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化学实验心得体会十篇化学实验心得体会十篇

化学实验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8:10:15

化学实验心得体会篇1

(1)轻视化学实验的心理。学生在做化学实验或看演示实验时,会问教师:“实验操作考不考”、“实验考不考”,学生中也时有冒出“考试只要求笔答,又不考操作”等言语。学生认为:化学实验可做可不做,到考试时背背记记就会考得出的。在他们看来做实验不如看实验,看实验不如讲实验,背实验。

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健康的大脑机能基础上,学生通过积极的心理活动接受教育的影响,而轻视化学实验的问题是违背了学生科学认识的原则,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已经为人才培养带来不良影响,也造成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削弱。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开设课外实验。例如,无土栽培花草用的植物营养液的配制、测定大气中固态沉降物含量、快速测定血液中Co含量等的实验,让学生多做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可给他们带来学习化学的情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让获得知识经验和行为变化协同发展,促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学生实验的意识,让学生在实验中充分发挥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的优势,只有在用化学知识武装学生头脑的同时,引导他们有的放矢地做好实验,使化学知识经验不断地内化,才能使学生健康的心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对学习起到良好的心理作用;再则,要淡化对分数的追求,真正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轨道上拉回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2)抗拒性逆反心理。有的学生在做固态物溶于水的搅拌操作时,会故意用玻棒把烧杯敲得叮当响;有的在用固态物制气体实验中,故意将已冷凝在试管口的水滴回流到灼热的试管底部,至使试管破裂;有的故意用鼻直接嗅闻气体,也有的不愿做规定实验,却要做其他实验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表现出的抗拒性逆反心理。

化学实验心得体会篇2

论文摘要:愉悦学习观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体现的一种学习观念。学生具有了这种学习观,可以维持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具有热爱科学、热爱社会和生活的情感,科学素养得到全面地发展。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积极因素,挖掘教材美感、利用化学实验、联系生产实际、选用多媒体技术和进行多样化评价等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愉悦学习观。

让每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这是化学新课改坚持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体现了愉悦学习观培养的重要性。

愉悦学习观是现代学生应该确立的一种新的学习观念。这一观念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和社会生活中满怀信心、充满热情、带着愉悦欢快的情感基调去主动积极地从事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情感,使科学素养得到全面发展。现代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饱含欢乐成分的学习活动,能使学习者获得精神上的快感和享受,促使学习者的内心世界开放、延伸,在轻松愉快中积聚、释放出更强大的学习能量,产生出超越自我的更大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的效率。反之,消极的、抑郁的学习情绪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丧失信心和希望或陷入不适度的焦虑状态有损健康。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和策略,营造一种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情绪状态中学习。为此,我们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实际提出了如下培养策略。

1 借助多种积极因素,促使学生获取愉悦之情怀

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诸如丰富的表情、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授课技巧等各种积极因素,设法使学生进入愉悦的情境状态以获得愉悦情感体验。

1.1 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关键在于教师。赞可夫的心理实验表明,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的不良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在特定情境下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进行情感交流、认知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的情感状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情绪上的共鸣。教师上课和颜悦色,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心理相融,情感共鸣,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学习积极性提高。为此,化学教师应以饱满真挚的情感授课,情绪高昂,全身心投入,注意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问、评价等手段营造一种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

1.2 运用语言艺术

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可以渲染教学的情感氛围,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动情而又拟人化的描述:稍纵即逝的现象——“说时迟,那时快”;剧烈的燃烧——“轰轰烈烈”的氧化。情真意切、生动形象、质朴自然、声情并茂的语言可把教学内容化作一股清泉,浸润学生心田,犹如一座洪钟,叩开学生情感之门。例如,在学习CaCo3和Ca(HCo3)2相互转化的关系时,教师可列举祖国著名的溶洞,引用富含情感色彩的语句:你参观过溶洞吗?溶洞那争奇斗艳的石笋、石竹,洞顶那垂直倒挂的钟乳石柱,洞内那千姿百态的石猴、石狮,你知道它们的形成过程吗?目睹壮丽的天然景观,你了解其中的鬼斧神工的化学原理吗?等等。这些充满激情的语言,可以感染学生,触动学生的思绪,激发起学生探索大千世界奥秘的欲望。学生听了这些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自然就会融入愉悦学习之中。

2 挖掘教材美感,促使学生感受化学之美感

美的愉悦功能是人人皆知的,化学中的美也不例外。化学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因素,并有机地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美的感受,情感上产生美的共鸣,学习上接受美的熏陶,使学生在审美愉悦中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分展示化学中的美是愉悦学习观产生的一大源泉:美观的教具能激发学习的情绪,成功的实验能创造愉悦的享受,严谨的推理能形成思维的共振,丰富的联想能引起心灵的共鸣等等,这些都在不经意中会带来学生学习的愉悦。焰色反应的缤纷、指示剂的色变、可燃物的燃烧、金刚石的晶莹、金属的色泽、溶液的澄清,可以愉悦学生的视觉;酯的果香、酒的醇香、油脂的脂香,可以愉悦学生的嗅觉;石墨的润滑、甘油的滋润、陶瓷的光洁、玻璃的光滑,可以愉悦学生的触觉。这些美的愉悦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是一种美的享受,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

3 运用化学实验,促使学生体验化学之趣味

运用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的愉悦情感,是化学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化学实验现象五彩缤纷,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进而揭示事物的本质,达到对学习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不断深化,学生就能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教师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化学实验,激发学生这种强烈的学习欲望,使之体验化学之趣味。

3.1 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化学新课改理念中提倡: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传统的演示实验基本都是老师做,学生看,教师当演员,学生为观众,这样做,学生得不到亲身体验,也就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化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尝试和体验实验中的乐趣。教师可以对部分简单易行的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变为学生动手的“表演”实验或随堂实验,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高一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由于该实验的现象不明显,若由教师单独在讲台上演示,难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如果改由教师讲,让实验能力较强的学生代替老师上台演示,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的兴趣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3.2 增加趣味性实验

我国新世纪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在实验设计上加强了实验的趣味性,除了家庭小实验以外,在课堂实验中也引入一些有趣的实验,如“燃烧条件的探索”、“粉尘爆炸”、“金属熔化温度的比较”和“氢氧化钠的腐蚀”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趣味性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有效地进行愉悦学习。比如,在化学绪言课中,在不改变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借用后面复分解反应的几个实验,将稀氢氧化钠溶液依次倒入内壁上蘸有酚酞、浓盐酸、硝酸银溶液的3个无色透明而“洁净”的“空”烧杯中,3个依次倾倒,发现它们分别显色成了“红葡萄酒”、“白兰地”和“牛奶”。这个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十分有益。再如,对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某些化学概念,可结合授课内容制作一些能够帮助学生加深概念理解的小实验或小魔术。例如在学习“酸碱指示剂”

的内容时,可以用滤纸(事先用无色酚酞试液湿过并晾干)和针(用碱液润湿)为道具,做“一针见血”的小魔术,等等。这些小实验运用到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愉悦情绪,使他们体验到学习化学之兴味。

