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人才培养情况十篇人才培养情况十篇

人才培养情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0:51

人才培养情况篇1

【关键词】国家及科技计划培养人才

为贯彻落实国家“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辽宁省科技厅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工作实施意见》。此举为大力推进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政策保证。科技计划项目作为政府组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的基本形式,在实施过程中也积极鼓励培养人才,因此本文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来分析我省的课题培养人才情况。

2013年,主体性计划共313项,项目参加人员共10468人,其中高级职称3598人、中级职称2628人、初级职称1108人、其他3134人;博士2626人、硕士2886人。引进人才方面,留学归国人员213人、聘用国外专家44人。

1973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培养人才的比例相对较高,且培养博士,特别是中青年博士的比例很高

2013年辽宁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的主体性计划共313项,973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14项,占36.4%;863计划88项,占28.1%;科技支撑计划111项,占35.5%。主体性计划通过参加课题研究,共培养人才1684人。其中在2013年取得博士学位的有506人,主要以中青年为主,35岁以下的博士占89.1%。在2013年取得硕士学位的有1178人,占培养人才总量的70.0%。

从计划类型来看,973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培养人才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占主体性计划培养人才的41.9%,且平均每个课题所培养的人才也相对较高为6.2人;其次是科技支撑计划占33.3%,平均每个课题所培养的人才为5.0人;863计划占24.9%,平均每个课题所培养的人才为4.8人。

从领域方面来看,973计划培养人才共649人,主要集中在制造与工程、材料、综合交叉这三个领域,分别为147人、124人和118人,各占22.7%、19.1%和18.2%;863计划培养人才419人,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技术、资源环境技术和新材料技术,分别为107人、62人和55人,各占25.5%、14.8%和13.1%;科技支撑计划共培养人才560人,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材料、农业、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分别为129人、95人、85人和77人,各占23%、17%、15.2%和13.8%。

2科技计划培养的人才六成以上是由开展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课题培养出的

2013年主体性计划通过参加课题研究,共培养人才1684人。其中开展试验发展的课题培养的人才602人、开展应用研究的课题432人,合计占全部培养人才的61.4%。开展基础研究的课题325人、开展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的课题279人、开展推广示范与科技服务的28人、开展生产应用与产品化的18人。

2013年共培养博士506人,其中35岁以下的451人,开展应用研究课题所培养的博士和35岁以下的博士占比最高,分别达到32.8%和33%。培养硕士1178人,其中开展试验发展的课题所培养的硕士达到462人,占39.2%。

3科技计划培养的人才五成以上是由大专院校承担的课题培养的

2013年主体性计划通过参加课题研究共培养人才1684人。其中课题第一承担单位是大专院校的培养人才920人,占54.6%;其次是事业型研究单位444人,占26.4%;企业301人,占17.9%。

2013年培养博士506人,其中第一承担单位是事业型研究单位的课题培养的博士220人,占43.5%,第一承担单位是大专院校的课题培养的博士215人,占42.5%,第一承担单位为企业的课题培养的博士69人,占13.6%。2013年培养硕士1178人,其中第一承担单位是大专院校的课题培养硕士705人,占59.8%,第一承担单位为企业的课题培养硕士232人,占19.7%,第一承担单位为事业型研究单位的课题培养硕士224人,占19%。

4材料科学和机械工程类课题培养的人才相对较多

2013年主体性计划通过参加课题研究共培养人才1684人。按照学科划分,培养人才数量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材料科学233人,占13.8%;机械工程175人,占10.4%;化学工程145人,占8.6%;计算机科学技术118人,占7%;信息与系统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110人,占6.5%。

从培养博士情况来看,2013年主体性计划共培养博士506人。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材料科学94人,占18.6%;化学工程62人,占12.3%;化学50人,占9.9%;机械工程37人,占7.3%;计算机科学技术30人,占5.9%。

从培养硕士情况来看,2013年主体性计划共培养硕士1178人。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材料科学139人,占11.8%;机械工程138人,占11.7;信息与系统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90人,占7.6%;计算机科学技术88人,占7.5%;化学工程83人,占7%。

5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沈阳和大连的课题

2013年主体性计划通过参加课题研究共培养人才1684人。沈阳有845项,大连有757项,合计占全省的95.1%。全省共313个主体性计划,平均每个计划培养人才5.4人。从各市情况来看,抚顺市最高,平均每个计划培养9.3个科技人才;其次是阜新市,平均每个计划培养8个科技人才;大连市平均每个计划培养6.1个科技人才;朝阳市平均每个计划培养6.0个科技人才;其他各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6建议

(1)重大科技项目的立项、实施、验收及后续跟踪过程中要加强对人才培养方面的管理。立项阶段,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指标和计划,同时要加强对项目主持人、项目团队的考核;实施阶段,对项目参与人员展开系统的培训,同时加强宣传和推广一些人才培养的典型的机制和经验;验收阶段加强对人才培养方面的验收考核以及对项目人才的跟踪服务和管理。

(2)在重大科技项目中继续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科技人才由高校和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在各类人才培养计划中,加大对企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将更多的企业中科技人才纳入到培养体系中来,必要时设立专门的企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开发计划;大力发挥科技中介机构帮助企业“孵化”人才的作用。

(3)加大应用型人才的资助力度,因为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研究更易于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直接作用。同时,资助那些有可能申请到高级别科技项目的后起之秀,这些人员在申请高级别科技项目中存在着不少困难,所以应向“下”调整,划出一定比例。

(4)突出重点,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培养选拔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技术带头人;同时大力培养选拔中青年人才,支持中青年人才担任重点科研项目或课题负责人;积极抓好科技人才继续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关于在重大项目实施中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暂行办法》.

