板、长沙的街头象棋比赛、杭州的故事会等地兴起的“城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地方之一,那里欢声笑语,一片祥和;那里人才辈出,是民间艺术家的自由天堂。他们利用城市地摊展示、出售自己的作品和创意,就是地摊文化的一种升华。柳永有词《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纵观世界各地,但凡有底蕴,有文化的城市,“地摊经济”都较为发达,它不仅仅是一个商业聚集,更是一道人文景观。正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展示的那样,开放地摊经济也可以使城市更加繁荣。另外,地摊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街头文化,可以让游客和市民感受地方的特殊风味。调查中人们也表示支持地摊上出现更多的商品,如小吃、衣服、日用品、手工艺品等,从而使得地摊经济更繁荣,使得城市文化更加自然地展现。

(四)带动城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据调查,凡是经济活跃的城市,地摊经济是重要的活跃因子之一,它的活跃,能加快小商品的流通速度,增加服务量,服务业的引入和发展,带动区域内相关小商品的生产。如近几年在新九龙、新体育馆、孙水公园等地组织的大型农博会、年货展销会等等,就属于正规化的地摊经济,大大促进了其周边商铺的繁荣。另外,地摊经济也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五)有利于启发创业,促进就业

摆地摊对于有创业头脑的人来说,不仅是争取小利润,更是个获取市场信息的直接渠道,为创业提供市场和个人决策参考。许多个体企业就是通过个体老板了解和积累原始资本建立起来的。而且摆地摊投入小,技术要求不高,风险小、灵活性大、利润可观,经营方式易于复制,门路广阔,进退方便,多层次容纳就业人员。

五、地摊经济挑战城市社会管理

地摊经济属于非组织经济形式,经营区域分散,没有行业约束标准,自由化程度极高,经营不规范,给城市管理和经济活动制造麻烦也不少,其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没有行业标准,常发生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

因为摊贩的商品固然廉价,但是多数商品来源非正规厂商,商品质量得不到保障,消费者权益受到侵犯屡见不鲜。通过调查发现,被调查者中43%的人认为地摊上的商品质量一般,更有23%的人认为质量较差。事实上,地摊80%以上的商品是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以劣充优参与市场竞争,会扰乱商品市场正常的运行秩序。

(二)地摊影响市容、市貌并妨碍公共秩序

在地摊往往集中于交通要道或人口密集区,如学校、商超门口,公共活动场所等地方,见缝插针,摊点乱摆乱放是摊贩们的习惯,影响市容市貌,造成交通拥堵;兜售商品刺耳的吆喝声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所有的不良现象,在某种程度上给外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从而影响招商引资的质量。

(三)存在安全隐患

摆地摊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摊的主要商品通常是随用随食的生活食品或日常用品,他们的食品并没有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消毒处理加工,如凉粉、烧烤、煎饼之类,看起来比店铺中的同类食品便宜很多,消费者喜欢贪便宜忍住诱惑,盲目食用,身体健康因素受到潜在危害还不知;不仅如此,消费者在逛街时买的食品,吃完之后随手把食品包装丢在地上而造成环境污染。二是摊位不是固定的,谁占有谁取得。这样一些有利的地理位置就成了众多摊贩必争之地。摊贩法律意识淡薄,摊贩之间为了占据有利位置而大打出手,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危害社会治安。

(四)影响城市管理

以前曾有摊贩为了争地盘而大打出手,也有摊贩因为对城管的不满而拳脚相加,这些都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对地摊主来说,大多数认为城管管理严格甚至非常严格,而对城管来说,地摊经济的存在加大了他们的工作难度。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管与地摊主之间的矛盾,随着矛盾的突出,执法简单和暴力对抗就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了。

(五)损害正规店铺的利益

消费者在买了廉价便捷的产品之后可能会打消了在正规店铺的消费念头,使得正规店铺的商家收益减少。虽然笔者未对正规店铺的商家设立问卷调查,但通过询问一些商家了解到,如果小摊上的商品跟自己店面出售的商品类差不多的话,小摊的存在的确会或多或少影响正规店铺的经营收入。

六、解决城市地摊经济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国外经验借鉴来的发展对策

地摊经济确实存在问题,但是不能因噎废食把它彻底取缔。可以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一些成功的做法。地摊经济形式很普遍,无论是纽约、伦敦,还是巴黎、罗马,都有小摊贩、集市、夜市、周末市场、跳蚤市场等各种不同的地摊个体经营形式。那么,他们是如何治理的?法国对“跳蚤市场”约法三章定时、定地,轮流开办,只许在交通不受阻止、环境污染少的地方摆摊设点,宜于开设夜市就划定夜市区域。韩国,把地摊打造为为“道路文化”,美化摊位,把五花八门的摊子统一装饰为“旅游马车”,使零散的摊位变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在规范摊贩的行为上,采取行业协会式管理。所有摆摊设点者必须加入“小摊业主协会”,才可取的营业资格,同时必须服从行业管理。在我国香港地区,采取法制化手段管理小商小贩。

(二)政策法规对地摊经济的地位确立和支持

1.消除误会,不要认为地摊经济行为是城市发展的绊脚石,放开对地摊经济过多的束缚,不再“一律封杀马路摊点”和“有序开放马路摊点”。因为按照经济学原理,在不存在负外部性的情况下,只要是自由的交易,都能够促进双方的利益增进,这是种双赢的方案,而且地摊经济无须政府的投入,市场便能根据人们的需要自发形成,促进就业,增加小摊主的收入,而政府要做的只是少些限制。一份份路边摊解禁的地方性文件,则体现出了“权力的弹性”,彰显了民生权利与公共权力的互让性。公权力的“弹性”理论认为,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并非不可调和。“合法的决定往往并不是唯一的。行政职权的个案使用离不开行政主体的掂量、比较、评估、权衡和决定。这本身就隐含着对公权力的处分。”而现在,这场牵涉到数百万城市边缘群体生计的变革,说明公共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合法的决定往往并不是唯一的”。政府适当把握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矛盾这个度,在避免公共利益受损,哪怕对公共利益没有丝毫增加,只要对摊贩个体有益的前提下,政府不应干预和禁止摊贩的经营行为,反而要正确引导,营造环境,给城市的这些边缘化群体一个适合他们生存空间,因为他们生活稳定就是对公共利益的增加。

2.加快城市立法,给地摊经济一个合法的名分。在城市管理的实践中,地摊经济被视为违规经营的经济形式,而城市的社会生活中,它被许多市民所青睐。这种古已有之的经济形式为什么不被政府认可或许可经营呢?因为它没有取得正式营业执照,没交税,所以不受保护。但是它存在的合理性是明显的。从满足市民生活需要来说,应该允许它存在和发展,它也能创造社会效益。至于合不合法不是地摊经济自身就有的,可以放低入市门槛准予入市。有些城市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如,上海市2007年已出台了《城市设摊导则》,允许一部分小商小贩存在,并为他们颁发临时许可证。让地摊经济这个“私生子”变成地地道道合法“公民”。

3.加强对地摊经济的监管,提高地摊经济的品质。地摊经济是一种自由职业,无论经营场所还是经营项目都由摊贩自己决定,会引起经营场所的混乱,彼此抢夺有利的地理位置,在流通商品时,商人考虑的是如何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对商品的安全性、质量忽略不计。因此,政府既然让它合法化就必须加强监管和引导。指定经营地点和限制经营时间,规范商品入市手续,确保商品质量,避免地摊经营陷入混乱状态。

4.加强政府引导,促进经验交流。地方政府部门可以设立专门的管理咨询机构,对地摊市场进行一些专门调查研究,听取地摊主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对摆摊设点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其不盲目发展,同时,鼓励地摊主成立自治机构,选举机构代表,定期进行经验交流,也可以在政府的组织下,划定区域,规定时间策划较为大型的地摊展会,如农博会、年货团购等,这些都将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地摊经济是当前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城市政府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受到了政府、学界的普遍关注。地摊经济的出现和良性发展不仅具有推进城市经济协调的功能,更具有促进城市民生工程和就业问题解决的社会功能,为社会弱势群体、低收入阶层提供了生存空间和通过努力改变生存状态以及增加就业的机会。现代化城市对待地摊经济应持宽容之心,作为政府和职能部门则应更多地通过人性化科学管理,使地摊经济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抵消城市生活受影响的成本后尽量最大化,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多赢。地摊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必要的,它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地摊经济的双重作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切实加强管理和引导,营造出有利于地摊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使地摊经济走进新时代。让经济更加繁荣,让群众更加幸福,让城市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韩民春.国外地摊经济的启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06-14(10).

