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论文十篇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论文十篇

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25:13

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论文篇1

关键词:幼儿教师评价评价指标评价方法

一、关于幼儿教师评价工作现状的研究

在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上检索发现,针对幼儿教师评价工作现状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献较少,很多文献也仅仅有只言片语提及该问题。不管是幼儿教育工作者还是幼儿教育研究者几乎都未对这一论题进行过专门的论述与研究,因此,对幼儿教师评价方面的研究还处于一个空白的状态。

在中国现有评价体制背景下,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及幼儿教师的评价工作越来越受到学校及教育相关部门的重视。在实际中重构幼儿教师评价体系、创新教师评价方法等已经成为教育机构日常工作的中心之一,其不仅仅关乎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更对幼儿在日后的教育影响巨大。

随着社会对幼儿教师评价重视的不断提高,教育领域学者将会对该领域的工作现状进行专门的研究,在填补文献空缺的同时,也能清晰地认识到幼儿教师教育评价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这对提高我国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幼儿教师评价的研究工作深层次上还具有极大的学术及现实价值。

二、关于幼儿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幼儿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可谓评价的标尺,没有指标体系的评价是盲目且无益的,已有部分学者对此进行过专门的论述,我将对关联较大的文献及其主要观点进行简要概述及评析。根据已有文献,幼儿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与其他阶段教师评价体系在基本分类上较为相似,主要有:基本素质、育人职责、教学能效、教科研绩效、和谐工作成效。

以关系为参考标准的评价体系。陆丽华等人的论文主要从幼儿教师与自身、教育对象、工作伙伴及幼儿监护者的关系为导向,研究出了较具可实施性的评价标准,并认为可以从与幼儿教师工作关系较为紧密的人群入手,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在关系性导向的工作体系下,该观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当然,除了对评价体系自身进行探讨,有部分文献还对评价制度体系的现状及执行进行了再现、归因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武欣就曾在《我国幼儿教师评价制度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中对此有所涉及。该文献主要通过文本、文献、访谈等途径,以历史变革、制度建设本体揭示了现有评价制度的弊端,并结合制度及现实对幼儿教师评价体系给予了一些建议。

幼儿教师评价体系的研究现阶段数量寥寥,归纳起来可总结为:1.关于我国幼儿教师现状的探究;2.关于幼儿教师评价标准构建;3.针对幼儿教师评价体系所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等,这三方面对我国幼儿教师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和完善,可以为众多幼儿教师的评价标准进行统一划分,有助于我国幼儿教师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关于幼儿教师评价方法的研究

评价方法的制定,如何选择评价方法这类研究界定在幼儿教师的很少。所以,笔者只能借鉴其他阶段的教师评价进行文献论述。

教师评价存在的弊端以及改进的研究,以杨华的《我国教师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探析及解决对策》为代表。他在文中指出,现阶段评价方法苛求客观与精确化,遵循“指标-量化”模式,但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指标追求泛化,这主要体现为对幼儿教师的评价难以真正有针对性、区别化地评估教师的教学;2.对一些幼儿教师的评价过分苛求量化,方法过于粗糙,难以对教学进行实质性的评价;3.在评价过程过于强调权重,导致幼儿教师评价标准缺乏科学与合理性。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几点建议,但是建议本身较为抽象和笼统,不具备真正的操作意义,在此不赘述。

对如何选择教师评价方法进行的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代蕊花华、王斌林为例。在他们的文献中提出了选择依据:评价的过程安排都需要标准化;选择方法的时候需要公平;减少物质及时间支出,保质保量;所选方法需有一定的引导激励或者否定作用;选取要灵活、实事求是。《合理选择教师评价方法三要》一文也对评价方法进行了论述,这篇文章主要从发展性评价和奖惩性评价两个点入手,进而从评价方法的定位、选择、制定等方面加以论述。

四、关于幼儿教师评价目的的研究

幼儿教师评价目的一般作为论文的一小部分进行论述,很少有文献对此进行长篇幅的论证,通过不同文献对幼儿教师评价目的的片段式论述,笔者将幼儿教师评价目的归纳如下缀。

1.导向功能:教师为了跟上学校的评价标准,就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这个时候评价的“风向标”作用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2.激励功能:教师因为满足或者达到标准会被同行及单位认可,有鼓励价值。

3.鉴定功能:评价可以对教师的工作进行鉴定,从而起到衡量工作、促使教师为了满足这种鉴定而保持始终不松懈的状态。

4.矫正功能:教师的某些行为或者由此导致的结果将影响社会及学校对其评价和认可,其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改正、提升。

5.发展功能:评价行为中伴随的认可、奖励、否定等,都可以成为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的内在动力。

总之,随着国家、社会及家庭对幼儿教育重视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机构开始关注幼儿教育,但是因为专门的研究队伍有限,且幼儿教师受自身研究水平所限无法形成系统的、科学的研究体系,导致现阶段,专门对幼儿教师评价进行宏观、细致论述的文献较少,本文是在结合其他阶段教师评价文献的基础上,综合幼儿教育评价方面现存的极少量文献形成的文献综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该领域的文献将越来越多,而彼时形成的文献综述将更有学术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庞青.尊重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构建多元化的园本教研体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0(4).

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论文篇2

关键词:高中作文评价主体多元化实践反思

当前,在高中作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学生和教师都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可是对作文教学的现状,师生并不满意,主要表现为:首先,教师对学生的作文采取全批全改、精批细改的方式,既费时又费力,但是学生作文的效果让教师难以接受;其次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不高,随便应付,甚至编造成风。我在学习了新课程理论,研读了语文新课标后,在作文评改方式上进行探索和尝试,运用多元化理论评价学生作文。发现采用主体多元化的策略评价高中学生的作文成效十分显著。

一、作文多元化评价的依据

传统作文评价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学生就像是被动接受信息的看客。在作文评价中,教师一人独揽大权,学生基本没有话语权,作文评价的主体是由教师主导的“一元”主体。长期如此,学生就会对作文产生反感情绪,失去积极主动性,逐渐对作文失去兴趣。根据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和多元评价建构理论,新课标建议:“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的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我在分析了造成作文评价现状的深层原因后,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评价理论,在作文评价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尝试,将评价主体由“一元”发展为“多元”,让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到作文评价中。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实践

新教育形势下作文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因此,我在作文评价过程中,为每一位学生创造了评价自己和同学作文的机会,从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把作文评改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使作文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建立多元化主体作文评价的教学模式。

1.学生自我评价。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1]叶老再三强调要把“改”的优先权交给学生本人,应努力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引而不发,跃如也”,教师决不能越俎代庖,代学生加以修正,[2]这样教师与学生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教师提出的建议才可能真正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3]作文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自己作文自己改”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评改作文的方法和技巧,认真细致地指导学生学会评价、学会修改,让每一位学生用独特的眼光发现,用自己的见解评价。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逐步引导学生独立练习,养成深入思索的习惯,一定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有寻找差距修改作文的机会。

2.生生相互评价。

学生的自评自改能力提高之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互评互改。学生在读文、评文的过程中,生生之间进行探究合作交流,通过评判其他同学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写作视野得以开阔,欣赏作文的能力得以提高。被评的学生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和接纳其他同学合理的建议,所有学生既能看到自身的不足,又可以借鉴他人的长处。在取长补短的过程中,每位学生的作文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生生互评作文的过程中,教师不可以对学生放任不管,但是也不可过于强制、主观,要把握一个恰当的“度”。无论学生自评还是生生互评,都不能离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教师必须在学生互改活动实施之前,精心安排,周密计划,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可操作、能达标,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3.师生互动,重在激励。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示范评价意义巨大,因此在多元化主体评价中,教师仍要做好作文的评价把关工作,尤其在实验刚刚进行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学生写完作文后进行浏览式评阅,写出评阅意见,对全体学生的习作整体上做到心中有数,把握全局。也可以在学生自评互评之后,再做总结性全面评价,总之,教师的“主导”责任不能因主体多元化就消失了。

教师示范评价可以让师生对作文评价达成基本共识,不会感觉老师让学生评改作文是偷懒,这样学生接受评价意见也就会容易一些。同时,教师通过评价学生作文对学生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对学生以后的指导就会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师生互动评价还避免了传统教师精批细改的弊端,为学生以后能积极有效地参与评价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促进了下一次作文自评互评工作的开展。另外,由于教师评改作文的任务被多方面分担,吸收了多方面的意见,教师更有可能跳出就文论文的怪圈,给学生更多的交流、指导。[4]

4.家长评价。

目前新教育形式下作文评价的发展方向是希望学生家长也能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因为家长也有了解关注自己孩子的责任。家长与学生之间心灵相通,让家长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改,学生会较容易地接受。通过作文评价,家长对孩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真正知道了孩子的习作能力等情况,可随时针对情况给学生以鼓励和指导。家长参与的写作形成性评价可以帮助教师更全面地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5]

家长参与作文评价以简单、可操作性强为标准,但在采用此方式前,教师要对家长的文化水平展开调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避免出现因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对作文评价,而使学生、家长出现尴尬的情况。我所在的学校是县城高中,家长素质普遍较高,所以,我鼓励家长参加到作文评价的行列中。学生每次作文完成以后,把作文带回家,请家长先评价。家长可以就错别字、书写情况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意见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家长通过读孩子的作文,透视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习作情况,能及时有效地给予孩子建议。总之,作文评价要把了解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作为核心要素。

三、反思

新教育形势下作文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因此,我在作文评价过程中,为每一位学生创造评价自己和同学作文的机会,从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把作文评改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从而使作文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多元化主体作文评价模式。

总之,教师应调动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作文评价中,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56-158.