人才培养情况篇2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2.045

中图分类号:R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2-0098-02

为了解中医专业本科生对目前中医院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方式等问题的看法,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对中医本科教育模式改革提出合理建议,笔者对本校217名在读三年级中医专业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三年级中医专业本科在校学生,抽取4个班共217名。其中男生78名,女生139名。

围绕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方式等设计调查问卷,问卷为封闭式,包括2个部分共8个题目,其中1~3题是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的总体看法,4~8题是对本校教学情况的评价。问卷由任课教师在课堂统一发放,学生自行填写后当场收回,避免学生就问卷内的问题相互讨论。

2结果

2.1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的意见(见表1)

2.1.1关于培养目标72.81%的学生认为中医院校应培养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都有很好掌握的人才,27.19%的学生认为应培养既有中医思想又有西医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对于理论和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琦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011年);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王琦名医传承工作站建设项目(2011年)

通讯作者:王琦,e-mail:

临床割裂、只重视学习中医不重视学习西医的观点,没有人表示赞同。

2.1.2是否愿将所学专业作为未来职业217名学生中有212名愿意或很愿意将目前的专业作为未来的职业方向,占总数的97.70%;回答不愿意、很不愿意或无所谓的仅占2.30%。

2.1.3关于专业设置86.18%的学生认为目前本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要基本适应,认为“非常适应”的占11.52%,亦有少数人(2.3%)认为不太适应。

2.2对教学情况的意见

2.2.1关于教学方式主要调查任课教师是否运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或其他参与式教学方式。40名(18.43%)学生认为任课教师运用这些教学方式充分,144名(66.36%)学生认为任课教师运用这些教学方式比较充分,29名(13.36%)学生认为任课教师较少运用参与式教学方式,4名(1.84%)学生认为任课教师从不运用参与式教学方式。

2.2.2课堂内容的理解所有的学生表示能理解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大部分内容,其中80名(36.87%)学生几乎能全部理解,137名(63.13%)学生能理解70%以上。

2.2.3对专业课老师整体评价以学术水平、知识结构、敬业精神、教书育名、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作为考量依据,调查学生对于本校专业课任课教师的整体评价。对每项指标的认可(较好与很好相加)几乎都占70%以上。尤其对于教师学术水平、知识结构和敬业精神的评价,达到较好和很好的占90%以上,但对于教学质量、教学方法,评价“一般”的学生仍占有一定比例(分别为16.59%、13.36%)。见表2。

2.2.4对本校学生的整体评价以专业知识、外语能力、计算机水平、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作为考量依据,调查对于本校学生的整体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各项考量指标,回答“一般”的比例均为最多。对于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评价,共有112名(51.61%)和91名(41.94%)学生回答“较好”或“很好”,只有4名学生回答“较差”。对于实践能力的评价是最低的,15.21%的学生回答“较差”;其次是外语能力、创新能力、计算机能力。见表3。

2.2.5关于专业教育中存在问题以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教学设施、图书资料、师资情况、教学质量等作为考量依据,提出本校专业教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由被调查者选择是否认为本校教育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并就问题的重要性进行排名,列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图书资料不能满足需要”、“教学设施不能满足需要”、“实践环节薄弱”、“忽视个性培养”、“教学方法单一”是排在前五位的因素。对于每个问题的重要程度的认识,31.34%的学生认为教学设施不能满足需要是所有问题中最重要的,24.88%的学生认为忽视个性化培养是所有问题中最重要的,19.82%的学生认为图书资料不能满足需要是所有问题中最重要的,11.52%的学生认为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是所有问题中最重要的。见表4。

3讨论

中医院校人才培养是关系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人才培养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教育的直接对象学生也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大学阶段是学习专业知识、奠定专业基本功的阶段。由于大学三年级处于大学教育的中间阶段,学生经过了前两年的学习,对中医院校教育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并且已经结束了基础课程的教学,开始学习临床课程并进行临床见习。因此,本次调查选择在大学三年级学生中进行。

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的总体看法,大多数人认为中医院校应培养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都有很好掌握的应用型人才,也有学生认为应培养既有中医思想又有西医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对于理论和临床割裂、只重视学习中医不重视学习西医的观点,无人表示赞同。在所调查的217名学生中,97.7%的学生愿意或很愿意将目前的专业作为未来的职业方向,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是满意的,对自己所学专业认可度较高,有一定的兴趣。

对于本校教学情况的评价,共设计5道问题,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及对教学环境、资源、教学方式的评价。虽然大部分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在教学时比较充分地运用了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方式,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异议。因此,教学方式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学生对于任课教师的学术水平、知识结构、敬业精神、教书育人、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整体评价结果较好,尤其对于教师学术水平、知识结构和敬业精神的评价较高,但对于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的评价相对较差。由此可见,中医院校本科教育的教学质量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并且教学质量的提高应着重于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实现教学互动,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对本校学生专业知识、外语能力、计算机水平、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整体评价,多数人认为本校学生各种能力均一般,无明显突出优势。在所有指标中,学生对于自身学习能力在各项考量指标中最为满意,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则相对较差。因此,中医院校教育应当倡导多种能力培养相结合。对于培养模式,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本校的专业设置能够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亦有少部分人认为不适应。针对学生提出的教学资源不能满足需求、实践环节薄弱、忽视个性培养、教学方法单一等当前教育模式的弊病,今后应当逐步加以改善。可以采取适当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方法,为学生选择知识、选择教师提供机会;后期实施专业分化乃至专业方向的分化,为学生二次选择发展方向提供机会,应当在中医专业中推行导师制方案和临床教学导师制方案,为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挖掘、兴趣爱好之实现提供制度保障。

中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培养临床能力是中医教育的根本,尤其是本科阶段。无论何种形式的教育,都应该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同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求多学科交叉、融合,需要复合型创新型高技术人才的出现[1]。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中医药人才时,应当鼓励、指导学生多实践,或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对于研究能力较强或有创新潜力的学生,应在此基础上多学习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如循证医学、实验学、统计学等,并将这些学科引入中医药研究中,为中医药事业开创新的天地。当然,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亦包括对中医和中药自身两方面的结合,不能懂医不懂药,或只认药而不知医,应当医药兼通。类似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2006~2009级379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亦证实了中药人才“医药兼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必然性和可行性[2]。

参考文献:

[1]傅俊英.把握时代需求,提升中医院校教育质量[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7):8-9.

