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急性肝脑病的症状十篇急性肝脑病的症状十篇

急性肝脑病的症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0:50

急性肝脑病的症状篇1

关键词:肝性脑病;观察;护理

肝性脑病又称肝性昏迷,主要是严重肝病导致一种急性症状,可导致患者出现机体代谢紊乱,对患者神经中枢系统具有非常严重的影响。肝性脑病在临床上主要为消化科危重急症,死亡率非常高,治疗难度较大。相关资料显示:早期发现和及早治疗对肝性脑病的治疗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对肝性脑病转归具有非常好的辅助效果[1]。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自2008年1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因各类病因引起的慢性肝衰竭患者724例,合并肝性脑病69例,急性肝衰竭的肝性脑病7例。观察患者早期症状,对患者临床指证进行全面监控。选取的54例慢性肝性脑病患者在进行针对性护理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护理效果较为显著。其中39例患者症状减轻,肝性脑病基本得到控制,1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死亡。7例急性患者中4例转院就诊,3例出现多种并发症死亡。

1.2早期症状观察

1.2.1观察内容

医护人员要对选取肝性脑病患者的症状进行全面观察,对患者各项指标、计算能力、生活习惯、性格情绪、行为语言、精神状况、粪便颜色等进行实时监测,对患者症状前后数据进行对比,观察选取患者的肝性脑病特征。在进行肝性脑病患者肝功能观察的过程中,值班人员要对重症患者可能出现的腹水、肝炎等症状进行实时监控,对患者进行重点观察。

1.2.2特征分析

相关资料表明,肝性脑病存在非常严重的肝功能损害,机体内电解质紊乱,一般存在严重的意识障碍和行为异常状况。在本次对肝性脑病进行分析中,肝硬化患者在出现肝性脑病前均存在情绪反常、性格特征改变,患者脾气暴躁不定,出现多语健忘等症状,出现睡眠倒置、嗜睡,部分患者还存在扑翼样震颤等症状。

1.3护理方法

在本次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者肝性脑病进行分析,针对患者症状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医护人员从患者心理、饮食、皮肤、输液等进行护理干预,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饮食误区、皮肤症状、输液问题等及时进行处理,确保从本质上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要及时对患者存在的不良症状进行处理,对患者可能存在的感染等进行预防。

1.4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肝性脑病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症状坚强,肝性脑病指标整体状况良好;无效:患者症状没有变化或加重,含死亡状况。

2结果

在本次护理的过程中,护理组患者显效28例,有效24例,无效2例,护理有效率达到96.3%,护理效果非常明显。2例无效患者症状出现不同程度恶化,但没有生命危险。

3讨论

肝性脑病主要是是由于急、慢性肝病或各种原因的门-体分流所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神经精神方面的异常。该病主要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征,是肝硬化、肝癌晚期临床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肝性脑病患者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和昏迷。患者一般呈现出明显神经系统改变和脑电图改变[2]。

肝性脑病在临床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慢性肝性脑病多见于各种肝硬化和门体分流术后,常见诱发原因有上消化道大出血、大量利尿或放腹水、高蛋白饮食、氮质血症、镇静安眠药、感染和缺氧、外科手术、麻醉、便秘或尿毒症等。急性肝性脑病常发生于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因急性大量肝细胞坏死、病情较重而常无明显诱因就可很快进入昏迷状态[3]。

在对肝性脑病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病房、治疗室等不安全因素进行消除。要对病室内存在的剪刀、水果刀、剪指甲刀、饰品等进行消除。对躁动不安的患者要进行床位加护,对患者床位设置栏杆,必要时要使用相关的约束带等。要对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叮嘱,对患者进行24h陪护。及时告知患者家属病情,保证患者家属对患者病情全面了解,做好心理准备。

要对患者便秘症状进行及时处理,保证患者大便通畅。根据患者症状对患者进行乳果糖、大黄泡水饮用,保证2~3次/日。要注意患者大便的颜色,当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时可以适当进行900ml液体(生理盐水900ml+食醋100ml)灌肠,待灌肠液全部流出后,对患者再进行剩下100ml灌肠,保证患者右侧卧位30min,强化灌肠效果。

强化饮食护理,对患者每日蛋白质类物质摄入量进行密切控制,根据患者消化道状况及患者病情对患者饮食进行控制。在患者开始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尽量禁止摄入蛋白质,降低患者消化道细菌产生的有害物质。当患者诱发加重肝性脑病时,要根据患者症状每2~3d增加10g蛋白质,逐渐增加直至达到40g/d。

要对患者输液置管进行护理。部分躁动患者在进行常规外周静脉输液时,经常不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输液工作,导致输液外渗等风险上升。当外渗液存在一定腐蚀性时,非常容易导致患者皮下组织出现问题,造成患者输液疼痛。部分躁动患者在输液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肌肉强制性收缩,造成外周静脉输液速度降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强求成功率。因此,在输液的过程中最好进行深静脉置管或piCC.

本次通过上述护理,护理组患者护理效果非常显著,患者有效率达到96.3%。综上所述,通过临床观察对患者症状进行分析,针对患者症状进行临床护理,可以明显缩短肝性脑病患者治疗周期,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石绣江,王月,希尔娜依·阿不都黑力力等.肝硬化患者轻微肝性脑病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2(6):78-79.

急性肝脑病的症状篇2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肝功能损伤;并发症;临床意义

急性胰腺炎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胰酶被激活而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继之出现胰腺水肿、出血,临床上常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及呕吐等症状[1]。研究证实急性胰腺炎常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产生大量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1、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等,这些细胞因子形成瀑布式反应,作用于胰腺及其他脏器,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发生[2]。肝脏是最早且最容易受到损伤的器官之一,研究显示约有80%的急性胰腺炎合并肝功能损伤,而一旦病发肝损伤将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并且影响预后[3]。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胰腺炎出现肝功能损伤的临床意义,为临床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4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5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胃肠病学会急性胰腺炎临床处理指南(2013版)》[4]中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①与急性胰腺炎相一致的腹部症状和体征,如上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等,体征如上腹部包块,甚至可见胁肋部瘀斑(Grey-turner征)和脐周瘀斑(Cullen征);②血清淀粉酶和(或)脂肪酶超过正常上限3倍以上;③腹部增强Ct、超声及腹腔穿刺结果支持急性胰腺炎诊断。全部患者按照有无肝功能损伤分为肝损伤组(64例)和无肝损伤组(86例)。肝损伤组男42例,女22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41.5±8.1)岁;体重42~85kg,平均体重(66.4±5.2)kg。无肝损伤组男54例,女32例;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42.4±8.3)岁;体重45~84kg,平均体重(67.2±5.5)kg。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急性胰腺炎常规治疗,包括禁食禁水、胃肠减压、大黄灌肠、补液、抗自由基、抑制胰酶分泌、预防感染和营养支持等治疗,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对症治疗。

1.3肝损伤的判断标准血清谷丙转氨酶(Gpt)≥54U/L和(或)谷草转氨酶(Got)≥45U/L,伴或不伴血清总胆红素(tBiL)≥17.1μmol/L和(或)直接胆红素(DBiL)≥4.0μmol/L,排除其他类型的肝脏疾病所致的肝损伤。

1.4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原因、并发症和预后结局的差异。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发病原因比较肝损伤组胆源性胰腺炎导致的胰腺炎明显高于无肝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并发症与预后比较肝损伤组胰性脑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肝损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急性胰腺炎尤其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极易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其中肝脏是最容易受到损伤的器官之一,其发生机制主要与胰腺炎引发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有关,其他如胰腺坏死后释放多种酶类物质通过门静脉系统会流入肝脏组织损伤肝细胞和胆管细胞。既往的动物实验已经证实在急性胰腺炎早期即可出现肝细胞肿胀变形、排列紊乱以及毛细胆管扩张等现象[5]。肝细胞损伤后会释放大量肝细胞酶入血,导致血清Gpt、Got和tBiL等指标上升。

本研究对于两组患者的发病原因进行了比较,结果肝损伤组胆源性胰腺炎明显多于无肝损伤组(p0.05)。结果提示对于合并肝损伤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胰性脑病,因此在治疗过程要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警惕胰性脑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胆源性胰腺炎更容易引起肝功能损伤,而合并肝功能损伤又容易并发胰性脑病,治疗此类患者时要格外注意。

参考文献

[1]阮海兰.急性胰腺炎伴肝功能损害临床分析.中国医药导刊,2010,12(8):1342-1343.