[2]卢巧玲.从作文评改角度渗透情感教育.[J].现代语文,2006,12:115.

[3]孙健.作文批阅:应尽可能与习作者展开对话[J].语文教学之友,2009,(4).

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论文篇3

【关键词】高校教师评价胜任力

高校教师是大学最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如何科学地评价大学教师,己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我国大学的教师评价体系中存在许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中的一些偏颇之处。对比国外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经验,将胜任力理论引入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能为探寻解决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启示。

1.高校教师评价的演变

大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与大学受到时展的影响相适应的是大学内部的活动,也反映着时代的特征,高校教师评价的发展正体现了这种特征。

1.1高校教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中世纪的大学,教师评价的主体单一,要么是前来听讲的学生,要么是学者对教师进行资格鉴定。19世纪的德国,对大学教师提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强调其科研的能力,对教师评价的主体有同行专家。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大学越来越发展成为一个众多利益相关者的领地,尤其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人们自己权力意识的不断觉醒,利益相关者需要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了解、监控,大学教师的评价问题己经不再仅仅是学校校园里面的事情了,教师评价的主体也变得多样起来,学生、同事、教育机构主管者,甚至政府和社会都参与到教师评价的过程当中,都充当着教师评价的主体。

1.2高校教师评价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

大学的职能的多样化,使得高校教师从事的活动也出现不同类型。中世纪大学的教师,只要获得教师入职资格和学位,从事教学即可。而到了以柏林大学为开端的近代大学,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高校教师的科研活动和能力得到了重视和加强。美国大学“威斯康星思想”的出现,为社会服务也成为了评价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高校教师评价包含的内容已远非中世纪大学及近代大学教师所能相比。

在评价方法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对高校教师的评价工作也开始借助于科技的相关成果,力求量化,一致认为最有说服力的是用数字说话。定量评价是从统计学发展而来,而统计学乃由国家概念衍生而来,统计成为与国家权威且具有科学理性的统治工具。统计的方法和技术在现代高校教师的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3高校教师评目的由评估教师向促进教师发展转变。

在教师评价活动中,人们对评价理论认识的不断加深,教师评价理论不断向前发展,和人的主体性思想的不断加强这两个因素,使得评价活动的价值取向逐渐走向推动教师自身的发展。

人们对评价理论的认识和反思,有一个历史过程。从对评价理论发展的历程的总结来看,在评价活动中强调人的主体性,重新阐述评价工作的真正意义、如何在价值多元化的世界中进行高校教师评价工作,显得更为重要。高校教师评价的演化过程中,高校教师的评价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由简单走向丰富、评价取向由对高校教师的管理逐渐走向促进教师发展,这一过程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当今的高校教师评价活动中必须予以重视。

2.国外高校教师评价的经验和启示

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能够反映出国家、社会、大学对大学教师职业素质的具体要求,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本文通过对美国和日本高校教师评价的介绍,为探寻解决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启示。

2.1国外高校教师评价

2.1.1美国高校教师评价

在美国,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完整而严谨。首先,从评价目的来看,评价首先给管理者和同事提供信息,即评价结果作为晋升、续聘和增加工资等参考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评价结果反馈给被评价教师本人用来帮助其改进教学和科研。

其次,从评价内容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教学评价、科研评价和社会服务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已成为美国现代教育行政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是评估教师的关键因素。在美国的高校中,教师都要进行教学,教学是高校教师的核心任务和主要学术职责在教师的科研评价中,在高层次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出版的书籍数本人独著或主要作者和经过同行专家评定的研究工作质量是科研评价最重要的三项指标在美国,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评价在其也占有一定比重。每位教师应列出社会服务的详细情况,其中无学分课程、专题讨论会、学术研讨会等可根据它们所吸引的参加人数,以及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来做出判断,其它类型的服务可通过有关的团体或公司来评价,也可以通过对推广或扩大服务而提供的目标达成的程度来评估社会服务活动。

最后,从评价信息来源看,对教学质量评价按信息来源重要性的现行排序,采用较为普遍的有系主任评价、同行评价、系统的学生评价,也有一些使用很少的项目如课堂教学录像、学生的长期跟踪、校友评价等对教师社会服务评价,评价者包括系主任、系统内学生、同事、教师本人和委员会。

2.1.2日本高校教师评价

在日本,高校教师评价内容分为教育活动评价、科研活动评价、社会活动评价、校内管理活动评价四大领域。在教育活动评价中,评估者主要是教师本人和学生,内容主要是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效果科研活动评价中,除了论文、专著等发表和出版外,十分注重教师在各类学术会议上发表的演讲及组织工作,科研经费的获得与管理也是评价的内容社会活动评价主要评价教师在校外的服务活动对社会的贡献。

评价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即给予大学教师工作领域相当的自由度对大学教师的评价尽量客观全面,尽可能多方面地评价教师的工作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结果是否与教师的聘任、待遇直接挂钩等问题上谨慎行事对教师评价采取公开原则,注重多方面听取意见等。

2.2国外高校教师评价的启示

美国和日本的高校教师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尽量做到客观和全面评价的方法上强调多样化,以及从多个渠道收集信息,注重多方面听取意见,不是上级一味的进行主观评价评价的结果处理上,与高校教师的待遇、职称等并未简单的直接挂钩,而是作为教师工作的鉴定,最重要的目的是促进高校教师成长和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3.“胜任力”引入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必然性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存在诸多弊端,难以对教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这必然会影响到高校基本职能作用的发挥。因此,不论是高校教师本人、高校还是社会,都在呼唤对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进行变革和创新,将胜任力引入其中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

3.1目前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传统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评价的目的往往用于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晋升等在评价内容上,往往偏重于教师科研成果的数量和级别主要以公开刊物为衡量指标,而忽视了能力、态度和潜能等方面的评价在指标选择上,往往容易出现极端情况,要么是纯粹的定量评价,要么是单一的定性评价,不能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定量化研究,使定性和定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当今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3.1.1评价目的错位。现行高校教师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给教师“排名次”,评价结果通常与评定职称、评优选先、工资晋级等挂钩,根据量化考核结果对教师分等排队,考核成绩好的教师受到表彰奖励,成绩不好的教师受到批评或经济处罚。评价很少关注教师的发展领域、发展优势和发展潜能及其可能,更忽视高校教师社会责任感、职业操守和社会良知的增强,这就使得原本作为手段的评价逐渐蜕变成目的,教师的工作都围绕评价而进行。

3.1.2评价导向异化。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其次才是科学研究。教学与科研本质上并不矛盾,然而在实践中,这二者却是矛盾重重,像论文等科研成果是显性的,而教学效果则是隐性的,由此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导向。这种导向,反映在教师评价体系的指标中,具有操作性的就是论文、专著的数量和课题多少等。于是,论文和课题的数量、级别成了高校教师考核的硬指标。在进行评价时,评价者偏重于教师的科研成果的数量和级别,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付诸的心血和努力。

对高校教师有科研要求并无不妥。但对此做太多严格的硬性规定,势必影响到教学质量。在教师评价中,强调科研数量的多少,它不仅形成了对学术道德的冲击,而且误导教师片面追求科研成果。所以,如果对教师所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多少、实际工作能力的高低、教学效果的优劣以及教书育人工作效果的好坏不予以重视,就会使教师不能全面地履行职责。

3.1.3评价标准偏差。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是高效教师评价的两种不同技术量度,但是,这二者各有千秋,只有将二者科学的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在现实的高校教师评价中,往往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情况是,事事都以量化标准来衡量,特别是对教师综合素质和潜力评价方面的某些内容勉强量化,结果导致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首先,教师的思想、动机、情感等因素是很有价值的评价内容,需要凭主观判断而无法用量化指标测量。如果采用量化指标来衡量,将会从一开始就将教师限制在标准范围之内,严重阻碍教师的教学创新和自身潜能的发挥再者,过度量化会助长急功近利、浮躁的学术氛围,甚至产生学术腐败。科研是一个厚积薄发、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创造性劳动,数量和时间的限制会降低科研成果的质量,还会造成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种情况是习惯于采用定性标准,评价结果受人为因素左右,模糊笼统,难以精确把握。定性评价是以假设评价者都是客观公正为前提的。当前我们的评价制度不健全,评审专家遴选机制不完善,考评指标都是定性指标的话,最终的考评结果可能变成由考评者的个人意愿或与考评者的人情关系来决定。这种完全定性化的评价体系一般是不宜用来评价教师的。

