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三个规定发言材料十篇三个规定发言材料十篇

三个规定发言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56:26

三个规定发言材料篇1

一、加强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是指全面、准确地理解试题所呈现的图(表)文内容、格式以及测试意图。它反映了当代考试命题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历史学科又是信息资源丰富的学科,它贯通古今,门类繁多,综合性很强,因此,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成为基本的考核目标。现今的高中历史教材每章节都有一定数量的“原始材料”。教学中要充分引用与教材重点相关的史料,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讲洋务运动的目的时,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洋务运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中的一段资料:“曾国藩说:‘今日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即洋务派创办洋务运动对内可以镇压农民起义,对外可以一定程度上抵御外侮,从而使学生更深刻、更全面认识洋务运动的目的。另外,教材中的图表等也要加以充分利用。通过指导学生接触和阅读史料,既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运用史料论证问题、说明问题的能力。教师只要从高一认真抓起,到高三时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必将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指导学生利用史料进行自我训练

因受课时限制,对于高一、二年级学生,教师只能指导其主要利用教材史料,到了高三就应集中训练。由教师向学生提供各种史料并教会学生自主拟题,指导他们遵循高考能力考查的原则即科学性、思想性、适度性,力求使材料解析题所考查的能力要求得到体现,避免填空式的设问。如世界史的一段史料:“恩格斯说:‘要是反对拿破仑的战争确实是争取自由、反对暴政的战争,那么结果就应该是所有被拿破仑征服了的国家在拿破仑之后,都宣布平等原则,享受到平等原则带来的幸福。但是事实恰恰相反。’恩格斯又说:‘反对拿破仑的普遍战争,是各民族遭拿破仑践踏的民族意识的反映。’”有人引用恩格斯的前段话认为反对拿破仑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有人引用恩格斯的后段话认为反对拿破仑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还有人根据这两段话认为恩格斯对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依据材料,指导学生设问:(1)恩格斯这两段话中所指的“反对拿破仑战争”有何不同?(2)如何辩证地认识拿破仑所发动的对外战争?(3)就这个讨论谈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领袖人物的有关结论?应当怎样研究历史?即针对材料设问,答案必须通过对材料的具体解析才能得到。这正是目前高考中材料解析题的生命力之所在。通过指导学生自主拟题进行训练,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和探究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重视学生的强化训练和及时讲评

历史材料,往往都有较丰富的内涵,我们既可从这个角度解析,亦可从另一角度解析。特别是目前的高考,在逐渐加大对学生深层次思维能力的考查。高三历史教学习惯于采用三轮复习法,在第一、二轮复习时,可通过强化对材料解析题的训练,使学生在探寻新奇知识的情况下,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每次训练时教师要精选一定数量的材料解析题,要求学生动脑动手。同时,教师认真批改,及时发现学生解题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属于普遍性的问题课上讲评,个别问题课下指导,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这样,既可以有效改变文科学生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的不良状况,使学生在能力发展上找到新目标,刺激求知欲,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潜能,又可以通过材料解析题考查和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分析综合能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事件、人物、观点及文字表达能力等。

四、提高学生的应试策略和解题能力

试卷不是答给自己看的,而是给评卷人阅评的。高考中要夺取高分,就必须给评卷人留下好印象,书写应当规范。概括起来,高分的卷面特点是:卷面规范,即字体工整、书写规范、讲究格式、卷面整洁;表达规范,即叙述有条理、语言精炼、语句通顺、运用历史学科语言;内容规范,即合乎逻辑、要点完整、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要想达到以上要求,我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步是认真审读设问。设问的实质就是解析材料确定的方向,做到紧扣题意,有问有答。一般历史设问包括以下几点。①信息来源或者答案出处,表述为: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②答案要求,如分析、概括、列举、说明、比较等。③核心词(求答项),如原因、影响、特点、措施等。④限定语,如时间、地点、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等。⑤题目分值,一个2分的求答项,不可能需要回答很多。学生在平时考试当中,容易忽略的是①和④的审题要求,即容易忽视对答案来源的判定和对限定词的审读与思考。

第二步是仔细阅读材料。近年来历史高考题注重“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创设和运用,特别是在卷面中呈现大量的材料,因此在做题过程中教师应当规范学生阅读材料的程序。首先读引言。阅读引言可以使学生快速明确命题意图和题目考查内容,阅读引言就如同找到一把解题的钥匙,有利于学生揣摩命题意图,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其次读正文。这是读题的核心任务,阅读的过程当中要动笔圈划关键词、句,最大限度地提取材料信息。对有些材料要根据当中的“。”“……”“;”或根据材料内容划分材料层次,并简单概括材料各层次的中心。再次读出处。材料出处作为材料的组成部分,往往暗含历史信息,根据对材料出处的判断,把它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建立起相应的联系。

三个规定发言材料篇2

一、认识幼儿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

中国人历来就非常重视幼儿阶段的教育教学,最早的文化典籍著作《易?蒙》中就提出:“蒙以养正,圣功也。”其把教育幼儿健康发育成长作为圣人的一种功劳,可见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正是缘于此,古人对幼儿语言的启蒙教学也是颇为重视,就拿古代的幼儿教育启蒙读本《三字经》来说,其用三个字即三言来行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出于对幼儿成长发育的特点考虑的。我们知道,幼儿班的学生从年龄上来讲普遍处于三到六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处于从学会说话到学好说话的过渡阶段,其正是需要很好的语言教学的阶段。幼?喊嗟挠镅越淌υ谡飧鼋锥稳绻?采取正确的办法,有的放矢,紧跟幼儿学生身体成长发育,对其实施一定的语言正规化和标准化训练,无疑会对他们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笔者处于幼儿语言教育一线,一直对幼儿语言教学充满信心,同时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在幼儿语言教学过程中,笔者认识到幼儿的语言教学能带动幼儿早期对学习的兴趣感和自信心。同时,幼儿语言教学具有连带作用,能让幼儿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产生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和成长的乐趣。幼儿处于好学的阶段,对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充满着好奇,所以作为语言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利用语言教学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以及全面发展进步。

二、选择积极向上的语言教学材料

任何教育活动都要采用一定的材料作为教育手段实施的前提,幼儿语言教学也是如此,只有正确选取一定的积极向上的幼儿语言教学材料,才会对幼儿语言教学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由于时代的进步发展,幼儿语言教学教师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做到结合古今积极有益的材料来促进幼儿语言教学。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人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关于幼儿语言教学的材料,教师可适当采用。比如,幼儿教育著作《三字经》,其在家庭幼儿语言教学中普遍流行,但是在学校教学中却没有被重视起来。这部著作以三字行文,适合幼儿读诵。而且这部著作不仅注重文学和说话,还注重幼儿的通识教育和思想教育,是一部非常适合幼儿语言教学的材料。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古代其他的著作材料,如《千字文》《弟子规》等,这些都可以被用来进行幼儿语言教学。当然教师还要注重利用现今对幼儿语言教学有益的书画和影视材料来促进幼儿语言教学。

三个规定发言材料篇3

关键词:民事诉讼证据证据材料证明证明能力

一民事诉讼中证据材料(以下简称证据材料)与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以下简称证据)

