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对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7:27:08

数字对联篇1

1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2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3 三才天地人四诗风雅颂

4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杭州碧波亭

5万瓦千砖百日造成十字庙一舟二橹三人摇过四通桥

6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

7十八年前未谋面二三更后便知心

8童子看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先生讲命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9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10小村店三杯五盏无有东西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

11半醉半醒过半夜三更三点到三河

12孤山独庙,一将军横刀匹马;两岸夹河,二渔叟对钓双钩。

13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14有三分水二分竹添一分明月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大江

15尺蛇入谷量量九寸零十分七鸭浮江数数三双多一只

数字对联

1、

古时曾有人在家门口贴了一副与众不同的对联:

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

下联:六六七七八八九

横批是:二四七三

这是一副特殊的对联,它是由数字组成的,而且是一副隐字联,上联缺“一”、下联少“十”,利用数字谐音连起来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则是:“儿(2)死(4)妻(7)散(3)”。

原来这户人家在利用数字对联向人们诉说社会的黑暗呢!

2、

西汉司马相如做官之后,有遗弃老婆卓文君之意。卓文君察觉到了,就给他写了一封信,其中有一首趣味盎然的数字诗《文君怨》:“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相如读后很受感动,与卓文君和好如初。

3、

南朝宋鲍照也有一首有趣的《数名诗》:“一身事关西,家族满山东。二年从车贺,斋祭甘泉宫。三朝国庆毕,休沐还旧邦。四牡曜长路,轻盖飞若鸿。五侯相饯送,高会集新丰。六乐陈广座,祖帐揭春风。七盘起长袖,庭下列歌钟。八珍盈雕俎,绮肴纷错重。九族共瞻迟,宾友仰徽容。十载学无就,善宦一朝通。”

4、

南朝齐、梁间范云亦有一首《数名诗》:“一鼓有余气,趫勇正纷纭。二广无遗略,雄虎自为群。三河尚扰攘,楯橹起橨榅。四巡驻青跸,瘗玉旷亭云。五十又舒斾,旗帜日缤纷。六郡良家子,慕义轻从军。七获美前载,克俊嘉昔闻。八音伫繁律,将以安司勋。九命既斯复,金璧固宜分。十难康有道,延着望卿云。”

5、

唐朝宰相权德舆也有一首《数名诗》:“一区扬雄宅,恬然无所欲。二顷季子田,岁晏常自足。三端固为累,事物反徽束。四体苟不勤,安得丰菽粟。五侯诚暐晔,荣甚或为辱。六翮未骞翔,虞罗乃相触。七人称作者,杳杳有遐躅。八桂挺奇姿,森森照初旭。九歌伤泽畔,怨思徒刺促。十翼有格言,幽贞谢浮俗。”

6、

清朝有一首嘲南方典史的数字诗《十得》,真堪捧腹。诗曰:“一命之荣算得,两根竹板拖得,三十俸银领得,四方地保传得,五十嘴巴打得,六年俸满报得,七品堂翁靠得,八十养廉借得,九品补服僭得,十分高兴不得。”

7、

红闺吟咏,大都颖慧绝伦,杂体诗尤为可喜。清·完颜恽珠《闺秀正始集·吴学素小传》云:“吴学素,字位贞,江苏娄县人,编修顾伟权室,著有《荫绿阁诗草》。位贞诗才敏捷,相传徐澹园尚书雅集东山,以《闺怨》命题,限溪、西、鸡、齐、啼韵,中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两、丈、尺、半、双等十八字。一时名宿均棘手,顾太史以语位贞。援笔伸纸,立就一律,艺林传诵。诗云:‘百尺楼头花一溪,七香车断五陵西。六桥遥望三湘水,八载空惊半夜鸡。风急九秋双燕去,云开四面万山齐。子规不解愁千丈,十二时中两两啼。’”

8、

《正始续集》载蓝燕同题同体一首,诗云:“六七鸳鸯戏一溪,怀人二十四桥西。半生书断三秋雁,万里心悬五夜鸡。蚕作百千丝已尽,鸟生八九子初齐。谁怜方寸愁盈丈,刀尺抛残双玉啼。”

9、

清·况澍《杂体诗钞》载女史杨继端(字古雪,四川遂宁人)《口占漫成》云:“十二阑干水半溪,千红万紫六桥西。两峰黛黯三春梦,一院花飞五夜鸡。鹤到九霄双翮健,书分四体八行齐。道人殷七归何处,百尺高枝莺又啼。”此诗亦限溪、西、鸡、齐、啼韵,中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两、半、双、尺等十七字。与前文吴学素、蓝燕两媛之作相比,仅少用一“丈”字。

10、

检《杂体诗钞》,又有徐兆奎《闺怨》二首,亦仿此体:“万里三州百粤溪,楼台六七画桥西。八千书寄九秋雁,十二肠回五夜鸡。何日半帘双膝半,几时一案两眉齐。纤纤丈室寻刀尺,散四愁还娇泪啼。”又:“儿童六七戏前溪,二八佳人住阁西。尺素梦来千里鲤,半床愁绝五更鸡。九秋十稔期难定,四达三条路不齐。百万回肠绕丈室,一抬两眼泪双啼。”⑷清·况周颐《餐樱庑随笔》中还记录了一首数字诗《闺怨》,为春明诗社冠军之作。诗云:“六曲围屏九曲溪,尺书五夜寄辽西。银河七夕秋填鹊,玉枕三更冷听鸡。道路十千肠欲断,年华二八发初齐。情波万丈心如一,四月山深百舌啼。”

11、

再欣赏两副巧妙的数字对联。其一,“洛水元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诚有感;岐山丹凤两呈祥,雄鸣六,雌鸣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这是明世庙斋醮对联,是袁炜所撰(见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世庙斋醮对联又一本云:“揲灵蓍之草以成文,天数五,地数五,五五二十五数,数生于道,道合元始天尊,尊无二上;截嶰竹之筒以协律,阳声六,阴声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帝统万年。”此联词句与前联大同小异,据传是夏言手笔。⑵

12、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八月,高宗八旬万寿,经坛中有一长联最为壮丽,脍炙人口久,相传为尚书彭元瑞所撰。联云:“龙飞五十有五年,庆一时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事修,五福备,五世同堂,五色斑烂辉彩服;鹤算八旬逢八月,祝万寿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元进,八恺登,八音从律,八风缥缈奏丹墀。”

数字对联篇2

有趣的数字对联【1】1.清代学者朱柏庐在其所著《治家格言》中有副对联言之谆谆: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济南大明湖有一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3.青岛崂山钓鱼台有副奇特的数字联;

一蓑一笠一髯翁,

一丈长杆一寸钩;

一山一水一明月,

一人独钓一海秋;

4.湖北隆中三顾堂悬的一副楹联是: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5.四川眉山县三苏祠有一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6.大学士纪晓岚巧对乾隆帝: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至,内多一个春秋.

7.清朝郑板桥有一联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8.清人顾复初有一联: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意标新二月花.

有趣的数字对联【2】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先生讲命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童子看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课演六爻内卦三爻外卦三爻七鸭浮江数数三双多一只

棒长八尺随身四尺离身四尺尺蛇人谷量量九寸零十分

水冷金寒火神庙大兴土木一舟二橹三人遥过四通桥

南腔北调中军官什么东西万瓦千砖百日造成十字庙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

有三分水二分竹添一分明月一个美女对月人间天上两婵娟

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大江五百罗汉渡江岸边波心千佛子

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明灯四十九盏,一心只为酬三愿。

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变卦土木金爻,水面偏能用火攻。

数字对联篇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区域性联盟,对比研究

 

1引言

图书馆联盟是指图书馆之间通过合作协议建立的旨在降低成本、资源共享的的一种联合体。数字图书馆联盟是为适应数字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生存的需要、数字图书馆规模化建设而产生的,是对图书馆联盟的继承和发展,是数字环境下成员馆间为共建、共知、共享信息资源、开发联合编目系统、联机公共检索系统、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系统、网络导航、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等组成的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合体。

