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1:36

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篇1

关键词:mindmanager思维导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136-02

1优秀的思维导图软件――mindmana

ger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tony・Buzan)于20世纪60年明了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之间的关系用相互隶属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同时开启左右脑,能够以形象直观的图形展示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人们进行可视化的知识管理。

随着思维导图的普及,一系列思维导图制作软件应运而生。其中,尤以美国mindjet公司开发的mindmanager软件而备受欢迎。mindmanager软件的最早版本是由mindjet公司在1994年的,目前最新的版本mindmanager15.0.160是在2014年9月9日的。它能够支持英语、日语、德语、法语和汉语五种语言,并支持windows、mac、web、mobile(iphone/ipad/android)和on-premise等多个平台。因为有着直观、友好的用户界面和丰富的功能,这些优势使得mindmanager软件在众多软件中脱颖而出。mindmanager极大地简化了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使用户很方便地对他们的思维导图进行修改、保存、复制等操作,还能够更方便地与他人实现共享。随着当前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已经成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掌握mindmanager思维导图软件的使用技能,充分发挥该软件的优点,将其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去,必将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2mindmanager应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可行性分析

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三门必修课程相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具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那就是它的系统性、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05方案的改革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整合而成。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彼此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的。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结合在一起,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过程。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目的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只有让大学生深刻理解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各概念之间、各原理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让大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内容的理论架构,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理论特征,才能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说服力量。因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彻底性,就突出地体现在它的逻辑性之中。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尽管很多教师已经采用了powerpoint这个专门用于教学演示的幻灯片制作系统,但powerpoint软件自身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知识结构以及各范畴之间逻辑关系的演绎。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不足:一是缺乏交互性。powerpoint软件制作的幻灯片是按照线性的顺序播放的,尽管有插入超链法、动作设置法、动作按钮法三种创建超级链接的方法,但交互能力仍然太弱。二是不能凸显教学内容的知识架构。由于powerpoint采用分页显示的演绎方式,容易形成零散知识点的堆积,不利于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三是修改不便。powerpoint软件一般在一张或几张幻灯片上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讲解。如果修改幻灯片,则需要对幻灯片上的大段文字进行处理,修改不便。

与powerpoint软件相比,mindmanager软件具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一是交互性良好。mindmanager软件在绘制思维导图时,能从中心主题出发,向外发射依次递进形成各级子主题。利用mindmanager软件的演示功能非常利于呈现逻辑结构关系比较复杂的内容,能够使听讲者很快就抓住所要学习的问题的提纲。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学生何时有新的观点,教师就能及时增减思维导图的内容并及时调整各级主题之间的逻辑关联。这样的交互性弥补了powerpoint上下文联系不强,逻辑结构不突出的问题。二是与microsoftoffice无缝集成。mindmanager软件能够快速将数据导入或导出到microsoftword,powerpoint,excel,outlook,project等各种格式,适应各种需要。由于mindmanager软件能够直接导出powerpoint,所以我们可以通过mindmanager软件制作思维导图的方式来生成powerpoint。这样一举两得,既获得了思维导图,也获得了幻灯片。三是修改便利。mindmanager软件绘制思维导图时,已经提供了各种模板,教师可根据自己需求方向选择所需模板,同时还能进行个性化的模板设计。另外,由于mindmanager思维导图软件只使用关键字,所以,当教师需要修改教学内容时,只需修改关键字和联系就可以快速变更思维导图内容。

3mindmanager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mindmanager软件能够形象、直观地展现各级主题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优点使得它很好地向学生展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众多概念、命题、原理之间的内在逻辑。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善加利用,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大有裨益的。对于教师而言,mindmanager软件的应用可以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的始终。在备课阶段,教师可运用ie浏览器工具栏搜索所需要的优质备课资源,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品课等教学资源网站,将他们收集到mindmanager中,自动生成RSS,帮助教师进行备课资料的管理。[2]同时,由于mindmanager软件输出方式的多样性,在备课阶段只需运用它来进行教学准备,之后却能随时转换成microsoftword,powerpoint,excel,outlook,project等多种形式,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3]在课堂教学阶段,如果能够mindmanager软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课程内容进行提炼,形成关键概念组织成思维导图,以图表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将为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比如,在讲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部分,可借助于mindmanager软件制作形象的图表,来展现“使用价值、价值、价值量、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等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可以运用mindmanager软件制作形象的思维导图来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技能的运用等方面逐一进行教学反思,以分析和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优点及时巩固,缺点及时修正,以为下一次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学习过程中,mindmanager软件对于学生而言,同样也具有重大的帮助。首先,mindmanager软件帮助学生高效地记录和整理课程笔记,提高学习效率。[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内容较多且信息量过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根据教师逻辑推演思维处于高度运转状态,稍有疏忽就会跟不上教学节奏,因此很难腾出时间来记录详细的笔记。而mindmanager软件却能以知识要点的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这样就能极大地便利学生记录学习要点,提高学生记笔记的速度和质量,也为课后学生复习带来方便。其次,mindmanager软件还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比如,在进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的教学过程中,使用mindmanager软件将总的教学任务拆分为各子任务。可以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内容分解为“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改革、科学技术”等方面,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之后,将各部分内容作为子任务布置给各学习小组。各小组根据本小组的任务,开展小组讨论,让每个成员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mindmanager软件以“头脑风暴”的方式集思广益,绘制出思维导图呈现出本小组的观点。

4结语

该文提出了mindmanager这一可视化的思维导图软件在“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课运用优势。mindmanager软件与powerpoint相比,具有交互性良好、与microsoftoffice无缝集成和修改便利的特点。在“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mindmanager软件,有利于教师在备课阶段管理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学内容中的各层级概念、命题、原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课后有利于进行教学评价。同时,mindmanager软件还能帮助学生高效记录笔记和进行协作学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刘广.mindmanager在教育技术课程理论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7(1):77-79,82.

