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十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十篇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1:38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篇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语文味;选题;素养

目前,紧跟新课改进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引进各个科目中,个人觉得,研究性学习应该具有学科特性。作为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就应该有语文学科的语文味。语者,语言也;文者,文学文化也。基于此,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应该包括对文字的学习整合和对文学、文化的学习整合这两大方面。

文字的整合是积累、梳理和综合能力的体现,同时部分文字的整合也是对学生沟通能力的锻炼。文学的整合是对十几年来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检验,包括对文化的传承,对文学作品方方面面的解读,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自我理解领悟学习语文的方法。实际上语文的这几方面的研究型学习是最具有语文味的,也最能够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立要根据学习的认知能力,学习情况来展开。初入高中的高一学生其认知度和知识的广度还停留在初中阶段。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引导学生确立课题最好紧扣文本于课文中进行,这样是对课文阅读教学的延续和拓展,有利于平时上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形成新的见解。如教学《鸿门宴》中,学生阅读时,发现鸿门宴中描写了危机四伏的矛盾关系,但是几乎没有着笔在宴会上,于是学生在读到“赐之彘肩”时,想到这场宴会是否有蹄子汤这一说,鼓励进行考证,最后定题——鸿门宴席上是否有蹄花汤这道菜。在教学《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时,在东床快婿这个典故的阅读中,我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郗鉴选择了王羲之当女婿?有一个异样的声音说王羲之当时很性感,于是这个课题可以做这样一个引导——东晋人的择婿观。其实进行对文本的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时,学生思维最为活跃,观点也比较多。能够入选进高中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就其文学而言,在文学史上堪为经典,在文字的考究上自然也不会缺乏文字的精准性,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也可以激发学生很多的观点。如在《荷塘月色》中讨论让学生咂摸用词之美时,学生自己会选到“月光如流水般,静静地泄在叶子和花上”,或者会选到“薄薄的青雾浮起来”,便开始咂摸“泄”和“浮”这个字了。还有些人会选到“田田”等的叠词,尤其是后者,很多学生发现《古诗十九首》《孔雀东南飞》《赤壁赋》等千古名文都有这些词的使用,由此引导学生总结我们学习过的叠词,然后探讨叠词的使用方法等。甚至很多学生发现该文还有修辞之美,可引导学生总结更多的修辞,引导他们去探究修辞之美。高一的学生由于其认知度低,也许会发现很多创新的观点,但是多数缺乏严谨的考证精神,这时也只能是重在引导推进研究型学习的进程了。

在文本中自主学习,在探讨中发现问题,教师引导确定研究性学习,这会给学生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摒弃大多数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学都一样的观点,有利于进一步确立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观念。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在文本中确立课题而外,最好根据语文各个模块的内在关系来进行研究型课题的确定,同时结合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以及梳理探究、名著导读板块进行综合性整合。一来可以继续推进文本的深层次探究阅读,二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开拓学生的视野,避免学生的盲目性选题,还有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自然也合乎于未来高考的考试大纲。如高一,根据文字型研究性学习和文学型研究性学习给出如此课题供学生选择,高一语文课题研究项目:分析《论语》中孔子的形象;探讨《论语》中“仁”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探讨分析《论语》中“孝”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探讨分析《论语》中“礼”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探讨分析《论语》中“义”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鉴赏巴金《家》中的艺术手法;探讨巴金《家》中的主题思想;分析鉴赏巴金《家》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鉴赏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鉴赏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中的艺术手法;探讨分析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主题思想;分析鉴赏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鉴赏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艺术手法;分析鉴赏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主题思想;成语的现状以及应对策略;探究对联的文化内涵;错别字的现状及其应对策略;流行新词的现状及其反思;姓氏的源流以及现状;初探文学史上“穷而后工”的现象以上课题立题的这几种整合实际上是对我们高中语文学习灵活运用的具体体现。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篇2

目前,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如火如荼。课堂教学有了很大改观,课堂上教师充满激情,师生互动、充满探究和研究的氛围。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方向。

但在作业设计上,教师的观念依然陈旧,认为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投入到作业设计上的精力和智慧微乎其微。对于作业设计,教师常常随意为之,不进行什么设计,只拿一些现成的习题敷衍了事;即使进行设计,也直指应试的大门。设计出来的作业,大都机械重复,毫无趣味,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反而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令学生望“业”生畏,甚至有“作业恐惧症”,苦不勘言。从而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厌学、厌语文。这一切无可辩驳地说明,作业问题正成为新课改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是新课改的一个瓶颈。再不对语文作业进行革新,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必将事倍功半。

二、课题界定及理论价值

(1)课题界定:

趣味性:是指能够引起人们感情共鸣,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情趣的事实,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

语文作业趣味性:本课题研究的“语文作业趣味性”是指在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改变传统、枯燥的作业形式,丰富作业的内容使学生感兴趣,具有浓郁的人文关怀,能引起学生愉悦的情感,愿意接受或主动作业的群体效应。(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理论价值

首先,就心理学而言,兴趣是一个人探究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积极态度,是一个人对一定事物发生注意的倾向。兴趣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起来的主观意识活动,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从事某种活动和追求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兴趣能使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起来,处于最佳状态,顺利接受各种信息。兴趣的衰减或丧失,将使语文教学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尤其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点滴小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它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兴趣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容,当一个人对学习有兴趣时,就会觉得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心情愉快,充满热情。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他的学习就会变得枯燥无味,会产生厌学心里。

第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我们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应考虑作业的人文性、有趣性。

本课题对于推动我校语文阅读教学以及语文作业的趣味性具有现实性和指导性,有助于在不断改进教学的同时,更加有效地发挥语文作业在使学生获得母语知识,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以及促进学生喜欢语文,喜欢阅读,提高作业质量,激发学生乐于倾诉、善于写作具有极强的实际意义。

三、课题研究意义:

在《表现与存在》一书中指出:“语文教育的终极意义指向言语表达与存在。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人‘活’着——所谓的生活着,而且是使人成为言语的人、精神人,让人变得充实、美丽。”《关于提高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趣味性的实践研究》正是给孩子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环境。

语文作业趣味性作业的研究,不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自由支配,充分地张扬个性,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实现学生言语生命的发展,让作业成为学生言语生命成长的愉快经历

四、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

研究内容:

1、改变作业形式

改变单一的、重复的、机械的抄写作业或“拿来”的练习,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有目标的作业设计。

2、丰富作业内容

课内外结合,重视实践,在活动中进行口语训练,在活动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并乐于表达。

3、尝试多种评价

改变原有的教师评价,尝试自我评价,同伴互评,班组长评价等等方式激励学生享受作业乐趣。

4、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作业的趣味性倡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去感受鲜活的语文信息,养成语文的综合能力。

5、促进个性和谐发展

语文作业的趣味性注重让学生在作业中释放自我潜能,体验在实践中获的满足、愉悦与自信,获得个性的和谐发展。

研究目标:

通过对语文趣味性作业设计的研究,使语文作业更加趣味化、创新化。探索出适合于学生情趣的趣味性语文作业,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合理、有效地完成了语文作业,以求达到良好的课后巩固的效果;学生在本课题的实践中可以提高自己对做语文作业的兴趣,提高自己学习语文效率,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培养高年级学生的勤于阅读、乐于写作的精神。

五、课题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08.11—08.12)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教育学》、《心理学》等,对一些相关的研究进行了解和把握,同时对核心概念作初步界定;进行课题申报,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及具体的课题研究计划。

2、实施阶段(09.1—09.11)理论学习并进行教学实践、资料整理、反馈改进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更细致、更深入的操作,并根据实施情况,及时调整策略。

3、总结阶段(09.12—XX.1)案例搜集、研究资料、课题总结、撰写论文在占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总结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研究论文,为第二轮课题的继续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准备。

六、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操作观察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反思研究法等,在实践总结的过程中,使用归纳总结法,使研究过程更具有时效性和精确性。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