4 联系生产实际,促使学生体会化学的广泛用途

新课改理念中特别强调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社会生产和人的需要是产生兴趣的源泉。在授课时要有意识地联系所学内容,有的放矢地介绍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解决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既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又可以通过生动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触发学生的强烈情感和求知欲,使他们迅速进入学习最佳状态。例如,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资源危机等一系列危机都与化学密切相关;让学生通过参加“海水制盐”、“衣服干洗”和“农作物生长必需的化学元素”等课题来体验化学对人类的价值。在讲解Co2与Ca(oH)2反应的性质时,联系建筑工程中用石灰沙浆砌砖、抹墙,就是利用空气中的Co2与石灰沙浆成分中的Ca(oH)2反应这一化学性质。

5 选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融入学习乐趣之中

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形象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富有感染力,甚至可以把知识的学习融入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在讲授“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一节时,晶体的立体结构若只在书本上画出,既单调又乏味,如果利用多媒体把各种晶体制作出来,学生可以看到生动逼真的立体结构晶体,再配上立体结构的旋转、透视等,使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和简练的讲解中,不知不觉地就接受了知识的熏陶Ⅲ。学生自然学得愉快、学得有趣。

6 进行多样化评价,促使学生享受成功之乐趣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动机。评价的要求应是充分调动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迅速转化为动力。因此,新课改理念中提出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6.1 对学生实施积极和鼓励性评价

化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情绪体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信心。这种积极评价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积极鼓励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渴望和情感需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论是一路坦途还是遭遇挫折,都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能体会到教师对自己学习的关心和爱护,从而促使他们更加投入地学好化学。激励!再激励!在评价时通过激励给学生信心和力量,帮助他们搭建平台,张扬自我,品尝成功;激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对学习过程出现差错的学生,以宽容、谅解、和蔼的态度对待,允许再“想一想”,即使是重复别人的答案,也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6.2 对学生进行分层和对等性评价

化学实验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化学实验挫折探索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

0145-02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做实验时,不够细心或操作不规范常常会导致实验失败,心理就会蒙上阴影,从心理反应看就是遭受挫折。所谓挫折就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阻碍或干扰,以致其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恐惧、焦虑、抑郁、悲观等心理反应。此时,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采取搪塞或回避的态度,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压力,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影响学生的求知欲,抑制学生的探索能力。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失败的阴影中解脱出来,保持积极向上的求知欲,不断提高自己的探索能力呢?本文拟从分析学生遭受挫折时的心理入手,寻找提高学生探索能力的途径。

一、实验遇到挫折时学生的心理表现

(一)恐惧心理。化学实验中,某些物质有刺激性气味,毒性较大,如氯气、丁醇等,有些物质有致癌作用,如苯的同系物、四氯化碳等,有些物质有强烈的腐蚀性,如浓硫酸、苯酚等,这些化学药品本身就会使学生感到担心。有些化学反应非常剧烈,如氢气和氯气见光爆炸等,当实验失败的时候,有毒气体会扩散,危险化学品会泄露等,学生会更加害怕,从而引发恐惧心理,尤其是一些胆子小的女同学更是恐惧。

(二)焦虑心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因为一点小的失误而着急,越是着急就越容易出现更大的失误,越是失误就越着急。在这种恶性循环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大,自然而然会产生焦虑。特别是看到别的同学实验完成,自己落后或者没有成功的时候,更加着急和焦虑。同时,学生每次实验的内容比较多,实验室开放的时间有限,学生会担心自己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实验,这也会引起学生的焦虑。

(三)抑郁心理。面对失败的实验,有时候即使学生冥思苦想,也找不到实验失败的原因,结果造成学生对实验成功的期望值降低,对实验兴趣减退。这时,他们的内心就会感到苦闷,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不振,感到压抑抑郁,往往会以消极的心态看问题。

(四)悲观心理。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在实验失败后甚至会产生悲观的情绪,这种悲观的情绪是学生对自己在群置中的心理反应。他们会认为“我笨手笨脚,做不好实验”,更有甚者,会萌生“我比不上别人,干脆不做了”。

二、学生在实验中遇到挫折的危害性分析

(一)学习热情减退。遭受挫折后,学生的自信心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学习积极性受挫,本来好学上进的学生,会变得消沉。从此学习的韧劲、钻劲减弱,碰到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不愿意深入研究,得过且过,失去了应有的积极探索的动力,好学上进的热情减退。

(二)学习信心丧失。有的学生遭受挫折后,不能够克服消极悲观的情绪,产生失望的心理,失去自信自尊,引发消沉,从而丧失求知的欲望,讨厌学习,回避学习。一些学生会错误地认为自己不行比不上别人,对自己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信心不足,丧失学习信心。

(三)学习效率降低。心理学认为人的负面心理会释放负能量,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学生的负面心理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理解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减弱;探索研究能力和创造力受到压制;人变得健忘倦怠,反应迟钝,思维不敏捷等。在课堂上学生常常表现为开小差走神,打不起精神,旧知识记不住,新知识理解不了,学习效率降低。

(四)心理压抑。学生在化学实验中遭受挫折时引发的不良心理反应得不到正确的疏导,无法排解,不能够回归到正常的心理状态,不仅影响学习,还会影响其人生。学生长时间在消极、负面的心理状态下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偏离正常的社会轨道。在行为上表现出自我指责,自我封闭,缺乏安全感;在思维方式上常常是对预期的负性思维,对未来、对事情总往坏处想,悲观失望。这样的精神状态,使学生无法很好地学习和生活。

三、培养学生实验挫折中探索能力的可能性

(一)学生心理的可塑性。学生的心理是正在发展且尚未成熟的,还未固定化和模式化,有极强的可塑性。教师要积极引导,传递正能量,促进其正面发展。可挖掘学生心理中的坚韧性,自信力,自控力,努力促使其恐惧、焦虑、抑郁、悲观等心理反应转化为稳定的积极探索意识,促使学生形成从容、耐心、刚毅的心理品格。

(二)学生天生的求知欲。求知欲是人类系统地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是认识世界和主动学习的动力,它直接指向知识本身,并以获得知识为满足。皮亚杰认知理论认为人类认识发展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换句话说,人类认知活动是主体的内在要求,是积极主动的,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有强烈的求知欲,这种求知欲会帮助学生战胜困难。同时,教师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情境与条件,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师的积极引导。在学生遭受挫折时,教师的及时介入,可帮助学生准确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找出存在问题并加以引导教育。教师可进行心理的辅导和干预,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承受力,使他们在挫折和困惑中不气馁,不放弃,而是积极探索。还可引导学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耐心做演示实验,边规范演示边提醒注意事项、观察的要点,重振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四)同学的同化作用。同化就是趋同性的影响,即个人或团体因为与其他个体或团体接触和联系,采纳其态度与价值,思维模式,行为习惯,最后走向趋同化。同学之间对问题的认识、理解有趋同性,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交往过程中,往往会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相互同化。一些心理素质好,坚定自信的同学,更会起到“榜样”的作用,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会影响、辐射、带动一些心理素质不够强的同学往积极方面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的操作能力有强有弱,实验时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互助同化作用,以强带弱,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实验挫折中探索能力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种高层次的、指导性的、进取性的精神力量。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心理教育,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有可能引起学生恐惧心理的实验,教师要使学生懂得用科学的方法操作是安全的,只有不按照科学方法和步骤操作才会危险,明确指出接触少量的有毒物质,不会引起中毒现象,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验机会,如让学生充当实验员参与实验的准备,还可以根据需要延长实验室开放的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实验时间,等等,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实验态度。化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实验来不得半点马虎。在学习研究化学时必须具有严谨求实的实验态度,当遇到实验结果与课本的结论不一致的情形,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轻信、不盲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找出原因。例如:在做缓冲溶液的制备和性质实验时,很多学生往配制的缓冲溶液中加入酸或碱后,溶液的pH值发生了很大变化,实验失败了。原因往往是加入了过多的酸或碱,没有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规定的量滴加,超过了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使缓冲溶液失去缓冲作用。

