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师个人业务提升总结十篇教师个人业务提升总结十篇

教师个人业务提升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56:25

教师个人业务提升总结篇1

【关键词】教师发展;素质提升;校本研究

一、校本研究的思考与主张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创新型人才,这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的共识。因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高水平素质教育的保证,所以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已成为当下中小学教师校本研训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向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提出了新的紧迫的要求,国内对教师作用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对于提高教师素质内涵的理解也在相应的丰富而深化。但是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策略校本研究,在国内北方却相对淡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探究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策略研究将成为本区域教育的一个重要校本课题。怎样才能让中小学教师真正地融入新课改之中,让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原有业务素质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以提高本校教师整体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成为我校校本研究的重要任务。

本校教师素质提升校本研究的主张,就是依据本校教师目前已有的业务素质现状,针对教育信息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针对课程资源学习意义建构能力,针对课堂教学理念与方法等,组织调研选题。在教育信息化应用实践中,包括物化形态的有形信息化应用和观念形态的无形信息化应用,为创构中小学自身素质提升对策和考量机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开展校本研修实践,以有效提高本校(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研究,是研训转变本校教师的业务职能:变教书匠为研究型教师;变权威型教师为引领型教师;变科任型教师为综合型教师;变传统型教师为信息融合型教师。本校教师素质提升策略校本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教师继续教育研训实践的一致性,是指向于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和均衡发展。因此,无论是校本研究还是校本培训,理应关注学校的教学改革实践和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中小学教师是现代义务教育校本建设的主体,同样须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师德素养,因其决定着义务教育的发展资质、办学特色、教育质量及管理水平。中小学教师需求身正学高。只有其自身达到高标准,才能有效用其高标准来培养后代新人;本校教师需求严谨治学,勇于创新;以自己的学识、才能和师德修养来影响一代代后生;中小学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师资智慧的结晶,且成果测评和专业评价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很难完全科学予以定性量化。由此,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提升策略的校本研究,同样显得尤为重要。

二、校本研究的措施与环节

教师素质提升校本研修对策及途径,理论上追求新见地,实践中追求新举措。具体着眼于五个“落实”:一抓教师素质提升校本研修活动计划落实;二抓教师素质提升校本研修常规管理落实;三抓教师素质提升校本研修考量标尺落实;四抓教师素质提升校本研修要求达标落实;五抓教师素质提升校本研修发展目标落实。

校本研究是解决本校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问题的自主性研究,它与教育经验总结研究和教学课例研究相互结合,构成本校教师素质提升实践(问题采撷、反思诊断、总结积累、反复研修的螺旋式循环)模式。校本研究的第一个环节,是基于学校各教研组自主实践,说明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的基点是各研训小组,其研究应针对各个小组教师素质自身实际,并应以本教研组教师所面临的研训实际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第二个环节,是研究的对象为了本校各位教师,研究内容是本校教师素质提升策略的实施手段和研训实践对策,研究过程是本校教师积极建构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实践模式。第三个环节,是为了教师素质提升创建校本研训特色,提高校本研训质量,提高本校教师专业品位,提高教师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具体表现在三种校本活动形式:一是学校与研训部门一体化素质提升建设活动;二是学校组织层面上主张的素质提升研修活动;三是教师专业发展自觉参与的素质提升学习活动。研究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校本活动形式,针对不同研训内容和任务,不同成果和目标,实施不同的校本活动方式,同时也辅助于校本管理经验总结和教学课例研究。

教师个人业务提升总结篇2

关键词:在线旅游商务据点;工学合一;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一、当前旅游专业教学现状与问题表征

1.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纵观国外的旅游教学模式,比较著名的有洛桑模式、康奈尔模式和taFe模式等[1]。国外的旅游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实践技能的具体操作,更加突出理论和实践双管齐下,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国内的旅游教学模式主要有模拟实践和顶岗实习。模拟教学虽然上手快,但由于模拟环境的僵化和虚拟性,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旅游业务经营和管理的精髓。顶岗实习的模式一般都是旅游企业根据业务的需要,让学生重复性的操作某一业务,易于导致实习内容的不完整。

2.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近年来,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理念下,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一直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积极探索适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问题依然突出,尤其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工学结合”理解的形而上学。“工学结合”的精髓在于“工学合一”。但在践行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理论的“学”和实践的“工”相分离的现象,割裂了“工”与“学”的统一性。第二,旅游管理能力培养的弱化。综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计体系,管理类课程极度弱化。有限的管理类课程如《旅游景区管理》、《旅行社业务管理》,其内容也多是培养学生如何服务的技能,只不过冠以“管理”的名称而已。这种单纯的导游服务人才的培养导向,限制了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规格的提升。

合理应对这些问题关系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内涵提升。我国的“知行合一”观为我们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知识教学、实践技能培养的有机融合,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旅游经管人才提供了思想启蒙。当前在线旅游业务的快速发展,旅游企业网络平台的开发,为我们如何培养学生在线旅游经管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实践平台。在这种新的旅游经济机遇结构下,依据“知行合一”的教育观,本文提出了构建“在线旅游商务据点式”教学平台,培养学生旅游管理能力的“工学合一”教学模式。

二、基于“在线旅游商务据点”的“工学合一”教学模式构建与改革实践

1.开发基于“在线旅游商务据点式”教学平台的“工学合一”课程内容。首先,把在线旅游经管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工学合一”课程来开发建设,课程的内容基于“在线旅游商务据点”,即将每一个“据点”作为一个能力模块来开发,从能力单元、项目类型、实际业务三个层次对能力模块进行层层细化。其次,与旅游企业合作进行课程标准的开发、教学指导书的编写等。

2.完善基于“在线旅游商务据点”的“工学合一”教学方式方法。完善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做”课堂教学方法,形成“教学做思”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方法,即讨论分析指导实践反思。以“风景名胜类旅游信息的”能力为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哪些旅游信息(包括信息的内容、语言表述、排版风格等)对他们最具有吸引力,然后让学生搜集相关旅游信息并分析点击量差异的原因,接着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吸引人的旅游信息特征并指导学生撰写和信息,最后根据学生信息的点击量或咨询次数,反思不足、总结经验、提升理论水平。

3.强化基于“在线旅游商务据点”的“工学合一”师资力量。通过校内专业教师、校外指导师傅、原“据点”学生三方对新进“据点”的学生进行指导,形成新学徒制关系。为此,在师资建设上要做好4个“提升”:校内专业教师电子商务能力和企业经管能力的提升;企业指导师傅的教育技能和指导技能的提升;校企教师协作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原“据点”学生作为“助教”“传帮带”能力的提升。

4.构建基于“在线旅游商务据点”的教学评价体系。根据布鲁姆的观点,从诊断性评价(即教学前评价)、形成性评价(即每个“据点”学习结束后的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整个旅游商务链学习结束后的评价)三个阶段,多主体多维度的对教学成效进行评价。(1)诊断性评价:教师完成诊断性评价的主要手段包括:该学生以前的相关成绩、学习态度调查、团队协作能力调查等。其目的在于设计出可以满足不同起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所需的教学方案,并分别将学生置于最高效的教学程序中。诊断性评价应置于学生选择任一“在线旅游商务据点”之前。(2)形成性评价。实施任务化的项目过程检测,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旅游业务经营管理成效等。其实施时间为学生学完一个“据点”的知识和能力,转入下一个据点前。(3)总结性评价。构建“管道式”在线旅游经管能力总结性评价模型,将这些“据点”能力联系起来形成有效的循环、反馈的“管道”,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基于“在线旅游商务据点”的“工学合一”教学改革成效