证据材料与证据尽管经常易于混淆且常被不加区分地使用,以致于在证据这一概念下包含了证据与证据材料两种情形,使得“证据”一词,有时是指证据,有时又是指的证据材料。而正确地看待证据材料与证据关系的问题,无疑应是民事诉讼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一)何谓证据材料

证据材料,亦称证据资料,有人认为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向法院提供的或者法院依职权收集的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各种材料。”(1)也有人认为是指“凡是未经查证属实的物证、书证、证人证言等各种证据形式,统统称为证据资料,或曰证据材料。”(2)还有人认为“所谓‘证据资料’则被理解为通过证据方法表现出来或为人所了解知悉的内容,如证人和当事人本人的证言,鉴定意见(尤其是其结论),书证所表示的信息内容,对物品或场所进行检验或者勘验的结果,等等。”(3)总之,笔者认为以上都从不同层面揭示了证据材料的含义,说明了证据材料其作为证据的内容,意味着一定的既知事实,而既知事实与作为证明对象的待证命题或待证事实间的关联性以及用来评估证据从而从已知推断未知作用程度的证明力或证明价值等概念,都直接与对证据材料的理解紧密相关。证明材料,对于考察诉讼中证明的机制和过程都非常重要。

(二)何谓证据

证据,有学者认为是指“能够证明民事案件真实请况的各种事实,也是法院认定有争议的案件事实的根据。”(4)也有学者认为“(一)从证据所反映的内容方面看,证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二)从证明关系看,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凭据,是用来认定案情的手段;(三)从表现形式看,证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表现形式,诉讼证据是客观事实内容与表现形式的统一。”(5)

(三)证据材料与证据的关系

由证据材料与证据的概念可知,证据材料是证据的来源和初始表现形式,离开了诉讼过程中的证据材料,证据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无从谈起。并且,证据材料只是为了证明待证事实命题而提供的各种材料,这些材料中只有符合证据条件的,才能作为证据,成为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有的不具备证据条件,即不能作为证据而使用。对某些证据材料能否作为证据采纳,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自然效力,再就是法律上的效力。自然效力属于客观存在的范畴,与客观事实存在必然的联系,而法律效力是法律证据资格的规定,是外加于证据材料的,属于证据制度之一。

不过,也有论者反对对证据材料和证据进行区分,“在坚持证据反映论的同时,笔者认为还应当坚持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划分,同时反对证据与证据材料的划分。证据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所有反映事实的材料都能构成证据。”(6)但笔者不赞成这种将二者混为一谈的看法。同时该观点与其“证据的证据力即证据的形式效力”的观点自相矛盾,既然其认为“所有反映事实的材料都构成证据”,又何谈“证据的形式效力问题”?

二证据材料的证明能力

(一)证据材料的证明能力

证据材料的证明能力(以下简称证明能力),亦称证据能力,证据资格,或称证据适格性,是指“具有可为严格证明系争事实的实体法事实之资料的能力。”(7)也有人认为“证据力(或曰证据能力)是指证据在法律上可作为定案根据的资格和条件。”(8)另有人认为“证据能力系指在诉讼上可容许作为证据的资格。凡属于可采纳的证据也可称之为适格的证据。”(9)笔者认为某种证据材料可作为证据的法律上的正当性或法律上的效力即证据材料的证明能力。

(二)证据法上的可采性

证据法上的可采性,亦称容许性,是西方国家,特别是英美国家通常的用语,它是指证据必须为法律所容许,才能用于证明案件中的待证事实。英美法中证据的可采性将证据分为可采纳或不可采纳,也可以称之为受容许的为有证据能力,无证据能力则不予容许。所谓某一证据材料可用为证明待证事实的能力,既是从证据的可采性上而言,也就是可容许或可被采用为证据的一种资格。所以,一般认为,证据材料证明能力即是证据材料的可采性。

(三)证明能力与证明力

证据的证明力(以下简称证明力),也称证据力,“系指证据材料作为证明待证事实上价值大小与强弱状态或程度。具体而言,即审理事实的人对于外部原因的证据所发生的内部意识作用的力量,亦即依据证据事实对于待证事实所置信其真伪存否的力量和程度。”(10)换言之,证据的证明力,是指证据案情事实的能力,或指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的价值或功能。证据材料的证明能力与证据的证明力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有:其一,证据能力是可能性的范畴,证明力是现实性的范畴,证据能力是法律关于某一事实材料能否作为证据的资格规定,只有具备证据能力的事实材料才能加以审查判断,才具有作为定案依据的可能性,而证明力是证明案情的价值,具备了证据价值才能把可能性的能力转化成证明的现实性。其二,对于证据能力,法律上多加以消极的限制,对它的判断必须依据一定的证据规则,而对于证明力,多是允许法官自由心证,法律上的限制很少。其三,从诉讼程序上考察,设置证据能力的限制,有基于证据本身的需要,如排除、意见、传闻法则等,有出于诉讼外的基本政策的需要,如人权保障、特权权利的保护等,但意在保障证据的质量,确保法官对证明力的准确认定,有利于发现案件的法律真实,证据能力是证明力的法律屏障,一个证据材料,即使具备证据能力,如适格的证人的伪证言,但其不能真实反映案情,也就不具有证明力。

由此可见,证明能力与证明力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证明能力是证据证明力的前提条件,凡是有证明力的证据材料才能成为证据,才能有证明力可言;证据材料必须先有证明能力,即先成为适格的证据,或可采纳的证据,而后才产生证明力问题。从程序上讲,先是解决证据材料的适格性的问题,然后由法官自由裁量其证据价值。

三确立证据能力制度的必要性

证据能力直接影响当事人的举证、质证与法官的认证,影响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和正确地适用法律,意义重大。

首先,规范民事证据能力,有利于证据规则的建立与完善。各国证据法中都有大量的规则就特定的材料能否作为证据及其证据的证明力。我国法官对证据认定的自由裁量权过大,根本原因是缺乏证据规则的有效制约。因此,规范民事证据能力,有利于建立系统的严格的证据规则,以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

其次,规范民事证据能力,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法律一般从两方面对于证据能力加以限制,一是对证据本身的禁止,二是程序的禁止。前者有对证据的种类、形式、来源等作出一般性的积极规定,以引导当事人有的放失进行举证、质证:后者则从消极方面对收集、调查证据的程序作出禁止性规定,以引导正当的取证程序。

再次,有利于保障诉讼的效率,节约诉讼成本,实现诉讼经济。可以使当事人从证明自己的诉讼请求,维护自身的利益的角度出发,尽量有效提供有利于自己的能反驳对方、证明自己的适格的证据材料。从而加速庭审进程,提高效率。

另外,规范民事证据能力,也利于法官对证据的准确认证。在有效防止当事人提出不适格的证据材料,同时为法官的认证设置规则加以制衡,防止法官恣意裁量。

四当今世界关于证据材料的证明能力的法律规定

(一)英美法律中的有关规定

在英美法中,对证明能力是以证据的可采性的形式加以规定的,但法律上极少有积极的规定,一般是仅仅消极就有无证据能力或其能力受限制的情形加以规定。所以,不可采纳的证据反而成为英美法中证据材料可采性问题的重点。英美法重在证据能力,必具有可采性的证据材料,方有合理的证明力,才能合理推断待证事实之真伪,故对于证据材料的证明能力,以法律加以限制。概言之,不可采纳的证据包括两种情况:其一是缺乏关联性的证据材料;其二是应受排除的证据材料。