(三)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方法。思维的严密性直接影响学生的探索能力。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强化学生三方面的心理意识:一是大胆而合理的怀疑。二是克服盲从大多数的顺从心理。三是培养不断否认自己的探索心理。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问题程序,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向纵深发展,探索能力不断提高。如苯酚、乙醇分别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往苯酚溶液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很快紫红色溶液就褪色了,说明苯酚很容易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往乙醇溶液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后,紫红色溶液不褪色,难道乙醇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按课本介绍,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是强氧化剂应该能将乙醇氧化,可是紫红色溶液为什么不褪色?一些学生认为实验失败了。其实不然,如果继续耐心地观察,5分钟后一定会观察到紫红色溶液褪色,原来乙醇确实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只是需要反应的时间。事实表明,做实验要有耐心,要有严密的思维方法。

(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团结就是力量,集体的智慧可以弥补个体的不足。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学生个体探索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够全面和深入,得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简单的有限的,需要进一步挖掘。学生要学会合作,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既当学生,又当老师,集思广益,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形成关于某个问题的一致看法,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的团结合作模式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思考,使学生能够根据他人正确观点检验和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自己的探索能力。如比较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做一组对比实验时既要操作又要同时记录时间、还要观察记录混浊出现的时间,这些必须要合作完成。

(五)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理念。积极探索的理念是学生探索行为的内在动力,是保持和提高探索能力不竭的力量源泉。如学习苯酚的显色反应后,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如何检验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药物中的酚羟基。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学与做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积极求索的态度,勇于探索的理念。这种使学生感受到学了有用、学了能用、学了会用、学了想用的探索态度,必然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六)采用合理的评价方法鼓励学生。传统的观念评价学生的化学成绩往往不重视学生的实验成绩,甚至直接以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评定的唯一标准,这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对学生实验的表现给予重视,提高学生实验成绩在化学成绩中的比重。要鼓励学生在实验方面的进步,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学习,提高探索能力,鼓励学生深刻认识“知识从实验中来,到实验中去,再到实验中探索新知识”的道理。

总之,要引导学生形成辩证的挫折观,正确地对待实验的失败,能容忍挫折,克服恐惧、焦虑、抑郁、悲观等情绪,学会自我宽慰,自我调节,乐观开朗,胸怀坦荡,奋发图强,保持自信积极向上的态度,让学生在挫折和教训中变得聪明和成熟,通过失败本身提高自己的探索能力,满怀信心去争取成功。

【参考文献】

[1]卢家楣.学习心理与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凌,蒋柯.健康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化学实验心得体会篇4

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采用情景教学、合作教学、自主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观察各种实验现象,养成亲自体验通过实验得出探索规律的习惯。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和讨论,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并派代表发言,将本组实验结论与其他各小组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面对科学时的实事求是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心态、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化学现象产生强烈的好奇,这是学习创新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举一些新颖有趣的例子,能够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意识。而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激趣、导思和示范功能,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向导。

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使学生从内心体验到他们亲自动手实践而带来的喜悦、惊讶和满足感,有意识地把实验带来的直觉兴趣引导到化学变化的因果关系或对实验本质的研究上来,有目的地激发和培养学生持久的认知兴趣,使之不仅成为做好化学实验的动力,也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品质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鼓励学生主动质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疑,其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质疑。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应以不同的方式肯定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

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敢于反应,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追问。

在实验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怀着强烈的责任感,注意探索实验教学的规律,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为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增长,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三、培养化学实验品质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部分化学教师对学生直接参与实验仍然不够放心,害怕学生犯错或发生意外。另外,部分教师曲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学生获得实验探究的机会时,仍然过多干涉学生,希望能按照教师设定的程序进行,这样极易造成学生被动地参与实验活动。在实验教学中,这种思想和行为将不利于化学实验品质的培养,学生起初产生的实验兴趣将会逐渐淡化。

因此,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真正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理念落实到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品质为宗旨。当然,在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活动中,教师应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科学的评价体系。

四、注重实验过程

学生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像科学工作者一样,在做实验时把每一步骤都做得日臻完美。教师不能单单从实验结果的角度来分析学生的实验是否成功,而是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具体实验步骤是否有创新之处,哪怕有很微小的进步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鼓励。这就是教师在实验课堂上,应该本着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都真正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而不是只有少数的优秀学生主导课堂,而其他学生得不到表现的机会。只有这样长此以往的坚持,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热爱化学学科,并真正提高化学实验素质。

通过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先在很久以前就懂得了化学知识和化学原理,学习化学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活。而且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亲身的实验学习,对以往的古论进行鉴别,去伪存真地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念。

五、结论

进行实验课教学时,教师应该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效果会更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去选择用什么样的仪器,怎样组装,并且自己动手去操作,然后大胆发言回答老师的问题。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发言马上给予肯定或者否定的回应,以免挫伤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

总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以高超的教学技能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影响学生,在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潜移默化地感动学生,利用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品质。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师重视初中生化学实验,将有力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使学生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完整的人。

化学实验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育形式。”可见,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而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对化学感兴趣的最关键阶段,实验则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研究实验教学策略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初中化学如何应用实验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效果。

一、让学生自信地走进化学实验室

“学生自主参与”是实验教学有效的核心。就如美国华盛顿大学校园里的条幅所说:“我听说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可见亲身体验的重要性。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不仅能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更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得很好,可一旦到自己操作的时候就不行了,不知如何下手,毛手毛脚的,心里很忐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害怕进实验室的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耐心,让学生自信。一些教师看到学生一些简单的操作错误就大发雷霆,责怪学生怎么这么简单的操作都会做错,这样会使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从而对化学充满恐惧,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因此,我认为,由于初三学生刚接触实验,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动手能力还处在初级阶段,因而他们有很强的可塑性。这时候,教师应该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适当地引导他们去发现自己的错误,然后自己改正过来。这样,就能让学生体验到一步步不断达到成功的喜悦感,从而树立起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因此,让学生自信地走进化学实验室,是一线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二、学生上台做演示实验,老师当助教

传统的演示教学,总是教师在上面演示,学生在下面看,教师边讲边演示,学生边看边听边回答,看似课堂气氛很活跃,实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对传统教学进行了改进。对于一些简单易做、安全可靠的实验,选择让学生上台演示。这样做的好处一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在讲台上演示实验使学生对实验的印象深刻化。二是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会更好。每次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同学们的眼神就格外专注,表现得非常有兴趣。选择学生上台做演示实验,错误率往往会很高,一出现有操作错误的地方,下面的学生往往能马上指出来,若没发现,这时候教师只要稍微在旁边一点,下面的同学马上就能反应过来。这样,同学们不知不觉就在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每次叫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一副手痒痒的样子。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这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及上台演示实验的好习惯。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实验教学手段