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兴起,产生了许多以同类型图书馆为中心的区域性文献资源共享网络。区域性数字图书馆联盟是数字图书馆联盟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以地域为中心建立的数字图书馆联盟,目的是促进地区内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信息资源的联合共建共享以及地区之间的图书馆合作交流。香港高校图书馆咨询委员会(JointUniversityLibrariansadvisoryCommittee,JULaC)和广州天河地区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都是地区性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但又各有特点。笔者对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旨在对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和建设有所裨益。

2.中港区域性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比较

2.1联盟历史

两个联盟都是在互联网普及之前的年代组建,具有比较长的共建历史。

JULaC成立于1967年,是由香港地区八所受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niversityGrantsCommittee,UGC)资助的高校图书馆组成的区域性图书馆联盟。JULaC的宗旨是讨论并协调这八所高校图书馆间资源共享方面的事宜。JULaC联盟内的八所高校分别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岭南大学和香港大学。[1]

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前身是广州石牌六校高校图书馆协作组,1994年6月在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局和广东省高校图工委的组织下成立,由广州石牌地区的6所高校图书馆组成,即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等6校图书馆,由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担任组长单位,2008年起联盟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整个广州地区,又有南方医科大学、广东体育学院、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4所高校图书馆相继加入。

2.2联盟形式

两者都是分布式的虚体联盟,是一种松散联盟。它们不是独立机构,没有专职人员。

JULaC有自己的委员会管理架构,其成员仅限于UGC资助的八所高校图书馆的决策者。每年4月份,JULaC会从这些决策者中选举一名成员作为委员会的主席,主席任期至少是12个月。2009-2010年度担任JULaC主席的是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馆长Dr.terrywebb。JULaC每年至少召开4次会议,JULaC的所有事务都由常委(StandingCommit-tees)和特别工作小组(SpecialtaskForces)的专业馆员执行。目前JULaC不仅是iCoLC(国际图书馆联合会)的成员,还是iSCa(国际学术交流联盟)的成员。JULaC的运行经费来自UGC的资助。在JULaC管理委员会下有9个工作小组,负责JULaC的各项工作。9个工作小组包括:存取服务委员会(accessServiceCommittee)、书目服务委员会(BibliographicServiceCommittee)、联校科研档案馆(JointUniversitiesResearcharchive,由原来的中央贮存工作小组CentralStoragetaskForce演变而来)、全方位合作采购(Consortiall,由原来的合作发展委员会CollaborativeDevelopmentCommittee,CDC发展而来)、多媒体委员会(Committeeonmedia)、参考咨询服务委员会(CommitteeonReferenceServices)、版权委员会(CopyrightCommittee)、统计委员会(StatisticsCommittee)和系统委员会(SystemsCommittee)。

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不是独立机构,没有专职人员,每年通过组长单位组织召开的年度馆长会议来协商讨论当年或来年的协作工作计划,探索建立区域性共建共享的文献保障模式,以保证广州地区高校教学科研的文献信息需求,体现联合办馆的优越性。经费最初是由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根据每年的协作工作计划下拨,但目前经费是自筹形式。

2.3联盟共享项目

2.3.1馆际互借

馆际互借是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的最传统项目。

1992年,JULaC与DHL(速递公司)签订了一项文献速递协议,由速递公司负责在每个工作日(周一至周五)运送八所大学之间的馆际互借书本及复印文件。此外,JULaC有一项ULaC的通用借书证(JULaCLibraryCard)服务,教学及相等职级行政人员、研究员、研究生、最后一年本科生(期限3个月,仅限于文章复印)均可申请办理此证。持此通用借书证的读者可以办理馆际互借,借阅八所高校图书馆的藏书,享受代还书服务,也就是说用户在甲馆借的书可以在甲馆及甲馆以外的任何其它联盟成员馆归还,这样就减轻了教职员及研究生路途的劳顿之苦,大大方便了读者。

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也是开展最早的合作项目之一。它分通用借阅和通用阅览二种形式。通用借阅证的发放对象是十校教师和博士研究生,凭通用借阅证可到除本校以外的其他九校图书馆借书或阅览,图书借阅册次是3册,借期30天。通用阅览证的发放对象是十校在读硕士研究生、三/四年级本科生,凭证可到除本校以外的其他九校图书馆阅览室阅览。

广州地区十校的馆际互借没有提供物流或运送服务,读者必须亲临拥有所借文献的成员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十校馆际互借服务水平的提高。十校图书馆应通过不断丰富服务手段来充分发挥十校图书馆的馆藏利用价值。

2.3.2文献传递

JULaC提供文献传递服务,通过图文传真传送急需的文章复印本或者通过文件传送软件ariel(由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编制)以电子形式传送文章复印本。除了JULaC通用证和代还书服务以外,2005年9月,在UGC的资助下(资助经费是由JULaC八所成员馆联合起来申请得到的)开展了一项不同于以往的以用户为主导的文献传递服务———香港高校图书馆联网(HongKongacademicibraryLink,HKaLL,简称“港书网”)。HKaLL服务在所有成员馆中推广。博士论文,区域性联盟。

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专门建设一个区域平台,整合广州地区十所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学科资源全面、互补性强,覆盖了文、理、工、农、医成为广东省较为全面的文献资源保障网。该平台充分发挥了地域优势,通过文献传递的方式,实现了区域内资源的共知、共建和共享,为广州地区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全面的文献保障服务。博士论文,区域性联盟。博士论文,区域性联盟。对8亿页的中文图书全文进行全文检索,包括290万种中文图书(占国内已出版的中文图书的95%以上),1.9亿条中外文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标准等元数据,让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发现、了解、获取文献信息。博士论文,区域性联盟。

2.3.3合作采购

高校图书馆肩负为教学与科研服务的任务,要求其馆藏资源的发展深广度兼具。博士论文,区域性联盟。然而,任何一所图书馆在经费与馆藏空间限制下,都无法独立提供所有图书资料,高校图书馆自然也无法超越这一障碍。因此通过合作馆藏发展,发挥文献购置经费的最佳效益,对高校图书馆来说尤为重要和迫切。

JULaC在合作采购方面是由合作发展委员会CDC负责合作购买数字资料,它代表JULaC成员馆与出版商进行谈判,至于其他诸如支付、解决存取数据等问题则由每个成员图书馆自己处理。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一些区域性联盟不同,CDC尽管没有运作资金与管理人员,但所有的合作和磋商却得以完全依靠其成员馆的努力顺利实现。经费由成员均摊,成员人数越多,每个成员图书馆所分摊的费用越低。

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外文数字资料主要是参加CaLiS的集团采购,对外文期刊则进行协调订购。主要根据各校的专业特色统一规划,分工收藏,实现优势互补,在整理各馆订购资料的基础上,每年在期刊征订前召开一次协调订购会议,对每一种复份刊物确定1-2家订购,其他馆可根据经费并结合利用率情况决定是否订购;讨论各馆停订刊物和新增刊物的意见,避免新的重复增订和漏订。如华南理工大学把采购重点放在化学化工、材料能源、金属加工、机械电子、轻工食品、交通建筑等方面;而华南师范大学把订购重点放在人文社会科学、数学上;暨南大学把重点放在经济管理、生物医学上;华南农业大学把重点放在农林方面。[5]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通过多年的合作分工收藏,减少重复和遗漏订购,扩大了学科覆盖面,突出了各馆的专业特色,走出了因刊价高、订购费紧缺,图书馆个体收藏功能相对减弱的困境。

可以说在合作馆藏发展方面,JULaC和广州地区高校联盟是各具特色。

2.2.4合作贮存

JULaC有一个合作馆藏贮存方案,也叫联校科研档案馆(JointUniversityResearcharchive),这是一个合作式的科研馆藏贮存计划,用来贮存JULaC高校图书馆的独有副本,能为每所高校馆藏存贮节省空间,预计收藏量达600万册图书。该项目由香港政府提供经费,预计成本为1亿2500万港币,将于2013年建成。联校科研档案馆采用自动化的贮存和提取技术,所有JULaC图书馆的孤本图书必须存放在这里。

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作为一个松散型的联盟,由于没有上级组织机构进行这方面的牵头,因此其馆藏仍然上各自为阵的,因此也没有一个专门的贮存档案馆,但资源可以在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平台上共享。

3总结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港二个地区性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从联盟历史、联盟形式、合作项目等方面的各有优劣。从历史来说,JULaC成立时间更早,从形式来说JULaC的组织更完善,广州地区高校联盟相对来说比较松散。从合作项目上来说各有优劣,一、实现通借通还,我们应该向香港的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学习,用户在甲馆借的书可以在甲馆及甲馆以外的任何其它联盟成员馆归还,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方便读者。二、合作采购数字资源上目前我们比较欠缺,但在纸本期刊的采购上我们更有优势。三、合作贮存我们还需要加强。博士论文,区域性联盟。四、资源共建共享、文献传递方面,我们已经走在前列。如何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从管理上突破国内图书馆小而全、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借鉴香港经验,搭造一个有统一标准、有制度保障的资源整合平台,在此基础上建设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广州地区高校图书馆和我国其他地区性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JULaC[eB/oL].[2009-12-10].http://Julac.org/index.

