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美术教育思想十篇美术教育思想十篇

美术教育思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7:37

美术教育思想篇1

首先,西方的文化思想较崇尚个性化发展,在美术基础教育过程中多采用启发性、引导性的教学方式,不仅为美术基础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而且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奠定了基础。其次,西方美术基础教育课程设置较为多样化,注重美术基础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在美术课程中安排创作、设计等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及人际关系协调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最后,西方美术基础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能够充分保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美术基础教育价值的认知。

二、西方美术教育思想对我国美

术基础教育基本目标的启示国际间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以及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在促进我国美术基础教育工作者对艺术深层次理解的同时,也提升了我们对其他国家美术教育思想的接纳程度。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国美术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美术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对我国当前美术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进行深刻思考,从而使我国美术教育在与国际化接轨的同时,建构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美术教育目标体系。具体而言,美术基础教育应当从如下三个方面做起:首先,应当改进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使美术基础教育不再是简单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而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使学生能够通过美术创作过程获得感性的教育,从而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不仅能够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实现创造力和心智的共同成长。其次,在美术基础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美术基础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层面运用多种方法获得较为全面的美术知识。如,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地理、历史等学科的知识,了解美术的人文背景、历史背景等,增强美术学习过程的灵活性。最后,应当将美术教学过程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作活动、不断接触新媒体,使学生能够将在美术课程中对美的感受能力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发现美,而且可以丰富美术教育基本目标的内涵。

三、结语

美术教育思想篇2

美术教育一门重要的学科,美术学科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美术领域内的发展,所以,像新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势必会影响到美术教育的问题。新艺术的现实存在和壮大,也逐渐得到了美术教育界的重视。从主动的接受这个方面来说,新艺术就如同是素质教育,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思维和启迪来将主动权交与学生自己,让其感悟和感觉艺术的美和艺术选择的自由,同时真正的通过艺术理解来触动学生对艺术的融合,更能够提升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从而实现真正地爱艺术,新艺术的种种离经叛道可能会遭遇到更多的保守主义阻碍,会在美术教育中产生遮遮掩掩,产生神秘性和不可知性等错觉,阻碍学生的艺术自由,同时阻碍美术教育发展。艺术的开放性始终是不以社会意识为转移的,这就造成了美术教学内容一直走在艺术思想之前。从利弊分析来看,美术教育需要进行充分变革,首先是认清形式,认可新艺术带来的变化;其次是认清本质,艺术的本质不容思想束缚;最后是认清美术教育的本职,教育学生是己任,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感悟才是美术教育真正需要做到的,凡是挡在三者之前的障碍都需要完全扫除,从而实现美术教育真正的变革。

2美术教育的取向与审思

美术教育学包括校外美术教育、公共美术教育、美术馆美术教育等等;而狭义的美术教育学则特指“学校美术教育”,并以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为研究核心。我们关注的是后者。它是建立在科学的教育学学科体系基础之上的,有着严谨而系统的“理论”与“范式”,是其他类型的美术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学校美术教育学也是美术教师的一门专业学科。它涉及美术教育心理学、中外美术教育比较研究、美术课程与教学论、学校美术教育史等等众多分支学科。上述理论知识本身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在更新,为此需要我们长期跟踪与关注。总之,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一个美术教师想要真正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还得从静下心来认真研读专业书籍开始,而不是找捷径、追求“短、频、快”。我想,当我们饱读专业知识之后,肯定能夯实课堂教学的专业素养,并能明晰自己在整个专业发展行程中的坐标位置与未来的探索方向,同时具备一定的批判视野。就目前我国的美术教育来说并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初高中的美术课通常都被忽略,不是高考科目的统统都给文化学科让了路,美术课本里的内容也不足以让学生体味到世界艺术的精妙,认识艺术的存在,也无法欣赏和理解当代艺术的价值。所以在美术教育变革的机遇下,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哲学层面的审思就成为了我们认真对待形式,与时俱进的关键。首先就是要形成灵活、流动与开放的基本认识观点,美术教育不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启迪艺术情操,一个具有灵活的教育方法、流动的实践机制以及开放的学习路径是带动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层次和新的手段。其次,就是要对艺术本质的回归。走偏的路需要及时得到纠正,在美术教育的大道上,其最为坚强和最为明确的指引就是在美术发展上,能够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艺术,懂得美术学习的方法和原理,懂得美术教育的真正的目的。最后学校教育作为一种具有价值导向的社会培育行为,应对此始终保持积极的审视,而不能对其不加选择地全盘“拿来”,学校教育应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良性发展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3结论

美术教育思想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提高,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大多数人只对金钱感兴趣,人们总是以经济地位的高低来进行评价,而思想道德总是被忽略。尽管国家教育政策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一大部分人根本不管什么社会道德,简直就是有钱就是爷,于是不顾道德的约束,违背常理的道德作风,干些不合情理的、违背良心的、与社会不相融的事情。其实思想道德教育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学生在获得各学科知识的同时,必须使其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尊敬父母之念,关心他人之情,热爱人民生活之趣,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要将思想品德教育抓真抓实,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思想在他们的心底生根结果。小学美术教学课程同样也担负着这个重托。我想从以下几个美术教学方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品德教育。