1缺乏关联性的证据材料

所谓关联性,是指证据材料必须同案件事实存在某种联系,以因此对证明案情具有实际意义。证据材料的可采性与证据材料的关联性紧密相联,并且关联性是可采性的前提条件。凡是某一证据材料与待证事实具有关联性之后,才能产生该证据材料是否具有可采性的问题。质言之,凡是具有可采性的证据,必须具有关联性,而所有具有关联性的证据却并非都具有可采性。关联性不是一项证据材料的内在特征,而是作为证据材料与本案争执的事实之间的关系而存在,对关联性有无的判断,是一个经验事实,可以依赖科学与经验加以自主判断。而证据材料的可采与否,则属于一个法律问题,应由法官依法定规则进行法律判断。即判断证据材料之关联性,有赖于人的生活经验与逻辑,而可采性之取舍,完全取决于证据法的预制规则。英美法中,之所以将证据材料关联性与证据材料的可采纳性加以区分,与其陪审团审判的传统有关。关联性与可采性的问题,如同陪审团审判制中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的边界一样,构成了英美法中陪审团与法官的职能区分的一部分。

英国自18世纪后期,在诉讼中建立了当事人对等的辩论主义(即当事人主义)以代替纠问制度,自此各种证据规则,随之发展而来。为了防止陪审团、当事人因缺乏法律常识或采纳那些有碍于查明案件真情的事实和材料作为证据,或误用推理的经验规则,或者迷于被告的地位和经历,或惑于被告的巧辩,或导致有偏见或涉及情感度等,因而产生了各种不适格及排除规则。法官对于不适格的证据,即不予采纳其向陪审团提出以考虑其价值,以保障证据材料的证明能力。

英美法中的有无关联性的证据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除某些例外外),品格证据材料与证明归责行为之关联性。

第二,事后的补救措施与该事业有关的过失之间之关联性。

第三,提出和解或和解建议与请求承担之间之关联性。

第四,支付医药费或类似费用与承担责任之间无关联性。

第五,责任保险与疏忽行为间或不法行为间无关联性。

缺乏关联性的证据材料,一律不具有可采性。

2应被排除在外的证据材料

一般而言,与待证事实间有关联性的证据材料,原则上都具有可采性。然而,某些证据材料即使有关联性亦应予以排除:第一,某些证据材料之证明价值微乎其微,第二,某些证据材料与待证事实的关联性极其遥远;第三,某些证据材可能会产生生多个争执点,使主要争议事实混乱;第四,某些证据材料可能会误导陪审团,或者诱导其仅凭感情因素而作出不恰当的决定;第五,某些证据材料具有不确定性,存在给事实认定带来错误的危险。此外,还有一些诸如公共政策方面的因素而将某些证据材料排除在外:第一,绝对排除的规则。第二,附条件排除的规则。在排除规则中,主要有:传闻规则,意见证据规则,禁止反言规则,预防规则,司法裁决理由等证据事实排除规则,涉及公共利益的政府信息的排除规则等。

(二)大陆法中的规定

与英美法比较而言,大陆法中关于证据材料的规则要少得多。大陆法因为出于职权主义的缘故而重在调查证据程序,对于证据材料的证明能力很少限制。凡作为证据材料,均具有理论上的证明能力。即在承认证据材料一般均具有证据能力的前提下,对于某些个别情况设置例外,此例外即无证据能力之特例。而且,大陆法中的排除并非完全绝对排除,相对排除亦不少。

总之,大陆法系中关于证据材料证明能力的规则主要有:

1.直接规则。该规则是指在采纳证据时强调所有可作为证据的事实和材料必须经过直接审理才能被采纳为证据。反之,凡是不能以直接审理方法进行调查的事实和材料在证明能力上就不具有可采性。

2.关联性规则。该规则是要求事实和材料之所以能被采纳为证据,其前提必须是它们在案件事实之间具有关联性。

3.合法性规则。该规则要求所有证据的形成和取得必须符合法定要件和形式,否则,就不能采纳为诉讼证据。

4.任意性规则。该规则是指非在自愿的情形下取得的证据材料应被排除在外,使其不具有可采性。

5.传闻规则。此规则是指大陆法中原则上不排除传闻作为证据,只是要求证实其来源的真实性、可靠性。

(三)中国法中的规定

中国法学理论上常见的关于证据材料的证据能力的论述主要有三点:关联性、真实性(或客观性)、合法性。但我国长期以来,民事诉讼中关于证明能力的证据规则采用一种虚无主义的做法,其结果造成法院查证范围过宽,期限过长,效率低下。既未象英美法那样有较为严密、详尽的证据规则以及在证据规则中又有许多例外,其目的在于限定和约束陪审团、法官在认定证据上的自由取舍;也不象大陆法那样,作出较为详细、严格的程序性规定,从而为法官的自由心证的基础。我国未有完整、系统的证据法,只是以粗线条的方式制定了若干证据规则。由于条文较少,内容过于粗糙,并事实上赋予了法官极大的自由裁量权,其结果必然是造成法官任意裁决的权力过大。

长期以来,我国的诉讼中事实上以真实性来取代合法性,如《民事诉讼法》的第64条第3款,第65条第2款,第69条等之规定都表明,法院审判时采用证据的重要标准是证据的真实性而不是证据的合法性。更成问题的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影响,在真实性的定位上存在自欺欺人的所谓“实事求是”的原则,刻意寻求所谓的“客观真实”,而不是“法律真实”。

正因为我国民事证据法理论对证明能力一直未给予应有的关注,在有关证据的立法、司法解释及实务中亦极少有系统的有关证明能力的证据规则更谈不上用其解释具体案例,所以,证明能力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即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对证据材料的证明能力作出了一些初步的规定,例如:(1)关于能作为证据的证据材料有《规定》的第10条、11条、12条、20条、21条、22条、30条、55条等。(2)关于排除作为证据的证据材料有《规定》的第34条、43条、53条第1款、第57条第2款等。(3)作为例外规则的有《规定》的第49条、53条第2款等。因此,造成了以下后果:第一,诉讼中当事人缺乏完整、严密的证据规则的指引、规范,导致举证的材料不适格,伪证、无关联性的材料多。第二,导致当事人进行质证时没有焦点,范围没有限制,在枝节问题上漫无边际、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纠缠不休。第三,导致法官庭审中查证的证据材料的范围过宽,影响审判效率。第四,法官对证据材料认证的程序缺乏必要的制约。

五余论

证据问题是全部诉讼活动的中心问题,正如英国功利主义法学家边沁所认为的:证据为正义之基础。证据材料(资料)存在于诉讼前阶段,只要是可能只有合法性、客观性和关联性的材料就可以做证据材料,但是,这些证据材料是否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及合法性,最终能不能作为定案的证据,必须通过法律的检验和法官的认定。证据材料必须转为诉讼证据才具有法律意义。证据的合法性是证据能力的核心所在,证据材料只有同时具备合法性才能进入到诉讼中,成为真正意义的证据。特别是民事诉讼中的审判方式的改革使举证责任愈来愈倾向于当事人主义,这样更易于诱发当事人的非法取证行为,所以确立非法证据材料的排除规则等在内的证据规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必要借鉴吸收英美法系中内容详尽的有关证据能力的法则,以完善我国长期以来受大陆法系影响而过于原则、粗糙的规则。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材料必须予以排除。

