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27:11

对联知识篇1

1、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知识。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2、对联的基本句式来自骈文和律诗。但是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只有在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

3、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4、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对联知识篇2

一、互联网环境下知识产权的特点

(一)知识产权的定义

学者们对于知识产权的区分大都没有一致的认知,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区域的称谓也不尽相同。直到一九八六年颁布《民法通则》之前,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沿用“智力成果权”这个称谓,依照知识产权的范畴我们可以把它区分成大范围和小范围的知识产权。大范围的知识产权涵盖著作权、邻接权、商业秘密权、集成电路权、商号权、商标权等各种产权。小范围的之市场全,即是一般意义里的知识产权、涵盖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三个主要搞成部分。知识产权和财产所有权是完全不同两项财产权利,它的主要特点涵盖特有性、区域性和实时性。

(二)知识产权的特点

网络环境通常是涵盖网络的全体构造、计算机构架特别是各项服务器,乃至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选择,速度要求、软体管辖和安全性等技能职称。大致来讲就是网络资料和网络用具互相接洽,展现消息处置智慧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多媒体化的特点。这些都直接或者间接推动了互联网的性能、功用和投资力。因为消息存在、传递、发生和运用等范围在互联网环境的特殊性,所以知识产权拥有了独特之处。1.内容扩充互联网环境里的知识产权和普遍意义里的知识产权比较,它还涵盖了互联网数值库、多媒体、互联网数字化样品、计算机软体以及版权等。用计算机软体的知识产权举例,计算机软体涵盖程式自身、程式解说和程式知道三个部分,和网络数值相比较,共同之处是开发资金搞、妇科资金低,不一致的部分就是运转更新时效性更短,技能性和智能产品效力更高,这些部分都决定了对其应该运用相应的法律防护措施,来防护其对知识经济的进展和消息资源的散播的主要功用。2.地域性弱化因为每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艺背景和科学进展程度不同步,每个国家对知识产权的防护方法和着重点也不一致。因此知识产权法律的完善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点。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网络全球化的金蝉,每个国家知识产权法律的差离也在渐渐减少,重视产权的区域性也逐渐弱化。各国之间的界定在互联网空间越来越弱化。互联网的的开阔性为世界交流和创造给出了无国境的条件,可是同时,越来越多的资源透过电子技术可以跨越国界,侵权资源随着互联网横跨国界,给著作权的跨国防护加剧了困难,另在互联网区域里跨国支持产权的侵权意识和实施防护都产生了理论和施行上的困难,对跨国知识产权的防护成了需要立即解决的较大问题。3.无形性加深知识产权是没有实际形状的,可是一般的知识产权和网络时段的知识产权无形性也是不同的。通常的知识产权虽然本身是没有实际形状的,可是其一般是和某些物品相链接,显示在具体化的产品或是文字指示里。可是在网络环境里,数字化是互联网消息资源的基础特性,任何知识消息都显示为虚造的数值图片,这就使知识产权在互联网的导体也是虚造的无形的。也就是说,一般的知识导体都是大家能够看到的具象物质,可是咋互联网里,网络上所散播的数值,图像、文字都是把初始消息使用多媒体技艺展开后期处理的产品,直接造成知识产权和它的导体都是无形的,这就造成知识产权的无形性在互互联网环境下的更深层次。4.独有性弱化知识产权是独有的,它是知识产权的拥有者,但是因为互联网对全部的人都开放,并且互联网的效率比较高,包容性比较广,接触范围深入,网络用户只要进到国际网络就能够即时地获得,所有人都能够从互联网上下载、传输所有消息,这就必定会打击到用户的专有权利,使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变弱。

二、互联网环境里的知识产权冲突

在互联网环境里的知识产权冲突一般有两个部分:著作权和商标权。著作权是作者依照法律规定对其作品所享受的独有的权益,作者的这个权益因为作品传达方法的影响。传达方式不一致,作品的变现形式和作者权益的意义也会不一致。到了如今这样的互联网高效运转的时代,作品禅达方式有了更多的不同,对于著作权的防护造就了新的困境,主要是因为数字化作品的属性问题、权利含义、诉讼管理这三个方面。推断一项产品是不是著作权所防护的东西,应该从三个范围来看,一是这个产品是不是具有特殊性,二是这个产品是不是可以使用一些方法复刻,三十这个产品是不是具有智慧创造的结果。数字化产品的作者应该享有别的同种作品相应的权利,包含著作权和著作财产权在信息社会里,把作品转移到网络上提供给别人传阅,使作者在资金上、社会名誉等部分获得利益,这些都是作者单独享有的权利。

三、互联网环境里知识产权的保障对策

针对一系列的知识产权新困难的发生,除了透过法律方式对知识产权的侵权行动进行治理,还应该同时采用技能政策和治理办法提高知识产权保障的力度。

(一)健全法律机制

从二零零一年我国加入wto以来,最高人面法院一共拟定和修改了触及专利、植物新品种、商标、著作权、技术合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不正当竞争等部分知识产权司法文件十八项,同时还透过各种审批等指向性措施,依法确立了知识产权保障的具体司法准则,很好地解决了一些比较突出的法律实用困难,健全了知识产权诉讼机制。

(二)实施多样化的技能保障对策

着重互联网安全的扩散,透过科学影片的方法有助于大部分网民认知到互联网安全的重大风险,着重私密信息保护,在家庭计算机上使用防火墙,防治危险系统在计算机中运营。人类是互联网机能的缔造者,并且人类也是互联网安全中最主要的创造者,使用社会对互联网安全检举,趁早找到互联网发生的各种风险,另外能及时找到互互联网中违法资料扩散的位置,及时查处,保护互联网的纯净。由于现在的盗版、违法传播的情况日益猖獗,所以提升互联网隐患的预防意识也不容小觑,在互联网工程隐患预防的路途中,使用数值锁住技能是特别正确的方式。不仅是消息私密组织管理的必要设施里的内容,还是储存在计算机和自己客户端上的私密消息,都非得透过深化消息私密性管辖来确认计算机运营中的安全。在建设完美的互联网安全机能的基底上实行互联网的实名制梳理不仅可以高效提升自己消息的私密性,更可以更广泛高能的特省互联网的全面安全。

四、结语

对联知识篇3

关键词:企业联盟技术知识技术创新

一、前言

当前企业产品向个性化、多功能化急速转变,如移动终端每年都有大量新产品问世,产品种类不断增加而生产批量却越来越小。新产品生命周期大幅缩短,企业为维护自身生存必须不断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可以说企业竞争的本质就是技术知识的竞争。

由此可见,技术创新是企业联盟的关键任务,以最低成本优先获取知识是企业联盟的重要行为问题[1]。当从知识与学习的角度去观察企业联盟,会发现联盟的活动体现为一系列知识的流动过程,与之相伴的是联盟成员不间断的学习过程,所以企业联盟的知识流动是通过联盟内组织学习的过程实现的。为实现经济效益,保持企业联盟良好平稳发展,就势必要促进知识流动,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企业战略协同采取刚性方针,使用战略兼并、收购、建立合资或合作公司、资产重组建立企业集团等手段实施规模效益和合理配置竞争资源[2]。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知识时代的来临,这种情况开始发生转变。行业分工的专业化和细致化使得现代产品越来越复杂,单件产品包含更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所以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独立承担一项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全部工作[3]。

与此同时,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减少开发、制造周期日益成为企业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最有效途径之一[4]。为解决这些问题,许多企业摒弃了传统的协同策略转而采取与其它企业共同协作结成合作联盟的全新合作方式[5]。

企业联盟在国外应用的比较广泛,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仅在新材料、信息和生物工程等关键技术领域组建的跨国技术联盟就多达4500多个。从企业联盟集中分布地域来看,大多数企业联盟形成集中在市场需求巨大、专利保护制度相对完善、研发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如北美、亚洲和欧洲等。从企业联盟的成果来看,据统计在oeCD国家中,不同国家两个以上发明者共享专利权的比例从1980年的2.1%上升到1995年的4.7%,这也就意味着在100个专利中约有5个是跨国企业联盟的合作创新成果。

国内出现企业联盟较晚,但目前企业联盟已经成为大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本文将重点放在高新技术和专利技术领域,系统回顾了企业联盟的相关文献,结合国内企业联盟实际情况,通过对企业联盟内学习型组织的研究,分析技术知识在企业联盟内的创新过程和影响因素,对企业联盟的建立和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指导意义。

二、企业联盟研究回顾

研究企业联盟问题的传统出发点是交易费用理论[6],研究发展至今学者们已经从联盟纽带角度、功能角度、战略角度、跨国经营角度、博弈论角度等对企业联盟进行过阐述。

porter&Fuller(1986)认为企业联盟是一种超出正常市场关系而又小于兼并的联结,是不同企业之间的长期联合[7]。teece(1992)从管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他指出联盟要求合作伙伴拥有同一目标,并为这一目标共同承诺调动自身资源协调各自行动[8]。Yashino&Rangan(1995)提出了建立企业联盟的三个先决条件:

(1)企业保持独立性但联合致力于同一目标。

(2)联盟内的企业分享联盟收益并分工控制特定业务的绩效。

(3)合作企业在一个或多个关键领域如技术、产品等方面持续作出贡献[9]。

Gulati&Ranjay(1998)认为企业社会存在的客观性和融入性的要求是联盟形成的基础,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联盟是一种为追求共同利益和目标而组成的社会网络,是企业之间为形成某种排他而进行的一种自发行为[10]。蔡兵(2000)指出并购与联盟所导致的交易费用、企业对交易的依赖程度以及企业综合实力的对比都会影响到两强企业对于并购还是联盟的选择[11]。陈雯,张强(2007)认为收益是维系企业联盟的关键因素,因为企业联盟是一种竞争与合作同时存在的共赢关系,其本质就是追求经济利益[12]。

企业联盟是企业间为防止恶性竞争、避免开发同类技术、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结合成的互补或加强型组织,能够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并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如何通过组织学习提高企业联盟的创新能力,是企业联盟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对联盟的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企业联盟技术知识学习过程分析

知识本身就是在创新的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流动的外在物[13],而技术知识在企业联盟内的价值就在于它可以通过传递的方式提供给联盟成员进行学习和借鉴,所以只有技术知识进入流动过程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或者说在联盟内真正实现技术创新的就是技术知识的流动。

根据企业联盟和学习型组织的特点,本文认为企业联盟内技术知识通过学习型组织进行学习和创新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企业联盟内进行技术创新的关键就是提高技术知识共享的程度,促进技术知识的学习。陈国权(2002)指出学习型组织对知识资源的创造和利用是有意识、系统化和持续的,所以才能够不断改善自身以适应复杂的内外环境从而保持持续的竞争力[14]。所以企业联盟技术知识的学习就是构筑良好的学习型组织,通过建立共同愿景,完成技术知识的共享、转移消化、吸收整合和再开发的创新过程。

