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幼师本人论文十篇幼师本人论文十篇

幼师本人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25:01

幼师本人论文篇1

(一)坚持“以师为本”的原则,实行规范化、民主化的管理

幼儿园全体教师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参与者。在传统的教师管理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只是在被动的接受管理,常常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束缚,出现反感、厌弃的管理心理也就在所难免了。随着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不仅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而且对管理也提出新的要求,集中体现在要求实现管理的规范性和民主性,要求管理的公开、透明,渴望参与到管理中来。这就需要幼儿园管理者在教师管理制度以及考核评估等的制度上,在保证规范化的同时,也要鼓励教师积极的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使教师能够感受到这种民主的氛围,更加会以主人翁的心态参与到管理中来。

(二)最大程度满足教师的需求,做到以情动人

管理在民主化的同时,也要有人情味。这就要求幼儿园的管理者认真了解每个教师的个性特点、家庭情况,随时掌握教师的心理动态和需求,在教师工作和生活种遇到困难和不如意时,要主动进行开导和关心,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客服这些困难。解决好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事情,比如:工资待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上学等问题,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更好的投入到自我完善和教学中来。

(三)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做到真诚相待

人和人之间的相处难免会有摩擦和冲突,教师之间的相处也不例外。这就要求幼儿园的管理者,积极帮助教师进行心理的疏导,引导他们真正学会包容和体谅,学会进行换位思考,树立积极阳光、乐观向上的心态,把同事视为朋友、亲人,真诚得对待每一位身边同事的。举例说明,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要将幼儿园的老师当成是圆周,自己则是圆心,如果没有了圆周,只有一个圆心是无法画成圆形。由此,园长要尊重并且信任自己的职员,改善态度。定期与幼儿园的老师谈心,采用建设性或征求性的口吻,比如:这件事这样处理是否可以?我们一起研究一下……让幼儿园的老师可以感受到尊重和信任的感觉。对管理方法进行改进,由小事做起,细细推敲。有一次,在组织某活动时,通知内容有一项内容:“要求:所有教职工必须在八点前到XX地方集合。”在发通知之前,领导人员认为这种是命令式的强制性的感觉,于是将“要求:……”改成“温馨揭示:请各位于……”,这样一点小小的改动可以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效果。果然,老师们都觉得这样的做法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所以,多一点点真诚的关怀,多一点点相互的尊重,自然会带来管理效果的改变。

二、结语

幼师本人论文篇2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软件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

1问题的提出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脑游戏进入很多人的生活,因此教育游戏的研究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对于幼儿应不应该玩电脑游戏,怎样设计适合幼儿的电脑游戏,已然成为很多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关心的问题。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问卷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幼儿电脑游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得出了目前幼儿电脑游戏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幼儿教育游戏软件的设计策略,希望对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一点点借鉴。

2研究方法

2.1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是教育传播研究的一种专门方法。文献分析法就是按某一研究课题的需要,对一系列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评述性的说明。

2.2问卷调查法

采用自编问卷,幼儿教师调查问卷由以下部分组成:基本信息、教师对电脑游戏的了解程度、教师对电脑游戏的态度、教师对电脑游戏设计的意见。

3幼儿教育游戏研究的文献分析

由于对于幼儿教育游戏软件还没有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重视,我们输入“幼儿教育游戏软件”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没有检索到相关文献。因此,我们从幼儿传统游戏和教育游戏软件两个角度出发,来探求幼儿教育游戏软件的现状。本研究的样本,从2006年到2011年国内的有代表性的期刊上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中选取,并删除了和本研究无关的文献,得出下面的结论:

3.1研究文献数目不断增加

从2006-2011年,每年的研究文献数量的变化趋势来看,连续5年来,我国关于“幼儿游戏”“教育游戏软件”的研究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这几年幼儿游戏和教育游戏软件相关的优秀硕士论文数量从无到陆续出现,说明我国关于幼儿游戏和教育游戏软件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3.2研究关注点分析

幼儿游戏研究主要探讨传统游戏在幼儿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审美教育、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创新教育等方面的应用,重要作用和价值等。同时通过一些传统游戏的实践活动来探索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教师指导的时机以及介入的方式。幼儿游戏与音乐、英语、语言等结合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总而言之,幼儿游戏研究涉及范围广,数量多,内容充实。这说明幼儿传统游戏在幼儿教育中已经受到普遍关注,而且理论与实践研究都比较成熟。

教育游戏软件的理论研究主要探讨国外教育游戏软件的一些经验,国内教育游戏软件的现状、教育与游戏如何结合、重要作用、设计开发和价值等。实践研究主要是教育游戏在中小学英语、数学、信息技术等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等。总而言之,教育游戏软件研究文献的不断增加,说明教育游戏软件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但当前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为中小学学生,对于教育游戏软件与幼儿教育的结合方面还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分析,传统的幼儿教育游戏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已经非常成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信息化浪潮下,信息技术已经进入到中小学教育,也对幼儿园教学产生了一定影响,那么怎样将传统幼儿游戏成功的经验和范例嫁接到幼儿教育游戏软件开发中,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合理设计应用幼儿教育游戏软件,将会对幼儿园教学带来新的变革。

4幼儿电脑游戏的教师问卷调查分析

本调查的研究对象为江苏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南京市第二幼儿园、南师大幼儿园、金宝宝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87,有效问卷87,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2%。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处理,得出下面的结论:

4.1教师对电脑游戏的了解情况以及认可程度

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发现有93%的幼儿教师对电脑游戏“知道一些”或者“听别的老师说过”,只有2%的教师从来没有听说过电脑游戏。这表明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听说过电脑游戏,但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不多(只有5%),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很少使用”电脑游戏软件教学。被调查者普遍认为电脑游戏会对教学产生帮助,其中认为有很大帮助的占20%,而认为没什么帮助的仅占1%。看来他们对电脑游戏有着较高的认可度。

4.2电脑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使用情况及必要性

对于“你使用过电脑游戏软件进行教学吗?”,只有5%的教师“经常使用”,31%的教师表示“会用一些”,23%的教师“很少使用”,41%的教师表示“基本上不会使用”。

在问到“你认为有必要将电脑游戏应用于幼儿教学?”时,有41%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有54%的教师“无所谓”,只有5%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可见,对于电脑游戏应用于幼儿教学中,大部分幼儿教师都不反对,但是有半数以上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可能他们对电脑游戏优越性还不是很了解,因此,怎样转变这部分教师对幼儿教育游戏软件应用于教学的态度,也是以后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4.3电脑游戏能否激发幼儿的兴趣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有32%的教师认为幼儿对电脑游戏是“都感兴趣”的,有36%的教师认为大部分幼儿对电脑游戏是感兴趣的,可见,大部分教师认为,幼儿对电脑游戏是有兴趣的,那么,电脑游戏吸引幼儿的因素有哪些呢?

