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历史考试总结十篇历史考试总结十篇

历史考试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3:57

历史考试总结篇1

今年高考历史试卷的结构比往年更趋合理。一是为加强学科能力考查,适当地减少了新高考试卷的题量,即由去年的53个题目减为43个题目,同时适当调整了选择题的分值。这一调整,有利于提高试题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有效性,使试卷长度和试题赋分更加合理。

表1:1994年与1993年新高考历史试卷结构之比较

(附图{图})

表2:1994年与1993年新高考历史试卷知识分布之比较

(附图{图})

二是注意保持各部分知识内容考查稳定的比例,加强对中学教学重点内容和与大学教学相关知识的考查,尤其突出了对诸史实的内在联系和历史发展基本规律的考查,适当提高了试题的理论层次。这在多选题和问答题里表现得比较明显。今年试卷中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试题,无论新、老高考均达到试卷总分的1/3左右。这些试题的突出特点,就是在中学课本里找不到现成答案,而要求考生必须根据已有知识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判断和阐述。强调对历史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考查,是高考性质所决定的。它符合高考命题改革的基本要求。三是试卷的难度得到合理控制,试题的区分度和测试信度比较理想。从全国范围的数千份抽样试卷的统计分析看,新、老高考的难度信度、标准差等各项指标都达到了较为理想的程度。在不断加强能力考查力度的同时有效地控制试卷难度以利于中学历史教学今年的命题取得了不少经验。

今年历史试卷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方面又取得新的突破。历史命题在继承和发扬近三年命题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各种题型的考查功能,把能力考查的层次和力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主要表现为:一、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试题在试卷所占分数比重由去年的1/2左右提高到2/3左右。其中,着重考查对历史概念和历史材料理解水平和能力的试题占试卷总分的20%以上,着重考查分析综合能力的试题约占试卷总分的20%,着重考查归纳、比较和判断能力的试题约占试卷总分的15%,着重考查概括和评价能力的试题约占试卷总分的15%。这表明,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已经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占据主导和绝对优势的地位。二、选择题考查学科比重以及思维层次都有较大提高。其中多选题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比重已达80%,如新高考的第21,23,24,25,26,27,29,30题等。这些试题的备选答案不再局限于中学教材的直接表述,而是根据考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设计出新的结论和提供新的信息,以考查考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三、材料解析题的命题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其考查材料辨析能力的广度和深度较前有所延伸。新、老高考的材料解析题均适当增加了材料的信息量并尽量避免阅读障碍,加强了对历史材料阅读理解、分析鉴别和运用史料所给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在命题技巧方面,试题所设计的问题尽可能全部从材料自身引出,从而克服了考生无须阅读材料就可凭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正确回答问题的可能性,较好地体现了材料解析题重在考查材料辨析能力的特性;在能力考查的策略上,注意使每道试题中若干问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思路,尽可能全面地考查历史学科能力;在考查材料辨析能力的广度方面,历史材料进一步向选择题和问答题等题型延伸。四、问答题考查能力的思路进一步开拓,在层次上又有新的突破。试题及其参考答案进一步摆脱中学教科书的束缚,对知识的考查进一步合理淡化,对考生依据已有历史知识和唯物史观独立地分析、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要求。这在新老高考的6个问答题里都有明显体现。譬如在新高考45分的问答题中,只有第42题第一问“19世纪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这4分是要求直接回答课本知识的,而其余的问题则大都要求考生按照唯物史观和依据某些史实经过思辩而加以说明、证明和阐述。

今年历史试卷在考查学科德育功能、体现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性方面,在继承和发扬前几年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也做了不少新的探索。绝大多数试题在考查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自然而又深刻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尤其是社会发展规律教育的内容,把历史感与现实感有机地结合起来。

但是,按照标准化考试的要求,今年历史试卷、试题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之处。譬如,某些题型如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的能力考查功能尚需进一步挖掘,试卷中题型的比例还不太适应日益加强的能力考查的需要;个别题目主要是问答题在理论上对考生的要求同目前中学教学的实际水平相比拔得偏高。从各地反映的情况看,当前影响历史科考试质量的最突出问题,是阅卷的评分者信度偏低。各地专家和中学教师呼吁各省招生部门应加强阅卷工作的管理,加强阅卷队伍的建设,改革阅卷评分工作,以保证高考命题改革的顺利进行。

历史考试总结篇2

关键词:历史“小高考”动力源提高过关率

作为奋斗在一线的历史教师,我经过三年的摸索、实践、总结,认为提高历史“小高考”过关率的动力源在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有哪些呢·如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呢·我总结以下两点,以供分享借鉴。