技术知识创新的起始环节就是技术知识的提供与共享。企业联盟是强强联合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方式,所以一旦缔结联盟企业间就要实现最大程度的优势互补,实现的基础就是对自身、联盟伙伴和联盟技术情况的充分了解和共享。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同类产品的重复开发,最大程度降低创新成本,这是符合联盟创建初衷的基本要求。

作为企业联盟,应该建立一个平等、互信、合法的共享平台,使联盟成员能够在这一平台上进行有效的技术交流。企业愿意将自己的技术特别是专利技术、自有技术等知识拿出来与其它联盟成员共享的时候,联盟的共享平台起到技术创新孵化器的作用,使创新进行的更充分。作为联盟成员的企业,要经常向联盟派遣技术人员进行学习,也要经常从联盟邀请技术专家回来进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分享联盟的技术和成果。而企业内部也应该创建以技术交流活动为主的学习模式,普及企业技术知识,支持和鼓励员工进行内部和外部的学习交流。企业联盟的主要任务就是技术创新,必然涉及大量的高精尖技术和专利技术,当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联盟信息的充分了解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联盟技术知识的共享就成了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所以共享是技术知识流动的首要环节,也是技术知识在企业联盟间流动的基础。

技术知识的转移消化既包括知识源的发送、传递也包括知识接收方的接纳、理解,同时还包括知识接收方对知识源的反馈,这是一个在联盟与成员以及成员与成员之间同时往复进行的过程。其中,知识接收方的接纳、理解不是仅仅包含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层的学习过程,而是包含了全体企业员工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企业联盟中的成员由于经营背景、技术水平、生产能力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不同,对联盟和联盟伙伴提供共享的技术知识的吸收能力也有所不同。知识发送方表达能力和知识接收方理解能力的不对等,会导致源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特别是包含了高新科技和专业技术的知识,由于专业领域和优势倾向上的差异,在知识接收方的理解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为避免这种缺失,保障企业联盟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技术知识的创新需要下一环节,即技术知识的转移消化。只有每一个联盟成员包括企业联盟自身,都能充分理解传递的技术知识,共享才有意义,技术知识才可以在联盟内有效传播。

技术知识的吸收整合是指联盟及联盟成员将转移的技术知识重新整理规划,选取与自己相关的部分应用于自己生产实践的过程。组成联盟的企业都有各自负责和擅长的专业领域和产品范围,所以经过消化吸收的技术知识要在内部进行细化和重组,才能进入生产实际。这是一个综合化、系统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技术知识结构和内容的调整,可以使技术知识更快的转变成生产力,创造经济价值。这是将技术知识与绩效连接在一起并体现了技术资源经济效用的最重要途径。

技术知识的应用,不仅体现在新增经济利益上,还给新技术的研发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捷径,大大减少开发的投入。技术知识一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将会产生出新的理论和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再开发就是技术知识的创新。借助于技术知识进行再开发,可以减少技术创新成本、提升单位知识价值,同时增强自身研发能力加快开发速度。再开发的新知识重新进入共享环节,供联盟成员学习、借鉴,这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

所以企业联盟学习技术知识创新体现的是企业联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联盟以此获得持续竞争力,得以不断发展实现联盟成员的共赢。

四、结论

企业联盟技术知识的创新,主要取决于各联盟成员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企业联盟是一种企业间为寻求优势互补而形成的组织,是强强联合。任何一个联盟成员的优势技术都能够提高整个联盟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样任何一个联盟成员技术上的缺陷都有可能影响联盟的技术进步。相近的技术背景意味着能够以同等时间理解同一技术知识,减少技术知识在传递过程中的损失并且加快技术知识从共享到整合吸收的速度,从而降低企业联盟技术创新的成本。联盟成员自身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学习能力,可以保证技术知识较高的利用率,拓展技术知识的内涵,开发更多新知识重新进入企业联盟的知识共享。所以,企业联盟成员的技术水平不仅决定了联盟技术知识转移消化和整合吸收的效果,而且直接影响到联盟技术知识再开发的高新技术含量和新一轮提供共享的源知识的质量和数量。

企业组成企业联盟,保持共同愿景用合作代替竞争,以联盟整体的形式创新,既避免了恶性竞争带来的不良后果,又减少了同类产品和技术重复开发的成本。联盟成员通过提升自身研发能力以确保联盟整体技术创新的顺利实现,是企业联盟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也是巩固联盟关系、维护联盟存在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Kale,p.,Singh,H.andperlmutter,H.Learningandprotectionofproprietaryassetsinstrategicalliances:Buildingrelationalcapital[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0(21):217-237

[2]andrewCampbell,KathleenSommersLuchs编著,任通海,龙大伟译.战略协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师汉民.论制造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共生[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3):121-125

[4]刘飞,张晓东,杨丹.制造系统工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5]i.meZGaRandG.L,KoVaCS,1998,“Co-ordinationofSmeproductionthroughaco-operativenetwork,”[J]Journalofintelligentmanufacturing9,167-172

[6]williamson,o.Comparativeeconomicorganization:theanalysisofdiscretestructuralalternatives[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1(36):269-296

[7]m.e.porterandm.B.Fuller.Coalitionsandglobalstrategy.inm.e.porter(ed),Competitioninglobalindustries[m].Bost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86:321

[8]teece,D.J.,technologytransferbymultinationalfirms:theresourcecostoftransferringtechnologicalknow-how[J],economicJoumal.1977,87:pp.242-261

[9]Yashino,michaelY.andU.S.Rangan,1995.Strategicalliance-anentrepreurialapproachtoglobalization[m],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

[10]Gulati,Ranjay,allianceandnetworks[J].StrategicmanagementJoumal.1998,19:293.

[11]蔡兵,《企业强强联合的交易费用经济学解释》[J],《学术研究》2000.7.46-51

[12]陈雯,张强.基于模糊联盟合作博弈的企业联盟收益分配策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27(8):735-739

[13]mazzucato,m.andGeroski,p.a.“selectionandtheLearningCurve”,inpierpalilSaviotti(ed),appliedevolutionaryeconomics,Cheltenham:edwardelgar,2003,pp,322-335

[14]陈国权.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模型、本质特征与设计原则[J].中国管理科学,2002,10(4):86-94.

[15]金鑫.面向分布式创新的知识共享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

[16]周晓.组织学习对组织创新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17]陈艳艳.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对联知识篇4

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42条①

christianraudaandguillaumeetier

(马宁译上海大学法学院2002级研究生)

一、简介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建成公约)第42条规定了卖方对所出售货物的知识产权担保及其限制。考虑到国际商事交易中的货物大量与专利与商标相联系的情况,在已公布的超过五百个关于公约的判决中,只有两个②涉及到第42条,这让人吃惊。通过仔细研究第42条,就会得出结论:这个条款没有达到使卖方担保其货物不存在侵犯第三方知识产权的情况的目的。本文最后提出了重写第42条的建议。

二、公约第42条规定的责任

(一)第三人的知识产权

例一、德国的一家技术公司s,卖给瑞士的b公司一批商标为powerplay的计算机。s公司不知道powerplay是英国一家著名公司t的商号,t虽然没有在瑞士注册它的商号,但在那儿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当b发现了t对此的权利后,其要求s将产品收回,虽然t没有起诉b和s要求赔偿。对此该如何处理?

遇到这种情况,关键是看商号是否属于公约第42条中所说的“工业产权或其他知识产权”。公约中并没有给“知识产权”下定义。公约第7条指出,解释公约必须考虑到公约的国际条约性质。然而,这会产生一个问题:知识产权的特征之一是地域性,这意味着不同的国家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可能不完全相同,国与国之间的知识产权制度会相差很大。www.133229.com笔者认为,此时应考察在知识产权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国际公约如伯尔尼公约(1967)、巴黎公约(1971)等中的相关规定。特别应指出的是,公约秘书处评论提到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中的第2条第8款。这项规定对界定公约中所说的“工业产权或其他知识产权”非常重要。事实上,这三个公约代表了国际社会对知识产权的共同理解。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定义是最广泛的,它包括了其他两个公约的定义。③

为确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定义是否可以用于公约中的第42条,有必要看看它是否与该条的宗旨相协调。一方面,公约第42条的目的在于限制卖方对买方的货物知识产权担保责任。另一方面,又强调卖方能够理解并对其责任范围做出预见。因此需要做出一定的限制,例如要求第三人的知识产权必须进行登记才能对抗卖方。实际上,这种推理是不明智的。鉴于当今知识产权的范围迅速扩大,只有一部分需要登记,而诸如商业秘密、版权都不需要登记,商号也在后者之列。因此,商号属于第42条中(译者强调

处)所指的知识产权。

(二)权利主张(claims)

1、第三人必须主张他的权利吗?(doesthethirdpartyhavetoclaimitsright?)

例一中,假设t没有主张其权利,这能免除卖方的责任吗?公约第42条规定:“卖方必须使买方免受第三人的任何权利或权利主张”。由此可以推出,只要有第三人权利的客观存在的事实,就足以使卖方承担责任。

有人或许会认为,在没有第三人诉诸它们的权利的情况下,卖方没必要承担权利担保责任,因为买方仍可以不受限制的自由处分货物。如果一段时间后,第三方决定诉诸他的权利,买方仍可以要求卖方赔偿。尽管如此,第三人的权利就如悬在买方头上的一把利剑,使得买方不敢充分处分货物。此外,考虑到卖方将来失去清偿能力的可能性,买方有可能无法行使追索权。所以,第三人的权利的存在足以构成对买方处置货物的妨碍,卖方必须承担责任。

2、没有法律根据的权利主张

瑞士的卖方s卖给b一批冰箱,b的竞争对手t-一家美国公司想通过宣称自己为该冰箱的合法专利所有人的方式将b拖入累诉中。此时,b有权援引第42条要求s给予损害赔偿吗?即这种第三人无根据的主张权利能适用公约第42条吗?

一种观点认为,第42条的用语并没有要求第三人权利主张的法律正当性(如法语与西班牙语的公约版本),而只是代表了一种请求。因此,即使第三方主张权利没有法律根据,仅仅在于恶意损害买方的利益,卖方也应承担责任。然而,秘书处评论反对这种过于宽泛的责任。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这种情况下,使卖方负责的条件之一似乎是要求第三方的权利请求是善意行使的。但是在实践中,买方很难判断、举证第三人的权利是恶意的、没有法律根据的,这往往使得买方不知道是否应停止出售货物或使用货物(害怕加深侵权的程度)。即使如此,考虑到第42条的宗旨是限制卖方的权利担保责任而不是象第41条那样强调保护买方的利益,对于这种毫无法律根据、目的仅在于贬损买方的信誉的无理请求,卖方不承担责任。以上第一种观点无疑是鼓励买方将商业风险转移到卖方身上,这也是有损诚实信用原则的。

(三)由于使用货物侵犯了第三人的知识产权

1、对制造过程的保护

s与b签订了购买一种机器的合同。交付后,t(其享有对

这种机器的制造方法的专利权)对b提起索赔请求。b认为

s应对此负责。怎么办?