人才培养情况篇3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创新;人才培养;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245-03

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高校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场所和基地,培养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创新能力――即培养创新型人才,自然会成为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模式创新改革是最关键的一环。就英语专业教学而言,了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了解在校大学生对英语教学创新的意愿,是教学改革顺应信息时展要求,改变机械、刻板、僵化、时效低下教学模式的首要步骤。为此,我们采取随机抽样、召开座谈会等方法对我区部分高校的学生进行了相关调查,力求拿出准确的数据作为教学实验改革的依据。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时间选择在秋季学期开学初期进行,即2012年9月15日―10月20日。采取不同层次(学年级)随机抽样、召开座谈会、信息反馈、数据处理等方法,按学校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学生年、班级逐层进行。共涉及内蒙古自治区5所高校的5个外国语学院,1个大学英语教学部共22个本科班的学生。发放问卷750份,英语专业680份,经济学专业36份,电子信息专业34份,调查学生性别、城乡地域、专业、层次,回收675份问卷(包括25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650份(调查情况见表1);召开学生座谈会两次,教师座谈会1次;收集进一步改变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意见和建议信息55条。

二、调查内容、统计结果与主要问题

这次问卷设置的问题,涵盖了对能力的认识、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师教学能力体现、教学活动组织、人文素养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社会实践等8个方面问题。

对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方面的问题主要设置了“在信息时代,你认为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按重要程度先后排序),见表2。

从表2的调查统计看,“创新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排在前列,反映了大学生在当下信息经济时代,充分认识到创新能力和信息分析处理能力在科学发展和激烈社会竞争中的重大作用,这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但是,数据清晰地反映了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对学习工作认真态度”、“持之以恒精神”、“综合知识积累及修养”的忽视,特别是社会责任感的缺乏令我们焦虑。创新与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是在掌握专业知识和对科学有严谨、认真的态度及持之以恒精神并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他们有着积极的创新意识和提高信息分析处理能力的愿望,但对提高创新和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所依赖的最基础的东西重视程度不够,说明他们在追求创新发展上还存在着严重的盲目性。

对在教学模式方面的问题主要设置了“哪种教学模式更适合培养创新型人才”(见表3)。

从表3的调查统计看,同学们对“任务型协作教学模式”更有认同感,接近半数;对“教师设定情景目标,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家庭经济较好的学生有意愿选择用一至两年到国外高校交流学习提高自己(就是部分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合作办学,“3+1”、“2+2”模式)。三项加起来占了96%。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填鸭”式学习方式非常厌倦。这就给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学主要实施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必须树立学生是中心主体、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服务于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对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主要设置了“你认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多大比例更适合培养创新型人才”(见表4)。

从表4的调查统计看,同学们对目前的课程设置是有不同看法的。73.1%的同学认为,要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必须压缩必修课,增设选修课;有的提出没必要硬性规定必修课的量,在当今社会要加大拓展知识面的力度,应淡化专业观念;有的认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程能调动学习的积极型,有利于培养特长。有11.8%的学生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根据需要专业课应增加,选修课要略减,他们认为专业知识应排在第一位,专业知识毕竟是自己参与社会竞争和安身立命的根本;还有的学生认为一些高精尖的专门人才没有雄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做保障是很难实现创新发展的。有15.1%的同学认为现行课程设置可以满足学习的需要,只要认真刻苦学习,是能成才的。总之,设计出合理的课程,也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教师体现教学能力方面主要设置了“你认为当前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否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见表5)。

从表5的调查统计看,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数据统计虽然有地区局限性,但同学们集中反映的问题不能不说现有的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瓶颈。有的学生认为有的教师水平都不如学生,有的教师忙于自己的事,上课就是应付。比如,有的同学在座谈会说:“有个英语阅读课老师,整个一堂课什么都没讲,只是让我们自己读。”

在教学活动组织方面主要设置了“教师在分组教学组织讨论活动时,你会怎样表现?”有28%的学生表示会积极发言,认为是锻炼自己提高能力的好机会;有12%的学生表示会抢先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让大家讨论;有46.6%的学生在讨论活动到达高潮时都会发言;有5%的学生认为想法不成熟不会发言;有8.4%的同学选择不发言,等老师点评。调查统计说明,学生主观上强烈要求改变教学模式,把自主学习的愿望激发出来,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至于有少部分学生不积极参加讨论活动,表现消极,大多发生在一年级,其主要原因是学习方式从高中到大学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针对当下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不高的现状,设置了“是否有必要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艺术、文学、历史等)”问题。有85.6%的学生认为最好开设此类公共课,主要觉得创新型人才需要厚实的人文素质做基础,但又觉得在当今网络信息的影响下,要静下心来学进去不容易,有为难情绪;也有10.2%的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这方面的知识,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自修就可以了;还有4.2%的学生认为开不开此课程无所谓,学好专业课就完成了任务。

在课程评价体系方面主要设置了“你认同哪种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见表6)。

从表6的调查统计看,学生对传统的一张试卷定课程成绩的考核评价方式非常厌恶,对多种形式综合考核评价方式比较认同。

针对在社会实践方面的问题主要设置了“你对大学四年一次的集中实践课怎么看?”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普遍认为5―6周社会实践时间较少,大学四年集中一次社会实践,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应针对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把社会实践课程分散在各学年进行,效能将更加明显。

在座谈会和信息反馈中,学生表现最为强烈的教学改革的力度和进度问题:一是改变现存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合理设置课程,开设一些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实践的课程,多开展一些科研与创新竞赛活动;改变考核评价方式,加大能力素质考核分数比例;设立平行课让学生选择老师。二是增加实践课次数和时间,教学实践基地要多元化;多开展校内外的交流活动,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三是学校应设立创新科研项目奖励基金,为学生建立平台提供资金支持。教师提出的问题:一是掌握跨学科文化知识不够,外出进修的机会偏少,出国交流做访问学者就更不用想了,有名额也被各级领导占有,轮上一线教师的机会少之又少。二是教学设备简陋陈旧。受地区经济发展制约,大部分教师没有手提电脑。在当下网络信息时代,有的教师对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备课做课件仍感到茫然,这在国外高校和国内重点大学是不可想象的。三是有的基层领导上任后,专业能力表现欠缺,不擅长教学研究、教学创新,不鼓励教师学习发展,而是把精力用在搞人际关系上,致使本单位小环境科研氛围不浓,教学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教学水平不高。

三、加强高校英语教学创新,进一步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质量建议和策略

培养创新型人才,就高校英语教学而言,首要的问题就是英语教学的改革创新。

1.高校英语教学必须确立“应用指导思想”,并始终贯穿大学四年教学的各个环节,即课程设置、教学设施、教学手段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应用教学体系,让师生在学习、研究、工作、交流中,提高应用英语的实际能力。在课程设置上,根据时代和经济市场的要求,要增加选修课数量,要根据人才市场变化,更新选修课内容;教材不要整齐划一;每个教师要开设不同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专业和今后工作目标的需要来选修英语课程。在教材选择上,由任课教师自己选定,教材内容应根据社会发展、文化的差异、学生的水平、语言的变化而定。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综合多部教材的优点,编著教材,这样实用性会更强。教师在自己设定教学目标、制订教案、了解学生、调整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时效教学方法、科学研究的过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课程考核评价方面,要打破一种形式的评定方式,根据不同课程需要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能力素质的评价考核。

