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关爱留守儿童标语十篇关爱留守儿童标语十篇

关爱留守儿童标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12:57

关爱留守儿童标语篇1

1、播撒我们的真爱,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

2、献爱心、共成长、关爱留守儿童

3、一样的蓝天下,一样温暖的家

4、让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建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小家

5、关爱留守儿童,让社会的未来健康成长

6、关注未来关注留守儿童;心系校园情系留守儿童

7、争做爱心妈妈,关爱留守儿童

8、关注留守学生,构建和谐社会

9、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我们和留守儿童共成长

10、用心灵筑起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阶梯

11、关爱留守儿童,让世界充满爱!

12、留守一份真情奉献一份爱心

13、留守家庭安心,外出务工放心

14、关爱农民工,情暖千万家

15、关爱留守儿童,播洒爱心阳光

16、用爱心来接力为建设者加油

17、流动的是人口,不变的是服务

18、爱心汇聚力量,真情共筑希望

19、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20、为留守儿童送上关爱,让远方父母安心在外

21、用心关爱留守儿童,让爱连接你我他

22、关注留守学生就是关注我们的未来

23、我们多一份关爱,父母少一份操心

24、留下的是种子我们用爱心来呵护

25、让留守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

26、同在一片蓝天下手心相牵助成长

27、关注留守儿童,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8、一心为留守宝贝着想两耳会听得悦耳童音

2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爱我幼以及人之幼

30、留下希望,守住幸福,让儿童在快乐中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标语篇2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086

1尊重和关爱留守儿童,尤其要关注性格内向的孩子

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普遍性格内向,甚至孤僻自闭。表现在课堂上,则是不敢主动回答问题,胆小怯弱,害怕出错。作为英语教师,不能视而不见,任由这种情况发生。应耐心地鼓励、激励他们主动回答问题,张口说英语,展示自己,不怕出错。比如,我班有一个性格特别内向的留守女生,朗读英语时,声音较小,当笔者发现后,告诉她,英语是一种音乐感很强的语言,大声地朗读,可以获得学习的乐趣。还多次在课堂上给她展示机会,并对她每一个小小的进步给予及时表扬,这位同学的读书的声音越来越洪亮,对朗读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儿童,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将更多的机会留给自信不够、很少主动展示自己的儿童。这样营造了和谐的英语教学氛围,为性格内向的留守儿童优化了心理环境。

2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构建健康的心理环境

留守儿童的生活缺少快乐和温馨,对他们进行常规的教育教学,往往事倍功半。在课堂教学中,需采用多元化的英语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实物、图片、背投电视机、视频,音频,课件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了留守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能借用实物和图片(儿童制作)展示,游戏等方式,创造合作展示机会,让留守儿童在用英语做事情中尝试、体验、合作、交流,锻炼了交际能力,提高语言技能,增强留守儿童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比如,让儿童自制闹钟,拨弄指针,互相询问时间、了解对方作息规律。留守儿童在愉悦中掌握了英语时间表达法。为了进一步发展留守儿童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让留守儿童提前预习词汇和句型,笔者还教会留守儿童音标操。每天上课之前可以先齐做操,再上课。让留守儿童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新知识。

3重视英语学习过程,探索多元优化的评价方式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指导和监管,易造成厌学、焦虑等障碍心理,逐渐成为学困生。以考试分数为导向的评价制度,更会给留守儿童造成心理负担。为了缓解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负担,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强调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儿留守童的考试分数,应重视他们学习过程的评价,采用多元优化的评价方式。关注留守儿童的细微进步,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健康心理的发展。通过以上因素,给不同层次的留守儿童分别布置学习任务,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克服留守儿童的畏难心理,让他们树立了学习英语的信心。

4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树立榜样

教师的言行、仪表会对留守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留守儿童,他们由于缺乏亲情的呵护,很难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甚至遇到老师,有困难,也不愿诉说。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得不到及时解决,会酿成自卑、抑郁、悲观等心理疾病。作为英语教师,要树立自己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教师要用真诚的语言、关怀的眼神、富有表现力的动作,影响和感染每一位留守儿童。另外,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乐观积极的情感,鼓励留守儿童,让他们更有信心。这样,留守儿童才能对教师产生亲近感,愿意向老师请教,主动学习。

英语教师要做到吐字清晰,发音流畅。教师良好的口语,开朗的性格,可以调动留守儿童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英语教师的板书也会对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影响。教师的板书认真、工整,会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而留守儿童的模仿意识较强,也会主动追求漂亮的书写。尤其是对书写不认真的留守儿童,可以为他们树立榜样。不仅如此,教师在批改留守儿童作业时,也应认真、工整,运用恰当的点拨性的语言,给留守儿童肯定和激励,使留守儿童感到老师的关爱。

