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0:19

心理辅导的方法篇1

1、侧重调整情绪的方法

学生在遇到情绪上的困扰时,最直接的需要就是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宽慰。心理辅导的主要任务,就是形成让当事人愿意倾诉和宣泄的氛围,使他感到得到尊重和支持。

倾听是指辅导教师用真诚的态度认真听对方讲话,采用不批评、不判断、尊重、以对方为中心的原则,鼓励当事人放弃心理防卫,将郁积于内心的隐秘畅快地倾诉出来。这样,当事人原有的紧张、恐惧、焦虑等症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身心症结就会逐渐减轻或消除。

放松是一种通过姿势、呼吸、意念的调整,改变肌肉紧张,以应付情绪上的紧张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放松,保持心情愉快的一种方法。学校中辅导教师应在平时对学生进行自我放松训练,这对帮助学生克服考试焦虑、消除疲劳、镇定情绪、振奋精神、增强个体应付紧张事件的能力有积极的意义。

2.开展讲座式的辅导方法

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设计活动的方法

包括主题活动、团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需要创设某种特定情景和题材,让学生扮演某种角色,练习某种行为方式,身临其境地去体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教师在活动中主要担当组织者的任务,安排角色扮演者和剧情等。

4、开设常规的心理辅导课

心理辅导课面向全体学生授课。教学辅导的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学生健康心理辅导课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和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主要体现于参与和活动之中,离开了参与和活动就失去了健康心理辅导课的本质特征。

5、联合式心理辅导的方法

心理辅导的方法篇2

关键词:技能大赛;心理辅导;高原反应;瓦伦达效应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162-02

现在,各级各类的技能竞赛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如2010、2011、2012年的重庆技能大赛每次都有全市多所学校近5万学生参加选拔,进入决赛有一千多人,最终比赛获奖的只有几百人。2013年的全市全国的技能大赛项目更多,各参赛学校有了往年的历练,在选手的选拔上更有经验,在赛前的准备和训练上也更有目的性、计划性和针对性,所以经过层层选拔进入到最后的选手都是旗鼓相当的技能高手。他们在所参加比赛项目的技能上可以说是不分彼此、难分高下,但比赛的最终结果却常常会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结果。这就是因为在大家体力、技术、战术训练水平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心理素质往往对比赛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在高水平的体育比赛中也得到充分的证明,奥运冠军李雪芮的教练李永波就曾经说过,李雪芮能取得冠军和她过硬的心理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我校也越来越重视比赛选手们的赛前心理辅导,在每次技能大赛前都会安排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证的老师对同学们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辅导过程主要分为四部分。

一、通过问答的方式给同学们分析赛前容易出现的几种心理现象

1.“高原现象”。训练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成绩停滞不前,甚至完全找不到感觉。心理学称为“高原现象”,这是由于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造成的。技能大赛之前的备战训练是相当紧张的,不少同学夜以继日,全力投入,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很疲劳。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上不去了,越练越糊涂。如我校参加重庆中职物流技能大赛叉车项目的同学在要求高质量完成托盘、入库的情况下,叉车的驾驶速度也是影响比赛结果的又一重要因素。所有参加此项比赛的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就是时间停留在10分钟这个成绩要非常久,感觉无论怎么练习都没有长进,同学也会因此泄气,总觉得再练也没用了。知道“高原效应”的客观存在后,明白“高原现象”不是极限,走出高原期后成绩就又会提高的道理后他们就能平稳地渡过这个瓶颈。

2.“瓦伦达效应”。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瓦伦达效应”。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钢索高空行走的表演者,但却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对记者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告诫自己这次一定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前,彵想的是完成表演的过程和细节,而不去想象最终的结果。”后来,人们就把专注于事情本身、不患得患失的心态,叫作“瓦伦达心态”。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大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辅导的时候就会告诉他们每次你都只需要想象自己成功时的景象,除此之外什么都不要想,在心中默念一句话:“拼命去换取成功,但不希望一定会成功,结果往往会成功!”