演示实验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能增强学生在视觉上的冲击,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但对于一些对环境造成污染、比较危险的实验,或者是演示实验,学生在下面看得不是很清楚的时候,这时候选择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或动画的方式教学往往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如:在做“观察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如果选择教师在讲台上演示,教室空间有限,反应生成的有毒气体二氧化硫会污染空气,对人体也会造成伤害。此外,为了尽可能地少产生二氧化硫,取的样品有限,燃烧生成的火焰很小,坐在教室后面的同学根本看不清火焰的颜色,尤其是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这样只能导致教师在讲台上自问自答的尴尬现象。这时如果能通过放视频的方式播放给学生看,学生就能较清楚地观察到硫在空气中燃烧与在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的实验现象,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运用身边的物质进行实验

运用身边的物质进行实验,学生多了一份亲近感,有种化学就在身边的感觉,这样的课堂气氛往往比较活跃,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也得到强化。如在学氧化碳的性质时,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利用这一性质可制得碳酸饮料。这时我拿出一瓶可乐,同学们一看到可乐就乐坏了,马上兴趣就来了:老师拿瓶可乐是干什么呢?我拿着可乐摇一摇,同学们观察到产生大量的气泡,我马上追问:产生了什么气体?如何检验产生的气体?并当场演示实验,学生兴趣大增。同时,此实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接下来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也就顺理成章。再比如,在学习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值时,我展示了生活中的用品:葡萄、橘子、洗涤液等,让学生上台动手测其pH值,下面的同学监督操作的正确性及观察实验现象。下课后每个同学各拿pH试纸带回家去测厨房里的调料的酸碱性。相信通过这样的实验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同时很好地掌握了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化学实验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载体。因此,探究实验教学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入分析教材中的实验,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不断研究实验教学策略,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实验的魅力。

参考文献:

化学实验心得体会篇6

(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广东广州510450)

摘要: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DavidaKolb)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体验式学习理论后,体验式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得到推广运用。传统班会以传输式教育方式为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压抑,体验式班会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变这种现状。通过在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1个技师班、4个高技班开展的五个主题共12次体验式班会的实践,证明体验式班会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技校;德育;班会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49-03

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DavidaKolb)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可以简单地将其理论概括为“体验学习圈”:具体体验——观察和反思——抽象概念和归纳的形成——在新环境中测试概念的涵义。他认为:有效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在学校里,针对学生群体开展的德育活动形式非常多,班会作为其中主要的学生集体活动形式之一,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指导和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形式。班会作为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之一,各个学校在开展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体验式班会作为一种新的德育形式和途径,在借鉴体验式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土文化及教育对象的特点,为探索如何有效地对技工院校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道德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视角。

体验式班会概述

体验式教学是以活动、情境等为中介,引导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感受、联想、体悟,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生活联系为纽带,通过行为、心理两个层面的共同作用达到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培养技能、升华情感的目的,并在实践中自觉转化为受教育的外显行为,以实现生命意义的主动建构,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式和手段,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从教学理念、教师和学生角色、学习过程及评价等方面看,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体验式教学强调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传统教学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递。

体验式班会作为体验式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融合了传统班会的特点及学科教学的特点,具有独特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完成思想转变和素质提升。它使班级的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团体互动的过程中呈现、体验、转换、整合,以达到由现实体验当下情境,由当下情境回归现实体验,在体验式的互动中达到教育目的。

体验式班会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共同交流,主要强调在做中学,更注重即时感受,通过分享个人体验和感悟,提升对问题的认识,这种先行后知的班会就叫做体验式班会。要坚持学生教育的主体性,强调“以学生为本”。体验教育要强调保证学生的主体参与,让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主动参与体验活动,自议体验体会,做真正意义上教育教学的主人。

体验式班会的特点

与传统的班会课相比,体验式班会从理论基础、方法途径、结果实现等方面展现出了许多优势,而这些优势也是体验式班会得以在学生中有效开展并取得实际效果的保证。体验式班会倡导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老三中心”状况,能有效地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新三中心”的目标。

以多学科理论为指导,尊重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理论指导科学性体验式班会以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实践经验为基础,以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为核心指导思想,充分尊重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传统的班会课堂上,思想灌输的教育倾向较为严重,对学生的要求性强,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体差异。技工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均已成年,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已经有较高水平。此外,在信息高度膨胀的当今社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丰富,教师能获取的知识资讯,学生基本也能通过网络等渠道获得。随着时代的进步,要求教师应该以平等的身份、以探讨的口吻开展班会活动,并且要承认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不尽相同。应允许多元观念存在,允许一部分学生可以“独立”在班会目的之外,不认同教师和多数人的观点。

班会过程技术化,注重经历体验的过程,活动推进技术性在传统的班会中,往往会制定很明确的班会目的,表现在班会组织开展过程中会体现出很强的导向性,甚至于是一定程度上的勉强,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目的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反感和抵触,或者消极配合。此外,传统班会的形式固化单一,基本上是教师宣导,学生听讲,偶尔加一些互动。体验式班会在进行过程中注重的是学生的当下体验。在设计体验式班会时,教师需要通过对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的掌握和理解,并结合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设置科学合理并具有一定的情境呈现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以个体、小组和集体等三种形式参与到活动中。通过这些体验活动,学生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带到体验情境中,从而使教师观察到教育对象的自然状态,并进行有效的引导。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班会过程的情境化,可以活跃班级气氛,通过活动的技术化,使学生的内心活动得到全景式的呈现,将学生的内心活动外化、物化、具体化,学生对自己的包装会减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可增加真实性,而真实性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师生共同参与,目标实现在“不知不觉”中,结果实现人文性在传统的班会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班会效果的优劣和结果的实现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就像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供教师“雕琢”。体验式班会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对班会目标的“执著”,让学生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经历内心活动的一系列变化。学生分成个人、小组、班级三个层面,而三个层面均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对实现班会目标的推动力。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细心观察、冷静思考,从旁进行点拨,促进学生的反思。

在技工院校开展体验式班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技工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一种特殊的教育层次,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越来越清晰。与普通教育相比较,技工院校的学生在价值认同、能力结构、心理特征、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和特殊性。技工院校必须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心理、行为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实行符合自身规定性的、有效的德育管理。

目前,我国技工院校办学层次主要分为中技(中专)、高技(专科)、高职(专科)、技师(本科)等层次,开设的专业学制一般分为一年制、两年制、三年制、四年制、五年制等。

技校生在理论学习上表现出很大的被动性,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的兴趣不浓厚,纪律意识弱,做事缺乏耐心、恒心。除此之外,他们朝气蓬勃,个性突出,勇于表现自己,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受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影响,技工院校学生表现更为个性化、更为独立,能感觉到知识的重要,渴求以知识改变命运。

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是全日制部级重点技工学校,高技、技师学生占在校生总人数的67%以上,这部分学生年龄多在17~21岁之间,介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之间,生理上趋于成熟或业已成熟,心理上要求独立,个体意识较为强烈,有较强的自由民主要求,但受限于社会经验和知识,自身还不能真正独立起来,面临各种心理冲突,容易产生各种困扰和思想混乱。因此,针对这部分学生的课堂教育教学,在发挥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同时,教师还要承担陪伴、引领的责任。

体验式班会要求调动起个人、小组和班级三种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功能。与此同时,德育教师必须营造良好的班会氛围,引导学生充分投入到班会活动中,并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适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回应与引导。因此,体验式班会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和途径,结合了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在技工院校的德育课堂中,具有极大的可行性,也势必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体验式班会的实践探索

