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十篇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十篇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0:37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篇1

语文教学应该大力贯彻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从而提高审美素质。

1、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1审美教育的特征和作用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教育人,不同于通过说教与规范,利用抽象概念的推演来进行教育的方法,因此它具有形象的特点。同时美育凭借的是直观的感染性的形象,它是以整体形象教育和具体细节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这种感染性特点,又使美育不可避免带有情感教育的特点,因为审美对象的具体生动的感知必然激起情感活动,它主要通过对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诸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在现代教育中它已经成为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途径。当今教育,使学生做到高质量的知识掌握和最大程度的智力开发的协调统一及高效率,要求教师根据社会发展采取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积极措施,使每个个体都得到均衡全面的发展,美育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作用。山东大学校长曾繁仁教授说:“我们从知识经济和信息科技革命的新视觉来重新审视美育,得出的结论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美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审美情感比以往任何时候也都更重要。”首先,对智育、德育等的作用。王国维说过“一方面又为德育和智育之手段”,蔡元培认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成,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我们知道美育凭借的感性材料和艺术作品本身就是知识的重要来源,可以把未曾经历过的生活以直接经验形式表现出来,开拓知识面。“人的审美能力一方面内在地包含着认识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认识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美育还可以激发人们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一个宽阔、平和的胸襟,这有赖于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对德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由审美对象引发的情感体验,直接涉及到审美对象的评判,进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得出道德的判断,审美时由于形式的美丑欣赏必然进入对内容真假善恶的判断,从而避恶从善,去伪存真,由情感上的陶冶上升到道德上的净化,进而达到高尚的人格境界。用柏拉图的话说“融美于心灵”,弥补德育枯燥、抽象而代之以形象化和愉悦性,提高道德情操,健全人格。苏联美学家奥夫相尼科夫说:“在培养人的行为美方面,美学和伦理学应当携手前进。”其次对语文教学的作用看,优秀的语文教师是在乐趣中教学的,靠潜移默化的训导能力,寓教于乐是美育特征,也是语文课的优选,它能在感性形式上吸引学生,美育以情动人,理在其中,感染人教学才会成功。马斯洛认为“审美是一种高级需要,美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最充分体现。”熏陶渐染,轻松愉快进入角色而师生情不自禁,感情共鸣、褒贬随成,思想教育也化入心田。1.2审美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前提。应试教育把语文当作工具,这种功利性的目的,遏制了审美冲动;教法上重理性分析,“单向灌输”的教学形式置文学作品和语文教学的固有特性、规律于不顾,用抽象的概念代替培养美的感情,用推理代替想象,用纯逻辑的枯燥乏味的分析或繁复零碎的训练代替对作品的美的感悟,形成了僵化的教学模式。审美教育的缺失,打不动学生的心,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席勒曾指出“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变为审美的人”。显然应试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行能克服了应试教育的问题,培养了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适应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规律。其次,当前新课改是助推器。2004年年全面推进的新课改增加了选修课。文学作品数量增多,它的理念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关于审美“崇高对美的发现、追求与创造,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使之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能力”。性质上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极大地推动了审美教育的实施。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中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贯彻审美教育势在必行。美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美化人。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绝大多数作品无不与美有关,与人的美化有关,可以说,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这富有情感的学科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今天,美育与语文有质的统一性。韦志成指出:“语文教学要用‘美’吸引学生,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语文教学贯彻审美教育顺理成章。