不恰当的评价目的、评价导向和评价标准,是现有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主要顽疾,把胜任力理论引入高校教师评价体系,能对其进行创新和完善,有利于高校教师朝向更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方向健康发展。

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体系注重的不再局限于一个相对较短时期内教师在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这些外在表现,更关注教师与工作有关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同时对高校教师的评价将会涵盖教师个体所具备的专业学科知识!教学科研能力、价值观、责任感和归宿感等最后,评价不会片面的使用定性或定量标准,而是使二者能在评价过程中有机的结合。因此可以说胜任力评价是关注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的一种发展性评价,把胜任力引入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是对现有评价体系的一种创新和完善。

3.2将胜任力引入高校教师评价的必然性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工作者,工作内容的复杂性和教师个人发展的强烈意愿,需要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对高校教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高校对教师的管理评价手段和方法巫待转型,需要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而社会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渴望高端知识、信息的获取,需要高校能够持续培养优秀人才以及提供优秀的高校教师来对社会服务。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体系恰恰能满足所有这些需求。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教学是天职,科学研究是基本任务,为社会服务是高校教师份内的职责和任务。作为高等学校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专门人才。教学是高校的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高等学校教师必须承担相应的教学工作,参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作为高校教师,在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承担着通过科学研究发展祖国科学文化事业的任务。科学研究是教师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此外,高校教师应根据自己的优势和专业特长,积极投身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生产第一线进行研究开发,发展科技产业。积极发展经济、科技、文教的信息咨询,参与信息市场。当前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并不能对教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和对教师个人发展提供良好的引导作用,高校教师呼唤基于胜任力的评价体系来解决这个问题。

高等学校规模的迅速发展,高校教师数量的急剧增长,加之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迫使高校对教师的管理转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各个高校组织机构中的人事部门,开始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负责教师选聘培训、发展评价、教师资源储备、留职与辞退等重任,促使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开始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技术进行科学管理。因此,开发本土化的教师测评与甄选工具,服务于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研究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与人力资源管理学、人事心理学和人类工效学等学科相关联的胜任力的概念及其研究成果开始介入教师评价研究,并为之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

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在高校中,而只有一流的高校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经济的发展,家庭对子女智力投资费用比例越来越高,许多家长及学生都希望享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选择优秀学校接受优秀教师的指导与学习,高校有必要提供高胜任力的教师队伍。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新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也有很大一部分由高校教师完成的。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也是高校教师胜任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教师评价时,胜任力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要素。

参考文献:

[1]陈永明.大学教师聘任制是把双刃剑[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3):17.

[2]王光彦.美、加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20):49.

[3]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5-41.

[4]陈石川,雷轶.胜任力研究与应用综述及发展趋向[J].科研管理,2004(6):414-144.

[5]仲理峰,时勘.胜任特征研究的新进展[J].南开管理评论,2003(2):48.

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论文篇4

[关键词]文化;思想政治;评价

[中图分类号]D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6—0136—02

“文化”这个词,一向有从小到大、从狭到广的多种涵义。在中国民间,曾把“识文断字”,即上过学,受过教育,有知识,就叫做“有文化”。这大概是最狭义的文化概念了;在学术上给文化作界定,又往往把它说成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在内,成了一个几乎无所不包的广义概念;而我们现实中所强调的文化,则是特指“观念形态的文化”,即由思想理论、宣传教育、新闻出版、文艺演出和文物管理等构成的领域,这是介于最“小”和最“大”之间的“中”义文化,实即“精神文化”。而这些都仅仅是从概念的外延方面来说的。“文化”这个词,无非是用一个整体性的抽象概念,给人类生存发展的这种根本方式、基本过程、基本状态和总体成果本身,作出了一个概括性的描述。所以恩格斯说,对人类而言,“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这一新名词,这一战略使“文化”再一次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热点”。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詹眼属,把“文化”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作为具有传承文化的高等院校更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去认真的研究和探讨,而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应该有的放失,确保我们培养的人才又红又专。本文旨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现状以及对问题提出建议,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完善,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一、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不断追求物质生活条件,物质需求得到了足够的满足,而人们确忽视和淡漠了我们的精神,党的十七届六次会议在京召开,党中央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那么作为大学在文化传承上更应该走在前面,所以对大学生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尤为重要,而这个环节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就越显突出,那么如何提高我们的育人手段成效就成为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因此我们必须去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问题,要解决这一课题只有从思政课的教学入手,即教学评价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就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标准规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指导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所构成的,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教学班级为单位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评价具有诊断、激励、调节、教学的作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主要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

1.判断的功能。思想品德课堂100分钟的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是怎样设计的课堂教学?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开展了哪些活动?学生通过哪些学习方法习得学习内容?在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折射出怎样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课堂教学实效如何?等等这一系列问题,最终都要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得出答案。正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分析评价过程中,体现出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的最基本和最原始的判断功能。

2.导向功能。导向功能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最根本的功能,通过评价活动一方面给教师教学指引方向。具体表现在:(1)教师借助课堂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起点行为,确定有效课堂教学的起点,在此基础上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使之活动的开展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学习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内容更易于学生领悟和应用。(2)思想品德课教师通过了解自己课堂教学评价的反馈信息,作为改善自己教学实践的依据,帮助学生做出最佳的学习决策,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功能。

3.激励功能。即激励学生学习、激励教师提高、激励完善课堂教学。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往往处于被评价者的地位,他们需要激励和尊重激励功能还表现在,评价活动反馈的信息一定要给教师和学生个性化的帮助,尤其是给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指导,激励他们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完善,随着时代的要求而发展。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使自己在思想道德和行为上感受到进步与发展,共同构建师生双方的成就感。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及评价系统分析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高等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以及当今社会的多元化态势,使学生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环境具有相对开放、多元的价值观念,对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而我们怎样按照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去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坚定信念,坚信理想,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必须研究的课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关于教学评价的方面,都是参照高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与本校实际情况结合得出的。但仍然缺少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及动手能力、理论课实践教学特色、实践教学学生团队评价等等指标评价。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科学、完整、适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评价体系。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系统分析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已成为大众关注的重点,而高等大学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己应运而生,成为判断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评价虽然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但总体来讲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理论不够完善

在高等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中,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05”方案的实施,教学质量的评价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更加突出地提上了议事日程。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学评价束缚于有限的测量领域,追求教育者外在的感性形式,很少涉猎有关授课对象的生命成长、精神发展、道德完善等价值领域的问题。这些落后评价观念的存在,制约着高校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对学生主体性的忽视

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评价过程中一般都被看作是评价客体,只是笔试成绩的外在显现者。他们大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其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没能体现出学生自我评价对于教学实效的价值,忽视了大学生在各个时期的发展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仍然过分强调精英教育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大众化教育以发展为核心的综合功能,仍然忽视评价者积极的反馈被评价者积极的认同,使评价结果反馈的反思、导向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3)实践性教学评价的缺失

思想政治理论课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一般以老师授课为主,侧重理论的阐述和理解,而实践教学是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以便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自主研究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法的总和。目前大多数高校更为注重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不重视,缺少能体现学生素质发展的实践性评价,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较少,忽视了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政治参与能力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发展,同时制约着大学生思想品质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对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对策建议

为了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以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需求,建立和完善具有当地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势在必行。

1.完善评价理论

在建立和建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建立典型案例分析制度和毕业生信息反馈制度,每学期结束后通过进行典型案例及事件分析,找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化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总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对于消极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需要加强的方面。

2.完善实践教学指标评价体系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中教师的主体评价作用当然是很重要的,但重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参与教学十分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察,这一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跳出以往教学评价中片面的只以试卷和作业的考察形式,完善了实践教学评价机制,转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引导学生利用课题理论知识,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思考学习,建立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评价主体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精神,同对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真正成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须,为国家和党的事业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3.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准确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影响,是针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分析,因此,在评价中要建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监督评价制度,在评价结果的表述中,力求全面、客观、准确,使评价结果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启发性、激励性。同时,在学校系统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多元评价主体系统,确定均衡的评价内容体系,在评价过程中要坚决的去行政化,积极的加强老师与学生关系的协调,减少随意评价和打人情分的现象,完善教学评价制度,促使教学评价结果更为准确。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强大动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国家人才需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关注教学情境的营造以及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面对快速发展的国家建设的需要,面对当今经济发展和人才的需要,如何培养合格的青年大学生,如何培养具有德才兼备的后备力量,都需要我们大家去共同努力,特别是我们培养人才的基地高等大学更应该肩负使命,加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使高等院校成为人民真正满意的大学。

〔参考文献〕

〔1〕沈丽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性教学主体评价”体系的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04).

〔2〕谢佳,谢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07).