5利用英语教学,培养儿童英语交际意识

英语教学不仅是一门单纯的语言教学,英语教学还具有人文教育功能。学习英语,可以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近年来,英语学习促进了中国与国际接轨速度加快,促进了了解西方先进文化的开放化程度。掌握英语,是儿童一生的财富。但是,电视新闻、网络上,有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对英语“过热”现象颇有微词,认为英语教学开始过早、耗时过多、权重过大,不仅加重了儿童的负担,而且过早地导致了两极分化。这些是没有理论依据的。英语学习对儿童思维发展,交际能力,性格完善,素质提高等方面有很大帮助。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化关怀和文化熏陶。

总之,在英语教学活动之中,我们不仅发挥英语的知识教育功能,而且要运用英语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为留守儿童构建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同时发挥英语教师的示范作用,促进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的优化,展现英语教学的多元化艺术。只要我们英语教师不断钻研创新,有效地融心理健康教育于留守儿童英语教学中,就会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一片广阔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李继秀,王昌华.教育理论[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关爱留守儿童标语篇3

本期话题:

关爱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迫在眉睫

1月20日,安徽省望江县发生了一起悲剧。9岁留守儿童小林(化名)在放寒假当天上吊自杀。就在这一天,他听到了母亲今年又不回家过年的消息。据了解,小林刚出生20多天就成了“留守儿童”,父亲一直在外打工,母亲带着他回到外公外婆和舅舅家居住。两年前,小林父母离异。

小林以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许是一个个例,但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普遍面临着“爸爸妈妈在哪儿”的问题。据统计,我国留守儿童数量在5800万以上,由于和父母聚少离多,缺乏监护和关爱,很多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呢?

面对数千万留守儿童,一些学者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发现,有超过70%的留守儿童在标准化测试中表现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迹象,比如感到焦虑和抑郁。日前发生在安徽省望江县9岁留守儿童小林(化名)因得知父母不能在春节回家探望的消息而在放寒假当天上吊自杀的悲剧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结论。遏制类似悲剧的重演已然刻不容缓。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体现。正如已故南非总统曼德拉所说:“没有什么比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更能深刻折射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了。”因此,关注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关乎社会进步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留守儿童不仅仅需要衣食无忧的生活,更需要来自父母的爱和关怀,他们需要的是本该属于自己的那片湛蓝深邃的爱的天空,如今这片天空显然充满了灰暗的“阴霾”。

关爱留守儿童标语篇4

一、首先留心关注生活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品行、情绪与心理上比父母在家儿童的问题严重,尤其是女性的留守儿童。2、留守儿童普遍感觉失落和孤单,同时也感觉缺少关爱,消极情绪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同时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倾向、孤独感、社会焦虑方面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对安全、身体状况的焦虑也高于其他儿童。3、留守儿童性格日趋变得内向、乐群性低,普遍存在着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上进观念淡薄,他们比较冷漠,自控能力不强,自卑拘谨,冲动任性。

二、尊重、信任、爱护留守儿童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老师很容易成为孩子在情感和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支持源,而老师对留守儿童的一个期待和回应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所以说在这个父母情感缺位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承担起更多的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的职责。作为班主任,作为这个班级的最高领导者,要尊重、信任、爱护留守儿童,通过这些尊重、信任和爱护,让学生形成一些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优秀的品质,而且形成自己对自己良好的期望,从而更好的促进自己的发展。

1、有一颗爱人之心

在缺乏亲情的条件下,如果能够得到来自班主任的真正的关怀和爱护,留守儿童他们就会依恋老师,喜欢学校,进而会喜欢学习。国语云:“亲其师,近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密切关注儿童、增强情感投资。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老师就是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学校和教师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情况。首先让班主任做本班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让全班留守儿童结对子。

2、相信每一个留守儿童都是可以接受教育、能成才的。

我们也只有相信他们是可以接受教育的,可以成才的,才能对他们充满期待,充满关爱。不应该随意贴标签,当然了,如果说你给他贴一个好的标签页可以,那么这个贴标签它所产生的效益是非非常巨大的。

3、切实转变教育教观念

作为教师应该有一种素质教育的理念,不应该仅仅以学习成绩的优劣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目前学习成绩好的不一定以后学习成绩一定很好,成绩不好的学生,可能在其他方面有优点。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是全面发展的观点。

三、用爱温暖留守儿童的心灵

记得有一位全国知名的班主任曾经说过:“热爱孩子,无私地关怀他们,是教师的天职,师德的核心。具有这种品质,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教育方法才能得心应手,离开对学生的爱,仅仅把教育视作一种手段,就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所以无论是前面说到的“90后”还是“留守儿童”,我们都应该从心底、从内心的灵魂深处,给与学生最真挚的爱,才能以心换心,获取他们的信任和爱戴。“爱”是班主任一切工作的基础,失去了对学生的爱,也就失去了教育的前提。我们对学生的爱应该是理智与情感的交流,俗语有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优生的偏爱是很正常的,但是在一个班级体中,我们既要爱“成绩好、纪律好”的乖学生,更要多花时间去关爱“成绩不好、纪律也不好”的“弱视群体”,引导他们树立信心,而不自暴自弃。“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常怀感恩之心去教导他们,很多时候,对他们的一个微笑,一次赞扬,一回交谈也许都会触动他们掩藏的内心深处的久违情感,而影响他们一生。