2.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要转变角色,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当主角,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在课堂上,要勇于把时间交给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扮演主角。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会得到迅速提升。

3.要把英语教学的主攻方向调整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在语言学习中,要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为学生发展个性、施展才华提供平台。如,引导、鼓励学生经常做讲座或报告,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指定题目,或学生自拟题目,然后由一名或多名学生用讲座或授课的形式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或设定一个问题由正反两方面进行辩论;或学生集中讨论某一个社会问题,讲座的内容和形式要灵活多样。

4.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高校要加强网络信息数字化建设,要增加这方面教学投入,给一线教师配齐笔记本电脑,增加多媒体教室数量;要建立网络信息数字学习教室,规划好数字库信息,特别是国内外名校、名师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公开课程、讲座、报告的视频要做到科学规划、查找方便、画音清晰。同时要保证开放时间,供师生查阅学习。只有搞好这些工作,才能彻底改变教师以往授课停留在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录音机、投影仪、VCD的局面,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要加强英语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教师职前职后培训制度,明确新教师或开新课的教师不经过培训、对课程的试讲未通过不能走上讲台的规定。培训的形式可多样,如院校之间交流教学经验,以老带新,进修,访学,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培训内容要与外语教学密切相关。有条件的院校可与名校建立教师对口帮扶交流关系,聘请兼职教授、外教(要加强外教教师资格审核),以增加教师教育背景多元性,为丰富教育创造优越的条件。在政策资金上要支持教师在职读博士研究生。其次,要增强教师科研意识,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支持教师多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为他们创造学术交流的机会。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即包括学生,也包括培养学生的教师。怎样摆正这个关系?关键是要逐渐形成一套完备的有益于创新型人才发展的机制,包括奖励机制和惩罚机制。为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是值得教学管理者思考的重要课题。

――――――――――

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情况篇4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计算机;创业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127-02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背景下,传统的“专人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较多弊端,致使此种培养模式越来越不适用于高等学校之中。此种情况下,高等学校应当明确素质教育的目的、要求及重点,明确计算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进而优化调整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以便良好地教育和培养学生,使学生逐渐成为计算机类的创业型人才[1]。所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中有效应用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利于培养优秀的创业人才。

一、创业教育的意义

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创造性和创新性为基本内涵,以课程教育与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培养其未来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意识、知识、能力等的素质教育。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创业精神与生俱来,而创业能力从实践操作中获得,但随着对创业认识和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发现创业精神容易受创业动机、创业机会、创业技能所影响,这就意味着不断的强化创业教育,利于提高人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鉴于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实际情况的了解,确定创业教育备受重视。就以美国来说,早在1919年,青年商业社便对高中生实施商业实践教育;在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1980年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创业者掀起的“创业革命”让美国高校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发展创业教育,这充分说明创业教育开展与实施的重要性。基于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应当重视创业教育的设置,如开设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建立创业实践基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创业报告会等,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不断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使之逐渐成为创业人才,更好地创业,为提供国民经济,促进国家发展而不懈努力。所以,创业教育的开展与实施是非常有意义的[2]。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计算机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并发挥重要作用,这使得我国需要较多的计算机人才从事计算机相关的岗位,如计算机教学、软件开发与维护、硬件测试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等等。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的责任与义务。但是,通过对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确定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计算机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存在较多问题。

(一)人才培养未能贴合社会实际情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推动了社会经济转型,受此影响大学生就业机制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此种情况下,高等学校应当正确认识到这一点,优化调整计算机人才培养计划,以便良好地进行人才培养,使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良好地就业、工作,为企业、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促进自身良好发展。但是,很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并未贴合社会实际情况,也就是没有深入了解社会环境,明确大学生就业机制转变情况,依旧按照原来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人才培养,导致所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应的大学生就业前景堪忧[3]。所以,正确认识人才培养未能贴合社会实际情况这一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二)专业定位和教学不适应社会需要

在我国对人才需求不断加大的今天,高等学校应当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尤其是创业型人才培养,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国家。但是,通过对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实际情况的了解,确定计算机专业定位和教学不合理,难以满足社会用人需要。因为大多数高等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仍沿用多年前的专业设置方案,并没有随着时展、社会发展而做出调整和改变,同时教学中依旧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计算机专业教学效果不佳[4]。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计算机创业型人才培养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应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明确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及社会人才需求情况,进而探究切实有效的措施,以此来优化计算机创业型人才培养,良好地培养计算机类创业型人才。

(一)调整办学理念和学科结构

通过对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的了解,确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不佳与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合理有很大关系。目前,大多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培养理论型、研究型的计算机人才,在此理念影响下,计算机教育教学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活动为辅,并且不注重涉猎先进计算机研究内容,导致计算机教育教学内容陈旧,毫无新意,即便学生在教学中认真学习,所学的理论知识也难以满足企业用人要求。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持续发生,应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改变办学理念,合理调整学科结构,也就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详细了解学科专业教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教学内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来展开计算机教育教学活动,教授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促进学生良好发展[5]。

(二)实施“三段式”创业人才培养

参考相关文献,确定“三段式”创业人才培养,即:第一阶段的创新创业基础能力教育;第二阶段的创新创业核心能力教育;第三阶段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教育。将其有效地应用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利于实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那么,如何有效实施“三段式”创业人才培养呢?在第一阶段,应当以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基本素质,感受知识经济和创新环境榻逃目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如开展专题教育讲座、演讲比赛等。第二阶段,应当以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核心能力为目标,创设计算机类相关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在此基础上设置创新性实践项目,让学生动手动脑完成项目任务,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第三阶段,应当以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合理地开设创业课程及创新创业竞赛,良好地教育和锻炼学生。

(三)加强培训实习环节

从目前企业及社会用人实际情况来看,计算机创业型人才要想在社会环境中良好发展,应当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技能、能力、意识等方面。而良好地展开培训实习,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培养与锻炼,使学生各个方面都得到成长与进步。所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计算机创业型人才培养,还应当注意加强培训实习环节,也就是高等学校应当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以便学生到真正的职场环境中进行锻炼,通过处理各种工作问题,来提高自身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创设“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培养学生,从而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能力及创业精神等,以便将学生逐渐培养成为计算机类创业型人才[6]。

