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纺织品服装市场发展十篇纺织品服装市场发展十篇

纺织品服装市场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1:36

纺织品服装市场发展篇1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形势变得严峻复杂,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继续增多。尽管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推出了稳定金融秩序、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但目前收效并不明显。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将不可避免地拖累国际贸易增长,加剧国际市场竞争,使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必然进一步加深。

外部需求的减弱,对以外向为主的经济体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我国沿海地区的企业倒闭之风正在向其他地区漫延,即便是具有相对优势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也出现了五年以来的最低增速。据海关统计,去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1852亿美元,同比增长8.2%,增幅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特别是从去年11月到今年2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出现了负增长,沿海省份有的出口下降十几个百分点。

深处内陆的湖北各大产业同样感受到出口增长压力,尤其是处在振兴之中的纺织产业,如何借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经验的机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化“危”为“机”,把“渡难关”和“求发展”结合起来,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逆势而上,“弯道超越”,加快把湖北纺织业建成“千亿产业”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湖北纺织品服装国际化经营现状

湖北是我国的纺织大省,在国内纺织品市场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我国主要棉纱线、棉坯布出口省份,曾经为中美纺织品配额基数的确定作出重要贡献。进入上世纪90年代,国际国内纺织品市场出现新的变化,沿海地区纺织业快速崛起,湖北纺织企业的市场开始萎缩。进入本世纪,在市场引导下,湖北纺织业再显活力。

1.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进入加速发展时期。近几年来,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尤其是服装发展迅猛。从2004年至2008年的五年间,增幅分别达到15.34%、19%、13.82%和14.3%。2008年出口达到15.1亿美元,增幅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6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出口3.9亿美元,同比增长11.1%,服装出口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5.4%(具体参见下表)。

2.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渠道不断拓宽。经过调研分析,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主要是由欧美引领发展潮流,只有与欧美市场对接,湖北的出口才有机会快速增长,产品的销路也才更加广阔。过去,湖北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主要市场在亚洲,占比超过50%。随着欧盟纺织品配额取消和对北美等市场的开拓,亚洲市场占整个出口比重不断下降,对欧洲市场出口快速增加。以2008年为例,湖北对欧洲出口5.4亿美元,同比增长30.4%,占出口总量的35.8%;对亚洲出口5.5亿美元,同比增长1.6%,占出口总量的36.4%,对北美洲出口2.1亿美元,同比增长21.9%,占出口总量的13.9%。分析可以看出,湖北纺织服装出口增量,主要体现在欧洲和北美市场,传统的亚洲市场增长很低,不足以支撑整个出口的发展,湖北纺织服装出口增长是市场多元化的成果。

3.湖北纺织产业对国际市场适应能力增强。湖北在承接国内外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中,通过合资合作,涌现出美尔雅、美岛、美春、爱帝等一批纺织大企业,这些企业通过改制重组、设备更新接单能力较强,能为日本和欧洲客户加工中高档西服,是服装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在与国际市场对接中,也培育了一些湖北纺织服装品牌,美尔雅和多佳两个品牌曾经获得“中国出口名牌”,2007-2008年度有45家企业品牌被评为“湖北出口名牌”,其中有10家企业属纺织类,占比重较大。部分纺织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标准化生产,产品通过了欧洲、美国等的质量认证,并获得在法国等国的注册,打开了通向国际市场的大门。

4.湖北纺织产业“走出去”开始起步。湖北纺织企业“走出去”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1993年,一家湖北公司在乌克兰成立了中外合资双星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涉及服装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到2008年底,湖北累计有六个纺织类“走出去”项目,分布在巴西、南非、尼日利亚、澳大利亚、乌克兰和巴基斯坦,项目投资总额1785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884万美元。在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项目为独资项目,尤其是在澳大利亚的棉花种植项目,是走出去进行资源开发的一种尝试。这些走出去的企业规模不大,投资不多,但市场覆盖面却比较广,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为下一步扩大走出去规模积累了经验。下一步可采取收购进口国纺织品生产企业,开展研发、设计、生产,或同欧美跨国零售集团和品牌集团全面合作,采取投资参股,购买一部分销售渠道,利用股权关系建起湖北企业与国外企业的纽带。通过“走出去”,既可以拓宽销售渠道,又能减少贸易磨擦等,保证湖北纺织业在全球贸易一体化中,获取稳定、健康和快速发展的机会。

三、湖北纺织产业国际化发展对策

尽管湖北纺织服装出口进入加速发展期,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少。以2008年为例,没有一家企业纺织品服装出口过亿美元,出口超过5000万美元只有三家,出口过500万美元的企业只有87家,与广东、山东、江浙等省企业在出口规模上相关很大;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多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出口产品附加值低,长期以来靠价格竞争薄利多销,出口数量增长超过出口金额增长;同时,出口成本不断增加,去年劳动力、纺织材料、染料及运输成本都提高了20%,加之人民币升值,出口企业利润压缩到成本边沿,多数企业利润只有1%-3%等等。

当这次金融危机致使国内沿海纺织服装出口受到严重冲击的时候,湖北纺织服装出口能够做到逆市而上,稳定增长,肯定有它的优势所在。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化“危”为“机”,加快实现“弯道超越”,把湖北纺织产业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特别是在全球化和国内外纺织业重新洗牌的环境下,湖北纺织产业振兴和发展战略绝不能再走沿海地区的老路,必须有新的思考和对策。

1.推进市场多元化。一个企业、一个地区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实力,也取决于市场结构。出口市场过度集中,潜藏风险是巨大的。我国早在上世纪末就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更需要寻求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持出口发展,增加就业,维护稳定。我们要结合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分布的现状,从各个市场需求的特点出发,对发达国家市场的开拓以纺织品结构优化为重点,提高产品品质、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对新兴市场的开拓适应不同的消费层次为主,以中低档产品、价格较低的产品向当地市场渗透,满足多数人群需要。纵深拓展欧美市场,巩固亚洲市场,积极开发非洲、拉丁美洲市场,稳步扩大俄罗斯和东欧市场,逐步形成以新兴市场和传统市场并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合理分布的市场结构。

2.建立完整的纺织产业链。以服装为例,湖北西服出口主要集中在鄂东的黄石和黄冈市,针织内衣出口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工装和牛仔服主要集中在随州市等。湖北的棉花、棉纱和坯布产量位居全国前列,针织服装、工装和牛仔服对产业配套要求不高,所以很多地方都能出口;西服等高档服装集中在鄂东地区的原因,主要是与东部沿海产业配套的需要,湖北高档面料、印染、后整理水平不高,还得与上海、江苏等地的一些企业合作。由于湖北纺织服装产业链不够完善,不仅间接提高了企业生产和出口成本,也制约了规模化。因此,围绕纺织服装主导品种,建立一定区域内纺织企业间,以及纺织企业与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长期合作关系,强化配套加工能力,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纺织产业集群,才能更有效地提升湖北纺织服装竞争力。

3.壮大纺织企业主体。企业是市场主体,要想在国际化竞争中快速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纺织企业的“强强联合”和低成本扩张,尤其要以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中型纺织企业和纺织企业集团为核心并开展多元化经营和国际化营销,形成纺织产业航母。让更多的企业依托航母,在生产中做到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产品配套和共同发展的模式。重点关注市场活力强的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以湖北为例,2008年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出口之和已经占到整个纺织服装出口的82%。纺织服装出口前三名企业中,两家是三资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最先倒闭的是沿海地区的上万家中小纺织企业,由此也看出中小纺织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差。通过千方百计扩大融资渠道,让大企业扩大规模,改造提升,调整结构,以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带动行业竞争力的提高,应对目前纺织产业全球大洗牌。

4.培育纺织品服装品牌。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发达国家消费者,而且发展中国家消费者对纺织品需求都有向高端化、名牌化发展的趋势,从湖北出口日本的高档西服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但湖北服装出口多是为外国贴牌生产,如出口到日本的西服,出口到澳大利亚、欧洲和北美市场的针织服装等,甚至出口到香港地区的服装,也以经销商品牌为多。事实上,经过多年积累的经验,有些纺织品服装在质量、工艺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已经很小,但品牌差距却使湖北产品附加值与外国产品相去甚远。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用品牌竞争逐步取代价格竞争是一种趋势。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纺织品服装企业不但要提高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还应实施品牌战略,创建自有品牌体系,使品牌产品在最初级的研发阶段能够与国际品牌同步,使品牌产品能够形成自我的个性特点及时尚前瞻性,特别是要适应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同文化和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把品牌变成竞争力,做名牌企业,经营品牌产品。

5.加快承接纺织产业转移。在湖北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中,大部分生产性企业也是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如鄂东服装出口企业主要是承接日本的转移,武汉服装出口企业主要是承接香港地区的转移。这些转移的企业与当地企业合资合作,产品结构得到了很大的调整,产品质量提高,竞争能力也提升了。现在沿海纺织产业有向内地加速转移趋势,湖北一方面做好承接,让转移的企业落地生根;另一方面做好吸收消化提高,在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技术合作,学习和借鉴其在产品研发设计、质量管理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经验的同时,从纤维等纺织产品的面料新技术研发和服装设计入手,着力做好开发、生产、销售、管理,建立起从原材料到产品的一系列整体的开发体系,提高产品档次,形成自有知识产权、自有技术和自有品牌,从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雪梅.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形势及其战略调整[J].商场现代化,2006,(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http:mofcom.gov.cn.

[3]黄兴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贫困增长源于对比较优势战略的过分依赖[J].国际贸易问题,2006,(3).