注:1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128页

2樊崇义主编《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46页

3王亚新著《对抗与判定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第1版第165页

4同上,第228页

5同2,第45-46页

6主编《中国审判方式改革理论问题研究》(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7肖建国《证据能力的比较研究》中国民商法律网

8同上

9刘善春著《诉讼证据规则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455页

三个规定发言材料篇4

关键词:三元式;结构;论证;事例;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因此,笔者提出“三元式”议论文创新写作法。“三”无论在哲学意义、文化底蕴、禅宗理学上,还是在自然科学中都有神秘的意蕴和价值,本文旨在让学生论说有力,灵活运用,挥洒自如,形成个性风格。现介绍“三元式”议论文创新写作法,以飨读者。

一、“三元式”结构布局中的魅力

1.“三元式”巧布段落结构。笔者遵从议论文五结构法――引、亮、议、联、结,也符合三结构式引论(引亮)、本论(议联)、结论(结尾)。“引、亮”合为第一段;“议”分为三分论点和联(针砭时弊、自我解剖),共四段,形成“引亮、过渡段、议三段、联一段、结一段”的七段式结构,使文章结构齐全,段落主次分明,篇幅美观,形成“凤头、猪肚、豹尾”三元式结构。

2.“三元式”巧埋思路线索。议论文观点鲜明是重心,如果话题论述角度窄,会出现偶然变普遍、特殊转一般的现象,牵强附会,失去论说力度,难以取信于读者。所以,笔者构建三元式角度,第一段选取自然现象进行仿生学类比推理或归纳推理引出观点,在议论部分选取典型材料论证分论点,再联系实际部分针砭时弊、自我解剖,形成“自然―典型人物―现实自我”的三元式结构。这样就把话题、观点放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中论证,增强了观点的辩证性。

3.“三元式”巧解话题观点。任何论题都必须解决三个问题,即“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但由于时间、篇幅限制,高考作文不允许我们长篇大论,因此,只能突出一方面,略写另两方面,把那两方面分别放在开头或结尾部分,达到论述全面、重点突出的效果。

二、“三元式”在段落论证中的魅力

1.“三元式”巧引总观点。第一段选取自然现象三例(天上、陆地、水中;有生物、无生物、微生物等多角度现象)进行仿生学类比推理或归纳推理,从而引出观点,增强了观点的唯一性。

2.“三元式”巧分总观点。在议论部分将总观点从三个角度(内涵外延、方法途径、原因结果)分解成三个分论点,但划分标准必须一致,具体体现话题、材料、观点中的人文精神、传统美德、社会价值、人生态度等,弘扬正气,发展社会,启迪人生。

3.“三元式”巧联实际。在文章联系实际部分可以从三个角度罗列社会中三种与观点相悖的行为、现象,再从三种角度挖掘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和危害。

4.“三元式”强化观点。在文章结尾处可以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用三个排比句从发号召、展未来、揭内涵、作劝诫等角度强化回扣观点,以收到豹尾式有力鞭策的效果,韵味无穷,发人深省。

三、“三元式”在事例中的魅力

1.“三元式”压缩材料。议论文中,事例扣不住观点核心词而滥用、取舍不当,冗长、压缩不当而文体难分的现象十分普遍。笔者认为,事例得体,必须具有三元素,即在什么情况下,如何做(话题、观点的核心词的作用),结果怎样。因此,每一例人为材料、自然现象都要按照这三个要素进行压缩,材料不冗长,改变叙多于议的现象,达到语言简洁凝练的目的,干净利落地论证观点。

2.“三元式”材料丰富观点。如《“规”定人生》片段: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唐太宗视民如子,垂拱而治,(分析)那是因为他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对百司之职了如指掌,胸中有安民治国平天下的策略,于是百姓安居乐业;岳武穆统帅“岳家军”,屡战金兵,频频告捷,那是因为他有“冻死不拆屋,饿死不虏掠”“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循”的严明军纪,于是金人喟然而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同志率工农红军,以持久战打退日本侵略者,那是因为制订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格执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于是日伪不得不缴械投降。事例从唐太宗、岳飞、等多个角度论述,有力地支撑了观点。

3.“三元式”方法挖掘事例。在摆事实论据结束后,进一步进行事实论据分析推理,扣住分论点,采用假设、因果、条件等方法挖掘揭示深层含义,挖掘事件中的三过程、三条件、三原因、三意义等。排比句式使观点深刻明了,读者信服,读者震撼。采用因果论证法,挖掘事件多角度、多层次的意义,使事件的意义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四、“三元式”在美化语言中的魅力

考试大纲规定作文语言要“有文采,写得深刻”。采用“三元式”写作技巧,就能达到这一规定。在段落中运用“三元式”排比写作方法可以增强气势,吸引读者,感染读者。在压缩事件时运用“三元式”规范材料可以达到使语言简洁凝练的目的,即干净利落地论证观点。总之运用“三元式”创新写作方法,使语言简洁凝练,使段落整齐美观,让读者朗朗上口,震撼心灵,美化了文章语言。

综上所述,“三元式”创新作文写作法,既规范了文体,又精简了语言;既使结构严谨,又使观点突出;既使材料丰富,又使篇幅美观。真正达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张扬个性的效果。

三个规定发言材料篇5

一、自主创设环境,调动参与激情

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积极性,因此,教师将创设语言区环境的任务交给幼儿,以充分发挥幼儿创设环境的主动性。

1.语言区位置的选择尊重幼儿意见。让幼儿展开民主讨论,各抒己见。有的说语言区是看书、讲故事的地方,应该放在教室的外面,这样安静;有的幼儿认为语言区里要听录音、看VCD、看图片,要放在教室里有电源、靠近电视的地方,方便操作。最后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笔者将语言区设置在一个相对独立又安静的角落。

2.语言区内容的选择体现多元化。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的不同,在语言区里先后创设了图书角、看图讲述角、木偶表演角、电视播报角、拼音角、识字角等活动区,并用小屏风、小栅栏或小操作台将活动区进行开放式分割,互不干扰,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

3.语言区材料的投放注重多样化。有图书、木偶、故事盒、电话、答题卡、访问卡、拼音卡、三段式识字卡及书写记录材料等。材料根据主题的内容分专题陈列,定期更换。放置位置灵活,使整个语言区变得生动,有效提高幼儿的交流质量,幼儿更加喜欢。

4.语言区活动规则的制定实现自主化。幼儿分组自主讨论制定语言区的活动规则。例如,看书、听录音时要安静,要和同伴大胆交流,收拾时要摆放整齐物品等。活动规则用符号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来,张贴在语言区醒目的位置。

语言区环境创设过程中幼儿是主人翁,他们很投入地设计区域蓝图,积极地参加区域活动,而且能较好地遵守自己制定的区域活动规则,前阅读、前书写学习的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丰富区域内容,激发活动热情