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篇2

关键词:历史教学;思维导图法;思维模式;教学方法

315课改是本校在新课程背景下推行的一项课堂教学改革举措,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参与,关注学生的学习权和话语权,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本文论述的思维导图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更能适应315课改的需要,更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一、思维导图的浅析

1.思维导图的定义

思维导图(mindmanager)又叫心智图,是表述发射性思维的有效图形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2.运用思维导图法的好处

历史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法有着特殊的用处,思维导图和历史教学也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思维导图法可使用色彩多样的颜色,让人有直观醒目的印象。

而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历史知识的灌输,学生缺乏积极性。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过时,手段单一,教学方式死板。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抑制学生的个性,影响学生的思维,使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离历史越来越远。

3.运用思维导图法遵循的原则

在新课程改革下,在我校推行315课改的前提之下,作为一线教师要更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那运用思维导图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遵循一些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任何思维导图的制作都要学生在充分了解课本知识、积极思考问题之后,再发挥想象力和创新力,充分发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

(2)主题性原则。历史课堂上思维导图的制作基本围绕一个主题、一个中心,从中心再向四周发射,就像人的大脑的运作。

(3)逻辑性原则。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时要遵循逻辑性。逻辑性包括时序性、空间性,任何历史学习的思维导图都要有时间先后顺序和空间框架。历史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也要有较强的逻辑性,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能力。

二、实例说明思维导图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现以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为例说明思维导图法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

1.传统教学法不适合本课教学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内容杂乱,头绪众多,有物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社会习俗的婚俗、葬礼等,时间跨度大,识记困难。如果用传统的传授法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

2.本课教学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

作为高中生对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历史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我校开展315课改也有了一定的时间,教师和学生的理念有了很大的改观。思维导图运用步骤:

(1)课前步骤:第一步,上课之前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一定的熟悉,可用导学案了解基础知识。第二步,教师制作一张本课的思维导图进行示范,让学生对思维导图有一定的了解。第三步,教师提前公布思维导图构建评价法。课堂评价标准是字迹工整,条理清楚;图像有创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2)课中步骤:第一步,学生课堂讨论5分钟后进行构思,构思好后在小组黑板上进行展示。(教室里六大小组均有一块小黑板)现选取两小组的思维导图进行展示,如图1、图2所示:

第二步,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导图进行及时评价,按之前布置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在本次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对学生的生成进行过程评价,刺激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本课运用思维导图法取得的效果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运用思维导图这一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每组学生都动手去构建思维导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个别学生上台板演,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真正地融入课堂中。

三、运用思维导图法教学的心得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法能取得很大的效果,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应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1.历史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法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建构知识框架,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历史知识繁多是传统教学难以解决的一个难题,而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让我们学生学得更好,能力提高得更多。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学习是在自身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与他人的活动中,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建构自己的意义和理解的过程。”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法,在与同学的活动中去建构自己新的知识,生成新的东西。这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改变了应试教育下“灌输―接受”式的传统学习方式,注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

2.历史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法有利于关注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形成性评价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思维导图可以发现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本课的理解和认知程度。在思维导图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到既关注整体,又关怀个体,发现并挖掘个体的独特性,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人施教。在构建思维导图时,教师启发:“思维向各个方向自由发散,自然地表达你所要表达的内容,能想多远就想多远。”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主的评价,那么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诊断学生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融合度,这就是思维导图的形成性评价,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3.历史学习中使用思维导图能促进教师角色转变,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传统历史教学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完成,教师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普遍认为目前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习压力较大,缺乏兴趣,根本无法体验到学习的满足与快乐,很难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并指导和回答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应用思维导图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在教学中可以比较自由地交流和沟通,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

本文通过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运用思维导图法的粗略想法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任何教学使用思维导图法时都要注意本课是否适合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法在课堂运用时如何评价?学生在短暂的时间里要构建思维导图法的难度,这些问题的存在还是我们教学中需要攻克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史小勋.浅析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习能力[J].新课程,2010(08).

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篇3

关键词:图导图练;培养;创新思维

图导图练教学法就是学生利用各种图像信息,独立或在教师的辅导下,获取地理知识的一种地图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以图导学”,即不把地图作为简单印证结论的工具,而是作为培养学生主导学习和思维培养的手段,要求学生用“图形分解组合”的方法记忆和分析分布图,把分散的地图整合起来,运用“类比、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发现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使“死图”变成“活图”。其基本的教学思路如下:

一、以图导文,先图后文,图文结合,促进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

课本是由文字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三部分组成的,这三部分是相互联系又各具不同作用的内容,其中图像系统在地理学科中更具特殊的意义,它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图导图练教学法就是先图后文,以图像为先导,结论产生在读图之后,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像的学习习惯。

例1.中国的地形特征

(1)让学生阅读“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根据色彩的变化,找到三种主要色调的分界及对应的高度,想象如果从侧面看(剖面)是怎样的,并画示意图,总结出“地势西高东低,分三级阶梯”的特征。(2)找出我国有哪些种类的地形,它们的位置,然后对这些地形分布面积大小进行比较,说出主要的地形种类,总结出“地形种类多种多样”的特征。(3)配合相应的景观图片,理解主要地形区的地貌特征,总结出“山区面积广大”的特征。④读图对比三大阶梯的地形特征,并填表说明。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图像进行口语表述,然后再与课本文字相互印证对照,这样,既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又能培养他们读图、分析、思维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特别是当学到空间分布的知识时,必须以图为前导,做到以图引文、以图导文,以图换言,做到图像、文字、语言三者可以相互转化,但应以图像为主导,文和言为辅助。这样长期训练、反复练习,一定会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及与抽象思维的结合。

二、以图导图,多图结合,由此及彼,培养形象思维的灵活性和跳跃性

即以甲图推导出乙图,在由乙图推导出丁图……如此,多图结合,可收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优化、深化、强化的效果,而且可以使思维向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发展,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形成。

例2.西欧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

(1)展示图1西欧四城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学生总结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

图1欧洲西部四地气温、降水图

(2)展示图2洋流对同纬度气温影响图,并结合图1,由学生说明沿纬线方向降水和气温的变化规律,发现洋流的影响。

图2墨西哥湾暖流对气候的影响

(3)展示图3北美和西欧等降水线图,该图结合地形、盛行风向、洋流等地理要素,学生读图分析出地形、风向对气候及分布的影响。

图3西欧及北美降水分布图

例3.地形对降水影响

(1)展示图3,发现地形对风的阻挡导致落基山脉东西两侧降水差异。

(2)在北美地形剖面图上,画好风向,让学生想象携带大量水汽的一团空气向山区进发,会发生什么现象,并用图表示地形雨。

这种多图组合,可由教师设计一幅多要素结合的图,或同时提供若干幅图,让学生读图,直接发现相关联的要素。如果所联系的地图是要求学生熟记的基本图形,教师就不要先展示结论图,而是要让学生运用位置接近联想、形状相似联想等方法,找到答案。

三、以图导思,开发大脑潜能,促进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

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提高读图能力、开发智力、发展各种能力的核心和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内容。各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方面有其共性,同时也各有不同的特点。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的、特有的目的和任务,地理思维既包括反映地理事物外在的特征的思维活动内容,同时也包括地理事物的原理、联系、规律等内在的本质特征的抽象思维活动内容,因此,地理思维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体,在地理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像是引导和启发学生地理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