根据公约第42条,买方应该对货物享有排他性的以任何方式占有和使用的权利。当第三方以交付的货物侵犯了其享有的制造这种货物的方法的专利权为由来禁止买方使用时,买方就会失去这种权利。因此,卖方应对此负责。

2、卖方需要对利用所出售的货物制造出的产品承担担保责任吗?

a想生产一种叫alvacid的药物,其化学配方是保密的。为

了实现这一目的,a从s处购买了一种机器,它不仅可以生

产这种药品,还可以生产其他药品。在合同签订后至交付机

器这段期间,t获得了alvacid的配方的专利权。s应对此

负责吗?

公约第42条的文句表明卖方只需对货物本身而不包括货物制造出的产品承担知识产权的担保责任。确实,卖方应使得买方“平静的“占有和“不受侵扰”的使用货物。然而,考虑到只有买方自己才能决定如何使用货物,为避免卖方承担不合理的责任负担,需要对这种担保加以限制。如果交付的货物只能够制造受他人知识产权保护的产品,则卖方应该知道机器的通常用途,应对买方由此发生的侵权负责,当然,应以买方知道或应该知道存在这种权利为前提。

如果买方既可以以侵权的方式使用货物,也可以以侵权的方式使用货物,则应该确定卖方根据合同是否能预见到买方将以侵权的方式使用货物。如果买方通知了卖方它将以某种方式使用货物,卖方应该对由于此种使用造成的侵权负责。

由于s不知道b将使用其交付的机器生产alvacid,并且该机器还可以制造其他不受保护的药品,s对卖方造成的侵权不负责任。

(四)卖方承担知识产权担保的时间限制

公约没有规定卖方交付货物后多长时间内对第三人根据知识产权对货物提出权利请求承担保证责任,如果对此不加以时间限制,卖方就不能确定自己是否适当履行了合同。因此,对卖方有利的办法是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做出约定。

三、对卖方担保的限制

(一)主观限制

公约第42条为了限制卖方的责任,第1款规定:“如果卖方知道或不可能不知道”。乍看上去,这句话会引起一些解释上的问题:“不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卖方有义务对双方考虑到的国家中存在的第三人

权利进行调查吗?以下是个例子:

卖方s是瑞士的一个小型企业,它卖给

在理解这两个有多种含义的词语时,我们必须首先看一下它们通常的意思。“知道”不会引起特别的解释。如果卖方知道在双方都考虑到的国家存在第三人的权利,他会提醒买方从而避免所有可能产生的问题。但是,很多争论恰恰是围绕“不可能不知道”展开的,即使多数学者同意它不同于“知道”。只有著名学者shinn似乎认为这两个词语意思相同,他援引了英国在制定公约的外交会议上所做建议从公约中删除这些词语的声明作为支持其论点的依据。相比之下,多数学者认为两个词语含义不同。一种观点认为“不可能不知道”给了买方一种证明卖方过错的另一种选择方法,另一种观点将其解释为卖方过错的一个因素,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卖方严重过失的表现。这三种观点都有道理,但我们认为这个词语有更多潜在的含义,它还意味着一种行动,即如果一个人进行了一定的活动,他就能够“知道”。这种责任意味着卖方应对双方考虑到的货物销往的国家中是否存在侵犯第三人知识产权进行调查并及时通知买方,这也是确保双方之间履行诚信原则(公约第8条第2款)所必要的。因此,这种调查是卖方的附随义务。再说,如果公约的起草者目的是表达一个含义,他们为什么要用两个不同的表达方式呢?很明显,这两个词语并不重复。

1、卖方的附随义务

卖方的附随义务非常重要。如果不存在这种义务,那么卖方就会总是称其不知道存在侵犯第三人的知识产权的情况,公约第42条就会失去它的法律意义。

然而,一些不同意见利用公约的制定历史和公约不同的语言文本来支持否定存在这种义务的主张。西班牙文、英文、法文版本都使用了模糊的表达方法,没有施加给卖方此种特别义务,但是,笔者认为不能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意思上解释这个词语。固然公约第42条的目的在于限制卖方的责任(如前文所述),但主要是考虑到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和独立性使得卖方仅可能对特定国家存在的第三人权利作出保证,并没有否定卖方应采取积极的措施。作为货物的出售者,其相对于买方更有条件了解货物是否侵犯了第三人的知识产权,让买方对所购货物进行这方面的调查是不符和情理的,除非双方在合同中对此做出相反的约定。

2、卖方在何种程度上有义务进行调查?

在这个问题上不存在适用于所有的卖方的标准。调查的范围依赖于特定国家的知识产权的公布情况和方式、卖方的个人能力(是专业的还是小型贸易经营者)以及货物将被转售或使用的国家。

3、权利公布的情况、方式、

多数国家都对专利和商标进行登记,以使得公众了解到存在的无形权利。当第三人的权利被公开时,卖方的这种调查义务就是无条件的。即使卖方可以依赖于买方所提供的信息,他们也无法逃避这个义务。因此:

s应该检查nike商标是否在

的运输货物不能行使权利。但是,假如最后的制造过程或对货物的包装是在运输途中进行的,而这侵犯了第三人的知识产权,可能导致货物被没收。

这种情况下,责任的承担取决于谁发起了这些行为。如果是买方指示卖方或买方自己由于使用货物造成侵权,则由买方负责,否则相反。

五、卖方担保责任的排除

1、买方知道

一个德国销售商s向瑞士买方b出售了一批杂货,包装上印有橘红色的大m。双方都不知道这可能与瑞士一家著名的大杂货店m产生混淆。交货后,m对b提起诉讼要求赔偿。s应该负责吗?

公约第42条第二款规定:如果买方知道或不可能不知道存

在第三方知识产权时,卖方不再承担责任。结合第42条第

1款就会得出一个矛盾的解释。如果发生争议,卖方可以首

先辩解说他在订约时不知道第三人所主张的权利存在;买方

可能会说专利已经公布、商标已经注册,卖方不可能不知道

第三人权利存在;卖方这时可以主张,既然凭专利公布、商

标登记推定卖方明知,那也应基于同样理由推定买方明知,买方比卖方更有条件知道第三人知识产权的存在。根据第42条第2款a项,买方在订立合同时已经知道或不可能不知道第三人权利存在,卖方就可以免则。

为了避免产生这种自相矛盾的解释,有必要讨论一下买方的调查义务。

显然,买卖双方的调查义务不是对等的,卖方的要大于买方的。但是,如果买方有能力或更容易对约定国的知识产权情况作出估计,他就不应该从卖方的担保中获益。因此,对于买方小心谨慎就能发现并且知名度很高的知识产权,买方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此外,如果买方缔结合同时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存在第三人的权利,他有义务告知对方当事人,这是因为合同当事人之间有合理行为的义务。鉴于m在买方所在地有很高的知名度,买方不可能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所以排除了卖方的担保责任。

2、根据买方的指示作出的

同样的,如果卖方由于某种原因知道或怀疑依据买方的指示制造出的产品会侵犯第三人的知识产权,他应将此告知买方,并且不受时间的限制。如果买方不理会卖方的警告仍然坚持其指示,卖方不负担保责任。

六、建议做一些修改

调查表明,法院很少援引第42条,原因即在于其用语复杂,充满了不确定的概念(如前文分析的),当事人很难预见到最终结果。因此,当事人倾向于在合同中加入类似条款以抵消第42条的效力。

所以,笔者拟对公约第42条提出一个新的版本:

1.卖方所交付的货物,必须是第三方不能根据工业产权或其他知识产权主张任何权利或要求的货物,但以卖方在订立合同时如果进行调查就会知道或不可能不知道的权利或要求为限,而且这种权利或要求根据以下国家的法律规定是以工业产权或其他知识产权为基础的:

a)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以口头、书面或肯定性行为的方式同意的货物将在某一国境内转售或做其他使用国家的法律;或者

b)在有疑问或其他情况下,根据买方营业地所在国家的法律。

2.卖方在上一款中的义务在以下情况中被排除,即如果第三人权利或要求的存在:

a)在订立合同时已被买方知道或不可能被忽视;或者

b)是卖方遵照买方所提供的技术图样、图案、款式等精确性指示的结果。

①原文出处:/lunwenfabiao/"target="_blank"title="">发表于2000年,所以统计的数字与实际有偏差。译者搜索到的数字为7个。2个

对联知识篇5

[关键词] 共词分析 专利引文分析 知识关联

[分类号] G255.53

1 科学―技术知识关联的概念

“科学―技术知识关联”是近年来专利计量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在Scientometrics、worldpatentinformation等权威期刊的相关文献中通常被表述为SciencetechnologyLinkage、Sciencetechnologyinterac-tion、ScienceDependenceoftechnology。研究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意义在于:通过揭示哪些基础研究学科与哪些技术发明领域之间存在知识关联,预见二者间可能的推动或启示作用,从而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管理者提供科技资源配置方面的决策参考,以便目标明确地扶持更具产出能力的基础学科,发掘已具备基础储备的未来技术创新领域。

2 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目前,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途径多种多样,不同学科都在为此作出各自的贡献。

在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视野下,研究公共基础研究机构(公共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企业的合作研发活动,是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有效途径。技术社会学认为,公共基础研究是技术变迁过程的基本要素,它通过提高社会整体创新水平间接推动企业的开发活动。科学社会学的双螺旋理论(DoubleHelixmodel)认为,科学与技术是一对舞者(apairofdancer)的关系,二者在相互推动下呈螺旋状上升发展。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之间的知识交互过程和合作活动是实现技术突破的能量储备过程,是实现技术跃迁的重要前提。文献[1―3]通过统计大学及公共基础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研发活动,揭示了激光、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知识扩散和成果应用情况。

在技术经济学视野下,挖掘基础科研机构和技术开发机构(各类企业)在地理空间分布上所表现出的关联规则,是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又一途径。技术经济学认为,区域经济管理者在制定科技政策时,通常会从有利于本地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利用基础科研对本地技术创新的影响,在同一地域范围内统筹规划创新型企业和基础科研机构,从而构建起两者间知识关联和转移的通道。基于上述技术经济基础,基础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地理邻近性与两者间的知识关联和转移强度之间通常会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文献[4―6]分别通过研究美国、法国、东欧范围内基础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的地理空间凝聚现象,揭示了对应的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和知识转移强度。

在科学计量学和文献计量学视野下,解析科研期刊论文与技术专利文献间的关联关系,也是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另一途径。科学计量学家Verbeek认为,企业创新人员对科研文献的理解、认同和利用是引发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和最终造就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Garfield指出,发明不可能来源于魔术或真空,它是发明人对若干已有的概念进行重新组合的知识成果。narin等认为,几乎所有的科技成果都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识的关联性在专利引文中有着明显的体现。科研期刊论文与技术专利文献之间的共词关系和引用关系是新知识向技术部门转移的显性表现。

3 利用共词分析法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局限

共词分析法以某一(或一系列)主题检索词(科学概念或技术术语)为“关联点”,分析该词在科研论文和专利说明书中的“共现”情况,从而推理和判断基础科学学科与技术创新领域之间关联关系的方法。共词分析法直观、有效,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和局限。

