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家庭教育的案例十篇家庭教育的案例十篇

家庭教育的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6:21

家庭教育的案例篇1

我所带的班上总有少数几位单亲家庭学生,2011年的九班就有六位。处在单亲家庭的学生通常都处于感情的半饥渴状态,他们在待人接物方面通常表现得比较淡漠,不太主动与人交往,或桀骜不驯,或胆小怕事,情绪波动较大,自控力差。如何有效地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为他们的生活开启绿灯,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下面我就接触到的几位学生分析如下。

一、案例介绍

1.个人基本情况

(1)个案本人情况

小影,交友较多,厌学情绪较浓。经常晚到学校。

小芳,学习较刻苦,但成绩不好,较任性,与同学交往不顺利。

(2)个案家庭情况

小影,父亲去世,母亲忙于她父亲生前的公司,很少有时间与她沟通交流。

小芳,小学时,父母离异,父亲抛弃妻女,另外组建家庭。

2.个案生活经历

(1)个案生活情况

小影,走读生,经常一个人回家住,结交了一些朋友,出入一些娱乐场所。

小芳,与母亲相依为命,她是一名住宿生,平时与同学相处中,不显内向。但固执己见,不会听取他人的意见。

(2)对案主访谈情况

在校期间,我与小影、小芳进行了多次的深度谈话,从谈话中发现了许多问题,现将大致谈话内容整理如下:

小影:“妈妈有自己的朋友,工作又忙,没时间理我,亲戚知道我只有妈妈,总用异样的眼光看我。那些朋友不知道我只有妈妈,我能跟他们一起无所顾忌,很开心。”

小芳:“母亲为了我已经非常辛苦,我不想再给妈妈添麻烦。我只想读好书给她看,我要让妈妈过上幸福的生活。”

二、案例分析

首先,单亲家庭中两个不同的学生,前者不能正视自己的现状,采取各种方式逃避,后者非常好强,从她的话语中可以听到她对父亲的仇恨。家庭的破裂带来了很多问题,生活处处亮起红灯,包括资源缺乏、心理和行为失调、社会支持的缺失等方面。保罗・阿马托提出了一个关于“父亲身份的资源定向模型”,分析出了父亲能提供的三种资源,即“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小影和小芳因不同原因失去了父亲,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缺席将导致资源的缺乏,主要是经济资源和情感资源的缺乏。

其次,她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外界过多的情感暗示。和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一样,她们的家长也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刻意强调红灯已经亮起,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在她们的周围经常有人(包括我们老师)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在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其实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太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关键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三、教育过程及体会

1.培养积极情绪,为开设绿灯作准备。

让学生坦然面对现实,理解单亲家庭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在生态体验《不要想老虎》活动中,主持老师不停地让大家不要想老虎,最后大家满脑都是老虎。该体验告诉我们过分强调只能让教育失效。其实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希望老师把他当成普通的孩子来对待,该表扬就表扬,该批评就批评,绝对不过一分也绝对不保留一分。这样的平等会让他觉得自己在老师眼中是班级的一分子,没有被孤立,不特殊。

2.感受爱的温暖,体会绿灯亮起的意义。

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总的说来是由于“爱”或“被爱”的方式存在一定缺陷而导致的。因此,学校和家庭在进行教育时应用真诚的关心治疗心灵上的伤痕。

首先,感受家庭的爱。解铃还需系铃人,孩子最初的老师就是父母。单亲家庭的父母对孩子还是有教育的重责,其实老师和学校的教育和关爱起到的作用远远不及父母。问题起点在父母处,只有父母配合学校的工作才会有好的效果。如果此类家庭的父母一味采取逃避的态度,就只会恶化孩子的情况。因此我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与小影和小芳的母亲进行多次推心置腹的交谈,交谈中听到了母亲们的无奈与疲惫的声音,但我依然劝导她们以孩子的发展为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育子方法,最终她们接受了我的建议。

家庭教育的案例篇2

张某,今年13岁,家住泰城南部一小区。在他一岁时,因为工作需要,父母从内蒙搬到了泰山脚下。但来到新的环境以后,父亲经常酗酒,打骂母亲更是家常便饭,在他九岁时,母亲因为无法忍受父亲的折磨而离了婚,张某判给了父亲,至此,张某成为了一名单亲家庭中的孩子。虽然在班里张某是一个帅气十足的男孩,但因长期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使得小小年纪的张某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失衡。于是在同学的眼里,他是一个“问题同学”:性格内向,脑瓜很灵,特长众多;但他胆子大,脾气倔,纪律散漫,常闹事,对人傲慢无礼,没有好朋友,学习习惯不好,态度不端正,成绩平平。

二、案例分析

张某是个独生子,打小开始,父母的感情一直不和,在他读小学三年级时,他的父母就因感情破裂而离异了,他被法庭判给了父亲。离婚前他父亲已经因经商不利而破产,离婚后更无力抚养自己的儿子。所以,他的父亲只能将张某寄托在他年迈的奶奶家里——老人院里的一个小间套房。父亲没文化,很少与儿子进行心理沟通,而且时常要外出打工,所以张某的生活和学习问题只能由爷爷和奶奶来料理。爷爷和奶奶对孙子总是过于宠爱、放任的,凡事都依张某,于是他在家一直处在以我为尊的轴心位置,只要大人有一点不顺从他,他便翻脸不认人,肆意指责对方。因此,每当张某在学校里得罪同学时,对方只能避而远之,因为他是一个“不讲理”的人。

张某的母亲是个能力强、虚荣心盛、自私自利的女人,她爱自己的儿子,极力要为儿子创造好的读书环境,但又好逸恶劳,常恨自己的丈夫不争气,并时常在自己的儿子面前灌输一些不尊重他父亲和爷爷奶奶的话。由于张某更喜欢听妈妈的话,所以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正确的社会交往心理。

三、教育策略

1.多管齐下,以诚感化

对张某这样的学生仅仅依靠班主任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了解了他的家庭状况后,我多次走访了他爷爷奶奶家,并分别和他父母进行了沟通。我发现他爷爷奶奶年事都较高,不具备抚养少年的能力,而且和张某一起住在老人院里一间不及六十平米的破旧的套房里,生活条件比较落后。我就找他父亲谈话,向他解释了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的重要意义,要求他尽快将孩子接回来住在老家里,由自己亲自抚养。得知他父亲当时生活困难,入不敷出,我就通过申请帮张某减免了学杂费。同时,我还多次联系了张某妈妈这一关键人物,告诉她母亲对于子女在人生道路上的神圣地位,我能理解所有父母强烈的爱子之心,但爱一定要有正确的方式和价值指导。鉴于他父母二人已难破镜重圆,我郑重请求他们最好能多找机会带孩子出来聚一聚,彼此坦诚布公地交流自己的心境,使孩子能理解做父母的无奈的选择,而不受他们这段不和谐的感情旅程的影响;也让张某可以再次重温亲情的温暖,过滤自己心中的阴影。“解铃还须系铃人。”没想到张某的亲人都十分理解我的良苦用心,也积极地配合我的工作,为我的学校教育工作打好了后方基础。

我和张某进行过多次深入的交流。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孩子,悟性高于其他学生,而且知识面较广。我知道他极关心自然怪象,如百幕大三角地带、宇宙黑洞等,凭着自己平时的阅读和积累,我能跟他做较深入的交流,若有疑难,我便和他一起上网查询资料,在答疑解惑中师生共同学习,也融洽了彼此的关系,提高了他求知的热情。他喜欢读历史,对历史人物多有自己的评价,但这些评价多有偏激之处,明显地带有自己成长的阴影。有一次谈及曹操的“人生哲学”,他说曹操具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魄力,才能纵横天下、成就伟业。我说曹操的谋略和魄力的确令人惊叹,其极端的“人生哲学”是迎合了那个乱世的潮流,使他成就了大业,但其人格品质却令人不敢恭维,他不分青红皂白地杀死好友吕伯奢一家,还有他为父报仇竟大肆屠城等,则超出了一个英雄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我们读历史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被历史所蒙蔽,误入歧途。这一次次的思想交流使张某逐渐地改变了当初那种固执的想法,对别人多了几分友善和热情。