一、考试说明

深入研究近几年的考试说明,着重明确变化的、新增的考点,同时注意层次上的高低。复习时加以强调,设置相应的题目进行巩固。比如2012年历史考试说明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增加了“理解分封制,了解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两个考点,复习时可以通过以两个步骤来巩固。

1.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

理解分封制

(1)对象:王室子弟、功臣、先代贵族。

(2)诸侯的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3)诸侯的义务: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

(4)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根据考点等级要求设置习题进行巩固

“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如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D.三公九卿制度

二、历年学业水平测试真题

一线历史教师应认真研究历年真题,做好以下工作:

通过研究历年考题,分析各大题的题型,归纳实用的答题技巧,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1.选择题

考查学生对知识记忆的准确性和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它的出题范围很广,历史年代、事件、历史人物、战争、著作、科技成就、名词术语、历史地图、文物插图等都可以编成选择题进行考查。这就要求考生要踏实、牢固、全面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问题的能力。这是做好选择题的基础和前提。在具备这些前提条件之后,再辅之以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真正答好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分为最佳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因果型选择题、比较型选择题、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技巧如下:

2.判断题

判断题是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的三大题型之一,在试卷中所占比重为10%。虽然这部分内容在试卷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但学生模棱两可,失分现象比较严重。2007~2011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的判断题按错误类型进行归类:张冠李戴型、用词不当型、时空错乱型、概念模糊型、颠倒黑白型、因果倒置型。

张冠李戴型:

例1.(2011·江苏·31)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名存实亡,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例2.(2007·江苏·33)1917年11月(俄历10月),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被,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

例3.(2010·江苏·32)先后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等文章,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思想。

解析: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俄国二月革命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思想的是《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

3.主观题

主观题的关键是强化回答的准确性。我们要关注6年来非选择题依然没有考过的历史内容,这些区域往往是主观题考查的重点。如2012年江苏历史考试的第36题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王朝的政策相关,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史;第37题考查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解放史,这两道主观材料题的考查就填补了5年来这两块区域历史知识点没有考查的空白。如,历史必修二2007-2011年一直没有出大主观题的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4课、“中国土地制度与农业发展”主题)、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9、10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2、13课,邓小平南巡讲话20周年)、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0、21课)。历史必修三2007~2011年一直没有出大主观题的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学习西方”主题)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部分内容。

三、总结小高考试卷题目命制规律,复习时加以关注

下面结合2012年历史小高考试卷规律以供2013年高二历史小高考复习关注。近几年江苏历史小高考历史命题内容的取向大致相似,基本是按照考试说明的内容比例分布的。2012年历史小高考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分值分布从题型来看:客观题70分,主观题30分。

从教材来看分值分布:必修一、二占有的分值要高于必修三,见下表:

历史考试总结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试卷;评改

初中历史学科内容丰富,其中包含了诸多历史人物、事件以及时代变迁等,因此该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大量记忆,这就使学生在记忆过程中出现内容混淆等状况,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掌握技巧,在背诵的基础上多了解一些课外知识,从而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结果。然而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手段,主要的目的是将教与学相统一,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试卷批改和讲评的手段,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提供重要依据。

一、历史试卷讲评分析

考试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在试卷中具体的情况,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以后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评改试卷中,不应该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要通过考试,针对其中的问题做好记录,找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非单纯地评分。历史试卷在讲评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在知识掌握以及概念理解方面,知识迁移以及应用能力方面暴露出此问题。教师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讲评,做好查漏补缺工作,最终的目的是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淡化考试成绩,重视试卷中反馈的问题,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在试卷讲评中,具体做到:①让学生交换评卷。通过别人试卷中出现的问题看自己试卷中是否也存在,试卷的书写是否规范等。学生常常忽略的问题要重点分析。这种交换评卷角色的方式,让学生以评卷员的身份从试卷中发现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②了解出题的意图以及采分点。教师在历史试卷讲评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到出题的目的,明确各个采分点。对知识进行标注给分,这样学生明白知识的掌握层次,以便在下一次考试回答中,不失去分数。③做好批注评分和签名。为了提高批卷的客观性,提高试卷的讲评效果。因此在批卷过程中要在试卷上注明批卷人。批注并评出分数,提高评卷质量,这也是一种评卷的负责态度。