1、本人专科毕业,35岁,小学高级教师。曾参与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小学科学教育主体化、开放式行动研究》研究,该课题已经与XX年7月结题。参与了是此课题组主要成员之一,XX年6月被评为县“教研先进个人”。有着丰富的理论经验和教学实践能力,有多篇论文获市、省、部级奖,

2、参考的主要文献:

(1)、国家教育部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

(2)、李吉林《情境教学法》;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个建议》

八、研究成果:

1、通过研究,提高了对语文作业设计的认识,提升了对趣味性语文作业设计的能力。

2、整理、编排出一套《学生语文趣味性作业优秀选集》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篇3

关键词:外语教学;教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

引言

语言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本身就值得研究,随之衍生的语言学更是大有学问。语言是人类交际必不可少的工具,如何教授语言,如何学习语言,对此类问题的调查,将对我国外语教学研究的框架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信息。传承学习本的语言是理所应当,但也不能忽视学习利用好外来语言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后,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为了与国际接轨,学习外语的必要性日渐凸显,国民学习外语的意识不断增强。

什么是教学研究?教学研究是为了解决我们在教学中所发现的一些特定问题而展开的某项研究,希望能从中得到启发,从而指引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

为什么要进行教学研究?通过收集学习过程中所发现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去思考并想方设法解决,直至推断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在实践中检验它的可行性、体验它的有效性。如果效果显著,则该研究是成功有效可以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推广的。如果发现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必须继续改进,研究。直到可以把教学研究的结果进行推广。同时,研究不仅是个人的,更是能够与同行业进行分享的。以此达到互相促进,不断提升教学的目的,学生最终于此得益。总之,教学研究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做好。

一、外语教学研究的背景

外语教学研究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乃大势所趋,多样化的需求使得社会需要培养更多高水平的专业外语人才。不仅要求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交往中能熟练地使用外语进行沟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更是必不可少。外语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是,通过改善自身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各种策略贯通已掌握的知识来学好外语,间接目的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需求。外语教学研究存在认识与实践两方面的意义,前者在于发现问题,后者在于解决问题。而我国当代外语教学研究尚未找到一个最佳的方法,这导致传统的外语教学研究面临挑战。外语教学研究固然要引进国外的正确理论和方法,但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当代国情的外语教学方法是一刻也不能松懈的。

目前外语教学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应试倾向明显、学生主观学习外语的态度消极、中小学外语教育与高等外语教学衔接不上、教学形式老旧等等。这表明我国外语教学问题是多面化的,无法一次性根治的。就教学形式而言,外语教学发展初期,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前期,各项设备不完善,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经济政治条件都不能为外语教学提高良好的依托,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硬件设备的缺失在很大程度在阻碍了外语学习者学习兴趣的培养,态度消极也是必然的结果。抽象枯燥的语言学习过程对于初次接触外语的外语学习者来说是痛苦而乏味的,这就需要借助文化来降低外语学习的难度。文化的多元性要求民族文化在继承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外来文化交流融合。没有一种语言是脱离现实生活而存在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与外国的政治往来才刚刚起步,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我们了解外国文化。接触外语所在语境的机会大大减少,呆板记忆使学习变得被动而无效。七十年代后期,社会语言学逐渐形成,人们开始研究语言学习与社会因素之间的联系,即社会环境、工作性质、生活地区、方言种类等等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外语教学研究向科学化社会化发展。

二、外语教学研究方法

近十年来,在我国外语教学研究领域,寻求教学研究方法规范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专家提出:教学研究方法的规范化是外语教学走向现代化的标志。研究方法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一个研究做的好不好,与研究方法的正确与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国内外的外语教学研究者将研究方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证研究,即利用某种统计方法对从实验或者调查问卷中所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检验或者产生假设。不过仍有部分学者对实证研究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该种研究过程中往往无法避免涉及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比如明知某种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为了验证猜测的真实性,不得不对部分人群做出实验。这种做法是不道德的。另一类是:非实证研究,即详细描述某种教学技巧或者学习方法;对某个理论性问题进行思考辨知;总结个人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发表独到看法。

实证研究通常步骤如下:(1)提出研究课题(2)组织实验研究或者设计调查问卷(3)整理实验结果或者调查结果(4)利用统计方法总结实验或者问卷的结论,并概括出其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5)使用结果验证实验前提出的假设(6)以文字形式撰写研究结论

非实证研究则有如下步骤:(1)大量阅读外语教学方面的学术刊物(2)以某种方式在业务上继续深造,比如自学或是参加研讨会(3)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出版研究刊物

现今的外语教学研究方法逐渐从非实证研究转向实证研究,即从个人经验总结转向科学性、实践性地统计数据、分析数据。方法是服务于问题的,针对不同的问题,我们要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只有不断更新研究方法,才能在外语教学研究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既然如此,统计方法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有效科学的统计工作能够快速推进工作进程,是发展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三、当代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受改革开放浪潮的影响,七八十年代是我国外语教学研究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理论的蓬勃发展时期。该阶段的主要重点在于总结概括国外经验,并小心运用于实践教学中,尚处于模仿阶段。八十年代后期,教学第一线学者开始由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向设计实验验证猜想转变,研究多以教学实践中发现的诸多问题为依托来探讨教学方法的可行性。九十年代后,国际化愈加密切,外语教学研究受到普遍关注,研究方法由随性总结个人经验转向专业化规范化,成果显著。

随着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与普及,外语教学的重点也从研究教师如何教转移到学生如何学。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阅读,以求学生能够从外国文化中领会文化精神。这种试图用传统教授语法的办法套用于外语教学的手段显然忽视了外语教学的独特性,从而导致了教学研究的简单化与畸形化。没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必然无法对教学或者今后的教学研究产生积极向上的作用,其结果是不容乐观的。

以学为主的自主学习则是将外语学习者由教学对象转换为学习主体,主观能动性加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发现的规律,都会为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丰富的养分。全面把握外语研究教学,更有利于加强细节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久而久之,不难发现,基础建构性理论是对外语教学研究有实践性指导意义的。许多外语教学研究人员都希望能够通过教学研究的精进来实现学习者与教学理论的完美融合以此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而今,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培养并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读写能力和交际能力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焦点。外语教学研究的走向其现实依托在于复杂多变的社会学。外语教学研究对象必将从语言本身、教材教法等等过渡到学习者。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单一的外语教授模式已是刻不容缓。在外语交际能力方面,中国已明显落后于其他国家,为了缩短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同时切实提高本国人才的外语水平,经过国内各专家学者的努力,加快了外语教学研究的步伐,暂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尽管如此,我国的外语教学研究仍然没有变成一门专业的、规范化的、独立的学科门类,外语教学研究的影响仍需逐步扩大。

世界多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使得最近几年内规范化外语教学研究成为学术界热点,并大有蓬勃发展之势。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导致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语言读写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法,外语教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对于提高外语听说读写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显而易见,新世纪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必将在于对外语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即个人差异研究,研究学习者的认知系统以及语言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在外语教学中,学习者的认知差异性将会直接作用于他们的学习方法的选择,从而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策略的应用。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引导学习者的外语学习。因材施教,大有裨益。

其次,外语教学研究将不再针对外语一门单独学科的研究,必然要综合诸如社会学、心理学、现代信息技术等等学科,如此研究才能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同时,规范化的研究方法与理智的B度是外语教学研究的扎根点。全面地看待问题,综合更多种方法,这对外语教学研究是有益的。

结语:我国外语教学研究正面临新时代的多种挑战,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与否将决定教学的探索之路是否平坦,外语人才的专业能力能否切实提高也在此一举。有正确的科研方法为前提,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程度被激发,从而将我国的外语教学水平提高到新的层面。教育实践改革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这是外语教学研究理念的基本要求,如此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高一虹,关于外语教学研究方法的调查[a]北京.外国语.2000年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篇4

关键词:21世纪前十年《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研究成果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研究者们对《大学语文》从定位、教学方法、教材编写、考试评价等多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关注最多的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本文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的十年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反思其中的得失。

