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战略人才培养方案十篇战略人才培养方案十篇

战略人才培养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0:37

战略人才培养方案篇1

关键词:工业强省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课题:本文系贵州省信息产业厅“模具设计与制造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12jxw12336-04。项目主技人:黄力;项目组成员:蔡泽能,宋斌,裘敏浩。

一、贵州省模具工业发展的现状

1.贵州省的工业发展在全国相对滞后

《贵州省“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中指出:截至2009年底,贵州只有248家装备制造企业称得上有“规模”,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只有43家,无百亿元企业,缺乏带动工业发展的龙头型企业,例如,贵州也有汽车工业,但比较落后,品种少、产量低,没有形成以整车带动周边制造业发展的模式,没有延伸的产业链。贵州省装备制造业非常落后,在全国仅排名第25位,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仅占全国同行业总产值的0.19%。究其原因,一是规模化投入少,二是受体制制约,三是技术、人才资源匮乏。工业发展的落后也说明了我省模具制造业的发展任重道远。

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随着体制的变革、投入的加大,必将形成潜力巨大的模具市场。我省在“十二五”期间将建成西南地区装备制造业基地,重点培育汽车及零部件、能矿装备和工程机械、民用航空三个支柱产业,巩固壮大精密数控装备和关键基础件和铸锻件、新型电子元器件和电力装备、铁路车辆及备件三个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其他特色装备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模具制造业的发展,模具制造业将为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装备,同时又会刺激模具工业的发展,加快和推动模具产业的进步和升级。要使二者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必须有高新的模具技术和优秀的模具人才作为保障,否则将造成相互制约,形成恶性循环。没有人才就做不好模具,模具只有依托省外制造,造成企业成本增加、竞争力下降、发展受阻,模具工业的发展也陷于不利。

2.贵州模具行业发展对模具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在当前工业强省战略的推动下,制造业迅速发展,使用模具的企业增多,模具制造业也在快速发展,企业需要大量的模具专业人才。笔者对省内振华集团、贵航集团下属企业以及贵州使用模具和从事模具制造企业的实地考察,还对宁波、无锡、芜湖、深圳等发达地区的企业对模具人才的需求进行了调研。省内制造企业与省外企业在模具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方面相对一致,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1)贵州模具行业人才匮乏。由于贵州工业落后,模具工业发展缓慢,模具人才收入较低,因此,很多企业的优秀模具人才流向沿海地区,甚至历史悠久的三线企业培养出来的模具人才也留不住,培训成熟一批就流失一批,连退休的优秀设计人员都被发达地区重金聘走,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都往外跑,造成模具人才匮乏,制约了模具工业的发展,从而也证明了模具人才的紧缺。现代模具制造是高技术背景下的工艺密集型工业,是高技术人才密集型行业,模具人才的整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模具技术水平,而模具技术水平的高低又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不仅是贵州,发达地区对优秀模具人才也是求贤若渴。

在众多的企业中,优秀的一线模具技术人员紧缺,造成有的设备处于闲置状态,不能产生经济效益。随着贵州工业的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模具技术不断进步,企业对优秀模具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2)模具专业人才来源的比较。调查统计显示,模具设计的社会培训模具设计主要为强化突击的短期培训,侧重模具设计软件的应用,按零件分模,照葫芦画瓢,不考虑结构、加工工艺性,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不足,这种培训只适宜有过模具制造及设计经验的人员。模具制造的社会培训主要培训学员的模具装配能力和一般的机械加工能力,学员只能识别简单的图样,按照师傅的指示工作,经过这类培训的学员很难独立完成模具的设计与制造。企业自身培养的员工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锻炼出来的,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需要较长的成长周期,其发展的空间取决于是否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本科院校模具人才的培养着重于理论研究。高职院校应该结合企业和本科院校培养的方法,实现生产与理论教学的结合,培养出既有实战技能又有一定理论功底的人才。

(3)模具专业人才的定位。模具专业人才的定位主要是指从事模具设计、生产、管理、质量监督及营销的技术人员,主要包括:模具机加工、模具工艺、模具装配、模具设计、质量检验、模具安装调试、模具生产管理、设备维护、模具成本估算、营销及售后服务。在模具制造业中,主要从事模具生产和管理。

(4)模具专业人才的要求。模具生产属于单件生产,是根据客户的产品需求来进行模具的设计、生产,每副模具都不一样,具有变化大和不确定的特点。模具设计、制造技术不断更新,表面处理技术更加先进,新型模具材料不断涌现,快速成型技术迅速发展,这些使得模具设计及制造企业对模具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模具专业人才能快速设计、生产各种产品模具。

第一,模具专业人员应具备娴熟的模具生产能力,能完成模具加工工艺规程制定、制造、装配与维护。工艺的掌握是容易被忽视的内容,一个优秀的模具设计、制造者应该是一名优秀的工艺师,这样生产出来的模具才是最合理、性能最好、成本最低的模具。第二,模具专业人员应具备CaD、Cam、Cae软件应用能力。第三,模具专业人员要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模具专业人员要有创新意识,了解和追踪前沿科技,掌握模具专业先进的设计、制造技术,不断更新、进步。第五,模具专业人员要有较高的素质和协作精神。

贵州省正在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为模具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模具产业发展势态良好,模具人才的培养是我们的责任,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要培养出更高水平的模具人才,服务于工业强省战略,就必须认真分析模具行业不同职位对各方面能力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加大改革力度,发展创新,设计优秀的模具设计和制造人才培养方案。

二、模具工程师培养方案

为了服务于工业强省战略,满足相关企业对模具人才的需求,培养模具设计、制造及相关领域的卓越工程师,在人才培养战略和培养模式上就要有创新和突破,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设强大的师资队伍

通过引进、送出去学习、自主培养、下企业锻炼等方式打造一支结构优化、能说能干的高素质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团队。专业教师应能独立完成设计、工艺、加工、装配、试模、修模整个过程,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与模具加工能力。教师要积极参加模具技术交流活动,了解模具行业的最新动态,下企业参与模具生产,掌握模具的整个生产流程和加工工艺,丰富经验,拓展知识面。教师还要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不断提高学术和技术水平。从社会聘请经验丰富的模具工程师作为补充,从事教学和学术交流,相互切磋,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2.改变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

以适应企业需求为原则,第一,编写切合实际需要的教材,注重内容的可操作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编写出具有完整的模具生产流程的教材,结构清晰、内容充实、准确完整、易学、易教。第二,改变教学模式,以模具生产过程为主线,采用模块化教学,在完成一副或多副模具的制造过程中穿插理论教学,使教学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第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查阅、搜集相关资料,并能合理应用,教会学生学习与发展,而不是机械式的灌输。

3.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

组建能满足模具生产的制造车间,完善实训条件,建立生产、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放模具钳工、模具拆装实训室,开放机加车、数控加工车间、电加工车间,使学生在任何工作时间都能进行技能训练,增强学习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安排学生参与学校为企业生产模具的制造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完成模具的生产。开展模具设计、制造竞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热爱。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企业合作,在企业实习时,让学生参与模具制造的全过程,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4.改进教学设施和手段

引进和开发先进的教学软件,建立模具CaD、Cam、Cae实训室并与数控车间实现数据共享与对接,建立具备多媒体功能、模具教学资源共享的多功能教室,可以进行模拟仿真和互动式教学。开发专业主干课程实用性强的教材,研发优秀的Cai课件,创建精品课程。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能用实践教学教授的理论知识,尽量在实习车间进行教学。