四、“组长负责制”的管理模式

关爱留守儿童标语篇5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贫困;对策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较差

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体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从大歇乡的调查情况来看,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8.6%。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

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明辨是非能力差,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造成一定程度的道德缺失和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打架斗殴,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拉拢、利用,甚至参与盗窃、抢劫。一些常年在外打工、经商的父母,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拿钱方面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儿童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他们自恃手中有钱,花钱请人做作业,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懒惰贪玩。

3.心理障碍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自卑的思想,有较强的孤独感。

二、“留守儿童”教育对策探索

近年来,针对日益严峻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校高度重视并进行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

1.农村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

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2.建立示范家长学校。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3.实施“四个一”工程。

要求每位家长每周打一个电话;每月写一封信;每月至少与班主任或科任教师通一次电话;每年回家团圆一次。

4.建立“留守儿童”学习指导制度。

在学习指导上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科任教师备课要做到“五个明确”,明确教学目标,明确课程标准要求,明确教材特点、难点、重点,明确双基训练任务和方法,明确教学思路;上课要做到“五个精心”,精心设计导语,精心安排教学环节,精心选择教法,精心使用教具,精心设计练习;作业要做到“三批三改”,基本题多批多改,重点题细批细改,对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要面批面改。

5.积极开展教育活动,促进“留守儿童”的管理。

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有利于促进“留守儿童”的管理。学校应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并侧重“留守儿童”,开展一些扎实有效的活动。每学期召集全校儿童开展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举行“关爱留守儿童见真情”主题班会、“为留守儿童办实事”实践活动等,指导“留守儿童”给父母打电话、写信等沟通,加强与家长的亲情交流、给“留守儿童”送生日贺卡等系列教育活动。同时班主任要带领“留守儿童”过集体节日,让他们融入到班集体之中。总之,正面教育可以让儿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而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有利于消除留守儿童孤单、悲观的阴影,促使他们愉快生活和学习,从而领悟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关爱之情。

6.注重“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把关爱留给儿童。

“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这就需要长辈、老师与他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要尽量寻找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扬他们的特长,并适时加以引导;要注意谈话的技巧和方法,美的语言。做到这些,不但可以更好地传授知识,而且还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净化孩子的心灵。在与留守儿童进行情感沟通时,脸上一定要有微笑。微笑是一种自信、一种教养,是良好的风度、是成熟的心态;微笑是对成功的赞许、对失败的鼓励;微笑是朵朵小花,应绽放在“留守儿童”寂寞的心田。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是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它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充分f调和发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我们的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墨香榛子;《留守儿童情感缺失的原因分析》;2011年5月.

关爱留守儿童标语篇6

针对以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班主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关爱留守儿童。

一是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真实家庭情况,建立档案。平时多跟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首先对留守儿童自身情况要做一个全面的调查,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身体状况、学习成绩、特长爱好等。留守儿童父母是外出工作还是离异,对孩子的关心程度如何,与孩子关系是否融洽,联系方式等。留守儿童一起生活的人,与孩子的关系、联系方式及对孩子的关心程度都要收齐归纳入档。每个留守儿童的情况都不同,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开展教育时只能一对一,关爱学生,既要对症下药又得注意方式方法。

二是班级开展学习互助“一对一”的帮扶工作,讓品学兼优、乐于助人、有责任心的学生对成绩差的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对接,上课时友善提醒和督促其遵守纪律,认真听讲;下课后一起完成作业,调动他们的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减少学习上的压力,增强学习信心,班主任负责监督,不定时抽查作业的完成情况,多鼓励他们,肯定他们的付出和进步,多一点了解,多一份关爱,让留守儿童融入到班集体的大家庭里,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同学像家人一样真诚有爱的对待他们,当他们开心或悲伤时,老师和同学是他们信赖的倾诉对象,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三是多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每周举行主题班会可以教一些生活小常识,提高留守学生日常生活的质量,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图书阅览可以丰富知识,接受中国历史文化的熏陶,提高留守学生的文化修养;举行法律讲堂,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了解安全常识;举行书画比赛,增强留守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及视觉欣赏;讲故事比赛可以锻炼留守学生的语感、胆量和对知识的充满趣味性等。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可以让他们在生活中不再迷茫,不再孤独,有方向、有目标,懂得学习的快乐,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四是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班主任要尽心尽力,学校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关爱留守儿童,而且应在校内和校外的集体活动中予以优先考虑,在校内要开设心灵驿站,让有心理障碍的留守学生可以在学校里让情绪得到释放。在校外多联系福利院、孤儿院等公益机构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健康成长。作为家长更应该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了解孩子的想法,多和孩子沟通,不但要关心孩子的物质需求更要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多陪伴孩子,让他们的爱不再缺失,让他们的童年不再遗憾,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政府机构可以为留守特困儿童提供物资资助,鼓励企业单位帮助品学兼优的困难留守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呼吁社会各界从不同层面关爱留守儿童,让他们学业有教、生活有帮、困难有助,健康快乐幸福成长。