一、多种视角关注下的教学方法

近十年来,研究者们总结分析了众多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有的是在深入研究新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教学方法,有的探讨了和信息化时代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法,有的则在调查研究的前提下总结出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有的是大学语文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摸索出实用可行的教学方法。这其中还包括一些研究者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回归与认可。

(一)新理论角度下的新方法

十年来,一些研究者致力于对新的教育理论的引入和理解,并自觉运用于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使大学语文教学呈现出一种新的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创新思维。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一文中,研究者主张大学语文应体现出创新思维,既表现老师的教法中运用新的理念,又包括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逆向思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代表性的文章还有《大学语文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大学语文创新教育探微》。

2.体验派理念的提出。有些研究者敏锐地捕捉到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与体验”的教学新理念,并提出了体验式教学。如陈建华、陶贞安在《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理念》一文中指出:体验式阅读教学就是以学生的主体体验为主,以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教师的引导为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关于人生、世界的各种意义,建构完满的个体精神世界;体验式阅读教学本质上是对生命的一种关怀;体验式阅读教学应该确立的重要理念是生命化、人本化、民主化、整体化、熏陶化。此类文章还有《新课程理念下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让体验走进大学语文课程》等。

3.大语文理念。于卉芹、曹雪立在《大学语文课程设计中的“大语文”理念》中指出:大学语文不应再是“方法论”,而应是“世界观”;语文课上应该让学生通过名著的阅读,充分了解历史、哲学、自然和社会,使学生获得关于历史、哲学、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知识、信息和经验。文学通过对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和典型化,为我们描绘出人类社会各个时期的生活图画,使我们不但了解现在,了解过去,还能展望未来。此类文章还有《大语文教育观与开放式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等。

其他还有博雅教育理念,此类研究者主张大学语文应该是一种博雅教育,如在《基于博雅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一文中,作者提出了博雅教育的具体方法:将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同时完善教材建设;拓展和延伸教学领域,对网络博客的运用。合作学习理论,如在《合作学习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杨建成提出合作学习的理论体系、基本模式和教师角色。

(二)新时代带来的新方法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网络化时代。网络的大众化,多媒体的普及化,势必对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学带来极大的影响。很多研究者探讨了信息化、网络化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有些研究者深入分析了运用新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中出现的问题。如:杨春艳在《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利弊思考》一文中分析了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好处是创设教学情境,增加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容量;弊端是喧宾夺主,剥夺想象力,难以因材施教。栗亮在《〈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最优化设计探讨》一文中提出多媒体使用的适度、适时、适体原则。有的研究者指出了网络文化对大学语文课堂的冲击,并给出了自己的解决策略,如《对网络语境下语文审美特性的缺失及对策的研究》、《浅析网络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策略》两篇文章。

刘雪梅在《大众文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大学语文教育探索与实践》中设计了大学语文课互动式教学方法。多媒体、网络的普及,使老师和学生能够真正地互动,因而催生了互动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包括情景导入、自主探索、协作学习、评测反馈、总结提升等五个步骤。

(三)基于调查研究基础上的新方法

大学语文的研究者大部分是一线工作的老师,因此很多研究者的教学方法是在自己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或经过调查研究后总结出来的。如研究性教学法,在《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一文中,白葵阳总结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重问题、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合作。再如《滇西地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作者通过调查学生,总结出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是以专题讲座形式授课,课堂上希望注重探讨,加强互动,激发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伍桂榕在《试论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类型》一文中对不同研究性学习类型进行研究,包括:(1)专题式小组合作形式的研究性学习;(2)社会调查式研究性学习;(3)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4)角色扮演类型的研究性学习。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篇5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高段学生要具有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并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我班的学生家处城郊大多数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很多家长没办法辅导孩子的学习,而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班学生能自觉主动进行预习的学生有20%(这部分学生上课认真、勤于思考学习成绩较好),有40%的只是在有时间的状况下简单的预习,而有40%的学生在家里根本不进行预习(这部分学生学习起来接受速度较慢,学习没有针对性导致学习成绩较差)这就更加需要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了。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学习课文,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这样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起来也就更有实效性。特别是我班的学生学习习惯差,掌握良好的预习方法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自学发展奠定基础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乳山市府前中学孙永华进行了《阅读教学中预习习惯培养的研究》的课题研究。长山中小学的二年级语文教师进行了《二年级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蓝田小学苏彩燕发表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陕西横山县党岔镇马坊小学张军进行了《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课题研究。泰州市口岸中心小学李娟发表了《浅谈小学生课前预习的培养》等等,还有很多中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等教师都撰写并发表了有关怎样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的相关论文和课题的研究,大家都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非常重要。

三、拟定的解决路径和措施

首先课题研究初期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其次给学生创设预习的时空每天都将预习作为作业布置并定时检查,同时在研究过程中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和预习习惯的培养,并不断的完善预习的方法,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合作可以在小组内预习或者几个同学一起预习。最后巧妙用评价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提高预习效果。在研究过程中认真开展实验研究,定期召开课题组教研会,遇到问题多看书、多查阅资料、多请教、多商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总之努力达到观念引领--有理预习,过程陶冶--有序预习,结果呈现--有效预习的目的。

四、预期研究成效

1、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2、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3、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4、有针对性的学会一些预习的方法。5、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五、实施研究的途径及过程

研究途径:

实验采用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问卷调查法和比较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学校课题组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实际制定本课题研究方案,将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工作之中。

2、个案研究法:主要针对个别学生跟踪调查、了解、指导。

3、问卷调查法和比较法:问卷调查法、比较法用于了解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统计,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4、个案分析法:对个别学生进行重点调查了解研究。

5、经验总结法:摸索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6、文献研究法:参考各种文献资料找到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有效方法。

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9年12月至2010年4月)做好实验的各项工作,选题论证、展开调查、撰写报告充分了解影响学生预习习惯养成的因素,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实施阶段:(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

1、城郊小学高段学生语文预习方法指导研究;

2、城郊小学高段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三)总结阶段:(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收集和整理相关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根据学生、老师在研究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撰写有设计、有实施、有案例的关于《城郊小学高学生段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的结题报告及成果鉴定书等。

六、阅读的相关书籍

《人民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魏书生谈语文教学》河海大学出版社、《新基础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新课程标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四川大学出版社、《高效课堂22条》山东文学出版社、《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等。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篇6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者信念;学习成绩;专业四级

1引言

现今,英语学习作为二语习得成为普遍趋势。在大学里,英语不仅是一个大方向专业,而且各专业学生都要学学必修英语课程。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比较刻苦,也有强烈的信念和信心去学好英语,但是成绩却差强人意,预期和结果截然不同。因此,一系列问题产生,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信念和成绩究竟是什么关系,其学习信念对于英语学习成绩有何种影响,又有什么其他相关的影响因素。

2.学习信念

2.1什么是学习信念

学习信念中的信念一词在英语中对应的单词是belief,源于古希腊,最初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中发现,随后各界语言学家,心理学家也开始研究信念这一概念。

学习信念不像二语习得中其他的概念,它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被大众广泛接受的定义。二语习得的学者也很难给予界定,甚至称之为“混乱的构建”(messyconstruct)。学习信念是指学习者在教学环境中对学习活动的主观认知,对主观学习有不同的因素和不同维度的影响。教师的角色、学习环境等构成并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者的学习标准和价值观,甚至会引导学习者的行为。这似乎抽象的,但事实上,它的影响是具体的。

3.研究过程及方法

3.1学习信念的量化―问卷调查

学习信念的量化研究是分析英语专业学有关学习的各种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同时也有助于建立一个全面的系统结构来分析学生的学习信念。

此研究中,我们采用霍沃茨的英语学习者信念调查(BeliefaboutLanguageLearninginventory,缩写BaLLi)作为调查工具,这是一个成熟的SLa研究著名的问卷调查,在评估学习者的英语成绩上的样本测试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改编形成新的调查问卷表,被认为是可靠的参考数据。研究对象是英语专业100名学生,给学生试卷,让他们回答这样的问题:“你认为最终自己总会有一天能学好英语”学生阅读后进行选择(a)强烈同意,(b)同意,(c)既不同意也不同意,(d)不同意,(e)强烈反对。具体问卷内容可参考附录a。