2、语文教学中贯彻审美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2.1创设审美情境,激活审美心理审美情境的创设包含丰富多彩的审美因素,可以启发想象,诱导联想,激活审美心理,建构审美心理结构。2.1.1营造审美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陶冶学生审美情趣,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独特空间。陶行知说:“我们首要重艺术化的校容。”不仅校园设计审美化,还要有校园人际关系的审美化,因此校园力求净化、绿化、美化,师生和谐化。2.1.2借助审美的教学媒介。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介,如多媒体教学,组成声音、图像、文字的综合体,更直观,让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多种感官感知。还可以运用电影、音乐、绘画等拓展想象空间,引发审美心理。2.1.3精选审美的教学技法。意境的创设可用语言、动作、精美片段的切入、优美板书的设计等。如学习《雷雨》可将教室布置成舞台,让学生绘声绘色表演,产生强烈审美欲望。2.2激活审美情感,引导学生体验美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审美教学应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撞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易健教授认为“现代美育是一种感性的情感的生命教育”美育通过渲泄、引导、升华感性来对人实施教育。可以说“情感是一切审美活动的血液”那么,怎样激活审美情感,引导学生体验美呢?我想,首先导入激情,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其次朗读激情。深入课文深层意蕴,情感与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的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情景,诱发同步联想,激发审美情感。再次设疑激情,教学中设疑,能激起审美愉悦,触发情感,它是学生认知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2.3因势利导,鉴赏美激发想象、联想鉴赏美。想象力在审美心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激活情感体验美之后,通过记忆基础上的表象运动,借助想象得以超越时空取得更深广的感受内容。研读课文鉴赏美,研读是激发审美情感,提高鉴赏力的关键,可指导进行思路教学,深入美文深层,不但知文意且知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对蕴含的美加以阐释和点拨,转化为学生能体味到的美,产生评价美的能力。研读的方法宜采用讨论法,充分肯定学生。2.4灵活多样,创造美陶行知认为“教育之美在于创造美”。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归宿,是最高阶段,不仅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的最佳过程,而且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最佳途径。在课文学习中创造美,学习过程是非功过自我感知、领悟过程,偏向于生发新形象、新意识、新意义的过程。如林黛玉这个形象可引导从现代社会角度重新认识,再如表演、朗读也是对课文感知的创造。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美,美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美,引导学生做美的创造者。如穿衣打扮、布置寝室、美化教室、文艺演出等,都可提高创美能力。在作文中表现创造之美,学生在内在情感驱动下,对以往储存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通过想象,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提炼修改等将感情融入来表现美和创造美。高考众多的满分作文无不令人拍案叫绝,为学生个性张扬提供了广阔空间,充分发挥了创造的自由。因此教师应灵活多样地鼓励学生写作。总之,“美育是关系到人的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语文教学贯彻审美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与德、智、体等一起,关注了人的生存质量,使人自我完善、自我优化,我们充分利用优秀的语文资源,认识美育在现代化整体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们面前展现出的是教育的美好天地和高素质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篇2

关键词:美学;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257-01

美学作为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影响和指导着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影响和指导着文艺的发展、文学批评的方向以及人们的文艺创作,影响和指导着教育的方方面面,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美学教育。

一、美学的作用决定着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美学首先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这就决定着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及社会一员的人必将与现实产生种种关系,而人与现实的关系又以需要为前提、为根据。仰韶遗迹中的鹿纹彩陶盆、蛙纹彩陶盆、人面鱼纹彩陶盆,无论是盆本身还是盆上的各种纹饰,与原始社会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彩陶盆上形态各异的鱼、奔驰的狗、爬行的蜥蜴、拙钝的鸟和蛙以及人面含鱼的形象,既让人清晰的感觉到当时生活的生动、活泼、纯朴、天真,也明显具有巫术礼仪的图腾崇拜意味,这种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识已然脱离了单纯的物质需求,而与人们的宗教艺术需要紧密结合。因而我们在追寻美的足迹的时候要认识到青铜艺术中的严重的命运气氛和神秘的狞厉风格,以及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中荡漾出的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来认识我们与美关。物质需要是一种使用关系,体现的是利之美。精神需要又可以分为三种: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伦理需要。这三种需要分别对应着我们对真美善的需要。美学指导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到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与人生的对应关系,更重要的是直接指导着学生的审美体验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二、文艺发展与美学的密切关系决定着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随着美学观在不同社会状况下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会反映在文艺的发展过程和结果之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美学观念的发展变化会影响文艺的发展。文艺的研究对象既涉及文艺作品和其他文艺现象,这是有关文艺的一般问题和观点,也涉及有关文艺的问题和观点,这是有关文艺的美学问题和观点。美学的研究范围决定着文艺与美学的密切关系,也决定着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文艺创作离不开美学观念。艺术以人的心理感受为中介,把掩盖在生活中的美之条件揭示出来和组织起来,这就给了这条件以美之生命。与其说艺术创造美,不如说艺术创造了美的条件。因为,如果艺术作品引起读者的美感,那么这美不是在艺术家的劳动过程中,而是在读者受到感动的时候产生出来的。

艺术成为审美关系就在于艺术就是专门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而创造的,是审美关系的集中体现。无论是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还是饕餮狞厉的殷商青铜;无论是儒道互补的先秦理性精神,还是骚赋耀目的楚汉浪漫主义;它们在凝聚着中华民族审美趣味、艺术风格的同时感染了当时代的人,也与我们今天的审美爱好相吻合,使我们产生着亲切之感。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本着审美的需求,去体悟文艺的博大精深和美妙深刻。紧扣文艺发展的脉搏,去感受血液涌动的美的律动。

三、美育的要求决定着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美育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是形式美育向实质美育的跨越。美育的对象涵盖了我们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些又以艺术的形式伴随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大地,是我们美育的对象。山川风光,自然形胜是美的源泉。美育内容丰富多彩,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使学生在掌握字、词、句、章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去领会祖国山川的壮美,四季自然的风韵,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一草一木的思想情感。

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方方面面有着美。社会之美包含人物之美、人体之美、服饰之美、语言之美、行为之美、社会环境之美、斗争之美、劳动之美等。如果你有能感受美的眼睛和耳朵,那么,美就“客观地”在你的周围。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环境美、行为美、斗争美、劳动美、服饰美,都有倡导和弘扬。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让我们感受到老北京的胡同之没的特殊文化沧桑,这何尝不是一种环境之美?《诗经》有大量歌颂劳动之美的篇章,这何尝不是人们对劳动的歌颂?《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孟子》等课文之中语言的智慧和精彩,这何尝不是语言美的展现?