[4]赵京霞.后配额时代的国际纺织品贸易[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纺织品服装市场发展篇2

2004年12月31日.世界《纺织品及服装协议》(atc)到期.主宰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近30年的配额体制结束.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从2005年1月1日开始步入”后配额时代”。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中国.也是世界纺织品出口贸易大国.注定要成为这个新时代的主角。从2005年年初开征纺织品从量出口关税.到后来宣布调高部分纺织品出口关税,再到后来的取消纺织品出口关税.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新闻不断从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摩擦.到多轮纺织品贸易磋商.纺织品贸易已成为一个越来越热门而敏感的话题。从政府官员到学者到外贸从业人员甚至到普通老百姓都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日益关注。

一、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面临的环境及发展趋势

1、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区域性优惠安排增加的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加深,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和贸易的联系与依赖日益增强.对贸易保护主义形成一定程度的制衡,要求贸易自由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大。1986年,关贸总协定将纺织品回归自由贸易的议题纳入乌拉圭回合谈判.并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其宗旨就是主导世界贸易总体趋势朝自由化方向迈进。纺织品配额的取消本身就是贸易自由化的有力例证。因此.从长远来看.国际贸易包括纺织品贸易的大环境是自由化。

但是.全球贸易自由化并不是全球性自由贸易。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全球贸易体系中出现区域贸易协定急剧增长的趋势。截至2003年1月1日.在wto备案的区域贸易协定总数达到259个在这些区域贸易协定中有许多专门针对纺织品的贸易优惠安排。如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就取消了北美三国之间纺织品进口的配额限制和关税.逐步实现其区域内纺织品贸易自由化。再如美国(2000年贸易与发展法》,赋予加勒比海邻近24个国家以及撒哈拉以南48个非洲国家生产的服装输往美国.在关税和配额方面享有优惠。在欧盟.其内部各国之间纺织品和服装的进口关税已全部取消。欧盟还通过与地中海国家签订《联系国协定》.与巴尔干半岛地区国家签订《联系与稳定协定》.推动双边的纺织品贸易一体化和自由化。欧盟还与南非、墨西哥、智利等国分别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分阶段地逐步取消纺织品配额和关税。事实上,包括正在谈判中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和构想中的泛欧洲——地中海自由贸易区都把纺织品服装问题作为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来对待.并考虑特殊的安排。促进区域内纺织品贸易自由化,以对抗区外竞争者越来越成为这些区域贸易协议的重要内容。

大大加强的区域贸易优惠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全球多边贸易体制所达成的惠及所有wto成员的自由贸易制度。这种发展趋势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区域贸易优惠安排为贸易转移提供了机会,在对区域市场形成保护.促进与既定贸易伙伴国的贸易发展的同时,事实上减少了各成员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增加从中国进口纺织品的可能性,增添了我国产品在其区域内扩大市场份额的难度

2.贸易争端背景下,关税壁垒被重新利用的趋势

从2005年1月1日开始.纺织品全球配额取消。作为wto的成员国中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中国理所当然地享受纺织品配额取消的利益。但是,配额取消带来的自由贸易仅100多天就被美欧的频繁设限打破。4月4日,美国启动针对3类中国纺织品进口的保障程序;4月6日.欧盟公布对中国纺织品特限行动指南;4月28日,美国对l4大类来自中国的纺织品进行特保调查同日欧盟对我9类纺织品启动特保调查5月13日,美国决定对3个类别的中国服装产品重新实行配额限制5月18日,美国对我4种产品采取特保”;5月22日.中国宣布自6月1日起大幅度提高74种纺织品出口关税税率;5月23日,欧盟对和麻纱启动特保程序;5月25曰.欧盟宣布推迟对我和麻纱启动特保程序5月27日,美国正式对我4类纺织品实行进:13限制措施,设限期到2005年12月31日止月27日.欧盟对我t恤和麻纱提出正式磋商请求;5月30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自6月1日起取消81种纺织品出口关税;6月,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磋商开始……中美欧纺织品贸易争端的背后,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发达国家面临纺织品进口增长为推卸责任将矛头指向中国.希望通过打击我国的纺织品出口以转移国内压力。但是,随着中国政府外交策略的转变.单方面地实施限制或是特保的效果越来越难以掌控.而且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内部也出现种种责难。因此.关税壁垒作为wto认可的贸易保护措施正出现被重新利用的趋势。2004年欧盟、美国、日本纺织品服装行业总体平均进口关税水平分别为9%、lo.2%、8%.并承诺在2005年将纺织品服装平均关税分别约束至7.9%、8.9%、6.6%。虽然发达国家纺织品服装平均关税约束水平较低但是下降幅度有限并呈现以下特点:(1)关税升级现象。以欧盟为例,享受最惠国待遇的供应方向欧盟出口纺织品时遭遇的关税结构为:原料平均关税为0。7%,纤维平均税率为5-3%,纱线平均税率为6.3%,织物平均税率为9.1%,服装平均税率为11.9%.从原料到服装的关税升级现象十分明显.使服装制成品的有效关税大大高于其名义关税:(2)关税高峰现象。以美国为例,美国至少对200种纺织品制定了高于18%的从价关税税率,对部分羊毛及人造纤维的征税超过30%,一些特定服装的从价税达到33%,甚至更高。就其发达国家纺织品服装关税安排特点来看.关税仍然是直接影响竞争力并形成不公平竞争的最直接的因素。

3。自由保护主义背景下,贸易限制手段多样化趋势

进入后配额时代的世界纺织品贸易并未从此真正步入自由贸易。在许多纺织品进口国不安地要求延长配额取消时限时,我们就已经体会到这一点。配额取消后,国际纺织品贸易保护不会随之消失,相反将以一种新的形态继续配额的影响。如果说配额制度是一种有限制的贸易保护主义的话(毕竟受多边协议和增长率的限制),这种新形态就是一种自由保护主义了。一方面,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层出不穷另一方面,贸易限制实施更为自由.因为这些措施不是多边的,而是双边甚至是单边的。

利用“二保一反”措施实施贸易限制。”二保一反指我国《入世协定书》中所规定的“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和反倾销措施”。按照我国《入世协定书》中规定,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在截至2008年12日前,如遇自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在短期内数量激增、价格下跌,对其造成市场扰乱”,可运用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条款对中国纺织品实施进1:3限制:也可在截至2013年12月10日前(即中国入世后12年内).运用“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条款对中国纺织品实施进口限制也可在截至2016年l2月10日前(即中国入世l5年内)根据反倾销措施条款在确定倾销时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可以预见各国以二保一反实施的贸易救济将成为我国今后很长~段时间内纺织品出口的主要障。

利用生态标准等技术贸易壁垒形成出口屏障。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提高了产品的技术标准同时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命安全为由.对产品制定了苛刻的绿色环保要求。目前.纺织品服装领域主要盛行的欧盟生态标签和生态纺织品认证已造成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货和出口限制并成为我国纺织品国际市场准入的“绿色屏障”

利用劳工标准制造贸易障碍。近年来.国际上兴起一些新的企业认证体系——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主要涉及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目的是希望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主动承担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客观地说.社会责任标准是人类物质文明上升到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31的大量增加.发达国家抨击发展中国家忽视劳工权益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大多数地区企业的生产很难符合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责任标准。因此,这些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存在可能成为制约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又一大障碍。

4.新市场出现的背景下,纺织品市场价格下降的趋势

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回归wto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削弱了一些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给与特定国家的优惠和特权.那些由此而产生的贸易也将部分被取消,生产和贸易扭曲将会被消除。当纺织品服装贸易不再受到数量限制.世界将出现一个巨大的、有待开发的市场。配额取消使发达国家的纺织品服装市场变得更为开放,增加更多的贸易机会。此外,发展中国家迫于发达国家的压力将进一步开放其国内纺织品服装市场新的市场也会使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日益扩大。

在出现新的市场的同时,世界纺织品市场价格出现下降的趋势以美国为例自1996年以来其纺织品服装的进口价格持续下降.欧洲、日本和许多其它市场也是这样。究其原因,主要是进口服装的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而进口服装在整个纺织品进口中占很大比重。配额取消后,来自低成本生产国的产品比重上升,进口纺织品服装价格还将不断下降,将使纺织品市场价格下降的趋势继续延续。一方面,进口价格持续下跌,给进口国带来明显的福利净增加效应;另一方面.价格下降的趋势继续下去将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产生不利的影响

5.市场集中程度加深背景下。市场竞争加剧的趋势

如果说世界纺织品服装市场在配额取消前呈现的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话,那么,进入后配额时代后,它将成为一个几乎完全竞争的市场但是,在分析日本和美国的纺织品服装在1995年到2001年期间各自前5位的供应国和地区所占的贸易比重(表1)时,可以发现分别作为非配额国家和配额国家的日本和美国.其进口纺织品服装市场表现出不同的市场集中程度。2001年日本前五大进31服装供应国已基本垄断了日本进口服装市场.而相比之下,美国前五大服装供应国占美国进口服装市场的一半还不到。因此.可以预计,随着配额的取消.美国及其它原设限国进口纺织品服装市场集中程度将进一步加大。

因此.取消配额后,市场开始进行激烈的重组,过去靠配额的庇护生存的企业面临抉择。在这个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商品的价格逐渐下降,行业利润趋薄。在高端产品市场,我国产品仍将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竞争;在低端产品市场,我国则将与为数更多的具有基本相同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竞争,这其中既包括东南亚国家,又包括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地区国家等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纺织品服装市场竞争加剧的趋势不可避免。

二、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拓展的对策建议

在日趋严峻的出口环境下.我国纺织品贸易要持续增长.必须有的放矢地拓展纺织品出口贸易。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对外拓展贸易市场

一方面,巩固和拓展传统出口市场。众所周知.欧、美、日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传统市场.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分布中一直占较大比重.一直以来我国每年有超过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是输往这些国家和地区。而欧、美、日同时又是世界纺织品服装进口的大国.2003年仅美欧纺织品服装进口就达2300亿美元。如果我们对美欧市场占有率增长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可增加2o多亿美元的贸易额。因此,欧、美、日仍应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市场拓展的重点。

但是如果出口市场过分集中于某个或某几个市场.会造成对出口市场的依赖.增加贸易的不稳定性。从第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些传统市场出现的市场竞争加剧、各种关税及有针对性的非关税限制措施的利用以及区域优惠安排的趋势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带来发展障碍。要想在后配额时代的纺织品贸易中寻求进一步发展,优化全球出口市场的战略布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拓展贸易市场要实行多元化战略在巩固和拓展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培育和拓展周边和新兴市场比如俄罗斯韩国和中东等市场。以俄罗斯为例有统计数据显~,2003年俄罗斯纺织品服装进口额比2002年增长了103个百分点从其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可以预计未来对于占尽地利的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俄罗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对内拓展出口动力