3.2学习成绩的量化参考数据―专四成绩和半结构化访谈

统计100名学生的专四成绩,旨在通过问卷调查和英语成绩对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信念进行对比分析。专四成绩具备准确性和权威性,是可靠的成绩参考数据。

由于问卷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局限的,所以除了专四成绩,此次研究还采用半结构化访谈作为调查工具。为了使此项研究更加严谨准确,作者对12名在英语水平的不同层次的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采访的形式是口试,有一些问题是拟定好的,但有一些是非预测性的问题。这2种收集材料的方法,使半结构化访谈其成为一种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在面试过程中预先设计了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面试官可以作一些补充和修改。这样,采访就可以获得丰富的内容,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面试题可以参考附录B。

最后运用比较法对问卷调查和英语成绩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对比12名学生的专四成绩表和问卷调查结果表,找出学习观念与英语成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统计分析数据结果

4.1学习信念和学习成绩的关系

此研究收集了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四级成绩作为论文研究的学习成绩。学生1-12按成绩由高到低依次排序,是一个下降曲线。表3,表明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信念和成绩的关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表3,这12个学生学习观念与他们的英语成绩总体呈正相关,专四成绩越高,学习信念也就越大。但意料之外的是,在图中的学生4-5,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不同,学生4的专业四级成绩得到相对高的分数,但它显示的曲线有骤降的趋势,BaLL值低于两边的同学,也就是说成绩较高然而学习信念相对较低。为了使结果明确产出,采用第二种研究方法即半结构式访谈法。在采访中发现,学生4是一个非常谦虚和谨慎的学生,总是保守的估计自己的学习成绩。这表明信念和人的性格也有关。另一个意料之外的研究对象是学生11,他在tem4考试中分数低,但他有一个相对高的信念。

4.2造成学习信念不同的差异分析

4.2.1性格因素

根据表3,研究将继续根据学生4和学生11出现的特殊波动进行分析。

参考调查问卷的问题,一般而言,几乎所有的英语专业学生都对这项研究显示出了较为积极的态度,无论英语成绩是好是坏。因为在问卷调查的结果中,第4题问到:“我相信我最终可以学会如何更好的说英语”,超过70%名学生选择“a”和“b”,经过计算数值,表明大部分学生还是有信心学好英语的。然而,在上述的调查结果中还表明,学生4,具有较高的英语专业四级成绩却对应对较低的信念调查分数。后来在采访中了解到学生4是一位十分低调谦虚,脚踏实地的学生,做事说话很保守,回答问题有逻辑性,有条不紊,对成绩的估摸非常保守,总体来讲她对学习的态度是谨慎的。

继而对学生11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从与其的交谈中发现学生11是一个非常积极乐观的学生,说话方式也是非常幽默有趣,谈及关于其对英语的学习成绩问题,他丝毫不避讳自己成绩较低却信念较高的问题,并认为只要努力学,总会有一天会有质的突破,并表示自己和之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量的提升,并表示会再接再厉。因此,在这项研究中,表明学生性格可能会对学习信念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的不同性格会产生不同的成就动机和学习态度,造成偏离普遍趋势的走向。

4.2.2语言天赋对学习信念及成绩的影响

在统计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束后,研究发现语言天赋也会对学习信念乃至学习成绩造成一定影响。统计调查问卷第1题的结果,“一部分人天生具备学习语言的天赋”,68名参与者(68%)之平均得分超过3分,这意味着他们认为语言天赋在语言学习中十分重要,20个参与者(20%)选择中立选项,和12的参与者(12%)平均分数不到3分,即不同意英语天赋在学习语言中起作用。综上所述,可见大部分学生可以明显体会到语言天赋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在半结构访谈中又研究发现,语言天赋作用突出表现在口语方面。因为有些学生具有很好的模仿天赋和语感,有的学生却怎么练习也说不出一口流利的英语,尽管他们都很刻苦。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语言天赋的学生加上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可以成为一流的学生。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1,也就是专四成绩的最高分者,该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一个很强的信念,在访谈中了解的她认为学英语是容易的,只要你够努力。但是对于成绩差的同学,答案相反,他们认为自己够努力,却没有得到好的成绩,而学生1谈论到语言天赋是否对于英语学习起作用的问题,她的回答是肯定的。这说明语言天赋不仅会影响学习成绩,也会对学习信念造成一定影响。

4.2.3其他因素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成绩不佳的同学把学习英语当做一件很难的事情,即便如此,他们中的一些人仍然对英语学习抱有积极的态度。这就引发了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探讨。我们可以把学习者的动机可以分为两类:工具性动机,诸如“如果我学好英语,我会有更好的一份好工作”,和融合性动机,诸如“我想学好英语,因为它给我更多的机会去认识西方人和西方文化。”参考问卷第24题和28题,多于一半的学生选择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而不是了解西方文化而学习英语,但是在12名样本中,专四成绩前五名中有三名是发自内心喜欢英语并希望了解西方文化而学习英语的。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被工具型动机驱使,而少数学生,尤其是成绩和口语比较好的学生是受融合性动机驱使。融合性动机也可以表现为兴趣因素,也就是越对英语感兴趣的同学学习成绩会越好。

在半结构式访谈中还发现了教师角色对学习信念也有很大影响。在大学里,老师的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但是在英语专业里,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相对直接。因为许多学生会因为对老师的喜好,减少或者增加一些其他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在英语专业学生中,他们对英语专业课老师的评判是比较一致的。学生普遍喜欢的老师会对他们产生非常大的学习影响效果,事实上,那些学生都喜欢的老师大多是非常有责任感和幽默感的老师。

5.结论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信念对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且影响因素多元化。研究统计结果显示,在主要方面其英语成绩均与学习信念呈正相关;越有语言天赋的学生,英语成绩越好;学生性格可能会对学习信念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学生的不同性格会产生不同的成就动机和学习态度;被融合性动机驱使的学生成绩会更加出色;其他发现还包括在访谈中研究发现的教师对学生学习信念和成绩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本研究将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参考,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信念,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但是研究对象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挑选了某所高校的学生,不能代表全国范围内的英语专业学生,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eKHorwitz.Culturalandsituationalinfluencesonforeignlanguagelearners'beliefsaboutlanguagelearning:areviewofBaLListudies[J].System,1999,27(4):557C576.

[2]eKHorwitz.thebeliefsaboutlanguagelearningofbeginninguniversityforeignlanguagestudents[J].modernLanguageJournal.2(3):283C294.1988.

[3]卢丽君.博士学位论文,我国大学生学习信念的实证研究[J].中国期刊网,2013.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篇7

执笔:曾海霞

【内容提要】

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的教学状况。特进行“感悟—积累—运用”三层次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品读悟词等感悟四法,完形填空、关键语词串联等积累六法,情境造句和移用活用造段运用五法,此外还构建我校“三层次”基本语文教学模式。通过研究,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养成课内外自觉积累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水平,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长足的进步。【关键词】

感悟积累运用教学三层次读写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后,语文教师开始深入思考自己的教学观念与行为,逐步认识到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目标,离不开学生亲身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感悟语言材料中的人文内涵,积累、内化语言,从而获得提高。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能力的发展,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研究方向。

但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堂存在两种倾向:1、把语文课上成语言分析文字训练课。2、架空语言材料,一味“创新”。无论哪种倾向,学生多难于真正感受语言的美。究其原因,可思考几方面因素:教师是否准确把握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否认识到学生必须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以及实施“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等。

从语文教育的特点看,语文课程人文内涵丰富和实践性强,并对识字写字、思维发展等多方面形成影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的认识是一个“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转向“感悟、积累、运用”——这个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途径。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情移心动的前提下,易于他们自觉进行知识、情感积累、语言内化。有积累作为基础,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才可能得到更快的提高。由此也看出,“感悟、积累、运用”具有学习的层递性,构成了语文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