作为自然美、社会美集中体现的艺术美,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因素的主要内容。艺术美覆盖着我们精神生活的始终,艺术美凝聚着人的情感和观点,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反映在许多方面。我们的“审美情感”来源于“有意味的形式”,这些“形式”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既在形式又不只是形式。就语文教学的特点来看,艺术美包括题材、思想、主题、情节美,即文艺作品的内容美,也包括语言、结构、艺术手法、风格美,即文艺作品的形式美。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把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将美育与语文有机结合,再现作品所创造的审美意境,让其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进而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把审美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

1前言

审美教育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启发学生发现文学美,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情操,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塑造健康的人格和丰富的文学情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并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应试教育背景下审美教育趋于形式化,学生无法从语文阅读教学中领悟到文学美,难以陶冶情操和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反而认为语文阅读课程枯燥无聊,影响了学生对于语文阅读课程学习兴趣。如何有效的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审美观念,成为当前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重点。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现状

2.1审美教育观念落后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比较落后,教学模式传统单一,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趋于形式化,在审美教育中学生感觉到的是教学内容的枯燥无聊,对审美教育失去了兴趣。审美教育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导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难以充分发挥课程效果,学生在审美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让学生不能够对美产生正确的认识,只能被动的接受,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失去了对自主性审美的判断能力。

2.2审美教育目标不明确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一们系统性教学课程,然而由于审美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不科学,导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缺乏计划性,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不能够通过审美教育系统性的学习如何审美,培养审美能力。但是目前来看,大部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带有一定盲目性和无序性,课程计划不科学,教学目标不明确,造成教师在课程讲解过程中难以突出重点,不知道通过何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往往在教学中处于被动状态,感觉不知所措,无所事事,对课程学习目标感觉模糊,从而失去学习积极性。如:很多中学的语文教师占用审美教育课程或者在审美教育课程中布置其它课程任务,以及要求学生阅读固定的文章,不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没有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养成。

2.3缺乏对审美教育的重视

缺乏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重视是造成审美教育教学形式化的根本原因,由于我国教育长期处于应试教育传统模式,教学重点只是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分数化、刻板化的教学是影响审美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初中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是学生塑造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养。由于缺乏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并没有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重点讲解审美教育,没有将审美教育贯穿于整个语文阅读教学中,也没有深入的阐述审美教育的功能和价值,造成学生忽视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缺少对审美教育的认同感。

3加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对策

3.1制定审美教育计划,明确教学目标

在审美教育中将学生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教师引导和指点,激发学生对审美教育的学习兴趣,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合理的设置审美教育课程,明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上保持一定的连贯性,课程内容由浅入深,增加课堂师生互动,充分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审美教育中,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和分析,配合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感悟到文学语言的魅力,如在阅读朱自清《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文章中春天万物生长的画面,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让学生发现春天美,感悟文章语言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2加强教师对审美教育的重视

教师必须充分的重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工作,将审美教育落实,避免形式化,如:学校可以制定审美教育考核办法,明确审美教育的教学任务,采取领导听课制度,定期对教师审美教育课程进行考核。学校还需要组织语文教师关于审美教育教学的培训,一方面通过学习提高教师审美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培养教师审美教育意识,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3.3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教育观念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养成,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对学生审美教育的积累作用,而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指点出每篇文章的特别之处,有意识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让学生感悟到美的体验和享受。如:在阅读小说《变色龙》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景表演,让几个同学扮演小说的不同角色,通过声情并茂的表演对人物进行深入的剖析,逐字逐句的对人物动作和语言进行揣摩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到小说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对文章传递的美产生情感共鸣,感受文学批判美。

4结束语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学校和教师必须充分的重视审美教育工作,指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和详细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教学措施

随着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出和推广,高中语文教学活动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为出发点。审美教育也被称为美育或者美感教育,主要是指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欣赏、感受、判断及评析时,其心理结构和生理结构会受到熏陶、感染的影响,出现一定变化。

一、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生在审美教学活动中,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会得以提升,其精神面貌及气质也会不断提升[1]。所以,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审美的方法对高中生的身心健康进行感化,从而实现生化、净化及提升。所以,做好审美教育是保证高中生实现全面发展的一项主要工作,也是对素质教育教学理念进行践行的表现。审美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是高中学校文明程度高低、美育管理工作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二、高中学生审美现状及原因