[2]朱铁臻.现代城市管理:21世纪管理学的重课题[J].城市管理,2003(1).

[3]王乔.城管员之死:警钟为谁而鸣?从崔英杰案看社会管理的模式[J].企业家天地,2007(1).

[4]张维迎.博男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地摊经济与城市管理篇2

关键词:摊贩;城管;外部性;交易成本 

1引言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国家发展进步的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遍布于各大城市的摊贩治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更好地规范城管与摊贩间的关系,是我国进一步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一环。 

对于城市摊贩问题的探讨,学者们多是从摊贩经营的特点以及城管执法的不规范等方面作为分析的焦点。我国目前处于转型时期,而转型过程中的体制改革等在使得国民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城市中大量的人员因年龄、知识、技能等原因而失业。由于摊贩经营的进入成本低,经营成本小,见效快,而且适应性强,灵活度大,因而成为了劳动力和时间等均较为充裕的的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经营方式之一。同时,我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要求摊贩必须持有卫生部门的健康证明,并在经营时进行注册登记,但由于登记注册的成本相对过高,且注册程序繁琐,摊贩大多没有按照上述规定执行,而是投机取巧进行经营,从而造成了摊贩经营的非法化,成为了城管执法的重点对象,并出现了暴力执法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摊贩多是由下岗失业人员及进城打工的弱势群体组成,国家的社会保障力度相对较弱,而且这一群体,作为城乡边缘人,经常遭受各种歧视,缺乏维护自身利益的话语权,加上政府部门的多头管理,滥设收费项目等,摊贩同样出现了暴力抗法现象。 

目前,针对城管与摊贩间的矛盾纠纷,一些城市提出了按照“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原则进行治理,或直接设置“摊贩中心”,但事实证明,这些办法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两者间的矛盾,甚至还有扩大的势头。 

本文结合了以往学者对两者之间特点的分析,首先对城管与摊贩的历史变迁进行了说明,然后以利益矛盾为出发点,从产权视角对城管与摊贩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2城管与摊贩的历史变迁及其现状 

我国城市管理部门,或称综合执法局(简称“城管”)是在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治理“脏乱差”而成立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简称“五四三”办公室)基础上产生的。20世纪90年代,为解决由于城市流动人口急速增长带来的城市管理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国家根据行政处罚法及其它相关法律的规定和原则,实施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综合执法改革。1997年,北京市宣武区成立全国第一个城市管理监察大队。至此,在民众中有着重大影响的城管才名正言顺地出现。有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尚方宝剑,全国各地城管纷纷招兵买马,职权更在一天天扩大。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为他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广阔舞台。 

目前城市管理部门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范围包括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管理(无证违法建设处罚)、道路交通秩序(违法占路处罚)、工商行政管理(无照经营处罚)、市政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城市节水管理、停车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环境保护管理、施工现场管理(含拆迁工地管理)、城市河湖管理、黑车、黑导游等13个方面。而本文主要是考察城管与摊贩之间的关系,因此集中于城管的处罚权与摊贩利益的关系。 

事实上,我国城管部门的产生与流动摊贩的变迁有密切的关系,在这里我们可以大概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1949年到1977年。这段时期的流动摊贩主要是农村中的私营商业者。国家把他们定性为劳动人民,但由于其生产方式落后,不符合国家“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要求,同时也为了让他们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共同致富,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改造的方式不像现在动用行政力量进行。而是以“团结——批评——团结”为思路,运用公私合营、合作小组、代销、经销等方式,把流动摊贩纳入到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流动摊贩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杜绝。 

第二时期是1978年到1996年,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部分剩余劳动力得到了解放,许多农民开始到城市谋生,由于流动摊贩市场准入低,成本

少,成为很多农民的谋生手段。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在加上全国开始大搞创建卫生城市活动,流动摊贩无疑成为城市治理的对象。城管部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不过当时的城管部门只是一个临时的机构,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其人员也不固定。他们主要的职责就是路边去赶摊贩,捡走路人丢下的垃圾等。 

第三时期是1997年到2005年,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出现了大量下岗失业职工,由于他们既无资金也没有有没有一技之长,再加上很多人都是岁数比较大的,因此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加入到了流动摊贩的队伍中去,影响城市生活的社会问题愈加严重,为此各地政府相继出台法律法规,把处罚权集中于城管部门身上,城管部门也正式的成为了地方政府的执法机构。 

第四时期是2005年至今,随着城管部门执法不规范和管理不严格,爆发了许多城管与摊贩的矛盾,有的甚至上升为暴力执法和暴力抗法,城管与摊贩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城管部门需要一次新的变革。 

从上面城管与摊贩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出,摊贩经济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它是转型经济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他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由于我国当前存在着庞大的收入微薄的弱势群体。广大农民和城市下岗工人等收入低,无法与先富起来的企业家、商人等一样付高额的租金在大商场、超市经营,摆摊经营成为市场准入低、成本少的谋生手段。同时由于价格便宜,很多低收入阶层也很喜欢在摊贩购买东西,这样可以降低他们的生活成本。小摊贩作为弱势群体以极低的成本维持生存,本身就是值得鼓励的。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转型中,摊贩经济能够吸纳一部分未就业人群,同时为许多人提供价格低廉的服务。这不仅缓解了社会的矛盾,同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因此说摊贩经济在我国目前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但是,目前摊贩经济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就是占道经营,道路作为公共产品主要在于实现人车分流,而摊贩经营占用很多道路对行人造成了很多不便同时对市容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次,一些经营食品等的商贩对道路和空气造成的污染,这些污染对周围的居民产生了很大的不好的影响。再者,由于我国摊贩缺乏管理,其流动性很强,设施简陋,因此其贩卖产品的质量很难保证,即使给购买者造成了损害也很难追究其责任。因此综上,依法规范流动摊贩势在必行。 

而目前我国城管执法也面临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相关的法律支持,目前城管的行政处罚权主要是相关政府部门的多部门让权。因此作为城管既没有上级部门,也没有下属单位,处境极为尴尬。而且行政处罚法只赋予行政机关相关的执法权,而城管是否属于行政机关,是没有相关法律支持的。 

二是城管执法过程中对执法程序的漠视,很多地区的城管在执法过程中自由裁量度大,即使是依据《行政处罚法》予以处罚也没有依据合理地法律程序,城管罚款是并没有相应的罚款标准,收缴工具也没有相应的程序支持。这样难免会滋生腐败现象。而且许多城管还是临时工或者短期合同工,即使发生腐败行为,也不能像公务员那样给予行政处分。执法过程基本是无约束的。

三是缺乏服务意识,城管作为城市管理者,宗旨应该是服务市民。相反,很多城管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服务者,而把自己当成管理者。因此在执法过程中带有许多个人主义,难免会发生暴力执法现象。 

四是录用执法人员程序不合理,且缺乏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岗位基本素质培训。目前城管队伍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他们中有短期临时工,有部队转业人员,甚至还有一些高学历人员。队伍的参差不齐会造成对城管管理的混乱,而且对于缺少一个法律约束和上级组织的机构,很容易造成执法不规范。 

3基于产权视角的制度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解决城管与商贩经济之间矛盾最主要的方面在于解决摊贩经济带来的外部性。这种外部性一方面体现在占道经营和环境污染上,道路和空气作为公共财产,人人都有使用的权利。但作为公共财产,通常任何一个成员有使用权,但没有交换权,个人份额不能资本化。权利不会因不使用而丧失,同时权利持有人一旦离开团体就不能再受益。公共财产并不必然意味着每个持有人对有关资源的使用量是均等的。个人可以使用一定份额的资源,但并不以某一特定的物质单位来表示。在这里我们把道路和空气看成是居民的共同财产,任何人都有使用道路和空气的权利。行人和居住在周围的居民有对干净道路和良好环境的权利,摊贩有在道路上摆摊的权利。行人在道路上行走一般不会对道路造成很大的破坏,同时周围居民一般也不会对环境造成多大的破坏,但是摊贩在道路上经营会对公共道路和环境产生负效应。这里的负效应主要是指对道路的污染和占用以

