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十篇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十篇

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0:50

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篇1

[关键词]露天;石质文物;风化;加固保护技术

一、露天石质文物破坏的原因

石质文物是用天然的原石经过设计者的精心设计、雕琢而成的工艺品。在早期发现的石器文物就是人类的劳动、生活、生产的工具,到了后来渐渐就演变成为工艺品。是考察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依据,在发现人类的起源的同时就有着石质文物存在。在历史的长河中,石质文物总不可避免的遭受破坏,以河北的承德避暑山庄为例,露天的石质文物遭受破坏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地理环境因素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的建筑群在建造过程中使用了大量以承德当地为主的石质材料,制作了大量碑刻、石狮、石像等诸多类石质雕刻品。本就是露天的环境下这种当地的石料又就易风化,再加上长时间经受风吹、日晒、雨淋,几百年以来难免会受到了破坏。再加上现在共工业化日益严重酸雨、二氧化硫等各种腐蚀性的物质在空气中增多,对这些石质文物的破坏日益增大。在酸雨、二氧化硫和长期雨水的冲刷作用力下,避暑山庄的大部分的露天石质文物产生脱落、文字不清的现象。由于当地的地质条件,这些文物也出现了开裂的现象。承德山庄作为避暑山庄,四周绿树茵茵,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再加上北方的夏季温度较为凉爽,这就为许多的微生物细菌提供了良好的繁殖生存的条件。这些微生物细菌依附在石质文物上生成苔藓、地衣等植物,导致石质劣化,对石质文物产生腐蚀性的伤害。

(二)人文因素

除开种种自然、地理条件的作用对石质文物的破坏,人为的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甚至更严重的。承德作为历史文化古城,现在有许多开发商借着承德避暑山庄的噱头对其进行大肆的破坏。商业化日趋严重的今天,对于许多商家而言只要有利益便没有什么不可破坏。承德避暑山庄现在面临着商业化的侵蚀――曾经的宫墙古塔已经变成了冰冷冷的高档豪宅。开发商对名胜古迹周边的过度开采,为了追逐利益而放弃人文价值会使得避暑山庄终成“孤岛”。在承德避暑山庄里还有一批“早操大军”,他们都是附近的居民来此进行晨练的。但是早练的人太多,音响声音嘈杂不堪,而山庄中那些文物的是承德避暑山庄经历过火灾,又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十分的脆弱。更主要的是有许多去避暑山庄游玩的游客素质不高,没有爱护、保护文物的意识,就在2011年的时候就有游客在游玩时对着避暑山庄中的石碑泼墨,就算事后又进行修复,但是仍然还是给文物带来了不小的破坏。更有游客在游玩时喜欢用手去触碰这些石质的文物,在游客触碰时手上的油脂和细菌也会对石质文物带来破坏。

二、石质文物的保护技术

由于石质文物的特殊性,在检测石质文物的破坏程度时要从多方面考究,结合物理化学多种手段,长时间的采样观测才会了解石质文物如何保护是最恰当的。从保护石质文物的起点出发,一般对于破坏程度不重的石质文物,着重于改善文物所处的位置环境。但是对于风化破坏较严重的石质文物的话就要采取相应的化学保护药剂。而化学保护药剂的选择要求要相当严格,不能对石质文物产生二次伤害。

三、石质文物的加固保护技术

(一)什么是石质文物加固

就石质文物保护的方式来看主要就三种:清洗、加固和防护这三种方法。其中对于承德避暑山庄石质文物的保护处理办法主要是加固。加固的目的在于提高石质文物对于日常的风吹日晒、酸雨破坏后的强度,主要适用于时间久远已经风化了、石质结构较为疏松的石质文物。主要就是靠化学方法调配出来的加固剂与石质文物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达到加固的目的。因为露天的石质文物所处的环境,它的损耗和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只能借助这种方式使石质文物保存的时间更长。这也确实是目前对露天石质文物保存最常用的方法。

可是化学试剂或多或少仍然还是会影响石质文物的本身,因此在保护石质文物时,如果能尽量改变周围环境就能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时,则不选择化学试剂。在非要使用化学试剂时,也要选用对这种石质文物影响最小,保持效果最好的化学试剂,同时也要保证最小限度的影响周围的环境,以免恶性循环对石质文物带来更严重的破坏。

(二)石质文物加固技术

根据石质文物风化程度的不同,最常用的石质文物加固技术有四种:喷涂法、贴敷法、浸泡法和灌浆法。根据石质文物的位置、大小、风化破坏程度来选择最合适的加固技术。喷涂法就是对着石质文物表面有破损风化的地方进行喷洒加固试剂,溶液浓度从低到高以此进行。贴敷法就是类似于给石质文物“贴面膜”,利用一层外部的覆盖减少加固剂的挥发,加长加固剂和石质文物的反应时间,达到更好的加固效果。浸泡法主要针对于较为小型且好移动的石质文物,将文物浸泡在加固剂一段时间,使两者充分发生反应来达到保护作用。灌浆法适用与大型的石质文物,且工序复杂,要求也较高。要清洁文物表面、布管道、压力灌浆最后做旧灌浆。这种加固方法较为繁琐复杂,耗时较多,成本也比较高昂。就承德避暑山庄而言,敷贴法和喷涂法是应用最多的石质文物加固技术。

总结

不管加固技术中的化学加固剂如何配置,哪怕是把伤害降低到最小值还是对石质文物有着不可逆的伤害。石质文物作为人类历史文明的象征和见证,不论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我们都不应该让它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虽然因其材质的特殊有损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于那些人为的破坏因素我们确是可以制止的,纵然加固的技术再好再先进,也比不上人类对于文物保护意义的提高。只有真的都提高了素质,这些奇瑰异宝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温柔、久远、安静的散发着属于它们的独特魅力。

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篇2

[关键词]田野石刻;自然损坏机理;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K87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055-03

西安地区是田野石刻文物保存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由于石刻保存的特殊环境及自然条件,这些石质文物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到侵蚀和破坏,或者风化严重,或者酥碱粉化、断裂、残破,或者霉菌、苔藓滋生蔓延,或者伤痕累累、裂缝条条,或者溶盐析出结晶……这些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石质文物的长久保存。为了改变田野文物常年自然损坏的现状,本文以明秦藩王朱尚炳墓前石刻为对象,对田野文物自然损坏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并采取了一些试验性的保护措施,取得了预期效果。

一、石刻基本情况

朱尚炳墓位于西安市南郊少陵塬上,长安区大兆乡东伍村以北500米处,是明朝第二代秦藩王朱尚炳的墓葬。墓葬前现存石刻12件,分东、西两列排布,其中麒麟2件、石马6件、石人4件。

二、石刻侵蚀情况

这批石刻建成年代在明朝初期,距今600年左右,长时间的野外暴露,遭受了很大程度的侵蚀和破坏。首先,苔藓、霉菌滋生普遍,严重影响石刻外观。其次,由于石刻下半部分长期埋藏在地下,使石刻表面部分被土锈及可溶性盐覆盖,石马和麒麟的腹部尤为严重。再次,石刻的裂缝较为普遍,几乎每件都有,小则1~2毫米,大则10毫米,威胁着文物安全。

三、石刻损蚀机理分析

对于石刻,特别是露天保存的石刻,损蚀的原因主要有石质本身的性质、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生物作用等几方面。

(一)石质本身的性质

这是损蚀发生的一个直接内在因素,因为石质的种类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成分、孔隙率和胶结构类型也不同,对文物的影响也就不同。对这批文物我们做了取样并进行X衍射测试,对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这批石刻的主要成分为方解石,还有极少量的粘土矿物,伊利石与白云母相似,但多镁、铁和蒙托石,因而极易风化。

由于石质的孔隙率相对较大,所以,机械强度小,而易于吸收酸、水及有害气体,又因其泥较多,遇水发生水化,使石质文物微粒增大,造成石质膨胀,因而造成文物表面出现裂缝和剥落。

(二)物理因素

这里的物理因素包括温度、水、盐分的物态变化。

1.温度

这批石刻暴露在少陵塬野外,而这里地处温带半干旱气候,冬春日温差平均在15℃以上,夏季昼夜温差在10℃以上。由于温差大,加之石质文物各组成部分的膨胀系数不同,所以,白天经过暴晒表面石质迅速膨胀而内部影响较少,到了夜间温度迅速降低,石质表面比内部收缩冷却快,因而造成石质内层与表面平行的裂缝。由于石质表面成分也不同,同样会造成垂直于表面的裂缝,如此反复,裂缝的宽度和深度日益加深。

2.水

这批石刻中的粘土矿物和碳酸盐混在一起,具有可塑性、吸水性。吸水时强烈膨胀,所以,水渗入石刻后,在冬季温度降至0℃以下时结冰,体积增加1/11,对裂缝两壁产生600公斤/平方米的巨大压力,使裂隙加大,温度升高时,冰又变为水,继续深入渗透,填满空隙,反复结冻融化,使石质文物损坏。

3.风

少陵塬海拔600多米,四周全无遮挡,秋冬季风速较大,平均风速5米/秒。同时,风还携带黄土高原的粉尘以及颗粒状砂土,对文物进行磨损破坏,经过长时间的摩擦,会造成石质文物细部漫漶模糊。

4.盐

由于这批石刻部分埋于地下,所以,岩石空隙中含有盐分。前述石刻表面有白色盐类以及红褐色难溶物,我们对这些盐分取样进行分析,经过溶解、过滤、浓缩烘干、称重、计算后,得出不溶物的比例为92.83%,溶盐的比例为9.175%。

对溶盐进行X衍射测试,分析得知其中石膏占98%,还有少量碳酸钙。白天温度升高时,孔隙中的水分蒸发,盐分增多,浓度增加至饱和,结晶体积膨胀,对周围产生压力,形成裂缝;而在夜间,吸入水分(主要是大气和土壤中的水分)形成溶液,渗入石质深处。

(三)化学因素

化学因素主要指有害气体等使石质文物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引起石质酥粉。

(四)生物作用

生物风化对石刻有机械作用,也有化学作用。苔藓、藻类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出各种有机酸、硝酸、碳酸、亚硝酸、草酸、柠檬酸等,进而对石刻进行腐蚀。

综上所述,这批石刻的损蚀主要是以物理和化学作用为主,而这些作用不是简单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交替进行的。