4.4电脑游戏吸引幼儿的原因

表1电脑游戏吸引幼儿的原因

从表1可知,“画面生动、音乐动听”是教师认为最能吸引幼儿的电脑游戏因素,其次是“游戏情节有趣”和“游戏的激励和反馈效果好”。这三者都基本是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

4.5教师对电脑游戏应用于幼儿园教学的建议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电脑游戏应该从哪些方面对幼儿进行帮助,教师通常认为电脑游戏对幼儿的帮助应该主要体现在“丰富情感,启发思维”和“激发兴趣,增强动机”方面,当然“获得知识”和“开阔视野”也是教师关注的方面。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幼儿教师要求的教育游戏软件,还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

5研究结论

通过对幼儿电脑游戏的调查分析,结合有关文献内容和我们的研究,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5.1国内幼儿教育游戏理论与实践研究时间短,程度浅

国内幼儿教育游戏理论研究基本是空白,现如今针对幼儿的教育游戏很多都是直接来自国外,缺乏本土化研究,并且很多针对幼儿的电脑游戏都是商业运作,存在很多弊端,以至于家长和幼儿教师都不敢轻易的将电脑游戏应用于幼儿的学习中。国内对学前儿童教育游戏软件开发理论研究基本没有,少量的幼儿教育游戏软件理论研究也是关于,幼儿教育游戏的功能等。传统的幼儿教育游戏理论与实践都比较成熟,教育游戏软件也逐步得到人们的认可,那么怎样借鉴成功的传统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应用到教育游戏软件设计中,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体而言,幼儿电脑游戏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时间很短、程度较浅,该类型游戏的设计与开发尚处起步阶段。

5.2教师对幼儿电脑游戏比较认可,但是却不敢轻易使用

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教师对幼儿游戏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但却不太愿意将电脑游戏应用到幼儿园教学中,他们对电脑游戏还存在很多顾虑,比如,娱乐与知识的结合不容易,电脑游戏不利于教师组织与管理等;因此,如何解决教师的顾虑,使电脑游戏成功的应用于幼儿园教学中,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深入研究。

5.3幼儿电脑游戏软件的设计

目前市面上还没有出现得到大家广泛认可的幼儿电脑游戏软件,这也是阻碍电脑游戏应用于幼儿园教学的重要原因。幼儿电脑游戏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应该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幼儿的心理特征,幼儿的需求,幼儿园教师的需求等。那么究竟应如何设计适合各方需求的电脑游戏软件呢?我们参考桑德拉・L・卡尔弗特在《信息时代的儿童发展》一书中提出的“有效的教育性电视节目和计算机教育软件的特性”,结合我们的调查结果,为幼儿电脑游戏设计提出如下一些策略:

5.3.1知觉突显策略。幼儿电脑游戏软件,应该注重幼儿的心理特征,在动作、音效和视觉效果上多做考虑。

5.3.2语言策略。对于幼儿电脑游戏软件,应该使用幼儿易于理解的语言。

5.3.3反馈策略。来自游戏结果的种种反馈,对幼儿的游戏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幼儿电脑游戏的反馈,应该尽量用一些幼儿熟悉的语言、人物等。例如,“你最棒”等幼儿喜欢的用词。

5.3.4交互策略。由于幼儿的动作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电脑游戏的交互要尽量简单化,便于幼儿操作。

5.3.5重复策略。电脑游戏中应该不断地重复主题和主要信息,便于幼儿的理解。

5.3.6角色扮演策略。游戏不仅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丰富的情境,增强幼儿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在游戏中,角色扮演可以带给学习者更强烈、更真实的感受,让游戏者将自己内在抽象的感受更具体地表现出来。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学习者以一种创新的方式想像自我、控制自我。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会维持着学习者在游戏中的兴趣(prensky,2001)。

5.3.7快乐策略。幼儿电脑游戏软件一个最重要的主题是要令幼儿感到快乐。快乐学习应该被表现为是令人振奋的和有趣的事情,而不是一个令人厌烦的、枯燥无味的苦差事要儿童忍受。因此,在幼儿电脑游戏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寓教于乐”的思想应该贯穿始终。

幼儿教育游戏的研究和实践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还需要教师、专家和游戏设计者等诸多人士共同的努力。希望本文能给正在探求幼儿教育游戏发展的教师和游戏设计者们一点启示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石晋阳,张义兵.关于低龄儿童与电脑游戏的家长调查报告[J].学前教育研究,2005(4).

[2](美)桑德拉.L.卡尔弗特著,傅小兰、严正译.信息时代的儿童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版,第282、322页.

[3]魏婷.教育游戏激励学习动机的因素分析与设计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09(1).

作者简介:

孟晓莉,女,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

幼师本人论文篇3

全书共分十个部分,收录了虞永平教授近十年来发表的六十余篇论文,涉及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幼儿园课程基本问题、教师专业化发展等诸多方面。作者想要通过这几十篇文章,向读者说明其对“幼儿生活、幼儿生命、童年幸福及其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的基本立场”。

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问题上,作者强调“没有质量的受教育机会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也不能真正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普及学前教育,实际上蕴含着不断改善学前教育的条件,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保教质量,不断促进学前儿童有效发展的意义”。

作者把“教育应该促进儿童生命的成长”视作幼儿教育的基本立场。作者把幼儿的生命、生活和教育紧密相连,认为“关注了幼儿的生活,才能真正关注幼儿的生命,让幼儿幸福生活就是让幼儿的生命得到成长。”

关于幼儿园课程,作者的基本立场是“幼儿园课程就是幼儿园能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一切活动。”“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就是创造条件,让幼儿做适宜的事;或者说,让适宜的事在幼儿身上发生。”

对于幼儿教师,作者的基本立场是:“教师队伍的状况决定了课程改革的内容,也决定了最终成效,……忽视广大教师的感受和发展的课程改革是无法真正实现课程发展的。”

这些基本立场为全书奠定了“真诚、务实”的基调。所谓“真诚”,作者不去炫耀辞藻的光鲜和理论的深奥,而是用最诚恳的态度和读者讨论真实的问题。在针对“特长班”“兴趣班”等一些乱象时,作者指出,“学前教育首先应该关注幼儿的需要还是成人的需要,这是学前教育的一个价值立场问题。”“当一个领域里外行在其中呼风唤雨的时候,说明这个领域的科学准则有待提高,这个领域的质量有待提高”。在讨论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上,作者解读了幼儿园教师“童心永在”的双重含义,指出“要让早就在职业生涯中习惯了明了、具体、感性与直观的幼儿教师从生活的宏大背景出发思考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引导我们去思考对幼儿教师提出怎样的要求是合理的,是否关心了幼儿教师的思维方式,采取真正适宜的措施去帮助幼儿教师,而不是不切实际地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管理者,而背弃了其应该首先成为一名好教师的基本要求。

幼师本人论文篇4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幼儿教育事业已经逐渐由传统的重视教育属性过度为以服务性教育为主要特征的学前教育阶段。面对着新形势赋予的时代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创新探索精神发展幼儿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改革,为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探索新举措、寻找新途径,摒弃一切传统教学观念,构建符合当代幼儿教育综合素质发展、提高的人文环境。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当精于本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与总结,逐步提高文学素养,以此提高符合时展要求的思想文化水平。笔者认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水平提高策略应当着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世纪的幼儿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自我进修能力。未来的幼儿教师不但要具备基本的学前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而且还应具备一定基础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并且通过实践向更高层次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跨越。其中包括运用教育科学理论发现和解决幼儿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实施幼儿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总结经验,对其整体素养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以文化素养为基础强化自身能力

目前的幼儿教师,许多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学校这些幼儿教师虽然接受过一些比较先进的专业理论知识。尤其是促进幼教事业发展的基础学科知识,包括心理学、卫生学、教育学等,这些理论知识和音、体、美等知识心急如火相结合,必然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但总体来看,往往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常常导致部分刚毕业的幼师不能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不善于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幼儿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幼儿教学中遇见不同障碍。幼儿教师需要实时调整知识结构,在工作实践中表现为对幼儿的一些提问把握不准,教师常常以模棱两可的态度回答学生的问题,对幼儿错误的回答也不能及时纠正,无法关于基本正确的回答,尤其是涉及天文、地理、生物等专业领域的问题,更无从回答甚至束手无策,满足不了科学教育的需要。有些教师也不善于用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观察幼儿,开展个别教育,也不善于通过观察、测量、记录分析幼儿的发展。注重实施人文环境影响下的评价性教育,对如何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也缺乏研究,方法简单。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家庭、社区、幼儿园三结合的教育功能开展科学教育,不善于创造性应用诱导的方式启发幼儿从小培养科学意识,使幼儿科学教育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幼师本人论文篇5