[2]徐毅晖,陈垦,崔淑兰,等.促炎和抗炎因子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18):1913-1918.

[3]姚爱军,吴志平.急性胰腺炎74例肝功能指标分析.当代医学,2011,17(15):108-109.

[4]钱安瑜,张茂.美国胃肠病学会急性胰腺炎临床处理指南(2013版).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12):1324-1325.

急性肝脑病的症状篇3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8-2800-01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

现将我院1993~2006年收治的48例妊娠合并重症肝炎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8例患者平,均年龄26岁,其中初产妇36例,经产妇12例,单胎43例,双胎5例。重症肝炎发生在28周以后,其中急性重症肝炎24例,占50%。慢性重症肝炎13例,占27.08%。亚急性重症肝炎11例,占22.92%。出现并发症31例,占64.58%。

2结果

2.1妊娠合并重症肝炎经产妇与初产妇预后比较:初产妇23例中死亡12例,死亡率52.17%,经产妇10例中死亡3例,死亡率30%,经产妇死亡率略低于初产妇。

2.2临床主要并发症与死亡率的关系:根据其发病与死亡率关系排列如下:DiC3例,死亡率100%。合并肾衰6例,死亡4例,死亡率66.67%,肝性脑病7例,死亡4例,死亡率57.14%,感染8例,死亡3例,死亡率37.5%,出血7例,死亡2例,死亡率28.57%。因此,妊娠合并重症肝炎一旦出现DiC、肾功能衰竭、肝性脑病、感染等预后极差。

2.3婴儿成活情况:孕32~36周,分娩胎儿24例,死亡11例,死亡率45.83%,大于36周分娩胎儿9例,死亡6例,死亡率66.67%,其中4例双胞胎均死亡。

3护理

3.1一般护理:(1)休息: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增加肝脏血流量及减轻肝脏负担。病情好转后可适当活动,根据个人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保持病房空气新鲜,温度及湿度适宜。护士经常巡视病房,做好生活护理。(2)饮食护理:妊娠合并重症肝炎的患者可出频繁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应给予清淡易消化、含丰富维生素、低脂肪饮食,禁刺激性食物。肝昏迷者严禁蛋白质摄入,清醒后可逐渐增加优质蛋白,以植物蛋白为宜,每天不超过40%~50%。有腹水者限制钠盐,并限制饮水量,每日不超过1500ml。(3)心理护理:妊娠合并重症肝炎患者,心理上承受双重压力,既担心自己生命安危,又担心胎儿健康,精神十分紧张,再加上病情危重症状明显,部分患者可能对治疗失去信心。所以医护人员应耐心宣教,用典型病例说教,对病情的解释客观而严密。消除诸如婴儿畸形及出院后感染等心理顾虑,保持情绪稳定,配合治疗和护理,对个别死胎、死产的患者应根据情况采取心理的保护性医疗措施。

3.2产科的观察与护理:避免在肝炎急性期引产或进行其它手术,应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肝功能,密切监测脉搏、血压、胎儿的变化,观察胎动次数并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3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3.3.1出血:患者由于肝功能损害导致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因子下降,易引起出血,为防止出血及DiC的发生,应监测凝血时间并注意观察出血症状,如观察有无牙龈出血、注射部位出血、皮下出血点、瘀斑、鼻出血、黑便及阴道出血等,指导患者拔针后延长按压时间,应用软毛牙刷刷牙且用力要轻。产后易大出血者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全身症状,并注意观察宫缩恶露的量及性质,产后24小时阴道出血大于500ml时应及时补充血容量,另一方面给予新鲜血、血小板、凝血酶原复合物等积极止血治疗。

3.3.2预防和控制感染:肝功能严重受损后,肝脏解毒功能降低,机体免疫力低下,对于细菌的清除灭活功能均较健康人差,任何病毒及细菌的感染均可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进行各项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接触患者前后应洗手,应将患者安置在单人房,病房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30分钟,保持皮肤清洁,定时翻身预防褥疮。加强口腔护理,防止真菌感染,留置尿管者每日用消毒液清洗会阴2次。限制人员进入病房,每日监测体温、脉搏、血压的动态变化,并详细记录。

3.3.3肝性脑病:主要是由于血氨升高引起,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神态、语言、行动、意识、定向力及计算能力有无异常,及早发现肝昏迷前期症状,以利早期治疗,同时可采取预防性治疗。口服乳果糖保持每天排软便2~3次,或给予生理盐水100ml加食醋30ml保留灌肠以减少氨在肠道内的生成和吸收。严格控制蛋白摄入,包括含氮物质。积极补充能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昏迷患者的床应加护栏,躁动者应使用约束带以防止外伤。

3.3.4脑水肿:主要由于脑组织缺氧或大量输注葡萄糖液引起。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呕吐,眼球结膜水肿,血压升高等早期脑水肿表现。给予氧气吸入,严格限制液体量,发生脑水肿时及时用脱水剂,防止脑疝发生。高热患者给予头置冰袋物理降温,减少脑组织的耗氧量。

3.3.5肝肾综合征:应准确记录每日出入量,及时送检尿常规、尿比重及血清生化,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若每日尿量<400ml要考虑急性肾功能衰竭,若出现肾衰应严格限制液体入量,严密观察尿量,并供给足够的能量,每日热量不少于1500千卡。

急性肝脑病的症状篇4

一、病因

很多疾病可引起头痛,如感染、中毒性疾病,眼、耳、鼻、咽部的疾病,脑部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二、自我诊断

患者可根据头痛的部位、发作的时间、疼痛的程度以及伴随的症状等,自我判断是哪一种头痛。

(一)传染、中毒性疾病

1.急性、慢性传染病如感冒、流感、肺炎、疟疾等。由传染病引起的头痛除都有发热症状外,还有其他典型的症状。感冒、流感另有咳嗽、流涕、喷嚏、咽痒等全身不适;肺炎有寒战、胸痛、咳铁锈色痰等症状;疟疾则有寒战约半小时后,体温突升至40℃左右,呕吐、脉速、全身痛等症状。

2.中毒性疾病如一氧化碳中毒、铅中毒等都可引起头痛。一氧化碳中毒有吸入一氧化碳的经历,轻者有头昏、恶心、呕吐、下肢无力,呼吸不规则等症状;铅中毒则有头晕、乏力、眼发花,口中有金属甜味、腹绞痛、牙龈边有蓝黑色铅线等症状。

(二)眼、耳、鼻、咽部疾病

1.眼部疾病远视、散光、青光眼和虹膜睫状体炎,常见前额头痛,且发生在下午或晚上,尤以阅读后为多,并伴有头晕、眼花、视力减退。

2.耳部疾病急性中耳炎、乳突炎,多引起头的一侧疼痛。中耳炎患者耳道会流脓水,乳突炎患者在耳后上方可起鼓疱。

3.鼻部疾病急性鼻炎、鼻旁窦炎常致前额头痛,鼻中流涕或脓水。

4.咽部疾病急性咽炎和扁桃体炎,可引起前额头痛。另外,咽炎有咽喉肿痛,扁桃体炎有扁桃体肿大,表面有白色分泌物。

(三)脑部疾病

脑实质疾患(如脑震荡、脑瘤、脑脓肿、脑炎)、脑血管疾患(如蛛网膜下腔出血、静脉窦血栓形成、弥漫性脑血管硬化栓塞)、脑膜疾患(如流行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所致头痛多剧烈,为全头或枕部或脑受累部位疼痛,伴有头晕、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四)心血管系统疾病