(四)丰富创业课程体系

为了良好地教育和培养学生,使学生逐渐成为计算机类创业型人才,在优化高校计算机创业型人才培养之际,还要注意丰富创业课程体系。从而科学、合理地设置计算机专业的创业课程,以便良好地教授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等。对于丰富创业课程体系,应以前面三个阶段创业教育为基础,有机结合计算机课程,创设适合、有效的计算机专业创业课程,如市场调研与预测、it行业发展动态分析、it行业创业案例分析等。与此同时,还要设置创业实践方面的课程,以便后续能够展开一系列的计算机类创业实践教育,让学生进行创业设计、创业模拟演练等等,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使之真正成为一名计算机类创业型人才。

四、结语

在当前我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应当以市场经济体制为背景,明确素质教育的目的、要求及重点,正确认识计算机创业型人才及其培养的重要性,进而调整办学理念和学科结构、实施“三段式”创业人才培养、加强培训实习环节、丰富创业课程体系等,良好地教育和培养学生,使学生逐渐成为计算机类创业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社会和国家。

参考文献:

[1]沈艳彬.市场经济体制下计算机类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探究[J].现代营销,2013,(8):60.

[2]沈斌.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4,(3):48-49.

[3]孙求知,仝爱群,宋长青,等.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7):230-231.

[4]文丰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理性审视[J].河南社会科学,2011,(2):212-214.

人才培养情况篇5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方式;效果

市场经济的全面快速增长,促进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国内外的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促进当前企业和各个部门的经营和发展都需要有信息化技术的参与。积极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能够为各个行业、企业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当前会计信息化教学的现实状况出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工作,从而培养起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1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现实情况

1会计信息化的现实状况

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在不断地提升当中,尤其是近年来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突出进步和创新,会计信息化取得了明显的应用效果,但是从当前市场上的现实情况来看,很多部门和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应用还处在中低端的情况,使用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资源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优势价值和作用。很多会计信息化人员自身掌握的信息化能力还仅仅在于对于财务软件的操作和使用方面,他们将生成相应的财务报表为重要目标,这样就导致我国企业的数据使用率较低,不能够给企业的全面决策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1]。

1.2高校在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在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方向缺乏统一性的定位。在开展会计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培养的应用型和设计型的人才,但是当前高校在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过程中,大多是从自身师资情况、教学现状情况入手,确定教学方向和教学课程的,并不是从学生们的自身情况和市场需求入手的,并且不同学校采用的教学培养方式还不同,有的学校侧重于实践教学,积极开展应用类的教学,而有的学校侧重的是会计信息设计教学,学生们的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是对于实践知识掌握的情况不够好,这样就容易导致培养出来的会计信息化人才素质高低不一;第二,学校的教材内容和培养目标不够协调。学校在开展会计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的教材内容和设置的培养目标之间不够十分协调,配合度不够高。当前学校会计信息化教学中使用的教材种类较多,并且有没统一的规范,这样就给当前培养人才工作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会计信息化使用的软件更新速度较快,而学校使用的教材却没有及时予以更新,与现实情况存在着脱节的问题;第三,复合型的高素质教师较为缺乏。想要全面培养起复合型的高素质会计信息化人才,就需要有较为充分的会计信息化复合型教师作为支撑。学校中真正掌握会计专业和信息化专业的教师较少,大多数的教师主要是针对其中一方面进行授课的,这样就给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带来了一定困难[2]。

2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重要培养目标

处在当前的信息化大环境之中,现代社会对于会计人员的需求不仅集中在会计知识,同时还需要会计人员掌握良好的信息化知识,包括对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效果、创新意识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等方面,但是现阶段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对于这方面的能力还较为缺乏,影响到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是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重要基地,当前高校在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模式,无法真正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的复合型和创新性人才。高校需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确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方向,坚持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原则,制定出适合当前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培养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不仅需要能够全面掌握专业的会计知识、经济管理知识、信息化技术能力,同时还需要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较为突出的创新能力,这样的复合型人才能够有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3]。

3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构建方法

学校会计专业,能够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在培养会计人才的过程中,学校同时需要积极考虑到市场的现实情况,从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和市场变化需求出发,培养起复合型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想要有效培养起会计信息化人才,为当前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大量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需要积极构建起良好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建立该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积极采用一些良好的方法[4]。

3.1不断强化自身的师资力量

学校在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过程中,需要有强大的师资力量作为支撑。教师是学生们学习道路上的重要领路人,如果教师们本身的教学理念较为落后,同时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够全面,将会对学生们的学习情况造成负面影响。学校需要配备整体素质较高、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理论素养较高的教师队伍,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使得学校开展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工作的教师,都是充分掌握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教师,他们不仅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还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和知识素养。通过加强师资力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提升学校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能力和水平[5]。

3.2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对会计信息化的教材进行不断更新

当前学校在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时候,可以积极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不断更新会计信息化人才的教材,逐渐形成自身的教学理念,这样能够对会计软件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能够深刻了解到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将其纳入到自身的教学目标中,培养专业化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学校使用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教材需要进行不定期的更新,这其中通过校企合作,能够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会计信息化专业整体的教学资源获得良好的更新和进步,提升学校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整体水平。在对会计信息化教材进行编写的过程中,可以积极采用一些大型的综合案例,将教学目标和社会需求进行充分展现,同时还需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配合,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全面了解会计信息化财务软件的具体操作流程[6]。

3.3不断提升综合性实验课程的教学比重

会计信息化人才需要在掌握全面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够有效为企业、部门的财务工作提供良好的帮助。学校需要针对综合性实验课程的比重进行不断提升,让学生们拥有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通常情况下,综合性实验课程主要是针对教学课程中的不同知识点、不同学科之间或者不同专业之间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综合,培养和提升学生们的知识整合能力和运用能力。通过积极开展综合性实验课程,能够让学生们不断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积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们通过在综合性的实验课程之中,能够对各项财务软件的实际使用不断练习,同时还能够针对不同角色进行有效的实践演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了解和掌握到会计信息化人员的实际工作任务和内容,从而积极有效地开展相应的学习[7]。

3.4积极使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

当前很多高校中针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在开展会计信息化教学课程的过程中,积极应用了多种先进的网络技术,让学生们积极投入到会计信息化的学习当中。学校还设置了专门的会计软件实验室,配备了较为专业的会计软件和程序,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练习的机会,学生们能积极运用到更多的网络资源。教师在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到网络技术的优势,将网络技术积极融入教学方式当中,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们充分交流的良好平台,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自身的教学策略,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8]。

4结束语

会计信息化人才在当前社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能够对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够大幅度提升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开展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学校需要积极采用良好的教学模式,不断强化自身的师资力量,不断提升综合性实验课程的教学比重,以及积极使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

作者:梁红俊单位: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卢燕.以案例教学创新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1):83-86.