一、在理论教育的同时,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思想教育

孩子从生下两三岁时,对一些小鸟、小鸭等小动物都感到好奇,有时候跟着大人在地上圈来画去,感觉很有趣;到了青少年时期,大多数孩子也都喜欢写写画画,更多的孩子(尤其是一、二年级段学生)对手中带有颜色的画笔更感兴趣,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深有体会,很多孩子非常喜欢上美术课,他们也特别欣赏自己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哪怕是很不像样子)。基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中入手,严格要求。在抓好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取得好成绩,树立自信心,为班级增光,为学校增光,将来为祖国争光,培养自信心,荣誉感,自豪感,坚定信念。在理论教学中,我让同学们识别不同的颜色并讲出他们各自对每种颜色喜爱的感受。红、黄、蓝等每种颜色对同学们反应是不同的,有的人想到蔚蓝色的大海,有的人想到硕果累累的秋天,有的同学看到红色想到了红领巾和血,此时我便及时抓住这点,联系着讲了红旗、红领巾、为人民利益牺牲的革命先烈等大家熟知的故事。讲红色是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具有顽强旺盛生命活力的色彩,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干的讲解,其实在理论教学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思想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一次机会。

二、在欣赏课教学中对品德思想的教育引导,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品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正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比如,在五、六年级的欣赏课中,由于年级高一些,学生的视野相对开阔一些,安排这些课程可更胆大些,所以我更多地收集了一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56个民族大团结画,还有中国画家及作品。像齐白石的《祖国万岁》,徐悲鸿的《风雨鸡鸣》等,《风雨鸡鸣》这幅画构图简洁大方,用墨浓淡、虚实处理得当,栩栩如生的雄鸡神态昂首站立在风雨吹落之地,面向东方引吭高歌,大家都知道雄鸡往往是迎接黎明到来时才去鸣叫,而作者将雄鸡画在风雨之日鸣叫,暗示着当时黑暗的旧中国就要过去,表达了作者对光明追求的强烈向往之情。这样不仅使学生看到画中高唱的雄鸡,而且也理解了作者的深刻寓意,激发了人们奋起自强的勇气,以此唤起学生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

中华民族的艺术是悠久的,在课堂上让学生讲出自己所见所闻的我们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伟大作品,剖析作品所包含的深刻意义,使学生的思想与之相交融,由此产生共鸣,使爱国主义思想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升华、结晶。

三、在创作课中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学生创作的作品内容往往是他们自己在生活中的平凡小事

比如《堆雪人》《划船》等,对这些作品我采取几个方面的不同引导,使学生明确爱祖国、关心他人、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这些都是高尚的思想品德,并以此为出发点去引导学生进行创作,这样思想道德教育就得到了具体体现。我在确定《我帮妈妈做家务》

《假如我在敬老院工作》等这样的一些命题时,引导学生围绕这些命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大家纷纷表示要做一个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好孩子,最后我总结每天帮父母做一件小事,帮老人做件善事,让我们把言行付诸行动。通过这些命题画的创作使学生懂得要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百贤孝为先的道理。有时尽管收到的效果不是百分之百,但是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教育引导,就会使这种思想的传播与影响越来越广、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人民大众的关爱与支持,从而使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使道德教育在整个社会起到积极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随着十会议的胜利召开,我们将以三个代表,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十会议精神为契机,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干足干实,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把基本的道德思想教育贯彻到教学当中去,使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为民族、为国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锦文.当好课堂“主持人”,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美术课教学效果[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7).

美术教育思想篇4

【关键词】艺术审美;思政教育;主观能动性;引导策略

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宗旨,在于赋予学生正确的价值、世界、人生观念,究竟怎样令他们在相对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这部分教育理论内容,激活个体思维主观能动性,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的感知技能水准,这是值得一切教学管理人员深入思索的课题。相比之下,独特的艺术审美情趣,能够瞬间激活学生心灵,令原本单调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变得更加富有趣味性和人文熏陶地位,真正贯彻落实寓教于乐的理念,使得学习主体快速透过被动鸭架式吸纳角色转换到主动研习主体。相信长此以往,必将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提升,提供保障。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规划布置状况论述

尽管说思政教育任务和目标都已经足够清晰透彻,但是限于部分区域高校经济科技实力和教育理念限制,涉及以往鸭架式灌输模式无法予以根除,使得马克思主义一切活跃实际性思想变成单纯地理论教条内容,加上部分教育内容空泛落后,使得教育成果难以迎合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学生身心素质健全诉求。如思政教育内容的枯燥抽象现象,经常令学生无从渗透掌控,进而衍生出对该类课程的厌恶抵抗心态,涉及逃课、旷课行为广泛分布,对学生今后审美情感和人生发展前景都造成不小的威胁。

虽然说导致以上冲突迹象的原委众多,但是教学主体仍旧需要进行自我反省。具体便是快速树立起全心全意为学生教育服务的思想,及时联合计算机信息技术演示相关案例或是组织社会关键性话题讨论活动,保证既有教学引导模式和考核途径的灵活交叉性,使得以往优秀政治、艺术家的理论得以广泛推广传承,保证学生主体适应地位得以尊重,真正贯彻落实知行合一的教学管理指标。

二、日后我国艺术审美内部思政课程科学化渗透教学的策略解析

单纯拿《国际歌》为例,其凭借着雄壮山河、优美动听的旋律,将所有为民族解放自由而奋斗终身的人们内心得到激励,尤其是在单位音符、字词的灌输基础上,不单单赋予个体强大震撼的艺术气息,同时更引导着他们朝着更好的人生方向不断前行。此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融合手段,便是今后我国思政教育和艺术审美教育的核心切入点。而笔者更是结合个人实践经验,制定以下艺术审美中的思政教育控制策略:

(一)理清艺术审美和思政教育内容的关联特性

艺术能够清晰化映射出人民生活诸多细节,令学生个体精神需求得到全方位满足,保证自身思想情感和现实世界的缜密关联特性。相比之下,思政教育内容可以全面改善学生政治、思想和心理素质,令该类群体尽快树立标准健全的世界、人生发展观念,随时提升个人教育和管理技能。归结来讲,艺术教育注重表达的生动形象性,而思政教育倾重于概念阐述的合理性,因此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科学鲜明的指向关系。究竟如何将两类教学管理手段充分地融合改造,保证为学生人生提供标准化向导作用,这是现阶段摆在众多思政教育工作者眼前的一类重大使命。虽然说客观层面上,艺术审美和思政教育的内涵、操作形式存在较大差异,但是艺术审美的确能够释放出多元化思政教育实质性内容,同时思政教育更为艺术审美方向锁定,提供更为丰富的指导性建议。也就是说,二者在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借助艺术审美引导模式激发稳固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感知欲望

如今我国推行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往往倾重于口头说教形式,加上理论、抽象性过强且缺乏趣味性案例引导,使得大部分学生对该类课程产生较为强烈的抵触反应。面对此类状况,教学主体需要竭尽全力地将艺术审美要素和思政课程案例有机融合,借助图文和视觉艺术等新奇方式,激活学生主观感知心态,令其愿意参与各类和思政课程相关的艺术审美项目之中,之后结合个人储备的知识进行一切深奥的思政理论拆解探究,确保个人思想道德水准获得全方位升华改造,最终养成健康科学的学习习惯,为成为日后国家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断努力奋斗。如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内容灌输时,有必要利用艺术审美途径进行课程形象化、趣味性修饰,同时结合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现场演示操作,令学生注意力集中基础上,针对自身性格、行为习惯、人生价值观等进行潜移默化的修缮。唯独经过艺术审美和思政教育内容的完美渗透融合过后,学生思政教育和道德规范才能顺势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更加快速便捷地打开新时代我国思政教育的全新局面。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艺术审美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可以很好地将过往思政教育课程枯燥、乏味等刻板印象消除。长此以往,使得学生主体适应地位得到全面彰显,愿意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等途径吸纳更多的审美元素,以及思政课程内容,进一步今后人生发展理念和情感价值观健全化梳理,提供极为丰富的指导性线索。

作者简介:

谢园(1984-),女,山东省淄博市人,民族:汉。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思想篇5

论文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德与才欣赏评述造型表现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瑞士教育家斐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和能力。”①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包括。”②“一句话,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③由此可见,教育不但要培养受教育者的技能素质,还要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素养,换句话说,我们应该促进学生德与才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同志说过:“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四个现代化、面向未来,培养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在人的综合素质中,道德素质应该排在首位。一个道德素质差的人,即使他的智体美劳再好,对于社会来说也是一个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人。宋代的司马光曾对人的德与才作过精辟的评说:“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④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我们往往在注重学生技能发展的同时没有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它应有的位置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乃是师者的第一要务。这个“道”便包括做人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高尚品格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我们应该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一切的学科当中。我这里所说的思想教育,包括文化情境教育、健全人格的教育及审美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美术的功能有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等,其中,教育功能便包括思想教育。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中贯穿思想教育呢?根据美术教学以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为主的特点,在中学美术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一是在欣赏评述课,二是在造型表现课这样两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即通过欣赏评述美等审美教育和表现美等课业实践来实现,开辟一个贯穿思想教育与继承发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新天地。本文旨在从美术课教学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欣赏评述课和造型表现课,来探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欣赏评述课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欣赏评述课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是通过中外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评述,让学生基本了解中外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使他们对祖国和世界极其丰富的历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中学美术教材中的欣赏评述部分,有大量的中国历代以来各种代表性的工艺美术作品、绘画作品、建筑,及图片资料,如各种陶器、青铜器、雕塑作品、汉画像石砖、故宫、长城、各种壁画、帛画、版画及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作品等。这些素材中,具有大量的内容蕴含着爱国思想情感因素,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揭示教材的内在思想性。在教学中,应首先围绕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作品有关的爱国主义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进行分析,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领会东方文化的骄傲——我国历代美术作品自信、豪迈、博大、精深的艺术所孕育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人教版浙江省新教材初一年级第一、第二册分别有《鸟语花香》和《诗情画意》两单元中国画课。我们在欣赏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时,应该提醒学生注意画上提的诗:“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表现了一个文人的高尚气节和不与当时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爱国情操。清郑燮的作品《竹石图》中有一首他自己写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扎根原在乱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可以通过对这副作品的欣赏评述来引导学生,我们应该具有像竹子那样坚韧的意志品质。中国画非常注重借物抒情,梅的傲雪,兰的高洁,竹的虚心,菊的坚韧,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素材。在对西画的欣赏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把思想教育贯穿其中。如:通过对《蒙特芳丹的回忆》等风景画的欣赏,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对《枪杀起义者》、《马拉之死》这一类型作品的欣赏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反动势力的憎恨;《戈尔尼卡》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有力控诉;《大卫》是对英雄和正义的赞赏……。通过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热爱祖国悠久的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美术,热爱世界优良的多元文化,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加深对中华民族及世界优良的多元文化的热爱。同时,欣赏教学可采取多种形式,如结合挂图和课本图片及平时收集的史料典故进行分析讨论,可以运用投影仪放映幻灯片展示并作简要讲解,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和画展等,使欣赏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教学方式,始终落实在深化思想教育之上。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应该注意文化情境的穿插,比如我们在欣赏八大山人的《荷花小鸟》,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画中的小鸟是单脚独立、白眼向天的呢?教师如果不解释清楚,讲明作品的文化背景,学生永远也无法明白个中道理。若是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下朱耷的身世及其孤标傲世的性格,学生便不难理解了。初二年级第二册一堂《公益海报设计》课。这堂课可以分为欣赏和设计两部分。其中的一些优秀作品如《未来水杯》、《树债树还》,我们可以向学生列出世界十大环境问题,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又能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在欣赏国外的许多雕塑作品时,我们会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人体雕塑。学生在欣赏时可能会因害羞而不愿欣赏。这时,我们应该向学生解释:欧洲文明源于古希腊文明。古希腊人认为人的身躯是大自然中最完美的艺术品;既然是最美的东西,为什么不把他展示给人看呢?出于这种观点,古希腊人甚至在他们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运动员都是不穿衣服的。通过这样的文化情境穿插,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美的理解,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转贴于