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肾性高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多在早晨,头全部或枕部疼痛,常伴有头晕、头重脚轻等症状。

(五)神经系统疾病

1.偏头痛三叉神经性头痛位于头一侧,多剧烈、难忍耐。

2.精神紧张性头痛常反复发作,且男女各年龄段都可发生,发作前有明显的诱因,如紧张、焦虑等,疼痛多在枕部,常扩散至颈、肩、背部,呈轻度、中度疼痛,疼时局部麻木,发硬有紧绷感。

3.神经衰弱性头痛此症多位于头顶部,并影响睡眠、精神,引起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

药师提示

根据患者主诉,药师帮助患者找出头痛的原因。除建议患者选用推荐的非处方药中的镇痛药外,还要求患者注意以下事项。

1.在病因未明确前,不要使用止痛药。

2.头痛是一种症状,很有可能是其他重大疾病的表现之一,如出现以下症状,应尽快去医院就医:①头部重创后出现头痛;②头痛持续不缓解,而呈进行性加重,或无明显诱因而反复发作;③儿童发生头痛;④出现与头痛无关的伴发症状,如视物模糊、严重恶心呕吐、颈部发硬等。

三、常选用的非处方药

(一)西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Ⅰ)和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Ⅱ)都是常用的镇痛解热药。患者可选择其中一种服用。

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Ⅰ)又名新apC。本品由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和咖啡因组成有解热及较强的镇痛作用。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

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Ⅱ),商品名散利痛。本品由对乙酰氨基酚、异丙安替比林和咖啡因组成。止痛效果较好,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注意,本品不适合6岁以下的儿童服用。

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神经衰弱性头痛患者,请使用下面的经验处方,可有较好的疗效:维生素B110毫克,谷维素10毫克,安定1.25毫克共为1次量,1日3次,晚上睡前加服安定2.5毫克。3~5日为1个疗程。

(二)中成药中医把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大类。

外感头痛,即外感风邪所致头痛,起病急,病程短,疼痛较剧。治以祛邪为主。常见有风寒头痛和风热头痛两大类。

1.风寒头痛,特点是怕风怕冷,遇风遇冷头痛加重。可见痛连项背,发热无汗、关节酸痛、鼻塞流涕。治宜疏风散寒、止痛。常用的中成药是川芎茶调散。本药有解表止痛之功效。适用于风寒偏正头痛。头顶头痛,神经性头痛及鼻炎、鼻窦炎。

另有风寒感冒冲剂,能疏风散寒,也可用于治疗风寒头痛。

2.风热头痛,特点是头痛脑涨、面红目赤、咽干喉痛、口渴欲饮、鼻流浊涕。治宜清热解毒、散风止痛。可用芎菊上清丸(片、颗粒),本药有清热、散风止痛之功效。治疗上焦(头、心、肺)风热,如头痛头晕、鼻塞、牙痛、急性结膜炎、鼻窦炎、副鼻窦炎、三叉神经痛。

内伤头痛,即肝、肾、脾功能失调所致的头痛。头痛起病慢,病程长,病势缓,时轻时重,多为虚证。应以调理为主,或滋阴潜阳,或补益气血。对于肝火上逆所致头痛,又当平肝泻火。痰浊和瘀血所致头痛,常采用燥湿化痰和祛痰活血,并结合调理脏腑等方法。痰浊头痛和瘀血头痛,由于症状比较复杂,应去医院就诊。

1.肝火头痛,头额或两侧胀痛如裂,常因精神紧张或受热而诱发或加重,剧痛时筋脉搏动。可见面红目赤、心烦口苦、夜眠不宁、尿赤便秘等。治宜平肝泻火。

常用的中成药有:

①黄连上清片(丸),有清热通便、散风止痛之功效,治疗内热火盛引起的头痛脑涨、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耳痛耳鸣、暴发火眼(急性眼睑炎)、尿黄便燥等。

②牛黄上清片(丸),有清热泻火、散风止痛的功效。适用于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等。

③泻青丸,有清泻肝火、祛风利便的功效。用于肝火郁结、目赤肿痛、头痛口苦、烦躁不安、二便不利。

④当归龙荟丸,有清热泻肝、攻下行滞之功效。用于肝胆实火所致头痛面赤、目赤肿痛、胸肋胀痛、便秘尿赤、烦躁不安、耳聋耳鸣、抽筋等症。

2.肝肾阴虚头痛,特点是头痛有空虚感,面颊潮红、头晕耳鸣、口干咽燥、腰酸腿软、睡眠不安、五心烦热、遗精带下等。治宜滋补肝肾,药用杞菊地黄丸。

3.气血亏损头痛,特点是头痛头晕,坐起或劳累时头痛加重,卧下时则痛减,并见心悸易惊、睡眠易醒、懒言气短、面色少华、唇舌淡白,月经量少。治疗的药物有:

①补中益气丸(片),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健脾养胃之功效,适用于脾肺气虚、头痛怕风、汗易出、喜热饮、少食久泻、两腿肿胀、胃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症。

②人参归脾丸,有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之功能。对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心悸头痛、失眠健忘、疲倦、食欲不振、月经不调等症状适用。

四、安全用药

1.用药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止痛,非处方解热止痛药的应用不得超过5天,若症状不缓解,要咨询医师或药师。

2.只能选择一种解热止痛药。服药期间禁止饮酒。

急性肝脑病的症状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09年8月~2011年7月,本院共收治72例慢性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患者,慢性肝衰竭按照《肝衰竭诊疗指南》[2]的标准诊断,肝性脑病诊断标准符合2000年9月西安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按westHaven分期标准分期。其中乙型肝炎59例,丙型肝炎4例,酒精性肝炎3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4例,病原未明2例。按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3例,男23例,女10例;年龄28岁~68岁,平均年龄40.4岁;肝性脑病i期5例,ii期10例,iii期13例,iV期5例。对照组39例,男26例,女13例;年龄26岁~75岁,平均年龄39.2岁;肝性脑病i期4例,ii期15例,iii期15例,iV期5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治疗前并发症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2组基础用药包括促肝细胞生长素90~120ug/d,复方甘草酸苷160mg/d,还原型谷胱甘肽1200mg/d,门冬氨酸鸟氨酸15g/d静脉滴注,治疗30d。并予对症支持治疗:包括积极纠正低蛋白血症,补充白蛋白或新鲜血浆;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病毒复制指标阳性者,予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对照组予乳果糖10g口服,3次/d,连续应用30d。治疗组加用中药煎剂保留灌肠,处方:生大黄、芒硝、赤芍各30g,厚朴、枳实、茵陈蒿、石菖蒲各15g。水煎取汁300mL,待药温达38℃左右,取右侧卧位,行高位保留灌肠1h,每日2次,使大便质地稀薄、每日2次,连续应用30d。

1.3统计学方法测定值以(±s)表示,两样本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1)肝性脑病:显效:24h内安静清醒,1周内无肝性脑病发作;有效:48h内安静清醒,1周内无肝性脑病发作;无效:48h内或48h后安静清醒,但1周内多次肝性脑病发作、恶化。(2)实验室检查:于治疗前、治疗后抽血检测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nH3)。显效:tBil降低>75%,pta>40%;有效:tBil下降在50%~75%之间,pta增加>10%;无效:tBil、pta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2.2治疗结果