1.围绕主题活动选择幼儿熟悉的内容。结合主题探究活动“美丽的秋天”的开展,会在语言区中投放秋天的图书、图片、资料,让幼儿自主阅读并和同伴交流对秋天的感受;结合主题探究活动“周围人们的工作”,会让幼儿当小记者去采访周围人们的工作情况,并用符号记录下来带到语言区来交流。这些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幼儿的前阅读、前书写能力。

2.满足幼儿兴趣需求,调整语言区的内容。如前一段时间教师发现幼儿很喜欢看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就及时调整活动区内容,投入“喜羊羊和灰太狼”系列小卡片,让幼儿以扔骰子的游戏形式,来讲述“喜羊羊”及其朋友的外形特征与性格特点,受到了大多数幼儿的欢迎。语言活动区天天爆满,讲述内容也从“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变为自编的新传,形式也从讲故事转变为表演故事,大大提高了幼儿的讲述水平,促进了幼儿前阅读能力的发展。

三、活动形式多样,重在发展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多样化、富有情趣的区域活动形式,促进幼儿前阅读、前书写能力的发展。

1.自主选择式。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内容,开展各种语言活动。如自编自演木偶剧,掷骰子编故事,模仿或自编广告表演,抽卡片你问我答等等。

2.材料互动式。提供背景操作台与多样可移动的小材料,让幼儿在操作台与材料相互作用中发展语言能力。如一年四季背景台、各种各样的四季树、活泼可爱的动物插卡。幼儿不停地操作材料进行语言讲述。

3.交往发展式。让幼儿以小记者、小讲解员、电视主持人等身份做采访,与同伴、教师互动,促进幼儿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

4.记录活动式。运用观察记录、讨论等手段,使幼儿自己表达心理话,培养其前阅读与前书写能力。

5.科学幻想式。借《蓝猫淘气三千问》、《喜羊羊和灰太狼》中的卡通形象,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讲述。

6.倾听评价式。通过听故事、儿歌以及周围人的对话,培养幼儿倾听能力。如让幼儿戴上耳机听故事、儿歌,运用传声筒来传递悄悄话,评价同伴讲故事的水平等。

三个规定发言材料篇6

一、教育调查报告的概念

调查研究的方法是一门科学,它是我们了解和研究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同志就十分重视调查研究,他深深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真理,他说:“要了解情况,惟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思想的理论的形成就是从调查研究开始的,土地革命时期,曾在湖南和江西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著名的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即调查》、《兴国调查》、《长岗乡调查》等。1941年,为在党内形成调查研究的风气,专门出版了《农村调查》一书,并在序言中说:“我再度申明:出版这个参考材料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出一个如何了解下层情况的方法,而不是要同志们去记即些具体材料及其结论。”(以上三处均弓旧《选集》第三卷《<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调查研究是制定政策的客观依据,特别在当代复杂的社会条件下,几乎任何一项重大决策

都要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才能做出,而没有经过调查研究的决策,往往就要出问题。陈云同志也曾强调指出: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90%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工作。可见,做好调查研究是我们事业兴旺的保证。

调查报告是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的实践过程,收集专门的社会资料、分析社会资料并从中获得规律性认识而形成的研究报告。

教育调查报告是调查报告的一种,它是就某种教育现象,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分析形成认识而写成的文字材料。教育调查报告的范围限于教育领域,其材料也包括与教育有关的其他社会内容。教育调查报告通过与教育有关问题的调查,掌握规律;二发现同题。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为教育科学和科学教育服务。

二、教育调查报告的特点

现代调查研究这门学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的科学理论。许多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被应用到调查研究中。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它们的应用使调查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下面谈谈教育调查报告的特点。

(一)调查性

写作材料获取有许多途径,就调查报告而言,它的材料必须是调查所得,然后在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报告。调查是报告的基础,报告是分析得出的结果。就文字分量而言,七分是调查材料,三分是分析和结论。没有调查材料就没有报告,因此常有人说调查报告是“三分报告七分调查”。这正如所说:“没有调查就没在发言权。”就这项工作花的时间而言,集中在收集调查材料上)没有在调查上下足功夫,绝不可妄谈“报告”,这是调查报告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特点。

(二)资料性

调查报告要拥有大量材料,有了这大量的材料,才有了说服力,所以,调查报告是材料性很强的文体,这些材料将成为有关部门研究问题、进行决策的重要参考资料。调查报告作为一种历史性材料存档,它又是研究某方面问题的重要历史资料。

(三)科学性

科学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查报告的材料和结论都必须客观,都不能带有个人的主观思想因素。这就要求作者一切从实际出发,排除思想杂念和外来干扰、要有吃苦耐劳精神,努力去获取第一手资料。二是要有现代科学理论指导。首先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以保证思想观念的客观性。其次要用统计学、逻辑学、心理学等理论去分析问题,要让资料说话、数据说话,观点、意见、建议不能凭空臆造。再次,语言必须平实、明快、简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叙述材料,不夸张,不修饰,不追求文采。

(四)本质性

调查报告的b的就是要通过调查揭示事情的本质,教育调查报告则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教育领域某一方面的问题。揭示出一些事物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以供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作参考,或给教育效学部门进行具体教学活动作参考。因此,本质性是教育调查报告的根本特征、不能直面教育现实、揭示教育方面某些本质问题,这样的调查报告就毫无意义。

三、教育调查报告的分类

调查报告的分类比较复杂,依据不同的标准分出的类别就不相同。“按行业部门分,教育调查报告只是其中的一种,从其他角度的分类也适合教育调查报告的分类。

根据调查研究曲周的来划分,可以分为描述性调查、解释性调查、预测性调查。描述性调查以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为目的,是最常见的一种调查类型。解释性调查是以探究调查对象产生的原因为目的,回答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预测性调查是通过了解调查对象的过去、现在,以探讨其未来的发展状况的调查。

根据调查研究的性质来划分,可以分为定性调查、定量调查。定性调查是在掌握一定的典型材料的基础上,采用推理的方法,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定性调查很容易受调查者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致使结论失误。定量调查是在掌握大量样本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事物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做出量的说明。

根据调查对象的多少来划分,可以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全面调查是对所有调查对象作逐一调查,以了解调查对象的全面情况。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中抽取部分作为代表,并推断出全体情况的结论。个案调查是从全体对象中选出个别作代表。并对之作综合调查,以推断出关于全体的普遍性结论。

根据调查结果来划分,可以分为理论性调查和建议性调查。理论性调查的特征是通过调查研究提出或验证或补充或否定某一教育理论。建议性调查则是通过对某一教育现象的调查,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制定决策作参考,教育调查报告以此为常见。

三个规定发言材料篇7

关键词:钻机钢结构加工制作工艺研究

随着当前钢结构技术的日益成熟,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一些体育场馆、大剧院、会展中心以及各种高层建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现代建筑空间结构类型复杂,要求外观精巧与美观同在,超现代主义,空间曲线相连接繁杂。从整体上来看,在这些复杂空间结构形式上,钢构件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内部结构三维无序;第二,外挑结构空间的无序排列;第三,杆件之间的相贯与相切。笔者综合自身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钻机钢结构的加工制作工艺,旨在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一、钻机钢结构加工制作准备工作