关键词:幼儿园学习型组织园本管理园本培训园本文化

学习型组织(Learningorganization)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佛睿思特教授于1956年在《企业的新设计》一文中提出,后来他的学生彼德・圣吉在他的观点上经过总结提练于1996年出版的《第五项修炼》中系统地阐述了一种新型的宏观的组织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他提出的五项修炼――圣吉模型是学习型组织的一种典型。幼儿园作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机构,必须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使全体成员处于不断学习和成长之中。幼儿园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组织在幼儿园的体现,是幼儿园谋求自身发展的努力。它并不是一种静态的组织模型,而是一种理念,是把幼儿园构建为学习型组织的动态发展过程。

一、建立人本管理机制,变行政管理为教学领导,给教师赋权

传统幼儿园充斥着制度气息,缺乏文化氛围和人文关怀。监工式的管理体制使教师疲于应付量化指标,无暇思考、学习,缺乏专业成长的土壤。几轮教学生活下来,教师仍然没有成长进步,真正成了教书匠。事实上,教师是有精神追求的,幼儿园应该成为教师的成长土壤,管理者应该加快学习型组织建设,建立人本管理机制,塑造教师的精神长相,让幼儿园成为教师的精神家园。

教学管理是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工作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监督等管理活动。[1]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幼儿园的教学管理遵从“官本位”思想,管理者用行政指令指导教师的教学,将教师作为教学机器,忽视了教学其实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教师教学作为一种生活,其意义基点就是幸福,即教师应该是为了幸福而教,而不应该为其他的目的所禁锢”。[2]教师是建设幼儿园学习型组织的关键,对教师的管理应该真正转移到对教学的领导上来,“去官僚化”和“去行政化”,管理者应当运用教学领导来引领发展,而不是运用传统的行政权力来牵制和管理教师。同时,应该真正给教师赋权,促进教师的成长。教师是连接幼儿园和幼儿的桥梁和纽带,给教师赋权,对幼儿园学习型组织建设大有帮助。首先是赋予教师“否决权”,“教师教学的自由必须表现为否决权,如果在弱的意义上则表现为拒绝权”。[3]幼儿园不能将教师作为指令的执行机器,教师必须有否决其认为不利于教学工作指令的权力。其次是“选择权”,教师在能够否决某种指令的基础上,能够选择有益于教学的事情。最后是“创新权”,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幼儿园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更是一种在创造之上的创新,园领导应该充分相信每一位老师,“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让教师自由、自主地去创新幼儿教学。

二、建立园本培训机制和研修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习型组织建设是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重要途径,幼儿园要逐步形成具有园本特色的园本培训和研修机制。确定园本教研和园本培训的固定时间,“通过举行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评优课、教师教学反思交流会等,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4]让全园教师在学习型组织中通过培训、研修和相互学习,促进专业成长。教学科研是幼儿园不断前进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教师对教育规律的深入探究,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由之路。为把教师培养成有识之士,推进幼儿园学习型组织建设,幼儿园可采取以下三种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同伴互助”活动。

同伴互助,形成教师集体的合作文化,是园本培训和研修的一项重要内容。“所谓同伴互助,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5]互助活动可贯穿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反思和研究的过程中可通过互助活动促进专业成长。同伴互助的参与主体是教师,参与成员不仅包括本园的同事,而且包括跨园的同行,可以是本专业的同行,也可以是跨专业的教师同伴。同伴互助的参与主体还可以吸收教育行政机构的教研员、大学院校的教育专家,使同伴互助得到理论的指导和支撑。参与活动的教师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多个,在互助过程中要求参与主体地位对等,要求参与教师积极地做好反思和对话。在网络化的今天,同伴互助的方式可通过论坛、博客等网络媒体实现。新教师之间可进行互助提升,但是老教师对新教师的帮助尤为重要。新老教师之间“结对子”,老教师对教学新秀实行重点指导,对他们承担的各级研究课、评优课实行全程指导,对他们的成长过程实行跟踪指导。在师傅的“传、帮、带”下,促进新教师的快速成长。

(二)“全员培训”活动。

为了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让所有教师都能“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幼儿园可举办各类讲座,如“成材先成人”、“教师礼仪养成”、“时代呼唤创新人才”等。为了让教师尽快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幼儿园可组织教师参加“计算机培训”、“课件制作”、“电子备课”、“办公自动化”等系列培训。幼儿园要为教师创造外出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分批轮流让教师“走出去”,同时,通过举办研讨会、交流会的形式将外园的同行和专家“请进来”,营造交流学习的良好氛围。幼儿园还可以举办各种比赛活动,如硬笔书法、画画、打字等比赛,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个体培训”活动。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可在幼儿园开设“园本论坛”活动,让骨干教师展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风范。对有教学经验和教学实绩的骨干教师进行“充电”,为他们的进一步成长创造条件。新教师是幼儿园发展的生力军和希望,要特别注重新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引领。通过“同伴互助”、“全员培训”、“个体培训”等活动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生活,园领导要有意识地多给新教师创造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如举办专门针对新教师的培训活动、每周一次的新教师展示课、新教师教学研讨会、新教师教学沙龙等,同时多给新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为新教师的成长创设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园本培训的本质是“在幼儿园中,基于幼儿园,为了幼儿园”,[6]是要改变传统单一的培训形式,适应不断发展的学生实际和不断变化的教育要求。让教师成为反思型、研究型和学习型教师,“反思性教学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7]这是现代教师的职业角色要求。建设幼儿园学习型组织,要求有学习型园长和学习型教师队伍,管理者不仅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而且要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教育理念。

三、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组织学习力

学习型组织理论突出强调“学习”在组织发展中的作用。学习与工作相辅相成,既要强调工作中的反思,将工作学习化,又要把学习看作与工作一样,进行规范、检查、考核,将学习工作化,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将学习、工作“生活化”,防止将教师当作教学的机器,为教师将教学当作一种生活创造条件。除了个人学习外,学习型组织更强调团体和组织的学习。其主要包含三大要素:以信息反馈为基础的组织学习;以反思为基础的组织学习;以共享为基础的组织学习。幼儿园是一个系统的学习共同体,作为领导者的园领导除了变行政领导为教学领导外,还要对组织成员的学习做好及时反馈,总结组织学习的成功经验,指出组织学习存在的问题,指明全体成员进一步学习的方向。反思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教师在组织学习中不断地自我反思,园领导在组织教师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持续地反思管理方式和引领模式,组织成员在持续的反思中提升组织的学习力,最后促进成员的专业成长和幼儿园的良性发展,学习型组织的学习必须以反思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杜威曾言:“共享的经验是人类最大的善”,[8]孤立地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在学习型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对话、交往十分重要。英国文豪萧伯纳说:“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一个思想跟一个思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组织学习在共享、对话、交往中持续和发酵,最后切实地提升幼儿园的组织学习力。现代人处在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改变“一次受教育,终身受用”的陈旧观念,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要培养“即时学习”的理念和习惯,把工作和学习相结合。提升组织学习力,不仅要提升学习知识的能力,而且要提升业务素质和能力。要改变幼儿教师的心智模式,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用开放的心态学习别人的优秀经验,不断反思,做反思型教师,通过集体研讨、合作研究,让更多的幼儿教师参与到园本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挖掘中来,真正形成学习共同体。