数字对联篇4

【关键词】多普勒超声;钼靶X线;乳腺癌;诊断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较高,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进行早期治疗是降低乳腺癌患者病死率的关键。乳腺癌的辅助检查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临床上以超声和钼靶X线的应用较为广泛。乳腺癌病理分型较为复杂,分为非浸润性癌、早期浸润性癌、浸润性非特殊癌、浸润性特殊癌以及其他罕见癌[1],其中浸润性导管癌最为常见,约占65%~85%[2]。乳腺癌分型复杂的特点使得超声和钼靶X线呈现着各自不同的影像特点,但这种影像学特点特异性不强,同样的影像学表现常可能预示着不同的病理类型甚至不同的疾病,给乳腺癌的诊断,特别是病理类型的诊断带来了很大困难,不利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如何提高乳腺癌诊断的准确度,降低误诊和漏诊发生率,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数字钼靶X线在乳腺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期提高乳腺癌的临床诊断水平,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0月在吉林市中心医院诊治的128例乳腺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详细查体、手术前后病理或组织细胞学检查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及钼靶X线明确诊断。所有患者均为女性,乳腺癌78例,年龄32~74岁,平均(50.8±12.7)岁,乳腺良性肿块50例,年龄32~71岁,平均(49.4±12.1)岁,其中乳腺增生28例,乳腺纤维瘤17例,乳腺囊肿5例。病理分型:导管内原位癌9例,浸润性导管癌43例,浸润性小叶癌11例,髓样癌和黏液腺癌15例。

1.2方法

1.2.1彩超多普勒检查采用pHiLipS彩超仪,探头L12-5。患者取仰卧位,依一定顺序对乳腺及乳晕区进行探测,发现病变,并对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轮廓、内部回声、有无包膜、钙化、后方回声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对腋窝进行探查,有无淋巴结肿大,然后在观察病灶内部和周围血流信号形态、分布并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

1.2.2钼靶X线检查应用pLanmeDSophieClassic乳腺X线机,行常规双侧乳腺轴位及斜位摄片,部分加摄侧位片。观察乳腺腺体的类型、密度、有无肿块及异常病变,观察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轮廓以及乳腺皮肤及情况,有无钙化,钙化的形态、大小、聚集情况,腋窝淋巴结有无肿大等。

1.3乳腺癌诊断标准

1.3.1彩超多普勒诊断标准乳腺癌诊断标准:肿块边界不清楚,凹凸不平,无包膜,边界呈锯齿状或蟹足状,内部多呈低回声,实质回声分布不均,内部有小钙化或液化,肿块与胸大肌及皮下脂肪分界不清,部分表现为皮肤及皮下软组织水肿。不同病理分型的鉴别诊断:(1)导管内原位癌:边界不清,病理中钙化显示较高,但超声中仅能检出其中一部分;(2)浸润性导管癌:边缘多有毛刺样,后方回声衰减,钙化检出率较高;(3)浸润性小叶癌:边缘多为强回声晕,后方回声衰减,钙化检出率较高。(4)髓样癌和黏液腺癌:一般边界清楚,后方回声增强,钙化较为少见。

1.3.2钼靶X线诊断标准乳腺癌诊断标准:直接征象:(1)肿块影;(2)边缘毛刺或牛角状改变;(3)结构紊乱,局限致密浸润;(4)微小钙化灶。间接征象:(1)肿块周围粗大血管影;(2)凹陷;(3)肿块周围乳腺结构紊乱;(4)局部皮肤增厚;(5)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具有两项直接征象,或一项直接征象以及两项间接征象即可诊断为乳腺癌。不同病理分型的鉴别诊断:(1)导管内原位癌:以钙化多见,其钙化范围小,多呈线样分布。(2)浸润性导管癌:以浸润性边缘和星芒状边缘的肿块多见,钙化往往与肿块伴生。(3)浸润性小叶癌:与浸润性导管癌相似,多见浸润性边缘和星芒状边缘的肿块,但结构扭曲出现的几率多于浸润性导管癌。(4)髓样癌和黏液腺癌:以单纯肿块为主,而且肿块多以分叶状或清晰性边缘多见。

1.3.3联合检查诊断标准乳腺癌诊断及病理分型鉴别诊断均参照以下标准:(1)单纯彩超多普勒或钼靶X线对乳腺癌诊断明确者,以单纯检查结果为主;(2)单纯彩超多普勒或钼靶X线都检查发现病灶,但不能明确诊断为乳腺癌者,采用联合检查方法,以同时符合彩超多普勒及钼靶X线有关乳腺癌的诊断标准为主。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三种检查方法对乳腺病变诊断的比较彩超多普勒检查中诊断乳腺癌72例,乳腺良性肿块46例,漏诊10例,乳腺癌误诊为良性肿块7例,其中误诊为乳腺纤维腺瘤4例,不典型增生2例,结节状乳腺增生1例;同时有11例乳腺良性肿块误诊为乳腺癌,其中纤维腺瘤6例,不典型增生3例,结节状乳腺增生2例。钼靶X线检查中诊断乳腺癌69例,乳腺良性肿块54例,漏诊5例,乳腺癌误诊为良性肿块14例,其中误诊为乳腺纤维腺瘤7例,乳腺不典型增生2例,结节状乳腺增生5例;同时有10例乳腺良性肿块误诊为乳腺癌,其中乳腺纤维腺瘤5例,乳腺不典型增生1例,结节性乳腺增生4例。钼靶X线、彩超多普勒对乳腺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者联合检查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度及阴性预测值较单独检查有所提高,但与单独的钼靶X线、彩超多普勒检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字2=1.415,p=0.0.234;字2=0.660,p=0.416及字2=1.680,p=0.195;字2=1.141,p=0.286);对乳腺癌诊断的特异度与单独钼靶X线、彩超多普勒检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5.316,p=0.021;字2=4.332,p=0.037);对乳腺癌诊断的准确度较单独钼靶X线、彩超多普勒检查明显提高(字2=4.557,p=0.033;字2=3.952,p=0.047);对乳腺癌诊断的阳性预测值也均较单独钼靶X线、彩超多普勒检查明显提高(字2=4.053,p=0.044;字2=4.588,p=0.032),见表1~2。

2.2三种检查方法对不同病理分型乳腺癌诊断的比较彩超多普勒、钼靶X线联合检查对乳腺癌不同病理分型诊断的符合率明显高于单独彩超多普勒、钼靶X线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4.672,p=0.031;字2=6.133,p=0.013),见表3。

3讨论

彩色多普勒检查可清楚显示肿块的位置、形态、结构等情况,操作简便,副作用小,可反复进行。乳腺癌典型的超声表现为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固定;也有部分肿块表现为明显的浸润性生长或表现为圆形或分叶状。彩超多普勒能很好地显示囊性病变,对可触及而钼靶摄片显示不到的病变(如致密型乳腺腺体内的肿块)有其独特的优势,同时对于致密型乳腺腺体内的病灶可根据其大小、边缘以及周边血流情况判断肿块的良恶性,并指引活检。但对于最大直径≤1cm的乳腺癌或伴有良性病变的患者,往往由于肿块体积较小,形态较规则,边界较清,表面较光滑,内部低回声,后方多无衰减而容易误诊为良性病变或漏诊。故彩色多普勒不足之处在于其诊断的整体性差,对体积较小、回声改变不明显的病灶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尤其对增生腺体内的乳腺癌微小肿块以及肿块不明显的微小簇状钙化型病变,容易漏诊或被误诊为增生结节。