(一)高中生审美现状

青春期的高中生有可塑性和不成熟的特点,对其进行语文审美教育时,容易出现错误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弱势。首先,在对美进行追求时,不能够对其加以辨别,对于美与丑之间的标准界限较为模糊,容易出现各种审美错觉。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高中生把一些新奇的东西归纳在美的范畴[2]。其次,高中生过度关注外在美的表现,不能够对内在素质加以追求,并把外表漂亮当做美,通过奇装异服对自己的外在美加以渲染,对外在服饰加以修饰,并将传统文化中的美看成过时、陈旧的表现。

(二)高中生审美现状诱发原因

首先,高中生处在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时期,受到各种意识形态和商品经济的影响,其审美标准不够明确,缺乏有效的辨别能力,容易对形形的错误观念或者极端的东西加以追求;其次,高中生难以在家庭中接受相关审美教育,或者审美教育方式错误,缺乏爱心或者关心他人的能力,长期发展下去,高中生的审美情趣难以提升,缺乏和谐融洽的审美环境[3]。最后,审美教育虽然大都在学校进行,但是,高中生面临高考所带来的压力,美术、体育及音乐等课程的开设难以达到全面的要求,这种课程开设的不科学性导致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渐下降。

三、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措施

(一)培养高中生的自我美育意识

高中语文学科具有显著的人文性特征,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完善的美学知识,利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对学生进行感染,并对学生的语言、仪表、交际及行为进行引导,要求高中生达到仪表端庄、语言文明等要求,还要对高中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加以培养,并对他们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进行培养。

(二)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中语文学科的朗读训练要能够做好学生普通话功能的训练,并选择优秀的朗读培养技巧及培养方法。还要在朗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欣赏美和感受美的能力,让高中生在文章中陶冶情操。例如让高中生朗读《离骚》一文,在对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进行品味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人追求进步思想及顽强斗争的品格。

(三)通过教学情境和作品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高中语文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对高中生审美能力加以培养的主要渠道[4]。因为高中语文情境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学生的感官加以刺激,能够从根本上弥补传统文字教材存在的不足,保证审美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电视机、录音机、多媒体和因特网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为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高中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感受诗歌、散文及小说的独特魅力,从而达到显著的审美教学效果。

文学作品欣赏作为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也是对学生审美能力进行培养的主要途径,让高中生对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文学作品加以欣赏,对自然美景进行欣赏,对百态人生加以感悟,对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加以品味,从而达到美育境界。

四、结语

高中生审美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很多高中都是通过美术、语文及音乐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语文课程与审美教育有广泛、直接的联系,高中语文教师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审美教育与学科本身教学之间的关系,并选择合适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保证审美教育达到更高要求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杨煜武.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文学教育(下),2009,02:38-40.

[2]宋志娟.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02:35-37.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实施途径

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切实发挥本身审美素养,指导学生学会发现美,进而树立积极审美观,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形成健康人格,实现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

一、挖掘语文教材审美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是审美教育的承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教师要善于对教材中的审美内容进行分类,挖掘其中蕴含的审美内容,进而为开展审美教育奠定基础。一是意境美。意境美讲究的是意、象、言三者之间的有效结合,对文本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阐发的一幅美景,通过引申再升华到一个更高层面上。例如王维名作《出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描绘了苍凉的大漠黄昏景,通过“直”、“圆”两个诗眼表现出来,人迹罕至的大漠中孤独漂泊的游子,更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苍凉感。二是歌颂自然生活之美、思想境界之美。自然生活之美的文章,往往是通过对大自然以及社会生活的阐发,表达对自然、生活的赞颂。例如《沁园春・雪》描绘的是多姿多彩的北方的冬天,而《安塞腰鼓》则再现了黄土高原的社会风貌,表达对生命力的赞扬。[1]

二、构建审美教育的良好教学氛围

初中语文教师开展审美教育,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审美教育的情境,在这一情境当中,教师与学生形成和谐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通过交流能够从更深层面去品味作者创设的各个意象,让学生在品读意象的过程中,更好地去把握作品的美。例如何其芳的名作《秋天》,教师需要从本篇文章的立意出发,营造好的氛围,让学生感受作者想要抒发的一种情怀。把握住作品清静与轻柔的特点,将农闲的美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少男少女之间的纯洁的爱情这一意境美,去围绕意境美,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去描绘出这样一幅图画,让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去感受自然生活之美。[2]