[2]乔宏亮.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J].会计之友,2012,23:123-124.

[3]张玉红.应用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1:112-113.

[4]陈立新.独立学院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51-53.

[5]郭立新.信息化环境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62-63.

[6]张娜.企业参与高职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基于eRp环境下的研究[J].北方经贸,2014,10:258-259.

人才培养情况篇6

据2015年末的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农村人口大约占我国总人口的比重的43.8%,“三农”问题依旧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题。随着现代化农村发展进程的加速,对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在增加。虽然政府部门在推进体制创新时提升了我国农业的竞争力、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目前来看,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人才培养策略。

1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包括了农村工业、商业、运输、借贷等多方面内容,这也对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懂法律知识、管理知识和借贷知识等。农村经济管理人才是农村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前提和保障,直接影响的是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我们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农村发展实际情况来不断培养农村经济管理人才,以壮大农村经济管理队伍。

2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侧重点有所偏颇

农村之间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发展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面要依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建立科学的培养方案。如果侧重点有所偏颇,不科学合理,就会使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过于形式化,使培养内容不符合实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果培养的模式和理念都过于统一,那么就会限制人才能力的发挥。目前我国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面个性化稍有逊色,这种统一的集体性培养的片面化,不利于人才的优化。

2.2人才培养受益面小,重专业轻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目前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中,如果仅针对这一小部分骨干对象能力的提升进行培养,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整个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不是针对一个人或一小群人,而是针对全体农民,受益面小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利于人才结构的优化和能力的发挥。另外,全能型人才一直是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目前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比较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对于综合能力和德育关注度少。虽然在培养体系中设置了一定的德育内容,但是没有起到培养的根本作用,只注重专业能力培养是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现代化需求的。

3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优化对策

3.1建立专业的培训队伍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缺乏的实际情况,需要建立专业的培训队伍,通过专业的培养以培训出更多更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缺乏的原因是大环境的缺乏,农村经济管理人才没有生存和发展空间,没有专业队伍的培养,所以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知识广泛、经验先进、技术能力强的经济管理专业培养队伍,在提升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效率的同时为农村培养出优秀的综合管理人才,以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和经济信息化。专业的培训队伍是专业经济管理人才的保障,对人才能力发挥也起着关键作用。

3.2强化认知

人们要改变对传统经济管理人才的认识,要提升经济管理人才的地位,为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我国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都要在强化认知的基础上强调其重要性。政府部门可以建立机构来协调管理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以此来提升人们对经济管理人才的认知和对经济管理人才地位的重视。通过政府带动地方,提高地方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重视程度,达到上下协力,一同促进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

3.3加强信息化培养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想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更深入的进行,就要对农村经济管理人才进行信息化培训,在提升经济管理人才信息化能力的同时,促进其全方位实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以信息化为基础来进行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才能更好地诠释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多角度、多层面性。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许多农村地区已经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和产业化,伴随信息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中,那么相对应的经济管理也要向信息化和技术化转移,信息化能使农村经济管理人才获得较强的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帮助其更好地做好经济管理工作。

3.4加强以点带面的培养

点和面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在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中要坚持以点带面,以典型人才带动整体发展,最终达到经济管理人才队伍整体发展和进步。我国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针对重点进行突破,以点带面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要在人才培养中找到重点,对重点进行分析并找到解决办法,以带动人才培养的有效开展。

人才培养情况篇7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了杭州地区的7家健康体检中心、5家健康管理公司、6家健康保险公司作为调查机构,对各机构主管及营销管理人员共200名开展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0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为90%。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开展现场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当前市场对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健康产业营销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情况。问卷各条目得分统计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非常重要为5分,重要为4分,一般为3分,不重要为2分,非常不重要1分。

1.3资料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率和构成比描述;单因素分析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2.2健康产业营销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情况2.3.1知识需求情况

“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所需知识重要程度”各条目得分呈偏态分布,采用中位数进行描述,得分最高的为健康保健知识、医学基础知识、营销学知识。得分最低的3个条目是法学知识、其他相关知识及经济管理知识,见表2。在所有知识中最重要的三项选择中,选择健康保健养生的为137位,占总人数的76.1%,其次是医学基础、营销学知识,如表3。

2.3.2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素质要求2.3.3机构选拔健康产业营销人才的最重要影响因素2.4健康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领域

目前健康管理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领域的情况详见表5,被调查人员普遍认为健康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工作中应加强的领域为健康管理及养生方面的知识培养(67.2%)、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62.8%)、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协作精神的培养(45.6%)。

3讨论与建议

健康产业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5]。健康产业营销人员除具备一般市场营销人员必备的素质外,还要具备健康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营销专业化的要求。健康产业营销专业应该培养适应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的高素质营销管理人才。

3.1健康产业营销管理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大

本次调查中96.7%的人员认为市场对其营销人才有需求,大部分机构迫切需要毕业生。因此,健康产业营销专业的设置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健康管理产业营销人才培养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有个别高校开设了健康管理专业,针对健康管理产业的营销人才培养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和经验,对于其培养目标和课程架构的设置还需要调研和讨论,需尽快制定并修订完善,其培养方案要符合健康产业尤其是健康管理产业市场对营销人才的要求,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3.2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健康产业的需求

新兴的健康产业对营销人才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是复合型、专业型人才,不仅要具备营销管理和经济法律知识,还要具备医学和健康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本次调查显示,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最重要的是能力素质、其次是专业素质;“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所需知识的重要程度”评分最高的为健康保健养生知识,其次是医学基础知识和营销学知识。健康产业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在专业平台课程基础上,需要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健康管理学的知识;熟悉市场调研、服务营销、企业管理理论等方面的理论。健康保健养生知识被认为是健康产业营销人才最重要的知识体系之一,借鉴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建议设置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两大知识体系,增加健康保健养生及健康管理知识体系[6]。

