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创新工作总结十篇企业创新工作总结十篇

企业创新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1:54:04

企业创新工作总结篇1

晨光院秉承“以人为本、科技兴院”的治院方针,积极开拓创新,加快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进程,近年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项目。先后建成了国内装置能力第二、技术水平最高的四氟乙烯单体和聚合物装置,国内装置能力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全氟丙烯和氟橡胶装置,以及无水氢氟酸、高纯四氟丙醇、六氟化硫等生产装置,实现了有机氟产业化。

1234567891011“十一五”以来,根据“坚持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打造自贡国家新材料(氟硅)产业化基地”的产业发展规划,我院加快了建设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步伐,不断强化技术创新硬、软环境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同时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科研工作总结

1、管理创新,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我院科研工作始终围绕企业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坚持企业效益最大化原则。根据我院化工新材料应用面广、工程化技术瓶颈难度大等特点,集中全院的科研力量组建了企业技术中心,下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计所、分析测试中心、计控中心、工程建设部、职工培训教育中心和科技图书馆等,专门开展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究、应用、设计、实施等工作,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和省级的多项科技任务。同时积极探索合作开展自主创新新形式,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产学研的交流与合作,近两年先后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院、四川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共同承担多项部级项目,取得较好效果。

1(1)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院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完善各项研究开发及实验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企业技术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具备较好的氟、硅高分子合成材料产品开发、应用研究、性能测试的技术服务条件,主要有:

——专用配套试验装置、应用研究设施等。工程技术中心配置有5L-500L-2000L的多套聚合装置、400L-8000L透明搅拌传质及搅拌捣碎、研磨冷模设备、专用精馏装置、-35℃冷冻系统、蒸汽供热系统等,可开展不同聚合、后处理试验、以及精细化工品的研制。同时,工程中心还具有完善的氟树脂、氟橡胶应用研究设施,如大异型制件成型加工烧结试验、填充试验、电气击穿试验、加工性能测试、耐老化试验、树脂流动性试验、生料带拉带试验、挤出成型试验、推压管成型试验、分散浓缩液浸渍试验、喷涂试验、DSC树脂分子量测试、电子显微镜粒子形态观察试验、氟橡胶加工性能试验、耐低温性能试验、低温脆化性能测试、分子量分布测试、氟橡胶挤出、模压试验等。

——质检中心设施完善,拥有进口色质联机、凝胶色谱、液相色谱、电子显微镜、门尼粘度计、流变仪、激光粒径仪等先进大型检测设备,可满足产品性能测试和试验控制的要求。

——设计所全部采用CaD等工具进行工程设计。

——图书馆具有十万余册图书、文献馆藏,并订阅几十种期刊,建有现代化的宽带网电子阅览室、较完善的网络情报服务系统,是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注册用户和中国专利咨询会的金牌会员,与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中科院成都情报所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1234567891011——计控中心建有完善的计量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可为技术创新工作提供服务、保障。

2008年,我院投入2000万元,建立了技术中心中试实验基地,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2)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软环境,加快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软环境建设是创新体系建设的灵魂,是构建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首先注重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科研创新工作坚持课题目标国际化、课题市场化、成果商品化的原则,为科技人员提供尽可能适合其发展的空间,给他们一个充分表现自己、能够施展才华的舞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次,营造重才、惜才、爱才的氛围,在让科技人员感受市场竞争压力的同时,给他们一个比较宽松的舆论和政策环境,做到尊重科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为提高科技人员待遇和地位,我院实行技术职务聘任制,形成了以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为首,公开选聘主任工程师和责任工程师的技术职务体系,其待遇等同或优于同级别行政职务干部,极大地提高了科技人员投身技术工作的热情。同时,我院注重对学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选拔,制订了《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以及学科、学术带头人的管理办法,充分发挥课题负责人的作用,科技创新项目人员结构实施优化组合,激励他们主动承担部级、省部级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并对他们实行科研绩效考核和评定。

我院注重对科技人才的培养,通过聘请专家来院、送外培训、与高校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人才培训工作。近年来先后选送了6人参加了emBa工商管理硕士,25人到四川大学参加了项目管理、化学工程、高分子材料专业工程硕士的进修学习;与四川理工学院合作开办了应用化工技术成人大专班和过程装备与控制成人本科班,鼓励科技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提高理论知识和技能。

123人才资源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硬、软环境,我院已初步培养了一支勇于创新的技术创新团队,有机氟、硅领域的专家涉及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应用验证和分析测试等多个学科以及多个专业。

3、承担的国家、省、市及我院自行安排的各类项目进展情况

2006年-2008年,我院承担科研项目28项,其中科技部项目5项、国防科工委科研项目6项,国家新产品研发项目3项,四川省专利实施项目2项,自立项目14项。

这些项目绝大部分是瞄准国际氟聚合物的发展前沿或目前国内市场急需的高端聚合物。目前各项目进展顺利,如F46/F40、pVDF等国内长期空白的聚合物已完成小试技术开发,高纯四氟丙醇、全氟丙烯等含氟精细化学品、第二代改性悬浮树脂、高压缩比分散树脂、高涂敷性能的聚四氟乙烯乳液等已进入市场开拓期,经济效益显著。

12345678910114、取得的主要科技成果。包括鉴定或验收的科技成果、制定的各类标准等等情况

“十一五”以来,我院共完成10项科技成果的鉴定验收工作,其中完成了由四川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的3项科技成果鉴定,3项国防科工委军工项目的验收,3项科技部项目验收,1项四川省科技厅项目验收。详见附表二。

制定各类企业产品标准30余份,并参与4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

5、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的效益以及对单位发展的推动作用等情况

主要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的效益对我院发展的推动作用如下:

①1500t/a氟橡胶生产技术②挤管用中压缩比聚四氟乙烯分散树脂CGF23812345同时该技术还成功应用于我院《温室气体三氟甲烷减排》CDm项目,这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利用国产技术、装备,实现三氟甲烷减排的项目,得到国家环保部以及国外相关机构的高度评价。

6、开展科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院所从事氟、硅材料行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技术行业,也是高度竞争性行业,对人才和技术的依存度都很高。由于地处内陆,原料、市场均在东南沿海及国外,相比国内其它同行企业,无形中已增加大量物流成本。同时内地相对落后的物质文化生活不利于留住优秀技术人才。

虽然我院主导产品氟橡胶、氟树脂等依靠质量优势弥补了成本上劣势,在国内外市场均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国内同行近几年通过各种努力,产品质量大幅提升,竞争日趋激烈。为此,我院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力度,但由于总体经济规模偏小,转制科研院所可供抵押贷款的资产有限,每年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均用于发展项目建设,用于科研开发的资金筹措力度还需加强。

12345678910117、今后的工作设想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院科技创新工作将围绕打造自贡国家新材料“氟硅”产业化基地这一中心工作,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促进成果转化。

⑴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重点开发氟、硅聚合物高端产品

开发国内空白的高端含氟聚合物,突破产业化技术瓶颈,改善国内氟聚合物领域聚四氟乙烯树脂一枝独秀的局面,高端氟聚合物比重逐步调整到50%以上。氟橡胶重点开发耐低温氟橡胶、高含氟耐含醇燃料氟橡胶、F23型氟橡胶等特种氟橡胶;氟树脂实现聚全氟乙丙烯树脂(F46)、聚偏氟乙烯树脂(pVDF)、可熔性四氟乙烯树脂(pFa)、膜用改性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F40)、全氟磺酸质子膜树脂等高端氟树脂的产业化,成为国内品种最齐、综合实力最强的氟树脂生产企业。

有机硅方面,充分发挥我院在有机硅领域几十年的品牌和技术优势,加强特种有机硅产品的开发,以苯基类特种有机硅产品为突破口,实现有机硅产业的规模化生产。

⑵加强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重点开发F40膜材料、全氟磺酸离子膜材料、四氟纤维加工技术,形成配套生产能力,满足建筑行业膜结构建筑、氯碱行业电解膜、工业过滤膜等目前国内急需,完全依赖进口满足的高端氟材料制品;配套氟橡胶产业化项目,大力开发氟预混胶、氟混练胶新品种,逐步改善国内以生胶为主的氟橡胶供应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

1234567891011⑶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建设,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

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环保先行”管理方针,贯彻执行中国化工集团“零排放”的治企理念,强化安全责任制,按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原则,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做起,从改革生产工艺着手,加大对有用物质的回收利用,力争实现污染物零排放量,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

⑷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争取国家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搭建企业自主创新的平台。积极筹建部级有机氟重点实验室,加强产学研联合,与高校及科研单位合作,建设高分子材料合成和应用研究试验平台,努力承担部级研究和产业化项目,提高高分子材料的应用水平并拓宽其应用领域,延伸企业产业链。

继续充实科技人员队伍,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建立起即能符合院情,又能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规律的科研管理和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形成科研、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进步机制,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效益中的贡献率。

把技术创新工作与群众合理化建议活动结合起来,量化合理化建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相应的奖励幅度。号召广大职工紧紧围绕开发新产品、探索新工艺、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提合理化建议,使职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在其中得到相应的经济利益。

1234567891011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总结

1、专利申请量呈逐年递增趋势2、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2006年10月,我院成立了以院长为主任委员的知识产权管理委员会,根据国家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企业发展的需要,我院委托专业律师事务所对现有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突出了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科技进步与鼓励自主创新的作用,保证了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并使之得到有效执行。切实有效地把专利工作纳入我院的技术创新、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中,充分依靠和运用专利制度,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打造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我院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目前我院制订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主要有:《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商业秘密管理办法》、《商标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制度》、《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暂行办法》等。

3、建立商标管理体系,规范商标管理

我院注册了“晨光”商品商标和“晨光”服务商标。“晨光”商标近几年来被四川省商标局认定为四川省著名商标。

4、坚持“以名牌促品牌,以品牌求发展”的品牌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品牌建设,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市场知名度

