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0:23

康复护理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护患沟通;技巧;护患关系

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信息、思想、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播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形式[1]。它包括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非语言性沟通包括运用仪表仪容、面部表情、目光交流、肢体接触等。康复内科是临护理中非常具有特点的科室,如年龄大,肢体活动障碍,失语,生活不能自理,且伴有痴呆及精神症状,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因此我们在护理工作中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极大地改善护患关系,为和谐护患关系起到重要性的作用。现就有效的沟通技巧在康复内科护理中的应用谈点个人经验。

1语言性沟通

语言性沟通是护患沟通的主要方式,要求护理人员言语清晰、表达流利,通俗易懂,康复科住院多为老年人,沟通时要注意语气、语速、音量的把握和控制。

1.1礼貌用语

礼仪向来是国人的优良传统,能否使用礼貌性用语,直接反映出医护人员内在的综合素质和医院的文化,同时也是给患者及家属的第一印象,更是赢得患者信任的第一把金钥匙。老年患者入院时,护士要主动热情称呼年长者“王奶奶”、“张大爷”、“孙阿姨”,“李叔叔”等。言语中多用“您,请”、“谢谢”等词句,贴近护患关系。让患者感受到自己受到的尊重。良好的入院介绍,让患者感觉有家的温暖,消除其紧张心理,以利于早日康复。

1.2说普通话的同时掌握好地方方言

患者来自不同的地方,语言有差异,如农村的老人,有的没有上过学,没文化,说话难以理解。我们就不断积累经验,护士之间不断交流,这样,能避免因为听不懂、表述分歧等造成的沟通障碍或者不必要的距离。

1.3注意把握说话的语音、语速、音量

康复科住院多为老年人,有听力下降者较多,我们在床头卡上作好标记,与患者说话时应保持音量大些,语气亲切、语调柔和、语速平缓,让其在交流中即感到温暖、平静,且感受到医护人员真诚的态度。有些患者伴有构音障碍,吐字不清,我们要仔细倾听。尽量避免使用命令式的语言。在与患者交流时。如果语速过快,容易让患者产生烦躁心理,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在护理工作中,对不太容易沟通的患者,不通情达理患者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备良好的心态、足够的耐心和无微不至的关心。一次有一天中午一位患者在病房内喝酒。如果我们用急促、命令式的高喊“别喝酒了!你素质太差了,不知病房不能喝酒吗?那名患者可能会继续喝酒了,而且可能还会激起矛盾。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说“大爷,你瞧你身体刚恢复就喝酒,这样伤身体的。来,我帮你保存酒,以后出院到我这取。”患者自己就不好意思再喝了,同时我们耐心给讲解喝酒的危害及与脑卒中的关系。

1.4掌握专科知识

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素质水平,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脑卒中后患者由于肢体活动障碍、失语、反应迟钝,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失衡现象。因此,常表现为极度自卑、悲观、失望、焦虑、急躁易怒等心理特征。由于突发病情所造成的现实让患者难以接受,有些甚至产生轻生之念。所以,我们就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多与患者沟通,分散其注意力,缓解其心理压力。我们经常用一些康复效果好的成功病例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功能锻炼。此外要注意患者的心理反应,如过分依赖性、走路时怕摔倒及劳累等。我们还学会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把握自己的情绪,尽可能在患者面前避免商谈家庭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或经济问题,以免影响患者脆弱的心理或伤害自尊。我们耐心倾听患者诉求同时也得到患者的尊重和爱戴。从康复内科专业角度细致耐心地给患者解释、安慰、帮助和鼓励时,能最大限度地消除患者紧张心态,缓解心理压力,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非语言性沟通技巧

2.1学会倾听,注意非语言性沟通

倾听在护理工作中十分重要,认真倾听是对患者的关注和尊重。尤其对于康复内科老年患者动作缓慢,说话重复。这时护士要耐心认真倾听,运用安慰体贴的语言与患者沟通,让老年患者感受到护士们对他们的关心。倾听不只是简单的听,在倾听的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动作等,从这些细微的举动了解到患者内心真正的感受和需求。在倾听患者说话时,做出适当的反应。护士的言行,首先要体现的是尊重,对对方的同情、关心,要能够体现我们的热情主动和体贴。有些患者失语,不能说话,沟通内容应通俗、易懂。

2.2仪表仪容

护士应该保持着装整洁、仪表端庄、举止文雅、稳重大方。让患者产生安全感、信任感,使其消除抵触情绪,愿意与你沟通。工作中,护士衣着整洁,可化淡妆,看起来更加神采奕奕、容光焕发,给人以愉悦感,看起来更加亲切温暖,愿意与你接近。

2.3微笑服务

微笑从来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语言,自然而真诚的微笑具有极强的魅力。微笑能使患者消除陌生感、紧张感,从内心愿意接近你,渐渐信任你,从而增加安全感。护理人员的一个微笑,能让受疾病困扰的患者感受到温暖和慰藉,从而坚定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念。我们接触的脑卒中患者,很多都是反复住院的“老面孔”,彼此都已经熟悉,如果我们在进行护理工作时给他们一个坦诚热情的微笑、一个善意友好的点头示意,彼此间的距离就会立刻拉近,消除患者的顾虑。

总之,护士只要准确把握患者心理特征,根据不同的患者,选择合适的语言行为,才能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我们在护理工作中要灵活应用好语言性和非语言性沟通交流技巧,才能有效推进护患关系和谐发展,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医患纠纷。

康复护理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休息;睡眠;康复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127-02

在正常人的生活中,个体往往通过休息与睡眠恢复体力和精力,重新获得应付各种应激的能力。在个体中,疾病是个很大的应激,需要动员全身心的力量来承受,因此患者往往需要更多的休息与睡眠,以减少其他的消耗,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期间合理的护理对病人的康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认识休息和睡眠

1.1休息: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相对地减少活动,使人从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松弛,消除或减轻疲劳,恢复精力的过程。它代表了一种精神放松、没有焦虑且身心平静的状态。充足的休息是保障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在疾病出现时,充分的休息是促进康复的有效措施。对患者来说,疾病是一种应激,它要求患者发挥生理、心里两方面的潜能来应对。但事实上,患者因疼痛、发热、呼吸不畅等生理不适以及由于患病住院、对医院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焦虑、忧郁等身心不适,常导致不同程度的休息障碍。因此,解决以上问题,促进患者的休息,是护士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患者来说,良好的休息有助于①消除疲劳,促进体力和精力的恢复;②减少消耗,促进机体蛋白质的合成及组织修复;③提高治疗效果;④促进康复。

