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能源管理市场规模十篇能源管理市场规模十篇

能源管理市场规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1:39

能源管理市场规模篇1

关键词:大部门体制改革培育统一规范人力资源市场

1明确人力资源市场的概念

人力资源市场与资本、技术、土地等市场一样,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不走向市场,整个市场经济是不完善的。这里所说的人力资源市场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它既不是指一个场所,也不是指一个机构,而是包括调控监管、公共服务、市场配置服务三方面的完整体系,这和作为一个机构或场所的“狭义的市场”截然不同。因此,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要着眼于体系的统一规范,而不能仅限于其中的某一方面,更不能片面理解为单纯场所的统一规范。

2深化体制改革,理顺各种关系

目前,各地正在以大部门体制改革为契机,在国家劳动保障和人事两部门“合二为一”的背景下,将原区事厅(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的职责整合划入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局),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由此统一了主管部门,减少了责任主体间的摩擦协调成本。在这个前提下,要理顺各种关系。

2.1相关职能部门间协调配合的关系

人力资源市场涉及人事、劳动、教育等多个部门,从某种意义上说,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程度决定了统一规范的水平。在我国现有部门体制格局下,相关部门要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既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又摒弃部门利益,打破部门壁垒,通力协作,使人力资源市场统一规范取得实效。

2.2公益和营利的关系

随着国家各项刺激经济政策的实施,各地经济发展在逐渐复苏,从而带动了用人单位对劳动力需求的不断增长,拓展了职业中介机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要坚持政府所属人力资源市场公益性发展方向,探索新机制培育公益性人力资源市场做大做强。同时要培育扶持社会职业中介机构。探索通过对中介机构实行社会化管理、政府购买服务成果的形式,鼓励社会职业中介机构承担一定的公共就业服务职能,对职业中介机构开展公益性就业服务的,由政府按规定给予职业介绍费补贴。

3结合各地实际,探索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模式

党的十七大和就业促进法均明确提出培育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但各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水平不同,统一规范的程度可能有所区别。

3.1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的初级模式

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保持各自原有体系、职能不变,其相关服务对各种人力资源和用人单位开放。同时,三个市场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实现调控监管、公共服务、市场配置服务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这是人力资源市场统一规范的初级模式和基本要求。

3.2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的中级模式

在信息互通的基础上,加强各个市场间的统筹合作,使“三个市场”的一些共日益彰显,这是人力资源市场统一规范的中级模式。该模式的共主要表现为:一是引导他们树立“大就业、大服务”的观念。二是探索“三个市场”服务标识、服务制度、服务程序的统一,以及服务内容的互相包含和共融。三是公益性和非公益性机构均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体现服务社会的效益。

3.3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的高级模式

在信息互通,加强各个市场间的统筹合作的基础上,探索“三个市场”整合在一个场地内开展各项服务,撤销原隶属于人事、劳动、教育部门的相应机构,成立独立的人力资源市场监管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市场中介机构,三个市场各自职能、人员划归新的机构,最终实现“一站式”服务模式,这是人力资源市场统一规范的最高形式。

4选准突破重点,培育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市场

4.1加快立法,规范人力资源市场行为

尽管人力资源市场发展20多年,但市场的法制化建设还很薄弱,缺少统一的、高层次的管理法规。因此在培育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的同时应抓紧制定全国及地方性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法律法规,包括录用、辞退、仲裁、待业、培训、职业介绍和人事服务等法规,形成较为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管理法规体系。

4.2规范监督管理,维护市场正常秩序

人力资源市场要健康发展必须强化监管,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省(区、市)人才服务管理机构应组建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执法队伍,重点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中介机构和各类人力资源交流活动的监督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尽快出台监管条例,使监管工作有法可依,管起来理直气壮,做起来有据有力。

4.3优化市场配置,培育人力资源中介品牌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政府所属市场中介机构在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服务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市场中介机构准入制度,倡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培育扶持一批包括社会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在内的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发挥品牌示范作用。

4.4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人力资源市场与其它市场的最大不同是流动和配置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各种各样的、具有不同愿望的人而不是物,不是一“签”了之,一次性“消费”。人力资源的消费表现为较长时间过程,“售后”服务也涉及方方面面,比如人事,档案保管,人才派遣等。特别是人事、档案保管工作。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实现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重要支撑和保障。要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公共服务标准,健全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能源管理市场规模篇2

宁夏电力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的实施路径

完善市场管理体系,提升市场运营效率全面升级电力交易机构为有效促进电力交易机构的规范化、标准化运作,宁夏电力机构采取以下措施开展交易机构运营升级。一是升级服务理念。面向市场主体,秉承公平化、标准化、专业化服务理念,简化电力交易业务流程,缩短办理时间;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交易信息公开共享。二是服务承诺。以客户为中心,从市场主体管理、交易组织、电费结算、信息、政策落实、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向市场主体服务承诺,通过践行承诺,推动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升级。三是升级业务协同。交易机构、调度、营销、财务等部门建立横向贯通管理机制,制定“输电能力-交易计划-安全校核-关口计量-月清月结”交易全过程管理流程,着力解决电能“上网”和“送出”的通道受阻问题。建立多维“安全网络”为提升市场化交易的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多维协同的监管网络。一是建立“纵向统一”工作体系。建立与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政府电力主管部门协同的工作体系,实现“业务全覆盖、业务颗粒度大小一致、业务唯一、业务四级分类”,确保政策统一落实、统一贯彻,有效提升电力市场交易在国家与省级电网协同通畅。二是是建立政企、网厂“多方联动”沟通体系。积极与政府电力主管部门及电力监管机构建立多方联动沟通机制,建立电力市场交易信息定期制度,确保电力市场准入及注册、电价疏导、市场化交易等工作满足国家和地方政策和监管要求。四是建立闭环管理机制。交易机构内部各职能专业之间通过建立电力消纳市场分析、交易计划编制、电能结算等业务服务流程闭环管理模式。

发挥电网结构优势,开发新能源交易模式

充分发挥宁夏地区清洁能源富集、特高压密集的特殊优势,围绕新能源消纳能力提升积极创新交易模式。实施“风火打捆”交易模式为促进区内新能源消纳,创新实施“风火打捆”交易模式,“风火共济”释放改革红利。通过交易机构新能源企业与火电企业开展大用户交易合同电量转让交易,鼓励和引导新能源企业通过“风火打捆”的形式参与区内直接交易,发挥火电运行稳定持续发电特点,推动风电和光伏的发电利用率双提升。扩大新能源省间交易规模为加大跨省区新能源外送规模,依托宁夏电网超、特高压直流外送电通道优势,以电网安全为首要原则开展新能源跨区跨省外送电交易组织,通过与山东、浙江等东部用电负荷大省建立长期外送电合作模式,努力扩大中长期外送电交易规模。开展新能源与火电发电权交易结合宁夏火电机组和新能源机组运转特性,通过创新开展省内新能源与火电发电权交易和跨区跨省发电权交易,力促发电成本高的燃煤火电机组将计划电量转让新能源发电企业,进一步拓宽宁夏新能源消纳途径和范围。开发多元交易品种结合现货市场和清洁能源配额机制的准备、建设,研究探索电力金融交易、绿色证书交易等交易品种,同时开展网上公开公示交易专项行动,做好交易组织前、过程中、执行后全流程的公开公示。优先购电挂牌交易为优先购电交易品种,年度双边交易、月度双边交易、月度挂牌交易、月度集中交易、跨区跨省交易为电力直接交易品种,合约转让交易、月度预挂牌交易、日平衡交易为平衡类交易品种,富裕新能源外送交易为现货交易品种,调峰辅助服务为辅助服务交易品种。