及对周围空气环境的破坏。而这种负效应并没有进入摊贩经营的成本中。而外部性的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产品的质量上,他们在经营的过程中经常缺斤少两,并且物品的质量和卫生很难保证。由于摊贩一般都是流动性作业,购买他们东西的消费者一般都是过客,所以即使购买的东西对消费者造成损害,也很难再找到当时购买的摊贩。因此对消费者损害的外部性也没有进入摊贩的成本中。 

之所以产生上面的外部性很大一方面是产权界定的不清楚,产权的一个主要作用在于使外部性内部化,在外部性内部化后,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行为的全部结果负责,而这是一个有效激励机制的先决条件。因此,产权的配置方式就要和所解决的外部性问题的特征相匹配。就外部性的波及范围,可能涉及私人,社区和全社会等几个层次,外部性能够在哪个层次上被内部化,就应该把产权配置给那个层次。如果某种外部性的波及范围只是少数几个人,那么产权就应该界定给私人,如果外部性的波及范围主要是周围的居民,那么产权就应该界定给社区,如果外部性的波及范围是全体公民,那么产权就应该界定给全体社会。 

然而,我们城管在执法的过程中主要是使用驱赶、罚款和没收摊贩物品等手段试图消灭摊贩经济。这样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还会产生另外的问题。作为法律意义上没有界定清楚的城管,作为政府的人,其职责应该是消除摊贩经济的外部性。但是许多城管在执法过程中暴力没收属于摊贩的物品。他们没收的物品大多属于小商贩的劳动所得,属于商贩们的私有财产,从产权的角度说,其产权界定应该属于商贩,因此,除法院强制执行外,其他机构无权没收属于商贩们的私有财产。因此产权界定不清楚是导致城管暴力执法和摊贩暴力抗法的根源所在。 

因此,就摊贩经济而言,如果摊贩造成外部性的波及范围是全社会,就应当把产权——主要指道路使用权和环境权——界定给全社会。如果摊贩造成外部性的波及范围主要是社区,那么就应该把产权界定给社区。因为如果产权界定的不清楚,会使消除外部性的成本非常高。进而使得外部性无法消除。我们假设摊贩具有占道和污染环境的权利,那么路人为了要求宽敞干净的街道和良好的环境,可以支付给摊贩一笔费用以便能消除这种外部性。但是由于道路和空气不能排他的使用,难免会有搭便车行为,要想在所有行人之间达成一个协议将要花费很大的费用,可以想象,虽然宽敞干净的道路对每个行人的价值总和超过摊贩占道污染对摊贩的价值,但由于达成协议的交易成本很高所以外部性很难消除。反过来,假设行人拥有宽敞干净道路和清洁空气的权利,因此摊贩要想使用道路要经过所有行人的同意,假设摊贩想要获得部分在道路经营和排污的权利,他就要一一与所有者签订合同,其成本也是很大的,因此协议很难达成,这种外部性很难消除。但如果根据外部性波及的大小,把产权界定给那些外部性影响最大的那些人,那么达成协议的交易成本将会降低很多,协议也就容易达成了。 

4政策建议 

要想解决摊贩经济和城管之间的矛盾,关键应该从制度层面上解决摊贩经济的外部性。根据上面的论述,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分区域管理的办法,对于那些摆摊会造成通行不便,严重影响市容的地方,比如广场、车站和主干道两侧等,其外部性的波及范围很大,因此应该绝对禁止在该区域摆摊。这种地方的管理应该有市政府来进行。而对于那些妨碍行人和影响市容较少的地方,其外部性的波及范围中等,应该在区政府的管理下,在对摊位的规模、经营时间和经营范围有一定的限制的情况下有条件的进行摆摊。而对于那些像住宅区,社区等其外部性主要影响本辖区的居民的地方,应该把权力界定给社区,由社区和摊贩进行协商,把外部性内部化。 

根据上面的安排,一方面解决了由于产权界定不清所导致的外部性难以内部化的情形,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摊贩的流动性,使得摊贩能够在相对固定的地方集中经营。而这种集中经营可以解决对消费者损害所造成的外部性。摊贩在市场的作用下优胜劣汰。此外摊贩之间的相互依赖还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即平均成本降低。产生规模经济的原因包括共同利用相关的电力供应和水源供应等设施。同时对于消费者,也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比如在消费者买菜的时候通常不止买一样,各种摊贩在一起消费者就不必东奔西走到处寻找,只需在一个地方就基本可以买到需要的全部物品。 

地摊经济与城市管理篇3

关键词:摊贩;城管;外部性;交易成本 

1引言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国家发展进步的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遍布于各大城市的摊贩治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更好地规范城管与摊贩间的关系,是我国进一步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一环。 

对于城市摊贩问题的探讨,学者们多是从摊贩经营的特点以及城管执法的不规范等方面作为分析的焦点。我国目前处于转型时期,而转型过程中的体制改革等在使得国民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城市中大量的人员因年龄、知识、技能等原因而失业。由于摊贩经营的进入成本低,经营成本小,见效快,而且适应性强,灵活度大,因而成为了劳动力和时间等均较为充裕的的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经营方式之一。同时,我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要求摊贩必须持有卫生部门的健康证明,并在经营时进行注册登记,但由于登记注册的成本相对过高,且注册程序繁琐,摊贩大多没有按照上述规定执行,而是投机取巧进行经营,从而造成了摊贩经营的非法化,成为了城管执法的重点对象,并出现了暴力执法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摊贩多是由下岗失业人员及进城打工的弱势群体组成,国家的社会保障力度相对较弱,而且这一群体,作为城乡边缘人,经常遭受各种歧视,缺乏维护自身利益的话语权,加上政府部门的多头管理,滥设收费项目等,摊贩同样出现了暴力抗法现象。 

目前,针对城管与摊贩间的矛盾纠纷,一些城市提出了按照“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原则进行治理,或直接设置“摊贩中心”,但事实证明,这些办法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两者间的矛盾,甚至还有扩大的势头。 

本文结合了以往学者对两者之间特点的分析,首先对城管与摊贩的历史变迁进行了说明,然后以利益矛盾为出发点,从产权视角对城管与摊贩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2城管与摊贩的历史变迁及其现状 

我国城市管理部门,或称综合执法局(简称“城管”)是在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治理“脏乱差”而成立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简称“五四三”办公室)基础上产生的。20世纪90年代,为解决由于城市流动人口急速增长带来的城市管理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国家根据行政处罚法及其它相关法律的规定和原则,实施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综合执法改革。1997年,北京市宣武区成立全国第一个城市管理监察大队。至此,在民众中有着重大影响的城管才名正言顺地出现。有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尚方宝剑,全国各地城管纷纷招兵买马,职权更在一天天扩大。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为他提供了施展拳脚的广阔舞台。 

目前城市管理部门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范围包括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管理(无证违法建设处罚)、道路交通秩序(违法占路处罚)、工商行政管理(无照经营处罚)、市政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城市节水管理、停车管理、园林绿化管理、环境保护管理、施工现场管理(含拆迁工地管理)、城市河湖管理、黑车、黑导游等13个方面。而本文主要是考察城管与摊贩之间的关系,因此集中于城管的处罚权与摊贩利益的关系。 

事实上,我国城管部门的产生与流动摊贩的变迁有密切的关系,在这里我们可以大概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1949年到1977年。这段时期的流动摊贩主要是农村中的私营商业者。国家把他们定性为劳动人民,但由于其生产方式落后,不符合国家“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要求,同时也为了让他们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共同致富,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改造的方式不像现在动用行政力量进行。而是以“团结——批评——团结”为思路,运用公私合营、合作小组、代销、经销等方式,把流动摊贩纳入到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流动摊贩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杜绝。 