例4.洋流分布规律的学习

先对复杂的世界洋流分布图进行观察,注意洋流的位置和流向,把握洋流分布的整体特征,绘出太平洋洋流分布模式图。然后在中低纬度海域,根据典型的纬度位置特点和洋流流向进行猜想,在头脑中搜寻与之分布相似或位置相近的其他地理事物分布,形成假设一:受季风的影响,但该区域洋流方向并没有因季节变化而改变;假设二:气压带和风带影响,运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偏转判断的方法进行验证,适合东西方向的洋流,部分正确。进一步想象在只有东西向洋流运动时大洋东西两侧海平面会出现的情况,进而找到另一个原因――补偿流。然后依次按上述思维过程观察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洋流分布特点,最后找到所有形成洋流的主要原因,并总结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大量的地理知识是从对地图、实验、现实生活中观察产生的,许多重要的地理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和原理需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结论,或先形成假设再用逻辑方法验证,形成结论。比如,气候分布的规律及形成因素、海平面气压分布规律内容等都可以通过观察――联想、想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这种模式来以图导思,从而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发展。

四、以图导练,学用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填图、转绘地图、绘制示意图、拼图等活动。例如,运用地图进行野外考察或定向越野、绘制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家庭居住环境平面图;用乒乓球做小地球仪、剪制中国政区拼图。以上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眼、手、脑并用,做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个性特长。而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意识往往就发源于实践活动中。

图导图练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可以印证知识点,加深理解,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培养学生横向、纵向等创新思维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去领悟,允许有不同的思考、见解、思路,调动学生的情感、想象、洞察力等因素,发挥个人创造潜力,使课堂成为创新的天地,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篇4

[关键词]中医;象思维;图像思维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属于人脑机能对于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而以意识为基础的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高级认识活动,其建立在人脑固有的成像、语言、感觉能力之上,是以大脑感知的对象为基础,通过分析、综合、逻辑、推理、判断等方式,发现或概括出事物现象之间复杂联系的大脑运作活动。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思维的形成过程与大脑认识活动的“观念”形成原理相同,是物质“移入”人脑,经由人脑改造的过程。物质“移入”人脑并改造的途径,主要分为具象思维[1]和抽象思维两类,而具象思维的主体部分与“象”思维一致,均以具体的图像、文字作为思维的基础。两类的思维方式均产生于物质世界的长期发展,并长期存在及发展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活动中的各个领域,其中具象思维出现的时期远早于抽象思维。中医学在形成之初受到当时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故以“象”思维为基础,因此,探究中医“象”思维对于认识、运用中医及领悟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1象思维与图像思维

“象”字,狭义指代动物大象之形象,广义则指眼见之形象,如天、地、人以及万事万物之形象。“象思维”一词由哲学家王树人先生提出,并为中医学术界所接受。所谓“象思维”,就是以象为基本元素的思维[2],而有别于以概念为基本元素的抽象思维,并非把事物的一切可感形象抽调后得到的反映事物内在本质的思维形式,而是可以直接以“图像”的方式,通过人脑对图像的联想、想象、比类等方式来思考和概括事物变化、本性及相关联系的一种思维方式。从“象”形汉字来看,其形成便是物象简化的表达,所形成的单个汉字亦是一幅图像。象形文字产生的过程是图像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以原本记忆于脑中的物象、图像为基础,人脑机能使物象变动形成图像思维再通过抽象思维,将事物的物象简化并转变为抽象后的汉字图像。华夏文化中各种各样的中国特色创作形象,如各类仙魔雕塑、楼阁建筑、水墨图画及汉字文艺作品等等,亦无不体现着中国“象”思维方式的特色,以具体的意象姿态承载着中国人脑中独特的思维文化。概念思维科学研究证明,人类原始的思维方式都是意象思维[2],随着语言、文字的产生,意象思维才开始分化出抽象、逻辑思维,再发展形成“象”思维和概念思维两大类。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遵循着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在远古时代,人类只能以图像为记忆点,通过五官感觉收集世界万物的信息,以视觉为主体,从而获得“象”思维的第一个基础———物象,脑中物象的变化产生了人类最基础的思维方式。随着人类智慧的进步,人类逐渐将脑中之象转变为语言,随后再转变为象形文字,借助物象的主体来抽象、构建文字,以形表意,形成了象思维的第二个基础———文字。因此,汉字是“象”思维的产物[3],单个汉字也包含着最原始而形象的思维方式,再由多个汉字形成连续的思维,进一步则形成抽象的概念思维。据考古研究发现,最早出现的人类距今约500万年前,而语言、文字的出现距今约几万年,可以推断人类运用与锻炼象思维的时间是远长于抽象逻辑思维,因而人类大脑所开发出来的图像思维记忆能力应大于抽象逻辑思维记忆能力。譬如,人脑若不借助外用工具,如笔、纸、墨等,却可以运用脑中的图像来记忆大量的信息,如中世纪的罗马房间记忆法,便是利用人脑中已记忆牢固的图像,通过联想、想象将要记忆的数字与图像连接,从而记忆大量数字。鉴于此,探究象思维对于发展人的思维能力的意义深远。但是目前学者对于象思维过程的定义尚没有统一,仅有少部分明确指出象思维是以物象、图像来进行思维的。于春海[4]提出,取象思维方式在思维过程中离不开物象,以想象为媒介,运用客观世界具体的形象及其象征性符号进行表述,依靠比喻、象征、联想、推类等方法进行思维。梁永林等[5]认为,以象思维指运用带有直观、形象、感性的图像、符号等象工具来揭示认知世界的本质规律,通过类比、象征等手段把握认知世界联系的思维方式。邢玉瑞[6]将象思维界定为:以客观事物自然整体显现于外的现象为依据,以物象或意象(带有感性形象的概念、符号)为工具,运用直觉、比喻、象征、联想、推类等方法,以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把握对象世界的普遍联系乃至本原之象的思维方式。故我们认为,象为基本元素的象思维与以“图像”为基础的思维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然而中国现代教育受着西方文明的影响,以象思维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不再重视象文化的基础教育,包括右脑的图像、想象思维能力的锻炼,而是追求科学,以语言逻辑、概念、抽象等为主导思维,也因此造成很难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真谛。