5.了解模具先进技术和成果

设置专业选修课,使学生了解模具行业的相关学科知识,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培养模具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

6.加强教学监管,建立教学监控体系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及时发现和修正偏差,改进和完善培养方案。充分了解企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对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追踪,根据行业技术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修改培养方案,做到与时俱进,引进专业前沿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培养能满足企业要求、具备发展前景的优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

7.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

除了考试,还要把学生平时在实习、模具生产、实训过程中的能力和表现纳入专业综合素质的考核范围。在顶岗实习期间,制定专门的考核制度,综合以上考核作为最终的考核结果,并通过考核分析,对学生适应的最佳岗位提供建议,供学生参考。

三、实施分析

笔者所在学院2009级有两个模具班,其中一个班采用传统教学,一个班实施模块化教学。2010级也有两个模具班,其中一个班采用模块化教学,另一个班采用新的培养方案,增加了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对照结果显示,接受传统教学的学生进入岗位后,要经过较长时间的一线锻炼才能进入角色;接受模块化教学的学生掌握了模具各个模块的制作流程,能较快地适应企业模具制造和设计的需求。但由于学生实际生产经验很少,设计和制造的模具都不能优化;增加了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学生,参与了模具的全部制造过程,掌握了从毛坯、零件的加工到模具装配、试模的工艺过程,进入企业后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这部分学生对工艺的理解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个优秀的模具人才应该是一个优秀的工艺师,设计、制造出来的模具应该是一副优秀的模具。可以看出对最后一组学生的培养达到了预期目的,但也还存在不足,例如,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模具设计软件的掌控能力还有待提高。我们一直在探索、谋求最科学的培养方案。

四、小结

第一,通过调研分析,制定了全面的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包括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制度建设、考核机制、资金保障制度,并不断改进和完善一系列体制。

第二,通过实施新的方案,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了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了生产工艺,丰富了设计经验,为上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第三,进过实施与追踪调查,笔者所在学院培养的模具人才得到了企业的好评。在调研的同时,我们不断改进培养方案,2009级学生是首批受益者,目前已经工作,主要在振华集团、贵航集团、芜湖部级经济开发区、珠三角企业工作。反馈信息显示,学院培养的人才底子好,发展后劲足,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得到了企业的肯定与赞扬。2010级学生今年毕业,已有上述多个企业与学院达成协议,录用学院的毕业生。

第四,目前,贵州省的模具工业还处于落后状态,模具人才匮乏,缺乏模具龙头企业。贵州要工业强省,模具工业必须先行,而对模具人才的需求将迈上一个台阶。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培养模具人才责任重大,优秀的人才培养势在必行。新的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将不断完善与优化,为贵州工业强省战略培养更多优秀的模具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力,毛卫秀.高职《塑料模设计》课程改革探索[J].职业,2011(5).

[2]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战略人才培养方案篇2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人才培养

一、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

(一)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9.7%提高到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7%。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具体发展如下:以2014年的数据为例: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05家企业,创造产值27亿元,涉及电子元器件、软件等行业;②节能环保产业:22家企业,年产值11.2亿元,发展稳健,已经发展成为行业龙头企业;③新能源产业:11家企业,年产值27.6亿元,规模不断扩大;④生物医药产业:目前有39家企业,年产值是18.7亿元;⑤高端装备制造业:2014年拥有244家企业,创造产值232.95亿元,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有开城集团、唐山轨道客车公司等等;⑥新材料产业:目前拥有195家企业,年产值58.6亿元,主要以唐山君业耐火保温材料有限公司为首,涉及耐火材料、建材及化工产业。

(二)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为响应中央号召,淘汰落后产能,开发新能源,唐山近年来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传统产业如钢铁、冶金、煤炭、建筑建材、机械设备等领域出现人才需求下滑;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软件开发、海水淡化、环保公测、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其中,随着唐山市农业科技园、农业示范基地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急需一批懂得种植、养殖方面的农业专家;从行业来看,教育、文化、卫生、商贸服务和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这样看来,供需矛盾还会继续增大。需要政府更好地协调好市场和人才需求的关系

唐山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已经不能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应该如何调整自身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理念、调整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二、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面临主要问题

(一)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同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程度不够

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中,唐山市职业院校开设九十多个专业,主要专业有农学、园艺、林果、畜牧、农机、能源、冶金、轧钢、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建筑、纺织、化工、机械、服装、计算机、汽车维修、家电维修等专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不够密切,大多同传统产业相对接,而从高技术产业角度的创新课程太少,忽略了社会经济的现实需求,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际需求

部分唐山高职院校由于“实训条件”限制,“双师资格”的教师数量不够,导致实训课程开设不足,学生学习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缺乏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上面缺乏各个行业间的有效合作,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相脱轨。可见,高职教育中的技术性、实践性在削弱,而学术性和理论性在加强,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相脱节。

三、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建设的实施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

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特点,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基础,新设一些创新学科,比如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动车组技术专业,面向新能源、新材料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疏导人才。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突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结合,加强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并配置相应新兴学科,积极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创立在线课程,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战略性新兴人才。

(二)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切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结合行业、产业、企业发展的多种需求,采用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人才。着眼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可以邀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家,专业的骨干教师,教育专家等组织在一起商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制定方案的创新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经过专业的委员会商讨出来的结果基础上,制定相关的课程体系,实现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

参考文献:

战略人才培养方案篇3

建筑项目施工发展战略选择

建筑项目施工发展战略主要从近期,中期和远期战略来进行分析。

1.近期战略方案

企业近期战略的主要方向是由稳定型向发展型过渡的战略。对于当前国有建筑企业来说,其最重要的就是集中经营增长的战略方案。另外,集中经营增长战略目前仍是建筑企业的主要战略方案,此方案指导企业仍然集中建设建筑产品和提供建筑服务。

2.中期战略方案

建筑企业的中期战略方案必须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让企业尽快能够得到效益,保持企业的稳定发展,中期战略方案必须集中优势资源,完成公司相关经营策略的转型,维持企业的稳定发展,让企业经营上能够稳步快速发展。

3.长期战略方案

建筑企业长远期的战略方案是将众多的市场机会与企业内部优势结合起来,采取发展型的战略。主要包括集中化战略,市场发展战略,市场转移战略,多样化经营战略。

建筑企业长期战略方案必须立足长远,根据公司的长远目标而进行制定,方案的制定必须符合公司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公司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保持公司长久的竞争力,保障公司在同行业内处于较好的优势。

施工企业职能战略选择

企业职能战略选择对于企业战略管理来说也非常重要。做好职能战略规划对于提升企业的项目发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想做好企业职能战略选择工作,就要从市场营销战略,技术创新战略,人才战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市场营销战略

建筑企业要想做好职能战略规划,市场营销战略是关键环节。要想做好市场营销战略规划工作,就要从软硬件两方面做好工作。对于企业要建立信息网络,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于各类信息进行有效的传播。其次,建筑企业要加强与国外工程公司的合作,提升自己的市场营销能力,赢得相应行业的口碑,将企业做大做强。另外,企业要不断的占领新市场,扩大市场领域。最后,市场营销要想做好,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有效的提升市场营销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奖励等措施来提升市场营销人员的积极性,不断的包揽更多的项目。