第二时期是1978年到1996年,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部分剩余劳动力得到了解放,许多农民开始到城市谋生,由于流动摊贩市场准入低,成本

[1] [2] [3] [4] 

少,成为很多农民的谋生手段。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在加上全国开始大搞创建卫生城市活动,流动摊贩无疑成为城市治理的对象。城管部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不过当时的城管部门只是一个临时的机构,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其人员也不固定。他们主要的职责就是路边去赶摊贩,捡走路人丢下的垃圾等。 

第三时期是年到年,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出现了大量下岗失业职工,由于他们既无资金也没有有没有一技之长,再加上很多人都是岁数比较大的,因此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加入到了流动摊贩的队伍中去,影响城市生活的社会问题愈加严重,为此各地政府相继出台法律法规,把处罚权集中于城管部门身上,城管部门也正式的成为了地方政府的执法机构。 

第四时期是年至今,随着城管部门执法不规范和管理不严格,爆发了许多城管与摊贩的矛盾,有的甚至上升为暴力执法和暴力抗法,城管与摊贩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城管部门需要一次新的变革。 

从上面城管与摊贩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出,摊贩经济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它是转型经济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他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由于我国当前存在着庞大的收入微薄的弱势群体。广大农民和城市下岗工人等收入低,无法与先富起来的企业家、商人等一样付高额的租金在大商场、超市经营,摆摊经营成为市场准入低、成本少的谋生手段。同时由于价格便宜,很多低收入阶层也很喜欢在摊贩购买东西,这样可以降低他们的生活成本。小摊贩作为弱势群体以极低的成本维持生存,本身就是值得鼓励的。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转型中,摊贩经济能够吸纳一部分未就业人群,同时为许多人提供价格低廉的服务。这不仅缓解了社会的矛盾,同时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因此说摊贩经济在我国目前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但是,目前摊贩经济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就是占道经营,道路作为公共产品主要在于实现人车分流,而摊贩经营占用很多道路对行人造成了很多不便同时对市容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次,一些经营食品等的商贩对道路和空气造成的污染,这些污染对周围的居民产生了很大的不好的影响。再者,由于我国摊贩缺乏管理,其流动性很强,设施简陋,因此其贩卖产品的质量很难保证,即使给购买者造成了损害也很难追究其责任。因此综上,依法规范流动摊贩势在必行。 

而目前我国城管执法也面临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相关的法律支持,目前城管的行政处罚权主要是相关政府部门的多部门让权。因此作为城管既没有上级部门,也没有下属单位,处境极为尴尬。而且行政处罚法只赋予行政机关相关的执法权,而城管是否属于行政机关,是没有相关法律支持的。 

二是城管执法过程中对执法程序的漠视,很多地区的城管在执法过程中自由裁量度大,即使是依据《行政处罚法》予以处罚也没有依据合理地法律程序,城管罚款是并没有相应的罚款标准,收缴工具也没有相应的程序支持。这样难免会滋生腐败现象。而且许多城管还是临时工或者短期合同工,即使发生腐败行为,也不能像公务员那样给予行政处分。执法过程基本是无约束的。

三是缺乏服务意识,城管作为城市管理者,宗旨应该是服务市民。相反,很多城管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服务者,而把自己当成管理者。因此在执法过程中带有许多个人主义,难免会发生暴力执法现象。 

四是录用执法人员程序不合理,且缺乏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岗位基本素质培训。目前城管队伍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他们中有短期临时工,有部队转业人员,甚至还有一些高学历人员。队伍的参差不齐会造成对城管管理的混乱,而且对于缺少一个法律约束和上级组织的机构,很容易造成执法不规范。 

基于产权视角的制度分析 

地摊经济与城市管理篇4

【关键词】流动摊贩;生存;发展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小城市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骆家塘由原本的水库移民村发展到现在的商业繁荣地段,它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繁荣的摊贩贸易。这些流动摊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他们的生存方式、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对于市容市貌产生可大可小影响,也对骆家塘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关系,他们与城管、政府之间需要加强联系,与之规模化、规范化以及合法化。

一、流动摊贩的生存原生态

骆家塘地处浙江金华郊区,在浙江师范大学前大门占尽商机,瞄准了浙江师范大学师生们的一切需求,这是骆家塘人发达的开始,也是流动摊贩萌芽的开始。从区域上来看,流动摊贩出现在学校周围,商店附近以及马路等人流量较大的敏感地带,相同种类流动摊贩一般在同一区域。其中像早点铺等小吃摊,主要分布在各个主要路口。从人员构成来看,流动摊贩人员主要有四类:下岗工人、外来务工人员、自产自销的农民、待就业人员。从销售品种来看,流动摊贩经营品种以果蔬、小吃、熟食及服装类为主。从摆摊时间来看,流动摊贩一般出现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时段,从经营时间上看,很多的摊贩每天的经营时间保持在10个小时以上,甚至有些摊贩晚上根本就不收摊。为了可以多做点生意,有的摊主就睡在摊点。

二、流动摊贩的特征分析

(一)流动摊贩主体多为社会性弱势群体。流动摊贩们的年龄普遍分布在40~60岁,受教育大多只有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大多是至少有2个孩子的多生育家庭。他们要在一段时间内大幅度改善生活状况是很难实现的。

(二)流动经营收入是摊贩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生活压力较大,负担沉重。流动摊贩的流动经营是其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一来源需要负担多项家庭支出,日常开销、子女教育及疾病医疗为主要的三大块。

(三)流动摊贩对城市管理的满意程度较高。流动摊贩成本低,管理费用低。对于城管的执法力度、方式,流动摊贩们还是可以理解的,并无存在过强、过硬的执法,对目前的经营情况也是比较满意的。

(四)流动摊贩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方便、经济的服务。骆家塘流动摊贩种类多样,而且商品价位较低,能基本满足居民的一般需求。而且,摊点靠近人流量大的地段,对于居民出行购买,甚是方便。另外,流动摊贩对于市场的需求变化有极强的应变能力,能很快根据市场变化,迅速调整自己的经营内容,以迎合消费者的需要。

三、流动摊贩现存问题

(一)流动摊贩自身问题。流动摊贩一般以农民、下岗、待业、外来务工人员为主,流动摊贩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一般未经过就业培训,道德素质偏低,诚信度不高,也没有一定的法律和食品安全的知识,对政府的相关管理规定也缺乏一定的了解。

(二)流动摊贩间的问题。流动摊贩之间存在着恶劣的商场竞争,他们一般会统一价格,而在流动摊贩之间,还存在排他性保护主义观念,一旦有同类的摊贩注入,以前形成的摊贩群体会自然而然地团结在一起,抵触新“势力”。

(三)流动摊贩与城管间的问题。骆家塘的流动摊贩有禁止设摊、规范设摊和限制设摊三种。有些流动摊贩一年缴纳数千甚至上万的管理费用才可在规定的区域设摊经营。有些流动摊贩则掌握城管执法队员的巡查规律(周一至周五以及双休日的下午可以摆摊),与城管执法人员打游击战,发现一次罚5元。

(四)流动摊贩与消费市场间的问题。流动摊贩可以逃避了各种税费、店面费,商品价格普遍低于商店商品,而大多消费者喜欢购买价格更为便宜的商品,而正常的市场商户在租金、税费等费用的压力之下,退出市场,变身流动摊贩,使我们正常的经济秩序被扰乱。

四、流动摊贩发展途径

(一)从流动摊贩个人角度而言:1、建立流动摊贩人员的就业培训机构,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2、加强流动摊贩法律法规、食品安全知识以及城市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的了解。3、向流动摊贩宣传为商之人的诚信意识的和公民意识的重要性。

(二)从城管角度而言:1、不断完善城管执法的法律法规,提高城管执法权威,使城管执法部门能够得到流动摊贩更大的认同,与其他部门协调过程中能有足够的权威和独立性,解决合法性不足的问题。2、无论是城管还是执法部门,都应该在尊重“人”的前提下进行管理规划,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管理目标,鼓励流动摊贩建立自治组织,进行自我管理,并与城管部门之间建立良性互动的关系。3、城管执法应该因地、因时制宜规范执法,采取“疏诸结合”方式。4、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评价体系。将民生问题纳入政绩考核;改变城管内部考核制度,以激励为主的考核方式。