二、造型表现课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造型表现课也就是技法课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则主要通过美术作品的临摩、写生与造型表现等课业实践,使学生基本了解和初步掌握美术形式的主要特征和技能技法。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物象的理解、感受和想象进而来临摩、塑造形象过程中,培养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和良好的审美情操、健全人格。中学美术技法教学中,教材要求对学生安排一定内容的临摹、写生、创作等课业实践,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很好时机。在课业实践方面,学习中国画是广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绘画种类之一。中国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在材料、题材和技法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中国画技法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中国画艺术特征,在传授基本技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具体的临摹或写生实践。如在辅导临摹某一作品或某一实景写生时,教师可围绕作品外在的形式美、围绕其写生场景,结合直观演示向学生讲解中国画艺术特色及其技法特点。着重指出中国画十分重视对事物本质的表现,讲究形式美;塑造形象以线条为主,尤其重视用笔用墨;构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并十分注意画面空白的运用;同时强调文学、书法、篆刻与绘画的有机结合;在创作过程中,从观察生活、研究事物到表现形式上都有它独特之处等要点。通过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对中国画艺术特点有较深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从艺术角度来加深理解、掌握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及技能技巧。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被中国画特有的艺术魅力所折服;他们的艺术感受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从而激发出对传统民族美术热爱的浓厚感情,同时也激发起极大的学习热情。这样,学生既受到了思想教育又能兴趣盎然地投入临摹与写生。有些作品本身就是很好的教育题材,如《狼牙山五壮士》、《艰苦岁月》、《开国大典》等。素描课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但又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达·芬奇画蛋的故事来告诫学生:人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坚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在美术欣赏评述课与造型表现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途径是十分广泛的,还可以在雕塑、工艺、年画、书法等方面广泛进行。那么,如何根据美术课及其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深入钻研教材、体现教学层次、重视情感激发、创设教学情景,寓思想教育于美术教学之中,提高课堂教学和思想教育实效,这是我们每位美术教师都应该重视的。

注释:

①、②、③摘自《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主编

④摘自《资治通鉴》第一卷周纪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参考文献

[1]赖志奎,方善森主编.《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杭州大学出版社.

美术教育思想篇6

美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审美体验使人的情感达到感性与理性、个人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而进入生存的自由境界,它的内容是由美感和崇高感两方面所构成的。前者给人的是亲和感、爱悦感;后者给人的是震撼感、敬畏感,它表现为人面对艰险所表现出来的自强、无畏的精神。懂得思考,才会懂得审美,全面实施审美教育,对于培养艺术院校学生良好的理性思维和健全的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美育在艺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1.通过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说“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心灵也就因而美化”。“美”对人的情感的陶冶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因为美感作为一种趣味判断,虽然是由感性对象直接引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但又与感觉的快适不同,它所维系的常常不是对象的实体,而是对象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美育正是依靠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来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效仿中的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教育,通过情感的变化来分辨美丑,自觉地趋善避恶,实现道德的升华。

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艺术院校学生比普通高校学生更容易受到冲击,因而思想工作者若不对其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导致其社会风气、道德情操的滑坡。而美育则是一剂精神良药,在审美教育中,它并不强求学生必须如何做事,而是通过提供某种审美理想、范本,感召他们应该如何行事,当学生的审美情趣与道德认识相契合并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时,审美情感也就自然地内化为一种行为动力,驱动道德认识、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向道德行为转化。这种道德行为一旦成为定势,就会对道德意志的形成产生推动作用。因此,审美教育可以辅翼道德,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2.通过美育培养学生崇高的人生信仰,帮助学生抵御低级趣味的东西

美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追求美的理想的生活。审美理想是人们在生活中所追求、向往的一种完美的生活境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审美教育,可以从崇高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图景中发掘美的内涵,美的理想,使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自觉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而审美修养的过程就是发展人生价值的过程,从而使人更加珍惜和热爱人生,且可以摆脱生活上、心理上的种种困扰和烦闷,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保持崇高的志向,获得精神上的平衡。

社会上一些腐朽的思想文化和丑恶现象对缺乏审美体验的青年学生具有很大的诱惑,可能导致一些人在审美追求上误入歧途。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尤其需要具有更高层次的审美修养,因为自身就是美的表现者和创造者,帮助他们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形成美好的生活情趣和崇高的人生信仰,学会用美的尺度去塑造文明的生活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审美修养,也就在能够在相应程度上摆脱低级趣味,心灵受到了美的净化,精神上就有了更高的追求,生活、娱乐的格调也随之提高,生活内容也就更加丰富多彩。

二、如何在艺术院校进行美的教育

1.展现教育工作者的人格美

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具备人格美,就应从四个方面努力:第一,培养与教育使命相适应的思想品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和埋头苦干建功立业的思想;要摆正利益观,耐得住清苦,严于律己,品行端正,做一个“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有德之士;要以身作则,为人先行。第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理论水平。理论素质是道德认识和气质涵养的基础。第三,具有良好的能力结构,如调查研究、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等等,能够把丰富的知识自觉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第四,风趣幽默,刚柔相济。同一件事,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就不同;同样,不同的人和事,用同一方式处理,也会把事情弄糟。因此,艺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处理学生的具体问题时,要有热情、有策略、有分寸、有弹性,特别要因人因事而宜,语言要风趣幽默,在谈笑中使学生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感染。