2.技术创新战略

技术创新战略是提升建筑企业技术含量的最有效措施。技术创新战略规划得当,可以不断的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技术能力提升了才能让企业更加有竞争力。为此,作为建筑企业,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技术创新战略工作。首先,要通过完善各项职能,配备相应的技术人才,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其次,要不断的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与建筑行业的技术部门进行合作,保障企业引进更加有效的工艺和技术。另外,企业做好科技创新激励工作,定期开展技术交流会议,鼓励企业的技术人员以及生产人员,从工作中不断的创新,通过奖励,评比等方式来有效的促进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人才战略

人才战略要从企业培养高效人才以及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来进行分析。对于企业来说,要想不断的保持竞争力,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是非常关键的。人是项目的执行者,人的能力高低直接决定着项目实施的顺利程度。为此,作为企业,必须从多个方面来培养优秀的人才。首先,要对企业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比如技术人员要定期进行技术知识的培训,可以聘请建筑行业的专家来企业对员工进行专门的培训,促使员工通过学习来提升自身能力。另外,企业要对员工进行定期考核,通过考核的办法来督促员工不断的进行学习。通过自身学习,来运用于企业的发展,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员工进行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员工的积极性。

优秀的企业文化也是为了给员工工作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所以企业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以人为本”是形成企业凝聚力的根本,他体现在很具体和很小的、关系到员工切身利益的小事上,其判断标准就是企业的凝聚力。

总结

战略人才培养方案篇4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重点课程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具体内容

《企业战略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学科。课程主要从企业全局角度分析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企业战略管理以经济管理理论为基础,突破以往的管理理论发展中只反映企业某一职能管理的局限性,充分反映企业全面的和方向性的整合管理,并形成一套规范的战略分析方法和模型,能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系统、准确的战略管理知识体系。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高水平的教学工作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课程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最主要的教育教学基本建设,是实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为了实现本校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企业战略管理》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和实践教学的示范课程率先开展教学改革,进行以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提升师资队伍等为核心的课程建设,有利于对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的系统研究与综合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特色人才。

一、教学目的

《企业战略管理》作为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通常是学生学过管理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生产与运作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先修课程之后开设的,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应该以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的学生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以人才培养层次和毕业就业去向为依托,以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实用人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导向,明确课程目标和定位。从教学实践中看,本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在教给学生企业战略管理知识的过程中,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与战略意识,另一方面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大量的主动式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意识及学习研究能力。

二、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专业发展为指导思想和根本出发点。一方面着力于师资队伍建设,另一方面着力于课程基础建设,向拥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的方向努力,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并通过课程建设,力争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

三、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重点课程建设的有力保证。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一要具有开放的视野,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条途径,合理谋划和不断改善教学团队的基本结构,包括职称和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等。二是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内部教学和科研活动,通过团队学习的方式,在整个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团队中创造知识、经验共享的氛围和渠道,改善学习、研究的效率和效果,强化教师自身的团队精神,从而快速和持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科研工作能力和水平。三是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法,鼓励教师利用各种机会与校内外、省内外乃至国内外同行和企业管理实践者进行广泛交流和学习,开阔视野,广交朋友,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四是建立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管理实践的长效机制,解决师资队伍本身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比如鼓励教师开展横向科研课题的研究、为教师到企业兼职提供条件;也可以直接聘请管理实践者、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有效解决企业战略管理实践教学师资不足的困难。

(二)教学内容建设

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是课程教学的重点环节之一,它强调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在具备企业管理知识的基础上,站在企业全局高度进行企业长远战略谋划。学生毕业后,经过最初的基层专业技术岗位锻炼后,逐渐向上晋升,从基层员工到部门主管甚至企业高层领导,对于其战略性的综合管理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战略性思维及全局意识,应结合课程的实际课时安排,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本课程建设中将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

1.企业战略管理概论。此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基础。内容重点涉及四个方面:(1)什么是战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战略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很广泛的应用;(2)什么是企业战略?应突出对企业战略内涵、基本特征、构成要素及层次体系的讲解;(3)什么是企业战略管理?应突出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动态过程、本质特征的讲解;(4)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和发展是怎样的?应总体阐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不同发展阶段研究的内容和特点,并简要提及当前各种不同战略管理的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

2.战略分析。战略分析主要是对企业的战略环境进行分析、评价,并预测这些环境未来发展的趋势及这些趋势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及影响方向。此部分是战略管理过程中首要的基础阶段,内容重点应是对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的识别与分析,以及企业战略目标的设定。教学讲解的内容主要包括:(1)分析企业外部环境。主要讲解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及分析模型的应用,目的是为了寻找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会及可能存在的威胁,以便在制定战略时利用外部条件提供的机会避开对企业产生威胁的因素。(2)分析企业内部环境。主要以企业内部资源分析为基础,进而对企业内部各方面能力分析的总体介绍。目的是发现企业自身的优势或劣势,以便在制定和实施战略时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3)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在遵循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的前提下,在企业内外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机会和威胁、优势和劣势,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

3.战略选择。战略选择实质上就是战略决策过程,即对战略进行探索、制定及选择。此部分是战略管理过程的核心阶段,内容重点应是识别及拟定备选战略方案,评价备选战略方案,以及选择制定满意的战略方案。教学讲解的内容主要包括:(1)公司层战略分析。主要有稳定型战略、发展型战略和紧缩型战略,其中发展型战略中的几种主要子战略模式,如密集战略、一体化战略和多元化战略应重点介绍。(2)竞争战略分析。主要介绍迈克尔・波特总结出的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三种基本竞争战略。(3)战略的评价与选择。主要介绍战略选择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和几种常用的战略选择工具。

4.战略实施与控制。企业战略实施与控制就是将企业战略付诸实施及在实施过程中检查企业各项战略活动的进展情况,并进行及时调整控制的过程,这是企业战略管理的行动阶段。考虑到对学生现阶段学习的要求及课时的局限,此部分应总体简要介绍,从资源配置、组织结构、领导素质三个方面介绍如何与所执行的企业战略相匹配,推进一个战略的实施。

总之,教学内容是围绕着“企业战略管理是指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并在实施进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这样的一个定义而进行建设的。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1.应用开放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活跃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乐于发问,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不受教材、观点、方法的局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活跃教学氛围。结合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将教师平时通过进修深造、学术会议、异地考察等多渠道获得的信息、资料与案例在教学中与学生共享。把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身边企业的实际应用范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活学活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从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中汲取养分,关注教学中学生的反应和兴趣热点。通过焦点问题和热门话题的插入,引导学生对问题实质进行思考和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2.应用主动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求学生分组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企业在某个时期的战略或战略转型相关资料,结合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进行归纳总结,并在课堂上做宣讲;鼓励有条件的学生选择进入和退出壁垒低的行业自主创业,由他们自己经营管理,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吃苦精神,而且能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经营意识,获得成本控制、经营模式的切身体验,全面培养他们的能力。

3.注意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优化教学效果。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画面生动等特点吸引学生,但容易造成学生赶记笔记,不与老师交流的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诸多优点的基础上,注意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与动静结合,突出教师的讲解过程,不断营造课堂教学的亮点,增强课堂吸引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讲授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4.建设网络教学环境,通过课程建设,实现了教学资源网络化。目前,已建成校园网内部的企业战略管理重点课程网站,课程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教学资源上网,不断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补充教学内容并拓展相关专业知识,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源,开阔学生视野;设计并完善网上师生互动答疑系统,为师生提供网上互动教学平台,以快捷灵活的方式开展师生互动式教学交流。