人才培养情况篇8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计算机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c)-0129-02

移动互联网目前已经成为技术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应用前景最为广阔的新兴产业。以移动智能终端、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迅速兴起,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移动互联网领域课程的学校非常少,人才培养模式还在探索当中。传统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如能适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培养思路和培养方案,就能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生存空间,培养的学生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1移动互联网现状及发展趋势

CnniC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与此同时,手机网民规模稳步增长,规模达到5.94亿,半年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的趋势明显。

2015年上半年,手机支付、手机团购、手机旅行预定用户规模分别达到2.76亿、2.70亿和1.68亿,半年增长率分别为26.9%、14.5%和25.0%。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5月,移动端总体使用时长达到259亿小时,超过pC端使用时长的2倍。当前pC端使用时长已趋于平稳,移动端则仍在以较高速度增长,未来网民对于移动端的依赖还将进一步加强。随着4G的商用,虚拟运营商的进入,无不显示着移动互联网市场正在经历着深刻的行业变革。移动硬件普及、网络基础设施提升带来的市场容量扩张为移动互联网市场持续增长提供内源动力,而行业参与者的增加也将为市场竞争注入鲜活的力量,移动互联网市场正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正在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2移动互联网人才需求与培养情况

2.1人才需求情况

从目前国内it行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情况来看,移动互联网方向的人才需求巨大,而传统计算机类专业已处于供求饱和或供大于求的局面,两者形成鲜明对比。随着国内4G行业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人才的缺口也会越来越大。移动互联网人才需求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偏向硬件;一类偏向软件开发。从目前的招聘需求来看,后者的需求更大。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包括手机终端游戏应用软件开发、移动增值业务开发和其他嵌入式系统应用软件开发等。相对于传统的计算机行业,移动互联网具有自己特有的行业特征,所需要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软件开发能力,还应该掌握移动通信技术、信息编码与信息安全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2.2人才培养情况

目前移动互联网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处于供需失衡状态,缺口比较大。国内专门针对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而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甚少,尽管部分社会上的it培训机构开设各类相关的培训班,但由于学习时间的限制尚不能构成学科专业体系。高校的培养机制、专业设置和市场的需求之间有一定的脱节。就计算机专业而言,为了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人才,紧跟社会需求,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进行改革和尝试。

3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对于传统的计算机行业,移动互联网具有自己特有的行业特征,所需求的人才必须是复合型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移动通信技术,还应该掌握软件开发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3.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教学的目标以及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对最终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武昌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根据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定期对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首先由计算机专业骨干教师讨论培养方案,根据行业的变化确定交流考察的重点。接着由学院组织相关教师,走访相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与历届毕业生座谈等形式,弄清社会人才需求状况及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根据计算机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内容。同时,还需协调学校相关授课部门,讨论培养方案的可行性,最终确定计算机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校属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不但理论知识丰富,更需要具有工程实践经验,所以师资队伍的培养应以“双师型”教师为目标。具体采取用以下几个措施:第一,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度。由有经验的教授和专家做导师,从青年教师的教学、工程实践及科学方向、科研等各个方面进行指导和培养,针对青年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建议和意见。青年教师不仅能从导师那里学到教学经验,而且导师的思维方式、人格魅力都会对青年教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定期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举办课件制作大赛,提高教师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有计划地选派教师深入企业事业单位或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3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表明,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建设的计算机专业实践基地有助于学生及早接触业界,了解专业学习方向,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实践过程中交织使用,学生能力逐步提高,并具备了上岗工作的能力,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链接。

4结语

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移动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该文从国内移动互联行业的发展、移动互联网人才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志辉.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J].电信科学,2009(10):30-36.

[2]CnniC.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

[3]谢欣.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声屏世界,2011(8):57-58.

人才培养情况篇9

关键词:企业人才;培养机制;共青团

人是推动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关系到整个企业机器的稳定、长期运行。近年来,企业日常管理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作为一个重要课题,纳入到整个发展体系中。通过企业实践可以看出,形成一个良好的机制需要各种力量的配合,并且只有将机制真正的运用到日常工作中,才能检验这种机制是否真正的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结合共青团工作实际,我们可以将人才的来源分为内部培养及其他单位调入。从其他单位调入的人才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工作文化的融合能力、同事之间的信任度等,这些空降兵给企业人才培养增加了困难,导致企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不稳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寻求外力的配合,高薪聘请一些企业所谓的顾问,这些顾问虽然在技能水平方面较好,但由于其并没有在工作一线,无法熟悉企业的内环境,往往影响了企i对人才的标准。因此,企业培养人才创新机制的首先即是将门关好,利用企业的内环境,让青年人感受到企业文化,从根上进行培养。共青团工作关系到国家青年人素质的形成,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从这方面来看,形成共青团工作内部良好的文化体系是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的首要问题。

寻求合适的内部培养机制,是企业培养制度的核心。这种培养制度能够形成企业独有的培训方式,将企业文化深化到新员工成长的各个环节。一些好的方法陆续在企业中使用,这些方法的核心都是关注新员工在企业的适应能力,如何在员工适应企业的前提下逐渐提高工作技能。

近几十年来,导师制日益成为各个企业培养员工的重要方法。老同志带动新同志发展,熟练工指导新人操作,成为越来越多企业使用的方法。在国外,职业导师已经成为一个企业内部职业。企业建立导师制度,能够形成在职管理人才的良好机制,经验丰富的员工一对一培训新成员,减轻企业集中培养等方式造成的巨大成本浪费。创新导师制既能够使得企业达成人才培养的目标,又能够使得员工之间培养良好的感情,加深团队合作。共青团的工作较为繁杂,工作之间关联较大,导师制能够使得人才培养深入到每个细节,避免出现工作死角,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建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导师制的创新:

一、培养的目的和方向确定

企业需要针对工作安排,深入调研企业每个部门的需求,参考往年的工作情况,提出人才培养的建议和计划,确定每个人采用哪种导师来进行培养。例如,为每个员工进行素质考核,从而制定其培养计划是一个好的方法。

二、确定合适的导师

导师在新员工培训中起到了一个关键作用,企业需要将每个导师的特长发挥到最大,这样才能使得整个培训制度达到最大优化。每个新员工的情况不同,企业需要对其进行认真调研后,安排适当的导师。对导师的工作情况,之前是否有过培训经历也应认真考察。