2.和风细雨,给予关爱

在学生面前,我从未将张某以“问题学生”对待,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外生活,我总是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有一次张某课间在教室里玩闹,故意踢坏一位同学的凳子。我没有马上当众训斥他,而是把他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让他反省自己的错误,然后让他主动向别人道歉。下午上学前,他还从家里带来工具修好了那张凳子。张某知识面较广,上课时我常常叫他发言,若有满意的答案,我和同学们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一个个细节的温暖,使他自信心大增,也学会了自我约束,得到了同学们的信任和喜爱。

3.量才而用,建立威信

虽然张某集体观念薄弱,但点子多,会策划,我就推荐他任班级宣传委员,负责收集宣传栏的资料和安排活动课的内容。他十分喜欢这项工作,积极收集资料,精心布置,和另外两位同学一起努力,把教室里的宣传栏打点得有形有色、精彩纷呈,每期宣传内容都引来同学们驻足欣赏。他巧妙地把活动课“分地到人”,让各个小组自己安排专题去上,他自己则主持监督和评比工作。张某出色的组织领导才能同学刮目相看,也赢得了大家对他的尊重和欣赏。同学们的支持和赞扬又使他的集体观念极大地增强了,各方面日益进步。

四、教育效果

经过一年的努力,张某的“问题”都已得到明显的好转。他基本上能克制自己不良的情绪,同学关系相处得较好,和父母之间的交流大大增多了,学习成绩也进步了,在工作上已经成为我的得力助手。不仅如此,科任老师们还多次表扬他。他的爷爷、奶奶及父母也对他的巨大变化也很满意,在一次班干部民主测评中,他还得了优秀。

五、收获与反思

在对张某的家庭教育方面,我获得了如下的启示:

1.爱心无限,缝合受伤的心灵。

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家庭遇到变故时,往往心灵受伤,从而关闭与同学、老师交流的窗户。可他们拥有一颗渴望家庭温暖的心、一颗渴望大家关爱的心。作为主角的老师,首先必须与孩子做好沟通,沟通是走进孩子心灵的唯一途径。要用真诚的爱心去启发、引导孩子,让孩子喜欢你、信任你、愿意与你交流和沟通,进而了解孩子心里想什么。要善于破译童心,读懂孩子的心理和思想,通过沟通才能达到理解,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并为下一步爱的行动奠定基础。

2.各尽其才,扬起自信的风帆。

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没有摆正自己和集体的关系,总是想到自己不如别人,因为自己不像别人那样拥有美满的家庭,常常表现出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或不相信自己也行。可每个孩子天赋是各异的,能力方面也各有千秋。我们老师的责任就是及时发现这些孩子的专长,顺势加以引导及培养,扬起他们自信的风帆。

3.团结互助,沐浴温馨的友情。

家庭教育的案例篇3

家庭教育对高职生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具有重要影响。高职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体现出来的行为品格与其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父母的品行特征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研究家庭教育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案例【案例1】某高职学生甲,入学伊始便频繁找各种理由请假回家,有时甚至请家长帮忙请假;在校期间随意旷课,考试经常三四门不及格。起初班主任与其家长沟通,该生家长解释由于晚育,所以平时对孩子比较溺爱,今后愿意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好孩子。但随着沟通的深入,该生家长认为教师与他们的沟通是一种骚扰,认为学生成绩差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致使沟通陷入僵局。【案例2】某高职学生乙,对口单招生,入学成绩优异,但开学不久便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成绩一落千丈。通过家长了解到该生在中专期间学习成绩优异,考取大学后便以方便学习为借口,要求家长给其购置笔记本电脑。后来家长发现该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怕影响其学习,不准其携带笔记本电脑到校。该生威胁家长,如果不准带,就去网吧上网,家长迫于无奈,勉强同意。【案例3】某高职学生丙,成绩优异,在家中排行老大,家中还有弟妹三人,母亲常年患病,全家靠父亲种田和打零工为生,家庭贫困,精神压力比较大。同学反应,该生经常吃两顿饭,且以素菜为主,由于营养不良,身体瘦弱。案例分析从案例1中不难发现,该生家长对学生十分溺爱,认为学业只是学校教育的事情,认为进了大学就像进了保险箱,而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旦出现问题,对孩子采取“保护态度”,把全部的责任都推给学校和教师;对孩子的道德培养起到极为消极的作用,使得孩子更加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既为学校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也为该生走向社会埋下了隐患。从案例2中不难看出,该生家长对学生听之任之,采取放任态度,学生自从离开父母的视线后,便更加疯狂地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该案例极具代表性,反应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自控能力培养的缺失。问题出现后,家长往往束手无策,便将希望寄托于学校和教师。家庭教育的纵容、学校教育的管束,使得学生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从案例3中不难分析,该生的家庭状况带给他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既是动力,也是阻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困的家庭状况,让该生更加成熟、独立、具有责任感,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但同时,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家庭负担,使得他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知识无用论”“上大学不如打工”等社会负能量甚至会将他引入辍学的边缘。对于这类学生,学校的关爱与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2引导家庭教育促进高职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教育观念的引导在上大学之前,家长非常愿意同教师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其实,家长的真实目的不是关心孩子接受教育本身,而是关心他们的学习结果,即能否考上大学或者能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在上大学之后,大多数家长往往会有“车到站,船靠岸”的心理,认为自己的任务完成了,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对孩子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不闻不问,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其实,这些家长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在现有教育体制下,他们关心的仅仅是学习成绩,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致使学生身心发展不同步,外表成熟、内心幼稚、缺乏自制力,在相对宽松的大学环境中极易迷失方向。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导家长摒弃“成绩第一”“满足物质需求,其他方面自由发展”等错误观念,引导家长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对子女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上[2],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制定合理的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帮助子女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业和恋爱问题,引导他们坦然面对人生挫折。由此可见,大学时期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导向、示范、熏陶和制约的作用[3]。教育方法的引导引导家长转变教育方法,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引导家长积极营造相互尊重、团结、民主、包容、充满爱的家庭氛围;引导家长养成耐心倾听、积极鼓励、细心引导、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引导家长既要帮助孩子解决他们在大学生活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更要教会他们应对这些问题的方法。家校教育合作的引导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学校应当领导家庭教育。”[2]所以不管是家长教育理念的引导,还是教育方式的引导,高职院校都应起主导作用,应积极搭建家校交流的平台。鉴于生源分布广泛的特点,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班级QQ、飞信、微信等现代通讯手段帮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政策、动态以及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等。学校还可以聘请专业教师,利用这个平台向家长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解答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同时,家长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反馈自己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为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此外,学校还可成立家长委员会[4],邀请有家庭教育经验的家长利用这个平台交流教育心得、分享教育经验。

3结语

家庭教育的案例篇4

论文关键词:国际法,实践教学

 

随着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敏感而密切,整个国际社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国际法的作用也日益得成熟、重要。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法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学时的安排只能完成国际法的启蒙教育,这种初级教育对于培养法学专门人才的要求来说差得很远。国际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国际条约、国际惯例是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条约、国际惯例是兼顾到不同法系、不同国家法律制度的特点而形成的。但现阶段我国学生普遍缺乏锻炼和实践的机会,接触国际实例很难,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影响了国际法的教学效果和本专业的发展。因此国际法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人主要从国际法的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希望能为培养国际法专门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道德品质也是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现今世界几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公民教育,并同时把它作为学校教育与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的之一。因此无论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环节德育教育都不应当被忽视。