3.“心理饱和”。所谓心理饱和,就是人已经处于一种非常厌烦的、不想再继续某项任务的心理状态,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如: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扮演一名工人,成天做着“拧螺丝”的活儿,干久了,他看见过路女人胸前的一对钮扣,也用扳手去拧。虽然这只是个笑话,但心理饱和现象在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所以现在大家要做的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平常心对待每次比赛。有实力就能获得胜利,而现在的实力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同学们在专业方面的技巧,到了这个时候同学们在这方面都是炉火纯金了;第二就是同学们面对比赛时的心理素质,这个将直接影响着是超常发挥、正常发挥还是失常发挥。

二、给同学们分析常见的赛场心理偏差

1.焦虑。指的是一种没有明确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

2.怯场。因环境陌生、他人旁观或突遇意外性事件造成的应激式紧张而导致不敢上场等现象发生。

三、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选手们放松身心、树立信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有的状况大家都有,赛场上机会对大家都是均等的

1.我的位置:要求成员排成一列,站在场地中间,按照领导者指令迅速找准自己的位置。如:按身高由高到低排序、按体重由重到轻排序……行动迟疑、缓慢者要说明原因,接受惩罚。

2.在一分钟内,你估计自己最多能拍几次手?并请几个人上台实际验证。每个人根据结果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同学们意识到每个人都拥有无限的潜能,但由于胆怯或低估自己,没有去尝试,让很多机会从身边溜过。以后,请不要再轻易地否定自己,大胆抓住机会,记住你也行!请同学们一起大声地表达:“我努力,我胜利!我优秀!我成功!”

3.“集体按摩”游戏:大家站到场地中央,排成三列,由后排同学为前排同学敲背。继续宣布游戏规则:“现在,全体向左转,请后排同学为前排同学敲背捏肩。”方向一转,按摩对象颠倒了,在比赛中,机会是均等的,你要面对的人,也是时刻在变换的,要时刻做好准备接受不同对象的挑战。

4.目光炯炯。成员两人一组,相对而立。要求目光直视对方一分钟,向对方大声说出自己的优点三遍,要求一次比一次声音大,成员交流参与该练习的感受和体会,这样可以帮助大家树立信心。

四、教给同学们心理调整常用的技巧,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随时随地地进行心理调整

1.表象潜能重现法。在参赛以前运用联想和回忆尽可能回想过去获得成功时的身体感觉和情绪状态,这对提高比赛成绩和心理调节是有帮助的。

2.表情潜能调节法。即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面部表情和姿态,因为情绪状态与外部表情存在着密切而有机的联系,俗话说: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情绪的产生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过程的变化,并由此而引起面部、姿态等外部表情。如愉快时兴高采烈、笑容满面、手舞足蹈;愤怒时横眉冷对,咬牙切齿、紧握双拳;情绪低沉时垂头丧气,肌肉松弛、萎靡无力等。我们可以用改变外部表情的方法而相应地改变情绪状态。例如,当情绪紧张而感到焦虑时,可以有意识地放松面部肌肉,不要咬牙,或者用手轻搓面部,使面部肌肉有一种放松感。当心情沉重或情绪低落时,可以有意识地做出笑脸,强迫自己微笑,假使做不到,可以看看别人的笑脸,或者想一想自己过去最高兴的某件事,也可以想想自己过去得心应手的比赛情景,这些都可以用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

3.暗示调节法。它是通过用语言、思想或表情对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方法。自我暗示对心理活动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能使选手保持心理稳定的状态,临场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为了消除比赛前的惊慌,使大脑安静下来。

4.巧妙利用食品特性,缓解紧张的同时适度提高兴奋度。巧克力能缓解情绪低落,使人兴奋,对于集中注意力、加强记忆力和提高智力都有作用,所在比赛前可以适当地吃些巧克力。绿色和蓝色能给人凉爽的意境,使过度兴奋的神经得到缓解逐渐镇静下来,选手可穿绿色或者蓝色的衣服。

5.比赛的前一天晚上可以冥想。配合合适的音乐、引导词让自己放松下来轻松入睡。

事实证明赛前的心理辅导是非常有效的。好的心理是前进的助力器,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不仅可以在比赛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

参考文献:

心理辅导的方法篇3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应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来,要不断探索并掌握适合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不断提升自我素质,作好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引导者和疏导者,引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现今大学面临着很多的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要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这样才便于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由于正处于青年往成年过渡的转折期,他们的求知欲和自我意识强,个性正逐渐形成和定型,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心理发展也尚未成熟,因此在一些复杂问题面前,还是会表现出幼稚和片面,产生一些矛盾心理和心理障碍,如果不能及时排解,最终会导致心理疾病。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高校能否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一、提高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要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渠道

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要热爱辅导员工作,责任心强,工作作风好,严于律己,是辅导员教育学生的立身之本,只有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在工作中积累和总结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工作中所遇到的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对症下药,成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辅导员加强心理素质修养的同时也要具备高尚的情感,努力追求心理美,要热爱每个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心境,辅导员的心理品质是对大学生最好的影响。作为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在知识结构上,除要懂得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接受对自身的心理健康辅导,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兴趣、专业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这样,辅导员可以对不同的事情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工作更有针对性。

二、要了解学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学生是关键。如果不了解学生们有什么共性困惑,不清楚有哪些存在心理问题的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无从谈起。了解学生,首先要对学生整体有一个全面把握,对学生的共性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如对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学业问题、过度沉迷于网络的问题、对感情的困惑问题、对人际关系相处问题、就业问题等。把握好共性问题的同时,还要重点排查有特殊心理问题学生。在新生入学之时,辅导员就要认真了解学生,可以通过新生军训、学校体检结果、和学生逐一谈心、可以通过学生干部及宿舍长了解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要尽可能详实,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及谈心情况,对特殊学生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跟踪观察。

三、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利用共性问题分类进行心理辅导

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一些是属于共性的东西,如新生适应问题、大学生感情困惑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心理问题共性特征可以制订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使同学们能够正确认识心理压力,正确面对挫折,防患于未然。

四、进行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

1.与学生进行面对面谈心。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便利条件是平时和学生接触较多,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也比较多,其中谈心尤为重要。通过谈心,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敞开心扉,将心中的郁闷、不快一一倾诉,从而使心情释放。辅导员通过学生的倾诉也能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也可以从学生的言谈举止把握学生性格及心理现状,对学生的问题把握较为真实,并能立即感知谈心效果。面对面的谈心可以选择不同的地点。选择的地点要尽可能地使学生放松和辅导员产生亲近感。

2.网络也是做学生的心理辅导一种便捷的方法。有些学生不愿和辅导员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谈心的时候并不会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辅导员,而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学生和辅导员老师对等交流的平台。辅导员可以利用QQ、短信、邮箱、博客等网络工具和学生在网上匿名交流。这样增强了学生的隐蔽性,有利于其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老师。在这里学生可以责问辅导员,也可以尽情宣泄苦闷及不满、寻求帮助。面对这样一个完全暴露的心灵,是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的大好时机。在对学生进行耐心引导的同时,辅导员应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可以借机向学生灌输在日常教育中学生听不进甚至抵触的教育内容。

五、加强与心理问题学生家长的沟通

家是温馨的港湾,学生出现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与家庭背景有关。有些家长比较熟悉学生,但有些家长由于孩子从中学到大学一直不在身边,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也不愿与家长深谈,以至不了解自己孩子现状,学生已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却还一无所知。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可以和家长联起手来做学生工作,如果学生的心理诱因在家庭,家长了解学生现状,进行自我反省,改变家庭氛围,多给孩子以温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建立信息员制度,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心理辅导的方法篇4

〔关键词〕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3-0018-0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甚至思维方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互联网的发展为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网络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应运而生。针对成人的网络心理咨询已证明具有一定的疗效。本文就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一、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概述

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三者在助人关系、工作对象、工作目标以及方法上大同小异。但是,随着学科专业化的发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服务对象、方法等方面都有了自己的特点。心理辅导是针对正常群体尤其是学生群体进行的以促进其发展为目标的心理咨询过程;■心理治疗针对的是有心理疾病的人,对其进行以改正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为目的的心理咨询过程。心理咨询针对的是非心理疾病的普通人群,其范围比较广泛。从以上的内容可知,心理辅导侧重于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服务。中小学生大多都为在校的学生,因此本文采用“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一词来探讨中小学生的网络心理咨询。