四、石刻保存环境的评估

这批石刻位于半干旱的黄土高原上,多风、降雨集中在夏季。

从四季变化看,经过测定,二氧化硫的含量在冬季最高,而在夏季较低。而以上各值均在二氧化硫含量最低时的夏季测定,所以,数值较低。如在冬季测定,且受西北风的影响,它们的数值会大大增加,对石刻的损坏也将更严重。

随着西安地区经济的发展,大气污染日趋加剧。以酸雨为例,1983年西安的酸雨的平均值为pH值为6.13,而6~8月酸雨最高值时,pH值为5.38。1997年4月,经过对少陵塬进行酸雨测定,pH值最高值为5.10,平均值为5~6。

虽然自2000年以后,随着万亩生态林的建设,少陵塬的大环境有所改善,但石刻的保存环境还是不容乐观,在这批石刻的东北方向为马腾空垃圾场,西北方向为三兆殡仪馆,西南方向为一家水泥搅拌厂和家具厂,这些场地所产生的粉尘、颗粒、有害气体等,时刻对石质文物产生着威胁。

五、石刻的保护方案

前面我们分析了石刻的损蚀机理、原因以及杜陵周围大气污染、酸雨、污染源等情况,根据这些情况,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对杜陵石刻文物进行保护:

(一)清除土锈

对长期与土壤接触部分所形成的土锈和溶盐,我们先用蒸馏水清洗,再用草酸清洗,最后用eDta煮沸纸张涂敷法贴在石质上面吸出溶盐,反复几次,用相关溶液检验,直到不含氯离子为止。

(二)苔藓、藻类的清洗

先用机械法进行剔除,然后用50%的丙酮清洗。最后用蒸馏水洗干净,再进行表面封护。

(三)霉菌的清除

按上面的方法,用10%~15%的氨水进行杀菌清洗,再用0.4%的霉敌乳剂封护。

(四)裂缝的加固

这是一项难度较大的保护工作,由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石刻的组成、渗水率以及裂缝的大小和石质的温差膨胀情况,所以,先对裂缝进行清洗后,选用合适的丙烯酸酯类粘合剂及填料细砂进行注射加固。

(五)封护

为更好的保护石刻,选用4.2%聚乙烯醇溶液加霉敌2号乳剂0.4%加入0.65%羧甲基纤维素的混合溶液进行表面封护,使其表面形成一个既防水又抑菌、杀菌而且透气性好的保护层。

(六)改善石质文物保存环境

为改善石质文物保存环境,可采用植草固沙、植树防风等方法;同时,建造围栏以防人为破坏。

六、石刻保护操作

石刻保护操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表面清洗(包括灰尘清除,霉菌、苔藓、藻类的清除,溶盐的清除);表面加固,主要是断裂联接和表面加固;表面封护和周围环境的改善等。

操作的顺序一般是按清洗、粘接、清除有害病变、杀灭有害生物、缓蚀、加固、表面封护等程序进行。到实际工作中可以视具体改变情况。

石刻底座和腿部土锈的清洗可先用软质毛刷将其表面的浮尘轻轻刷去。一般是在天气较好、温度较高时,用蒸馏水配以刷子进行刷洗。经过20分钟的清洗,石刻已基本露出原来的本色,而留在石刻上的蒸馏水会很快蒸发,不然会渗入而破坏石刻。对难溶的铁锈,可采用草酸轻轻刷洗,除去难溶物。这样石刻就可以渐渐恢复原来的颜色。

苔藓、藻类、霉菌还有一些地衣等是混合生长形成一个共生体,很难分块清除。所以,要先用竹签进行机械剔除。在剔除时,一定要把握好力度,以免在石刻表面留下划痕或者是剔除不完全。再用毛刷刷掉剔除物和灰尘,后用水清洗;反复三次后,用丙酮刷洗,经过几遍清洗,基本上就干净了。最后,用蒸馏水清洗干净。

裂缝加固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由于裂缝所处的位置宽窄、深度不同,所以,在加固过程中所选用的方法不同。在加固前,我们做了实验,得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固化时间大约是10分钟。我们先用注射器向裂缝中喷射蒸馏水,洗干净裂缝,待干燥后,吸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使针头尽可能插入裂缝深处,慢慢推入加固剂(切记一定要慢),使加固剂渗入裂缝。之后用吹管向裂缝中吹入细砂,使砂子和加固剂混合,并填充裂缝,反复操作,直到裂缝完全充满。稍干之后,再和点水泥,薄薄地涂抹在裂缝表面,以使其加固后裂缝颜色和石刻一致、协调。

上述工作完成之后,进行表面封护。在操作时一定要注意涂抹的速度和厚度,尽量避免产生泡沫和涂抹不均匀。操作的要点是用刷子蘸取聚乙烯醇溶液慢慢地从上到下同方向刷涂。操作完成后,要尽可能地改变周围环境,对不利于文物保存的环境进行改造。

七、结果与讨论

在处理和保护石质文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文物保护之前,一定要进行深入、仔细分析,搞清楚损蚀的机理,然后再选取相应的保护材料。在选材上要注意选用重复性较好的材料。

第二,要注意修旧如旧。我们用的聚乙烯醇和羧甲基纤维素不但能很好做到这一点,封护之后外表看起来给人以古朴典雅之感,而且具有很好的透气性,使内部的水分可以蒸发出来,而外部的水分不能渗入进来,是比较好的封护材料。

第三,保护完成之后,一定要避免病变复发。所以,在封护剂中,我们还加入了0.4%的霉敌,能很好地达到这种效果,既可以杀死未除干净的霉菌,又可以防止霉菌的产生和蔓延。

第四,在裂缝的加固问题上,有很多方法不恰当,所选用的化学材料不是易老化就是强度不够,而且选用的填料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经过反复比较,我们认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细砂是较为理想的材料。在选择填料时,考虑到细砂颗粒较小,这样就可以和石刻之间形成很多的伸缩空间,这些空间在应付由温度变化而引起的膨胀时,具有很好的作用。我们还对细砂的膨胀系数作了分析,这种材料和石质的膨胀系数比较接近。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细砂来作为实施的粘接、加固的材料。

第五,在操作时,要注意在天气晴好、无风的条件下进行。事前做一些简单的固化时间的测定,这对操作的顺利完成,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西安市环境保护研究所,电子工业部西北地区保护所.西安市生活垃圾处理厂环境影响报告书[m].1987.

[2]宋迪生.文物与化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3]程德润.环境和化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杜陵陵园遗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篇3

河源市恐龙地质遗迹保护条例全文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恐龙地质遗迹的保护,促进恐龙地质遗迹的科学研究和合理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恐龙地质遗迹的保护等相关活动。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的恐龙地质遗迹,是指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遗留下来的与恐龙相关的地质自然遗产。具体包括:

(一)恐龙化石(含实体化石和遗迹化石);

(二)含有恐龙化石的地层剖面;

(三)需要保护的其他与恐龙相关的地质遗迹。

第四条 恐龙地质遗迹保护遵循统筹规划、保护为主、科研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恐龙地质遗迹的保护,将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工作情况。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落实本区域范围内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具体工作,协调处理有关问题。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本区域的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工作。

第六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恐龙地质遗迹保护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管理。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恐龙地质遗迹所在地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河源恐龙化石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工作。

文物主管部门负责恐龙博物馆以及藏有恐龙地质遗迹的博物馆的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教育、科技、公安、财政、工商、旅游、城乡规划、城市管理、海关等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恐龙地质遗迹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 河源恐龙化石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负责河源恐龙化石自然保护区的具体管理和保护工作。

第八条 市人民政府建立恐龙地质遗迹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解决关于恐龙地质遗迹保护的下列重大事项:

(一)恐龙地质遗迹的保护目标、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

(二)恐龙地质遗迹所在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三)恐龙化石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建设和监督管理;

(四)国有恐龙地质遗迹收藏单位的建设和监督管理;

(五)需要联席会议研究、协调解决的其他事项。

第九条 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成立市恐龙地质遗迹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要承担以下工作:

(一)为恐龙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和恐龙地质遗迹保护与管理的方针政策及技术措施提供建议;

(二)为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指导;

(三)为恐龙化石自然保护区、涉及恐龙地质遗迹的地质公园和博物馆等建设和管理提供咨询服务;

(四)参与推广先进的恐龙地质遗迹保护、管理适用技术,开展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和管理的专业培训,普及恐龙地质遗迹科学知识;

(五)对发现后的恐龙地质遗迹进行初步评估;

(六)其他需要专家委员会负责的工作。

市恐龙地质遗迹保护专家委员会应当接受国家、省级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的专业指导。

第十条 每年3月6日为河源市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宣传日。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加强恐龙地质遗迹保护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恐龙地质遗迹保护意识。

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和恐龙地质遗迹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破坏恐龙地质遗迹的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十一条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设立社会基金、捐赠、开展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参与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工作。

市、县(区)人民政府对在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中以及在有关的科学研究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哄抢、私分、藏匿和破坏恐龙化石。

第十三条 单位和个人在生产、建设等活动中发现恐龙化石的,应当保护好现场,并立即向所在地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有关情况。

当地县(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在十二小时内赶赴现场,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同时立即报请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五日内组织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到现场进行初步评估并提出处理意见。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恐龙地质遗迹的保护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有权对非法贩卖、盗挖、哄抢、破坏恐龙化石等行为进行制止、举报和控告。

市、县(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电子邮箱、通信地址等,明确受理范围和职责。

市、县(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核查处理举报事项,对实名举报的,应当在处理完毕后五个工作日内回复举报人,并对举报人信息予以保密。

第十五条 生产、建设等活动中发现的恐龙化石需要进行抢救性发掘的,所在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逐级上报至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第十六条 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或者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因科学研究、教学需要零星采集恐龙化石标本的,不需要申请批准。但是,应当在采集活动开始前将采集时间、采集地点、采集数量等情况书面告知市和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接到关于零星采集活动报告的,应当组织人员到现场巡查有关情况,并在零星采集活动结束后做好记录。

本条例所称零星采集,是指使用手持非机械工具在地表挖掘极少量恐龙化石,同时不对地表和其他资源造成影响的活动。

第十七条 能够独立存在和展示的恐龙化石,收藏单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合法收藏:

(一)依法发掘;

(二)依法转让、交换、赠与;

(三)接受委托保管、展示;

(四)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指定收藏;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收藏违法获得或者不能证明合法来源的恐龙化石。