2.运用美的事物去培养审美、激励对的美追求

(1)注重培养文明习惯。美的事物往往把不可言状的情感变成一种向上的精神力量,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休息时间在校园广播站播放一些优美的歌曲,在学校的电视台播放一些文明行为、公益广告等,潜移默化中树立了美的标准。

(2)美化校园生活环境。良好的环境对缔造人的美好心灵有着熏陶和感染作用。大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校园环境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有着直接的影响。美化校园自然环境,一是可以使学生怡情悦目、精神振奋,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二是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需要通过师生的劳动创造和保持,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养成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提高社会公德水平。

(3)利用活动熏陶。结合大学生活泼好动,希望多方位发展并反对空谈的心理需要,思想工作者需要注重采用寓教于乐的熏陶式教育,把教育内容艺术化、文学化,使学生在各种轻松、愉快、高雅、富有艺术性的活动中受到美的感染。如开展影片赏析活动,用一些优秀的电影去打动和感染学生,以及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哲理的启迪、心灵的感染、精神的升华。

美术教育思想篇7

关键词:朱光潜;人生艺术化;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B83-09;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250-02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1932年出版了《谈美》一书,书的最末一章“慢慢走,欣赏啊”,其副标题是“人生的艺术化”,这一命题是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的枢机,它意在宣扬一种完美的人生理念,展示一种超凡的人生境界。

在风雨如磐的20世纪上半叶,“人生艺术化”的美学思想缓解了当时国人的精神苦闷,给他们提供了“避风息凉”的处所,应该说,朱光潜的“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意义。今天朱光潜写《谈美》时所处的那个年代,离我们越来越久远了。然而他当年提出的“人生的艺术化”美学命题,却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凸显出积极的现实意义,对我国当前的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借鉴作用。

一、审美教育应以塑造完整的人为其宗旨,着眼于人格的整体性和个性的丰富性

审美教育的对象是一个完整的人,首先就在于其是否具有完整而丰满的人格。朱光潜多次强调人的完整性,在早年的《谈美》中他指出:“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把它分开来看,我们说某部分是实用的活动,某部分是科学的活动,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动,为正名析理起见,原应有此分别;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他们虽是可分别的而却不是互相冲突的。”人的心理活动分为知情意三部分,三者应该统一于完整的人生中。“健全的人生理想是人性的多方面的谐和的发展,没有残废也没有臃肿。譬如草木,在风调雨顺的环境之卞,它的一般生机总是欣欣向荣,长得枝条茂畅,花叶扶疏。”

朱光潜的审美教育思想的落脚点始终是在个体完整的人格培养上,他所强调的人格健全是从人自身完整发展的角度来谈论的,朱光潜的美育思想才真正是从个体个性和自由发展的角度来出发的。人格完整性和个性丰富性的获得是以自由教育和个体教育为基础的,这是朱光潜的美育思想超越于同时期的美育家之处。

那么,目前我们审美教育最根本的意义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促进个体的生命和谐发展,我这里所说的“生命和谐发展”,用美学的语言来描述,就是指在求美、求真、求善的基础上,让个体发自内心地深刻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并抱着正确的态度和运用正确的方法积极投身到审美实践活动之中,依靠生命的自主活动亲历美的陶冶,不断提升美的水平。

二、审美教育应以情感教育为中心,强调美育的情趣性

目前,教育体系特别是以逻辑思维和知识积累为主导,又十分强调道德的约束,这使得道德自我在行使权利时,总是把个性情感过多地管制起来,或使之服从于普遍的现实原则。理智自我排斥个性情感,因为逻辑思维总要求把对象的丰富性和个别性抽象掉,把主体的情感抑制住。而在审美教育活动中,审美主体以感性个别的非概念形式为情感的充分表现提供了机会,进而使人的性情得以解放。这就意味着它超越了道德自我和理智自我的压抑性而实现了感性自我。同时我们必须明确,审美的道德性或超道德性不是反道德或不道德,审美的非理智性也决非反理智或非理性。实质上,审美的情感解放不仅对道德与理智无害,而且对它们的发展有利;另一方面,真正的感性自我是与道德自我和理智自我相互协调的。

朱光潜强调审美教育的主体体验方面,强调审美情感的重要性,在他那里,情感在美育中的生命力,取决于个体的生生不息的审美体验,而这正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过程,审美体验的独特意味则构成了审美教育过程中一个趣味之源。因而审美教育亦是充满情感的趣味教育,即然是趣味教育,那么就要求充满趣味。它主张通过审美实践,尤其是通过艺术创造和欣赏,教人将审美经验推广到人生世相的方方面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将审美教育过程趣味性作为美育现代性的课题就不仅是美育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也是美育发展的一般规律。

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是以审美对象激发出个体的审美情感,使其通过亲身的情绪体验,以此获得心理的满足和情感的共鸣,这一点与道德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功效。审美教育并不只是说教,也并不关心说教的效力,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积淀。人们常说审美教育是以美感染个体,以情打动个体,这种情感性正是审美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审美教育是靠情感来打开个体心灵之大门,使其在情感上感到舒畅,既能给其以快乐,又能使其得到陶冶。生动的形象、道德情感的参与,使个体的精神境界得到净化,不再具有明显单纯功利的实用性。情感是美感的故园,美感使个体超越了世俗,从而提升整个心灵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就是说,在操作上,审美教育靠近道德教育,但审美教育不是靠说理取胜,而主要是情感式的。