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对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职业指导等方面以发展为目标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辅导等。学习辅导是指对中小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生活辅导是指对中小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进行的指导;“生涯”指个体的全部社会生活,如各种社会角色、个体与所处环境的联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等,生涯辅导就是对这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如让其明确在学校是学生的角色,怎样处理自己与家庭的联系,如何对待入学、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发展与预防为主,矫正为辅。发展是指中小学生总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心理辅导应有助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并且我们要对中小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预防,如物质滥用、暴力犯罪等;在以发展与预防为主的同时,还要针对中小学生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及时地进行矫正。

二、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虽然具有诸多优势,如虚拟与保密性、方便快捷性、平等自由性和理性思考等,但也存在一些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由于服务的对象是中小学生,因此会有许多有别于以成人为服务对象的咨询过程。与面对面咨询相比,网络咨询缺乏来自表情、动作等非语言信息,并且网络咨询上的“咨—访”关系的建立也不固定。总的来说,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存在以下问题。

(一)伦理方面的问题

有关网络心理咨询的伦理问题,国外已有一些专业的伦理规范和方法指导网络心理咨询师的行为。在我国,网络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伦理规范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的伦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心理辅导员的资格和能力问题。由于网络辅导与面对面的辅导不同,因此心理辅导员的资格和能力成为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尤为重要的问题。合格的心理辅导员除了具有心理辅导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熟知中小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否则,咨询过程中咨-访关系会很不牢固,来访者的每一封邮件都有可能由于不信任而成为最后一封。其次,是知情同意与保密问题。对咨询师而言,应该如实地告诉来访者自己的资质,所受的教育等,并尽量为来访者提供保密措施;对来访者而言,由于中小学生是不具有法定行为能力人,因此他们的行为都得通过其他的方式得以合法化。最后,保护来访者的问题。心理辅导员应学会如何区别来访者,明确哪些来访者是辅导的对象,哪些是应该转介的,这样能避免对来访者的伤害。

(二)方法适用性问题

传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常用的方法与技术主要以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为主。不同的学派有其特有的方法和技术,每一种方法和技术都有其适用性。这些学派的方法与技术对于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并非都合适,如精神分析学派的催眠技术,行为主义学派的放松技术等。如何合理地将这些学派的方法与技术与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有机结合或创造更好的方法与技术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从中小学生网络心理辅导的目标来看,主要包括发展、预防与矫正。哪些方法适合于发展与预防,哪些适合于矫正,这也是我们必须进行区分的。明确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来访者的成长与发展,什么样的方法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同时又能达到发展的目的。

三、应对策略

(一)伦理方面问题的应对策略

1.对心理辅导员资格和能力问题的应对策略

心理辅导员将自己的“资格”在网上公布,包括专业的资格证书、从业年限、专长甚至学历等,并公布相关监督单位的联系方式以便对其“资格”进行查验。心理辅导员不但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该熟知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鉴于此,应该定期对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心理辅导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同时,加强心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由于中小学生大多在校,因此学校应该承担这方面的任务。学校可以建立一个两层级的心理辅导员队伍,第一层级为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其成员为中心的心理辅导员;第二层级为各年级的心理辅导员队伍,其成员为各班的班主任。这样既解决了心理辅导员的资格和能力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心理辅导员队伍问题。

心理辅导的方法篇5

关键词:新生;团体辅导;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2-0091-02

2004年,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的第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要在大学生中开展深入细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并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一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从高中过渡到大学的特殊时期。他们以新生的身份进入高等学校后,不仅有学业上面的变化需要他们去适应,还需要适应很多新的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往往会使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感到迷茫。我国的诸多高等学校已经认识到了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并且已经从多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但是,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干预大多数采取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进行个别辅导、使用量表进行心理测试和开设心理健康讲座等方式,效果并不理想,而且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