四、结语

近年来,我通过不断摸索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使《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建设直接关系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应长期坚持不懈。今后,将针对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不断摸索和优化各个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战略眼光与思想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锡怀,王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雷银生.企业战略管理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战略人才培养方案篇5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型物联网培养方案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6.06.018

0引言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为地方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持的产业。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2014年11月获批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专业,基于此立项,在本研究中主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分析市场需求,规划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合同、项目带动实践等方式落实方案,力争培养物联网专业学生满足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

1物联网工程人才需求能力分析

在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除了基本的素质教育、人文社科教育等知识结构外,要求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针对市场需求的RFiD工程师、智能物流工程师、物联网嵌入式软件工程师、移动应用开发工程师、Java工程师(物联网web方向)、无线传感网开发应工程师等岗位的专业能力需求,开设对应的理论课程、实验课程、课程设计、项目实训和企业实习,为学生适应社会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2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方式具体实施战略

2.1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战略新兴应用技术型本科培养方案

在制定培养方案前对企业的人才需求做大量的调研,人才培养模式以“产业+企业+专业”的产学研用实践人才培养,坚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坚持知识、技能、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的原则,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能力培养。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融入课程体系设计,即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将项目引入教学设计,进行“边做边学”和“项目学习”的改革尝试,通过组建一支致力于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教学团队和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来完善。同时根据课程的相关性,划分出不同的专业课群组,并设计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注重实践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设,通过创新学分的设置,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

2.2将就业信息作为反馈完善教学设计的pDCa循环

战略新兴应用技术型大学从入学到毕业,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开环的教育系统,而应该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有效信息反馈到教学设计当中。pDCa循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在教学质量管理上也发挥很大的作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基于pDCa循环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如图1所示:

pLan指教学计划是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Do指教学执行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实施;C指教学检查评估,a则指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反馈信息总结改进,完善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文件实施体系。

就业反馈的信息包括:就业岗位,就业要求的知识体系,社会需求对人才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等。pDCa也体现在通过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项目的形式带动理论教学,通过实际的例子来讲解理论,通过验证性的实验理解理论,然后学生通过课程设计综合理论和实验的内容,最后和企业的项目实训提升自己的能力,遇到问题反馈到又一轮的学习中。

2.3深化校企合作

在合作原则上,坚持互惠共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整合校内外两种资源,提升合作实效。在合作的理念上,学校的专业发展结合企业的产业,企业提供实习基地,和企业进行项目的合作等等方式。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服务社会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对结合企业人才的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把企业的工程师作为企业导师引进教学,做到产教融合。

2.4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实施订单培养

企业可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并接受师生见习和实习,服务专业面向产业,也为学校面向社会推行“订单式”教育提供了基础。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求实现订单培养,在企业、学生互选的前提下,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在确保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的前提下,根据企业需求,安排企业急需专业理论课程或实践教学环节;在确保毕业生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将毕业实践与企业试用期打通,使学生尽快地融入企业生产。通过校企合作,增强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行业发展的契合度和依存度,提高专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度与贡献率。

3战略新兴人才培养面临转型挑战的对策

3.1调理管理、更新观点

观念根深蒂固,管理和利益需调整,高校的专业沿袭以往的方式,培养人才与地方人才脱节,存在重学历、重书本理论知识,轻能力,轻实践等问题。没有对高校进行分类管理的体制机制、大学发展及利益受到阻碍。地方高校转型为战略新兴应用技术型大学,教育观念和师资队伍不适应,转型要排除观念上的障碍,更新观点。

3.2引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高校要以能追赶、适应、引领产业发展的理念来推进教学改革,师资队伍非常关键。需要高质量、有实践经验、有技术专长、有专业知识的教学团队,到企业挂职锻炼,同时老师自己的科研服务教学,理论的研究带动科研,做到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3.3教学课程资源整合建设

整合课程,编写对应的实验、实训课程大纲和讲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合并,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同步性;在课程建设中,调整好网络通信,物联网应用开发,嵌入式技术应用等系列相关课程的整合,调整好各内容的学时学分的分配,理清各课程关键的知识点和对应实验的理论要求,着重点放在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为实验服务,力争培养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

4小结

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通过社会对物联网工程人才的需求,引进CDio工程教育模式从制定培养方案开始,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下以就业为导向的pDCa循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科研与应用相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等几个方面来建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努力培养好战略新兴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乔柏,莫祖波.民办高校如何服务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科技企业――以广西南宁市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3(27):84-84.

[2]吴韶波,文江川.“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

[3]张培颖,郑秋梅,宫法明,朱连章.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软件工程核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教育探索,2014(12)(总第282期):21-22.

[4]KeQiao,JunYuan,ResearchoninnovativetalenttrainingmodeofCivilengineeringBasedonCDioConceptundertheBackgroundof“excellenceprogram”,proceedingsof2013theFour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formation,Communicationandeducationapplication(iCea2013)Volume30.

[5]秦晓.theConstructionofteachingQualityassuranceSystemunder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trainingmodelBasedontheConceptofpDCaCyclemanagement.课程教育研究,2014.11(31).

[6]李长友,谭正航.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的优化.高等理科教育,2014(2).

[7]weiLongji.DeepentheCooperationBetweenCollegesandenterprises,andestablishUniversity-enterpriseCooperationallianceintravelagencyindustrytoSecurepersonnelSupport――takeQingdaoasanexample[a].proceedingsof20142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technologyandinformationSystem[C].2014.

[8]胡天佑.应用技术大学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高校教育管理,2014.11(第8卷):21-24.

战略人才培养方案篇6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酒店集团保障条件

在“十一五”期间,高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取得了令人喜悦的成绩,主要有:专业建设发展已较有基础,社会和行业影响力已较大,同行业和产业已形成较大的关联度;办学方向和办学思路更加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得以逐步明确;高技能人才的酒店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得到创新确立。在“十二五”期间,据联合国世界旅游机构的预测,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国,旅游市场总量将达到30亿人次,说明高等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的春天已经到来。这一切给高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近年来,大部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院校与酒店行业实质性联系比较少,联系主要集中在实习教学方面,酒店专业系科与酒店之间合作充满了偶然性,由此造成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形成规划层面的制度。酒店专业的教育、教学、科研与酒店实际状况明显脱节:教育教学多停留在理论方面,主要以基础学科能力培养为主线;教师照本宣科,有的教师刚从院校毕业就从事酒店专业教学,显得力不从心;科研工作主要以旅游规划、旅游教育等内容为主,不能结合酒店实际经营来从事科研工作。

究其主要原因,许多高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停留在与单体酒店的合作,单体酒店人才需求数量毕竟较少,管理层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培养酒店专业学生不现实,同时也不具备实力和必要性,故学院和企业的关系始终停留在实习生使用上,无法真正实现学校和酒店共育酒店人才目标。