三、审美教育应是“人生化”的审美教育观或生命教育观

审美活动与人类的生命活动有着内在的联系。审美活动之所以能够进行,所依赖的一个重要的潜在条件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具有能够感知对象,传递情感,进行想象与理解活动的生理、心理机制。这种生理、心理机制正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这种全身心的活动,本身就是人的整个生命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审美需要也是人的生命的需要,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人类如此地钟情于美、追求美、创造美,说到底是为了自身的需要,因为审美追求是对生命的追求,审美创造是对生命的创造,审美热爱是对生命的热爱。一个对生活失去信念的人,厌恶生活的人,是不会去热爱美、追求美,更不会去创造美的。

审美还可以达到人的自由实现。“审美”是一个广阔的领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描述或界定它。但是,它在根本上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这不仅仅是由于人的最基本活动是生存活动,而且还由于“审美”的终极意义在于人的人生价值。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其基本意义应该是从“审美”这一基点生发开来,所以审美教育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审美”。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把“审美”看作是一个主体性范畴与教育有机地融合,也就是要把审美的价值转化为一种教育资源,因此,“审美”应当是审美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一方面,从人自身这方面来讲,只有人才需要审美,审美只是人的审美。因为审美是人生命活动的必然需要,它从属于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需要是作为完整的人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需要,是人的永恒追求。另一方面,从审美的总体特征来说,审美本身与对自由境界的追求是无法分离的。因为审美集中地体现了人的主体性活动,以特殊的方式使人冲破心灵的束缚,引导人走向广阔的天地,特别是审美能给人以活的生命:自愿且能动,沉入且超越,使人的创造力得以全面的发挥,是以幻想的形式对人的可能生活前景的充分肯定。由此,我们可以说审美是人的自由实现的一种方式。

所以,审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和生命教育,是施教者按照一定时代和社会的审美意识和标准,借助于各种各样的审美媒介,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具体的审美活动向审美个体施加审美影响,同时激发、培养、引导个体积极投身自主的审美实践活动,让美的感染力和召唤力来愉悦、陶冶、净化、提升个体的情操和心灵,从而塑造其完美的人格,启迪其丰富的智慧,健全其壮实的体魄,促进其生命在真善美统一基础上不断和谐发展。

总之,对人生艺术化的强调,即是对人的强调。换句话说,“人生的艺术化”,既是我们进行审美教育的宗旨,也同时是我们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的手段和原则。作为审美教育的宗旨,“人生的艺术化”体现了朱光潜审美教育思想中人本主义因素,将个体的人置于审美教育的首位,关注个体的精神生存状态,注重个体生命意识的培养。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他不仅注重审美教育的结果,更注重审美教育构成的艺术化,将美的教育放到生活中去,从生活走向艺术,从艺术回到生活,达到“美化人生”的目的。朱光潜的这一“人生的艺术化”思想,蕴涵着人生和艺术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艺术源于人生,作用于人生。提倡用艺术去美化人生,实际上也就是强调审美教育对个体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即审美教育不仅是认识美的教育,而且是创造美的教育。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审美教育建设极具启示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光潜全集[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2〕朱光潜.谈美[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陈建翔.现代美育与人的生命节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11).

〔4〕童庆炳.审美是人生的节日[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0(l).

〔5〕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美术教育思想篇8

1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是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教师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抓住思想教育的契机,激发爱国之志。在美术教学中应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的道德情感与美术学科教学有机的统一起来。如在教授学生学习中国画这些课时,我告诉同学们,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只有中国才有的,这个画种用笔、墨、纸、砚及绘画技巧方面都很特殊,使世界各国的爱好者争相学习。还通过欣赏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等世界知名大画家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其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又如,在进行敦煌石窟艺术的专题欣赏课时,展示古代丝绸之路上这颗璀璨明珠的独特地理环境和相关人文知识,并着重介绍莫高窟艺术,同时向学生讲述藏经洞的发现和大批文物被掳走的海外的伤心史和王道士变卖敦煌文物的卑劣行为,这一切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愤慨,而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大量文物保护不力,也是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受欺的道理。于是学生们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2在美术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是指引导学生热爱、关心集体,以集体利益为重的教育。在社会主义国家,它是衡量人们道德行为的基本标准,是调节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内容有所不同。在现阶段,就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懂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正确处理三者利益关系,不是不要个人利益,而是把三者兼顾起来。

大家知道,社会性是人类的最本质和最重要的属性之一。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适应社会的人。如今,独生子女多,他们一般都是在较优越的环境中成长,更多的经验是他人为自己服务。因此,要利用集体这块阵地很好的塑造下一代,使他们关心的重点由"自我"转变到"他人"和""社会"。美术教学中体现集体主义思想的作品便可在审美的过程中完成道德情感的升华。

如在《赛龙舟》的美术教学中,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龙舟制作比赛,每个小组成员各负其责,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团队,每人都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各组都有自己的口号和队名。制作过程中组员分工制作龙舟,通过团队协作共同完成比赛,结尾展示时队名的阐述,口号的响亮,龙舟的展示让学生耳目一新。无疑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集体的成就感也会加深大家的凝聚力,从中也能体会美术作品所要赞扬和歌颂的主题精神。

3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优良品德的教育

在美术史上,记载着一些画家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画家的高尚品格。如画《墨梅图》的王冕,是元代末年著名的诗人和画家,才华横溢、德高望重。元朝统治者想拉拢他给它官做,但他拒绝合作,情愿做隐士。他的画反映了对黑暗现实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表现了自己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又如清代的郑板桥,曾在山东做了12年的七品县令。与其他贪官污吏不同,他关心百姓疾苦,常为民请命,因而得罪上司,不得不弃官回扬州卖画为生。他画的大都是竹、兰、菊、石,能较好的描绘客观对象和自己的主观感受熔铸成动人的艺术形象,体现出一种欣欣向荣而又兀傲清高的精神。他在做官时画过一幅《风竹图》,上题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令,一枝一叶总关情。"类似这样的故事那多,如宋末郑思肖的"无土的兰花"、李唐画《采薇图》等,绘画背后隐藏的故事都有做人的道理,画家的高尚人格绽放的道德光芒通过他的艺术作品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心灵的触动。