班主任在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中,要细微处见真情,用爱和耐心去教育留守儿童,唤醒孩子心中的被爱的渴望,尊重他们的隐私,不要让他们脆弱的心灵受到伤害,根据孩子的心理变化运用不同方法引导他们走向正道,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要班主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学识来帮助孩子。我们应本着对孩子负责的态度,让他们树立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着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以后的人生道路铺上生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许旭.“关注三农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张宇辉.全面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协商论坛,2007(3)

关爱留守儿童标语篇7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6-0024-04

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人,其中学龄前(0~5周岁)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留守儿童的27.05%。目渐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已经引起国内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但对农村3~6岁年龄段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教育方面的研究依然较为薄弱。2008年,笔者赴阜宁县陈集镇对留守儿童身心、教育等问题进行了调研,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状况都不容乐观。

一、调查区基本情况

阜宁县是苏北人口和农业大县,110万人口中80万是农民,该县陈集镇总人口为57399人,其中劳动力2.4万人。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人员日趋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加。近几年来,苏北农村大力推进早期教育,陈集镇幼儿入园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调查显示,该镇92%的留守儿童已入园接受学前教育,但仍有8%的留守儿童留在家中。笔者问卷调查了陈集镇四所不同类型的幼儿园,走访了20多名农村幼儿园教师、40多名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该镇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如下。

1 留守儿童数量大

在被调查的405名人园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7%,这一比率远远超过全国30%的平均值。近年来,为了促进农民增收,阜宁县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来抓,加快推动农村适龄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就业。该县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力达11.5万人。这种劳动力转移发展的现状势必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激增。

2 留守儿童中男童数量高于女童

随机抽样调查351名留守儿童发现,男童占55.6%,女童占44.4%。这与当地近年来超生隐情较严重、新生儿性别比例相对失衡有一定关系。据统计,2007年阜宁县出生人口性别比高达153.1,远远高于全国103~107的正常值。

3 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监护

调查显示,陈集镇留守儿童的家庭以父亲单独外出务工和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居多,分别占40.6%和53.7%。87.6%的留守儿童由祖辈监护抚养,10.3%的留守儿童与父亲或母亲生活在一起,还有2.1%的孩子寄养在亲戚家。

二、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状况

调查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活泼、淳朴、天真、可爱,但仍有部分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令人担忧。

1 语言发展较为缓慢

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生活范围狭小、生活内容单调,语言发展较为迟缓,主要表现为:语言交往能力较差,词汇贫乏,发音模糊,语句表达不完整,同伴间常常因语言表达不清而引发矛盾与冲突。

案例:留守女童王某,6岁。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与祖父母一起生活,长期缺乏交流语境,发音不清楚,一些声母不能准确发音,如“万事如意”的“ru”总是发成“yu”,“朝霞”的“zhao”发成“cao”。韵母的发音上也存在问题:“gong”发成“geng”,“o”经常发成“e”,大公鸡“wowo”叫,就变成了“ee”叫了。笔者发现,王某对于自己的愿望或者感受常常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而多借用动作、表情来表达。如果成人要求她做一件她不愿意做的事情,她会一边摇摆身体、摇头,一边发出“呜,呜”的声音,对成人的要求不置可否。

留守儿童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远离父母,所接受的语言刺激很少,语言环境也较为单调,因此所获得的语言常常是不完善的。

2 卫生行为和学习习惯较差

笔者在该镇某幼儿园调查发现,有52.3%的留守儿童未养成饭前便后自觉洗手的习惯;在使用礼貌用语,游戏后整理玩具,同伴之间分享、合作等行为习惯上,大部分儿童也未能养成好习惯,不文明、说脏话的现象比较普遍。对某私立幼儿园的教学情况进行观察发现,有45%的留守儿童在课堂上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活跃、主动性不强,学习活动兴趣不高等问题。

3 亲子关系较为淡漠

调查发现,65%的留守儿童父母一年只在春节回家一次,25%的父母通常在农忙和春节回家两次,还有10%的父母一年不定时回家一次或爷爷奶奶陪同孩子去父母打工地看望1~2次。绝大部分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缺少父母的爱,缺少与父母的交流,长期处于情感缺失状态,与在外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甚至出现交流困难、不认父母的情况。

下面是笔者与留守儿童韩某母亲的谈话记录:

笔者:您常年在外工作,多长时间回来一次?

母亲:一般都是两个月。

笔者:回来大约待多久?

母亲:四五天吧,有时候两三天就走了。

笔者:那您回来时孩子会不会黏着你?