通过构建并实施基于“在线旅游商务据点”的“工学合一”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的“学”和实践的“工”相隔离的问题,更加彰显了高职人才培养的特色。经过一年的改革实践,“工学合一”的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原有的高职教育教学理论内涵,也极大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学生来说,项目的实施使其成为了初步具有“在线旅游经管能力”的人才,提升了其职业发展的层次和宽度。对教师来说,项目的实施使他们真正融入旅游企业,获得相关的行业企业前沿信息,为更新专业教学,提炼内容并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实践平台,这些也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对旅游企业来说,随着在线旅游市场的扩大,许多旅游企业都加大了对在线旅游业务的经营管理工作,亟需相关的专业人才。项目的实施不仅解决了合作旅游企业在线旅游经管人才缺乏的问题,而且使旅游企业拓展在线市场的同时,降低了经营成本。

参考文献:

教师个人业务提升总结篇3

旅行社经营管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为了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技能培养,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对旅行社经营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加以改革与创新,采用。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在。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沟通技能适应旅游行业岗位需求。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理论来源于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根据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景模式融入到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带动学生,学生合作互助的方式,以任务为驱动完成任务的方法。教师创建教学情境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带着完成任务的探索精神,获得理论知识与技能,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勇于开拓进取的学习劲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原则

(一)统领性的任务原则

老师布置的任务是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任务的选取及安排应统领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全部知识点,将教学内容的重要知识点融入到任务当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习了解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二)递进性的任务原则

为了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根据教学课程的推进,融入到任务里的知识点越来越多,难言也相对加深,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的知识由少到多的递进规律增长,学生有获得知识的同时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个人能力的递进增长。

(三)实用性的任务原则

任务的设置即要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同时也要考虑到行业岗位要求,教师通过引入旅行社实际发生的工作来设置任务,例如旅行社的计调业务管理,让学生自己设计行程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学生行业的专业技能。

(四)典型性的任务原则

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任务体现课程知识点的同时,还应体现一定的典型性,体现旅游的基本特征及本质现象。例如课程设置从旅游者的类别上体现典型性,列出任务,老年团、学生团、青年团等。这些典型的任务即体现了教学大纲中重要的知识点,也体现了当前旅行社的实际状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与旅行社实际事件的发生有效地衔接,提高学生今后进入行业的竞争力。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法,整个课程设置包括根据教学计划设计教学过程;每个教学过程根据知识点的不同设置不同的任务,根据任务完成结果进行评价并记录成绩;最后是期末考核评价,根据每次完成任务的成绩与平时成绩作为考核的总成绩。

首先按照老师讲授的方法先将本课程的教学设置的整体思路告之学生,以学生为主导,使其参与并执行任务,而教师在过程中作为学生的引领者,引导学生出色的完成任务。

(一)教学过程设计

相关理论讲授后,教师依据课时和学生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派任务。例如在设立旅行社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根据旅行社的设立条件,每一个小组成立一家旅行社并进行经营,小组成员收集信息,写出旅行社设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再根据报告进行讨论并形成方案,期间可以联系旅行社,将报告递交给旅行社相关人员征询其意见,结合旅行社给出的意见,每个小组通过自评、互评,最后,教师对每个小组完成任务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并打分。

(二)任务的循环设计

第一个任务结束后是第二个任务的布置。根据课程教学任务结合实际安排每一章不同的任务。在每一个任务中,教师按照教学知识点布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初步完成任务、进行讨论验证、自评、互评、教师总评这样一个流程,不断循环反复。教师的每一次总评关系到教学效果能否实现以及学生兴趣的激发。教师以公平、公证的态度对学生小组每一次的总评,这即能让学生看到老师的职业道德及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热情。

(三)期末考评的方式

教师个人业务提升总结篇4

根据我校开展“提高标准、提升能力、争创一流”专项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本月12日,教研室组织党员教师认真学习方案精神,统一思想,拓展思路。会上,教师代表分别结合我校最近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十三五规划”和个人实际工作情况,自觉主动地查问题、找差距,制定各自的改进目标和措施,现就大家形成的统一方案总结如下:

整改问题一:改进工作方法,强化党员表率作用

1、树立规范的教研室管理制度,严格约束教师工作行为2、把每学期的听课制度,不要流于形式,要把同行教师的听课活动真正搞起来,真正起到互相学习,一听促教的作用。3、多深入到教学一线,具体解决老师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4、坚决杜绝从网上下载的现象,在撰写各种计划和总结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内容的制定一定要根据本校和本人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完成编写。

整改问题二:加强教师业务学习,规范学习制度

1、制定教研室业务学习制度,由教研室主任组织一些业务学习方面的活动,规范老师们的业务学习行为。2、组织教师对专业学生开展专业学习和学术讲座。3、举办一些业务竞赛,教学基本功竞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

整改问题三:抓好教学常规工作,提升科研学术水平

教师个人业务提升总结篇5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培训基地;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48-03

学院依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批复的《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建设期内实行分级管理、统一协调,顶层设计、合理规划;始终坚持校企融合、专家伴随,构建体系、规模培养的建设原则。重在培训体系的构建,采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推行的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构建了一套培训课程体系,实施了一套培训评价方案,整体提升了培训能力,高质量完成了培训任务。

一、“工学一体、学做合一”构建培训体系

培训体系的构建,通过调研明确培训人员的具体职业或岗位需求,确定培训的总体目标。学院各专业组织召开了多场次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对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机械设备维修和食品加工与检验三个重点建设专业对应的各类职业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各职业的代表性工作任务,归纳出各自的工作领域,然后将代表性工作任务总结归纳出典型性工作任务,再转化为教学任务,设计完成培训课程体系,编写课程标准。培训体系的构建充分体现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两层分解、梯次转化的特点。

1.课程开发,企业参与。为将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吸纳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建设,课程开发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方共建”的原则,由学院各专业的带头人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企业技术人员了解行业一线工作特点,专业带头人明确课程开发的原则和设计思路,在此基础上双方合作编制课程标准、编写培训教材、设计学习工作页、完成教学任务。

2.课标编写,两层分解。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先要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确定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中所应涵盖的代表性工作任务有哪些。再将代表性工作任务分解为工作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根据工作实际需要确定每一个工作环节的对象、要求、所需工具、工作组织方式等方面,然后为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目标等提供依据从而编写课标。

3.学习内容,工学一体。“工学一体”就是在教学过程分析和职业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开发课程。课程开发不能按照传统的开发流程由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学生的思维水平来安排。而是要以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先进行职业工作分析,对代表性工作任务进行总结归类,再提取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再进行教学过程的分析与加工,从而设计学习内容。

4.学习过程,梯次转化。梯次转化就是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分析处理,将之转化为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校企双方根据培养目标、师资状况、企业需求、设备条件等因素共同协商,选择合适的学习性工作任务,进行转化。学习性工作任务就是为了满足人才培养需要而将职业工作中的真实任务――代表性工作任务转化成用于教学的学习性工作任务,由浅入深地将职业工作中的代表性工作任务依次转化为学习性任务后,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活动并组织教学过程的实施。所以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设计要符合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规律,让学员在完成若干个完整的情境中反复训练、熟悉不同的工作过程、积累初步的工作经验。

二、“点、线、面结合,德、能、研并举”开发培训课程

在项目建设期间,学院先后与北京玻璃集团、北京元六鸿远电子有限公司、北京北方车辆有限公司、北京南车二七车辆有限公司、北京星海钢琴集团有限公司、大连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北京市一轻研究院、北京龙徽酿酒有限公司、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义利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通过“教师进企业、员工入学校”的形式,举办各类培训班,构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创新了一套“点、线、面结合”,“德、能、研并举”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训体系。实现了加强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的培训目标。

1.“点、线、面”结合的培训体系。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训的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以岗位需求的知识点、技能点为突破口,以生产过程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来构建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培训能力。

2.“德、能、研”并举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的确定依据企业实际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于中级工和高级工的培训,主要侧重于职业道德素养和基本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对于技师及高级技师则采取技师研修的形式,除了进行职业道德素养和基本技能提升外重在创新研究能力的培训。

