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八下历史的知识点总结十篇八下历史的知识点总结十篇

八下历史的知识点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4:36

八下历史的知识点总结篇1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历史课堂小结八种形式

课堂小结是每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一般用3―5分钟时间,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框架结构,进行学法指导,深化、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可见历史课堂小结是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重要阶段。我结合多媒体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八种历史课堂小结形式。

1.表格式小结

表格式小结就是把所学知识通过一定栏目的设计,运用多媒体展现出课堂教学内容的历史基本知识,体现知识之间逻辑关系的一种形式。表格小结的特点是内容简洁,形式明快,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巩固。表格式小结最好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放映中自定义动画功能,先打出表格栏目,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然后对表格中具体知识点采用一边由学生回答,一边由老师按鼠标的方法,完成表格的填写。这样更能加强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巩固,同时可以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小结中来。

2.知识网络结构式小结

知识网络结构式小结是将本课内容经过归纳整理,形成完整的、系统化的、富于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和脉络。这种小结便于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整体的、系统的把握,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基本知识从几个要素方面加以记忆、理解、掌握。

3.习题训练式小结

习题训练式小结是采用一定数量的填空题,或选择题,或材料题,或回答题,引导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性训练,并积极参加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习题训练式小结所选训练题要紧贴本课内容,具有典型性,能巩固本课所学历史基本知识。填空题所要填的空白一般在10个左右,选择题8个左右,材料题的材料1个或者2个,问题设计一般不超过4个小题,设问要简单。问答题1个,一般问题设计不超过4个,同样,设问要简单。训练时间5分钟,最好采用多媒体幻灯片放映的形式出示题目。

4.数字整理式小结

所谓数字整理式小结就是利用数字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要点。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有时还富有韵味,既能帮助学生记忆和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5.问题探究式小结

课堂小结能对本节教学内容高度概括,面面俱到固然很好,但每节课的课堂小结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囊括进去,有些问题需要在新授课任务完成后,引导学生思考,由学生合作探究完成。问题探究式小结就是授课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精心设计一个典型问题供学生在课堂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或互相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和交流。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高屋建瓴的认识与理解,设计的这一典型问题可以是人们习惯认识上容易偏差的问题,也可以是史学研究中的一些观点,但问题不能很难。问题探究式小结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有利于学生掌握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6.逻辑结构式小结

逻辑结构式小结是粗线条地勾画出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总体框架,并体现出知识点的有机的内在的联系,形成逻辑知识结构系统,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概括这一认知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具体地说就是增强学生历史思维的整体性。逻辑结构式小结能培养学生视觉的记忆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对历史事实的概括能力。

7.比较式小结

比较式小结是把两个性质相近或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包括制度,思想等)多角度地分析对比,找出两者或三者等的相异点或相同点。通过比较能加强对新授知识和已学知识的深刻认识与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历史比较思维能力,逐步掌握历史学习中的比较方法,为探索认识历史问题奠定一定的基础。

8.语言文字式小结

八下历史的知识点总结篇2

(一)本课立意

本课内容上承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下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内容十分重要,过去的讲法主要是讲解两大问题: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这样的设计略显枯燥、乏味,历史课的味道不足,更像是政治课中矛盾论中主次矛盾的分析讲解。其次,深入挖掘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化运动的弊端,这样的设计,和我们今天90后的孩子们距离过于遥远、晦涩,听课如同陷入泥潭之中,思维、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基于此特点,我对本课整体设计思路首先是把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探索这20年,放入中国现代史发展的宏观历史进程中,培养学生用宏观的视野把握历史线索的能力,在具体的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从微观的历史事实中印证这一时代的特色,用模范人物的精神境界重新展现、认识我们的过往,从而铭记历史教训,借鉴经验,重获新生,再次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旗帜。具体可以梳理出这样几个学习内容:“良好的开端”“严重的失误”“探索中调整”“劫难”四部分,从而重新整合课本知识,构架本课线索。并根据本校今年招收的实际生源情况略好于前几届的基础班,加上中考历史成绩记入中考分数,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较好,这对于本课的学习产生了不错的影响。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新教材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就要求我能够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失误,掌握曲折发展过程出现的原因,在困难面前,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史实。了解“”中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与发达国家拉大差距的内容,掌握“”中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把握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轮廓;通过视频、资料等组织历史教学,精心设计问题和活动,以探究、体验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着力体现新课改要求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还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在此过程中积极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铁人”―王进喜是是植根于我们民族的脊梁,通过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来反思我们的历史,使学生们看到在曲折困难面前,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发扬优秀的品质,终于克服困难,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感受榜样人物的伟大人格力量,争做一代代优秀的“铁钉”迷,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中国在探索经济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原因和表现;“”使中国国民经济遭受到的损失及经济复苏回升的原因和表现。

