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生物总结十篇高中生物总结十篇

高中生物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5:38

高中生物总结篇1

知识有两种,其一是我们自己精通的问题;其二是我们知道在哪里找到关于某问题的知识。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中,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生物知识点1第1、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地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地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5、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即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在F2代中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生物知识点2Dna的复制

一、实验证据——半保留复制

1、材料:大肠杆菌

2、方法:同位素示踪法

二、Dna的复制

1、场所:细胞核

2、时间:细胞分裂间期。

(即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3、基本条件:

①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即亲代Dna的两条链);

②原料:是游离在细胞中的4种脱氧核苷酸;

③能量:由atp提供;

④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4、过程: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形成子代Dna

5、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精确复制的原因:

①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8、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简记:一所、二期、三步、四条件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一、基因的定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条件:①能自我复制;②结构相对稳定;③储存遗传信息;④能够控制性状。

三、Dna分子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生物知识点3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元素:C、H、o、n、p、S、K、Ca、mg

②微量元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

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Dna、R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布: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

染色剂:甲基绿、吡罗红

链数:双链、单链

碱基:atCG、aUCG

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HiV、SaRS病毒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生物知识点41、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④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

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运送

4、水存在形式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结合水(4.5%)

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

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7、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9、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10、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1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1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结构核仁

13、细胞核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染色质两种状态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1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16、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1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18、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高效性

特性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19、atp与aDp相互转化:a—p~p~p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20、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生物知识点5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比较: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细胞质基质

产物:Co2,H2o,能量

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C6H12o62C3H6o3+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过程: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

无氧呼吸

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转化成乳酸能量

2、细胞呼吸应用: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先通气,后密封。先让酵母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3、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

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叶绿素a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叶绿素b(类囊体薄膜)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黄素

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6、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7、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2)aDp+pi+光能atp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8、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9、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10、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1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增殖

12、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

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分裂期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1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

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

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14、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15、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16、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它是一种持久性变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17、细胞分化举例:红细胞与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遗传信息,(同一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

形态、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18、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物

生长发育所需的遗传信息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19、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细胞衰老特征细胞内色素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

高中生物总结篇2

一、复习的指导思想

以传统实验复习方法,结合运用多媒体的大容量和动画效果,进行实验复习教学。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动画优势,通过教师的讲解,结合观察影视动画,进行思考探索,让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知识的发现过程、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实验思维能力。

二、复习的教学内容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在掌握教材实验的基础上,是否具备了实验能力,包括实验材料、对象、方法、安全性等的选择,对实验过程的理解、实验现象的理解、实验数据的处理、简单实验的设计等。因此,我们将实验专题分为五大部分:(一)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二)剖析课本中的经典实验;(三)分析课本中的学生实验;(四)生物实验的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五)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精析、精练。其中生物实验的设计是总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吃透课本,活化知识,夯实基础,而且可以将课本实验中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复习的教学过程和方法

1.精讲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构建学生实验能力的基础。

该部分主要包括基本实验方法及技术;器材及药品的使用;中学实验的分类;中学有关实验的方法体系。我们采取的复习方法主要是精讲。对于每一项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都结合课本中的实验进行举例。如在复习“研磨、过滤技术”时,我们列举了课本中涉及到的实验共有三处:研磨新鲜的肝脏,过滤制得H2o2酶;研磨叶片,过滤得滤液。这样,学生通过对比联系,很容易概括出加快研磨速度的方法,就是加入一定量的Sio2。可见,通过训练学生掌握实验操作基本技能,不仅可以将实验中分散的知识连贯复习,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对于发展学生的实验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奠定了良好的方法基础和思维基础。

2.通过剖析课本经典实验,建立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实验理论。

经典实验是科学家精心思考、巧妙设计、反复实践,经历许多次重复,证明是正确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对经典实验,我们指导学生在理解实验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对实验的选材、条件的控制,对照实验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验证等方面做深入剖析,目的是让学生认识

到科学研究过程的艰辛与曲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略和感悟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思路,如光合作用的探索,酶的发现及本质的新知识,生长素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总结等,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是观察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接着,我们用多媒体动画播放科学实验理论建立需掌握和贯彻的内容,如确定实验变量的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等。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经典实验设计理念,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3.分析课本中的学生实验,提高学生实验知识的迁移能力。

