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物藏品管理办法十篇文物藏品管理办法十篇

文物藏品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7:36

文物藏品管理办法篇1

[关健词]博物馆藏品管理动态化管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还存在着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还较低。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博物馆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笔者认为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根据自身特点实行管理创新。而藏品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一、坚持规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根本

博物馆的主要活动是藏品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务。其中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1.藏品来源。藏品来源的信息资料应该尽量详细。

2.移交入馆。填写文物移交清单,附详细的背景资料,清单只要记载这些文物的不可变特征即可。

3.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

(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4.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5.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即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

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1.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2.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3.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4.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

5.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

通过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态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1.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2.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3.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4.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博物馆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现已成为人民群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从根本工作抓起,努力提高藏品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水平,才能在新形势下推动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才能把我国每一座博物馆都建设成为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课堂,都建设成为展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前进的方向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1]《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二章.1989.

[2]《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总则,第三条.

[3]陶洁,李春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南方文物,2003,(3).

[4]王建平.论藏品信息管理.中原文物,2003,(4).

[5]鲁宁,周劲思.动态藏品管理工作刍议.中国文物报,2005.

文物藏品管理办法篇2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管理

中图分类号:G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262-01

早在20世纪初,实业家张謇创建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院)。从此宣告我国博物馆的诞生,随之藏品管理工作也应运而生。张謇在创建南通博物苑时,就已提出自己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理论观点,他认为文物的搜集途径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尽出其历代内府所藏,以公于国人”;二是鼓励“收藏故家出其所珍,与众共守”。对文物的搜集范围,他主张“纵之千载,远之外国”,古今中外都要广事收罗,“外而欧、美、澳、阿,内而荐绅父老,或购或乞,期备百一”。藏品收藏要“室中宜多窗,通光而远湿。庋阁之架,毋过高,毋过隘,取便陈列,且易拂扫”。对于文物要妥善保存,按藏品性质分为历史、自然、美术三部分。每件物品都要“条举件系,立表编号”,并提出做好藏品的编目、著录工作。张謇还亲自为博物苑的藏品考证渊源,鉴定真伪,评论价值,并外请专家参与此事。对藏品库房,张謇提出要“严管钥,禁非常及其他种种之有妨碍者,均当专定章程期限遵守”,藏品管理人员的分工要有专人“专掌图表册籍报告之事,其管理章程当别事”。张謇对藏品管理相关方面的理论阐述,是对我国近代藏品管理理论的首次论述,开了藏品管理理论研究的先河。

1925年在北平(今北京)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它以原清宫所收藏的历代艺术珍品,及其遗留的历史文物为藏品,开展了陈列、保管工作,从1925年到1932年,对文物开展了点验接收、建立库房、建立藏品账目、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以及部分文物的修复、审查鉴定等项工作,使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保管工作初具规模,从而奠定了我国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基础并使其初具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文博事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和热情支持,先后颁发了一系列有关博物馆工作及文物藏品管理方面的条例、法规,使得博物馆事业有了很大发展,藏品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首先进行了藏品清理整顿工作。初步建立了保管制度,设专人负责,专库庋藏,藏品安全得到了保证。1956年召开的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对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到1964年,全国文化系统博物馆已发展到228所。《博物馆藏品保管暂行办法》(草案)于1962年3月颁发,这在当时不仅对指导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有积极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把藏品管理的理论向前发展了一步。

从1966年到1976年博物馆事业及藏品管理工作处于停滞状态,许多博物馆被取消或关闭,博物馆的珍贵藏品及一些重要历史遗迹、古代建筑以及散存于民间的大量私人珍藏的文物遭到严重破坏,博物馆事业和藏品管理工作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

1976年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博物馆事业及藏品管理工作从此走上了全面恢复和发展的道路。1978年颁发的《博物馆藏品保管试行办法》和《博物馆一级藏品鉴选标准》,使当时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是全面恢复藏品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国家文物局还相继颁发了《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文物工作人员守则》、《关于拍摄文物的几项暂行规定》等,文化部和公安部还共同制定了《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规定》,这些法规和条例,从不同角度出发,对藏品管理工作做出了具体规定,使得广大的藏品管理工作者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也是党和国家对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高度重视的体现。是广大文博工作者长期以来对藏品管理理论和实践工作不断研究和探索的结果。

为了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建国后国务院先后两次公布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并于1982年颁布了建国后第一个关于文物保护的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该法明确指出了在我国境内受国家保护的文物范围,并且强调各博物馆及文物收藏单位对所收藏的文物“必须区分文物等级,设置藏品档案,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一些省份还结合本省具体情况,制定了本省的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和条例,加强了藏品管理的工作实践,使各博物馆的藏品管理工作得到稳步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科学化,1986年国家文化部颁发了《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把藏品管理范畴进行了更广泛的扩展,提出“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的责任”。《管理办法》还对保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同时还形成的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

这一时期在藏品管理理论方面取得了另一成果,就是文化部颁发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它是我国第一个系统而又全面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对改变全国各地文物藏品定级中的混乱状况,加强藏品的科学管理均起重要作用。

管理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实践工作也成就硕丰。首先体现在藏品数量的迅速增加上;其次是藏品的保管设备和保护技术有了很大的改善;第三,加强了文物鉴定工作,成立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开展了古书画的全国巡回鉴定工作;最后,藏品管理实践工作在这一时期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全面的藏品的整顿工作。1989年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关于馆藏文物清库、登记、建档工作的意见》,各地博物馆都相继开始了建立藏品的总登记帐、编制藏品登记卡,建立一级藏品档案等工作,目前,这项工作还在进行中。藏品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藏品的数字化在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其一,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其二,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其三,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其四,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文物藏品管理办法篇3

[关键词]县级文物保护管理所;文物保护;藏品管理

[中图分类号]G26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89-02

县级文物保护管理所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珍藏着大批的文物藏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自然的剥蚀、人为的损伤,文物变质、破损,日常管理中的拿取、移动都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如何保护和管理好这些文化遗产,是基层文物工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

一、县级文物藏品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藏品保护硬件条件差

文物需要通风、干燥、清洁的保存环境,而大部分县级文管所的藏品保护管理条件都比较差。一方面,长期以来没有像样的库房,虽然大部分库房是砖混结构,但离标准库房还差得很远;还有的利用旧房改造成库房,库房建设或改造时未考虑文物防震、防雷、防虫、防潮、防干、防光和防尘等方面的因素。藏品就地存放,远远达不到保护的要求。另一方面,设备、设施老化,有的甚至缺乏一些基本的保护设施。没有藏品专柜,文物堆在一起,更谈不上使用囊匣保护;字画也是随意堆放在柜子里,平时投放几粒樟脑丸了事,未采取其他保护措施;一、二级文物也无保险柜存放。在防火、防盗方面缺乏必要的考虑。近几年来,由于防火、防盗设施不完善造成的文物损坏现象屡见不鲜。