3.1 科学概念与技术术语之间存在部分不对应问题

尽管inSpeC和inpaDoCDB等词表能够提供某一科学概念和技术术语的多种词汇表达,但它们不能解决“部分科学概念与技术术语不对应”的基本矛盾。例如:专利说明书中的技术术语thinfilm(纳米绝缘薄膜)及其同义术语ionsol-gel(离子溶胶凝胶)、polyerys-tallinefilm(硅多晶薄膜)等在科研论文中并没有绝对对应的概念,通常只能被近似地映射为chemicalvapor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carbonnanotubes(纳米碳管)、amorphousnitride(无定形氮化膜)等词汇形式。

3.2 同一概念术语在科研论文和技术专利中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

科研论文中的化合物名称在专利说明书中往往以分子式、化学键结构式或马库什结构式(mm-kushstrue-ture)表示,例如,pantoprazole作为一种常用的抗溃疡药物的化学名称常出现在科研论文中,但在专利说明书中这一词汇很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其马库什结构式,如图1所示:

3.3 专利技术的核心特征词难以被确定

科研论文由作者给出关键词,指明论文的核心知识概念,但专利说明书中没有“关键词”,发明人没有归结出专利的核心技术特征。目前的共词分析主要依据“词频”和词出现在专利说明书中的“位置”来间接推断某术语是否表达了技术的核心特征。但核心特征词的“词频”的分布阈值和词出现在专利说明书中的什么“位置”能否代表技术的核心特征也还是一个争论性话题,如有人重视“标题”、“摘要”位置,也有人重视“权利要求条款”位置。

3.4 语种差异有时会引发技术术语缺失

例如,中国专利中的中医治疗方法专利和中药配方专利所涉及的人体穴位和草药名称等都没有对应的英语词汇。

目前,上述问题都还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就局限着共词分析法在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方面的效度和信度。

4 利用专利引文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优势

本文所讨论的专利引文主要是指专利说明书所引证的相关科研期刊论文。Jaffe等将“专利引文分析法”(patentcitationanalysis)定义为:利用各种数学与统计学的方法,对专利引文进行分析并揭示其中存在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方法。1994年narin首创了“专利计量学”(patentbibliometric)并构建了专利计量指标(ScienceLinkage,sL),用以度量技术发明与基础研究之间的关联强度。利用专利引文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方法,以专利引文为纽带,通过专利说明书对科研期刊论文的引证映射,揭示对应的基础研究学科与技术创新领域之间的知识关联,其基本原理如图2所示:

对联知识篇6

关键词:联盟;知识共享;知识保护;平衡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一成不变的知识并不能为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力。为了赢得竞争,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不断获取新知识。“知识获取”主要来源于内部开发和外部获取两种途径。随着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和竞争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组织对于取得竞争所必需的知识需求远远超过内部开发所能承受的程度,于是组织越来越倾向于从外部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缔结战略联盟恰好就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有效途径,因为联盟伙伴之间知识共享更利于企业获得所需知识,但是企业也会面临核心知识资源外泄的风险,即:“边界困境”。前人对知识共享和知识保护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本文尝试从知识共享和保护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两者之间的平衡机制。

一、“边界困境”的产生

联盟伙伴之间本质上是一种竞合关系。竞合一词是由耶鲁大学的Barry.J.nale.buf和哈佛商学院adamBrandenburger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提出的。他们认为,企业之间可以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并不排斥合作,有时合作更有利于提高竞争效率。联盟企业之间的竞合关系表现在:一方面联盟企业为了获得额外利益,必须在研发成本、互补资源、技术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合作;另一方面联盟伙伴尤其是资源、技术重叠性较大的企业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竞争,联盟企业共同研发的技术很可能会被个别企业用于生产相关替代产品,在市场中同整个联盟以及其他联盟伙伴进行竞争。

联盟结束之后联盟企业之间的关系将会由竞合关系转变为竞争关系,这就更加促使企业在联盟中展开“学习竞赛”。联盟中学习分为两种:一种是联盟企业整合所有联盟伙伴的知识、能力等来完成单靠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完成的任务,产生1+1>2的效果,所有联盟企业共同受益;另一种是个别企业利用联盟关系学习其他企业的核心知识、技术等牟取私利。为了防止后者,企业会对合作伙伴保留知识信息。这种情况下,企业核心知识不会泄露,但是合作伙伴联盟的积极性会降低,并最终导致联盟失败——短期风险。如果企业为了使联盟成功而放任企业知识信息流,企业的核心知识资源就会面临外泄的风险,而联盟伙伴一旦获得该企业的核心知识资源,该企业就会失去原来的竞争优势,并且丧失对其他联盟伙伴的吸引力,最终导致联盟失败——长期风险。此时,在联盟中企业就会面临“边界困境”,既要提供足够的信息流供联盟共享,同时又会面临企业核心知识资源外泄的风险。

学者们对联盟中知识共享和保护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许多学者认为知识保护对于保持企业竞争优势至关重要,而另外一些学者则强调知识共享是联盟成功的关键。我们认为知识共享与保护两者都是联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对立统一的关系。联盟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保持两者之间平衡。

二、知识共享与保护平衡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知识共享与保护平衡的因素可以分为三类:知识的属性、伙伴的能力、伙伴的关系。

1、知识的属性。(1)核心性。核心知识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旦被其他联盟伙伴获取,将会对企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组织贡献给联盟的资源及能力越具有核心性,对其保护力度也越大;(2)内隐性。内隐性程度是知识在企业之间传递难易的决定性因素。内隐性的知识不易被清楚表达、传授和观察。同时,内隐性知识也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Levitas认为内隐性越强对联盟伙伴越具吸引力。因此,组织贡献给联盟的资源及能力越具有内隐性,对其保护力度也越大。

2、伙伴的能力。(1)学习意向。学习意向是获取联盟伙伴知识的先决条件,它不但为学习提供目标,而且可以使企业集中资源进行学习,这样企业达到学习目的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企业对联盟伙伴的防范基于对伙伴企业学习意向的判断,如果企业认为伙伴企业企图获取其核心知识,企业就会与该伙伴分享较少的知识;(2)学习能力。学习意向仅仅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这是因为获取知识还要受学习能力的制约。联盟伙伴之间技术、资源和能力等越具相似性,企业的学习能力就越强。企业之间就可以充分整合利用对方的知识资源,换句话说,这些相似使得他们之间的合作更加容易,同时所面临的核心知识泄露的风险也就越大。因此,企业之间资源相似程度越高,企业对知识保护力度越大。

3、伙伴的关系。(1)信任。在联盟之间存在两种信任:能力信任强调信任对方有履约的能力;善意信任认为对方不会对联盟和本企业产生不利行为,我们在这里更加强调后者。当联盟伙伴之间存在信任时,企业就会减少对信息和知识流动限制,反之,则倾向于控制知识流动。但是,信任只会减少知识保护的必要性,但并不能完全消除这种必要性;(2)合作背景。先前合作经历使伙伴之间彼此相互了解,也会增进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实例研究表明,基于先前的联盟经历,联盟企业之间将很少建立对等股权联盟,并且联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如果联盟双方没有前期合作关系,组织就会更多地担忧对方加入联盟的潜在动机及出现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以致对知识保护程度的加深;(3)合作期限。联盟各方对合作期限的预期会影响联盟中知识共享与保护。从博弈论的观点来看,当联盟成员间关系基于长期重复博弈而非一次博弈时,各方机会主义行为会大大减少,成员有信心通过资源投入获取长期收益,彼此更有动力进行知识共享。

三、知识共享与保护平衡机制

联盟中知识共享和知识保护看似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实际上我们可以找出一些因素,这些因素对知识共享和保护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对这些因素的投入会使企业既能够从联盟中学到知识,又可以很好地防范核心知识的外泄,达到知识共享和保护平衡的双重目标。

1、关系资本。在联盟中,关系资本是指企业之间基于个人层面上的相互信任、尊重和友好,它是联盟企业的员工深度互动过程中建立的一种具体关系。通过联盟而形成的关系资本能够为联盟伙伴带来其他企业无法复制和模仿的竞争优势,而这些关系资本正是创造关系性租金的核心要素。更重要的是关系资本可以促进知识共享与保护的平衡。(1)联盟伙伴之间的关系资本越强就越能够促进联盟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强大的关系资本会促进联盟伙伴之间的深度交流,并且增加了联盟之间的透明度和开放度,联盟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同时也降低了交易成本和协调成本。对机会主义行为的相互猜疑,会阻碍企业之间的信息、知识共享,而相互信任会减少企业对机会主义行为的顾虑。决策者就不会因为担心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不得不对核心知识采取保护措施。因此,信息、知识就会准确、全面、及时地在合作各方之间传递,有效实现知识共享;(2)联盟伙伴之间的关系资本越强企业保护核心知识的能力就越大。机会主义行为是企业保护核心知识的主要原因,而关系资本可以有效地控制机会主义行为。对机会主义行为的控制主要有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非正式控制是正式控制的补充,并且有时比正式控制更加有效。自我约束就是非正式控制的一种,它是联盟之间控制机会主义行为的有效机制,并且成本较低。关系资本可以强化自我约束,关系资本越强,自我约束越有效。自我约束使得企业相信其他联盟伙伴不会利用本企业的安全漏洞,即便是他们有机会这样做。

2、冲突管理。综合冲突管理是一种有效冲突管理方式,它包括联盟之间开诚布公的双向沟通和冲突管理制度化。综合冲突管理可以有效地促进知识共享和保护的平衡。(1)综合冲突管理会增强联盟企业之间的关系资本。综合冲突管理在处理冲突的过程中,联盟成员充分双向沟通而达成一致,因此冲突处理结果的公平公正性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这种认可使联盟成员对彼此之间的信任和承诺持有更加积极的态度。因此,可以说综合冲突管理是强化联盟成员之间关系资本的催化剂;(2)综合冲突管理有利于联盟知识共享。综合冲突管理使联盟成员之间密切交流与接触并产生公正感,密切交流与接触为联盟之间提供了一个潜在有效的传递关键信息和技巧的渠道。公正感促使联盟成员之间知识、思想的交流变得更加容易。因此,综合冲突管理可以有效促进联盟之间的知识共享;(3)综合冲突管理有利于企业对核心知识的保护。联盟中的冲突往往来源于成员之间对联盟贡献和回报的不对称。综合冲突管理中的密切交流过程有利于判断联盟成员对联盟的贡献与回报,明确那些知识不应该从联盟中获取。充分的接触还可以相互监督机会主义行为。综合冲突管理所产生的公正感和相互信任也会减少联盟成员的自私行为。因此,综合冲突管理有利于联盟企业对核心知识的保护。

3、伙伴选择。合适的联盟伙伴可以促进知识共享与保护的平衡。在选择联盟伙伴时企业应该考虑:(1)互补性。互补性是指联盟成员之间的核心业务或能力近似性、重叠性低,近似性越低互补程度越高。Harrigan认为互补性较高的联盟比较容易成功,一方面互补性可以保证不同成员为联盟提供不同的、有价值的资源,促进联盟知识有效共享;另一方面由于联盟企业的核心业务的近似性低,学习对方核心知识的能力较差,有利于企业对核心知识的保护;(2)兼容性。联盟企业的兼容性是通过经营战略、企业文化、管理方式、国籍、甚至是企业规模等方面来度量的。企业之间兼容可以培育“和谐”的氛围,化解分歧,扩大企业之间开放水平的交流深度。因此,联盟企业之间相兼容可以有效增强关系资本并促进知识共享。

四、结论

促进联盟中知识共享与保护的平衡是解决“边界困境”的关键,也是提高联盟绩效和成功率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关系资本、冲突管理和伙伴选择的角度对联盟中知识共享与保护的平衡进行探讨,认为强大的关系资本、综合冲突管理以及合适的伙伴有利于促进知识共享与保护的平衡。影响知识共享和保护平衡机制的因素有很多,如何完善知识共享与保护平衡机制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作者单位:1.山东财政学院金融学院;2.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健,金占明.战略联盟伙伴选择、竞合关系与联盟绩效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1.