从钢材特性来讲,主要具有五个方面的性能:第一,焊接性。钢结构件在用于工程钻机井架与底座的焊接过程中,钢材必须具备良好的焊接性,已经成为了石油工程钻机结构的关键内容;第二,耐冲击性。钻机钢结构在作业过程中,必须要承受巨大的冲击载荷,尤其是在岩性变化复杂地质区域,井架承受的冲击载荷已经超过了正常的载荷,因此钢材必须要具备较强的耐冲击性能;第三,要有低温韧性,一般在石油钻机作业中,工作环境温度变化异常,当温度处于极低状况下,一些大型结构焊接件容易发生低温脆性破坏现象;第四,要有良好的耐疲劳性能,一般而言,钻机作业工况复杂,呈往复循环式模式,在实际过程中振动变化较快,当处于低频高应力状态下,钢材必须要有良好的耐疲劳性能;第五,具备耐腐蚀性,大部分钻机作业都是在露天下进行的,由于钻机与含盐物质接触较多,易出现腐蚀损坏情况,因此钢材要考虑其耐腐蚀性。

对于钻机钢结构加工制作材料而言,主要包括四种:一是钢材,二是焊接材料,三是涂装材料,四是紧固件等。在进行材料的选择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其质量证书,严格按照设计要求以及其他国家规范标准来进行选择。对于进厂原材料而言,要出示出厂质量证明书,遵循相关合同要求,在监理见证下,进行现场的取样工作,同时进行送样、检验以及验收,及时做好记录,将检验报告提供给监理。一般而言,材料证明书的申请书必须要向相关部门以及人员报审后,基于设计单位确认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代用。

二、钻机钢结构加工制作工艺研究

1.钻机钢结构加工制作工艺流程

首先,要详细了解相关施工图,基于材料检验合格的基础上开始放样以及号料,切割材料,预留收缩量,进行成品的冷矫正与热加工,进而进行边缘加工、制孔以及摩擦面的加工,最后组装、检查、焊接、清理、编号以及喷漆与验收。在钻机钢结构加工制作工艺流程中,需要注意焊接工艺以及工装的制作。如果没有按照相应的焊接顺序来进行,容易导致工件的内应力增大,焊缝将会出现裂纹以及气孔,从而影响最后的焊接质量。

2.钻机钢结构加工制作具体工艺分析

2.1钻机钢结构放样以及号料

准备好材料,放样工具必须经过计量部门校验复核。在号料前,了解原材料材质及规格,检查质量。对于不同规格的零件进行分别号料。样板样杆上注明加工号、构件编号、规格、孔直径以及弯曲线等,预留收缩量、切割加工量。当切割下料划线后,必须按照实际设计要求来进行下料的切割工作。合理安排剪切程序,当出现材料弯曲变形现象时,要及时矫正。对于单件锯切构件而言,要先进行号料,然后开始锯切工作,成批加工构件要安装定位挡板,精度要求较高构件要预留加工余量,注意控制切割断面垂直度。

2.2钻机钢结构焊接工艺

采用线能量较低的二氧化碳半自动焊,预防焊接变形。就刚性固定和制造工装来看,要采用刚性固定法,有效预防钢结构角变形。具体而言,在角焊缝作业中,焊接内应力增加,导致钢结构变形。在加热中,焊缝与焊缝周围金属温度升高,其余部分金属处于不受热状态,形成剐性固定,受热金属膨胀受到抑制出现压缩塑性变形,焊缝和周围金属收缩变短,致使焊件产生内应力,因此要进行工艺衬棒的固定,增加材料的刚性,减小焊接时的扭曲变形。在钻机钢结构焊接过程中,要合理选择焊接次序和方法。例如在进行H型钢四条角焊缝的焊接过程中,采用两层两道焊,首先进行预焊,保障焊缝成型的美观性,其次依据具体船形位置进行焊接。同时,要严格控制焊接参数,选用小线能量进行焊接。在进行第二层焊缝作业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可以采用较大线能量进行焊接。

2.3钻机钢结构焊接变形矫正

当焊接钢结构发生变形时,必须要进行矫正。一般而言,可以利用火焰矫法来进行。但是在实际矫正过程中,要注意加热位置、温度以及加热区的形状这三种因素的把控。在进行撑角、钢柱与梁变形的矫正时,要对准焊缝外纵向线状方向,控制加热温度,避免在同一位置发生反复加热现象。对于翼板而言,主要有两种加热方法:一是立足于中间,向两端作线状加热,矫正弯曲变形;二是从腹扳角度上来看,主要作三角形加热,从而矫正柱、梁、撑的弯曲变形。在实际应用中,注意控制三角形的宽度,从顶部开始加热,进而由中心向两侧开展。就柱、梁腹板波浪变形来讲,首先要找出凸起波峰,结合圆点加热法,进行手锤矫正。当波浪形面积相对较大时,要相应放大直径范围。利用手锤,挤压加热区金属,当冷却收缩后及时拉平,避免收缩应力过大。为了提高冷却的速度,可以加水冷却后进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钢材料资源丰富、生产规模大,同时加工制造简单、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已经成为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材料,关系着工业设备制造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作为一种结构材料,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在钻机钢结构制作过程中,各工序要符合相关设计要求以及国家相关规范与标准,注意组装与堆放,预防压弯变形,涂装防腐漆,防止磕碰。同时,加强钻机钢结构焊接变形矫正工作,综合考虑加热位置、温度以及加热区的形状,从而合理选择矫正方法,及时矫正和成型零件,提高钻机钢结构加工制作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减少环节,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最终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荣维生,王亚勇,惠跃荣.高层建筑中转换厚板的受力特性分析[J].建筑科学,2012(11)

[2]荣维生,诸火生,孙秀菊.某高层建筑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部分地震剪力的分析[J].建筑科学,2013(01)

[3]荣维生.直线和抛物线组合线形所产生的预应力作用分析[J].建筑结构.2009(03)

三个规定发言材料篇8

1、提高审题能力,重视试题中的限定词语

从解题思路上讲,必须先弄清楚设问的答题方向。有些学生因不能做到这一点而做错题的情况多有发生。要弄清楚题干中某些词语的含义,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明确题目的时限、内容和思考范围。如“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前后科学与发明应用之间的关系”,一些同学因没有弄清题干的答题要求“19世纪前后”“科学与发明”“关系”,因没有分两个阶段(19世纪以前和19世纪以后)说明科学与发明之间的关系而漏答。

2、根据分值判定答几个要点

答题时分数的高与低,除了取决于所答内容与答案的有效吻合度的高与低外,还取决于答案要点的多与少。答案要点的多少应根据具体问题和该问题的分值确定。如“内容”“措施”“原因”“意义”“异同”等应尽可能多答。问题中有“什么”“哪些”“怎样”等词语,其包含的答案要点一般不止一个。回答“启示”“说明”“经验教训”类问题时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组织答案,不要在某一个方面过多的叙述或分析。对于自己认为很难的问题,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能答多少就答多少,不要留空白。要点醒目化、全面化。评卷要求是采点得分,即你的答案对上几个得分点,就给你相应的分数。组织答案要全面,一般来讲,答案来源有三个,一是课本,二是材料,三是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目前材料题的答案大多来自第三种,因此要引起重视并加强训练。对答案要点进行精心设计和全盘考虑的同时,从材料的组织、观点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的思考,组织好史实。因此必须根据题目的指向,对史实认真的筛选,确定好要点,搞清重点与非重点,并据此确定各部分作答的内容和时间的分配。例如: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