3.企业员工进学校的培训途径。培训采取企业员工进学校,企业提出培训需求,双方共同制订培训方案,确定培训课程,再由企业提供真实的工作项目和任务,在此基础上,按照工作流程,再根据培训人员的数量、知识层次等因素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培训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引领、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理论知识和仿真模拟操作主要由学校专职教师担任,技能提升主要由企业兼职人员担任,双方在整个培训过程中都将职业道德素养和创新研究能力培养贯穿始终。

4.学院教师下企业的培训形式。学院根据企业需求,在参加培训人数较多、时间不好协调的情况下通常由专职教师去企业完成培训任务。这种培训一方面是根据企业要求对参训人员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等方面通过培训进行提升。另一方面是培养员工善于总结工作经验,提升理论水平和修养。鼓励技术技能人才学会总结提炼具有创新性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加工方法、操作技巧等工作成果,形成对其他企业员工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经验性论文。激励员工参与成果研发和论文撰写的积极性,增强技术研发的能力。

三、评价“多元、多样、多级”,保证培训质量

培训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培训教师培训能力的提升和高技能人才技能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企业的满意度,保证培训质量,形成了《高技能人才培训评价体系》。学院在总结以往培训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用人标准,建立了“多元、多样、多级”的评价标准。遵循“以评促建,重在建设;以评促改,改利于评;以评促管,优化管理”的指导思想,采取诊断性、过程性与终结性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和教师评价、学员评价、企业评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评价过程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认定,立足于对高技能人才培训行为产生很好的规范、导向与激励作用,从而促进高技能人才在职业道德、业务水平、自身素质等多方面的提高,促使校企双方深入分析、认真反思和改进以往的评价模式,保证培训质量的提升。

1.评价形式多元化。以食品检验专业为例:培训学员的课程分别采取诊断性考核、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盲样考核四合一方式。诊断性考核是对学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摸底诊断,了解学员的基本情况,以便使教学有的放矢,成绩不计入结业成绩的总分。过程性考核占课程结业成绩的40%,终结性考核占课程结业成绩的40%,盲样考核占课程培训结业成绩的20%。单门课程合格者发给课程培训结业证书,全部课程综合成绩合格者发给专业培训结业证书。培训课程修完合格后,可参加相应部门组织的职业鉴定和综合评审,取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2.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完善的培训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科学、合理、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和具体指标,由培训学员、培训教师、企业共同参与培训过程的综合评价。通过评价,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评价效果。

学校每期培训后均向学员发放培训反馈表,及时征求培训意见,了解培训效果。学员的反应层评价为平均93%,企业满意度评价为100%。

3.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内容涉及培训学员出勤情况、培训课堂学员参与的积极性、检验学员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及培训能力提升等多重指标,根据评价主体不同,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和具体操作标准,引导学员技术技能的全面提高。

4.四级评估效果显著。以提高培训效果为目标,建立四级培训评估制度。第一是反映层评估,是指培训结束后向每位培训学员统一发放各专业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设计的目的是调查培训内容的设置是否合理,此外还包括对培训教师的评价;第二是学习层评估,是指培训结束后对学员进行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检查学员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第三是行为层评估,是指培训结束后在1~3个月之内,对学员进行跟踪,进行追踪性评估,目的是检查参加培训学员是否在工作中有行为的改变或者是否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工作过程中,提高了工作的实效性。第四是结果层评估,是指通过培训后对规模较大,人数较多的企业进行调研,分析培训是否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这种基于校企合作的四级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提高培训的质量,同时,通过这种“多元、多样、多级”的评价方式,有效提高了受训人员的培训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保证了高技能人才基地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四、校企“共建、共享、共赢”,培训能力提升

为确保培训质量让企业和学员满意,学校大力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打造国内领先的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目标,坚持“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以基地的共同管理和资源的共享为基础,多方联合政府、行业企业的支持,扩建实训场地,改善实训装备条件,优化整合实训资源,增加实训工位,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完善实验室功能,建成兼教学、培训、鉴定和科研需要为一体的现代化一流的多功能综合实训中心,目前通过项目建设,重点建设专业的实训工位明显增加,同时可以承担从中级工到技师不同级别和机械维修、食品检验、电气自动化等不同专业的职业资格的培训及鉴定工作,培训能力明显提升,达到和完成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标准和任务。

1.培训体系构建,促进队伍成长。高素质的师资培训队伍是提升培训能力的关键,是促进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在培训体系构建过程中,重点建设专业形成了以本专业带头人、校级名师、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专业工作小组,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参与指导下,校企双方分工协作,勇于创新,在教学能力、技能水平、项目管理等方面得到明显提升。形成了专任教师为主体,企业专家、能工巧匠为补充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2.专业能力提升,服务社会需求。服务社会需求和产业需求是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培训基地的三个重点专业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内涵。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紧缺型、实用型技能人才。特别是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选准在首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为社会、企业提供多形式、高质量的技能人才培训服务,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拓宽了专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3.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共享共赢。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学院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构建培训体系,各专业分别成立了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目标,协商培训计划,评估培训质量,反馈培训信息。充分发挥了企业在人才需求、培养目标、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等培训内容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建立起了工学结合、校企互动、多方参与,实现了校企共享共赢的运行机制。

4.开展模式创新,提高培训质量。近年来,学校以“立足轻都市工业,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为宗旨,立足专业发展,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为目标,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创新培训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及时进行培训分析,改进培训方法,使学员满意度达98%以上。

学校通过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在培训体系的构建上遵循职业规律做到了“工学一体、学做合一”、“点、线、面”结合,“德、能、研”并举;采用多元培训评价体系,评估制度有效,培训能力明显提升,为首都高技能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美荣.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研究[C].中国职协2015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下册),2015,(12).

[2]张美荣.探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有效培训模式[C].中国职协2014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2014,(12).

[3]张美荣.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技能人才有效培训模式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14,(10).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路建彩,褚建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与教育,2009,(2).

[6]白慧霞.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与开发的探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1).

教师个人业务提升总结篇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大力实施科技兴国战略,计算机作为当代信息工具,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为此,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坚持清醒的头脑,综合分析培训的实际情景,坚持教育质量第一,坚持为社会为学员服务的宗旨,坚持勤俭办学的精神,注重提高办学效益。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教学培训工作总结,请笑纳!

教学培训工作总结1学校是教师培训的基地、学校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学校是教师翱翔的天空、学校是教师播种的园地、学校是一片期望的田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培训的作用被提升到重要地位。我校教师培训工作的重心放在:研训一体,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上。为切实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强化现代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本学期我们着重从“训”和“研”两个方面开展工作的。

一、以培训为重点,强化教师专业素质。

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主渠道,所以我们把教师培训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结合我校实际主要进行了四项培训:面向全体教师的计算机基本技能培训;

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面迅速提高,90%的中青年教师能独立制作课件,并建有自我的个人网页或学科网站。实现了备课信息化、教学网络化、教研开放化、教师学习自主化,构成了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新模式。在实施中,我们边实践,边发展,边收获,为构建学习化学校,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做好了铺垫。

二、以研究为核心,提高教师专业本事。

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传达布置教育教学精神、任务居多;教学理论学习多,与教学实践结合少;个体领会独立操作、盲目性多,集思广益的“头脑风暴”少。长期以来,传统的教研模式使教学研讨的实效、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实效大打折扣,无法真正起到不断更新理念、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创新教学方式的作用。所以我校本学期的校本教研紧密结合教学实践以专业引领、伙伴互助、研修一体的学习型组织研修模式创设了聚焦课堂、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情境,激发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的热情,调动了教师以多角度、多样式进行教学设计的创新进取性和反思精神。

引领青年教师聚焦课堂,在课堂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研本事。在聚焦课堂、关注学生、渗透语文因素的情境中,有目的的听课、评课,有效地提升青年教师的业务专长。在“点”的基础上,经过教研组内必须密度的互相观摩、评析,促进“面”——组内众多教师的业务提升。