对联知识篇7

论文摘要:建立符合逻辑的知识关联体系是知识地图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知识管理系统中知识关联的有向性进行分析,叙述了单向知识关联和双向知识关联的概念与特点;对关键词集合进行定义,阐述了单关键词集合、全关键词集合和不定关键词集合三种划分策略,介绍了以关键词集合为迭代单元构建关联网络和针对单个知识点构建关联网络的两种算法,并指出了算法在实际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当前,知识地图的理论研究有很大进展,但在知识管理系统(kms)领域的实际应用成果却比较有限.尽管有kms产品应用了知识地图理念,但多数产品仅在页面上显示了知识库的分类体系与链接,缺乏对知识间逻辑关系的进一步刻画与展示。.

建立符合逻辑的知识关联体系是知识地图的重要理论之一知识分类体系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间联系并不是仅用树型分类体系就可以表述的一个事物有可能同时从属于多个分类,不同类别的事物也有可能发生联系,仅仅依赖分类很难准确、全面地表达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知识关联则提供了更灵活、更广义的知识关系表示方法,采用跨分类、跨区域的知识关联可以较好地表达信息之间的逻辑联系本文根据集合论与图论的基本原理,对知识关联的有向性和关键词集合进行了探讨,并阐述了根据关键词集合在kms中建立知识关联网络的原理与算法.

1知识关联的有向性

1.1单向知识关联

现实世界中的各类事物存在着纷繁复杂的关系,这种关联关系是有方向的.如图1所示,水和分子关联的语义可以描述为“水由分子组成”.相应地,由分子到水关联的语义可以描述为“分子构成了水”.这两种关联关系是不同的,是两个单方向的知识关联.

在知识关联网络中,我们可假设各知识点分别为k,、k2、k3、k4·…对于知识点k1,如果有知识点k2、k3、凡与其内容有较高相关度,此时可通过kms的功能将k2、k3、k;与k,关联,将关联链接插人在k,的知识内容之后.这个关联征进行自动关联.采用单向知识关联的kms的特点是:如果知识点k,有到知识点k:的关联链接,但知识点k:未必有到知识点k,的关联链接,则系统须对每一个关联关系的含义作出必要的表述.

1.2双向知识关联

根据常识,若知识点k,与k:有关系,则k2也与k,有关系.双向知识关联是在不考虑关联语义的情况下发生的,例如知识点k,与知识点k2关联,则知识点k:也必然与知识点k,关联.设r,,rz为定义在知识集合上的二元关系,则双向知识关联用符号可描述为:k,r,k2,kzrzk,.

在很多情况下,由于语义不同,r,rz.当r:二r:时,则k:和k:的关联关系是对称的.采用双向知识关联的kms的特点是:只要知识点k,有知识点k:的关联链接,知识点k:也必然具有与知识点k,的关联链接.系统在设置关联链接时不考虑关联的语义.

语义分析是计算机研究的难点,目前还没有kms能够自动精确地识别知识的关联语义.因此,在知识关联系统中适宜采用忽略关联语义的双向关联方式.

2基于关键词集合的知识关联网络绘制算法

2.1算法原理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基于语义分析构建知识关联网络较为困难.利用知识点关键词集合建立关联网络的精确度不如语义关联网络,但技术上现实可行,能够较好地表达知识间的关系.

基于关键词集合构建关联网络所遵循的原理是:设n个知识点具有共同的关键词集合s,则这n个知识点均是互相关联的;将各知识点作为点,关联关系作为有向边,可以绘制基于关键词集合s的有向完全图g;将kms中的关键词按特定策略划分为集合,并综合各关键词集合,根据算法画出有向完全图,可以得到该关键词集合划分策略下的完整知识关联网络.

2.2健词集合及其划分策略

关键词是用户在编辑知识时为每个知识点设置的,一般用于知识检索,本文则关注应用关键词集合构建知识关联网络的思想与算法.关键词集合指包含了1个或多个关键词的集合.关键词集合所包含的关键词内容与数量如何设置,取决于知识关联所遵循的关键词集合划分策略.本文涉及的三种划分策略分别是单关键词集合策略、全关健词集合策略和不定关键词集合策略.

在单关键词集合策略下,每个关键词集合s只拥有一个关键词w;,该集合s‘对应知识点集合戊}k,,k2,-..,k,},这些知识点均含有关键词,、.设知识点k,具有关键词、,,,,,…,二r,基于此策略设置知识关联时,k,会把与关键词集合s,,sz,...,5:匹配的知识点集合k,k‘中的全部知识点链接进来,并剔除其中的重复部分.如图2所示,6个含有关键词“学生”的知识点以单关键词集合{学生}为制图策略构成了有向完全图,也就是这6个知识点基于“学生”关键词的知识关联网络.

在全关键词集合策略下,全关键词集合s;包含了知识点k:所具有的所有关键词,k:只把与全关键词集合s;wl,叨2,…,,r匹配的知识点集合k;中的知识链接进来.使用该策略获取的知识结果的相关度比使用单关键词策略要高.

在不定关键词集合策略下,需人工确定关键词集合中所包含的关键词,此方式无法实现全自动知识关联,不适合在大型知识库系统中采用.由全关键词策略或不定关键词策略获得的结果集是单关键词集合策略结果集的子集,获得的知识关联网络图是基于单关键词集合策略获得的知识网络图的子图.在实际应用中,宜采用全关键词集合策略与单关键词集合策略相结合的方式,在知识点关联展示的时候分两组按不同的优先级展示.首先展示优先级最高的按全关键词集合策略得出的关联知识点集合,该集合中的知识与当前知识点的相关度最高;其次才展示单关键词集合策略得出的结果集.本文讨论的算法均基于这两种策略相结合的方式.

2.3以关键词集合为迭代单元的关联网络算法

计算知识关联网络可以用关键词集合作为迭代单元循环进行或者仅针对单个知识点进行.这两种方式在kms中各有优势,分别适合不同的场景在为数量较多的知识点构建关联网络时,首选以关键词集合为迭代单元进行计算,算法描述如下.

1)设需要计算关联网络的知识范围中有p个知识点k,,k2,…,kp,任意知识点气均对应一个点v;,把所有的点绘制在图‘中,v;与k}一一对应.

2)分拣出kms中所有种类的关键词w‑w2.wn,记录kms中所有关键词集合的信息获得关键词集合s,,52,..sn...s9(包含所有的单关键词集合与全关键词集合),同时获得与任意关键词集合s.相匹配的知识点集合k;.

3)逐个扫描关键词集合s,,52,,59,优先扫描其中的全关键词集合(这样可以确保每条知识后的关联信息优先展示关键字相关度最高的链接),记录当前关键词集合s,所对应的知识点集合kl,记录知识点集合k中所包含的每个知识点元素k;,在图中与k对应的点集合的所有元素间作有向完全子图,在画边e};、eji时,在系统内知识点k、后加人知识点匆的链接,在知识点k;后加人k‘的链接·如果边已存在,则跳过,每画一条边,计数器c累加1.扫描完k9后,循环结束.

4)程序绘制的图就是p个知识点根据关键词集合s‑s2,s。www.133229.Com构建的知识关联网络图,。是知识关联网络所具有的知识关联数量.该算法的复杂度是。(n2).

如图3所示,在一个具有7个知识点的示例系统中,算法先根据单关键字集合s,{经济学}进行绘图,其次根据单关键字集合管理学进行绘图.“管理经济学”知识点因为同时具有管理学、经济学两个关键词,因此同时处于左、右两个有向完全子图中.图3就是这7个知识点根据2个单关键字集合所绘制的知识关联网络.

2.4针对单个知识点的关联网络算法

对于任意一个知识点k;设该矢识点拥有个关键词,首先扫描全关键词集合sr十,{w},w2,…,、:},再逐个扫描关键词二:所对应的关键词集合s,在每一轮扫描中将当前集合所对应的知识点集合凡,内所有的知识点元素记录在缓存中,扫描到任意知识点乓时,程序绘制两条有向边人知识点的关联,在知识点气后加入的关联如果边ei、ei;已存在或i=j,则跳过,每画一条边,计数器。累加,直到有向完全图绘制完成.

程序绘制的图就是知识点的相关知识点关联图。是与该知识点相关的所有知识关联数量.该算法的复杂度是口(矿).该算法循环应用在所有知识点上同样也可以得到算法2.3绘制的整体知识地图,但算法复杂度达到0(矿),因此在为多个知识点建立关联或绘制地图时宜采用2.3节的算法.2.4节的算法则适宜针对个别知识点绘制关联网络并建立知识链接时采用.