课改关注教学中的三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中的“感悟、积累、运用”不仅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同时也在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这一点上与三个纬度是相同的。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点滴积累,决定着能力的逐步形成:知识塔基的宽度和厚度,决定着能力金字塔的高度和强度。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华晔”(韩愈《答李翊书》)说的是同一道理。学生在对文本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文本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又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对精点书面语言的感受和积累,在大量感受和积累的基础上才“开讲”。开讲,即对语言材料作些点评,旨在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运用之妙。在讲的过程中,还重视学生的自悟,引导他们借助吟咏,从而“披文入情,缘情语文”。现代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的背诵量达到了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教学的一条途径,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我校语文教研组因而提出了《关于“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研究》这样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1.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如何通过科研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教师的素质。

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构建乐学机制,使学生从苦学变为乐学语文。

③.从大量的阅读入手,探索促进学生感悟、积累的方法并规范学生语言积累,为内化和迁移语言打下基础。

④.探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增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多种途径。

⑤.探索“感悟、积累、运用”的交合点及交合方式,构建有理论支撑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2.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①.“感悟”、“积累”和“运用”的内容:

感悟,即感受领悟。“恍然大悟”、“涵咏品味,妙由心悟”是对感悟的形象描述。在教学中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积累,指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两方面。

运用,指学生能把积累的语言在生活、学习中灵活的运用

②.“感悟”、“积累”和“运用”的相互关系:

感悟语言是基础,是前提;积累语言是准备,是保证;而运用语言才是终极目的。我们只有把语言的感悟、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运用有机地融和于阅读教学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教育教学公理、《纲要》《课标》的有关论述以及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江苏李尊栋和李郭忠两位老师研究的“四读、四培养”等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

4.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对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要凸显语文本色,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语言和知识的“积累”——厚实学生的底蕴;强化感悟积累后的“运用”——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

1.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原为我校8个教学班,即本课题组8位执研教师所在的教学班。中途三位教师调离我校,又有一位教师参入研究,一年后,这位教师也调离我校。2006年课题组横向发展,把研究成果向全校语文教师推广,课题研究普及全校。

2.研究方法的运用

本课题定位在对“感悟、积累、运用”语文教学三层次的研究,所以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文献查阅为基础,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通过研究过程中的个案分析、实验数据统计、经验总结等手段进行研究。

3.变量及其操作定义的具体界定:

(1).自变量

①.在实验教师中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具体方式:每月收集一定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名言警句,并熟记在心;每月开展课题小组的学习活动;上科研研讨课;参加实验设计等。

②.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精心设计并开展各种的教学活动。具体方式:

鼓励学生进行摘抄、写读后感、做手抄报等,上用于交流展示的语文实践活动课,进行各种主题的语文竞赛等。

(2).因变量

①.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及教学能力的提高。

②.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品词、品句、品读的能力;语言、生活积累;说写结合)

③.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过程

1.参加本课题实验的人员:庾群若(副校长)、曾海霞(副教导主任、语文教研大组长)、彭素香(副教导主任)、江冰(语文教研组长)、黄彩琼(语文教师)。

2.实验程序

①.研究实施前期阶段(2003年9月——2004年8月)

召开课题开题,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班、观摩学习活动,转变执研教师教学观念;研究具体的研究目标,制定详细务实的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原始资料;进行第一阶段相关内容的研究。

②.研究实施的中期阶段(2004年9月——2006年12月)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结合教师自身课堂教学活动,结合学科教研活动,结合学校举办的课堂教学研讨、展示、竞赛等活动,积累研究事例和资料,根据研究的进展,进行阶段性总结。

a.立足以人为本,构建课题管理机制。

课题组以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按照“教导处——课题组——教师”的运行体系,层层分工,责任到人,制定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

b.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和知识。

在调查中发现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内容认识不足,为此,我们印发资料,采用组织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提升对“感悟、积累、运用”的理论认识,开拓视野,放飞思想,丰富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使课题研究深入、有机地展开。帮助教师提升科研理论水平,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性的支持。

科研结题报告·德育结题报告·课题结题报告·怎样写结题报告

c.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

近两年来我们结合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能从平时课堂教育中反思,习以为常的工作状态,在课堂中带着研究的眼光,带着全新的理念走进新课程,实现由职业向专业的转变。

③.研究的总结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8月)

整理各种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迎接结题工作。

在课题研究中,多次组织教师到拉堡实验小学参观学习,吸取经验指导课题组开展研究;积极参加每一次总课题组举办的活动,活动结束之后写学习体会,或者开展“沙龙”研讨等等。

三、研究的成果

(一)、教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课题实验使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在学校举办的各类赛教课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彭素香老师获柳北区青年教师赛教课二等奖,董燕老师获柳州市的赛教课二等奖。同时,实验教师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也不断丰富,撰写的十几篇论文、案例、教案分获国、省、市级一、二、三等奖。

(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能力得到长足的提高

四年来,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阅读方法得当,阅读面及阅读量有了极大的提高。前测中,有50%的学生阅读兴趣不大,阅读是父母逼着读,为了完成作业而读;60%的学生只阅读卡通故事、动画故事、武侠小说、战斗故事等,而且只看情节,不重文采;70%的学生一、二个星期只看一本书,也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90%的学生没有阅读方法。而后测中,100%的学生都喜欢主动阅读,阅读面广泛,几乎涵盖所有体裁的文学作品,阅读量达到每周三本以上课外书籍;而且学生都能有意识地感悟生活、感悟文学作品、感悟名家名篇的表达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通过“说真话、***事、抒真情”系列训练,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验班学生的习作质量高,每学期作文比赛都能获前三名,远远超出对比班的习作水平。2005年参加全国创新杯作文赛有四十多人获奖。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篇8

关键词:高中生英语词汇水平现状调查

1.引言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其功能而言,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就其重要性而言,词汇是人类交际的基石。词汇的重要性,正如wilkins(1972)所说:“没有语法,很多东西无法表达,要是没有词汇,什么东西也无法表达。”对于一个外语学习者来说,掌握所学语言的词汇,是提高外语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了解学生的外语词汇水平,探析二语词汇习得的过程,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的编写、教学组织和考试要求的确立均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

国外研究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注词汇的习得,出版了不少专著和论文(如taylor,1990;Coady&Huckin,1997;nation,2001;thornbury,2002)。我国外语界关于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桂诗春,1982;马广惠,2001,2006;刘绍龙,2002;张淑静,2005;张萍,2006;徐密娥、李炯英,2007;曾建湘,2008;杨慧中,2010等)。研究从二语词汇量的调查开始,逐步向二语词汇习得的各个方面展开,如词汇习得的深度和心理词汇研究等。

虽然我国在二语词汇领域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但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针对在校的大学生,很少涉及中小学生英语词汇习得的研究。此外,研究者们大多采用传统的多项选择题来测试被试者。这种测试在很大程度上与语言交际现实不符。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拟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研究的方式,对他们的英语词汇水平进行多层面分析,旨在了解目前我国高中学生的词汇水平,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提高词汇水平。

本研究的具体问题有:(1)高一至高三学生的词汇量和词义量是多少?(2)从高一到高三年级学生的词汇量和词义量的增长情况如何?各年级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3)高中男女生在词汇量和词义量上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2.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是来自江苏省东台中学的300名高中生。该中学是盐城地区的一所四星级重点高中。高一、高二、高三各100名学生参加此次调查,其中男生189人,女生111人。每个年级的100人均来自两个不同的班级,但这两个班级由同一名英语老师执教。

研究工具为英语词汇水平测试卷。该测试卷由马广惠教授设计,包括四个类别:a.我不记得以前见过这个词;B.我以前见过这个词,但不知它的词义;C.我以前见过这个词,它的意思是?摇?摇?摇?摇;D.我知道这个词的多个词义,如1)?摇?摇2)?摇?摇3)?摇?摇4)?摇?摇(具体的英语词汇水平测试卷详见附录)测试卷由70个单词组成,其中1―31是中学课程标准词汇,32―70是大学课程标准词汇。这70个单词是从总体为9023个单词的词库中随机抽取的。