第十八条 收藏单位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条件,保障所收藏的恐龙化石的安全,建立本单位收藏的恐龙化石档案,如实对本单位收藏的恐龙化石作出描述与标注,并根据收藏情况变化及时对档案作出变更。收藏单位对本单位的恐龙化石档案的真实性负责,并将收藏的重点保护恐龙化石档案报所在地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建立和管理本市的重点保护恐龙化石档案和数据库,并定期对收藏单位进行实地抽查,加强对收藏单位的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设立的国有恐龙博物馆收藏恐龙化石的,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

国有恐龙博物馆负责恐龙化石的收藏和展示,开展科学研究,定期举办宣传教育等活动。

鼓励国有恐龙博物馆免费开放,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捐赠资金、文献、设施、设备或者其他形式支持恐龙博物馆的发展。

第二十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将本条例施行前收藏的恐龙化石,在规定期限内到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登记。

登记工作结束后,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报送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由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出具相关的证明文件。经鉴定为重点保护的,纳入市重点保护恐龙化石档案和数据库。

第二十一条 鼓励单位或个人将收藏的恐龙化石委托本市的博物馆代为保管、展示,或者捐赠给本市的博物馆收藏。

市人民政府对捐赠恐龙化石给本市国有博物馆收藏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第二十二条 单位和个人收藏的已经登记的重点保护恐龙化石失窃或者遗失的,应当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同时向当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三条 单位和个人收藏的已经登记的重点保护恐龙化石损毁的,应当立即向当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四条 鼓励依法利用恐龙地质遗迹开展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文化交流和宣传教育等活动。对恐龙地质遗迹保护有突出贡献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非营利性机构,可以优先利用恐龙地质遗迹开展相关活动。需要将恐龙化石运送到本市行政区域以外开展上述活动的,应当报告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时提供以下资料:

(一)运出的时间、地点和目的;

(二)恐龙化石的清单、图片等相关资料;

(三)合作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开展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文化交流和宣传教育等活动相关的证明文件;

(四)保护恐龙化石的应急预案和措施。

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对因前款所规定的活动进出本市的恐龙化石进行查验,并协助承办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文化交流和宣传教育的单位对恐龙化石进行全程安全监管。

需要利用恐龙化石到境外进行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文化交流和宣传教育等活动的,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五条 在承办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文化交流和宣传教育等活动的过程中禁止调换和损坏恐龙化石。

第二十六条 经依法批准建立的河源恐龙化石自然保护区应当标明区界,设立界标,并向社会公告。

河源恐龙化石自然保护区依法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实施分区保护。

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因科学研究的需要,必须进入核心区从事科学研究观测、调查活动的,应当事先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并经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

禁止在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因教学科研的目的,经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可以进入缓冲区从事非破坏性的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活动。

缓冲区划为实验区,可以依法进入从事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等活动。

第二十七条 河源恐龙化石自然保护区的撤销及其性质、范围、界线的调整或者改变,应当经原批准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批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和破坏河源恐龙化石自然保护区的界标。

第二十八条 河源恐龙化石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日常巡查制度,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单位或者个人在生产、建设等活动中发现恐龙化石不报告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建设工程实施单位处一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恐龙化石损毁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单位或者个人收藏违法获得或者不能证明合法来源的重点保护恐龙化石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法没收有关恐龙化石,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收藏单位不符合收藏条件收藏恐龙化石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已严重影响其收藏的重点保护恐龙化石安全的,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指定符合条件的收藏单位代为收藏,代为收藏的费用由原收藏单位承担。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收藏单位未按照规定建立本单位收藏的恐龙化石档案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没收有关恐龙化石,并处二万元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擅自移动或者破坏河源恐龙化石自然保护区界标的,由河源恐龙化石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责令其改正,并可以根据不同情节处以一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或者国有的博物馆、科学研究单位、高等院校、其他收藏单位以及发掘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恐龙化石非法占为己有的,依法给予处分,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追回非法占有的恐龙化石;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发现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不予查处的;

(二)接到举报不依法处理的;

(三)其他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自20xx年3月6日起施行。

恐龙地质遗迹的保护意义地质遗迹是一种资源,保护下来既可以供人们研究,也可以通过适度开发成为供人们参观、开展科普教育的基地。

世界不少国家以把地质遗迹比较集中的区域建成地质公园,形成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只有在各市、县、省乃至全国对其地质遗迹的分布、数量、类型、特征、环境保护、开发程度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情况下,政府才可以做出保护规划以及指导开发,指导企业投资,人们也可以了解地质特征、提高科学素质,科技人员可以作为研究的资料来源。

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篇4

一、引言

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原则,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健全城镇建设标准,强化规划约束力。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随着大中城市的迅猛发展,使得带动小城镇城市的快速发展。在这情况下,如何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使得隆昌石牌坊的历史珍贵文化遗产以及古驿道、碑刻等等附属文物得到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所选取的隆昌县石牌坊,在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内江市首家4a级旅游景区单位。这里的孝子牌坊、德政牌坊、百寿牌坊等个性突出的各样雕刻牌坊近70座,至今仅剩17座。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这些传统文物所保留的意义非常重要,如何协调解决珍贵文化遗产保护和人们生活拥有共同的价值,以及文化传承的需求,这是笔者尝试探讨的重点。

二、隆昌县城古牌坊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隆昌石牌坊分布于四川省东南部,现存石牌坊17座中有13座主要集中分布城西北至东南长约3公里的巴蜀古驿道上,南关7座、北关6座。其余4座分别坐落于县境内的响石镇(2座)、石燕桥(1座)和渔箭镇(1座)。其中,南北关有德政坊5座、节孝坊4座、功德坊2座、百寿坊1座、庙宇山门坊1座。由北到南一字排列,分别:禹王宫山门坊(锄莠安良碑),郭陈氏节孝坊,郭玉峦功德坊,肃庆德政坊,牛树梅德政坊,刘光第德政坊,孝子总坊,舒承浞百岁坊,李吉寿德政坊,节孝总坊(除暴安良碑,政通人和碑),郭王氏功德坊,觉罗国欢德政坊牌坊种类。据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隆昌县志》记载,隆昌石牌坊群建造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49年问,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

三、隆昌县石牌坊开发现状

无论是隆昌县的历史风貌、山水风光、深厚的文化积淀,还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驿道文化都吸引着千万旅客。为了合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实施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街区、村镇保护条例》在2002年隆昌县南关石牌坊古镇风貌改造,使当地经济、旅游业等得到快速发展,提高当地的人民生活水平;因此2007年由隆昌县规划建设局进行对隆昌北关石牌坊保护改造重建规划,成就了今天年接待旅客千万的次的旅游业品牌,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四、隆昌县石牌坊的价值评价

(一)历史文化价值

隆昌县石牌坊记述了明清时期巴蜀地区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特色历史风貌,因此,石牌坊记录着许多历史人物和故事。成为城市发展演变中的一个真实的历史见证。石牌坊及附属文物中大量文字的可读性,浮雕图文,浮雕图案,形结构所浸透的中国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特有的象征寓意表现手法,使它积淀当时文化内涵更为深刻厚重。成为一部驿道具上的“立体史书”。而且是展现了古代社会的民风民俗,它可以满足游客对当时历史文化更多了解。

(二)艺术价值

隆昌县石牌坊雕刻题材繁多,雕刻手法采用深体浮雕、浅浮雕和镂空雕刻等多种方式,体现了清代建筑装饰纤细繁密的特征。从整体到布局,工艺精湛的艺术价值。石牌坊群在它的装饰符号和模语言上采用以音谐意,造型取意,引典喻鉴等多种手法,内容丰富、深刻。

(三)科学价值

科学的群体组合:牌坊、碑刻、石刻、与驿道同存,辉映相衬。展示了社会各个不同侧面人们的生存状态、社会风貌和道德风尚。石牌坊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历代人民群众劳动慧的结晶,反映了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人们的创造能力、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为研究四川明清时期建筑风格、构造和形式等方面提供了真实物证。

(四)精神价值

古牌坊往往寄托着古人的神圣情感,它作为一种有纪念性的古建筑,是人类思想史的见证,至今仍发挥着精神寄托和教育的功能。牌坊上的部分题字,如:反腐倡廉、崇尚尊老、乐于助人、讲求节孝等,其所弘扬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当今精神文明建设仍有深远的意义。

因此,随着人们的审美观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古牌坊所蕴涵的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它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对游客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能引起社会型旅游消费需求,具有旅游功能,在旅游活动中,可以派生出经济价值,因而将古牌坊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对于发展当地的旅游业有很重要的作用。

五、隆昌县石牌坊保护和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

作为有500多年的历史文化遗产,隆昌石牌坊主要集中在县城,交通便利,合理开发潜在的价值,但建筑密度太大,开发空间太小,进入游览地旅游开发难度较高。目前石牌坊街区道路规划区域不明显,旅客安全系数低。旅游市场有待开发,开拓市场方向和景区承载率。对于开发区域的吃、住、行、愉、游、购,推进旅游全面配套设施,丰富业态涵盖不同层次消费需求。提高对当地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一)城镇发展与保护关系处理不够妥善

随着城镇的迅猛发展,对历史文化遗产更加需要保护,不然失之历史文化遗产价值所在。对于旧城区的改造或改建过程中,防止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历史文化遗产及随附文物,并且一定要根据城市的风格和文化特色进行各级保护规划,防止破坏或失去遗产所本身的价值。隆昌石牌坊不是孤立的石牌坊,有当时的建筑物,已经拆除,现在修建的仿古建筑风格和文化遗产历史背景不协调,旅游区的业态混乱,与整个旅游区的形象发生矛盾,形成了反差效果。

(二)整体保护观念较差

遗留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城镇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改造过程中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稍肤浅,,对“现代化城镇”产生简单的理解,没有将遗产价值和现代的生活融入。在保护过程中城市的管理设计模式简单套用,应该认真对待保护的地方,也往往只保护几个文物建筑点。进入90年代以来,开始认识到“点”的保护、以假乱真的现代时尚改造保持不住游客长久的吸引力,使得游客对遗产的积极保护意识不强。隆昌就是小县城,虽然比周边县城发展得都要好,毕竟本地居民和旅客的素质有限,旅游观光的游客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重视,随意踩踏拍照,保护思想觉悟不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三)保护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的保护立法体系采用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相结合的方式。地方政府及其所属的部门颁布、制定的“指示”、“规定”、“通知”等文件形式出现,缺乏与之对应的法律、法规。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操作无法达到预期的保护目标,应该让地方所属部门制定的规定结合国家保护立法体系得到更进一步的实施。城市中的文物古迹有文物法制约保护,具体到小城镇里力度不够,管理困难。