休息就其形式而言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但睡眠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休息。充足的睡眠可以促进个体精神和体力的恢复,因此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睡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个体每日所需的睡眠时数因人而异,但至少应保证最低睡眠时数,否则就会出现紧张、不安和全身疲倦,难以达到身心的放松状态。住院患者经常会出现睡眠的问题,因此护士应了解睡眠的生理,应用多种措施解决患者的睡眠问题,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1.2睡眠:是与觉醒交替循环的生理过程,现代生理学理论认为,睡眠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发生的主动过程。适宜的时间、适当的睡姿、适合的环境,都有助于机体进入良好睡眠状态。对大多数成人而言,睡眠是每24h循环一次的周期性程序。对睡眠的需求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只睡5―6h就可以得到很好的休息,而有的人可能需要8―9h还觉得睡不足。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年龄可以影响睡眠的时间和质量是确定的。通常个体睡眠的需要量与年龄成反比。新生儿的睡眠时间最长,可达每天16h,以后逐渐较少,至青春期后保持稳定并持续到老年期。夜间睡眠的次数也随年龄改变而改变,婴幼儿和老年人夜间觉醒次数多。

1.3良好休息的条件:

休息就其形式而言可以说多种多样,包括了运动后的静止,或从工作中暂时解脱片刻,目的是使个体的智力、身体和精神处于一种更新、恢复状态。不论何种休息方式,都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才能保证休息,达到良好休息的质量:

①生理上的舒适生理上的舒适,对于促进放松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患者而言,去除不适的来源,减轻不适的感觉,如控制疼痛,控制室内温、湿度,适当的通风,去除环境中的干扰因素,保持适当的或姿势,这些对提高患者的休息质量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此外,满足个体的卫生需求、保暖等措施也可以提升个体的舒适程度。

②心理上的安宁个体的心理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到休息的质量。由于情绪激动、焦虑紧张而造成的失眠屡见不鲜。住院患者会由于多种原因而产生焦虑和忧郁,此时,护理人员可通过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和交流,提供所需的有关健康问题和并发症的知识,增强对个人诊断治疗的参与,鼓励进行有规律的放松活动,确保环境安全,来增进双方的理解,帮助其达到心境平和安宁的状态。

1.4影响休息与睡眠的因素:

休息和睡眠的问题常常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生理、心里和环境等诸多因素都可影响到休息和睡眠的数量和质量。

1.4.1生理性因素:

①年龄:年龄对睡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随年龄的增长总的睡眠时间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增多。

②内分泌变化:如妇女月经期常有嗜睡的现象。

③疲劳:适度的疲劳有助于入睡,但过度疲劳则会导致无法入睡。

④节律移位:当正常人因时差、轮班等原因导致昼夜性节律被扰乱时,会影响到睡眠。

⑤睡前习惯:不少人在睡前会有些例行活动的习惯,如:洗热水澡、听音乐、阅读书报等,如果这些习惯被改变,就有可能影响睡眠。

⑥食物和热量摄入:晚餐吃得过多、过于油腻或辛辣会导致消化不良继而影响睡眠。睡前喝咖啡或饮酒可导致失眠,此外食物过敏也会引起失眠。牛奶、干酪和肉类食物中存在一种天然蛋白质,有助于人们的睡眠。

⑦身体疾患:任何引起疼痛、躯体不适或情绪问题的疾病都能引发睡眠问题。患者可能在入睡或维持睡眠上都会出现问题。

1.4.2心理因素。由疾病的压力或其他生活中的矛盾和困难所造成的恐惧、焦虑、喜悦、悲哀、激动、紧张等情绪状态都会影响睡眠。患者可能想睡却无法入睡、或出现睡眠周期中经常觉醒或睡眠过多的现象。持续性的情绪应激可能导致不良睡眠习惯的形成。

1.4.3环境。睡眠的物理环境对睡眠的发动和保持有重要影响。良好的通风、柔和的光线、适宜的温湿度和安静的环境通常是高品质睡眠所必需的。此外,床的大小、软硬度、稳定性和位置也会影响睡眠的质量。

1.4.4药物。药物会影响睡眠类型。一些广谱性药物(如安眠药、镇静剂、止痛剂等)被认为是睡眠的抑制剂,会影响入睡及睡眠时间。长期使用安眠药物对睡眠最终的作用可能弊大于利。应用利尿剂可能会引起夜尿增多而影响睡眠。此外,乙醇和咖啡因也会影响睡眠,前者可加速入睡,后者会延迟入睡,并导致夜间觉醒。

2患者休息睡眠情况的评估

护理人员应随时评估患者的休息与睡眠状态,收集患者休息和睡眠的形态和习惯的资料,如一天通常睡几个小时,通常何时入睡、有无午睡,就寝前有无特殊习惯,多长时间能入睡,入睡后是否易醒,晨起后觉得体力和精力恢复如何等,并了解以往是否有过睡眠失调的健康问题。此外要询问患者此次患病有无影响睡眠的身心不适,还需了解患者情绪状态、治疗计划和用药情况。对于有睡眠问题的孩子,可以从其父母处收集关于孩子睡眠模式的资料。这些具体资料无疑能反映个体睡眠的性质、症状和体征、发作和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患者的总体影响等。

患者的期望也是护理评估的内容之一。护士应细致地评估患者睡眠的需要,经常询问患者对睡眠的期望。如目前采取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是否有效?以及患者期望采用哪些措施改进睡眠和如何实施这些措施。

3制定个体化护理计划

在详尽收集和分析了病人的休息和睡眠资料的基础上,制定详实可行的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内容包括:

3.1创建良好的睡眠环境:

应尽可能根据患者的习惯,为之创造清洁、通风、安静温湿度适宜、光线幽暗、没有噪音的良好睡眠环境。护士可以将多人合住病室内患者之间的帘子拉起,调暗病室的灯光,有计划的安排护理工作,尽量较少打扰患者睡眠的情况,在查房时做到走路轻、开关房门动作轻,电光源不要直接对着患者,并尽量减少晚间交谈以降低环境对睡眠的影响。

3.2增进舒适:

与家中的床相比,医院病床通常较硬,而且长、宽、高均不相同。为了使患者放松,护士应保持床铺清洁、干燥且位置放置舒适。一些遭受病痛折磨的患者需要特殊的促进舒适的措施,如按摩、热敷、支撑性包扎或变换等。提供患者个人卫生护理可增进其舒适感。就寝前行温水浴、协助卧床患者排泄和洗漱,也有助于患者入睡。

3.3控制生理失调:

对于有躯体疾病的患者,可通过控制干扰睡眠的症状而改善其睡眠。例如,可在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睡眠时提供两个枕头或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为防气道阻塞,可让患者睡前服用支气管扩张剂;有疼痛、恶心或其他反复发作症状的患者应按时应用相应的缓解症状的药物以便药物在就寝时生效。

3.4建立休息和睡眠周期:

患者住院后,原有的休息和睡眠规律常常被打乱。因此,应指导患者白天进行适当的活动,包括运动、娱乐和其他社交活动以保持日间的清醒。同时,尽量保证患者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在患者睡眠时避免因一些非必要任务而唤醒患者。此外,如果患者因病情需行频繁监测,护士应统筹安排以延长患者的连续睡眠时间。