2.2.12组肝性脑病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结果提示在改善肝性脑病症状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2.22组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实验室指标均有所改善,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32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疗效比较。

3讨论

肝衰竭病情发展快,并发症多,症状重,病死率极高,目前内科综合治疗,病死率达50%~80%左右[3],虽然肝移植是肝衰竭最终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由于肝移植费用昂贵,供体严重缺乏,在我国的应用受到较大限制。肝性脑病作为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肝衰竭最常见并发症之一,氨是导致He的公认的毒素,在He的发病机制中仍占最主要的地位,肝功能衰竭时,肝脏将氨转变为尿素的能力减低或消失,并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脑部组织能量代谢而出现一系列精神症状。故降低患者血氨水平是临床治疗肝性脑病的主要途径,可有效改善肝性脑病症状[4]。

肝衰竭属于中医学“五衰”之一,为临床急危重症。根据其黄疸、食欲减退、腹水,甚则出血、昏迷等临床表现,故又可归属于“急黄”、“瘟黄”、“肝厥”、“关格”、“血证”等范畴。其发病概因湿、热、毒、瘀所致,湿热乃外因,毒乃致病之本,瘀乃病变之本,湿热搏结,毒瘀相贯,故致本病。肝性脑病隶属于祖国医学的“癫狂”、“厥证”范畴。认为本病系湿热瘀毒之邪侵犯肝脏,致肝失疏泄,日久湿、热、痰、瘀、虚夹杂,下移肠腑,肠道传导失司,腑气不通,浊邪上攻,神明被扰而致。综上所述,慢性肝衰竭并发肝性脑病的基本病机不外乎湿、热、瘀、毒,其治疗大法当以清利湿热、解毒化瘀为主。故用中药灌肠治之,方中生大黄、芒硝峻下热结,通腑邪热,使邪有出路,共为君药。赤芍解毒化瘀,清利湿热。茵陈蒿清利湿热,石菖蒲解毒化痰、开窍醒脑。上3味共为臣药。厚朴、枳实行气通腑,顺应肠腑以通为用之性,同为佐药。7味药物相辅相成,共奏泻下通腑、清利湿热、解毒化瘀之功。其优点有三:(1)利用直肠黏膜血管丰富,直肠静脉和乙状结肠静脉与下腔静脉相连,药物吸收迅速,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不经肝脏代谢,药物起效快,药效强[5]。(2)利用肠壁半透膜的渗透性达到结肠透析及选择性肠道清洁的作用,从而清除内毒素,减少氨的吸收及胆红素的肝肠循环。(3)避免了肝衰竭胃肠道反应重难于进食及口服易腹泻、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衰竭并发肝性脑病能显著降低血氨及胆红素水平,改善凝血及肝性脑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9):643~646.

[2]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疗指南[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6,9(6):321~324.

[3]彭文伟.传染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49.

急性肝脑病的症状篇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传统定义是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1]。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min内完全恢复,超过24h常遗留轻微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或Ct及mRi显示脑组织缺血征象。2009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脑卒中协会(aSa)在《脑卒中》上发表关于tia新的定义[2]:由于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引起的、未伴发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新定义指出症状持续时间不再是诊断的关键。以往传统的tia诊断标准过于宽泛,应修改tia的临床定义,并按照处理急性脑卒中的标准对tia患者进行紧急评估和干预,以避免不良预后。

1tia病因及发病机制

1.1tia病因目前tia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tia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血压成分异常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种因素导致的脑病急性综合征,其病因主要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等,应重视病因学检查。

1.2tia发病机制tia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主流学说主要有以下几种:微栓子学说、血管痉挛学说、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学异常等[3,4]。较为多见的为微栓子型和血流动力型。

微栓子tia是由于颈内动脉狭窄处附壁血栓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心源性栓子较少,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硬化狭窄处附壁血栓或血流缓慢形成的血小板聚集物等游离脱落,可使脑动脉产生阻塞、痉挛,周围组织缺血水肿,出现局灶性缺血、水肿,出现局灶性脑缺血;当栓子被分解、溶解或被血流冲向远端时,或缺血区建立了侧支循环之后,缺血症状就消失或减轻,故脑缺血呈现一过性。血流动力学型tia是由于脑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狭窄、舒缩功能下降,脑血管对血流的阻力增加,若脑血管阻力增加到相当水平,而其他代偿功能又不能弥补,由此造成的脑供血不足,就会出现局灶性脑缺血的病理性改变。在动脉严重狭窄基础上血压波动所致远端一过性供血不足,其原因是病变血管自身调节能力下降,无法保持局部血流量的恒定。现代研究认为,微栓子型tia以颈动脉系统多见,血流动力型tia以椎-基底动脉系统多见[5]。

2tia临床症状

tia多发生于中老年男性,发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的症状,持续时间短暂,一般为数分钟或十几分钟缓解,不遗留后遗症;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相似。短暂性脑缺血可分为颈内动脉系统tia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6]。颈内动脉系统tia:通常持续时间短,发作频率少,较多进展为脑梗死。常见症状:对侧单肢无力或轻偏瘫,可伴有对侧面部轻瘫,或出现对侧单肢或半身感觉异常。特征性症状:①病变侧单眼一过性黑伴对侧偏瘫或感觉障碍。主侧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③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持续时间长,发作频率高,较少进展为脑梗死。常见症状:多为眩晕、平衡失调、多数不伴有耳鸣。特征性症状:头部转动时跌倒发作,无意识丧失。短暂性全面性遗忘。双眼视力障碍。

3tia诊断新思路

tia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临床症状。据最新tia的定义,明确tia需要排除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证据,中国专家达成共识认为Dwi有异常信号,应将tia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对待[7]。国内有学者认为[8]:①急性脑缺血症状、体征在24h内完全缓解,同时影像学未见梗死病灶者(Dwi正常)诊断为tia;②急性脑缺血症状、体征无论持续时间长短,只要有梗死证据(Dwi异常)均诊断为脑梗死;③在发病之初的数小时内,尤其在溶栓时间窗(3h)内,症状、体征持续存在但影像学未见异常者,在排除其他原因后可以先冠以“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综合征”,之后可根据临床和影像学复查结果给予进一步的明确诊断;④tSi作为一种临床现象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但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只要有Dwi异常,即可诊断为脑梗死。

4tia西医治疗

tia多次发作容易导致脑梗死,一旦确诊tia,即应争分夺秒开始治疗。因此治疗本病的目的是为预防复发或减少复发。本病在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和使用抗凝药的同时,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降血压、降血脂、控制糖尿病、抗心律失常等。

4.1血小板凝聚阿司匹林(aspirin)肠溶片:非心源性栓塞源首选阿司匹林150mg/d~300mg/d口服,急性期过后可改为预防量50mg/d~150mg/d口服[9],仍有tia时可加大剂量;2007aHa卒中早期指南推荐给予325mg[10];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为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恶心、腹痛等。氯吡格雷(Clopidogre):75mg/d口服,通过不可逆地结合血小板表面二磷酸腺苷受体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脑卒中发生率。其副作用较阿司匹林常见。双嘧达莫(潘生丁)25mg~50mg,每日3次口服,可同阿司匹林肠溶片合用,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4.2抗凝抗凝适用于tia反复发作者,但应严密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以防出血。除tia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外,抗凝治疗对缺血性卒中和tia的预防作用并不优于抗血小板治疗,反而增加出血的风险。肝素100mg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缓慢静脉输注,以20滴/分的速度维持24h~48h,同时定期查凝血时间调整滴数。1周后可改用低分子肝素4000U~5000U,腹壁皮下注射,一天两次,连用7d~10d。病情发展较缓慢者,可口服抗凝剂如新双香豆素300mg或华法令6mg~12mg,同时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以调整口服药物剂量。消化性溃疡或严重高血压者禁忌使用。