母亲:白天还好,带她到邻居、亲威家串串门。晚上就不行了,她不愿意和我一起睡觉。即使在我房里睡着了,半夜也一定会闹着要回到她奶奶那儿去的(颇为伤感,眼圈开始红了)。

研究发现,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大约要到出生后6、7个月才渐渐发展起来,而这位母亲在孩子4个月大时就与其分离,长期的聚少离多必然会导致亲子关系生疏。事实上,这不仅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对父母也是一种情感伤害。

4 情绪不稳定、敏感,无安全感

早期的亲子关系决定了孩子的行为模式,塑造出孩子日后的一切行为。这是心理学家麦肯侬有关儿童早期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3~6岁正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石。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大多数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不会主动去父母那里寻找感情支撑,与监护人(大多为年迈的祖父母)的情感交流也较少,情绪波动大,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调查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在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自私,冷漠,逆反,孤僻,敏感多疑,缺乏爱心和同情心,缺乏自信和心理安全感,等等。

与此相关的是,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指导,不少留守儿童缺乏合作意识,与同伴交往不融洽。调查发现,留守男童的交往问题比女童严重,在同伴交往冲突中,躯体攻击多发生在男童身上,女童则多以语言攻击为主。

三、留守儿童学前教育普遍缺失

1 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所受的家庭教育却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父母远距离关心和教育孩子方式较为单一。访谈得知,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平时主要通过打电话直接询问孩子或向临时监护人了解孩子

的情况。很少有父母主动联系幼儿园老师了解孩子在园情况。从打电话的频率来看,18.8%的父母一星期打一次电话,31.2%的父母一个月打一次电话,37.5%的父母两个月以上才打一次电话。从通话内容上看,父母对留守儿童生理关心多于心理关心,物质关心多于精神关心。访谈中大部分家长表示,幼儿阶段教育并不重要,只要吃得好,穿得好,孩子健康就行,教育问题是上小学以后的事。

(2)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教育不力。陈集镇87.6%的留守儿童是由祖辈监护抚养,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4岁,其中23%是文盲,40%受过小学教育,31%受过初中教育,6%受过高中教育。多数临时监护人家庭教育观念淡薄,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也很少。在被调查的32个家庭中,只有两位监护人经常讲故事给孩子听,给孩子买过磁带、书籍等家庭教育材料。70.7%的监护人表示“很少与孩子谈心”,72.5%的祖辈监护人及79.1%的亲戚监护人表示“只照顾生活,其他管不了”。

2 幼儿园教育的缺失

(1)办园条件简陋,保教质量低。农村幼儿园班额小,师生比失衡,玩具配备严重不足。在被调查的四所幼儿园里,只有镇中心幼儿园有一个简陋的小型滑梯,且下面是水泥地,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些幼儿园(班)不仅教学条件差,教育水平也很低。

(2)农村幼儿园教师素质偏低,队伍不稳定。被调查的四所幼儿园共有15位教师,其中2位毕业于幼教专业,大部分教师只有初中、高中学历。现有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手段及专业技能等方面都与幼教工作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有的教师甚至从没听说过“留守儿童”这一名词。同时,该镇现有幼儿园教师队伍呈现老龄化趋向,30岁以下的教师仅占13%,35岁以上的占53%。另外,该镇中心园无编制教师与村办园教师每月工资只有350元,全镇15位教师中只有4人有编制。92.3%的教师感觉在幼儿园工作不愉快,96.4%的教师渴望寻找更好的发展空间,职业倦怠现象较为严重。

(3)教学小学化倾向严重。调查发现,农村幼儿园中教学小学化倾向有加重的趋势。这在农村幼儿园办园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育规范、作息制度、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中均有所体现。多数农村幼儿园教学方法落后,以游戏作为教学基本活动的理念远未得到落实。在被调查的某所私立幼儿园的课程表中,除了有两节音乐课,其他都是拼音和算术,这里的孩子甚至已经学会了三则混合运算。

四、建议:建立社会、幼儿园、家庭三位一体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体系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目前已成为学前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幼儿园、家庭合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1 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环境

社会及各级地方政府应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出发,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可以通过政策导向、媒体呼吁、板报展览、村委会宣传等多种渠道,提高人们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应加大幼儿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农村幼儿园条件。县(市、区)政府财政教育经费中应设立农村幼教专项资金,各乡镇政府每年要有专项经费投入乡镇中心幼儿园,并确保其财政拨款逐年增长。为改变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低下与教学小学化的现状,当地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采取有力措施,以保证农村幼儿园教学的正常化与规范化,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更多机会、更好条件。

2 注重家园互动,增强教育合力

根据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特殊性,幼儿园要努力构建家园互动的教育模式,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

首先,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成长档案,制定定期家访制度。农村幼儿园要详细记录留守儿童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他们父母的通讯地址、电话,建立留守儿童个人基本信息卡、个人成长记录袋。健全、畅通家访、园访的信息渠道,利用各种手段,将留守儿童的各种情况及时准确地反馈给他们的父母和临时监护人,同时也让留守儿童及时得到父母的反馈意见,真切地感受到父母就在身边。

其次,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的现状,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转换,由孩子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问题的临时父母,让他们体验到家庭的温暖;经常与他们谈心,说“悄悄话”,鼓励孩子倾诉、释放心中的困惑;注重创设轻松的交往环境,鼓励他们多参与群体活动,等等。