高考生物实验试题,不是课本实验的机械重复和再现,但其实验原理是基于课本实验的,可见,只有掌握课本中的学生实验,才能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新的实验情境中去,才能自如地解决新情境中的实验问题。没有对课本学生实验原理技能的掌握,实验的设计与探究就失去了基石。因此,我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求学生对考试大纲规定的24个实验(包括实习和研究性学习),必须认真复习,全面掌握。

对于该部分内容,我们改变过去传统的边演示边讲解的生物实验复习方法,大量使用多媒体技术。具体操作是:先让学生对课本实验进行预习,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再连续(可以多次)播放多媒体动画,并在每一实验后设计改进题。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直接感性认识,而且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实验内容,提高实验知识的迁移能力。

4.生物实验的设计和实验分析与解释

生物实验设计题能够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所以成为当前高考的热点题型,也是高考生物试题的难点。许多学生往往感觉无从下手,或者在文字表达方面含混不清。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复习生物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将实验设计分为两大类,即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的结果是既定的,唯一的。而探索性实验的结果是不确定的,需要讨论。判断其类型后,再根据实验设计的方法技巧,分组编号

设置对照学生在实验设计时就有章可循,思路清晰,表达自如。

高中生物总结篇3

一、思想道德方面: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本人一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努力地提高自己,通过阅读大量的道德修养书籍,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思想端正,作风正派,服从领导的工作安排,办事认真负责,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创新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教好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踏踏实实,任劳任怨。一年来,本人从不因故请假,迟到,旷工。不怕苦,不怕累,总是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

二、教学工作方面:

作为一名教师,教学工作始终是重中之重,这学期,本人跨头担任高一高二年级的生物教学工作。面对新的教学环境,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学校领导对青年教师展示出了特殊的关爱,组织新老教师结对,以师父带教徒弟的形式,帮助青年教师不断完善日常课堂教学,快速成长。同时不断完善自身在教学中不足,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能力。另外,积极主动与同事交流心得体会,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尽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

三、遵守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高中生物总结篇4

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

2、免疫系统的组成(课本35页图会画)。免疫器官有哪些?有什么作用?免疫细胞包括那些?他们的来自于?t细胞,B细胞产生的部位和成熟的部位分别是?免疫活性物质有哪些?一定是免疫细胞产生的吗?

3、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是?(对内?对外?)。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是?泪液、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几道防线?如何区分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有什么特点?如何区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4、B细胞要增殖分化,一般要受到____和_____的双重刺激。

5、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全过程。(画流程图,图上要包含吞噬细胞作用和二次免疫过程)

6、二次免疫的特点是?二次免疫产生的浆细胞来自于?抗体是如何和合成分泌的?抗体的作用是?

7、唯一一个无识别作用的细胞是?

唯一一个识别能力,但无特异性识别能力的细胞是?

唯一一个可以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既可以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是?

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是。

8、什么是自身免疫病?它是由免疫功能过____引起的?

什么是过敏反应?过敏应的特点是?什么叫过敏原?它是由免疫功能过___引起的?过敏反应实质上是一种异常的体液免疫(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表面)。

9、免疫功能过弱引起的疾病叫做什么病?(举例)HiV和aiDS的中文名字叫什么?

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者恶性肿瘤等疾病,为什么?HiV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什么细胞?将会导致什么后果?艾滋病的传播方式是?

高中生物总结篇5

2013年辽宁省普通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题紧扣《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体现了新课改理念,符合新课标要求,试题突出了对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并注重了实验考查,整个试卷难度适中。

本试卷中共有选择题15道(每小题4分计60分),非选择题4道(40分),合计100分。选择题包含了三个必修模块,非选择题中,考查必修Ⅰ、必修Ⅱ内容各占10分,考查必修Ⅲ内容占20分。

本次考试重点考查了学生对生物学基本事实、核心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的理解;考查了学生对生物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考查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方法做出判断、对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形成自己看法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对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对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

二、教学策略

(一)深入钻研课标,根据学情进行科学定位

笔者借鉴往年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试题,细心推敲对考试内容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逐步体会并认同如下策略:重视教材,狠抓基础;立足中低档,降低重心。做法上采用:快步走,多回头;重点内容,多渗透;重要方法,多强调。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严密的教学和备考计划,强化“备课中的集体意识,教学中的基础意识,备考中的学生意识,训练中的效率意识”。

(二)教学中紧抓基础主干,重视综合联系

高中生物学业水平测试属于水平性考试,主要考查的是课本的基础知识。对课本上一些较偏、较难的知识尽量不展开,课后练习中的“拓展题”,自我检测中的“技能训练”和“思维拓展”,以及课本中大量的“思考与讨论”,针对不同的班级,在选择上要有所不同。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把本章节的知识点讲清、讲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尽量构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形象记忆和理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吸收和掌握知识。关注教材中的“本节聚焦”环节,达到及时巩固上一节课的知识的目的。