对联知识篇8

【关键词】知识基础理论;组织学习;知识分享;知识创造

1引言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许多原先奉行自我发展的企业都在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其中一个典型战略是与其他企业合作或组建战略联盟。过去20多年来,几乎在世界各国所有的行业部门都形成了大量的联盟。企业进入战略联盟一般带有多重目的。传统的联盟目的是分享风险与降低成本。当前,许多企业通过联盟追求各种各样战略上和经济上的目标,比如规模和范围经济、新市场进入、技术转移和知识获取等。然而,由于结构不稳定、机会主义行为、关系风险与企业间冲突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联盟企业经常不能达到原先设定的利益目标,导致了联盟以极高的速率解体,很多西方文献报道了联盟的失败率在30%到70%这样一些很高的水平。因此,战略联盟被认为是一种内在不稳定的、本质上具有过渡性的组织结构[1]。

战略联盟的高速增长和频繁失败并存的状况表明我们在理论上对联盟的理解和实践中对联盟的管理都存在问题。这种困境要求我们对联盟形成的理论基础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鉴于此,本文将对新近出现的联盟知识基础理论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对战略联盟内的组织学习、知识分享和知识创造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企业管理联盟以提高联盟的稳定性和成功率提供理论指导。

2战略联盟的知识基础理论

2.1企业的知识基础理论

知识管理学者普遍认为知识是企业所拥有的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知识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与传统的企业理论比如交易费用经济学和资源基础理论相比,知识基础理论采用了一个更为动态和宽泛的视角。一方面,知识基础理论并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本身(比如显性或隐性知识)进行研究,更为重要的,它强调动态的知识管理过程,即认为知识的获取、累积、使用和扩散等知识管理实践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知识基础理论它融合了先前多种企业理论,比如资源基础理论、组织学习理论、认识论以及创新理论等。作为资源基础理论的扩展,企业的知识基础理论强调使用层级组织即企业而非市场作为一种获取和增加知识流的手段,企业被看作是一个“知识处理系统”或一个“专门和隐性知识的仓库”。此外,通过借鉴组织学习理论的一些观点,知识基础理论认为企业识别和管理知识的能力是其持续参与组织学习的结果。因而,企业的竞争优势和长期绩效取决于该企业能否有效地学习和创造新知识。

2.2联盟的知识基础理论

联盟的知识基础理论认为战略联盟像企业一样是一个“知识的集合”或“知识的仓库”,它能为企业提供多种机会以获取合作伙伴的信息、技术和知识,而这种机会通常是独自经营的企业在特定的时间和成本约束下难以获得的。也就是说,战略联盟为企业间的学习和知识管理提供一个独特的平台或管道。需要强调的是,联盟的知识基础理论强调动态的知识管理过程而不是静态的知识分类,它的研究对象不仅涉及企业间有效的知识转移、分享和使用,而且关注知识的有效开发和创造。这种动态的、过程导向的视角使得知识基础理论特别适合理解联盟内的知识运动过程。

3组织间学习

多数国内外知识管理文献强调两个核心的知识管理过程:伙伴企业间已有知识的转移和新知识的创造(例如新产品开发、创新工艺的改进以及技术的开发与商业化等)。在分析这两个知识过程之前,我们有必要对组织学习和吸收能力的概念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因为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竞争对”[2]:知识是组织学习的结果而吸收能力在组织学习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作用。

3.1组织间学习

早期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发生在个体身上,个体学习是组织学习的代表。但新近的研究表明学习也在团体、组织、行业甚至社会层面发生。这要求我们应在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下研究学习概念。在战略联盟的背景下,学习被抽象地定义为“通过与联盟企业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企业能力的增加”[3]。由此可以看出,组织间的学习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的程度是逐渐累积的。从组织间学习的视角出发,战略联盟被认为是企业间“合作学习的经验”或者“学习的实验室”。

尽管组织学习是一个昂贵、费时的交流过程,但它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此,我们应从概念上区分私下学习(privatelearning)和共同学习(jointlearning)。私下学习主要发生在企业内部,它产生私有知识并为企业带来私人收益。私有知识是内在可转移和可分享的。当私有知识在联盟企业间交换以后,私有知识变为共同知识。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合作学习或者共同学习起了关键的作用,它使联盟企业共同开发共有的知识,而这种所有联盟企业都可以使用的共同知识将使所有联盟企业共同受益。

3.2吸收能力

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有相同的学习能力,期望提高这种能力的企业必须拥有一定水平的吸收能力。企业的这种能力依赖于其先前累积的知识流,而这种知识流的开发是历史累积和路径依赖的,即企业可以通过长期投资于内部的研发活动和累积知识来发展更高水平的吸收能力。联盟中,合伙企业现有的吸收能力对其向伙伴企业学习和获取知识具有很大的影响。没有这样的能力,伙伴企业很难从对方学习和获取知识。相反,拥有高水平吸收能力的企业对于外界的新知识具有更强的理解、更快速的吸收、从而具有更高的可能性去赢取“学习竞赛”的胜利。

4知识的转移与分享

近些年来,学者们对联盟背景下知识转移和分享的研究呈现递增的趋势。理论方面的研究认为联盟是企业间学习和知识转移的一个重要机制。而经验研究则着重于从实证上证实这种机制的运行规律,包括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即联盟对于知识分享是否具有促进作用),知识分享的决定要素,以及知识转移的途径和模式等三个方面。

联盟中的知识分享有两种方式。一、知识分享发生在联盟内。某一联盟企业的员工把该企业的私有知识带盟,联盟内其他企业的员工通过交流与合作学习等方式获取和吸收这些知识从而在联盟内实现知识的转移和分享。二、知识转移通过联盟发生在伙伴企业内。一个企业的知识首先转移到联盟中,然后从联盟转移给其他企业。这种方式下,组织学习发生在接受企业内而不是联盟中,接受者可以在企业边界内使用获取的知识。在此,联盟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知识转移管道或媒介,通过它的传递作用,私有知识可以很顺利地从一个企业传递给另一个企业从而实现知识的分享。

一系列要素会影响企业间知识分享的程度和效率。其中最重要的一些要素包括:

(1)知识拥有者可转移知识流的总量及其转移知识的意愿,如果知识拥有者没有合作的诚意,知识的转移将变得异常困难;

(2)知识拥有者转移知识的能力,或称知识的传送能力,即知识的转移方通过适当的方式对知识进行解释和编码,确保知识的接受方能理解和接受知识的能力;

(3)知识的特性,知识获取的速率和效率因知识的显性和隐性本质而不同,通常隐性知识的转移比显性知识的转移更加困难、费时和高成本;

(4)知识接受方的学习意图,即更加期望向转移者学习和内化知识的接受者将更加有效地获取对方的知识;

(5)接受方的吸收能力或学习有效性,知识获取的成功与否主要由接受方吸收和内化知识的程度,即吸收能力的大小来反映,而企业的吸收能力又受到其累积的知识存量的影响;

(6)知识接受方与知识拥有方的知识重复程度。如果转移方的知识与接受方已有的知识结构一致,则对方的知识更加容易被获取和使用,一个主要原因是表达和理解这些知识的语言和编码都已被熟知;

(7)企业间交流的频率,更加频繁的相互接触和交流将促进企业间的知识分享与获取。

5知识创造

尽管知识管理这一主题得到了联盟研究者极大的关注,但主流的知识管理文献仍然缺乏对联盟背景下知识创造的研究。文献综述表明,日本学者nonaka及其同事是第一个发展了一整套知识创造动态理论的学者[4]。nonaka等人认为知识创造是以隐性知识为起点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螺旋模型(SeCi模型),即知识的社会化(个体之间隐性知识的转化),外在化(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组合(显性知识的综合)和内在化(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

与nonaka的SeCi模型不同,本文认为不同类型的组织学习在企业间知识创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了解释这一命题我们首先要区分两个概念上有差异的组织学习类型。一种组织学习被称为获取性学习,它建立在企业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上。联盟中,这种学习的目的是消化、吸收并运用现有知识去创造价值。也就是说,获取性学习为企业间知识分享和应用服务。另一种组织学习以开发新知识为导向。它主要发生在企业内并产生只对该企业有益的新知识。这种学习被称为开发性学习[5]。开发性学习的目的是发展一种先前任何伙伴企业都不曾拥有的全新知识。基于此,我们提出企业的开发性学习能力是企业知识创造的支柱。下面我们将具体分析这一命题。

从组织学习的视角来看,知识创造在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交互式的组织间学习过程。它包含了一个持续的、多阶段的组织学习过程:向经验学习、获取性学习和开发性学习。首先,当企业开发私有知识和能力的时候,该企业必须向过去累积的经验学习。这种形式的学习可能存在于个体、组织和组织间水平。其次,根据定义,当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和技术的时候,获取性学习将会出现。通过帮助企业接触和内化外部知识,获取性学习转而又成为企业创造新知识的基础。最后,作为知识创造的核心,开发性学习直接导致新知识的出现。总体来说,这三种类型的学习在企业间知识创造过程中起着互补的作用。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另一个持续向上的知识创造螺旋(不同于nonaka等人的SeCi螺旋模型)。

6结论

上述分析表明,组织学习、知识分享和知识创造可能是企业进盟的几种最重要的战略动机。先前的经验研究也证实了战略联盟可以促进关键信息和知识的转移、分享、使用和开发。而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转而又为其创造了竞争优势和经济绩效。基于此,战略联盟被认为是重要的知识分享与交换的平台,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来获取自身不能开发或不能从市场购买的技术和知识。这对身处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的中国企业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我们在选取合作伙伴时,应该力争与那些拥有先进管理经验、一流技术水平和良好企业文化的公司合作,这将有助于我们学习对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另外,在形成联盟以后,我们应制订学习计划,经常与对方交流互动,积极主动地向对方学习,争取尽快获取我们自身不能开发或成本很高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参考文献

[1]inkpen,a.C.andBeamish,p.w.Knowledge,bargainingpower,andtheinstabilityofinternationaljointventures[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7,22:177–202.

[2]Hitt,m.a.,ireland,D.R.andLee,H.technologicallearning,knowledgemanagement,firmgrowthandperformance:anintroductoryessay[J].Journalofengineeringandtechnologymanagement,2000,17:231-246

[3]Colombo,m.G.allianceform:atestofthecontractualandcompetenceperspective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3,24:1209-1229。

[4]nonaka,i.adynamictheoryoforganizationalknowledgecreation[J].organizationScience,1994,5:

对联知识篇9

论文摘要: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是对高校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大学知识共享是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方面,但大学现行的组织结构存在着许多问题,不利于知识共享,因此建立知识联盟,就可以有效实现大学与外部机构之间的知识共享。大学知识联盟管理机制构建的主要路径是:选择互补性的合作对象、创新知识联盟的管理机制、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促进知识的学习与流动和加强联盟间交流与沟通。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尤其是1999年扩大招生规模后,使我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到人口资源大国的转变。但是,受到我国社会经济的现实发展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同发达国家比较尚有较大差距,高等教育的投资能力因财力限制尚处于较低水平,高校教育资源仍然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因此,高校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一定区域内突破校际间的“院墙约束”,将稀有的高校教育资源进行交互共享,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来提高办学效益,以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本文主要研究大学教育资源共享之大学——大学知识联盟的构建。

1教育资源共享与大学知识共享概念解读

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无形资源的共享,随着高等教育的转型和发展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实现资源共享。教育资源共享,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教育部门对其应有的资源打破现有界限,实行共同享用。教育资源共享不仅包括师资共享,教学仪器、设备共享和教育信息等有形资源的共享,还包括诸如知识在内的无形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和内容。实施这种共享,可以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教育投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知识资源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简单而言,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就是通过校际合作,实现共同使用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它是指高校校际之间教育资源共享的过程和方式,还包括对资源共享提供的服务、支持,教育资源共享的决策和执行,教育资源的管理等运行机制[1]。其实质是突破时空和区域的限制,将高度独立的学校系统、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有机融合,使彼此独立的子系统或更小的系统开放、互动地联系起来,最合理、最有效地共同享用教育资源的行为方式和运作过程。实施这种共享可以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教育投入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现有的软、硬件资源的潜在优势,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的教育资源存量,进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资源使用效益。