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仍是价格驱动.2004年我国出151177亿件服装平均每件服装的价格仅有3.51美元出1360亿双鞋,平均每双鞋的价格不到2.5美元。在这种价格驱动下,我国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形成了一种”数量大价格低“的现象。这其中有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客观原因也有国内企业由于“对外出口偏好”而过度竞争的原因,还有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主要出口常规产品附加值不高的原因。

众所周知出口数量大价格低极易招致进口国的贸易争端和报复(比如“二反一保”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实现贸易动力的转型尽快地调整出口企业的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品质以质量带动纺织服装出口贸易的发展这同时也是回避某些非关税壁垒的有效手段。

但是企业是为了追求利益而生存的。部分出口企业可能因为短期利益的驱动同时又缺乏长远的眼光而惰于收集信息并适时调整生产结构。所以不能奢望仅仅通过企业的觉悟实现动力转型这个目的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纺织品服装市场发展篇3

【关键词】纺织业竞争力

纺织产业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自从加入wto,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不断通过科技和管理优势进行产业的升级以及结构的优化,将纺织行业从劳动密集型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另一方面我们周边的发展中国家也在迅速发展,纷纷加入到与我们的纺织服装产业竞争的队伍中来,国际该产业的格局正在发生着巨大改变,我国的市场份额比过去大为降低。在上述情况的背景下,需要对我国的纺织产业以及企业国际竞争力做出一个全面的判断和分析,分析如何在新的环境和形势下持续不断的提升该行业和该类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其不断前进发展。

一、我国纺织业出口发展现状

(一)纺织业发展逐渐成熟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纺织业完成了从幼稚产业向成熟产业的转变,形成了上中下游的衔接,棉毛丝麻化纤服装纺织相配套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在国内纺织业发展相对成熟的江浙、珠江和环渤海湾地区,纺织业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纺织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具备较强的经营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纺织业历史悠久,多年的纺织业经营为中国纺织业的持续发展积累了经验和资金。我国的纺织业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福建和上海等地,这些地区毗邻纺织业消费市场,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也便利,逐步形成了众多纺织产业集群。

(二)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分析

纺织业是我国外贸出口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全部外贸出口中占有的份额相对较大,但在外贸中的地位呈现下降趋势。如2003年纺织品出口额占全部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18.02%,2012年这一比重下滑至8.21%。一方面,说明我国纺织业竞争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另一方面,说明我国产业高级化趋势较为显著。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纺织业总体上属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份额的下降从另一角度折射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地位的提升。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纺织品出口进入后配额时代。在面对更加公平、开放的国际市场时,中国纺织业发展也面临着愈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2003年~2008年,中国纺织品出口额持续快速增长,在2009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在2010年纺织品出口额高达2065.3亿美元,2011年、2012年与2009年基本持平。

(三)纺织业出口地区

在纺织业出口企业中,私营企业为出口主力,各类企业出口均有不同程度下降。2009年我国私营企业出口纺织服装753.9亿美元,下降5.5%,占同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值的45.1%;同期,外商投资企业出口542.4亿美元,下降9.6%,占32.5%。此外,国有企业出口288.4亿美元,下降18.6%;集体企业出口81.6亿美元,下降18%。纺织业主要出口至欧盟、美国和日本。2009年我国对欧盟出口纺织服装360.6亿美元,下降7.3%;美国264亿美元,增长4.1%;日本213.3亿美元,微增0.1%;上述三者合计占同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值的50.2%。此外,内地对香港出口139.4亿美元,下降12.8%;对东盟出口109亿美元,下降2.9%。

(四)纺织业出口结构

全国纺织品出口主要以针织服装、棉制针织服装、梭织服装、化纤制梭织服装为主,占纺织品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了41.82%、20.62%、19.62%、10.56%,但无论哪种类型的纺织品出口,增长速度同比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如丝制针织服装、毛制针织服装、丝制梭织服装、毛皮革服装同比降幅均超过了10%。从出口金额看,全国纺织品出口主要以针织服装、棉制针织服装、梭织服装、化纤制梭织服装为主,占纺织品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了31.79%、15.98%、24.42%、10.56%,在增长速度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化,如针织服装、棉制针织服装、毛皮革服装、衣着附件等4类同比呈现增长,而其他类型纺织品服装出口同比同比呈现下降。对比出口数量比重和出口金额比重,针织服装、棉制针织服装、丝制针织服装的出口金额比重低于相应纺织品数量比重,其他类型纺织品服装出口金额比重均大于相应纺织品数量比重。

二、我国纺织业出口面临的问题

(一)纺织业出口增速不稳定

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速在2005年至2011年间波动幅度较大,2009年同比下降9.65%,2012年同比增长23.6%,2011年同比增长为9.67%。纺织品出口增速的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纺织行业的不稳定,这不利于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此外,2003年-2011年,中国纺织品的内销比重不断增大。2003年中国纺织品内销比重为66%,2011年,内销比重高达92.9%。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纺织品内销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纺织品出口比重越来越小。这是因为国际纺织品市场形势愈加严峻,许多原本以出口为主的企业不得不转向内销为主。

(二)纺织品贸易赤贫化增长

一直以来,我国的纺织品都以低廉的价格作为有力的武器,在国际上开拓市场,这种竞争策略在初期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上世纪80年代,我国纺织业高速增长,出口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国际市场上举足轻重的纺织品供应国。但是近年来,随着国际纺织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和人们消费档次的提高,这种以“低价取胜”的战略的弱点被逐渐暴露出来。其中最明显的后果就是直接导致了我国纺织品贸易“贫困化”增长。据了解,服装出口价格下跌实际上已经持续5年,价格下降虽在短期可以提高出口竞争力,促进出口,但从长远的观点看,是不利于产业发展的。一方面,价格过低势必导致企业利润下降,使企业效益下滑。

(三)纺织品附加值低

在当前的国际范围内,面料是纺织业中的中上游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相比之下,服装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革新相对滞后,仍处于劳动密集型的状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棉花、棉纱、棉布、丝织品、服装、针织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化纤、呢绒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但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原料及半成品进口国。因此,我国的纺织业发展要着力改造面料的生产技术,提高纺织服装附加值,实现进口替代,扩大纺织品的出口。纺织面料的技术含量相对比较低,比较容易模仿,造成无能力技术创新的企业不开发,有能力开发的企业不愿开发,都想找现成的样板进行模仿,导致有技术开发能力的企业也不能在市场中快速发展壮大。企业在成本较高而收益较小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动力去开发新产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四)纺织品出口国家分布不合理

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仍过于集中,出口市场结构不尽合理、分布不平衡。据统计,中国有约75%的出口产品(含香港)集中在西欧和北美,东欧、东盟、非洲和俄罗斯等出口市场仍不被关注。对某些地区的市场依赖程度过高,当这些市场的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可能对整个纺织产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并且,出口市场的集中化,又进一步加剧了无序竞争和低价竞销。在纺织品出口配额逐步取消的同时,国际纺织品市场环境和国内的出口环境都发生着重大变化,竞争环境的恶化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国内纺织企业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因此,规范出口竞争秩序,实行竞争机制创新,对于新形势下我国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频繁遭遇贸易壁垒

中国纺织品廉价的优势,企业出口品的出道打破了原全球纺织业的平衡,随即就出现了挤占他人市场,同时就出现了各种反倾销等各种障碍。一些发达国家距今都拒不承认中国的市场地位和经济地位,甚至都干预到中国的金融政策。单单从纺织业的层面上讲,是因为我国纺织企业出口品的迅猛和量之多导致与进口国纺织业市场内部平衡被打破。中国纺织企业甚至占据过多的进口国市场份额,对进口国纺织业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导致与我国纺织业成为全球纺织业的众矢之的。在面临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之后,又出现了“劳动壁垒”,现成为了阻碍纺织企业出口品的又一大强力障碍,虽然我国出口的纺织企业在价格上拥有很大优势,但我国的相应的劳动力几乎都是不被提供应有的社会保障的前提下作业的,面对进口国家实施的越发苛刻的劳动壁垒措施,相应的纺织行业虽然已经开始实行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公约的社会保障责任体系,但是在初期,必将受到重重险阻。

三、我国纺织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建议――从企业的角度

(一)加快纺织业的结构升级

我国纺织业己到了发展的关键时期,转型升级是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的必然选择。无论是纺织品出口,还是服装国际化经营,都须坚持走“以质取胜”之路,在保持质量稳定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纺织服装出口结构的调整升级,力求企业纺织服装出口产品特色强、品种新、档次高,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发展需要和纺织服装转型升级需要。具体而言,是大力加强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的大转变,即由主要出口化纤、纱、面料等纺织品向中高档服装转变;由主要出口衣着用布向工业、装饰用布转变;由主要出口贴牌代工产品向贴牌深加工品进而到自主品牌服装转变;由主要出口休闲服装向西装、时装转变;由主要出口单一服装品牌向区域服装品牌转变;由“高耗能、低附加值、环境污染型”产品向“节能型、高附加值、环境友好型”产品转化。

(二)增强纺织企业的创新能力

增强纺织企业的创新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首先是加快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行业,大幅提高研发投入,发展原创技术,培育自主品牌"没有这项突破,就难以从跨国产业链中的低端环节迅速提升。再次,应是营销管理的创新。创新科技生产力,尽快形成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提升中国企业掌控跨国生产和营销网络的能力,扩大利润空间。最后是产业链整合创新"产业创新能力并不是单个企业创新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社会协作分工。中国纺织业产业链中的各分部在国际竞争中地位有所不同,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化纤、丝绸、服装等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或中国传统的优势领域,而在科技和资本投入要求更高的新型纤维和面料、纺织机械、工业用纺织品等领域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此外生产企业的信息化!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以及产品品牌的推广与运作也是中国纺织工业的弱势。我国不仅要加快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的步伐,还要增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整合,这是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组织保证。