在欧洲一些崇尚绅士风度的国家,民族的文明素养很高,但是在他们的学校教育课程中却很难找到专门的德育科目,德育一般就渗透在各门教学工作中并同步进行,也就是任何一门学科都兼有道德教育的任务。目前我国大学的课程,在各门科目上一般都设置有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就实践教学环节来说,我认为应当设置专门的德育教育部分。在对学生的实践学习环节进行考核打分时应增加具体的道德品质的考核成绩。比如在实践学习中是否注意环境保护、是否体现了人文关怀、是否从事了义工或志愿者的服务等等。总之,凡是能体现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追求民主、乐观向上、宽容团结的精神品质和行为都可以成为学生实践成绩中的一部分。

(二)案例教学是国际法教学实践改革的重要手段

案例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

摘要内容。但案例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1、案例教学教材的选择要注意与当代的国际实践相联系

在案例的选择上,应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既要选择一些典型性、代表性、综合性的案例。将案例与与所讲授的重点内容有机结合,尽量涉及多个知识点或多个章节的内容。同时也要注意调整,随时加入一些具体生动,较受社会关注的案例。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与时俱进。

目前各个高校教学用的案例教材虽然多,但观其内容,其中所编的案例却大多相同。其中案例也大部分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上世纪90年代的案例都属于年轻案例。当然这其中不乏一些十分典型的案例,所以经常被采用。另一方面也由于国际社会、国际法的特点所决定的。案例材料陈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论文开题报告中国论文网。因此案例教学教材的选择既要注重科学系统性,也要注意与当代的国际实践相联系。在此一方面呼吁广大专家学者能够,即时对当前的教材进行修订与增补。或者多编纂一些新的、与国际法的发展、与当今社会的现状联系紧密的案例教材。一方面也要求广大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对案例的选择进行甄别、更新。随时关注本领域的最新动态,及时采集新案例。过时的案例被淘汰,新的案例补充进来。在完成某一课程内容的学习后,就可以选取一些时事性、较有深度及广度的案例讨论。甚至直接制作、改编一些案例。以便及时提高教材、教法水平,增强教学效果。因此改编、更新国际法教材,把案例教学法贯穿其中,是我们当前国际法实践教学改革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案例教学的过程要把教师创新教学与学生主动学习结合在一起

案例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教师加以适当的组织引导。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先布置学生课前阅读相关资料,并设计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前进行思考寻求解答。但注意不要给予过多的提示,以免限制了学生的思路。预习案例有助于学生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多角度解决问题。

具体由学生完成的部分主要应该有三个环节。首先案情介绍阶段,这部分比较简单,但需要学生事先预习。主要是学生对案例背景介绍,也可以对案例中的要点进行总结,为理解案例提供一个分析框架。第二部分是重点部分,由同学们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提出行动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可以相互批评、反驳、辩论。这个过程要求学生们充分参与、发言。同学们可以反驳其他同学的发言,也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但不能重复其他同学的论点。随着辩论的进行,对案例的分析也会愈加深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也会愈加的透彻并且和有关法律事实密切的结合起来。此时老师只要对同学们遗漏的问题进行提示引导就可以。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点评。点评中强调学生对相关案例的点评,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坚持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学生点评的基础上,教师结合本次讨论内容作总结性的点评,指出学生的不足同时肯定其成绩。最后由教师对同学们之前的讨论进行评价打分。不论观点是否正确客观,充分参与就是得分标准的重要参考指标。

在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空间,真正让学生自主的去分析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达到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辩论能力;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也有利于养成学生关心、了解我国国情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动态的习惯。

案例是教学法中的最优资源,也是实践教学的最常用手段。它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从具体到抽象的自然有序的教学认识过程。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讨论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灵活、深刻的学习氛围。避免传统教学中只讲授空泛冗长的理论,却不能就相关法律事实进行立论分析,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案例教学的重点不是寻找某一确定的答案,而更加注重认识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面对有挑战的问题和各种可能性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得到激发,为寻求答案,学生将会主动分析法律上的争议点,搜寻相关法规和类似案例,得出自己的判断,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将国外的一些实践课程模式引入我国的国际法课堂

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创新,各院校都在探讨如何将国外的实践课程模式“诊所式法律课程”(ClinicalLegaleducation)和“法庭辩论课”(trialadvoca2cy)引入各自的法学课堂教学。在英美等普通法系国家,它包括两种形式:“模拟法庭”(mooting)和“辩论技巧”(advocacy)。模拟法庭一般是低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即所有法学院学生都要参加模拟法庭的训练。辩论技巧课,则是为那些有意成为出庭律师的法学院学生开设高级训练课程。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法学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模拟法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把一些经典的案例依照严格的法庭程序进行重现和模拟。通过学生扮演具体的角色,即原告、被告、法官/仲裁员、双方当事人的人和有关证人,对案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对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学以致用是十分有效的。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素质。

但现在大多数的法学院校的“模拟法庭”还只是一种形式。利用效率低,有的学校甚至一学期都不能开展一次模拟法庭活动。案例的选择也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民法、刑法领域。国际法的相关案例十分少见。另外一些学校的模拟法庭的配套设施还不完善,一些学校开展的“模拟法庭”过于注重形式,没有相关法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些都是急需改进的地方。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开展“模拟法庭”,尤其是“模拟国际法庭”和“模拟国际仲裁法庭”活动对我们培养学生能力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隐性的,但却是长远的和巨大的。

另外,各法学院校对“辩论技巧”等专业素质的培养形式还在初级阶段。这也是我们应充分重视和积极探索的。

(四)通过分层教学法实现实践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性和差异性的关注

这一改革措施主要是在实践教学中更好地根据学生的个体能力、已有基础及学习偏好等来进行有效的教学。“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是,针对班级授课制下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多样性的学习差异,如根据学生在学习时对视觉、听觉和动手操作等不同学习类型的偏好和实际能力,而将学生的课程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某一层次既和某一级的学习水平和深度有关,也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有关论文开题报告中国论文网。在这里我们要十分注意的是学生层次的划分不是由教师主观决定的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而是由教师提出划分方案,而由学生自己选择。

比如第一层的学生,在这一层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对某一话题的基本理解能力。这一层的学生可能是兴趣广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即操作型的学生。这一类的学生擅长通过操作实践的方法来学习。那么教师就可以分配这一组的学生就某一国际法案件进行调查研究,提供各种报告资料;为国际法的案例教学提供音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或者进行“模拟国际法庭”“模拟冲裁法庭”活动的准备工作。

第二层的学生主要是培养他们比较复杂的思维能力,其首先要求学生熟练运用他们曾在第一层水平阶段已经学过的东西,懂得如何运用选择、引起或发现更多的体验、认识和结论,同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并找出答案。这一层次的学生往往是学习比较认真,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教师要注意拓展这部分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模拟国际法庭”为例,教师可以分配这部分学生在“模拟国际法庭”中充当当事人的角色,通过法庭辩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这里教师要注意给学生一个完全自由思考和创造的空间,不要过多的限制和说教。

第三层次主要是一些善于思考、见解独立的学生。对这一层次的学生应该着重培养他们更复杂和更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这一层级中,学生要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围绕一个现实世界中有争论的主题进行评议和分析。与此同时还要求学生进行批判性地思考并把研究与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结合起来。以“模拟国际法庭”为例,教师可以分配这部分学生在“模拟国际法庭”中充当大法官的角色,分层教学法主要适用在实践教学模式中,在课堂教学和期末理论考试当中则不适用。国外教育界的一些专家和实验教师对上述模式的总体评价一般都很高。通过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特长,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生的信心,帮助每一位学生达到他们的理想目标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无疑,这对学生的发展和师生关系的融洽都是十分有益的。

(五)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

小组学习法就是让学生自主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可以进行集中学习。包括讨论、讲座和进行调研。

国际法的案例教学过程是一个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贯穿小组学习的方法。通过小组学习,学生们可以互相启发,弥补不足。一方面有利于在课堂讨论中更加有针对性,不遗漏要点;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提出自己的观点。既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进行不受约束的思考。

对国际法的相关事件进行调查研究也是实践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调研能使学生掌握更加详实资料,培养学生严谨求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快速反应的能力等多种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组成学习小组,学生们分工合作也可以促进实践活动的顺利完成。

总之,学习小组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国际法的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长远的工作,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把握知识、素质和能力三要素,突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艳,《高校法学教学改革研究》教育探索2010年第4期

2、李学兰,《法学模拟教学方法之理论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3,(4).