教学难点:客观公正地评价本目知识点所展现的经济建设历程及对当今经济建设的启示。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凤凰卫视策划的大型史诗片《走进60年―人生书写时代:王进喜》中“开发大庆油田”的片段。提出问题:在那个干劲冲天的时代,“铁人”的梦想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梦想是尽快进入共产主义,然后点出:那么,我们怎样实现这个理想?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怎样建设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自然过渡到新课的第一个环节的学习。

(说明:首先以直观的视觉冲击和氛围感染,让学生回到哪个火红的时代。以获得对历史的整体感性认识,感悟时代带给我们的力量和作用,再进行具体知识的讲解过程。这样以来,首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也有利于本课各项目标的完成和实施,主要是体现了本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弘扬了爱国主义热情。)

授课过程:

第一环节:良好的开端:中共

要求同学们阅读课本知识并通过针对性的回答课件上的问题,适当的补充知识点,完成本环节知识点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1.背景:国内背景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补充的知识点为国际背景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美苏争霸,加剧了中国建设的危机感和经济建设的紧迫感。

2.内容:①主要矛盾:通过主要矛盾的分析揭示此问题的实质,分析主要矛盾包含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力因素,归纳实质为: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提问学生回答为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经济建设方针:通过练习册《赢在课堂》本课11题的资料作为补充的知识点,具体归纳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3.意义:提问回答,我总结概括为富有创造性,一次成功的探索。

第二环节:严重的失误:总路线、““和会化运动

通过视频材料及历史资料和图片的观看,要求同学们从课本上总结概括出总路线的内容、“”和化运动的特点,以完备本课知识体系,之后通过提问及本课学思之窗的分析,探究失误的原因和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启示。

1.总路线

①背景:补充知识点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对迅速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强烈要求;许多领导人产生了骄傲情绪,轻视经济建设工作(通过讲解访苏回国后,对经济发展的速度提出的敢英超美目标及历史资料印证),完成此目的学习。

②内容:1958年中共二次会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块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课本内容,强调在课本上加注笔记)

③评价:通过点拨,学生回答,我总结为: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略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2.“”和化运动

创设情境,互动讨论本课教材52页“学思之窗”的土高炉炼钢的材料,思考问题,分析运动的特点和出现的原因及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启示。

特点:观看视频和图片后,学生总结为:大办工业和农业。之后讲解失误出现的原因及

启示:尊重科学及自然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搞好经济建设的保证。

3.结果:1959-1961年经济困难

创设问题情境:““和化运动的结果和原因如何?互动讨论,思考回顾这段历史,一向英明的党中央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失误?(参考答案:①由于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②对国情认识不清;③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④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使部分领导人被胜利冲昏头脑,盲目乐观;⑤长期的革命过程使党和人民习惯开展大规模的集体运动)

第三环节:探索中调整:八字方针

通过背景的介绍,自然过渡到“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重点解释调整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学生思考八字方针的结果并回答。

1.背景:“”和化运动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破坏。

2.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详细讲解:调整为中心环节,主要调整严重失调的经济比例关系,巩固已取得的经济成果,充实一些新发展起来的事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和劳动生产率。)

3.结果:1965年任务完成。

通过图片导入,合作探究十年建设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大庆油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并从中探讨我们今天这一代人应该学习的精神(榜样的力量),来完成本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再现。

第四环节:劫难

首先,通过阅读材料和课本,概括1966-1976年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并分析原因及影响,主要强调“”使我们错失了一次发展的机遇。其次,通过数据材料分析“”十年中两次经济复苏回升的原因。

1.原因:劫难

2.复苏回升

①恢复调整1971

②全面整顿邓小平1975

课堂小结

思考:为什么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入混乱,通过练习册《赢在课堂》本课重难解读二的讲解,分析“左”倾错误长期发展的原因。组织学生讨论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那些成就?那些教训?能得出什么启示?