(二)藏品保护资金严重缺乏

经费不足一直是困扰文物保护和阻碍文物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的地方并未将文物的保护与管理严格按照文物保护“五纳入”的原则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入。由于没有资金投入,地方财政不向文物事业倾斜,馆藏文物的科学保护问题尚无法解决,也就谈不上投入更多资金到文物征集工作中。

(三)藏品保护技术手段落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馆藏文物自然损坏和人为损坏严重,而县级文物保护管理水平有限,加上现代化保护技术水平差,对馆藏文物的保护停留在死看硬守、防虫防潮的工作层面;对馆藏文物管理中遇到的特殊问题找不到合适的处理方法,特别是文物修复和复制中遇到的种种棘手问题没有设备和技术来解决,只能眼睁睁看着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另外,对文物保管员缺乏经常性的培训和学习,文物保管员专业技术能力差。

(四)藏品保护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一些县区的文物保护部门单位领导分工不明确,有的甚至连文管所都没有,与文化馆合属办公。领导缺乏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意识,认识不到文物的价值所在,过分关注其经济价值,而不关心文物本身的价值,导致人为损坏现象严重。有些地方主管文物的领导担心因文物损坏受到处罚,影响仕途,隐瞒不报。平日对负责文物安全的工作人员缺乏关心,对文物保护漠然置之,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对藏品的保护更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只要看好库房就可以了,不能正确认识藏品的存在价值及意义。

(五)藏品保护缺乏科学管理

藏品保护管理制度是藏品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和准则,但是县级文物部门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一套对文物保护和管理的科学管理制度,藏品登记分类混乱、入库排架无序、编目统计不清、建档内容不齐等现象严重。加之保管员素质参次不齐,不熟悉基本操作规程,导致人为损坏严重。

二、对县级文物藏品保护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库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硬件保护水平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藏品应有固定的专用库房,应有专人管理,库房建筑及保管设备要求安全、坚固、适用、经济。特别是一些新的文物库房要严格按照防震、防雷、防虫、防潮、防光、防尘、防火、防盗等要求进行设计,增加保护设施,购置恒温、恒湿设备,尽可能创造一个适宜和稳定、恒定的保存环境。购置移动密集藏品柜及囊匣,增强文物安全系数,以质地等级分库、分柜保管。对一些经济价值较大的文物必须用保险柜存放。加强库内藏品的安全保护,必须认真记录库务日志,减少藏品自然损坏。同时,藏品保管人员要绝对实行安全操作,杜绝藏品的人为损伤。

(二)多方争取,缓解资金压力

首先需要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文物保护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文物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多向县领导沟通、汇报,通过媒体宣传等一系列的办法和措施,增强领导对文物工作的认识、认可和重视,保证经费逐年增加。其次,要把专项经费全部用于文物保护。目前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未专款专用的现象很多,由于其他方面经费不足,挪用专款现象屡见不鲜。第三,借助各方力量,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入。为此,国家要制定优惠的政策争取社会各界对文物事业的扶持,如收取资源税,适当减免相关税种等。

(三)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藏品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问题可以借现代科学和传统工艺来解决。县级文物保护工作者要积极开展馆藏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针对不同类别的文物展开技术性保护,以不断完善的实践来促进技术的提高。具体要做到:提高保管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积极组织现有岗位人员参加各项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岗位的继续教育;尽可能创造条件,留住一些热爱文物工作,致力于博物馆事业的从业人员;考虑从省、市聘请专家、学者担任顾问,走出去学,请进来教,借他人之学,为我所用。

(四)明确责任,强化保护意识

县级文保部门的领导要有高度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特别是法定代表人要对馆藏文物的安全负责,明确到自身担负的历史责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文物保护工作。同时,要积极检查、督促藏品保护保管工作,县级文管所不可能像博物馆那样设立保管部,但也必须有适应规范管理的保管组织。要配备专职安全保卫人员,负责藏品库房的安全,保管员负责库房管理。要求文物保管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本职工作,刻苦业务,努力提高业务素质,懂得保管工作的特殊意义掌握保管工作程序、方法和保护技术,遵守制度和有关法规,完成藏品保护的年度责任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的思想也不断发生变化,各种观念和思潮纷至沓来,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近年来,文物走私猖獗,馆藏文物失窃案件也时有发生。如承德外八庙和景德镇某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监守自盗,就是其中极具典型的案件。所以,在建立、健全现有藏品管理制度的同时,提高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职业情操显得更为重要。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热爱文物藏品保管工作,充分认识保管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五)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

文物藏品管理办法篇4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藏品保管

中图分类号:G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a)-0212-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藏品的种类以及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并且藏品的价值也在不断的提升。博物馆办得如何主要是通过博物馆收集或珍藏的文物数量、库房管理建设的优良以及藏品的范围和价值来体现的。藏品保管工作质量的好坏、效率的高低、管理水平的优劣均能够直接影响到博物馆各项业务的顺利进行,针对当今社会对藏品保管工作所面临的各项挑战,对博物馆的工作者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只有达到要求才能使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为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博物馆现有藏品保管工作的现状以及应遵循的原则

1.1博物馆现有藏品保管工作的现状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我国的文物事业的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为此博物馆的种类以及数量越来越多,藏品也越来越丰富。藏品保管工作不仅作为博物馆工作的基础工作,还作为博物馆陈列展览等工作的关键环节,藏品保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博物馆其他工作的进行。通过对我国博物馆现有藏品保管工作的调查,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例如:博物馆库房条件差、保管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水平、藏品库设计方面的问题以及藏品保管工作不能够规范化管理等一系列问题。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的库房条件问题,众所周知无论博物馆自身的规模是大是小,其都会有库房作为藏品的保管空间。但是随着藏品的种类以及数量的不断增加,原有的库房以及不能够满足现如今藏品数量的要求,为此导致一些文物藏品必须通过堆压的方式进行存储。

其次,则是由于保管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较低,在对文物的存放过程中,往往不能够将文物存放在适合其存放的条件下,例如动植物标本的存放,若不能够将其存放在合适的外部条件下,将会影响藏品的质量,对其有着不同程度的损坏。

除此之外,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不能够规范化的管理,从而导致藏品保管工作人员的职责以及库房的管理制度不能够明确,进而在保管藏品时的办事效率以及工作质量都是十分差的,并且规章制度的不合理会严重影响博物馆的业务扩展的进行。

1.2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通过对博物馆保管工作的实际情况分析,保管工作的优劣不仅仅要提供良好的库存条件以及减缓藏品自然消亡的速率。为此在藏品保管工作中需要遵循科学性、效率性、安全性、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防治结合的原则。

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要按照客观规律来工作,要坚持科学性原则从事工作。在工作中要充分分析藏品本身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以及生物特性,进而才能够采用科学的保管工作措施。

效率性原则是要求保管工作人员在从事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时,态度要积极主动,从而提高藏品的保管工作的效率,与此同时,还要尽可能的利用博物馆的设施,进一步提高库房的使用效率。