数据收集于2011年1月完成。测试随堂进行,时间为25分钟。测试卷批改完后,统计出被试者a、B、C、D的个数,并将结果输入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3.统计结果与分析

表1是对300名高中生英语词汇习得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结果显示:高一学生认识的词汇为2748.148个,占总数的30.5%,其中知道一个词义的为2206.768个,知道多个词义的为541.380个。高二学生认识的词汇为3411.983个,占总数的37.8%,其中知道一个词义的为2975.012个,知道多个词义的为436.971个。高三学生认识的词汇为3700.719个,占总数的41.0%,其中知道一个词义的为2864.158个,知道多个词义的为836.561个。

本研究的结果与赵尊霞(2006)的研究成果有很大差别。赵的研究数据显示:高一学生的词汇量为1894个,高二学生2290个,高三学生2494个。与她的数据相比,本研究的数据明显高很多(高一2748.148个,高二3411.983个,高三3700.719个)。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调查工具不同。赵的词汇量调查表中的70个词是从3380个中学词汇中抽取出来的,即使学生全部习得了,词汇量也只有3380,而本研究是从总数为9023的词库中抽取了70个词,既包括中学词汇,又包括大学词汇。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们不仅掌握了大部分高中词汇,还习得了部分大学词汇。正因为本研究用于抽样的词汇样本比赵的大得多,所以本研究中的高中生词汇量大也就不足为奇了。除此之外,本研究所调查的学校是一所重点中学,每年都有十几名学生考上国内一流大学,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比较高,所以词汇量也相对比较大。

表2的方差检验表明,高中各年级在词汇量和词义量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词汇总量F=39.184,p=0.000,词义量F=15.365,p=0.000)。表3的多重比较显示,高一和高二学生在词义量上没有显著差异,其他各项指标均达到显著水平。为什么高二学生的词义量比高一要少?原因可能是学生在高二时过于注重词汇总量的增长,而相对忽视了对一词多义的积累。当然也可能是抽样误差引起的。表3的数据还显示了不同年级的词汇增长率是不同的。从高一到高二,学生的词汇总量增长了663.835个,从高二到高三,学生的词汇总量只增长了288.736个,明显少了很多。这一发现与马广惠(2006)的研究成果非常相似。其原因可能是学生进入高三后,面对高考的压力,把很多时间用于学习其他科目,如数理化等比较难学的科目,从而学习英语的时间有所减少,词汇量增长不多。

表4表明,高中女生无论在词汇总量还是词义量上均显著大于男生(词汇总量t=-3.850,p=0.000,词义量t=-2.530,p=0.012)。这一结果与马广惠(2006)的统计结果一致。马广惠(2006)的统计结果显示:中学男女生在高频词汇的习得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女生的高频词汇习得量显著高于男生。虽然本实验再一次证实了女性在二语学习方面优于男性的理论,但这只是定量研究,尚不能从本质上揭示男女在语言学习上的差异,这也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2003年出台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高中毕业时词汇达到8级水平(即3300个词),鼓励学生达到9级水平(即4500个词)。本研究所涉及学校的大部分高三学生已经达到了8级水平。这与该学校教师与学生对词汇学习的重视是分不开的。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该校经常组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词汇,如每隔一段时间通过词汇测验帮助学生巩固已学词汇,鼓励学生阅读英语报纸以扩大词汇量,更开设了“走遍美国”等英语听说课程。这些活动无疑都促进了学生的词汇学习。

笔者通过批改问卷和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发现此高中在英语词汇的教授与学习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的问题是:(1)很多学生在访谈中表示,单词的复现率不够,很多词汇甚至高频词汇在教材中出现次数很少,他们无法通过后续的学习巩固已学词汇。所以学生对相当一部分词只是见过,但不知道词义。(2)在批改问卷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容易混淆一些形近或音近的单词。如prime和crime,worm和warm等。(3)很多学生表示,他们不知道该重点记忆哪些单词,以及如何才能有效地记住它们。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4.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从高一到高三,学生的词汇量和词义量不断增长,不仅各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男女生在词汇习得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此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笔者针对前文谈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1)教育部门在编写教材时要注意词汇的复现,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也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词汇。(2)教师在授课一段时间后应提醒和引导学生就形近和音近的单词进行归纳总结,以确保学生在记忆的时候不发生混淆。(3)教师应该在词汇学习的计划、策略、记忆规律等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如为学生讲述一些常用的记忆单词的方法(如运用构词法知识记忆单词),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和记忆的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当然,本研究也有不足之处,如研究对象数量太少且只限于重点高中,而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学生的词汇水平有着不同的特点。此外,词汇测试的设计也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如在句子中给出单词,测试效果可能会好些。未来的词汇水平研究可以在这些方面作进一步的改进,以期能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探讨。

参考文献:

[1]Coady,J.&Huckin,t.SecondLanguageVocabularyacquisition[C].Cambridge:CUp,1997.

[2]nation,p.LearningVocabularyinanotherLanguage[m].Cambridge:CUp,2001.

[3]taylor,L.teachingandLearningVocabulary[m].newYork:prenticeHall,1990.

[4]thornbury,S.HowtoteachVocabulary[m].Longman,2002.

[5]wilkins,D.a.LinguisticsinLanguageteaching[m].London:edwardarnold,1972.

[6]桂诗春.中国学生英语词汇量调查[a].应用语言学与中国英语教学[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7]刘绍龙.英语词汇知识的维间发展与习得特征[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

[8]马广惠.理工科大学生英语词汇水平研究[J].外语教学,2001,(2).

[9]马广惠.中学生英语高频词汇水平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

[10]徐密娥,李炯英.国内英语词汇教学研究:回顾和前瞻[J].外语界,2007,(3).

[11]杨慧中.关于强化高考英语词汇识记的行动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0,(9).

[12]曾建湘.英语词汇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实证研究[J].外语学刊,2008,(5).

[13]张萍.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十年回溯与展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6).

[14]张淑静.从联想测试看二语心理词汇之间的联系[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篇9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语文教学教学策略

1.引言

1998年研究性学习在我国首次被提出,并在2002年实现了在基础教学方面的全面推广,日益成为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焦点和热点。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基础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坚持“以学生为主”,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着重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等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知识的应用和审美能力。高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出发,坚持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生活经验并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时代的需要,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2.我国高中语文的教学现状

2.1高中语文的教学理念有所转变

在传统教学理念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影响下,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处在以教师单向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境地,语文课堂教学枯燥、僵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缺少活力和创造力。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处于学习的边缘位置,被动地接受知识,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近十年的教育改革,我国大部分教师都已经参加先进教学理念的教育和学习,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坚持以“理论联系实践”和“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1]。

2.2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有所创新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界就在引进国外教学理论和总结语文学科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新课改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片面重视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的局面,开创了促进学生读、写、说等能力全面发展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自主、平等、合作的研究性学习中,使语文学科的“教”与“学”达到了本质上的统一,在遵循语文教学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首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长期的接受性学习也给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带来了负面影响。其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学组织结构的优化,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再次,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知、情、意、理等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对以后的终身性学习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意义重大。最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在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中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的人文素养,有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2]。

3.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结合语文学科的学科特色和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十分可行的。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色出发,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和人文性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优越性。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高中生的认知结构和逻辑思维能力日益成熟,能够对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辩证分析,为深入的探究学习提供智力支持。

4.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4.1树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

民主、生活、合作、对话、活动等教学策略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只有在充分掌握和理解上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才能够开展高效的研究性学习。民主、合作、对话等策略强调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自由、民主,师生、生生之间针对高中语文知识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生活、活动策略强调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和生活化,语文作为语言学科依赖于一定的语言环境和生活经验,高中语文的研究性学习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在日程生活中发现语文的魅力,并在生活实践中提升语文的应用能力[3]。

4.2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打破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自主探究学习,树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体会到参与语文学科研究的乐趣,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此外,在研究性学习中,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语文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合作和团队能力。总的来说,研究性学习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综合素质。