4.3溶栓目前并无证据推荐使用溶栓治疗控制tia。tia发作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h,应积极溶栓,不应拘泥于tia的24h标准而错失治疗良机。近期频繁发作的tia可用尿激酶50U~100U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输注,每天1次,连用2d~3d。

4.4扩容及升压急性发作者可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每日1次,7次~10次为1个疗程,低分子右旋糖酐可扩充血容量、稀释血液和改善微循环,也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有心、肾疾患慎用。

4.5改善脑循环及脑保护治疗缺血再灌注使钙离子大量内流引起细胞内钙超载,加重脑组织损伤。钙离子拮抗剂可阻断钙离子通道,防止细胞内钙离子超载,有保护脑细胞的作用,并可使血管扩张。常用药物为氟桂利嗪(西比灵)5mg~10mg口服,每晚1次。尼莫地平20mg口服,每日3次。胞二磷胆碱0.5g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输注,每日1次。

4.6外科明确诊断tia是由于颅外部分的动脉病变所致者,可以考虑外科治疗。目前,对脑动脉闭塞性病变采用的手术方法有:①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1],血管造影为中重度狭窄(50%~99%)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减少颈内动脉tia及发生卒中的风险率,但对颈动脉狭窄

5tia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5.1tia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称tia为中风先兆,又称小中风[12],中医病名为脑络绌急。多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情志所伤、饮食失节、劳倦内伤所致。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肾、脾三脏,在本为气血衰少,肝肾阴虚,在标为风、火、痰、湿[13]。中风先兆证属本虚标实之证,即正虚于内,风盛于外。其本虚为气虚或肝肾阴虚,标实为风、痰、瘀血等上扰清窍或痹阻气血经络而发本病。脏腑虚衰,精元不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肝阳上亢,内风煽动,风阳挟带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攻于脑,正邪交争,胜负难分则出现中风先兆。tia是因血脉瘀阻,气血短暂逆乱引起。气虚不能行血,是促成血瘀的条件,血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逆乱,故元气亏虚,脉络瘀血是tia的主病机[14]。因此,治疗宜从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着手。

5.2tia的症候分型及治则

5.2.1肝阳上亢证候,头晕,耳鸣,视物昏花,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突然眩晕或发作性偏身麻木或一过性偏身瘫软,短暂性言语蹇涩,舌红苔黄,脉弦数或弦细数。证候分析:肝阳偏盛上亢,则头晕耳鸣,视物昏花;肝肾阴虚则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虚火上扰心神则失眠多梦,肝阳上亢,阳化风动,风阳煎的津液为痰,风痰阻于经脉则出现发作性偏身麻木或一过性偏身瘫软,风痰阻于舌部络脉则出现短暂性言语蹇涩。

治法:平肝潜阳,清风熄火。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15]。本方平肝潜阳兼能熄风清火,用于肝阳偏亢,风阳上扰所致眩晕。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镇肝潜阳熄风;牛膝、益母草下行,使偏亢之阳气复为平衡;黄芩、山栀、以清肝火,使肝火平息;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茯神以安神养心。如肝火上炎偏盛者,可加龙胆草、丹皮、夏枯草以清肝泄热;若肝阳亢极化风加羚羊角、牡蛎、代赭石等以镇肝熄风;若肝肾阴虚者,加麦冬、牡蛎、玄参、首乌等以滋养肝肾之药。

5.2.2痰浊中阻证候:头晕胀痛,头重如蒙,胸闷痰多,恶心欲呕,食少多寐,突然出现阵发性眩晕,发作性偏身麻木无力,舌苔白腻,脉濡滑。证候分析:脾失升清降浊之功,痰浊中阻,上蒙清窍,则眩晕头重如蒙;痰湿阻络则偏身麻木无力,痰浊中阻,浊气不降。舌苔白腻,脉象濡缓,均为痰湿内阻之征象。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16],药用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大枣、生姜。本方燥湿祛痰为主,方中半夏燥湿化痰;白术健脾去湿;天麻平肝潜阳熄风而止头晕;茯苓、甘草、生姜、大枣均为健脾和胃之药。如眩晕较甚加代赭石、泽泻、旋复花、车前子等以除痰降逆;若胸闷食少甚者加白蔻仁、砂仁化湿醒胃;若痰郁化火者可加用黄连、黄芩、竹茹。

5.2.3气虚血瘀证候:眩晕,面色苍白,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心悸少寐,突然出现短暂性言语蹇涩,一过性偏身麻木无力,舌质紫黯,脉涩或细弱无力。证候分析: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运血无力,血行迟滞不畅则成瘀血,瘀血阻于经脉,经脉失养则可出现一过性头晕、偏瘫或语言蹇涩。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质紫黯,脉涩或细弱无力气血两虚之症。治则:补益气血,活血通络。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17]。药用生黄芪、川芎、赤芍、当归尾、地龙、桃仁、红花、炒枳实。本方以补气为主兼以活血通络。生黄芪益气健脾,使气能行血,祛瘀而不伤正;当归尾活血祛瘀;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若自汗时出,当重用生黄芪,加防风、浮小麦益气固表敛汗;若一过性偏身麻木无力甚者加天麻、全蝎以熄风通络。

5.2.4肾精不足证候:头晕耳鸣,精神萎靡,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突发阵发性眩晕或短暂性语言蹇涩,伴耳鸣、发落、齿摇,舌质淡,少苔或无苔,脉细弱。证候分析:肾精不足,不能生髓充脑,脑失所养则眩晕、耳鸣、精神萎靡;肾虚所养腰膝酸软;肾其华在发,肾精亏虚则发易脱落;肾精不足,舌本失养则语言蹇涩;舌质淡,少苔或无苔,脉细弱均为肾精不足之征象。治法:补益肾精,滋阴活血通滞。方药:左归丸加减。药用紫河车、熟地、山萸肉、山药、牛膝、枸杞子、杜仲、菟丝子、鹿角胶。本方滋养肝肾,益精填髓。熟地、山萸肉、山药滋阴补肾;紫河车、杜仲、牛膝补肾益精;枸杞子、杜仲、菟丝子补益肝肾。若眩晕较甚者加鳖甲、龟板、磁石、珍珠母等以潜镇浮阳;若发作时语言蹇涩较甚者加菖蒲、郁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若肾失封藏,遗精滑泄者加芡实、桑螵蛸、沙菀、覆盆子等以固肾涩精。

5.3tia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短暂性脑缺血在发作时应中西医结合对症处理,在发作间歇期应重点辨证施治,根据辨证的结果予以不同的方药,并适当配服一些抗血小板聚集药及钙离子拮抗剂等,其中药或中西药并用的目的减少其发作次数,阻止或延缓其发展为脑梗死。临床实践证明[18-21],中药综合治疗较单纯西药治疗疗效显著,能明显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频率。尤其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血管重建术和支架植入术后运用中药治疗有很好的疗效,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但在预防复发方面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观察。临床常用的通心络、血栓通、舒血宁、葛根素等中药提取物有抗血小板凝集、降低纤维蛋白原改善血流动力学的功能,能扩张血管、降低血管外周阻力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起到相辅相成、取长补短,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明显改善患者症状的作用。

6问题与展望

tia的发生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许多患者缺乏有效及时的治疗,最终导致了不良后果。近年来对脑血管病的防治研究工作日益深入,对tia的防治来说,近几年中医药辨证治疗tia的疗效也较为满意,对预防tia发作和减少tia的发作也起到积极作用,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中医证型多样化,西医理论多样性,虽然大体上有比较统一的分型,但还有许多分歧,无法形成统一标准,在治疗中没有更明确的指导原则。因此,在今后医疗活动中应努力中医理论有机结合到临床治疗中去,将中医理论与西医知识融会贯通,最终找到一条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73-175.