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虽然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但是实施这些法律法规却存在着很大困难。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仍然相当普遍。在很多情况下,只要没有直接伤害自身利益,人们对于发生在身边的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行为和违法案件往往熟视无睹,表现得麻木不仁。这些现象反映了现阶段中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国民素质和社会意识还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去甚远。要把百多年前遗留到今天的文物遗产得到保护,需要更完善的保护管理制度,让全民来参与的管理制度。

(四)景观系统规划不合理

规划人员没有根据城市的情况规划,因为缺乏专业规划理论指导,在隆昌县石牌坊南北关规划区域的自然景观绿化方面缺少,从而达不到旅游所满足的绿化景观。仿古建筑过度模式化,没有新颖,使得建筑与景观脱节;同时,让景区的牌坊矗立在孤立的状态,不能融为一体。使得游客观光空间狭窄,反之开放了居民生活文化娱乐场所规划用地比较高,规划重点不突出。缺少具有地方文化和当地特色的景观,周围的环境也无法融入一体。

六、隆昌石牌坊保护和利用的策略

(一)整体保护,保持石牌坊的原真性

尊重历史文化,保留石牌坊的历史环境的真实性。首先对石牌坊保护区的名人故居、传统民居进行保护修缮、历史建筑都应保留其文化价值,对环境的保护也应该保留真实性,与街区保持协调统一性,形成整体的历史文化氛围。对于影响整体街区的不协调、违规建筑必须拆除,拆除有困难的应改造其外观和色彩,以达到环境统一的效果。使游客能够感受到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二)重点保护石牌坊的街区和历史建筑

石牌坊的街区保护得不当,现保留的街区现有南关和北关共13座石牌坊,其它有风化受损的,对于文化遗产是人类过去生活的反映,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是不可再生和不可循环的,一旦消失,永远不能再现,因此,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及其重大,不能有风化和受损现象存在。那么为了防止石材风化,采用隔水、隔氧、防晒、保温可减缓风化过程。可以采用表面上透明油层可以有效地阻隔空气,这样就能防止石头继续风化,还能使石头变得光润美丽,保持石牌坊能够风化受损。

石牌坊的保护,主要提高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综合素质和保护思想觉悟,让全民来参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采取一定的措施,达到保护的目地。保护立法体系采用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相结合的方式,应该让地方所属部门制定的规定结合国家保护立法体系得到实施。制约保护管理力度加大。

(三)充分利用城镇资源以石牌坊街区最优化方式呈现

在整体保护的同时,重点保护、恢复和更新主要的特色街区,强调合理利用传统民居、客家文化和自然资源发展旅游,打造特色的民族小商品街、美食街、历史传统文化体验区等,最终使新城区和古城区和谐共存和协调发展。

把整个县城的旅游景区协调起来,比如古宇湖4a景区、南关和北关景区资源整合,体现文化、景观、生态等城市内涵和特色,提高城镇的综合实力。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展示城市历史风貌、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城市十分重视城市文化的发展,致力于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名镇,来提高当地的财政效益和当地居民的旅游产业所带来的收入,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

七、结语

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篇5

关键词:石模具;石范手工雕刻;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2-0018-02

一、“石范手工雕刻技艺”的历史和现状

从古代铸造技术角度考察,石模具技术是人类最早掌握的一门铸型工艺,据历史考证,我国年代最早的石模具,出土于山西、甘肃等地,相当于夏代的遗址中,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从青铜时代许多遗址、墓葬出土大量的刀、斧、凿、钩、剑、钺等文物考证,石模具最早应用于青铜浇铸、制造工具、礼器、祭器、钱币、武器、马车饰品等。石模具的出现,促进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也加快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

个旧石模具的使用最早发现于汉代,历经唐、宋、元、明,至清代达到鼎盛。“锡都”个旧的锡制工艺品,是使用石模具制造的典型代表,素以“色如银,亮如镜,声如馨”独具特色,明代已国内知名。清代生产兴盛,年耗精锡约900吨。在众多品种之中,有造型典雅的日用器皿,装饰精美的祭器,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形态逼真的飞禽走兽,花卉鱼虫,具有使用、把玩、观赏、珍藏的价值,源于世界锡都的两千多年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丰富的锡矿资源,蜚声中外。

个旧的石模具由民间艺人通过日积月累,总结出系统的成型技艺流程,经口传手教传至清代(李伟卿)、民国(李宗泽)、中华人民共和国(程林、李军)。

李伟卿(已逝),男,一生收徒30余人,民国22年作品“关云长勒马望荆州”曾获“巴拿马亚太博览会”金奖,民国27年亲手制作了“白鹤烛台”、“青蛙檀香盒”等各种锡工艺品,为中国传统锡工艺品的典范之作,流传于世,被后人视为石模传统手工雕刻技艺的创始人之一。

李宗泽(1928-1996),男,李伟卿之子,李宗泽老师是云南省个旧市著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虎纹笔洗”、“虎纹笔筒”、“水烟筒”等八件作品,作为国家一级珍品,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

程林,男,1967年生,作品多次入选部级、省级工艺品大赛;现任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云南省工艺美术职业教育集团常务理事、红河州和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现有徒弟:王彪、向东升、张开田、钱可伟、沈艳萍、丁宁等大批石模传统手工雕刻技艺的技术骨干,至今活跃在当代的锡工艺制造产业中。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械化制造渐渐取代了古老的手工技能,使这一传统技艺在当今金属工艺品制作中几乎绝迹。个旧地区的锡工艺品制作由于一直沿袭了传统石模具的运用,使石模传统手工雕刻技艺得以保存至今,程林现有的石范获奖作品有:

1.《盛世大福鼎》高:370mm,直径:210mm。在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优秀奖;荣获云南省第二届“工美杯”铜奖;

2.《玉顶酒宝壶》高:370mm,直径:210mm。荣获云南省第二届“工美杯”银奖;

3.《观音像》高:1460mm。存放于云南省个旧市空心山观音寺内;

4.《玉顶功夫茶套装》高:100mm,直径:90mm。荣获云南省第二届“工美杯”银奖;

5.《锡制笔筒》高:150mm,直径:90mm。荣获云南省第二届“工美杯”铜奖;

6.《锡制温酒壶》高:120mm,直径:105mm。有较高的欣赏性和实用性。

据了解,目前完整保留传统技艺并仍在使用的,仅有云南红河州和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程林,至今保留并传承着这一古老技艺。它的使用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突出贡献,具有重要的价值,如果不加以保护传承,那么此手工技艺将濒临绝迹。

二、“石范手工雕刻技艺”的工艺特色

汉代以来,个旧锡制工艺品就开始使用石范生产,产品至明代时已国内知名,清代参加“国际巴拿马亚太博览会”获金奖而世界蜚声。石模在集使用、观赏、珍藏价值为一体的锡制工艺品制作过程中广泛运用,无论是典雅的日用器皿和精美的祭具,还是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兽、花、鸟、鱼、虫选型,主体铸选、压制成型、纹饰雕刻等,均大量依靠石范技艺。

近代以来,虽然锡制工艺品的生产大量采用新科技,但石模仍然作为独特的传统技艺相传沿用至今,与现代科技手段互为补充,通过璀璨的锡制工艺品反射着非物质文明珍品。石范手工雕刻技艺就是石模具的使用技艺,其材料多为青色或红色粉沙岩,经过手工雕刻和打磨,在石材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铸型制造出精美器物。它的历史与青铜器的文明同源,为后来的金属工艺诞生开创了技术上的先河,是世界现代模具最古老的技术源头。

石范堪称当代“工艺美术界的活化石”之一。它与现代模具的本质区别在于文化底蕴不同,其精妙绝伦之处在于“以刀代”,艺术智慧完全体现在大师的刀锋上,在精雕细刻中,制作者的艺术创意、情感理念、个性色彩与作品形神合一,创造灵感得到极致的发挥与呈现,具有生动性、独创性、多变性、唯一性、不可复制性等特点。

锡器制作石范手工雕刻技艺较为复杂:首先必须选用质地松软、便于塑型的青色或红色粉沙岩,其次在裁剪打磨过的石块上进行细致的绘图。手工雕刻是本技艺的核心,要求刀工平整,线条流畅,不留白点,刀与刀交接处不重刀,根据图案的呈现效果采取深刻或浅刻手法,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有清醒的创作理念,直至作品完成。作品雕刻完成后,表面保留刀工效果,其余部分依次用粗、细沙轮打磨至光亮,至此石模具成型。浇铸是模具运用的另一关键环节,将高温熔化的锡液注入模具的型腔中,利用模具和金属液的温差,快速将未凝固的金属锡液倒出,金属液在模具上冷却凝固形成壳体状立体作品,整个工艺由人工完成。

现代模具多用铁或钢材作为材料,并运用电脑等高科技手段,制作便捷,使用寿命较长且可以多次复制,即便如此,仍有一些核心细节部分必须用手工技艺来展现才更完美,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追求艺术品的个性化和原创风格,手工雕刻的工艺方法也越显稀贵。

锡器制作石范手工雕刻技艺蕴藏着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工艺大师用石范手工雕刻技艺打造出的精美工艺品,与高科技机械工艺品并驾齐驱,散发出民族文化特有的气息,在琳琅满目的工艺品种类里,始终独树一帜、源远流长。

石模传统手工雕刻技艺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各历史阶段又不相同。商早期至商中期,模面只具几何形状基本无纹;商中期以后至西周,在模面上制作一些主纹;春秋中期以后,模上尽可能多作纹饰,以减少范面的操作。夏代开创了分型制模、分模制范、活块造型、芯盒制作,这四项范铸技术中最基本的工艺技术,不但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而且被采用至今,老艺人不断总结经验,因地制宜,因材施艺,形成了一整套科学、严谨的制作工艺。详细制作程序如下:

第一、采料:从石材中选取最佳质地的材料,材质必须符合石模雕刻的要求,根据所采集石料造型,大小来构思设计作品,一般多打为方砖待用,采料工具主要有:粗细不等的尖口铁凿、铁笔、铁锤、炮凿、等;

第二、规划:即对所选材料进行打荒,用大号钢钎雕去掉材料的多余部分,把作品的基本轮廓粗加工处出来,为下一步工序做准备;

第三、塑型:在初型基础上进行细致塑型;