2象思维的运用

中医源于中国古代文明,属于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拥有独特的象思维元素及理念,其内涵丰富,形成与发展均离不开象思维。通过掌握中医“象”,以象思维的方式思考,才能深入地理解中医理论。《周易•系辞传下》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指出中国古代先哲通过观物取象,将复杂的“象”分类为“八卦”,以“八卦”类推相似事物之间的联系与规律,以“象”思维的方式来认识天地万物。吴润秋等[7]认为,《黄帝内经》应用象思维方法,通过观象认识天地之道,解释人体之理,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天、地、云、雨之气的转化,推演出人体水液代谢的规律,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素问•五脏生成》记载的“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传达着以具有类比特性的象思维在中医藏象学的应用。此类著作均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取类比象[8]无不展示着中医“象”思维的魅力,亦启示着后来学者应以象思维来学习中医。关于“象”思维之“象”的界定,按人类认识事物发展过程可分为物态之象、功能之象、规律之象等;按人类思维构成要素又可分为客体之象、工具之象、认知之象。邢玉瑞[9]指出,“象”是客体的整体信息及其在人大脑中的反映与创造,总体上可分为自然物象与人工意象,后者包括符号意象与观念意象。毛嘉陵等[10]认为,中医象思维就是通过观察人体所表现出来的征象,运用联想、比喻、比对、象征、类推以及阴阳五行等推理模式进行演绎,以揣测、分析体内的生理、病理。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得的症状、体征,便是患者的体验及医生的感知所形成的完整“物象”,可以反映人体在各种外来影响与自身因素相互作用下的阴阳变化,归纳出相关物象证候,从而指导中医处方用药。然而中医象思维的作用不仅限于此,其与西方医学逻辑思维相比,更具有活力、创造性、包容性[11],可以充分调动并建立人脑的知识网络,因其凭借人脑擅长记忆图像的能力,既能够以“象”为思维的基础,又可以利用文字逻辑方法不断地延伸拓展,其运用方法可借鉴西方的“思维导图”[12],运用图片记忆提升知识储备能力,采取图文并重的技巧,将各级知识内容转化为图像,从而将知识表达变得形象而生动。不同的是中医象思维拥有阴阳、五行理论的指导,借助阴、阳、木、火、土、金、水等基础自然物象及其所含的规律,在脑中形成中医的“象”进行思考,得出中医治病的特色方法,诸如“风邪袭上”“提壶揭盖”“釜底抽薪”“增液行舟”“泻南补北”“风能胜湿”等象思维方法。同时阴阳、五行学说贯通了对功能上相似相通事物的共同体验,所以能在医学、艺术、技术以至社会生活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也因此中医具有了独特的象思维元素。我们认为,中医“象”思维形成的关键在于改变个人的思维模式,由先入为主的概念思维,转为将症状、体征等比类为人脑中具体的物象,以此“象”进行思考。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通过症状来把握人的生理、病理之时,先利用阴阳、五行理论将症状转化为图像,在头脑中构建一幅包含木、火、土、金、水的自然图画,然后以此“象”为思考的中心点,而不是以文字概念为起点,进行联想、演绎、推理,如火性炎上,联想到火势的蔓延,波及的范围,再借助于逻辑思维去寻找解救的方法的图像,如水克火、釜底抽薪等,从而类比出相应的方剂、药物。在研究中医的过程中,借助中医象思维元素的独特原理,如“风能胜湿”[13]、“提壶揭盖、增水行舟”[14],提出独特的研究方向,通过科学实验论证中医理论的有效性。中医象思维是客观与心中之象的联想、转化与联系的过程,是将获取客观信息转化为人脑中的“意象”而产生的思维。以脑中图像为基础进行思考,可利用人丰富的想象力与联想力,调动人脑中储备的知识。但是思维模式的转变,受到左脑为语言优势半球观念及现代教育的影响,因此,只有通过长期训练终止逻辑思维的能力,才能转变为象思维的先导思维。象思维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智慧,而逻辑概念思维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智慧,也只有以象思维为先导,继而以逻辑思维为发展方式,才能更加充分地利用人脑的潜能,进一步认识中医、改造中医、发扬中医。总之,中医象思维是以象进行思考的哲学,需要学习如何运用象,培养在脑中建立、记忆象的能力,通过把握脑中之象以推论、演绎物象的变化,体会物象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关系,进而到理解人体生理、病理现象与自然的象的复杂联系,再将其原理更好地运用到中医临床。

参考文献

[1]魏玉龙.具象思维的形成、发展和研究[J].中医学报,2009,24(6):18-20.

[2]姚春鹏.象思维的基本特点[J].中医杂志,2014,55(18):1531-1534.

[3]王永炎,于智敏.象思维的路径[J].天津中医药,2011,28(1):1-4.

[4]于春海.论取象思维方式:易学文化精神及其现代价值讨论之一[J].周易研究,2000(4):76-81.

[5]梁永林,刘稼,李兰珍,等.象思维是中医理论的思维方式[n].中国中医药报,2010-11-01(3).

[6]邢玉瑞.中医象思维的概念[J].中医杂志,2014,55(10):811-814.

[7]吴润秋,杨绍华.《黄帝内经》象思维之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07,23(1):57-61.

[8]宋秒,李如辉,王栋.取象比类方法在藏象学说中的运用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16,51(12):859-860.

[9]邢玉瑞.象思维之“象”的含义[J].中医杂志,2014,55(4):271-273.

[10]毛嘉陵,王晨.中医象思维的文化解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12):4-7.

[11]王树人.中国象思维与西方概念思维之比较[J].学术研究,2004(10):5-15.

[12]高燕鲁.诊断学临床实验中思维导图教学法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23(8):10-12.

[13]李伯华,张苍,张广中,等.取类比象在皮肤病湿邪与除湿治法教学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6):1512-1513.

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篇5

关键词:思维导图法;高中自然地理规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36-002

思维导图可以促进发散思维的形成和灵感的产生,应用在学习、工作等方面,有利于减少时间,提升效率。认识并研究思维导图,探索和运用其在教学应用方面的潜在价值,对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思维导图也称心智图。它是使用线条、词汇和图像等,把信息从一个中心开始向四周发散,变成易于识记的具有明艳色彩和高度组织性的图画[1]。

思维导图常表现为树状结构或鱼骨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中心图形反映了主题;(2)作为主干的分支从中心向四周放射;(3)分支由一个关键词或者符号构成,分支上可以继续拓展开来[2]。

(二)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思维导图可以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和帮助教师完成系统的教学设计。

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可以理清思维的脉络,快速找到知识的重点和层次,使知识更具系统性和直观性,有利于强化记忆。而且学生在日常梳理知识时,当遇到困难,他会主动去联想到自己在学习中还存在哪些不足,发现自己头脑中存在一些错误或者不完整的主题分支,并对其进行修正,有利于学生查缺补漏。所以说思维导图可以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时,可将全书的教学设计作为中心,然后把各个章和节的教学设计作为一个个主干和分支,按照一定的关系汇总起来。这样可以将零散的教案、课件等资源组建成完整的思维导图资料库,帮助教师提高备课效率。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工作,有利于形成系统的思维习惯,可以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

二、以《气压带和风带》为例,运用思维导图法优化高中自然地理规律教学

(一)《气压带和风带》内容分析

《气压带和风带》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而高中地理《必修1》涵盖了现代自然地理的基本内容,从课程的设计上看,虽然知识的系统性和难度都有所减弱,但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都体现了课程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从内容选取上看,选择的自然地理知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对自然地理规律形成过程和原因的理解,可以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学习需求,突出了对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本节内容不仅是对本章第一节中热力环流基本原理的应用,又是研究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的基础,因此在高中地理必修1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二)运用思维导图法优化高中自然地理规律教学