3、李龙.《我国法学教育急需解决的若干问题》。国际经济法网。http://www.intereconomiclaw.com2005-10-11/2005-12-12.

4、张海凤,《法学案例教学法建构浅析》[J].行政与法.2005(9).

5、杨莉、王晓阳,《美国法学教育特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6、胡玉鸿,国家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模式的转轨[J].法学2001,(9).

7、朱立恒,《法治进程中的高等法学教育改革》法律出版社,2009年08月

8、邵建东.《德国法学教育制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法学论坛,2002,(1)

家庭教育的案例篇5

关键词:社会需求;商法学;教学改革

一、社会需求对商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根据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编写出版的《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商法学是法学专业的14门核心课程之一。商法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发展而出现的。在商法中,商是法的本源,是法的服务对象,是法的最终目的;法是商规矩,是商的准则,是商的游戏规则。新世纪需要“法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兼有“法”“商”两种知识结构,能运用“法”、“商两种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1]。因此,我们的商法定位应该是培养系统掌握商法学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法律职业素养、有扎实的商事和法律基本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教学方法作为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手段,首先应当服务于其目的。对于商法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来说,它不仅仅应该以知识的获取为目标,更应该以获得商事法律职业专业能力为目标。

二、商法学课程教学现有模式的不足

要实现商法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与人格养成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商法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必要的法学理论知识,还要培养他们能具有一定法律应用和操作能力。而传统教学方法下教育和考核的是学生的背诵能力,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应用意识,这显然与法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格格不入。早期商法学教学主要采取讲授法。所谓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能使学生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科学知识,知识比较系统全面,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但有一定局限性:如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易形成填鸭式教学;教师水平影响教学效果,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交流的单向性,容易导致学习过程的割裂与分离。针对这一弊端,当前各高校逐步在商法学教学中提高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比重。[2]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它借助司法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诱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司法世界。但案例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我国法律文化制度与英美法系国家差异很大

案例教学之所以能够在英美等国的法学高等教育中普遍应用,主要原因之一是英美等国是普通法国家,判例法占有重要地位,案例教学法对于学习和研究英美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推理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国是成文法国家,判例不是审判的依据,法学教育仍应以系统的法学理论、解释成文规则及其运用等为主,完全的案例教学法并不适应我国的法律教育。

(二)我国的法学教育制度与英美法系国家有所不同

英美法系大学法学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教学目标就是培养从事法律职业的法官、律师等,在他们的大学法学教育中掌握法律推理和如何遵循先例是两大要务。英国大学法学教育中“重实践、轻理论的法律文化传统仍保持着其潜在的影响”[3]。美国的法学教育则是研究生教育,法学院学生是从其他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申请者中录取的,他们在某一专业已经有相当造诣并具有一定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因此,在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中采用案例教学既适合学生的特点也符合其教学的目标。我国法学专业本科生绝大多数来自高中毕业生,他们不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在没有构建一定法律知识体系的前提下,使用案例教学法是不切实际的。

(三)法学案例教学法本身也有不足

一方面,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能得到显著的提高,但却难以形成系统的法律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此教学法要求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刺激学生思考,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锻炼其反应和思辨能力,参与人数有限。而我国法学院本科的班容量一般为50至100人,不可能让案例教学的优势体现在大部分学生的身上。因此,案例教学法并不适应我国法律本科教学。

三、改进商法学课程教学的两点建议

(一)积极推广Seminar教学法

Seminar一词最早见于18世纪虔敬派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中[4] 。1773 年,德国著名学者格斯纳在哥廷根大学创办哲学seminar,首次将seminar引入到大学。洪堡(w.V.Humboldt)在创建柏林大学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为科学而生活”的大学理念[5],真正使seminar由原生性的涵义发展到一种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目前,seminar已经成为现代西方国家大学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要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因此成为一个具有规范性、内在规定性的教学范式。席明纳在柏林大学被称为“科学研究的苗圃”。它是指学生在教授的指导下,就某一课题结成小组,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教师自由地进行学术探讨,从而达到教学和科研的双重目的。[6]席明纳教学模式的倡导: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学术自由和独创精神、师生之间平等合作、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其核心是充分挖掘课程参与者(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的学理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

(二)将课堂教学与模拟法庭教学相结合

这是由法律专业的职业定位决定的。在法律应用型人才的角色定位中,其工作的主要职业效能都能在法庭审判时得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模拟法庭教学机制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模拟法庭教学可由教师组织,学生动手进行模拟法庭审判,以研究各级法院的典型判决及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为教学的基本内容,将学生分组,分别轮流做律师,模拟法官、检察官,培养学生的司法经验与司法技巧。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达到学生熟悉审判程序,掌握法庭各法律角色的技能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于学生资料查询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7]。同时,法庭教学还包括让学生走进真正的法庭直接旁听庭审活动,进行专业见习和观摩正式法庭审判等内容。

参考文献

[1] 龚志军. 构建法商结合人才培养模式[n]. 中国教育报,2009-01-10.

[2] 焦富民. 地方综合性大学法学素质教育的目标与法学教育改革[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4)

[3] 胡吕银. 法学教育内容的界定与法学教育改革[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5)

[4] 王林义,杜智萍. 德国习明纳与现代大学教学[J]. 外国教育研究,2006(7)

[5] 郭红雪,孙涛. 试论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

[6] 林培锦. Seminar在大学本科教学中的价值及应用[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

[7] 胡芳. 批判知识观时代教师角色的重建[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2)

作者简介:

家庭教育的案例篇6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道德伦理;教育;民商法案例

G642;D913-4

随着国家相关机制以及政策的推进,目前高校的教育水平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大学生的素质情况却叫人堪忧,在国内大学中一些自杀、投毒以及暴力的事件不断的出现,让社会大众对于高校的素质教学产生了怀疑,因此强化高校教育中对于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是迫在眉睫的。文章以民商法的课程为背景,并且应用生动的案例教学形式,进行极其深入的伦理道德的教育讨论,旨在提升在高校教育中商法课程的适应价值,以下是具体内容。

一、现阶段高校中伦理道德教育的现状

现阶段在高校之中,一部分的大学生其伦理道德素质的水平和其学历处于不相符的状况之下,进而在我国高校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校内矛盾、家庭和人际之间矛盾,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高校在其教育中对于伦理道德教育的重点偏离和缺失。

首先是目前很多高校对于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都认为专业知识的教学更为重要,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人才培养才是高校的培养主要目标,进而对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视不足[1]。

其次是目前高校中已经开设的伦理道德课程极其简单和单一,教学的方式也十分单一,即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这样的教学形式对于实际的教学效果是难以保障的,同时和时代的发展也存在极其严重的脱节问题。

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以及人们的意识不断改变,现阶段对于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已经越来越到人们的重视,面对目前校园暴力事件的不断发生,高校自身也认识到了伦理道德教学的必要性。因此已经有一些极其先进的伦理道德教学模式在部分高校中开始应用。例如:在计算机教学的课程之中,合理的设置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模块,进而帮助学生认知到计算机犯罪其存在的隐藏性和危害,进而建立起知识自主产权的概念;在医学的专业中开设了医学的伦理道德,教导学生在从医的道路上要以人为本,以一颗一切为病人的心投身于医疗事业。