钼靶X线能有效识别乳腺内的各种软组织及密度的异常改变,其直接征象主要包括肿块的微小钙化和结节影。乳腺癌典型的X线表现为肿块影不规则,边缘模糊或有毛刺样改变,密度较高,且伴有棒状或细针状钙化[3]。钼靶X线对乳腺癌中微小钙化的检出率较高,特别是肿块影不明显时。有研究显示,乳腺癌患者中有30%~50%可见钙化灶,其中以导管内原位癌以及浸润性导管癌等较为常见[4]。但对于早期乳腺癌,由于肿瘤体积相对较小,以及致密型乳腺腺体密度较高,所以造成肿瘤及边缘显示不清,不易被钼靶X线发现,容易造成乳腺癌的误诊或漏诊[5]。

本研究中,单独应用高频超声时乳腺癌误诊7例,漏诊10例,其中3例乳腺癌小于1cm、1例髓样癌误诊为纤维瘤;2例误诊为不典型增生;1例误诊为结节状乳腺增生。漏诊2例位于乳腺尾部大小约1.5cm肿块;漏诊1例小于1cm肿块;6例因无明显肿块形成而漏诊;1例患者较胖,大而漏诊。本研究中,单独应用钼靶X线时乳腺癌误诊14例,漏诊5例,其中2例合并重度乳腺增生,肿块小于2cm,误诊为乳腺不典型增生;5例致密型乳腺癌误诊为结节状乳腺增生;7例髓样癌呈椭圆形,边界光滑误诊为纤维瘤。漏诊1例贴近胸壁肿瘤;2例小于2cm肿块表现密度过淡、模糊不清而漏诊;2例导管内癌由于未发现明确肿块及钙化而漏诊。体现了两种检查方法各自的优势及不足。

在乳腺癌诊断中,钼靶X线对肿块的性质、形态方面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对微小钙化的检出率较高,但对于肿瘤体积较小、乳腺腺体密度较高的病例诊断效果不佳[6]。彩超多普勒对于鉴别囊性、实性肿块效果较好,而由于其只能显示肿块的轮廓,虽然对肿块的检出率较高,但对于病变的细微结构、性质的鉴别效果较差,特别对于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较低[7-8]。联合检查能发挥两者各自在乳腺病变影像学方面的优势,并从不同的角度来反应病变的病理特性,起到了良好的互补作用。乳腺钼靶X线检查整体性较好,不易漏诊,且不易受受检者的主观因素影响;超声整体感较差,对一些微小肿块及回声改变不明显的病灶容易漏诊,且往往对操作者的技术和经验要求较高[9]。钼靶X线对微小钙化的显示率明显高于彩超多普勒,而对肿块的显示低于彩超多普勒。彩超多普勒不受腺体类型影响,但对肥胖者的肿块不敏感,而钼靶X线对致密型乳腺难显示,所以对于肥胖、丰满病例乳腺癌误诊、漏诊率较高。另外,彩超多普勒能从多角度对病变进行扫查,能弥补钼靶X线难以显示的位于乳腺内侧象限、靠近边缘的或近胸壁的小乳腺癌的缺点。本研究中,联合检查虽然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的改善不明显,但对乳腺癌诊断的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以及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诊断的符合率均较单纯应用钼靶X线、彩超多普勒检查有明显提高(p

需要指出的是,联合检查并不是简单地结合超声诊断和钼靶X线结果,对年轻患者,由于乳腺腺体较丰富,应侧重于超声检查结果,而对于腺体部分已退化的中、老年患者则应侧重于钼靶X线的检查结果[10]。若其中一种检查首先发现病灶,特别是无法确定其良恶性时,应结合两种检查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并作出联合诊断。

综上所述,联合检查能将彩色多普勒和钼靶X线的检查结果有机的结合起来,对提高乳腺癌检查的准确度,降低误诊、漏诊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孟庆春,田云霞,高兰芳,等.乳腺癌钼靶影像学征象分析[J].河北医药,2012,34(4):520-521.

[2]周琼,刘斯润,黄君.190例乳腺癌的二维及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J].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0(4):441-444.

[3]Stavrosat,thickmanD,RappCL,etal.Solidbreastnodules:useofsonographytodistinguishbetweenbenignandmalignantlesions[J].Radiology,1995,196(1):123-134.

[4]顾雅佳,王玖华,涂小予,等.乳腺导管原位癌的钼靶X线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3):240-244.

[5]陶敏燕.不典型乳腺癌的X线诊断[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8):107-108.

[6]莫军扬,杨伟萍,韦长元.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与X线钼靶联合应用对乳腺癌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8,15(10):772-774.

[7]李洪林,姜玉新,郝玉芝,等.乳腺超声与X线钼靶摄影的比较与联合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6,15(12):910-913.

[8]毕晔,边莉,黄椠,等.我国乳腺癌热点问题研究的现状分析[J].中华肿瘤防志杂志,2006,13(16):1205-1211.

[9]张军.钼靶和超声结合诊断乳腺原位癌2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6):4002.

数字对联篇5

关键词:数字鸿沟维度划分

一、引言

数字鸿沟问题是新兴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后引发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各国政府自上个世纪就开始重视此问题,如美国政府1999年7月题目为《填平数字鸿沟》的研究报告。在我国,同我国的地形梯级分布相似,我国不同地区使用数字技术的程度也呈梯级分布,只不过方向刚好相反,表现为东部沿海城市数字化程度相对来说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数字化程度较低。无论是实际上网人数,还是上网人数所占人口比例,东部省区都大大超过中西部地区。由此可见,中国的数字鸿沟问题十分严峻。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数字鸿沟的现状、成因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保持了高度的关注。现有研究从社会学、经济学、公共政策、创新扩散等多个学科的视角集中对数字鸿沟的现状、成因和缩小办法进行了探讨。但是,数字鸿沟领域仍然缺乏一个统一的概念框架(Vehovar等2006)。arquette(2001)指出,大多数关注互联网的学者对诸如数字鸿沟这样的概念使用都很混乱。“人人都假设其他人在使用同一概念时,所指的含义和他使用时所赋予的含义相同。然而实际上,多数研究者在使用同一概念时并没有形成这样的共识。”这样不但造成了研究和讨论中许多不必要的概念混乱,而且无法对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时点之间、或在各社会同一时点上的差别进行比较。”(祝建华,2002)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通过回顾现有文献中数字鸿沟的概念,比较各种概念的异同点,并进一步提出数字鸿沟的概念框架。

二、数字鸿沟概念回顾

早在1970年,著名的知识沟(knowledgegap)假设就已经被提出来,并一直是传播学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领域。80年代,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一些学者敏感地注意到社会上出现的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之间存在的鸿沟。90年代,随着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数字鸿沟成为一个笼统的标签或比喻,用来说明人们对信息传播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采纳和使用上存在的差距。数字鸿沟一词真正引起公众关注则是1995年美国商业部电信与信息局(ntia)的题为《被互联网遗忘的角落:一项有关美国城乡信息穷人的调查报告》中对数字鸿沟现象的具体描述。从数字鸿沟的起源来看,提出这一概念的最初目的是引起学者、政府及企业对不同人群所享受到的信息福利差异的关注。研究数字鸿沟的最终目的是防止不同人群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享受不到信息扁平化带来的好处,进而出现较大的经济贫富差距。

随着学术界对数字鸿沟的进一步探讨,数字鸿沟的定义开始出现分歧,主要体现在“数字”和“鸿沟”两个维度。狭义层面的“数字”仅仅指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其操作化定义常用互联网扩散率这个单一指标。广义层面上,“数字”不仅包括互联网,还包括电话、有线电视、电脑、传真机、手机等其它信息传播技术。