健全市场配套机制,助力市场有序运作

完善省间交易机制配合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研究、编制《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省间中长期交易实施细则》,完善省间中长期电力交易机制,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省间中长期电力交易实施细则,方便市场主体更好地参与省间交易。健全市场辅助机制以激发市场活力为核心,开发多种交易辅助机制,同时与当地电力主管部门、监管部门配合推进电能消纳的政策机制,试点开展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建设,积极推动电能替代交易,激活电能消纳市场。建立偏差考核机制2017年4季度售电公司作为新的市场成员类别参加了电力市场交易,更多的市场主体对交易结果的刚性执行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合同偏差由签约双方线下处理,处理方式不规范,且随着合同的进一步严格执行,发用双方正负偏差电量均需进行偏差考核,需要为合同双方提供更多的偏差处理方式。

建立市场风控体系,提升市场风险防范

建立市场信用评价体系开展宁夏电力市场信用评价体系适用性研究,从评价范围、评价周期、评分标准、评价结果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证分析,建立科学、适用的电力市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市场主体信用评价分为场外评价和场内评价。场外评价使用场外指标,主要评价市场主体的财务状况和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的信用记录;场内评价使用场内指标,场内指标分为综合评价指标、惩罚指标、奖励指标以及预警指标。建立行业联合奖惩机制围绕建设公平、公正、公开的电力市场环境,完善行业联合奖惩机制。一是建立守信联合奖励机制,对信用评价结良好的市场主体,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其实施守信联合奖励机制。二是建立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对发生严重失信行为的市场主体,一律列入“黑名单”,执行联合惩戒。同时,视情况启动强制退出市场措施、注销其注册信息、依法依规追究其法律责任。

效果及展望

能够有效提升市场化交易规模

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化交易机制,主动搭建公开透明的市场化交易平台,积极服务参与市场改革的市场交易主体,能够不断提升市场服务水平,参与交易的市场主体和交易规模大幅提升。

能够探索出省级电力交易市场建设的新路

通过积极发挥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优势,创新开展跨区、跨省风光替代交易,实现政企、网厂、供用多方和谐共赢和经济发展、环境治理有机统一的目标,引导政府、火电企业、电力用户逐步认同并树立了打破省间壁垒、放开市场主体参与省间交易的购电选择权对激活市场竞争力、活跃市场、释放更多电改红利的观点。能够提升宁夏地区新能源消纳能力通过组织新能源参加跨区跨省交易,能够有效提高风、光、火打捆外送新能源电量占比,2018年上半年,新能源参与各类市场化交易电量达到69.88亿kw・h,占新能源上网电量的48.97%。同时,有效降低了新能源弃电量,2018年上半年,新能源累计弃电量3.54亿kw・h,弃电率2.42%,同比下降2.29个百分点,新能源消纳均位居国内前列。

参考文献

能源管理市场规模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因素;管理理念;激励机制

一、引言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占据有利地位,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就应该采取有效对策,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应该考虑其选择因素,明确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结合实际需要采取完善措施。从而促进管理工作水平提高,激发员工热情,促进企业竞争力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指的是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以提高管理水平,激发员工热情为目标而采取的,科学的、规范的、高效的管理方式与管理方法。在现代社会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当中,为促进企业更好运行和发展,激发员工积极性和热情,企业都非常注重加强管理工作,采取有效的管理模式,让员工更好投入工作之中。从而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不足。虽然企业充分认识到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但由于一些企业相关制度不完善,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导致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采取有效的改进和完善措施。

(一)管理理念不完善

随着现代企业经营模式的改变,科学技术应用和设备更新,企业也在取得不得发展和进步。但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一些企业未能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和完善管理模式,沿用传统管理模式。忽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没有全面落实。例如,内部薪酬管理不到位、员工的职业规划、学习培训机制不健全等,加大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难度,难以有效适应企业创新发展需要。

(二)激励机制不科学

一些企业发放工资以职位和具体工作为依据,激励机制不科学,未能建立公平、公正的薪酬体系,难以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员工绩效工资所占比例较少,容易挫伤员工热情,不利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应该采取有效的改进和完善对策。

(三)人才引进与培养不到位

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对工作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也要顺应这种趋势,采取有效对策引进优秀人才。但一些企业忽视该项工作,未能有效引进基础扎实,技能高的工作人员,制约工作队伍整体素质提升。一些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培训机制,影响工作人员综合技能提升,对人力资源管理也产生不利影响,需要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

三、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因素

(一)企业规模

在选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时候,需要对企业规模进行综合全面考虑,让管理模式与企业规模有效适应,从而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企业规模的衡量指标一般包括资产和员工数量等指标,通常规模大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更加完善,管理模式更为先进,制度更完善,更有利于激发员工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因此,在管理模式选择上,应该坚持稳定性原则,短时间内保持管理模式不变。并结合企业阶段性目标适当调整和完善,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更好发挥作用。而对中小企业来说,应该采用灵活的管理模式,并借鉴和学习其他企业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改进和完善,不断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二)战略目标

合理规划企业的发展前景,对其发展潜力进行展望,有利于更好引导企业发展与进步。战略目标是企业发展的长期任务,对企业各项工作发挥引导作用。为此,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选择时,应该使其与企业战略目标一致,并使之成为实现战略目标的助推器,为企业有效发展和运营创造良好条件。具体来说,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应该与企业的资金、文化等相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应该符合企业各部门实际情况,并在执行过程中加强考核与评价,使其更好适应市场实际情况,有效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

(三)所有权结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不断出现,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为了让企业取得有效发展,应该选择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企业发展注入生机与动力。要结合企业发展目标和运营理念,选择适当的管理模式,以节约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提高企业人力资本使用效率,促进企业更好运营和发展。

(四)其它因素

主要包括企业文化、企业阶段性发展目标、人力资源市场等因素。这些内容也是企业选择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时不可忽视的内容,应该结合具体需要,考虑企业发展和运营基本情况等合理选择。进而提升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力提高。

四、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完善对策

(一)完善管理理念

结合市场变化发展和企业运行实际情况,创新管理理念,构建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有效落实职称评审制度。健全绩效考核,激发员工兴趣和热情,构建完善的薪酬管理体系,让企业员工做好职业规划工作,认真参与企业职工培训,更好规范员工各项工作。另外还要加强对各部门的考核,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

(二)健全激励机制

构建公平、公正、合理的激励机制,更好激发员工兴趣和热情,让他们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采用量化的考评方式,构建完善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更好引导和规范员工日常工作,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三)重视人才培养

企业应该注重引进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强的工作人员,为企业发展注入生机与动力,让他们更好开展日常工作。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素质,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五、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能激发员工热情,还能促进企业更好发展。实际工作中应该采用合理的管理模式,全面认清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因素,对存在的不足采取完善对策,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激发员工积极性并促进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

作者:王伟东单位:河北省高速公路京衡管理处

参考文献:

[1]钟明学.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选择因素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22),176-177

能源管理市场规模篇4

我国物业管理企业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工作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派生出的新兴的服务性行业。其产生之初仅仅是房地产开发的后续服务机构;相对房地产开发商而言,它是一个终端服务单位,但对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本身而言,它永远都是始端服务部门。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物业管理诞生伊始,便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广大业主将之作为提高自身整体生活水平的依据而对其报以厚望,开发商以此作为自已楼盘的销售亮点,政府主管部门又将之作为规范社区管理,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加以引导。这使在我国诞生刚刚20年的物业管理行业几乎成了关乎国计民生的一个重要领域而被社会各界加以重视,成为了新世纪引入注目的聚焦点。