一、新形势下酒店管理专业的战略合作伙伴——酒店管理集团

随着酒店行业自身发展,单体酒店逐步向集团酒店发展,并形成国际酒店管理公司和国内饭店管理公司两大阵营。世界上排名前十位的国际酒店管理公司已经进入中国市场,40多家集团的70多个品牌进入中国,共管理近千家饭店。2010年中国最具规模的国内饭店管理公司(集团)30强名单已经产生,数据显示,多数集团在一年的时间内,规模均实现了增长,我国本土饭店集团的第一阵营规模向国际水平进一步靠近。

从酒店集团来看,酒店集团化发展迫使酒店集团公司开办了自身培训机构用于培养自己所需的酒店人才,但办学投入高、收益小,于是与第三方培训机构合作成为必然趋势;从高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办学情况来看,校企合作停留在表层是制约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由于酒店集团和高等职业院校双方都有培养酒店人才迫切需要和动机,高等职业院校和酒店集团合作成为必然选择,从酒店来说解决了人才培养收益问题、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解决了校企深度融合问题、从学生或者员工来说获得了更加完善的学习或者是培训服务。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寻求合作新伙伴——酒店集团是校企深度融合、专业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

二、新形式下酒店专业发展的保障条件

要全面改变我国目前高等职业院校酒店专业教育状况,和酒店管理集团共建战略伙伴关系是前提。为了使高等职业院校和酒店集团建立组织协调高层次、合作内容全方位、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机制长效性的战略伙伴关系,并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不断创造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格局,校企合作的保障条件表现在以下几点。

1、组织合作机制

学校和酒店集团双方共同成立校企战略合作委员会,由双方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委员会还应包括:典型企业代表、高技能一线服务于管理代表、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战略合作委员会实行定期会议制度,讨论双方合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决策,双方各指派一名管理人员负责日常联络和协调各项合作事宜。在双方战略合作委员会领导下,高等职业院校与酒店集团采取对口合作、一事一议、签订具体项目协议的方式,推进双方全面深入合作。

2、经费来源

许多酒店管理专业负责人早就意识到专业保障条件的重要性,但由于学校资金短缺,对于师资、调研、实训基地建设等保障条件投入明显不足,最终影响专业建设和发展。学校和酒店集团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后,集团就成为保障条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之一,多渠道、多形式筹措保障条件所需经费,实行校企共同投资、互惠互利政策才能提高高等职业院校酒店专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保证合作培养人才质量,酒店集团应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招生宣传、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素质课程建设等方面,具体为:招生宣传资金(用于支付集团人员参与招生的差旅费)、助学资金(新生入学专业教育、企业文化宣传、奖学金)、助教资金(支持学院赴酒店集团培训、教材开发、专业建设、科研项目启动等)、学院硬件软件投入(教学办公条件改善、实训基地建设)。

战略人才培养方案篇7

关键词:企业;战略人才;建设

“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越来越被更多的人们认识到,因为不管什么战略,终归是由人才来制定的,由人才来实施的。因此,在人世间任何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人力资本是企业的核心资本,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但对于企业来说,更实际的问题是,对于人才特别是对于企业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才,怎么去选择、培养、使用和保留,从而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呢?本人以为,可以按照以下四个步骤着手:

一、战略性人才队伍界定

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是人才界定问题。只有明确哪些是企业所需要的战略性人才,才能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从而抓住人才管理的核心和重点,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对于战略性人才队伍的界定,可借助企业核心岗位界定模型(见图),根据岗位的战略价值和可替代性两个维度,判定核心岗位,从而明确企业的战略性人才队伍。

对于战略性人才队伍界定应破除以下观念障碍:第一,破除求全责备的观念。要敢于启用不是全才而在某些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才,用人关键在于“用人如器”,扬长避短。第二,破除论资排辈的观念。要根据单位的发展战略去选择人才,让有战略价值的年轻人,在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敏捷、最少保守且很容易干出一番事业之时,委以重任。歌德曾说过:“创造一切非凡事物的那种神圣的爽朗精神总是同青年时代和创造力相联系在一起的。”第三,破除唯学历论的观念。实践证明,只有经得起实绩考验的人,才是可以选拔提升的人,这是一条用人铁则。美国硅谷人才开发的一条秘诀,就是不看学历,也不看资历,唯崇尚精于业务具有真才实学的人。

二、战略性人才配置规划

战略性人才一旦界定清楚,就需要根据企业人才队伍现状和未来发展战略要求,对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能力进行配置规划。企业必须有一个在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个性心理素质结构等方面,取长补短、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人才队伍,才能相得益彰,开拓局面。

首先,人才队伍盘点是掌握企业人才配置现状的基本性工作,通过建立包括企业人才技能清单与管理技能清单的人力资源信息库,准确及时掌握企业人才现状,并需要根据分类分层的理念,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配置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明确人才短板和差距,为人才配置规划提供依据。

其次,人才测评是判断企业人才特别是战略性人才素质能力的重要工具,需要根据不同类型和层次人才队伍的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测评工具组合,对现有人才进行评价。通过科学的测评,慎重的甄选,选拔出能够胜任现有岗位、有强烈进取精神、真正具有领导或专业潜质的战略人才。我们认为全面科学的人才测评指标有:定量指标(在单位服务年限、年龄、专业、工作经验、资格证书、获奖证书等),定性指标(工作业绩、知识、能力、品德、突出贡献),参考性指标(变革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判断和决策能力、计划组织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协调控制能力、全面领导能力、执行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品德素质指标(责任心、忠诚度、诚信、团队合作精神、积极性),知识指标(专业知识、学识、相关知识)。

最后,需要根据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要求,建构符合行业和企业特点的人力资源预测模型,对各类战略性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能力进行预测,从而明确发展目标。

三、战略性人才队伍梯队规划

确立了发展目标,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些人才从哪里来。无非两条路,一是外部招聘,二是内部培养。前者可在短期内迅速补充企业所需人才,但直接成本高,还有可能出现“水土不服”,而后者培养周期长,间接成本高,但从长期来看,人才对企业忠诚度高,有利于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因此,企业短期内人才补充可借助外部招聘,但长期应立足于人才培养。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队体系,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流程,从而为人才供给提供可持续的保障。

人才梯队体系建设,需要关注三个方面:

1.人才评价体系。人才评价是人才梯队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建立人才评价体系,可以为人才选拔和培养提供科学依据。人才评价体系可以通过构建岗位胜任力模型作为标准,按照不同类型和层次岗位和人才对素质能力的要求,明确岗位所需要的全员核心、序列通用和专业能力,建立人才评价标准。同时,人才测评工具的合理使用也是人才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

2.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是人才梯队建设的核心。需要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人才的评价标准,设计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人才培养所涵盖的内容很多,简单地讲,单位战略人才可采用两种培养模式。一是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宜采用宽口径培养模式,即采用轮岗工作(不同系统)+挂职锻炼(不同部门)+新项目工作+继续教育多科培养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二是业务技术管理型专才培养模式。对于业务技术管理型专才,强调业务管理与技术管理上深度培养,宜采取交叉培养模式,即采用:业务或技术领域内轮岗+项目运作+继续教育+内部指导人培养等多种培养方式进行培养。

3.人才库。人才库建设是基础性工作,需要根据企业人才梯队的基本框架,利用信息化手段,分类分层,对各类战略性人才的基本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规范人才库管理工作。