二、对评卷结果要予以肯定和表扬

在历史试卷评卷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评卷结果进行查阅,重新把关之后,再做最后的分数确定。针对在批卷过程中对批注比较认真以及批卷比较合理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并且在上课的前几分钟,要当堂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有助于在以后的评卷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外针对在评卷过程中发现的不合理现象,教师同样要重视,及时进行谈话等,对相关学生进行指导。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先总结原因,再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并指出问题,进一步强化历史学习的知识点及正确解题的思路,提高历史答题的技巧和要点,提高以后的学习效果,使得以后的评卷更加合理。

三、特别纠正

针对个别学生在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指导和引导,以正确的解题思路来提高试卷成绩。历史考试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使得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了解不同的题型。有目的性地帮助不同学生分析试卷问题,找出失分的原因。针对学生在试卷中反映出的情况,从基础知识、解题技巧上进行分析并查漏补缺,针对不同的原因,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和讲评。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比较试卷效果的过程中,总结原因,然后站在教师的角度分析。最终达到强化知识点以及掌握正确解题思路的效果,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明确答题要点。学生通过历史试卷来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丰富历史内涵,了解更多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初中历史试卷在评卷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阐述了在评卷完成之后如何进行讲评等工作,针对学生在试卷中反映的问题进行探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历史考试成绩,丰富其历史知识的目的。通过考试,学生了解了自身掌握历史知识的情况,另外还可以从试卷中反映的问题,为以后答题提供更多的技巧。在评卷过程中针对试卷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予以及时的改正,做好查漏补缺工作,最终的目的是让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方法,让学生提高答题能力和历史学习效果。教师要淡化考试成绩,了解考试的真正目的,让学生提高历史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余秀兰,吴云生,于学忠,夏燕.影视作品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3).

历史考试总结篇4

一、历史试卷讲评课的重要性

试卷讲评课是指学生在完成考试之后,教师对试卷进行解剖、分析、点评,以达到帮助学生发现学科知识不足,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解题能力,掌握学习规律的教学活动。试卷讲评课上得好与坏,效率高与低,从某种意义上说,直接制约着学生最后阶段历史成绩的提高与否。可以说,高质量的讲评课不但是“矫正补偿”,更是提高学生应试技能与素质的重要方法。进入总复习后期,尤其是省质量检测后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高度重视对试卷讲评课的利用。

二、历史试卷讲评课应突出“五讲”

历史试卷讲评课区别于其他课型的本质特征在于一个“讲”字。一是讲清试卷命题意图。教师讲评前要对试卷进行认真分析,分析试卷考查了哪些历史事实和学科能力,从而找出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使学生养成分析命题意图的习惯,解决学生中长期存在的审题能力差的问题。二是讲清答题误区。讲评时,教师要选择有代表性的试题及学生的典型错误,由表及里,追根溯源地加以剖析,使每个出错失分的学生,都能从较深层次上找出自己失误的原因,明确自己的主要缺陷和今后复习的方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搞好复习。三是讲清解题思路方法。试题讲评时一定要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讲思路即讲试题题型的特点和解题的思路,要引导学生思考试题考查哪些知识点和这些知识点的哪些层面;讲方法即讲基本解题方法和技巧;讲规律即分类讲解。对某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进行概括性的总结,总结出解题规律,规范解题格式,真正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四是讲清考点宽度深度。教师在处理该问题时必须注意两个重要内容:首先要拓展讲评课的宽度,根据考试知识点间的联系,进行举一反三,拓宽思维,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知识网,使历史知识体系更完整。其次要加深讲评的深度,通过多层、深层的分析,使学生未曾复习到或未曾掌握的知识掌握到位。对于能力要求较高的则重点强调,让学生真正提高。因此,教师必须把知识面的拓宽、学生能力的加强作为试卷讲评的主要目的,作为教学的主攻方向,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五是讲清答题规范格式。首先答案要做到“两化”,即要点化、系统化。其次语言要做到“两化”,即简单化、专业化。同时书写要做到“三化”,即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

三、历史试卷讲评课应牢记“五原则”

1.及时性原则。考试后试卷要及时批改,及时分析统计,及时讲评,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记忆犹新”,取得更好的查漏补缺和深化复习的效果。

2.集中性原则。一是试卷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性错误的典型问题,教师应认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针对导致错误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详细讲评。二是试卷中出现的具有创新性的题型,教师应对该题型的特点、丰富的内涵和命题者的意图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以拓宽学生的解题视野,提高应考的能力。

3.延伸性原则。教师在讲评过程中,必须结合具体问题进行补充、联系、启发思考,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学生尚未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查漏补缺;同时注意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升华,以崭新的面貌展示给学生。