进入21世纪,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经过了20年的经验和理论积累之后,正从幼稚走向成熟,并象所有其它企业一样向着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前进。实践证明,在这一前进过程中,物业管理企业必然向着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一、新世纪物业管理将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一)规模化经营的必然性

物业管理的规模化经营早就是业内人士谈论的热点问题。我认为新世纪的规模化经营,就是物业管理企业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大管理面积和管理领域(当然这个最大限度不是无节制,而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地确立自身的管理成本和经营目标,在一个适度界定的市场竞争中,最大化的占有市场份额。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无论是企业竞争的绝对业绩,还是企业竞争的相对地位来说,市场份额都是商家的必争之地。市场份额理论还告诉我们,企业仅仅达到经营规模还不行,它还必须在市场份额总量上居于首位,才能优于别人。

当然,物业管理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并不是指简单的扩大再生产,从企业的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经营行为来说,规模化经营还充分考虑其投入产出比率,也就是随着投入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其单位增量所产出的效益应逐量增高,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正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规模化经营能为管理企业降低成本,充分利用有限资源,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规模化经营的途径

扩大市场份额占有率,实现规模化经营是现代物业管理企业不变的主题,但在市场份额总量有限的情况下,物业管理企业如何实现规模化经营呢?

兼并重组,充分利用小企业资源。

目前,无资质等级、小而全的物业管理企业较多,许多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已成立物业管理公司管理共开发的楼盘,但由于面积较小,造成大量重复投资及资源浪费。显然,这种状况对物业管理行业整体进步不利,由于这部分公司服务的不规范,也使本应享受正常服务的业主(住户)的利益受到损害,使业主投诉增多,这极大地损害了行业的整体形象。从长远来看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这些小物业管理企业宜通过兼并重组,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共享企业资源如资金、技术、材料、劳动力等。通过企业整合,建立产业规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规模化经营也可推动这些要素的流动和优化组合,促进行业的共同发展。2、抓住时机,适时介入内地物管市场,扩大物业管理面积。

新世纪民伊始,物业管理市场的竞争便呈现出白热化趋势。内地物业管理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众多实力公司的目光,有品牌物业管理企业把走向内地抢占市场作为发展目标。一段时间以来,物业管理市场呈现出“四海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的局面。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任何一家物业管理企业要到异地发展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占领内地市场的初期阶段,对当地的政策法规的熟悉了解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会出现水土不服以及由于管理链拉长而导致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率下降的现象。同时,内地物业管理消费意识不够,收费标准较低,造成管理过程中矛盾多、风险大,稍不留神便会出现投资亏损、损害企业品牌形象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进军内地的物业管理企业,使其在进军内地之初,很难因规模的扩大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对此,任何一家进军内地的物业管理企业都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和思想准备,摒弃急功近利的念头,潜下心来为真正在内地市场站稳脚跟做准备。

我们还可以看到,物业管理企业进军内地市场的初期阶段,正是其与本化磨合的关键时期,也是传播自已品牌,并使之具有“本土化”的必由之路。这一时期使我们能够充分了解当地的物业市场状态,适应当地风土人情,积累本地物业管理经验。内地物业管理市场起步较晚,对沿海等地先进的物业管理经验十分重视,他们需要有一个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契机。我们进入内地市场,恰恰为其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因此,只要我们坚持“服务第一”的指导思想,把自身积累的经验和沉淀的理论充分运用于物业管理的实际工作之中,我们就完全能够得到当地市场的认可。例如,福田物业便是在1999年进入苏州市场之初,我们便始终坚持“塑造品牌、用心服务”的指导思想。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福田物业”这一品牌已经得到了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充分认可,广大业主也将“福田物业”作为他们享受舒适生活的依据之一倍加信赖,当地开发商已将“福田物业”的管理介入作为其楼盘的促销手段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前期付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一年来,福田物业已在苏州接管了五个楼盘一百多万平方米的物业管理面积。以苏州为根据地,“福田物业”的美誉度还传播到附近城市,如昆山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房地产公司便主动上门要求我们管理其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世纪佳园”。使福田物业成了苏州乃至周边城市及地区的物业管理金字品牌,为实现规模化经营积累了丰富经验。

二、新世纪物业管理将向区域化方向发展

所谓区域化物业管理就是利用城市管理理论、系统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辖区物业实行综合管理。它是以市政社区规划为基础,以城市规模的生产、生活为规模,条块结合,组合成若干适度区域,使之成为能全面推行物业管理的小区。例如深圳的华侨城片区、新洲片区、东门商业区、华强北商业区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功能划分越来越细,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快。政府为简化办事程序,从具体事务中抽身出来制订宏观政策,必将部份服务职能让社区和企业来承担,由此,区域化物业管理初见端倪。

区域化物业管理同单一的物业管理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我们知道,任何单一物业都与其周边环境、公共市政、公用事业、配套设施有着必然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单一物业管理是区域综合型物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前是是单一专业型,后者则是综合网络型,后者更贴近城市管理的核心,并具有社会职能和企业职能的双重性。如区域型物业管理企业必然会承担相当的社会责任,直接介入和参与政府组织的相关活动。区域化物业管理最大的特点是辖区集中成片,具有一定的规模,服务的内容和对象比较广泛,配套齐全,软件建设思路明晰。有利于个业倡导以人为本,便于合理处置城区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有机、有效、合理地配置资源,并不断回报社会,从而促进物来管理在可持续发燕尾服理论指导下健康、稳步发展。

区域化物业管理的企业会根据区域(片区)物业管理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对区域内辅助配套设施进行规划,最大限度地避免日后维修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为后续管理打好基础。同时,区域化物业管理要求把区域内分散的物业集中起来进行集约化管理。但这并不等同于一个公司要搞区域垄断经营和管理,而是要实现整个区域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现代化生产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集约化,即资源的优化组合与专业化管理和规模化经营相集合,这在21世纪物业管理中将表现的更为突出。

由此可见,区域化物业管理具有比分物业管理更多的优势。首先,区域化物业管理有利于社区的综合管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可以通过区域化物业管量单位提供的全方位的服务来实现;其次,区域化物业管理还有利于社区的治安管理。物业管理企业处于社区管理的第一线,对辖区内工作、生活的业主比较熟悉,对预防犯罪、维护治安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区域化物业管理还有利于社区整体环境的治理和建设,从区域化大环境的角度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治理、建设、保护,这样起点高、效益好;第三,区域化物业管理还可大大降低管理公司的管旦成本。区域化物业管理的规模、容量都大大高于单一的物业管理,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为物业管理公司降低管理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三丰收”,为企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综上所述,区域化物业管理为物业管理的总体目标得以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问。主要表现在,能继现代人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文明、和谐的理想的居住、生活、工作和娱乐环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物业的价值,提升物业的档次,能提升物业管理品牌声誉,增加公众对物业管理的信心,促进物业管理总体目标的实现。

三、新世比物业管理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发展水平必然会越来越高,城市功能划分将越来越细。对于物业的日常管理维护保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物业公司将起到统一组织、调度和资源整合与分配的作用。