知识共享是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方面,尤其对大学的发展意义重大。高校被誉为知识的工厂,其教学、科研、学术交流、日常管理等一系列活动都是围绕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而开展的。高校知识管理,是指高校以知识的构建、传播、应用、评估和积累为主线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它通过知识共享来运用集体智慧进而提升学校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知识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进行知识交流与知识共享责任的宣传,培养教师知识共享与知识管理的意识;搭建教师知识管理和共享的平台,充分开发并合理利用知识资源;进行以知识创新为目的的知识传授和生产活动;最终实现高校知识资源的深度积累[2]。知识管理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而知识共享既是高校知识管理的基础和先导,也是过程和目标,知识共享与交流是高校知识管理的精髓。知识共享的价值体现在:知识因具有连续增长、广泛复制、创新增值、报递递增等特征,共享知识可以使接受者受益,却没有损害给予者的利益。个人知识深隐于教师个体的大脑之中,如果个人知识不能有效地转变为大学组织的知识,大学将不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知识共享是组织产生创新知识的重要手段和催化剂。大学组织中教师通过不断沟通和相互交流,往往能产生思想的火花,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新知识。共享知识可以提高组织成员之间的信任感,提高协作能力,使组织变得更富有凝聚力。但大学现行的组织结构存在着许多问题,不利于知识共享,因此建立知识联盟,就可以有效实现大学与外部机构之间的知识共享。

2大学—大学知识联盟内涵与功效

知识联盟(knowledgealliance)最初是企业战略联盟的一种,是联盟发展链的高级阶段。它是知识经济时代适应外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而兴起的一种新的战略组织模式,不仅强调组织间的互动学习,同样重视在知识学习、共享和转移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知识和新能力。知识联盟带有明确的学习和分享知识的目的,其中心任务就是促进知识流动和创新,打破组织间的边界,进而推动知识整合和技术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新型的联盟形式——以向战略伙伴学习知识或与合作伙伴共同创造知识为首要目标的大学—大学知识联盟应运而生,它是我国大学获得知识、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大学—大学知识联盟就其构词形态而言,“知识联盟”是中心词,“大学—大学”则是其知识联盟的行动主体。大学—大学知识联盟,也就是在大学与大学之间建立知识联盟关系,即大学在实现某一创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为共享知识资源、促进知识流动和创造新知识,与其他大学之间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松散型知识联合体[3]。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日益加速,大学与社会、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社会对大学期望值提高,希望大学利用其特殊的资源与“权力”,通过知识传承、创造与共享来服务社会。因此,大学组织结构必须由封闭、内向走向开放,在大学与大学之间、大学与企业之间、大学与用人单位之间、大学与中介组织、大学与政府部门之间构建知识联盟,形成知识、信息互补和共享的格局,这不仅使大学的组织结构具有高度的弹性,也使大学的边界变得模糊,尤其是大学间知识联盟的建立,使许多知识共享活动不仅突破原有的大学边界,甚至跨国界运作,大学间知识共享和合作创新成了大学知识创新的一种战略选择。大学知识联盟主要强调的是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大学知识联盟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密切的交流,比较容易获取对方的隐性知识,它是大学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的一种最佳形式。

大学—大学知识联盟的主要功效在于:第一,推进大学知识创新,并提高大学知识创新率。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创新为灵魂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日新月异,千变万化,任何大学都不可能长久地保持学科、专业上的先进性;现代科技的综合性大大加强,跨行业、跨学科的技术渗透与扩散加速,任何大学都不可能在所有领域全面地领先。因此,大学—大学建立知识联盟,通过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彼此增强了知识存量、科研实力等,这不但推动了许多领域的知识创新,同时也缩短了高新技术的生命周期,提高了知识创新率。第二,共担费用和风险,避免大学投资的盲目性。随着技术的日益复杂化,大学的研究与开发成本节节攀升,这些都使得新的科研成果的前期投入非常大,并面临一定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自然要从知识自给转向知识合作,通过建立知识联盟,共同承担某些高难技术的科研开发费用,共担风险,共享利益,这不但大大减轻了大学的经济负担,也避免了单个大学在研究开发中的盲目性和重复性。第三,降低知识交易成本,减缓大学财政压力。大学在知识来源方面,一方面通过自身的资源投入,生产知识,但一般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投入较多的资源;另一方面,大学通过市场交易,但由于知识产品难以用市场价格机制进行交易,知识产品的交易费用极高。从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出发,知识联盟是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最佳形式,它目标明确,组织形式灵活,能够创造潜移性知识移动的条件。因此,大学可以在较低的成本下,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第四,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大学核心竞争力就是大学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的效用凸现而使大学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其本质就是大学对知识的积累,创新和应用能力。而知识联盟的目的就是促进联盟双方知识的积累,创新和应用能力。所以,知识联盟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最佳组织形式之一。

3大学—大学知识联盟的管理机制构建路径

大学—大学知识联盟是对企业知识联盟的学习与借鉴,这种合作模式,与政府、科研院所、企业或个人建立知识联盟时,必然会遇见许多合作障碍。因此,联盟的管理对实现联盟目标非常重要。与对大学内部进行管理相比较,知识联盟的管理更具有挑战性,隐藏在联盟中合作关系背后的相互竞争,更加大了知识联盟管理的复杂性。为保证知识联盟的成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选择互补性的合作对象在对大学自身和多个潜在合作伙伴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大学可以从中挑选合适的合作伙伴,挑选的基本原则主要是互补性和兼容性。知识联盟中的伙伴在知识上应具有互补性。它应该拥有与大学自身知识具有共同基础的、但又是大学知识体系中所缺少的部分;同时,大学还要具备合作伙伴知识体系中没有的、但又是它加强核心竞争力所必需的知识。互补性的知识结构可以将合作伙伴结合在一起,而共同的知识基础又使它们可以认识、理解对方的知识,并将它们吸收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实践表明,合作双方的兼容性是知识联盟成功的基础。然而,在知识联盟中仅有兼容性是不够的。因为兼容性可能对联盟中协作关系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但一个与自己非常类似的大学能向大学提供多少有价值的知识和思想呢?大学从知识联盟中又能学到多少自己所不具备的知识,用以加强核心竞争力呢?因此,知识联盟中的合作伙伴还必须具有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主要体现在它所拥有的组织知识上,它应该拥有与大学自身知识具有共同基础的但又是大学知识体系中所缺少的知识。在联盟中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非常重要。在对大学自身和多个潜在合作伙伴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大学可以从中挑选合适的合作伙伴,挑选的基本原则主要是互补性和兼容性。知识联盟中的伙伴在知识上应具有互补性。它应该拥有与大学自身知识具有共同基础的、但又是大学知识体系中所缺少的部分;同时大学还要具备合作伙伴知识体系中没有的、但又是它加强核心竞争力所必需的知识。

3.2创新知识联盟的管理机制目前国外大量公司已经设立了首席知识官的职位,并建立相应的知识委员会等机构,这值得我们借鉴。我们也可以在大学知识联盟体间建立一个知识委员会,设立一个知识总监,以推进联盟高校的知识管理。通过精心设计联盟组织,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合作关系,并对各方的责任、义务、权力加以明确界定,就可以大大提高知识联盟的效率。与管理一个独立公司一样,对联盟进行管理也需要给予下属工作人员强大的激励,促进他们为联盟的成功而工作,而不仅仅是为联盟中的某一方工作。为此,各方都要向联盟派出一些对联盟具有信心并具备适当技能的管理人员、教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并且保持他们在联盟中工作的相对稳定性。在联盟的设计中应注意到其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和适应弹性,使联盟管理成员能够随时对社会环境和合作关系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4]。因为任何一个知识联盟都不可避免地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作者,即使某一个合作者被赋予对日常管理全权负责的权力,对某些重大问题的决策仍然要征得各合作方的同意。这样,联盟中各方在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上的差异,使得联盟内部很容易产生领导权限不清、分工不明和决策迟缓等问题,并直接威胁着联盟的效率持久性,也不利于联盟各方的知识学习。所以为了从知识联盟中学到新的知识,大学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联盟中的组织机构,必要时,还要对公司内部的组织方式和运营方式做出调整。

3.3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知识联盟是合作双方基于知识和能力而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这种长期性就要求双方的互相信任,这是非常重要的。知识联盟中的相互信任并不会随着联盟关系的正式确立而自动建立,当合作者是大学的主要竞争对手时,信任关系的建立困难会更大。尽管在合作之前,联盟各方都对联盟大学之间的兼容性作过评价,但大学知识的路径依赖性使两个有着不同发展经历的大学不可能在大学文化、认知模式、商业哲学、价值观、对未来的预期等各个方面取得完全一致。因为每所大学由于发展道路的不同,在学科专业、办学层次、资源条件、校园文化等都会有差异,这就更要求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为了使合作能够真正地开展起来,联盟双方应该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联盟各方之间建立起高效的信息网络,通过网络渠道向对方同时也向自己大学的其他部门传递知识和信息,以保证信息的对内对外畅通。这种在各个层面上展开的积极有效的沟通,创造了合作的文化氛围,帮助建立起联盟中的相互信任关系。当其中一方通过行为不断表现出自己对其他各方的信任,与联盟方共享信息,就会反过来激励其他各方采取相应的信任行为,从而在联盟中建立一种良性的信任循环模式。

3.4促进知识的学习与流动知识联盟是一个知识交换的特殊场所,每一个合作者都期望从联盟中学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以加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知识联盟体系中,知识是其连接的桥梁,学习是联盟成功的保证。对于大学知识联盟来说,不但要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也要为组织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联盟组织的学习能力是指大学在联盟过程中,通过开发和利用已有的组织能力,促进对外来各种信息资源的积累、协调、互动和组合,并把从外部获取的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组合形成新的竞争能力。因此,知识联盟中知识流动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是知识的向内流动,它是通过向外部大学学习使外部知识内化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知识对外流动,当大学自身拥有的知识在联盟中被合作者吸收之后,这部分知识就被外化。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交流和提高成为每个人的共同需要。

3.5加强联盟间交流与沟通大学知识联盟不但需要交流显形知识,而且更需要交流隐性知识,因此联盟双方的沟通效率和沟通效果就直接影响双方的合作效果。一般而言,对内流动的知识有助于加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而内部知识的外化则使它们丧失了独特性,减弱甚至丧失建立在这些知识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并使合作者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大学应积极建立各种网络渠道向对方同时也向自己大学的其他部门传递知识和信息,以保证信息的对内对外畅通。在所有的沟通方式中,面对面的交流对于知识共享的意义最大,它能有效降低信息交流中的障碍,增强合作双方对隐性知识的领悟程度,提高相互信任度,促进知识的完全转移和共享。

参考文献:

[1]杨琳,林雪娇.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10,(5):7.

[2]徐巧娣.高校知识管理浅析[j].理论探讨,2006,(9):87.