(说明:在开放性的问题和思考中,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回顾总结,也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并为下一节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铺垫。)

细节部分

1.总结和过渡部分,本课主要讲述了4目知识点3个总结和3个过渡,在讲解的时候应注意自然过渡和总结的完整性及系统性,以强化学生知识点的学习和能力目标的完成。

2.板书部分,以提纲为主要形式,要求同学们把具体知识点在课本上找着,标出重点,提纲记在重点旁边,笔记为本课知识点线索,以完成本课内容整体性和框架性的要求。

3.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主要是完成知识点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依据本校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

①如果情况不理想,学生从材料中归纳总结能力有一定困难,可以视实际情况临时设置台阶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或改为讲授为主。如对“中共”意义:富有创造性,成功的探索的理解。要用讲述法,从背景,内容,实质的层层剖析中,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理解。

②如果情况较好,要在每个教学设计的基础上,适当深入扩展,可再作延伸性思考。如:讲到“中共”的国际背景及总路线提出的背景这一问题时,可以适当扩展内容,讲解苏联经济建设模式及提出要赶超美国的经济建设方针对我国的影响,尽管教材没有这方面的表述也要给学生补充,以加深对当时历史的整体性认识,理解历史,从而感悟历史。

(二)教学手段

本课在讲授的过程中主要采用自制课件及下载的视频短片为教学资料,上课时要求学生认真听课、思考问题。具体在授课过程中的教学手段如下;

第一环节“良好的开端―中共”,以播放视频、通过课件显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理解、归纳体悟。

第二环节“严重的失误”和第四环节“劫难”,通过视频、图片资料和史料等方式,采用各种手段创设历史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中体验历史发展的逻辑。

第三环节“探索中的调整:八字方针”,这一部分以我提问、提示和补充资料为主,争取学生自己总结出方针提出的背景和结果,内容部分由我进行详细的讲解。

四、教学反思

八下历史的知识点总结篇3

高中历史学科不仅难教,难学,也难复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记住了课堂所讲的内容,记住的如何巩固,没有记住的又应该如何记忆,教师应该如何把握复习的节奏,又该怎样讲述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并且起到作用,就成为历史复习的难点所在。从基础知识掌握的角度来说,复习阶段最重要的还是引导学生回到课本中去,将厚课本“读薄”,将知识化繁为简地进行记忆。

一、利用课本目录,建构知识体系

历史的课文目录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的,利用目录进行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在构建起历史知识大纲的同时,实现对历史专题知识的总结与归纳。

以必修一为例,这本书主要是关于全球政治的介绍,全书共八个单元,第一单元是介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及演变,第二单元则介绍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第三单元讲述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第四单元是介绍中国自鸦片战争起至解放战争中人民的反侵略和解放历史,第五单元主要以俄国为例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第六、七两个单元可以统一成是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变革,至第八单元就是总体介绍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可以看到目录的安排是遵循从古至今、从内而外、互相对比的结构,第一、二两单元可以做中外政治制度的对比复习,第三单元则可承接第二单元的民主政治进行复习,即“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这一说法,第四单元的中国反抗战争史则可以与第五单元的俄国社会主义相互联系,第六、七、八则是整个现代社会的政治大背景介绍和对比,尤以中国的改革为主。通过这样相互比较联系的复习,既可轻松地完成知识的回忆,也可快速了解专题的内容,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打破原有格局,对目录进行重新整理,如第一、四、六、七可以串联起来当作是整个中国的政治史,第二、三、五、八则安排成外国政治史,如此一来,线索也会更为清晰明了。

二、联系课本,进行思维发散

高中历史的课本与课本之间也是有密切联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间的互相影响,总结起来也可以成为学生复习的一个脉络。这种将课本拆开的复习方式,可以称作是专题复习。

如从历史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这三本的内容来看,就可以拆分并重新整合为中国古代、中国近代、中国现代、外国古代、外国近现代这几个模块的内容。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必修二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还有必修三的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就可共同构成整个古代中国全面的发展历史.涵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演变发展,这种复习的模块可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点上并进行扩展思考,从一个大的背景出发推断各种现象实际上的联系,最终对整个历史了然于心。

三、细读课文,重新回归课本

完成大体系的结构梳理后,最终还是要回到课本,通过课文的复习对建构起来的框架进行确认和填补。对课文的复习要细致认真,教师可以按照总结大纲的方式进行每一小节的知识整理,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一定的历史规律。对具体单元小结进行知识要点的归纳,一般要注意涵盖以下几个问题: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目的、结果,以及经验教训和影响、作用。这样可以把历史知识点进行系统化,并有效地抓住重点,形成有条理的复习。

八下历史的知识点总结篇4

一、利用好学习小组,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创造条件

把学生按性别、性格、成绩等搭配分成学习小组,每组学生以6―8人为宜,并且安排好组长,便于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先由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再由教师把本节要学的知识分成两到三个自主学习主题,板书到黑板上,每个自主学习主题下面再分述与本学习主题相关的小问题(也可多媒体出示)然后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学习这些问题。对于主题的学习要一一进行,一个主题学完后再进行下一个主题,自主学习能解决的简单、易掌握的问题,由小组中下等学生展示解决或在组内由组长引领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则由组长组织小组交流解决。期间,组长要做好简明的记录,以免展示时条理不清,耽误时间。这样的疑难问题,哪个小组解决了,就给这个小组加分鼓励。如果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加1分的话,这样的问题就加2或3分,每个学生的得分将计入小组总分,周末进行评比,给优胜组发奖状鼓励,给每组得分最多的学生发奖品表扬。这种计分制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形成了人人争优、不甘落后的学习气氛;他们踊跃参与,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看到一个个疑难问题被学生各个击破,老师剩下的只有点拨和收获的喜悦。