4.3构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目前,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普遍采用“五步走”的教学模式:第一,教师引导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学习,初步感悟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营造良好的语文研究氛围;第二,组织学生对语文研究性内容进行研读,在交流中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并挖掘出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含义;第三,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拓展,在课后布置研究性作业,通过课外的延伸训练巩固语文课堂教学;第四,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分组,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展开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加强各小组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第五,对各小组的研究成果给予合理、客观的评价,在总结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同时增加了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信心[4]。

4.4完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完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有利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事半功倍。首先,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价值,注重教材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例如在讲授鲁迅《故乡》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到底是谁偷了碗?”,根据教材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例如在讲授《守财奴》一课时,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设置疑问,增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意识,

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研究性学习教会学生如何科学地进行语文学科知识的研究,除了教给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外,还要注重语文知识探究方法的传授。

4.5创新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要实现双重功能,既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客观、合理的评价,又要激励学生更多地参与研究性学习。在综合考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研究过程的方法策略、研究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表现后给学生予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开展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的综合评价活动,实现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此外,还要注重研究性学习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5]。

5.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弊端和误区。部分教师因为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知识认识不足,认为研究性学习不利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忽视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的创新,既浪费教学时间又挫伤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面对这些发展中的难题,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加强研究性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实现语文教学真实意义上的改革。

参考文献

[1]何跃.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特性及运用[J].中学语文:下旬,2011,(8):11-12.

[2]郑炳欣.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神州(下旬刊),2012,(2):148-149.

[3]焦咏梅.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神州(下旬刊),2012,(3):80.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篇10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教学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6)02-0041-05

一、引言

2015年,教育部印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教学研究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以文献综述的方式对近十年中职英语教学研究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和梳理,为今后中职英语教学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范围是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10年间发表的文章,采用了篇名检索、主题检索和摘要检索以及手工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并剔除了重复的文章,收集到与中职英语教育教学相关的核心期刊文章共127篇。在本研究中,“中职”包括中等专业学校(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

二、研究主题分析

(一)专业建设

主要指中职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两类研究:一是中职英语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分析了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名称、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等方面存在衔接问题[1][2],建议加强中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学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改进专业设置与招生、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的衔接;二是中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探索了构建适应地方经济、产业发展需求,符合工作岗位对人才职业能力要求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3][4][5],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开展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等。以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的研究为主,如宁波、广东,但缺乏中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研究。

(二)课程与教材建设

包括研究《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下简称《大纲》)中规定的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的课程与教材开发建设的论文,以及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商务英语、国际商务、旅游英语专业的课程教材建设研究论文[6][7][8][9]。这些研究展现了职业教育英语课程建设以学生为本,基于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认知发展规律,以岗位群能力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标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将来工作,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但总体而言,近10年来缺乏对中职英语课程评价的相关研究。

(三)教学模式改革

1.整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研究

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方法、学生个体差异、情感兴趣、学习方式、信息化手段应用等。

教学理念和方法研究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理论的应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前五年与后五年的研究主题并无显著的差别,表明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发展并没有在中职英语教学上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其中生本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应用研究居多,主张针对中职学校英语教学的困难,根据中职学生的不同智能类型和需要,转变学习观和教学观,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的研究在这10年中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为主,从语言习得的角度开展研究,与普通中学的英语教学研究相类似。在后期出现了以“项目教学”为代表的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特有模式[10],但数量少。教学方法研究以情境教学、游戏教学和课型研究为主,通过创设英语学习的生活情境、工作情境和任务驱动等方法,使英语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和今后的工作需求。

学生个体差异研究集中在前五年,以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为主。从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教学方法分层、评价分层以及分层教学取得的成效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梳理。对于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主要局限在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的水平差异,研究中职学生这一群体学习者特有的智力类型差异、多元智能、认知风格。

情感和兴趣是影响中职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因,近10年引起了较多的关注。如何激发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树立自信心是提高中职英语教学有效性的突破口之一。主要的研究角度是如何消除英语学习的焦虑、激发兴趣的策略方法,包括创设情境、表扬激励、和谐师生关系、采用游戏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等等。其中对于中职学生学习困难的表述多,从形式上解决英语学习问题的研究较多,缺乏充分利用中职学生特点和优点的正面因素,通过设计实用、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导学生热爱英语学习的研究。

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聚焦于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针对中职大班教学的实际情况和中职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进行了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形式等方面研究。大部分研究将合作学习简单理解为分组学习,局限于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分配不同难度的任务,而“合作”的必要性和意义鲜有体现。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主要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培养学习能力。有研究通过调查中职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包括制定目标、计划,通过评价引导促进等,而如何设计自主学习的任务以及利用信息化手段,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和条件,以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研究,目前还十分缺乏。

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英语教学的研究既有整体上分析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的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研究[11][12][13][14],也有具体到信息化手段用于提高某一种语言技能的研究[15]。这些研究显示,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利用信息化手段的主要作用是创设语言学习环境,激发兴趣,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等。虽然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革中职课堂教学的要求已经提出多年,并且随着科技突飞猛进,信息化手段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但在近10年的研究中,仅限于影视资源的应用、互联网搜索、教学课件(ppt)等形式。而利用目前大众化的、便利的交流手段和技术促进英语教学的研究还十分缺乏。

2.教学内容的方法与模式研究

该类研究首先提出了中职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和语言知识基础薄弱的主要共同原因是:有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当,缺乏自信心;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缺乏英语语言实践的环境。

在这一类研究当中,词汇语法教学的研究数量最多,显示出中职学生语言知识基础薄弱问题受到较多的关注。词汇教学关注词汇的音、义、用学习以及构词法和记忆策略[16][17],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学习词汇[18][19],增强词汇学习的趣味性[20]。语法教学主要研究如何在交际情境中讲解和练习语法知识,讲练结合,提高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21]。

研究口语技能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文章提出提高中职学生口语水平首先要营造宽松友善的课堂气氛,消除中职学生由于基础薄弱而造成的心理焦虑,同时夯实英语语音基础,树立自信心,激发兴趣,创造英语学习环境,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建议教师须加强口语策略的理论应用,改进教学方法,组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式的活动,结合其他技能相互促进培养。

关于阅读教学的研究,主要围绕阅读教学的阅读前、中、后三个环节的教学方法提出建议[22][23],指出要选择适合中职学生的题材、体裁、难度的阅读材料[24][25],主张在阅读前先做好语言准备,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阅读材料背景知识,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关于听力技能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研究提出了提高听力的若干对策或途径:一是从内容和手段[26][27]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选取多样性、层次性的听力材料,注重职场针对性和实用性,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创设语言环境;二是加强听力策略和技巧的训练,抓住听前、听时、听后三个环节;三是注意与读、写等其他技能的互相促进培养;四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五是构建多元评价方法。

关于写作教学的研究,有论文探讨关于利用微博来提高技校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利用微博移动化、微型化、生活化和协作化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项准试验研究未能验证微博对于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28]。

(四)考核与评价改革

主要是针对《大纲》中对于中职学生的终结性和形成性考核的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研究:一是开展了区域或学校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改革研究[29][30],对不同基础、不同专业学生进行表现性、真实性评价。二是开发适应中职学生需求的英语等级证书,依托行业企业、出版社开发商务英语等级考试[31],以明确中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并为企业录用员工提供参考。三是高考研究,考虑到了中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升学要求,根据本省、区域的高考政策,研究中职学生参加高考的备考策略[32][33]。总体而言,评价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10年以前,近年来缺乏对于中职英语教学评价的探索。而且研究中介绍“做法”为多,缺乏适应社会和中职学生需求的评价内容和方法的深入研究。

(五)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较有深度,且集中在近3年间。研究的角度主要是中职英语教师专业结构的特点、专业发展状况和教师培训现状。对于专业结构特别提出将eSp(专门用途英语)作为中职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性[34],以及企业实践促进英语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性。专业发展状况分别以四川省和广东省中职英语教师为样本的研究,指出了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以及知识技能有待提高,教学理念较为陈旧、教科研意识和能力薄弱、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等问题[35][36]。教师对培训的要求主要包括提高自身英语口语水平、课堂教学法和对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能力等。提出了促进中职英语教师发展的最重要方面是加强教师自我发展意识。