2013年,笔者在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电子信息系的1个技师班、4个高技班中,开展了五个主题共12次体验式班会。

下厂实习班级离校前教育——“整装前行”每年6月份是职校生下厂实习、校园生活暂时中断的季节,他们将赴实习单位开始全新的实习生活。这段时期,学生将告别熟悉的校园生活,走上陌生的实习岗位,在心理上难免会出现彷徨、茫然、不舍、无奈等情绪。此时,他们有着强烈的情感需要表达,也更需要有各种力量给予他们关心和支持。召开下厂实习前的班会,通过一定的仪式和环节,可以唤起学生的珍惜与感激之情,产生心理正能量,勇于挑战新的实习生活。

新生进校后的爱校教育——“原来你也在这里”每个人到一个新的环境后,难免会有诸多不适应,学生从高中过渡到职校,从学习形式和生活环境上,都会面临很多新的挑战。本次班会旨在消除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培养互相之间的熟悉度,提升心理舒适度,让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环境,并对学校产生认同感,拉近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集体意识,初步产生凝聚力。

学生进校一个月后的班级团队建设——“我爱我班”学生在校读书,班级和在班级里形成的小团体,是陪伴自己最重要的人际圈,经过上一阶段的爱校教育,学生基本对学校产生认同感之后,通过这次体验式班会,可以帮助学生将认同感细化,具体到班级及班级里的某些人,使心容易安定在当前环境中。让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把班级分成合作团队,形成小组,团队的细化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现实感。

学生进校两个月后的感恩教育——“妈妈的故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孝经》中提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感恩教育特别是对父母的感恩,是一个人道德养成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初始。学生入校后的前两次体验式班会,都是针对当下生活和学习环境所做的“此时此地”的班会体验。在这个前提下,通过感恩教育,可以让学生有效地整合内心情感,与父母建立良好的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学生进校三个月后的同伴教育——“你我同行,相知相惜”同伴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互相之间的影响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影响学生在校几年的学习和生活。在经过三个月的共同相处后,同学之间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通过这次体验式班会,可以宣传班级内好的人和事,形成班级正面的舆论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行。同伴之间的互相教育、互相学习,对个体的成长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评选班级优秀学生的过程中,学生会进行反思、交流,激发个体、小组和班级的动力,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以上五个主题的体验式班会,第一个主题的离校前班会是单独召开的,后面四个主题的体验式班会是层层递进的,形成一个学期系列的体验式班会。实践证明,体验式班会是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班会形式,也是行之有效的德育活动,其可行性和有效性都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值得推广开展。

体验式教学在技工院校应用的前景展望

除了体验式班会外,笔者还召开过3次体验式班干部会,用体验式教学的方式进行学生团干部的培养,均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除了开展班会课以外,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途径,体验式教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德育领域,可以应用在班主任培训、学生干部培养等方面;在常规教学领域,教师可以学习体验式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传输式”教学,通过一定的体验活动,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体验中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刘日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体验式教学若干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3.

[2]郭佳,李光霞.从传输式教学到体验式教学[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化学实验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实验室是高校开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更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物质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为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水平提升提供了契机,也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土壤。

1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

地方高校在资金投入、基础设施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无法与中央直属、部属高校相提并论,因而,地方高校更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增强创新能力,培育特色专业,开设特色实验项目。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给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促进了学校进一步完善实验室优质资源的整合,推进实验中心和学科、专业的一体化建设,带动包括实验室在内的各类教学基础设施条件的整体优化,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水平[1]。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高校建设与人才培养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1)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企业市场化水平的日渐提高,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越来越看重实践能力和实习经验。学生了解并熟悉企业运作,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在员工招聘时重点关注的要素。现代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从培养服务型人才向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转变,外部环境的变化使传统的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实验教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2)突出技能教育

伴随高校扩招,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日趋沉重。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从以往的偏爱高学历,逐渐向人才的应用能力以及对企业实际运作的适应能力转变。这就要求高校在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针对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开展技能型培训和教育,为毕业生熟悉企业运作提供机会。

(3)有利于探索实践型教学新模式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软肋,今天再一次成为人才培养的瓶颈。企业的迫切需要,学子的求知若渴,教育体制的改革不力,这一切都昭示着我们需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完善,为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奠定了硬件基础。

(4)充当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一直以来,大多数经管类院校将企业实习安排在学生毕业前,这样的实习模式有很大的弊端:一是由于实习时间过于集中,场地分散,不利于教师指导和答疑解惑。二是不受企业欢迎,学生实习机会少。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置身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员工的任务饱和,工作压力大,个人尚且自顾不暇,接待学生实习只会“忙中添乱”。另外,多数企业利用计算机进行事务处理和业务管理,对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有一定考虑,即使接受了实习学生,也不愿意让没有经验的人接触系统。因此,实习学生基本没有直接参与工作的机会。三是实习效果不理想。学生毕业前忙于找工作,心不在焉,企业实习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

(5)有利于社会服务功能的多样化

现今社会正处于信息化快速发展及应用期,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信息化。经管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先进性更多地体现在信息化应用培养方面,管理信息化正是示范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管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社会服务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依托管理信息化专业实验室,建立企业信息化基地;二是构建各层次的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培训基地。

2校企合作―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走向成熟之路

2.1校企合作现状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为学生提供职业岗位技能培训场所,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内容涉及合作发展规划、合作课程开发和实现与市场接轨、师资培训、合作理论研究、招生就业、教学实习等方面。它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使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方法[3]。过去,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多存在于高职教育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校企合作模式越来越突显出其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目前,地方高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学生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教学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教学体系有待改革。

2.2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依托校企合作迈上新台阶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及服务当地经济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灵魂,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校企合作无疑为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校企合作,拓展实践教学空间,产学研结合教育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根本途径[4]。

对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管理能力不仅体现在系统知识的掌握上,更体现在实际运用的能力上。管理是一种实践技能,因此,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更加强调学习效果与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3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相融合

3.1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实验教学改革与深化的产物[5]

实验实践作为经济与管理学科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其重要性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它的作用在于检验理论知识,同时也是推动经济与管理学科理论不断发展的助推器。

长期以来,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存在很多不足,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顺应了创新型人才培养对实验教学改革的要求。其核心目标是提高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构建与理论教学并重的,适合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6]。实验教学中心运行应着力向开放式管理发展。针对实验教学任务过重与实验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可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缓解学生实验课程难以落实的困境。对于具有特殊功能的实验室,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可对其他科研所、学校、企业开放。学校可通过开放实验室,加强校企、校际联系及科研人员的技术协作和沟通,并引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4]。

3.2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主题

要突出示范中心的应用效果,就不能只强调硬件及设施投入,还要注重整个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及软件环境搭建及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动态地调整实验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相关联的各个方面。

首先,实验教学体系应注重几个方面的结合,包括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验内容与学科背景、科研成果相结合,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验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7]。这些结合关系到实验队伍、实验教学项目开发、管理运行体制、现代实验教学技术与方法等各个方面,具有丰富的建设内涵。

其次,实验教学新体系应是一个系统完备的、开放的、教学资源丰富的服务性平台,它要求有配套的高效开放式运行的管理机制作为保障。学生在该体系下享受教学服务,养成团体协作精神,发扬个性,培养创新性思维。

再次,实验教学内容与项目的设计应体现出层次化、模块化。以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修订实验教学大纲,整合重组实验内容,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4]。