第四、打磨:将塑型后的石模表面打磨光滑,以便绘图五、描绘:用铅笔在石模上描绘出所需要的造型图案;

第五、初刻:在打磨好的石材上沿图形线条进行浅刻;

第六、精雕:主要有浮雕、沉雕、圆雕、镂雕、通雕等手法,雕刻工具主要有:锤、凿、凿卡、木钻、锯、滑石、工夫台等。根据描绘出的造型图案,利用各种雕刻刀具进行手工雕刻,如果是简单的平面图案,两边雕刻的深度要对称,在雕刻过程中要不断用尺进行校验,如果是比较复杂的浮雕图案,往往是平面图案重复叠加的过程,在基层的平面图案完成后,再次进行绘图,将复写纸裁剪成凹陷部分的形状,再次复制图案,利用更精细的刻刀进行手工雕刻,到第三层以上,借助放大镜进行雕刻,如果雕刻过程中出现败笔,整块模具就得重来。雕刻完毕后,利用刻刀由外向内,由浅入深,预留一道槽沟。

整个过程要求刀工平整,线条流畅,不留白点,刀与刀交接处不重刀,对细节部分进行深刻、细刻、修饰、完善,整个过程是“以刀”的技艺,整个雕刻过程中始终要有清醒的创作理念,人的因素是主要的,主动的,是没有章法的章法,不会被材质和雕刻中小的失误所牵制,直至作品完成。这也是本雕刻技艺的一大特点;

第七、打磨:石模制作最后一道工序是打磨,作品雕刻完成后表面保留刀工效果,将模具表面保留刀工的毛刺部分小心打磨光滑,其余部分先用粗,细沙轮手工依次打磨,再用粗细砂布依次打磨至光亮;

第八、浇铸运用:将高温熔融的锡液注入模具的型腔中,利用模具和金属液的温差,快速将未凝固的金属锡液倒出,模具中的金属液渐渐冷却,最终在模具上凝固形成壳体状立体作品,巧妙运用于各种器具铸型。

三、“石范手工雕刻技艺”在传承和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个旧锡器制作石范手工雕刻技艺始于汉代,承载着世界锡都两千多年厚重的历史文化。古老的技艺锻造出各种造型典雅的日用器皿,装饰精美的祭器,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形态逼真的飞禽走兽,花卉鱼虫,使个旧锡器独具特色,具有极高的观赏、珍藏的价值,蜚声中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工艺品的制作程序中,机械化操作渐渐取代了手工技能,提高了产能,节约了成本,而石模的雕刻时间长、使用寿命短,易破损,难制作等特点,使手工雕刻技艺面临淘汰。加之石模手工雕刻技术要求高,习艺时间长,操作难度大,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此技艺。导致保护传承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石范手工雕刻技艺如果不及时加以传承保护,将面临失传的危险,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已迫在眉睫。

四、“石范手工雕刻技艺”的重要价值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石范手工雕刻技艺保留至今并使用者寥寥无几。近乎绝迹的石范传统手工雕刻技艺,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具有重要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价值。石范手工雕刻技艺最早可追溯到四千年前青铜器制作,长期以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为中华民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延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文化价值。石范具雕刻曾广泛运用于金银铜铁等金属工艺器具的制作,与中华青铜文明同源。它能够体现华夏文明的文化创造性、文化特质和文化价值,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活的历史见证。蕴藏着鲜明的民族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这些世代相传积淀而成的艺术创造,是民族文化的精髓、灵魂、本质和核心。石范传统手工雕刻技艺得以传承延续至今,这在中国其他传统工艺中是极为罕见的。

3.工艺价值。石范手工雕刻技艺的工艺流程很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精细度要求很高,是其它同类工艺制作不能比拟的,也是现代制作工艺无法替代的。这种生产技艺是一代代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蕴含着历久弥坚的人类创造,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五、“石范手工雕刻技艺”的传承和保护的几点建议

1.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

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第七条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因此个旧市市委、市政府建立起切实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将个旧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确保非遗保护工作的经费,特别是要保证非遗工作人员确实到位,要避免在职不在岗、要通过政府拨款、筹集资金等方式,建立非遗保护的专项资金,对诸如“石范手工雕刻技艺”这一古老濒危的非物质好遗产给予扶持,使个旧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局面。

2.要抓好个旧“石范手工雕刻技艺”的宣传工作

采取多种方式,对石范的文化价值进行宣传、推介,可以结合个旧市每年的重大文化宣传活动中,如春节、端午节、文化遗产日、“三八”妇女节等节日活动中,政府部门可以为“石范手工雕刻技艺”的工艺和传承人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宣传展示的平台,开展非遗现场展示活动,让更多的人们群众了解“石范手工雕刻技艺”,积极自愿参与到传承保护非网站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还可以通过政府网站、广播电视台报刊等宣传平台,开辟专栏进行媒体宣传。

3.要充分发挥“石范手工雕刻技艺”传习馆的传承作用

在2011年8月,成立了“个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锡器制作传习馆”场馆面积3000平方米,拥有陈列室、展示厅、接待室,充分运用“石范手工雕刻技艺”传承基地,运用原始材质、基石、浇铸、成型模具等实物,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举办传习活动,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范手工雕刻技艺”传承人---程林传承大师从理论到实际,对学徒进行技艺的传授,培养传承人,向世人传授展示“石范手工雕刻技艺”这一濒危的的历史文化及精美作品。这对于研究个旧市锡文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篇6

一、上半年的工作情况

(一)加强理论学习和单位内部管理,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继续坚持每周一次的学习活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传达、学习县委、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及会议精神,学习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及《禁毒法》、《劳动合同法》(解读)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相关知识;通报项目工作进展,让大家了解单位重点工作情况,理解支持,积极参与,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努力推进××动物化石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作。通过学习,大家的思想理论水平、法律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得到明显增强,工作积极性明显增强,工作效率和业务水平明显提高。

(二)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转变工作作风。根据县委的要求,化石委高度重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成立了领导小组,认真制定活动方案,精心组织学习,撰写心得体会文章和调研报告,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完成了班子的分析检查报告和相关的测评工作,顺利召开了班子民主生活会和党员组织生活会。目前即将转入第三阶段的学习活动。

(三)努力推进××动物化石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作。《××动物化石群国家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云南省发展改革委的审批,争取到国家发改委安排的2008年旅游基础设施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1900万元。化石委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主任办公会研究安排,就项目设计、实施等方面听取意见、建议,抓紧进行项目的施工设计工作,不断加快项目工作。一是2009年2月26日通过竞争性谈判,委托中标的昆明人防建筑设计院对工程进行施工初设和施工设计。5月10日完成初设,6月5日初设完成修改,待上报市发改委审批。二是在基本完成该项目中先期启动的国家遗产地游客中心陈列布展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实地踏勘,找准突破口,于2009年2月27日,启动了项目中的村容整治及污水处理工程。目前,村容整治及污水处理工程,已竣工通过验收并完成结算;三是防灾挡墙护坡和灾害防治土方工程于2009年4月29日经过招投标签订了施工合同并开工。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程,约完成土方工程量16314立方,完成石方3980立方;四是预算投资为270万元的机动车巡查路面硬化工程于6月1日进行招投标工作,6月5日,与中标单位签订了合同。现完成土方4600立方,挡墙85立方,225米10公分混沙垫层建设;五是供水井建设项目于2006年6月23日正式开工;六是委托云南天力土地勘测评估有限公司对帽天山核心区进行地形测量,完成了1:500地形图的绘制和管理用房地勘,为下一步的建设工作奠定基础。七是完成面积为72m2的遗产地游客中心外墙浮雕的制作安装;八是水土保持方案报水利厅待批,林地现状调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林业厅待批,地质灾害评估通过专家评审,报国土资源厅待批。

(四)积极开展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在顺利完成2007年项目后,已委托昆明万博展示公司完成帽天山化石首发点野外保护和展示工程的建筑设计方案。

(五)继续推进申报世界遗产工作。一是督促昆明华佩公司提交已编写完成的《××动物化石群保护地申报世界遗产工作策划书》、《××动物化石群保护地申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动物化石群保护地申报世界遗产正式文本》(中英文)、电视片脚本、保护行动计划、保护规划。对其他申遗附件材料制定编制时间计划,如资金到位,12月份提交所有材料。二是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官员汇报了申遗工作进展。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动物化石群是珍稀的自然遗产类型,是目前中国国内缺少的遗产类型,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鼓励申报的项目,具有明显的申报优势,从而为加快申遗步伐创造条件。

(六)进一步加大科普宣传工作力度。2009年1月,由王天玺、陈爱林、徐明撰稿的科普电影《生命大爆发》在澄江县帽天山和澄江动物化石群博物馆开拍。电影以××动物化石群为支点,再现了地球早期生命爆发的辉煌历程,揭示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内蕴。电影由云南民族文化发展基金会、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县委宣传部、澄江动物化石群管委会共同主持,预计投资320万元。该片采用高新设备拍摄现场实景,用显微镜头拍摄化石实物标本,同时用电脑动画复原5.3亿年前的海洋古生物和45亿年的地球生命演化历程,揭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奥秘。该电影是澄江动物化石群申遗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向建国六十周年献礼的科普片。

(七)加强游客中心的建设。完成室外浮雕和办公楼院内环境绿化、美化,种植苗木35株。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资金匮乏,多项工作无法开展。目前尚欠申遗文本经费尾款110万元,无法拿到申遗附件材料;部级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经费不到位,无法启动帽天山化石首发点的野外保护和展示工程。

(二)××动物化石群的科普宣传力度不够。全社会对××动物化石群的重大价值及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意义缺乏了解和认识。

(三)××动物化石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省、市地方配套资金未落实,非实体工程开支无法解决。

三、下半年的工作计划

(一)启动帽天山化石发现点的野外保护和展示工程。

(二)积极编制和上报《2009年度××动物化石群部级地质遗迹保护项目可研报告》,继续争取国土资源部的支持。

(三)抓好××动物化石群国家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项目。

(四)努力推进××动物化石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力争完成1000万元的投资任务。

(五)积极协调,推进××动物化石群遗产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

(六)抓紧××动物化石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余子项目的前期工作,尽快启动新的项目。