三、传授给学生鉴赏美的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实际上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评价对象的美,进而能够让其心灵受到熏陶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传授给学生鉴赏美的方法,以更好地去感悟美。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审美想象。语文教材中描述自然景物的诗文一般隐含在活泼多变的结构之内,其为读者提供了多层次的审美空间,蕴藏在美的意境之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行文脉络进行梳理,抓住文章的行文脉络,理清审美对象,进而能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把握。比如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蕴藏着生命的灵气与活力,如春天变成了“刚睡醒的样子”,“野花遍地是”,等等,在教学生注意文章的内容之时,更要对文章中的物象的色彩、形状进行品读,并且让学生去体会美景,走进作者的心灵,学会展开合理的审美想象。其次,要教会学生去欣赏文章的语言美。语言是构成课文的基本材料,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散文的错落美与工整美,童话及小说语言的含蓄美。例如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的语言显得简洁优美,生动形象,尤其是其中不断变化的句式、动词的大量运用等都体现了作者创造的意境之美。“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中的“偷偷地”、“钻”写出了春草冲破土的阻挠,在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和作者欣喜的那种感受,这就将本来没有情感的小草赋予了情感。[3]这些句子是从口语中来的,经过作者的加工之后,节奏变得鲜明,具有了更深的抒情味。在描绘春风时,谈到“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将春天比作是“健壮的青年”、“刚落地的娃娃”等,这些比喻不仅贴切,而且富有一定的表现力,显得质朴清新,韵味醇厚。教师尤其要教会学生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另外在句式选择方面也要注意看其是否生动贴切,让学生学会对文章中的语言进行细致的揣摩。再次,要指导学生通过对写景状物片段的研读,学会鉴赏外在形式美。事物外在的形式美指的是其色、形、声等多个方面,例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雨,还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更有余音绕梁的音乐,等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将这些景物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阅读,让学生感悟到事物独有的形式美。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有“设若单单是有阳光”一段时,我用下面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本文的立足点,修辞手法,以及描述对象是如何开展的,等等,在学生读完了本段之后,便让学生明确作者实际上是通过想象,从天空中俯瞰济南,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济南冬天和其小山“形”之美。然后,让学生倾听录音,更好地感受济南冬天雪景图。最后,要培养学生对作品深层次美的感悟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寄寓了作者对生活的热情,作者立场鲜明。[4]例如《敬畏生命》一文,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通过积极展开联想,联系生活实际,将作者抽象的“生命”,转化到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本质是逆境中的奋起,默默无闻的奉献。

四、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有效的课后阅读

审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对美的感悟及鉴赏能力是综合素养,教师需要在课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出符合学生审美教育的书目,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进行阅读,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形成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揣摩教师传授的鉴赏作品美的方法,提升审美素养水平。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挖掘语文教材审美内容、营造审美教育的良好教学氛围、传授给学生鉴赏美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有效的课后阅读等途径,有效实施审美教育,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森.浅析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的审美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9).

[2]张云龙,刘立霞.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初中语文审美教育浅谈[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6).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纯文学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积累丰富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正确运用祖国文字。语文课程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他们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更要注重学生的审美教育渗透,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呢?

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审美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深入钻研语文教材,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点,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笔者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列举一些审美教育渗透的最佳事例。

一、初中语文中诗歌教学提升审美素质

诗歌教学的过程是诗化心灵的过程,可以带领学生感悟诗歌真情,进入诗歌意境。诗化学生的心灵,是语文教学的至美境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多数是为人称道名篇佳作,既适合中学阅读,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一)讲究形式之美。这一特点在古诗歌中体现的最为明显,每首诗歌像一个严整的方阵,句数一定,字数相等,上下句之间,对应的字词之间,都有一种形式和内容的对应关系,每一首都有一种妙不可言的形式之美。在教学中,这种美会很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八年级上册所选白居易诗歌《钱塘湖春行》中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样划分节奏,把词句之间的对应关系揭示出来。

(二)体悟诗中有画。八年级上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这里“黑”、“金”、“紫”三个字描述颜色,“压”、“凝”、“卷”三个字表示动作,作者巧妙运用这些表示色彩和动态的词,使得诗具有了一种色彩鲜明充满悲壮气氛的美感。

(三)创设意境之美。一首好诗能把人带进一个美妙的境界,给人一种不同寻常的享受。如七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苏轼的《水调歌头》,全诗运用形象描绘和丰富想象,把读者带进一个游子月夜思念亲人的优美意境。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向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美好的祝愿,奠定了更高的思想境界。

二、初中语文中纯文学作品彰显审美品质

很多学者看来,“纯文学”概念模糊不清和不统一,导致讨论的对话性缺失和无法深入进行。实际上纯文学是一个相对的历史概念,它会在特定的话语实践中被重新定义,赋予新的内涵,容纳新的东西。纯文学作品体现真正的文学性,在内容上展示精神世界里的丰富画面,在这样的唯美世界中畅游,给人以美的享受并感悟人生哲理。初中语文教材选入的作品在某些方面也具有纯文学因素。