最后,实验教学体系应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强化知识转化、服务地方经济。

4探索与实践

4.1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发展历程

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前身为财经系)于1998年建成第一个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随后,围绕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分别建成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旅游管理实验室、金融(证券)模拟系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和eRp实验室。2006年,在原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建成了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实验室――管理信息化校级重点实验室。2012年,获广东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我校成立了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要实现中心的示范效应,必须完善实验室的基础设施。

(1)争取校方的大力支持,充实实验教学基本条件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了突出示范效应并方便管理,整合资源,新建成一个近300平方米的大型多功能综合实验室,并设计出整套功能体系用于经济与管理两大学科多个专业的实验教学。此方案得到了学校的充分肯定并最终得以落实。

(2)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完善建设实施方案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得广东省教育厅的立项并下拨专项建设经费150万元。在此基础上,还获得学校批准,斥资40多万元对各功能分室按设计方案完成装修改造工程。另外,中心还向学校资产管理处申请并获得二期建设配套资金。

(3)加强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工作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修订了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各种实验功能及实验项目标识,并注重与经管文化的融合,创建科学、严谨、求实、创新的文化氛围,展现浓郁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文化品位,形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教与学的良好氛围。

4.2以实验实践教学带动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1)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2012年,经济与管理学院开展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确立了“构筑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模式”的改革目标,贯彻“以学科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实践环节,突出专业特色”的指导思想,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削枝强干、突出重点,整合课程、突出实践”。目前,已建成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系。

(2)以素质能力为着力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当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培养要求。为突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8],示范中心坚持将能力培养作为实验教学核心,强化体制机制建设,实现硬件、软件的有机合理配置和协调高效运转。

一是坚持推进实验室建设,夯实实践教学基础。加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内容、实验方法等全方位改革探索,各实验室功能获得突破性进展,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二是坚持教学科研相结合,推动实践教学改革,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三是坚持双赢性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践平台。以“双赢”原则,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有计划、有目的地建立和巩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4.3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突出综合效益

(1)实践教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实验教学中心开设的实验课程不仅面向经管学院各专业全日制学生,还对经管学院招收的所有双专业、双学位学生以及肇庆各行政、企事业合作单位开放,为地方培养人才发挥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作用。

过去,由于学院的实验室条件较差,教师在制订课程教学方案时没有考虑开设实验课,或者即使在教学大纲中列出了实验项目却无法实施。现在,实验室条件有较大改善,各专业课程设置也做了适当的调整。令我们高兴的是,学生喜欢在实验室上课,尤其是对综合实训性项目兴趣深厚。通过实验操作,可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增强。

一直以来,我校经管类科研与创新配套设备落后,很多课题没法申请,即便申请也没有相应的科研条件完成实验。实验室前期建设完成后,我们申请了一些高级别的科研课题,后期研究需要使用实验室提供的模拟经济和管理环境进行对策和实证分析。实验室对科研工作的支持作用得以显现。

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是检验人才培养方案及实验实践教学综合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建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一年多时间里,学生在不同的期刊上正式发表学术论文7篇,获部级学生创新项目2项,校级学生创新项目3项;在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方面,获得部级二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4项。

(2)校企合作,联合共建实验实训基地发挥积极作用

在实验教学中要注重改革创新,提高实验室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把实验室建设成创新实践基地[9]。我校高度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产学研结合,拓宽了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了实习、实践教学基地[10]。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先后与金蝶国际软件集团、用友软件集团等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为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职业能力、就业能力等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2012年,中心与深圳市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共建创新综合实验室;与用友软件集团畅捷通公司合作共建企业管理实训沙盘实验室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实训中心。2013年,中心与淘宝大学合作,联合共建淘宝大学实训基地;与深圳市因纳特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共建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训中心和市场营销实训中心。为了配合全校的教学工作以及开展更多的教学科研活动,我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还适当对外开放、提供服务、共享资源。经过多年努力,我院实践教学得到了多方支持,“面向当地,服务社会”是实践教学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肇庆市人民政府、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人才交流中心、风华集团等曾与我院合作。由于在实验室能将理论与操作相结合,学员们普遍认为在实验室上课比在教室上课收效大,效果好。

5结束语

实验室的建设促进了与学科、专业的“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建设[11],带动了全校实验教学改革,教学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整体优化;开辟了高水平教授引领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渠道,对提升全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实验室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评价体系、建设与管理等机制与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需举全校之力进一步研究与实践[11]。

参考文献

[1]刘拓,屈波.实验室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4):237-240.

[2]秦钢年,黄大明,卢福宁,吴泽骏,廖庆敏.构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101-104.

[3]陈文刚.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研究[J].金田,2013(11):215.

[4]张玉英,马军,王晓军.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90-94.

[5]高芳清.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123-125.

[6]秦钢年,廖庆敏,蒙艳玫,汪涛.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9):116-121.

[7]张艳,邓辉,李超锋.民族院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2-115.

[8]余建潮.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117-119.

[9]张新华,刘建新.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1):20-21.

化学实验心得体会篇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教学也是培养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重要载体。化学实验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搞好实验教学。化学实验它的综合性比较强,与物理知识、化学基础知识等密切相关,因此中考中通过对化学综合性实验的考核,可借此检测学生掌握了多少化学知识并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农村中学教学条件普遍较差,很多实验学生没有机会加以实践,只能靠教师讲解,靠死记硬背来学习,化学实验教学效果很差,也造成很多学生比较怕做实验题,怕考实验题。那如何做好实验教学呢?本文对此进行以下一些探索。

一、消除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畏惧、畏难心理。

我们农村初中的教学条件比较差,很多化学随堂实验都无法做,更不用说让学生做分组实验。仪器也只是拿给学生看看,学生根本没做过实验,实验大都是靠教师讲解,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加以实践,对化学实验的畏惧、畏难心理较为严重。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消除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畏惧、畏难心理。比如:采用一些替代药品、替代器材做演示实验和观看实验录像等,同时开展学生心理辅导活动。老师应该告诉学生,我们没条件做实验,不等于我们就不用学化学,不用学化学实验,中学化学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实验。既然是验证性实验,如果我们能掌握好相应的理论知识,我们就可以想象出整个实验的情形,就可以学好、掌握好实验,借此来消除学生畏惧、畏难心理。只要我们能掌握好相应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的讲解,弄懂实验原理,进行理论推导实验,我们就可以学好化学、做好实验题。在日常教学中要安慰学生并增强学生学好化学实验的信心。

二、组织学生搜集和利用农村实验资源,力争实验教学本土化。

农村的天然物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农村化学教师要利用好这一天然有时,将相关的天然物质的变化和书本的知识结合起来。有不少的化学变化在实验室很难做,但在农村去随处可见,随处可取,农村化学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觉这些现象。比如,新磨的刀的刀口比起刀背更容易生锈;生石灰拌水后粉墙,墙面“结壳”后怎么会“出汗”;白醋去除水垢等;以此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丰富多彩,在不经意之中,人们经常遇见一些化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从而培养起经常关注身边,关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注意到其中的微妙与有趣,潜移默化地缩短其与化学学科的心理距离。