互动学习、合作交流。在教研组、尤其是备课组的活动中,确立共同努力、全面提高的目标,有力地凝聚教研组的团队精神。在这一基础上,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有疑共研、有求共解的和谐互动协作的氛围。利用教研活动、随机交流等时机促进互动学习、合作交流、资源共享的良好平台的构筑。

反思教例、创新发散。抓住每教学研究课的机会,进行团体备课、听课、评课,从同一目标、不一样角度对教材处理、学生分析、教学环节、教学语言、教学技术现代化等教学业务地提升进行研讨,大大增强了研修的实效性。与此同时,

“团队协作”的效能使每一位教师的教学不论从备课资料还是形式的准备都尽可能的厚实,使不一样文体、不一样时代国家的文本相互渗透,甚至不一样学科的知识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交互,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综合学习本事。校本研修作为现代学校教育运营的重点,正悄悄地改变着学校教育发展的走向,让教育的过程充满活动的、反思的、创造的、人性化的魅力。让我们在每一天、每一课渗透课堂的研修中时时思考、刻刻钻研,经过校本研修真正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可持续发展本事,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学培训工作总结2__培训学校创办至今不到半年时间,从创办初期至今,我校在教育局有关业务主管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教育法律法规,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措施,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切入点,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机制,切实加强教育教学研究,继续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持续加强学校安全卫生管理工作,进取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努力提升品牌社会效益。以下是我校2019年的工作总结。

一、与时俱进,健全和完善品牌特色教学体系

根据教育培训市场各项需求的发展变化,为确保学校的办学生命力,我们一向努力地探索和创立自身的办学特色,并力求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家长、学生的好评。现我们已初步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出国考试备考品牌效益,并在迎合社会办学需求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特色教学体系。

二、诚信办学,坚持及巩固在外语培训市场中的优势地位

我校外语培训人数逐渐增多、规模增大,满意度高。无论是少儿,还是青少年、成年,我校外语培训继续呈发展壮大趋势,异常是在出国考试类外语培训上,我们更是严谨教学,并取得了可信的办学成绩,获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学生、家长们良好的口啤,确保学校在外语培训市场中的优势地位。

三、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学校办学及日常工作管理制度

一切以学生利益为中心是我校一贯的办学宗旨。健全的办学制度,是确保学校教学质量和规范管理的必要手段。我们建立了一整套的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并根据学校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和调整充实。学校教学、行政均有严格且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为学校的有序管理和科学管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改革创新,规范与完善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准则

教师资源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资源,优秀的教师更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我校一向相当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及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估工作。之后细化出台了《定制性教学反馈表(教学工作和行为规范)》。该细则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界定、教学行为准则、课前准备、备课、讲课、补课、作业及批改、考试、教学回访、教研活动等日常教学行为等都作了细化规定,明确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对于提高教师个人素质起到了进取的作用。

五、硬件建设,改善与美化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及学校环境卫生

我校为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创造现代化教学,学校陆续配备及升级电脑及互动白板,更换了复印机、扫描仪、摄像机、数码相机、录音机、无线话筒等现代教学设施。

同时,在各个教室布置了花卉盆景,努力营造绿化、整洁卫生的环境氛围,并实施了严格的安全卫生职责制,使美化学校、创造优越环境落到了实处。

六、顺应潮流,探索与建立学校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

在激烈的教育培训市场竞争中如何立于不败之地,一向是本校重视和研究的问题。异常在目前,我国己将培训教育排位第二(仅次于学前教育),并确定为新的、重要的增长点,是充满无限生机和活力的教育形式。这给我们的工作予以激励和推动,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在这种大环境下寻求自身的潜能发挥,把教育培训市场做强做大。为此,几年来我们一向在作这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在坚持原有教育培训优势的基础上,近阶段我们己确定了二个新的突破点:

一是抓源头生源的培训。众所所知,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出国留学,这是我们潜在和现实的源头生源。为此,我们要用战略眼光,集中精力抓好出国留学英语教育培训,并构成系统且有特色的克莱德体系。

二是进取开发企业团培市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必须培训新的知识和技能,以经过人的提升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对此学校己作了初步尝试,并成立了相应机构,在此基础上以后我们应当大力实施,把企业团培做大、做强。

自成立以来我校虽作了一些努力,但也存有许多不足,离上级主管部门对我们的要求尚存有很大距离。主要表此刻:

1、在如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上,还缺乏应有的胆识和切实可靠的措施。

2在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提高学校经济和社会效益上,还没有得到完全落实,未取得梦想的效果。

3、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研究方面,目前还处于改革与完善阶段阶段,与预期的目标之间还存在必须的差距。

可是我们也满怀信心,锐意进取,将在总结原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加努力地推出贴合社会需求的教育培训项目,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

教学培训工作总结32017年以来,各科在医院及护理部正确领导下,根据护理部的三基培训计划及科内计划,对科内的护理人员已进行了培训。现将培训总结如下:

1、经过对我科护理人员三基培训,建立了一支学习型的护理队伍,带动并提高护理标准化管理的贯彻实施。

大家在三基培训中比学赶帮,进取认真,充分展示了我科护理人员的整体职业素质和风采,使全科护理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并提高我科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及技术水平。

2、经过三基培训,提高了YJBYS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倡导各项操作人文关怀,在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中加强人文沟通与培训,供给人文服务。

3、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加强基础知识及基础护理项目培训,规范及提高基本技术操作水平,经过培训,使各项操作更加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到达护理操作质量的持续改善和提高。

4、加强急救训练,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及急救水平,保证病人安全,为今后的急救工作打下坚实有效的基础。

5、我科室工作今年异常繁忙,大家每一天几乎都加班加点。

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大家都利用休息及上下夜班时间进行练习,唯恐在考核中不能取得优异成绩,充分体现了护理人员以工作为重,努力进取,勇于争先的精神。

6、三基培训,强调的是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的掌握,经过YJBYS考核进行练兵,经过考核规范标准,经过考核使大家认识到各项技术操作的不足之处,在考核的同时给予技术标准的规范,所以每位护理人员考核后监考教师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指导。

充分体现了每位监考教师对提高我科护理人员整体水平倾注极大的热情和信心。

7、三基培训,一方面强调医疗服务的标准化,更强调护理服务的人性化。

要求在开通气道及各操作环节中,真正体现对人的关怀和爱护,强调护患沟通及病人的舒适满意,操作中如何提高服务意识及服务艺术,从满意服务到达感动服务和卓越服务,以到达在临床工作中的和谐护患。

8、经过三基培训证明,我科护理人员整体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异常是留置针操作一针见血率明显提高。

在临床工作繁忙的情景下,护理人员不怕苦、不怕累,利用下班或休息时间在病房练操作,正是由于这种苦练基本功的精神,有许多同志在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

9、经过三基培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年轻护理人员的理论及技术操作水平对适应医院的快速发展有明显差距,技术培训仍要长期进行,规范化的操作标准的实施更是一项人人参与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护理基本技术培训上更需进一步加强,具体便此刻:

1.个别年轻护士对操作考核比赛不重视,练习少,在操作考核中表现为操作不熟练,忙乱、顺序颠倒。

2.考核中体现出平时工作基础的不扎实,如抢救、应急意识不强,不熟练;

操作物品准备不齐;没有真正把演练当作实际操作等。另外,操作中沟通声音小,指导、交待注意事项不全等。

教学培训工作总结42019年,全区__所民办培训学校发挥其培训质量高,实用性强、培训期短、就业率高的特点,为社会输送了一批质量高,业务强的技术人员,全年共培训___人,其中普惠制培训___人。促进了地区的就业工作,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下是我校2019年的工作总结。

一、召开年度培训工作会议

对培训工作做具体部署,在学校信息变更、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广告招生、收费等方应对学校提出具体的要求。

同时,在如何提高培训质量,打造培训品牌方面提出一些提议,为全面完成全年培训工作目标做好供给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对民办职业培训学校日常工作的督导

重点加强对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的管理,对辖区的部分民办培训学校进行走访,了解掌握学校的培训情景,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督促其改正,规范教学档案;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指导学校规范、有序地发展。