无论在哪个行业中,安全性必须放在首位,在博物馆的藏品保管工作中,要求藏品的安全、人身安全以及设备安全等等。尽可能的减少空气等外界环境对藏品带来的不良影响,为此可以周期性的对空调的设备进行清理和检修,并且在藏品的附近应限制化学用品的使用,从而符合安全可靠的外界条件。

除此之外,藏品保管工作中要始终贯彻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藏品本身就是为了确保学术研究等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存在的,这就决定了藏品保管工作的基础就是藏品保护,而保管工作的手段则是藏品利用,藏品保管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传承文化。

防治结合在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中的主要应用就是始终坚持以防为主,通过利用科学合理的保管措施防止藏品受到损坏,对于已经受到损坏的藏品,应该对其进行处理后,避免藏品受到更加严重的损坏。

2新时期优化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措施

2.1建立规范化的规章制度

健全的藏品保管工作制度是确保藏品安全以及工作效率的前提,科学合理的制度是靠长期的实际工作中总结的经验以及在失误中吸取的教训所换来的,科学合理的制度也要能够随着工作的需要以及针对不同情况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并且所有的安保措施都是对博物馆藏品的管理和利用是有利的,能够促进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积极主动的履行职责,从而提高服务质量以及做好藏品的保管工作,为下一步的博物馆业务拓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加强工作人员素质教育

社会的进步不仅仅带给我们的是丰富的物质享受,还有着思想的巨大变化,各种各样的观念纷纷涌来,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等都受到了巨大冲击,并且伴随着犯罪分子的推波助澜,导致博物馆藏品的失窃事件不时的发生。为此加强对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十分必要。不仅要加强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还要让他们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价值以及意义。除此之外,保管人员要做到廉洁奉公、恪尽职守的,不利用私权谋利,严禁参与倒卖非法文物。与此同时,要禁止对外公开藏品的信息,并且提高警惕,若发现文物被盗情况,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全力保护文物。

除了必要的素质教育外,还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教育。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以及业务技能,能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并且在遇到新问题和新情况时能够及时的找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所有的这些都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以及过硬的专业技能,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的工作者才是当今社会需要的骨干型人才。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各种新型的设备也在不断的加入到藏品保管工作中来,这就要求我们工作人员需要与时俱进,科学高效的完成工作。

3结语

博物馆保管工作中,保管工作人员身上肩负着十分重大的使命,这就使得工作人员不能够放松警惕,时刻防备着特殊情况的发生,并且当这类情况发生后能够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这就对我们工作人员的要求在逐步的提高,为此保管工作人员要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对待新型设备时,要谦虚主动的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一个健全的制度,并且使藏品保管工作水平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文物藏品管理办法篇5

关键词:管理;田野文物;馆藏;流散

山东省郓城县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历史和丰富历史文化的文物县,文物管理事业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更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其中主要文物包括:田野文物、馆藏文物和流散在民间的文物,由于文物分布面积广,品种繁多,流散的杂乱,对文物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本文根据本县实际情况,谈一下对文物管理的几点看法。

1田野文物管理

我县田野文物共有五十余处,分布在各乡镇和村庄的野外,管理起来比较困难,根据具体情况要具体管理。

第一,要加强文物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全面人民对文物保护的意识,文物法规的宣传要坚持长期性,持久性,不搞形式主义,不走过场,不但城市要大力宣传,广大的农村更要深入持久地宣传,使他们认识到保护文物,人人有责,充分利用广大农民群众的力量,使文物得到更合理的管理,并且对各类文物违法案件要及时给予网络曝光,奖罚分明,以震慑不法分子,对广大人民群众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这样对文物的管理会有很大的作用。

第二,提高文物工作者自身素质是田野文物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田野文物分布面积广,必须要有一支政治修养好,业务素质强的文物工作队伍,对田野文物的调查、管理、要负出艰辛的工作和吃苦的精神,要了解全县田野文物的分布情况,确切的地理位置,掌握田野文物管理知识,做好对文物的管理。

第三,强化政府职责,加强县乡村三级文物管理组织建设。要层层落实责任,制定出具体有效的田野文物管理实施办法,通过县乡村三级领导,县文物管理所、乡文化站、村文物管理责任人层层负责的田野文物管理模式,为田野文物的管理提供重要保证。

第四,结合公安机关严厉打击文物犯罪分子,依法保护田野文物。坚持严厉打击非法盗窃、挖掘田野文物和走私返运文物的犯罪活动,是依法管理文物的重要手段。

2馆藏文物的管理

我县馆藏文物主要包括古字画、玉器、石器、陶器、瓷器、铜器、铁器、钱币、古书籍、杂项等,由于质地、年代、用途、器型、破损程度的不同,不同的文物所需的保管条件不同,实际情况要择情处理。

第一、对馆藏文物进行分类管理。首先要根据馆藏文物的不同点和每件文物的基本物质和自然属性之差异性,同一性,进行分组、分类管理。

第二、馆藏文物帐目的管理。馆藏文物管理工作应做到“制度健全、帐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细,保管妥善,查用方便”。所以藏品入藏是藏品管理工作的基础,我县大部分藏品主要来源于征集、捐赠、收购、调拨及考古发掘等几个方面。(1)我们要按照《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组织专业鉴定小组,对真伪、年代进行鉴定,决定是否入藏,对决定入藏者,应及时办理入藏手续,逐件、逐项填写入馆凭证,并注意收集有关的原始资料。对不够入藏标准的文物也要及时建立参考品帐和待处理品帐。(2)定级是藏品的重要程序。所谓藏品定级就是在科学鉴定的基础上,根据藏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划定分为一级藏品。二级藏品。三级藏品三个级别,以更好地利于藏品的保护和管理利用。(3)建立健全帐目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核心。要努力做到制度健全,文本档案要编目详细,电子档案要查检方便。第三馆藏文物种类多,管理要根据不同性质、质地、损坏程度进行不同的管理。例如古字画,我县的馆藏古字画的数量居全市之首,因此对古字画的管理要注意以下几点,要防雷、防光、防潮、防尘、防虫、防火、防折。第四对馆藏文物要安装防盗门、防盗窗、红外线监控报警设备,干粉灭火器等,确保文物的绝对安全。

3流散民间文物的管理

流散文物是指流散在民间的传世文物,如何做好流散文物的管理,充分发挥流散文物的作用是文物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是保护我县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这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可移游奈锲詹椋我们又有了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欣赏到了郓城文化遗产的丰富与精彩。我县流散文物的收藏、保存状况比较复杂,主要是私人的收藏、散存民间、掺杂于废旧物资中,保存于非文物收藏单位的文物。根据以上几种情况应采取有法规的管理,有计划地管理,专项管理等管理方法。

第一:法规管理,主要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省级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文物法规,各级政府和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保护管理流散文物的规范性文件以及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有关流散文物管理的重要规章制度。

第二:计划管理。主要包括制定流散文物保护管理的各项计划,如私人收藏文物登记计划、文物选拣计划、特许出口文物计划等。

文物藏品管理办法篇6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有效管理模式

一、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现状

博物馆依靠藏品发挥社会功能,藏品体现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只有加强藏品的有效管理,保护好藏品,才能更加有效地利用藏品。目前,博物馆藏品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藏品保护设施方面的不足