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论文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教学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31-03

200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支持师资培训工作,建立教师社会实践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部、财政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的推动下,在中央与地方财政的支持下,我国已在近百所高校设立了部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或省级培训基地。以江西省为例,目前,江西有2个部级职教师资培养基地、8个省级基地,相关的培训已开展6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系统完整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教学评价体系至今尚未形成。笔者依据教学评价的概念以及功能,对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教学评价的概念

不同研究者对教学评价有着不同的理解。唐文中认为,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评价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过程。吴文侃在《比较教学论》中指出,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教学目标和标准,对教学活动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教学决策服务的一种活动。李秉德则认为,教学评价就是通过各种测量,系统地收集证据,从而对学生通过教学发生的行为变化予以确定。

依据上述各学者的观点可以归纳出,教学评价的过程具体涵盖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为检验目的;二是教学评价需要通过有效的评价技术手段进行各种测量;三是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相关教学活动,使培训学员具备某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的能力;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教学评价则是指通过各种有效的评价技术手段对培训后的学员是否具备某课程任课能力进行检测,进而推动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

教学评价的对象

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宜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合作互动式教学模式,既能吸引培训学员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又能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克服自律性不高、理论基础薄弱等问题。那么,整个教学活动就应包含三个不同的评价对象:培训学员、授课教师以及课堂教学。

(一)培训学员

培训学员不仅是培训过程的主体,其行为变化更是教学效果的集中体现。故对培训学员进行全面评价是整个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教学评价的核心。通过对培训学员的全面评价,可以使学员正确了解自身知识结构的变化,也可以使学员总结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方向,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同时也是教学评价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授课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员的知识,而且能够通过自身魅力改善培训学员的精神面貌、提升人格魅力。通过对授课教师的科学评价,一方面可以督促其了解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评价结果也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效果的主要标志,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是衡量教学工作优劣的主要方面。通过对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助于针对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的反馈,其结果集中体现了教学效果。教学评价对教和学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诊断功能

诊断功能是教学评价的基本功能。同医生看病一样,通过全面的总结性考查,不仅能够了解培训学员对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对哪些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学习,而且还能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二)激励功能

全面、科学的教学评价可以对教师和学生起到正面的激励强化作用。研究表明,经常进行记录成绩的测验并加以评价,可以激发学习动机,推动课堂学习。

事实证明,没有定期的评价,要让学生一贯保持应有的学习动力,是不切实际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学员,自律性不高,而且培训时间又短,对其进行科学适用的教学评价不仅会成为培训学员努力学习的推动力,而且会对课堂效果起到较好的改善作用。同样,对于授课教师而言,没有科学的教学评价,就缺乏动力、缺乏激情。

(三)调控功能

评价的结果信息可以使教师及时知道自己的教学情况,也可以使学生得到学习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从而为师生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供客观依据。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根据测验、考试等结果来调整学习方法、改变学习策略、增强学习自觉性。

当前,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教学评价不仅为以后修改教学计划、改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同时也使教学活动越来越接近预期的目标。

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其他培训有极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即在培训结束后必须通过部级或省级的某项考试,但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没有明确要求各培训基地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在目前的各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学员上课不积极、培训结业容易等宽进宽出现象。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激励以及调控的功能,而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对象又有着自律性不高、理论基础薄弱以及培训时间短等特征,那么构建科学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教学评价体系就是必然的趋势。应以不同的评价对象为切入点,构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教学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一)以培训学员为对象开展教学评价

学生是教学活动评价的核心。他们不仅是培训过程中的主体,其行为的变化更是教学效果的集中体现。依据评价功能的不同,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diagnosticevaluation)、形成性评价(formativeevaluation)和总结性评价(summativeevaluation)。诊断性评价,也称前置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和体力等状况进行摸底测试,以便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准备状况,判断其是否具有实现新的教学目标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使教学活动适合学生的需要和背景。

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学员不同于在校学生。他们有不同的工作经历,在这个前提下,对其进行诊断性评价,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更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通常情况下,各培训基地可以在培训初期通过填写调查问卷来了解培训学员的基本情况及培训需求,以便更好地制定授课方案,确定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对培训学员进行难度较低的前期摸底测试,通过统计图表等技术手段,分析确定培训学员的知识水平层次,为今后培训的重点指明方向。

在培训期间,宜采用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指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测定。非正式的单元测验和作业是形成性评价的主要手段,在督促培训学员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自律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调整教学方案,改进教学过程,提升学习效果。

有过工作经历的培训学员理解力强,更容易通过对案例材料的联想、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抽象和概括,形成自己的判断。通过案例讨论、小组讨论的形式布置作业,或以某个论题论述自身观点作为小测试部分,都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调查显示,综合运用案例分析加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实践中受到培训学员的普遍认可。

最后,培训结束后宜采用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又称后置性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活动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通常以考试为具体形式。以江西省为例,2011年之前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本是以岗位培训或转岗培训为主。2011年之后,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由转岗培训转为“双师型”培训,提高了培训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又需要具有工程技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那么,“双师型”师资培训的目的就是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具备教师和工程技师双重职业素质和能力。而对于检验培训是否能够达到要求,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培训学员通过考试获取教师资格证和相关技能证书。在双重考核下,不仅可以提高现有“双师型”师资比例,还可以帮助改善当前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存在的结业考试容易、考核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二)以授课教师为对象开展教学评价

授课教师在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培训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授课教师进行总结性教学评价,有利于授课教师在培训中发现自身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足,为更好地开展后期培训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以课堂教学为对象开展教学评价

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在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结束后,应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性教学评价。由于课堂教学体现了教师教学能力和效果,因此是教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对于课堂教学和授课教师的调查可使用同一份问卷。

结语

在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构建教学评价体系对增强培训效果、培训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依据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概念、教学评价的对象以及教学评价的功能,对不同的评价对象,采用的评价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对培训学员,适合综合运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以及总结性评价;对授课教师和课堂教学适合采用总结性评价。

参考文献:

[1]唐文中.教学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

[2]吴文侃.比较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李如密.现代教学理论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5]张祖忻,等.教学设计—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论文篇6

关键词:教师评价新模式,建构探讨

 

[正文]

目前,教师的评价主要从“德、能、勤、绩”四方面设计考核因素,用细化打分法进行量化,并与评职、评优、经济利益挂构。这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偏面性,难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如何真正发挥评价的目标导向功能,还须建构新的评价模式,下面就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评价内容的多维性与发展性

教师的职业是崇高,神圣的,根据教师工作所具有的长期性、复杂性、潜在性和集体性等特点,结合目前教师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对教师进行评价时,在内容方面应考虑角度的不同性。

1、教育纬度不同

作为教育者,他们都非常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肯定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渴望有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氛围,这样学校领导就必须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教师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案。比如,对青年教师的评价要细致、严格、强调组织纪律性,特别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教案规范程度,教具应用等基础项目。对中年教师的评价标准要高,项目要少而精,特别强调的是教案的深刻性、创造性、自身的示范性,集体的协作性及课堂教学的风格和艺术性等。对老年教师则强调其教学研究,为领导出谋划策和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方面的能力。

2、学习纬度不同

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这样,对教师进行评价时,应分层进行,比如:青年教师应强化学习,不断吸收新知识,学习中有创新,并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特长,能够熟练地掌握、操纵现代教育技术。中老年教师则注重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熟练地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能够善于发现教育教学中的新理论、新问题,并不断地进行积累,总结与青年教师进行交流、探讨。

3、创造纬度差异

教育改革的重心之一是创新的提高,那么教师评价的新模式中也应突出他们创造者的角色,根据教师的年龄结构,结合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才能和创新成就来进行综合评价。

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学校的管理需要人本化,那么教师的评价也要在人本化的基础上突出评价方式的灵活多变,多方面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博士论文,建构探讨。

1、同事与社会评价

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位教师不管是刚入伍的或是在职多年的老教师,他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教学成绩、人际关系等等,都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情境、学习效果、家庭及社会的反映,校内外的教师及有关专家的评价上突现出来,并给予恰当的评定,因此,学校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致地、全面地借鉴。实践证明,我校的这项工作,通过教师的民意调查和家长、学生的抽查,准确率达到95%以上。

2、领导评价

作为教育的基层环节,学校的领导不仅要在各方面作出带头、表率的作用,还必须认真地接触教师,多去听课,多去了解教师的反映情况,及时地掌握丰富的信息,及时地了解教师的动态,这样,对教育进行评价,讨论时就可以作出比较客观、公正、全面。博士论文,建构探讨。反之,就会在教师之间产生隔离,阻碍学校的发展。

3、自我评价

在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氛围中,以往单一的学校评价已越来越突出他的不合理性,如何让教师共同参与列出各方面的评价标准,并让他们进行自我评价,这不仅体现了“人本化”管理的精髓,也是教师工作自我总结的重要依据。虽然,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个别夸大自己,评价越高的现象,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约束教师的个别行为,极大地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完善评价机制的公平、公正性。