3.5减轻或解除心理压力:

根据评估结果,找出影响患者休息与睡眠的心理因素,通过有效沟通、正确引导,帮助患者消除恐惧、焦虑的情绪状态,恢复平静、稳定的心态,建立对治疗的信心,这都有利于提高休息和睡眠的质量。

3.6使用特殊技术:

催眠术、呼吸放松术、肌肉放松术等行为治疗法能够治疗失眠的问题,其中催眠术是利用暗示让患者放松并逐渐进入睡眠状态。

3.7药物治疗的护理:

药物可以用来改善睡眠,但需注意防止患者产生药物依赖性和抗药性。

催眠药、镇静剂类药物可治疗失眠。但当患者主诉无法入睡时,不应立即给予安眠药物,而应首先考虑其他可促进睡眠的方法,必要时再采用药物治疗,并避免长时间连续用药。护士应帮助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了解药物的正确用法、应用的风险和可能的副作用。

3.8其他睡眠失调患者的护理:

对睡眠过多的患者,应指导其控制饮食,减轻体重,并限制其睡眠时间,增加有益和有趣的活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可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对于此类患者和梦游症的患者,还应注意保证其安全,防止意外发生。

对于睡眠性呼吸暂停的患者,护士应指导其采取侧卧位,避免压迫气道,保持其通畅,并在夜间加强巡视,随时消除呼吸道梗阻。

对存在类睡状态的患者,可依据其症状和原因分别处理。

康复护理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健康教育;康复科护理;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知不断更新。现代医学已从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四位一体"的新模式。康复医学做为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治疗、训练等问题。目前大多数医院康复科护理人员的专科知识薄弱,健康教育无法满足患者对康复知识的需求,阻碍专科化发展。而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为现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1]对护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我科自2003年7月起,将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康复知识做为科室重点,由医生、护士、治疗师组成健康教育团队,"一站式"系统化从患者入院至出院全过程,提供个性化的康复知识宣教与引导,取得很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方法

1.1"一站式"健康教育理念此观念盛行于欧美康复医学领域,认为健康教育不只是护士的工作。在康复医学领域,医生和治疗师应做为主要力量更多的参与其中,从患者住院直至出院、回归家庭的所有环节,康复知识指导和教育都应该无缝链接的贯穿始终。

1.2准备阶段

1.2.1人员的准备我科由科主任带头,医、护、技骨干力量组成健康教育团队。

1.2.2健康教育资料的准备以运动医学、康复医学、中医针灸传统医学三大块为主,从医疗、护理、康复治疗三方面入手,整理国内外本专业最前沿资料。团队成员逐一审核,达成一致版本,从疾病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护理、康复训练等方面形成系统的宣教资料并配相应图片,以病区墙壁图版、资料册、视频的形式,方便患者学习和练习。

1.2.3工作模式的转变全科人员转变思想观念,改变过去不统一的宣教方法。治疗师相对固定的管理病房,可以较全面了解每1例患者的病情。每日由主管医生、主管护师、病区治疗师共同查房,了解患者的治疗康复状态,有针对性的进行康复计划调整,共同进行康复知识的宣教。

1.3实施阶段

1.3.1收集健康教育问题资料患者入院后治疗师、护士通过交谈、询问、查体、查阅病历资料等方法收集资料,分别完成康复评定表和入院护理评估单。根据个人评估情况,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出初步的康复方案和健康教育内容,并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时间排序形成计划单,教育内容在住院期间补充修订,每项教育内容可重复实施和评价。

1.3.2确定教育目标

近期目标是住院期间熟悉自身疾病知识,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护理、治疗,加快康复进程。远期目标是使患者及家属建立正确的行为和日常生活方式。

1.3.3实施教育计划

1.3.3.1住院期间主管护士和治疗师按照制定的康复计划,分工协作进行。护士根据教育计划,遵循个体化原则和分阶段的原则进行教育[2]。上午是我科治疗相对集中的时间,患者在病床接受针灸、主被动功能训练,由治疗师进行系统的的康复指导和练习,如针灸的注意事项、疗程、关节松动、肌肉力量的锻炼。治疗同时静脉输液,主管护士从护理角度进行心理疏导、防跌倒、药物作用、化验检查结果、早期功能训练的好处及注意事项等详细讲解,使患者更加加深了解。下午是我科机器理疗和在功能训练厅训练时间,以疾病分类通过播放视频、图文、训练器械、示范等方法由治疗师进行指导。如颈椎操、锻炼腰肌力量的"飞燕式""拱桥""五点支撑",偏瘫患者步态、平衡练习等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易于每个患者及家属接受。

1.3.3.2体现个性化的教育特点及康复评定不同患者的社会背景、文化程度、年龄段不同,其疾病进程、健康问题和心理状态也不同。我们以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导,进行有效的个性化教育。主管治疗师和护士根据每个患者的康复计划、有针对性的实施康复及教育,建立定期康复评定机制、分别为首次、住院期间3~5d、出院前这几个阶段。收集患者康复进展情况、医生的反馈、家属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修订完善,使每个患者享受最完整的康复指导。

1.3.3.3出院指导及家庭康复计划制定患者出院时按照医生的目标,主管护士和治疗师从心理、饮食、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方式、复诊等几大方面进行出院指导。一方面由治疗师制定家庭康复计划,教会患者及家属。特别对行动不便的患者提出家庭改造方案,以利于如轮椅等辅助工具的使用。另一方面护士建立健康档案和定期随访制度。每周电话随访及指导,对患者的问题及时解决。

2结果

根据"患者对科室满意度调查表"、"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等反映出。自我科实行"一站式"健康教育模式以来,患者对疾病康复信心增加,主动参与康复的意识、依存性、康复知识知晓率提高,平均住院日数缩短。医生、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增加,治疗师的职业成就感增加。

3结论

健康教育是传授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涵。传统的健康教育大部分由责任护士实施。健康教育通过研究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以此来影响人们的行为[3]。因为护理工作繁杂琐碎,工作量大,且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在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随机性大,往往缺乏计划性、针对性、时间性和规范性[4]。导致健康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对其康复进程产生一定影响。实施"一站式"健康教育模式后,护理人员的康复理念、技能提升,使康复护理工作更加全面化、制度化,有利于向专科发展。随着时代进步,现代医疗过程中更加强调人文关怀,即在治疗过程中,时时刻刻为患者着想,以有利于患者康复为终极目标,全方位地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强调在护理过程中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尽可能地满足患者的要求,只有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获得舒适和满意,才能保持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主动参与到护理工作中,保证护理的效果[5]。

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医院健康教育是促进医院由单纯的治疗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保健服务转变的重要手段。而"一站式"的健康教育模式,恰好是将康复医学专业的发展与现代医学理念相结合。健康教育是经过一定的教育过程,让人们拥有自我保健的能力[6]。患者的康复观念改变,最大程度的恢复生活能力,提高生存质量,重返家庭,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胡静超,姜安丽.国内外护理学分析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4.3.