1234567891011加强和规范“晨光”商标管理,加大品牌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晨光”商标的国内、外商标注册与保护。积极开展“晨光”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的认定工作和“晨光”牌氟橡胶、聚四氟乙烯树脂申报“中国名牌产品”的工作。

整合质量、军工、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计量管理体系,建立“五标合一”管理体系。

5、随着知识经济的全球化,企业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企业创新工作总结篇2

随着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国有企业发展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改革创新成为新时期国有企业发展的主题,而党务工作是改革创新的重点。党务工作水平对国有企业的发展运营有着重要的影响,国有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都是在党务工作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对于新时期国有企业的发展而言,党务工作创新十分必要,为国有企业开拓了更为宽广的发展道路。

一、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务工作创新的目标

(一)加强企业的凝聚力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国有企业发展改革势在必行。经营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需要适时的做出转变,有效开展党务工作创新,为国有企业的经营决策指引方向。党务工作是国有企业管理的重点内容,将以往党务工作总结的经验作为指导,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沿着党的方针路线,有效加强国有企业发展的凝聚力。国有企业党务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企业发展指引了正确的方向,为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有着积极的影响,对新时期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良好的党务工作,不仅为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同时积极鼓舞了企业员工,为国有企业打造了良好的形象,展现全新的风貌,突出了时代的特征。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得以显著的提升,对国民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创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新时期对国有企业同样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经营管理理念创新是十分必要的,而党务工作创新是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在党务工作实践当中总结经验,结合当前的经济体制和市场环境,形成全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充分满足当前国有企业的发展需求。在党务工作的引导下,并落实到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工作当中,与经济产业发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企业发展开辟了全新的方向。党务工作创新,要沿着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发展路线以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展开进行。在良好发展契机的引领下,以党务工作作为助力,推动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务工作创新实践

(一)构建党务创新建设体系

建立完善的党务创新建设体系,为新时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开拓了全新的发展路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党务工作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有着紧密的关联。党务改革创新,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指引着全新的方向,充分满足适应当前国有企业发展形势。构建党务改革创新体系,以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为指导,参考国有企业党务工作的实践经验,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有效开展国有企业党务工作创新,使新时期的党务工作作为企业管理重要指导,实现党务创新建设的目标。在党务改革创新体系之下,将党务工作与政治、经济和文化有机的结合,以创造良好的社会价值。促进党教活动的有效开展,壮大党务创新建设人才队伍,不断在党务实践当中总结经验完善党务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对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文化与党务的有机融合

企业创新工作总结篇3

大家好!

一个企业的发展亦与创新息息相关,无数事实证明任何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只要高度重视“创新”,理解了创新的根本意义,不断在企业中实施创新的手段,企业就会不断产生出人们所需的新产品,从而企业也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展现新的面貌。

一、加深科技创新的理解

在企业中长期以来把创新单纯理解为小改小革、新技术推广或是技术革新或是技术改造,诚然不可以否认这些创新方式多年来为企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它的根本点也是其狭隘点,是仅仅将创造性的成果转化为好一点、更多一点的生产力,从而使企业产生一定限度的经济效益,当今创新的概念已大大超越了原有的境界,创新这个词已展延成创新工程的概念。它既包括传统的创新观念,更包含有对人类知识创新概念,创造企业文化的概念,创新不仅仅是某种技术方式方法的研究和探讨,而且已扩展到对人类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的研究和探讨,对人类的思维方式方法的探讨和研究,对人的创新能力提高的探讨和研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就十分重视创新,他曾经亲自提出“勇于创新,多作贡献”,可见国家对“创新”是何等重视,为了使企业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飞速科技发展的需要,企业更需要加深对创新的理解,以尽快健全创新工作,促使企业加快创新的步伐。

二、一个良好的机制是确保企业发展的基础

科技创新既然是作为即将进入2l世纪的主要指导新思想,首先这一思想要在企业结构中形成共识。作为企业的领导要成立专门班子去研究去实施。这种班子既不能隶属于过去总师技术系统,又不能隶属于一般管理系统。它在企业中的地位应当具有更高层次,作为主要厂领导来说,可以为他起到重要的参谋作用。作为企业的发展来说,他应当作为企业发展的总参谋部。他的功能既可以为企业发展拟订长远发展规划、设想、建议,也可以为企业现行生产服务,为提高企业的科技素质服务。

当然一旦建立创新思想的科技发展体制,企业内原有的科技、管理系统,其功能亦应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其实为了满足21世纪的高速发展的需要,我国企业原有的一些制度及体制早就应该进行脱胎换骨的转变,一成不变的企业管理体制是满足不了具有划时代高速发展的科技工业的要求。

三、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如何在太湖周边地区开展好企业创新活动呢?创新必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结合在一起。探索这一地区创新的方法,从工业企业方面来看,必须引进高新技术,摒弃过去“五小”带来的危害,几是对自然生态环境有危害、哪怕是一点点影响的企业必须坚决彻底关、停、并、转,杜绝一切污染源,应把发展高新技术、无污染新技术作为太湖周边地区企业发展的唯一立足点。

四、创新工作方法的探讨

企业创新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建筑企业;创新目标;创新发展;创新技术;创新管理

多年来,各地建筑企业在创新发展、创新技术、创新管理方面彰显了企业创新工作的突破和成效。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我们需要认真编制好建筑企业“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为未来五年的全面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样的思考,本文对建筑企业“十二五”期间的创新工作进行探讨.

1创新目标建筑

企业创新目标要立足于企业长远谋略与持续发展的原则,着力做实、做强、做大企业,通过企业创新做实、做强企业,在此基础上做大企业,稳步发展.

2创新举措

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与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主动贴近市场,深化创新理念,拓宽创新视野,坚持创新实践,追求创新实效.

2.1创新发展企业创新发展要用哲学的观点,历史地、辩证地全面看待和定位好企业持续发展战略,始终正确把握好企业发展方向,立志高远,践行务实.

2.1.1更新发展理念,把握发展定位第一,正确处理好“关注结果,忽视过程”的发展问题。良性的发展结果需要过程的操控与把握才能予以确保,自始不渝,不可忽视.

第二,正确处理好“关注规模,忽视管理”的发展问题。任何规模必须在管理和控制的受控状态下才能呈良性循环,既可杜绝企业发展中的盲目性,又可规避企业发展中有可能产生的失控恶果.

第三,正确处理好“关注做大,忽视做强”的发展问题。做大是企业外延规模扩大,做强是企业内涵素质提高.

内涵素质决定着外延规模的边界和效果,只有在做强的基础上才能稳妥地做大。为避免大而弱的境况产生,需协同匹配,以强生大,以大促强,良性互动.

2.1.2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经济转型发展上要勇于突破,改变以建筑安装为主的单一房建模式,敢于涉足国家重点投资的机场、铁路、公路、轻轨、电力、通信、水利、港口等基础设施工程和大型体育场馆、大型会展中心、大型公共设施、大跨度工业厂房、大规模深基础及高支模等高难度重点工程,设备安装、管道工程、钢结构、建筑幕墙、建筑装璜等高附加值工程,节能、环保、低碳、智能化等新兴产业,跳出建筑做建筑,跳出建筑做建设,将主业产业链拉长拓宽.

2.1.3实施资本运作,发展多元经济积极实施资本运作,加大投融资力度,在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新兴产业合作等领域探索资本经营型发展途径,通过独资、合资、参股、强强联合等投融资形式投入运营;挖掘企业潜能在工程设计、工程咨询、工程、工程监理、检验检测、建材、设备、租赁、商品混凝土、预制构件和相关制造业等多领域拓展各项业务,力求在多元发展上形成规模效益.

2.1.4加大市场覆盖,由量变到质变经营开拓务必扩大市场覆盖面,建筑主业足迹遍布本市、本省,面向全国,走向海外。海外工程承包形式要从劳务型、双包型逐步向总承包模式转型,力争国产建材、国产设备使用价值最大化,带动相关产业走出国门,做大促强。创新发展中,力求由发展规模的扩张转向发展质量的提高,探索epC(设计-采购-施工)、DB(设计-施工)、Bt(建设-转让)、Bot(建设-经营-转让)的经营模式和总承包方式,变垫资为投资,变产品为商品,创造条件由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方向转换,做实、做强、做大建筑主业,增加企业综合效益,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2.2创新技术沿着创新发展的企业发展方向,全力打造企业品牌,以市场为导向,实施自主创新,上水平、扩规模,从内部合作创新到外部联合创新,积极探索企业外部创新.

2.2.1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落实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公司总部、子公司、分公司及附属厂、处、站等各级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参与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建立组织保障机制;要将企业自主创新制度化,高度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保护和运用,推动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科研机构、技术部门等研发和推广运用科技成果,全方位、多层次组织培训开发,对技术和知识不断更新等投资需求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在留住企业创新人才的同时,适时引进高层次人才加盟,提升创新实力,建立人才保障机制;要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适当提高技术人才的薪资报酬,制定技术创新的绩效考核办法,明确责、权、利,建立激励保障机制.

2.2.2推进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企业原始创新要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突破,要有自己独到的做法和先进的技术,不断地开发出企业专有技术,获得更多的工法、更多的发明权和专利权,编制出更多的行业标准;企业集成创新要把各方面的创牌创新、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增强企业发展实力;引进吸收再创新要把世界各国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引进来,结合企业发展中的实际情况吸收、消化、实现再创造,有效推进建筑的新型工业化.

2.2.3争做技术创新主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等形式中寻求自主创新的突破点,将自主创新与节能减排工作结合起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节能和减排技术的创新;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鼓励员工大胆创新,发明创造,在时间与资源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和帮助,不断提高自主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

2.2.4开展企业外部创新,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外部资源进行技术创新,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提高创新绩效,实现创新目标.

第一,采用产业联盟模式(自主创新联盟、战略联盟),通过企业之间乃至与竞争对手的合作,使企业资源有效互补。合作开发实现联合创新,提升创新空间,挖掘各自创新潜能,降低技术创新风险,打造整体品牌,形成合力,参与市场竞争.