如果物业公司一味追求小而全,过分地添置各种专业设备及相关专业人员,必将大大增加管理成本和自身负担,且这些专业设备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在的使用价值,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这不符合资源共享、集约经营的原则。相反,如果组织专业公司对业主服务,则可大大避免这些矛盾,如房屋维护与保养请专业公司,他们可以科学规范地制订详细的维护保养计划,达到预想的维护保养效果,大大减少物业公司的工作量;卫生由专业的清洁公司负责;绿化由专业绿化公司承担,绿化人员每周来修剪、杀虫和施肥、灌溉等。现在物业公司的保安人员只有负责小区安全的职责,没有负责周边地区治安的职责。如果由专业公司负责治安,这些公司必然会在技防、人防方面下功夫,按照规范成片的现代化管理方式运作,这必将大大加强小区(大厦)的治安防患能力,提高广大业主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能源管理市场规模篇5

关键词:自然资源;市场化;价格规制;产业结构;竞争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辞海的定义为: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可以看出,作为自然资源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长期以来,我国能源价格并没有真实地反映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也没有解决采掘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当期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合理补偿和代际公平等问题,客观上鼓励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失去内部动因。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进行自然资源价格改革,使自然资源价格市场化,能够反映基本的供求关系。自然资源价格市场化一方面可以合理促进能源消费需求增长、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促进企业以提升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为长期发展战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另一方面政府规制下的自然资源价格市场化可以防止自然资源价格短期上涨过快造成通货膨胀压力,在维持经济平稳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然资源市场化的合理价格。

一、我国自然资源市场化进程中的价格形成机制

低资源价格政策刺激了对自然资源的即期消费需求,引起资源过度和低效使用,致使自然资源枯竭加速、环境污染,殃及可持续发展。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是改变我国自然资源价格扭曲现状的根本途径。

首先,应当建立起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以价格发现功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其次,市场自发形成的价格并不能完全体现资源开采和使用的社会成本,尤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短缺资源和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资源,应当实行政府监管定价,发挥政府对资源价格的监管职能。在政府规制框架下创新自然资源价格管理模式,坚持以自然资源价格市场化为导向,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建立自然资源价格管理的支持系统,实现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和代际公平,实现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再次,建立健全资源价格监管机构,负责具体实施对自然资源价格的监控、调节和监管。保证自然资源价格由资源稀缺性和供求关系决定,同时政府实施价格规制和社会性规制保证社会福利。

二、基于SCp的政府规制框架下的我国自然资源价格市场化

(一)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自然资源的市场法规体系应主要包括:市场交易主体管理规章、市场交易客体规定、市场交易方式程序、对不正当竞争的限制,以及合同的订立、监督和仲裁等。立法通过对资源开发、运营主体资格的规定和对交易程序、交易方式等的规定,直接决定产权形式,影响产业组织结构、产业内的厂商规模和竞争,影响资源的上中游和终端销售价格的形成。

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直接规定产业主体资格和行为方式,影响了自然资源价格市场化的范围和程度,比如环保、安全生产、健康卫生等法律法规,以保证社会公平的法律体系为依据的社会性规制,是自然资源价格市场化的实施前提,在此前提下实行市场化才能从根本上促使生产企业加强社会责任,保持技术创新源动力和成本优势,保证消费者福利,为自然资源价格市场化提供根本保障。政府规制一般形成规制的滞后效应,而法律法规会形成事前的“信号指示”,应充分运用法律的预示功能通过对市场主体的选择、市场行为的预警来保证自然资源价格形成的规范和效率。

(二)产业市场结构的演变、竞争与价格形成

自然资源产业由于资源物品的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勘探、采掘等环节固定资产投资巨大,投资回收期长,一般具有自然垄断特性。自然垄断产业的结构、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的兼容程度,决定了产业竞争状况和竞争有效性,影响该产业的价格水平。市场准入包括对进入主体数量的允许范围、主体资质的规定,以防止竞争过度或竞争不足造成价格波动为目的,与产业价格形成密切相关。例如政府通过特许经营,给予生产企业独家经营某种物品或劳务排他性的独有权利,如天然气产业的油气资源勘查资质和许可证。自然资源产业领域的市场准入,还有一个特殊的进入局限,就是先行进入者已经占据了自然地理优势,如拥有或控制勘察权、采矿权、重要原料,可以阻止后进入者的竞争。

在不危及国家能源安全的情况下,自然资源产业适当开放进入限制,明确建设投资主体,提倡多渠道融资,政府为鼓励竞争,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会实行不对称规制,在联网、提供普遍服务、价格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性政策。当新进入企业具有一定竞争力后,再实行对称规制,实现公平竞争。由于竞争者的增多,产业结构发生变迁,市场行为发生改变,企业更专注于技术进步和满足市场需求,价格下降,质量提升,产业的市场绩效不断提高,能够促进资源市场发展和能源工业市场化。

三、政府规制框架下自然资源市场化的价格形成选择路径

由于存在交易费用,经济活动的所有参与者不可能像完全竞争模式所描述的那样均是价格的接受者,经济活动中肯定存在着人格化的价格制定者,甚至垄断(Demsetz,1968)。张五常(Cheung)认为,价格规制主要是规制收入条款,有结构性的合约,政府除了管收入条款也可能管使用条款。

政府规制框架下自然资源价格的形成是以价格规制为核心,以社会性规制,如环保、健康、安全规制为前提,是供给与需求、替代性产品价格、社会福利等的综合因素的函数,其价格最终的形成是一个系统过程的结果。实质上,价格规制包含了社会性规制下企业为达标准所增成本的反映,也反映了价格市场化下财政对市场价格和规制价格的差额的补贴。

在不完全信息下,价格规制的难题是如何以经济效率为准则来制定价格。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规制机构难以获得真实的企业数据,现行的价格规制方法通常采用以激励为主要手段的规制。激励性价格规制有两种代表性的价格水平规制模型:投资回报率价格规制模型和最高限价规制模型。这两种模型都要求规制者掌握完全信息。区域间竞争(yardstickcompetition)理论基于政府默认规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实行价格规制的一种实用理论,政府规制者通过制定使不同地区的相同产业的经营者互相竞争的机制,促进生产效率和社会分配效率的提高。但是规制者获取企业在有效来的经营状况下的成本水平和服务信息有一定困难。

如果放弃基于完全信息确定规制价格的思路,可以通过市场化得到市场价格,然后根据规制的多维目标如自然资源的补偿问题、代际公平、可持续发展、产业效率和社会福利等,进行价格规制的设计,价格规制根据自然资源产业的竞争性环节和自然垄断领域,区分出市场定价环节和规制定价环节,在可竞争性产业链条和环节激励成本降低、提高效率;在自然垄断性的环节和领域尝试给出一个合理的基础价格公式和调价范围,增强与其他可替代能源的竞争力。

根据这种思路,自然资源价格的确定方法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使用边际机会成本法确定自然资源价格下限,在此价格基础之上,允许价格的市场化。边际机会成本moC(marginalopportunityCost)由边际生产成本mpC(marginalproductCost)、边际使用者成本mUC(marginalUserCost)、边际外部成本构成meC(marginalexternalCost)构成,p=moC=mpC+mUC+meC。政府制定价格上限,在资源价格上涨之时给与生产者一定的补贴,保持厂商生产积极性,维持市场活力,保障居民生活减少因物价上涨带来福利损失。设一种自然资源的价格为p,可替代产品的价格为p1,,政府规制价格为pr,在自然资源市场化进程中,当存在价格规制时,该自然资源的价格区间是:

当不存在价格规制时,当竞争直接决定价格形成时,自然资源的价格完全是市场供求关系作用的结果,一种自然资源的价格上限是同类可替代性产品的价格,该自然资源的价格是:p

四、结束语

市场化进程中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是随着经济发展阶段、政府管理市场经济的经验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演变,自然资源的价格规制与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等的经济政策有着直接联系。在此过程中,处理好政府规制和市场化的关系,通过专业的规制机构选择适合的规制工具和方法,将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杨凤玲等.美国天然气价格研究及启示[J].天然气工业,2004(4).