[2]李英辉,汤仕忠,陈文姬,等.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情绪和糖代谢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08,6(12):1279-1280.

[3]张丹.健康教育在外科护理应用中的重要性[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7):90-91.

[4]张锦玉,我国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与发展[J].护理杂志,2009,26(1a):32-33

康复护理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骨科病人康复护理意义策略

康复医学的兴起是医学发展到较高层次的标志,而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基本内容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工伤事故、交通事故的增多,给康复医学带来了契机和新的要求。康复护理就是护理功能向健康保健服务方向的发展,是和医学模式、疾病谱的改变、社会发展进步及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骨科病人的康复护理是指在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围绕全面康复的目标,密切配合康复医师及其他专业人员而对骨科病人所实施的护理技术。本文针对骨科病人实施康复护理现状及意义进行探讨,并提出了针对性策略,以促进康复护理的健康发展。

1康复护理在骨科病房的现状

1.1康复护理专业教育明显滞后

近年来,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也相继开设了康复医学课程,并开办了康复医师培训班,使我国的康复医学事业正朝着良性轨道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临床护理人员主要是来源于中专卫校或护士学校的护理专业,而目前我国从事康复医学工作的康复护理人员大多数是从其他临床科室转岗而来,大都未经过岗前康复基本知识的培训,也未曾系统学习过康复专业知识;在职护士也没有机会接受康复知识教育,对康复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匮乏,使得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仍以以前所学到的临床护理模式开展工作,从而影响到康复护理的良性发展。

1.2护理人员缺乏康复护理意识

由于历史的原因,康复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其发展在各地亦极不平衡,对康复的内涵也缺乏正确的理解,对于康复护理的知识更无从谈起,加之护理专业教育又没有设置相应的康复护理课程,使得在职护理人员对康复的认识不足。其次是由于受既往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影响,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常常忽视患者的功能问题,其任务仍只是简单地完成各种治疗医嘱,执行打针、发药、测体温及测量血压等简单的操作,而以功能维护与促进为中心的康复护理在这种模式中难以实现。这主要是因为护理人员不能正确理解康复护理的内涵,缺乏应有的康复护理意识,给康复护理工作的实施和推广带来不利因素,影响了康复护理事业的正常发展。

2在骨科实施康复护理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够使护士及时充分了解病情,有效地避免护患矛盾,护士在工作中只有不断把握好各种不同的沟通契机掌握沟通技巧,才能真正让护理成为科学和艺术。

2.1有助于受伤心理恢复

随着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目前意外骨折病人呈上升趋势,对这类病人的治疗和护理,心理障碍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伤残者常有“心里不快”的影响,如“欲想不能”、“欲速不达”、“理想破灭”的心理,突然的创伤、意外事故的发生,造成了终生的残疾,后天的肢体残疾造成了一种“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悲观厌世的心理,易产生不安、焦虑、抑郁、轻生的念头,护士要经常关心并帮助他们。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心理平衡,从而使患者变悲观失望为主观努力,勇敢地面对现实,树立新的生活目标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

2.2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积极的康复护理是达到病人康复目标的保证,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康复护理是一切疗法的延续,这就要求康复护理人员除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应与医生密切配合,做好康复护理的治疗、评定,积极极防治各种并发症。康复护理人员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康复工作中的作用,协调好患者的内部因素(生理状态、情绪、现实理解力等)和外部因素(康复治疗、生活环境、家属支持等)的关系,扮演好

照顾者、健康教育者、督促继续康复治疗的执行者、患者与家属的咨询者等重要角色,推进康复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3能让病人更快重返社会

骨科病人,尤其是因工伤、交通事故致残的骨科病人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卫生经济负担,病残者要求尽可能扩大活动范围和生活能力,参与社会生活和工作。因而,护理要结合社会进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要,对病人实施康复护理,重建病人身心平衡,最大限度恢复其生活自理能力,以平等的资格重返社会。因此,加强针对性的护理很有必要,使病人能面对现实、振作精神,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以良好的姿态回归到社会中去。

3对骨科病人实施康复护理的针对性策略

3.1理论指导策略

3.1.1更新观念

首先要加大康复护理宣传。转变观念是实施康复护理的前提,不仅护理人员要更新观念,从单纯的治疗护理延伸到预防、康复和保健综合型护理,而且护理人员要强化患者及家属的康复、护理意识,让他们懂得康复护理是一项经济的康复途径,以调动起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康复护理人员的素质。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德才兼备的康复专业人才,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核心,康复人员要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包括康复医学知识和边缘学科知识,如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了解国内外康复医学的新进展、提高护理科研水平,派护理业务骨干到国内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参观培训,以提高自身的康复护理水平。

3.1.2知识宣教

对在职护理人员进行康复护理培训。因为康复科的护理人员大部分是从其他临床科室转岗而来,对康复基础理论知识匮乏。因此可以通过对在职护理人员康复护理知识的培训,让她们尽快掌握相关的康复医学基本知识和康复护理技术,以便在工作中能尽快开展康复护理工作。同时,还可以利用墙报、黑板报、科普读物向社会宣传康复医学、康复护理学的工作规律、特点、技术和方法,让人们知道康复这一科别,明白其必要性和实用性,使康复医学、康复护理深入人心。

3.1.3规范操作标准

主要指护理内容与行为。统一规范各项康复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建立健全完善的康复护理评定系统,熟练掌握各种辅助器具的使用方法,重视心理护理,加强健康宣教。加强康复护理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教育,努力学习康复护理新技术,建立规范的康复护理方案,做到每一康复护理技术都必须有循证医学依据,每一种功能障碍均有一套康复护理方案。在康复护理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制定出常见病、多发病的各项康复护理常规。

3.2具体实践策略

3.2.1心理护理

经常对病人进行有关康复知识的教育,使其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估自己的伤残程度,消除或减轻心理障碍,打消顾虑,增加康复信心,树立实事求是的生活目标。对在功能锻炼中病人的每一细微的进步成绩都给予及时肯定,使病人对护理工作表示信任,为以后的锻炼打下基础。

3.2.2做好病人亲属的指导

骨科病人大多生活不能自理,心理负担重,亲人的陪伴与支持对病人非常重要。护士在做好病人心理护理的同时,也要做好病人亲属的心理指导,鼓励他们多关心体贴病人,满足其需要,介绍同类病人康复的经验。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时,亲属可以起到积极参与、督促、协助的作用,有利于病人在整个治疗和康复过程中保持最佳心理状态。

3.2.3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在早期和恢复期肢体运动基础上锻炼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这是获得独立生活能力的主要方法,以上肢练习为例,首先学习用手提物、放下,练习各种捏握方法,在学好抓握的基础上练习自己洗脸、刷牙、进食等,随着训练的加强和病人体质的恢复,使病人获得了归属和感情上满足以及生活自理的成就感。

结束语

实践证明,自从开展康复护理工作以来,护理人员树立起了崭新的职业形象,人生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护理工作得到了患者的称赞和社会的好评,医院的信誉也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康复护理已在各国普遍开展,如日本患者从入院到出院一切由护士承担。其护理以心理、社会及生活护理、健康宣教为主。但我国目前的护理仍未摆脱以疾病为主的护理模式。因此,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系统化康复护理将是21世纪护理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忠平,梨敏.成年正畸患者的心理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7.