(一)以课文中的字、词、句、段为依托,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的字、词、句、段也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不可轻易放过。例如:屠格涅夫的《蔚蓝的王国》,在这蓝色,光明,青春和幸福的王国中我们看到“一叶装饰华丽的小舟”、“一片茫无边际的蔚蓝的海”、“一群半透明的仙岛”、“许多彩虹色的长翼鸟”,我们听到“爽朗、快乐的笑声”、“美妙悦耳的声音”、“女人的声音”。文中这些描写王国精彩迷人的字、词、句、段,向人们描绘一幅美好而又令人向往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王国中没有烦恼、痛苦,只有快乐与温馨,是我们每个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

(二)触摸文本来品读童话,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童话中充满丰富的诗意的幻想,通过幻想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表达对真、善、美、丑的审美评价。例如托尔斯泰写的《七颗钻石》就是幻想与现实的典范。读了《七颗钻石》,我们脑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的画面。而文中水罐神奇的变化,最后从水罐中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成为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作家借助想象虚构,表现小姑娘纯真而又善良的内心,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在天空永放光芒,普照人间。

(三)在文本世界中体悟人生真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挖掘课文的思想内容,以此作为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有力抓手,方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审美教育渗透的问题。例如:季羡林《幽径悲剧》一文中幽径从“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到幽径里的紫藤萝被无情的砍伐,“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苦也没有地方了”。古藤的哭诉只有他了解,这出自愚氓之手的杰作,让人痛恶。看着幽径里的这株古藤成了吊死鬼,“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季先生对那些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人们一种呼唤,他希望人们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关怀。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篇7

一、中职语文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中职学生多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没有形成较好的行为习惯。有相当大一部分中职学生不管生活还是学习,均未表现出良好的风貌,思想散漫、行为懒惰等等问题非常突出,在一言一行方面也存在很大问题;第二,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大出入。当前中职学校的学生们,基本上都是由于中考失利才极不情愿地上了中职学校,这造成很大一部分同学心理失衡。年纪尚小的他们难以尽快找准自身的定位,真正接受现实,所以入学以后许多学生都会出现丧失学习热情和自信心等不良心理问题。第三,缺乏责任感。现在的学生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中,养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的陋习,认为别人对他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所以在进入中职学校之后,逐渐踏入社会,一旦遭受困难与挫折,便会受到打击,产生消极心理。往往把责任都推脱到别人身上,却很少回过头来找出自身的不足。第四,个性异化。中职的学生们从小到大由于各种原因,喜爱追求独特,展示个性,自认为这可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和独特魅力。这样一来学生个性异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他们之所以产生这种种问题,离不开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她们在三观的形成上尚未定型,正处在一个来回波动的不稳定阶段。利用中职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这部分为学生们进行积极深刻的引领,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非常至关重要。

二、中职语文审美教育现状

就当下而言,审美教育在我国中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尚未使人认可。因为中职学生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且还没有具备成熟固定的三观,因而被短期利益以及市场经济影响自己的行为是很正常的,他们难以产生对于历史文化、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热情,这样就导致了教师在审美教育中遭遇冷场。拿简单的例子来说,可能老师在指引同学们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意境时,老师自己深深地陶醉其中,而学生却是一头雾水,感受不到其中的美和韵味。又或者老师在感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胸怀,学生们却对这种做法感到无法理解,还可能嗤之以鼻。这种现象不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例,它代表了一类普遍存在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注重中职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是多么亟不可待。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策略

1.深入推敲美文,领略语言之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欣赏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且品味语言文字要联系生活体验。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袅娜”一词,按词典作“柔软细长”解,缺乏语感,也难运用,但联系到少女苗条婀娜的体态,“袅娜”一词就显得生动形象。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这样的的词汇或语句,能够使其领略语言的美感,进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审美修养。

2.诵读经典美文,积累审美经验

成功的诵读,不但能引领学生读出语言文字的精妙,还能帮助学生“悟情入境”,甚至看到文字背后饱蘸丰富情感且不朽的形象,进而获得独特丰富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滋养。如诵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全词无一“泪”字,却景景含愁,句句悲苦,语速应缓,语调宜低,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每句的重点,例如

“怎敌他晚来风急”中要重读“淡”“敌”“晚”“急”四个字才能体现作者的寂寞、郁闷。不断诵读这类经典美文,能够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这对他们审美素养和语言素质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3.调动审美想象,提升鉴赏能力