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篇7

关键词:公路路基;防护;坡面防护;冲刷防护;加固

中图分类号:U2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路基是公路的根基,起支撑路面整体、保障公路稳定性的作用。但长期的太阳暴晒、雨水冲刷侵蚀,给路基的物理和力学性能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如路基不均匀沉降、局部塌陷、胀缩不均等,很大程度制约其功用的发挥,严重时甚至导致路基失稳,对路面交通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尤其当前随着公路发展进程的加速和公路等级的日趋提高,对路基进行适当的防护与加固处理,以提高其稳定性,进而保障公路质量、确保行车安全极具现实意义。

2路基防护

2.1坡面防护

保护路基边坡表面尽可能免受冲刷和侵蚀,同时减轻湿度及温差变化对边坡的影响程度,从而提高路基边坡整体的稳定性,是坡面保护的主要目的。要实现这一防护目的,需借助特定的设施,比如喷浆、石砌护面等工程防护设施和树木、草皮等植物防护设施。对上述设施而言,从生命属性的角度区分,前者属无生命防护范畴,后者则属有生命防护的范畴。工程应用效果显示,有生命防护设施在改善路容和保障边坡稳定方面发挥的作用远胜于无生命防护设施,这也正是前者更受青睐的原因所在。下面,对两种防护设施分别进行详细概述。

(1)工程防护。工程防护适用于植物防护无施展空间的场合,石砌护坡、护面墙和砂浆抹面等是其主要实现形式。总的来说,各自有其适用空间,共同承担着重要的防护任务。举例而言,石砌护坡一般用于暴雨集中地区及重要路段的防护,起减轻坡面受冲刷程度的作用;护面墙因具有不承受除自重外的其它载荷的优点,因而多用于对较破碎挖方边坡和各种封闭软质岩层的防护;至于砂浆抹面,石质挖方坡面是其最佳适用对象。通常在应用过程中,为增强防护效果,多在砂浆中添加适量卤水盐,这是因为卤水盐一方面可加速抹面硬化速度,另一方面可避免抹面开裂。

(2)植物防护。相比于工程防护,植物防护的有益效果更为突出,具体表现为:①可协调环境,调节边坡土的温度和湿度;②能稳定和固结边坡的功用。尤其是对于边坡较为平缓且小坡高的土质坡面,植物防护通常是首选且极为有效的防护措施。

植物防护功用的发挥需依赖树木和草皮等载体。具体来说,前者主要适用于河滩堤岸边的防护,起促使泥沙淤积,降低水流速、减缓冲刷的作用。在特定情况下,即树木密集成林时,还可改变水流方向和流量,阻沙防雪。后者主要应用于土质适宜种草、边坡陡直度不低于1:1且地面径流速度低于0.5m/s的边坡防护。当边坡较陡且坡面受冲刷严重时,须结合水流速及坡度等参数条件,选择性采取平行于坡面平铺和水平叠铺的方式。当坡面与水平面近乎垂直时,可采用片石铺砌成拱式边框或方格,再于方格或边框中铺设草皮的方式。

2.2冲刷防护

河滩路堤、桥头引道和沿河滨海路堤及路基边旁堤岸的防护是冲刷防护的最佳适用对象。此类堤岸因常年受流水冲刷和侵蚀严重,极易造成路基失稳、边坡塌陷,因而采取冲刷防护方式最为合适。依照所采用的防护与加固设施的不同,冲刷防护与加固设施又分直接和间接两类。

(1)直接防护。直接防护细分又包含石砌防护、植物防护、抛石防护和石笼防护等类型。其中,石砌防护和植物防护与前文所述的坡面防护原理类似,在此不过多概述,重点介绍后两者。抛石防护是在坡脚处设置护脚。因抛石具有不受制于气候条件且可在路基沉实前施工,因而赋予了抛石防护诸多突出优点。概括来说,该种方式主要适用于水流速介于3m/s至5m/s之间且无法采用石砌防护和植物防护的情况。但当水流速超过5m/s时,则须采用石笼防护,特定条件下(即便于就地取材时)亦可采用其衍伸方式——竹笼防护。

(2)间接防护。区别于直接防护,间接防护是通过设置导治结构物改变水流的方向,从而以间接方式减缓乃至消除水流对堤岸的直接破坏作用。这当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是导治结构物,多数情况下,其实体为坝,如格坝、丁坝等。需强调的一点是,导治结构物的布置是工程成败的关键所在。为此,要保证导治结构物功能的最佳化发挥,必须综合考虑现场的实际情况,如地质条件、施工条件和河道状况等进行合理布设。

3路基加固

以软土质路基为例,对路基加固进行详细概述。众所周知,在软土质地基上填筑路基可能出现失稳或沉降过快的情况,从而可能埋下安全隐患。为提高路基稳定性、均化沉降速度,进行适当的加固处理至关重要。但加固方式并非随意选择,通常需综合考虑多种条件后择优采用:(1)路堤宽度、道路性质等;(2)地基土层构成及土质状况;(3)材料供应及施工过程中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

归纳而言,工程中常用的路基加固方式有六种,这六方式既可单独使用亦可组合使用,完全取决于现场条件。

(1)换填法。顾名思义,换填法是借用其它材料替代软土,从而实现减缓路基沉降速度、保障整体稳定性的目的。该方法对填料的要求较为严格,通常可用于替代的材料必须兼具承载能力强和排水性能好等优点。具体实施中,强制挤出和完全开挖是换填法的两种实现形式。

(2)砂垫层法。砂垫层法的原理是于软土地基表面垫铺约1m厚的砂层,以起到降低路堤内水位和湿度、改善路基工况的效果。

(3)反压护道法。反压护道法适用于软土层路堤达不到要求的滑动破坏安全系数的情况。实施该方法,通常是于路堤两侧砌筑一定高度的护道,借助护道增加稳定力矩,从而平衡主路堤的滑动力矩。尽管反压护道法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经济性差是制约其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李学红.公路路基的防护与加固[J].山西建筑,2007(27):306-307.

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篇8

关键词:南朝;萧墓;石刻艺术;保护;文化遗产;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302文献标识码:a

protectingXiaoDan'sGraveCarvingsinSouthernDynasty

HUanGwen-jing

南朝萧墓石刻是现存不多的南朝陵墓石刻艺术中的一组。分布在南京、丹阳周围的南朝帝王及贵族陵墓石雕刻群,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随着岁月的流逝,陵墓建筑主体已基本损毁殆尽。依据罗宗真《六朝考古》和曹者社《陵墓石刻艺术》的介绍,均言迄今已经发现六朝石刻33处,南京11处,江宁9处,句容1处,丹阳12处,而通过最近的田野考察,笔者却获悉丹阳现存石刻仅11处,原位于胡桥赵家湾的齐高帝萧道成泰安陵石刻已于1968年毁掉。

清同治年间莫友芝撰著《金石笔谈》,首次著录南朝石刻8处。至宣统末年,张璜撰《梁代陵墓考》,录有陵刻14处。近代学者、浙江海盐人朱希祖、朱父子,专门致力于六朝史迹的调查与研究,开启六朝文物古迹探研的一代学风。尽管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朱氏父子的考证不免有错讹和商榷之处,但他们切实的田野调查记录,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纠正了前人沿用旧说的许多错误,为建国后的六朝陵墓及石刻调查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日本学者曾布川宽先生在该领域也有著作出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傅江翻译的《六朝帝陵――以石兽和砖画为中心》一书。徐湖平、梁白泉、胡小石、孙洵、王志高等学者都在南朝陵墓石刻研究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更在南朝萧墓石刻研究方面给予了关注。随着挖掘成果的不断增加,学术界对于南朝艺术的研究将成为美术史研究中一个新的亮点。南朝的千百块碑如今毁散湮没,流传极少,而萧墓石刻中一块墓碑的碑文现在巍然独存,且是目前保存得最完整的南朝陵墓石碑,研究价值更加突显。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关于南朝萧墓石刻的详细完备的研究目前还相对缺乏。墓主人萧一生经历了齐、梁两代的交替,陵墓神道石刻联系陵墓地下建筑,对研究当时的政治体制、丧葬礼俗、建筑规划、时代风尚等等,均成为真实可信的参考实物,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萧墓石刻的历史地位

据《梁书》中记载,萧字僧达,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市西北)人。太祖文皇帝萧顺之后宫吴太妃所生。萧按排行列太祖第十一子。

关于萧的营葬年月,在《梁书武帝本纪》中写道:

普通三年(西历五二二年)十一月甲午,抚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军将军始兴王薨。墓碑云,普通三年十一月八日薨于位。

由于无法找到更多记载,因此推断萧亡于公元522年11月8日,而他的陵墓神道石刻建造时间基本划定在公元522年之后。

墓前现遗存有石碑一、石三、石兽二。由于周围100米内没有建设高大的建筑,所以从现有的环境还依稀可以看到陵墓石刻当年的气势和雄姿,并且隐含着梁代极盛时博大包容的精神风范。

南朝所遗留下来的雕刻艺术,除了文献资料、陵寝地下建筑、墓葬实物外,能代表这一时期的,最为辉煌的美术遗存当为陵墓神道石刻。南朝陵墓石刻艺术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并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在中国石雕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除萧恢墓石刻外,距离萧墓石刻群不远还分布着萧景、萧秀、萧、萧融等王侯墓石刻群。

二、萧墓石刻遗存现状调查

有报告表明,近几年来的酸雨侵蚀比以往一千多年来的侵蚀更加严重,南京是六朝古都,地下文物埋藏丰富,但是要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是就地保护还是搬迁?是田野保护还是藏进博物馆?对此学界一直争论不断却始终无法定论。

现今保留下来的南朝石刻既是文物又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受损后再修复是被动性的保护措施,而主动性的对南朝石刻保护是为它创造一个良好的保存环境,即周围洁净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然而现在南朝石刻所处的环境之恶劣让人扼腕痛心,环境污染对石刻内部的损害远比人为破坏更大。与石刻本为一体、密切相关的墓茔在地表上已难以觅见。石刻原本错落于村舍菜圃之间,如今却处于工厂厂房、道路包围之中。墓与神道及神道石像之间的关系受到后来的人为扰动,街道、村庄、厂房与石刻为邻,陵墓昔日的壮观场面已不复存在。