四、推进园本文化建设,提升软硬实力

园本特色是园本文化的核心要素,先进的园本文化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有利于幼儿园形成办学特色。同时,幼儿园建设一种民主、开放、合作的园本文化,对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园本文化的重点是由教师教学的开展形成的,组织文化的建设要培养教师将教学当作一种生活的意识。这是幼儿园组织文化建设的追求。同时,要提升园所的软硬环境,“环境变量对个体、团体和幼儿园组织的心理行为起重要作用。改善幼儿园软、硬件环境,就是通过变革幼儿园的技术行为,推动幼儿园组织变革创新和发展”。[9]

提升幼儿园组织软实力,主要是指改变组织成员的精神状态,塑造其精神,将幼儿园塑造为孩子们的“快乐家园”和教师的“精神家园”,让教师为幸福而教。它包括创设良好的幼儿园心理环境,形成良好的园风,建构有特色的园本文化,形成浓厚的学研风气,组织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等。提升幼儿园组织硬实力,是指改善幼儿园的物质条件与外部环境。它包括科学制定幼儿园发展规划,配备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建筑符合教育标准的园舍与活动室,引进并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等。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91.

[2]傅淳华.教师教学的自由特质及其实践表征[J].全球教育展望,2009,(10).

[3]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1.

[4]吴殿更.新课程背景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9,(18).

[5]朱宁波.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同伴互助[J].教育科学,2005,(5).

[6]陈东胜.“学习型学校”的建构策略[J].甘肃教育,2005,(1-2).

[7]刘文军,李臣之.课程研究民族化的基本路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2).

幼师本人论文篇6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专业化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在我国,幼儿园教师的这种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是通过职前培养获得的,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通过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来培养。这就要求各级各类院校以培养专业化幼儿园教师为目标,努力提高在校学生的专业化素质,为学生职后专业化成长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当前,我国在职幼儿园教师的来源主要是中等师范学校,学校生源来自初中,学生文化基础差,在校学习期间不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给职后的教育工作和科研工作带来了严重的障碍,阻碍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因此,对幼儿园教师进行职前培养是当前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我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结构上的变化及培养特色

我国幼儿师范教育由三个层次构成,即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师范院校组成的教育体系,从总体上看,是适应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师资队伍需要的,而这一现状是由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差异大,各地教育状况悬殊的基本事实决定的。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认识到学前教育在整个人生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多数国家都要求幼儿园教师达到本科学历,但同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我国幼儿教师学历仍然偏低,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有三个层次:一是本科层次的;二是专科层次的;三是中等专业层次的。21世纪我国师范教育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高等专科学校逐渐替代了中等师范学校。并且对幼儿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具有中等专业水平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专科层次的幼儿园教师开始替代中专层次的幼儿园教师。而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的工作者不断增加,但是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职业取向往往侧重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幼儿园的管理者、教育行政机构的管理者。这就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重专业理论的学习轻艺体技能学习,即使有一部分学生进入幼儿园工作也会出现某些技能方面不如中专生的尴尬状况。而中等师范学校,一直注重学生艺体技能的培养,但往往是学生的艺术素质水平很高,而专业理论水平偏低,影响了她们日后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因此,在一段时期内,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学历还是会以专科层次教师为主。

当今我国一些幼儿高等专科学校基本是由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升格而成的,这些学校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和优良的设备资源,但是由于长期培养的是中等层次的幼儿园教师,招生对象是初中起点的学生,学生文化素质低,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要求仅局限在艺体素质和能力上,因此,在培养模式上还是注重艺体训练而忽视理论学习的“艺体型”模式。针对这样的状况,高职院校必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有别于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培养道路。

三、高职院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应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师要具有专业理念

专业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它为教师的专业行为提供了理性支点,使得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与非专业人员区别开来。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和教育态度归根到底都潜移默化地受自身专业理念的影响,没有专业理念的更新,教育就难以呈现出焕然一新或有活力的面貌,教育也难以胜任时代与社会的重托。

当前我国的一些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是由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升格而成的,其中很多教师常年以来在中等师范学校任教,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师专业化发展还停留在中等师范学校教师的层次,已具有的观念和意识很难适应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因此,高职教师必须树立高等院校教师应具有的教育理念,也就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树立科学的幼儿观、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师幼观和自我发展观等,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和方法,能围绕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应具有的专业化水平开展教育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从而实现专科层次的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培养目标。

(二)培养目标的定位

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既不能类同于中等幼儿师范教育,又不能向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看齐。其培养目标要从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出发,既要弥补中专和本科在幼儿教师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又要反映高等教育的水平,符合新世纪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所以,对于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的培养,首先,要把学生定位在高等教育上,要具有普通大学生应该具有的道德水平、文化素质、思维方式等,同时又要具有幼儿教师应该具有的专业能力,即既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基础,又具有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能力和技能,为走向教育工作岗位成为集“专家型”和“艺体型”为一体的专业幼儿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专家型”意指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应具有观察、分析、解读幼儿行为的能力;具有科学设计和组织幼儿活动的能力;具有设计和应用教育背景的能力;具有依据教育科学原理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办法的能力;具有教育反思能力;具有从事教育研究的科研能力。“艺体型”指既具作为教育的一般能力和对幼儿实施教育和教养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较强的艺术教育技能。

(三)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影响幼儿高等专科学校发展的瓶颈,因为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自己的教材体系,不是沿用中等师范学校的教材,就是以本科教材简单处理来进行教学,同时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严重影响到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基于上述原因,加强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

1.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特定的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和学习者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由于幼儿高等专科学校是由中等师范学校升格而来的,因此,很多学校在学科内容选择上一是沿用中等学校的学科内容,而内容往往陈旧、简单,体现不了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二是把学前教育本科教材照搬照抄,而本科教材内容的研究性很强,学科内容多,现有高专的教学时数又很难完成学科内容的任务,造成教师讲课时会出现面面俱到,内容缺乏深刻性,学生学习效果差的现象。基于上述情况,我们需要改革教材,为学生提供新型的教材。这些教学内容不是干巴巴的教条,而是包含许多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和大量生动的事例,它们可以吸引学生去阅读、研究。教师应努力探讨包含在儿童的教育和发展中的许多奥秘,使教材体现出专科学校的特色。

2.课程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包括五大类:第一类是公共课,也就是普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开设的课程,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政治理论”“心理学健康”等。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同时,应该增设科普性的“现代科学教育与技术”课程。因为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的大多是高考文科的学生,其往往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很难胜任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科学素质及科学素养的培养。第二类是专业教育理论课程,此类课程的设置由本专业的性质和师范教育的“师范性”所决定,也是课程设置“职业原则”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主要是通过对与幼儿教育相关的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与保健学、学前教育课程论、游戏理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史及教学法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现代幼儿教育思想观念,懂得幼儿“保教”规律,掌握对幼儿进行各种知识的教学和组织幼儿各种活动及管理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教学与科研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及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幼儿教育的能力。这是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时,开设教师口语、书写和电化教育技术课程。教师口语和书写是师范专业学生首要的职业基本技能,作为达标课程开设。电化教育技术是现代技术的产物,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从而有利于以后进行微格教学。加强专业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促进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增强学生从事幼教工作的信念和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第三类是艺术课程类,设置这类课程既是由幼儿教育的任务决定的,又是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旨在使学生获得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开设乐理与视唱、乐器、唱歌、舞蹈、简笔画和手工等课程。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又是有效的教育手段,而且能丰富儿童的生活,活泼课堂的气氛。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一定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泥工、纸工)、演(表演)等艺术表达能力,并擅长其中一、二项,这既有利于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又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第四类是实用课程,设置这类课程,是当前幼儿教育市场发展的需求,主要开设蒙台梭利教学法、瑞吉欧方案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感觉统合训练等,这既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又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同时还能使培养的人才符合市场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准。第五类是实践课程,主要是见习和实习课程,应增加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幼儿、观摩教育活动,以及调查研究、改革实验、社会咨询、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等教育实践机会,使课程既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能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从而为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职前培养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提高在校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扈中平.现代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幼师本人论文篇7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在人们不断追求幼儿教育扩大化的前提下,幼儿教育中的一些小学化倾向和幼儿心理偏向成人化现象引起了家长和学者的关注,这就要求对幼儿教育重新定位,使幼儿教育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育。