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目之一,而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将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与审美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根据文本或材料进行审美想象,进而去感受语言文字中蕴含的自然美、情感美、人物美。如此一来,在不断的联想中,学生发现美、分析美、鉴赏美的能力将得到不断提升。例如在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作品《我愿意是急流》的教学中,笔者搜集了几首优美的钢琴曲,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品读课文,并请善于朗读的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想象文中描绘的美丽画面,在此基础上,笔者鼓励学生们将自己想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如此一来,学生们不但领略了文本之美,更得到了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上的锻炼。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篇8

那么,在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一点认识。

一、阅读中把握作品的美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加强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作品的美,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才能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目标。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1.加强作品的语言分析

语言美主要是指具有审美性的语言,也可以称为艺术语言。在欣赏(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是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将语言文字“转换”成形象,从形象中感悟出作品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注重作品语言,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文,而且能为学生进入审美的意境奠定基础。

如,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学习中,只要抓住“独钓寒江雪”中的“独”字就行。一个“独”字,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垂钓者的形象,或者有孤独之感,或者是独来独往,或者是孤高清傲,如此等等。这一“独”字,使诗歌的意蕴更为深厚,可以说,一个“独”,使诗歌的境界全出。

2.提高形象的感悟能力

“美离不开形象。”审美教育就是一种形象教育。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文学形象,因此,学生在阅读中要感受到人物形象所表现出的思想和情感,也感受到自然景物(第二自然)所蕴涵的美。

例如,《木兰诗》生动描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女主人公木兰是一个上马能杀敌、下马能织布的勤劳、善良、坚毅、勇敢和不图荣华富贵的劳动妇女,是一个古代女英雄形象。通过分析,学生就能理解所表现出来的美——优美与壮美结合而成的综合美。因而,这一形象给人的感染力强,她不仅能使人感受到中国的传统美德,而且富有传奇色彩,充满着诗意美。

3.挖掘作品的情感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要挖掘作品的情感,提高审美教育效果。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塑、图画、文学里又照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这就说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把诸如“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境”的情感挖掘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文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以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感知美,产生美感。可以说,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描写美好情感的作品比比皆是。

比如,苏婷的散文《我儿子一家》,作者以“儿子”独特的视角写出了诗人的一家:可爱的妈妈,同样可爱的爸爸和生活在充满亲情、理解的家庭范围中的“我”,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至纯、至善、至美的柔情,给人以温馨感。古代的李密用血泪写出的《陈情表》,抒发了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之情,哀婉悲恻,催人泪下。这些真情实感,不但“能点燃人的生命火花,把人推向高尚的境界”,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其中蕴涵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二、写作中学会创造美

1.把握材料的思想情感

学生要写出优秀的作文,首先要富有感情,“情感是写作的原动力”,也是文章富于审美的基础。那种“编造”的故事,往往是缺乏感情,谈不上审美。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搜集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把握材料的思想感情,在把握材料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审美想象。“想象不但可以丰富作者的情感,也可以提高作者的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样写出的作文,不但表达出了审美感情,而且富有创造性,也提高了写作效果。

2.借鉴常见的写作技巧

学生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写作方法技巧,诸如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白描、巧合、对比、夸张、比喻、拟人、象征等写作技巧和修辞方式。这些方法技巧多数是学生在阅读中所掌握的,有些也是老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一定的写作方法技巧,很容易写出富有审美的文章,也能更好地表现自己美好的情感。

例如,学习了散文家莫怀戚的作品《散步》,可以让学生学习作者借一家三代人在散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分歧的方式来表现美好的亲情,而从深层次表现出中国传统美德——尊老爱幼。这种“以小见大”的方法,使看似平常的小事,富有人情美,而且意蕴深厚。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篇9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素质教育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a)-0148-03

汉语言文学教学是目前高校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人文素养进行教育和培养的重要学科。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内涵的精华,在新的发展时期,承担着更加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既是新时期高校学科素质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精神文化素质进行培养的重要手段,面对着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通过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是新时期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1审美教育相关内容简述

1.1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主要是指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而审美能力则是对审美感受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相关能力的总称。其中审美感受能力是开展其他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整个审美过程的出发点,作为审美教育的最基本内容,审美感受能力主要是指对审美主体的感官美感获得方式和方法进行培养的教育。鉴赏能力则是在感受基础上产生的对“美”进行辨别、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辨别能力则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和关键环节。想象能力是指通过对将外部感知的“美”与自身的知识、能力、经验等要素结合起来产生的精神美感受。审美创造能力则是在以上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创造和创新的“美”,审美创造能力是审美能力的最高层次,同时也是审美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1.2审美教育活动

从上述审美教育的内涵可以看出,审美教育活动主要是指审美能力的培养活动。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对学生的审美欲望、审美理想进行培养,审美欲望是刺激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重要推动力,而审美理想则是激发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主要动力,这两者是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其次,要对学生的审美心理进行培养,优秀的审美心理素质能够指导学生对“美”进行科学的感性认知、理性认识,并且能够在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后,审美教育作榻逃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式和内容,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特点,要发挥学生在审美教育中的个体差异性,创造出新意美,在审美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