在“鸿沟”维度上,学术界也存在狭义和广义层面的理解。狭义的“鸿沟”仅仅指不同群体的接入互联网或互联网使用频率的差距(Vehovar等2006),例如某些地区的青少年由于经济条件或网络覆盖原因不能接触互联网,或者只能通过网吧、图书馆等渠道有限次数地接触互联网。DimaggioandHargittai(2001)则认为“鸿沟”包括五个维度上的数字化不平等:设备、使用的自、技能、社会支持和使用互联网的目的。也有学者提出接入鸿沟、技能鸿沟、经济机会鸿沟和民主鸿沟的类似分类,但总体而言“鸿沟”可以分为接入沟(accessgap)和使用沟(usagegap)两个维度。接入沟侧重不同群体接入互联网(或其他信息通讯技术)的难易程度差距,这一因素是导致不同群体享受到不同信息福利差距的直接原因。使用沟侧重人们接入互联网后,由于自身技能的差异导致的差距。Carvin(2002)列举了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必需的六种技能:基本的读写能力,用读写能力完成日常工作的能力,在专业场合完成工作的能力,使用技术工具的能力,识别信息资源质量的能力,培养新技能的能力。更进一步的,mossberger等(2003)提出技术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分类,技术能力指互联网的速度也会造成不同人群使用互联网的差距。能通过更先进的设备快速而便捷地接入高速互联网的人群可以充分利用下一代的服务和技术,如4G网络上的高清视频通话服务、高清视频快速下载或分享服务等等。相反,通过老设备接入低速互联网的人群则在利用新技术方面处于劣势。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有文献中对“鸿沟”的维度划分都从影响人们利用互联网(或其他信息通信技术)的因素出发,根据影响因素的不同进行分类。如,划分为五个维度:设备、使用的自、技能、社会支持和使用互联网的目的。

三、数字鸿沟的概念框架

通过对数字鸿沟概念的发展起源和对不同分类的回顾,我们发现现有定义的主要分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数字”的范围定义不清;其二,对“鸿沟”的维度划分缺乏统一的限定标准。我们认为,解决这两个分歧应从“数字鸿沟”概念提出的起源出发,以学术界关注数字鸿沟的初始动机为出发点,据此确定共识。

定义“数字”的范围时,我们认为数字鸿沟关注的数字化技术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有线互联网。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普及,很多人群接入互联网的首选渠道已经从电脑变为手机。在非洲很多国家,青少年第一次接入互联网都是通过手机上网实现的。其次,数字化技术不能无限地扩大到所有的信息通信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不仅包括基本的接入互联网浏览和检索信息,还包括复杂的应用使用、编程等等。如果考察人们在所有信息通信技术使用方面的差异,那么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都能发现非常明显的差距。一个黑客和普通的互联网用户在信息通信技术使用上的悬殊是毫无疑问的。事实上,90年代数字鸿沟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正是因为互联网的普及速度差异导致不同人群浏览、查询信息出现了差异,信息的不对称进而导致不同人群视野、知识面、思维方式的差异。因此,我们认为“数字”的内涵应该限定于有线和移动互联网。

定义“鸿沟”的维度划分时,我们提出将影响不同人群接入和使用互联网(包括有线和移动)的因素限定在特定人群无法改变的客观条件上。人们难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学习改变这些客观条件,包括互联网普及率、互联网速率、设备先进程度和信息管制程度。我们认为已有学者提出的能力维度是不适宜划分为“鸿沟”的维度的,因为这些能力可以通过人们的学习和使用不断提高。数字鸿沟研究者需要关注的是特点人群难以通过自身努力和学习改变的因素,这样才能保证不同人群在利用互联网时有统一的“起跑线”。通过学习和努力可以改变的因素所导致的差距是必然会存在的,取决于人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等各方面因素。

数字对联篇6

关键词:数字出版;企业转型;智慧城市;物联网

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一系列新型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加快了全球城市信息化进程。2008年11月,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智慧的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中首次提出了“智慧的地球”这一发展愿景。次年,iBm公司将“智慧城市”的概念引入中国。①智慧城市的概念甫一面世,便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包括北京、上海、无锡、宁波等在内的多个城市先后纷纷宣布建设智慧城市。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于2012年12月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智慧城市建设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深远影响,亦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与特征

厘清智慧城市的概念和特征是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将如何影响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前提。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

对于智慧城市概念的理解,目前各方并未达成共识。iBm公司在《智慧的城市在中国》中把智慧城市定义为这样的一个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综观目前各种对智慧城市概念的理解,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侧重于从技术层面理解智慧城市。如辜胜阻认为智慧城市就是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其核心是物联网,具体表现为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②另一类侧重于从人本理念理解智慧城市。国外学者an-dreaCaragliu认为智慧城市是人人参与的社会,通过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通信基础设施等的投资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对自然资源实现明智的管理。③其实,信息技术和人本理念都应该是智慧城市内涵的必备要素。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前提条件;合理配置城市资源,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的智能服务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最终目的。

(二)智慧城市的特征

iBm公司在《智慧的城市在中国》中提出,智慧城市具有全面物联、充分整合、激励创新和协同运作四大特征。这一观点已被国内的学者普遍接受。

1.全面物联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和各种智能设备组成物联网,对所有涉及城市运行和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感知和监测。

2.充分整合物联网和互联网无缝连接和完全融合,将通过智能设备监测和收集的数据充分整合起来,并使这些数据变成有价值的信息。

3.激励创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上进行各类创新以及做出实际应用,以智能响应城市居民的各类需求,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4.协同运作基于智慧化的基础设施和各类创新应用,整个城市的各个系统能进行和谐而高效的协作,达到城市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智慧城市建设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产业调研网的《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15—2020年)》④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数目达到386个,省级和副省级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比例达到100%。如此大规模的智慧城市建设将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带来哪些影响呢?

(一)城市物联网将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新平台

物联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技术基础。随着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继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城市物联网将成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新平台。根据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物联网是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互联任何物品,提供多种形式信息访问和信息管理的网络,其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物与物、人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联。它也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相较于互联网的全球性,物联网往往是行业性或区域性的。

1.城市物联网将成为新的数字内容生成平台通常情况下,数字出版企业组织专业的内容生产人员经选题、创作、编辑加工、复制等一系列流程提供数字内容。在城市物联网这一技术平台上,这一传统的数字内容生产做法将会发生一些变化。第一,除了由专业的数字出版企业提供数字内容之外,物联网上大量的由人与物互联、物与物互联而产生的数据将成为新的数字内容。而且,这些数据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反馈及时,经过数据挖掘分析出的价值不小。第二,一些具有较高信息技术水平的发烧友研发的一些应用项目支持市民在物联网环境下直接生成内容,并及时上传到物联网平台实现分享。

2.城市物联网将成为新的数字内容流通平台无论是传统出版企业还是新兴的互联网内容提供商,都可以将自身拥有版权的数字内容资源与物联网实现无缝连接,通过运用合理的商业模式来获取利润。智慧城市中所包含的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社区、智慧医疗等部分都需要大量的数字内容来充实。鉴于物联网的区域性、行业性特征,有关当地的、专业性的数字内容资源将更受青睐。与此同时,由于智慧城市鼓励全民参与、协同创新,一部分具有数字内容生产能力的个人或组织也能在物联网上传播其生产的数字内容,甚至可通过众筹的方式来获得合理的报酬。

3.城市物联网将成为新的数字内容营销平台物联网通过利用射频识别(RFiD)⑤、传感器、二维码等智能识别技术,将信息交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连接任何人,继而扩展到连接任何物品。基于这一技术,我们可以通过掌握的各类数据,精确分析内容消费者对阅读时空的要求、生活习惯特点以及社交偏好等一系列影响数字内容消费的因素。换言之,城市物联网为数字出版产业精确营销水平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数字内容需求的快速预测和精准推送。

(二)人性化的数字内容消费方式将受到欢迎“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将潜移默化地影响数字内容的消费方式。

1.物联网技术有利于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内容需求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使得现代都市人较难有机会进行系统的学习,为满足自身日常生活、职业发展和社会交往的现实需要而阅读成为了人们消费数字内容的主要目的之一。如前所述,物联网技术有利于对数字内容消费者进行精确营销。这种精确营销可以两种方式来实现。其一,通过对获取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潜在消费者的阅读内容偏好,主动营销,实现数字内容的个性化定制;其二,通过物联网自动监测潜在消费者所处时间和空间的具体信息,对其进行数字内容的实时推送。对数字出版企业而言,前一种方式重在稳定数字内容的消费数量,后一种方式则意在不断发现新的市场扩容机会。