三、利用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农村的不少说法是人们长期的生活经验的总结,但有很多说法不科学的。并且这些说法大部分的来源都是生活中的化学表征,我们化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化学时,应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现象,分析原因,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用化学知识来解释这些说法的原因,使学生对这些说法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比如,锄头、铁锹等农具在农村不用之后要把它擦干净,放在外面晒干后再放起来,我们在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探讨实验中,可以要求学生思考这样做的好处,并请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家的农具是怎样存放的,再启发学生探究存放农具的最好防范,从而达到全面认识金属的性质和具体掌握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也有神婆在“驱鬼”时就用木刀在纸上刺死鬼,发现纸上真的流血,我们在进行酸碱指示剂中无色酚酞遇碱变红的实验中的教学时,将浸过无色酚酞的纸装模作样的用浸过氢氧化钠的木刀切,学生发现真的有血,让学生思考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课题引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打击封建迷信,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四、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农村学生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选择仪器。如在完成教材上的“金属活动性的探究实验”学习后,可以创设一个家庭小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利用废旧干电池设计实验验证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生可以利用家里的现成材料(废干电池、白醋、铁丝、剪刀、砂纸等)作为实验用品来完成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有利于他们提高以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主的综合能力,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特别是一些经典实验就更是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优秀范例,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设计闪耀着科学家的智慧,体现了科学研究方法,可以让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熏陶和引导,从模仿创新开始,逐步发展到独立的原创创新,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的能力。

五、阐明化学实验规律,对实验进行总结,指导学生解题。

化学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等方面总有规律可循。因此我在讲解实验时,向学生分析每一类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内容要求,再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实验”,后做演示实验或观看实验录像。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分析、对比,共同总结出这类实验的规律,以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通过对实验进行总结,阐明化学实验规律和注意事项来指导学生解题。那我们怎样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呢?我觉得要特别重视以下几点:

1、综合中学物理知识进行相关的复习

物理与化学的关系非常密切,解答化学实验题时需要结合相关物理知识,特别要注意压强与实验的关系。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有许多地方都跟气体的压强有关。这在日常教学和复习中,需特别关注。例如: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就是利用物理知识中的压强差原理。也就是说只有系统内外有压强差的存在,才会观察到产生水柱或有气泡逸出等现象。因此要设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也就要以此原理作为出发点加以考虑。

2、结合一些物理和化学常识进行复习

化学实验心得体会篇9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职业教育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是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教育和训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职业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将来胜任工作岗位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却普遍面临着教育成效低下的困扰,其中,职业道德课教学作为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作为一种道德观念,不可能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践中自发产生,必须通过系统教育和训练,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和掌握。中职学校开设的职业道德课就是对学生进行系统职业道德理论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的制度性课程,它强调“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围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教育”。但是职业道德课教学低效却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不利于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职业道德课教学成效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内容上,主要侧重道德理论的灌输和道德规范的传授,知德分离,将道德教育变为道德知识的教育,罗列和解释各行各业的道德规范,没有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结合,少有情境性的职业道德问题探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客体,教师空洞的道德说教过多,忽视了学生内心世界主体性的体验和感悟,忽视道德实践和行为训练;教学方式上重形式,多花样,轻实效,少考核。职业道德课堂这种“多灌输、少启发;多压制、少诱导;多说教、少指点;多替代、少帮助;多言教、少身教;多理论、少实践”“六多六少”的教育方法简单、生硬,难以被学生认同和接受,也制约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

2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体验是指“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亲历包括亲身经历和心理上的经历(如移情、回顾与反思)”。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早在20世纪初,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在研究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和研究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体验教育的理念。他们提出,一个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获得真才实学、掌握过硬的本领,无不需要积极的真实的内心体验。在随后的教育实践中,体验式教育逐步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少年期向青年初期过渡的重要阶段,表现为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认知能力大大增强,喜欢独立思考、争论,容易怀疑一切,固执己见,对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各种伦理道德问题,他们愿意接受通过亲身经历、自我感知或理性分析得到的道德规范,而非“高、大、空、远”式的说教,他们对某种道德观念的认可,一定要建立在对大量论据材料的分析上,而这些论据的获得,或是来自于亲身实践,或来自于有价值的史料或现实资料,这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愿意接受的认知方式。由此看来,中职生的道德教育目标,并不排斥“高、大、远”,但忌讳“空”和“假”,只要给学生机会体验高大和高远,亲自研究其精神实质,他们会非常愿意接受,因为向善和体验崇高是人们共同的心理要求,真正能够让学生体验的道德教育才符合认知发展规律。

在中职学校职业道德课教学中推行体验式教学,正是抓住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参与和亲身体验,“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在体验中,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获取鲜活的感知、感悟,引导学生逐步构建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对道德事件做出独立的分析与判断,进而接受、认同相应的道德规范,能主动内化并逐步付诸道德实践,即“引导”、“唤醒”和“自身生成”。总之,体验式教学对学生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对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更有帮助,也更符合教育的真实。

3体验式教学对策构建

3.1以“尊重”为情感,促发学生的主体性体验

体验是自我的,是旁人无法替代的,是学生的主体性体验,体验教学的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此,教师应积极创设体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首先,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资料的整合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点、生活经验等,营造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或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教育情境,让学生愿意参与,有能力体验。其次,教与学的关系是增强学生体验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敢于舍弃自己的权威地位,学会尊重学生,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在沟通互动、愉悦合作的共同学习中,鼓励学生释放自我,以开放的心灵接受外界信息,体验真实的情感碰撞,体验学习过程中与人合作的经验、与人交往的方式等等,教师不要随意打压学生的“奇思异想”,不轻易地否定学生,不局限于固定的认知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体验。再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给每个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他们都能参与,获得体验。

3.2以“情境”为平台,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体验

体验的产生,首先缘于体验者对体验对象有了切身的感受,因此,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对于体验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主体的体验过程一般是从对事物的亲身感受开始的,而这种感受往往带有一定的情境性,教师可设计多样化的体验情境,加强教育的感染力,帮助学生形成体验。

3.2.1直观感受型情境:教师借助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等,使枯燥的道德理论教育变得生动、形象,再现真实的场景;借助学生崇尚人物和偶像的先进工作事迹,身边的榜样,毕业生回母校现身说法等,拉近教育的距离,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借助真实的案例回放或是工作中可能遭遇的两难问题,让学生在争执辩论中体验观念的碰撞和情感的冲突,检验自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等等。直观感受型情境,使学生的体验过程变得直观、有趣,甚至可以穿越时空,再现情景,渲染教学气氛,突破教材内容的局限,突破教学语言的局限,拓宽视野,增强学生体验。

3.2.2动手操作型情境: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思想、情感产生更深刻的体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共同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如学生在收集资源、使用资源的过程中,需要对资源进行辨识,筛选、整理和分析,在制作课件、课堂演示等操作过程中,需要对道德规范进行解释、说明和论证,这些本身也是学生个体的体验过程。

3.2.3社会实践型情境:“职业道德是高度角色化和实践化的道德,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和职业道德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开放课堂,开展实践型的体验教学。生活世界是学生产生体验的源泉,职业道德课的教学要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从与学生发展相关联的人、事、物等方面去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另外,由于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再现现实活动中的情境性和真实性,所以职业道德课教学需要拓宽教学空间,向现实生活领域扩展,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本地区优秀的职业道德教育资源,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教师也可针对某一行业的职业道德状况,让学生进行相关调查,写出专题报告,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公益劳动,增强学生的为民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教师可结合实习实训,让学生在生产劳动中,感受努力工作带来的苦与乐,认识不同工作岗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要求,体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