[2]刘春荣,谢发连.骨科病人的心理康复护理[J].福建医药杂志.2006.6

[3]孙爱芹,毛秋云.护理病房在提高护士长业务水平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6.9.

[4]王月,宋娟.提高护理质量是医院管理的重要责任[J].中国医院管理.2004.8.

康复护理的重要性篇5

1社区康复护理的内容

1.1通过社区健康档案和社区中心转诊,社区责任医师和社区护士应掌握辖区内伤残情况,建立伤、病、残患者的档案,制定康复护理计划。

1.2基础护理。一般包括皮肤护理、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饮食护理及排泄护理等。这些护理方法和流程是社区护士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与临床护理基本相同,只是实施护理的场所和环境不同而已。基础护理始终是衡量护理质量的核心和标准。

1.3功能训练治疗。针对病伤残者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可采用适当的物理疗法、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配合康复医师针对不同个体制定个体康复治疗方案,充分利用社区和家庭资源开展康复治疗工作。

1.4预防并发症。病残者在伤病过程中常伴随一些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加重病痛,造成功能障碍,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在加强康复护理的同时,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1.5心理护理。残疾者的心理障碍一般比较严重,从而影响其健康状况及康复训练的进行。因此在进行各项康复护理的同时,社区护士必须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掌握、提高交流技巧,做好心理疏导,使病伤残者达到心理康复。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应贯彻在护理全过程,遍及护理实践的每一个角落。

1.6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使患者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社区护士应对病伤残者进行有关自我护理及康复训练的指导和教育,从而充分调动病伤残者自身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通过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改进社区环境,利用社区资源,教育人群了解康复护理知识,认识康复护理对伤、病、残者治疗的意义,鼓励和动员服务对象及家人主动参与康复治疗。健康教育在三级预防中,是投入最低、效果最好、效益最佳的措施之一。

2社区康复护理的特点和优势

2.1以社区内急慢性疾病人、创伤者、老年病人及残疾所致的身心功能障碍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为所有社区伤残病人提供全面、连续的康复服务,通过健康促进提供健康的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社会支持。

2.2以对病伤残者进行基础护理的同时,进行康复治疗训练及功能恢复的健康教育和指导为主要任务。社区病人病因复杂、病程漫长,是一个长期的治疗和护理过程,需要个人、家庭、社会人员共同参与完成。因此建立以社区护士为骨干,密切与全科医生合作,充分调动病伤残者及其家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发挥社区康复优势的保证。

2.3以病伤残者的家庭住所、老人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要服务场所,依靠社区可利用的资源开展工作,可节省就医成本,降低治疗费用、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是当前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一种有效地解决途径。

2.4社区康复可减少病人到医院就诊次数、减少院内感染机会,有效预防交叉感染。这样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理念和趋势[2]。

3讨论

3.1护士常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在工作中和各种病人接触,特别是护理操作时,直接接触病人的肌肤、血液和分泌物等,随时都可能被病原菌感染。所以,做好职业防护,维护自身健康是做好社区护理工作,杜绝差错事故的基本保障。

3.2护理工作是一项责任心重大的服务性工作。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必须要精通护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操作,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只有认真学习并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提高技术水平,保障护理安全,防止差错事故。

3.3对特殊患者的护理如精神病人的护理,护士更需细心。最好在家属的陪同下开展各类护理,以防止遭遇暴力伤害。这也是社区护士的一种重要的自我保护。

3.4护士无固定的生活规律,经常上夜班,其情绪紧张,会影响其身心健康。保护和调节护士的心理健康,关心社区护士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给予合理的待遇和社会保障,才能进一步发挥社区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护理工作是一种高尚的职业,同时也是一种高风险、多辛苦的职业。社区康复护理是应用整体护理服务理念,对社区内的伤、病、残者进行基础护理和各种专门的功能训练,帮助伤、病、残者恢复生理功能和生活能力,减少残疾,实现残疾人的全面康复和回归社会的一种新形式[3]。

护理工作中,严格遵守护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夯实基础护理,丰富服务内涵,提高护理质量,推进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满意的护理服务,增进医患和谐。

参考文献

[1]朴凤善.社区康复护理的社会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4):101~102

[2]董丽萍,李和兴,张金声等.社区康复护理对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11:1032~1034

康复护理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康复护理;角度;骨科护理;探讨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是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护理是在追求患者康复的前提下,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功能障碍的预防和处理,是一种协助医生治疗,以训练为主要方式的护理措施,康复护理与预防护理、临床护理、保健护理一起,构成了全面护理。有一点需注意,康复护理并不应该在临床护理结束后才开始进行,而应该在患者进入医院,护理诊治开始的时候就开始开展。在内容上,康复护理更注重个体的整体性,具体而言,其不止关注对患者本身身体健康的护理,还包括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患者家庭以及社会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等多方面的考量,以期通过专业的技术提供全面的、综合性质的服务,最终促进患者身体的健康恢复[1]。

1骨科护士应更新护理观念

护理是预防,保健,临床,作为科学体系的基本内容,四个方面的康复。当结束后骨科疾病的治疗,其肢体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恢复,还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就是护理工作尚未结束的标志。身为骨科护士,要把康复的观念和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的基本技术当做护理本职工作的一部分,要知道,康复护理不仅是康复医师的职责,也是每一位临床护士的职责所在。而且,在时间段上,临床的骨科护士较之于康复护士,处于一个更有利、有效的阶段。

2骨科护士应尽早介入患者的肢体功能锻炼

对于骨科患者来说,任何的康复都必须从早做起,做的越早,恢复较好,所耗费时间和金钱的成本是比较小的,相对来说造成的家庭压力小。然而目前,我国医药卫生行业面临着康复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这导致专业的康复人才远不够满足患者的需要。而康复工作最忌讳的就是间歇和断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临床的骨科护士能够担当起康复护理的重任,24h陪护在骨损伤患者的身边,承担起照顾患者,向患者宣讲健康知识,督促患者有规律地坚持进行康复训练的任务,就能为患者的康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也能解决患者家属的后顾之忧。