另外,空气污染是加速南朝萧墓石刻腐蚀风化的最重要因素。南朝石刻所选用的石材多属凝灰岩。由于硬度适中,自然状态多数呈淡紫色,少数呈黄褐色,在古代这种凝灰岩可能因为呈现紫色而具有象征着祥瑞的作用,然而这种石材却易受酸性物质腐蚀。如现存尧化门金陵石化二厂厂区内的一尊失名南朝神道石柱,如今风化到用手一触即可摸下一层石粉。无论是古建筑也好,古矿产也罢,现代工业出现后,周边化工厂排放的酸性物质、产生的废气对萧墓石刻的影响越来越大。所幸的是萧墓石刻在民间不间断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护。考据资料,清末光绪年间的一次修缮后,由于萧墓石碑已经倾斜,又没有扶正的方法,就建了碑亭,让墙挡住石碑阻止其继续倾斜。20世纪30年代拍的照片中,碑还在原亭中。1955年碑亭已经坍塌消失。建国以后南京陆续对南朝石刻开始采取保护措施。当时的南朝石刻由于一直在荒郊野外无人照料,半截身陷地下是普遍存在的情况,还有一些已经倒地破碎多年。1953年,南京市文管会首次采取扶正、接合、箍铁箍的方法,对分布在栖霞、江宁的南朝石刻进行提升和修缮,1956年7月重建萧墓神道碑碑亭,完整保存至今。1992年,萧、萧恢墓前石刻被物理加固,有关部门向国家文物局上报了采用有机硅表面防风化涂料对南朝石刻进行防风化保护方案,由于缺少实验数据未获批准。2005年6月,《南朝陵墓石刻现状及保护方案设想》出台。2005年9月10日,萧神道碑碑亭修缮完成。石刻的保护措施主要采用水泥填缝和石材修补等方法。如今数十年过去了,这些修复工程的缺憾逐渐暴露:当年周围被农田环绕,水多潮湿,因此表面有青苔,颜色颇深,用水泥涂抹裂缝处尚看不出来。如今周围农田改造成公园,环境变得干燥,加上多年来风化严重,石刻表面已被风化呈现浅白色,过去填充的灰色的水泥顿时无所遁形。当年的萧墓石刻全身上下都布满了花纹,而如今想欣赏这些花纹已经不再可能。由于人为和自然的破坏,南朝石刻的艺术价值和生命都正在消失。

在对南朝石刻整体进行实地考察的过程中笔者还看到,许多南朝石刻的修复甚至还没达到这个水平。例如丹阳齐明帝萧鸾兴安陵前有翼石兽一只,本来四腿和尾巴已亡佚,前几年有关部门用水泥重做了腿和尾巴。工艺拙劣、颜色不一不说,还有一些四腿平直僵硬、尾巴如同一条水管,严重破坏了石刻原有的审美艺术价值。当不久前再次对萧墓石刻进行探访和复核的时候,笔者竟然看到在萧墓石刻区域出现大量疑似被盗掘的痕迹。虽然许多学者曾根据南朝墓葬已多遭盗掘的情况推测萧墓早已被人盗空,但是目前在该墓的研究中还没有像萧融、萧秀墓等墓一样的陪葬墓志铭被发现,至于那些被带入坟墓的宝藏的民间传说更使许多人觊觎。在中国很多书籍中都对盗墓有着明确的记载,唐朝诗人写下的“白骨下纵横”、“荒冢入锄声”等诗句就反映了这一现象。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历史教训证明盗墓贼对陵墓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他们对陵墓野蛮地盗掘不仅破坏了陵墓建筑本身,许多珍宝更因为他们在盗墓过程中的不慎而遭到不可弥补的破坏。不仅那些带不走的壁画等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受到了摧残,许多陵墓被盗后,还曾出现尸骨暴露、破碎的瓷器碎片撒满陵墓的现象。墓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历史遗迹与文化象征。通过墓葬可以了解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但是,盗墓给中国的文化事业、历史研究等多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因此,面对着现代猖獗的盗墓活动,更应该加大对萧墓遗存的保护,挽救这一历史文化遗产。

按照《文物法》的规定,像南朝石刻这样的不可移动文物要遵循“就地保护”的原则。但现状表明,就地建设公园式露天保护的效果并不好。现在的南朝石刻之所以能逃脱历史上各种人为的浩劫保存至今,很关键的原因是地处偏远且分散。虽然萧墓石刻所处环境已较公园重建以前得到改善,但从风化严重的程度看来,如今的保护方式并不适宜对萧墓石刻的长久保护。此外,萧之子萧的墓前神道石刻现在也仅存一个残损的神道石柱,据考察看来,萧的墓前神道石刻现在位于董家边村子内部,三面都被民房包围。现在墓地变成了菜地,附近村民不断往周围堆肥淤积提高,小水沟还散发着臭味。石柱柱础及柱身大部埋在土中,西侧残损严重,柱顶宝莲盖、小石兽均荡然无存,柱额残破不堪,就连依稀能辨认出的一个模糊繁体“军”字也快要消失了。与萧墓有着重要联系的萧墓神道石柱现在遍体裂痕,如爬满皱纹风烛残年的老人,即将被埋入这淤泥之中。

三、萧墓石刻保护建言

南朝石刻自身和它依存的原生态正在消失,集中建馆保护南朝石刻才是最好的办法。更何况,陵墓石刻的原生态早已是丧失殆尽,石刻与当地的环境往往显得格格不入。另一方面,原地保护措施不成熟,并存在着不少盲点。这正是南朝石刻保护面临的最大尴尬。近年来一些突发性自然灾害和恶性气候有加剧之势,如台风、地震、雨雪、雷电等,这都会对露天摆放的石刻构成隐患。在古代农业社会的漫长历史时期里,人口相对稀少,自然气候环境也较好,南朝石刻存在的外界条件比较宽松。但是近代工业化兴起,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文物消失的速度与物种灭绝的速度同样加快。特别是今天的苏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都非常高,人口日益密集,自然环境恶化,这给南朝石刻的继续延存带来了空前的压力,也给石刻的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历史性课题。尧化门一带分布着大量的南朝王侯墓神道石刻和六朝古墓,萧墓石刻遗存附近地面与萧秀、萧融墓石刻比起来都更加开阔,且与萧恢墓神道石刻紧邻。如果建设一个六朝文化研究展示中心,不仅能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刻资源,展示瑰丽多彩的六朝文化,而且可以通过定期护理、通风、控温等措施真正有效的对石刻起到保护的作用,更有可能将在深度考察的过程中清理出萧墓的遗址和相关文物,对于该地区梁代王侯群葬的墓葬制度进行全面的研究具有潜在价值。

建馆保护势在必行。

首先,六朝文物目前没有集中陈列展示的场所,仅在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馆有专门陈列,这对于系统地研究六朝文化和南朝特殊的地域文明发展也是一大障碍。由于馆内区域限制,南朝石刻的原生态更是无从寻觅。

其次,“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曾经在这里开创了300年璀璨的六朝文化。但由于历史久远,六朝文物古迹遗存已经消失殆尽,只有南朝陵墓石刻成为六朝不多的见证。作为一种特殊的视觉符号,萧墓石兽与萧墓碑共同组成了萧墓石刻艺术体系,体现了南朝繁盛时期的时代精神与风貌。石刻虽不完整,但有完整的石碑存世,数量和雕刻工艺甚至超过一般南朝王侯墓的规格,凛然之风不减当年。

有鉴于国家《文物保护法》规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是不可移动文物。”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南朝陵墓石刻,因此无法进行迁移保护,在原地兴建博物馆时也要考虑附近南朝石刻的安全,以免因为保护而对这批珍贵的文化遗产造成二次损害。目前国内外均已有成功在原址兴建博物馆进行保护的成功经验,例如国内对汉代霍去病墓石雕保护、国外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的保护等,可以供博物馆的设计参考和学习。对于已经被风化侵蚀了一千多年的萧墓石刻来说,住进博物馆也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对于未来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研究非常重要。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有可能解决保留神道和人工模拟石刻当年所处环境的问题,让南京的文化遗产能骄傲地展示于世人眼前。

(上接第168页)善的图式思维能力,则很容易将调查研究当作创造性的发现过程,当他找到一条有用的信息或者一个完美的视觉素材时,设计创意如闪电一样击中目标,设计项目的总体格调和基本方向即告形成。此外,调查和分析设计项目信息是设计师由具体设计要求走向抽象图形的设计思想源泉,设计师的抽象能力在此表现得极为重要。设计创意阶段包括寻找创意、分析文案找概念、画草图、整理草图等工作,可见更需要设计师通过表现、抽象、手法等图式思维的运用来形成设计方案。在这一过程中,设计组成员间不仅畅所欲言发表个人意见,更借助设计草图甚至随手的涂鸦使创意思路迅速打开。设计师进一步通过设计草图整理设计思路,草图质量取决于设计师跟人的手绘能力,但质量并非草图的关键因素,草图要能保证设计师的思路流畅,并能够与设计组成员交流。在随后的整体排版与提交以及设计制作与交付过程中,设计师与客户的沟通极为重要。设计师需要通过极具感染力的画面和语言技巧阐述并辩护其设计创意,使客户能够理解进而接收设计方案,最终圆满地完成整个设计任务。

四、图式思维的培养

视觉传达专业教学目的并非只是培养具有图形设计能力的设计师,视觉传达设计师需要具备对设计项目进行调查、组织、协调、构思创意、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图式思维的培养无疑是形成这一能力的基础。目前国内多数开设视觉传达专业的院校的教学课程彼此孤立,条块分割的现象严重,如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等课程仅仅训练学生的图形组织能力,却并未实现引导学生理解图形的意义,进而习惯以图形表达思想,从而使学生在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中往往丢弃了前面学习的内容,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因此如果以图式思维培养作为视觉传达专业教学的基础,以促进学生图式思维能力为目的组织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则利于打通各门课程之间的壁垒,形成贯通的课程群。此外,加强对学生速写能力的培养,在教师与学生间以及学生彼此间倡导以图交流等,均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图式思维的完善和设计思想图式表达的流畅。

五、结语

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篇9

[关键词]公路工程防护技术

中图分类号:U4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102-01

一前言

公路工程防护技术是公路建设、养护运营的主要内容,它对防治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改善环境景观,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设施。根据不同的部位可以分为路基边坡坡面防护,公路沿溪线沿河冲刷防护等,笔者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些公路工程防护技术的类型及功能,供大家共同探讨,错误之处请多加谅解。

二公路工程防护技术介绍

(1)公路路基边坡坡面防护技术

公路路基边坡坡面防护技术主要是保护路基边坡免受雨水冲刷,减缓温差及温度变化的影响,防止和延缓软弱岩土表面的风化、碎裂、剥蚀演变进程,从而保护路基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还可美化路容,协调自然环境。