大部分博物馆的藏品保护设施条件较差,没有像样的藏品存放库房,管理设备老化,藏品存放环境脏、乱,面积小,不能满足博物馆藏品存放和陈列,由于没有完善的保护措施,多数藏品特别是一些历史文物,在管理过程中容易受到地震、风、雷、电、虫、潮、尘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文物自然损坏严重。

2.藏品保护资金方面的不足

博物馆藏品管理资金少,需用资金项目多,一直以来都是困扰藏品管理的问题。作为地方的非营利公益事业单位,博物馆的财政支持力度小,自身经营管理收入不多,相反,管理使用的费用数目较大,造成管理中的支出大于收入,很多的管理系统和管理设备无法及时更新和完善。

3.藏品保护技术方面的不足

由于博物管理技术的不足,很多馆藏品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和保护方案,自然和人为损坏严重,很多馆藏品的管理仅仅停留在基本的统计阶段,而一些以外的问题则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造成了很多馆藏品的消逝。

4.藏品保护制度方面的不足

没有完善的馆藏品保护制度,是很多博物馆管理工作中比较棘手的问题。缺乏制度的约束,管理工作中的岗位、个人都会相对缺乏约束,没有明确的分工,在管理中常常会疏忽很多的问题,对藏品的保护缺乏必要的责任和意识。

博物馆藏品的管理工作复杂而又繁琐。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即将研究相关的数据资料,对藏品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保证藏品的价值及安全,在管理的过程中,还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健全的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加大资金的投入,更新管理系统及管理设备,为藏品提供更好的储存环境,保证藏品的价值。

二、加大资金投入,保证管理设施,提高藏品保护水平。

只有加大资金的投入,才能更好的建设保护馆藏品的设备和管理系统。我国《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博物馆所属藏品应有固定,专用的库房,并且库房建筑及保管设备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需符合经济适用原则。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中,要建立安全、舒适的藏品库房,保证藏品的安全,为藏品创设有效的保护条件。在博物馆库房建设和维修中,应对选址、布置、以后的扩张进行合理统筹的考虑,充分利用现有的管理条件和管理环境,改善管理的设备,建立科学的管理技术。加大博物馆管理资金的投入,要求博物馆严格按照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规定》、《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的具体要求,在管理环境和设施的建设中,要注意藏品的防震、防雷、防虫、防潮、防干、防光、防尘、防火、防盗和防污染,要有合理、可行的设计方案。在藏品的管理设备建设方面,要定期进行设备设施的更新或添置,有效第运用现代化的管理设备,在管理的过程中,结合自身条件,对管理的方法、管理的环境进行改造,不断提高管理的水平。

三、加强人文管理的建设,提高藏品保护的技术水平。

博物馆的藏品,需要进行人文的建设,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对馆藏品展开新的保护,积极的开展馆藏品的保护研究工作,针对不同类别的藏品量体裁衣地设计保护的方案,发展新的保护技术。要想提高馆藏品的保护水平,首先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不断提高保管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管理和保护意识,培养他们热爱博物馆的职业道德情感;要以完善的管理制度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为优秀的管理人才创造条件,培养出更多热爱博物馆工作,致力于博物馆事业的专业管理。同时,也要专业的藏品保护人才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提供更好的环境;同时,也哟啊善于引进高水平的准也技术人才,借鉴好的藏品保护方法,用于自身的管理工作中。

四、完善管理制度制度,采用科学化、信息化管理。

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针对不同的馆藏品、不同的管理岗位和管理者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首先,对博物馆的日常工作人员建立一套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层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根据《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的精神要求法人代表要对馆藏文物的安全负责,制定明确分工的管理规章制度,要具体到个人,加强管理者的藏品的保护意识;同时也要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宣传藏品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专业的、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藏品的价值及其历史意义,要保证藏品的安全和价值,并将保护和管理的精神传承下去,让博物馆藏品发挥其社会职能。

其次,对物要有有效的管理方案和科学有效的管理技术水平。对博物馆藏品的保管工作要做到制度健全,藏品账目、数量明确;编目要详尽详明,查用时比较保方便,在管理中,根据不同的类别进行分组管理。对馆藏品的科学化管理,首先要要加强藏品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各管理员要明确各自的管理任务。熟悉藏品管理的工作职责和任职要求,在博物馆日常管理中不断学习具体的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最后,就是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系统进行藏品的管理,使管理数字化、高效化、公开化。对博物馆藏品进行信息化管理,能快速将馆藏品各项的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进行归类,根据不同的功能,不同的社会职能进行分工,能够系统、准确、全面地位人们提供多功能的服务,同时也能够节约更多的人力、物力,使整个管理系统高效地运转。

参考文献:

[1]段少京,关于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探讨[J];南方文物;2004年03期

[2]朱珠,有关近现代藏品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a];博物馆藏品保管学术论文集――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第四――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9年

[3]李南书,卢升弟;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规范化初探[J];四川文物;2000年04期

[4]刘静贤,浅谈博物馆藏品管理与养护[J];才智;2009年12期

[6]庄文静.博物馆藏品的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中国文物信息网.

文物藏品管理办法篇7

国内博物馆文物征集管理程序透视

博物院文物登录保存处原处长嵇若昕前不久称博物院是文物征集“门槛最高”的博物馆,那么,大陆的博物馆在具体到藏品征集时又是如何操作的呢?是不是也像博物院一样严苛。

博物馆作为国有文保机构,对藏品征集极其慎重是理所当然的,但事实上或许并非如此——去年,央视爆出一条“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国宝级文物疑为赝品”的新闻。这家颇具知名度的国家二级博物馆在接受民间藏品捐赠时栽了大跟斗。但是据称该博物馆在进行藏品征集时也是严格按照规定,请了权威专家对瓷器进行鉴定,而且该馆的征集流程中也有“一票否决”的规定。但这批存疑的藏品为什么还是鬼使神差地被收入馆中?谁来对此负责?

博物馆在进行藏品征集时应当如何克服程序方面的漏洞,保证入藏文物货真价实?

文物征集理应“高门槛”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的600余件瓷器来自安徽淮北一民间收藏爱好者的捐赠,600余件瓷器中有不少还被认定为珍贵文物。杭州市政府为此还对捐献者给予了1500万元的奖励。就在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对这批藏品进行陈列展示时,其藏品受到了业内专家的质疑。

某电视台记者在对该事件进行报道时发现,虽然该馆在进行藏品征集时按照规定,请了权威专家对瓷器进行鉴定,参与鉴定的专家事后也承认藏品有存疑,但这批藏品为什么最终还是被顺利收入馆中?

“这就突显了个别博物馆在民间征集程序方面的漏洞。博物馆在收购藏品或接受捐赠时,前期鉴定一定要做到位,等到藏品被征集到馆里再去鉴别真伪就非常被动了。”一位文博界人士告诉早报记者。

一件私人藏家手里的贵重文物,如何才能通过层层关卡,转变成为国家机构的馆藏文物?博物馆通过收购、接受捐赠等手段充实馆藏文物,那么哪些文物才能够得上进博物馆的门槛呢?