一、团体辅导的内涵与发展

团体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一种形式,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两种主要形式。团体辅导是以“团体”的方式去辅导学生,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是相辅相成的两种辅导形式,根本目标均是以帮助学生个体成长、发

展和适应大学生活,尤其适用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是有区别的,两者特征及有效范围均有所不同。团体辅导的某些效果是无法通过个别辅导达到的。团体辅导相较于个别辅导具有较为独特的优势。团体辅导最早出现在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尤其是在中国台湾地区,团体辅导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从最初的侨生生活团体辅导到覆盖人际交往、自我肯定、恋爱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诸多方面。20世纪90年代团体辅导进入大陆,各地的教育、医疗和培训机构开始运用并且出现了该方面的不少相关研究。1991年6月,全国第一期大学心理咨询员培训班上第一次介绍了专业的团体辅导。团体辅导在大陆发展的这20多年里,发展速度快,应用范围广,同时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2005年教育部办公厅44号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成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的通知》中规定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委会的主要任务是:指导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学科建设,推动大学生也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对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跟踪、监测和预防,定期产生评估分析报告;进行{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成果的审议和鉴定;参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材编撰和审议工作;开展和协助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认证工作,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高校正是看到了团体辅导的各种优势,进而对团体辅导在大一新生心理健康干预中的重要性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团体辅导也逐渐成为了高校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进行干预的主要方式。

随着高校运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很多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开始运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高校初期的团体辅导对象主要是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的个体,这时的团体辅导多是治疗性的团体辅导,如杨眉教授对存在社交焦虑的大学生进行团体辅导、杨瑞利使用理性情绪疗法对自卑大学生的团体辅导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当团体辅导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中不断深入后,高校团体辅导的研究实践也不断增多,团体辅导的对象逐渐向正常大学生覆盖,团体辅导的性质由治疗性转变为发展性,发展性团体辅导成为高校团体辅导的主要形式。@类团体的目标是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并获取新的面对生活的态度,这对促进大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发展有很大的好处。国内有很多学者也开始在高校中进行发展性团体辅导的实践,如林少真等在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而开展的团体辅导、齐平等对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进行的团体辅导等。

从以上这些实践研究等可以看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团体辅导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运用的20多年里,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开始运用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团体辅导的目标覆盖了新生的适应能力、职业生涯的规划、贫困生的心理减压和新生的自信心方面等,团体辅导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干预在高校中已经获得了较为普遍的应用,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团体辅导应用现状

团体辅导在高校大一新生、高年级大学生乃至硕士当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团体辅导的方式也逐渐成为高校对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新兴方式,但是由于运用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干预的方法在高校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团体辅导的本土化程度不够高,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技术运用不够熟练,团体辅导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进行干预的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效率较低的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团体领导者、新生和高校。同时,这三个方面所表现出的问题也是团体辅导在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进行干预中出现效率低下的原因所在。高校中运用团体辅导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干预的领导者多数为新生辅导员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的部分教师,还有一些就是高年级的学生干部。这样的情况首先显示出了高校中运用团体辅导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进行干预的领导者数量有限,少数团体辅导领导者不能够实现对全体大一新生进行团体辅导;其次显示出了高等学校中运用团体辅导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干预的领导者专业化程度不高,高校自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时间不是很长,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还是比较匮乏,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大学生心理辅导专业教师体系;最后还显示出了高校中运用团体辅导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进行干预的领导者职业化程度不高。高校团体辅导领导者存在的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运用团体辅导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进行干预的效率不高。

三、团体辅导在新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人际交往辅导是团体辅导中效果最为显著的一方面。人际交往方面的团体辅导主要内容为改善人际关系和提高人际交往技能。人际交往训练与团体辅导发展很早就紧密相连。对于人际关系不良的群体也比较适合运用团体辅导,团体辅导的方法会显著地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和改善人际关系。因此,团体辅导中较为重要的形式之一就是人际交往的辅导。在当代高等学校中重视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原因还在于其可以效果显著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许多心理适应问题都是在与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当代高等学校的学生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无疑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国内外诸多相关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人际关系问题是困扰当代高等学校学生的明显问题。因此国内外诸多相关学者认为通过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于是人际交往方面的团体辅导也成为了一种帮助当代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辅导方法,许多国内外学者都对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研究。齐平等人的研究表明[1],对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进行人际关系辅导,不仅可以明显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也可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团体辅导中的心理干预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有着潜在的深远影响。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的心理辅导中通过团体辅导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很多,而对某些特殊群体,例如患有抑郁症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的研究比较少。许多学者的著作中也证实了团体辅导对改善当代大学生心理抑郁情况是有效果的,但并没有深入地探讨团体辅导是通过哪些途径的作用达到改善抑郁等的目的的[2]。