四、战略性人才队伍管理规划

在界定清楚战略性人才队伍、明确发展目标并构建人才梯队体系后,如何对不同类型和层次人才进行日常管理,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难点。本人认为,战略性人才队伍管理规划是根据企业长期经营的需要而制定的,实际上是企业的战略目标在资源保障与人力资源供需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分解,需要根据不同类型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和贡献程度,以及人才的自身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包括管理模式、薪酬绩效以及职业发展通道等方面。如经营管理人才需要采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技术人才要有专业发展通道,技能人才要加大绩效考核的力度等等。

战略人才培养方案篇8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以人才立身。根据江苏省2003-2011年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数据,采用灰色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情况并预测需求量。高校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本文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和发展趋势,探索高校开发和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人才的模式。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灰色计量经济学模型

一、引言

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以人才立身,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为了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2010年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有关高校从本科教育入手,积极申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关的新专业,加速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同年,公布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名单。以江苏为例,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名单如表1所示。

开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推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属于新生事物,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理念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必然面对诸多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向前发展,战略性产业人才培养问题引发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美国已启动实施“新能源战略”、“智慧地球”等战略,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科学家及技术骨干的培养开发力度。欧盟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保持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英国从高新科技特别是生物制药等方面,加强产业竞争的优势。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1]2010年,我国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强调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2]同年,教育部发出通知申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关的新专业,随即公布了名单。在此背景下,余英华(2011)指出关于高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所面临的诱惑和隐患,提出积极推进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3]吴国卿(2011)等提出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必须加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力度。[4]向兴华(2012)指出研究型大学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着力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加快提升学科水平,创新学科运行机制。[5]陈海平(2012)展开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需求的研究。[6]丁艳丽(2013)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建言中,提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实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人才立身的论点。[7]

以上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才,二是高校为了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进行专业学科建设和优化调整学科。那么,所开设专业是否满足市场需求,人才需求结构是否合理?高校申报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是根据自身的师资队伍、实验教学条件等有利条件选择的,但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创新是关键,根据已有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方式,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情况,采用灰色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开发和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的模式。

三、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需求状况与预测

1.样本数据

由于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业人员历史数据,利用2003-2011年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数据,如表2所示。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考察样本数据,发现2008-2009年从业年平均人数之间数据存在奇异值,这可能是因为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导致的。由于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为了消除模型中各变量观测数据的随机波动或误差,因此利用产业产值(x)和从业年平均人数(y)的Gm(1,1)模拟值作为模型的基础序列,建立灰色经济计量学模型。[8]

2.建立Gm(1,1)模型并获得模拟值设原始时间序列为

可以看出,从业人员发展系数-a为0.136,产业产值发展系数为0.254,均小于等于0.3,所以Gm(1,1)可用来中长期预测。从业人员平均相对误差为7.53%,产业产值平均相对误差为3.99%,预测精度较高。预测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49293.197亿元,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13》公布的数字为45041.48亿元,误差为9.44%,精度达到了90%以上,说明模型可以用来做预测,并且从预测的结果来看,高新技术产业以28.92%的速度发展。从2010年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搜集到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38215亿元和45705亿元,其产值与高新技术产业基本相当。所以可以近似以高新技术产业来代替战略性新兴产业。

3.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总量需求灰色计量经济学模型

以从业年平均人数(y)模拟值为因变量,以产业产值(x)模拟值作为自变量,利用spss17.0作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

Y=0.005x+69.652R2=0.985(21.096)(14.589)

以2015年预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为基础,可以预测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从业人员达到597.7194万人,并且根据从业人员时间相应序列,预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

4.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结构分析

《江苏省“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中,确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物联网和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和海洋工程装备为江苏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江苏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以及占比、从业人员需求等情况如表6所示。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存在着强烈的人才资源依赖性,对高端人才需求量日趋旺盛。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迫在眉睫。高校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发展中必然起基础性作用。为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2010年教育部同意在高等学校设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140个本科新专业,全面覆盖了新能源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农业和医药产业以及空间、海洋和地球探索与资源开发利用等相关产业。[9]学科结构设置规定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和品质,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相对应,从表1和表6的对应关系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但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的特点,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对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提出了挑战,需要强有力、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机制予以支持。为此,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与开发提出以下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合理搭建课程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面临的多为全新领域,均为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以外的专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处于不断探索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模式的选择和课程设计的内容都模糊不清。现在,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都是从传统专业分离出来,或嫁接在传统专业中,面临师资储备不到位、教材建设和专业课程滞后现象。因此,高校应该依托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设置,依托自身科研优势与特色,加强对与专业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与相关产业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摸清产业对人才所应具备知识、能力与素质的需要,完善专业学科建设,合理搭建课程体系,明确培养目标,使培养计划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人才需求无缝链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因地制宜,符合实际,培养出的人才既要与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市场需要相接轨,又要与地方经济、区域经济相适应;(2)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企业的需要为标准,所设置的培养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可实施性;(3)高校在设置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方案中要与高校发展的整体目标定位和特色相结合。此外,国家及相关行业部门应加紧制定产业标准,为高校合理界定相关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提供参考。江苏省统筹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分布特点,建设一批省级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通过专项资助,支持鼓励推荐教材紧密结合学科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更新教材内容,创新包括数字化在内的教材形式,打造江苏教材品牌。

2.创新培养机制,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产业的特点和趋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取决于核心技术的掌握和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先进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需要良好的师资队伍的梯队和团队建设,需要有明显学术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在具备强大软硬件条件的前提下,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要创新培养机制,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夯实专业平台建设,提出以产业需求拉动专业建设,以直接面向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保证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效果。以学术带头人为主力,打破以往陈旧的学科设置,融合相关学科,促进多学科相互渗透与交叉,组建不同培养模式的教学方阵,依托先进实验中心建立开放式创新实验室,采用课外兴趣小组、科技创新项目、职业训练计划等方式,开展创业教育,形成创新团队,鼓励参与“挑战杯”等大学生科技创业类比赛,提高创新能力。同时,高校要强化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推动成果转化,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完善激励机制,优化配置科技资源。江苏省为了引导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学科专业,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相配套,新增20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实践教育中心,总数达到600个,并且增大投入力度和加强共建共享机制,近一两年来,在实验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开发、实验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很多标志性成果。

3.建立产学研合作,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应与企业、科研院所建立联系通道,互聘各领域人才,通过共建、联合及融合等方式,推进产学研的有效合作。采取集中优势、资源共享、经费支持、政策倾斜等措施,努力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相关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技术的合作与信息的交流。产学研可以采取技术转让、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共建研发团队等模式,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根据不同行业、企业与技术的特征,灵活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和团队管理方式。一方面,企业要参与高校教学全过程的指导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创建相关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和实习教学示范基地。另一方面,高校要面向社会和企业开放重点实验室、研究所等技术服务平台,共享图书和电子信息资源,建立一系列与产学研合作相适应的分配和激励机制。进行产学研合作,实施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从项目、课题、论文、实习等环节出发,在掌握丰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中,或实施企业订单式培养模式,以企业订单为依据,按照企业要求,量身定做,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进行产学研合作,还可以有效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人力资源缺乏的局面,高校可以聘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中的高端人才作为兼职教授,传授最新专业知识,高校教师可以到企业实习,或传授理论知识,提高企业人员的科研能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应抓住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需求,与产业、地方企业开展各类产学研合作,实现地方经济、企业、高校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江苏省结合本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特色情况,以综合、创新、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扶优扶特,分类建设,合作育人,建成110个装备水平高、运行机制灵活、投入效益明显、产学研用一体的教育实训基地(包括专业群实训基地、科技园型实训基地、新兴产业实训基地以及园区共享型实训基地),形成部级、省级、校级实训基地建设体系。每年立项支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4000项,支持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竞赛和学科竞赛活动。同时,还建设面向全省服务的教学信息数据库、特色文献信息数据库,共建长三角高校数字图书共享服务平台,形成内容丰富、配置优化的数字文献信息资源体系。

五、结束语

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新能源、节能环保和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全球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依靠创新驱动。而提高创新能力,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又是关键。据统计,我国的专业技术人才总体规模已超过6千万,但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新兴产业领域人才呈现明显不足的局面,而领军型创新人才、高新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根据上面对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和需求结构进行分析,凸显出对人才的巨大需求。伴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江苏省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为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融入区域经济与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Kremer,m.populationgrowthandtechnologi?calchange:onemillionB.C.to1990.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3,108(3):681-716.