3应加强对骨科康复护理工作的管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在康复护理的评估、功能锻炼、心理护理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等方面尚处于空白或极为欠缺。对于骨科患者来说,其在术后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便是如何恢复肌肉的力量、关节的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能力。对于骨科科室来说,最终的目的也无非是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让患者能以健康的体魄,乐观的心态重返社会。

4应加强对骨科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

骨科康复护理知识包括康复护理评估,康复护理技术和常见病的康复护理,是骨科护士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专业依据。然而,目前骨科护士对康复护理只是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着临床康复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医院应加强对骨科护士专业护理知识的培训,护士也应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和一切学习机会,多方面、多渠道地获取相关的专业知识,对自己的不足之处予以补充。只有掌握了全面的专业的专业知识,才能有效的提高骨科护理的质量,降低骨科损伤以致残障的几率,进而进一步提高整体护理的质量。

4.1进行岗前培训在骨科医院的护士上岗前,首先要岗前培训,掌握关键所有常用的康复护理技术规范和日常工作,根据个人的吸收和掌握能力差异的条件下,可以被分配到的资历老资格的护士一对一辅导。这样,护士在从事骨科护理工作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康复护理知识,上岗以后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待骨科护士进入临床护理后,结合临床经验,定期对其进行系统而有组织的学结。

4.2加强在职教育在医院针对护士的在职教育计划中,加大康复护理学习的比重,在内容上,着重介绍康复护理的基础理论和技能,介绍康复护理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可按每月或每周的频率来举办教育学习班,也可以骨科护士为一个群体进行定期学习。此外,还可以邀请医院内外康复医学的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开拓骨科护士的视野,增加骨科护士的专业知识储备。

4.3开展继续教育随着护理工作的范畴不断扩大,护士只有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才能适应不同专科护理的需求。将康复护理知识列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使护士的康复护理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的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

5应加强骨科护士人才队伍的梯次建设

由于护士的平均年龄和护龄明显偏低,而护士队伍过于年轻,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必然会制约临床康复护理的开展。因此,留住高年资护士,培养合理的人才梯队就显得非常重要。鼓励中、高级职称的护理人员在临床指导康复护理工作、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鼓励低职称护士向更高的职称努力,从而提高本科室护士中、高级职称的比例向护士提供更多的继续教育机会,尊重并重视护士在患者康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创造支持性的工作环境,为护士提供更多的工作晋升和发展的机会分层次使用护理人员,待遇与职务高低、工作年限、工作业绩挂钩并协助护士做好职业规划,激发年轻护士成长的动力,是护士认识到在护理岗位同样可以有所作为,增强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成就感,减少护士的流失。与此同时,作为护理工作管理者,在具体实施管理活动中,还应围绕人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制定可行措施,让护士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自身得到全面发展[2]。

参考文献:

康复护理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护理;老年冠心病患者;作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47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59-02

冠心病是老年病中的最常见心身疾病,严重地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如果患者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过度疲劳等,会使患者病情恶化,甚至猝死[1]。因此,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与精心护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医护人员要仔细观察患者症状,及时治疗与精心护理,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体会,现对我院2012年3月――2013年8月3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康复护理的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2012年3月――2013年8月3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66岁;高中文化以下患者9例,高中文化以上患者24例;农村患者12例,城市患者21例;根据临床类型分为:心肌梗死型、心律失常型、心绞痛型。临床表现有心肌梗死先兆症状的21例占63.6%;有疼痛症状26例,占78.7%;有并发症6例;占18%;患者多伴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

1.2护理方法

1.2.1密切观察病情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对先兆表现为胸闷,心悸、气短、烦躁、心绞痛,心动过缓或伴有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血压大幅度波动,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脉细而快、大汗淋漓、神志迟钝,甚至昏厥等症状时,均应保持高度警惕,及时进行处理,防止发生心肌梗死等严重的后果。

1.2.2使患者处于安静状态,保持患者情绪稳定急性期应以治疗和卧床休息为主,使患者处于安静状态,保持患者情绪稳定。患者发病后第2-3周,护理人员可使病人逐步坐起,在床上进行适当的活动。患者发病第4周,护理人员应帮助病人逐步离床站立,在室内缓缓的活动;氧疗可改善低氧血症,有利于心肌梗死的康复。患者在急性期3-5天应给持续高流量吸氧3L分-5L分,病情稳定后改为间断吸氧1L分-2L分,以后逐渐改为必要时吸氧[2]。

1.2.3加强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克服忧郁、压抑和消沉的心态,使患者恢复治疗的信心。患者的情绪障碍往往是康复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加强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克服忧郁、压抑和消沉的心态,使患者恢复治疗的信心[3]。老年患者情绪不稳定,主要是由于生理或病理等因素的影响。首先,由于老年冠心病患者本身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使他们容易产生忧郁、压抑和消沉的心态;其次,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疾病,给自己及家庭造成生活上的困难,经济上的拮据,内心感到亏对家人,这种自责的心态,长期给他们带来痛苦和折磨;另外,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缺乏必要的健康教育,对自己所患的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不了解治疗的程序,往往产生恐惧等不良的情绪,对痊愈信心不足。临床治疗与护理的实践告诉我们,心理康复是关系到预后成败的关键。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心理护理,将心理康复贯穿于整个康复护理过程。首先,要与老年冠心病患者多交谈,因为患者的学历、职业、年龄、经历等情况不一样,要了解每一个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活动,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其次,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让他们对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帮助他们克服恐惧的心理,帮助他们以乐观健康的心理对待疾病,增强信心,积极配合并实施康复计划。

1.2.4加强饮食护理,老年病人的饮食和营养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饮食护理,老年病人的饮食和营养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鼓励患者适量摄入蔬菜、水果等含高纤维素的食物,饮食应以高热量、富含纤维素、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的低盐、低脂,饮食不宜过饱,少量多餐。

2结果

整体护理在3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康复护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通过医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效果良好,均已康复出院。

3讨论

冠心病是老年病中的最常见心身疾病,严重地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与精心护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冠心病早期康复不仅可明显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天数和提前回归社会,而且还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复发率、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黄素英.护理健康教育的动态及尝试.护士进修杂志,2000,15(10:785-798.