2、杨建红,公禾.2005年中国天然气行业发展综述[J].国际石油经济,2006(6).

3、张五常.经济解释[m].商务印书馆,2000.

4、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定价研究[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6、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

7、王俊豪.政府规制经济学导论[m].商务印书馆,2001.

8、中国自然资源价格扭曲的主要表现课题组.中国自然资源价格扭曲现象研究[J].财政研究,2006(9).

能源管理市场规模篇6

[关键词]海岛旅游;选择模型;开发模式

[Doi]10.13939/ki.zgsc.2017.08.103

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旅游已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产业,海岛旅游作为海洋旅游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海洋旅游产业的兴起而迅速发展,成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旅行方式。特别是2015年国际海岛旅游大会在浙江舟山召开,阐明了海岛旅游是“蓝海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增长点,是对海洋资源利用的最佳方式,是海洋经济的新蓝海,海岛旅游已成为沿海地^坚定不移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选择。

海岛旅游作为“蓝海经济”的重要战略支点,如何在“蓝海经济”战略中实施开发而发挥重大先驱作用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那么在当前供给侧改革下,必须根据海洋生态环境的特征去研究其开发模式,海岛旅游采用何种开发模式对海岛旅游开发具有重要影响。为此,本文围绕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系统分析海岛旅游资源禀赋、客源市场、交通条件、区域经济、企业及政府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这些因素进行模块分析其供给和需求相互关系,从而提出不同区域海岛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新模式加快推进了海岛旅游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快速“起飞”和持续发展。

1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环境分析

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受海岛旅游资源禀赋、客源市场、区域经济、交通条件、旅游企业和综合作用的影响等核心因素制约,这些供需的核心因素通过相互作用,共同对开发模式的选择机制产生积极影响。

1.1海岛旅游资源禀赋

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受海岛自身资源禀赋的影响,在选择具体开发模式进行海岛旅游开发之前,需分析海岛旅游资源特色,从海岛自然景观等自然资源、海岛文化等人文环境对海岛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只有系统分析海岛旅游资源供给因素,才能使海岛旅游开发利用、规划建设科学合理,并形成产业优势,从而提高海岛旅游竞争力。

1.2客源市场

客源市场是开发模式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海岛所处的区位与需求的客源市场具有一定影响因素。客源市场远近对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也具有不同层次影响,开发模式和方式也不尽相同。与客源市场相对比较的远海岛,海岛资源相对贫乏,则可通过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以人文环境或人造旅游产品为特色发展海岛旅游。

1.3交通条件

交通是海岛旅游开发的桥梁和纽带。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是海岛旅游开发模式选择的首要考虑因素,良好的交通条件使海岛的可进入性增强,缩短了游客行程时间,节约游客时间和金钱成本,加快游客周转速度。交通条件优越,而自身旅游资源丰富的海岛可采用综合协调模式进行海岛旅游开发。

1.4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影响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一是区域经济影响海岛的对外联系程度。区域经济越发达,相应对外联系程度越高,区域内外间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越大,从而外来游客来岛旅游量增加。二是区域经济影响旅游需求和旅游消费能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当地居民对海岛旅游的需求和消费能力也会有所提高,从而增加了当地游客数量。三是区域经济影响投资规模。海岛旅游开发是利用海岛资源再开发的高投入的旅游项目,区域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海岛旅游地的开发规模和消费层次。海岛的区域经济越发达,则其客源市场相对较大,交通条件较为完善,则适宜采用客源市场主导模式或是综合协调模式进行海岛旅游开发。

1.5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也直接影响海岛旅游开发模式。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科学合理,政策条件优越,则有利于发挥海岛旅游市场机制,旅游企业的规模较大、经营水平较高、服务配套完善,有利于从市场驱动上推进海岛旅游开发,通过市场机制吸引企业进行海岛旅游投资、开发和经营管理,政府不对海岛旅游开发进行具体的干预,只是在宏观层面上进行调控,对旅游企业进行监督管理。

1.6政府支持

海岛旅游开发成功的关键决定政府对海岛开放开发政策支持态度。其态度和行为是开发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若政府重视海岛旅游开发,政府将主导海岛旅游开发,且政府财政支撑力度就大,将加大力度建设海岛旅游的基础设施,提高海岛的可进入性,完善海岛旅游配套设施,并通过政策扶持进行招商引资,引进海岛旅游相关人才,为海岛旅游开发创造完善的条件;并融合社会资本,构建海岛旅游开发合作伙伴关系,鼓励海岛居民参与、经营海岛旅游,实现海岛资源共享,构建利益驱动机制,平衡各利益主体的关系,促进海岛旅游协调发展。

综合上述分析,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除受上述等因素影响之外,还受旅游主体、社会政治环境、海岛承载力和气候因素等多方面影响,而这些因素不是固定不变的,会根据环境的变化,也有所改变,从而带动开发模式的变化,甚至有可能使海岛旅游开发模式从一种模式转变为另一种模式。因此,海岛开发模式的选择只是一个相对静态的过程,从长期发展角度看,海岛旅游开发模式是不停运转和改变的。

2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模型分析

2.1选择机制模型的构建

根据以上对海岛旅游资源从供给和需求分析得出,海岛旅游开发模式受到海岛旅游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客源市场、区域经济、旅游企业以及政府等要素的影响。但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海岛旅游资源禀赋、客源市场和区域经济,其他影响因素通过作用于这三个要素而影响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则是通过协调各要素关系,保证海岛旅游客流、信息流和收益流的顺畅,促使游客从客源地向海岛旅游目的地流动。选择机制的动态函数模型构建为:

其中,C(t)表示的是海岛旅游资源禀赋,也就是旅游质量等级,C(t)值越大表示海岛旅游质量等级越高,α为C(t)的加权系数;m(t)表示客源市场的规模,即海岛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市场大小,m(t)值越大表示客源市场规模越大,β为m(t)的加权系数;e(t)表示区域经济,e(t)值越大表示海岛区域经济水平越高,β为e(t)的加权系数;C(t)・m(t)・e(t)表示海岛旅游资源禀赋、客源市场和区域经济三者共同的影响作用,δ为加权系数,ε指误差系数,表示除这三个要素以外的其他影响因素,包括交通条件、旅游企业和政府行为。为了简化分析,C(t)、m(t)和e(t)三者的取值分别取最大和最小两种状态,则Y(t)一共衍生出8种状态,如图1所示。

2.2选择机制模型的分析

根据以上选择机制动态函数模型可以分析出海岛旅游在不同环境、资源条件中,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其选择的开发主体形式也不一样。通过动态函数模型分析得出八种不同开发模式,这八种不同动态的开发模式为我国海岛旅游开发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2.2.1模块1的开发模式的选择

如D1所示,模块1的C(t)、m(t)和e(t)值都小,即模块1的海岛旅游资源禀赋较差,区域经济水平低,客源市场规模小,一般是海岛旅游开发的初始阶段。因此,模块1的海岛应选择“特色生态+政府主导型”的开发模式。模块1的海岛虽然距离大陆较远,客源市场小,且海岛旅游资源也并不丰富,但这类岛屿的自然生态保持完好,能以其特色的生态环境吸引到客源,但该类海岛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只适合适度的小规模旅游开发,因此,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其行政职能,指导和监督海岛旅游开发,一方面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缩短海岛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市场的相对距离,扩大客源市场规模;另一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大对海岛旅游资源的保护,适度开发。