二、伦理道德教育在民商法案例教学中应用分析

在高校的民商法课程之中其主要使用案例教学的模式进行,通常教学的案例都是具体直观、生动形象的,进而能够实现在教育中让民商法更加贴近于学生本身,从而培养学生对于民商法的学习兴趣。进而在其教育之中也可以依据其丰富的案例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植入,进而达到教育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具体介绍。

(一)生命伦理道德教育

在民商法的教学之中有效地融入生命伦理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知生命的本源、意义以及价值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进而能够引导其建立一个正确的生命观,认清楚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意义,进而努力的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同时也充分的对他人生命给以尊重。

例如:在案例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残忍的杀人、伤人案件合理的植入教学之中,可以引导学生观看一些法制频道以及法治的纪录片。在大部分的高校法学院之中都设有实习基地或者是模拟的法庭,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模拟法庭中,进行真实法庭的情景再现,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法院的庄严,以及法律的严酷,进而让每一学生都知道犯法的严重性,减少学生一时冲动犯下措施的可能。还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近距离的去接触犯罪嫌疑人,并且感受被告家人其所承受的痛楚,进而提升对于生命的认识和重视。

在民商法案例教学之中合理的植入生命伦理道德的教育,实践证明其可以及时的帮助学生进行负面情绪的疏导,进而帮助学生拥有一个正确的生命认知心态,进而在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之中面对困难也会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民商法教师在教学之中,应该注意收集一些具有表达性,切实可用的实际案例,进而能够在教学之中使用。

(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

在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之中,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现阶段大部分的高校其在教学之中对于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严重不足的。大学生自身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进而认为在高校中的伦理道德教育应该是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主,进而对于伦理道德教育中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产生了忽视,没有深刻的认知关爱老人,孝敬父母以及和谐家庭的重要意义。

高校的民商法教学之中,应当使用合理的相关案例来进行充分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进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家庭观和恋爱观,加强大学生心中的伦理道德以及责任意识。针对于目前广泛存在的啃老族现象,在民商法课程之中,应该举出实际的案例来说明,对于年满十八周岁的人,都应该认清自身的职责,自己为自己负责,并且要对父母怀揣一颗感恩的心,例如北大学生的杀母案件就可以应用其中。

通过教师列举负面的案例来让学生自身总结出其中包含的积极意义,进而让学生能够在家庭生活中充分的尊重每一位家人、师长、关爱邻居,等等。

(三)经济伦理道德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经济的认知也是越来越深刻。在社会之中每一个体都是一个单一的经济主体,并且和社会整体经济彼此相互联系。经济伦理道德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在市场的经济运作中,遵守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做一名遵纪守法的经济人[2]。

高校民商法教学中,经济方面的案件很多,因此可以适当的选择具有代表性但是又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案件来作为教学的案例,并且要在其中深深的植入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例如,对于目前极其严重拜金主义现象,很多学生对于时髦。时尚以及昂贵的东西具有强烈的兴趣,存在着严重的逐利问题。如苹果手机,其价格相对国产手机价格十分昂贵,但是其十分时尚,学生往往为了买苹果手机出现了挪用生活费,借高利贷,甚至卖肾买苹果手机的案例,来获取和自身实际经济情况不符的奢侈品。这些案例都可以作为反面的教材来进行学生经济伦理道德教育,让学生通过反例建立起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四)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在互联网时代最具有价值的东西便是信息,故此近年来涉及到信息的网联网犯罪事件每年都在增加。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信息犯罪其主要人员是青年人,其中也存在着大学生犯罪的现象。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也是因为很多大学生其对于信息犯罪的认知程度不足,]有认识到知识侵权的重要性,这也就说明了目前高校在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方面的不足。

高校的案例教学之中,教师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建立学生的信息伦理观上。合理选择民商法中的案例,尤其是一些较小的案件,进行学生的引导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互联网虽然开放但是也是具有约束性和规范性的。例如,目前在网络中“人肉搜索”是十分严重的,由于网络监管其存在的一定局限性,致使很多的大学生也参与到了“人肉搜索”之中,盗取他人的信息,不尊重他人的隐私。甚至还存在一些学生在互联网的使用中存在着严重的侥幸心理,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学生,甚至模仿黑客,进行网上大规模的信息盗取,在这种侥幸心理之下,其实就已经违反了一定的法制法规。

民商法教师在经济伦理道德教学中,其使用的案例最好要贴近大学生的的生活,进而让大学生能够更深刻的认知到网络信息的相关知识,并且让学生通过了解违法犯罪来建立一个正确对待网络的态度,面对网络信息有一个正确的对待心态,并且通过合法的渠道获取信息,在享受信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主动的进行网络信息获取秩序的维持,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经济伦理道德素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大学生的伦理道德处于一种严重不足的状况之下,其原因一部分就是高校在其伦理道德教育上的不足,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措施来增加伦理道德教育的力度。文章以民商法案例教学为例,提出在其教育中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途径,值得各个高校参考和使用

参考文献:

家庭教育的案例篇7

关键词:模拟法庭;教学法;法学教育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重要的治国方略之一,这为法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对高等院校法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使学生真正懂得法律的精神实质和内涵,不仅需要对他们进行法学理论知识教育,还要给他们提供司法实践的机会。因此,模拟法庭教学法的推广在高等院校法学教育中是必然选择。

一、模拟法庭教学法的概念和意义

所谓模拟法庭教学法,是指在法学教育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精选典型案例,由学生来扮演审判人员、书记员、当事人、公诉人、诉讼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法警等诉讼参与人员,来模拟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整个活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律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通过多次指导模拟法庭教学,笔者认为,在高等院校法学教育中运用模拟法庭教学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模拟法庭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如果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听教师讲课,就很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参与教学性实践活动,只是听取一些理论知识,没有接触到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培养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参与教学性实践活动。采用模拟法庭教学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模拟参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案件的审理,可以通过调查取证、法庭辩论、分析案情及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等培养和提高其法律逻辑思维能力。

2.模拟法庭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审查、判断和认定证据的能力

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和认定是认定证据的真实性、证明力以及确定案件事实的决定性阶段,是整个诉讼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审判组织分析能力和业务素质水平的集中体现。只有正确地收集、审查、判断和认定证据,才能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学生通过参与模拟法庭的实践,可以掌握怎样收集、审查、判断和认定证据的方法,从而为他们将来从事司法实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模拟法庭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制作法律文书和进行法庭辩论的能力

在模拟法庭教学中,学生要学会制作状、答辩状、反诉状、辩护词、裁定书、判决书、上诉状等法律文书。特别是模拟法庭辩论,它是模拟法庭审理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程序,也是模拟法庭教学过程中最能检验学生法学理论掌握和运用水平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制作法律文书、进行法庭辩论,使自己学到的法律知识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充分展示,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

4.模拟法庭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案情及解决案件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高等院校法学教育中,教师仅在课堂上传授法学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法学教育应当紧密联系立法和司法实践。模拟法庭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司法实践的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法学理论知识能够与司法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审理案件的活动中体验法官、检察官、原告、被告、律师、证人等角色的真正含义,通过经历一个案件的完整审判过程,学生不仅能够学会查明案件事实、审查判断证据和正确适用法律等知识与技能,缩短所学法律理论知识与司法实务的距离,而且还可以培养和提高运用法学理论知识分析案情与解决案件实际问题的能力。

5.模拟法庭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搞好模拟法庭教学,指导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指导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法学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通过进行模拟法庭教学,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法律知识的程度和分析解决案件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若能一些案件,经常接触司法实务,就更有利于搞好模拟法庭教学。在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容易开拓出新的科研领域,从而使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都得到大的提升。

二、模拟法庭教学法包含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

模拟法庭教学法看似简单,但要搞好却很不容易。笔者认为,要想搞好模拟法庭教学,指导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并应注意一些相关问题。