第二,采用“联系与开发”外部创新模式,允许企业外部的创新主体参与创新过程,采取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实施技术创新。提出问题按照“顾客需求(将客户、业主需求作为创新内容)—技术问题(将客户、业主需求归纳后清晰地表述为技术问题)—技术概要(创新人员以专业的技术语言将技术问题精确地表述为技术概要,供技术检索之用)”;解决问题按照“搜索(创新人员将技术概要分检成技术细节后依托网络平台搜索相关技术并进行描述)—测试(对相关技术描述进行技术性测试和市场测试并作出综合评估)—开发(将通过评审的技术进入开发阶段,采取形式多样的合作模式和方法开发创效共赢)”.

第三,实施合作创新战略,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发,各自优势互补,形成技术创新合力,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和发展动力,共同创造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效益.

2.3创新管理创新管理是创新发展和创新技术价值实现的过程与保障,管理的创新要与发展的创新相配套,要与技术的创新相适应。面对企业创新发展和创新技术的突破与锐变,管理上要不断深化与创新,持续打造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3.1企业组织结构创新为适应多元发展的需要,企业纵向组织结构实施扁平化管理,要将管理的重点放在项目上,减少管理层次和裁减冗员,提高管理实效;企业横向组织结构逐步实施综合化管理,改变部门工作重复设置的格局,简化专业分工,突出团队合作和综合管理部门的协调能力与作用;企业管理体制探索分权化

管理模式,做到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调动起各级、各方面的智能和各司其职的敬业激情;企业运行机制探索市场化管理模式,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将分工协作变为买卖关系、有偿服务和契约关系,企业内各经济体均在内部市场竞价交易、自选调节、自行运转、相互制约,员工行为由被动执行转向创新与创造.

2.3.2企业运行过程管控创新创新解决企业的价值创造,控制解决企业的效率提升和风险规避,如何将二者有机统一,需要对企业实施全过程运行的有效管理和控制,要对公司治理与内部管控,决策执行、战略规划与预算管控,营销业务管控,投融资及产权业务管控,生产活动管控,收、支及利润分配业务管控,相关资产管控,相关债务管控,信息与财务报告管控,人力资源与绩效考核管控,印签、档案、合同、法律事务管控,企业形象与应急事项管控,监察与审计监督管控等各方面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上进行再造,严格管理和控制,努力促使企业过程管控的创新力与控制力的动态效率高度统一,企业既能取得市场竞争的最大化优势,又能获得成本最小化、风险最小化的良性结果.

2.3.3企业管理手段创新积极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运用,要将信息化管理全方位覆盖到投融资、经营、计划、进度、质量、技术、安全、资产、设备、物资、成本、项目、现场、资料、办公自动化、档案、人事、劳资、绩效、招聘、培训、应用报表等各项专业管理和基础管理的工作中,确保系统与模块上线运行正常;加速推进会计工作、财务管理、资产经营、审计监督进入管理信息化系统上线运行,有效管理与控制.

2.3.4继续深化企业原有管理创新工作第一,深化管理理念创新,从单纯追求政绩观念转变为承担盈亏责任的自我管理理念,从单一生产意识转变为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意识,从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对社会发展、环境的责任和对用户的责任的经营目标多元化理念的创新.

第二,深化管理创新,实施精细化管理,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提高重服务、保质量、负责任的社会意识和从业水平;推动企业子公司股权结构优化,促进资本运行质态的提高;完善项目评估体系,抓好企业决策程序规范和市场风险防范;完善综合项目部建设,打造主业竞争实力;完善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考核,健全企业投资回报体系;完善人力资源用人分配机制,增强企业经营开拓和深层管理的活力.

第三,深化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股东、董事、经营者、全体员工共同认同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规划,企业形象策划,企业团队意识,企业价值观,企业行为文化,企业员工手册和行为规范、行为准则、行为操守奖惩条例以及个人发展机会与空间等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使每个人懂得:个人的言行代表着企业形象,个人的行为操守必须符合企业文化要求.新晨

3创新部署

3.1创新工作计划企业创新工作要结合解决企业自身发展的问题和“十二五”未来发展的谋略,实事求是地提出创新战略、创新课题和创新规划.

3.2创新工作互动企业创新实践要务实重效,增进企业内外互动沟通,相互促进和借鉴提高.

3.3创新工作循环企业每年对创新工作总结交流,肯定成绩,排找差距,总结得失,针对问题与不足,转入下年创新循环继续实践努力.

4结语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科学发展。建筑企业创新活动要从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实际问题入手,着眼企业持续发展的长远未来践行创新实效,贵在坚持、重在提高,只要找准方向不停步,就能实现做实、做强、做大企业的“十二五”企业创新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忠禹.深化改革、科学发展,推进企业现代化建设[J].企业管理,2008(8).

[2]王昊.宝洁公司的外部创新战略[J].企业管理,2006(11).

企业创新工作总结篇5

建设工业强县、加快县域工业转型升级,本质上是对浙江原有县域经济体工业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一种扬弃,是新一轮思想解放的过程。浙江工业强县建设必须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深入实施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按照国家《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所列五大类16项转型升级量化指标和《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所列五大类23项转型升级量化指标的导向要求,以自主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加快构建“结构优化、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发展格局,通过如下“六轮齐动求跨越”,不断增强浙江县域经济体的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把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作为建设工业强县的中心任务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总钥匙,县域经济的发展既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又要正确处理好与结构、质量、效益、环境保护等的重大关系。浙江建设工业强县,一方面要进一步提振实体经济的投资信心、做大县域工业经济规模,另一方面要下更大功夫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工业附加值水平为突破口,努力改善和提升县域工业整体素质,加快推动工业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12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在上虞市、绍兴县专题调研工业强县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时强调:工业强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总体要求,要着力在“强”字上下功夫,不仅要促进工业持续增长,做大工业总量,更为重要的是要遵循产业规律和发展大势,注重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建立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度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全面提高工业发展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走出一条符合浙江实际、特色鲜明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为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浙江县域经济体要从提升工业产品附加值、抢占价值链高端地位入手,做精产品、做强服务、做优“产品+服务”,进而把做强县域工业抓实、抓深、抓具体。其一,要适应市场、利用市场,瞄准产业发展趋势,做强产品和服务。当前,市场结构、需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一般消费品市场增长萎缩,替代进口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装备市场稳步增长,消费与产业升级带来新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浙江县域经济体要顺应趋势,抓住机遇,做强高附加值的传统制造业,做好替代进口和在发展中国家有市场前景的装备制造业,做成在本地先有市场的高技术服务业。其二,重视开发新的市场,发展新兴产业、新型商业(商务)模式,发展高技术服务与生产结合型的制造业。浙江县域经济体要坚持以“资源产出业绩论英雄”,优先把有限的土地、电量、排放容量、财政性资金等指标用于支持做强工业,优先支持绩效优良、成长性好的行业门类和企业,全面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和供给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的产出效益。

二、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建设工业强县的关键环节

加快浙江工业转型升级,加速建设工业强县,必须紧紧抓住增强县域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这个关键环节,在发展理念、政策措施、保障机制等方面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快工艺创新、关键技术跨越、商务模式创新、科技创业创新,推动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源和管理创新的转变。在创新载体上,县域工业要着力抓好企业和园区两个重点的跨越。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要大幅提升进行科技活动的工业企业数量和占比,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更要在自主创新上做出表率、先行一步。园区是产业集聚的平台、是集群式创新的载体,县域经济体要加大对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的培育力度,制定支柱工业产业发展路线图,推动产业技术进步,提升产业整体素质。

为提高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浙江县域经济体要着力抓好如下几项工作:其一,以工业设计为重点的工艺创新。工业设计属于产业链中极具增值力的环节,核心是产品设计,其发展水平是衡量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对增加产品科技、知识和文化含量,创造并满足更多市场需求,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县域经济体要充分利用块状经济的中小企业集聚特色,为块状经济工业设计基地发展提供广阔的新兴市场,自觉把握机遇,高度重视县域工业转型升级的具体实现形式,切实抓好特色工业设计基地的选址、经营主体的确定,重点抓好设计企业培育、设计市场对接、后台服务建设、设计氛围营造等,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服务,提高块状经济的产品档次、附加值和竞争力。其二,以技术创新为重点的关键技术跨越。要构建培育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新机制,积极有效地利用国内外高端资源,突破县域工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其三,以营销模式创新为重点的商务模式创新。要鼓励县域工业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服务型制造、总集成总承包等新型商务模式。其四,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重点的科技创业创新。要积极鼓励工业企业委托研发、购买技术,整合利用县域内外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要大胆探索,走出一条运用市场配置技术成果、促进“民间资本+科技成果项目+人才”优化组合的具有县域特色的创业和产业化发展之路;要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创业投资基金、创业引导资金和私募创业投资基金,促进县域科技型企业、新兴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

三、把结构优化作为建设工业强县的重要着力点

结构优化涉及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空间结构、技术结构等多个方面。浙江建设工业强县要着力推动县域经济体明确产业结构优化主攻的方向是高附加值的传统优势产业、有规模与集群优势的新兴产业、在本地先有市场的高技术服务业。县域经济体工业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的方向是:其一,要做强跨省跨国总部型的大企业,引导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创建“总部型、品牌型、上市型、高新型、产业联盟主导型”的“五型企业”,特别是要积极发展集“研发设计、运营管理、集成制造、营销服务”为一体的总部型企业,通过巩固发展一批、承接引进一批、整合扩张一批、成长壮大一批等多种方式,推动龙头骨干企业快速做强做大。要建立健全上市企业培育服务体系,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上市公司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努力培育县域范围内主业突出、经济带动力强、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上市公司成为县域工业的新增长点。其二,要做强中小微工业企业,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的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提升发展,鼓励支持民营资本与科技人员相结合的创业发展,大力发展科技型小企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同时要进一步推动中小微工业企业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加快县域经济体的块状工业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提升发展。此外,浙江县域经济体还要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通过“腾笼换鸟”优化区域工业结构、推动工业技术更新、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县域经济体要完善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激励、惩罚和补偿机制,加快形成“主动淘汰、主动转移、主动合作、主动转型”的产业发展新机制,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四、把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作为建设工业强县的重要支撑