(三)从消费市场角度而言:1、管理和引导双管齐下:采取统一化管理;开辟“绿色市场”来引导,这些场所应尽可能避开住宅区和交通主干道,且政府不能随意取缔挪用。2、注入传统文化和创意文化开辟流动摊贩的市场,提升流动摊贩的档次;将社区内的摊点按有关管理规定统一调整布点。3、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流动摊贩的基本生活。4、建立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网络;坚持管理与服务并举,变管理为服务;专业队伍管理与群众参与互动,激发群众参与“市貌管理”的积极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真正做到流动摊贩得以较快发展,需求突破,仍需要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努力。坏的摊贩经济导致脏乱差,而好的摊贩经济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美好。

参考文献

地摊经济与城市管理篇5

[关键词]分类管理;以人为本;疏导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171-01

1当前城市小摊贩管理中的问题

1.1小摊贩的特征及给城市管理带来的问题

小摊贩一般都是居住于城市当中或者居住在城市郊区,由城市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社会弱势群体构成。小摊贩依赖于城市市场的经济特点决定了小摊贩只有在城市中才能生存,同时城市的产业布局与人力价格又与小摊贩形成了互补,所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城市管理者与小摊贩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小摊贩给城市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占道经营、影响城市的交通、影响市容市貌、环境污染等方面,还有出售盗版黄色音像制品。这些问题涉及交通、卫生、工商等多部门,需要多部门联合执法,联合执法又是有效但不经济的做法,而在执法过程中经常发生冲突,冲突中的突发事件往往导致普通事件影响范围的扩大,甚至变成,这使得小摊贩的问题也更加突出。

1.2城管执法体制给城市管理带来的问题

城管的建立目的是维护市容市貌,保障居民的生活质量,但近年来,有关城管与小摊贩之间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经常发生,部分问题甚至演变为刑事案件,极大地损害了政府形象和城管形象。除此以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扩大,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同时城市市场的扩大,城市原有的小摊贩市场的饱和,必然导致城市当中的小摊贩尤其是流动摊贩日益增多,各种违法违规现象层出不穷,为了治理这些现象,政府需要将大量的资金、人员和精力用于市容市貌管理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当中,相应地,其他方面的资金、人员和精力便会受到挤压,对整个城市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当前城市管理中的治理方法

当前城市管理中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堵”与“疏”,第一种方法是依靠以城管为代表的包括工商、交通等部门的执法队伍通过取缔治理小摊贩来维护市容市貌,这种方法最容易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无法做到预防二次违法违规的目的,形象点说就是一种“一次性执法”;第二种方法则是通过对小摊贩的疏导治理,以维护城市形象和秩序为前提的条件下,综合考虑各类小摊贩的利益诉求和城市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使得小摊贩作为城市经济的组成部分,实现城市与小摊贩的和谐发展。

3如何实现分类化管理

3.1小摊贩的分类

城市小摊贩的分类化管理的前提是摊贩的分类,小摊贩除了分为流动摊贩和固定摊贩以外,更重要的是以小摊贩出售的商品和服务作为分类的依据,同时也要考虑到其所属家庭的实际情况,不搞“一刀切”。家庭收入是判断小摊贩的首要条件,对于市场较大、收入较高的小摊贩应鼓励其固定经营,领取相关营业执照,使之转变为个体户;对于市场较小、收入较低的群体,应考虑小摊贩所在家庭的人口和平均收入,优先照顾困难群体,体现政府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小摊贩的经营商品也是分类管理的重要依据,特别是能反映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小摊贩应合理规划保护,实现传承城市的文化与传统,对于出售农产品的小摊贩(这是流动摊贩的主体),也是城市管理中的重点,则要充分考虑到周边居民的实际情况,周边居民是小摊贩的最终消费者,居民的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是小摊贩存在和发展的动力,要解决好城市当中的小摊贩问题,就必然要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行政手段代替不了市场选择,市场的问题主要还是要依靠市场来解决,而方便的管理既是城市管理者与小摊贩和谐共存的必要保证,也是减少冲突纠纷的重要举措。

3.2政府的管理

地摊经济与城市管理篇6

【关键词】小摊贩;市政监督者;纳什均衡;博弈树

一、小摊贩与市政监督者博弈的可能性

小摊贩的出现是社会转型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等现象而出现的。这类群体主要包括城市下岗人员和滞留在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说,他们是就业最困难的群体。以下岗职工为例,根据调查,目前国企下岗职工下岗3年以上的占51%,平均年龄40岁,初中文化程度以下者占40%,初级工及没有技术等级者占50%,这部分人员在劳动力市场几乎没有竞争力(2006,陈佳贵)。滞留在城市无业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就更低了。他们的存在反映了现有就业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要使小摊贩退出与市政监督者的博弈,除非扩大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结构的容量。我们知道,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政府有绝对的责任向社会,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公共产品。但是,从上面的博弈困境可看出,某些地方政府的公共产品输出是失败的。市政监督者与地摊小贩博弈困境的出现,否定了地方政府的服务能力和发展理念。任何公共产品的输出都是有限的,如何调整输出结构,是要把主要的输出放在城市形象上,还是放在民生问题上,体现了地方政府的发展理念,“小摊贩”是社会转型和改革政策的成本承受者,而他们与市政监督者的博弈困境的体现了许多地方政府忽视民生问题,却草率而不负责任的通过市政监督者对小摊贩的驱散来勉强而僵硬的维持城市形象。通过忽视民生问题的解决,超越当前的社会发展状态和经济发展水平来盲目追求城市形象,是地方政府“形式主义”政绩观和错误发展观念的体现。就是市政监督者与小摊贩博弈困境的深层根源。

二.小摊贩与市政监督者博弈的过程

1.博弈主体有两方。一方为小摊贩,他们大多没有固定的工作,仅靠摆小摊为生。经营规模相当小,经营范围主要涉及食品、低级生活用品等,经营地点极不稳定;另一方为政府人市政监督者,他们的义务是维护市容整洁。

2.假设小摊贩的行动空间包括两种选择摆摊和不摆摊。市政监督者的行动空间也包括两种选择:管理和不管理。

3.假设某地小摊贩的数量为n,小摊贩的边际成本为C1,销售价格为p,销售量为Q,利润为;市政监督者管理成本为C2(随管理力度的增大而增大),每次管理的得益为Y(),边际管理得益为f,为了分析方便,假设C1、f为常数。

4.为了生存,小摊贩会尽一切可能出来摆摊经营,除非得知一定会被取缔。而市政监督者只有当取缔小贩主的收益能弥补管理成本时才会采取行动。假设小摊贩被检查取缔的概率为q,且一旦被查处即被没收全部产品。

5.完全信息,双方对行动空间和收益函数能准确认识,且各主体完全理性。

三、政策建议

1.地方政府应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

地方政府应切实落实党中央的精神,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维护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尊重人权,在政府管理和服务中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面对城市形象与民生问题的冲突,地方政府必须分清主次矛盾,坚持民生利益优先,城市形象则应当在民生问题取得较好解决的前提下兼顾。

2.建立健全制度法规维护民生利益

第一,适当调整制度法规,维护民生利益。地摊商贩,已成为城市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我们无法漠视其存在。政府应当在法律上承认其合法地位,允许其一定程度的合法存在,即在城市主干道应严格管理,限制商贩的存在。但在城市的非主干道,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应修改制度法规,放宽限制,允许地摊商贩的存在。

第二,建立政府与地摊商贩之间长期、稳定、有效的对话协商机制。我们认为在现实中较为切实可行的是听证会制度。政府应定期举行听证会,由政府相关部门领导与地摊商贩所选派代表就此问题进行平等协商。地摊商贩代表可以以城区或街道为单位,选派产生。

第三,应及时出台关于城市规划与流动人口生存问题的精确立法,出台对于违法与合法临界状态行为的法律解释。制定有关无业与失业人口就业,卫生,医疗及教育等社会保障问题的相关法律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再就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管理规划法》来填补现有法律法规上的不足。