第三,加强对父母、临时监护人的指导与培训。政府和幼儿园可以以提高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为重点,通过宣传、培训等多种渠道提升留守儿童父母、临时监护人的教育素质,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幼儿园可以定期举办培训班,让有经验的临时监护人介绍经验,还可以请专家从教育观念、教育儿童的策略方法等方面对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进行培训,引导他们把更多的精力从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转移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学前教育上。

关爱留守儿童标语篇8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7)09―0021―0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农村越来越多的青中年劳动力涌入到城市中,在广大农村便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且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隔代教育的弊病、缺乏关爱和监护的环境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了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在创新社会治理的体制下,需要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提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加强对教育的完善,保证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业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儿童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2.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为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抢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3.心理方面。亲情呵护的缺位,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使得孩子们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

二、解决策略

1.加大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了有效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社会以及学校要能够承担起一定的责任。首先,政府要为农村教育增大拨款力度,加强对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扩充教师队伍,保证留守儿童能够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师的呵护与引导。通过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农村可以开展寄宿制教育,这样能够将几个村部的学生聚在一起,不仅有效地节约了教学资源,同时也能够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安全以及生活问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使这些儿童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同时也减轻了父母的后顾之忧。

2.丰富农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计划生育的影响使得当前农村的儿童数量缩减,很多学校每个班只有2~3名学生,因此,为了更好地整合教育资源,可以对一些教育比较薄弱的学校进行取消、合并,建立县域内的公办学校,鼓励学校联盟。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集中教育资源,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减轻政府和学校的经济负担。

3.建设社会关爱服务机构,发挥社区功能。当前,我国农村的社区教育组织机构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在建设的进程中可以暂时由村组来代替。通过民间引资、志愿者的加入以及社团的支援,组建课外活动区、少年宫等教育场所。通过招聘社会公益人士以及社会工作人员,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树立自信和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儿童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得到保障,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同时,还需要通过标语、电视、广播等多方面的宣传,加强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打击社会上一些不法经营的网吧、游戏厅等场所,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和教育环境。

4.注重留守儿童受教育的全程管理。地方教育部门需要与学校在新生入学期间做好留守儿童入学的管理事项,了解留守儿童的学籍变动,使得留守儿童能够按时入学。同时,建立全面的留守儿童档案,及时对父母外出打工的基本信息、监护人变动以及住所更换等情况进行逐一的登记和更新,进而更好地掌握留守儿童的信息。学校可将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纳入到教师培训的内容中,从而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并进行积极的引导。此外,学校还可以与热心家长组建留守儿童家长委员会,负责引导外出务工的家长用各种关爱的方式关心和爱护留守儿童,同时也负责其临时家长的义务,带领留守儿童参加一些家庭聚会等活动,化解留守儿童的成长烦恼和问题。

关爱留守儿童标语篇9

本文系2012年景德镇市社科规划项目《高校共青团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作用及推进策略研究——以景德镇市为例》阶段研究成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大量的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而他们的子女却因为户口、经济等原因,只能留在农村随着祖父母辈或其他亲戚生活和读书。农村留守儿童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问题,如知识学习后劲不足、素质拓展途径缺乏、人格养成引导不够等。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眼1?演。在2010年初,团中央就作出统一布置,把开展“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以下简称“关爱行动”)作为履行团的基本职能、体现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内容。作为高校共青团,在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中具有其他系统无可比拟的组织、人力和资源优势,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助力,成为摆在高校共青团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因留守儿童自身教育方面的原因,以及整个社会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支持系统跟不上,导致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课题组在景德镇周边的农村中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0份。通过问卷分析,我们发现,留守儿童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知识学习后劲不足

据调查,留守儿童中,学习目标明确的仅有40%,而不明确甚至没有目标的,占到了60%,这说明留守儿童中,绝大多数孩子都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你认为学习最大的障碍什么?”的调查显示,31%的留守儿童认为是学校老师素质不高,25%的认为是自身素质差,21%的认为是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善,还有18%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能辅导,这说明学生普遍对老师、学校不认同,甚至对自己也缺乏信心;留守儿童遇见学习上的问题时,有36%的表示会向老师求教,有39%的表示会向同学求助,这充分说明留守儿童在解决学习问题时,更多的是依靠老师和同学,而农村中小学老师的普遍素质不高,学生成绩也普遍不是很理想,这就导致留守儿童要提高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困难。在学习方面表现为学习成绩较差或下降,家庭监督不够,学习动力不足,自觉性差,经常产生厌学情绪,出现逃学旷课甚至辍学的现象?眼2?演。

(二)素质拓展途径缺乏

农村中小学教育中,主要是以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科目的教学为主,对于美术、音乐、安全等方面的知识的学习得不到重视,甚至被忽略。留守儿童获取课外知识的途径也很少,在“你经常看课外书吗?”的调查显示,有56%的留守儿童偶尔看,表示经常看的仅有35%,还有9%的表示从来不看;有56%的留守儿童表示只有在自己要求买课外书时,父母才会给买,而有27%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从来没有给他们买过课外书;留守儿童的信息来源途径有36%的是来自课本,30%的是来自电视,而来自课外书籍的只有13%。由此知见,农村留守儿童综合素质的培育非常受局限,途径也很缺乏。