二、文献综述

(一)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通俗日常叫法,在专业及学术角度来讲,将三岁之六岁儿童的教育称之为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与一般教育一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

早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外教育学家就已经提出了有关教育要尊重儿童天性的教育观。如:夸美纽斯提出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要求依据人的自然性和自然倾向性来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卢梭的自然教育观,自然教育一方面是指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使身心得到自由发展,另一方面是自然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自然人。福禄培尔进一步论述了教育的发展和适应自然原则,并阐述了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而在中国近代的发展历史中,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等人也对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做出了新的更为全面和专业的见解。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理论体系,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强调以“做”为中心的方法论,以活动性原则、儿童主体性原则、教学法多样性原则、利用活教材原则、积极鼓励原则和教学相长的民主性原则为主的教学原则;陶行知在批判传统教育、吸收改造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探索普及大众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二)天性

天性顾名思义就是自然对人的发展的规定性,也是人身上的自然性,它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则,“它含有一切遗传东西,一切与生俱来的东西,一切人体结构中存在的东西。”人类天性是自然史赋予人类物种的先天倾向性。天性是先在的,教育是后来者。在中国的传统哲学史中,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学说,指出:“人之初,性本善”的理论,提出天赋善性论。孟子虽主张人性善,但他并不认为人的品质就必然是好的,在他看来,先天的人性只是形成美德的生物前提,而非现成的美德。

(三)幼儿教育与天性

教育与天性的关系问题历来是教育学和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外铄论”与“内发论”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影响教育的因素。前者认为人类性格及人性的形成主要是经后天“塑造”而成。与之相反,后者则是强调教育是人类天性的自内而外的一种扩充与生成过程,教育的内在根据在于人的天性。

通过浏览文献和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在现当代社会中对于幼儿教育应顺应、尊重天性的呼吁少之又少,随着社会、国家政府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和人们教育观念的逐渐转变,顺应和尊重儿童天性的幼儿教育逐渐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关注。程秀兰在其论文中提出,快乐幸福、理解尊重、保教关爱、身心健康、生命成长、习惯养成、心智启蒙和适应环境等八个方面基本凸显了幼儿教育的本质特征,但是兴趣班和小学化则偏离了幼儿教育本质,即现当代的幼儿教育依然以教育和升学为重,并没有完全的尊重幼儿的天性;苗曼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天性引领的教育之路承载着幼儿教育的光明前途。幼儿园应成为幼儿天性成长的自然之“园”,游戏之“园”,快乐之“园”;幼儿教育应重在“养性”之道;幼儿认知应坚持“具身认知”的根本原则,不“做”不“学”,不“体”不“认”,体验、体会、体认、体悟应成为幼儿认知的基本路径。王萍在论文中指出:在幼儿园的课程活动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知识、技能的培养,游戏课程未受到重视,有时还受到冲击,幼儿园教育带有小学化倾向。吴宇在论文中指出:幼儿园课程设计陷入自然的失落的困境,幼儿园课程设计成人化、目标化、小学化、非游戏化、非生活化,并提出归于自然的幼儿园课程重建,课程设计要遵从幼儿童性,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三、对策与建议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认为幼儿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天性是文化的根基和尺度,我们必须尊崇天性。儿童的天性被称为童心。刘向东教授在其《儿童精神哲学》中强调,“儿童有自己的精神、哲学、道德和认知,童心是人的根,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是个人不断提升的生长点和根基,也是文明的生长点和根基。”

幼师本人论文篇8

[关键词]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幼儿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139-02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加德纳教授在1983年创立的。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八种不同的基本智能,即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后来又有了存在智能,最后发展成九种智能(Checkley,1997)。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加德纳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观――“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强调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主要在于人与人之间所具有的不同智力组合。[1]我们必须承认并开发各种各样的智力和智力组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都给予充分的理解,并使其得到最好的发展。

有人刻板地认为,在多元智能中只有语言智能与语言的学习密切相关,殊不知在语言的整个掌握和运用的过程中,所有的智能都可以牵扯其中。现在幼儿学习英语并不是单纯地提高其语言文字智能,对于其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等多种智能的发展也是有帮助的。特别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更是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到其中。在英语教学中发展儿童的多元智能,在多元智能的课程模式中提高幼儿的英语成绩。多元智能英语教学模式能增强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多元智能理论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它将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学生智能的开发和培养上,并以开发学生的多种智力潜能为根本目的。将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英语教学相整合,就是将各种智能的核心能力融入到英语课程之中,使幼儿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加强和提高自己的多种智能。

二、英语教学中发展儿童的多元智能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将语言智能列在首位,它是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通过语言智能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但是由于幼儿的直观形象思维,幼儿的英语教育不能像传统的英语教育一样。相反,教师应以儿童为中心,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浸入”在英语课堂之中,充分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因此幼儿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英语教材,精心设计多元化的英语教学过程,让幼儿尽可能多的参与其中,积极主动去学习,从而尽可能多地开发幼儿的多元智能。

(一)给幼儿创设情境,发展幼儿的语言文字智能

语言文字智能指的是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顺利而有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幼儿的口头表达或写作中有效运用文字的语言文字智能是英语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在幼儿英语教学中,首先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营造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使具有语言智力潜能的孩子充分发挥其优势。并灵活运用多媒体、卡片、实物和头饰等辅助教材,使每个孩子都有学习的兴趣。如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大胆发言,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对幼儿在学习中所犯的发音、语法等方面的错误也要耐心地引导,保证每个孩子都敢于开口、乐于表达。此外,要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幼儿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教师可以给幼儿编排“字母宝宝找妈妈”的游戏,让幼儿能够熟练地将英语大小写字母对应起来。还可以师幼角色转换、互相问好、编排话剧等等,让幼儿尽可能地参与进来。

(二)创编各种数字游戏,培养幼儿的逻辑――数学智能

逻辑――数学智能是数学和逻辑推理及科学分析的能力,其核心智能就是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玩“超市购物”的游戏,邀请几个小朋友来当售货员或者收银员,其他的小朋友当顾客。在“shopping”中幼儿既可以学习数与量的对应,又能学会简单的加减法,还会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说出几种简单的蔬菜水果等常见物品的英文名字。这样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智能,又能开发幼儿的逻辑――数学智能,还能培养幼儿的人际智能。

(三)通过绘画、拼图、折纸等游戏培养幼儿的视觉――空间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是准确的感知视觉――空间世界及完成知觉转换的能力,即在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的能力。在英语活动中主要通过观察、绘画、拼图、游戏等形式培养幼儿这种智能。如让幼儿给字母宝宝找房子,或说出字母宝宝像生活中的某个物品,幼儿教师还可以交幼儿折纸来开发他们的这一智能。此外,幼儿英语教师还可以通过幻灯片等多媒体方式将课件展示出来,培养儿童的视觉空间智能。