三、如何处理评价中的几种关系

1、定量与定性的结合

以往的“德、能、勤、绩”的评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评价的指标完全出现了数量化,也局部影响了评价的公正性,影响了个别默默无闻教师的工作情绪。博士论文,建构探讨。博士论文,建构探讨。针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或日常教育教学存在的许多无法计量的因素(比如教师在校内的工作量、工作态度与辅助教学在校外所投入的工作量、工作态度的比较),这样,教师的评价既要坚持定量分析,又要有定性分析,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努力工作的教师得到应有的肯定。

2、显性与隐性的结合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就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教师的显性工作和隐性工作同等重要。就班主任工作的评价而言,我们不仅要关注目前学生的行为、情感、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表面现象,还需关注学生今后的发展,对社会的贡献等等,因此,评价一位教师,应将他的显性工作与隐性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也突出教育教学的成功性和评价的全面性。博士论文,建构探讨。

3、结果与过程的结合

在对教师的评价实践中,我们往往只注意教师的工作结果,而忽视工作的过程。博士论文,建构探讨。虽然工作结果的评价很重要但工作过程的评价也不可或缺,因为就某一事件而言,教师能力好,工作投入,但学校的更、软件设施,学生的素质、学习能力及社会家庭的支持率,也不同程度影响工作的结果,这样,就不能真实地反映工作的过程,所以评价教师的工作时,要将工作的过程与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对教师的工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4、人际与原则的结合

目前,教师的评职、评优正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教师非常关心的热点问题,针对民主测评与民主选举中出现的拉选、派等不文明、不规范的现象,学校在评价教师的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既要维护学校的规章制度,又不能使者中出现矛盾,还尽可能的肯定那些积极工作但成绩并不突出的教师,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总之,教师的评价模式还须在不断地探索实施中得到完善,真正突出其发展性和导向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淳、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大学出版社

2、董华、范卫萍《遂行评价》[J]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3、余志伦、彭建华《应取消对教师的越级评价》[J]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2003.2

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论文篇7

[关键词]教学技能评价;双主体;评价量表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17.130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7-0254-04

0引言

对于普通高校的教师来说,要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教学技能”上,对于教学技能的界定,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什么是教学技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教学技能观。目前,在教育理论界存在4种观点:①活动方式说,认为教学技能是“为了达到教学规定的某些目标所采取的一种极为常用的、一般认为是有效果的教学活动方式”;②行为说,认为教学技能是“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及教学理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③结构说,认为教学技能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认知活动结合而成、相互影响的序列”;④知识说,认为教学技能是“用于具体情景(教学情景)的一系列操作步骤,包括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动作技能、智慧技能、认知策略等”。

关于教学技能,无论何种理论,其本质都是如何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问题,其核心是“怎么教”。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前、课中以及课后3个阶段,所以“怎么教”是应在课前、课中、课后这整个过程中进行界定的问题,“界定”必然涉及到“如何界定”的问题,虽然理论界对于教学技能的定义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但“教师的教学技能总是由可观察的、可操作的、可测量的各种外显性的行为表现构成”,这一观点是为理论界所认同的,因此课前、课中、课后“怎么教”的问题,其“界定”也应是可观察、可操作和可测量的。基于此基本特点,本文从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双主体”角度建立教师教学技能评价工具,设置评价指标、细化评价标准,以此引导教师参照评价标准进行课程教学,起到加强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的作用。

1教学技能评价工具

根据高校教师技能的要求,其教学技能评价的基本指标包括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作业批改和辅导答疑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5项一级指标。由于教学研究技能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应不断钻研教育教学规律,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中,更要创造出适合自己教学对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始终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并用最先进最有效的方法统领教学。这个过程是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进行积累的过程,并最终反映到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所以本文将教学研究技能并入教学设计技能这一大类中。而作业批改和辅导答疑技能、教学评价技能这两项内容是在进行了课堂教学之后进行的工作,所以将其并入课后教学技能中。据此,将5个一级指标归纳为3个一级指标,分别为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课后教学技能三大类。

为了使评价指标更具有可操作性,需将一级指标进一步细化为更多的二级指标。①教学设计技能指标,本指标评价突出考察教师制订授课计划以及撰写教案的能力,以能调动学生的激情和求知欲为目的,本文将教学设计技能细化为课程设计、课程撰写这两项二级指标;②课堂教学技能指标,该指标突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要考核教师的传授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核教师如何生动演示以及与学生的良好互动,让学生进入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中,本文将课堂教学技能指标可以细化为讲授、演示、互动这3项二级指标;③课后教学技能指标,该指标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的延续,也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巩固和提高,其中包括作业批改和辅导答疑,以及课后的考试评价等内容,本文将课后教学技能的指标细化为课后答疑及课后反馈这两项二级指标。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归纳一、二级指标见表1。

表1为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进行的指标设计,但由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息息相关,仅从教师的角度进行教学技能评价会有失偏颇,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投入精力进行提高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能够将从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所以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师的教学所引起的反应也是相当重要的,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该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否能够落到实处,所以从学生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学生的反应情况也纳入教学评价工具中,根据学生学习知识的一般规律,学习知识的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即接收、消化、吸收,这3阶段主要是对课堂教学以及课后教学进行的接收、消化、吸收情况,再通过课程答疑及课程反馈,将学生的接收、消化、吸收情况反馈到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上,根据学生的反应对以上方面进行修正,如此反复,不断提高。学生评价侧重在学习效果上,教师评价侧重在教学效果上,这种“双主体”的评价体系关系如图1所示。

由于该评价工具是为了界定教师课前、课中、课后“怎么教”的问题,所以需要对各项评价指标制订评价标准。目前理论界讨论评价体系时,出现许多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评价体系要对教学起到指导作用,评价标准就要高于基本要求;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技能是一种基本功,既然是基本功,就需要更多关注基本要求。这两种观点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界定“基本要求”。“基本要求”顾名思义属于既不优秀但也还行的一个水平,属于“中不溜”的程度,而本文教学技能评价工具的设计思想是,希望通过比较教师目前的教学技能水平与优秀的教学技能水平的差异,以实现促进教师教学技能水平提升的目的。所以,本文教学技能评价标准的设置是“优秀的标准”,是需要教师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标准,教学技能评价工具(教师)的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的评价标准,见表2。

2教学技能评价量表设计

由于教学技能评价工具是为了通过测评来发现教师教学工作中,值得发扬与尚待改善的方面,以此来促进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所以需要根据指标与衡量标准设计教学技能评价量表,以通过量表中的数字得到教学效果的直观反映。

本文对教师评价量表设计了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对学生教学技能评价量表设计了3个一个指标,每个指标都代表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衡量方面,但各个指标的重要性并不是相同的,存在相对主要与相对次要之分,重要性差异主要通过赋予的权重值的差异来体现,例如教学设计技能的权重为30%,课堂教学技能的权重为40%,课后教学技能的权重为30%。但权重并不是随意赋予的,是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确定的,确定权重的方法很多,如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由于本文旨在设计一套教学技能评价的量表,各个一级、二级指标的具体权重可根据各相关使用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本文给出了进行教学技能评价的量表模板,使用者可根据下表设计进行数字填充,见表4。

通过以上步骤即可获得该教师的教学技能评价分值,由于本教学技能评价工具最终是通过分值来体现教学技能的水平,故该分值代表何种意义就需要进行清晰地界定,本文设置了优秀、良好、合格与改进4个层次,并对每个层次设置了相应的分数段,也可根据自己单位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调整的原则必须是保证评价结果的设置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改善,见表7。

由于本文设计的教学技能评价方法是对各个评价指标分别进行评价,最终加总得到的分数,所以被评价老师不仅可以得到自己教学技能总的成绩,还可以了解自己在各个指标上的得分情况,了解自己优秀的地方与需要改进的地方,使得教学技能评价的结果更有针对性。

3结论

本文依据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从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双主体”角度出发,界定教学技能评价标准,挖掘教学技能评价指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学技能评价体系进行设计,同时给出了教学技能评价量表。本教学技能评价工具是在已有的教学技能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与运用。具体特点如下:①该教学技能评价工具采用了“双主体”的评价模式,评价角度考虑了教师与学生,相对全面;②该教学技能评价工具中的评价指标基本涵盖了教学的整个过程,相对完善;③该教学技能评价工具采用定量化的评价手段,易于操作与统计;④该教学技能评价工具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用者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该评价工具进行改进,扩大了该评价工具的使用范围。

主要参考文献

[1]徐章俊,谢志明.教学方略初探[J].科技信息,2009(6):42-58.

[2]周能,潘家芳.高师教师技能的全程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层次教育[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2).

[3]廖聪慧.实施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J].数学教学通讯,2011(6).

[4]高春玲.浅谈教师的教学技能[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2(3).

[5]高糯.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

[6]郑珠,魏钧,刘凯.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设计――北京高校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案例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8):86-88.