2.数字内容的消费终端类型更为丰富移动互联的时代,手机是最主要的数字内容消费终端。而在“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任何物品都可以接入物联网。理论上,任何物品都有可能成为数字内容的消费终端,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新的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未来不仅万物皆媒介,而且人机互动技术和3D虚拟成像技术将使媒介的外延突破实体物品的限制。可以说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物联网环境里,人们能够感受到最为丰富的数字内容消费体验。当然,过于丰富的媒介消费体验是否会使人类走向异化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3.协同运作的数字内容消费平台提升内容的易得性目前的数字内容消费平台是依托于互联网这一信息技术平台的,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数字内容消费平台拓展到物联网平台只是个时间问题。智慧城市本身所要求的协同运作性必将使基于物联网平台的数字内容消费平台同样具备这一特征。从技术后台来看,围绕着数字内容消费的各类子系统(如内容提供系统、终端呈现系统、LBS、电子支付系统等)和谐高效地协同运作;从前台的用户体验来说,消费者可以最大限度地、方便快捷地获得其所需要的数字内容。

(三)服务应用类数字内容产品比例增大

互联网平台上,网络游戏、各类视频和网络文学是网民消费数字内容产品的主要类型。在智慧城市的物联网平台上,这些类型的数字内容产品依然会存在。但是,由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主要是为当地居民提供更为优质的城市服务,因此各类与当地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应用类数字产品的数量会大增。而且,这些服务应用类产品的生产目的也是为了实用。这就启发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数字出版企业研发新产品一定要对市民的生活习惯进行全方位的精确分析。在此基础上,数字出版企业可以采取两种做法:第一,数字出版企业可以承接政府委托的具体服务应用项目,并进行开发,这对数字出版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第二,数字出版企业可以内容提供商的身份为已有的服务应用提供数字内容。

(四)数字出版产业链各环节信息流通加快

物联网时代,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网络连接是自动生成的。只要随身携带一个身份识别工具(最常见的如手机,或是带有RFiD标签的物品),一位市民身处一个具体的时空环境,物联网中的感应装置会自动将有关数据送回到后台的中央信息系统。根据返回的有关数据,数字出版企业可以及时知晓潜在消费者的状况,并以此形成客户数据库。针对潜在消费者消费数字内容的具体特点,数字出版可以实行个性化的实时出版。与此同时,物联网也可以感知市民消费数字内容后的反馈情况(如是否下载到本地终端、停留的时间长短等)。因此,物联网就可将实时的数字内容消费的市场调研结果一并返回后台的信息系统。整个信息处理的过程自动而快速,基本上无须人工干预。从以上分析中不难得出结论,数字出版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信息流通都加快了。数字出版产业链各个环节信息流通加快,势必对数字出版企业的市场反应速度、组织结构的灵活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数字出版企业转型思路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如果数字出版企业想要抓住发展机遇、扩大市场,那么实施转型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战略选择。这种转型绝不是局部的改良,而是对数字出版企业的经营观念、信息技术、内容生产和商业模式的全方位提质。

(一)经营观念上主动顺应产业融合发展大势

任何企业转型始于经营观念的转变。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数字出版企业转型首先要在经营观念上主动顺应产业融合发展大势。产业融合指的是在技术革新的推动下发生的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间的边界的模糊化和产业重组的动态过程。⑥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产业与产业之间的融合正在加速,数字出版产业当然也不例外。首先,数字出版企业必须主动融入智慧城市产业链才能实现数字内容在智慧城市物联网平台上的顺利传播。这是数字内容得以在城市物联网平台上实现价值的前提。其次,数字出版产业应与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等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的服务产业紧密结合,为数字内容产品增值。必须指出的是,数字出版产业基于智慧城市物联网平台上的产业融合绝不仅仅是技术上或业务上的简单结合,而是数字出版产品形式、内容生产理念、营销服务甚至商业模式上的根本改变。

(二)数字出版企业内部实现信息技术升级

既然产业融合是由技术革新推动的,那么数字出版企业要融入智慧城市产业链中则必须首先要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升级。首先,数字出版企业应使数字出版产品在信息技术层面上适合在物联网上传播。符合智慧城市的信息技术标准是实现数字内容在物联网平台上顺利传播的必要前提。RFiD、二维码、人机交互、虚拟成像等新的信息技术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其次,数字出版企业应重视客户数据价值,成立独立的数据中心。获取、分析数字内容产品潜在消费者的相关数据从而进行智能匹配是依托物联网平台开展精确营销的基础。因此,一个独立的、高效的客户数据中心对数字出版企业能否很好地满足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市场需求非常重要。再次,数字出版企业的数字内容管理系统从技术上要支持数字内容的多媒介、多级传播,盘活拥有的数字内容资源,构建符合长尾效应的内容管理模式,实现版权价值的最大化。最后,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提速之势将不可逆转,碎片化阅读、个性化需求、快速响应和实时出版是这一发展背景下数字出版产业领域内的关键词。因此,数字出版企业必须在内部建立综合业务平台,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信息的快速流通。同时,这一综合业务平台还应实现与外部的战略合作伙伴和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快速传播。

(三)数字出版企业内容生产实现转型

数字内容生产转型是数字出版企业整体转型中重要的一部分。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数字内容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么数字出版企业内容生产也就随之发生积极的变化。首先,消费者需求导向应得到进一步重视。数字出版企业应在发掘自身内容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重视利用数据深度分析消费者的内容需求。或许,某些潜在的内容需求是消费者自身也尚未意识到的。换言之,潜在消费者数据分析应成为数字出版企业内容生产的第一步。其次,积极利用智慧城市和知识社会的优势支持市民(受众)参与内容生产,在实时出版时注重互动交流,引导受众加入内容生产者的行列。此时的受众集内容消费者和内容生产者的身份于一身。再次,与创意设计、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协作企业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与协作机制,加强数字出版企业的战略联盟建设,强化数字内容生产协同行为,致力于不断提高用户体验。最后,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数字出版企业要重视建设内容集成平台,利用信息技术自动生成数字内容应成为数字出版企业积极尝试的部分。

(四)数字出版企业商业模式发生变革

任何企业转型最终都会使原有的商业模式发生变革,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数字出版企业转型同样如此。总体而言,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数字出版企业商业模式将在企业定位、数据驱动决策和赢利模式设计上发生重大变化。第一,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数字出版企业应转变为数字内容集成运营者。数字出版企业不应拘泥于内容提供者的定位,而应依托自身的内容优势充分聚合相关内容、信息技术、终端应用和在线支付等其他资源。只有实现了由数字内容提供者向数字内容集成运营商的转变,数字出版企业才能真正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赢得自身的一席之地。第二,数据驱动决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万物互联”的物联网环境中,各种数据随时随地在产生。这些数据的价值很可能转瞬即逝,只有实时分析和及时应用,才能实现这些数据的价值。因此,在数字出版的过程中,贯穿内容创意、内容设计生产、内容的发送和消费反馈的一系列环节中,依据数据进行决策将逐渐成为一种常态。第三,基于长尾效应的赢利模式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数字出版企业要盘活拥有的内容资源,根据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和广告客户的要求重新包装,将其设计成多种不同形式、多样规格和灵活定价的数字内容产品,在城市物联网平台上进行传播和售卖。积少成多,成千上万的“微利润”也能为数字出版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作者:孙玉玲单位: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花建.互联互通背景下的文化产业新业态[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4-30.

[2]陈东.智慧城市中的文化产业新业态思考[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1):90-93.