(四)在角色表演中发展幼儿的肢体――运动智能

肢体――运动智能是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思想及情感的特殊技能,及运用双手制作或改造某些产品的能力。在幼儿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要讲的知识通过歌曲音乐、动作等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游戏表演、戏剧表演等,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从而促进幼儿肢体――运动智能的发展。其实幼儿具有好动性,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所以教师将动作活动穿插在英语课堂中,既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效率,又可以发展幼儿的肢体――运动智能。

(五)运用各种声音、节奏刺激培养幼儿的音乐智能

音乐智能是感受辨别及改编、表达各种音乐形式的能力,其核心就是对声音的敏感力。在英语教学中每个活动都可以穿插音乐进去。如早上课前先让幼儿做拍手游戏,教师讲故事时声音的抑扬顿挫及各种优美的背景音乐等都可以发展幼儿的音乐智能。

(六)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培养幼儿的人际智能

人际智能就是感知并区分他人情绪、意图、动机及情感的能力,即理解他人的能力,核心是留意自己和他人差别的能力。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幼儿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开发幼儿的人际潜能。如幼儿可以在区角游戏中与他人经常沟通合作,探究学习,从而也发展了自身的人际交往智能。

(七)运用多元评价来培养幼儿的自我认知智能

自我认知智能是一种深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能力,即建立准确而真实的自我模式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地运用这一模式的能力。[2]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多鼓励少批评。对幼儿的进步要及时表扬,而对幼儿的错误要注意及时正确地引导和指正,切不可打击幼儿的积极性。在每节课结束后教师要带领幼儿及时进行自我反思,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很好,哪些方面做得不足。

(八)在英语教学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然观察智能

自然观察智能是对事物的分类、辨别、记忆的能力,这种智能本质上是一种依赖于观察力和逻辑分类的智能。[3]幼儿善于观察,乐于模仿,教师在设计英语教学时,教师要将游戏融合进去,引导学生长出“发现的眼睛”,使自然观察智能得到发展。

三、对幼儿园英语教师的要求

幼儿园英语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英语教学,由于幼儿的特殊性,英语教师必须将英语教学设计得形象生动,从而能够培养出幼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多元智能指导下的英语教学的教学设计和准备工作应以利用、开发、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为中心,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弥补不足,充分挖掘内在的潜能。促进幼儿英语与多元智能的“双赢”。因此,在幼儿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具备多元智能的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幼儿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在系统了解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教材的特点,并把这些特点与学生自身的多元智能特点结合起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在此过程中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多元的情境,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多元智能的课程理论重视课程内容的多样性、教学者的有效转化和学习者的正确理解。只要教师能根据每项智能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学生就有可能利用其最擅长的智能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强调给幼儿提供轻松的环境,能够帮助幼儿把自己看作是各种智能的完美混合体。[4]所以教师要营造一种让幼儿感到安全、自由、快乐的环境。例如,给幼儿创设一个有浓厚西方韵味的英语角,并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书、图片教具等摆放在里面,让幼儿“浸入”在这种环境中,听听英语歌,看看图画书。教师经常提问幼儿各种物体的英语名称,这样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文字智能;教师也可以在英语角中引导幼儿相互之间进行简短的交流与对话,如“Hello,howareyou?”“i’mfine,thankyou,andyou”等,这样可以发展幼儿的人际智能;听听英文歌曲可以发展他们的音乐智能等。刚开始的时候幼儿可能会有沉默期,但是随着教师的不断引导与鼓励,幼儿很快就能融入到这种氛围中去。这样,英语教学才会更富成效,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才能全面发展。

(三)开创多个智力领域的评价环境

多元智能理论下的课程模式,对幼儿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不能仅仅局限于幼儿的语言数学智能等领域中,而是要促进幼儿多种智能的全面发展。幼儿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可以按照不同的智力领域来划分活动区,同时将这些活动区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划分为几个层次。这样幼儿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可以帮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域,找到与自己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活动。此外,我们在幼儿教育中还可以在多元智力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并组织有关多种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团体教育活动。[5]如在幼儿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穿插学唱英文歌曲、跳舞、画画及话剧表演等活动,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智能,又能够发展幼儿的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

四、结论

每一个教学活动其实都包含着能够发展幼儿多种智能的素材,只不过每种素材在培养幼儿这九种智能方面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幼儿英语教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时刻坚持以儿童为中心,以整合的理念、九种智能同等重要的理念精心设计整个教学活动。在幼儿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运用多种策略让幼儿尽可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积极大胆地去参与和表现。这样才能使每一个有任何智力潜能优势的幼儿都能得到开发。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每个幼儿在各种智能方面的优缺点后,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既能够促进幼儿的英语学习,也能够有的放矢地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凤江,郑俊乾.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2).

[2]王雅芬.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8).

[3]刘亮辉.3-6岁幼儿多元智能开发[J].教育研究,2008(6).

幼师本人论文篇9

“教育要面向未来”,意味着教育所要造就的是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人才。素质教育所倡导的理念要成为现实,必须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就要重视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这一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取决于幼教师资的质量。为适应师范教育改革和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及素质教育的要求,自1996年开始,我们对本地区幼儿教育的师资状况进行了全面地调查和了解。在广泛搜集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方面的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人员编制了《三年制幼儿教育专科专业培养方案》。1997年我们向省教委申请开办三年制幼儿教育专科专业,1998年开始招生。由于目前国内开设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院校为数不多,缺乏这方面可以借鉴的经验,整个工作还处于探索和总结经验阶段。专业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本文就专业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同仁。

一、专科层次幼儿教育的专业特性

对专业特性的准确认识,是高效、有序地进行专业建设和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的前提。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师范性

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即学生既要具备从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师范教育特有的教育专业知识,接受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师范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学科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融入教育的思想,注重对陶冶年青一代有价值的知识的研究。教育课程的开设在于营造教育研究的氛围,构筑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造就未来的教育家。幼儿教育专业更应体现师范性特点,因为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的素质结构有特殊的要求,幼儿教师除了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艺术教育素养以外,更应具有如何实现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方面的知识,这也是能否成为一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的条件性知识。因此,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是其显著性特征。

(二)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专科的层次性

幼儿教育师资的培养有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以及幼儿师范等多种学历层次。各层次的培养规格存在着区别。《高等教育法》规定:“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专业必备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中等幼儿师范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当代幼儿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幼儿教师”。很明显,对专科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能力的要求上均高于中等幼儿师范教育。专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必须反映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更体现在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方面。

(三)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其专业要求的特殊性

高等师范教育长期以来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主要任务,学校已形成了一整套中学师资的培养模式,幼儿教育专业对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必须从幼儿教育专业的特点出发,认真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二是幼儿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能胜任多学科的教学,尤其是幼儿教育的包班制,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三是幼儿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艺术教育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即能承担一门以上艺术课的教学。因此,培养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不能套用中学师资的培养模式,必须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整和科学的设计。