4.合作性原则。讲评课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应给学生自主表达自己思考结果的机会。有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可以加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学生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体验,提高了讲评课的效益。

5.鼓励性原则。高三的学生对考试是比较重视的,每一次考试心理负担都较重。在试卷讲评时,不可忽视各类学生的心理状态,要用好激励手段。讲评中对成绩好、进步快的学生适度表扬,对个别难题处理到位的学生要予以肯定,对考试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要和他们一起寻找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帮助他们找出正确的解答思路、方法,坚定他们的学习信心。

参考文献

历史考试总结篇5

一、恰当取舍,保留主干

即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专题复习涉及的基础知识进行恰当取舍,保留主干知识。历史专题复习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古今中外历史或是同一类型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比较,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现象的立体认识,并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题复习课《美国史》的教学中,笔者主要围绕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美国历史对世界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等角度进行归纳总结。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学生对复习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美国史》的专题复习教学中,笔者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板块。

1.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多角度构建专题史的知识体系。在《美国史》的专题复习中,首先由学生分组讨论,大致总结出《美国史》的复习可以分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建立巩固”、“科技革命”、“世界格局的演变与发展”等若干个专题,每一专题下又包含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比如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建立巩固”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主要有“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罗斯福新政”等,从而帮助学生强化专题意识,尤其要注意大专题下的小专题。其次,按照时间顺序,总结归纳美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影响。例如: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19世纪的南北战争、第二次科技革命,二战前后(20世纪)的罗斯福新政、第三次科技革命等。

2.分组合作,交流展示。首先,笔者从教材中精选了几幅代表美国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图片进行展示,图片中有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华盛顿、林肯、罗斯福、杜鲁门、科索沃战争等。各小组根据所学知识总结交流图片中的人物、事件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贡献或重大影响,要求每个学生都把本组的交流结果写下来,然后派小组代表选择其中的一幅图片在全班进行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总结更准确全面,让学生在交流中自己整合相关知识,同时也达到了复习基础知识的目的。

3.提高阅读和理解重要史料的能力。阅读和理解史料是历史中考考查的能力之一,在平时的复习中,很多学生认为对教材史料的复习是一种“炒冷饭”,兴趣不大,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连书本都懒得翻。在《美国史》的教学复习中,笔者将教材中与美国史有关的图片、文字等重要史料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多媒体上展示的史料进行知识抢答,说出史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让学生动起来,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去的目的。

4.分析探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历史专题复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复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现象,透过历史表象认识历史本质及以史为鉴的能力。在本堂课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概括美国历史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美国的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进一步提升对美国史的认识。

5.将历史问题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将历史问题与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是中考的重要特点,同时也是让学生保持新鲜感、提高复习课关注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美国史的复习绕不开中美关系这一重大热点问题,在这节课当中,笔者通过一个短片向学生简单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然后让学生讨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你认为应如何发展中美关系?”“在问题上,美国的一些政客为何频频发声,纵容日本?”等问题。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保持了较高的关注度。

通过以上板块的复习,既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合作探究,开拓了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复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基本达到了笔者设计这堂课的预期目的,复习效果也比较明显。

三、精选试题,巩固训练

历史考试总结篇6

   一、今年高考历史试卷试题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今年全国普通高考政治试题的设计,符合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公布的95年《历史科考试说明》的各项要求;继续沿着有利于高校选拔有学习潜能的新生和有利于提高中学教学质量的目标前进,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以稳为主、实行微调

   全卷题型不变,中外历史比分结构不变,题量不变,试卷高度仍维持在94年水平。

   题型比分略有调整,如填空题由94年的15分减为95年的10分,多选题小题比分不变,仍为每小题3分,增加2个题,由94年的30分增加36分,题量由94年的10题增为12个题。这样,95年的第Ⅰ卷(即选择题卷)就由94年的60分增为95年的66分,第Ⅱ卷(非选择题卷)填空题由94年的7个题减为95年的5个题,分值共10分。材料解析题题量比分不变,问答题题量(3个)不变,比分减少一分。这样调整后第Ⅲ卷总分为84分,比94年少6分。但两卷总分66分+84分仍为150分。保持在94年总分水平。