[2]eastonJD,SaverJL.Definitionandevaluationoftransientischemicattack[J].Stroke,2009,40(6):2276-2293.

[3]王新德.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94-207.

[4]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1.

[5]戚晓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7(3):210-212.

[6]胡维铭,王维治.神经内科主治医师900问[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534-537.

[7]李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新进展[J].新疆中医药,2010,28(1):59-63.

[8]毕齐,王力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的思考[J].中国卒中杂志,2008,3(3):166-168.

[9]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2010,43(2):149.

[10]adamsHp.delzoppo.aHaguideline[J].Stroke,2007,38(5):1655-1711.

[11]北京神经病学术沙龙.BnC脑血管病临床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94.

[12]王锁.中医辨证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6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6):140.

[13]李中吉.中医辨证治疗脑缺血发作24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3):3107-3108.

[14]陈治卿.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海峡药学,2007,19(6):82-83.

[15]周仲英.中医内科学[J].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315.

[16]李家邦.中医学[J].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5.

[17]李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诊断及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09,31(6):267-268.

[18]徐昕宇.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5):75-76.

[19]陈莲风.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0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7,26(7):474.

[20]张娟.中西药并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3):129-130.

[21]上官稳.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7):414-415.

急性肝脑病的症状篇7

【关键词】血液灌流;急性肝功能衰竭治疗;应用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82-02

急性肝功能衰竭简称为aLF,患病者本身并没有肝病等临床病症,因此,此病症发病较急,病因较为复杂,能在较短时间内威胁患者生命。据文献研究,病毒性肝炎是引发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而脑水肿则会导致患者死亡[1]。目前治疗此种疾病有三种方法,即原位肝移植、肝细胞移植、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本文中主要就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应用进展进行研究,其中血液灌流作为人工肝支持系统中的主要治疗方法是研究中的重点,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急性肝功能衰竭

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一种综合性疾病,患者肝细胞坏死或肝功能受到损害病发时间在8周内,起病时间较短,发病较急,且直接导致患者昏迷。经文献资料研究发现,我国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发病起因主要为急性重型肝炎,而在欧洲等国家,患者发病起因主要为药物中毒。研究中发现,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中的tnF-α、LpS、iL-6水平的升高直接影响到坏死肝细胞的增多,二者成正相关关系[2]。我国传统内科在治疗过程中,对分子肝功能衰竭毒素予以吸附,并通过人工肝血液灌流器材吸附患者血清中的tnF-α、LpS、iL-6炎症介质,最终纠正患者体内的胆红素、脂肪酸以及血氨等水平[3]。当前国内外临床选入研究资料的患者均符合《肝衰竭诊断指南》的相关诊断标准。

2血液灌流在急性肝功能衰竭治疗中应用

国内由临床工作者对50例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采用血液灌流治疗[4],患者保证充足的睡眠质量后,接受蛋白质饮食、高碳水化合物以及低脂饮食等饮食调节,然后进行醋酸保留灌肠,灌肠后进行新鲜血浆与清蛋白的补充,采用静脉滴注法注射多烯磷脂酰胆碱、甘草酸二铵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等溶液。观察患者症状表现与胆红素、脂肪酸以及血氨等水平,酌情予以凝血治疗、免疫调节治疗等。在以上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将导管置于患者颈内静脉中,采用肝素防止血液凝固,首次应用肝素的剂量为0.4-0.8mg/kg,然后术中每小时为患者补充4-5mg/kg的肝素剂量,当血液流速达到每分钟100-150ml时予以血液灌流治疗,单次灌流时长为2小时,两次灌流间隔不超过3天,观察患者临床改善情况,增加灌流次数,从而提高治疗效果[5]。

从相关研究中的临床表现方面看来,经过血液灌流的临床治疗后,受试患者的病症均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改善了患者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意识不清等状态,降低了黄疸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关研究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的改善方面,治疗前后患者各指标明显改善[6]。最新国内血液灌流治疗后患者死亡人数降低至35%[7],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最新研究结果发现,Ha330-ii树脂血液灌流方式是对患者体内胆红素、转氨酶、血氨、BUn、Scr、LpS、tnF-a、iL-6等进行吸附的有效方法,毒性物质经过此种方式可以得到彻底消除,缓解了肝脏解毒功能受阻的症状,吸附了患者体内毒素,为肝脏功能的恢复与再次生长营造了良好的恢复环境,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8],达到了临床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在争取的宝贵时间内寻找合适的肝脏进行移植。

在研究资料中还可以发现[9],采用血液灌流方式进行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变精神不振、饮食不适、腹胀以及乏力等不良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应用血液灌流治疗方法复发性机率较大,因此需要增加血液灌流的次数,进行重复性的多次治疗,才能够提高治疗疗效,一般情况下重复治疗时间间隔不超过3天,保证了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10]。

3血液灌流治疗合并症及对策

血液灌流治疗的直接影响是导致患者血小板呈现持续下降的状态,因此,在手术治疗结束后应该根据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的血小板变化情况灵活给予改善凝血功能的治疗,血小板及新鲜全血的补充是凝血功能治疗的主要方式,其能够使消化道出血、伤口渗血等不良症状得到控制与预防。临床常见其他多发合并症包括过敏反应、溶血、出血、低血压及感染等,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及监护,对患者实施药敏性试验,避免患者发生过敏性反应;应用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为患者补足血容量,可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同时掌握好肝素用量,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4小结

综上所述,以往的常规内科治疗无法针对患者血液中的tnF-α、LpS进行有效祛除,并对iL-6及aLF预后进行有效逆转。aLSS采取净化血液技术,可有效对肝功能衰竭病人体内的外源性及内源性毒素进行有效清除,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现已成为临床针对aLF治疗的首选方案。近年来在血液灌流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实践中,由于注意对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及监护,采用人性化护理手段,积极防治并发症的发生,大大推动了血液灌流在急性肝功能衰竭治疗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张舟,李明,骆国平,等.血液灌流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5):456-458.

[2]杨宇清,蔡立华.联合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急性肝衰竭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z2):83-84.

[3]明媛英.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治疗重度药物性肝病12例临床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6,9(3):154-155.

[4]陈舜杰,陆玮,季刚,等.两种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70例重症肝衰竭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比较[J].中国血液净化,2009,8(1):49-52.

[5]张立群,郭俊英,白玲,等.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肝性脑病8例[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1):20.

[6]龚樨巍,张云松,孙洪霞,等.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04(1):200.

[7]aggarwalS,BrooksDm,KangY,etal.noninvasivemonitoringofcerebralperfusionpressureinpatientswithacuteliverfailureusingtranscranialDopplerultrasonography[J].Livertransplantation,2008,14(7):1048-1057.

[8]wyllieS,Barshes,nR,Gao,FQetal.Failureofp-selectinblockadealonetoprotecttheliverfrom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ntheisolatedblood-perfusedratliver[J].world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2008,14(44):6808-6816.

[9]naruse,K,tang,w,makuuch,metal.artificialandbioartificialliversupport:areviewofperfusiontreatmentforhepaticfailurepatients[J].world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2007,13(10):1516-1521.