二、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

我国的幼儿教育师资一直是两级培养体系,一是师范大学的本科层次,二是幼儿师范学校、师范学校附设幼师班的中专层次。前者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对从事幼教工作所需要技能的训练。学生毕业后难以直接到幼教第一线开展工作,大多是到中等师范学校或师范专科学校从事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后者的毕业生到幼儿园工作时,在幼教工作的技能方面显示出了较大的优势,但在理论知识,尤其是教育理论方面却显得极为不足,这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创新和改革意识受到限制,难以适应当今幼儿教育理论多样化、课程模式多元化以及教学手段与方法体系化的改革趋势。很多幼儿园的教师除少数来自幼儿师范学校外,绝大多数是各地中等师范学校、职教中心的幼师班和幼儿师范教育应用型自考班的毕业生。由于办学层次、培养目标及学生来源的限制,各个中专层次培养机构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基础文化课和幼教技能课,而与从事幼教工作相关的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显得不足,大多只开设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和各科教学法等课程,不能使这些“准幼儿教师”们获得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影响他们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及教育质量观等理念的形成,也不利于他们的教育能力和教研能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从事幼教工作的后劲。这种幼教师资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幼儿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既不能类同于中等幼儿师范教育,也不能与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看齐。其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确定要从幼儿园对幼教师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出发,既能弥补中专和本科在幼教师资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又能反映高等教育的水平,符合地方幼儿教育发展对幼儿教师的需求。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既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基础,又具有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为走向教育工作岗位成为集“教育家型”和“技艺型”为一体的专业幼儿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家型”意指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应具有科学设计和组织幼儿活动的能力,依据教育科学原理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办法的能力;“技艺型”指既具有对幼儿实施教育和教养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较强的艺术教育技能。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们认为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科的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城乡幼儿园工作要求和现代幼儿教育发展与改革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幼儿教师和幼儿教育管理工作者。具体规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懂得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践行党和国家教育法规和方针政策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以及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精神;有健美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具有广博的一般文化素养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正确而先进的儿童观与儿童教育观;掌握学前儿童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了解现代教育及幼儿保健、教育、教学和幼儿园管理的一般原理;掌握幼儿教育科研与实践的基本知识,了解现代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具备对幼儿教育现实问题进行调查、诊断、咨询和辅导的基本能力;具备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需的正确组织游戏、唱歌、弹琴、跳舞、绘画、手工制作、口语表达以及进行各类常识小试验等基本技能;初步掌握一门外语,能够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三、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课程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的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它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达到德智体

全面发展,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课程结构是各类课程按一定比例的有机组合,其组成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构建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问题

1.理论教学与技艺训练的问题

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对专家型教师的要求,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表达)能力,以满足幼儿教育自身的特殊要求。因此,理论教学不以单纯地传授知识为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尤其是教育理论课的教学,要在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的过程中,获得教育理念和研究教育的方法,为他们形成教育智慧奠定基础。技艺训练要在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他们的艺术感悟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2.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的问题

幼儿教师是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还要求具有相当丰富的幼儿教育的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既包括了解如何在幼儿园情景中开展教学和保育的知识,也包括个人在选择、适应和改造幼儿园环境方面必备的知识。这些知识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各种不同的教育环境,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支配教育资源。因此,为了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必须克服高师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传授,忽视实践学习的倾向。切实加强职前培养中的教育实践训练,以积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缩短职业适应期。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应该贯穿于师范教育全过程,成为一系列从早期就开始的、经常性的活动。活动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时间须大量增加,形式要多种多样。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问题

适应幼儿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幼儿教师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有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内容,又要有满足职业需要,体现学生自身发展特色的内容。也就是况,要依据当代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整体素质合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要针对学生发展的实际和优势领域进行定向指导和因材施教或施训,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和特长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也为他们自我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基于以上认识,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计划由普通教育课、专业教育课、技能教育课和实践教育课四大部分组成。

1.普通教育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这类课程是体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一方面是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即“两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教学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提高政治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方法论。另一方面从知识、修养和能力等方面入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这既是全面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

2.专业教育课:这类课程的设置由本专业的性质和师范教育的“师范性”所决定,也是课程设置的“职业原则”的要求。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主要是通过对与幼儿教育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游戏理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史及教学法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现代幼儿教育思想观念,懂得幼儿“保教”规律,掌握对幼儿进行各种知识的教学和组织幼儿各种活动及管理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教学与科研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及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幼儿教育的能力。这是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时,开设教师口语、书写和电化教育技术课程。教师口语和书写是师范专业学生首要的职业基本技能,作为达标课程开设。电化教育技术是现代技术的产物,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也有利于以后进行微格教学。通过加强专业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促进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增强学生从事幼教工作的信念和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3.技能教育课:也称为艺术教育课程,设置这类课程既是幼儿教育的任务决定的,又是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旨在使学尘获得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开设乐理与视唱、乐器、唱歌、舞蹈、绘画和手工等课程。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而且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增加活泼愉快的气氛。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泥工、纸工)、演(表演)等艺术表达能力,并擅长其中一、二项,既有利于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超级秘书网

幼师本人论文篇10

【关键词】文化突;文化融合;大学与幼儿园合作;专业合作共同体;文化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12-0018-04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已经成为时代的诉求。由于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的二元分离,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在很大程度上的不衔接,大学与幼儿园长期以来缺乏深度的合作与交流,导致了幼师院校师范生专业准备不足、适应期较长、适应能力较弱等问题,幼儿园教师与大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因此,大学与幼儿园建立专业合作共同体,共同探索促进师范生、幼儿园教师和大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成为当前学前教师教育改革的一种新路向。目前,大学与幼儿园的合作呈上升趋势,合作研究日趋频繁,合作领域不断拓宽,然而,这种合作在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双方合作还处于不成熟状态,活动的开展多流于表面和形式化,等等。究其缘由,是与大学和幼儿园文化的突有关。要想实现大学与幼儿园可持续的深度合作,加速双方的文化融合是必由之路。

一、大学与幼儿园文化突的主要表现

所谓文化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排斥的过程。大学与幼儿园文化突是两者文化之间的对立、排斥、竞争和挑战,它有许多表现,如大学文化与幼儿园文化在性质上的突:相比幼儿园文化的继承性、保守型、封闭性,大学文化更具先进性、多元性、包容性、创新性、开放性;大学文化与幼儿园文化在功能上的突:幼儿园文化偏重于凝聚激励,而大学文化偏重于导向辐射;大学价值观与幼儿园价值观的突:大学共同信仰和守望的基本价值观主要是追求真理、坚守道德、崇尚自由,而幼儿园秉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基本价值观;大学教师文化与幼儿园教师文化的突是双方深度合作的最大障碍。

教师文化表现为教师的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学术水准、职业道德,融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一般而言,大学教师是社会的精英群体,承担着教育者、研究者和社会批判者三种社会角色,并以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履行着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知识创新的社会职能。由大学教师组成的“学者共同体”尊奉真理至上的价值观念,拥有自己的信念,具有共同的使命感,遵守共同的学术规范,并享有学术职业的自由和限度。由此形成了大学教师特有的学术文化。大学教师坚持一种“以学术为业”的生活方式,但他们在追求学术品位时往往会疏忽幼儿园教育实践的需要。“学者”“专家”的角色定位容易使得他们习惯于居高临下地对幼儿园教育、幼儿园教师指手画脚。如果大学教师以这种姿态与幼儿园合作就很难成为真正的合作共同体成员。通常来讲,幼儿园教师关心的往往是“如何执行”“怎样操作”等问题,他们一般并没有多少兴趣与时间去研究教学,反思实践。进一步来讲,大学教师偏重于教育问题的理论探究,在应然状态下如何解决问题。幼儿园教师则关注教育问题是什么、它是如何发生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哪些经验,在实然状态下如何解决问题。大学教师的专业生活更多的是一种自主的专业生活,在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确定、教材的选择方面有更多的自,他们的专业进修也基本上是自主安排进行的,总之,大学教师在时间支配、专业生活的规划与实施方面拥有更多自。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生活则比较有组织性、纪律性。一般幼儿园都有统一的教研、备课制度,采用统一的教材和教学计划,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方面保持着较高程度的一致,“趋同性”是幼儿园教师较为明显的专业生活特点。此外,目前我国主要由大学负责对幼儿园教师开展继续教育,幼儿园教师在选择专业进修的方向与内容方面的自主性较为缺乏。现有的继续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是大学教师的话语方式和学术思维方式令幼儿园教师产生一种疏远感,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对理论的可操作性、对模式及策略等的过度关注又使大学教师感到合作与沟通的十分艰难。