1.3审美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美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体竞争力,审美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情感教育的一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开展审美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情商进行培养的教育活动,而情商则是指导学生获得更好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审美教育能够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充实和完善,在学生良好心态培养和个体综合竞争力提升方面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审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塑造和健全人格,审美教育活动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审美能力培养、道德意志力培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构建等活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系统的审美心理结构,促使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塑造。另外,审美教育还能够帮助学生摆正心态,正确面对困境,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功利主义和投机主义,社会发展氛围比较浮躁,在这种发展背环境背景下,审美教育能够还原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摆脱物质、功利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摒弃功利之心,更加纯粹、自然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和自我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真、善、美的鉴赏、想象和创造,实现理性思维的构建和伦理认知结构的完善,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困境,坦然生活。最后,审美教育活动的开展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自身的独立人格,在高尚情操培养方面也能够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

2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篇10

生活中处处有美,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我们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教师是美育工作的基本力量,学校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场所。社会的各种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及政治、道德等知识都通过教师体现出来。教师既不是灌输者,也不是附从者,而是美的活动的诱导者、组织者。教师的责任在于义不容辞地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用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以艺术化的手段启发受教育者在符合美的规律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

当然教师也要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表演”,在语言、思维、操作工具、肢体活动中充分显露他们的创造才华,使之品尝创造的自由和乐趣,从而使受教育者主体的内外调节机制因此得到平衡发展,尤其是从内到外的主动性、能动性得到发挥。

那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我认为主要应从课堂入手。

在智能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塑造完善人格的有效方法。从心理结构来说;它使受教育者主体在智能结构、情感和意识结构三个方面得到平衡、协调发展。因此,在智能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不但能提高智能(知识与智能、动作技能和心理技能同时发展)的健康发展,而且促进非智力因素(即情感意志因素)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受教育者在经过艰辛努力完成了一定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自由驾驭知识的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从而能形成更加明确的选择意向和目标。另外,情感的调动、意志的保证又能使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灵感触发,成了推动智能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样,智能、情感、意志三种心理结构相互依赖、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地得到发展,有效地避免了把受教育主体变成单纯的知识储存器的弊端。审美靠的是形象和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形象和情感,也就没有审美教育。基于此,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披文”者,即注重形象的再现也,因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披文”的目的在于“入情”,因为情感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原动力,要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情感熏陶了。因此我在教学中第一步先突出美育的形象性。例如在讲授《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刘和珍的形象初步浮现在学生跟前,形成一个总的印象,一开始我就用“破其卷而取其神”的教学方法,先把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列表格分成三方面:“平日表现”“对敌斗争”和“死难情形”,要求学生按照表格的具体要求阅读课文,逐项解答,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把重点字词一一写在黑板上,使刘和珍的形象立起来,让学生形成一个审美知觉,获得愉目悦耳的美感。第二步,引导学生激发感情,进入意境。为了进一步使学生形成审美意象,我回过头来在“平日表现”这项中,重点分析“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的全年”这句话。这是一句动情显神之语,是“披文入情”的最好切入口。“生活艰难”这四个字看来虽然平平常常,可是一经插入刘和珍简历的介绍,加上语调沉重、为之动容的讲解,那感觉就完全不同了。刘和珍生于1904年,1919年14岁考入南昌省立女子师范学校,那年她父亲病故,家境贫寒,不久她的祖母、一弟一妹均因病无钱就医相继死亡,1923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经过如此动情的渲染,学生好像接到了一把打开情感大门的钥匙:四个字的确是字字泪、声声血,“生活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尤其是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生活知识,把旧表象进行加工,重新组合,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去展开丰富的想象,去体验、丰富和补充课文中的形象。抓住这个契机,我结合板书内容“毅然—黯然—欣然—奋然”去启发,去点拨,增强了学生审美情感的强烈程度,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这样,学生不但看到了刘和珍在“生活艰难”的情况下,在被无辜开除的逆境中“始终微笑,态度温和”的乐观、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和黯然泣下的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而且看到了她之所以在对敌斗争中”欣然前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真猛士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她的牺牲对“真的猛士,将奋然而前行”的深远影响。第三步,引导学生领会结构美,以美启智。本文的结构网络是:有话—无话—有话—无话,如此一咏三叹,具有回环往复之美。由于有了以上美育的形象性和情感性作基础,学生很容易领悟到如此的结构形式是来自鲁迅对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的愤慨和斥责,对刘和珍等死难烈士的悲痛和歌颂的繁复心绪的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