急性肝脑病的症状篇8

关键词肝炎;并发症;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水电解质失调;护理

1临床资料

本组26例中,男19例,女7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20岁。并发肝性脑病5例,占25%;并发消化道出血4例,占20%;并发电解质紊乱11例,占55%。

2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1肝性脑病

是严重肝病患者肝细胞广泛受损,肝功能衰竭所致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综合征,以计算力和定向力下降、意识障碍以及神经肌肉运动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上分前驱期、昏迷前期、昏睡期、昏迷期。在临床观察与护理中,5例肝性脑病患者出现昏迷前期表现。其中2例出现烦躁不安、行为异常、大小便失禁、体温高热等。对于重症肝炎患者要加强巡视。在观察病情时,如果发现病人病情变化应立即报告医师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氧气吸入等对症处理并按医嘱给予去氨药物如谷氨酸钠、谷氨酸钾等使血氨下降。对于肝性脑病的治疗最可行的方法是降低血液和组织里的氨浓度。针对病情及时制订周密护理的措施:①严密观察病情,注意神志、瞳孔、意识变化,测量生命体征及尿量。如出现高热、抽搐、呕吐等症状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相应护理措施;②对兴奋、躁动不安患者设专人护理或加用安全床栏等保护措施,防止坠床等意外事故的发生;③将昏迷病人头偏向一侧,吸出口腔分泌物,保持口腔清洁;④饮食护理:肝昏迷期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必要时禁食蛋白质,防止血氨增高以免加重病情。恢复期鼓励病人进食高热量、易消化、维生素丰富的清淡饮食;⑤积极清除肠道内有毒物质,减少血氨的产生和吸收,改善肝昏迷;⑥观察用药反应,准确记录24h出入量;⑦加强皮肤护理,由于重症肝炎患者大多有皮肤干燥、瘙痒表现,保持床铺平整、舒适。应给予翻身、防疮褥等护理措施。

2.2消化道出血

是由于曲张的食管、胃底静脉因食物粗糙、腹内压增高或化学性刺激而突然破裂所致。常表现为大量呕血或黑便。本组病例在临床观察中4例表现为解黑便。经对症止血处理后出血停止,大便正常。1例肝硬化晚期患者因连续解柏油样大便3天,呕吐咖啡样物1天入院,病人神志处于模糊状态,面色苍白、烦躁、血压11.5/7.2kpa,考虑患者为出血性休克,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止血。病人仍有继续出血倾向,血压测不到,结合病人病史考虑有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可能。立即插入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三腔二囊管的使用是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经处理后病人逐渐安静,血压有所上升。通过对这例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我们体会到对于合并消化道出血应做到:①绝对卧床休息,稳定情绪,解除紧张恐惧心理;②准确测量血压脉搏,正确估计出血量及出血部位;③严密观察出血倾向,注意呕吐物、排泄物颜色、性质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留取标本送检;④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发生;⑤在插三腔二囊管过程中动作要熟练,并注意观察病人面色、呼吸变化,在护理中随时注意管道情况。

2.3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

肝病患者多数有厌食、呕吐、腹泻表现,或腹水者使用利尿药等而导致钾、钠、钙、镁等浓度偏低,酸碱平衡失调有诱发肝昏迷。本组病例在住院过程中均出现不同程度低血钾、低血钙,表现为嗜睡、乏力、手足抽搐、肌肉酸痛等,经对症补充氯化钾、葡萄糖酸钙;改善饮食,给予含钾丰富的蔬菜、水果,多食含钙丰富的豆制品等从而纠正电解质紊乱。其中一例患者出现呼吸深大而不规则,心率快而紊乱等高钾血症且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而死亡。针对这一并发症在护理工作中应该做到:①熟悉各项化验结果,结合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作出对症处理;②指导病人正确饮食调节,控制电解质失调;③对严重酸碱平衡失调而导致多脏器病变时,应密切观察病情,随时做好各种记录,为医生提供信息,争取及时、迅速、有效的抢救。

3结论

重症肝炎起病急,发展迅速,病死率高,应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抢救治疗工作,在这危急阶段,患者除表现有重症肝炎的临床表现外,大多合并有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随时会危急病人的生命。因此,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以便及早发现,早纠正。同时针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制订护理计划,随时为医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以赢得时间抢救病人生命。

急性肝脑病的症状篇9

【关键词】甲硫氨酸维B1;醒脑静;急性酒精中毒;疗效

doi:10.14033/ki.cfmr.2017.5.0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7)05-0107-03

急性酒精中毒是一次大量饮酒而引起的一种暂时性神经、精神障碍,可对人体多脏器形成不同程度的损伤[1]。由于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饮酒者基数逐年递增,急性酒精中毒患者日益多见,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急性酒精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考察并比较了甲硫氨酸维B1与醒脑静对急性酒精中毒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2012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急救科收治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160例,其中男143例,女17例,年龄21~54岁,平均(28.9±11.5)岁。随机分为甲硫氨酸维B1组和醒脑静组,每组80例。甲硫氨酸维B1组男72例,女8例,醒脑静组男71例,女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饮酒量和就诊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性别

(男/女)年龄

(岁)饮酒量

(ml)就诊时间

(h)

甲硫氨酸维B1组(n=80)72/829.3±11.2368.2±142.75.18±1.32

醒脑静组(n=80)71/928.7±10.3379.3±120.94.98±1.67

1.2入选标准

患者治疗前有大量饮酒史,呼吸或呕吐物中可见明显酒精气味,发生不同程度神志障碍,测定患者血液乙醇浓度确诊。镇静催眠药或类阿片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低血糖、肝性脑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颅脑外伤等其他疾病患者不得入选[3]。

1.3急性酒精中毒分级标准

(1)兴奋期,患者感头痛,欣快,兴奋,情绪不稳定;(2)共济失调期,口齿不清,视力模糊,出现共济失调,恶心、呕吐和困倦;(3)昏迷期,昏睡,瞳孔扩大,体温降低,昏迷,血压下降[4]。

1.4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10000~15000ml洗胃,维生素B6及维生素B1、注意保暖、适当补充电解质和对有胃黏膜损伤患者采用制酸剂[5]。醒脑静组为采用醒脑静注射液(无锡山禾药业股份公司)静滴,20~40ml醒脑静注射液加入500ml生理盐水配制而成;甲硫氨酸维B1组采用甲硫氨酸维B1(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静滴,10ml硫氨酸维B1注射液加入250ml5%葡萄糖溶液配制而成[6]。

1.5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显效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于入院就诊时及开始治疗后8h分别取外周血检测肝功能指aLt和aSt。

1.6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显效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醒脑静组全部症状显效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兴奋期、共济失调期显效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均优于甲硫氨酸维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aLt和aSt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性酒精中毒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不仅严重损害患者身体健康,而且极易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酒精摄入人体后大约5%通过胃黏膜吸收,75%通过肠道吸收。酒精通过胃和小肠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血中的酒精能迅速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从而干扰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功能引发醉酒[7]。急性酒精中毒可导致患者反应迟钝、嗜睡,严重者可出现昏迷、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与甲硫氨酸维B1组比较,p

醒脑静注射液是在安宫牛黄丸的基础上改制成的水溶性注射液,主要由麝香、郁金、冰片、石菖蒲、薷香等药组成,静脉给药后可迅速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8]。急性酒精中毒时,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释放增加,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兴奋或抑制状态,而醒脑静注射液具有通窍醒脑、清热解毒、凉血活血,阻断β内啡肽的作用,可增强细胞耐缺氧能力、促进意识恢复等[9]。本研究中发现,醒脑静治疗后,患者各神经症状均获得极大改善,且优于甲硫氨酸维B1注射液组,醒脑静对于改善急性酒精中毒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作用。甲硫氨酸维B1注射液是甲硫氨酸和维生素B1的复方制剂[10]。甲硫氨酸可以促进肝细胞膜磷脂甲基化,使膜流动性增强,na+-K+-atp酶泵作用强,增强了肝细胞内半胱氨酸、谷胱苷肽及牛磺酸的合成,有利于肝细胞恢复正常生理功能,促使肝功能恢复[11]。维生素B1是维生素中发现最早的一种,主要用于维持神经及消化系统正常功能。wernicke综合征是急性酒精中毒的一严重后果,此病的特殊体征是眼肌麻痹、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服用维生素B1后,可迅速见效,临床用于改善肝脏功能,对多数的肝脏疾病有较明显的疗效[12]。本研究中甲硫氨酸维B1注射液可以改善患者的肝功能,这也与文献报道相符。

综上所述,在急性酒精中毒的治疗中,甲硫氨酸维B1可以改善患者的肝功能,而醒脑静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不良症状,针对上述特点临床上可以考虑将两者联合使用,以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政宁,黄英华.纳洛酮联合甲硫氨酸维B1治疗急性乙醇中毒66例[J].医药导报,2013,32(1):50-51.