自然地理规律是在某种条件下,自然地理现象或过程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演变规律和分布规律两类[3]。自然地理演变规律反映了自然地理过程的发展变化规律,包括地球运动引起的地球表面昼夜更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气压带和风带移动规律、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而自然地理分布规律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分布规律,包括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世界表层的洋流分布规律、自然带分布规律等。

自然地理规律在高中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很大,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历年高考试题的考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地理规律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地理规律的形成过程与原因,还要达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目标。

1.应用思维导图优化规律教学的一般过程

(1)课前预习。为了便于上课时认真听讲,首先让学生记下在预习过程中引起思维障碍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抓住规律中的关键词,在理清关键词之间关系后,尝试利用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

(2)课堂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地表述地理规律的形成,并阐明规律的地理意义。对学生存在较多疑问的地方要深入分析,帮助学生解决重难点,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规律。

(3)知识体系构建。在完成一个地理规律的学习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的规律,帮助学生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选取出几张学生课前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展示,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分析所得的结论对其进行比较、讨论和完善,最终构建起相对完整的思维导图。

(4)学以致用。为了使学生在学完后能够熟练地运用地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选择一些和所学地理规律紧密联系的典型例题,并找出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设疑,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5)检测和评价。为了强化学习结果,应当通过设计课堂或者课后的习题检测,或者在教师分析后,学生立刻采用思维导图重构地理规律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检测成绩或者绘图,对学生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2.运用思维导图优化高中自然地理规律教学的案例

下面以《气压带和风带》教学为例,探讨在地理规律课堂教学中对思维导图的应用。图1和图2分别是这节课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思维导图。课前教师利用教学设计思维导图理清教学思路;课中教师利用教学过程思维导图,引导课堂教学有序、高效进行;课后教师还可通过这两个思维导图,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展示课前绘制的“大气环流”思维导图(如图3)与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相对照,帮助学生总结提高。

三、在反思中提高思维导图对地理规律教学的促进作用

教师若能经常反思,可以认识到自我发展的局限,有利于提升教师素质和能力。所谓教学相长,若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地理规律教学时,教师能经常和学生交流,就能获得学生关于利用思维导图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与教师的教学设计相对照,有利于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及时改进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托尼・巴赞著,张鼎昆,徐克茹译.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篇6

[关键词]化学素B图示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103

图示思维是一种利用图示进行思维的模式,对所获得的信息数据结合现有经验进行整合,通过发现、解决问题,进行图示设计和绘制,形象、生动地将思维过程和结果呈现出来,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一、图示思维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实践中,可根据图示类型、考查学生的层次和角度,对图示进行优选。主要以基本实验操作图、工业流程图和电化学装置图作为基本教学内容,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学生自身的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并借鉴“翻转课堂”理论和模式进行探究性教学。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对课外观察以及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示进行分析,然后将从图示中获得的信息利用电子邮件或者微信群等途径进行讨论和总结。同时,还要布设三项课内任务,即对图示进行解析、从图示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和设计精简图,积极引导学生在明确核心要素、获取关键信息的基础上,思考、设计以及绘制图示。

1.辨析实验操作图

教学中,教师应当对提出的图示信息进行分析和展示,同时还要对学生在获取信息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对图示进行观察,然后深入地探讨和思考,在这一环节应当明确教学主题。比如,采用以下各组仪器设备,无法达到化学实验目的的是哪一组?请说明理由。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总结认知和辨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图的技巧和方法:明确化学实验目的,对化学实验仪器的特点进行分析,关注试剂以及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实验操作步骤和特点;同时,还要梳理分析化学实验操作图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分析化学实验操作图的意识和能力。

2.精简电化学设备图

例如,仔细观察和分析氢氧燃料电池装置图(图2),从图示中能够获得何种信息?基于上述信息,可得出怎样的结论?

通过观察上图,获取重要的信息,以此来推断结论,重点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电化学理论知识。通过以上阐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他们能够明确认知电化学设备图中的基本信息和重要信息。在此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了解和认知如何对外显电化学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梳理电化学装置图的方法和思路。同时,还要明确电化学设备图的中心要素,全面理解和认知精简图,即关键信息的提取、核心要素的凸显以及初步体会精简图的设计思路和一般步骤。

3.设计工业流程图

有关工业流程图的教学应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工业流程图中包含的关键信息以及核心要素分别是什么?是否能够进行自主设计,并在现有信息基础上绘制精简流程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提供的图示,在进行思考以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取关键信息,然后进行自主设计,并对工业流程图进行精简绘制。对工业流程图进行优化设计,并绘制精简图,明确流程图上的核心要素和关键信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和理解工业流程图的设计思路、方法。在精简图绘制过程中,可采用的一般步骤如下:对图示进行分析,全面准确地获取信息,凸显核心要素和关键信息,在此基础上构思、绘制精简图示,然后引导学生回顾、拓展知识,并进行梳理总结,从而巩固和提升知识。

二、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图示思维的作用

图示思维在当前化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在实践中基于图示的应用来创设教学情境,以化学科目核心知识作为载体,进行精心设问,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提高他们综合利用化学规律以及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促进学生利用认知和辨析图、精简图进行工业流程图的绘制,培养学生的图示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应当组织学生综合利用基本的实验操作原理、原电池以及电解性质等核心知识进行研究讨论,并且依次完成上述几项教学任务。通过后续测试发现,应用图示思维,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和化学素养。比如,有些学生认为以前的学习模式多在“刷习题”,让人感到非常的烦躁;而图示思维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理解,感觉非常有意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此可见,图示思维教学法可将原来重结果的教学模式转变为重过程的教学模式。

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篇7

abstractasakindoforganizationalthinkingtool,mindmappinghasbeenwidelyusedinthefieldofeducationinmanydevelopedcountries,andeffectivelyimprovestheteachingquality.thispaperintroducestheconnotationandfeaturesofthemindmapandthestatusquo,andfocusesonahighschoolhistoryclassforexample,demonstratethemindmapdrawingprocess,analysisofthesignificanceandvalueofthemindmap,aimstoexploretheapplicationofmindmapinhistoryteachinginmiddleschool.