1.精选案例

精选案例是模拟法庭教学法的基础环节,案例选择是否恰当决定着模拟法庭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师要根据自己所教的课程精选民事、刑事或行政方面的案例,最好挑选在社会上较有影响,对学生有教育意义,内容不太复杂,有可辩性,有书面证据、物证、证人等,能够公开审判的案例。比如,笔者教的是民事诉讼法课程,在进行模拟法庭教学时,就精选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捐助”方面的典型民事案例。通过进行民事案例模拟法庭教学,学生既学到了有关社会捐助这方面的法律知识,熟悉了民事诉讼法律程序,又受到了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

教师可以从自己承办的案件中挑选案例,也可以到法院、律师事务所去挑选案例,还可以挑选律师辩论大赛中的案例,甚至由学生通过网络来挑选案例。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教师在挑选案例时,切忌挑选涉及国家秘密或个人隐私等不能够公开审理、争议性比较大、不属于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法律知识相脱节的案例。否则,就达不到模拟法庭教学效果。

2.挑选角色

进行模拟法庭教学,需要挑选多名学生来扮演法庭中的各种角色。笔者每次开展模拟法庭教学时,全班学生都非常踊跃地报名参加,这就面临着模拟法庭组成人员的挑选问题。笔者的经验是,先确定好案例和模拟法庭中需要扮演的角色,譬如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法警、原告、被告、诉讼人、证人和鉴定人等,然后让学生申请扮演角色,最后从报名的学生中通过面试择优选用。

挑选角色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挑选学生时一定要结合实际,根据学生的特长来安排角色。审判长是模拟法庭中的主角,在模拟法庭中起着主持和控制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挑选在班里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强,在学生中有威信的班干部来担任。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报名参与,切忌仅靠指定就确定由谁来扮演模拟法庭中的角色,这样会有损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在做好角色选择的同时,也要安抚和调整好没有被选上的学生的思想情绪。

3.准备材料

学生要根据案情和自己在模拟法庭中担任的角色来准备好法律文书和有关证据材料。譬如,审判长要准备法庭审判提纲、裁判书等诉讼材料,民事案件的原告要准备状、证据等诉讼材料,被告要准备答辩状、证据等诉讼材料,诉讼人要准备词,证人要准备证人证言等诉讼材料。同时,还要有人负责准备开庭审理时用到的法袍、法槌、律师袍、国徽等物品。

准备材料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教师不要让学生对着准备好的庭审材料“照本宣科”,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开庭时的有关诉讼材料,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达到动脑与动手、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4.组织排练

模拟法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组织好学生按照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程序进行排练,对于在排练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要熟悉法庭审理的全部程序,教师最好组织参加模拟法庭的学生观看庭审录像或者带领学生去法院让他们亲身感受庭审实况。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案情,指出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

组织排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模拟法庭教学进行得如何与学生排练的认真程度密切相关。教师要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认真进行排练,指定专人负责这项工作,以保证效果。切忌态度不端正,使得模拟法庭排练流于形式。

5.开庭审理

开庭审理是进行模拟法庭教学最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需要学生像演员一样进入角色,各项活动都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1)在开庭三日前,应当公告当事人姓名、案由和开庭的时间、地点。

(2)应将模拟法庭布置得与人民法院的审判庭一样,场内悬挂国徽,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原告、被告、诉讼人、证人等标牌要摆放整齐,法官组学生要穿法官袍,律师组学生要穿律师袍,以营造一种神圣、庄严的法庭氛围,让参加模拟法庭的学生进入“实战”状态。

(3)开庭审理前,指导教师要组织学生提前进入模拟法庭参加旁听,点评教师也要提前入座,法警要进入模拟法庭维持法庭秩序,书记员应当查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纪律,然后请审判长、审判员入庭。

(4)开庭审判各个阶段的全部工作,都要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开庭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这一阶段,即便是学生出现一些错误,指导教师也千万不要打断学生的发言中止开庭审理程序,以免影响学生的思路、情绪和状态。

6.教师点评

教师点评是指教师对学生在模拟法庭中的各方面的具体表现所作的总结性发言。笔者认为,教师点评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点评教师要由模拟法庭中审理的案件相关专业的教师来担任。譬如,民事案件要邀请民商法学系的教师,刑事案件要邀请刑事法学系的教师,行政案件要邀请行政法学系的教师等。如果能够邀请到人民法院民事庭、刑事庭、行政庭的法官来进行点评则更好。

(2)点评教师既要指出模拟法庭审理的案件在实体方面存在的法律问题,如案件争议的焦点以及案件的主要事实、证据、定性、法律适用等,又要指出在程序方面存在的法律问题,如审判长对法庭的控制,当事人举证、质证,法庭的辩论等。

(3)点评教师既要肯定学生的优点,对在模拟法庭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又要指出学生在模拟法庭中表现出的不足之处并给予纠正和指导。

(4)点评教师一定要对学生在模拟法庭中的错误和不足提出完善、合理、全面的意见,以便学生能够及时改正和弥补,起到总结和提高的作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姚建涛,杜庆贵.关于模拟法庭教学的若干问题[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3).

家庭教育的案例篇8

一、社会需求对商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根据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编写出版的《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商法学是法学专业的14门核心课程之一。商法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发展而出现的。在商法中,商是法的本源,是法的服务对象,是法的最终目的;法是商规矩,是商的准则,是商的游戏规则。新世纪需要“法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兼有“法”“商”两种知识结构,能运用“法”、“商两种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1]。因此,我们的商法定位应该是培养系统掌握商法学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法律职业素养、有扎实的商事和法律基本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教学方法作为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手段,首先应当服务于其目的。对于商法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来说,它不仅仅应该以知识的获取为目标,更应该以获得商事法律职业专业能力为目标。

二、商法学课程教学现有模式的不足

要实现商法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与人格养成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商法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必要的法学理论知识,还要培养他们能具有一定法律应用和操作能力。而传统教学方法下教育和考核的是学生的背诵能力,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应用意识,这显然与法学应本文由收集整理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格格不入。早期商法学教学主要采取讲授法。所谓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能使学生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科学知识,知识比较系统全面,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但有一定局限性:如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易形成填鸭式教学;教师水平影响教学效果,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交流的单向性,容易导致学习过程的割裂与分离。针对这一弊端,当前各高校逐步在商法学教学中提高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比重。[2]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它借助司法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诱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司法世界。但案例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我国法律文化制度与英美法系国家差异很大

案例教学之所以能够在英美等国的法学高等教育中普遍应用,主要原因之一是英美等国是普通法国家,判例法占有重要地位,案例教学法对于学习和研究英美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推理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国是成文法国家,判例不是审判的依据,法学教育仍应以系统的法学理论、解释成文规则及其运用等为主,完全的案例教学法并不适应我国的法律教育。

(二)我国的法学教育制度与英美法系国家有所不同

英美法系大学法学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教学目标就是培养从事法律职业的法官、律师等,在他们的大学法学教育中掌握法律推理和如何遵循先例是两大要务。英国大学法学教育中“重实践、轻理论的法律文化传统仍保持着其潜在的影响”[3]。美国的法学教育则是研究生教育,法学院学生是从其他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申请者中录取的,他们在某一专业已经有相当造诣并具有一定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因此,在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中采用案例教学既适合学生的特点也符合其教学的目标。我国法学专业本科生绝大多数来自高中毕业生,他们不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在没有构建一定法律知识体系的前提下,使用案例教学法是不切实际的。

(三)法学案例教学法本身也有不足

一方面,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能得到显著的提高,但却难以形成系统的法律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此教学法要求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刺激学生思考,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锻炼其反应和思辨能力,参与人数有限。而我国法学院本科的班容量一般为50至100人,不可能让案例教学的优势体现在大部分学生的身上。因此,案例教学法并不适应我国法律本科教学。