在夯实基础、紧抓主干的基础上,重视知识纵横联系。每学完一章,就要全面梳理本章的知识,作系统归纳总结,同时,精选综合性的题目进行适当训练。

三、备考策略

(一)用好《考试说明》,明确考点

《考试说明》列举了各单元的知识内容、要求及核心知识目标,在复习中可以以练代讲,将各考点知识贯穿在练习中。实验部分特别关注新课程中新加进的实验内容,如健那绿、吡罗红、甲基绿、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对选择题部分,以考试说明上的典例、练习为主,每节课布置要完成的练习量,精选习题,适当补充。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在备考内容的顺序方面做一些调整,以学生最能学好、最容易学会的先复习,基本做到每堂课以学生练为主,教师精讲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下;课堂上采用限时训练——对答案——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师点评的模式,通过在课堂上即时做、即时对答案、即时评讲,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掌握得比较牢固。

(二)周密计划,加强模拟训练

备课组在计划时间内完成教学并进入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同时跟上配套的模拟训练。对每套试卷以学生讲为主,对易错题、图表题、文字叙述题反复讲解,规范作答,要求题意理解无误,无错别字,专业术语规范无错。

同时加强备课组活动,仔细研读《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及时了解最新的考试动向,借鉴兄弟学校的备考经验,制定科学的复习备考计划,精确到每节课的复习内容,精确到每课复习的要点,精确到每课作业的内容。及早准备,及时综合复习,加强针对性模拟训练,使整个复习过程有计划、有目标、可控制。

四、对今后教学的几点建议

2013年2月,笔者有幸参加了辽宁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学科的命题工作,在该项工作中了解了有关命题的原则、细则、程序和要求,从中受益匪浅。

笔者依据命题原则和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复习备考学业水平考试提出几点建议。

(一)准确把握考试方向、考试范围和考试的难易程度

生物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是“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三个必修模块的内容。考试内容以“高中生物必修知识内容表”的形式呈现。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由低到高分为“了解”“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其中必修1占33%,必修2占34%,必修3占33%,考试形式为书面笔答(闭卷),考试时间为50分钟,试卷分值为100分。

(二)制定好教学计划

首先,要制定好复习的进度、原则、模式、策略等;其次,要合理设置专题复习,整理相关知识,章节过关,夯实基础,切不可照本宣科、走过场。

(三)注重基础知识的有效落实

在教学内容上,要降低教学难度、紧扣课本、尊重教材、回归基础,均衡复习必修1、2、3全部内容,依据《考试说明》中的《生物知识内容表》,注重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也就是重点关注核心学习目标,注意基础知识的有效落实。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概念的教学,着重让学生正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和适用条件,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中的概念。常用的基本原理关键应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以运用。

(四)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循序渐进,唱响“三部曲”

第一部:纵观全局,也就是明确本章节主要内容以及与前后章节的关系;第二部:细数家珍,也就是依据《考试说明》中的《生物知识内容表》罗列本章节的知识细目;第三部:点面结合,也就是回归教材,把各知识细目与其对应的具体知识内容联系起来。教学中注重将知识图形化、动画化。生物学中的概念抽象,很难理解。但简单的一幅图、一段动画有时就能直观地说明问题。因此,要特别关注书中的简图和示意图。

(五)加强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观察一些自然现象、阅读一些科普杂志以及运用网上的信息资源等多种途径,同时培养学生及时对信息资源进行整理的习惯,并与课堂教学的内容合理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的读图能力差、分析问题能力差及表达能力差等问题。

(六)加强实验教学

教材中增加了许多实验内容,教师必须依据《考试说明》中的《生物知识内容表》,按要求完成教材中规定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同时应尽量创设条件开发和利用其他一些实验教学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

(七)精选试题,适当练习,重视分析和讲评

依据命题原则,教师在筛选试题时,一定把握好试题的难易程度、广度和深度,规范命题、选题,将超纲题、重复题、偏题、难题淘汰出局。认真组织学生测试,认真分析和讲评,切实发挥好考试的检测功能和激励功能。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典型例题的作用,加强针对性训练。筛选典型例题,发挥这些典型例题的作用,是培养和提高能力的最佳途径,也能更明确学业水平测试命题的导向。适当进行几次模拟测试,以提高实战能力。