数字对联篇7

摘要:文章分析了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的现状及特点,并对“互联网+”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策略进行了介绍,旨在为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3-0031-0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数字时代的到来,社各个行业在“互联网+”环境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公共图书馆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克服自身发展的障碍,创新服务理念及模式,推动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的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

1公共图书馆的数字阅读现状

现阶段,许多移动、电信运营商都看到了数字阅读的独特优势,并积极投身于这一行业,随之企业的数字阅读服务水平日益提升,服务模式日趋完善。从读者的角度来看,由于数字阅读的成本非常低,而且有些还是免费提供的,因此,多数读者都乐于选择数字阅读。郝春柳、杨帆认为从当前情况来看,在移动阅读中,数字阅读所占据的比重是最大的,而且读者群体有鲜明的高知化、年轻化趋势,他们对数字阅读的需求非常高,尤其是对信息内容的个性化需求日益明显[1]。笔者将移动阅读作为分析案例,通过知网、万方、维普、独秀和龙源等数据库,查找从2007年到2015年移动图书馆有关的文献资料,共查到1,198篇有效的文献资料,而且这些文献资料的主要研究内容涉及掌上图书馆、手机图书馆以及移动图书馆等,详情见图1。

2公共图书馆的数字阅读特点

2.1数字阅读的优势作用

2.1.1数字阅读的资源空间非常广阔。在“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的图书来源渠道更多,它既能对传统图书馆的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将其中的图书信息用数字数据的方式展示,也可以把网络平台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搜集、整合,从而借助学科导航的辅助作用,提供多样化的资源服务[3]。

2.1.2数字阅读的资源便于存储、传播。和纸质资源相比,数字阅读的资源不会占用太大的存储空间,便于保存。同时,由于大部分数字资源都是免费的,读者在进行数字阅读时,不需要投入很多财力,因而有助于实现大范围传播。

2.1.3数字阅读较环保,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随着数字阅读的盛行,电子载体很快取代了纸质载体已有的地位,纸质载体需求大幅度减少,砍伐树木的问题就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有助于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既环保又可以节省很多资源[4]。

2.1.4数字阅读更新内容较快,而且能够实现双向互动。数字阅读更新方式简单,速度快,非常便捷。同时,图书馆员和读者还可以通过在线咨询、论坛、微信或微博等多种方式进行互动,方便了读者和馆员之间的交流和信息的及时反馈[5]。

2.1.5数字阅读在查询、阅读信息资源时方便快捷。读者若想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只要在网络平台上输入对应的关键词,便可迅速获得,大大减少了读者的查询时间。从阅读角度分析,在网络终端、数字阅读器的支持下,读者能够实现实时阅读,打破了空间、时间和地域等因素的限制,有利于读者快速、方便地进行阅读[6]。

2.2数字阅读的问题和不足

2.2.1实现数字阅读,读者的检索技能要非常熟练。信息数字化后,网络平台中分布有大量无序、泛滥的信息,为了在海量信息中找到真正需要的信息资源,读者必须掌握较强的检索方法和技巧。另外,据有关资料,在数据库不同的情况下,检索语言、界面等可能存在一定差异,甚至可能存在不兼容的问题,这也会给读者阅读带来不便。试想,若是读者的检索技能较差,那么在查找信息时,就无法对检索到的资源进行合理筛选,即使查找的方式再方便、简单,也很难找到所需的信息资源。

2.2.2互联网条件的好坏对数字阅读的有效性有较大影响。不论是对信息内容进行整合,还是对信息内容进行检索,都需要有互联网的支持。现阶段,互联网技术水平有较大提升,在网络环境下,要做到快速传递、共享数字信息资源基本上没有什么难度,而要想做到自由转换现有的数字信息资源,必须有高速宽度骨干网的支持。但是当前该网的速度比较慢,带宽也非常窄,堵塞问题较为严重,所以读者在转换文件数据时受限明显,传输速度亟待提升。

2.2.3为减少资源浪费问题,图书馆就要适时对整合技术进行优化升级。目前,XmL、RDF和web等技术在不断完善,这是整合数字资源的有利条件。但如果没有及时对数字化整合技术进行优化升级,整合数字资源将会出现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7]。

2.2.4就存储角度分析,数字资源保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缺少保障。读者在复制、剪切数字资源时,难免会出现影像失真或数据丢失的问题。载体设备对数字资源来说很重要,在软、硬件技术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存储数字资源的格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这样就会出现读取以前存储的资源问题。而且,数字资源可以被任何人删除、修改、复制,这也会降低存储的安全性。

2.2.5数字阅读对环境有较高的要求。数字资源和纸质载体相比,电子载体的脆弱性更明显,更加容易被损坏。一般来说,数字图书的保存寿命可能在十几年到几十年之间,而且在使用数字图书时,要做好防尘、防火、防病毒、防磁化等工作。而纸质图书的保存时间相对更长,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不需要密切留意病毒、磁化等问题。

3公共图书馆的数字阅读服务策略

3.1深化管理系统建设

图书馆要提供优质数字阅读服务,就要对互联网技术加以运用,对管理系统进行完善,使之更加现代化,更加能够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为此,图书馆必须对网络阅读设备软硬件系统进行优化,加强对电子阅读及其数据库的建设,健全虚拟服务系统,更新存储设备,加大信息存储容量,从而为有序开展数字阅读提供保障。目前,移动终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考虑到读者大多倾向于通过手机、平板电脑进行阅读,图书馆在进行管理系统建设的同时,应优化资源访问的渠道,使之更加灵活多样[8]。

3.2建立“互联网+图书馆”服务平台

通常,当数字阅读的服务策略发生改变时,服务手段也要随之做出适当的调整。所以,基于“互联网+”环境,图书馆可以积极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作用,尝试进行网络联采、联编,提供网上查询书目、网上传递信息、网络导航等服务,并对虚拟馆藏资源进行拓展,对网络阅览室功能m行完善,逐步深化网络教育培训,以进一步提升数字阅读的服务水平,增强读者的信息素质。这些举措的顺利实现,都有赖于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因此,图书馆要灵活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充分整合数字化信息资源,建立“互联网+图书馆”服务新平台,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模式,以便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数字阅读服务,有效提高其服务能力和质量。

3.3重视无缝阅读建设

一般来说,无缝阅读是打破阅读终端和平台的局限,在多个终端、平台长时间地进行数字阅读的方式被称为无缝阅读。在这种阅读方式下,数字资源和多个阅读载体都能很好地连接起来,便于读者快速下载并将其保存到本地的移动设备里,而且读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跨平台的数字阅读。同时,图书馆要在综合考量建设经费、软硬件条件的基础上,加强无缝阅读的终端建设,以便于读者使用多个智能设备(如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手机等)进行数字阅读[9]。在手机图书馆的支持下,读者既能够通过搜索引擎快速查询数字信息资源,也能够全面掌握文献资料的借阅情况。

3.4做好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建设

数字化共享建设是提供优质数字阅读服务的重要前提。首先,为了做好数字化共享建设工作,图书馆有必要和第三方建立合作关系,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加工,从而进一步完善数字信息资源,更好地满足读者的多种阅读需求。其次,图书馆需要做好资源整合及优化工作,在确保数字信息资源数量充足的同时,使质量也有保障。

3.5建立个性化与精品化服务模式

目前,读者对精品化、个性化阅读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迎合读者的这种要求,图书馆要不断提高数字资源的质量,并尝试向读者提供个性化与精品化的阅读服务,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对此,笔者认为,图书馆可以把已有的数字资源(如电子书等)加载到多个移动终端中,并对这些数字资源进行整理、分类,以便读者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或需要的阅读资源。

3.6完善微媒体互动服务模式

群、博客、微博群、微信好友群,搭建诸多交互式的交流平台,便于馆员、读者随时随地进行讨论、交流。图书馆若有信息需要,馆员可以在这些交流平台逐一发送消息;若读者对数字阅读有任何意见或建议,都可以直接通过交流平台发表自己的想法。如此一来,荐书、评书、搜集读者意见等就会变得更加及时有效,对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也会有较大的帮助。

4结语

作为顺应数字时展潮流和趋势的产物,数字阅读服务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服务类型,其能够有效改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基于“互联网+”环境,为了充分发挥数字阅读服务的优势作用,公共图书馆要不断探索,积极优化服务理念,完善服务内容,灵活运用多种互联网技术,建立优质的服务平台,深化数字资源建设,从而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实现健康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郝春柳,杨帆.“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J].河北科技图苑,2016(3):22-34.

[2]徐志.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思考:以湖南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论坛,2015(1):72-75.

[3]周德明,林琳,唐良铁.公共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以上海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4(10):4-12.

[4][6]张幸格.论“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31-36.

[5]庄琦玲.“互联网+”时代下的“图书馆+”创新实践[J].新世纪图书馆,2016(2):52-56.

[7]王晓东.“互联网+”思维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图书馆学刊,2016(4):16-19.