“两化”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是推进浙江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浙江县域经济体要把推进“两化”融合作为建设工业强县的重要支撑,具体抓好产品、企业、系统应用等层面的“两化”深度融合。其一,产品和企业层面,要重点抓好“五化”,即工业设计信息化、装备产品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营销模式网络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县域工业转型升级中的牵引作用,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其二,系统应用层面,要围绕重点行业加快“两化”融合;以“智慧城市”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综合集成,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进步的内在需求,开发先进适用产品,培育新兴消费领域。其三,服务平台层面,要构建技术创新、工业设计、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产业公共服务能力。

五、把推进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作为建设工业强县的重要抓手

外部环境的根本性转变,自身转型的迫切性要求,考核约束性指标的强化,都要求浙江县域经济体把节能减排绿色低碳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正确处理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充分利用节能降耗的倒逼机制,积极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努力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把控制用能总量和能耗强度作为推进县域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保障合理用能、鼓励节约用能,限制过度用能,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要切实改变和消除县域工业发展“小而全、散而乱”的问题,加快淘汰高消耗、高污染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极易引发及安全生产事故的块状工业经济的落后产能部分,实现重组优化发展。要优化工业发展环境,推进小微企业入园、入区、入城,实现工业企业的集群生态式发展,实现新型城市化与工业集群化的和谐发展。浙江县域经济体还要进一步推动工业强区、强基地的建设,要解决当前产业集聚区、高新区存在的“有园缺业”、“有业无链”的现状,提升地方工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地位,形成配套协作紧密的产业链优势。

企业创新工作总结篇6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攻坚阶段。河北省作为京畿大省,建立创新型省区势在必行。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是当务之急。

国内外关于企业创新的研究成果很多,已有文献大多数侧重于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研究,少数是对区域企业创新特征、趋势和能力的研究。由于行业种类各异以及数据获取的困难性,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创新特征的定量研究较少。

笔者依据河北省企业创新调查的翔实数据,对不同行业的企业创新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探求不同行业的企业创新结构特征,挖掘出影响不同行业间创新驱动的主要因素,为河北省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一、河北省企业创新基本情况分析

创新指本企业推出了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产品或工艺,或采用了新的组织管理方式或营销方法,具体包括四种类型: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其中,产品创新指企业推出了全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产品。工艺创新指企业采用了全新的或有重大改进的生产方法、工艺设备或辅助性活动。组织(管理)创新指企业采取了此前从未使用过的全新的组织管理方式,主要涉及企业的经营模式、组织结构或外部关系等方面。营销创新指企业采用了此前从未使用过的全新的营销概念或营销策略,主要涉及产品设计或包装、产品推广、产品销售渠道、产品定价等方面。

根据河北省统计局的调查说明,此次调查的范围为国民经济中创新活动相对活跃的部分行业,主要是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未包括第一产业,服务业中有部分细分行业也未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规定行业范围内的企业法人。本课题组依据河北省统计局提供的调查范围内有关数据,对河北省不同行业的企业创新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范围与调查范围一致。

(一)两大产业的企业创新总体情况分析

此次河北省统计局提供的调查数据范围,从产业看,主要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中又包括工业和建筑业两个大类行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在各大行业类别下又可再细分为多个子行业。笔者首先对两大产业总体的企业创新情况进行分析,数据结果见表1。

表1显示,从总体情况来看,第二产业实现创新的企业个数较多,所占比重较高,企业创新能力较强;第三产业实现创新的企业比重较低,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在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实现创新的企业所占比重较高,但其分母基数很小;工业中实现创新的企业所占比重略低于建筑业,但其分母基数很大,因而,工业是河北省企业创新的中坚力量。从整体上来看,河北省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所占比重为41%,还不到一半,说明河北省企业创新能力总体水平还偏弱,有待提高。

(二)细分行业的企业创新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产业分类标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共可细分为96个子行业(三级分类)。由于此次企业创新调查的范围为国民经济中创新活动相对活跃的部分行业,而非全部行业。因此,笔者只针对进行了创新调查的69个三级子行业进行分析。

对69个细分行业的原始数据加工处理的结果显示①,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总数所占比重高于全省总体平均水平(41.01%)的行业有40个,占行业总数的58%,超过一半;在这40行业中有27个行业属于工业(其中有26个属于制造业,1个属于采矿业),在40个行业中占了70%;有3个行业属于建筑业,8个属于服务业,比重分布见图1。

细分行业中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总数所占比重排名前10位的行业依次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00%),货币金融服务(89%),保险业(70%),烟草制品业(6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7%),医药制造业(65%),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64%),专用设备制造业(58%),食品制造业(57%),仪器仪表制造业(57%),上述10个行业中第一个属于采矿业,第二和第三个属于服务业,其余7个都属于制造业,这些行业是河北省创新能力最强的行业,但需指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只有2个企业,烟草制品业只有3个企业,行业规模太小,比重的高低不能完全反映其行业创新能力。

细分行业中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总数所占比重排名后十位的行业依次是:管道运输业(0),资本市场服务(0),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0),道路运输业(18.49%),有色金属矿采选业(21.05%),装卸搬运和运输业(21.58%),仓储业(22.35%),批发业(23.31%),商务服务业(23.42%),黑色金属矿采选业(24.51%),这10个行业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这2个行业属于采矿业,其余8个行业都属于服务业。

上述分析表明,工业的总体创新能力高于服务业,工业中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又高于采矿业和电热水气制造业,制造业子行业多,规模大,对全省创新能力的影响巨大。因此,有必要对制造业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在制造业31个子行业中,有26个子行业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总数所占比重高于全省总体平均水平(41.01%),而在这26个子行业中,比重超过50%的子行业有13个,依次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6.67%),烟草制品业(66.67%),医药制造业(65.15%),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63.58%),专用设备制造业(58.50%),食品制造业(57.46%),仪器仪表制造业(56.99%),家具制造业(56.29%),汽车制造业(55.26%),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54.30%),化学纤维制造业(53.1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51.39%),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51.25%)。上述行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共5个行业属于装备制造业。在制造业31个子行业中,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总数所占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子行业只有5个,依次是: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30.77%),纺织业(36.26%),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37.29%),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38.18%),纺织服装、服饰业(39.61%),其中排在最后一位的纺织服装、服饰业的比重仍高于服务业平均比重。上述情况反映出河北省制造业的总体创新能力高于服务业,而在制造业中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更加突出。

(三)企业创新的费用投入和产出成果分析

企业创新首先需要有人力、设备和资金的投入,这些投入是实现创新的物质基础。对于创新产出,学界一般认为应包括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两方面,其中,直接产出主要指申请的专利和发明创造,间接产出则主要是指新产品的产出情况。由于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中没有人力和设备的投入资料,也没有间接产出的数据,仅有费用投入和申请专利的企业数。因此,本报告利用这两个指标对不同行业的创新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分析的产业口径与上文所指的69个子行业一致。

整理后的数据结果显示,河北省2014年将近500亿元的创新费用全部用于工业,其中制造业的创新费用占84.6%,建筑业和服务业没有创新费用。从创新的直接成果看,工业中申请了专利的企业数为1729个(其中,制造业1669个),占工业企业总数的12%,占全省申请专利的企业总数的90%(其中,制造业87%);建筑业中申请了专利的企业数为59个,占建筑业企业总数的21%,占全省申请专利的企业总数的3%;服务业中申请了专利的企业数为135个,占服务业企业总数的2%,占全省申请专利的企业总数的7%。上述数据表明,制造业无论是创新费用的投入还是创新的直接产出比重都超过80%,从而对全省的创新投入和产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原始数据进一步加工整理后的结果显示,创新投入在工业内部各个子行业中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创新费用最多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创新费用为125亿元,占全省创新总费用的25%;创新费用最低的是烟草制品业,创新费用为146万元,占全省创新总费用的0.003%;最高是最低的8550倍,行业之间差异悬殊。其中,创新费用超过10亿元的行业共有10个,依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25亿元),汽车制造业(53亿元),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39亿元),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28亿元),医药制造业(28亿元),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25亿元),专用设备制造业(21亿元),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18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4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11亿元);这10个行业的创新费用之和占全省创新总费用的73%。创新费用不足1亿元的行业有8个,行业依次是:烟草制品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家具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这8个行业的费用之和为2.4亿元,在全省创新总费用中占比不足0.5%。

上述分析中,排在前10位的行业都是河北省的主导产业,其中,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5个属于装备制造业。这种情况反映了河北省的创新投入主要倾向于钢铁、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医药、建材等主导产业。

从创新产出看,有18个行业申请专利的企业比重高于河北省平均水平(9%),但其中有些行业企业数很少,如烟草制品业,总共只有3个企业,有2个申请了专利,比重(67%)虽然很高,但在全省创新总产出中所占份额只有0.1%。为了避免有失偏颇,笔者将各行业申请专利的企业在本行业的比重和在全省申请专利企业总数中的比重结合起来,两者综合起来,排名前10位的行业依次是:专用设备制造业(28%,12%),通用设备制造业(18%,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7%,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7%,7%),医药制造业(37%,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8%,3%),汽车制造业(14%,4%),仪器仪表制造业(39%,2%),食品制造业(15%,2%),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14%,2%),这10个行业是河北省创新产出效益最好的行业,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6个行业属于装备制造业。与创新投入相对应,创新产出效益好的行业集中在装备制造业、化工、医药、食品制造等主导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河北省第一大产业――钢铁,创新费用最多(125亿元),比重最大(25%),但创新产出的效益较差,申请专利的企业比重仅为8%,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而其申请专利的企业数在全省总数中所占比重也只有3%,这种情况应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