   2.三方覆盖、突出能力

   今年的历史试题,在考查重要历史知识,重视学科知识内部联系,总结基本规律的同时,注重了三个方面的覆盖。①教材章节知识的覆盖。据初步统计中外历史共覆盖教材章节约占51%,比94年覆盖率略高。②教材中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块知识的覆盖分别为105分、28.5分、16分,文化部分考分略低于94年,但仍比93年高8分。③能力覆盖。今年大量试题不仅考查了记忆能力,还较多地考查了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尤其是考了综合,分析、评价方面的能力。今年各题型中考查思维能力分值为97分,比94年试题能力分增长16分。以选择题为突出。今年的选择题已由最初的考查再认再现的内容扩大到了考查理解、分析、综合、评价的内容。如单项选择题10个题中高档(即较难题)就有3个,只有20——30%的考生能答出。多项选择题12个小题中就有8个是高档题,其中第30题只有16.96%的考生答对。这些较难的题也多为考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试题,其特点是干扰项有效迷惑性大,较能反映出学生在掌握知识中的典型错误,有较好的区分度,从而提高了考试的有效程度。填空题也有能力要求,如识图填图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考查历史知识与题干内容的内在联系和严密的逻辑关系。材料解析题与问答题也多角度地考查了学科能力。

   3.渗透德育、思想领先

   今年试题注意渗透德育,体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等思想教育。问答题第43题更具有明显的时代感,要求考生能明确认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现代史上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是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纪念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胜利50周年,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4.四个渗透,浓郁的大文科特色

   今年试题还明显地反映出高校要求选拔具有潜能的、优秀的新生的强烈趋势,表现在试题突现了四个方面的渗透。①史地渗透。如选择第二题,“下列战役中,战场地理位置最南的是a、牧野之战B、垓下之战C、巨鹿之战D、官渡之战(答案是B)。考生首先必须先弄清上述四个古战场的古今地名对照,所属省份,方位,再进行比较,才能找出谁属最南的战场。②文史渗透。如材料解析题第39题,要求把试题引用的一段有关继昌隆缫丝厂建成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开拓业务的重要情况的史料进行概括提炼。这7分的题其实变象在考查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③政史渗透。有些历史题需要用政治课范围内学过的知识来综合解决。如问答题第42题,中国近现代史(下册)教材中散见的内容,作为答案材料并不多,但政治课却讲了不少。考生只要注意发挥知识迁移能力,恰当地用政治历史学过的内容,综合作答,就可获得理想的成绩。④题型渗透。今年的填空题中巧妙地移植了识图填图题型。如填空第33题提供了一幅教材中未曾出现过的示意地图,先列出三个参照地名与江河名,及一个地区手工业特产内容,要求考生根据图示方位判断地区名称,进一步回答两个地区手工业特产,主要考了迁移知识能力。又如今年的选择题中就出现了五个材料选择题,题干供阅读文学就有154个字,此阅读判断就要花费学生不少时间。

   二、今年的历史试题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导向作用

   今年的历史题在考查历史学科能力方面迈开了更坚实的一步,在题型改造,充分发挥各题型功能方面,今年的试题是有创新之处的,一方面是让作为客观题的选择题增大思维能力考查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让主观题中的问答题在考查各项能力及基本观点的同时,重视考生的基本历史知识的考查。今年的三个问答题就比去年多了24个知识点,需要考生答出重要的基础知识增多。这就启示我们,在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既要狠抓基础知识,又要淡化单纯记忆知识,努力加强对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各项能力的培养,这样才有助于解决层次比较高的能力要求。所以,必须强调在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重视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必须以新考纲中九条能力要求为蓝本,注意能力要求的层次性和逻辑性,对照九条能力要求与各个离考题型的对应特点,注意操作,经常训练。针对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经常注意指导学生把知识学活,既要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也要注意知识的纵向连贯性,对知识的地理空间位置也不能忽略,尽量避免生吞活剥,孤立地死记硬背历史知识。

历史考试总结篇7

前言

历史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历史的学习不但可以了解人类的过往活动,更会对人类进步和发展规律形成科学地认知。新时期在社会和文化进步的大背景下,人们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历史教师为了适应发展的趋势对中学历史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持续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并形成了一些有益的成果,我们应该对这些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就加以总结,通过对历史教材的丰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考试方式的转变等途径和方法,全面探索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策略,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提供基础和保障。

1丰富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中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必须有赖于对历史教学兴趣的提高,中学历史课程和中学历史教材内容虽然经过数次较大的变更和丰富,但是仍然显得内容不丰富、背景交代不详细,一些问题展开不透彻,这会导致中学生对中学历史教学内容存在着兴趣、需要不能满足的实际问题。因此,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应该从教学内容的丰富上下功夫,要将学生广泛的兴趣和浩瀚的历史知识结合起来,丰富中学历史的课堂和教学内容,建立他们学习历史的意愿,从主观上和认识上培养他们接纳中学历史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心理定向。