团体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另一种作用明显的辅导方式是实施在特殊学生群体中。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业困难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尤其在高等学校的大一新生中。高校辅导员队伍可以对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业困难学生等群体中开展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团体辅导,在活动中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消除在这样一个全新环境中的紧张和焦虑,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理解与信任。引领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在班集体的感化下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达成共同的目标,对未来四年的大学本科学习生涯充满信心。团体辅导在两种不同学生群体中有着不同的应用,从目前对我国诸多高等学校中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结果来看,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和自卑等。我们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目标较为明确的团体辅导,并根据目标选择有针对性的最适合解决该学生存在的问题的活动,并且引导团体成员参与活动,鼓励贫困学生发表看法,启发贫困学生进行思考,使他们能蛘确认识贫困问题,全面了解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做到自信、自强、自尊,真正的融入到大学生活来。同时,学习较为困难的大学生目前在我国诸多高等学校中均有一小部分,他们是大学生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往往在学习、道德品质和遵守纪律等方面表现得差强人意。对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如果使用的教育方法不妥当,他们将来对学校和社会都将会是一种危害。然而学习方面较为困难的学生与普通学生的这种差距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学业困难同学只不过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一些不良影响,从而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如果我们辅导员能够较为深入地寻找学习较为困难学生身上的亮点,并且采用合理的方法加以引导,就可以解决这些学习较为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

辅导员队伍也必须要清醒地意识到团体辅导并不能完全取代我国高等学校中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于当前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宜采取单独的某种工作方式,而应该广泛纳谏,采取开放的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去从容地应对当前高等学校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势。总之,将团体辅导融入到对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各方面适应能力,是对当前高等学校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挑战,而我们高等学校的辅导员只有敢于迎接挑战并且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创造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心理辅导的方法篇6

朋辈辅导工作近年来也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很多高校都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朋辈辅导工作。如中国矿业大学已建立起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一级为大学生健康教育中心,二级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三级为大学生心理自助中心,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实现了从学校到学院到班级的心理健康网络层层覆盖。

朋辈辅导的高校调查

1 调查研究的方法

(1)设计两份问卷,一份调查普通同学对朋辈辅导的了解情况,一份针对朋辈辅导工作人员,共200份。将设计好的问卷进行发放、收集、统计、分析。

(2)邀请朋辈辅导员参与小组访谈,通过聚焦小组访谈法进行调查,访谈提纲主要涉及朋辈辅导员个人对朋辈辅导工作情况及个人对辅导工作中问题的认识两方面,共10个题目。访谈时间约为40分钟。采取记录员记录并录音的方式对结果进行记录。

2 调查对象

(1)问卷调查对象分为部分。一部分调查对象为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本科生,调查对象的选择具有随机性,遍布本科各个年级,覆盖文法、经管、工科、理科、艺术几大类专业。

另一部分是中国矿业大学各学院的朋辈辅导工作人员。主要集中集中在大一到大三各个专业的。朋辈辅导员。

(2)焦点小组成员为校心理自助中心朋辈辅导的12位成员。

3 调查的主要内容

(1)了解朋辈辅导现状:包括对朋辈辅导的了解情况及态度,心理咨询机构和场所,师资力量、专业技能、朋辈辅导活动状况、对现阶段朋辈辅导的改进意见。

(2)朋辈辅导员对朋辈辅导工作的认识和对朋辈辅导实践中的问题的认识和反思。

调查结果

1 对朋辈辅导的了解情况

62%的学生表示之前对朋辈辅导不太了解,也有22%的心理委员,17%的心理自助中心成员对朋辈辅导不是很了解。多数心理委员和心理自助中心成员表示对朋辈辅导有所了解。