为了保证入藏文物的货真价实,博物院文物登录保存处采取了可谓“世界上最严格”的征集办法。

博物院的文物征集采取“三审制”,即预审、初审和复审。“除非一件准备征集的文物已经被文物主管部门评定为‘重要文物’,可直接进入‘复审’之外,其他计划征集的文物必须严格走完这三道程序,才可能获得落户资格。”

这“三审”中,各审级的评审委员不得重复,再大的专家也只能做一次评委。其中,预审评委由提出收藏该件文物的收藏单位的专家组成,其工作最为复杂和繁重。比如,在“文物状况检测”环节中,评委将对文物的“健康状况”进行严格检测,将“重病”文物排除在外。在“合法来源证明”环节中,要保证计划征集的文物非抢、非盗,出身清白。

预审结束后,就开始了初审程序。“院长指派一位副院长做主席,同时至少指定5位院内专业人士作为委员。在评审过程中,认为‘应该买’的专家,要向认为‘可以不买’的专家说明为什么要买这件文物,对博物馆有什么好处,不买会怎样。只要有一人持反对意见,该征集计划将被缓议。”

而后是复审。博物院每3年聘任一次“征集审查委员”,聘任人数大于30人。在复审中,院长从“征集审查委员”中挑选4至7位进行最后把关,三分之二以上赞成才算通过。“而如果是计划购买这件文物,则还要进入鉴价环节,再由另外的专家组成‘鉴价委员会’。”嵇若昕说。

不过也有博物馆界人士提出,如此繁琐的程序可能并不利于该博物馆的藏品征集。“对于真的好东西,流程就显得太复杂”。

疑品何以鬼使神差入馆

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博物院本是同根。几十年来两岸故宫一直都在各自进行文物的盘点、清理与充实工作,在藏品征集方面也存在诸多差异。北京故宫博物院或许是中国大陆博物馆的一个代表与缩影,其展品征集渠道主要依靠政府拨交、文物收购、接受捐赠。博物院主要靠社会捐赠、私人寄存、收购。

那么大陆的博物馆在具体到藏品征集时是怎样操作的呢?是不是也像博物院一样严苛。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宋向光告诉记者:“博物馆在征集文物时,‘组织有关人员认真进行鉴定,确定真伪、年代、是否入藏并分类、定名、定级’这都是《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必须要遵循的。在具体的执行上,每个博物馆又会有不同的传统和习俗,但基本流程是一样的。”

某省级博物馆的负责人告诉早报记者,他们虽然不像博物院那样在网上公布具体的“藏品征集办法”,但其内部都有极其严密的流程,并且每一环节之间都存在互相制约。

“我们有自己的征集原则,首先要看是不是我们博物馆收藏的缺环,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收藏范围和特色;其次要符合我们的研究需要;再就是要满足我们的陈列需要。最重要的一点是红线不能踩,非法文物我们坚决不征集。”

而藏品也并非各博物馆需要什么就能够收到什么,还要看社会上出现什么。“在有了一定的目标之后,再由具体部门提出需求,然后通过很严密的鉴定制度、定价询价制度以及批准制度,每一个环节之间都存在制约。”

不过该省级博物馆负责人告诉记者,博物院所谓的“严门槛”更多的应该是从文物的价值和珍贵程度的角度来理解的。就征集流程来看,最普通的文物与最贵重的文物其入藏流程都是一样的。

而哪怕再严格的制度,如果没有很好执行,也会沦为一纸空文。上述收到存疑品的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在征集之初,也邀请了4位权威专家,“4位专家对每一件藏品都一一上手鉴定。按照规定,每件藏品必须得到4位专家的一致肯定才能得以征集,每位专家都有一票否决权”,但最后藏品还是鬼使神差地入馆了。

一些偏远地方出土的文物,博物馆进行征集的惯例是,文物在哪里出土,就归哪里博物馆保存,呈报制度成为一纸空文,这样后续的登记、管理工作自然无法实施。于是,一些地方博物馆的内部人员在利益的驱动下,又缺乏足够的监管力度,难免会铤而走险,甚至发生监守自盗的事件。事实上,这样的报道并不在少数。

“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不同博物馆的业务水平以及馆内专家的水平。没办法一概而论或将文物征集流程推而广之。国内博物馆也有文物征集方面做得很好,被视为业界翘楚的。”一名省级博物馆负责人说。、

“不会无条件向社会开放文物寄存”

与大陆的博物馆藏品征集有所区别的是,博物院于其藏品征集办法中明文规定接受“私人收藏的文物寄存”。而大陆虽然也有一些博物馆有表态说可以接受私人寄存,但相关法规并无这方面的规定。

前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在其著作《天府永藏》中,对博物院寄存藏品的征集模式做了介绍,他说,“于1969年制订藏品征集办法,其后经过两次修正,办法中除了收购、捐赠者外,第四章为寄存,明定接受私人收藏的文物寄存。寄存文物,需经评定,如认为无价值者,则部分或全部谢绝。凡寄存的,其所有权仍属于寄存者,但可用于展陈,并在说明中注明寄存者的姓名与堂号。寄存时间不得少于5年,期满后,经双方同意可延长,或由寄存者取回。凡寄存的文物,在典管维护上视同自藏。”

接受寄存始于1967年,学者罗家伦先生将其所藏明末四僧画轴5幅寄存。一些寄存后来改成了捐赠。如罗家伦先生的画,在其卒后,由其夫人依其遗愿改为捐赠。

虽然大陆的博物馆没有明确接受私人寄存这一说,不过也有一些这方面的案例。据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介绍,李鸿章的侄孙李荫轩收藏有很多商代青铜器。“”抄家时,他的藏品被上海博物馆所收藏,“”结束清理抄家物资,上海博物馆又将其藏品悉数返还。其太太邱辉说,在李荫轩去世时,认为文物还是捐了好,就又捐给了上海博物馆,不过也留了几件给儿子做纪念。因为他的儿子远在加拿大,从1980年代至今已经30多年过去了,其儿子的藏品一直寄存在上博。

“因为库房条件有限,我们一般不接受社会寄存,除非那些曾经对我们有贡献、捐了很重要文物给我们的捐赠者,当他们的生活发生困难时,我们会提供免费寄存。”陈克伦说。

宋向光说,虽然有一些博物馆表态说可以接受私人寄存,但也极少听到有民间藏家愿意把私人藏品送到博物馆寄存,“西方国家的博物馆一直有这样的做法,不过中国民间好像还没有形成这方面的需求,不能排除私人藏家有个人方面的担忧。”

文物藏品管理办法篇8

[关键词]博物馆信息化建设

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博物馆也开始加大了信息化的工作。但对大多数博物馆人员来说,特别是对县级博物馆的人员来说,总觉得信息化与博物馆行业的联系不是很强。事实上,在我国信息化大潮的推动下,博物馆开始被动地搞信息化建设。