(三)创建企业品牌

许多企业目前还没有形成自身的纺织品牌,这点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素,为此笔者认为品牌塑造是企业近期内必须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品牌的塑造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因此在这一阶段首要的工作任务就是资本的积累,同时提高现有产品在经销商、商以及客户心中的口碑,除此以外也要对企业在当地的形象进行重新规划,提升企业形象。在资本实现积累以及企业形象较好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设计创新能力以及丰富企业的销售渠道,注重电子商务渠道建设,同时开展品牌的建设工作,在品牌推出之前,需要明确品牌的市场定位,并在品牌确定之后依托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和其他各种媒介,进行广告的投放,为企业品牌的发展及真正的创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内销外销并重

外销是目前浙江纺织业最重要的销售渠道,新形势下适应性、前瞻性地调整销售渠道,深入挖掘国内市场,实现内外销并举,是织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点。第一,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适度降低外销度并优化外销市场结构。受美日欧等重要消费市场纺织产品需求放缓拖累,纺织企业正经受回款周期拖长、赖账现象增多等一些过去遇到不多的困难;人民币大幅升值、出口退税率频繁调整也造成纺织品出口增幅明显下降。面对逐步恶化的外销环境,纺织企业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强外销风险意识,适度降低产品外销依赖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外销市场结构,积极拓展非洲、拉丁美洲等需求市场,适当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第二,响应扩大内需发展要求,逐步加大产品内销比重。行业增长主要驱动力将从出口拉动逐渐转向国内消费。我们要清楚认识两点:首先要认清现实,保持出口稳定仍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浙江纺织业平稳发展的基础;其次要做好准备,内销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因为营销布局有一定周期,加之复杂的国内市场环境对出口转内销企业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战略层次上看,逐步加大纺织品内销比重既是纺织企业调整原有不合理销售渠道的重要举措,也是其前瞻性地把握内需增长机遇、响应扩大内需要求的重大行动。

参考文献:

[1]俞春来,李秉强.中国纺织品出口相对困境及应对措施[J].价格月刊,2014,02.

[2]席庆高.浅谈我国纺织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社科论坛,2014.

纺织品服装市场发展篇4

是全国著名的纺织之乡、纺织服装出口基地,纺织服装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产业基础,拥有较强的生产规模优势和区域产业集群优势。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纺织服装行业已形成了化纤、棉纺织(色织)、印染、毛纺织、针织、服装、茧丝绸、家纺等门类较为齐全的纺织服装产业体系。全市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纺织服装业规模企业数1684家,企业数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34.4%。从业人员26.3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职工总数的32.3%。作为最具特色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纺织服装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期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592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23.8%,其中缴纳税金218.8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25.4%。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实现出口创汇53亿美元,同比增长24.5%,是期末的2.15倍,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7.6%,为我市第二大类出口产品,出口市场遍及日本、欧美及亚非拉158个国家和地区。因此,改造提升传统纺织产业,加快打造现代纺织强市,对的工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进一步明确加快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品牌创建和高附加值产品为切入点,强化化纤、纺纱、织造、染色、印花和后整理、服饰、家纺产品一条龙的产业链,全力实施以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以贴牌加工向品牌生产转型、以低端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型为主要内容的“五大产业门类”转型工程,形成专业化分工程度高、社会化配套能力强、区域间产业链相互协调配套的良好格局,实现由纺织服装大市向纺织服装强市的根本转变。

(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实现以下目标:

1.行业规模: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00亿元,年均增长13%。

2.产品档次: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大中型纺织企业“三无一精”(无卷花、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3.品牌创建:争创中国驰名商标2个,著名商标5个,名牌产品14个。

4.产业集中度:服装、家用纺织品等终端产品销售收入占纺织服装行业比重提升10个百分点,培育4家超30亿元企业。

三、大力实施加快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重点工程

我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要瞄准国际纺织服装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我市纺织服装业的现有优势,强化集聚化、集群化布局,紧紧围绕“强、大、专、精、特”的目标,以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为重点,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实施棉纺织业、家用纺织品业、服装服饰业、茧丝绸业、化纤业“五大产业门类”转型升级工程,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一)以提升装备水平为重点,做强棉纺织业。

加快大生工业园区和冠达纺织市场建设,稳步推动纺织企业退城进郊。以大生集团、联发集团、永安纺织、华强纺织等一批骨干企业为支撑,着眼于“强化上下游、完善产业链、产业集聚化、提高附加值”,为本地最终产品提供优质原料。引导产业链从原料半成品向成品、从成品向高端商品、名牌产品转型。积极拓展联发集团、东丽织染、东邦纺织等棉纺织、化纤面料企业的产品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区域优势,鼓励服装家纺企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高档次产品发展。充分发挥先锋镇“中国色织名镇”、观音山镇“省色织名镇”的品牌效应和集群优势,推进观音山-先锋色织生态产业园建设,加快实施市区城西印染企业搬迁改造。借助省面料研究中心的科研优势,加强合作,形成有影响力的研发平台,开发高附加值面料替代进口,尽快打破长期困扰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印染后整理环节相对薄弱的状况,推动全市棉纺织业的发展,成为全国色织产品研发先导区。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实施以提高无卷花、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比重为主要内容的“三无一精”技术改造,大中型棉纺织企业应用清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精梳机等设备的比重提高到90%以上,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发展紧密纺、气流纺、涡流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和推广粗细联、细络联等先进纺织自动化工艺流程,快速提升高支精梳纱、高档防羽布、高档抗皱免烫面料等系列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开发高档混纺纱、多种纤维混纺面料、交织面料、提花面料、装饰用面料和功能性整理面料等高附加值产品。注重软技术的配套引进,积极采用抗皱防缩、防霉、抗静电、阻燃、仿真、多种纤维复合染整等特种印染后整理新技术,提高天然纤维后整理、化纤仿真、纯棉超柔软、舒适性针织物以及多种纤维复合染整、功能性后整理工艺水平,促进我市棉纺织业向优质、高产、自动化、连续化方向发展。

(二)以彰显基地特色为重点,做大家用纺织品业。

把家纺产业定位为时尚产业,打造“家纺城”,做靓“家纺”城市名片。做好家用纺织品产业集群地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市场、家纺城的品牌和规模优势,以罗莱家纺公司、凯盛家纺公司、紫罗兰家纺公司、金太阳公司等骨干企业为支撑,拓展叠石桥家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作用,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知名家居、家饰品牌合作,研究家纺产业发展潮流,开发高档、特色产品,形成梯次发展格局,延伸家纺产业链,做大家用纺织品业。

充分发挥“家纺指数”全球家纺“风向标”作用,进一步提升家用纺织品的设计水平和能力,构建家用纺织品研发平台,开发生产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文化底蕴的高品质配套化家纺产品,打造新文化思维、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于一体的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

(三)以打造自主品牌为重点,做专服装服饰业。

以培育大企业、大产业为导向,以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为支撑,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采用新原料、新技术发展服装新产品。着力加大内外销市场拓展,广泛开展品牌创建活动,放大专业女装特色,开发系列高档产品,扩大配套辅料产销空间。基本实现由出口加工型向“内外销并举、自主品牌为主型”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变,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总量继续保持全国和全省领先。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品牌经济比重。鼓励企业组建纺织服装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发与推广中心,引导企业采用服装面料自动监测评价系统、自动裁剪机、电脑平缝机、服装虚拟图形系统、电脑控制多种形式的悬挂传输系统、立体整烫机、产品自动立体仓储系统等自动化、智能化服装加工设备和技术。激励企业引进和培育技术开发、专业设计等中高端人才,提高服装加工、设计、开发水平。推动企业扩大新型高档品牌服装生产比重,加大出口比例,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四)以创新产品功能为重点,做精茧丝绸业。

以集团为龙头,与大学、中国农科院蚕研所、科技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国家桑蚕茧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茧丝绸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围绕茧丝绸产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着眼国际前沿,研究开发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引领中国茧丝绸产业创新发展。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全国领先的发展格局。

以高档丝绸制成品为龙头,以面料开发为突破口,加大高档真丝、新型共混纺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丝绸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形成高档真丝、仿真两大系列产品。大力发展改性真丝、膨体弹力真丝和新型复合丝,实现含丝原料的系列化和功能化,开发具有抗菌、抗霉、除臭功能的共混纺丝、绢丝混纺丝和花色丝等产品。开拓非丝纤维在丝绸产品上的应用,发展棉、毛、化纤与真丝交络、交织、复合、包缠、混纺的新型高档丝绸面料。提高和优化桑、蚕品种,稳定桑蚕生产和茧丝市场,形成蚕种繁育、蚕茧加工、桑蚕生丝、捻线丝、绢丝、丝绸面料、服装服饰、真丝家纺产品、桑蚕生物制品的生产加工,以及丝绸产品国际国内贸易和科研开发一条龙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

(五)以产业拓展延伸为重点,做特化纤业。

鼓励企业开展超仿真、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高性能纤维的产业化研发,引导企业引进国家重点推广的ptt纤维、竹浆纤维、麻纤维等新型纤维加工技术和新型国产化化纤生产技术和装备,降低投资成本,减少物料和能源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以文凤化纤、金雪集团、东丽纤维为骨干企业,发展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纺织新材料,为提高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比重奠定基础。鼓励企业迅速将科技项目、先进技术产业化,向大型化、柔性化、精密化、节能减排方向全面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

重点将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国内最大的纤维织物制造基地。放大海安锦纶长丝生产基础优势,打造化纤特色板块。将如口港、海洋经济开发区化工新材料工业园打造为重要的新型化纤基地。

四、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动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