二、文化建构主义对大学与幼儿园文化融合的启迪

面对大学和幼儿园之间的文化突。设法平衡与弥补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以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大学与幼儿园文化融合,指的是大学与幼儿园双方经过文化上的碰撞、对话、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创生出一种能够高效率推动双方合作、高质量促进双方发展、高速度提升双方教师与师范生专业水平的新文化。大学与幼儿园文化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文化兼并和渗透,而是文化的提升和再造,文化间的共生、共创与共荣成为大学与幼儿园文化融合的必然取向。

文化建构主义给大学与幼儿园文化如何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文化建构主义将文化看作是基于共同的或部分共同的意义和解释模式,并认为文化的社会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文化对行为者的角色、行为都产生影响,并通过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进行创建,它依赖于个体和环境的多样性,以及不同文化、环境及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文化建构主义以人与人的互动为基础。着眼于文化的创建和制度化,主要研究组织自我形象的发展变化和互动过程,以及新的组织文化特征。从组织文化的层面来看,组织中的不同群体或成员代表了不同的个体文化,他们对组织文化的理解也不同。任何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理解和吸收不同的文化元素,从而不断丰富自身角色,甚至完成角色的转变,最终形成具有特色的组织文化。

从文化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大学与幼儿园文化突是指拥有不同价值观的教师由于秉持原有的思维方式、工作习惯、沟通方式、教学理念和决策模式等在合作中所产生的突。这些突如果处理不当,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合作成效。大学与幼儿园文化突是合作成效不高的主要原因,而大学与幼儿园文化融合是解决文化突的有效途径,也是影响大学与幼儿园管理绩效、教学质量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文化建构主义认为,大学与幼儿园文化融合是观念、制度、行为和物质等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它通过群体间的互动,改造他人和自身的行为方式、基本信念,塑造出一个新的组织文化。大学与幼儿园文化融合的首要环节是正确认识大学与幼儿园的文化差异,找到构建共同价值观的切入点。

三、文化融合视野下大学与幼儿园专业合作共同体的构建

在文化融合视野下理解大学与幼儿园的合作,就是要实现大学学术文化和幼儿园实践文化

的互动。大学与幼儿园的合作是一种平等、共生的伙伴关系,合作在改变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同时,也实现了教育理论的重新建构。大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只有结成伙伴,平等交流与对话,一起探索幼儿园教育问题,才能不断创造出充满生机的新的教师文化。

大学与幼儿园的伙伴合作,会经历一个由不甚和谐到和谐的渐进过程,进而形成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新型专业合作共同体。这种专业合作共同体不隶属于任何一个行政单位,民主、开放、探索并解决问题是这个共同体的特征。共同体中的成员来自幼儿园、大学,成员之间没有层级,能够实现真正的平等对话,能够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现象、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能够突破成员的经验、背景局限,形成对教育问题多角度、全面的理解,从而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有效地解决问题。来自大学文化的理性思考、探究事物本源的态度以及对教育理想的执著追求,可以感动、引导幼儿园教师;而率直、感性和讲究经验与实际的幼儿园文化也可以感染、启发大学教师。

四、大学与幼儿园专业合作共同体构建的路径选择

大学与幼儿园建立专业合作共同体,一方面要承认双方文化存在差异,客观看待文化突,并积极地将这种差异视为合作的一种资源。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大学在幼儿园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具体而言,大学与幼儿园专业合作共同体构建的路径如下。

1 尊重彼此文化差异

文化融合视野下的大学与幼儿园专业合作共同体遵循了“和而不同、不同而和”的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为对各自原有文化的尊重。尊重是融合的前提,没有尊重,融合就失去了基础。大学与幼儿园都要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以“悬置偏见,宽容异端,增进理解”的立场开展对话。教书育人是大学、幼儿园的共同责任与使命,由于教育对象和性质不同,教师专业关注、专业态度、专业生活方式不同,大学与幼儿园文化的特质也存在差异。大学文化的特质是探究、改革、创新和浓郁的学术氛围。幼儿园文化的特质是引导孩子学习、进步。大学与幼儿园文化的差异成为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和资源。

比如,大学多学科的文化环境,能最大限度地为师范生的个性和心理发展提供支持;大学充满批判、反省、研究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师范生发展批判的思维能力和技能技巧。这样的文化氛围,通常是幼儿园所缺乏的,因此是幼儿园应该学习的。

2 重构大学文化与幼儿园文化

重构大学文化意味着要有效地改变“研究型文化”和“教学型文化”彼此失调的局面。当前,我国大学普遍实行“科层制”的学术管理机制,奉行“不发表学术论著就站不住脚”的信条。这种信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教师指导师范生从事教育实习、见习的积极性以及熟悉、了解、研究、帮助指导幼儿园各方面工作的热情。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有效改善,必然会影响大学与幼儿园建立合作关系。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与大学合作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可以持续、无偿享有大学教师带来的新的教育改革理念及实践指导。倘若这方面的利益得不到满足,幼儿园教师不可能以积极的姿态介入大学与幼儿园的合作。重构大学文化,关键是变革制度文化。例如,可以规定所有的大学教师必须有在幼儿园从事实践指导的经历,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作为教师晋升的重要参照。重构幼儿园文化意味着要促进幼儿园教师由“操作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转变。只有实现角色转变,才能有效地利用大学教师的思想资源。重构幼儿园文化还意味着幼儿园教师要改变对教育理论的不恰当期望,与大学教师建立伙伴关系、协商关系,而不是师生关系。

3 确立共同的实践价值取向

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教育在本质上具有实践性和反思性。学前教师教育更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必须以学前教育一线的实际需求为教师培训的前提,也就是说,幼教人才培养应该由大学、幼儿园共同完成,而不是大学单独完成。大学与幼儿园要寻求双方共同的利益、旨趣和目标,以此为基础发展出共同的价值观和规则体系,并共同维护这种“共生的文化”。这种文化的重心应在于“实践”,而不是“理论”和“学术”,因为实践是两种文化都必须关注的。大学应该具有教育理论研究的“实践取向”,真正体现这样一种观点: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反省的、不确定的、形式复杂的人类活动,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培养实践智慧。大学教师应围绕实践开展研究,并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指导:幼儿园教师则在大学教师的协助下研究、反思教学实践,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师范生培养的实践取向是要从重视知识传授转向对学前教育实践的关注,这种关注包含着回应学前教育实践的需求、结合鲜活的教学情境开展师范生培养、提高师范生的实践岗位适应能力,等等。大学教师、师范生在幼儿园教育现场汲取鲜活的实践智慧,反思大学里的教师教育,改进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从而提升大学教师与师范生的专业水平,实现大学与幼儿园的共赢。

4 加强大学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深度对话交流

重研究轻教学的管理机制使大学教师倾向于进行“纯”理论的学术研究,很多大学教师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学术研究能力,却对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这导致他们在大学课堂上的理论阐述非常空洞,更无以指导幼儿园实践。而过于关注经验与技术,缺乏对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的深刻追问,又使幼儿园教师在自我反思、研究教育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大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非常有必要深度对话交流,共同探讨课程设置、实践指导、评价反思等双方都存在的问题。大学应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从事学前教师教育的教师深入到幼儿园去,关注幼儿园教育实践,同时可以邀请一部分优秀的幼儿园教师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使生动的教学实践经验得以在大学课堂上呈现。同时,大学还应通过为幼儿园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邀请、鼓励幼儿园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广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