2创新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集中于课堂灌输、挂图展示,这拉大了中学历史教学和中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单调、枯燥的教学环境中无法建立对历史的强烈兴趣和主动学习愿望,使中学历史教学沦为彻底的“填鸭式”教学。通过教学方法的转变可以变换师生的角色,营造易于沟通的氛围,形成学生主动接纳和学习历史的基础。例如:在“日本战败投降”的教学中让学生展开对日本投降的原因展开研讨,并针对当前时事进行组间交流和辩论,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形成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又例如:在讲述“波士顿倾茶事件”中,教师以“考试”的方式给学生一个压力,在提出考试的过程中必须购买教师专门提供的昂贵的答卷纸,当全班都付钱购买答卷纸后,学生自己阅读“波士顿倾茶事件”的教材相关内容,这时学生对历史的相关内容将会有一个比较准确和切身的理解,也就能够更好地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3改革历史课程的考试方式

传统历史课程考试采用同一的闭卷方式,而且答案固定、同一,这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掌握,也会影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影响,还会影响学生对历史考试的态度,应该在较短的时间内改革历史课程的考试方式,这是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难点和重点。历史试题着重考查学生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有一道题要求学生根据北魏时期的文物资料,说明当时的民族关系。课本上讲过北魏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我们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文物资料,并解释、说明,然后得出北魏时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结论。这种考试方法训练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及解释和说明历史的能力。学生觉得这样的考试灵活,不用死记硬背,能考出真正的水平。考试改革的又一尝试,是今年6月的初二历史期末考试。教师根据学生负担过重和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实际情况,出了两份程度不同的试题,a卷的复习范围较窄,试题相对容易;B卷的复习范围较宽,试题相对较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试卷。结果大多数学生选择了B卷,其中有一个班的学生全部选了B卷。我们认为,考查学生的成绩主要在平时而不是期末的一次考试。期末考试各科都要考,学生负担重,不能让学习有较多困难的学生被分数压得抬不起头来,应该让每个学生在期末都有机会得到成功的体验。

4倾听学生的心声

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要尊重中学生特点,要满足中学生的需要,有些中学生提出:我能看懂的东西不必讲,应该将宝贵的时间留给学生,让牠们主动去探讨和发展,做到这点需要极大的勇气,着首先需要观念的转变,要不断冲破习惯势力的束缚,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改革更贴近中学生实际和心理,只要我们继续努力,发扬开拓、创新和改革的精神,尊重和理解学生,以有效的方式进行历史教学改革,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目标。

结语

历史考试总结篇8

北师大历史学考研复试流程:复试共分为3个环节,笔试、英语口试、和面试。北师大历史学研究生录取办法:1、复试包括专业课笔试、综合情况面试、外语测试(口语、听力)三部分,满分240分。其中专业课笔试,满分100分;综合情况面试,满分120分;外语测试(口语、听力),满分20分。复试总成绩低于144分者,为不及格。不及格者不予录取。2、考生总成绩=初试成绩+复试成绩3.所有复试合格考生分专业按照总成绩高低排序,从高到低依次录取。

北师大历史学考研复试常见问题:北师大的复试安排还是比较合理的,效率比较高,基本上面试的当天就知道是否被录取,不像一些院校几日后才告知录取结果。而且,可以给一些学生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专业内(各方向间)调剂的机会。复试基本上持续3天。第一天上午报到后,所有参加复试的考生统一参加复试笔试,不过各个方向的考题不一样。当天下午各个方向分别进行英语口试。接下来的两天,是专业课面试。这两天中的第一天,也就是复试第二天,进行的是中国史和世界史,3个大专业的专业面试。当天面试结束后,会公布这几个专业的录取情况,未能通过的同学可以选择调剂到上线人数不够的专业去。第二天,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和课程教学论等几个方向进行面试,第一天接受调剂的学生和本来报考这几个方向的学生一起参加各个方向的面试。当天面试通过后,会公布这几个方向的录取结果。未能被录取的同学,可以选择调剂成教育专业硕士,参加下一天的考核。但学术型硕士的复试这天就结束了。

(来源:文章屋网)