Keywordsmindmapping;historythinking;drawingandapplication

1思维导图的概述

20世纪60年代,英国“记忆力之父”托尼?巴赞(tonyBuzan)首创“思维导图(mindmap)”这一概念,它是从一个中心主题散发出来的自然结构,通过符号、关键词、图像、线条和颜色,遵循一套基本、简单、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逐步建立的一个有序的发散树状图。[1]思维导图从生理学角度出发,按照人类大脑的结构特征与运作规律,将人类大脑左半球的语言、数字、顺序、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同大脑右半球的图像、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象、综合等功能协同互补,能够帮助大脑迅速地对信息进行组织、记忆、对比和联系,然后轻而易举地将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富有色彩的、易被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示。

托尼?巴赞认为,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的特征:①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②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③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的形式表现出来,附在高层次的形式上;④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的。[2]

思维导图的制作可采用手绘,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利用Xmind、mindmanager、Freemind、mindmapper等专门绘制思维导图的软件绘图。目前,思维导图已经受到了美国、英国、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重视和广泛使用,并在优化课堂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实例运用

思维导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传入到中国内地,随后逐渐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本文着重探索思维导图在历史学科中的运用,是因为历史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首先,历史知识是以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四个要素为基础的,具有逻辑性和发散性;其次,历史知识具有时间先后的顺序性和连贯性,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历史关联体系很重要;再次,中学历史教学又特别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总体掌握与联系,知识具有综合性。上述特点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即帮助他们通过历史学习能够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本质、从全面的和辩证的、发展的和联系的,具体的和综合的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问题以及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社会历史进行认知活动,并做到“以史鉴今”。[3]由此可见,中学历史教学非常适合使用思维导图优化教学质量。

下面以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2课《鸦片战争》一课为例,说明思维导图在历史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步骤一:提炼关键词,明确目标。

从课题入手,将两次鸦片战争确定为关键词,并让学生以此进行发散思维,延伸出其它知识点。所谓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与聚合思维相对。随之引入本课需要学生着重进行讨论的重难点问题: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及中国战败的原因;鸦片战争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让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经过和结果,熟记三大条约的名称、签订时间及内容;②理解鸦片战争爆发和中国战败的原因,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③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指导学生理清历史产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发展规律,从而使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②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等人是伟大的民族英雄,捍卫了民族利益,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步骤二:收集信息,梳理脉络。

本课以鸦片战争为中心主题,战争史的学习主要以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以及战胜/败的原因为切入点,学生按照这个思路梳理学习主线、疏通学习脉络,从而对照教材中相关的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如补充战争前夕的时代背景理解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查找动态的鸦片战争形势图理清战争经过,搜集史料文献了解弛禁派与严禁派各自所持的观点以及查阅林则徐、关天培等人的英雄事迹更好地体会爱国情感等等,这些知识储存都为接下来学生的思维发散奠定了基础。

步骤三:自主构建,画出导图。

根据之前的准备工作,学生画出《鸦片战争》一课的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中围绕课题,将两次鸦片战争作为关键词,遵循战争史的学习规律,以背景、经过、结果以及战败原因为节点进行思维发散:从1842年鸦片战争中联想到虎门销烟、战争经过的两个阶段、战败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及影响等内容;又从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延伸出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广州―天津―北京一线的战争经过及战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和影响等知识。随后,用线段、弧线来连接它们,从而表示出概念之间、节点与事实之间、细节之间或想法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一个放射型树状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会构建出不同样式的思维导图。

步骤四:知识延展,拓宽思维。

通过上述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已经对《鸦片战争》一课有了系统性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做进一步思考:为什么鸦片战争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此为切入点,联想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拓展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等相关知识,也可以让学生由此绘制一幅新的思维导图进行梳理,作为知识延展和思维拓展训练。[4]

3思维导图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高效记忆。

思维导图能够帮助中学生从零散的历史知识中提取、组织和储存有用信息,随后每个人根据不同的思维角度,构建出易被自身接受和识记的知识体系,使历史学习更系统化、结构化和条理化,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思考和记忆。同时,有研究表明,骨架支柱的内容不易被遗忘,理解记忆的内容不易被遗忘。因此,大脑对这种可视化、形象化的发散性思维导图的记忆远比通过抽象的语言描述这种表达方式的记忆更牢固。有学者曾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因而,思维导图可以助力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第二,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思维的有效?B成。

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思维导图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养成也有很大的帮助。中学生在绘制历史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需要对教材已有的知识进行组织和管理,梳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由此联想到其他相关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这一思维过程就能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严格遵循了新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三,思维导图有助于教师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绝大多数中学生都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过程单调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简单易学的革命性思维工具,它将枯燥的传统线性板书教学转变为现代的发散性教学,使古板单一的记笔记方式改变为图文并茂,富有色彩、线条、符号的思维导图。教师通过这种新颖的方式让抽象、复杂的问题变得直观、清晰,生动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方式,充实了教学过程,从表现形式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思维导图有助于教师组织历史新授课、复习课的教学活动。

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篇8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生物;复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175-01

思维导图是一种虽然简单但效果却非常出色的革命性思维工具。19世纪60年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在进行大脑力量和潜能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在他的笔记中大量的使用了图画、符号和连线。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也许就是达芬奇能够拥有超级才能头脑的秘密所在。在此基础上,东尼・博赞经过潜心研究发明了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工具,它能够让我们更有效地把信息放进大脑,或是把信息从大脑中提取出来。

从整体上看思维导图的图形呈放射性结构,与我们大脑的放射性思维模式相一致,符合了大脑神经细胞的生理结构,同时也符合大脑记忆的原理和机制。一个思维导图从外形上看就像是你所要掌握的知识组成的一张学习的地图。我们运用箭头和符号来进行表示和连接知识点和不同分主题之间联系。通过阅读思维导图可以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结构做出整体性的认识和了解。在进行高中生物复习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合理的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极大地提高复习的效率。

一、运用思维导图在进行高中生物复习中的主要效果

1、在高中生物复习中使用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地促进理解和记忆能力。比如在复习某一知识点,我们在做笔记的时候抓住了关键词,思考句子的要点到底是什么,那么我们就会积极地有重点地去听老师讲课,努力抓住重点,不断加深认识与记忆。

2、在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我们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就不会浪费时间在无关紧要的内容上,因而可以高效地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看到关键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线,我们就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系统有效地的整合所学知识,加快知识的融会与贯通。因为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而画思维导图的方法就是发散思维的具体化、形象化,所以不知不觉中我们不断地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思维导图符合我们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能够使我们的思考与意图自然地在图上表现出来。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总是要经过从已有知识到新的知识的过程,而思维导图能够把新的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相结合,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把新知识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强化了知识的记忆,提高了运用知识的速度与效率。

二、在进行高中生物复习时制作思维导图的实践

我们以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调节”为例说明在复习时如何针对某一章节做一张思维导图。

第一步:浏览整节内容,画出中央图形。浏览本节“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内容,把握住对全节的“感觉”。然后取一张大纸,从白纸的中心开画一个中央图,把该节的主题词“神经系统调节”写上去,可以使用图象。