种草、铺草皮、植树。种草防护适用于边坡稳定,坡面受雨水冲刷轻微,且易于草类生长的路堤与路堑边坡。播种方法有撤播法、喷播法和行播法。当前推广使用的两种新方法是湿式喷播技术和客土喷播技术。铺草皮适用于需要迅速绿化的土质边坡。草皮护坡铺置形式有平铺式、叠铺式、方格式和卵(片)石方格式四种。植灌木与种草、铺草皮配合使用,使坡面形成良好的防护层,适用于土质边坡和膨胀土边坡,但对盐渍土经常浸水、经常干旱的边坡及粉质土边坡不宜采用。框格防护、封面、护面墙、干砌片石护坡、浆砌片石护坡、浆砌预制块护坡、锚杆钢丝网喷浆、喷射混凝土护坡。框格防护适用于土质或风化岩石边坡进行防护,框格防护可采用混凝土、浆砌片(块)石、卵(砾)石等做骨架,框格内宜采用植物防护或其他辅助防护措施。封面包括抹面、捶面、喷浆、喷射混凝土等防护形式。1)抹面防护适用于易风化的软质岩石挖方边坡,岩石表面比较完整,尚无剥落。2)捶面防护适用于易受雨水冲刷的土质边坡和易风化的岩石边坡。3)喷浆和喷射混凝土防护适用于边坡易风化、裂隙和节理发育、坡面不平整的岩石挖方边坡。

护面墙用于封闭各种软质岩层和较破碎的挖方边坡以及坡面易受侵蚀的土质边坡。用护面墙防护的挖方边坡不宜陡于1∶0.5,并应符合极限稳定边坡的要求。护面墙分为实体、窗孔式、拱式等类型,应根据边坡地质条件合理选用。1)干砌片石护坡适用于易受水流侵蚀的土质边坡、严重剥落的软质岩石边坡、周期性浸水及受水流冲刷较轻(流速小于2~4m/s)的河岸或水库岸坡的坡面防护。2)浆砌片(卵)石护坡适用于防护流速较大(3~6m/s)、波浪作用较强,有流水、漂浮物等撞击的边坡。对过分潮湿或冻害严重的土质边坡应先采取排水措施再行铺筑。3)浆砌预制块防护适用于石料缺乏地区。预制块的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C15。锚杆铁丝网喷浆或喷射混凝土护坡适用于直面为碎裂结构的硬岩或层状结构的不连续地层,以及坡面岩石与基岩分离并有可能下滑的挖方边坡。

(2)人工复合材料防护技术

随着现代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挂网式坡面防护适用于风化碎落较严重的岩石边坡。土工织物复合植被防护的典型形式是三维土工网(垫)植草防护,主要适用于边坡坡度缓于1∶1,边坡高度小于3m的土质边坡。其他土工织物防护有草坪植生带、适用于破碎或易风化破碎的岩石路堑边坡的锚杆挂高强塑料网格喷浆(喷射混凝土),以及土工织物作反滤层的护坡。路堤冲刷主要是洪水急流,水位变迁不定,时,植树与石砌防护失效,可采用以下防护措施:水流速度较大(达到3.0m/s或更高);抛石:用于经常浸水且水深较大的路基边坡或坡脚以及挡土墙、护坡的基础防护。抛石一般多用于抢修工程。沿河路堤坡脚或河岸,当受水流冲刷和风浪侵袭,且防护工程基础不易处理或沿河挡土墙、护坡基础局部冲刷深度过大时,可采用石笼防护。

三公路工程加固防护技术

公路工程加固防护技术的主要功能是支撑天然边坡或人工边坡以保持土体稳定或加强路基强度和稳定性,以及防护边坡在水温变化条件下免遭破坏。按路基加固的不同部位分为:坡面防护加固、边坡支挡、湿弱地基加固3种类型。1.坡面防护加固:路基防护中均有加固作用。2.边坡支挡:包括路基边坡支撑和堤岸支挡。1)路基边坡支撑:护肩墙、护坡、护面墙、护脚墙、挡土墙。2)堤岸支撑:驳岸、浸水挡墙、石笼、抛石、护坡、支垛护脚。3.湿弱地基加固:辗压密实、排水固结、挤密、化学固结、换填土。

(1)重力式挡土墙;重力式挡土墙依靠圬工墙体的自重抵抗墙后土体的侧向推力(土压力),以维持土体的稳定,是我国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挡土墙形式,多用浆砌片(块)石砌筑。缺乏石料地区,有时可用混凝土预制块作为砌体,也可直接用混凝土浇筑,一般不配钢筋或只在局部范围配置少量钢筋。这种挡土墙形式简单、施工方便,可就地取材、适应性强,因而应用广泛。缺点是墙身截面大,圬工数量也大,在软弱地基上修建往往受到承载力的限制,墙高不宜过高。重力式挡土墙墙背形式可分为俯斜、仰斜、垂直、凸形折线(凸折式)和衡重式5种。

(2)加筋土挡土墙;加筋土挡土墙是在土中加入拉筋,利用拉筋与土之间的摩擦作用,改善土体的变形条件和提高土体的工程特性,从而达到稳定土体的目的。加筋土挡土墙由填料、在填料中布置的拉筋以及墙面板三部分组成。一般应用于地形较为平坦、且宽敞的填方路段上,在挖方路段或地形陡峭的山坡,由于不利于布置拉筋,一般不宜使用。

加筋土是柔性结构物,能够适应地基轻微的变形,填土引起的地基变形对加筋土挡土墙的稳定性影响比对其他结构物小,地基的处理也较简便;它是一种很好的抗振结构物;节约占地,造型美观;造价比较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3)锚杆挡土墙;锚杆挡土墙是利用锚杆与地层间的锚固力来维持结构物稳定的一种挡土结构物。优点是结构重量轻,节约大量的圬工和节省工程投资;利于挡土墙的机械化、装配化施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少量开挖基坑,克服不良地基开挖的困难,并利于施工安全。缺点是施工工艺要求较高,要有钻孔、灌浆等配套的专用机械设备,且要耗用一定的钢材。

参考文献:

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篇10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加强

正文: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对矿物的需求与消耗,这也为我国矿产开采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矿业企业不断应用新的开采技术进行矿山开采,加快开采进度.这使得原本就不注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情况更加严重。近年来各矿业企业由于地质环境保护不力造成的事故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对矿山地质环境没有进行保护与治理,造成矿山地质情况发生变化,而企业对于地址情况的勘探不及时造成的。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保护,对于矿业企业安全生产.我国地质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现状分析

由我国国土资源部部署牵头,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综合研究与成果集成》经历了五年的时间,通过全国31个地质环境监测站的汇总与评价,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矿山开采.造成了我国大量土地荒废,生态环境恶化。在地质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已经发生大面积地面塌陷的地质灾害。至2005年底,由于矿山开采造成的地质灾害12379起,死亡4250多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0多亿元。由于采矿活动造成地面塌陷面积达35.22万公顷,占压和破坏土地面积143.9万公顷。而且由于建矿、采矿强制性抽排地下水以及采空区上部塌陷使地下水、地表水渗漏,严重破坏了水资源环境,导致采矿区域及周边出现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加上采矿废水的排放对环境的污染,使得矿区周边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针对这样的情况,加快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已经势在必行。自2006年开始我国已经开始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大的管理力度。

2 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2.1 矿山废弃物处理——地质环境治理基础

矿山废渣、废石、弃土对于矿山地质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废弃物的堆积造成矿山周边占压土地、植被破坏,影响了原有地貌环境以及水文环境。其中还有重金属的废弃物长期受阳光、雨水、空气的析出,对矿山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合理利用废弃矿物进行矿坑回填可以极大的降低矿坑回填资金使用。通过废弃矿石与砂石的合理配比进行回填,一方面减少了回填使用材料带来的资金与物质浪费,另一方面也对废弃矿物有了很好的处理。并且这样的回填在压实度、以及地质原有情况复原上也有着一定帮助。

2.2 矿山地质灾害治理

由于传统矿山开采很少进行矿坑回填,造成地质塌陷等情况极易发生。按照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快慢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突变性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崩塌、滑坡、水土流失等。另一类为缓变性地质灾害,如沙漠化、荒漠化、地面沉降等。由于矿山开采对于矿山周边水资源的污染影响了植被的生长,造成矿山地质出现松散,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地下岩石的应力发生改变,以前的岩石应力均衡被破坏,以及矿石废渣的乱堆乱放,易造成边坡的不稳固,在外力诱发下,极易产生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灾害。

针对这样的情况,矿山地质治理首先要从水资源治理开始,加快矿山矿物制备过程中水处理设备的投入,将污水进行处理后再行排放。同时加快矿山植被的恢复,通过树木种植、草皮移植等方式恢复矿山植被,防止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土地荒漠化也可以算矿山地质环境的一种,由于矿山生产运行中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造成水资源的减少,河流的干涸,植被的消失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但矿山的不合理开采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某些矿山由于排水,疏干了附近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长期得不到补充恢复,影响植物生长,破坏了周围的生态环境,最终使矿区土地石化和沙化。这种情况的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通过上面论述的水资源治理、植被治理等方式,慢慢恢复矿山周边土壤水分以及植被,恢复土地含水量是治理矿山土地荒漠化的唯一方式。

3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保护

近几十年的矿业开采虽然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也对矿山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针对我国矿山环境现状,加强我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通过复合治理方式、拦、排、护、整、植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加快我国矿山环境治理与保护,对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3.1 加强矿业地质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推进我国矿山环境保护

为了更好的推进我国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首先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通过对矿山环境保护制度的建设,促进我国矿山化境保护工作的实施。环境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监督职能、国土资源部具体环保工作的实施共同来履行我国地质环境保护与监督的工作,促进我国矿业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实施。同时加强有关法规与制度的建设,从法律立法的角度,强化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

3.2 加快我国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人才培养,促进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

矿山环境治理必须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施。加强科学技术在矿山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特别是要加强对矿山的综合利用和尾矿、煤矸石、矿渣等开发利用的科研投入和生产开发研究工作。这样既可减少环境地质问题,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又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另外还要通过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对在职人员的再培训等方式加快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人才培养,促进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实施。

3.3 加快矿业“三废”回收利用技术的应用,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实施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对于“三废”的回收、利用,对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采用先进的采选技术和加工技术,提高矿山资源利用率,对于加快我国矿山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4 关于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与防护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