历史考试总结篇9

1.创设新情境。

以丰富的史料为试题情境,转变历史试题的考查功能,淡化对知识点本身的过于关注,突出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问题从材料出”而不是“问题从课本出”。试题功能的变化:由引导学生对课本的关注转向对课标的关注;由记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考查转向对历史信息的理解和对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由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总的来说概括为:①史料的多样性;②突出对材料信息释读、提炼、理解与应)等能力的考查;③关注新课标等。

2.新课程理念与学科特色相结合。

以往的历史试题,重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复述、再认等能力)”和“运用能力”,忽视了对学生历史研究能力的考查,导致学生进入高校以后历史研究方法、意识和能力普遍薄弱,造成了中学历史教学与大学教学相脱节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学生历史研究能力的提高。而2008年高考试题历史学科凸显了新课程理念与学科特色相结合。

3.凸显人文性。

试题重视运用鲜活的情景材料,典雅清新。2008年的高考试卷在试题设计方面,过渡性、方向性非常明显。选择题中情境题的材料涉及报纸评论、学者观点、生活场景、历史图片等,非选择题更是选用容量巨大的图表资料、文献资料摘录等。试卷中几乎没有对教材内容直接发问的试题。试题都需要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学科知识,进行一定的思考后才能回答。这使得广大师生惊呼“变化太大”。在人人惊呼“变化太大”的背后,体现了高考以情境题为主的特点。

4.体现了历史学科所特有的教育。

(1)对学生思想和情感、态度的考查成为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历史学科高考命题凸显出了将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视为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充分考虑和渗透对学生世界观的引导,增强学生对历史规律的感悟和对历史情感的体验。

(2)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等关键词来设问,要求考生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的试题是实现历史学科教育功能的主要途径。

二、历史命题的趋向

1.高考历史命题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高考历史命题“眼中有学生”,以尊重学生的实际基础和促进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为命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变了传统命题中那种以命题人的意志和思维为中心的做法。

试题立足于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发展需求。试题减少了指定必答题的数目,适当增加了选做题的数目,给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试题内容具有开放性:试题内容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宽泛、开放史实的不同理解和开放性认识,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试题立足于学生的差异实际,呈现出层次性的特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差异性发展的需求。

2.高考历史命题以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中心。

(1)充分体现历史学科所特有的教育功能。高考历史命题将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视为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充分考虑和渗透对学生世界观的引导,增强学生对历史规律的感悟和对历史情感的体验。

(2)在考查的内容上坚持基础性和现实性。主要体现在高考历史命题着重选择那些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内容为背景材料,选用那些对所有学生都公平、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最基本的史实进行考查。

三、教学启示与对策

1.要加强教学研究,构建科研的平台,以推进新课程下的教学改革。

2.要增强研究的意识,提高专业研究能力,争做研究型的教师,努力构建新课程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衔接的平台。

3.要多读书,掌握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

历史考试总结篇10

二、试卷说明:

1、命题意图:历史学业考试试题本着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的原则,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考试不仅能够喜欢历史课程,而且可以通过考试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改进学生学习历史课的方式,增强其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其学习质量和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命题范围:七年级历史下册1——11课内容。

4、试题预期难度:0.70—0.80左右。

5、考试方式:闭卷

6、试卷结构: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三、试题结构:

1、试题数量及结构:

2、试题类型及分布:

从上表可以看出:①预期难度与实际考试难度基本吻合。说明本次试题的信度和效度是合适的。②川原和西山大部分学校平均分都能及格,有利于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历史学科地位的稳固。③千渭初中的优秀率达到了将近45%,说明该校对历史学科教学重视,且该校教师基本上以区级以上教学能手或新秀为主,教师素质高也是重要原因。

2、试题优点

就7年级试题来说,优点是:①出题人能紧扣课本,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能有效把握和指导平时的教学和学习;②重难点突出,考查全面,准确,提问准确,并能联系现实,且题型多样;③注重培养情感,试卷中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④试卷呈现方式出现新变化,出现了辨析题。就整体而言这套试卷,有助于对学生今后学习的努力方向提供指导,有利于增进7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展。

3、存在问题

当然本套试题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①试题存在互相提示现象;②专业味道太浓;③地方史知识渗透不够;④识图题图印得不够清楚等。这将在以后命题中加以改进。

五、学生答题分析及今后教学方向:

1、学生基本功较差。书写不工整、不规范,错别字较多。应加大对学生文字基本功的训练。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张冠李戴现象较普遍。应利用图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熟记各种知识点,避免混淆。

3、时间类知识点的掌握不到位。应利用编歌谣等多种记忆方法,强化对这些重要时间知识点的记忆训练。

4、缺乏答题技巧,不能学以致用。这个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慢慢养成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