坚持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动、突出优势、培育重点、淘汰落后”的基本思路,在强化产业协调、强化产业升级、强化产业支撑上下功夫,在资源整合、平台搭建、基地打造、要素配置、布局优化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加快推进企业升级、产业转型,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强化产业协调。提高认识,科学规划,集聚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产业分工的格局。一是组织保障。进一步加大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领导,成立由市领导挂帅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部门联动。研究产业发展方向,制定扶持激励措施,协调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优化布局。加快叠石桥国际家纺市场、家纺城两个市场的建设进程,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科学规划-先锋色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鼓励区外色织印染企业退城进园,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制定优惠政策,把好产业门槛,正确处理“腾笼换鸟”与产业“空心化”之间的矛盾,鼓励区外的大中型色织印染企业搬迁入园,鼓励企业采用新原料、新技术,提高服装面料的质量和档次。三是引导集聚。以培育大企业、大产业为导向,以集团、家纺、大生集团、联发等重点企业为骨干,修改完善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引导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攻克国家重点扶持、推广的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打造全国行业领军企业。在川姜镇与观音山之间规划布局市纺织服装产业园区,把园区建成功能齐全、分工合理、配套完善、效率一流、研产销一条龙的部级特色基地,为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四是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全市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简化信贷流程,放宽信贷风险容忍程度,结合纺织服装的生产工艺流程,大力创新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和信贷产品,进一步提高对纺织服装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覆盖率。

纺织品服装市场发展篇5

常熟:全球服装交易中心

常熟产业基础雄厚,区位优势无可比拟,地处长三角“几何经济”中心,东邻上海,南倚苏州,西连无锡,北与南通隔江相望,拥有“陆、海、空、江、内河航运”五位一体的交通网络和立体物流体系,通江达海,辐射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是历来各路名商巨贾必争之战略高地。

如果说,全球最大的小商品交易中心在义乌,那么全球最大的服装交易中心就在常熟。交易量全国第一的中国常熟服装城的前身――江苏常熟招商城始建于1985年,目前已拥有35个专业市场,2.8万个商铺,8万多名经营人员,入驻知名品牌5000多个,日均客流量30万人,资金流量超8亿元,货运吞吐3000多吨,年交易额达450亿元,241条辐射全国1000多个城市的客货运专线,连续多年位列“中国十大服装专业市场”榜首。

作为服装城成为全球服装交易中心,常熟强大的服装生产产能不仅为可以为国际品牌服装的生产提供了保障,更为常熟服装产业的提升,特别是与国际接轨、走出国门奠定了基础。据了解,除了常熟本地的服装企业依靠服装城走向了大市场,全国各地的服装厂也都纷纷在常熟设销售基地,有“服装之乡”之称的石狮有70%的服装厂通过常熟把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近年来,常熟市先后被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等称号。其中,海虞镇、新港镇、支塘镇、沙家浜镇、古里镇、辛庄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分别命名为“中国休闲服装名镇”、“中国毛衫名镇”、“中国非织造布及设备名镇”、“中国休闲服装名镇”、“中国羽绒服装名镇”、“中国针织服装名镇”,全市有6个“中国纺织产业特色镇”,名列国内县(市)之首。

江苏常熟服装城管委会潘云来主任介绍:“占地3.71平方公里的常熟服装城,目前拥有包括中国男装中心、中国裤业中心、中国女装中心、中国童装中心、中国鞋业中心、中国服饰辅料中心的6家国字号在内的共计35家专业市场。而此次万豪国际轻纺城的开业,不仅对常熟形成中国面料、辅料中心,中国流行面料采购中心奠定基础,还将为打造一个高档轻纺专业流通市场,为常熟纺织服装行业产销对接创造一个新平台。”

万豪国际轻纺城的建成开业,不仅丰富了招商城的专业市场格局,为常熟4000家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了企业间跨地区的合作,为常熟带来了新的轻纺商机,更将对巩固常熟国际服装名城地位发挥着积极作用,使常熟真正成为华东地区举足轻重的布匹轻纺战略重地。

万豪:提升常熟竞争力

众所周知,常熟服装城是中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之首,是我国服装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尽管拥有了中国男装中心、中国裤业中心、中国女装中心等众多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和波司登、红豆等诸多纺织服装生产企业,但长期以来,为常熟服装生产企业提供布匹面料的轻纺布匹市场一直发展不快,严重滞后了常熟服装城长远发展。“只有构建完善的产业链,立足国际,不断提升服装专业市场的竞争力和创新力,中国服装才能走向世界。”洪庆淼介绍道:“在常熟市委市政府、招商城管委会‘三年再造一个新商城’宏伟目标的激励下,万豪国际轻纺城顺势而出,未来还将斥资3亿元,倾力打造一个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的轻纺采购平台。”富有远见的洪庆淼立刻联系常熟闽南商人,于是便有了一日之内48家面料品牌企业出资12000万元打造常熟万豪国际轻纺城的“传说”。

据了解,常熟万豪国际轻纺城占地面积23963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72000平方米。轻纺城理念新颖,规划前瞻,集“展贸、办公、洽谈、电子商务”四位一体;融“轻纺展示采购中心、轻纺订单贸易中心、轻纺电子商务平台、轻纺研发培训中心、轻纺物流配送中心、高级商务中心”于一身。目前,已有江苏、浙江、福建、广州、深圳、山东等地200多家纺织企业入驻,经营范围包括男女装面料、毛绒、皮革、服装里料、辅料等,各地优势资源汇聚,大大降低了常熟纺织服装企业的采购成本。

对此,杨东辉表示:。这一新型专业市场的建成。为纺织企业建立起了信息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促进了纺织行业上下游的合作,实现了企业间跨地区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了纺织产业结构,用市场的办法进行了优势产业链的整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对万豪国际轻纺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将会一如既往地支持这一重点建设项目,希望能在万豪涌现出更多优秀的轻纺品牌,发挥专业市场在纺织服装行业应有的积极作用。”

同时,杨东辉也对轻纺城的发展提出了四项基本要求。他说,常熟万豪国际轻纺城作为新型专业市场的代表,其下一步的建设和发展,要重视社会责任建设,要重视企业信用的评价。要重视产品质量管理,要做到诚信经营。

未来:市场改变中国

近年来,随着纺织服装行业的不断发展,新型营销渠道的不断渗透,品牌意识的觉醒,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开始重新定位。注重差异化服务,力争打造市场差异化特色;纺织服装的多样化流通,个性化消费也推动了特许经营形式的普及;电子商务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经营观念,挖掘了新的经销渠道――我国越来越多的传统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注重自身的发展和提升,纷纷升级改造,常熟万豪国际轻纺城就是其中之一。

在巨大的轻纺市场需求和高额的产业利润驱动,长三角各地轻纺市场为适应轻纺产业国际化、全球化竞争发展的需要,高瞻远隔的常熟轻纺人再次走在了改革的前沿。“万豪国际轻纺城东邻常熟国际服装城,西接招商城主干道招商南路,北联常兴路,南靠张家港河,交通便捷。轻纺城融临街商铺、商业内街,围合式庭院、商务写字楼于―体,整个市场的商铺充分考虑到了布匹行业经营的特点,又迎合了布匹展示陈列和多角度地观赏,是集展示,交易,研发,电子商务、信息中心等功能于―体的全新轻纺市场。”洪庆淼高兴地说。以流行面科为主营的常熟万豪国际轻纺城,市场设施先进,环境优美,使经营者与采购者从此告别昔日脏、乱、差的采购环境,实现了专业市场规模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升级,真正实现“一站式”采购,“一条龙”服务,为中国(常熟)国际服装城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纺织品服装市场发展篇6