综上所述,无论是创新活动、创新投入还是创新产出,河北省不同行业间都具有显著差异,制造业实现创新的企业数所占比重较高,创新投入较多,创新成果也较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成为创新的主体行业;服务业实现创新的企业数较少,创新投入不足,创新产出较少,总体创新能力较弱。

(四)企业创新类型构成分析

创新类型具体包括四种: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但原始数据中是将上述四类合并为两类,对原始数据加工整理的结果显示,工业中有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的企业比重为2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也大大高于服务业的比重(16%)。工业中有组织(管理)创新或营销创新的企业比重为36%,服务业的比重为20%,前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1%),而后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上述内容是针对单一类型的创新进行的分析,进一步地将产品或工艺创新、组织(管理)与管理营销创新这两大创新类型结合起来,以全省平均水平为标准进行二维列联表分析,由于篇幅所限,69个三级细分行业的表格过大,因此,笔者给出12个二级子行业的结果(见表2)。

表2将12个细分行业划分为四个象限,第一象限为有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的企业比重和有组织(管理)创新或营销创新的企业比重同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行业,包括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制造业4个行业,这4个行业的企业创新类型丰富,各种类型比重都较高,是河北省创新能力最强的行业;第二象限为有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的企业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有组织(管理)创新或营销创新的企业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个象限只有科学技术和技术服务业1个行业,是创新能力较强的行业,但应在产品或工艺创新上有所提高;第三象限为左下方区域,这个象限没有行业;第四象限是表2的右下方区域,这类行业有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的企业比重和有组织(管理)创新或营销创新的企业比重同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共有7个行业,这些行业无论那种创新类型都较少,是河北省创新能力最低的行业,这7个行业中除了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采矿业这2个行业外,另外5个行业都属于服务业,反映出服务业总体创新能力较低,但结合原始数据看,这些行业管理和营销创新比重略高于产品和工艺创新的比重,这是和服务业的生产性质相吻合的。

值得注意的是,第四象限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作为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速度很快,企业数已达989家,在河北省企业总数中所占比重将近5%,已经具备主导产业的规模,但这个行业无论是那个方面的创新指标都很低,这种状况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该行业的需求。因此,该行业应从各种创新类型入手,着力提升其综合创新能力。

二、不同行业企业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分析

(一)企业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前面我们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各行业的企业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但企业创新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很难由哪一个指标单独表现,而是由许多方面通过错综复杂的关系组合成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来反映。

要综合评价各行业的企业创新能力离不开指标体系的构建,包括各级指标的确定,其与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密不可分,而正确认识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是对其进行评价的基本前提。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参考大量相关领域的文献中选取的指标体系,根据科学性、可比性、简洁性、有效性和系统性的原则,笔者构建了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

表3显示的指标体系由两级22个具体指标组成,其中,一级指标主要从比较宏观的方面考虑了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根据省统计局调查中设计的指标体系,笔者选取了产品与工艺创新、创新活动、创新费用、创新合作、组织(管理)创新与营销创新程度以及保持和提高竞争力采取措施等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的每一个方面对企业创新的影响都是复杂的、多角度的,因此,每个一级指标又由不同的具体的二级指标组成。其中,创新活动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这里选取了8个二级指标来具体反映;保持和提高竞争力采取措施这一级指标也是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笔者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信息,选取了7个二级指标来具体组成。这些指标体现了企业提高创新能力的方方面面,其中既包括企业创新的各种投入,也包括创新的活动过程和创新产出。

(二)基于因子、聚类的不同行业的企业创新能力分析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研究相关阵或协方差阵的内部依赖关系,它将多个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依据相关性的大小将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内的相关性较低。利用因子分析,实质就是在一定水平下,综合所有评价指标的影响,重新建立比原始指标少的变量,进而评价出企业创新能力水平。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共22个,Kmo检验,其值>0.8,因此满足因子分析模型的使用条件。

聚类分析是根据实验数据本身所具有的定量特征来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组归类,以了解数据的内在结构,使分类更具客观性,并能反映事物的内在必然联系。聚类的目的在于通过把原来的对象分成相似的组来获得数据的某种内在规律性。结合企业创新指标,将企业创新特征相同或相似的行业或地区归为一类,有利于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有的放矢的控制。

1.不同行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因子分析。在三级分类的69个行业中,有19个行业的多项指标数值为0,缺失值过多会导致数据处理失真。因此,将这19个行业剔除,这部分是针对50个三级细分行业分析的。由于各个指标的计量单位不相同,为了消除量纲的影响,实现数据的可比性,首先利用SpSS软件对22个指标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进一步处理获得各个因子的方差解释表(见表4)。

表4解释的总方差给出了提取的公共因子的个数即能够综合反映所有指标影响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表4数据可以看出,共提取了3个主因子,显示第一个主因子的信息量达到了47.6%;提取二个主因子信息量累计达到了67.3%;提取三个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87%,已经超过了85%,达到了一般理论规定的提取公因子的数量界限,表明所提取的公因子基本上反映了指标的全部信息。因此,选定因子个数为3个。

表5给出了旋转后的成份矩阵。成分矩阵表示这三个主因子对22个指标的代表系数。系数值为0~1,越接近于1代表性越强,即对指标信息利用的越全面。

从表5数据结果可以看出,第一个主因子主要反映了有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的企业数、有内部的R&D企业数、有外部R&D的企业数、有获得机器设备和软件的企业数、有相关培训的企业数、有市场推介的企业数、有相关设计的企业数、有组织创新或营销创新的企业数、申请了专利的企业数、申请了注册商标的企业数、申请了版权登记的企业数、形成了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的企业数、对技术秘密进行内部保护的企业数和应用了难以复制的复杂技术的企业数这14个指标的综合信息,也充分说明这14个指标是高度相关的。

第二个主因子主要反映了有从外部获取相关技术的企业数这个指标信息。第三个主因子主要反映了外部R&D活动经费支出、获得机器设备和软件经费支出、从外部获取相关技术经费支出和开展创新合作的企业数这4个指标的信息。第一个主因子主要是综合了创新活动方面的信息,称之为创新活动因子;第二个主因子主要综合了外部技术方面信息,称之为技术因子;第三个主因子主要综合了经费方面的信息,称之为创新经费因子。因此,提取出来的三个主因子基本反映了全部指标信息。

根据提取出来的三个主因子,根据有关公式进一步计算的因子系数得分矩阵列于表6。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表示在主因子与全部指标之间具有线性回归关系基础之上,每个主因子和全部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三个主因子F1、F2、F3得分:

F1=0.041X1+0.043X2+0.034X3+0.038X4-0.194X5+0.027X6+0.042X7+0.231X8+0.074X9-0.043X10-0.001X11-0.001X12-0.109X13-0.050X14+0.073X15+0.200X16+0.245X17+0.076X18-0.038X19+0.106X20+0.129X21-0.152X22

F2=0.084X1+0.057X2+0.042X3+0.065X4+0.425X5+0.104X6+0.092X7-0.254X8+0.020X9-0.010X10-0.080X11-0.0880X12+0.127X13+0.002X14+0.027X15-0.228X16-0.287X17-0.024X18+0.202X19-0.038X20-0.077X21+0.396X22

F3=-0.025X1+0.005X2+0.045X3+0.010X4+0.036X5-0.019X6+0.092X7-0.052X8-0.034X9-0.014X10-0.229X11+0.236X12+0.186X13+0.002X14+0.245X15-0.020X16+0.013X17-0.034X18-0.013X19-0.025X20-0.077X21-0.051X22

因子得分模型为:

F=αiFi=47.593%F1+19.712%F2+19.653%F3(i=1,2,3)

其中,Fi为各因子得分,αi为其相应的方差贡献率。

通过上述计算方法和模型,可以计算出50个三级子行业因子得分和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于行业众多,这里只列出排名前10位的细分行业,见表7。

在排名前10位的行业中,除了批发和零售业属于服务业之外,其他9个行业全部属于制造业。制造业作为工业的下游行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仍然保持高创新能力,但制造业的不同分类行业之间也是有差距的。例如,化学纤维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创新水平较低。在50个细分行业中,创新能力综合得分排名后10位的行业依次是:烟草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其他制造业,建筑安装业,非金属矿采选业。上述行业中只有建筑安装业属于建筑业,其他行业都属于工业。工业当中,大部分行业创新能力较强,但是仍然有一些行业创新能力较差。这也充分说明,工业在不同行业创新能力上有很大差异,工业内部的创新能力发展不协调。另外,不同行业的创新特征不同,即在各个因子上的得分不同,根据实际含义,不同行业对创新方面有所侧重,各有差异,如烟草制品业只有3个企业,但有2个企业成功实现了创新并申请了专利,但在其他方面指标数值都很低,因而综合得分较低。

2.不同行业的企业创新能力聚类分析。根据不同行业企业创新能力的相关数据,对各个行业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的结果见图2。根据图2聚类结果树状图,按照表8的分类标准将不同行业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具有高创新能力的行业,包括: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

第二类是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行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

第三类是创新能力较低的行业,除了上述两类列出的行业,其余都属于第三类,由于行业众多,不再一一列出。

表8显示了行业创新能力的聚类标准,因子1为创新活动因子,因子2为技术因子,因子3为经费因子。第一类确定为高创新能力水平的行业,三个因子的均值分别约为2.002437、-0.019936、-0.083090;第二类为较高创新能力水平,三个因子的均值分别为0.175241、3.039201、1.254532;第三类为低创新能力水平,三个因子的均值分别为-0.433221、-0.165810、-0.236504,均为负值。