4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教育

生命教育的实质就是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体验生命的美好,善待生命的过程,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而艺术是人类的情感符号,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比语言更能表达人类情感,对于生命的主题,艺术教育更能激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理解。

如在鉴赏《加莱义民》时,作品展现了英法百年战争时期,残酷的战争场面、加莱城危在旦夕、六市民英勇赴义……特别是六市民的人物形象,学生在探索中自然会领悟深刻的生命的意义。

再如介绍世界著名画家时,像梵高的自画像,深入到梵高的内心世界中就可以理解他为什么黄色和蓝色的强烈对比,为什么线条越来越旋转扭曲、越来越粗野狂暴?在欣赏和逐步的了解中学生也会渐渐的读懂梵高苦难而短暂的一生,知道梵高和提奥那让人感动的手足之情,更看到了一个生命的张扬、痛苦、不朽。

热爱自然环境,自然与我们同在、我们与自然共生共存,爱护我们的自然环境、节约资源这些思想和主题在我们的美术作品中都有倡导和表达。在上《生命之源》、《沉重的纪念》、《我们爱和平》等课时,通过让学生欣赏自己动手制作的环保和反战招贴画,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热爱和平的重要性,道德感更增强了学生爱护自然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使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5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众所周知,当今青少年最大的心理问题,就是麻木冷漠。感恩励志教育深入挖掘人性的本真,引导人们反思自己,激发人们自我发展的要求,使孩子们麻木的心灵、蒙昧的良知得以警醒。

学会知恩、感恩。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这就是感恩教育。

美术教育思想篇9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包括生活化教育理论、创造教育的方法-“六大解放”、师德思想,其中生活化教育理论的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倡导的是把生活与教学进行实际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教育的方法-“六大解放”的内容包括:解放儿童的双眼、解放儿童的大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它倡导的是让幼儿自己来进行思考、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师德思想指的是:教师要对教育事业有赤诚之心、教师要热爱学生,爱满天下、教师要友善同事,团结合作、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师德思想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强调教师始终热爱自己的职业,并具备奉献精神,为教育事业做贡献。

二、陶行知思想下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如何教学

那么在陶行知思想下,幼儿的美术教育活动应该如何进行呢?教师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一)美术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育是陶行知思想下的一大理念,在传统的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美术的生活化,总是拿出一个模型来让幼儿进行临摹,这种教学的模式无法让幼儿意识到生活的艺术,所以,教师一定要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实现幼儿美术教育的生活化。举例而言:在教幼儿进行花草树木的绘画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学校周围的小花园里去观察每一朵花的颜色、形态,每一棵树的高度、叶子的形状、枝干的多少,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进行实地观察,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绘画,这样的形式就是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它提倡教师把教学与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切实让幼儿体验生活中的美。

(二)以幼儿为教学的主体

很多美术教师认为幼儿没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他们是无法独立完成一幅美术作品的,他们更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所以作出来的绘画可能与实际不符。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导致一部分幼儿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包办一切”,幼儿需要什么颜色的画笔、每一笔应该怎么下手都要横加干涉,这样的教学形式泯灭了幼儿的天性。所以在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幼儿为教学的主体来进行,首先在幼儿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时教师不要过多干涉,幼儿可能会认为蓝色的花儿比红色的花儿更好看,绿色的湖水比蓝色的湖水更动人,教师不要去干涉幼儿的这种思想,而是积极引导幼儿进行自由发言、自由畅想,充分开发幼儿的大脑,唤起幼儿的审美意识;其次,教师在幼儿进行美术绘画时也不能干涉太多,例如在引导幼儿进行绘画时有的幼儿可能会把小草画成紫色的,会把人的头发画成绿色的,教师不要去指责幼儿画图的不准确,可以尽情发挥幼儿的天性,让幼儿通过美术创作来发散思维。所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讲,教师在绘画过程中一定要以幼儿为教学的主体,解放幼儿的天性,提升幼儿的美术意识。

(三)教师要切实改善自身的行为

在传统的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不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幼儿所造成的伤害,很多教师会以“你这样画是不对的,这个太阳的位置怎么会在小草的下边呢?”类似这样的语言来批评幼儿,导致很多情况下幼儿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对待美术,因为自己所创作的绘画总是被批评,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失去了美术学习的兴趣,所以,在陶行知思想教育模式下,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行为,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另外,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额,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师不注重自己的行为,随地乱丢垃圾、破坏环境,导致幼儿模仿教师的行为,殊不知我们大自然也是一幅美术作品,教师的这种行为只会使得美术的教学失去了原本的效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身品德的修养,提升幼儿的美术学习能力。

(四)利用游戏提升幼儿的美术兴趣

陶行知教育思想提倡趣味性教学,也就是让幼儿在身心愉悦的情况下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来吸引幼儿的美术兴趣呢?游戏化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幼儿阶段的学生听不懂那些大道理,如果教师一味地让幼儿端端正正坐在教室里进行美术学习的话可能教学的效率并不能得到提升,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来提升幼儿的美术兴趣。教师可以开展一个“我爱绘画”的小型比赛,让幼儿随意进行创作,画自己想画的东西,并最终把幼儿的作品一一列举出来,小朋友??可以随意进行投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对于被喜欢数量最多的作品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奖励。幼儿阶段的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都比较强,这种教学的模式能够吸引幼儿的美术兴趣。