(三)人格养成引导不够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都是跟着祖父母辈或亲戚生活,与父母沟通少,在“父母与你沟通的方式?”的调查显示,35%的留守儿童认为是管教式,有33%的留守儿童父母很少与之沟通,能够与留守儿童谈心沟通的父母仅有27%;同时,有33%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不太关心或不关心他们的学习。这就导致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见问题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加之缺乏安全感和归宿感,会造成他们在人格养成、行为习惯、身心健康等方面出现问题,非常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二、高校共青团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行动的必要性

(一)高校共青团推进关爱行动是贯彻落实十精神的重要举措

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眼1?演。高校共青团推进关爱行动,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既解决了农民工的实际困难,也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能让广大农民工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眼3?演。高校共青团作为全团工作中具有基础战略性地位的组织,在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中具有其他系统无可比拟的组织、人力和资源优势,可以说,关爱行动是高校共青团帮助农民工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落实贯彻落实十精神的重要举措。

(二)高校共青团推进关爱行动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共青团的基本职责。结对帮扶是青年志愿者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具有可操作、易量化、重长期等优势和特点?眼4?演。高校共青团推进关爱行动,要把结对帮扶作为重要抓手,组织青年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及假期,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学业辅导、心理咨询、亲情陪伴、安全教育、素质拓展等帮助,可以弥补留守儿童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不足,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条件和环境,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心理素质,拓展综合素质,完善人格养成,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高校共青团推进关爱行动是提高共青团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渠道

高校共青团从人力资本投资和培育的高度,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长效机制,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能接受持续性的良好教育,也可以为青年大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服务社会的平台,达到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升人力资本存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同时,高校共青团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按照全团一盘棋的布局推进工作,结合实际实,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按照项目化运作、社会化推进的模式,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大有可为,不仅能体现出高校共青团服务社会的能力,也能体现共青团的价值所在。

三、高校共青团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行动的策略

围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高校共青团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相结合的优势,广泛动员青年志愿者组织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志愿服务,可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组织对组织”的帮扶模式,建立完善的帮扶机制,按照全团一盘棋的布局推进关爱行动,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促进其健康成长。

(一)进行学业辅导,增强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

高校共青团通过组织协调,引导青年志愿者作为校外辅导员,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学习和功课辅导,帮助其提高其学习效果。辅导的方式可采用一个志愿者结对一个留守儿童,每周开展爱心家教活动,帮留守儿童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消化所学的知识,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广大青年志愿者还可以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时间,深入农村广泛开展留守儿童学业辅导活动,通过到留守儿童家里开展学业辅导,或开设辅导班进行主要课程的综合辅导,义务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家教活动,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

(二)开展教育活动,拓展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

在素质拓展方面,高校共青团可以通过团支部或者青年志愿者组织广泛开展工作,以一个团支部结(志愿者组织)结对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班级的模式,充分发挥团支部(志愿者组织)的人力资源优势,利用下午下课后的时间,依托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场地,开展每周一课活动。即,每周利用一个下午下课后的时间,给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各种素质教育活动。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孩子们热爱祖国,树立报效祖国之志;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孩子们不仅关注生命本身,还要学会提高生存能力,提升生命价值;开展安全教育,通过安全活动模拟演示、安全图片展等活动,有针对性地提供贴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安全教育内容,帮助孩子们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引导他们学会远离危险,学会自救;通过开展美术小制作、音乐欣赏、舞蹈练习活动,扩大留守儿童的知识面,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从而提升其综合素质。

关爱留守儿童标语篇10

留守儿童是需要我们关注的特殊群体。我国儿童产品市场巨大,但以留守儿童为设计的出发点,可以弥补他们缺失的亲情的产品却少之又少。文章以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设计的需求趋势,提出可远距离互动、可陪伴儿童成长、可寄托父母关爱的产品设计方法,以期让留守儿童不再感到孤独。

关键词:

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关爱;陪伴

一、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理念的概述

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工作,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儿童,由于缺乏亲情的滋养,这些儿童少有依靠,内心的寂寞与忧伤使这些幼小的心灵有的走向消极、孤僻,有的变得任性、暴躁。亲情化产品设计,即设计具有亲情特征的产品,是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尤其适用于长期缺少亲情和关爱的留守儿童产品设计。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是指产品设计在造型、功能上,运用以亲情作为纽带的各种元素,如父母的关心、问候等。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是父母和留守儿童相互沟通交流的媒介,能使留守儿童在使用产品时感受父母的关爱,体会亲情的温暖。亲情是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存在的感情,是所有爱的起点,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情感。狄更斯说:“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父母的爱,不仅需要物质的供应,更需要心灵的陪伴。一件好的产品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为留守儿童设计亲情化产品,增加父母和留守儿童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补充残缺的亲情,帮助他们度过艰难的留守时期,是解决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心理发展问题的新探索,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的需求趋势