2.2.2模块2的开发模式的选择

如图1所示,模块2的m(t)值相对于C(t)和e(t)值较大,而且可能比C(t)和e(t)值大很多,即海岛旅游的资源禀赋不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低,但其具有广阔的客源市场,对于模块2的海岛可选用“客源主导+政府主导”的开发模式。该模块的海岛虽然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匮乏,区域经济有限,但其距离大陆较近,区位条件良好,客源市场广。因此,该类海岛可以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以人文环境或人造旅游产品为特色发展海岛旅游。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市场机制不完善,需要以政府主导,开发完善旅游产品体系结构,完善设施条件和服务质量。

2.2.3模块3的开发模式的选择

如图1所示,模块3的C(t)值相对m(t)和e(t)值较大,即海岛旅游旅游丰富,但其客源市场小,区域经济水平低,该模块的海岛可选用“资源主导+政府主导”的开发模式。模块3的海岛虽然远离大陆,区位条件差,游客空间移动成本高,导致客源市场小,并且各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好也限制了海岛旅游开发,但因其具有丰富的发展海岛旅游所需的资源,能够以特色的自然资源吸引游客。因此,该模块的海岛需要通过政府主导,构建衔接沿海大陆和岛屿之间的交通条件,并充分挖掘海岛文化资源,减弱资源利用的单一性和空间布局不平衡,实现海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2.4模块4的开发模式的选择

如图1所示,模块4的C(t)和m(t)值较大,e(t)值较小,即海岛旅游资源丰富且客源市场广阔,唯一不足的是区域经济水平不高,市场机制不成熟,因此,该模块的海岛可采用“综合协调+政府主导”的开发模式。模块4的海岛具有气候宜人、风光秀丽的自然资源,深厚底蕴、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同时距离大陆较近,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客源市场规模大,因此,模块4的海岛要开发种类丰富的旅游产品,满足客源市场的多方面需求,需要政府的大力财政支持。

2.2.5模块5的开发模式的选择

如图1所示,模块5的e(t)值相对于C(t)和m(t)值较大,即海岛旅游资源禀赋不高,客源市场规模较小,但是区域经济水平较高,模块5的海岛可采用“特色生态+混合成长型”开发模式。该模块的海岛应充分发挥其特色的生态资源优势,对海岛进行适度开发。由于海岛开发初期,不具备良好的资源禀赋和客源市场,企业对海岛开发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需要政府完善海岛开发的基础设施,使海岛开发初具规模后,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到海岛旅游的后期开发和经营管理中,政府则退出主导地位,发挥其监督管理职责。

2.2.6模块6的开发模式的选择

如图1所示,模块6的e(t)和m(t)值较大,C(t)值较小,即海岛的旅游资源禀赋不高,但海岛区位条件好,客源市场规模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该模块的海岛可采用“客源主导+市场主导”的开发模式。模块5的海岛自然资源不丰富,但其距离客源市场近,具有广大的投资空间,通过市场机制吸引企业、民间资本或外资,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以人文环境或人造旅游产品为特色进行海岛旅游开发,可提高海岛开发的效率。

2.2.7模块7的开发模式的选择

如图1所示,模块7的e(t)和C(t)值较大,m(t)值较小,即海岛旅游资源丰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但市场规模较小,模块7的海岛可采用“资源主导+混合成长型”的开发模式。模块7的海岛自然资源丰富,但因其区位条件的限制,客源市场相对较小,企业投资积极性相对不高。因此,在海岛旅游开发初期,需要政府主导,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缩短海岛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市场的相对距离,减少游客的旅游成本,扩大客源市场。待客源市场规模形成后,通过市场机制引进企业参与到海岛旅游开发与管理,强化市场作用,弱化政府的管理职能。

2.2.8模块8的开发模式的选择

如图1所示,模块8的C(t)、m(t)和e(t)值都较大,即海岛旅游资源丰富、客源市场规模大,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该模块的海岛可采用“综合协调+市场主导”的开发模式。模块8的海岛旅游资源禀赋优异,且离客源市场近,具备大规模的客源市场,海岛旅游开发投资前景大,能够吸引社会资金积极投入到海岛旅游开发。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市场机制比较完善成熟,因此,通过市场主导,由企业进行旅游服务设施、旅游文化和旅游产品等的开发,提高海岛旅游开发效率。

3海岛旅游开发选择的新模式

根据选择机制动态函数模型得出的八种开发模式,结合海岛旅游供给和需求的环境分析,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从旅游主体、动态流程及基础模型等进行三维分析,旅游资源禀赋、客源市场和区域经济是影响开发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是构建开发模式选择机制模型的重要影响因子。如图2所示,从资源驱动需求因素来看,可以分析出模块1和模块5可选择特色生态型模式;模块2和模块6可选择客源主导型模式;模块3和模块7可选择资源主导型模式;模块4和模块8可选择综合协调型模式;从投资需求主体上分析,模块1、模块2、模块3和模块4可选择政府主导型模式;模块5和模块7可选择混合成长型模式;模块6和模块8可选择市场主导型模式。

根据图2模型所示,从供给和需求上可以分析出,一种开发模式可以对应若干类型海岛,不同海岛在资源禀赋、客源市场和区域经济上具有相似性,那么将会选择同一种开发模式。同一类海岛也可能对应不同的开发模式。如果海岛的客源市场规模较小,达不到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海岛旅游开发的要求,那么同类海岛在不同地质环境或地区,会选择不同的开发模式,由此可以分析而归纳得出,海岛旅游开发可划分为三大类型新模式。

第一,海岛旅游开发因资源驱动型的驱动因子不同。海岛旅游开发模式可划分为资源主导模式、特色生B模式、客源主导模式和综合协调模式。

第二,海岛旅游开发因旅游开发投资主体的不同。海岛旅游开发模式可划分为政府主导模式、市场主导模式和混合成长模式。

第三,海岛旅游开发因管理体制的不同。海岛旅游开发模式可划分为政府主导经营管理模式、旅游开发区式复合治理模式和社会化经营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新华旅游.吴必虎.世界海岛旅游发展报告(2015)[eB/oL].(2015-10-13).http:///article/52661.

[2]安应民,邓灿芳,游长江.三沙市建市背景下的西沙群岛旅游开发市场调查分析[J].新东方,2012(4):7-12.