[2]课题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下一组支柱产业[R].北京:中国经济热点分析报告,2010.

[3]余英华,关于高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3):43-45.

[4]吴国卿,方明,陈海燕.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0-103.

[5]向兴华.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主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4):61-65.

[6]陈海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研究[J].社科纵横,2012(9):58-59.

[7]丁艳丽.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人才立身[J].中国人才,2013(4):13-15.

[8]刘思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5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5月.

[9]教育部.关于公布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名单的通知[Z].2010.

战略人才培养方案篇9

【关键词】人才强企战略;推进;技能队伍;建设;发展;培训

积极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完善技能型队伍建设的强化,需要企业基于职业能力建设为中心,做好技能培养、激励机制建设等中心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技能人才培养环境,促进企业内部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

一、人才强企战略推进的意义

(一)是当前形势的需求

社会企业每年都会制定人才强企推进战略,并通过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的方式,优化员工的综合业务能力及素质。进而为人才强企战略点明的方向,同时也为战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是企业发展改革的需求

当前多数企业属于技术密集或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他们对安全生产的特殊要求,以及服务的普遍性,必须具备相当数量的高、精、尖人才,才能使企业生产力发挥更大效能,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客户的需求。所以,做好企业的人才强企战略推进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二、做好技能队伍建设强化工作,使技能人才重要性在公司发展中得到发挥

(一)提高技能人才培养强度

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紧抓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师父教徒弟、宣传部门的知识普及,提高培训中心的作用,利用联合培训等方式,强化企业人才培训单位的合作,通过提供培训机会、招聘培训导师的方式,提高培养效果。建立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结合公司战略发展和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管理模式的引进、消化、吸收,加大对包括基层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最大限度培养合格的技能人员。

(二)基于企业为中心,开拓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径

基于企业自身发展情况、技术人才建设状况,根据未来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国家企业用人标准,制定合理的技能人才配置标准,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指导。

(三)让企业充分认识技能人才培养重要性,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作用的发挥

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及技术创新能力、需要,做好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并把其放入企业发展大纲中。企业还要根据法律建立健全职工培训机制,做好员工的上岗及技能培训工作,做好技能人才的培养。另外,政府要支持企业实行师带徒制度,利用交流的方式加快人才培养。鼓励企业依托车间班组,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岗位培训、技术比赛等形式,促进职工在岗位实践中成才。鼓励企业结合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技术项目引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促进技能人才培养。企业要将人才培养规划方案放入年终业绩考核当中,从而提高各部门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

(四)推进职工职业技能培训

鼓励广大职工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钻研岗位技能,不断提高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运用新技术创造新财富的能力。在企业同意后,员工可参加脱产培训,企业在此期间要根据国家规定制定培训员工绩效考核标准及激励制度。

(五)强化管理

积极开展专业培训证书管理制度。对于申报中级工鉴定的人员,要求至少一次本专业培训经历;申报高级工鉴定的人员,要求至少二次本专业培训经历;申报技师鉴定的人员,要求至少三次本专业培训经历。

(六)建设良好的技能人才培基地

利用社会培训资源,使培训中心基地得以发挥使用价值,实现高效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根据企业发展对培训中心的要求,建立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服务公司、面向行业提供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

三、基于能力、业绩为向导,优化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交流机制等的建立

(一)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强化职业技能鉴定、推动职业资格证书机制。从而打破年龄、资历、身份等约束,实现基于职业能力为向导、业绩能力为重点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水平综合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建设。另外,要结合生产和服务岗位要求,强化标准,健全程序,严格考核。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业绩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

(二)创新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完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职业能力考核等办法

通过开展企业试点的方式探索新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并增加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强度,保证新员工得到学历证书的时候,也可以拿到职业资格证书。

(三)开展技能经济大赛

企业可根据自身状况,安排不同部门、岗位的技能人才进行技能比拼,从而锻炼人才的实践能力,并从获胜选手中选拔有潜力的人才进行深造、培养。

四、确定高技能人才聘用及激励制度、完善技能人才基础管理

(一)完善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的建立

深入推行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充分发挥技师、高级技师在技能岗位的关键作用,以及在解决技术难题、实施精品工程项目和带徒传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胆运用高技能人才领路制度,让高技能人才在重大技术改革、项目攻坚等方面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

(二)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制度

研究探索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根据公司发展和经营情况,完善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办法,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奖励。对高技能人才在聘任、薪酬、福利、带薪休假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放宽技能人才评价的年限,鼓励突出能力和业绩的评价方式。

(三)完善技能人才基础性管理工作

一是重视高技能人才理论分析、研讨,完善技能人才培训统计及用量预测工作;二是建立健全远程教育系统,完善企业远程课堂建设,做好技能人才远程培养、培训技术的研究与使用;三是加快技能人才及技能成果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优化技能人才综合素质;四是加快编制和修订职业技能大典,加强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开发,健全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制度。五是组织开发反映企业岗位需求、符合技能人才培养特点的教材及教学辅助材料。六是加强技能人才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人才强企战略的推进和技能型队伍的建设,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发展实力及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企业获得更好社会及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

战略人才培养方案篇1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世界经济结构发生变革,工业技术化程度不断提升,中国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提出“一带一路”的全球化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的制造强国路线图。工业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毫无疑问成为题中之义。培养在国际范围内能够适应不同行业领域和不同文化需求,从事产品/服务设计的创新型领导人才,将成为当前国际教育与产业发展最为前沿的学科领域。该领域综合了跨学科和跨文化两种优势,是未来全球化颠覆性创新产生的重要基础。

 

清华大学作为一所综合学科背景的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正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未来国际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一直以来积极与国际著名设计院校和跨国企业进行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设计教学与科研合作,充分认识到在当今和未来很多重大项目的设计创新中,具有艺术与科学交叉知识背景和国际化视野的领导型人才,对文化、技术、美学、商业等要素进行整合与创新的重要性。

 

除了参与教育部留学基金委组织的短期出国访学和联合培养攻读学位项目外,从国内工业设计发展现状出发,结合国外工业设计发展趋势,专门定制符合国家全球发展战略和提升国家制造水准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国际化项目尤为迫切。通过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探索出独特的跨文化和跨专业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1选定国外知名大学合作,共建管理。

 