二、转变学习方式,注重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最可爱的人》一课结束时,我向学生提问:“抗美援朝战争,中朝两国人民为什么能取得战争的胜利?”结合以前所学的问题“解放战争中,共产党为什么会在短短三年内战胜”总结的方法,学生就从战争性质、指挥官、作战方针政策、作战部队、是否团结、人心向背等几个方面很快就总结出了正确答案,并且记住了类似问题思考的角度,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有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血肉筑长城》一课时,讲到“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了两枚原子弹”,有的学生就问:“为什么向广岛和长崎投掷了原子弹,而不是别的城市?”考虑到本节时间紧、内容多,实际上我也从来没有考虑过为什么会是广岛、长崎而不是别的城市,于是,我把这个问题留到课下分小组自己查找资料解决。后来同学们找到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美国从便于投掷的角度考虑,考虑到伤亡的程度,战后恢复等几个因素,最后选定的是广岛和长崎。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查找资料、总结整理成书面材料并且到课堂上展示给大家的过程,无疑就是大胆质疑、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养成的过程,是综合实践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多方面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多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丰富历史教学手段

历史课程资源很丰富,有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图书资料,校外的有寻访文物古迹、社会调查等,下面我主要从用好身边的历史图册来说起:

历史地图册向学生提供了准确清晰的历史地图,便于学生了解所学史事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提高识图用图能力。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难忘九一八》一课时,我让学生边自主学习边看地图册25页《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亡示意图》,讨论解决“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仅凭书上的文字说明,学生很难理解“九一八事变”和“柳条湖”有什么关系,但是一看地图,就会发现“柳条湖”距“北大营”很近,“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除了便于进攻北大营之外,还有为侵略制造借口”这一事实便不言而喻。从《东北三省沦亡示意图》上,学生也能清晰地看到“日军长驱直入侵占东北的过程和东北军撤退关内的过程”,从而深刻领会到“的不抵抗政策是东北三省迅速沦亡的原因”;“激起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和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培养民族责任感”这一情感目标便在看地图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四、整合教材,与其他教学素材相联系

初中历史八年级多涉及到中国历史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军事等多方面的知识,若能把这些知识放到世界历史的大环境中去思考,许多问题便会觉得“可以理解”。

八下历史的知识点总结篇5

【关键词】初中历史图片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122-01

初中历史本该是一门知识性兼趣味性较强的课程,然而当前的初中历史课堂,很多教师都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境界,而学生则坚守“背多分”的信条,教学走向枯燥无味的死胡同,课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提出“图说天下”的观点,并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何利用图片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一、巧用图片,趣味导入

一堂课有好的导入,就能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迅速专注于课堂。在历史课这样信息容量大的课堂上,通过图片来导入新课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课《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先放渍殴人坐着甚至躺着吸食鸦片的图片,让学生猜猜他们在干什么,思考和讨论这样会造成什么不良的影响和后果,探讨该如何制止和杜绝这样的行为,然后再进行导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为什么当时会出现刚才看到的国人吸食鸦片的场景。这种局面是什么原因直接导致的?给我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当时的政府以及仁人志士对此有哪些相应的行为和举措?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鸦片战争”,通过学习来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众所周知,图画的呈现会更加直观、真切,吸引力也远远大于文字,通过这样一幅幅历史图片或者影视剧中的历史剧照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能够激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迅速进入教学主题。

二、适用图片,辅助讲解

历史图片是历史知识的载体,不仅在导入中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在具体讲课的过程中,也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前文所说,历史图片相较于文字表述更加直观、明了,在具体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图片来辅助知识点的讲解。比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可以先给学生展示《抗日战争示意图》,让学生认真观看示意图,区分和界定“东北、华北、华东、华中以及华南”等大致的区域和范围,然后结合教材中的文字表述,引导学生逐步梳理日军侵华的路线。日军首先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然后制造“一・二八事变”,袭占上海;制造“华北事变”,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总体来看,日军侵略中国的路线可以归结为:从东北到华北,再到华中、华东,最后是华南地区。以历史地图为纲,辅以一定的文字讲解和梳理,就能把日本侵略中国的路线清晰、明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战役(如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等),在讲解这些战役时,教师可以找到相关的图片给学生看,然后口头讲述这些战役中发生的故事以及表现英勇的战士的事迹,最后再及时点拨这些战役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这样的讲解方式不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满堂灌”的枯燥感,同时,图片的展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还原、再现当时的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内容。