康复护理的重要性篇8

[摘要]脑卒中是导致死亡的第3大原因,是首要的致残因素,其导致的机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每年至少有160万脑卒中幸存者需要得到及时的医疗和护理支持。其中护理工作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全面康复,改善患者的预后,明显减少病残率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康复护理,对于脑卒中幸存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研究进展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已成为我国当前严重危害中老年健康与生命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2005年全世界大约有570万脑卒中患者死亡,约6200万脑卒中患者幸存,为我国城市居民死亡顺位首位,农村居于第二位。据统计,在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约3/4存在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因此,脑卒中后的早期康复护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及时采取康复护理措施,可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

一、脑卒中的康复护理理论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目标:运用医学手段使残留的、生理的、解剖的受损功能,在生理、精神、心理、认知和社交等方面恢复到最佳的状态。

随着医学治疗水平的提高,卒中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发病率和致残率还是逐年增加。虽然卒中所致功能障碍目前在药物治疗方面无重大突破,但近年康复治疗和护理有所发展。经几十年的实践与发展,其对卒中的疗效已获广泛肯定。康复护理是卒中单元中重要的环节,康复越早介入,其功能恢复越好,这是因为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代偿和重建的自然恢复能力,这种自然恢复是由于大脑病变区域水肿消退,血肿的吸收,颅内压的下降和部分坏死区域边缘神经细胞血液循环的改善,自由基的清除,钙超载的纠正等病理损害的消失而完成。

二、脑卒中的康复护理

(一)心理障碍的康复护理

脑卒中患者不仅生理功能发生了改变,而且会出现多种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等,卒中后的抑郁和焦虑是临床上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常见类型。情感障碍严重的患者常不配合药物治疗,从而影响其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心理康复应贯穿整个康复的始终,帮助患者消除心理障,使患者获得精神上的支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好地调动自身的潜能。

对脑梗死患者采取动态系统健康教育,即分别于患者入院时、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不同时期基于病情变化给予动态的健康教育,将各期健康教育内容以多种方式贯穿于患者的整个住院过程中,反复进行宣教,结果明显有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在康复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充分发挥心理护理在康复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帮助患者矫治心理障碍、克服负性心理,发展患者个人的精神潜能。

(二)运动功能的康复护理

运动功能康复包括被动按摩、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坐、站、走和生活训练。运动功能康复护理干预的原则主要有:尽量鼓励患者做患肢运动功能。被动活动,被动按摩即取仰卧位,原则上是上肢多锻炼伸肌,下肢多锻炼屈肌,先做大关节,后做小关节,由上到下,由近到远,先健侧后患侧,应力求各关节伸要伸直,屈曲要屈得充分,目的是达到生理上活动范围,时间由短而长,循序渐进,不必操之过急。Brunnstrom康复训练技术是瑞典康复学家Brunnstrom创立的一套治疗脑损伤后运动障碍的现代康复技术。Brunnstrom康复护理训练能加强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代偿和重组的产生,极大发挥“脑的可塑性”,尤其采用分期的方式,通过系统的、有选择的、有针对性的方法,可抑制和控制低级中枢的调控作用,降低异常肌张力引起的肌痉挛,打破异常的运动模式,建立正常运动模式,改善肌群间的相互平衡协调功能,逐渐出现分离的、精细的和可以控制的肢体功能活动。

(三)语言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研究表明,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进行早期语言疗法是合理并且可行的。有研究脑卒中后三分之一的患者可产生各种语言障碍。康复训练开始时机越早越好,急性期病情允许时,即可在床边进行。在发病早期,即进行主动性的失语康复治疗,能促进脑卒中致语言障碍患者恢复;姜鸿等认为,失语恢复最明显的时间为发病后2周内,因此宜在发病早期对患者的语言康复进行护理干预,能加速代偿活动,有助于脑损伤后高级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高珠英等认为,对于运动性失语,康复训练应以语音训练为主。对于感觉性失语,应以提高理解能力训练为主。完全性失语患者对眼神、表情、语调、手势比较敏感。因此,应以非语言交流训练形式为主,训练以听、理解为主,辅以语音训练。蔡丽娇等报道,音乐疗法对失语症语言能力的恢复和情感支持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且成本低廉,无不良反应,患者乐于接受。

(四)日常生活能力康复

日常生活活动包括:移动、取物品、使用家庭用具、个人卫生、穿脱衣服、吞咽训练、进食、如厕、言语训练、沟通等,生活基本技能的训练应贯穿于整个康复治疗护理过程中,随时指导患者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及自理活动训练,促进早日康复。对于肢体功能较差又难以恢复患者,可通过日常生活活动的代偿性训练,使其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可最大程度地提高生活自理水平。

(五)出院后的康复护理

对于生活能自理者,出院前责任护士应按照计划采用对答方式直接与患者交谈,了解他们所掌握有关疾病知识的情况,仔细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建议将有关病因、诱因、症状、治疗、康复锻炼方法、饮食、救护及并发症的预防、定期复查项目等知识归纳成书面材料供患者及家属阅读。对肢体、语言功能障碍者,进行康复技术和知识宣教,教会正确的训练方法,同时要求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并对复查结果重新制定合乎病情转归的训练计划。

综上所述,对于脑卒中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早已达成共识,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一些问题依然存在争议和亟待解决,比如早期限康复开始的最佳时机,具体内容,合理的时间和强度,哪些干预措施是最有效的,有待多中心学科协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巩玉秀,郑修霞,姚岚.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28-240.

康复护理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全髋关节置换术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8(a)-0173-02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头坏死及股骨颈骨骨折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纠正骨骼畸形、改善髋关节功能[1]。但全髋关节手术的技术要求十分高,加上患者年龄相对较高,身体素质相对较差,手术耐受性弱,术后经常会发生感染、髋关节脱位等术后并发症[2]。该研究主要对2011年5月~2013年5月在该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78例患者术后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探究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护理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该院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其中研究组有男性21例,女性18例,患者年龄为43~81岁,平均年龄为(53±6.35)岁。对照组有男性24例,女性15例,患者年龄为46~84岁,平均年龄为(57±6.87)岁。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成功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并积极配合康复训练的患者;排除标准:排除并发心脑血管等其他重大疾病,或不配合术后康复训练的患者。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给予患者常规心电图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生命指标及意识变化情况,同时强调避免进行剧烈运动,及遵循医嘱的其他注意事项。

研究组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下康复训练:①心理护理,患者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行动受限加上失效后的伤口疼痛,会使患者产生焦躁的不良情绪,影响其病情的恢复[3]。在早期康复护理中,应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情绪变化,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治疗,对不同背景的患者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安抚患者情绪,帮助其树立积极治疗的信心。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给予患者尊重和关怀,激发其配合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和信心。②功能训练及预防术后并发症,术后1~3d内护理人员据患者自身的具体情况,给予患者康复训练指导,协助患者完成床上活动关节训练,日常训练20min/d。经专业的病情评估允许,术后的3~5d内借助康复辅助机器下床训练,初期阶段,患者先进行小幅度活动,日常训练1~2h/d,后期逐步增加训练任务量,2~3h/d。同时由于患者需长期卧床,易发生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应注重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③出院指导及随访,患者出院后继续进行功能康复训练,调节饮食,保持轻松的心情。同时嘱咐患者每隔1个月来医院复查,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好转后每隔3个月复查1次。出院后的早期康复阶段,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根据其具体的康复进度,制定下一步的康复计划。

1.4评价标准

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Harris评分)评估患者的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利用巴氏指数(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术后日常活动能力[4]。

1.5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日常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感染、髋关节脱位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5]。

1.6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临床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Harri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估