(八)进行考试技能专项训练

高中生物总结篇6

【关键词】总生物碱;提取;正交试验

[摘要]目的筛选洋金花总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用滴定法测定总生物碱含量,以总生物碱浸膏重和总生物碱含量为指标。结果洋金花总生物碱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使用80%的酸水乙醇,酸水pH值为3,提取3次,使用相当于药材量4倍的溶剂量。结论优选的提取条件效率高,可增加洋金花的利用率。

[关键词]总生物碱;提取;正交试验

extractingtechniqueoftotalalkaloidsfromFlosdaturaoptimizedbyorthogonaldesign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andselecttheoptimalextractingtechniqueoftotalalkaloidsfromFlosdatura.methodstheorthogonaldesignwereused.ResultstheresultsshowedthattheoptimalextractingtechniqueoftotalalkaloidsfromFlosDaturawasthat80percentsulf-alcohol,andpHofsulf-waterwas3,andtheextractingtimewas3,andthevolumeofsolventwas4timesasmuchastheamountofcrudedrug.ConclusionthemethodshashighefficiencyforextractingandincreasedtheavailabilityofFlosdatura.

[Keywords]totalalkaloids;extraction;orthogonaltest

洋金花为茄科植物白曼陀罗(daturametelL)的干燥花,又称为南洋金花。而同科同属植物毛曼陀罗(daturainnoxiamill)的干燥花称北洋金花。前者主产于江苏、福建、广东等地。洋金花具有平喘止咳、镇痛、解痉的功效[1]。洋金花中含生物碱0.3%~0.43%,其中东莨菪碱约占85%,莨菪碱和阿托品共占约15%。游离生物碱类及其盐一般都能溶于乙醇,故选用乙醇作为溶剂[2]。有效利用洋金花药材资源,控制中药制剂质量,本实验以溶剂浓度a、溶剂倍量B、提取次数C、pH值D为考察因素,每个因素设置3个水平,以总生物碱浸膏和总生物碱含量为定量指标,采用正交设计优选酸性乙醇提取条件,为制订科学、经济的洋金花总生物碱制备工艺提供实验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洋金花(产地湖北,生产批号05100101,调出单位北京普生霖药业有限公司)。乙醇、石油醚、氨水、氯仿、硫酸滴定液(0.01mol/L)、甲基红试液、氢氧化钠(0.02mol/L)溶液、烘箱、滴定管(定制)。

1.2实验方法

1.2.1提取条件的选择为了优化提取工艺,根据药材提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考虑乙醇浓度、溶剂倍量、提取次数及pH值4个因素,选择L9(3)4正交表实施实验,见表1表1实验因素和水平把洋金花粉碎过40目筛,称取洋金花粉末10g,共9份,按照正交设计方案,进行L9(3)4正交实验,提取液放置过夜,过滤,合并滤液,回收乙醇,浓缩至干,得浸膏。

1.2.2总生物碱的纯化将上述醇浸膏各加水40ml,加热溶解后并调pH为2~3,过滤,用5ml的石油醚脱脂2次,用氨试液调pH值至10,依次用40ml、30ml、30ml的氯仿萃取3次,回收氯仿得总生物碱浸膏,在烘箱干燥1天,在干燥器冷却15min,称重[1]。结果见表2。表2L9(3)4正交试验表及试验结果

1.2.3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1)样品液的制备:将上面样品的总生物碱浸膏分别用95%乙醇溶解至相当于每1ml含0.4g洋金花,摇匀后精密吸取20ml,水浴蒸干,残留物加中性乙醇5ml。(2)总生物碱的测定[2]:在上述(1)的样品液精密加入硫酸滴定液(0.01mol/L)10ml,水10ml与甲基红试液6滴,用氢氧化钠(0.02mol/L)溶液滴定黄色,以无水乙醇按同样的方法处理作空白,按下式计总生物碱的含量,结果见表2中总生物碱含量。

X%=C(V0-V1)×303×100%/10

C:氢氧化钠滴定液摩尔浓度

Vo:空白消耗氢氧化钠滴定液毫升数

V1:供试品消耗氢氧化钠滴定液毫升数

303:东莨菪碱的分子量

2实验结果及分析

根据以上的实验结果,有2个指标即总生物碱浸膏重和总生物碱含量,这两个指标对洋金花提取工艺评价都很重要,总生物碱得率最高的得分为50以及总生物碱含量最高的得分也为50,求出总得分见表2。总得分=总生物碱浸膏重/0.572×50+总生物碱含量/0.318×50最后按照总得分进行实验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表3方差分析结果注:**:溶剂浓度a因素有显著性