这里,因子1即创新活动因子共包含14个指标信息,因子2即技术因子只包含一个指标信息,因子3即经费因子包含4个指标信息。高创新能力水平的创新活动因子均值为2.0,远远高于其他类创新活动因子的均值,技术因子和经费因子小于0,为负值,但由于技术因子和经费因子所代表的指标信息量少,所以处于第一类的行业创新能力仍然是高于其他分类行业。第二类的创新活动和技术因子均值大于0,创新活动因子低于第一类,从总体来看,第二类行业创新能力稍大于第三类分类行业。第三类各因子均值为负值,即低于平均水平。从聚类结果来看,很大一部分行业聚在第三类,属于低创新能力水平。

三、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研究结论

1.从总体上来看,河北省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所占比重为41%,不足一半,这表明河北省总体创新能力还较弱;但在不同行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特征具有显著差异。

2.从行业大类角度来看,工业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数量最多,所占比重也较高,尤其是制造业,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占河北省70%以上,综合创新能力较强,是河北省创新活动的中坚力量;建筑业虽然企业总数较少,但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比重最大,创新能力最强;服务业是21世纪的新兴行业,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的态势,但目前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所占比重较低,创新能力急需提高。

3.从细分行业来看,创新能力较强的行业多数分布在制造业,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10个行业综合创新能力最强,建筑行业是一个围绕建筑的设计、施工、装修、管理而展开的行业,包括建筑业本身及与之相关的装潢、装修等。随着经济的繁荣,精神文化追求开始得到高度重视,对于房屋的类型、装修等方面要求开始多样化,建筑业创新能力处于较高水平;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随着我国产业格局的不断调整,近年来发展迅速。从企业创新能力综合排名来看,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个行业的创新能力较强。但是,服务业大多数行业处于较低创新能力水平,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作为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迅速,具有规模优势,但其综合创新能力很低,这种状况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该行业的需求。因此,该行业应着力提升其综合创新能力。

4.河北省的创新费用主要投向钢铁、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医药、建材等主导产业;与创新投入相对应,创新产出效益好的行业集中在装备制造业、化工、医药、食品制造等主导产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创新投入产出的效益较好,成为创新的主体行业;服务业创新投入不足,创新产出较少,总体创新能力较弱。但是,河北省第一大产业――钢铁,创新费用最多,比重最大,但创新产出的效益较差,申请专利的企业比重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这种情况应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

5.不同行业创新类型和创新特征有所不同。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行业(如制造业)注重开展创新活动、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在创新类型上丰富多样,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并重。创新能力较低的行业(如大多数服务业)与其他企业的交流、合作不够,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意识比较淡薄。

(二)建议与对策

通过对不同行业的企业创新特征进行分析,根据不同行业在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1.从政府角度而言:(1)加强人才和知识支持政策实施力度是核心。只有人才和知识才是一切技术和创新理念的来源。所以,人才、知识战略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2)加强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的支持政策实施力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行业之间企业创新能力差异显著。为了缩小行业创新能力差异,政府应通过产业政策积极诱导各个产业创新的能动性。从研究结果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最强,尤其是制造业。建筑业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数比重最高。服务业除了批发和零售业之外其他行业创新能力比较低,行业内差异显著。为了缩小产业间创新能力的差异,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服务业创新能力提升。(3)加强金融政策、税收减免政策等相关支持政策的实施力度。该类政策主要作用是可以减少企业创新资金短缺和经费不足现象的产生,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供充足物质基础,保证企业引进R&D技术和机器设备等创新活动的进行。

2.从企业角度而言:(1)强化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创新意识。企业要持续发展,创新是根本保证,强化人才培养,不仅要依靠政府的支持,企业也要从自身做起,提高创新意识。企业的创新意识包括很多方面,如企业的创新价值观、对市场和技术机会的认识度和企业对外部资源的认识度等。(2)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创新活动包括技术研发活动、机器设备研发活动、相关培训和其他创新活动等。企业要发展,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光有理论,没有行动,是没有成果的。光有行动,没有理论,创新活动不可持续。所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才能实现,企业才能发展。(3)注重创新合作与交流。企业得到创新与发展,不能停滞不前,要不断学习其他企业的技术知识和管理战略,包括国外的先进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企业创新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4)维护企业创新成果。整个市场环境是复杂的,企业要有维护自己产权和专利的意识。

企业创新工作总结篇7

摘要:企业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和企业的发展。在对国内外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结合分析创新能力的含义、创新管理的过程、制造企业的特点与影响创新能力的本质因素,从企业创新实力与创新潜能方面提出了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内部技术投入、人力资源、信息获取、制造能力、产品销售能力和创新管理等方面的指标,并确定了各指标的计算公式或取值方法。

关键词:制造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企业是创新最重要的平台,企业的创新能力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对创新能力的评价是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制造企业是各行业中环节最为复杂的企业类型,包括采产销各个环节。同时制造企业又是最重要的企业类型,关系到其他类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可见参考文献中,对于仅限于制造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很少。ChenShuwen和wangDonghua从确定反映制造企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参量角度出发,建立了技术进步创新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应用客观赋权法为评价体系的各指标赋权,运用多重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制造企业技术进步创新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毕克新和张淑芳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产品创新研发能力、产品创新管理能力、产品创新信息化水平、产品创新制造能力、产品创新营销能力,构建了具有21个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HuangLucheng等从投入能力、研发能力和输出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高霞提出了把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看作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反馈控制系统,即把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看成一个由不同的环节和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内部各环节和要素之间不仅产生相互影响和作用,而且整个系统还要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创新能力范畴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ter)于1912年最早提出创新理论,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的新的组合。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以获取潜在利润。从那时起,技术创新就一直是中外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及实际工作者探讨的热点问题。对于创新能力,manuparashar认为是“持续提出能带给企业短期和长期利润的新想法的能力”。有三种能力作为形成创新能力的支柱,即知识能力、态度能力和创造能力(见图1所示)。

Romijn和albaladejo提出了如下模型(见图2所示),顶上的椭圆代表创新能力,左右矩形代表各种输入。

参考egbetokun等的研究,并结合UniversityofGloucestershire研究的innovationCapabilityevaluation系统,他们将影响组织的创新能力分成5个关键方面:Leadership、opportunisticBehavior、Culture&CulturalChange、inpidual&organizationalLearning、networking&RelationshipBuilding。他们认为企业内部的因素首先应包括企业主和企业职工通过已往经验带给企业的知识和技能,企业应储存足够的技术人力资源尤其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以消化和吸收新的技术,并进行修改、创造和传递新的技术信息,企业可以进一步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进行内部职工培训以加强他们的人力资源。另一个主要内部活动是通过参与研发的实践学习,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oeCD指出创新能力还应包括:人力资源(Humanresources)、联接(Linkages)、信息与通讯技术(iCt)的结合与使用。

二、创新管理过程

Johntidd等认为,组织的创新管理过程包括四个阶段:(1)创新信息搜集:潜在的创新信息来源包括各种新的需求、其他研究活动带来的新的机会、新的立法带来的压力、竞争对手的行为模式变化。(2)评估潜在创新信息,并作出战略选择,对具有战略意义的创新思想投入资源进行开发。(3)投入资源对项目进行开发。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研发或技术转移获取所需技术。(4)创新实践并最终推出产品。产品的最终商业化可以在两个不同的市场内实现:推向外部市场和应用于组织内部。

由此可见,企业或组织的创新能力应反映在这几个环节的能力方面,这与温瑞珺等的分析相吻合。他们从创新过程模型来把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分解为需求识别、产品构思、研究开发、原型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六个阶段。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则从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价值实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四个方面来进行综合。

三、制造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价指标的选择和量化是建立评价模型的基础,也是决定评价结果优劣的关键一步。指标选择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价质量的好坏,同时关系到评价模型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制造企业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体现制造企业的内涵:李廉水和杜占元指出,新型制造业的内涵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一是以人为本;二是科技创新;三是环境友好;四是面向未来。因此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评价应很好地结合制造企业的特点,并且体现出这些内涵。

2.科学性原则:为了能反映出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内涵与规律,指标选择要有代表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应尽量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以方便在建立评价模型时能得到直接的结果。当然影响创新能力存在很多软因素,因此需要进行定性分析。在定性分析基础上,采用Likert方法进行等级划分并进行量化。

4.可比性原则:构建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应用于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对比、不同企业之间的对比,另外应尽量屏蔽不同类型制造企业之间的差别。

(二)指标体系及其说明

通过对以上参考文献以及相关文献的分析,结合企业的创新管理过程、制造企业的特点、影响创新能力的本质因素,可以分析得出评价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指标说明

指标体系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衡量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即目前已有的创新实力和潜在的创新能力,包括市场分析能力、研发能力、制造能力、销售能力,以及信息获取能力、人力资源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下面对体系中的二级指标进行分析,确定其取值方法:

1.内部技术投入:包括两个方面即研发的投入与培训的投入。研发人员投入强度=研发人员/职工总数;研发资金=总的研发资金;人均研发资金=单位职工的研发资金投入;培训投入=用于培训的资金投入;培训人数=接受培训的职工人数;接受培训人数所占比重=培训人数/职工总数;平均职工培训投入=培训投入/职工总数;创新强度=培训费用/总的年销售额。

2.人力资源:包括专业资源、教育背景、工作年限。主要统计各类人员在企业中所占比例。在作为评价模型的输入时,将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取反映人力资源在创新能力作用的主要指标。

3.信息获取:主要包括企业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合作、市场分析研究以及iCt应用情况。信息获取来源是指包括客户企业、供应商、顾客、企业内部、企业/行业协会、专业刊物/出版媒体、教育/研究机构、咨询公司、交易会/展览会、政府部门获取的信息来源涵盖数目;信息类型是指包括:产品信息、市场信息、生产过程信息、质量信息的数量;市场研究费用投入强度=市场研究投入费用/销售总收入;市场研究人员投入强度=市场研究人员/销售总人数;在iCt应用方面,拥有个人电脑的职工数与连接internet的职工数与职工总数的比得到相应的比例。