摘要:自2001年以来,中美纺织品贸易取得了重要的发展,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额、出口增长率及在美市场占有率快速提高。从中美纺织品贸易阶段性特征出发,拟纵观中美纺织品贸易的发展历程,归纳分析中美纺织品贸易情况,着眼中美纺织品目前的现状,探讨中美纺织品未来发展趋势。论文关键词:中美;纺织品贸易;阶段;前景;发展趋势1中美纺织品贸易发展现状纺织品贸易作为多年游离于自由贸易的特殊贸易品,呈现出很强的阶段性特征。根据世界各成员国一起就纺织品贸易签署的协议,纺织品贸易可分这么四大阶段:关税管理阶段、多种纤维协定(mFt)阶段、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的纺织品配额阶段、完全的自由化阶段。中美纺织品贸易始于1784年,获得蓬勃发展始于中美贸易正常化以后。中美纺织品贸易发展经历1784年~1984年、1985~2001年、2002~2005年、2006~2008年以及2009年以后的完全自由化五个发展阶段。在1784年~1984年期间,由于中国经济不景气,同时美国不给与中国最惠国待遇,中国对美国出口纺织品呈缓慢增长;第二个阶段(1985~2001),中国纺织业大力发展起来,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与服装的生产国与出口国。在中国加入了“多种纤维协定(Fma)”,中美关系正常化背景下,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开始迅速增长,美国成为中国第三大销售市场。但在这期间,美国利用“多种纤维协定(Fma)”单方面采取行动限制纺织品进口。中美之间曾多次签订了中美纺织品协议,规定中国对美纺织品出口的年增长率1%~6%严厉的数量控制,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规模从1981年仅12亿美元到1995的48亿美元,2000年达到65亿美元的增长,这个阶段增长趋势较为缓慢;第三阶段(2002~2011年),中国成为世贸成员国,在《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协议下,中美纺织品贸易以2001年为转折点,这期间增长趋势则相对较快。2002年开始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品供应国,纺织品出口额扩大至2003年的118亿美元,2011年224.07亿美元,增长速度保持着两位数增长,对美出口年增长率2003和2011年达到22.46%和22.2%,2005年高达53.91%。进口比重占美从2002年的15.65%扩大到2005年的25.12%。第四阶段(2006~2008年),中美纺织品处于《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协议结束,世界纺织品贸易实现自由化的背景下。由于中国是纺织品服装生产出口大国,本应该回归自由化的纺织品贸易受到了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阻挠.中国纺织品处于完全自由化阶段之前的过渡期。2中美纺织品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2.1国内原因在中美纺织品贸易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在一、二阶段由于一方面中国纺织产业起步较晚,产能有限,另一方面我国还未加入世贸组织,中美纺织品贸易规模、矛盾及摩擦都相对较小,中国纺织业存在的问题不太突出。在三、四阶段,中国纺织业强大起来,到目前为止一直成为世界,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品供应国。中美纺织品贸易在迅速扩大的同时问题日渐尖锐,特别是在《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执行晚期的新旧交替时刻。(1)市场的缺陷问题。中国政府对纺织工业市场已取消绝大部分的审批制,已经具有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地位,但是市场机制体制仍不完善,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其一,市场调节不够灵活,很多时候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其二,市场准入问题导致了投资过度问题。我国纺织行业绝大部分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各种纺织类的产品容易进入,导致了纺织业恶性竞争。当前国内绝大部分常规纺织产品的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阶段,利润率越来越低。投资过热,重复建设太多,造成生产企业多规模偏小的特点,利润率由过去的3.6%降到2011年的3.32%。市场缺陷带来了纺织品贸易恶性竞争和对美过度的依赖性。(2)纺织业的“三高”特点引发的中美矛盾问题。中国纺织业存在“三高”特点。一是我国纺织业及其出口对国民经济贡献率高。从就业来看,据统计,我国纺织服装部门的直接就业者就高达1900万人;二是纺织业出口对美国市场依存度高。近几年来中国服装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存度高达20.14%,2007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对美依存度达到20%;三是中国纺织业对美出口增速高。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对美纺织市场占有率增长速度。2002年以前,中国纺织品在美市场份额只有百分之几,5%~6%,2001~2002年稍高,平均占到9.2%。但自2002年以后,市场份额迅速扩张,从2002年的12.1%扩张到2005年的25.1%,市场份额以每年约3%扩张。另一方面表现为纺织品对美出口增长速度快上。2.2美国及国际的外部原因(1)美国贸易规则的二重性。从美国贸易历史可以看出,美国的贸易策略采取了双重标准原则。在有竞争力的产业里,美国是极力倡导自由贸易的,对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能够挑战它们产业的一些产品,就积极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世贸规则无不是美国倡导自由而又留有保护政策的缩影。(2)国际纺织产业竞争的剧烈性。纺织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之间竞争剧烈。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国同属发展中国家,多是对美国出口服装和纺织品的大国。墨西哥、东盟、中美洲一些国家也都是中国现实或者潜在的竞争对手。美国纺织品市场虽然巨大,但总容量是有限度的。中国要想扩大对美出口,就必须挤占他国的市场份额。同时,由于区域组织协定,美国会加大对加勒比地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进口。美国无论出于政治还是经济目的,都会对中国纺织品进行限制。3中美纺织品贸易前景分析3.1中美纺织品贸易持续稳定增长,中美贸易规模向平衡方向发展(1)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持续稳定增加。从中美纺织品贸易发展历史来看,今后一段较长时间里,中国纺织品在美市场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出口持续增长。在纺织品摩擦高峰期,中国纺织品依然以其强大的竞争力,对美出口保持着较快的增长。2005年高达53.91%,2006年在《备忘录》协议下也达到20.8%,尤其在2007年中国纺织行业在诸多不利因素下,仍保持了生产较快增长,行业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的良好局面。2007年1~10月,增长23.3%。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从2005年的25.1%增长到31.9%,占美进口份额持续保持第一。当前中国纺织工业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着力以科学技术进步和自主品牌建设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预计中国纺织工业在未来5~10年中将保持稳定的增长,保持较高的国际竞争力。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进口国,就中国目前的产能和竞争优势而言.对美纺织品出口还有很大潜力,在美的市场份额还可进一步提高。(2)中国对美进口将会增加。中国向美国进口纺织品服装有较快增长,尤其是棉花等纺织原料进口呈大幅增长。目前,美国纺织服装业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产业转型,已由低端产业转向高端产业发展,在高档次、高技术水平和高附加值的自主品牌服装业方面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而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高档服装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从美进口增长快速。3.2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执行结束前后,中美纺织品贸易战硝烟四起:2011年签署的《伊斯坦布尔宣言》要求对中国纺织品继续实行配额制至2007年;同年美国连续1o次设限调查中国纺织品;2005年5月美以“市场扰乱威胁”为由对中国若干纺织品正式设限。最后以《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宣告战争的结束。纵观中美纺织品发展历程,中国纺织品进入美国市场都不是一帆风顺,美国对纺织品的保护一直伴随着贸易的开展。特别是今后,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4结论在未来一段时期,要加大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实现中国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转变,笔者建议,中国广大纺织企业及政府、协会加大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1)加强制定纺织品进出口市场准入标准和认证体系,促进规范经营。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后,国家采取行政手段限制和规范企业贸易行为将越来越少,纺织商会要根据国际纺织品市场需求情况和对外贸易敏感度,做好两个方面的调控:一是投资选择问题。对企业纺织品项目投资准入,提高准入门槛,防止在在低层次上重复建设;二是对纺织服装行业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生产安全、产品质量、环保、劳动保障等情况,在商务部支持下,联合有关部门和专家制定国际上认可的行业准入标准,规范企业行为,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2)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施品牌战略为核心来提高国际竞争力。继续推进纺织技术和装备创新,发展节能、差别化和绿色环保型产品,逐步提高产业科技含量、资源利用效率、环境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坚持自主创新,强化知识产权和品牌保护意识,在品牌设计、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方面的优势企业可循序渐进地建立和扩大国际营销渠道,提高自有品牌产品的出口比重。国际著名纺织服装品牌的成功经历无一不在说明品牌在维持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可供选择的纺织品品牌战略选择一是像绿地投资一样,从无到有地创建国际性品牌,这有利于民族品牌的创建,但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巨额的投入;二是收购国外纺织服装企业,获得被收购企业的品牌与销售渠道。这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策略,但国际化运作的风险较大。(3)加强建立企业及政府间的协调和磋商机制。中美纺织品贸易潜力巨大,但摩擦和矛盾从未间断。在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的配额管理职能已经消失,其工作重点应放在行业有效竞争秩序的培育、出口规范秩序的建立及协调能力上,同时要提高法律服务水平,组织好企业应对国外各种贸易壁垒,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规范出口秩序方面的监督作用,形成中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有序发展的有效外部监督及协调服务机制;加强政府间的高层磋商对解决中美纺织品摩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2003~2005年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中,尤其在2005年初的中美摩擦的高峰时期,最终能以中美《备忘录》的签署而告终,实现了双赢局,这是中美双方政府协调努力的结果。该协定无疑为中美以及国际摩擦提供了积极的典范作用。

纺织品服装市场发展篇7

然而,“纺织品下乡”并不像“家电下乡”,“汽车下乡”那样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纺织品下乡”虽然早已在业内炒得沸沸扬扬,但是热闹的炒作并没有加速纺织业进军农村市场的步伐。

扩大内需 纺织品下乡亟待启动

早在2008年,备受金融危机冲击的中国纺织业在海内外消费需求下降的背景下,就达成了“扩大内需就要开拓农村市场”的共识。

另外,根据海关总署的2009年1月全国重点出口商品量值表统计数据显示:1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共出口152.3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减少近1亿美元,同比增幅为-0.65%;2009年1~3月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340.62亿美元,与上年同比下降9.03%。以上数据充分体现了2009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速延续了2008年的低迷态势。而就国内市场而言,受金融危机大环境的影响,国内纺织品销售也不容乐观,城市消费市场趋于饱和状态。

因此,在外需萎缩而内需也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为应对纺织服装出口下滑的局面,纺织业界认为,创造需求是振兴行业的关键要素。然而,面对相对饱和的城市消费市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及有关部门不得不另谋出路,提出了纺织品“下乡”的策略,希望国家在家电、汽车“下乡”的同时,开辟另一扩大内需的渠道――纺织品“下乡”。应纺织业界的呼声和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2009年年初,国务院也提出振兴纺织工业规划,明确表示要“开拓农村市场”。

2010年,中国宏观调控的重点进一步转向“扩内需、促销费”,工信部再一次将扩内需的目光投向了农民。1月7日,工信部电子产品司的官员表示:2010年,工信部将考虑让更多的产品“下乡”,比如建材、网络、纺织服装等。此外,还将在相关政策上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为下乡产品建立专门的销售服务通道;另一方面引导行业和企业专门为农村市场进行针对生产,加快结构调整。刹那间“纺织品下乡”的口号传遍行业内外,许多纺织企业冀望国家能出台像“家电下乡”、“汽车下乡”那样伴随财政支持的政策,以刺激农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是,纺织品下乡目前尚处于讨论阶段,有关部门欲以“阳光工程”为借鉴,通过“安居工程”的方式,将“建材、家居、家纺”三个产业捆绑“打包”,推向农村市场。

然而,构想在现实面前裹足不前。时至今日,有关“纺织品下乡”的相关政策并未出台。据相关专业分析人士称,在拉动纺织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实际的国内消费趋势稳步向上。特别是出口受阻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内销市场“掘金”。其中,纺织行业对“下乡”政策的需求较为迫切。根据目前我国纺织业发展现状:衣着类商品Cpi长期锁定负数,国内服装消费市场的竞争将越来越趋于“白热化”,出口型企业巨大的产能也一时较难在国内市场完全消化。所以,纺织品下乡是纺织业困境中的期待,相关措施亟待启动。

农村市场开启服装内销新时代

然而,不管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与否,纺织品下乡都是中国纺织业走出困境的关键,是大势所趋,且渐行渐近。

据了解,“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和“农机下乡”等政策的实施,有效刺激了农村消费的快速增长。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12月15日,家电下乡累计销售产品3430万件,销售金额583亿元。1~11月农村消费增长15.7%,城市消费增长15.1%,农村高于城市0.6个百分点,从累计看,农村消费增速已连续11个月超过城市。随着农村消费增速加快,农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也有所提高,1~11月农村消费额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2.1%,比2008年同期占比提高0.2个百分点。