正交设计结果分析:将实验得到的数据用直观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处理,可以看出,影响总生物碱浸膏得率的因素顺序为a>B>D>C,a因素中a2>a3>a1,B因素中B2>B3>B1,C因素中C3>C2>C1,D因素中D2>D1>D3,所以最佳提取工艺为a2B2C3D2,用80%的酸水乙醇,酸水pH值为3,用4倍量的溶剂,提取3次。

为了验证上述结果的准确性,重复提取a2B2C3D2,得总生物碱浸膏平均重为0.602g(RSD=0.92%,n=5),总生物碱的平均含量为0.362%(RSD=1.02%,n=5)。总得分为109.5,实验结果总生物碱浸膏得率和总生物碱的含量明显高于预实验和正交设计优化9个实验号,因此可以证明优化实验具有合理性。

3讨论

经过方差分析,pH值对总得分影响最大这与总生物碱呈碱性,在酸性溶解度要大,最佳pH值为3左右,但当pH值增大到1时,总生物碱的提取率和总得分反而明显减少,这可能是在强酸的作用下,受破坏产生新的成分,这和贾元印等[3]的结果一致。其他3个因素对总得分没有显著影响。

评价指标有两个:总生物碱浸膏重和总生物碱含量。这两个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总生物碱浸膏得率高的,其总生物碱的含量大。

上述最佳工艺经重复实验,总生物碱浸膏重和总生物碱含量的总得分为109.5,比最高得分组高9.5%左右。因此,笔者认为,本实验得到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不仅提高了总生物碱浸膏得率和总生物碱含量,而且节省溶剂用量,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1朱月琴.洋金花总生物碱提取工艺的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1):965-96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219.

3贾元印,谢鸿霞,彭广芳.洋金花生物碱最佳提取酸度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4,19(8):480-482.

高中生物总结篇7

【关键词】饮用水

随着分析技术的进步,人们认识到引起给水管网中细菌的重新生长和繁殖的主要诱因是出厂水中残存的异养细菌生长所需有机营养基质,即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ssimilableorganiccarbon,aoC)、生物可降解有机碳(biodegradableorganiccarbon,BDoC),细菌在管网中生长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1-3〕。要提高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关键要控制有机营养物的量〔4,5〕。为了解饮用水输配管网内的生物稳定性,以便及时准确加以控制,为保障饮用水微生物学水质安全提供可靠的信息,于2004年5月~2005年4月,对北方某市的市区配水管网进行检测采样,检测了总余氯、自由余氯、浊度、pH、水温、细菌总数、aoC、BDoC等指标,并对各指标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水样的采集在北方某市的市区配水管网上选取了6个取样点,取样点包括实验小区管网入口点、沿程点、末梢点及一个高层水箱点(4号点)。其中1、6号点为管网入口点,2、3为管网末梢点,5号点为沿程度,高层水箱总为4号点。管材均为铸铁管,2号点管网较为陈旧,为20世纪50年代铺设;6号点管网较新,为2002年辅设;其他取样点管网为20世纪80~90年代辅设。取样均按照标准方法进行,水样采集后尽快送回实验室进行检验,按照国家标准方法对水样进行测定〔6〕。

12实验仪器及方法采用HaCH46700-001型余氯仪测定总余氯与自由余氯;用温度计在取样现场测定水温;异养菌平板计数(HpC)采用营养琼脂培养基和R2a培养基(R2aagarmedium)进行平板计数〔6〕;按照文献〔7〕方法测定aoC、BDoC,并对其平均值进行作图分析〔7〕。

2结果

21细菌总数变化规律实验中发现,水温对细菌总数测定结果的影响较大,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7674。将2004年5月~2005年4月各监测点的细菌总数取平均值作图,见图1。

图1不同月份各监测点平均细菌总数比较(略)

从图中可见,随各月水温的升高和降低,细菌总数也随之增加和减少,说明水温是影响细菌总数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还可以看出,水温对2,3和5号3个水质相对较差的监测点细菌总数的影响,要大于1号和6号2个管网入口点,与余氯的衰减、浊度的增加,水质有利于细菌生长有关,使得管网沿程和末梢监测点的细菌总数水平较高,水温的升高更有利于其繁殖,经指数增长后,其数量比管网入口点有较明显增高。当水温较低时,水体中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和繁殖较慢,新陈代谢产物较少,所以消毒所需氯量也相应较少,随着水温的升高,细菌和病毒的生长繁殖大大加快,代谢产物增加,相应耗氯量也显著增大。水温还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影响细菌再生长的其他因素,如净水设备运行效率,消毒剂的灭菌效果,消毒剂的扩散,管道腐蚀速率,管网水力运行状况等。