3.2.4角色模拟型情境:教师可结合行业、企业特点及职业角色特点,让学生在小品、游戏、情景剧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模拟真实职业环境中发生的职业道德故事,在揣摩、模仿角色的过程中,体验该角色内心世界的道德情感、道德态度和道德认识,感受该角色与周围世界人和物的关系,认识该角色应履行的责任、义务、应恪守的道德规范等等,并以此为参照,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日常言行,从而悟“理”,获得新的道德体验。另外“从职业道德教育的角度,做学生也可以看做是一种职业”,“教育学生养成积极的课业态度和课业道德意识也是最重要的职业道德教育途径之一”,教师要要求学生要扮演好学生的角色,履行学生的“职业道德”。

3.2.5情感型情境: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情感体验就是教师选择情感体验点,“以情促情”,对学生先动之以情,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对比和换位思考等途径,感受情感的碰撞,用真情实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再晓之以理,实现情感的升华,将直觉情感体验提升为道德情感体验,引发道德情感的认同和接纳。

4以“心灵”为依托,促进体验的升华

体验有时是微弱的、片面的、易逝的,有时却是深刻的、强烈的、持久的,有时震撼着人心,有时又隐隐约约,似有似无,很多时候,学生内心的体验或是不能被他们清晰地意识到,或是显得杂乱无章,难以言表,或是当时有体验但稍纵即逝,此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唤醒体验并引导体验的升华。

化学实验心得体会篇10

(一)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关于人类知识来源和获取的争论为体验教育奠定哲学基础。以柏拉图为代表的理性主义者认为,靠经验获取的知识是不可信的,人类必须借助严密的逻辑推理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者认为,借助抽象逻辑推理获得的知识不符合人类的生活实践,凭借感性经验获得的知识才符合生活的逻辑。杜威充分认识到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片面性,把教育和经验之间的联系作为参照物,认为人类知识的获取要凭感知体验,也就是“要在做中学习知识”,此后,体验教育的概念便被引入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因此,杜威的“做中学”的感知体验哲学为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础。

2.心理学基础。心理学认为,体验作为人内心世界的精神活动,主宰着人的情感世界,当人面临新情境时就会产生体验,从而引起身心活动的发展变化,产生新的认识情感和行为。生命哲学家狄尔泰认为,我们在体验某一事物时,所有的心理过程同时运行、融合,所有获得的体验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具体体验的事物被生命的整体所支持,所以,所有的心理生命都属于当前的直接体验。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体验能够使人们从平凡的生活中感到自己窥见了终极真理、事物的本质和生活的奥秘,仿佛遮掩知识的帷幕一下子给拉开了,像突然步入了天堂,实现了奇迹,达到了尽善尽美。”①因此,心理学是构建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石。

(二)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的经济利益关系、社会组织形式、就业选择方式、人生价值观念等均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人们活动的目的性、经济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差异日益明显。如,有些人参加社会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有些人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有些人是为了公益事业,有些人是为了获得名誉声望。这些因素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手段、方法和价值尺度、思维模式、终极关怀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具体来讲: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由泛政治化转向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要求上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再仅仅是政治问题,更是对经济问题、生存问题、心理问题和情感问题的理性关照;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从宏观目标转向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生存诉求和成长需要,与解决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就业等实际问题相结合。这些变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操作系统的调整与变革。然而,目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坚持以强硬的政治“灌输”和抽象的理论“说教”为主,以社会化的标准、统一来衡量学生的道德品质,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忽视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所带来的教育环境、教育对象、价值标准、行为选择的巨大变迁,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解决现实社会矛盾时几乎趋于苍白。同时,理论在回应现实问题时呈现出的钝性与乏力,导致大学生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和逆反心理。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向度

20世纪80年代中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了它的研究历程。特别是2005年底,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马列主义一级学科,这极大地鼓舞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经过20多年的努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一批具有科学内涵的教育形式。如,大学生素质拓展、暑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网络互动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这些教育形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但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设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在社会转型日益加快和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过多地体现了教育者的主导性,受教育者从源头参与教育管理的理念还只是流于形式,即只注重“如何教育”、“为何教育”,却忽视了“教育什么”的现实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构建科学化的学科体系,在其内容的设定上必须具有两个合理性向度:一是形式合理性,二是实质合理性。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之中,让大学生亲身参与、感受教育过程,把现实生活场景、大学生的人生阅历、未来的人生希望结合起来。可见,大学生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两个特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合理向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受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变化的实际特点制约,针对性由受教育者的思想现状所决定。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引导他们深入社会生活,有所经历、有所碰撞、有所体悟,从而内化自己的思想,最后转变为外在的行为。

二、构建大学生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强调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直面真实存在的现象与问题,让大学生有所经历、有所领悟,从而促进大学生的道德信念与品德行为的内化与外化。因此,大学生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要植根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自然情境之中。

(一)情景模拟体验模式

这种体验模式是指教育者依据教育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创设一种与教育要求相一致的情境,让大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潜移默化地获得体验。如:加强校园文化、校园环境建设,让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体验生活的美好,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创设模拟法庭,让学生扮演被害人、犯罪嫌疑人、原告、被告、法官、律师、证人等,亲身感受审判的全过程,在情景体验中优化遵纪守法的道德品质;组织专题班会,让学生自我介绍和相互评价,通过自我介绍、与他人比较、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的品质状况与道德水准,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身体特征、生理状况、社会角色、社会地位以及权利与义务等,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综合能力有目标地寻求今后发展之路;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的探索,从而科学地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情景模拟体验模式以师生共同创造的活动氛围为教育载体,使每个大学生都参与其中,使每个大学生的个性都得以充分的展现与发挥。

(二)人际关系体验模式

它是指教育者引导学生融入社会角色,参与集体生活项目,使学生体验到自己在团体中的角色特点,再通过相互交流,感悟人际关系,确立同各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从而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体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验“是一种含有价值判断的关系融通性体验,感性个体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关系世界之中,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整个关系世界发生融通性领悟”。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由于缺乏人际关系体验,对人际关系的融通性领悟往往被人际关系的“地心说”和“日心说”等狭隘的观念所遮蔽,往往根据“我要不要”、“我喜欢不喜欢”等原则处理人际关系,而不是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团队之中,这很容易形成自私、独断、攻击、报复等扭曲的性格。复旦大学校园投毒案充分说明人际关系体验的重要性。因为与室友关系不融洽,就采取了极端残忍的手段剥夺了他人的生命,彻底背离了人类的生命伦理道德。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体验中学会处理好与父母、同学及老师的关系;引导大学生在具体的体验视界中,能从不同的角色出发看问题。如,当错事发生时,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主观过错,不把过错都归结到客观原因,不能总是试图把责任推卸掉,要学会说“这是我的错”;其次要学会宽容,宽容别人的不理解,宽容别人的缺点,同时也宽容自己的一些力不能及;再者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要重视和在乎别人;最后要做到换位思考,学会异地而处,学会把自己的意见和别人的意见吻合起来,也能让对方觉得你是对的,引导对方跟自己达成一致意见。大学生在校期间充分地体验人际关系,掌握与人相处的技能、原则和方法,将来在职场生涯中就能很好地处理与同事、上级的关系,达到“我在世界中,世界也在我之中”的互惠共生的境界。

(三)社会实践体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