第四,加强现有法律法规及行政管理条例的立法,扩大法律调整保护的范围,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增加关于小经营者的规范性条文。

第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最大可能地减少弱势群体的数量。加强中央与地方财政下发的对于城市贫困人口及外来人口的救济款的立法保护,做到专款专用。建立长期与稳定社会补助款来源基金会,并予以立法保护。改革相关户籍管理制度,给予城市外来人口市民身份,予以相应的社会保障。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失业问题。

3.改善城市管理方式

第一,加强市场规划,与建立健全城市市场准入制度,对于分散的、临时的、流动的小经营者应予以统一规范管理,例如根据城市布局合理设立统一集贸市场,减免营业税与摊位费。灵活处理尚不能完全解决经营甚至生存问题的摊贩经营活动,例如,上海市正在准备实施的“解禁”试点措施。

第二,在有关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中界定城管的执法范围。通过严格界定城管的执法范围,确定哪些领域城管可以执法,哪些领域专属于其他行政部门管理,城管不能进入。城管和其他部门的管理职能有交叉和冲突的执法领域,应如何划定执法权限,避免形成“有利益就争着管、无利益就没人管”的局面。

第三,城市管理人员应当文明执法,禁止在执法过程中使用暴力。目前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还基本属于行政领域内,如果能够认定城管执法是行政执法的一个组成部分,立法就应赋予其法定的执法手段。这种执法手段还应和城管的管理职能相对应,如调查权、罚款权,当然,这也首先要在立法中得到确定。所以,要善待小贩,城市管理者的思想观念还得有一个转变。一些城市的管理者没有从心理上接纳小贩,没有将小贩视为城市的一员。

4.市政监督者的具体措施

(1)对引导进入正规大型集贸市场或超市内经营的困难户,可以享受市政监督者与开发商协商的减、免、缓交费待遇,即根据困难户各自的困难程度,实施多种收费办法,有的全免、有的减半收费、有的减免三个月或半年不等。(2)对引导入驻商业区合伙租赁门店经营的困难户,由市政监督部门代为向政府申请定期、定额的租金补助费,让其减轻入店的经济负担,平稳度过开业难关。(3)对引导进入市政规范区域内摊位(含群摊、散摊、定点摊、定时摊、轮时摊、夜市摊、临时产销点等)经营的困难户,其帮扶的形式也有多种多样:①有的以老弱病残人员家住地点就近选择显眼位置安排其经营摊位,个别的还帮助其摆摊和收摊;②有的视困难情况减免收费金额;③有的给予一次性补贴、资助;④有的与城管结成帮扶对子,扶志帮困。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张德勇.逃税规模的衡量[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

地摊经济与城市管理篇7

【关键词】城市管理;流动商贩;规范化经营

随着社会剧烈转型期的到来,社会结构变迁所导致的社会分化日益加剧,我国社会性弱势群体的社会问题也更加复杂化,所引发的社会风险正在与日俱增。流动商贩作为社会性弱势群体的一类代表,面临着经济上的贫困化、政治上的边缘化、关系上的封闭化等问题。此外,社会舆论聚焦于流动商贩与城管之间的矛盾上。因此,流动商贩的生存现状和制度管理已经不仅关乎民生,更关乎影响社会稳定及和谐发展。

流动摊贩,是指无固定经营场所无营业执照无注册资金,也没有合法摊位证且流动性大的摊贩。通常,流动摊贩被认为是破坏正常经济秩序,逃避国家税收,影响交通畅通及安全,并对城市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为了让社会和政府对这一群体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以便更好的处理矛盾,实现社会的两性运行与和谐发展,笔者以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对无锡市南长区流动商贩进行了抽样调查。

一、研究方法

调研地点为无锡市南长区芦庄菜场附近、乐购广场和中桥疏导点等三处,这三个地点,是南长区流动摊贩较为集中的地区,调查对象分为二个部分:一是流动摊贩,内容主要是对其自然状况及其家庭经济等状况的调查;二是流动摊贩的顾客和城市市民,主要调查其对流动摊贩管理的建议调查采取的是随机抽样进行问卷调查并配以访谈方式。此次抽样调查,共发放流动商贩问卷90份,回收85份,回收率94%,其中有效问卷80份,有效率88.9%;市民问卷100份,回收96份,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为90份,有效率为90%。

二、调查数据与分析

(一)流动商贩结构特征

调查对象中,商贩65%来自安徽,11%来自苏北地区,受经济因素影响来到无锡从事流动摆摊。农村户口占总数的80%,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为85%。需求是造就市场的最好的温床,我国城乡和地区差异的内在缺陷,以及城市中大量存在的多层次的消费群体直接催生了流动商贩。在针对市民的问卷调查中,数据显示44%的市民经常在流动商贩处购买商品,15%的市民选择从来不。

流动商贩87%属于社会性弱势群体,主要由退休人员、失业下岗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组成,其家庭经济收入来源统计数据显示(见表1),61%的流动商贩表示,流动经营是其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仅26%的商贩表示正式工作与社会福利收入为其收入主要来源。仅18.7%的流动商贩月平均收入在2100元以上。

(二)流动摊贩经营特征

根据问卷统计84%的流动商贩居住在摆摊地点附近。无锡市南长区流动商贩的分类如表2所示,大约分为四类,一类是经营果蔬海鲜等的摊贩;一类是提供小吃熟食摊贩;再就是提供服装饰品的摊贩;以及生活用品的摊贩。其中以小吃熟食居多。流动商贩经营的商品或服务的一般特点为:品种多,门类齐全;商品和服务的单价比较低,满足了一般民众的需求;距离居民区比较近,方便顾客灵活。流动商贩职业风险高、流动性强,但具有相对稳定性,“我只要一开始就摆在这个地方,下次别人占了我的地方,我就可以和他吵,大家都这样”刘叔叔在接受调研时这样表示。虽然城管查的很严,但63%的商贩表示,只要不在主干道或交通要道上摆摊,能够注意摊位卫生,与城管之间的矛盾不大,74%的调查对象认为影响他们摆摊的主要因素为天气及身体状况。

(三)流动商贩生活状况

1、住房条件差,15%的商贩租住棚户,47.5%的商贩租住平房且无独立的卫浴设施。

2、社会资源网络封闭,78%的商贩有家人陪伴,但无论是有家人陪伴的还是没有家人陪伴的商贩,都与无锡本地市民来往很少,来往较多的仅占10%,67%为一般不聊天,除非有事情。43%的商贩选择一般有事情会寻求一同来无锡的老乡或者亲戚帮忙,以血缘和地缘为主的乡村关系是其社会关系的主要维系。

3、精神文化生活困乏,城市市民在节假日和周末拥有丰富的精神娱乐和文化生活.他们可以看聊天、上网、看电影、逛街等。而商贩的精神娱乐方式困乏。有11%的人选择空闲时间看电视,睡觉的占到22%,打牌的占13%,做家务的占23%,而其他方式的占1%。由于,商贩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其社会资源网络封闭,通常把自己困在狭小的空间里,一方面确实减少了商贩们的额外开支,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而另一方面使他们和城市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

4、社会关系复杂,主要为老乡之间接触多,同基层政府关系冷漠,同城管矛盾较为缓和;同行的关系融洽、同本地人的关系一般。

首先。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老乡关系是关系融洽的基本保障。老乡关系使他们在经济问题上产生恶性竞争等冲突的可能性不大。其次。同行是相互辅助,共抗风险的重要力量。由于他们都面临着政府有关部门的追查、取缔和罚款等各种风险,所以团结起来,相互辅助、照应成了他们建立友好关系的重要方式。再者,问卷显示,86%的商贩表示,近年来无锡市城管执法文明,与城管的矛盾较为缓和,但80%的商贩受到过城管的警告。最后,流动商贩一般租房租住与基层政权——社区办事处,关系较为冷漠,很少去社区办事处的占78%。

三、对流动商贩生存现状的对策分析

(一)商贩方面

商贩应自觉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不占道经营,保护环境卫生。并且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职业素质。同时,参与政府的相关职业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

(二)政府方面

政府应转变职能,完善立法,完善城市空间规划。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政府有必要转变自己的管理方法和模式,使政府职能逐步由管理型、控制型转变为服务型,变制追缴为疏通化解。流动商贩作为一个非正规就业群体,在城市中不得不选择自我就业,由于污染环境占道经营,政府对流动商贩采取了禁止措施,禁止政策带给政府的是高成本低收益,更为重要的是流动商贩丧失了非正规就业的机会,而南京市实行的十二分制,这一模式是解决流动商贩问题的创造性的尝试,为改进目前流动商贩治理状况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四、结语

虽然商贩的经营活动与城市管理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但是,政府部门在不断探索流动商贩城市管理的新道路,如:2007年《上海城市设摊导则》开始实施;南京市一些区的街道早在1995年就对流动摊贩“放行”,并采取了“十二分制”考核。2012年7月1日《无锡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开始施行,标志着无锡市流动商贩城市管理开始了新探索,《条例》第三十条首次规定:在不影响群众生活、交通通行以及市容和环境卫生的情况下,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可以确定特定路段、时间段,允许摆摊设点。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m].武汉:华中科技出版社,2005.