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论文篇8

一、文献资料的基本状况

通过检索,截至2007年9月上述期刊所载评价类文章共195篇,其内容涉及评价理论与方法、幼儿评价、教师评价、托幼机构评价、教学活动与课程评价及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成果译介研究等六大类。具体情况如下:

(一)根据不同维度,文献资料数量总体分布情况如下(图1、图2):

(二)对六大类文献内容的分析

1 评价理论与方法。此类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始,较早的有1988年赵寄石发表的《谈谈幼儿园教育评价》及白爱宝的《教育评价简介》,前者重在探讨制定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后者介绍了教育评价的含义、范围类别、评价原则及方法等。近年有紧随理论研究潮流和教育实践的评价探讨,如冯晓霞在《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念》一文中,阐释了多元智能理论与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总结了我国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陈述了建构发展性教育评价的原则。此外尚有彭俊英的《幼儿园教育评价主体的发展趋势》和《从(纲要)看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发展方向》两文,阐述了学前教育评价的渊源及发展趋势。涉及具体教学领域评价理论的研究仅有张晖的《对幼儿游戏评价的思考》一文。值得一提的是,近期连载于《学前教育研究》上,由刘晶波等所做的“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状况分析与评价(1996-2006)”的课题成果,对我国学前教育研究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做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评价方法研究中,王坚红撰有《学前教育评价的一般步骤》、《如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怎样制定评价方案》和《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方法》等文,探讨了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制定。此外。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新教育理念的推动下。一些学者开始撰文探讨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杨晓萍与柴赛飞的《成长记录袋评定法对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的启示》及《质性评定方法对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的启示》等。此类文章涉及到的具体评价方法有:观察记录、记帐法、档案袋评价法、卷宗评定法、档案评估法、非正式评价、质性评定、定量评价、轶事记录法、情景化评价、即时评价、模糊综合评判法、作品评价等十余种,多为一线幼教老师结合教学案例来阐释。

2 幼儿评价。王坚红于1992年发表《幼儿发展状况的观察与评估》一文,又于次年发表《关于幼儿发展评估的若干问题》的文章,着重论述了与幼儿发展评估相关的若干重要关系及措施:白爱宝于2005年撰写了《影响家长与教师对幼儿发展评价一致性的因素分析》及《家园合作开展幼儿发展评价的有效策略》两篇文章,对家长参与幼儿发展评价提出了策略;刘霞撰写的《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发展评价改革》介绍了多元智能理论,并提出了幼儿发展评价改革的基本诉求。此外,潘月娟的《儿童发展评价的新趋势――真实评价》紧随新观念探讨了幼儿的发展评价;姚伟等人的《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发展性评价》进行了分领域或分年龄段幼儿发展的评价研究;王海英和周洁的《幼儿自我评价:问题与策略》及张树俊的《幼儿自我评价的缺陷与指导》等文则讨论了幼儿自我评价。孙玉洁的《浅析教师非正式评价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等文侧重于从教学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出发,聚焦教师对活动中幼儿行为的即时、非正式评价,探讨了评价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作用;彭俊英的《南京市某园幼儿发展评价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和陈银亭的《朝阳区在幼儿园大班和学前班中开展幼儿发展水平评价》也是立足实践探讨幼儿发展评价之作。涉及幼儿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文章,有高美娇与王黎敏的《幼儿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和《幼儿发展评价与教育整合的实践探索》等,均结合某园的情况来介绍。总体观之,这类文章多侧重于对幼儿智力、认知发展的评价,缺乏探讨幼儿情感、态度和社会性发展评价,仅有张文斓的《儿童同伴关系评估方法析评》一文对测量儿童同伴关系的方法进行了介绍,以及傅宏对《幼儿情绪性思维惯性评价量表》、《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状况评价量表》和《幼儿日常行为习惯评价量表》的介绍。在幼儿发展评价形式上多采用统一量表对照形成结果性评价,对过程性评价和真实评价方面的探讨较少,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幼儿个体的差异性。针对婴儿的评价仅有吴红霞和郭文英的《婴幼儿发展性评价的内涵、特点及功能》,而涉及特殊儿童及农村幼儿发展评价的研究则明显缺乏。

3 教师评价。朱家雄与张婕的《从“证明”到“改进”――论幼儿园教师评价取向的转变》、赵桂丽的《幼儿教师工作评价》、王绪兰的《对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的探索》等文章探讨了教师工作评价制度及评价指标体系。杨燕燕的《对“家长评价教师制度”的思考》则分析了家长评价教师制度的负面作用及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建议;此外,与教师工作评价相关的文章有王俊英与左亚丽的《观察了解幼儿工作及评价要点》及王俊英等的《半日工作计划与评价要点》,这两篇文章系作者主持的“北京市教育科学‘八五’、‘九五’规划研究课题――‘幼儿教师工作评价研究”’的成果,此课题力图通过制定幼儿教师工作评价标准,为教师自我改进和完善工作提供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工具;与教师教学行为相关的,有陈帼眉的《宜与不宜凭什么?――幼儿教师教育行为评价依据》、王隽的《应对教学交流困难时的教师行为评价》、桑凤英与周立莉的《从环境评价入手,改善教师的教育行为》等;此外与教师自我评价相关的,有郭良菁的《上海市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评价体系研制简介――构建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尝试》以及张婕与朱家雄的《从接受他评到自主参与评价――论幼儿园教师评价中教师角色的嬗变》等,此文指出,幼师历来只是“失语”的被评价者,但教师参与系实现评价根本价值的重要基础,故而须走向以理解对话为基础的幼儿园教师评价。综观这方面研究,缺乏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动态评价,尤其缺乏对师幼互动质量的评价,目前检索到探讨此类评价的只有周欣的《教师――儿童互动质量评定的行为指标初探》一文;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方面的评价及评价指标的建立也少有涉及:在教师与家长交流互动方面的评价也较少,只有李生兰的《家长开放日活动评价的初步研究》一文。

4 托幼机构及环境评价。张家芬于1985年发表《怎样衡量幼儿园的质量》一文,探讨了幼儿园的质量标准,并强调要把幼儿的发展作为考核的主要内

容。此外,尚有王坚红与陈国强的《幼儿园环境评估》、朱家雄的《幼儿园环境的评价(上、下)》、刘焱的《游戏环境评价(上)――户外游戏场地评价》和《游戏环境评价(下)》及《试论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几个问题》、薛秧丰的《幼儿园环境质量评价》、张琼的《婴儿家庭与托幼所环境质量评价标准》、黄培红的《幼儿园家具的卫生评价》、刘霞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概念辨析》和《我国现行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工具研究》以及周欣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内涵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等。我国对托幼机构的评价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已起步,主要是为托幼机构的分类定级而开展评价,相关文章多针对托幼机构家具、场所、环境、园所设施等硬件条件的评定。随着幼教事业的不断发展,不仅要对托幼办学资质进行审查,更要对托幼机构教育质量做综合全面评价,还要反思托幼机构评价的科学性,以利指导托幼机构提高教育质量。此类研究文章有项宗萍的《从“六省市幼教机构教育评价研究”看我国幼教机构教育过程的问题与教育过程的评价取向》和刘丽湘的《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误区及调整策略》。

5 教学活动与课程评价。虞永平的《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评价》、王俊英的《目标课程的教育活动评价》、吴积静与周洪飞的《幼儿园一日活动质量评价的探索》等文章,探讨了教学活动评价。此外,余碧君的《幼儿园教育课程的评价》、姜勇与刘霞的《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彭俊英的《对构建幼儿园课程评价方案的粗浅思考》等,概论了幼儿园课程评价。许卓娅的《用历史生态的眼光审视园本课程建设中的评价研究》一文,是其主持的“园本课程建设与反思型教师的培养”课题研究第三阶段以“课程评价”为重点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讨论了幼儿园课程评价研究的新思路。对教材评价,目前检索到的仅有张晖的《试论对幼儿园教材的价值审视》一文,该文认为目前我国没有幼儿园教材编写审定委员会,幼儿园教材的编写、发行随意性很大,并指出评价教材的切入点即价值审视很重要@。

6 国外及我国港台区成果译介研究。此类研究依侧重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单纯译介性研究。最早有赵寄石与魏振高翻译的《测量学前教育的质量》(译自联合国教科文、儿童基金会合作计划《早期儿童教养丛书》之二《提高早期儿童教养质量和数量的急需措施》)以及《3~6岁儿童教育目标》(译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1977年《日托中心教师手册》)。另外有王坚红翻译的《对学龄前儿童发展的评价》(译自《美国伊利诺大学(香藩――厄尔巴那)初等及早期教育情报交流所的短篇报告》)和编译的《美国一幼儿园教师工作评价鉴定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早期儿童研究中心制定);竺波翻译的《学前儿童创造性的非正式评价》(e.p.托兰斯);方力和汪潮译介的《四五岁儿童发展量表》(译自美国《幼儿的教育过程》)。其二,介绍兼比较性研究。主要有霍力岩的《西方学前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及当代特点》、刘焱等人的《“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述评》(其中所涉及到的美国“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旧版于1980年面世,新版于1998年面世。)、刘焱的《美国naeYC关于高质量幼儿教育机构的评价标准》、刘霞的《naeYC幼儿活动室观察评价述评》和《托幼机构环境评价量表(修订版)述评》、彭俊英的《美国幼儿园课程内容与课程评价述评》、卢美贵的《英格兰5岁~7岁国定课程评量的内容与影响》以及郭良菁的《德国研制(儿童日托机构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集)的启示――兼论我国制定质量评价标准体系的若干问题》等。邱自莉的《中美高质量托幼机构评价标准之比较》介绍了美国高质量托幼机构认证标准,并与我国示范性幼儿园评估指标(以江苏、浙江、上海为例)比较,分析了两国托幼机构评价标准的异同。