[2]胡敏,荣再香,徐之斌,等.甲氯芬酯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6):517-520.

[3]刘和芳.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的疗效观察[J].临床急诊杂志,2009,10(5):313-314.

[4]王艳萍,沈胜芝,曹秀丽,等.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5(2):182-183.

[5]王成桓,肖燕兰,白涛,等.社区医疗机构急性乙醇中毒626例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2):1327-1328.

[6]陈顺利.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42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16):48-50.

[7]敲魅穑陈安清,张媛,等.醒脑静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5):4370-4371.

[8]喻长莉,王玲.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临床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0,11(6):362-363.

[9]许静,孟庆义.急性乙醇中毒时猝死原因及防范[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4):459-460.

[10]江清浩,蔡夏夏,井路路,等.外源性5'-核苷酸对大鼠急性乙醇中毒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3(3):338-341.

[11]赫卫彦.醒脑静联合纳络酮治疗急性乙醇中毒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6(5):780.

急性肝脑病的症状篇10

目的为总结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治经验,对24例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肝豆状核变性病例首发症状以肝脏损害最多见,占45.8%,神经系统症状占16.7%,肝脏损害和神经系统症状混合表现者占12.5%。17例经诊治后症状好转出院,4例症状改善不明显放弃治疗,3例死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应提高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认识,以早期诊断、治疗本病。

发表财经论文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铜代谢障碍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HLD)又称wilson病,临床表现多样化,早期诊断较困难。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改善预后,现对我院1996年1月至2009年1月确诊的24例wilson病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3例,女11例,确诊时年龄最小3岁,最大16岁。其中3~6岁3例,~10岁8例,~16岁13例。有明显家族史6例,可疑6例。3例父母为近亲婚配,5例父或母患肝炎或肝硬化。近亲属中确诊此病者6例;不明原因死亡且死亡时伴有皮肤或巩膜黄染3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主要以肝脏损害最常见,程度轻重不一。患儿均有不同程度乏力、厌食、黄疸、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腹水、腹壁静脉曲张等表现。首发症状:肝脏损害11例(45.8%),神经系统症状4例(16.7%),溶血性贫血2例(8.3%),浮肿2例(8.3%),血尿1例(4.2%),骨关节痛1例(4.2%),肝脏损害和神经系统症状混合表现者3例(12.5%)。

1.3 辅助检查

24例均行角膜色素环(k-F环)检查,阳性者17例(70.8%)。肝肾功能检查24例,肝功能异常者16例,肾功能异常者12例。腹部B超检查24例,示肝脏病变18例(75%),其中肝硬化11例,脾大7例,腹水8例;肾脏病变7例(29.2%);胆囊炎3例(12.5%);胰腺炎2例(8.3%)。上述情况可并存。起病早期行头颅Ct检查6例,5例无异常,1例示脑室扩大,轻度脑积水;晚期13例行头颅Ct检查,异常8例,其中6例示脑室扩大,4例示脑萎缩,4例示基底节可见低密度区。上述异常也可并存。3例行骨关节X线检查,异常1例示骨质疏松。10例查脑电图,异常3例。脑脊液检查7例,异常2例。肝炎标记物受检7例,均无异常。查t3、t44例,异常1例示t3<0.5ng·dL-1。心电图检查13例,异常6例,其中4例为窦性心动过速。超声心动图检查4例,均无异常。全部病例检查外周血象,血色素低于90g/L4例,血小板低于100×109/L10例。Coombs试验检查4例,均为阴性。我院中心实验室查铜蓝蛋白、血铜、24h尿铜14例,见表1。表1 14例tiwesnewRomam格式病患儿的铜蓝蛋白、血铜、尿铜检测结果(略)

1.4 诊断依据发表财经论文

本组病例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1-2]:典型的临床表现如肝脏和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尤其是角膜k-F环阳性,再结合铜蓝蛋白、血铜、尿铜等检查,特别是血清铜蓝蛋白<200mg·L-1确立诊断,如有阳性家族史则诊断更易确立。活检肝组织检测其血铜含量也是目前确诊该病的重要方法[3]。

1.5 治疗

限制含铜饮食的摄入,如禁食动物肝脏、坚果、蘑菇、巧克力、豆类等,同时予以络合剂和锌盐口服。络合剂首选D-青霉胺,初始剂量每日20mg·kg-1,分2~3次,锌盐常用硫酸锌,每次0.1~0.2g,每d3次,并补充VitB6,每d20~30mg。有锥体外系、贫血等表现者,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并监测尿铜值。

2 结果

   本组24例中,17例经治疗相应症状好转,其中9例黄疸或腹水消退,肝功能趋于正常,5例言语活动较前灵活,3例尿蛋白转阴,血尿消失,2例关节痛缓解,治疗有效率70.8%。4例症状无改善自动出院,3例死于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本组24例初诊时,17例患儿曾被漏诊或误诊,误诊率高达70.8%。误诊为肝脏损害者8例;神经系统疾病2例,其中风湿舞蹈症1例,癔病1例;溶血性贫血2例;肾炎1例;佝偻病2例;类风关1例;继发性甲减1例。

3 讨论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主要在脑、肝、肾、角膜等部位有进行性铜沉积。临床多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肝病和(或)锥体外系症候,也可有急性肝病、溶血性贫血、血尿、肾小管酸中毒、佝偻病、精神症状等多种表现[4]。本病临床少见,发病率为五万分之一,是少数几种可治的遗传性疾病之一,早期治疗可避免严重的不可逆的组织损害[4],故早期诊断以求得早期治疗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

  发表财经论文

本组以肝脏损害起病者占45.8%,锥体外系为主神经系统症状者占16.7%,血尿占4.2%,溶血性贫血占8.3%,故患者出现以下表现时应考虑本病可能:①儿童时期不明原因且疗效不好的肝脏疾病,当病情特别严重、迁延、反复或合并溶血且没有明确的病毒性肝炎的证据时;②锥体外系为主的神经系统症状;③青少年时期出现不明原因的性格改变、精神症状或智力下降;④Coomb's试验阴性的急性血管内溶血;⑤不明原因的肾小管功能不全;⑥血尿、白细胞尿或蛋白尿原因不明时;⑦骨关节症状原因不明,经抗风湿治疗无效者;⑧家族中有同类病史的青少年[4-5]。

  

K-F环被认为是本病诊断最可靠的依据[3]。本组24例全部受检,7例为阴性,故K-F环是否存在不能单独作为本病确诊或除外诊断的依据,但K-F环和铜代谢检查均阳性对本病有确诊意义。

  

本组病例中有明显或可疑家族史者12例,故怀疑本病时,不仅对患儿本人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对患儿父母或同胞兄弟姐妹进行详细问诊和系统检查,临床早期确定或除外本病也具有重要作用。

   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化,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困难,很多患儿直到肝硬化阶段才被确诊。本组初诊时误诊率高达70.8%,故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使患儿得到早期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83-2187.

[2]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3-154.

[3]梁志军,连建奇,聂青和,等.肝豆状核变性肝损害18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23):2159-2160.

[4]吴希如,林庆.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基础及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97-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