22aoC的相关研究

221aoC水平aoC的实验共获得监测数据132个,范围在20~284μg/L,如按

222aoC与自由余氯的关系将所测各监测点的aoC与相应自由余氯测定结果作散点图。结果显示,aoC与自由余氯间存在弱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1500。分析其原因可能为自由余氯水平较高的6号与1号点细菌总数较少,且菌体受余氯抑制,对aoC的代谢水平较低;自余氯水平较低的2号点细菌总数较高,对aoC的代谢水平也相对较高,使其aoC水平相对较低。

223aoC与细菌总数的关系将各监测点的aoC与相应细菌总数测定结果作散点图。结果显示,aoC与细菌总数间相关关系较差,二者的相关系数r为-00603,即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aoC水平较低的4号点细菌总数却较高,而水质相对较好的1号和6号点aoC的水平却相对较高。

23BDoC的相关研究

231BDoC水平对BDoC的检测共得到数据86个,范围在0027~0757mgC/L以内。Sam等人通过动态模型计算出管网中BDoC低于025mgC/L时能达到水质生物稳定〔9〕。Laurent等人通过SanCHo模型计算出BDoC

232BDoC与自由余氯的关系将各监测点的BDoC与相关自由余氯测定结果作散点图。结果显示,BDoC与自由余氯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332。说明自由余氯较高的监测点BDoC水平相对较低,自由余氯较低的监测点BDoC水平相较高。这与aoC的测定结果相反。

233BDoC与细菌总数的关系将各监测点的BDoC与相应细菌总数测定结果作散点图。结果显示,BDoC与细菌总数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为03033。即细菌总数随BDoC的增加而增加。BDoC代表了水中生物可降解的有机物含量,体现了细菌在管网中再生长的潜力,其含量多则表明可供细菌降解的有机碳源丰富,可支持较多的细菌生长,因此,其与细菌总数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3讨论

总之,对aoC和BDoC与细菌生长关系的认识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缺乏足够的证据和理论依据。该实验管网的测定结果表明,aoC和BDoC的水平均较高,该管网处于生物不稳定性状态。aoC与自由余氯间存呈正相关关系;与细菌总数间无相关关系。BDoC与自由余氯呈负相关关系;与细菌总数呈正相关关系。结果可见,BDoC的测定结果与自由余氯及细菌总数的相关性较好,这也说明对该实验小区的生物稳定性分析应以BDoC为主。同时也说明,要控制管网水中细菌的再繁殖,只控制生物稳定性指标是没有效果的,应将aoC的控制与消毒剂余量的控制和浊度的控制结合起来进行。管网中细菌、aoC和BDoC、自由余氯水平及水力条件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而且不同的管网间差异较大,管网内部物理化学反应和生物化学反应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wadowskyRm,YeeRB.Hotwatersystemsassourcesoflegionellapneumophilainhospitalandnon-hospitalplumbingfixtures[J].applenvirmicrobiol,1982,43:1104-1110.

〔2〕engel,HwB,Berwald,LG.theoccurrenceofmycobacteriumintapwater[J].tubercle,1980,61:21-26.

〔3〕Lechevalliermw,LowryCD,LeeRG.Disinfectionbiofilmsinamodeldistributionsystem[J].Jamwatwksassoc,1990,82:87-99.

〔4〕Goshkoma,minnighHa.Relationshipsbetweenstandardplatecountsandotherparametersinwaterdistributionsystems[J].Jamwatwksassoc,1983,75:568-571.

〔5〕mccoywF,olsonBH.Relationshipamongturbidity,particlecountsandbactreiologicalqualitywithinwaterdistrbutionlines[J].watRes,1986,20:1023-1029.

〔6〕中国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4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276-531.

〔7〕王占生,刘文君.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244-247.

〔8〕余国忠,王根凤,尤小庆.给水管网的细菌生长可能机制与防治对策[J].中国给水排水,2000,16(8):18-20.