三、改进商法学课程教学的两点建议

(一)积极推广seminar教学法

seminar一词最早见于18世纪虔敬派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中[4] 。1773 年,德国著名学者格斯纳在哥廷根大学创办哲学seminar,首次将seminar引入到大学。洪堡(w.v.humboldt)在创建柏林大学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为科学而生活”的大学理念[5],真正使seminar由原生性的涵义发展到一种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目前,seminar已经成为现代西方国家大学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要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因此成为一个具有规范性、内在规定性的教学范式。席明纳在柏林大学被称为“科学研究的苗圃”。它是指学生在教授的指导下,就某一课题结成小组,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教师自由地进行学术探讨,从而达到教学和科研的双重目的。[6]席明纳教学模式的倡导: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学术自由和独创精神、师生之间平等合作、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其核心是充分挖掘课程参与者(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的学理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从而深化对某一主题的认识,实现学术交流的最佳效果。

家庭教育的案例篇9

关键词:辅导员;生命教育;角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242-02

一、绪论

大学生是社会给予了厚望的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近年来大学生轻生事件不断发生并呈上升趋势令家庭感到悲痛,令社会感到痛心,同时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各高校及社会各级部门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加强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及自杀心理危机干预已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点。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应认识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及心理危机干预的必要性,准确定位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角色,精准分析危机干预策略有利于维护并构建和谐、安全、稳定的大学校园环境。

二、具体案例

案例一:小华(化名)来自农村,曾就读于江西某大学。该生家庭比较特殊,父亲为三级残废,患有皮肤癌;母亲为家庭妇女,患有间歇性精神病。因近亲结婚,小华两个哥哥均为弱智,无工作能力,且30多岁仍没有结婚。小华为家中唯一智力健全的人且学习成绩突出,父母对他的期望值很高,但农村的重男轻女意识使得两个哥哥对其偏见很大。该生在大二上学期留下遗书后跳楼自杀身亡。

案例二:小兰(化名)也来自农村,曾就读于江西某大学。小兰家庭较贫困,父母亲为农民,靠在外打零工谋生。该生家庭为组合家庭,父母在40多岁才有了小兰,对其十分偏爱,期望值非常高。正因为如此,小兰的同父异母兄长与家庭断绝了关系。该生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但大三上学期有一门课程没发挥好,同时在是否考研问题上小兰受父母亲的不同意见犹豫不决,其母亲支持继续读书,但父亲要求其参加工作以减轻家庭压力,加上较复杂的感情恋爱经历,小兰在大三时留下遗书后跳楼自杀身亡。

案例三:小强(化名),曾是江西某民办高校学生,大三时在宿舍自杀身亡。经了解,小强系“意外”死亡。该生在宿舍1.5米的床栏上体验上吊自杀(该生身高1.75米),并告知宿友若自己无法忍受且不能站起时会挥手示意,室友便可将自己救下,但室友一直没有收到小强发出的信号,待室友将小强放下时,小强已经气绝身亡了。事后警方调查得知,在小强电脑中全是日本有关体验自杀的文件资料,在这之前,小强已体验过割腕、喝药等自杀方式,并称“很享受”这种欲死却不成的感觉。

三、高校辅导员在生命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及策略分析

以上三个案例令人非常痛心,痛定思痛,笔者从案例中思考出了辅导员的角色及策略。综观三个案例,我们可发现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家庭关系、经济基础、学习压力、感情、职业规划压力及心理等因素引起的。因此,作为跟学生接触最频繁的高校辅导员,应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并分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

首先,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案例一和案例二的主人公学习成绩都非常优异,不同的是案例二中的小兰一直名列前茅,但一次考试没有发挥好却成为她走上不归路的诱因之一。由此案例可得出辅导员千万不要忽视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他们可能会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而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可能因想不通、钻牛角尖而产生严重的后果。为了做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辅导员应建立学生学习动态档案,关注学生的成绩变化情况,及时跟进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尽可能淡化成绩排名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压力。及时开导因成绩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和要强心理,开导并帮助其找出导致成绩起伏的主要原因。

其次,辅导员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经纪人。就业或升学是大学生四年学习的最终归宿。同出师门的同学一旦发现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如其他人,则有可能会产生心理扭曲感,认为四年学习毫无价值,从而对人生失去向往,导致用自杀来逃避就业压力,用死亡来维护虚幻的自尊。案列二中的小兰因为对职业生涯缺乏规划,再加上父母亲的意见不一而让她无法选择,并最终选择自杀来逃避选择。对此,辅导员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积极帮助学生认清优劣势,帮助他们规划好职业生涯。同时,多渠道、全方位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走出去、请进来,积极与用人单位建立就业实习基地,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

再次,辅导员是家庭问题的清障者。家庭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大学生的自杀倾向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等因素有着一定的联系[1]。小华与小兰家庭环境都很复杂,人口多、经济困难,这些共同特点也成为两者结束自己生命的关键诱因。为了清除家庭对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辅导员应摸清大学生的家庭情况,建立学生家庭档案,重点掌握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家庭人口众多、父母关系不和谐、留守学生等家庭的孩子的情况。这部分学生可能会因缺少家庭良好环境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对此,辅导员应营造出良好的环境,经常与他们沟通,尽可能打开他们的心扉,营造出和谐关爱的气氛。

此外,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理与情感的呵护者。关注大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难中之难。案例二中的小兰感情经历很复杂,她在高中时曾有一个男朋友,大学时又与另一个男生发展了恋爱关系,在遗书中她透露了两者的选择问题是她走上不归路的原因之一。案例三中的小强在对待生命过程中的心理扭曲、心理极度不健康是其“意外自杀”的真正原因。小强“研究”各种自杀方式,“享受”自杀不成带给自己的说明他的心理已扭曲变态。为了呵护学生的感情与心理,辅导员应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与培训,以便更好的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会甄别心理问题与思想教育问题。在大学生中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质课,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心理教育让进校新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对待外界影响,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具备抵抗和化解危机的能力[2]。开展严格的心理健康测评,建立详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关注特殊群体。对于心理变态的学生,辅导员应特殊问题特殊处理,依托权威的心理机构或精神疾病专科做出有效的心理干预或药物治疗。辅导员应做好大学生情感与心理的呵护者,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正确处理情感恋爱关系,积极完善人格,调节好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最后,辅导员还应做好清除轻生事件不良影响的卫生员。笔者在自杀事件的善后处理中发现,逝者已矣,但事件却对其他同学造成了严重的心理恐慌。因此,当轻生事件发生后,辅导员应及时承担起清除不良影响的卫生员角色,做学生恐慌心理的安抚者,家长悲伤情感的慰藉者,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矛盾的沟通者[3],积极做好善后工作,抹除事件的不良影响。召开大学生生命安全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身边的案例告知大学生珍爱生命。建立以学院、班主任、班干部、寝室长、心理委员为主的五级安全预警联动机制,在学生中设立“耳目”,一旦发现情绪或心理异常者,立即报告辅导员以及时排除障碍。

四、结语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集学生、家庭、学校与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作,需要多部门的联动才能更好的完善。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的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大学生生命教育这一系统工程中的角色,根据角色定位更好的服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与生命教育课题。

参考文献:

[1]杨惠琴,翟瑞.大学生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17-120.