以上数据充分证明,“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的实施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成绩卓著,商务部已明确表示今年将继续这一政策,并将更多的行业纳入下乡计划,因此作为位于“衣食住行”基本需求之首的纺织服装也必然会在下乡范畴之内。所以,农村市场将是经济危机形势下纺织行业新的销售增长点,它将开启纺织行业服装内销的新时代。

首先,政策上的支持。尽管至今我们也没见“纺织品下乡”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但“扩内需,促销费”乃是2010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重点,这一政策在近一段时间内只会加强,不会减弱。另有媒体近日报道称,已从相关部委权威人士处获悉,纺织品有望与“建材,家具、家纺”三产业捆绑“打包”,推向农村市场。

其次,农村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众所周知,纺织服装业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因此,拥有8亿多中国人口的农村市场其发展潜力不言而喻。另外,据相关资料分析,目前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166元,而农村仅为212元,农村与城镇人均在衣着方面的支出差距高达5倍。农村消费水平相对低下,这就为纺织品下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再次,农民收入决定消费。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一系列扶农惠农支农政策的帮扶,农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收入也有大幅度提升。据测算,目前我国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年均增长4.4%。预计几年后,城乡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年平均增长7.4%。因此,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市场的需求空间正在被逐渐释放出来,有望成为纺织品消费的主要增长点。

量体裁衣 纺企应自主打拼下乡路

对纺织行业来说,广袤无垠的农村市场看似一个开掘不尽的金矿,实际上也是荆棘丛生的荒芜地。

“与国际和国内城市市场不同,农村市场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纺织行业下乡之前一定要认真分析农村市场的发展特点,争取做到有的放矢。”郑州市知名服装企业――郑州泛美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樊风云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告诉记者,与家电,汽车、机械等产品不同,纺织品服装产品众多、种类丰富,因此难以通过复制“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措施来进行,因此纺织企业要根据市场特点和自身产品定位来量体裁衣,自主打开农村纺织服装消费市场。

纺织品服装市场发展篇8

然而,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升(中国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新增城市人口约1500万人),专家预计,家纺有望超越服装成为第一大纺织市场领域。

全力追赶服装的时尚步伐

家庭用纺织品包含的范围很广泛,诸如床品、毛巾、被子、窗帘以及布艺等。它与服装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共同构成了纺织品三分天下的格局。

随着生活的发展,床品等已不再被视为“耐用品”,其设计也从简单的睡眠需要转变为追求健康环保、与整体家装风格的一致。许多时装设计师纷纷“转投”家纺设计领域,大量国际时尚服装品牌也“转战”家纺市场,中国家纺行业正全力追赶服装业的时尚步伐。

“现如今,床上用品无论是设计、颜色,或是款式以及对材质、经典元素的运用,都越来越时装化,许多设计师力图通过倡导家纺‘时装化’,以颠覆纯功能性的产品设计。”专家指出。这位专家还认为,床上用品等家纺产品的市场总量有望超过服装,成为第一大纺织品消费领域。

已是全球最大市场

放眼全球,目前世界家纺品的市场容量已达约数千亿美元。其中,美国和欧洲是最大的家用纺织品市场,消费了全球家用纺织品40%以上数额。紧随其后的是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在以上这些国家中,家用纺织品消费早已与服装纺织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三分天下”,其中美、日家用纺织品比例更高达40%左右,超过服装成为第一大消费市场,英、法等国的消费量也稳定在35%~38%之间。

然而,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成熟,美、欧、日等家纺消费已达相对饱和状态,需求的增长潜力有限,增长速度已放缓。中国、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将成为未来家用纺织品成长的重要区域。

在配额制度取消的背景下,随着制造成本的不断提升,家纺企业不断向具有成本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美、欧等国的中低端家纺产品已不断受到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冲击,呈萎缩状态。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凭借成本优势正赢得这一市场。

然而,在高端产品领域,美欧凭借其在产品研发、设计、创新方面的显著优势,通过实行品牌战略――注重前期的设计、开发和后期推广与销售,发挥其在资金、技术及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正统领着全球高技术家用纺织品、奢侈针织品等高端市场,获取了高额利润。

“礼品化”趋势明显

与烟酒、数码等商品相比,家纺用品的“礼品化”无疑要晚得多。然而,发展速度却相当快。如今,家纺类礼品已被普遍用于各种商务活动的馈赠以及促销中。商场开业、企业会议、员工福利常常会送一些精美的床品套件、蚕丝被等,让受礼者倍感体贴。

不容忽视的是,家纺产品作为“家居软装饰”类产品,是与家具家居用品、建材产品、房地产等绑定在一起的。大量家居专卖店开始销售家纺产品,形成了购买家具送床品、床与床品共荣共生的局面。

“目前,家纺礼品销售额已占到礼品公司销售额的20%~30%。”全国工商联礼品商会2010年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09年年底,礼品市场年度销售总额已达8900亿,其中纺织品占28%。专家预计,未来10年中,家纺消费市场每年的增长率将不会低于20%。可以预见,家纺礼品化的趋势将愈加明显。

网络不是主渠道

许多人一提到新兴市场渠道,第一反应就是网络。事实上,虽然过去几年不少家纺企业高调推出了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络品牌,或设计了专门的电子商务部门进行网络渠道建设(例如罗莱和富安娜都有自己的网络产品品牌),然而更多的家纺企业只是将电子商务作为专卖店和商场的一种补充,抱着“反正加盟商已经在网上倾销了,倒不如我自己来卖”这样一种姿态进行运营。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场策略对比见表1,业内并未出现诸如“凡客诚品”这类以网络作为主渠道的品牌。

纺织品服装市场发展篇9

本期《财富故事》走进境外展会,使您深入了解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纽约、巴黎、巴西)的现况,与您一起见证其如何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商贸资源、媒介传播等的实力支持,如何为企业和展会创造财富。

自2000年诞生之日起就担当行业外交使命和促进行业发展使命的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也在随着行业形势和行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求变。中国纺织贸促会副会长林云峰向《服装时报》记者表示,以国际化、专业化为宗旨,以推动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和确立中国纺织产业在国际市场更具竞争地位为目的,纺织贸促会将在世界最重要的纺织服装市场美洲和欧洲着力打造国际化、专业化的品牌展会。

每一届展会带给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双方的收获不仅是订单和财富,更多的是信息,还有信心。而让业内看到的不仅是来自全球各地最新的纺织服装面辅料、家纺布艺和成品、时尚类的服装服饰,还有产业、产品未来发展的方向。

为国内企业谋“破茧”之路

在环境制约加重、原料价格波动、用工成本上涨、人民币汇率升高的大背景下,中国纺织业的发展面临成本上涨的巨大压力。中国企业不能再走单纯加工的老路,必须在产业链中靠品牌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自己的价值,为保持和提高中国企业竞争能力,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引导中小企业参展商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通过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来应对挑战。

一些业内知名企业已经把展览会作为其开拓国际市场的固定平台和载体,每年都会参展。而境外展会用自己一届一届的不断提升以及在全球版图的扩展证明了它是一个立足产业、服务于产业,又前瞻于产业的综合商贸平台。在国内外纺织服装行业新的发展格局之下,其作为主办方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资源整合和更为完备的服务体系。比如2012年7月在纽约贾维茨会展中心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纽约),中国参展商以国家展团的形式嵌入到同期同馆举办的纽约国际服装采购展(app)、纽约家纺采购展(HtSe)、和美国texworld服装面料展(texworldUS-a)3个专业展览会中,形成产业链系列展览会。参展商比2011年超10%,达608家,其中中国参展商355家,目前这3个专业展览会已经成为美国东海岸规模最大的纺织品服装专业贸易展览会。

据林云峰介绍,里约G20峰会后,随着2014年奥运会和2016年世界杯的临近,巴西已成为新的全球竞争的焦点,是行业和企业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目标。本土化国际采购展将是迅速进入新兴市场的第一捷径,纺织贸促会在此契机下,以其独特的定位、全新的视角、多层次的全面合作,推动了“巴西圣保罗Gotex国际纺织采购展”的诞生,并将于2013年10月23至25日在巴西圣保罗安年比展览中心开幕,为全世界的采购商和生产商搭建一个高效绿色的商贸交流平台,以实现全球纺织供应链深度精确对接的理念和目标。

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纽约、巴黎)得到了国内外行业人士的高度认可,强者越强的马太效应在其身上逐渐显现,众多境外展商不断扩大参展规模。在目前的发展态势下,参展商每年都有至少10%的增长。行业在变、市场在变,办展理念也在变。通过提升展会内涵更好地服务好中国外向型企业的新形态,对正在转型或以后要转型为议价能力强的企业作出前瞻性引导,已成为是展会主办方努力的方向。

走出家门去海外“唱戏”

参展,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无不想实现最佳的宣传效果和创出更大的效益,尤其是在国际性的大型展会上。而一场成功的展会,不仅可以助力大企业树品牌,同时还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商贸资源、资金引入、媒介传播等实力支持。只有通过企业与展会之间的纽带联结,使两者得到共同的发展,这样,才可使走出国门的企业获得最大利益化,把出国参展大戏唱得完美。

主办方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并共享内外展资源,通过自己的专业办展平台和庞大的海外买家信息数据库,对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和纺织服装市场作了很好的宣传和推广。中国企业怀着对国际市场的期盼和满腔热情,希望借助境外展这个平台帮助企业与国际买家实现有效对接,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把握国际市场的流行趋势和新技术、新应用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推动产品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应用等环节。

广东大朗毛织产业集群的积极参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针对目前国外需求依然疲软,原料价格波动、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等风险依然存在,企业的接单难度增加,企业单小、单散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大朗镇人民政府毛织行业管理办公室积极引导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其中一点就是组织企业外出参展,目的在于引导和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因此大朗在选择展会平台时以企业需求为主要出发点。