本问11分,应详细作答,但有些同学仅抓住“理解”二字谈自己的看法,而没有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因此答案过简,失分严重。

3、主要文字的规范性和专业性

对题的分析要透彻,审清题才能答对题。高考文综历史经常设置一大段材料,这就要求你抓住主谓宾,在有效时间内理清题目的考查点,否则满盘皆输。高考非选择题的内容大多依托教材,教材内容是解题的重要依据。应尽可能把题目要求与课本知识对照,找出试题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关键词,用规范的历史语言表述。书面表达的规范、精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得分情况。一些考生觉得自己对问题的采分点都答到了,但最后并没有得多少分,究其原因是词不达意。阅卷老师最关注的就是关键词,因此,答题时要把拿得准的写在最前面。要充分利用材料中的有用信息。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突出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信息来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能力。我们发现,主观题的图文材料内容很多、篇幅很长,而问题篇幅则较短。很多考生在做主观题时,对图文材料匆匆一览,就迫不及待地回答问题了。殊不知材料是命题者精心筛选提供给考生的材料,其中隐含了很多答题必不可少的消息。因此,答题时应尽量利用材料中的信息,从材料中找采分点。当材料中获取的信息与记忆库中的信息不完全吻合时,应以材料中的信息为依据。

如2010年新课标全国文综卷第40题第(1)问: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规范的答案如下:

特点:①官营手工业衰落;②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③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④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或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答案中的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等词语都是历史术语。但有部分考生答题时却写成“农村织布的很多”“农民不从事农业生产”“苏州织布机的数量多”等,这些明显都不能给分。这启示我们,要能够把教材语言运用到试卷的得分点上,教材中的语言表述是最规范的。当然,我们很难做到与课本语言完全一致,但我们要尽可能多用一些历史关键词、历史专业名词,其他的语言可自行组织。

4、注意内容的条理性和层次性

带着问题读材料。解答非选择题时可以先分析问题,掌握问题所提供的信息。然后带着问题阅读分析材料。阅读材料时边理解材料边组织答案。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增强阅读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可靠性。结构严谨是提高答题质量的关键。一要注意问什么、答什么,做到紧扣题意,有问有答;二要讲究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做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三要有正面的回答,也要有一两句的小结。力争内容完整是答题的重中之重。答题时切忌次序混乱,一定要有清晰的条理和层次。如果每个要点字数不多,可以用分号分开。如果要点字数较多,最好表明①②③④。

高考提供的参考答案的书写如下:

举措:……。

积极作用:……;……。

局限性:……;……。

上面的得分点体现得非常清楚。这种书写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采分点非常容易找到,这样答题会方便阅卷老师评分和算分,很容易取得印象分。

5.注意要点的多面性和不重复性

高考阅卷时,对多答或者错答的点一般不扣分。因此我们在答题时,除了按通常的思路回答常规的作答点外,应尽可能地发散思维,多补充作答点,做到点全面广。但常有考生在某一个方面做文章,结果写了很对条,却只得一个采分点的分。

如下面一题: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提出了那些新观点?(6分)

有学生是这样回答的:

三个规定发言材料篇9

关键词:语料库;对外汉语教学;框架式语块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B

一、引言

语料库是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自然出现的语言运用文本或话语片段而建成的具有一定容量的大型电子文库。作为计算机语言学的分支学科,语料库语言学(CorpusLinguistics)近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

我国各大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先后建立了英语学习者语料库、平行语料库以及汉语语料库等大型语料库。其中,国内建立的汉语语料库主要有《人民日报》语料库、现代汉语语料库、现代自然口语语料库等等。这些语料库呈现出超大规模的趋势,不仅类型丰富,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二、语料库数据驱动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

1.凸显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传统语言教学中,教师主导着教学安排、课堂组织以及有关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驾驭课堂教学,但其弊端在于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真正主体的地位。基于语料库数据驱动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让学生切身感受语言使用的贴切性和地道性。

该教学模式中,教师并非游离于教学之外,而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协商者和引导者。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合作,作为学习共同体一起去探索和发现语言规则和特征。

因此,语料库数据驱动模式凸显了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积极性,强调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的真实性,便于提升学生语言的自主学习能力。

2.符合语言习得过程的认知规律

语言知识习得并不是一个从教师到学生的简单传授过程,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发现、探索和体悟的过程。语料库数据驱动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把课堂教学上所获得的语言知识转化为实际语境中的语言运用的良好平台,符合语言习得过程的认知规律。它可以让留学生发挥积极学习探索的主动性,有效引导学习者去主动发现语言规律和语言使用规则,通过这种途径获得的语言知识会更为地道,印象更深刻,也更具有系统性。

3.营造基于真实语料的语言学习环境

语料库数据驱动教学模式给学习者提供了海量的语言信息,让学习者获取到的语法规则同真实语言材料基本上相吻合。无论是词语索引、扩展语境,还是完整文本都来源于真实的语言素材,因此它可以通过营造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充分激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自然话语的认识,产生心理上的亲近感,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

4.注重归纳和反馈的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采取以下教学步骤:首先阐明语言规则,然后举例说明,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加强理解和巩固。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自省语料,不仅数量少,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对语法规则的理解不够深入,还容易出现死记硬背或生搬硬套等现象。语料库数据驱动模式恰恰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便于学习者加深对语言材料的加工记忆,促进学习者通过语言现象去归纳、体悟语言中所蕴含的语法规律和使用规则,并进一步通过真实语料进行反馈,来验证所学语言知识的语用适切性。

三、语料库数据驱动模式在对外汉语框架式语块教学中的具体操作

语料库数据驱动模式在对外汉语框架式语块教学中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框架式语块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在整个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框架式语块教学和研究长期处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边缘状态。究其原因,在于语言教学者对框架式语块习焉不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框架式语块在语言中出现频率非常高,其形式被整体记忆储存,在即时交际中被整体提取而并不需要使用语法规则来加工分析,因此应当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现代汉语中,嵌入式预制框架式语块数量可观,同时其结构具有封闭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既有框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嵌入项组合成语言的半成品,为学习语言提供了大量的预制产品,集中体现了语言创造性和习用性相结合的特点。

美国语言学家Bolinger曾有过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我们的语言并不要求我们建造每一样东西都要用木板、钉子和图纸,语言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预制材料”。①Becker(1975)则认为语言的记忆和存储、输出以及使用并不是以单个的词为单位的,那些固定和半固定化模式化的板块结构才是人类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②因此基于语料库数据驱动教学模式的对外汉语框架式语块教学有助于学习者习得地道纯正的语言,从而提高留学生习得汉语的有效性。

语料库数据驱动模式主要通过语料库本身获取汉语中相关框架式语块证据进行描述,具有一定的量化标准和足够的统计学依据,能够使语言描写更加全面客观,解释更加准确科学,例证更有说服力。下面笔者将举例来说明语料库数据驱动模式在对外汉语框架式语块教学中的具体操作过程。