家庭教育的案例篇10

关键词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前伸性”模拟法庭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是本科教学中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学生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的一次综合性的应用,同时也是高校本科教学实践的一次检验。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关系着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人才培养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然而,传统的本科毕业论文有以下通病:选题大,观点旧,理论脱离实际,内容空泛,由此带来的拼凑现象,甚至是涉嫌抄袭现象在所难免,此种现象已经严重背离了法学教育的宗旨,尤其是对于独立学院的法学教育来说,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更应当与应用型综合性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更应当强调学生毕业论文的应用型和实践性,因此,必须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模式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革和创新。

1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目标及措施

受大陆法系法学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法学教育长期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能力的训练,存在着一个理论到实践的鸿沟。鉴于法学教育天然具有学术研究性和职业技能性两方面的特点。我国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先生认为,法律人才需具备三个要件:一是法律的学问;二是法律的道德;三是社会的常识。他指出,在法律的学问的培养方面,“第一个步骤,当然是在认识法律,究竟法律是怎么一回事,怎样一个东西。第二个步骤是在运用法律于认识法律之外,再注意如何运用这个法律。最后一个步骤,我们于认识法律,于运用法律之外,应当知道哪种法律是适应现实的时代和社会,并且如何可使法律现代化、社会化。”我国的现代法学教育普遍忽视了第二个和第三个步骤。由于教育理念的偏差,导致法学专业学生缺乏有效的实践技能培训,综合素质较差。我国的法学教育必须进一步深化和改革,改革的目标应界定为培养实用型法律人才,具备问题解决、法律分析和推理、法律研究、事实调查、交流、咨询、谈判、诉讼、法律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了解并应对职业道德问题的能力的综合法律人才。

我院立足这一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本科毕业论文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探索。在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中增加模拟法庭演示考核的实践环节,要求学生自己选择案例、设计模拟法庭,并通过模拟法庭中所扮演的角色,分析自己体会、感受和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最后针对所选取的典型案例中其感兴趣的法律问题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

2注重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的“前伸性”能力培养

按照上述毕业论文的改革模式,要求法学本科毕业生必须具备以下能力:第一,运用法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司法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第二,熟悉司法审判技能,完成法律职业角色的扮演;第三,分析总结法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进行研究。这些能力的培养绝不能靠毕业生最后一个学期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准备一蹴而就,而是要将完成毕业论文所需能力的培养进行“前伸”,拓展并延伸到整个法学本科教育培养过程中,与日常教学(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案、课程论文、学年论文、课堂案例讨论、模拟法庭、社会实践、法律援助等等)相协调,并融入其中。

我院开展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增设模拟法庭演示考核的实践环节的改革模式,就是希望通过模拟法庭这种跨越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方式,检验学生是否具备了实用型法律人才的素质。按照这一毕业论文的改革模式,不仅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作为考核的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教师需要协助学生依次解决以下这些问题。

第一,如何选取典型案例。社会纠纷层出不穷,民事、商事、行政、刑事等案件不断涌现,然而何种案件适合学生进行模拟法庭的设计和再创造,适合学生编写各种证据材料和法律文书,值得考量。

第二,如何避免模拟法庭设计及毕业论文流于形式。尽管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在模拟法庭的特定情境中,身临其境地进行演示,但个别学生草率应付的情况很难避免,如何要求学生提高认识,并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第三,如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创新。创新是学术的价值和生命所系。学生的认知水平所限,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有限,如何通过教师有限时间的指导来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

为此,笔者将以本人承担的模拟法庭实践课程为视角,来具体探讨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培养法学本科生撰写论文的能力。

“前伸性”能力培养注入模拟法庭的教学环节模拟法庭是为法学学生举办的讨论模拟或者假设案例的虚拟审判,是教授审判程序、证据规则、法律辩论、庭审技能、具体审判制度以及法律文书写作等职业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和课程,是法学本科专业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模拟法庭的实践课程中,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承担了某一特定身份的法律职业人(法官、检察官或律师)的责任,需要将其掌握的法学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具体案件中。这一教学方法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法律知识、实践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

以本人承担的民事诉讼法学课程而言,其教学内容主要是进行民事诉讼活动的步骤和方法,具有内容琐碎复杂、实践性强的特点。这决定了民事诉讼法学课程中必须设置模拟法庭的教学环节,通过学生亲临其境地参加法庭审判过程,感受诉讼的环节及规则,远比教师在课堂中的单纯讲授要生动得多、形象得多。

2.1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作为模拟法庭实践课程的指导者,应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明确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模拟法庭教学的目标应立足于实用性法律人才的培养,渐进提升学生的法律实践技能:第一阶段,让学生熟练掌握民事审判的法律法规及基本程序步骤;第二阶段,引导学生像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人那样去思考,培养其法律实践应用能力,包括如何分析案情、收集和运用证据、适用法律规定、制作法律文书、进行法庭辩论等;第三阶段,提升学生的法律职业素养,通过模拟案件的审判让学生产生对法律的兴趣及对法律职业的认同感,进而转化为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并将这种感受自觉演化到未来的职业生涯中。

2.2选择模拟案例

社会纠纷众多,案件难易程度不同,教师必须考量哪些案件适合学生进行模拟法庭,进而实现由教师指定案件逐步演变为学生自己选择案例进行模拟审判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指定案例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要紧扣课程内容,设置模拟法庭的教学环节是为课程教学服务的,希望学生通过模拟法庭加深对法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因为案例的选择必须与课程内容有衔接,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专业课程进行理论上的延伸和拓展;二要难易程度适中,简单的案例会让学生觉得容易,无法激起学习讨论的兴趣,而过难的案例会让学生无所适从,打击到学生的积极性。此时,指导教师要掌握好“度”,合适的案例应该是能让学生经过认真地思考和分析后,运用所学的法学专业知识解决案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同时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去触类旁通地整合运用其他的相关知识;三要预留争议的空间,案例中的争议问题往往会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为学生提供辩证分析问题的空间,激活学生的学术创新精神;四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尽量选择他们生活中熟悉的案例,增加其学习兴趣。基于上述因素的考虑,笔者的民事法学课堂的模拟法庭案例选择了“学生溺水死亡的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纠纷”一案。一方面,案件当事人角色扮演涉及学生、家长、学校等多方,案情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容易找到共同语言;另一方面,考虑到大二学生已掌握的法律知识,该案涉及的人身损害赔偿方面的法律规定是学生能够通过查找资料找到和掌握的法律依据。

2.3组织模拟审判

模拟法庭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应该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按照模拟法庭的审判规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分派角色。指导教师应先对学生介绍模拟案例的案情,但要注意对一些细节交代不必过于详细,提供给学生一些可以发挥的空间。学生在了解案情的基础上,自愿报名选取模拟角色。当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并征询其意见后,做一些适当的调整。分派角色完成后,可将学生分为不同的模拟法庭角色组,如法官审判组、原告与律师组、被告与律师组、书记员等其他诉讼参与人组等,便于学生进行集体讨论。教师可对每一组学生下达具体的任务,让其分头进行准备。

(2)开庭前的准备工作。为了使学生了解并熟悉庭审程序,可组织学生观看法庭民事审判的教学视频资料。在观看过程中,教师应详细介绍整个庭审流程,如开庭前的准备程序、法庭调查阶段、法庭辩论阶段、法院宣判阶段等,以及每一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同时,给予学生搜集资料、讨论问题的时间,教师此时只需做一个旁听者,不应主动提供意见,但可以给予指导性意见,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下转第59页)(上接第48页)方法。

(3)开庭审理。为使模拟法庭的效果贴近真实的法庭审判,笔者所任职的法学院专门改装了一间教室作为模拟法庭,供学生模拟审判之用,并且配备了法官服、律师袍及法锤等装备,设置“审判人员”、“当事人”、“人”及“证人”席等。整个审判过程严格按法定程序和要求进行,由学生承担法官、辩护人、证人、书记员等职能,组织法庭审判、出示证据,询问证人、进行辩论。指导教师应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庭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程序是否遗漏或错乱、法律语言是否规范、法律知识是否运用准确、辩论逻辑是否清晰等。

2.4模拟审判结束后的总结

模拟法庭审判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教学工作的结束。指导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庭审后的总结,让参加模拟法庭的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发表意见,特别是案件事实的认定、证据的确定、法律文书的拟定、适用法律等方面展开讨论。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指导教师可结合模拟法庭的表现进行全方位点评,如案件的事实是否调查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庭审程序是否按顺序进行、法庭辩论是否有理有据、运用法律是否准确得当等等。通过肯定教学成果、解决疑问以及指出不足,启发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研究法律知识,提升法律实践技能,具备现代法律人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