那么,博物馆如何通过信息化的建设来扩大自身的影响,推动博物馆的发展,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本文就开展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作初步探讨,以抛砖引玉,引起博物馆行业共同关注,并努力自我提升,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一、博物馆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一书指出: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一位日本学者提出来的,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后期开始。而在我国,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将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

从理论上讲,博物馆信息化是指博物馆利用计算机、通信等技术来做好各个部门和各项职能工作,构成一个以藏品信息数据库为基础、以信息网络为支撑、以业务应用为核心的信息系统。

二、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包括实体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和虚拟博物馆的建设,本文主要以台山市博物馆为例,从县级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实体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论述,其建设内容包括: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对外展示系统、办公室自动化系统等。

(一)藏品管理信息系统

博物馆的藏品管理是较为重要的一项工作,一直以来,各博物馆在开展藏品管理中,纸质的账册和卡片是藏品档案的必备手段,没有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记录方法。虽然国家文物局于2001年通过《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和《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试行)》,但是在县级博物馆却难于开展。以台山市博物馆为例,自1988年开馆到2008年,台山市博物馆的藏品都是采用纸质账册进行管理,包括总帐、分类帐、资料帐等,随着藏品数量逐年增多,对藏品的管理便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查找某一件藏品的信息时便会十分不方便。2009年国家文物局建立了“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县级博物馆才有机会对馆藏文物进行数据库管理。台山市博物馆就借此次机会,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购置了符合标准配置的数码相机、影室灯、扫描仪、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和移动硬盘等采集存储设备,安排负责文物拍摄、信息采集和质量监管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博物馆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能顺利进行,推动了博物馆藏品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藏品数据库系统的建设,使藏品在电脑进行登记、保管、检索,彻底改变了以往账本翻查的不便。

(二)对外展示系统

对外展示系统包括博物馆内的多媒体导览系统和博物馆网站建设系统,两种系统在对外展示博物馆信息有着各自的特点,其展示的形式和内容有着本质的区别。

1、多媒体导览系统是通过声、光、电等多媒体合成技术来展示展品更深层次的内涵,改变过去博物馆通过藏品、照片、文字等进行的静态陈列展览方式,增加了展示的可参与性,使观众有更深的感受,使博物馆的社科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它包括电子导览讲解系统、触摸屏技术、三维动态成像技术。

(1)电子导览讲解系统。博物馆是展示自然、社会、人文、历史和科技发展的公共文化场所,一直以来,观众在博物馆参观是接受平面式的讲解。随着信息化的推广,特别是在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下,电子导览系统也成为观众了解博物馆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提供了多语种的语音导览,配备了文字、图片、动画等功能,满足不同语种、不同层次的参观需求,使观众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时间等来选择性参观,避免了人工讲解对其它观众的影响,也为县级博物馆缺乏外语讲解员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2)触摸屏技术。触摸屏技术是观众通过触摸的操作方法,以文本、图像、图形、动画、视频、音频等形式,获得自己所需的各类信息。由于这种技术与声、光、影、形等展陈布置结合使用,能使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表现形式更生动、更丰富、更形象,成为了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

(3)三维动态成像技术。

三维动态成像技术在一些大的博物馆虚拟展厅常有应用,由于受场地、经费的限制,在县级博物馆难于一见。它能使立体影像不借助任何媒介直接投影于特定的空间,并且影像清晰可见、色彩还原度高,给观众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满足了观众探索、猎奇的心态,具有体验性和娱乐性而受到观众的欢迎。

2、博物馆网站建设

博物馆网站建设是实体博物馆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是博物馆面向社会、面向公众进行宣传和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观众了解博物馆、和博物馆进行交流的窗口。所以,博物馆网站建设就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首先,博物馆网站的建设必须申请域名,这是互联网上的地址,公众通过域名可以访问博物馆的网站,如台山博物馆的域名为http:///,为了在互联网上有中文标识,便于观众在网站进行搜索,还申请了中文实名“台山市博物馆”。其次,必须制作网页才能进行网上信息,网页制作要生动、吸引,能够反映出博物馆在行政、业务活动情况,这直接关系到观众的浏览量和宣传效果。再次,网站要互动环节,公众浏览网站或参观博物馆之后,可以在网站进行留言,提出意见,有效促进博物馆的各项建设。

(三)办公室自动化系统

办公室自动化系统是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办公自动化设备和电子计算机系统或工作站来实现事务处理、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的综合自动化,由于是建立在计算机局部网络基础上的一种分布式信息处理系统,所以又称办公信息系统。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传输和信息存取等四个基本环节。博物馆实行办公室自动化能够确保博物馆的办公人员在计算机上处理日常的工作,进行邮件服务、会议组织、日程安排、公文发送、个人办公、议题讨论、财务管理、人事安排、图书管理等业务,使各部门、人员之间可进行信息共享,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如台山市博物馆购置了电脑、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电子产品,使馆内人员通过这些电子设备进行办公室自动化工作;建立了简单的局域网,使各部门的电脑和打印机能实行资源共享;财务管理和人事系统采用政府部门统一配置的数据库系统建设,使在经费经费困难的情况下也可进行信息化建设。

三、博物馆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现时,一些大博物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步入正轨,无论是博物馆的业务和行政事务的信息管理,还是在对外展示系统方面,都为县级博物馆树立了良好的、可供借鉴的榜样。但是,县级博物馆在开展信息化建设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不尽如人意。

(一)领导不重视

1、地方政府领导不重视,造成博物馆资金短缺。

博物馆属于事业单位,普遍是靠政府的全额拨款或门票收入进行博物馆的各项工作,但是,多数地方政府领导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对博物馆的工作不理解、不重视,认为博物馆是一项财政负担。以台山县博物馆为例,财政每年拨给博物馆的经费仅用于工资福利支出和日常办公经费,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购置的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设备、软件,培训相应的技术人员,如在讲解方面,依然采用平面的讲解方法,没有资金购置电子导览讲解系统,在展示方面是单一的陈列展示方式,没有触摸屏系统和三维动态成像技术。这就需要博物馆加强对自身功能的宣传,尤其是要宣传博物馆的具体工作任务,宣传博物馆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争取所在地政府对博物馆工作的理解、重视和支持,为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足够经费保障。

2、博物馆领导不重视,使得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无法有效开展。

由于历史的因素,大多数县级博物馆在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的任用方面仍然存在着论资排辈现象,不能大胆启用有业务能力和工作魄力的年轻干部。在年龄结构上严重失调,出现断层现象,年龄断层是一种显性断层,更为可怕的是隐性的知识与能力断层。他们对信息时代的博物馆信息化建设认识不到位,使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无法真正提到日常议事中来,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这就要求在管理者的任用和管理上要充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创造出有利的条件,抓住信息社会带给博物馆的新的机遇,使博物馆的各项建设更加合理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二)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博物馆人才匮乏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和现代化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的的人才更是有限,县级博物馆这方面的人才更难得一见。即使某些博物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加大投入,购置了信息化所需要的硬件、软件设备,却因为管理不善或技术不过关,造成各类设备闲置或利用率低的现象。台山市博物馆现有工作人员10人,没有一个是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使得馆内的信息化工作始终停留在初始化阶段,发挥不到应有的作用。信息化人才是博物馆信息化成功之本,也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博物馆要尽快建立结构合理,高素质的研究、开发、生产、应用和管理队伍,并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才能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向博物馆工作人员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提高信息化意识,使每一个博物馆工作人员都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