第二步:放射主干分支,标明关键词语。从中央图开始,画一些向四周放射出来的线条,代表关于对本节内容的主体认识,包括浏览本节时得到的相关信息和知识。在每一个分枝上,清楚地标上“基本方式”、“结构基础”等关键词。关键词会使思维导图更加醒目清晰,当你想到这个关键词时,与之对应的内容就会立刻从大脑里跳出来。

第三步:连接主次分支,联想记忆要点。连接主要分枝和二级分枝,接着再连二级分枝和三级分枝,依次类推。所有大脑都是通过联想来工作的。把分枝连接起来,你会很容易地理解和记住更多的要点。我们可以一边读书复习一边做思维导图。不断扩大的思维导图也会让我们注意到理解水平,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注意力。做思维导图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是简单地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复制教材内容,而是要根据我们自己的知识、理解、解释和具体目标来组织和综合课本知识。思维导图甚至可以包括我们的评论、想法或理解。

第四步:定期复习导图,持久保持记忆。记完了思维导图笔记以后,应该定期复习所记内容,以保持理解力和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复习时不要简单的把原图看一遍,而是要再次快速地做一次思维导图,然后再次回过头来与原图进行对照检查,调整一下不符合的地方,并强化任何回忆不恰当或回忆模糊的地方。另外要注意定期复习。对总量大约是一个小时的学习内容,最佳的复习间隔和每次的时间为:l小时后复习5分钟,24小时后复习2分钟,1周后复习2分钟,1月后复习2分钟,6个月后复习2分钟,1年后复习2分钟。经过这样的定期复习这部分内容从此就进入长效记忆存储起来。

三、合理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高中生物复习的注意点

1、每天做一张思维导图,对一天所复习的知识整理和梳理,这是对所学过的知识内容进行仓储式管理的最好方式。

2、每周完成一张思维导图,将知识分类汇总,高效率强化复习。通过周末完成总体思维导图对一周的知识进行消化和沉淀之后,做进一步的汇总整理。这样所学的知识能够更加有效的进入我们的大脑,记忆会更加的深刻1

3、每个月底把四周的所有思维导图整理成一张更大的思维导图,并且把这张图贴在卧室里或者书桌前,每天看几遍。思维导图上墙,会给我们不断地带来视觉的刺激,增强我们的记忆。

4、建立个人知识小金库,收集整理平时作业和考试中的难点、重点和易错点,把它们整理成多张思维导图,及时复习巩固。

我们要想赢得考试,只是一味地拼命埋头苦学有时还是不够的,必须要做好学习过程的规划,管理好时间,整体性地分析自己,让自己的优势更强,劣势得到弥补。使用思维导图。能够让我们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只要养成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及时运用思维导进行高效复习的习惯,就可以产生惊人的学习效率,可以让我们在考试中淋漓尽致地发挥,快速达成我们的目标。

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篇9

一、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同时引导学生编织利用知识网络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原材料。在平时教学中,对基础知识重点难点进行突破,学生吃透知识的内涵,便于总复习穿插使用。生物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知识链,再而形成知识网络,便于学生对整个高中阶段知识理解性记忆和回顾。如,脱氧核糖核苷酸——基因——Dna——Dna结构和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来源——进化。这样帮助学生归纳出一条主线,以利于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并形成联系的观点,活跃思维。同时在知识网络中,学生不仅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编织知识网络,还更应该在知识网络中快速的找到知识网络的链接点,提高学习效率以便能将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学会解决复杂的综合问题。

二、利用我们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和原理解决生活、生产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总复习时多选取更贴近生产、生活的问题,尽量避免纯知识性题目的立意。这样有利于将死知识活化,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逾越思维障碍、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否则无法解决高考综合能力问题。

将生产、生活中的生物问题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中,以增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有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教学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能以扼杀学生的能力来换取有限的教学成果,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生产和生活中发掘生物学知识来开拓学生的思路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高三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现象、生命规律并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例如,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学习、基因工程中单克隆技术的运用和原理、植物施肥过多的“烧苗”问题的分析、土壤施肥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生长素可以作为除草剂的原理剖析、无籽果实形成的特点分析、无籽西瓜形成等。可以说,生物课本中每章都有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的知识内容,都是值得我们设计总复习内容的切入点。

三、利用课本图表图解表述问题,或者将知识原理设计成图表表达,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在复习时按照专题对图表图解进行复习,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的培养。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图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等。以下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为例说明(图解见课本),复习时引导学生分析图解:(1)在食物链中能量储存于有机物,有机物的多少即能量的多少;(2)依据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特点:低营养级高能量,高营养级低能量;(3)依据图解写出本题的合理的食物链;(4)依据食物链中生物的捕食关系,分析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变化关系。其他例子不再赘述。

高三复习应加强对学生认识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图表图解——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模式,促使学生思维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分析图表、图解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对图表、图解问题的分析能力的培养,但是往往学生对此类题目存在着分析能力较差,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力不足,对题目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等不良的审题习惯,对此教学中可以用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导向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审题并形成思维迁移能力。

四、对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比较,增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

选择运用比较法,把课本中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并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如,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帮助学生对教材中有联系的前后知识加以比较,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因此,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等,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法的学习。例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植物吸水和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比较、新陈代谢基本类型的比较、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的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各类动物激素的作用对比、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等,这样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对课外材料、生活生产材料提供的信息与课本知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材料题的解答能力

总复习时,重视给材料题、给信息题,选取当下社会关注热点流行的有关生物方面的材料,比如环境保护、转基因食物、流感病毒等等,激发学生解题的欲望,抓住材料提供的每一条有用的信息,强化学生的阅读材料能力、分析材料能力的培养,围绕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和解决问题,这种复习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改变了平时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定论,忽视真正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格局。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按部就班的对生物教学进行复习,对课本的知识点进行点到线,线到面进行反复训练,上过几轮高三的教师都有自己的模式,也可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对原有模式的基础上,如何体现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认为我们教师应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切不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主导和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可以避免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使学生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和受控性,久而久之,能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在教师的启发下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逻辑性、批判性。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时,设置问题梯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更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注重实验,并利用实验,发展创新

生物实验设计内容,在生物的能力测试或者高考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实验是生物学科的基础内容,生物学科也是从不断的实验中总结中得到生物理论和知识。复习时加强了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要求的专题研究,要求学生学会根据给出的条件,自己设计实验合理科学的步骤。如,给一定浓度的Kno3和洋葱等必要的材料器具请设计一个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实验。要求学生在获得相应实验能力基础上来科学地设计实验步骤,以求得对实验原理、步骤、结果严密的结论。这样的专题复习,更具有开放性,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更大的空间,让学生顺着题意发挥思维想象,进而得出相应的答案。符合创新思维的要求和学生思维活动、认知水平,更有利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中,应善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质疑思维不断深入,形成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并指导学生对语言组织的逻辑性、科学性和严密性的培养。课堂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实验教学,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从演示实验、教师指导下的验证性实验过渡到学生的自主性实验,进一步给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和材料的设计型实验;从教师指导下的实验现象观察、学会分析和解释现象,过渡到自己发现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在实验中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进而为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长期的灌输式教学,使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养成了等、靠、背的“恶习”,学习往往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问题的方方面面。