大朗镇人民政府毛织行业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毛织产品相对于其他服装产品来说,受棉价波动也相对较大,从企业层面来说,希望尝试多元化,增加非棉产品的比重,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开发一些功能性新产品,扩大产品的应用领域等方法来规避棉价风险。而巴黎展作为中国纺织服装业在欧洲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大型自办展,为全球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提供一个贸易、信息、时尚的综合窗口。中国企业参加巴黎展得到的不仅是订单这样的直接商机,更能获得丰富的时尚资源,而这些会成为中国服装企业结构调整、提升档次的重要动能。从这一点上看,大朗与巴黎展携手,是非常正确的选择。这不仅是大朗的选择,也是无数如大朗一样有着财富梦想的企业的选择,有分量的境外展给了企业新的希望与获取财富的机会。

如大朗毛织一样,众多参加境外展的企业都希望借助境外展平台的帮助实现与国际上的买家实现有效对接;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把握国际市场的流行趋势和新技术、新应用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推动产品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应用等环节。而且,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主办的展会已经成为展会的信心品牌,也已经成为国内出口企业绝佳的贸易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成就了无数企业的商贸神话,成就了无数人的财富梦想。

首届巴西GtS国际纺织采购展将举行焦艳玲

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联合巴西展览公司主办的首届“巴西圣保罗GtS国际纺织采购展”将于2013年10月23至25日在巴西圣保罗安年比展览中心举行。

GtS展是一个面向全球纺织品服装供应商,按照全球供应链理念,以巴西为中心的中南美行业和市场全方位深度对接的专业贸易采购平台。此展将是目前唯一对中国参展商开放的国际纺织品服装专业采购展览会,对促进中国优秀纺织服装供应商健康有序地开拓巴西市场,具有积极意义。

近几年,中巴纺织品服装贸易增长迅速,增长率连年创出新高,2011年中国对巴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已经达到35.43亿美元,面料仍是对巴出口的主要商品,占比42%;服装同比增长74%。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纺织行业巨大的体量、完整的产业链、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以及越来越国际化的营销理念,具备与巴西等中南美洲国家和市场通过供应链进行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同时,企业开拓巴西市场的热情也很高,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自发在巴西寻找商机,参展是主要手段之一。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在巴西还没有适合我国行业发展需求,适应纺织服装供应链发展潮流的展览会。

2014年和2016年即将在巴西举办的世界杯足球赛和奥运会,也将为全球纺织服装供应商提供新的商机与机遇。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和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并且与巴西当地行业协会进行了多次沟通交流,在获得广泛的共识和支持后,决定于2013年启动GtS展览会项目。展览会的目的是顺应市场要求,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充分发挥合作各方的国内外资源,按照巴西市场的特点和要求,组织优选参展企业和产品参展。巴西主办方将在展览组织和当地专业观众邀请方面,利用积累的行业展会经验和数据库,以适合巴西特点的操作习惯,确保各国参展商能与当地市场通过展会形成良好的互动。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兼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徐迎新表示:“巴西GtS展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积极主动走出去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的重要举措,我们将把行业中有实力有代表性的企业,通过展览会的平台介绍给当地的市场和行业,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与当地市场深度合作,共同发展。”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江辉表示:“巴西市场作为南美最大的市场,是行业和企业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目标。近年来,双边纺织品服装贸易增长迅速,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双边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健康发展不利。同时,很多企业一时找不到适合自己业务发展的优秀展览会参展。此次GtS展会的启动,希望能够为国内优秀企业提供一个高效优质的展览平台,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据悉,GtS展览会将整合主办方多年来组织境外展览会的经验和资源,按照国际化展会的标准来组织运作此展览会,近期将启动国内和国外的宣传路演。

纽约展创新展商服务焦艳玲

“随着节日的临近以及东北部地区受桑迪飓风影响的减弱,人们又开始恢复正消费了。尽管华盛顿财政悬崖的商议影响到了消费者的信心,也影响到消费者在2012年12月的开支计划,我们还是对消费季增长持乐观态度。”美国国家零售联合会(nRF)主席matthewShay表示,就业率的稳定,燃油价格的降低,房产市场的回暖,都是拉动假日经济增长的因素。来自美国劳工部的最新消息表明,2012年11月,美国就业人数增加14.6万人,就业人数主要集中在零售业、商业及医疗行业。“美国消费者花钱很谨慎。消费者持续关注华盛顿局势,以便能够用手头的钱购买购物清单上的每一件商品。”美国国家零售委员会首席经济师JackKleinhenz表示。

对于以美国市场为主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来说,美国市场的复苏程度一直是其关注的焦点。尽管就业、房产等近期数据没有呈现明显增长态势,但传统的假日消费给当地零售商以信心,也给了中国企业赴美参展的动力以及正面期待。

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国际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与法兰克福展览公司(美国)承办的2013年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纽约)春季展于2013年1月14日至16日在纽约贾维茨会展中心拉开帷幕。

中国参展企业数目逾百家,比上届春季展翻了一倍,展出面积近2000平方米。展会共有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236家企业参展,与去年同期展会相比,增长45%,还有兰精展团、土耳其展团、巴基斯坦展团、中国台湾展团等4个展团,而白俄罗斯企业为首次参展。服装企业的展品以女装、针织产品为主,还包括男装、运动、休闲等各类服装及配饰。不仅是往届的老展商体现出较强的连续参展意愿,从展商所属的地区分布来看,除了传统的纺织发达地区以外,中西部、山东、广东等地区参展企业明显增加。

纽约春季展按照产品类别分区,展会中间区域设有流行趋势区,以方便买家参观采购。此次的流行趋势依然依托服装展区和面料展区毗邻的优势,合并服装和面料的趋势区,面料与服装新信息、新元素在一个区域内彼此呼应,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此次展会上的主题为2014年春夏服装面料流行趋势,邀请到专业的趋势机构依旧是2G2L。2G2L为法国著名时尚设计机构,与法国时尚委员会合作密切。2G2L设计以前卫时尚风格见长,曾连续几届为texworld和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流行趋势,在业内颇受好评。2G2L艺术总监LouisGerin和GregorYLamaud在趋势区现场为展商和观众解答与2014年春夏流行趋势有关的各类问题。另外,主办方还为每位参展商发放趋势手册,手册包含2014春夏趋势的色彩图谱及主题故事介绍。

不仅如此,纽约展上还有另一亮点就是同期举行的10场主题论坛。3天时间内,来自华孚、兰精、Stylesight、pantone、wwD及全美服装鞋类协会(aaFa)等一批业内外知名专家、企业人士,围绕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新型纤维在供应链中的应用、快时尚零售战略、2014年春夏流行趋势解析和色彩导读、运动及内衣领域功能性面料的应用、premieretex纺织知识和在线咨询帮助系统以及全球采购和供应链策略等问题,与全球展商和观众进行交流与互动。

纺织品服装市场发展篇10

关键词:纺织服装业;发展历程;现状;政策建议

一、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业通过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1952到1983年是中国纺织服装业的起步阶段。基于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以及政府财力不足的现实情况,具有装备系数低、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资金效益高、投资回收期短等优点的纺织服装业,毫无疑义地成为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先导型产业。在这个时期,政府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政策支持,使得纺织服装工业快速发展。在这30年问,我国国有纺织服装业企业基本建设投资约为220亿元,占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7%。纺织产业的总产值增长11.8倍,由1952年的94亿元增加为1983年的1109亿元。这一时期包括纺织品和纺织服装在内的纺织服装业整体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的20%以上。

其次,1983到1990年是中国纺织服装业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1983年的全国取消布票,这意味着国内的基本生活用布供给不足问题得到了解决。此后,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竞争型产业特征渐渐形成,各种纺织原料逐步放开经营(棉花除外)。纺织服装业在这个时期也开始重视国外市场开发的巩固,1985年前后,我国纺织服装业提出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纺织的外贸依存度开始逐年提高。同时,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纺织业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纺织服装业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1983-1990年纺织服装业总产值累计达到14599亿元,纺织服装对外出口占全国对外出口比重平均达到了25%左右。

最后,1990年至今是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结构调整阶段。我国纺织服装业总量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经济效益下降,特别是一批国有纺织企业陷入严重困境。由于加工能力的过度膨胀,90年代纺织产品总量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逐步凸现出来。加之纺织纤维原料发展滞后导致原料价格上升,致使纺织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国有纺织企业1993年出现净亏损,1996年净亏损高达83亿元,1997年亏损45亿元,1998年亏损20亿元。我国纺织服装业进入艰难的结构调整时期。为此,纺织服装业从1993年起,积极实施控制总量、优化存量、转化机制、减员增效等改革措施。1997年,中央把纺织业作为国有改革解困的突破口,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1997年至1999年,纺织行业积极进行改革、调整和重组,控制总量,优化存量,转换机制,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努力遏制纺织经济效益下滑的局面,促进纺织服装工业逐步摆脱困境。经过全行业调整和发展,大中型国有纺织企业在1999年实现扭亏并盈利9.5亿元,在此之后,纺织业逐步走出困境,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加入wto至今,纺织行业进入了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优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国内外需求的拉动下,纺织服装业虽然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全国对外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和出口的增长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分析

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继续回暖和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使得国际、国内市场对纺织品服装的需求不断扩大,纺织服装业得到了更大的空间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纺织产业格局调整使产业竞争加剧并趋于复杂化。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形成的新挑战,棉花和石油涨价又增加了企业经营难度。复杂的局势和严峻的挑战双重压力下,2005以来我国纺织品进出口Q易总额占全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出现下降的趋势。

尽管纺织服装业进出口额在全国行业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是在全国所有行业中,纺织服装业仍然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项目之一,纺织服装业在我国主要工业行业中仍有较强的生命力。但同属纺织服装业大类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却未能出现在排行榜上,显示出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增长活力较纺织业差。

纺织业在自身规模大、从业人员多、行业历史长的情况下能够与其他发展势头迅猛的行业进行竞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纺织业并不能说是所谓夕阳产业,而是在全部工业行业中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产业竞争活力的行业之一。但也要看到,在纺织服装业内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行业活力不及纺织业。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纺织服装业未来的发展,本文试图从政府和产业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帮助改善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的弱势环节,强化优势方面,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业在新时期继续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