对联知识篇10

关键词:企业联盟;知识产权;分配;保护

【中图分类号】D91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287(2012)01-0042-05

企业战略联盟形式最早出现在日本企业界的合资浪潮中,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在美国企业界盛行。自1990年以来,美国国内及跨国性质的联盟每年以25%的增长率快速发展。联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得内部企业能够相互学习,获取彼此的知识,从而提高创新效率,增加财富。但是,企业在联盟合作中往往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一方面,企业自身疏于防范,自有知识产权可能会被侵犯;另一方面,企业也会无意中侵犯合作伙伴的知识产权。

对企业联盟内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保障联盟内企业的合法权益,减少企业间因知识产权引发的冲突和摩擦,从而维持联盟的稳定,促进联盟收益的增长。Ring等人基于动态发展观,提出了组织间相互合作的模型,指出组织结成联盟要经历谈判、承诺和执行三个阶段。也有学者将企业联盟的三个阶段界定为谈判阶段、执行阶段、管理阶段。结合企业联盟的生命历程,本文将其分为初期谈判阶段、运行管理阶段和终止分配阶段。

一、初期谈判阶段的知识产权政策制定

企业联盟成立之前,发起企业会就联盟的发展目标、组织结构、成员的权利义务、收益分配原则、解散清算事项以及争议解决方法进行讨论,制定联盟章程。企业联盟成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创造知识,尤其是狭义上的技术知识,知识产权管理问题将成为一项重要议题,因此,在联盟成立初期,就应当预测联盟管理运行中以及联盟终结后可能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并对其进行谈判协商。

企业联盟存续期间主要涉及两类知识产权:其一是合作研发前,企业自有的知识产权;其二是基于合作研发新生的知识产权。合作企业参与联盟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企业加盟的入场券,其中与知识产权关系密切的主要有专利及商业秘密,这两者对于新技术的研发作用较大。同时这两者也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贡献自己核心技术之前必须要保证自己的核心技术在联盟内的共享使用是安全的,否则将不会有企业愿意共享真正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企业联盟研发新产生的知识产权必须要能够公平地供联盟企业使用,不公平的分配必定会引起成员的不满,从而导致联盟的解体。所以,企业联盟在成立初期一定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来保证企业自有知识产权的安全和联盟新生知识产权分配的公平。

企业在获取知识时会产生相应的费用,不管是企业自身研发的成本,还是引进外部知识所产生的交易成本。当自主研发成本大于引进知识的交易成本时,企业将不再自主研发而是通过外部企业来获取知识。企业联盟之所以形成,是为了将外部交易内部化,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因此,联盟发起者在制定相应的政策时要考虑如何降低联盟企业相互获取知识的信息成本和协调成本。此外,交易具有不确定性,政策制定还要降低不确定性,减少企业摩擦性成本,因此,企业联盟初期政策制定的另一个目的便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联盟效率。

二、运行管理阶段的知识产权保护

企业联盟成立之后,企业间已就各项协议达成一致意见,联盟进入正式运行阶段,联盟的管理方式、运作模式等都已被确定下来,一些谈判期间达成的协议被制订成联盟的章程来指导联盟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企业联盟合作中,企业会相互学习交流,能够更近距离地观察合作伙伴,利用外部资源和新知识提升自己。与此同时,合作伙伴也会接触到自己的知识,如果合作伙伴能够占有运用该知识,并在共有市场上竞争的话,那么这些知识泄漏对公司的长远竞争能力就会产生威胁,因此,加强联盟中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十分必要。

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程度受不同因素的影响。首先,知识的内容决定了保护的范围,对于直接贡献给企业联盟的知识,企业必须决定共享知识的范围,确保一些非常核心的知识受到了保护。其次,在企业联盟活动中,合作伙伴总是会参与一些设计或测试活动,或者跟企业员工进行一些非正式的沟通与交流,在这些过程中,合作伙伴会无意或间接地获取到本企业的知识,因此,对于关键的、重要的知识在活动中需要特别地加以关注与保护。再次,合作伙伴的学习能力将直接影响企业对知识的保护程度,合作伙伴如果具有与本企业相似的技术、资源,则其学习意向越强,吸收能力也越强,对本企业的威胁就越大,针对这样的合作伙伴,企业在分享技术知识时会有所保留。最后,有学者用实证研究证明,信任会减少知识保护的必要性,但又不能完全消除保护。

contmctor等按照知识对联盟的贡献程度不同,将企业联盟分为四种类型:密切的合约关系、许可形式、战略供应链以及平等股权合资。不同类型企业联盟内知识的贡献程度不同,对知识的保护强度、保护方式也会有所区别。

密切的合约关系是最松散的企业联盟表现形式,联盟的形成基于但又不仅限于企业间的合约关系,企业间经常通过联合开发、生产、勘探或是其他工程进行密切合作,appleyard研究了建筑和半导体行业的这种联盟形式。这种模式下的联盟企业彼此之间虽有关系资本,但相互依附性不强,合作时间短,且转移的知识多是获得性强、复杂程度低、非核心的知识。这种合作形式是以合约为主导的,企业之间彼此很难接触到对方的核心知识,此时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以协议保护为主。

许可形式的协议期多为1~5年,采用这种合作方式的合作者比起合约关系合作者有较强的长期合作的期望,合作形式上除了联合开发委托生产外,还会进行更加深入的技术交流和短期的人员交流,互动的程度和范围较合约合作都有所深入。所许可的知识多为已申请过专利的知识,即使对方学到了这些知识也可以通过收取特许权使用费来对本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因此,对权力的许可程度、期限以及费用的收取都是企业保护其知识产权应考虑的具体措施。

战略供应链合作常见于日本企业集团,它是一种长期的、基于知识交流的期望和合作伙伴的供应链关系,合作成员的信任加深,合作形式也更加紧密,企业彼此之间会进行双向的学习,相比较以上两种形式更具有依赖性,合约虽然也存在,但是相对上两种形式重要性有所下降,而且有的合约是不完整的。因为williamson的不完整契约论指出,由于存在有限理性,伙伴企业永远无法一次制订出完美的契约,随着新情况的出现,合作伙伴一定会再重新进行谈判。在这种联盟模式下,企业不能完全通过初期的谈判阶段制定出完美的保护政策,需要在联盟的运行管理阶段辅之以一些策略性保护。

联盟企业间如果形成平等股权合资公司,则证明企业希望通过合作保持永久的关系,这种联盟的形式会采取更广泛、更紧密、更长期的合作。合作者之间也会签订协议,但是协议对他们之间关系的重要性更低,合作者主要由信任、关系资本以及利益捆绑在一起,互相帮助,共担风险。如果企业间是永久关系,风险和收益共担,则知识产权问题就不那么重要了,但事实上,企业间的合作很难真正的永久,这种形式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最困难的,保护的方式以及保护的程度都需要企业认真地考虑,保护程度过低则可能会泄露核心技术;保护过度则可能会影响研发效率,致使合作伙伴不满,最终导致联盟解体。

在整个知识保护体系中,对重要知识设置门槛是知识产权保护最常见的手段,成员企业常在伙伴范围外建立核心能力壁垒,通过执行无伙伴参与的活动来隔离重要信息,Roehl等关于对通用电器跟它的联盟伙伴Snecma的报道中指出,通过规范它们联合生产的工程可以防止一些特定的重要信息的共享。通用把一些重要信息制成“黑箱”,其伙伴企业Snecma无法检测到这些重要技术。Delta通信在与其伙伴进行联盟中也把它的重要技术装进“黑箱”而整合在最终产品。

三、终止分配阶段的知识产权分配

当企业联盟预定的目标完成时,势必会面临联盟的终止,企业联盟终止后有形财产的分割是容易的,但是知识却不易分割,知识揭露悖论决定了知识一经转移便会被对方永久习得,如果是已申请过专利权的知识产权还可通过专利法的保护收取使用费,但是商业秘密一经合作分享其价值将大大降低。此外,对新生知识的处置也是一项重要的议题,其使用权以及收益的分配需要企业间进行协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现有法律规定,联盟合作过程中新生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可以由参与研发的企业进行约定,未进行约定的则其权利归属取决于企业联盟的合作形式。如果合作形式是协作方式,即合作单位各方都对技术做出贡献并由一方或几方提供资金、设备、场地、材料等物质条件,相互协作、参与研究和开发的技术活动,则属于“共同发明”,共同发明主体必须是对发明创造做出实质性创造贡献的人。由于合作开发的主体不止一个,因此在研发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也千差万别,为了避免纠纷,研发各方应签订合作开发合同,在合同中确定各方对完成发明创造的权利以及分享原则。如果合同规定不明或未做约定,事后也未能达成补充协议,那么对所完成的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属于完成单位或者共同完成单位,而对发明创造的完成没有做出创造性贡献的单位只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取得免费实施该发明专利的权利。

在企业联盟合作过程中,如果一方只提供物质条件,不参加技术研发工作,不能算是协作,而应归入委托研发范围。在委托研究和开发工程中完成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属依照《专利法》第八条的规定,可以在委托研发合同中予以明确。一般有三种方案:一是申请权利属于委托单位;二是申请权利属于受托单位,同时给予委托单位以不缴纳使用费的使用权;三是委托单位和受托单位共有专利申请权。如果合同中没有明确规定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利归属,那么按照《专利法》第八条的规定,申请的权利属于受托单位。在许多国家,委托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完成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权通常属于委托方。因为按照民法的一般原则,委托方已经向完成发明创造的一方支付了研究和开发经费和报酬,应该对发明创造享有申请专利权。但是我国《专利法》则侧重于保护完成发明创造方的利益。发明创造主要是受托方科研人员的智力劳动成果,不能因为委托单位出资而将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归于该单位。不过,由于委托方付出了资金,它对发明创造是有贡献的,所以受托方获得专利权后,委托方可以免费实施该项专利。

经济学家所研究的企业间技术联盟多为合作研发,他们研究的重心不在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归谁所有,而是该知识产权所得收益如何分配,究其根本,这也是企业进行合作研发的最终目的。现代博弈论的发展大大推进了对企业联盟收益分配的研究,经济学家多从参与人相互作用人手,分析决策主体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对企业联盟收益分配的解决多采用委托一理论,运用纳什均衡或者合作博弈的sHapLeY值法。收益分配是企业联盟中矛盾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只有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才能确保联盟的稳定性和联盟成员的积极性,在企业联盟运作之前,各成员应就联盟收益分配问题达成共识并签订契约。对企业联盟合作过程中新生知识产权进行分配时应遵循几个基本原则。首先,成员企业对新生知识产权的创新性贡献应当与企业从收益中的分配系数成正比,即企业的核心技术越独特、对知识产权的开发越重要,其应当分配的收益就越多。其次,成员企业所承担的风险与企业的收益分配系数成正比,企业间进行收益分配机制协商时必须要考虑企业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所得收益份额越多,所承担的风险也越大。最后,成员企业付出的工作努力水平也与分配系数成正比,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分配系数越高的企业工作努力水平也就越高。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