能源管理市场规模篇7

摘要:要理解我国对理财的监管,首先要分析理财的两个属性: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功能和作为影子银行的风险。本文对这两个属性予以具体阐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美国的监管经验,对银监会8号文进行解读和前瞻性的思考。

关键词:银行理财影子银行利率市场化监管

何谓理财?一种说法是,理财是银行腾挪表内资产的工具,承担影子银行功能;另一种说法是,理财是银行时点性拉存款的手段,承担“利率市场化”价格发现的功能。不论何种说法,不可否认的是2011年以来理财市场发展迅速,并且随着规模的不断增大和手段的花样翻新,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并易引发风险,也引起监管的重视。近日《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发[2013]8号,以下简称8号文)下发后,对理财的监管阶段性地尘埃落定,但是对文件的解读及后续的趋势分析仍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利率市场化:理财迅速膨胀的资金来源

对于银行而言,从负债的角度看,理财属于高成本负债,银行采取这种负债方式必然与存款等低成本负债的难以为继相关,而这一切必须从我国利率的非市场化说起。

我国实际存款利率和GDp增速的变化存在着一定的滞后关系。由于我国的存款利率尚未放开,存款利率具有一定的“政策利率”的特征,难以根据经济情况自主调节,滞后于GDp增速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市场化定价功能。

因此,利率的非市场化导致银行负债成本的非市场化定价,进而有可能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影响银行的负债扩张能力。近年来,商业银行在外部流动性流入放缓和内部贷存比等指标的限制下负债压力加大,而发展理财产品也在这种情境下成为银行不得已的选择。

从利率看,理财产品的超额回报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市场化的利率,有其存在的指示意义。由于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反映了市场化的利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推动利率市场化的作用。

由于理财产品使银行具备吸收市场化利率负债的能力,使其承接表外资产成为可能,而且其承接的信贷资产(包括票据)对于银行起到了风险资产出表、腾挪信贷资源、节约资本金的作用,从实质上形成了标准的影子银行操作模式,因此在风险监管方面也产生一定的隐忧。

影子银行:理财操作模式的收益之源、风险之源

在没有央行流动性支持的情况下,影子银行在银行体系以外从事信用中介活动,提供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和信用转换等功能。从美国影子银行的情况看,主要是以资产证券化产品为代表,并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是过于依赖批发融资市场,负债来源不稳定。影子银行过于依赖批发融资市场,存在负债来源的不稳定性。与传统银行以网点形式吸收存款不同,影子银行部分依赖批发融资市场,通过发行普通Cp(Commercialpaper,商业本票)、aBCp(asset-BackedCommercialpaper,资产担保商业本票)、回购等短期债务大量地从货币市场基金等批发融资市场融资。

二是高杠杆,出现风险时放大损失。在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加杠杆寻找高收益似乎成为流行的操作模式。金融危机爆发前,投资银行大多维持30至40倍的杠杆,而雷曼兄弟的高杠杆也是它破产的元凶之一,对冲基金的杠杆操作更是盛行。部分参与资产证券化过程的SpV(SpecialpurposeVehicle,特殊目的载体)本身权益比例很低,杠杆甚至可以达到100。

三是缺乏政府流动性支持。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银行部门可以通过美联储的贴现窗口寻求流动性支持,而对于影子银行部门,由于其发展时间短,在安全性方面缺少足够的考虑和设计。

回顾美国金融史,影子银行的风险源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从资产的角度,影子银行的信用风险被错误地定价,利用这一点大幅扩张资产规模。而监管宽松为错误定价提供了可能:复杂的、链条较长的衍生产品导致信息不透明;而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投资者也倾向于忽视尾部风险,因而需要从监管的角度进行及时的监测和预防。第二,从负债的角度,影子银行的批发融资、高杠杆、缺乏流动性支持的特性导致其资金来源流动性具有不稳定性。

观察中国的情况,尽管国内的影子银行的实际情况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但目前我国银行理财采用的“资产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资产证券化通道业务”的微缩版。“资产池”模式通过资产端和负债端的期限错配、流动性错配等实现信用转换、流动性转换和期限转换的功能,与美国的资产证券化通道业务确有几分相似之处。对我国理财市场的监管是有必要的,但也不能脱离市场的实际情况。

理财监管:需符合我国国情

探讨国内的理财监管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美国针对通道业务的监管以回表为特征。由于这类问题起源于银行体系,从美国的监管趋势来看,主要是收取资本金和增加流动性的要求等,实际上是要求表外的SpV通道实现回表。

与美国相比,我国包含理财等在内的影子银行规模仍小,且由于我国理财产品市场存在一定非均衡性,大银行占有市场规模较大,操作也相对规范,如将理财纳入授信管理等,理财产品的信用风险是相对可控的,与券商信托同类产品不可同日而语。同时,理财产品确有利率市场化的指示作用。因此,理解我国的影子银行部门要立足于国情,银行的资产池模式在信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肩负着利率市场化探索的重任,不可与美国的情形完全相提并论。

事实上,考虑到利率市场化和影子银行的叠加,我们认为使影子银行“光明化”、发展债券融资是一种可以考虑的思路,而利率市场化过程也为其提供了发展机遇。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利率合理定价的过程,有利于稳定银行负债和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而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让金融风险分散到不同的金融部门,另一方面在标准化合约和合理信用条款的基础上,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此外,对理财的监管应以规范化为主,如对所谓的“资产池”进行整改,落实资产和负债的对应。目前在“多对多”的模式下单个产品对应资产不明,不符合信息披露的要求,有规范化的必要。

x8号文:监管落地,在理财功能和风险中权衡取舍

3月25日,《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范商业银行理财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业务,标志着监管层将启动对银行理财的全面监管。

 

(一)8号文的四大看点

1.明确“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概念

8号文明确“标准化债权资产”主要为债券、回购等,而“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因此,债券类产品被定性为标准化债权产品,而受益权、票据等理财高收益来源均被定性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由此可见监管层发展标准化债权产品的决心之切。

 

能源管理市场规模篇8

【关键词】市场经济;管理模式;问题;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就不能固步自封的用以前老一套的管理模式,而是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地对企业经济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才能使企业有更长远的发展。

一、市场经济的概念及管理模式概念

市场经济又称自由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经济体系下,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样由国家引导。

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管理,都是通过管理模式来进行。管理模式是在管理理念指导下构建起来的,有管理方法、管理模型、管理制度、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组成的管理行为体系结构。

二、煤炭企业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煤炭企业的管理模式

目前的煤炭企业管理模式大体上分为三种,即产品管理模式、产业管理模式、商业管理模式。(1)产品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的煤炭企业,它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必然存在模式。(2)产业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把煤炭产品作为煤炭企业单一的产品,或把产品的开发集中放在煤炭产品的开发上,或以“以煤为主,多种经营”的老套思路,单纯被动的解决下岗工作、在岗工作待遇等问题。这种模式大部分是一种机械式、跟进式的模式,这样的管理模式企业很难有突破性的发展。(3)商业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根本点在于企业经营管理者把整个企业放在市场中来经营,而不是经营企业的产品或产业。这就要求煤炭企业在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来思考、操作。

2.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现在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在运用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目前,国内企业对内部管理制度不够重视。即使有部分企业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也没有脱离以往的管理理念,且存在很多问题与漏洞,缺乏实用性。(2)人力资源管理不合理。近年来,很多企业为了扩大企业的规模,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只重视技术人才而忽视了管理人才,使部分企业职员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职员工作能力不高,职业素质较低,加上缺乏鼓励制度,导致工作效率不高,影响了企业的形象。(3)组织机构缺乏灵活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步比较晚,发展时间太短,很多企业的组织机构还沿用以前计划经济的组织结构,使企业的组织机构缺乏灵活性,过于僵硬死板,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需求。

三、完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措施

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如果想要改善经济管理模式就必须从多角度进行,而不是只是在某方面进行改革,否则会导致经济管理模式起不到相应管理的作用。

1.科学的经济管理制度

企业要想更好更快发展,就必须有适合企业本身运行的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制度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制定策略及措施时会充分的考虑到全局意识与危机意识,并将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与所遇到的问题囊括其中,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未来健康稳定发展。

2.优化企业内部人力资源

企业只靠科学的管理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优秀的管理人才和职员。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力,就要重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只有对企业的职员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企业职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及实际操作水平,才能加快岗位技能人才的建设,提高层次、突出特色、增强技能,建立健全奖励机制与培养机制。