4.创新制造能力:设备先进水平程度=1×国际先进水平(%)+0.8×国际一般水平(%)+0.6×国内先进水平(%)+0.4×国内一般水平(%)+0.2×其他水平(%);现代制造技术利用率=采用现代制造技术生产产品数/企业生产产品总数;劳动生产率=创新产品总值/工人人数。

5.产品销售能力:企业专职销售人员比例=专职销售人数/职工总数;营销投入强度=营销投入/产品销售收入。

6.创新管理:包括领导对创新的欲望程度,职工参与创新的热情程度,创新激励机制的健全程度,组织管理有效程度,管理角色是否根据技术与能力来承担。

(四)对指标的进一步分析

本指标体系的分析是建立自动评价模型的基础,在下一步利用支持向量机建立评价模型之前需进行特征的选择与确定特征取值。有些指标显然存在着相关性,如人力资源部分涉及的几个指标。另外创新管理的描述采用了定性指标,但考虑到作为模型的输入,因此在取值时将采用Likert等级方法,按照指标含义从1~5表示其强度。

四、结论

经过参考大量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国内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主要注重企业目前的创新实力,如研发实力、制造能力、专利情况等。而国外学者更注重企业的创新潜能的分析与评价,因此其评价主要从管理、文化、学习能力、合作网络、机会行为这些软性指标来进行。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制造企业的特点,提出了结合创新实力与创新潜能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当然这些指标需要在实际应用到企业的创新能力评价中去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ChenShuwen,wangDonghua.Studyontechnologicalinnovationabilityevaluationofitindustryinchina[J].2006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anagementofinnovationandtechno2logy,2006:230-234.

[2]毕克新,张淑芳.基于产品创新能力的制造企业产品创新模型选择[J].中国青年科技,2007(4):23-26.

[3]HuangLucheng,LuoYafei,ZhangHongcai.LiXiaoying.technologyinnovationabilityanalysisofBeijing′smanufacturingindustry[J].2006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anagementofinnovationandtechnology,2006:195-201.

[4]高霞.基于反馈控制过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0):46-51.

[5]李荣平.技术创新能力与活力评价理论和实证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6]manuparashar,thekeytoadaptingandsucceedinginanyenvironment.GeneralmanagementReview.etgmr.com/jan_mar05/innovation.html.

[7]Romijn,H.andalbaladejo,m..Determinantsofinnovationcapabilityinsmallelectronicsandsoftwarefirmsinsoutheastengland[J].Researchpolicy,2002(31):1053-1067.

[8]a.a.egbetokun,w.o.Siyanbola,a.a.adeniyi.assessmentofinnovationcapabilityinthecableandwiremanufacturingindustryinnigeria:acasestudyapproach.merit.unu.edu/meiDe/papers/.

[9]UniversityofGloucestershire.innovationCapabilityevaluation.w3solutions.co.uk/Chameleon/start.form?cid=gl.

[10]organis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GuidelinesforCollectingandinterpretinginnovationData:oslomanual.3rded.2005,oeCD.paris.

[11]Joetidd.创新管理-技术、市场和组织变革的集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2]温瑞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5(8):68-69.

[13]李廉水,杜占元.“新型制造业”的概念、内涵和意义[J].科学学研究,2005(2):185-187.

[14]沈滢,陈敏.新型制造业企业技术评价及管理[J].企业研究,2006(6):73-74.

[15]etgmr.com/jan_mar05/innovation.html[eB/oL].

企业创新工作总结篇8

1建筑施工企业科技工作现状

1)思想认识与科技进步的时代要求有较大差距国务院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然而,建筑施工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科技创新速度比较缓慢,取得的成果也较少。主要原因是对当前行业科技进步的状况和发展趋势缺乏了解,企业很少甚至没有在科技管理和科技创新上积极思考和主动作为;有的企业即使有新发明和新创造也不愿意公开。这些都与当前国家实施的科技兴国战略方针相悖,阻碍了建筑施工企业的持续发展。

2)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低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科技经费投入占企业施工产值的比例不足1%,90%以上的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几乎没有科技资金投入,就算有也只是零星购置些常用设备,而世界500强企业科技经费投入达5%~10%。

3)工程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综合性人才缺乏建筑施工企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严重失调,既懂技术又精通管理的综合性人才更是缺乏。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仅为20%左右,距离国家要求相差较远,与发达国家40%以上技术人员的比例差距更大。

4)科技资料收集不及时,科技档案管理不规范近年来,建筑施工企业普遍推行了项目法施工。由于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素质偏低,以及许多工程项目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只重视工程进度、质量与效益,忽视对科技资料的管理,这就使得施工企业的科技档案不能系统完整地收集归档,影响企业效益和科技创新水平。

5)对群众性技术革新工作重视不够,企业员工技术创新意识淡薄企业员工和部分管理人员往往有一种观念:技术改革和创新是总工程师、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事,一线员工和技术工人只需服从班组长的安排,按绘制的图纸进行施工即可,无需也不愿主动进行技术革新。企业也未制定有效的鼓励技术工人进行技术创造和技术革新方面的制度和措施,这些都制约了企业员工进行技术革新的积极性。

2加强科技工作的必要性

2.1科技工作是建筑施工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代表和重要标志,决定着企业的竞争实力和业绩,影响着企业的未来,是企业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关键。另外,200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中,对企业申请特级资质条件也要求企业必须拥有部级工法、专利及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项或主编过工程建设国家或行业标准等科技成果。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科技管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否则不仅不能持续为市场提供满足要求的产品,而且企业资质等级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

2.2科技工作是企业员工个人发展的需求自1993年,国家对科学技术工作者开始实行专业技术职称制度,职称一般采取评审的方式进行评定,评审的主要依据是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活动中取得的科技成果。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若能注重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的积累,将会在职称评定、职位升迁等机遇中得到更多的垂青;企业员工若都愿意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果,这样在机遇降临时,才有能力把握机会。因此,企业员工技术水平及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其个人的发展紧密联系,科技能力会影响企业员工职业生涯。

2.3科技工作是工程项目建设的需求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建筑施工企业科技创新要依托工程项目才能完成,同样,工程项目建设也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提升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建筑产品的需求已经从原先的简单实用提升到了环保、节能和智能等方面,这就更要求建筑施工企业要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不断制造新型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3加强科技管理的措施

3.1解放思想,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建筑施工企业对科技工作要多宣传和引导;用企业取得的科技成果和实际效益进行宣传教育、表彰奖励,使企业各级管理者从思想深处重视科技工作,真正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有计划、系统地对各类科技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使他们了解行业技术进步趋势,掌握科技创新的方法;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建筑产品质量,切实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把科技进步同企业发展真正结合起来。

3.2完善科技管理制度,调动各方积极性1)抓好科技投入机制的建立健全建议企业按年产值比例提留科技资金,单独开立科目专款专用,用于企业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费用支出和科技成果奖励。企业科技领导机构或其负责人根据科技项目进展情况分阶段拨付科研经费,对取得的科技成果根据科技成果奖励制度进行奖励。同时,合理调配科技资源,进行科技投入与产出分析,将宝贵的科技投入用到最能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和提高效益的科技活动中。2)完善科技成果奖励制度企业要制定科技成果评审和奖励制度,及时对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活动产生的成果进行评定,在年度科技工作会议上对技术上领先,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的重大科技项目进行重奖;对施工技术方案、技术总结、科技论文进行评优和表彰奖励。在对优秀科技成果进行奖励的同时,对工作业绩突出的科技管理人员也要进行鼓励与奖励,因为要使企业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离不开科技管理人员的积极推动与主动作为。这些措施都能大大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成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和技术进步以及效益的不断增长,提高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3)将科技管理工作纳入项目部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项目施工管理中,一般未把科技管理工作纳入项目的业绩考核体系中,这样就容易出现施工项目部舍不得在科技上进行投入,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不多,科技成果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象。所以在业绩考核体系中对科技工作加以明确和量化,也有利于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持续发展。4)开展群众性的技术创新活动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建议、小设计、小革新,提高施工技术含量,在全企业制造技术氛围,搞活科技进步。

3.3抓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1)强化以企业总工程师为核心的科技管理体系企业要建立由集团总工程师领导的由各分公司总工程师为主要负责人的技术开发与管理体系,集团总工程师负责制定企业科技进步规划,审批科技经费;各分公司总工程师和各重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负责科技项目研究,技术科长、建造师、工程师及各类技术人员要积极参与。企业科研、试验、技术开发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定期向企业总工程师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企业总工程师作为企业实现科技创新、科技进步的带头人,要经常组织科技人员学习、研究“四新”技术,抓好企业科技进步。2)建立科技带头人制度企业选拔一批有能力善于创新的技术人员为科技带头人,每年或每几年评聘一次。被聘为技术带头人的技术人员,不仅要在某个方面要具有公认的技术权威性,而且在技术上要能起到带头作用。3)落实师徒结对制度企业为使新加入的员工尽快适应企业环境,掌握工作技能,一般都会制定师徒结对制度,安排老职工带新职工。企业在落实师徒结对制度时要注重结对效果的考核与考察,对考核合格的师傅予以津贴补助。4)加强企业一线施工人员(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把一线员工的培训制度化,每年有计划地对新老员工进行技术培训,使其能很快地掌握基本施工技术,达到国家规范标准,同时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逐渐掌握企业核心技术,将企业科技成果应用到建筑产品中。

3.4科学规划企业科技发展战略建筑施工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几乎每一个建筑都是一个新产品,科技研发对实际工程的依赖性强;创新模式一般以模仿创新为主,即以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运用为主导的技术升级换代,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因此,企业在规划科技发展战略和科研项目选择与立项时,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承揽的工程项目情况和企业的科技实力、创新水平,精心策划、合理布局,提高科技投入的产出率,避免趋同现象发生。