三、善用图片,升华讲解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不能为了上课而上课,而要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学生能够从历史学习中获得一定的感悟,学会“以史为鉴”。在历史课堂上,把一定的知识点传授清楚后,还可以结合一定的社会历史实际,适当地升华本节课的内容,其中图片展示是升华讲解的一种方式。比如同样在讲解《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讲完日本侵华的罪行、南京大屠杀、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等内容之后,可以给学生展示两张图片――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跪的场景,让学生思考这两幅图展示了两种怎样的对待历史的态度。同时,可以让学生讨论这两种方式可能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和影响;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们该怎样正确看待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总结:对待历史我们要客观、冷静,要理国,而不应有盲目的民族复仇情绪。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升华整堂课的内容,能给学生一种醍醐灌顶之感,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八下历史的知识点总结篇6

关键词:历史线索 知识迁移 巧记 历史地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共同思考与追求。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怎样教会学生学习知识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了。在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一、教会学生把握历史线索

所谓历史线索,也就是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发生、发展和结局的过程。在教学改革中,为了便于学生把握历史线索,首先应将教材内容,按照知识体系进行结构调整,突出历史发展线索。下而以八年级(上)第一学习主题为例进行说明。这一主题包括四课内容。如果让学生一课一课记忆,既零碎又不清晰,还容易遗忘。实际上这。一专题思路最为明了。按照教材的结构开展学习,势必给学生造成一种杂乱无章的印象。鉴于此,复习时,可打破教材的现有结构,重新调整教材结构如下。

1.依次说出中国近代史上(1840-1919)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说出名称和起止时间):①鸦片战争(1840~1842);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③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2.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分别签订了什么条约?分别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①《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经过这样调整,两条线索都比较清楚了,学生感到比较容易掌握。这种整理线索的方法,一旦教会学生,那么,学生就不会再为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头绪繁多而发愁了。

二、教会学生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学习这个连续的过程中,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形成了知识的迁移。要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也就是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会学生巧记历史知识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对老师所讲的知识感兴趣,或者认为重要,他的注意力就能集中,集中注意力对提高记忆水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知识较之其他知识纷繁复杂,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能力,有以下几个办法:

1.串线记忆法

通过串线,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如初中《中国历史》教材中有关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的内容,教学时,我按时间的先后把它整理为:(1)创办兴中会和同盟会:(2)领导辛亥革命;(3)建立民国,颁布《临时约法》;(4)参与组建和成立革命统一战线;

2.比较记忆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谓比较,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比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作比较,认识到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3.提炼“核心词”记忆法

即认真分析历史事物,从中归纳提炼出或连续或对仗的“核心词”,作为记忆的载体,有事半功倍之效,此法适用范围很广。

如:例1.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可总结为“四提倡,四反对”。

例2.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可总结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

即武汉长江大桥;宝成和鹰厦铁路;康藏、青藏和新藏公路;鞍钢无缝钢管厂、一汽、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机床厂。

四、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

八下历史的知识点总结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和谐课堂;营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1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呆板的初中历史教学已远远适应不了新型的教学目标。如何创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在平等、民主、宽松、活泼的教学情境下乐学、好学,从而促使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主动发展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实现情感的交流融合、建立和谐的课堂氛围是目前历史教学所亟需的。

一、八年级历史内容教学存在的弊端

1.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的特点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的特点是:教师讲的多,学生活动少,教学手段单一,以讲为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忽视对历史的感受。教师主动传道授业,学生被动接受记忆。

2.陈旧的历史课堂评价标准

原有的历史课堂评价是评价教师讲课的水平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主要评价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接受和记忆程度,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情况、交流互动情况、能力培养方面关注不够,致使难以有效地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向符合历史课程基本理念的方向发展。

3.专题性历史教学存在的弊端

新教材历史的知识点系统不够完整,缺乏系统化,专题之间跳跃性太大,过多的强调理论,加深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各模块内容的重复性出现,也使教师的课时安排容易出现问题,现有的教辅资料也不相匹配。

二、创设和谐课堂的措施

1.运用新颖的教学模式,拓展宽广的课堂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总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麻木地听,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与学的过程单调、枯燥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及发散思维的培养。在历史课堂上,教学方法应充分体现多样化、现代化。