除译介欧美国家的成果外,余碧君的《日本幼儿园的游戏评价》和《对幼儿的理解与评价》(译自日本1990年起实施的《幼稚园教育要领》指导用书中的部分),以及刘建永的《日本的日托中心及其质量评估》等文章介绍了日本托幼机构的相关经验做法;庄虹的《朝鲜对幼儿智力评估的研究》介绍了朝鲜对幼儿智力评估的一般性研究、评估方法的设计和量化,及对幼儿智力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内容。涉及我国港台地区的有蔡春美的《台北市幼儿园评鉴制度简介》,此文介绍了台北市幼儿园评鉴制度的模式、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周欣的《四国和我国港台地区幼托机构过程性教育质量标准的分析和比较》,此文在比较和分析了英国、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托幼机构的过程性教育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剖析了这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前教育质量的具体内涵和评价依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该领域文章从翻译到述评乃至研究的历程为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不仅提供了参照,也注入了新的要素。但就译介目标对象而言,向欧美一边倒的倾向有待改进,且译介研究的力度有待加强。

二、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态势

(一)从文献时间分布来看,2002年为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的拐点。

综观文献资料总体数量,1992年前相关文章年度发表量从未超过10篇,1992年首次达到10篇,但这一数量并不十分稳定,而到2002年度发表量跃至13篇,此后每年的发文量都在10篇以上,2003年则达到创记录的25篇(见图1)。究其原因,主要与2001年我国《纲要》的颁布以及2003年《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2003]13号文件)的颁发有关。《纲要》的实施过程,是以评估为契机多层次开展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园科学化建设的过程。而《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则为学前教育领域先进科学教育理念向实践转换的指导性文件,掀起了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热潮。此外,2001年光谱方案的推行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光谱方案”是以美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课程和评估方案,给幼教界带来了全新的评价理念和方法,推动了对幼儿发展多元评价的研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撑的评价内容多样化已获得广泛共识,成了稍后几年评价性研究中的亮点。

(二)从文献涉及内容来看,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呈现多元发展趋势。

第一,对评价性质和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理论探讨亦随之加深,两者相辅相成。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译介国外评价理论模式、指标体系,后逐步结合我国教育实践的发展,深化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理论的研究;进入90年代,《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相继实施,对学前教育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可行性和规范性提出了要求,以此为契机,促进了评价理论的发展。统观这二十余年的评价研究,前期多为立足教学、课程、托幼机构的实际,探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标准制定以及对量表和量化方

法的介绍;后期特别是21世纪以来,新教育理念不断深入,尤其是2001年颁布的《纲要》将教育评价纳入其组成部分,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对评价性质和目的进一步明确,有力推动了评价理论研究的纵深展开。

第二,对评价方法的研究从单一向多元发展。尤其是为顺应《纲要》中提出的评价“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的要求。对幼儿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从早期的单一定量研究、一元的量表测验分析模式逐渐转向多元模式,文献探讨涉及的方法达十余种之多,整体呈定量和定性结合、静态结果性评价向动态过程性评价转化的发展态势。

第三,幼儿发展评价仍为评价研究主体,对幼儿发展评价趋向全面和科学。从相关文献来看,以往以集中介绍幼儿发展测量量表,以及测评幼儿发展是否达到量表标准为主。渐渐地理念发生了变化,明确对幼儿发展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发展,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为幼儿提供更适宜教育的手段,促进每一位幼儿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以发展。通过评价不仅促进幼儿在认知和技能上的发展,而且包括情感、态度和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个体差异性也成了评价中予以考虑的重要因素。

第四,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以及教师评价与教育过程评价的关连性受到重视。对教师的评价以往更多表现为对教师资格的行政性考评,由管理者按照既定的一套划一量化评价标准体系来评定教师工作,采用的多为他评和定量的评价方法,早先的相关研究即体现了这一特色。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观念的倡导和教育教学实践的客观要求,对教师评价的研究更趋向对教师发展性评价的探讨,以及对教师教育行为在教育过程中评价的研究,此类研究取向有利于提升教师工作的水平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论文篇9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价;SQLserver;权重;模糊综合评定算法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4-20870-03

1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1问题的提出

目前各个高等学校都存在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在教学质量评估中一般通过设定一系列评价指标,收集相关的大量评价数据,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或数据挖掘,最后给出评价决策规则。但数据采集过程和处理数据中,会遇到以下问题:

(1)系统收集数据量大:在课堂教学评估过程中,为了客观、公正、全面了解学生对教学授课情况的了解,参与评估对象、人数比较多,系统收集数据量是巨大的。

(2)系统得到的数据是不完备的、不确定的:在教学质量评估中由于认为因素原因,学生在评估过程中,其一,由于个别学生对个别教师偏见或喜好,导致评估中个人主观因素教多;其二,由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误操作,有的学生填写部分数据提交,而有的学生填写失误,也会导致最终获得数据是数据丢失或者脏数据;最后,在评价过程中,从学生个人本身特点包括审美、学习目的、个人兴趣等多方面原因,这样个人出发点不同,对教师评分时,也会出现参差不齐的评估结果。这样得到数据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中尽量使数据完备,来反映客观的真实性。

(3)希望得到的知识是数据本身所含知识的真实反映,尽量减少外界的影响或先验知识的影响。

(4)很难得到有效的决策规则和推理过程,在现有教学质量评估中,大都采用加权平均法对教师进行量化考评,得出评价结果很难对教师做出形成性评价。

1.2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高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应当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我们可以吸收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经验和做法,但却不能照搬普通本科的质量标准,因为教育大众化阶段,将更多地从学习者的满意程度,学习者的需求程度来进行评估。目前,在我国对高职教育的评估系统研究并不完善的情况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1)它可以为教育评估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教育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实践活动缺少必要的理论指导,这使得评估实践活动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2)有助于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评估体系。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的体系结构,而评估是这一体系中的一个分支。研究建立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有助于使整个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而且,对于整个教育评估体系来说,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估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促进整个评估体系的完善。

2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确立

制定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是提高评估的客观性、准确性的关键所在。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是对教师教学活动质量和数量要求的具体规定,由于不同的评估主体对同一评估项目的理解不相同,为了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对不同的评估主体,即学生、同行教师、专家组要制定不同的指标体系,对不同的课程,包括理论课、实践课,评价项目也不尽相同,也要分别制定不同的指标体系。

2.1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理论课)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授课的直接对象,因此学生应作为教学的主体。其指标体系分为: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综合评价等五个一级指标,在每个指标里,再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

2.1.1教学态度

(1)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治学严谨,备课充分;

(2)征询学生意见,注重教学反馈,不断改进教学;

(3)关心学生,言传身教,注重教书育人。

2.1.2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充实、新颖,信息量大;

(2)精选教学内容,教材处理得当;

(3)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有启发性;

(4)注重基本技能与方法的训练;

(5)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加强实践环节。

2.1.3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激发思维,培养能力;

(2)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开展课堂讨论;

(3)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2.1.4教学效果

(1)你学习本课程后,是否对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有较好的把握;

(2)你学习本课程后,是否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综合评价。

3模糊综合评判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下面对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同行教师评教、专家评教体系分别用模糊综合评判建立评价模型。

3.1学生评教体系

因为学生评教体系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所以要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

(1)指标集t1的确定

t1={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综合评价}

每个ti又分为第一层次若干指标。

(2)评判集p1的确定

评判集p1中的各因素由若干名学生的评判结果统计得到(本文中以对一位教师的评判为例)。

(3)权向量Qi(1)(i=1,2,3,4)的的确定

(4)评判矩阵Ri(1)(i=1,2,3,4)的确定

我们在某位教师担任的某门课程的学生中任意抽取60名学生,分别对该教师进行评价,对最后的结果进行收集,将所列的各项指标进行评判,进而得到评判矩阵。

统计各项指标的所有评价结果,则可得到Ri(1)中各指标rig的值(rig为第i项指标对第G个评语等级的隶属度)。例如,参评人员为10位,对某位教师的“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治学严谨,备课充分”一项指标评价结果为:优(a):2位,良(B):6位,合格(C):2位,不合格(D):0位,则得r11=0.2,r12=0.6,r13=0.2,r14=0。同理可得其他隶属度。本文对60名学生的评价数据进行统计。

3.2评价结果综合评判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确定学生、同行教师、专家组的评估权重Q为(0.6,0.3,0.2)。由各评估主体得到的综合评估矩阵为R,R=(e1,e2,e3),得到最终综合评判结果:

为了使最终评估结果直观和便于排序,对评判集p中的不同等级赋予不同分值,具体的数值如为(95,85,60,50),再根据综合评判结果e,得到最终得分为:

Y=eGt=(0.19181,0.38533,0.292654,0.07603)(95,85,60,50)=72.3

对实验课和教师评学与理论课的计算方法相同,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4小结

本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网络实现对教师质量进行评价,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本系统也实现了教师评学功能,对学生有个正确的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通过阅读大量参考文献,制定了完善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设计了系统中所涉及的一些算法,完成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从该系统测试的初步看,基本能够实现预定的功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汪沛.高等学校教师挂历评估系统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学位论文,2003.