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博物馆在信息化建设日新月异,而我国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正处在发展阶段,大多数县级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甚至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的工作,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为我国的文博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凌捷,谢赞福.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

[2]孟中元.数字博物馆与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J].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03,(3);

文物藏品管理办法篇9

这看似热闹的捐赠背后,却有不少国有博物馆的负责人感叹:虽然每年都有收藏者向博物馆捐赠收藏品,然而,从总体上来看,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民间捐赠的数量却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

今非昔比

对于博物馆而言,民间捐赠的意义可谓重要。它是博物馆收藏的重要补充。纵观国内各大国有博物馆,民间捐赠收藏品占据了重要一席。

比如上海博物馆,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民间捐赠成就的一家博物馆。我国著名青铜器专家、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生前曾对媒体说:“如果没有民间捐赠,就没有今天的上博。”在上海博物馆的馆藏品中,不仅有香港收藏家张永珍女士无偿捐赠的清代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这件中国粉彩瓷器艺术最高水平的藏品,让海内外不少知名博物馆“眼红”,还有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西周青铜重器大克鼎,正来源于著名收藏家潘达于先生的捐赠。除了青铜器之外,陶瓷器、书法和绘画这些门类中,都离不开民间捐赠者的身影。

不过,人们也不难发现,这些国有博物馆的捐赠收藏品中,大多数源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一次文物捐赠热潮。在这次热潮中,张伯驹、潘达于、郑振铎、朱家等收藏大家纷纷将自己的收藏珍品无偿捐赠给国家。其中文博界大家朱家先生,曾于1953年、1976年和1994年先后将父亲遗留的文物全部无偿地捐赠给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避暑山庄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在新中国建立后,将《平复帖》和《游春图》等国宝全部捐献给了国家。这股文物捐赠热潮一直持续至20世纪70年代末。

如今,当收藏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时,民间捐赠却似乎被大众所遗忘了。难道是收藏者不愿意捐吗?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随机采访了数十位收藏者。

采访结果显示,半数受访者还是有捐赠打算的,只是有些受访者还在“无偿”和“有偿”之间摇摆不定。

多方顾虑

其实,关于民间捐赠,除了无偿还是有偿捐赠的问题之外,作为捐赠方的收藏者还存在诸多顾虑,比如:藏品要达到什么标准才可以向国家捐赠?捐赠程序是不是非常繁琐?藏品捐赠后能得到妥善保管吗?捐赠之后有机会展出吗……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

捐赠程序是收藏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曹清女士告诉记者,博物馆办理受赠手续其实很简单,主要是在捐赠品被送到博物院后,经过专家鉴定、讨论后上报,并由工作人员核实是否有同样藏品,最后还要考虑捐赠品是否适宜展出。这个过程并不会很繁琐,而且主要是博物馆内部的程序。接受捐赠之后,博物馆还会举办一个仪式,向捐赠者颁发证书和一定的酬金。并且在之后的展览中,在相关展品的说明上注明来源,以此表示对捐赠者的尊敬。

既然捐赠程序并不复杂,那么再看看另一个收藏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捐赠之后藏品能否得到妥善保管。其实,收藏者有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近年发生的一些博物馆藏品受损事件更是让这种担心加剧了。

比如曾有媒体报道:2007年9月20日,甘肃省武威市博物馆发生一级文物汉代王杖木鸠饰损坏事故;而在距甘肃不远的、号称“华夏钱币第一县”的宁夏西吉县钱币博物馆,馆内珍藏的近千枚铁币风化、氧化现象十分严重;2008年7月,开馆不到一年的湖北省博物馆新馆里的展柜中,就出现了粉蠹、飞蛾,虽然博物馆方面回应称展品未受到损坏,但依然引起人们对于博物馆管理混乱、保管不力的担心。

另外,文物捐赠还常常遭遇“法律官司”。2000年8月24日,浙江嘉兴收藏者俞先生将自己精心收藏的496件史前文物捐赠给嘉兴博物馆。然而,当地文保部门却认为,这一举动不属于“捐献”,而应视为“主动上交”。理由是俞先生多年收集出土文物的行为,已经违反了我国现行的《文物保护法》。此事一出,立即引来社会舆论的讨论,很多收藏者也开始掂量自己的收藏品捐赠给博物馆时会不会遭遇同样的问题。

还有,某些博物馆轻视民间收藏也造成了民间捐赠者的减少。一南方某省级博物馆的专家就曾语出惊人,“现在的私人捐赠者要么图名,要么图利,要么都想要。”他抱怨道,由于国有博物馆财政拨款非常有限,很多情况下都难与私人收藏家“达成共识”。

对此,曹清女士表示,国内大多数博物馆都能很好地保管藏品,损坏和丢失基本上不太可能发生,但是她也承认,国内有些博物馆在保存条件方面比较弱,有些管理人员的意识不强,所以才会造成此类事情的发生。上海博物馆教育部李明先生针对藏家捐赠的问题,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现在想捐赠的人并不少,但是藏品质量却不高。而博物馆从自身保管和展览以及研究等方面考虑,希望现在捐赠的藏品最好是博物馆稀缺的。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捐赠者数量减少的关键原因还在于目前缺少对于捐赠藏品的认定标准。藏家认为可以捐赠的藏品,博物馆方面却“看不上”,而博物馆在接受捐赠时,同样需要一个认定标准来作为评判。

路向何方

面对社会征集和民间捐赠的重重困难,捐赠之路以后要怎么走?针对现行法律法规,是否有能完善的地方?博物馆又该做怎样的改变呢?