数字对联篇8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数字媒体;教学

2015年12月16日,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了主旨演讲,再一次明确提出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行进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数字媒体专业作为互联网内容生产力供给的源头之一,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全社会对数字媒体内容的消费需求空前旺盛,这就要求数字媒体专业的教育和人才输出能够做出及时和前瞻的反应。

1移动互联环境下的数字媒体艺术传播与体验

众所周知,当今的媒体和信息环境已经进入到移动互联的时代,并且已经以生态圈的形式渗入到文化、经济、生产的各个领域。如同历史上发生过的技术载体对艺术本体的影响一样,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必定也会对数字媒体艺术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传播工具和呈现工具的变革,数字媒体艺术中图形、图像、声音处理方式的改变,不断地给数字艺术本身带来新的内容,从而使得数字媒体艺术与社会文化的关联形式越来越丰富。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这种改变体现在内容质量和传播速度上。随着移动数字技术和宽带条件的不断优化,以往对数字艺术内容和体量的限制逐渐变小,数字艺术对现实的反映、再现、思索可以从更广更深的层面展开。以上作品的传播效率也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观众和艺术家之间能建立即时甚至实时的艺术创作联系。

从体验的角度来看,数字媒体艺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能创造出更丰富的综合体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数字媒体艺术的展现和应用场景延伸到观众的日常生活中,这正是传统艺术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主题之一。传统艺术运用各种表现技法,或现实或抽象,都是希望观众能参与到艺术作品本身的表达之中和作品产生交流。而同时具备交互性、链接性、即时性特点的移动互联加上虚拟现实等技术,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在完成后实现作者和观众的互动体验,在创作过程中观众就能参与其中,成为艺术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和作者极为一致的艺术情感体验。

2信息环境下技术手段与艺术形式的深度跨界融合

目前,在数字媒体教育领域内,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将学科分为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两大类。这种兼顾文理的分类方式有别于其他艺术学科,从这点可以看出,数字媒体专业在学科整合上的跨界性,对于这种跨界性的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和挑战:

首先是观念的跨界。在数字媒体教育范畴下,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首先从观念上要跨界整合,虽然这两个分类看起来是横跨工科和文科两个大类,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不兼容性,但是,这恰恰是数字媒体艺术触类旁通、文理兼收的魅力所在。当数字媒体艺术出现的时候,我们认为打破传统意义上学科划分的时间节点已经来临,虽然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还不能从制度层面实现,但从观念上应该向前迈一步,塑造兼顾文理的复合性艺术人才,从培育兼顾文理感知能力的艺术人才人手,实现观念的整合。

其次是技法的跨界。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和展现高度依赖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而产生的艺术形式,所以在表现技法上是在传统艺术形式基础上的扩大和衍生。这个概念中要避免两个倾向,其一是唯技术论倾向,其二是唯艺术论倾向,无论偏向哪种都会不可避免的导致最终艺术作品的畸变。因为现代媒体艺术是高度融合的艺术形式,从其表象来看,技术本身也已经是技法的内在基因,离开了电子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无从谈起,而离开艺术内容,数字技术又不具备艺术气质。所以,在这个层面上,应当把所有信息技术手段纳入到艺术技法的范畴去理解和运用,才能真正从艺术创作的整体性上去宏观的整合技术与艺术。

再次是内容的跨界。数字媒体艺术形式的诞生给艺术表现带来了极其丰富的表现手法,表现内容也空前丰富。随着技术发展,数字媒体艺术内容已经在声光电等多媒体形式基础上,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带入到艺术创作和艺术消费领域,数字艺术形式所表现的对象也从传统文艺内容向精神和物质层面探索掘进。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感受距离在无限缩小,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已经能从互动的角度去和观众进行直接的艺术情感交流。因此,艺术家可以从更广阔的空间人手,从全社会的精神和物质文化内容去考虑,内容更为丰富,创作更为自由,从艺术表现的角度实现文化内容的跨越。

3培养具有媒体感知意识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

当互联网进入到移动互联时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更趋丰富和广泛,媒介的途径和形式更加多元化,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界限日益模糊。特别是社交平台和自媒体平台的出现,对数字媒体内容的传播和扩散起到了拓扑式的加速效果。如今,大众对媒体的概念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渠道的媒体定义,这也要求我们数字媒体专业的教育和从业者,从媒体观念上有所转变,培养具有媒体感知意识的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和传播从形式和内容上契合时代需求,符合时代气质。

数字对联篇9

(1)应用联。包括贺联、挽联、春联。

贺联,是用于节日贺庆、结婚、寿诞和其它喜事贺庆的对联。

挽联,是用于对死者表示深切哀悼和纪念的对联。

春联,是用于描述迎接春天的来临,借此说吉祥话,恭喜发财,万事如意,喜庆丰收,宣传党和国家政策,颂扬新风尚等的对联。

(2)装饰联。是用于美化环境的对联,也是装饰亭、台、楼、阁、名胜古迹、书房、卧室,名画宝砚的对联

二、对联写作要求:

(1)对联的思想内容要健康,符合社会公德、人们道德、国家法律标准,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2)对联要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特点和特色

三、对联的写作格式

(1)上联和下联必须字数相等,句法相似,才能对得起来。它有四字对,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最多有几百个字的对子。

(2)上下对联要对仗。古人讲对仗的花样很多,什么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等等。如“天”对“地”就是实字对,“无情”对“有意”就是虚字对。还有什么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数字对数字等。我们现在做对联可以学习古人的对仗技巧,但不要过于受它的约束,甚至为了将就字数与对仗,硬把词语拆开或生造词语。

数字对联篇10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这是一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春节贴在门上的对联。每逢春节,不少人家喜欢用红纸写上副春联贴在门外。爆竹声里,千门万户焕然一新,给节日增添了许多吉庆的气氛。

相传,春联是由桃符演变来的。古时候,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在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下有一个鬼门,门边有神荼、郁垒两个神人把守。遇有故意作恶的鬼,神荼、郁垒便将他们捆起来去喂老虎。因此,众鬼都惧怕这两个神人。过去人们迷信,为了驱鬼避邪,就用两块桃木做的板子,画上神荼、郁垒二神人的像挂在门外,这就是桃符。后来,人们开始在桃符上题写一些意思吉祥的联语。五代时,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木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春节号长春”,可以说是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春联。至明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除夕时忽然下了一道圣旨,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以示庆贺。从此,贴春联更加广泛和普及了。至今,我们民族这一古老的习俗仍然绵延不息,为许多人所喜爱。

怎样编写春联呢?春联是对联形式中的一类。所以,只要了解对联的一般特点,就可以试着编写春联了。对联,是诗词形式的一种演变,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字数相等、对偶工整、平仄协调。

在1976年的“四五”运动中,天安门广场上曾出现过这样一副对联:上联为“?”,下联为“!”。这副对联没有一个字,但每一个在那时已稍有觉悟的中国人都看得懂。它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四人帮”一伙怒火填膺,而又愤懑无言的责问和抗议。这副对联,大概要算古往今来最短的一副对联了。最长的对联,要算是清末张之洞作的题屈原湘妃祠的长联,竟有400字之多。但是,对联无论长短,都要求上下联字数完全相等。上联4字,下联也须4字;上联7字,下联也须7字。对联是可以续字的,但上下联所续的字数也须一样多。清末,有个贪官搜刮百姓,腰缠万贯。为了粉饰自己,却在春节里贴出这样一副春联:“爱民如子执法如山”。当地百姓恨之入骨,有人便在上下联后面各续了8个字,变成:“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执法如山,钱山靠山俱为山乎”。续字后的对联成了一副新联,但上下联字数仍然相等。

对偶工整,也就是说上下联中同一位置的词要求词性一致,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等。史学家范文澜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作为自己治学的座右铭:“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副对联就对仗得十分工整。讲究对仗,这是对联的重要特点。

作对联还要讲究平仄协调。一般上联最后一字用仄声,下联最后一字用平声,一联中平仄交替使用,上下联相对的字要平仄相反。但这些格律都不是绝对必须遵守的。对联讲究声韵的目的是为了读起来声调和谐,悦耳动听。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写好以后多读几遍,凡拗口的字词统统换掉,直到完全顺口通畅为止。当然,这就需要平时提高文学素养,积累更多的文字知识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