3.5加强科技档案管理科技档案是保存备查的直接记录和反映企业科技、生产活动的科技文件资料,它为企业调整产业结构、生产经营和科技创新等活动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据。完善的科技档案在企业开展市场竞争、提升经济利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采取措施,切实加强科技档案工作。1)建立制度保障要把科技档案的管理列入企业各级管理的目标中,与企业产值、效益、质量、安全等一同进行考核、实施奖惩,使企业各级管理者从内心重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自觉采取措施加强科技档案的管理。每个工程项目启动之前,要对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提出明确的规划和要求,使科技档案的形成与工程项目的建设确实做到同起步、同进行、同完成,各类归档的资料做到真实可靠、系统完整。2)要加大硬件投入按规范要求建立设施和功能齐全的科技档案室,存储纸质档案资料。同时配备足够的存藏设备,采用微缩、音像等手段,购买或开发实用的检索工具,把企业科技档案全部数字化,建成档案资料数据库,提高科技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3)做好日常管理每年根据企业承揽工程项目的工期情况,制定在建工程项目资料归档计划并督促落实;组织专门人员,对企业历年形成的科技档案,按照档案保管要求进行分类鉴定,将无价值的档案资料进行销毁,对有价值的档案资料进行开发利用。开发利用时,可以根据完成时间、工程类别、投资金额、专业类型、获奖情况等对科技档案进行统一编码,依托企业内部网络平台,将资料上传,方便企业各级领导和科技人员进行检索和查阅。为企业领导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参与市场竞争,为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攻关提供服务,充分发挥科技档案在企业建设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6加强科技成果管理科技成果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技活动的结果,是科技工作者智慧与汗水的结晶,科技成果管理是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企业要加强科技工作,就必须切实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工作。1)对科技项目实施进行全过程管理企业在规划好科技项目之后,及时对每个项目指定专人进行科技成果管理,从立项之初至项目完成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科技项目获批准后,要及时落实实施方案,协调技术力量,使科技项目有一个良好的开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除及时了解项目进展、经费使用、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等情况外,每年年底由企业总工程师牵头,组织科技管理人员对科技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通过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对未按进度完成的项目认真分析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办法,保证科技项目按计划完成任务。2)要做好科技成果奖励申报工作科技成果奖励申报是科技成果管理的重要内容,且申报奖励在时间上一般要求比较紧,需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报奖材料组织好,这就要求科技管理人员既要熟悉业务又要熟悉项目,还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比如,提前通知和布置奖励的申报工作;科技项目完成后及时组织企业内部专家进行成果鉴定;根据科技项目考核和成果鉴定的情况,把握最佳申报奖励时机;加强与行业专家及鉴定机构沟通协调,掌握行业科技动态。3)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企业进行科技管理和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身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取得科技成果后,要以科技示范工程作为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的有效载体,迅速在企业内部进行培训和推广,将其真正转换成企业现实生产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应变和创新能力,使企业增强活力,保持可持续发展。

企业创新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高校教师智力优势 人才要素投入 工业经济 高校 企业 政府

2012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行了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工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刻阐述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意义,对落实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六个着力推进”的明确要求。[1]会后,围绕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接受了人民日报记者专访。

苗圩指出:当前我国工业规模很大,但总体水平较低。我国工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大而不强。要在制度环境建设上下功夫,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向工业经济。要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产业。[2]

大而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当前我国工业经济的基本现状。当今的世界经济是高科技主导下的全球一体化经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使我们不得不长期扮演着为别人打工和做嫁衣的尴尬角色。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而经济转型的核心支撑是依赖于科技进步。采取切实措施,引导更多的人才等要素投向工业经济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国是一个高等教育的大国,高校聚集着大批从事教育、科技工作的精英人才。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如何发挥高校教师的作用,让他们的聪明才智服务于工业经济,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工业经济发展需要更加重视人才要素投入

20世纪后期,特别是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凸显。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2009年底爆发的欧洲债务危机及其不断蔓延和恶化,对复苏过程中的全球经济更是雪上加霜,可能会让世界经济陷进衰退的泥潭。但危机同时也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好时机,因为这些危机往往都是我们的发展方式中间出现了问题,无论是国际,还是我们国内。

2012年06月12日,总理在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作报告时指出,“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的科技发展和创新。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不仅要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体,更要成为技术研发和创新的主体。”[3]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面对各种危机,面对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浪潮,我国的企业必须紧紧扭住创新作为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努力转危为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能力是最强的竞争力。在土地、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递减趋势的情形下,人才要素投入和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国家间、地区间和产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其核心则主要在于科技研发与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科技和人才竞争能力的强弱,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地区的贫富和国家的兴衰。

未来工业经济的科学发展,必须依靠人才和科技资源,走自主创新之路,这已成为政府和企业家们的共识。企业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可持续的研发能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以及节能减排的严峻挑战,而我国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一直处于资金不足,研发经费和科技人才严重缺乏的困难,只能通过简单再生产来维持局面。这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联系较少,科研条件差,经营管理水平低,信息不通畅,外部环境差,企业不能像高校和科研院所一样能够争取大量国家科技经费来进行科技研发,导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产品核心技术,一部分企业只能作为加工工厂存在,对市场没有主动权,这成为了制约企业自身发展的瓶颈,更难以参与国际竞争。

新形势下,企业要想谋求更大的发展,就要采取切实措施,转变发展方式,加大人才要素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经济增长模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方面转变。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学、研、产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科技研发与自主创新能力。只有切实提高企业的科技研发与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广大企业必须把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深度开发人力资源作为核心战略选择,在挖掘自身人才要素潜力的同时,更加重视谋求社会各方各类人才为我所用,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

2.高校教师是科技自主创新的生力军

企业创新工作总结篇10

它既可给企业带来风险和挑战,又可给企业带来商机。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企业战略的核心。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市场瞬息万变,技术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常常影响企业的发展,它既可给企业带来风险和挑战,又可给企业带来商机。

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技术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企业战略的核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企业也需要关注是否符合自身发展。

上期栏目中本刊从企业和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对线路板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期我们将继续围绕线路板企业的管理问题,对其科技创新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三、科技创新管理面临的问题

伴随电子产品向着轻、薄、小、多功能、大功率、高频化、高可靠性要求方向发展,要求其配套的pCB产品正向着高密度,高频化,高集成,高可靠性的方向研发。要求pCB企业不断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有:高多层pCB、刚/挠pCB、HFpCB、HDipCB、高导热金属基板等不同产品类别、不同产品结构设计、不同电性能参数指标、特殊材料和工艺等要求的产品。

同时,尚待不断创新和应用的pCB新技术有:激光钻/铣加工技术、等离子体应用技术、脉冲电镀技术、HDi填孔技术、光致成孔技术、光致图形成像技术、高温压合技术、高精度图形对位技术、高多层厚铜导体加工技术、aoi检测技术、工程优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技术等,极大的推动了印制板的技术创新。为企业的产品优化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企业的自主创新体制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会。

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给企业指明了:走科技创新、产品优化升级、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循环经济等鼓励政策。适者生机无限,逆者处境困难。先行企业不但从市场上赢得生机,同时从资金上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技术创新关系到企业的“生”与“死”。

同时,只有创新才能激活人的“潜能”,企业才能不断提升竞争力,增强企业的生命力。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做久,必须抓住政策调整机遇,依靠政府、行业、院校、下定决心,调动员工创新潜能,调整现有资源,坚定信心,加快走企业自主创新之路。

企业要开展自主创新,高层管理必须从认识和制度上下手。坚定自主创新的认识、决心、信心,落实项目人才和资金等问题;同时,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3.1加快企业研发创新体制建设

1.企业自主创新体制建设内容包括:建立技术研发中心(tRC),任命tRC主任,配置研发人员、场地、资金、设备,建立研发管理制度和信息资料库。选聘专家和培育研发人员,组建项目攻关组,建立研发成果激励制度,落实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项目调研,组织项目可行性分析,制订项目研发计划和实施方案,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总结工作,组织成果鉴定和评审、落实成果转化、组织成果申报和专利申请等。

2.企业技术研发管理制度内容包括:《项目立项管理》,《新技术推广及应用管理》,《新产品研发管理》,《新产品和新技术鉴定管理》,《研发人力资源管理》,《研发人员培育和考核办法》,《研发绩效奖励制度》,《产学研合作协议》,《研发经费核算管理》,《技术保密管理制度》,《项目评审和申报管理》等。技术研发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要纳入企业管理评审,要通过实施和考评,并不断修订和完善,以充分体现技术研发管理的推动力。

3.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内容包括:对大中型研发项目,要编制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要通过对项目可行性分析、风险评价,确认项目投入的可行性和风险性。通过市场需求调研、国内、国外、行业科技信息查新、技术创新点、研发课题的目标和指标、项目实施方案和途径、人员和资金投入、经济效益和技术实施方案分析等,编写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做到预则立,不预则废,降低风险,获取成功。

4.项目研发实施计划内容包括:项目内容、实施要点、成果表述、完成时间、资金投入、项目负责人、研发措施等。项目研发实施计划的实现,需要各部门积极支持和配合研发团队。优先保证项目的实施需求(设备、人力等),确保项目的优先实施。将项目实施计划优先纳入部门考核指标内容,优先保证项目的实施,按时完成项目实施计划。

5.项目或课题总结报告内容包括:项目内容、实施要点、技术创新点、检测数据、工艺参数、结构设计图、分析结论等。项目或课题总结报告是项目文字成果,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是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基础资料。总结报告力求文语表述简洁,图表齐全,数椐真实,分析结论正确。

6.科技成果评审内容包括:内部总结和评审、组织内外部专家评审。要想将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取得大家的共识。通过总结和评审、扩成果大成果的影响力。通过成果评审,听取不同意见,不断改进和创新成果,将物质成果转化为知识财富。

3.2高层领导应高度关注研发工作开展

1.高层领导要高度关注研发工作开展,定期听取tRC主任的工作汇报,关注和支持自主创新工作的重点,难点。鼓励、督促、检查各部门落实研发工作计划。贯彻执行研发管理制度,优先保证研发所需的资源(人员、资金、场地、设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