3.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有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就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且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组织机构来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企业管理者要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参考,以市场为导向,有效、科学的优化组织机构,从而保障企业的活力,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模式引发的三点思考

1.煤炭开发要注意节约发展

煤炭资源作为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其不可再生性告诉了我们要节约资源,坚持走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战略,认真落实依法关闭非法以及不合理的布局、资源浪费、没有安全保障的小煤矿。做好基本建设矿区生产接续的工作,稳定煤炭产业的规模,提倡依靠科技提高技术能力,提高煤炭回采率。

2.企业发展的目标

企业的发展目标不是把规模做大就行了,规模大风险相应的也就大了。企业的发展目标应该是把规模做大的同时,重视强大企业的实力,优化企业的发展策略。只有让企业永葆活力,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长远发展。

3.产业链、产品链的延伸

煤炭企业想要发展,就必须逐渐强大企业自身,这就需要改革产权,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且所有制度的改革,都要符合企业的发展,开展适应多元化的发展思路,延伸企业的产业链,以煤炭产品为主要产品延伸企业的产品链,壮大企业的实力,才能让企业更好更快稳定发展。

总之,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企业管理者只有随时关注市场经济变化的动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模式,才能保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长久存活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能源管理市场规模篇9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实现资源价格的管理措施,是对企业的相关活动进行组织、规划、协调和指挥工作,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逐渐从以生产为中心的管理发展到以生产和经营为中心的管理。因此,企业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制定合理的产品价格,控制产品的成本和费用,不断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和经济评估工作,按照市场的客观规律和企业的需求,科学地组织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有针对性地实施各项工作,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能够更快更稳定地发展。

1.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企业都会呈现市场化和全球化的特点。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下,企业经济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当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企业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从开始的粗放型模式逐渐转向集约型模式。由此可见,经营管理模式的改变,是每一个企业经营发展中必然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了经营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不断要深化企业财务的改革,也要不断构建与社会相适应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每一个企业都会有其成长的过程,一些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当中会得到发展和成熟,而一些企业则会在市场的竞争当中遭到淘汰。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出现了问题,再加上一些社会外部不可控制的环境因素所导致的。因此,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不仅仅要应对影响企业的外部因素,还必须在企业经营的各个领域当中,一定要确立市场导线,以市场经济竞争为核心,与生产流通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经营管理方法。

2.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现在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2.1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企业对于自身内部的管理制度都非常轻视。即使一些企业制定了相关的经济管理制度,也往往存在和很多的漏洞,且企业人员也没有真正地贯彻落实好管理工作,因此缺乏一定的实用性。由于没有真正地落实好,使企业经济管理的效果大大地降低。

2.2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多

目前,一些企业人力资源的人员素质较低,再加上缺乏一定的鼓励制度,导致了人力资源部门的动荡比较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员的流动频繁,一些繁琐的工作无法顺利地开展,影响到企业工作的进度。第二,由于企业并没有设立相关的鼓励制度,企业的员工得不到更好的鼓励,大大降低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第三,一些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缺乏素质,再加上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工作,这些员工的工作能力和道德水平都比较低下,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形象。

2.3企业的组织机构缺乏灵活性

目前很多企业的组织机构缺乏灵活性,显得非常僵化,因而不能够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另外,一些企业的管理者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无暇顾及企业的组织机构,导致了该企业的组织机构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最终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3.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探讨

企业如何实现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是每个企业需要注意的问题。要让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变得更加科学可行,一定要从管理模式出现的问题方面进行入手,做好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本文针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提出几点合理的建议:

3.1企业一定要有一套具有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制度

一个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一套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制度,在日常工作中运用管理制度对企业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管理,使整个企业始终运行有序,管理受控,为企业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才能提供最有力度的制度保障。

例如,公路施工企业在实行精细化管理时,可以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加强项目运行成本费用控制,大力构建节约型项目,把实施精细化、精益化管理形成常态化、制度化、标准化管理。具体到施工项目:一是积极推行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材料,推动项目施工低投入、低消耗和高效益。二是加强现场质量控制,认真运行“三标一体”管理体系。三是提高全体员工精品意识,通过科学组织,精细化施工,使“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精细化管理理念贯彻到底。四是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对质量、技术难点进行攻关。

3.2不断优化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落实精细化管理工作

一个企业,仅仅有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优秀的管理者和优秀的员工,企业的最终竞争力,毕竟是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这时,如何优化企业人力资源,如何培养优秀员工这一工作就突显出来。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管理者就必须要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关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优化配置,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一定要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需要。尽量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导致优秀员工外流的结果。企业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理念,人尽其才,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才能,给员工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员工有“我爱我家”的集体主义观念,同时要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增加员工收入和福利待遇,让员工充分看到自己在企业中的自我价值。

第二,对于企业的员工要给予充分的机会,不断通过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通过不断地学习,让他们的技能不断提升。做好教育培训工作,以提高实际操作技能水平为重点,加快岗位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层次、突出特色、增强技能。坚持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大力推进师傅带徒、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比赛等有效做法,为培养技能岗位人才开辟成才通道。最终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培养机制。例如,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非常注重对员工的培养工作,定期为员工提供各种各样的培训工作。员工通过学习相关的保险内容、保险话术、保险的评估等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提高了,自然能够给人优质的服务。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讲是非常有利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管理主要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做好企业的经济管理。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是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部分,在经营管理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企业一定要从建立经济管理体系、设立相关的文件、评审制度、对企业实行资源的管理、数据分析等几个方面入手,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进行企业经济管理,保证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作者单位:山西路桥第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四处)

参考文献

[1]廖锦章.浅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J].中国商界.2010(06).

能源管理市场规模篇10

一、建立有利于水务市场健康的公共管理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

在市场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管理和公共服务。城市水务局既是市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也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的行业主管部门,具体为:

1.制定水务行业的法规与行业政策,制定水务行业技术标准并监督实施。致力于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编制水务发展战略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要在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编制城市水资源配置规划、供水水源规划、供水规划、排水规划、污水处理与回用规划、城市水生态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

3.统一管理水资源,包括空中水、地表水、地下水,统一配置和调度水资源;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

4.进行水权初始配置,建立水市场。

5.建立合理的成本评估体系,协助价格主管部门制定供水、污水处理等价格政策。

6.负责水务经营资质的审核认证以及特许经营权的发放与收回;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规范水务企业的经营行为,保障公众用水的合法权益和水务市场各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

7.监管水务企业服务质量,监察水量、水质、水压、水价等主要指标,查处违法行为。监督水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进一步推进供水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监督有力、激励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在界定政府与企业职责时,要特别注意将政府资产所有权与公共管理权相分离,建立起所有权、经营权、监管权相互制约的城市水务发展模式。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将行使国有资产出资人和监管人的职能,在新形势下,水务管理的模式也需要进行先期。

二、完善水务政策,深化城市水务投融资机制改革

1.区分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确定不同的投资机制与运营模式。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应该承担起建设、运行维护以及更新改造的责任,主要目标是建立稳定的投资来源和可持续的运营模式,逐步建立起政府投资、企业化运行的新路。

2.划分事权,形成分级投入机制。城市水务基础设施建设由于资金需求巨大,单靠市级财政投入远远不够。

3.运用政策手段,加大利用信贷资金力度。为了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城市水务行业,国家采用政策手段,如长期开发性低息贷款等使银行信贷资金向城市水源工程、供排水管网工程、污水处理厂等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稳定投资回报的经营性项目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