高中生物总结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实验教学

总结能力归纳能力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116-01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实验现象以及实验规律,不但有助于巩固学生的记忆,也能促进学生生物知识的自主内化,是提升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然而传统的课堂小结几乎都是教师包办,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随着老师进行简单的知识罗列和回顾。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笔者从生物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身心特征出发,做了一些尝试与思考,现将点滴心得简述如下。

一、寓静于动,在操作中总结

学生实验的过程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对生物知识学习形成具体、鲜活的感性认知。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时,教师可以延续生物实验活动的整体性,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思考边归纳,将静思与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加强对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和实验注意事项的积累,使学生真正理解每一个实验动作或实验数据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如此学生的总结归纳才显得更加生动、详实。

如在教学“显微镜的使用”这一实验内容时,在归纳总结阶段,教师没有机械地组织学生回忆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而是出示了一组问题:①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字;②目镜10×,物镜10×,放大倍数是();③如果物像偏左,你应将标本向()移,才能使物像居中。让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作答,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归纳,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并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细节处理。

二、由繁入简,在图文中总结

总结归纳的内容并非一定要诉诸文字,以图文的形式进行总结,可以让原本繁杂凌乱的生物知识要点变得简单而又生动。在进行图文式的归纳总结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图文注入更丰富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生物知识视野。

如在教学“人体的泌尿系统”这一部分实验后,教师为学生展示了运用Flash制作的课件,用动画的形式让学生形象地再次感知了尿形成的两个过程,即过滤与重吸收,使得原本抽象的生理过程变得具体鲜活起来。在动画的辅助下,学生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真正理解肾小管对营养物质和大部分水有重新吸收的作用、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感受到肾脏的重要性。

三、转曲为直,在洞察中总结

观察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积累实验经验的重要形式,它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引导学生在观察完成对生物实验的归纳总结,加深对实验现象的认知印记,能够更直接、更清晰地把握实验规律。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观察方法,强调重复观察的必要性,让学生学会正确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之间的差别,从而在归纳总结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

如在教学“人体的消化和吸收”这一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内部结构,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的一段猪小肠,指导学生分析猪小肠与人小肠的结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并用小肠内表面拆叠纸模型强化学生的感知。通过观察和领会小肠皱襞的作用,学生认识到小肠不仅是消化食物的重要场所,也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从而对人体消化和吸收有了更加明晰的认知。

四、化腐为奇,在愉悦中总结

与其他教学环节一样,实验后的归纳总结也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传递给学生快乐的学习感受,将会使得原本平淡无奇的环节变得生机盎然。因此,教师要将生物实验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经历与体验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认知倾向,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成功欲,从而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展开归纳总结。

如在教学“种子的萌发”这一实验时,在归纳总结阶段,教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经过精心剪辑的视频片段。视频中展现了种子萌发的整个过程,最后教师将视频定格在破土而出的幼苗上,并展开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用饱满而又深情的语气告诉学生:每当看到这幅画面,老师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你们,因为你们就是这样一颗颗种子,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无论是批评还是教育,都是希望你们能够茁壮成长。这样的总结方式,使得师生之间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回味长久。

高中生物总结篇9

关键词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科学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科学探究能力不仅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因此,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为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目标被列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高考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手段,研究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情况,可以为评价如何可更好地对生物学教学中加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起导向作用提供有益的参考。下面对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11项科学探究能力要求,对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考查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了统计分析。

1研究目的

统计分析江西省2008~2013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及分值,为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

江西省2008~2013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卷的情况:2008~2010年采用的是全国Ⅰ卷,总分值均为72分;2011~2013年采用的是全国新课标卷,总分值均为90分;2008年的试题题型为5道客观题和2道主观题;2009年和2010年均为5道客观题和4道主观题,较2008年增加了2道主观题;2011~2013年均为6道客观题和6道主观题,较2008年增加了1道客观题和4道主观题,较2009年和2010年增加了1道客观题和2道主观题,但考生在6道主观题中,只需解答5道即可,因为新设置了2选1的主观题,只需选做其中的一道即可。各年的试题组成见表1。

3研究方法

将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每道客观题作为一个考点,每道主观题的每个小问作为一个考点,首先逐个分析各考点是否考查到科学探究能力;如有考查,则对照《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列11项科学探究能力表,继续分析所考查的探究能力为哪项或哪几项,并进行记录,统计各项能力的考查频次及分值。

4研究结果与讨论

按照科学探究过程中运用能力的顺序,《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生物学中的科学探究能力细分为11种,见表2。

下面按照上述科学探究能力的顺序,依次统计在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的考查频次及分值如下。

4.1对“客观的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能力的考查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题的统计见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都有考查,考查题型涉及到客观题和主观题,且常结合图表进行考查。