地摊经济与城市管理篇8

[关键词]城市流动摊贩;服务;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20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20-0088-02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流动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流动摊已悄然成为城市的一个挥不去的符号。如何规范和管理好这些流动摊贩,全国的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做法,有的管理效果较好,有的则不尽如人意,甚至造成一些不好的社会影响,在此笔者也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城市流动摊贩存在的原因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特点和城市风格,对于城市的发展定位各不相同,因而对于流动摊治理的措施也会有所差异,这就需要我们首先来分析城市流动摊的构成及其形成原因,从而对症下药。从全国许多城市的观察分析来看,流动摊的构成大致有以下几种:①外来人员,即来自于外省或外地区的闲散人员;②退休、下岗及一些无业人员;③城镇边缘的一些农民;④部分老弱病残者;⑤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增失业人员;⑥部分在职人员,即本身有正式工作,想赚点外快的人。这些流动摊贩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①流动人口增多。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农村闲散劳动力增多,大量人口开始向城市和发达地区流动;②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成熟,一些高科技不断应用到生产中去,原来单纯依靠劳动力投入的部门已经慢慢转变为依靠资金和技术投入为主,扩大就业的政策扶持和提供的就业岗位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一个较大的就业缺口,因此,一些下岗或失业人员把摆摊设点作为一个谋生和积累资金的渠道和手段;③历史原因。一些城乡结合部的农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把自己种出来的东西拿到城市里去卖,自产自销,无可厚非,根本不会考虑城市管理的规章和制度,更谈不上什么违章违法之说;④利益驱动。流动摊投资少、成本低、风险小、收效快、经营内容灵活、无税收、市场适应性强,只要经营者能吃苦耐劳,解决家庭的温饱是不成问题的,还有的成为了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⑤市场需求。市场是调节供需平衡的枢纽,市民需求的多元化,直接导致商品的丰富化、追求购物的便捷化,而流动摊以其价格低廉、经营方式灵活、购买方便,能很大程度上满足一部分消费群体的需求,从而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2对城市流动摊贩的有效管理

2.1转变管理理念,提供更好服务

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我们的城市管理者不能做发令者、指挥者,应该做勤于探索的研究者,做真诚为民的服务者,做群众利益的维护者。流动摊贩也是一个个靠辛勤汗水换来收获的劳动者,也有家庭和孩子,有辛酸苦辣,之所以奔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都有着各自不得已而为之的理由。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在面对他们时,要多一点换位思考,少一点刻板印象;多一些和声细语,少一些冷言冷语;多一些用心倾听,少一些三心二意;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敷衍随意,要始终坚持在维护城市的美丽整洁和保护流动摊贩的切身利益间掌握平衡。严格执法不需要表情冷漠和态度僵硬,更拒绝随心所欲和蛮横暴力;热情服务也不是表面文章假惺惺,走马观花不用心。我们是管理者,更是服务者,我们的执法不是地毯式扫荡,不是满街抓老鼠,需要的是耐心劝说与教育,要当他们是我们的亲戚朋友、是兄弟姐妹,要走近他们,听听他们的心里话,发现他们的最痛处,解决他们的最难处,要下真功夫、动真感情,要真正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所急,要始终坚持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疏散与引导相结合,维护良好秩序与保障民生相结合,更好实现科学管理与良好服务的统一。

2.2科学规划布局,实现有序管理

流动摊贩不仅在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有,发达国家也有,它不是由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决定的,而是市场经济和社会需求的衍生物。对于城市流动摊,比较合理的做法就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科学引导,合理布局。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给流动摊划出专门的区域,其选址一定要进行科学规划,要从整个城市的建设发展出发,分清主次缓急,既要考虑城市的整洁美观,又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购物休闲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流动摊贩的利益追求。要根据城市的主、次干道,交通的拥堵情况、人流的密集程度来合理布局,既要考虑当前情况,也要考虑长远发展。同时,流动摊的设立还要征求周围商家和居民的意见,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相关利益方造成的损害。在一些重点路段、闹市集区,车站码头要严格控制流动摊贩的数量,在一些公园景区、观光场点要合理规范流动摊贩经营,可以打造诸如“小商品一条街”、“小吃一条街”等特色街区。同时,对于已经规划设立的流动摊,还要建立跟踪反馈机制,收集相关信息,根据不断发生的变化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实现更加科学有序的管理。

2.3引入参与机制,构建多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地摊经济与城市管理篇9

【关键词】流动摊贩;现状;和谐管理;对策

1相关概念界定

1.1流动摊贩:摊贩,又称“小商小贩”,属于零售商人范畴。本文所指的流动摊贩,是指无固定经营场所、无营业执照、无注册资金,也没有合法摊位,流动性较大的小规模商品经营者。其特点主要有:经营规模小、经营条件简单、交易灵活、活动范围大、流动性强、构成人员复杂等。

1.2城市管理者:本文所指的城市管理者,是流动摊贩管理的主体,指具有城市管理职权,依法对流动摊贩经营行为所牵涉的领域进行规范的政府职能部门,包括工商、环卫、市政、交通等部门,并不是狭义上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

1.3和谐管理:和谐管理是组织为达到其目标,在变动的环境下,围绕和谐主题的分辨,以优化为手段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对城市流动摊贩的管理,应当坚持以人为本,运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城市管理,逐步构建和谐城市。

2城市流动摊贩的现状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立法层面:立法思想有偏差。当前,各级政府对城市流动摊贩的态度是严加禁止,强制取缔,制定这种禁止性法规的本意是为了市容和环境卫生,但立法者没有考虑到城市摊贩其存在对于满足民生需求的重要性,进而导致了城管部门执法与流动摊贩抗法的频繁发生,同时又切断了无业和失业人员的生活来源,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因此,对城市流动摊贩管理法规的制定不能只着眼于管理的方便和部门利益,而要以民众利益和需求为出发点,允许流动摊贩在一定范围内合法存在。

2.2执法层面:执法权限不明确。就目前各城市流动摊贩管理的现状来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是各地实施流动摊贩管理的主管部门。但流动摊贩的经营特点可能导致管理中出现多头处罚,而处罚权无法集中行使的问题。

不文明执法行为。就目前来看,城管在对摊贩管理过程中的种种表现违背了合理行政的要求,如抢夺式的没收经营物品和经营工具,对摊贩实施殴打等暴力行为。

执法程序不当。有些行为严重违反了《行政处罚法》等法律规范的规定,与程序正当的执法原则相背离。如某些城管员不告知行政处罚的原因和依据,不告知行政相对人的申告权利和救济渠道,不提供所需信息资料和陈述申辩机会,违反罚款和收缴相分离的行政处罚程序等。