5、答题缺乏条理,知识点不明确。要引导学生培养条理清楚的答题习惯。

6、审题不明,归纳总结能力差,分析问题能力欠缺,导致答题不理想。还需在日常教学中,依照课程标准,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二)

一、试卷概况

二、试卷特点

1、从试卷内容上看,符合新课标规定的知识点及能力层次要求,立足课本,注意考察学科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重点知识与主干知识。如秦的统一,商鞅变法,汉武帝的大一统,三国鼎立,张骞出使西域,史记,孔子,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2、试题角度新颖,表现在选择题上,很多题都有一个题引,引导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进而考察学生再认历史,理解历史的能力。

3、试题体现了生活化色彩,从生活中的习俗或节日切入,引导学生感知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这种切入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易于激起学生的兴趣。

4、试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延伸,要求谈认识,体会,启示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些润物无声,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的作用。

5、试题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特点。关注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回顾历史,联系今天,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本次试题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6、试题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特点。注重学科内主干知识的交叉渗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如材料第24题:既以时间为经,考察了台湾的历史与现实,又以地域为纬,考察了四川地区的工程与三国时期的政权名称,为学生勾勒出一个纵横交错的历史网络,而且还与乡土历史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第29题以孔子文化节与奥运会开幕式切入,既考察了孔子的贡献又考察了儒家思想,同时还考察了文字与造纸术的知识点,涉及知识点多达数十个,综合性特点十分突出。

7、试题体现了乡土特色。注意在乡土历史与中国历史之间寻求结合点,引导学生将爱国与爱家结合起来,这也是近几年来,各地中考的一个趋势。

8、试题图文并茂,涉及文物、图表、地图、新闻图片,且形象直观,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注意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图文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习惯。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我校实行的是开卷考试,从考试结果上看来,整体情况正常,单选题及格率较高,反映出最基本的知识点还是能够掌握,但由于知识面大且容量多,学生对各课知识点掌握不牢靠,相近知识点易混淆。

2、材料题失分较为严重,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有:

1)阅读材料不仔细,丢三落四。

2)在审题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3)历史基础知识欠缺,学科基本素养不够。

4)阅读面狭窄,相关知识太少。

3、材料题与问答题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语言运用、组织不过关,书写潦草,语文素养较差。从卷面上看,东拉西扯、用词不当、逻辑混乱、字迹潦草、文不对题、前言不搭后语、错别字连篇等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非历史素养问题所反映出的是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差,基本素养欠缺。

四、关于应对措施的思考

1、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我校现在的学生大多数综合素质相当差,有的孩子的智力还在混沌状态,由于缺乏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些孩子普遍基础知识差,还不具备相应的学科能力。不谈生源是不可能的。面对这样的生源,我们只能放平心态,降低教学难度,重视基础知识的过手。

2、知识与能力并重。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有一种倾向,即认为只要强调基础知识就是守旧,就是没有领会新课程的精神,于是一些课堂过于求新,过于追求学生的所谓活动,为活动而活动,显得花哨热闹,而学生的收获甚少。其实,教学的内涵依然是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与能力是一个不能割裂的统一体,能力的获得总是伴随着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必然带来能力的飞跃。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其他的培养目标只能是空谈。

3、关注现实热点,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近年来,各种考试总也免不了用现实问题切入,考察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注重公民教育,所以教师要多学习、多交流、关注现实,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关注国家统一与发展,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思考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需要什么精神品质。

4、扩大学生阅读面,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

5、创建知识网络,给学生整体化的历史。近来的考试越来越综合化,专题化。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一味地强调微观的知识点,而要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

6、继续做好培优辅差工作,本次期末考试中及格的人数相对其他学科来说还是比较多的,因此这学期要更加重视培优辅差工作,关注学困生,避免两极分化的加大。

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三)

一、试卷分析

总的来说,这是一份质量较高的试卷。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学生答题情况总体上不是太好,主要表现为尚未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基础知识有些薄弱;缺乏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等。下面就各题情况做一简单分析:

第一大题选择题满分40分,学生一般得分在30-36。其中3、9、13小题错的学生最多。

第二大题简答题满分16分,学生一般得分在13-16分。总体上较好。

第五大题探究题满分16分,学生一般得分在10-14分。本题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学生的答题情况出现明显的两级分化。其中,1、3问联系最为密切且分值均较大,学生要答对基本上两题都对,要错都错。这是造成两级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整改措施

第一,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以方便学生梳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