词语索引是语料库数据驱动模式的第一步。在语料库文本的选取上,我们选取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简称CCL语料库,约1.15亿字)和其他网络语料为文本对象,首先根据框架式语块中的空槽数量区分为单框架式语块和多框架语块,然后设置查询条件。以具有一定修辞色彩的框架式语块“有一种a叫B”为例,先设置以关键词为中心左右显示的词数构成该关键词的“跨距”(wordspan)。

我们以“有一种$5叫”③为检索条件键入关键词,并设置足够的跨距,初次得到873相关查询结果,在此基础上进行预处理,即过滤掉查询结果中“B”属于“a”范畴之内的常规语块,诸如“有一种公司叫猎头公司”、“有一种说法叫劣币驱逐良币”,因为这些框架式语块并不具备特定的修辞色彩,而是属于把小类(目标范畴)归入大类(参照背景范畴)的传统表达格式。

预处理环节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归纳具有修辞色彩的框架式语块“有一种a叫B”中“a”和“B”之间的种种句法和语义关系,矛盾式:如“有一种倒下叫站立”、“有一种前进叫撤退”等;相关式:如“有一种等待叫希望”、“有一种坚持叫执著”等;随意式:如“有一种毒药叫成功”、“有一种病毒叫爱情”等等。据此提取具有修辞色彩的框架式语块“有一种a叫B”的构式义:a和B本来不属于同一个认知范畴,但说话人受语用功能的推动,临时强行把a和B纳入到同一个范畴之中,进而产生特定的修辞语用色彩。语料查询显示,该类框架式语块从2005年开始兴盛,而且使用范围从当初的标题运用有所扩大,逐渐成为当前一种流行的话语表达方式。

至此,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该框架式语块进行专项训练,并结合其语用特征根据a和B的各种语义关系作应用反馈,指导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四、语料库数据驱动模式在对外汉语框架式语块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有利于学生把握语言规律,便于举一反三

近年来兴起的框架式语块高频出现,但目前在对外汉语教材上鲜见其身影,这就形成了教学内容上的一个空白。对于如何让学生有效习得这些鲜活的框架式语块,语料库数据驱动教学模式是一条非常合适而又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语料检索并进行观察分析,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角度对框架式语块作立体式观照,教学更具针对性,更有利于学生通过语言规律的内化来生成新的合格的语言表达。

2.有助于把握框架式语块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利用语料库检索系统,从大量语料中检索出某个框架式语块及其出现环境,从宏观角度对语言形式及其语境进行观察和分析,这样的描写更加可靠,也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认识框架式语块在交际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同时,以语料库大量语料为基础所进行的对外汉语教学,有可能使教学者和学习者发现原有对某语法现象的解释与自然语言的实际情况不符之处,进而去修正或补充先前的结论,提升语言教学效果。

3.有益于编写汉语教学大纲以及教学专用辞书

通过语料库数据驱动模式在对外汉语框架式语块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保证自然语言交际中高频出现的框架式语块在教学大纲编排体系中的应有地位。另一方面,教学专用辞书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为词典而言,要对框架式语块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需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框架中嵌入部分的词性、词义关系;二是说明框架所具有的构式义;三是例证。《现代汉语词典》对其中所收录的框架式语块的释义就比较全面。由于嵌入式预制框架式语块的框架往往不仅仅存在一个构式义,因而要对某些嵌入式预制框架式语块的每一个构式义进行合理的概括并作出全面释义是一件有难度的工作。由于语料库数据驱动模式基于真实语料,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对框架总体构式义和嵌入项的相关限制作出阐释,遴选合适的例证材料作为条目,为不断深化框架式语块的运用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因而对教学专用辞书等工具书的编纂具有重要价值。

五、结束语

基于语料库数据驱动模式的对外汉语框架式语块教学有益于改变过去以教师和教科书为中心的传统语言教学模式,激发了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通过语料库驱动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输入的习得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提高学习者整体的语言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表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语料库数据驱动模式促进学习者汉语框架式语块能力的提高是切实可行的;同时,该模式能够为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提供实证经验,扩大框架式语块教学的新视野。当然,对外汉语教学非常复杂,如何借助不断成熟的语料库把框架式语块教学更好地引向深入,是一个值得大家继续思考和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孟德腾.点燃“正能量”[J].语文建设,2013(2).

[2]温锁林.当代汉语临时范畴化强加模式:认知与修辞动因[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4).

三个规定发言材料篇10

关键词:高考文综政治答题技巧

近年来高考基本走向是突出能力考察;对学生视野提出新的要求;逻辑思维能力上升,借助逻辑判断,跳出教材考教材。这要求我们:视野方面,要开拓视野,多关注现实生活中热点问题,从时政生活出发,关注社会走向;知识层面,复习教材时不仅要构建教材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明确知识来源,即学的是知识,而不是符号,避免只追求结果,而忽视过程;能力方面,掌握一些基本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即科学的思维方法。下面就能力考察方面谈一谈如何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主观题答题方法和技巧。

一、展示考纲目标要求,使学生心中有目标

1.获取和解读信息。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察意图;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合;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准确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原理分析说明。

3.描述和阐释事物。正确表述事物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4.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二、教学生解答主观题的基本思路,使学生心中有方法

1.高考主观题命题的价值取向和试题结构。高考的主观题对考纲目标四方面要求都考察,这些题一般包括三个要素――立意、情境、设问。立意,即材料所关注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某一方面的重大现实问题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情景,即材料所反映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重大问题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具体情况;设问,即针对情景和立意需要考生分析解决的具体问题。

2.解答主观题的策略和技巧。解答高考材料题必须透彻理解其情景和立意,并以此为线索,运用学科主干、重点知识、相应的国家政策和材料基本知识点(即答案三个来源:教材点、时政点、材料点),分析解决其设问所提出的具体问题。因此解答主观题时须做到如下几点。

(1)指导思想:全面、准确、重点、深刻、规范审题。

(2)基本思路:先看设问,后看材料。避免干扰,用错知识。

(3)审题活动过程及组织答案过程。

一是审问题:确定答题角度(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答题范围(有的设问限定答题范围非常明确,有的设问不明确,这时要看主体是谁,主体明确答题范围明确)、答题类型(不同题型其答案构成不同,语言组织也有差异)、设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设问的主体和客体关系决定答案的结构以及答题的落脚点,当然有的设问这一方面不涉及)。只有这几个方面清楚,答题方向才准确,才能避免答非所问,或答案不符合要求。主要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二是审材料、扣考点:提取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与设问要求有联系的信息。怎样提取有效信息呢?就是要透彻理解材料和提取材料的关键词、关键句,总结材料中心或层意,从中寻找解答问题的线索。根据提炼出来的有效信息定向基本理论(教材点、时政点、材料点),做到“要点、基点和政策点”三者相结合。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是整合答案并序号化:审问题确定答题方向、答题范围,审材料是分析过程,整合是组织答案过程。整合答案并序号化有利于做到条理清晰。使答案的布局有层次性,先答什么,后答什么,答题前一定要做总体规划。可按“先重点再其他,先观点后材料,先教材再创新”来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