三、陶行知思想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美术教育思想篇10

【关键词】高中美术课堂;渗透;爱国主义思想;道德情操

美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在美术课堂总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教师的光荣使命本人通过多年的美术教学研究,认为要想在高中美术课堂上渗透爱国注意思想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了解美术发展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国美术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我国历代美术作品自信、豪迈、博大、精深的艺术孕育着伟大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它的每一发展历程都孕育着我们伟大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中国美术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无论绘画、雕塑、还是工艺美术,都受到了世界各个民族的喜爱,受到各国人民的高度赞扬和评价,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我在教授学生中国画这些课时,我告诉同学们,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只有中国才有的,这个画种用笔、墨、纸、砚及绘画技巧方面都很特殊,使世界各国的爱好者争相学习。在美术作品教学中,我还通过欣赏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等世界知名大画家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其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名中国人确实应该感到自豪,但在自豪的同时更应很好地继承并发扬光大,从而加深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以次来激发学好美术的动机,树立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理想。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优秀作家、优秀作品进行爱国教育

优秀的作品使学生从中获得审美喜悦,如同艺术再现世界,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例如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教师可引领学生通过其构图与色彩,体会作者创作该作品时溢于言表的兴奋心境,感受其构思的宏伟气魄,还原作者对于中华民族永远站立起来的信心与骄傲,进而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美术欣赏的内容包含很多,有绘画、雕塑、书法、摄影、建筑艺术等等。在欣赏课教学活动中,除了让学生有直观上感受外,提高审美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表现进行深入挖掘,揭示其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欣赏以及教师对艺术作品生动仔细的讲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得到了心灵上的升华。如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中国现代美术》这两节欣赏课时,应该清楚地让学生感受我们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促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了解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优良的艺术传统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而我国现代的一些美术作品大多跟随时代的脚步,鲜明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如《血衣》、《流民图》等绘画作品,画家们在作品中表达了深刻地思想内容,反映了我国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时代精神,通过分析画中人物的特点及艺术特色,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热爱自己的祖国,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2.利用我国著名画家的历史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结合革命历史名画,介绍画家的故事。优秀的历史名画是进行爱国主义的好教材,介绍他们为追回国宝不惜重金,倾囊借债的爱国行为,不为高官厚禄而移其志的民族精神。例如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等。

徐悲鸿是我国艺术巨匠,也是杰出的美术教育家。他在法国留学,当时中国人在法国广受歧视,徐悲鸿参加一次聚会时有个西方人闯进来对当场的留学生说你们中国人都是蠢材,就是上天堂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徐悲鸿大怒,义正言辞的训斥了对方,并约定和他比赛,一年后他的作品《悲惨世界》震惊了整个西方画坛,那个家伙被迫道歉。他先后在圣蒂尼克坦和加尔各答举行画展,所得款项均捐献祖国救济难民。1941年先后在吉隆坡、槟榔屿、悒保3个城市举办救灾画展,热爱祖国的华侨竞相抢购,所得10余万元美金全部捐献救济难民。

他的油画代表作《田横五百士》,画面描绘了田横与五百战友决别的情景,他面容肃穆,眼睛里没有凄婉、悲伤,而是闪着凝重、自信、坚毅的光芒。壮士中有人沉默,有人哭泣,有人愤怒和反对他离去。整鞍待发的马立在一旁,不安地扭动头颈,沉重的白云浓郁,地低垂着,整个画面呈现了强烈的悲剧气氛,表现出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鲜明主题。

人们都知道悲鸿善于画马,他喜爱马的善良、勇敢、勤劳的性格,常常藉马抒怀,正如他画鸡或画其他动物一样,用来表现自己的悲哀、忧郁、希望和欢乐,而这些感情,又是和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解放前,他画马常题写:“天涯何处寻芳草”、“哀鸣思战斗”、“此去天涯将焉托”。解放后,他欢快地在奔腾的骏马上题写: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表现了他为祖国的崛起而兴奋和鼓舞的心情。

美术课堂教学,通过讲述一些画家的历史事迹,帮助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人民艺术家的敬仰和爱戴。进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3.利用文物史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物史迹,万里长城、敦煌壁画、兵马俑、故宫博物等其中无不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参观或介绍这些文物史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同时,欣赏教学可采取多种形式,如结合挂图和课本图片及平时收集的史料典故进行分析讨论,可以运用投影仪放映幻灯片展示并作简要讲解,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和画展等,使欣赏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教学方式,始终落实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之上。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切合作品教学

美术是一门艺术,美术教学是艺术教学。而艺术教学就更需要讲究教学的艺术性。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存在美术教学“专业化”的倾向,造成“只重视技能,忽视了思想教育”、“只见技法,不见思想”的现象。如在欣赏《艰苦岁月》雕塑作品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把雕塑作品的图像投在大屏幕上,配上和缓的音乐和解说。这样雕塑作品那种反映革命战争年代,游击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表现革命战士在极端艰苦的物质生活和生死考验面前,仍然对革命抱着坚定的信念,向往美好未来的高贵品质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学习革命前辈那种不怕苦、不怕牺牲的精神,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有骨气的祖国英杰的无限敬仰之情,并且下决心向他们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学习《开国大典》时教师先剪辑有关《开国大典》的影视资料片段,首先让学生目睹开国大典的伟大历史场面,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健步走上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天安门广场万众欢腾、载歌载舞、盛大的阅兵式,威武、雄壮的场面。通过片段学生不但对作品的内容美容易理解,而且对其形式美的认识也会达到一个更深的层次。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爱国情操。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途径是十分广泛的,除在美术课堂上落实外,还可以在雕塑、工艺、年画、书法等方面的传授方法上广泛进行。我们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竭力去开发我们身边的美术资源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树立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张岩.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思考[J].教学导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