三、做好培训学校的信息变更,规范培训学校管理档案

对原有学校的法人、地址等各种信息变更及时更新,规范民办学校管理档案。对转入的培训学校的教学、设备、设施、安全卫生等情景进行实地检查,办理接收。

四、集中办理民办职业培训学校民非年检

为方便各培训学校办理民非登记年检,我们从工作实际出发,协助市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局职业本事建设处联合市、区民政非企业管理部门对区所属民办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进行集中年检。

为学校供给了方便,同时也提高了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五、加强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贯彻落实市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幼儿园及周边安全保卫工作的通知》及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关于加强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的组织领导,做好重点人员及重点部位的排查及安全防范工作,加强安全值班管理,建立投诉和事件信息上报制度。

教学培训工作总结5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对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高教师事业心和职业道德精神,以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益,加强“以研代训”,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总结校本培训成果,现将本年度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一、明确目标,加强领导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职责人的继续教育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对学校教师继续教育进行规范、组织、实施、检查。学校将继续教育纳入了学校工作总体规划之中,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案、计划,建立并落实了各种制度。学校领导带头自觉遵守各项制度,进取参加继续教育的各项活动。

为使继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切实保障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时间,学校把“一德四新”培训和校本教研活动结合起来,结合实际,分类要求,立足本校,着眼提高,经过校长指导、专业引领、活动促进等方式为教师创造良好环境,并对每位教师给予很高的期望,期望教师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加强管理,认真总结

1、严格执行继续教育与管理制度。

我校把教师继续教育与年度考核、评优选先、晋职晋级等有机结合起来,并作为教师职务评聘、晋升、续聘的必备条件之一。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有关制度,完善了学校继续教育管理办法。

2、科学管理继续教育过程。

为了高质量地完成继续教育任务,我校继续教育领导小组不断探索科学的管理办法,注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校本培训,做到有计划、有方案、有考核、过程记载详实,主动理解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管理、检查。

3、认真总结继续教育经验。

我校定期对继续教育开展情景进行总结,不断完善科学的管理实施办法,探索出了有特色的校本培训模式。

三、开展的工作资料

1、加强理论学习

为了更好地落实培训任务,学校以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定期开展各种培训工作,培训资料有上级文件精神、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等,“一德四新”完成集中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教师不但做好学习笔记,还善于思考,学习结束,我们有目的地开展一些讨论、交流、研究活动,让教师有自我展示的空间和时间,在教师相互切磋的同时,

相互提高,并将学习成果用于教育教学和撰写教学论文、经验总结中去。我校教师根据参加各种培训和总结教学经验,在工作之余潜心撰写教学论文、经验总结、优秀教学设计等。

2、注重教师的均衡发展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进取安排教师参加远程培训,经过选派教师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培训,教师们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校本培训中,我校以拜师结对为手段,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结合学科特点开展了教学实践,帮忙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同时,注意引导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反思、实践、总结,促使教师的教育行为具有明确性、示范性、参与性和效能性的特点。具体要求为:

(1)学校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5节,教研组长每期听课不少于2节,一般教师听课不少于1节。

(2)每学期阅读教育专著或师德师风学习不少于4次,并有读书情景记载。

(3)骨干教师取得明显效果,大力提高受帮扶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本事。

3、为确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实现“以研代训”,开学初根据普定县教科局教研室的教研工作计划,制定本校的教研工作计划,各教研组再根据学校的教研工作计划制定各组的教研工作计划,各种均按照教研工作计划开展教研活动,经过开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明显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个人业务提升总结篇7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基本职能教师专业发展

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大学的四项职能。这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高等教育的职能,对于在新形势下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高教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能否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这四大职能,关键之一是要有一支能够担当历史使命、专业发展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来说,现代大学的四大职能,既是其应当担负的重要职责,也应该成为其自我提升和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导向。正如台湾著名学者陈碧祥所指出,大学教师专业发展是高校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职业,为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发展以及个人自我发展的要求,通过自我反思、合作研讨、集中培训等方式,在职业理想、专业思想、教育观念、科研能力、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等方面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也可以说,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应主要表现为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一、履行人才培养职能与教师专业发展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第一职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应是基础知识较为扎实、专业面向较为宽厚、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强烈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相互融合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能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搏击前进的“好使顶用”的应用型人才;应该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具有较强职业意识和区域意识,能够在地方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大力提升学科专业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与基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通过培训等各种措施和手段,促进教师掌握最为前沿的学科专业知识,当然,教师自身也要通过自我反思与合作学习,努力增长教学需要的学科专业知识。二是大力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当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能够或善于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职业实践的一类专门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体系不同于传统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必须坚持需求为导向、应用为本的准则,必须特别强化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要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社会调查制度,加强教师教学素质中的实践能力培养。不断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每年组织教师到地方和企业考察调研,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做“访问工程师”,全面了解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聘任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大力提高专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三是大力倡导研究性教学。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要善于把师德与师能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倡导教师在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授课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研究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履行科学研究职能与教师专业发展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履行科学研究这一职能,就是要以解决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为目的,在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德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其《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高校教师首先应该是研究者,他所面对的是成熟、独立和精神已有所追求的年轻人。大学教师要指导、激励学生刻苦钻研,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事实上,教师只有通过深入系统地研究,才能灵活地驾驭本领域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采取更为适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手段,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是其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可以说,培养人才和创造研究成果是高等学校的双重任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履行科学研究这一职能,对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大力开展应用型研究。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第一个关键字是“地方”,第二个是“应用”,这就要求这类高校教师的研究方向,应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将当地的历史、文化、产业等发展特性作为最重要、最独特的资源,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具体发展要求,把握区域需要,发挥地区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创建自己的应用型学科,开展应用型研究。二是开展跨学科研究。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建设的总体水平较低,各学科发展也不平衡,但这却为在全校层面上统一配置师资和物力资源创造了机会。可以说,与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相比,这类高校在构建多学科共享的跨学科研究平台方面更具有潜在优势。在学科建设的初期,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通过顶层设计、制度保障等方法来打造跨学科研究平台,促进跨学科和交叉学科团队的形成。三是抓好学术团队建设。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术团队建设往往比较薄弱,目前普遍缺乏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科研队伍总体实力不强,人才队伍成了制约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要通过不断地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力量来形成学术团队,培养学术带头人,成为凝聚、吸引优秀人才最重要的根据地。

三、履行服务社会职能与教师专业发展

在现代大学从“精英型”向“大众化”转型的过程中,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也更为凸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大学作为人类进步的导航仪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历来就承担着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埃茨克维茨教授在观察、分析和总结全球知识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并被广泛认同的三螺旋理论,即大学、企业、政府三者动态的、相互渗透的交互作用,形成了三力交叉、螺旋纽结的网络关系。当前,国内高校在实施对外开放办学战略的同时,也开始更多地实施本地化办学战略。对于大多数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更是要把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的战略规划,把学校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对接,根据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和区域社会需求确定办学目标、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扬人缘、地缘优势之长,避与“211”等重点院校(名校)在实力、品牌、影响等方面相差较大之短,集中有限的物力、人力、财力等资源,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亟须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为地方提供优质服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提高自己的声誉和水平。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履行服务社会的办学职能,对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升教师的服务社会能力,一是提升认识,引导广大教师牢固确立扎根地方、服务地方的服务面向定位,不断增强广大教师服务地方的意识。二是大力提升教师服务地方的能力,组织专家教授走出“象牙塔”,到社会和企业考察调研,主动融入社会实践,了解社情民意;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申报各类课题。三是努力搭建教师服务地方的平台,成立专门机构,签署对接合作协议,畅通校地互通渠道。采取优惠政策,扶持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引导教师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不断提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广大教师在积极参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将会增长才干,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自身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