4.2对“确认变量”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确认变量这项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4。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中2009、2011和2012年的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进行了考查,考查题型只涉及主观题,主要考查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的选择。

4.3对“作出假设和预期”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作出假设和预期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5。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2009、2010、2012以及2013年的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进行了考查,客观题和主观题均有考查。试题对该项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对“在某种假设下,如果这么做实验,那么会出现怎样的预期(实验结果)”关系的考查。

4.4对“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6。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对该项探究能力考查得较少。

4.5对“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7。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最近4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中主客观题均有对该项探究能力进行考查,但考查得较少,且一般只考查基本运算方法,统计学方法。

4.6对“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的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8。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考查得较少,只有2009年的一小问和2012年的一小问对其进行了考查,并且分值均为1分。

4.7对“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做必要的反思和修改”能力的考查的统计

2008~2013年江西省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利用证据和逻辑为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探究能力的考查频次、分值以及考查题型的统计见表9。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该项探究能力考查得很少,只有2010年的一小问对其进行了考查,并且分值仅为1分。

5科学探究能力考查的总体趋势

5.16年高考试卷考查的各项能力总分布

2008~2013年江西省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每项探究能力的考查总频次和总分值的统计见表10,从表中可以看出:江西省近6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各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以第1、5项探究能力为主,其次为第4、6、8项探究能力,而对第10、11项能力考查得较少,对2、3、7、9项探究能力没有考查。根据分析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纸笔测验对第1、4、5、6、8项探究能力的考查更加可行,对第2、3、7、9项探究能力无法进行有效的考查;第10和第11项探究能力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不适合在高考中考查较多。

5.2各项能力在6年高考中的总分布

2008~2013年中江西省每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探究能力的考查总频次和总分值统计见表11,从表中可以看出:发现虽然每年各项能力考查总频次时高时低,但每年各项能力考查的总分值基本呈逐年增长趋势,且绝大部分都超过卷面总分的1/3,从一定程度上表明新课程改革以来生物课程越来越注重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6结语

科学探究能力不仅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因而也成为普通高考的重要内容。统计分析江西省2008年至2013年普通高考生物学试题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察频次及分值,结果表明,按频次依次为第1、5、4、8、6、10、11项科学探究能力,按分值依次为第1、5、8、6、4、10、11项科学探究能力。这一结果对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高中生物总结篇10

【关键词】生化药物;多肽和蛋白质;蛋白质类;氨基酸类

生化药物一般是系指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提取的,亦可用生物-化学半合成或用现代生物技术制得的生命基本物质,如氨基酸、多肽、蛋白质、酶、辅酶、多糖、核苷酸、脂和生物胺等[1],为了解2011――2012年我院生化药物应用状况及存在问题,对生化药物的生化药物销售金额占本年度全院药物销售总金额的比率进行排序,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生化药物分析的资料来源于2011――2012我院西药库消耗生化药物销售量及收入为依据,对生化药物使用情况,并进行归类、汇总及合理用药分析。

1.2方法依据《合理用药》(第4版)[2]中生化药物分类方法进行归类,按金额大小进行排序,统计生化药物中各类的用药频度,按出库数量排序生化药物及各类生化药物占本年度总生化药物金额的百分比,结合相对应期间的结果进行分析。按照国家基本药物分类原则将生化药物分为8个亚类:多肽类药物、蛋白类药物、氨基酸类药物、酶类药物、核酸类药物、多糖类药物、脂类药物、生物胺类。统计该院2011――2012年生化药物销售总金额、全院药物销售总金额以及生化药物销售总金额与全院药物销售总金额构成比。

2结果

2.1我院2011――2012年度生化药物的使用情况见表1。

3讨论

生化药物是从生物体分离、纯化所得,可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生化物质[3],其中部分现已通过化学合成或生物技术制备或重组。生化药物的种类很多具有针对性强、毒副作用低、易为人体吸收等特点,深受人们的关注,并且日益受到医药界的重视。

在本次回顾性分析中可以看到,临床生应用比较多的为多肽类和蛋白类,其次是氨基酸类,这三种生化药物在所有生化药物中的使用率占很高比率,2011年高达69.45%,2012年占58.87%,在全院药物的销售总金额中,生化药物也占相当大的比率,2011年为7.23%,2012年为9.19%,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综上所述,生化药物的医院应用比较广泛的药物,加强合理应用可以治愈和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在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肖丽华,郝苏丽,杨化新,宋玉娟.浅谈生化药品检定用标准物质管理[J].中国药事,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