三、研究特点

(一)发文数量

图2所示的是各年份文章发表数量及趋势。总体而言,2005年至2014年,在国内核心期刊共刊登了关于中职英语教学研究的文章127篇,平均每年发表12.7篇。文献数量每年动态变化,2010年发表最多,共22篇,可能是由于2009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引起广大中职英语教师的关注和研究。从整体研究趋势看,2010年还是十年研究的一个分水岭,2005年至2010年中职英语研究一直处于攀升的趋势,在2011至2013年急剧下降。在2011年,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然而研究者却未能抓住中职英语教学研究的契机,出现了中职英语教学研究落后于我国职业教育整体研究水平的被动局面。直至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职英语教学研究才又呈上升趋势。

(二)研究主题

近10年受到最多关注的研究主题是整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类研究,共有67篇,占总量的53%。显然,近10年中职英语教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教育教学理念的应用研究,重视对影响语言学习的教学理论等外因和个体差异、情感兴趣等内因的研究。这与我国其他教育类型的英语教学研究以对语言技能教学研究为主有很大的差异。究其原因,是由于目前我国中职英语教学面临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的困难,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借鉴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符合中职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模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中职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

对于中职英语专业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远远不足,英语教师缺乏专业建设研究的意识,尚未形成职业教育的英语专业观和课程观。教学内容的方法与模式研究远远少于整体的教学方法与模式研究,显示出中职英语教学研究尚未深入到语言能力培养的微观层面,而较多地停留在中观的理念转变的层面。

(三)研究方法

10年间中职英语教学的实证研究与非实证研究所占的比例悬殊,以非实证研究为主,占八成左右。而在仅占两成的实证研究当中,90%左右发生在后五年,当中大多数是对于整体教学模式方法的研究。大部分实证研究用于检验某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的效果,主要用实验法和调查法,采用测试、问卷和访谈等研究工具,对教学方法或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检验。有个别研究调查了社会、行业、企业对中职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实际需求。研究对象的数量在30人到1200人不等,研究周期从一个单元的教学时间到两个学期不等。整体而言,中职英语教学研究的研究方法单一,以经验总结式的主观思辨为主,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及规范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得出的研究结果缺乏说服力。

四、问题与思考

一是研究者缺乏对我国语言教育和职业教育宏观政策的理解和把握。近10年研究中对于中职英语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对于中职英语学习困难的分析和所采取的对策和方法等,并无显著的职业教育特色。中职英语教学研究必须放置于我国各项宏观教育政策的大背景中考虑,因此,研究者须有一定的政策敏感度,以开阔的视野,将中职英语教学研究的工作与不同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动向紧密结合起来,使英语课程与教学真正发挥促进人才培养的作用。

二是对于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缺乏研究。现有研究鲜有对中职学生英语学习正面因素的研究。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生间的学习差异相对于普通教育学生而言更为显著,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较差,缺乏自信心,给英语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但另一方面,中职学生也有在英语学习方面的特点或优势,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学习内容,较容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是研究内容失衡。关于整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研究多,教学内容的方法与模式的研究少。说明学界受到职业教育研究发展大方向的影响,重视对于各种教学理念和理论,特别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理论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但是,将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中职英语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推动中职英语教学发展的效果并未体现出来。研究内容数量的差异,如课程与教材研究、评价研究的缺失,直接影响到中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四是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实证研究。定性和定量研究都不完善,定性研究占多数,且多为总结性的思辨文章,缺乏开展多方验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

从整体上看,近10年广大中职英语教师和研究者对于中职英语教学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达成了对中职英语教学困难的共同认识,并对突破瓶颈、提高教学水平进行了思考与实践。今后的研究,建议在中观层面加强职业教育理论与英语教学研究的紧密结合,充分认识和研究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形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结合的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特色。在微观层面,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研究水平,加强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工具、数据处理等技术的学习,丰富研究手段。

参考文献

[1]代唯良,钟永发.关于中、高职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J].职教论坛,2010(11):54-56.

[2]程宇.天津职业大学中高职“三・二”对接合作办学[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1.

[3]叶卫军.中职外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46-48.

[4]蔡勤.商务英语专业就业导向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导刊,2011(3):69-71.

[5]罗运金.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教育导刊,2013(1):64-65.

[6]蔡少芬.锤炼专业技能形成适岗能力提升就业优势――中职商务英语实训教学的实践[J].中外企业家,2011(12):116-117.

[7]董智馨.基于实践导向构建中职旅游英语教材[J].商场现代化,2010(21):189-190.

[8]吴曼华.以就业为导向开发中职烹饪英语校本课程――以广州市某职业学校为例[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4(4):120-124.

[9]赵子伟.中职酒店管理专业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与教改[J].职业时空.2011(7):109-110.

[10]薛辉.中职英语课程改革的本质生活化回归[J].教育与职业,2011(23):135-136.

[11]郑丽娟.网络环境下中职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J].职教论坛,2005(11):32-33.

[12]王际平.浅谈运用多媒体创新英语课堂教学――基于中职学校的视角[J].消费导刊,2009(16):184.

[13]李悦.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1):307-308.

[14]文怡.英文影视资源引入中职英语教学初探[J].教育导刊,2014(2):69-71.

[15]王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中职生英语口语能力[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4):40-41.

[16]陈祖斌.谈谈中职生学英语[J].成才与就业,2006(7):72-73.

[17]袁晓文.中职专业英语教学浅议[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6)105-107.

[18]曹华.中职英语词汇快乐教学法初探[J].职教论坛,2013(32):72-74.

[19]马利娟.中职英语核心词汇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3):18-21.

[20]蒋鸿雁,卢红梅,田毅.中职英语“快乐英链教学法”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3):68-69,72.

[21]郭军花.中职英语句型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应用能力[J].中外企业家,2014(6):166.

[22]杜鹦.中职英语综合教学法初探[J].职教论坛,2005(32):27-28.

[23]李晓琴.运用任务型研究性学习进行中职英语阅读课教学初探[J].教育导刊,2006(5):58-60.

[24]李萌.中专英语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浅见[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151-152.

[25]丁晓青.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中阅读教学方式的作用[J].职业时空,2014(5):78-80.

[26]王建斌.改进中职英语听力教学的对策[J].职业时空,2011(3):97-98.

[27]林少娟.提高中职学校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途径[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8):155-156.

[28]常承阳,杨芳.基于微博的技校英语写作教学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4):104-106,120.

[29]林海燕.构建开放的中职英语口语评价体系――杭州市中职英语口语评价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49-51.

[30]王笃勤,梁明晖,李仁平,等.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评价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5):24-28.

[31]刘玉丹.中职院校职业化标准考试的构建[J].中国市场,2010(36):164-165.

[32]乔丽华.高校报考资格的放宽对中职英语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5(17):62-63.

[33]李铭.如何提高中职学生英语升学考试成绩[J].职业技术教育,2007(2):64.

[34]李欣蔚.新形势下中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从“外研社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说起[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4(2):116-121.

[35]尹毅,刘顺佳,黄建华,等.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探析[J].中国培训,2014(5):40-42.

[36]张艳,许竹君.中职英语教师发展与培训现状调查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55-158.

abstractthisreviewprovidesageneralanalysisofenglishlanguageteachingresearchofsecondaryvocationaleducation,whichisbasedonthearticlespublishedincorejournalsonvocationaleducationandforeignlanguageteachinginpasttenyears.itisfoundthatmuchfocushasbeenlaidonenglishlanguageteachingresearchof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withrichcontentanddistincttheme.overall,theresearchesneglectedtheviewofenglishcurriculumandenglishteachingfromthedomainofvocationaleducationaswellasthelearningcharacteristicofthe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tudents.Fewresearchpaysattentiontothestudyintegratingvocationaleducationandteachingtheorywithenglishteachingofsecondaryvocationaleducation.problemslieinimbalancedresearchcontentandmethodology,andthelackofempirical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