三、导师培训机制

有人认为,导师是不需要培训的,因为他们的工作熟练度很高,一定能够将技能充分的传授。殊不知,由于新员工的接收能力、个人素质不同,导师需要按照合适的手段来进行培养。导师提前培训的机制能够让导师提高培训的素质,同时,也能够传达企业对导师培训的要求。

四、定期考核

企业人才培养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有必要将培训机制纳入到业绩考核中,形成考学结合的培养体制,做到考核成果有依据,考核责任可追究。

导师制是一种快速、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这种制度更能够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同时保障公司后续发展的人力资源。但是对于不同公司,导师制的形式可能会有不同的形式,但有些共性的东西一定要避免。例如,防止出现拉帮结伙的情况。

人才培养情况篇10

随着铁路的飞速发展,为满足新设备、新技术、新理念对人才的要求,近年来铁路通过招聘等形式引进了一批高学历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充实到铁路队伍中,如何优化这部分人员的培养,将其打造成为符合铁路行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目前新职大学生培养存在的几点问题

铁路虽然十分重视铁路新职大学生人才队伍的建设,但对这支人才队伍的培养和使用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与飞速发展的铁路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经过分析研究不难发现,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新职大学生自身存在优越感十足、不能吃苦的问题。

大多数本科生来到铁路后不能够摆正思想,凭借着自己的学历而优越感十足,将自身定位很高,存在好高骛远现象。一是对基层工作缺乏吃苦精神。80后、90后的很多人在基层锻炼后不能忍受车间工作的辛苦,难以融入现场工作环境,抱怨情绪较多。二是对知识技能缺少“钉子精神”。新职大学生存在只求过得去、不求过硬的心理,对知识和技能的探索不求深入,没有钻研精神。这种眼高手低的问题致使很多大学生陷入了沉不下去、扶不起来的困境中。过高的岗位期待和错误的心理定位使他们不甘心沉到基层去锻炼。这部分人员因为缺乏基层锻炼而对知识的掌握存在断层,规章学习不够,理解不深,勉强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缺少应急处置能力。对于这样的人员,即便各层领导很重视,报以很大期望值,却依旧要面临扶不起来的困境。

第二,培训机制存在设置不合理,落实难到位的问题。

见习期作为大学生入路后思想意识转变和知识技能积累的重要时期,往往缺少人才培养计划的针对性和重视性。一是培养计划设计摆布不合理。目前对实习的安排大多是以时间为单位,每一个学习周期在一个固定车间或岗位进行实习。这种培养计划的制定不能符合岗位实际情况的需要,导致一些重点车间重点岗位实习时间不充足、知识技能掌握不全面的现象。二是培养计划得不到重视,培训落实效果缺少跟踪反馈。站段领导制定培养计划后将人才培养的责任交给了基层车间,但对培训计划的执行情况缺少监督,对培训效果缺少跟踪反馈。对于基层车间而言,一方面认为这些实习人员不是车间正式成员,另一方面,车间顾忌到这部分大学生将来的干部身份不愿意严格管理。对于大学生而言,这种隔岸观火的认识实习并不能让他们真正融入现场,自身不重视加上存在的散漫情绪,导致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作能力的提升效果不明显。

二、哈站近年新职大学生培养的几点经验做法

哈站一直坚持“人才强站”的理念,积极搭建人才培养的平台,充分重视新入路大学生的培养,落实科学的培养计划。

一是高度重视,加强管理。为营造一个“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培养人才”的良好氛围,从大学生毕业来车站报道起,哈站各级领导就殷切关注每个人的培养情况,亲自开会进行思想教育,逐个审查培养计划,到车间现场检查时不定期抽查大学生业务掌握情况。领导的高度重视不仅使车间有了压力而且使大学生本人有了学习的动力。通过与车间的沟通和对大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可以加强车站领导层对个人情况的了解,方便培养计划的优化调整,并且有利于人才的管理。

二是抓住关键期,强化思想教育。为了将企业文化、铁路精神灌输给新职大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个人素质,车站通过开展讲座教育、谈心活动,及时给予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建立奉献意识和吃苦精神,安排他们进入优秀班组,亲身体会铁路人无私奉献的品质和铁路职工吃苦耐劳的精神,按照铁路工作性质的需要,从思想根源进行塑造培养。

三是定实培养措施,实现多元塑形。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哈站采取了“车站级、车间或科室级、新职大学生个人级”三级动态培养方案。首先,车站根据大学生履历,发现其优势和潜能。再通过谈话等途径,了解其兴趣爱好,分析个人品行和能力,掌握其综合素质。分析评估后,由车站把握培养方向,制定总体培养计划。车间或科室依据车站的培养计划结合工作岗位实际情况,细化理论实习和实作培训计划。新职大学生定期向车站和车间提交见结反馈见习情况和个人意见,车站再根据实际情况与车间共同修改培养计划。

三、对新职大学生培养的几点建议

第一,与学校合作,将岗前教育提前,充分利用在校学习资源。

对于主专业大学生,虽然在校四年所学专业皆与铁路有关,但内容涉及行车、车辆、客运、货运、线路设计等多个方向,所学侧重往往与日后从事工作存在偏颇。因此,建议招聘前站段与高校配合,为应届分配的大学生提供在校期岗前见习机会,安排学生在大四上半学期到站段认识见习,初步了解日后从事工作的方向,回校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补足“充电”,为日后从事站段工作奠定专业知识基础。

第二,加强实做培训力度,查找自身不足,正确定位自己。

建议各站段在培养初期应加大实做培训力度,以解决大学生存在的眼高手低、自身定位不准确等问题。新职大学生只有真正深入到现场,从事一线工作,才能清楚意识到自身实做能力和应急处理经验的欠缺,从而使他们从心里上正确定位自己。另外,在实做培训“学、帮、带”的过程中,大学生可以通过与现场干部职工的工作学习,重新认识老职工,给予老职工展现自我用能力赢得大学生尊重的机会。

第三,创造交流学习机会,吸收先进思想,塑造优秀人才。

为更好塑造新职大学生,除在本单位让其进行岗位学习外,还应该为他们创造去相关优秀单位参观学习的机会。新职大学生本身就具备思想先进、接受新鲜事物快的特点,让他们走出现有工作环境,以最快的速度吸收兄弟单位的先进做法,不仅有利于对他们的塑造,更有利于为本站段引进先进思想和科学的管理理念,一举多得,使新职大学生成为铁路名副其实的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