四、履行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与教师专业发展

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提出高等教育要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将文化传承创新作为现代大学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个职能的发展和创新,体现了当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诉求。高等学校未来发展要担负这一崇高责任和历史使命,就必须能够引领社会风尚,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汲取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不断创造适应社会要求的时代文化。通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着力增强育人职能,不断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对外影响力,努力推动人类共同的文明和进步。

教师个人业务提升总结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企业职工继续教育;技术技能培训;学历教育

2015年7月教育部、人社部联合的《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继续教育的意见》,为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然而高职院校开展企业职工继续教育依然面临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高职院校开展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的意义

企业职工继续教育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广泛开展职工继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一)履行社会服务职能、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了。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企业技术技能积累、服务职工职业生涯发展日益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而开展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培育适应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既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提高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激发办学活力、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建设学习型企业。高职院校是全社会继续教育的重要力量,而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企业职工是社会成员的生力军,是企业最根本的生产力,高职院校加强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帮助企业建设学习型组织,不仅可以提升企业人力资本素质,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中亦有着重要的作用。(三)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在经济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开展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为企业职工提供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技能,提高企业员工的自身素质和创新能力,使产业发展从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向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支撑转变;帮助企业提高技术、降低物耗能耗,减少污染,提高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活力,由此推动产业结构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优化升级,服务我国经济创新驱动战略。

二、高职院校开展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不完善,实效性不高。1.重学历继续教育,轻非学历继续教育目前,仍不少高职院校对继续教育工作的认识依然停留在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层面,开展职工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高起专学历教育和专升本学历教育的教学服务。而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力度还有待于加强,即便开展了短期培训,针对岗位技能的培训,素质提升的培训,尤其是面向前沿的高端研修培训明显缺乏。16卷总第64期JournalofanhuiBusinessCollegeVol.16Generalno.642.重理论教学,轻实际操作从高职院校开展企业职工继续教育情况来看,非学历教育普遍存在理论讲座多,实际操作少,短期培训活动理论培训多于技术技能培训,且在“训”字上明显欠缺;学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也多讲求系统全面,甚至是全日制学历教育课程体系的简单压缩,没有按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去开发课程,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有些专业课程内容脱离企业实际需要,甚至落后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的现象,企业职工不能学以致用,继续教育的效用性比较低。[1](二)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胜任力不足。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学过程需要一支既具有较强理论教学能力、又熟悉实际操作流程细则,最好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师资队伍。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是专业教师学历高,即便是“双师型”教师,也大多缺乏行业企业背景,学校虽有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但时间有限。据《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天数平均是27.8天,因此,很难胜任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特别是技术技能的培训工作。[2](三)教学模式与手段未与时俱进,适应性不强。目前高职院校对企业职工继续教育主要是面授形式,一次面授少则半天,多则连续几天。而企业完成经营目标、员工完成工作任务是天职,企业职工加班加点也是家常便饭,何况他们还承担生活的重任,有许多的家事要处理,能参加学习、培训的时间往往是零碎的,所能接受的总课时也不可能太多。而一旦有突况,往往选择放弃学习。可见,教学模式与手段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职工的实际情况,直接影响继续教育的有序开展和良性发展。[3](四)企业与政府的支持不够,保障性欠缺。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工作的关键在企业。企业对这项工作较之过去有所加强,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对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许多企业重视新进人员的学历和素质要求,忽视既有员工的继续教育,甚至对继续教育工作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二是对员工的继续教育停留在岗位技能和专业知识层面,而员工对学历的渴求,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的提升没有引起企业重视;三是在继续教育教学活动中缺乏严格的教学管理和配套的鼓励、激励措施,甚至认为继续教育是职工的私事,由此职工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能够参加继续教育的人数占企业职工总人数的比例不高。各级政府对继续教育工作虽有所重视,但各地方政府对此的投入差别很大,就目前情况看,继续教育的外部氛围尚未全面形成,对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的办学经费投入较少,支持力不够。

三、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的策略

目前,高职院校在开展企业职工继续教育方面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与同类院校、层次更高的本科院校以及专业培训机构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要使企业职工继续教育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应采取多种策略。(一)共建校政企合作的职工继续教育长效机制。高职院校的企业职工继续教育要稳步开展、持续发展一定要取得地方政府、企业的支持和配合。为此应以共赢为基础,建立“校政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1.政府对职工继续教育工作应有所作为。政府应充分认识到人才作为企业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和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和关键要素。为此,地方政府的教育部门或人社部门、总工会等牵头,引导高职院校和企业牵手,共同打造贴近企业需求的继续教育基地,为职工搭建继续教育平台。另一方面广泛开展继续教育的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继续教育氛围,同时政府对企业举办继续教育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并纳入财政预算。例如由无锡市滨湖区总工会牵头,各街道分工会配合,联合区内100多家大中型企业,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无锡市滨湖区职工技能培训基地”,通过开展各类技能培训、高端讲座、比赛展示等活动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4]又如安徽新芜经济开发区人社局联合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等地方高校在园区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对高校为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直接买单,这一工程的实施必将为园区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职工个人素质的提升乃至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2.企业应建立健全职工继续教育工作体制与机制。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职工继续教育工作提升到企业战略层面,明确构建企业继续教育体系的总体思路,科学预测企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职工素质,储备人才;建立健全职工继续教育制度,特别是要完善职工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鼓励职工主动地接受继续教育,将职工参加继续教育以及取得的成果与福利待遇、岗位聘用、职务晋升等直接挂钩,使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彰显,从而确保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的全员性、持续性;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运行机制,通过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政府补贴、社会捐资等多渠道来源的资金设立企业继续教育基金;安排专职人员负责职工的继续教育工作,保证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落实到位,并适时检查审核继续教育的质量状况。[5]3.高职院校应积极与政府、企业加强合作。与政府和企业合作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形成企业职工继续教育良性循环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开展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应在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的同时,广泛开展立足岗位的技术技能培训和高端培训,为企业提供技术方面的服务,积极参与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同时,高职院校应增强自身继续教育的服务能力,要在构建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的立体化学习体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开发、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下功夫,打造能充分体现自身核心价值的继续教育品牌。(二)构建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的立体化学习体系。高职院校应直面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的需要,努力构建集在职学历教育、岗位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知识技能竞赛、咨询服务等于一体的立体化学习体系。1.构建起专科—本科学历继续教育的链条。目前大多数企业一线职工来自中职院校的毕业生、农民工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他们中的许多人有学历提升的渴求,高职院校的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应将传统的学历教育工作做好,通过业余、函授、远程教育等形式的学历提升途径,为企业职工队伍整体学历与素质的提升做好服务。2.要开发立足企业职工岗位的技术技能培训项目。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以及企业的工作场所和情境,提供类型多样的技术技能培训服务,既立足企业的岗位需求,又彰显自身的办学特色。3.继续教育各种形式之间的互通。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互通,实施学历教育和培训活动的同类课程的学分互认;企业职工继续教育与科研成果的互通,实施继续教育与相关的专利发明和技术革新项目的学分认定。4.参与学习型企业建设。高职院校除继续教育部门之外,还应鼓励相关院系与企业的部门、车间、班组等结对子,建立校企合作的学习团队,帮助企业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要让企业看到继续教育在增强企业凝聚力、劳动生产率提高、技术进步、转型升级等方面真真切切的效果。(三)加强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良好的师资队伍是确保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的实效性的关键。高职院校加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是:1.加强继续教育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一是结合学校实际,安排继续教育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通过培训学习、交流、研讨、观摩,提升其开展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的实施能力和技巧。二是确保继续教育教师每年到企业实践的时间并制度化,在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水平的同时,使教师更好地了解企业和职工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同时获取更多更新的课程资源。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开展企业职工继续教育面对的企业所属行业、生产经营特点、岗位技能要求等各不相同,完全依靠自身的教师资源很难满足需要。应采取多元化的策略补充师资,可以从其他高校或培训机构聘请有经验的继续教育专家,可以从相关企业聘请能工巧匠为学校所用,从而开拓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的广度。(四)开发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的项目与课程资源。高职院校本身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而面对企业职工的继续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更要最大限度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贴近企业和职工的需求,提高课程资源的吸引力,激发职工的学习兴趣并学以致用。一是围绕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特点,开发适应企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需要的继续教育项目,力争形成突出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继续教育项目群。二是职工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非学历培训项目方案的制定,应与行业企业共谋共商,开发基于企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借助企业提供的信息和资源开发校本教材,使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对接,同时要适时更新,确保教学内容富有时代性和新颖性。(五)选择适合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手段。那些务实的企业职工,是目前高职院校开展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的对象,他们参加学习一般不脱离工作岗位,不减轻工作任务,更不想降低自己的实际收入。因此,高职院校在建立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基地的基础上,应送教进企上门服务,同时教学形式要更加灵活,教学手段要与时俱进。教学形式上能够适应企业职工碎片化的求学时间,教学地点可以在工作场所、家庭。为此,高职院校应加快构建继续教育网络平台,提高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利用互联网平台,让企业职工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减少时间和空间对他们接受继续教育的限制。使企业职工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形成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现场培训与视频观摩相结合、网上相互讨论和教师答疑相结,同时实行网上考试、实践考试、面试、设计方案、工作规划、工作总结等多种考试方式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评价职工继续教育效果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春美.论经济转型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变革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14(27):53-56.