2013年全国妇联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6102.55万。其中不乏有心理健康问题者,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儿童的心理问题往往越严重,这不仅对留守儿童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还给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带来不利的影响,这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儿童产品市场是一个富有生机、极具商机的巨大市场。特别在我国国情下,留守儿童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他们的父母未来的希望。父母外出工作,希望给孩子最好的生活,他们往往自己省吃俭用,却在儿童用品的花费上毫不吝啬。优秀的设计不该只是为了获取商业利润,更要关注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如偏远山区的失学儿童、残疾人、缺失亲情的留守儿童等。然而,国内市场上少有针对留守儿童心理特点设计的人性化的、关注人文情怀的、重视亲情交流的产品,我国儿童产品市场的未来发展尚不全面。

留守儿童区别于一般儿童,在心理发展上有其特殊性,他们容易自卑、内向、孤僻,这些都是留守儿童产品设计中必须注意的。儿童产品是儿童成长中重要的辅助工具,它对儿童的性格塑造、智力成长、心理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将儿童的亲情需求赋予产品,让留守儿童能够感受到父母的陪伴,以满足其情感的需求,增进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感情,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留守儿童虽然隅居农村,看似与城市生活毫不相干,可是我们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及其将来对社会的影响,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

三、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方法

1.可远距离互动的设计方法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交流沟通渠道单一,造成感情缺失,使留守儿童与父母不仅在空间上的距离遥远,而且形成心灵隔膜。能与父母沟通和交流,成了他们朴素却又遥不可及的愿望。可远距离互动的设计方法,即为留守儿童与父母搭建远距离交流的通道,提供情感沟通的平台,使他们即便是分隔两地,也能轻松、便捷地进行沟通交流。如,可以设计具有语音对讲、短信互动、定位检测等功能,并能与手机app互动的儿童手表,缓解留守儿童思念父母之苦,让留守儿童和父母彼此更贴近,让其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也让父母见证孩子的成长。另外,一款名为Frebble的模拟牵手触感产品,它能在视频聊天中模拟与对方牵手的感觉,通过蓝牙无线连接到电脑,它能检测挤压并把压力传送到另一端,实现模拟牵手的感觉。可远距离互动的设计,通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感觉、多维度的设计手段,为留守儿童与其父母提供远距离的情感交流体验,有效解决他们难以互动、渴望互动以及对亲情的需求问题,这也与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的理念不谋而合。

2.可陪伴儿童成长的设计方法对于产品设计而言,人们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价值与产品的功能是同样重要的。尤其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产品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其功能,其背后的情感价值显得更为重要。可陪伴儿童成长的设计方法,是指产品在造型和功能上根据留守儿童的成长发育、娱乐、学习认知过程,通过加减、替换零件的方式进行升级和变换,满足各年龄段留守儿童的使用需求,从而有效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使产品陪伴儿童成长。留守儿童对产品的情感寄托,在于父母是产品的共同使用者或购买者。在儿童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所使用的产品的功能不断快速地转变,但很多产品由于功能单调,很快就因为满足不了留守儿童的使用需求而遭到淘汰,而其父母又因为不在孩子身边,不能及时为他们更换产品。陪伴儿童成长的设计方法,让父母只需购买一件产品,便可适应留守儿童各个年龄段的需求,这样的产品能伴随他们成长,充当父母派来的小伙伴的角色,可以创造宝贵的亲情价值。

3.可寄托父母关爱的设计方法可寄托父母关爱的设计方法,就是以产品作为寄托父母关爱的载体,在设计产品时,先预留一部分空白的空间,待父母购买产品后,再“填充”关爱,把产品补充完整。如,可以植入声音的电子产品,父母可以将“宝宝,今天期末考要加油哦,爸妈永远支持你”“宝宝,天冷要注意多穿衣服,不要着凉了”“宝宝,别复习太晚,该睡觉了”等话语录入,再设置播放时间。除了声音,还可以将照片、视频等进行填充,满足留守儿童与父母实际的、个性化的需求。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有的甚至记不清父母的模样和声音,通过设计可寄托父母关爱的产品,可以用关爱温暖留守儿童的时光,让他们留守却不孤单,随时感受到父母在身边的幸福。

四、结语

让设计真正符合人们的需求和期望,尤其是设计出能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爱与关怀的产品,是设计师的责任。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以亲情作为切入点,运用可远距离互动的设计方法,架起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桥梁,打破心灵的隔阂,使交流不再是奢望;运用可陪伴儿童成长的设计方法,赋予产品生命力,也能使留守儿童获得不可估量的亲情价值;运用可寄托父母关爱的设计方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将是推动儿童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重拾自信,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关注弱势群体的暖心设计是产品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留守儿童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是社会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文章通过对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的研究,传达关爱留守儿童的理念,并为今后留守儿童产品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借鉴,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爱丽.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儿童产品设计研究.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21).

[2]王亮.心理弹性导向留守儿童亲子产品设计研究.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