研究组患者平均Harris评分比对照组高,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

表1两组患者的平均Harris和Barthel评分[分,(x±s)]

2.2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研究组术后深静脉血栓、感染、髋关节脱位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

表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n(%)]

3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指采用聚乙烯超高分子制成的髋臼和低强度的模量金属制作而成的人工股骨头,对患者受到破坏的髋关节进行修复置换手术,解决患者髋关节疼痛、畸形及关节功能问题,重新构建一个与类似正常功能的髋关节[6]。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对患者全髋关节功能的恢复非常关键,其术后的康复治疗主要以保持适度的关节活动,增强重构关节的强度及稳定性为主,其主要原则是循序渐进、持续训练[7]。

早期康复护理除了包括常规护理外,还将专业康复技术应用于护理中,为患者提供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训练指导,使患者更好地恢复活动能力。在该研究中,相较于予以常规术后护理的对照组,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的研究组,护理人员更注重患者术后的功能康复训练及心理护理。在早期康复护理中,给予患者适度合理的康复训练的同时,注重心理护理对患者康复训练的指导作用。在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护理人员以激励方式给予患者尊重和关怀,激发其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和信心。在患者经允许出院后,应继续给予患者在家里进行日常康复训练的指导,并持续进行随访,了解记录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全髋关节术后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在部分学者的研究中,采取的是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而该研究采取研究对照比较,通过两组不同护理应用的疗效对比,突出早期康复护理的应用于临床,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一些相关研究表明,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能加强了护士与患者沟通,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减少了并发症发生[8]。同时在该研究结果中,发现研究组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日常活动能力恢复优于对照组,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病例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合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在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中,能有效促进患者的关节功能的稳定及恢复,提升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新媛.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1,11(18):146-147.

[2]马春辉,易诚青,李夏,等.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体会[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2,32(12):1554-1557.

[3]王仲美.早期康复护理对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7):3-4.

[4]钟燕萍.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0):34-35.

[5]郭秀花,呼玉红,王爱红,等.系统康复护理干预对47例全髓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109-110.

[6]袁光辉.早期康复护理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6):58-59.

[7]屈坤敏.全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护理干预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3,6(2):141-142.

康复护理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

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之中也称之为脑卒中,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等特点,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康复治疗对针对脑卒中患者出现的认知障碍、卒中后抑郁以及肢体瘫痪等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新的康复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1]。而如何促进患者各项功能恢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1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本质目的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运用医学手段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言语、运动、认知和其他受损功能,以便使其生理、心理以及认知、社交等恢复至最佳状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

2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具体方面

2.1认知障碍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绝大多数的脑卒中患者发病之后都会发生认知障碍。脑卒中后发现认知障碍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针对失语症患者,可采用认知记忆试验以及wechsler记忆量表等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康复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认知障碍严重程度,认知障碍情况越严重,预后效果则越不理想。所以,认知障碍康复护理主要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给予患者感知觉刺激,同时辅助一定的药物治疗,强化运动学习,以改善患者记忆能力[3]。

2.2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对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而言,应采用综合康复护理的措施,通常先进行运动训练,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发育,同时辅助功能电刺激、肌电反射刺激以及药物治疗等。运动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以及不同时期病情变化给予按摩、主动或者被动性的运动锻炼,具体包括准确进行坐、卧训练,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运行训练、训练以及走路训练、保持平衡训练等。在训练过程中,应该安排一些穿脱衣服、个人卫生、餐具使用以及淋浴、如厕等aDL训练,训练中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对于情况比较特殊的患者采用与之相符的促进技术,安排科学合理运动量。在运动训练的同时,要给予患者服用去甲丙咪嗪、百解忧等药物,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4]。

2.3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具体措施所谓的吞咽障碍,主要是指患者食道上括约肌、咽喉、双唇、舌以及食道功能遭受损伤之后,导致的进食障碍现象。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康复训练主要是对其口面肌群进行的感觉刺激、运动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改善吞咽功能障碍的训练模式。具体包括门德尔松手法,主要适用于候部可以上抬的患者,保持上抬位置不变,在吞咽过程中告知患者舌抵硬腭,同时屏住呼吸数秒。另外还要给予患者颈部按摩,向上推其喉结以提高患者吞咽能力。口、下颚、舌训练法主要是通过指导患者进行鼓腮、闭唇、张口训练等方式帮助其改善口面部肌肉运动情况,患者无法自行做到时可给予被动运动,确保其可以充分口张摄食以及闭口咀嚼运动。

2.4失语康复护理具体措施脑卒中损伤发生在患者言语中枢时,就会导致患者失语,相关资料显示5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都会出现失语症状,严重影响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失语主要包括运行性、命名性和感悟性失语等几种。失语可能会自然恢复,但若进行语言训练则可加快言语训练的速度和进程。语言训练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的失语类型、程度等选择不同的训练方式,在护理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口型示范的重要作用,实施面对面教授,通过实物配合手势增强患者理解能力,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语言能力。

2.5心理障碍康复护理具体措施一半以上的脑卒中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焦虑和抑郁是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护理人员要积极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治疗阶段出现悲观、失望心理的患者应及时与其家属交流、沟通。以便给予患者生活和精神上的支持与安慰[5]。

3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的实施时间及重要性

3.1早期康复护理的实施时间一般情况下,脑卒中发病之后的3个月内进行康复训练即属于早期康复阶段。越早进行康复护理,患者的整体治疗和功能恢复效果也就越好。康复训练过程中,导致再出血的发生几率并不高,只要脑梗死或者脑出血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下,都可进行早期康复治疗。介入早期康复锻炼的最佳时间在患者生命体征基本恢复平稳,且神经学症状在48~72h内不再出现新发展。

3.2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临床意义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减少肌肉大面积萎缩、足下垂或内翻、关节脱位、关节痉挛畸形等并发症,这种作用是其他药物治疗方法替代不了的,此外还能有效预防其他并发症发生,、减少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最大限度的帮助患者恢复自我生活能力,切实改善生活质量。所以,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以及提高整体治疗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4分析康复护理过程中相关注意事项

在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训练方法,由简单逐渐向困难过度,在训练之时应该对患者反应以及肌力改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训练时缓慢行之,切不可使患者出现疲劳感。

在康复护理过程中应该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其原有的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要进行积极治疗和控制,血脂也要尽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告知患者要保持规律生活,劳逸结合,合理膳食;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其他变化或意外情况应及时就诊[6]。

5结论

目前,临床方面针对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达成统一意见,且研究成果令人满意。但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如早期康复训练的时间、内容以及训练强度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和深入研究讨论。

参考文献:

[1]李秀习.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新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6):656-657.

[2]彭淑芬.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新进展[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32(11):520-520.

[3]王娟.脑梗塞后遗症期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干预新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40(11):188-188,127.

[4]黄丽伟.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研究新进展[J].吉林医学,2011,32(19):4038-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