[2]袁晓斌.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新理念及发展路径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6):62-63.

[3]周秀芝.职业院校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继续教育的问题和策略[J].读书文摘,2016(4):225.

[4]王怀宝,饶成明.服务人才技能提升助推区域经济转型[J].继续教育,2014(8):22-23.

教师个人业务提升总结篇9

[关键词]中升本;旅管专业;任务型教学法;英语角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1-0126-02[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研究与实践”(2014JGB120)。

2013年广西首次开展本科院招收中职生试点工作,目的是逐步完善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实施中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的贯通培养,加快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这是广西职业教育历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和创新突破,也是落实广西深化职业教育攻坚五年计划提出的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具体行动。本科院校对口招收中职生这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广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中职升本的培养可以满足培养更多较高学历层次的高技能型人才,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然而中职升本科(以下简称“中升本”)学生的培养有别于普高升本学生的培养。王秀红等学者对不同生源护理专科生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为学技术谋生”是中职生与普高生学习目的的主要差别;中职生学习动力来源于周围的学习氛围,“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影响中职生学习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上,中升本的课程应明显区别于普高升本的学生。冯敬针对中职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职教育课程设置改革应立足于岗位需求和继续教育基础,提出中职学校培养方案应向复合型、终身型转变。徐朔认为职教师资培养要注重两个基本属性问题,即学科性和师范性,工程性和职业性的问题,并提出应加强其师范性和职业性。因此在本科课堂设置“英语角”作为专业英语课的延伸,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职业性,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能力。

一、中升本旅管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受传统中职教育的影响,加之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水平、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原因,中升本的学生的英语水平良莠不齐。在笔者教授的四个旅管专业班级中,有10%的学生英语口语水平能满足基本交流,50%左右的学生能够基本听懂英文授课,但是表达欠缺,剩余的40%的学生基本无法听懂英文授课,也不能交流。经过访谈发现,这40%的学生大多数英语基础薄弱,不满大学的英语教授方式,认为教师教学方式单一,过多地强调语法的教学,脱离实际。他们还认为目前学的英语对以后的职业发展毫无帮助。针对以上情况,我们通过积极创设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并采用任务型教学法组织“英语角”,一个学期后,学生无论是兴趣爱好还是英语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二、任务型英语角建设对旅管专业学生的必要性

目前,从我校本科旅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大致有三类:导游、景点讲解员、酒店管理人员。这三类行业都是面向消费者的服务行业,随着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英语口语能力既被视为员工提供优质服务的必备素质之一,也被视为体现良好行业形象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行业的普遍重视。建设英语角,帮助学生学好英语是为了满足旅管专业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

英语角作为英语课堂的有效延伸,是学生巩固专业英语的重要手段。旅管专业相关的行业往往都是窗口行业,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比较多,对旅管专业的学生英语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具备英语交际能力,而这种英语交际能力又以口语交际能力为主要的应用形式和体现形式。

任务型教学法组织英语角更强调实践功能与职业特色。陈三东指出职业教育英语学科的教学内容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要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贴近学生所学专业”,“摒弃繁杂的语言理论知识,从实用出发,结合专业培养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盛晓梅认为,以任务型教学法组织英语角“应针对不同专业,引进具有专业特色的应用英语内容,与学生未来需要、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如旅游宾馆专业就很有必要掌握旅游景点介绍、电话订票、宾馆入住、酒店餐饮、客房服务等职业环境中的口语会话技能”。学生在使用中不断提升语言交际的能力,并通过创设英语学习环境使其口语能力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旅管专业学生开展任务型英语角的实践探索

willis对于任务型教学法具体的实施过程总结为“前任务(pre-task)”―“任务循环(task-cycle)”―“注重语言形式(Languagefocus)”模式。其中,任务循环是核心部分,前任务阶段的设计是前提条件。如图1所示。

前任务

(确立任务,材料输入)

任务循环

(执行任务,理解反馈)

注重语言形式

(总结评价,重点操练)

图1任务型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的三阶段

英语角为学生巩固英语课堂所学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旅管专业学生在专业英语课程中学习到的情境与语言形式可以在这里得到充分的训练,从而熟练地运用场景句型。

(一)前任务阶段

以酒店英语“房间预订”为例,学生在主要的专业英语课堂学习到了相关基本句型和使用情景,完成了部分前任务,英语角前学生还通过网络、图书等形式大量学习该场景下的对话,完成信息输入。

(二)任务循环阶段

1.介绍。主持人介绍到场嘉宾及各小组成员。2.热身。通过展示词句卡片加深学生对该话题涉及的词语的记忆,再通过一段视频引出讨论的主题。3.展示。各小组分组展示学习成果,每个小组分别将设定场景告知外教,通过与外教进行角色扮演,诊断每个小组的语言运用能力。4.记录总结。各小组指定一个小组成员做记录员,记录对话过程中组员无法应对的句子和情景,形成诊断意见上交任课教师,以备检查。

(三)语言形式阶段

1.学生自评。活动结束后,每小组根据开展英语角前设定的评价标准对小组整体进行评价,包括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的评价。2.教师评价。任课教师与外教根据评价标准对每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3.重点操练。根据外教在实际场景中使用的词汇和句型进行总结,提炼该场景下常用的句型结构,让学生在业余时间反复操练。

四、任务型教学法的指导下的英语角效果显著

(一)学生的参与性提高,沟通欲望增强

传统式的英语角由于形式的局限,很多时候是开放式、自由式的交谈,如果学生基础薄弱无法获得话语权,参与的积极性就大大削弱了。加之讨论的话题往往与实际的专业发展关系不大,组织松散,学生仅以此作为娱乐的方式,学习到的内容不易整理记忆。以小组角色扮演的形式,各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参与度加强,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外教出其不意的对话促使小组成员不断更新认知,丰富语言表达形式,提升整体英语水平,学生的表达欲望也随之增强。

(二)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增强

学生通过前任务阶段收集大量的语言材料,总结出符合小组场景的对话,并在英语角中展示;在任务循环过程中与外教的对话中不断对出现的新词汇、新句型进行总结归纳,并与其他小组分享,提升了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三)学生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提升

通过与外教进行语言交流沟通,逼真还原真实场景,语言表达任务得以圆满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激活自有的词汇和语句库存,使专业课上学习的表达形式得以巩固,同时不断接触到新的表达方式,提升了学生在同一情景下的语言表达能力。

事实证明,运用任务型教学法组织英语角避免了传统英语角的弊端,使课堂组织更轻松、高效、可持续。

参考文献:

[1]王秀红,何利,等.不同生源护理专科生学习状况调查分析[J].贵州医药,2008(8).