思维导图的基本原理篇10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三复习;高效课堂

一、思维导图的作用

思维导图是著名的学习方法研究专家托尼·博赞(tony Buzan)所创造。它具有图文并重的特点,利用关键词、多种色彩、关联和层次建立起知识间的链接,充分调用大脑细胞,将思维图形化,帮助使用者将复杂的知识结构有条理地优化,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思维导图并非只是一张图,而是一种符合人体大脑思维模式的思维方式,是将隐性思维显性化的载体,能有效抓住关键信息、整理知识结构,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工具。

高考备考复习的教学内容繁多,知识点分散,时间紧迫,教师和学生应对起来困难很大。若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复习,理解基本的概念和规律,掌握高考要求的知识点,提高复习的效果,可以在复习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

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梳理和讲解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同时学生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理解和消化、巩固知识点,提升综合能力。师生共同应用思维导图,从课前的备课和预习、课堂的教与学、课后巩固等环节,把看似纷繁复杂的知识点,用思维图形的方式呈现出来,形成条理化的知识框架,将知识融会贯通,达到复习过程的高效化。

二、课前准备中应用思维导图

1.教师的备课

教师在复习课前要进行分析、研究教材和考纲,设计复习方案,选择资料等工作,各种事情叠加在一起,内容繁杂,让人无从下手。教师用思维导图呈现一个模块或一个章节的知识网络,将复习的内容图形化、条理化,可以让备考的思路清晰明了,同时负担减轻了。

如地理必修三的内容大概可以分为: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建设、区域资源开发、区域产业活动和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五个单元,每一个单元再分下一层分支章节的内容,用

思维导图展示出来,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就是一幅图,形成一个放射状的图形,所要做的工作就一目了然了。如图1,图的中心是要表达的主要概念(地理必修三的核心概念),与中心相关的其他概念(各章节的主题)由此向四周发射延伸。“按图就班”可以让教师把复习时间安排、复习目标、重难点等内容在下一层章节分支中呈现。

图1

应用了思维导图,教师的备课效率会大大提高,并且使工作目标更加突出。因为思维导图是按“主题放中间,要素摆周边”的原则展示的,而往往主题就是核心目标,相关内容提炼的关键词为重点知识。思维导图的构造与人类思维的树状发散结构是类似的,思维导图就是将人类的隐性的思维轨迹用图的形式再现出来。

2.学生的预习

通常在复习课之前,教师都会告知学生下一节的复习内容,提前让学生预习。学生预习时,如果是用传统方法看书,预习过后,大部分学生头脑中只留下少量的记忆,并且是零碎分散的片段,几乎不能重现书中的基本知识。学生掌握了画思维导图的要领,应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有目的地抓住要点,提炼关键词,画成思维导图。尤其是地理基础薄弱的学生,思维导图预习后,头脑中可以留下大体知识点的记忆,提高了预习效率。

高三学生虽然在高一高二学过地理三个必修模块的知识,但大多数学生感觉知识是零碎的,或已经没有记忆了,所以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效果不要期待过高。在预习任务中学生要做到的是画出思维导图,了解了下节课的基本内容,头脑中形成初步的印象就可以了。学生画思维导图预习后,有助于学生在下来的课堂中通过听课修正自己的缺陷,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进一步对复习内容熔炼内化,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三、课堂的教与学中应用思维导图

1.提高课堂效率

高三地理复习课要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顺知识脉络,明了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间展示自己预习的思维导图,

进行交流和讨论,也可以通过电教平台或直接在黑板上展示思维导图,师生共同补充完善知识点,删除无关的枝节,突出重点知识,从而使知识体系更加严谨和完善。如图2,为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的内容,是师生在课堂共同完成的思维导图,知识脉络清晰,简明扼要。

图2

2.提高笔记记录和知识理解的效率

课堂中,如果学生在做笔记记录教师讲解的知识时,用的是传统线性的方法,效率会很低。传统的笔记一般要完整表达意思的话,往往需用较长时间书写,若要完整呈现教师的意思,又跟不上节奏,只会出现听了上一句,听不到下一句的情况。不过用思维导图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思维导图使用的是相关的关键词和短语,书写就快了,应用思维导图进行记录和整理笔记,则可节约书写时间的50%~90%,相当于节省了复习的时间。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笔记本比原来用分行直线式记录的笔记变薄了,一节课一张图或一个章节一张图,学习的效率提高了,同时负担也减轻了。

完整的思维导图是一幅“全景图”,可以在建立知识结构中做到“既见森林,又见树木”。学生应用思维导图建立知识体系,提高了学习效率,并且在一幅图上,通过观察、体会知识间的联系,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高三的复习课堂,必不可少地要进行课堂训练。思维导图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如地理综合题的试题中,往往围绕某一个中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在进行训练答题前,学生可以用关键词形成简单的答题思路,就像写作文前先列个提纲一样,理顺思维思路再进行回答,可以提高得分率。

例题:我国东北的辽中南地区是发达的重工业基地。近十几年来,辽中南与东北其他一些老工业基地也出现了与鲁尔区同样的产业结构老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我国政府做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借鉴鲁尔区产业调整经验,你认为振兴辽中南工业基地可采取哪些整治措施?

学生边审题边思考,根据题目要求,可以画出简单的思维导图,列出的要点有:①产业结构调整;②完善交通;③发展科技;

④环境治理等方面。进行答题时按以上要点进行拓展延伸,答案的思路清晰,有的放矢,并且不会遗漏得分点。

四、课后巩固中应用思维导图

1.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升级

学习是由浅入深的过程,知识的积累也是由少到多。思维导图具有延伸性,学习一段时间后,可以把原来的思维导图中的知识增添一些新的内容,如以前的导图是主干,在整理时就可以增加枝节,使知识结构更加完善,也可以将新旧两幅思维导图进行对比,激发新的思维火花。

2.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促进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思维导图可按照大脑思维结构进行放射性思维,不是传统的遵循某类概念进行的单一的线性思维。特别是地理的空间思维比较强,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形象及其联系是地理学习的首要任务。一幅有创意的思维导图,通过放射状的图形,促使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知识得以内化,思维得以提升,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三地理复习课堂要达到高效,必须在传统的方法之上进行创新。应用思维导图于备考复习过程中,有助于教师理清复习思路、明确复习方向和进行考点关联,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点有效地进行理解、记忆、运用。融合了思维导图的学习习惯可贯穿于我们的整个学习和工作当中,让我们受用一生。

参考文献:

[1]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