3国外城市流动摊贩管理办法及启示

3.1法国的依法管理与便捷服务

法国没有城管部门,城市管理由警察和宪警依照法律进行管理。流动摊贩必须依法办理营业执照,还受到其它相关法律的约束,如在路边摆摊经营的过程中必须遵守国道相关的路政安全法规,对于餐饮类的摊贩还必须遵守全国统一的餐饮业安全、卫生管理法规,遵守价格及服务规范,经营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参加相关考试,还必须依法纳税等。在法国流动摊贩经营证的办理很便捷,本人直接办理、邮寄或网上投寄都行,符合法律条件的经营者,还可以依据相同的渠道申请补助、贷款和减免税,只要满足法规要求条件,便可办好一切减免手续。管理部门的工作,就是依据法律,不断解决被管理者所遇到的有关公共问题,如通路、通水、通电、垃圾处理、环境保护、行业技术培训等,还要不断地调整行业组织的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并定期向被管理者提供相关行业的信息。

从法国“严管小摊”的经验中,不难发现和谐城管之道:法国政府首先将流动摊贩作为“服务对象”,然后才是“管理对象”。

3.2泰国的人性化管理

在外人看来,曼谷对流动摊贩的管理近乎空白,流动摊贩们随心所欲,且都是占道经营,人多时走路都费劲。其实,市政当局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登记和管理。泰国政府对流动摊贩的管理理念是:弱势群众的生存权比市容重要,也比市民走路的便利更重要。不让他们摆摊,可能很多人就会被逼去偷去抢,影响整个社会安定。对于没有得到许可的流动摊贩,也有管理人员去查,但一般以轰跑为原则。有时真抓住了,处罚不会超过500株,不能没收小推车之类的工具。政府规劝流动摊贩:最好给行人留出1米宽的过道。曼谷市政府还制定了一个10年计划,通过提供其它的就业途径,让非法流动摊贩主动退出市场。

泰国这种管理方法的启示:人性化的服务是保障,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流动摊贩的基本生存权利。

4我国治理流动摊贩的对策及建议

4.1立法层面

在法律层面修订原有法律或者制定新的法律,给予流动摊贩合法地位。目前对流动摊贩管理更多的体现在有关“禁堵”的规定,“疏”的规定还未上升到制度和法律的层面。所以,承认流动摊贩的合法性地位已是当务之急,这也是对流动摊贩进行善治的前提和基础。

4.2执法层面

要明确城管在流动摊贩管理中的职权、职责。城管要转变管理思维和方式,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强化“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理念。对摊贩的个人权利和自由要有清醒的认识,摊贩管理要在保证社会秩序的同时,尊重摊贩的生存权、财产权、人身权、劳动权等基本权利,严格依法行政,杜绝暴力执法和乱罚款现象。

4.3摊贩自身

一方面对自身权力和自由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明确生存权、财产权等个人基本权利是不能被公权力随意侵犯的。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自己该承担的义务。包括不得阻扰政府部门依法正常行使权力的义务,协助政府执行公务的义务,服从城管部门具有法律效力的决定的义务等。

5结语

流动摊贩的形成,有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不要片面地认为驱赶

式、打击式的管理才是执法;调整式、让步式的服务就是退却。保留流动摊贩无论对城市人群还是对商贩本身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要摒弃那种被动应付、为了管理而管理的落后理念,从主动为摊贩服务中找出路。设立灵活机动的便民摊点,营造稳定有序的经营环境,不仅有利于疏导摆摊者,而且有利于方便市民生活,促进城市发展和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邢久强.城市管理要体现和谐理念:以城市流动商贩为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地摊经济与城市管理篇10

对小摊贩管得太紧,不利于社会稳定

5月7日,在广东“新形势下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专题调研座谈会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家厉以宁发表看法认为,小摊贩为了生活才会上街摆摊,如果把他们管得太紧,矛盾会更尖锐,不利于社会稳定。“其实,他们带来的问题无非是两个,一是他们摆摊的地方周围环境很脏,二是阻碍了交通。”厉以宁说,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可以多雇一些人打扫卫生和引导交通,这样又可以给部分人提供就业机会。

而随之就有城管代表――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原广州市城管支队队长许决华“炮轰”厉以宁:“最近有专家学者建议城管对小贩宽容一点,我看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双方站在不同立场上的发言,当然是针尖对麦芒。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大多数的小贩现在对城管的态度已多是尽量不与其产生正面冲突,“惹不起,躲得起”。尽量将小摊靠街道里面摆,不阻塞交通;有的小贩更是收摊之后还将自己的摆摊范围收拾干净,不留垃圾。“他们出来也就是为了挣几个钱。要是城管队员一抓再一罚,等于这一天都白干了。”一位刚从小贩手上接过煎饼的黄先生说道。

商贩的存在实际上是有利的

如果说城管队员对小贩的苛刻是执著于城市市容的整洁和交通畅通,那么,普通市民对于小贩的态度或许则更倾向于生活的便利。

“有商贩的存在,哪怕是无照商贩,实际上对老百姓是有利的。”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毛寿龙说,“有些老百姓不愿意去超市,因为那里的东西价格贵,所以很多人习惯于在地摊买东西,尤其是蔬菜、水果。小贩摆摊的地理位置一般离老百姓家都比较近,一出门就可以买到东西,很方便。在北京,一些小商贩提供的物品还很有特色,比如烤红薯、冰糖葫芦。如果这些商品从大超市买出来,味道可能就很不一样了。一个城市如果实现了‘无摊化’的目标,不仅老百姓的生活不方便,而且这些有传统特色的食品也可能不存在了。城市就好像失去了历史,失去了传统。”

如果城市管理能充分从老百姓的需要出发,老百姓需要冰糖葫芦、煎饼果子、糖炒栗子,老百姓需要就近买菜、购物,城市是否就应该允许这样的摊位存在?

没有哪个白领愿意到街边摆摊

在城市的街边一角,摆个小摊糊口饭吃,也是小贩们不得已的选择。“其实,我们也是没有办法。本钱只有那么一点,如果要租店面的话,没那么多钱根本就办不来。所以就只好做这种生意了。”40多岁的范全生说起来也是一脸的无奈,他现在在深圳市宝安76区推着架子车沿街叫卖水果。

“没有哪个白领愿意到街边摆摊,除了城市下岗工人,就是进城的农民,总之是社会的边缘弱势群体。他们宁可遭辱骂、挨打挨砸,也坚持‘打游击’,多半是为了生计。”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认为,“我们应该承认贫富差距,并且有包容心、同情心。即使在世界上最发达、最现代化的城市,也没有消灭城市街头的摊贩和流浪者。无论是纽约还是巴黎,都有小摊贩、集市、夜市和跳蚤市场,给城市个体经营者谋生创造条件。”

“咱中国的老百姓是很容易知足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政府在做一些决策时,不仅要注意法治,还得强调善治,要以人为本。惟其如此,才能缩短与‘和谐社会’的差距。”

他们的身份,决定了他们的地位

无证商贩是最边缘化的社会群体,大多是进城谋生的农民。没有稳定收入,没有社会福利,没有土地和房屋,又碍于僧多粥少的社会现实,不容易获得就业机会。他们只能以从事小本买卖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谋取生路。而社会保障的不健全,更使他们在残酷的现实中显得软弱无力。

“现在社会保险的工作也在扩面,对于自己做小买卖之类的灵活就业人员,只要定期去社保机构缴费,也可以进入社会保险的范畴。但是,对于生活在城市最底层的小摊贩们来说,他们摆摊都是‘打游击’,城管队员来了就跑,你让他们去缴费参加社会保险,他们可能连基本的生活都还不能保障,哪里还会有钱缴费参加社会保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吕学静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没有缴费,小摊贩们就参加不了保险;如果要说社会救济的话,目前救济可能主要还是针对有当地户口的居民。而对于小摊贩来说,由于过去城市农村的二元结构,进城的农民在城市完全没有身份,他们享受不到这些社会保障。流动的小摊贩又多是从农村来城市谋生,没有保障可言。这种现象的造成还是由于制度的不完善,但是,由于小摊贩们挣的钱少、流动性又大,要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也有困难。”

或许小贩他们自己从来都没有想过有社会保障这回事,只是他们可能从以前的不明白到现在的无奈妥协:靠着自己单纯的劳动,挥汗如雨地挣一口吃饭钱,还要被城管队员赶得东跑。但是,也许城管队员和小贩之间又在达成一种理解和默契,就是知道相互都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