[2]冯敬.对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探索与思考[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6).

[3]徐朔.职教师资培养的基本属性和课程设置问题[J].职教通讯,2005(10).

[4]陈三东.对高职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5(4).

教师个人业务提升总结篇10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过程中应用型师资队伍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机制体制建设、教师转型、人才引进、兼职队伍建设以及应用型教学团队构建等完善途径,对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作了深入探讨。

[

关键词]转型应用型教师队伍教学能力

[作者简介]陈立万(1964-),男,重庆人,重庆三峡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向春荣(1979-),女,湖北宜昌人,重庆三峡学院教务处教师能力发展中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谢昆(1979-),女,安徽无为人,重庆三峡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重庆404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试点战略研究转型发展研究重点项目“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2014年度重庆市高教改革项目“以应用核心能力为导向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42042)和2012年度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eDa课程poL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12030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2-0081-02

为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高层次专业生产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越来越受欢迎,而地方本科院校正是培养该类人才的坚实阵地。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地方高校应用型师资缺陷突出,其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几乎毫无行业背景,师资队伍面临“理论教学师资多、应用型教学师资少”的现状。在师资队伍培训方面,普遍存在教师本身所受教育经历单一,主要在高校进修培训,缺少企业实践锻炼机会;教师考核重科研轻应用,行业人员兼职教学受限制等。为此,我国转型高校必须重新探索一套适宜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与路径,推动地方高校由培养学术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转变,提高理、实能力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应用型教师能力结构

在我国,“应用型”教师这一称谓虽然已提出许多年,但到目前为止争论颇多,仍未达成统一的标准。总体来讲,“应用型”教师大体可以归纳如下:一是取得了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够承担专业技术课教学;二是具有本专业的实践经验,又掌握本行业的先进技术,能胜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三是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的同时,还取得了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结合以上理解,笔者认为应用型教学必须具备以下能力结构:

1.基本教学能力。应用型教师作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中最基本的能力,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协调能力、教学组织能力、科学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能力。教师具备这些能力后,能够将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熟练地传授给学生,顺利完成本门课程教学任务,促进教学效果最优化。

2.工程实践能力。在整个能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应用型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只有拥有丰富的企业(行业)实践经验才是合格的高校应用型教师,才能承担专业技术课和相关实践课的教学。

3.科技咨询与服务能力。应用型教师不应被动地适应企业(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应该主动去了解企业(行业)行情,去学习企业(行业)文化,并具有足够的能力为企业掌握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为企业(行业)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4.创新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我国特定历史背景下,要经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为此应用型教师须具备创新能力,善于从实际中寻找新的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理论,总结出适应自身发展的教育教学规律,从而不断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在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快,易失性强,应用型教师应不断吸纳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因此必须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知识才不会陈旧,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二、应用型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1.完善机制、体制,保障应用型教师能力提升。一要有合理的机制、体制。学校在人事处、教师能力发展中心的统一协调下开展教师队伍建设t作。二要有正确的实施方案。学校人事处、教师能力发展中心要结合各专业特点制订实施方案,做好校内教师转型与应用能力提升、高端人才引进、兼职教师聘用以及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工作。三要有科学的评价标准。要重新建立师资队伍准人标准、能力评价标准、职称评聘标准。四要有健全的培养体系。要构建分类型、分阶段、分层次应用型教师培养体系。五要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将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学单位的目标考核管理体系。六要有相应的配套制度。建立向应用型教师倾斜的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专、兼、聘结合,构建应用型教学团队的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建设标准、评价体系等。

2.调整人才引进政策,改善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结构。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步人大众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急剧上升。地方高校的培养目标要转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不但需要增加教师数量,而且对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也将会发生显著改变,主要表现在对应用型教师需求量增大。为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增大应用型教师比例,高校要彻底改变教师准入制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计划,高度重视对引进人才的各种保障:既要注重学历和科研成果,又要重视其教学能力的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教师聘用制度,推行“按需设岗、目标管理”的用人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建立应用型人才的师资队伍问题。其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实施“应用技术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在校企、校地合作过程中,注重考查,面向社会,加大力度引进各应用类专业人才,原则上将引进在行业、企业工作5年以上的高学历高职称且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丰富行业、企业从业经历和实践经验的人员充实高校教师队伍。二是实施“行业、企业高端人才柔性聘用计划”。采取非常规措施,柔性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总经理或总工程师等高层次的人员担任客座教授或技术顾问,丰富教学资源,跟踪行业动态,把握专业建设方向,促使学校办学与企业(行业)生产同步发展。

3.建立教师培养机制,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能力提升必须具备应有的外部条件,要在管理制度、校园文化氛围、团队建设等方面为教师自身能力的成长提供条件,实现教师培训常态化。为此学校应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相关机构,如教师能力发展中心,该中心要以促进教师能力全面提升为己任,认真研究现代高等教育理论,充分调研当前高等教育教学现状,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有关制度与管理办法,制订教师能力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分类做好教师培训,实现教师能力培训工作全方位全覆盖。一方面,对理论知识水平或学历层次不高的教师,通过接受高层次学历教育或名校进修,强化基础理论;通过名师讲座、教学研讨会、教学示范等方式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对新进教师培养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分专业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新教师导师,通过一帮一、一带一等方式,在教学设计尤其是教育教学实践等方面予以指导,促使新教师尽快适应高等学校教育教学t作,并不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探讨课程的重难点、教学内容的处理、课堂教学技巧等,同时开展讲课、说课大赛,提高新教师教学水平。三要对非出国教师,通过搭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平台,与世界知名大学建立联盟,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资助更多教师出国考察、研修或学历提升,促进教师吸取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

4.推进校内在职教师向应用型转型,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地方高等院校为主动适应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完善应用型教师转型培养,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教师向应用型教师转型工作。其具体做法如下:一是明确转型对象。对全校无企业(行业)经历的专业技术教师、实验工作人员,实行首批转型,转型时限原则上为3~5年;首批转型结束后,进入企业(行业)培训形成常态化,专业技术教师每隔5年到企业(或行业)进行3~5个月的短期、长期培训学习。二是制定转型原则。(1)统筹规划原则:各二级学院针对专业设置情况、专业教师情况以及专业发展方向等,提出专业教师转型培养计划,相关教师根据自身情况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发展需要,确定转型专业、课程方向及转型时限等,填写《教师转型申请表》,经二级学院初审,交教师能力发展中心组织实施。(2)分类指导、分类培养原则:针对不同类型教师,出台不同的转型办法、措施、步骤与流程,分类指导,分类培养。三是落实转型工作。(1)校内职业培训:学院鼓励相关教师在现有工作岗位上,利用校内实践基地及其他教学场地,在校内优秀教师或外聘专家指导下,采取传帮带的形式,进行校内培训。(2)企业挂职:确实需要离岗去企业挂职锻炼的教师,要以应用为导向,根据专业需要,按需派出。(3)海外培训:制订专业教师的海外培训计划,选择具有成功经验的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如欧洲国家应用技术大学作为培训单位,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专业教师到海外学习其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开发与合作研究等。(4)校办企业:充分利用校内教学场地和教学资源,鼓励企业入校或鼓励教师自己创办企业,既为学生提供实习创业的场所,又提高了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5)科技合作:鼓励教师与企业行业合作,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积极参加企业行业技术改造升级,使教师能随时掌握企业行业新技术、新方法,促进教学质量提档升级。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一支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较强应用科研能力、适应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应用型教学团队是实现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发挥地方高校人才优势,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进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设目标合理化。以教学为己任,以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为宗旨。二是人员构成多元化。团队成员实行专兼结合,包括学科带头人、专业课教师、行业专家、工程实践人员等。三是团队形式多样化。通过“校企合作”,以科研项目为引领,建立产品开发、技术革新的科技创新团队;以生产经营为引领,建立创业就业团队;以科技咨询为引领,建立科技顾问团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