[2]冯宝萍,袁志华,苏宗伟,等.高等学校教学效果综合体系研究[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3(12).

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论文篇10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反思;专业发展;教学学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4)02-0073-04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反思性教学”的广泛开展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师教学实践智慧“内生性”的增长作用已经得到普遍公认。但是,反观高等教育领域,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学校场域还是教师个体,对于教学反思理论和实践的重视还远远不够。

一、教学反思的意涵

从哲学的视界来看,反思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英国哲学家洛克较早地探讨了反思问题,他认为反思是获得观念的反观自照,在这种反观自照中,心灵对自身观念活动做出反身觉察。斯宾诺莎则认为反思是主体对于自身反思性的自知,是观念的观念。黑格尔将反思提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赋予反思相对独立的意义。马克思将实践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以实践为基础,对反思方式进行扬弃、综合和超越,使反思获得了其相应的地位而成为实践的必要环节。

最早将反思概念引入教学领域的是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他提出了反思性思维的概念,并将教师看作反思性实践者。他认为,反思作为一种专门的思维形式,起源于直接经验情境中所产生的怀疑和困惑,反思会引起有目的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行动,具有主动性、持续性、周密性等特点。上世纪80年代,美国教授肖恩在批判技术理性的基础上对反思性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但是,肖恩的研究仅仅关注了教师个体的教学行为过程而忽视了社会条件及其对教学实践的影响。自此以后,反思性实践思维成为教师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迄今为止,关于教学反思的概念界定仍然说法不一,如维拉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反思的态度进行的批判分析的过程”。伯莱克试图从哲学层面阐释反思内涵进而说明教学反思,他认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这种反思的指向包括:将理论、基于认识的经验和实践联系起来;分析教学及教学改革的学校情景,并对教学情境进行多角度审视;理解教学的广泛的社会和道德基础”。

认真比较上述观点,我们认为教学反思应该具有如下特征:(1)怀疑和困惑是教学反思发生的原初动机。当教学过程遭遇到阻遏的时候,教师就会认真思考问题的所在,对自己已经做出的决策、计划及其结果进行解构,然后以新的形式进行重构。(2)教学反思是系统性地批判、省思过程。教师以开放性的心态,在质疑的基础上,对自身教学活动中的理念、行为、情感、意识等进行严肃、执着地回顾、沉思、梳理,以达到统整的目的。(3)教学反思是教师一种主动的思维过程。强烈的主体自觉和责任感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先进的理论或与同行、学生进行沟通,及时体察、修正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实现自我在教学上的完善。总结而言,教学反思是教师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借助于行动研究,持续地对教学实践及其支撑理论进行批判性地省思、检视,及时觉察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积极寻求改善方案,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逐步使主体自身得到完善,成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师的过程。

二、高校教师教学反思的主要障碍

1.大学传统观念的阻遏

自洪堡以来形成的大学传统观念认为,追求高深学问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教师的精神寄托。高深的思想和渊博的专业知识奠定大学学者的地位,支撑学者的身份认同。而在当今科学主义盛行的大环境下,许多教师认为学者必良师,教学非学术,这种窄化的学术观念严重制约了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动力,阻遏了教师研究教学理论和进行教学实践的欲望。虽然美国教育家博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将教学纳入学术的范畴,提出“教学学术”观念,试图调和长期以来人们关于科研和教学关系的争论,但在实践中,这种“教学学术”理念并没有在我国高校中形成普遍的价值认同和价值选择。大学教师往往会选择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能够使自己获得地位和荣誉的专业研究领域,而非教学方面。无论是观念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教学已经被普遍的矮化和边缘化了。

2.高校学术评价制度的偏离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学术评价和奖励机制存在着严重的强调科研、轻视教学的倾向。教师的职业认同和身份肯定主要来自于其学术(不包括教学学术)水平,而学术水平的评定主要是以其发表的论文(主要是专业领域方面的论文)及所拿到的项目的数量和级别来进行认定的。一些学校还制订了严苛的年终科研考评制度,根据教师职称的不同,规定其在一年内所必须完成的论文数量和级别及所应提交的科研进款额度。对于达不到要求的教师,就列为考评不合格。相较于严苛的科研评价,对教学的评价只体现在完成一定课时量和基本教学任务的粗略要求。在笔者曾做过的一个关于“大学教师教学反思状况”的小型调研中,来自全国44所不同类型高校的47位大学教师中,有45位教师认为自己花在科研方面的时间远远大于花在教学方面的时间,给出的理由很具有共性,即科研压力较大,教学压力相对较小,教学反思属于个人行为,学校缺乏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由是,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制度必然导引教师对科研工作趋之若骛,急功近利地写论文、拿项目,教学就被忽略掉了,更别提进行持续、系统的教学反思了。

3.学校场域中教学反思文化的缺失

教学反思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是个人建构和社会建构合力作用的结果。许多研究发现,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对变革的投入,学校文化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管理层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学校的管理制度及其文化表达、学校所营造的交往文化、学校的开放和宽容程度等等都是作用于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因素。同于高等教育领域科研导向的评价机制,在管理者的心目中,科研的权重比总是远远地高于教学,因此无论是在资源的投入、制度的建构还是文化养育方面,教学总是会被忽略的一隅。在我国行政化氛围较浓厚的大学校同里,管理层的价值选择无疑会极大地影响教师群体,进而形成整个学校的文化选择,这是高校普遍缺乏反思文化的深层原因。此外,长期以来在大学中普遍认为教学是教师高度个人化的活动,是极具个性化的文化表达,“独自面对”常常是教师日常的工作状态,许多学校尚未形成鼓励合作、分享的文化氛围,因此,教学反思也缺乏相应的交流平台。

4.教师习性的制约

教师的习性表现为教师作为教师的角色意识、教师掌握教育理论的水平、教师的反思能力、思维中的批判意识等。此外,教师是否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也是影响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最现实因素。即使教师有足够的责任心和角色意识,但是,受科研导向的宰制,大学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及时学习和更新教育理论,教育理论素养的缺失制约着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增长。此外,大学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常常被同定下来,相同的教学内容、相似的教学情境容易使教师产生习惯性思维,习惯性思维一旦产生就很容易被固化下来,当教师在处理教学中的问题时常常会依赖于以往的经验,本能地做出决策和采取行动,因循守旧、视野狭窄、观念僵滞、抱残守缺严重压抑了教师的批判反思意识,影响了教师对于新知识的吸取和新思维的建构,也常常会使教师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无所适从。

三、克服反思障碍的有效途径

1.适度改革高校学术评价制度,提升教学的学术地位

高校的学术评价制度有指挥棒的作用,高教管理部门和高校应该达成共识,从实际出发,适当改革高校现有的科研导向的评价制度,形成合力共同完善对大学的评价和评估机制,平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者的关系,使之趋向合理。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决策层要转变观念,认同教学学术观,在制定评价指标时,教学学术的内涵应该在评价指标体系内有详细的体现,要适当增加教学的权重比,并且对教学的评价应该多元化,如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等。其次,微观操作时,可以根据学校的特点和优势对学校进行不同类型的划分,还可以根据教师的特长将教师分成不同的类型,如科研型、教学型、科研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等,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和教师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要细化、人性化和可操作性,如科研型的学校和教师依然是以科研为主,适度增加对于教学的考核。最后,国家和学校要为教学研究和实践提供制度支撑和足够的财力保障,引导教师从事教学学术活动,奖励教学反思。

2.培育学校场域中的反思文化

首先,管理层应该转变科研本位的观念,重视教学学术,培育反思文化。自上而下创设尊重教学学术、鼓励教学反思的环境,引导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和实践。其次,营造开放、宽松、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鼓励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和合作,养成教师的反思习惯,提高反思能力。管理层可以通过构建教师网络交流平台,定期开设教学交流论坛和会议,将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反思体会集结成册内部出版,鼓励同行教师间定期举办教学反思交流沙龙等形式实现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互动,养成科学的反思思维。最后,根据教育部倡议,设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校长可以直接兼任这个发展中心的主任。通过这个平台做好教师职前、职中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培训工作,定期推介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及好的实践经验,引导、鼓励教师学习、彼此切磋,提高教师的教研、反思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