(1)充分利用媒体教学设备

恰当地使用录音、录像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历史事件更加直观地得到再现。如教材第八单元第一课的“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通过观看火烧圆明园等纪录片,让学生了解八国联军是如何侵略中国人民,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慨,增强爱国思想,从而加深对这段历史的记忆和认识。实践也证明,运用现代化教学,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同时作用,能使历史知识表象更直观地印入学生脑海,从而使学生获得明确的历史概念和清晰的记忆,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2)开展师生“双边活动”教学

俄国生理学家巴莆洛夫通过反复实验得出这样的理论: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相配合,适宜的外部条件能使条件反射建立者神经系统达到适宜的兴奋度,大脑皮层记忆中枢脑细胞更加活跃,容易形成条件反射。如在情绪愉悦和兴趣度较高时记忆较牢固。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历史课教学方法的灵活范围较其他课宽。如教材第三单元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在讲授楚汉战争这段历史时,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创编一出历史小短剧《萧何月下追韩信》,对涉及的人物分析、演绎。运用这种特殊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最大的兴趣,课堂教学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巧用生动激励言语,激活趣味历史思维

教师有了广博的知识,还不一定能把课上好,还要有丰富的教学语言,能抓住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振奋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都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生活在赞美声中的学生学会了自信,生活在批评声中的学生学会了指责……”马太效应说的其实都是一个道理,如何巧妙地运用课堂激励言语,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精彩生动的课堂语言艺术,其作用不仅引人入胜使学生兴奋不已,而且能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觉了解历史、学习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理解历史、掌握历史知识。

比如,教材第五单元第一课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里面讲到郑成功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郑成功是民族英雄?让学生懂得他赶跑荷兰殖民者,使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郑成功收复了台湾以后自立为王,建立郑氏政权,又导致了国家的分裂。所以,清军进入台湾,灭郑氏政权,是顺应国家统一的潮流,从这点上看是历史的进步,从而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

3.发挥教学艺术特色,创设探索情境问题

(1)创设情境

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欲望,使学生自然地产生各种疑问,产生探索答案的渴望。如教材第六单元第一课“连通世界的新航路”,教师可以先展示《马可波罗游记》的画面,学生通过观看,情不自禁地发问,如此的贪欲会带来哪些后果呢?于是师生共同进入新课。

(2)学法指导

给学生一定的学法指导,慢慢地学生自己会产生疑问:秦始皇为什么统一?秦是如何统一的?你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学生理出这一历史事件的发展,并沿着这一线索去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

4.组织特色比赛活动,创造灵活课堂教学

初中学生好奇心很强,教学中可采用组织各种比赛,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会竞争,因为竞争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充分展现自身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自觉地克服某些不良性格特征,可增强学习兴趣,注意向竞争对手学习,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课堂竞赛可以以一节课的内容作为竞赛的问题,(下转第15页)(上接第12页)也可以把一章(单元)的内容作为竞赛的内容,再把学生分组,用轮流答或者抢答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知识与能力掌握的程度。教师可以根据教室里现成的组别,可以先逐个提问问题让各组轮流答,答对了加1分,答错不给分,然后再通过抢答方式让各组进行抢答,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竞赛之后,教师还要及时对知识点进行订正说明,做好归纳总结,使学生明确知识的要点难点,从而全面准确地掌握知识。

在上复习课时,课堂教学往往比较沉静,教师可以编一堂趣味性的竞赛教学设计,如在复习朝代顺序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来做朝代接龙:

明西汉三国清西晋南北朝元秦东汉东晋隋唐五代十国宋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5.营造任务学习氛围,促进主动学习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任务型学习氛围,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教学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针对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难问题,合理安排好每个教学步骤,处理好每个教学内容,让学生有紧迫感,集中精力来听课。教师应把整个教学过程转变成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促进学生的学,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学会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教师还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把课堂的主角让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怎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的学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轴心。同时形成师生合作的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充满生气的、和谐的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才智,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在每堂课结束小结时,可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如要上教材第八单元第三课的“文化教育革新”,在讲“维新变法运动”可以进行这样的小结:鸦片战争,中国战败,震醒了国人,中国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从林则徐、魏源到洋务派,再到康梁维新派,此起彼伏,然而其结局要么无果而终,要么遭受失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如果你们置身于19世纪末的中国,你们会思考些什么、会做些什么?下节课,我们就探究这些问题,请大家预习下节课的内容。这样设置悬念的结果,会激发学生自主探求问题的答案。上一节课的结尾成为下一节课的开头,使学习过程循序渐进,良性发展。

三、创设和谐课堂的注意点

1.严肃课堂纪律风

当今社会的学生在家里都被视为掌上明珠,打不得,骂不得,虽然我们需要尊重学生个性,但我们不能一味地牵强学生,纵容学生,作为教师必须把握“度”,让学生明白师生之间还有一定的差别,在课堂中,学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严格遵守课堂秩序,这样才能顺利地实施和谐课堂教学。