选取亚洲、欧洲、北美三个重要的设计、文化、产业中心的优势设计院校资源,由参与合作的多所大学共同建设管理,将国际领先的艺术、设计、工程、技术、商业等专业知识进行整合与教学。学生不仅在自己入学的大学学习,同时将有一年时间分别被交换到另外两个国家地区进行学习。不同于传统的学生交换模式,这种培养方式通过国际联合课程,将每所参与学院所具有的优势学科和教学资源进行一体化整合,即共同制定和分享统一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又发挥各自独特的学科与文化优势,有助于培养全球化的创新设计领袖,为推动未来的社会进步与社会创新提供人才与知识的催化剂。

 

2明确跨界培养目标,构建全新培养体系。

 

国际化培养能够提供独特的跨文化、跨专业、跨国界的教育体验,培养学生成为全球化的设计创新人才和设计创新领袖。通过整合全球三大洲领先大学的优势学科资源和教育资源,给学生提供交叉设计、工程、技术、文化、商业、产业等不同领域的学习机会,培养其具有整合性的创新应用知识体系,具有高端理解力、创造力、和知识技能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培养能够在企业、公共性或非盈利性部门进行创新的人才和能够承担重要职位的创新人才。他们能够在跨国公司、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担任国际化企业家、创意总监、设计战略领导者等重要的职位。培养能够应对21世纪社会、环境、文化、经济全新挑战的创新型设计人才。

 

2.1知识能力

 

(1)学生能够从跨学科和跨文化角度整合设计、技术、商业等领域,进而提出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来迎接全球化的挑战。

 

(2)学生能够运用娴熟的批判性设计思维,对复杂的设计与工程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3)学生能够运用娴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方法,对设计与工程创新的可行性、必要性、和适应性进行论证。

 

(4)学生要具备有效和视觉化的设计表达能力,在面对专业领域或非专业领域不同人士时都能够有效地推广其对全球化设计问题的观念见解以及解决方案。

 

(5)学生能够在设计和工程提案过程中清晰地界定其中的技术、环境、文化、经济等不同层面的影响因素。

 

(6)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设计与工程研究的方法、原则、和工具,并能够有效地将其运用到设计创新实践中。

 

2.2技能技巧

 

(1)学生能够有效地运用娴熟的技能来输出创新概念和界定创新机会,为特定项目提出创造性的规划方案。

 

(2)学生能够运用娴熟的技能将产品/服务相关创新设计概念优化,并最终付诸转化实施。

 

(3)学生能够具有娴熟的技能对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进行功能原型研究、生产工艺制作、产品原理测试等工作,以最终实现设计的预想。

 

2.3敬业精神

 

(1)学生能够制定和实施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高级别战略。

 

(2)学生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文化和生活方式,从事复杂的国际设计创新项目管理工作。

 

(3)学生能够在界定和实现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展现出创业精神。

 

(4)学生能够敏感地感受到国际合作中不同合作伙伴多样化的期许和文化体验,并给予充分的关注。

 

(5)学生通过全面了解全球市场变化,能够清晰界定自身的职业身份,并充分认识自身职业生涯中所肩负的设计创新领导型责任。

 

(6)学生能够通过实践进行创新,能够考虑到团队中不同成员的需求并对团队负有责任心。

 

3采用项目教学模式,鼓励设计创新实践

 

学生将在全球不同的教学基地沉浸式地体验多元化的知识、技术、文化,以项目教学为载体,寻求全球化的跨专业创新解决方案。项目重点体现文化多元与学科交叉发展的前沿性、交叉性、系统性、包容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

 

项目教学将重点鼓励学生从事关注商业、社会、医疗、环境影响的设计创新实践,希望通过设计创新实现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项目支持对现实问题进行跨专业团队合作,并提出创新性设计解决方案的探索。学生在项目教学中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教育训练,体验不同大学的教学资源与学科优势,以帮助他们具有更强的跨文化-跨学科的团队合作能力。

 

项目课程由清华大学提供的课程和项目合作伙伴共同建设,由参与学校提供的课程共同组成,以项目制驱动的实践教学工作坊为主要教学方式,课程同时包括一些非正式的教学环节和内容,由学生自主完成。项目模块包含但不限于:

 

(1)全球创新设计导论工作坊,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基于全球化问题、系统化挑战、地域化机遇所产生的整体性人才培养解决方案。

 

(2)颠覆性市场创新工作坊,帮助学生掌握如何理解和创造功能化的颠覆性创新产品,进而创造出全新的市场机会。

 

(3)技术-文化-创新工作坊,帮助学生探索使用相关技术和文化元素,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基本理念。

 

(4)设计战略与管理工作坊,介绍设计战略、产品研发过程、品牌等相关内容,通过基础理论与案例分析,学生将通过小组工作的方式与相关产业进行合作互动,解决品牌、市场、用户等相关需求问题,最终输出设计研究报告。

 

(5)材料驱动设计创新工作坊,从2个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和利用材料:创造性地利用传统材料(如陶瓷、织物等,将这些传统材料赋予全新的功能、形态、美学等要素);创造性地使用先进的新材料(诸如记忆智能材料和纳米材料)。通过对材料生产工艺、表面处理、色彩处理等因素的研究,探索产品创新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本课程将整合陶瓷设计、染织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等不同专业的教师资源组成师资团队。

 

(6)社会创新设计工作坊,关注设计的社会属性,将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创新方法、人本设计方法、协同设计方法等,解决社会面临的可持续问题、老龄化问题、医疗健康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定义社会需求,利用原型创新对社会问题进行实践性解决,运用战略性方法复制、调整、推广社会创新解决方案,对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估等,整合院校、企业、政府等综合资源,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创新领袖。

 

(7)国际设计项目,该教学模块是最为重要组成部分和项目精华的浓缩,它将3个文化背景下的合作伙伴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提炼。该项目希望学生对21世纪的全球化问题提出富有远见的创新解决方案,旨在让学生掌握了高超的认知和实际操作技能,并提出创造性的设计解决方案。教学团队将讨论并精选基于全球化语境中与地域发展相关联的设计主题进行国际设计项目的选题。这些主题将涵盖诸如未来食物、能源、医疗等诸多广泛的领域。这些选题将固定持续2-3年,以便于后续的学生能够在以往学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化研究。合作伙伴将与不同的跨国公司合作获得他们对该项目的赞助和支持。参与国际设计项目的学生团队通常由分布在不同学校的3个学生组成一组,根据学期的课程安排进行详细的课程规划。项目开始后将有跨国教师团队进行阶段性项目评审,利用国际视频会议和展览进行总结,学生在合作伙伴学校交流学习之后,将就整个学年的项目进行答辩,部分或全部学生的作品有可能集中展出。每年的总结答辩要求学生能够呈现出高水品的创新设计成果,为全球化-地域化知识体系贡献应有的知识,成果包括:工作研讨原理模型,系统构架图解,可视化设计方案,项目报告书,基于视频会议的最终答辩材料和展览。

 

经过国际化培养的学生将会在全球性的跨国企业、咨询机构、创新实验室成为世界级的创新领袖,他们所具有的全球化视野和整合设计、技术、商业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新型的创新人才和国际化的创业者。他们有能力通过制定全球化企业的设计战略来实现颠覆性的设计创新;他们也可能成为国际知名的设计创新研究学者和专家,不断寻求新的国际化研究课题和创新机会。为国家全球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和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重要转变提供必不可少的专业力量,发挥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