不妨以香港收藏家张永珍无偿捐赠雍正粉彩瓶为例。此次捐赠,上海博物馆组织了盛大的捐赠仪式,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向张永珍颁发捐赠证书,上海市市长韩正代表市政府为其颁发“白玉兰奖”。用上海博物馆有关人士的话说,这叫“给捐赠者最高礼遇”。或许上博的这一句“给捐赠者最高礼遇”将能解开捐赠难的死结,因为很多捐赠者感觉自己的藏品捐赠给博物馆等单位之后,博物馆等机构的后续工作却没能跟上,捐赠前和捐赠后简直“冰火两重天”。

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加入到对捐赠者的回报行列。北京故宫博物院在景仁宫为捐赠者设立了永久的“景仁榜”;苏州博物馆也在建馆50周年庆典时,对历年捐赠者进行一次集体感恩。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常怀感恩之心的博物馆,其社会捐赠的大门会越开越大。

至于私人捐赠文物该不该有回报?香港学者谭先生认为,现在之所以私人捐赠减少,很大原因是没有明确规定奖励办法。法律上只有一个条例说明:“个人把重要文物捐赠给国家的,由国家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奖励”,这个规定其实相当模糊,很宽泛,不利于具体操作。而在海外,像大英博物馆,最早仅仅是一个私人捐赠的图书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凭借数量巨大的私人捐赠,使馆藏文物数超过100万件,由此跻身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

各大博物馆对于文物捐赠的处理办法大致相同。据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主任助理黎淑仪女士介绍,国外博物馆一般不会给与捐赠者物质上的奖励,更多的只是组织一个仪式或展览,对捐赠者表示感谢。也有一些博物馆与本国税务部门合作,对捐赠者在税务方面进行减免,以此作为奖励。

黎女士告诉记者,2005年英国政府就收回了包括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在内的捐赠品,总价值高达2520万英镑,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捐赠艺术品代替交纳遗产税”的方式,鼓励私人收藏家的后人捐赠。“英国的措施有效地避免了重要文物流失海外,因为如果不是代替交纳遗产税捐赠给国家,这些艺术大师的名作就很可能被主人拍卖了。”

近些年随着我国对文化事业的不断关注,博物馆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不过,我国针对文物捐赠的相关法律,仅有《公益事业捐赠法》和《文物保护法》,且其中有关捐赠的条文也很少,对于当前文物捐赠的具体事例缺少指导性作用。鉴于此,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递交了一份提案,建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以后开征的遗产继承税中,向文博机构捐赠文物者,其所捐文物不计入遗产继承所得,并可抵免相应金额的遗产继承税。文博机构从境外抢救性收购文物或接受境外捐赠文物、物资、款项,入关时免征关税、进口环节的增值税和消费税等。

文物藏品管理办法篇10

关键词:文物单位;文物;问题;管理

一、文物管理存在的问题

1.文物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各地博物馆没有制订具体的《文物管理》实施细则,使得一些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程序约束,存在着漏洞。同时文物单位对文物管理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目标考核及奖惩制度,严重影响了管理效率。

2.文物会计账处理不完整

文物单位的藏品文物来源渠道多种。如考古发掘取得的文物、受捐赠的文物、依法调拨、交换、移交、拣选的文物,虽然文物保管部门有严格按照文物的接收制度来接收文物,同时也进行文物账的登记,但财务部门无法确认该文物的实际经济价值,财务方面也就未进行财务入账登记手续,财务信息中也就不能反映财务价值。

3.对文物管理重视不够、权责不清

各级文物单位尤其是县级以下文物单位在管理文物时没有划清各个职能部门的责任。存在管理馆藏文物人员也是管账人员,文物进出库房手续不符合相关规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4.文物保管过程中存在风险

文物在征集、接收、陈列、展览、库房保管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风险。风险主要存在于征集过程中文物的来源是否合法性、历史真实性、研究价值等方面的风险因素;馆藏文物易受到虫、鼠、霉菌等患害,使得一些馆藏文物受损风险;陈列、展览过程中受到安全性风险等。

5.文物征集和保护经费存在问题

近几年国家投入大量的经费用于征集文物和保护文物,如何规范使用文物征集和保护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防范文物征集和保护过程中腐败现象,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6.文物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文物保管人员大多数是非专业性的工作人员,其主要职责是防止文物盗失,对文物的科学管理和保养、保护的职责往往被边缘化,造成文物品相变低甚至损坏。尚未建立科学和长效的文物管理人员培训,缺乏定期和良好的培训机制,不利于文物管理人员主动提升管理素质和增强管理积极性。

二、加强对文物的管理

1.建立和完善文物管理制度

为了提升文物管理效率和防止文物资产的流失,保证文物的保值、增值,提高文物展出率。文物单位应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文物征集管理办法》、《文物保管管理办法》、《文物陈列展出办法》、《文物保管人员工作职责》、《文物保护办法》等制度文件,用以规范文物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制定《奖励性绩效考核办法》,将文物管理纳入考核范围,促进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2.加强文物会计核算

一方面积极做好文物数据库录入工作(实物账),设置“文物登记簿”和“文物卡片”,按照文物类别进行明细核算,避免文物漏登、少登、错登的情况。另一方面做好文物账务处理,以货币资金支付取得的文物资产,取得时以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入账价值;以接受捐赠、依法调拨、交换、移交、拣选等方式取得文物,没有相关凭据、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应当按照单位名义金额1元入账,保证各类文物都能有效计量。

3.建立科学的岗位职责、明晰责任。由于文物具有特殊性,应强

化岗位职责配置和岗位人员配置的科学性,严格按照不相容岗位职责和岗位人员的分离操作、独立配备,通过相互监督、相互制衡,防范单人业务包办可能出现的差错、舞弊行为。明确有效的业务授权管理,授权人应严格按照授权范围及业务流程的权限操作,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文物直接接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接触该文物。

4.完善文物管理过程中风险控制

文物事业单位的文物管理部门应当严格坚持和执行有关财经法规和本单位的文物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实物登记账,对各项馆藏文物从征集、入库、展览进行全程管理;加强馆藏文物的日常监管,定期不定期进行清查盘点,防止国有馆藏文物流失。库房是收藏文物的地方,为确保文物的安全,文物收藏单位的库房必须符合标准,并建立起严格的库房管理制度。为防止文物的自然损坏,对馆藏文物应该根据其性质定期进行保养。为保障文物保养的及时到位,文物收藏单位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根据文物的不同性质,规定保养的方法、措施、时限和责任人员等。

5.加强文物各项经费的控制

一是通过严格的文物征集预算,有效控制文物征集经费。首先综合分析大形势、行业现状、单位运营情况等确定文物征集工作目标。文物征集工作应以充实本馆库房藏品中的空白和薄弱环节为重点。文物征集工作,应有专职人员办理,建立由专家征集人员等组成的评议小组或征集委员会,负责工作。其次是拓宽征集文物的渠道,从单一的国家调拨文物转向多渠道征集文物,积极向社会征集文物。具体办法有:上级调拨、机关团体或个人的捐赠、组织或参加考古发掘和调查考察来征集文物、收购私人出售的文物。三是通过对文物经费的全程监控,保证文物经费用到实处,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6.提升文物管理人员的素质

做好文物管理要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管理队伍。首先要对文物管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加强管理人员业务操作技能和管理技能的培训,通过理论学习掌握文物的特性,准确的掌握制度内容、岗位职责和管理要求,以使其能够正确操作,提升业务理论水平;还要对文物管理人员和安防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安全教育,做到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廉洁自律。其次是加强与各兄弟馆进行交流,学习其他馆先进的管理经验,取其精华,为馆所用。最后就是要求文物管理人员要有很强的使命感及责任心。通过对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更好的管理好文物。

三、结语

做好文物管理,离不开科学的管理。首先应该完善管理环境,为单位的发展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次,文物单位也应该逐步完善治理环境,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保证文物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文物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