2.慎用课堂表扬语

在课堂中,对于学生在期间的表现,教师的表扬要客观、公正,符合实际,假如,教师的评语夸大其词,容易对学生造成伤害,因为现在的学生都比较敏感,如果觉得原本表现不是很好,而教师过度的表扬,反而会觉得是在挖苦、嘲笑他们。

四、结束语

总之,21世纪学生的知识构成,以及他们对知识的获取渠道都是多元的、立体的。所以,教师在设计学习氛围时也应适应他们的个性特点,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形成和谐的历史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使历史课真正成为开放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乐园,从而为新课程实施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刘晓明.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2]李志厚.新课程教学策略[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八下历史的知识点总结篇8

一、大胆增删质疑

教材的编写、校对大多是一些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完成的,他们固然是教育教学方面的行家里手,但是由于一些原因,他们中的许多人很难获得教学前线的第一手资料。因此,他们的劳动成果中难免存在些许与现实生活和学生需要等相出入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本着新课改的理念和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生活的宗旨,对手上的教材进行科学必要的修改和增删。如对北师大版八(上)第二课“劫难中的抗争”,《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赔款割地,增开汉口、南京、天津等地为通商口岸”中的“割地”,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即九龙司地方一区,也就是香港的一部分。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教师还可以借助历史挂图,让学生认识到:1842年《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岛;在学习完八(上)第三课《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再次出示这张示意图,同时补充新界被强租的时间1898年,以及国际租借惯例99年之说,再联系香港回归的时间1997年,让学生分析总结近代以来香港步步沦丧的过程、原因、认识,以及今天香港顺利回归的原因、认识。这里关于香港内容的必要补充,收到了多重难得的效果:借助示意图,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识图、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能力;使学生对香港的来龙去脉有了整体的认识;增强了学生对“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成功的外交是以强大的国力为后盾的”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产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等情感。以学生对香港的浓厚兴趣,作这番补充、拓宽、延伸,激活了课堂,增强了效果。

二、勤于加工整合

我认为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具体表现为,每册教材基本呈现某一个时期的历史,每册教材按照时间顺序包括三到五个单元,每一单元都有一个学习主题,即单元标题;每一课都有一个学习主题,即课题;每一课下有二到三个分主题,即条目名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科学的精神、课改的理念和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和重新组合,尤其是对于单元内容较多的学习主题更有必要加工重组。如:北师大版七(下)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下设八节文化课,如果教师不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整合,很有可能学生在学到第六、七、八三课时,就已经忘了本单元的主题或前面几课是什么内容了。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知识结构图的形式呈现单元甚至每一课的学习知识。如:第五课“和同为一家”,副课题是“唐朝的民族关系”,包括唐朝与突厥的关系、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唐朝和南诏的关系。其中,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是学习重点,设计知识结构图时要尽量详细、具体。教师如上述使用教材,就能使历史知识条理化、结构化,有利于学生发现历史线索,探寻历史规律,增强理性思维,从而杜绝肢体的零散和枯燥的铺叙。

三、深挖情感素材

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现实服务,即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使人内心情感发生变化,从而以史为鉴,自觉调节自己的言行。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之前,首先要通读教材,进而深入挖掘每一教学内容的情感素材:那些能激起学生内心共鸣、产生情感火花的内容。如在教学七(下)第二十三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政策”时,教师可以借用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素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海军远洋护航,联想到早在600多年前的郑和远航的壮举,钦佩、自豪油然而生――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

四、创设学习情境

八下历史的知识点总结篇9

[关键词]历史剧教学历史课堂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有些现状令人堪忧:由于认为历史是副科,所以学生不加以重视,而一些老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只是在课上划出重点,然后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只注重结论的灌输而忽视结论的生成,造成学生对历史知识似懂非懂,对知识点的记忆也是生吞活剥,这样学生很快就丧失了对历史的兴趣,使得历史课堂缺乏活力和生机。

新课改《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构建具有以下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其一是凸现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其二是凸现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其三是凸现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其四是凸现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

基于以上的状况和要求,我在教学中就尝试着历史剧教学,以表演激发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所谓历史剧教学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或协助学生表演,创设一定情景,用简单的情节再现历史知识点或升华知识点的一种课堂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独特的戏剧小品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最近的三年教学中开始了历史剧教学的尝试,表演形式归纳为以下两种:

(1)情景模拟

有些影视作品、小品中的某些片段与所讲的历史知识点联系紧密,能更好的说明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我就会安排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时,我认为本课主要讲了十一届山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社会生活(吃穿住行等方面)的变化,由此联想到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这个小品恰恰反映了这个主题。于是我安排学生模拟表演了其中的片段“拔羊毛织毛衣”“唯一的家用电器手电筒”“住上二层小楼”“出外旅游”,这几个片段正是贫困生活与富裕生活的对比写照。课堂上,两位学生表演得形象生动,幽默诙谐,特别是那位女同学塑造的老太太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虽然只是模拟表演,不及小品演员演得专业,但让观看的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和现场感,赢得了在座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笑声,效果很好。

(2)创新演绎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历史事件和历史场景是没有明确记载或者没有记载的。这就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想象,创新的空间。

在学习九年级下册《二战后的美国经济》一课时,我们知道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呈现三个特点,即二战后到五六十年代的飞速发展,七八十年代的美元危机,八九十年代的高速增长。针对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我搜集了三个材料,安排学生演绎出来,依据材料,又有创新。最能反映美国经济五六十年代特点的便是1969年7月21日17分40秒的美国“阿波罗号”首次登月成功。我让一学生扮演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这位学生自己设计表演在太空中的动作,我又安排另一位学生充满激情的旁白:“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讲只是一小步,而对整个人类却是一次飞跃。”两位学生的精彩演绎博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七十年代的美元危机”这一目的教学中,我搜集到这样一个材料:美元贬值,连要饭的也拒收美元。我将这一材料改变成一个短小的剧目,学生依据情节又丰富了人物的语言,令表演幽默风趣,巧妙反映了美元的身价大跌,在座师生笑成一片。“八九十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无疑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我安排了“记者采访比尔盖茨”短剧,通过学生的创新演绎,我们知道了盖茨的创业历程,感受了世界首富的个人魅力和高尚品格,而且对学生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通过三个历史短剧的表演展示二战后美国经济三个阶段的特点,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让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犹新

八下历史的知识点总结篇10

[关键词]历史教学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165-01

“乐教乐学”是我在师生共同学习中经常运用的方法。首先乐教是指教师在备课、讲课当中能够有愉快的心情和思想,在没有其他思想包袱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完全尽心尽力地投入到教学当中去,才能够把自己的所学所知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乐学是指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如好的教学方法,技能技巧的培养和一些简单易懂的实验,使学生在快乐之中把重点、难点轻松愉快地掌握,把未知变为已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潜移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在快乐之中动脑、动口、动手,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够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发生变化的重要阶段,由于学生处于这样的重要时期,在教学中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在快乐之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问卷调查,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精心设计、引人入胜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从一开始上课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需要教师精心备课,既要充分备教材又要充分备学生。教师在快乐之中备课,在快乐之中上课,才能把自己的快乐带给学生,如果教师没有精心备课,在备课中没有考虑怎样才能使学生快乐,那么你能有多少快乐带给学生呢?有教育专家发现学生的集中注意力大约在25分钟左右,再加上学生正处于未成熟阶段,这就需要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在瞬间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设计的情景如果能够与学生的思想火花在瞬间碰撞,与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产生震撼,就能起到引人入胜、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难忘九一八》时,播放《松花江上》歌曲,一曲凄楚的《松花江上》,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这首《松花江上》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每年的9月18日,我国东北的重要城市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这是为什么呢?历史上这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通过播放歌曲和一连串的提问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思考当中去,特别是歌曲的最后几句“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学生的思想随音乐进入了教学当中,这时候有的学生已经情不自禁地问九一八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样学生就带着疑问的情绪进入学习当中了。

二、课堂教学中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

“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拓展型人才。利用发散思维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在讲八年级上《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课时,教师总结历史上中日战争的时间,大约每100年要进行一次。教师:如果中日要再一次交战你认为中国能胜利吗?如果能胜利在什么地方?使我没想到的是这两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最后我总结了一下,有十几种说法,并且学生马上形成了几种明显的观点,瞬时辩论起来,教师做总结。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和飞跃,对问题也有深度的理解和认识。

三、运用历史资料,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一些学生中有人认为历史课是副课,是小科,考试所占比例小,其实这都是错误的观点,历史课是一门有血有肉,内容丰富,同时趣味性又很强的学科。它包括当时的时间和地点,在一定条件下人物的动态和事件的发展,因此,它是有情节有过程的,是有善恶是非和喜怒哀乐的。历史本身就含有构成故事的各种因素,教师如果照本宣科,那历史课就成为枯燥无味的课堂,如在讲八年级上《血肉筑长城》一课时,讲到抗日战争胜利时,给学生讲述两位美军航空员空投原子弹后的回忆录的故事,以及原子弹爆炸后放射性物质对日本造成的严重后果,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从而轻松地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

四、搞好课外活动,提高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