2 朋辈辅导的场所和专业素质

朋辈辅导员进行朋辈辅导的场所主要是图书馆、公教、户外场所、咨询室、宿舍。朋辈辅导员获得专业知识的主要来源是讲座培训,书籍、网络,专业老师督导(老师面对面指导)。朋辈辅导员认为朋辈辅导应掌握专业的心理知识,平易近人,有责任心,善于交流。

3 朋辈辅导的开展状况

朋辈辅导员主要通过团体辅导活动、主题班会及少量的个人辅导来进行朋辈辅导。40%的同学对朋辈辅导表示乐于接受,51%同学可以接受。60%以上朋辈辅导员认为现阶段自己的工作效果一般,20%朋辈辅导员认为工作效果显著。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1 朋辈辅导制度缺乏规范性

心理委员是离同学最近的朋辈辅导员,合格的心理委员可以及时发现周围同学的问题,并提供有效的帮助,对于促进班级同学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访谈中发现一些班级的心理委员没有严格按照特殊的角色要求和程序产生,一些是按照一般班委选举方式产生,也存在少数班级心理委员有团支书或其他班干部兼任,不能保证心理委员的基本素质。

在问卷调查中近六成同学认为班级心理委员没起到什么作用。可见对于心理委员的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效绩评估制度。部分学生认为心理委员开展的活动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比如团辅没有起到心理辅导的作用,更像是普通的集体游戏,一些主题班会也常常是形式化过场。随着年级变化,大三、大四的心理委员由于考研、工作等事情,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针对以上的选举和管理部规范的情况,需要建立朋辈辅导员筛选标准。辅导员本身的素质对整个咨询活动的影响是很大。目前我们可以先批判地借鉴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的经验,从职业态度、本人的兴趣、价值观念、性格特点等方面建立筛选标准。在筛选方法上,可以把他人推荐和自我推荐相结合,前者又可以分为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两种,但要遵循自愿原则。

2 朋辈辅导员专业性不足

调研中了解到本校每学期都会对大一心理委员进行为期一月的培训,主要采取讲座加团辅的形式。少数心理自助中心也会定期组织成员学习。但在问卷调查中有一半的朋辈辅导员认为自己缺乏专业性。在访谈过程中朋辈辅导员反映自身缺乏实践训练,表示不能将理论转化为可以使用的知识技能,很快就会把培训的内容遗忘,很难运用。

虽然部分学院辅导站老师定期也会召开座谈会,但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实际案例分享也十分有限。大多数学院和心理自助中心都缺乏专业老师的督导。朋辈辅导员是在以学生的身份承担帮助他人的责任,但因此而产生的自身问题却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解决,这是极其不利于朋辈辅导员以及朋辈体系成长的。

对辅导员的培训要有计划地系统进行,要讲究时间和进度上的循序渐进,不能采用大满灌的方法。培训方式可以多样,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授课。可以针对某些主题开展培训,时间一般可持续一学年,主要分四个部分:辅导员个人的成长(如性格测试、成长小组活动、对个人的辅导等),辅导知识和技能训练(如设训练营、开日间训练课程、组织小组研讨等),辅导实习(如开讲座、新生辅导、组织大型活动、人际关系辅导等),朋辈辅导员团队建立(如节日联欢、助人自助小组等),在经过培训的基础上再进行辅导员的最终招募。

作为专业的指导老师可定期组织他们进行朋辈督导,朋辈督导可以以朋辈小组会议的形式开展,通过共享彼此辅导信念和技巧的交流、个人咨询分析、案例分析、朋辈评价和反馈等方法,并辅以录音回顾,来实施对朋辈辅导员的管理和指导,从而达到促进其成长的目的。另外,朋辈辅导员要有主动寻求督导的意识。及时与老师沟通,形成持续有效的督导关系。

3 朋辈辅导的宣传力度不足

在问卷调查中,有62%的学生表示之前对朋辈辅导不太了解,也有22%的心理委员,17%的心理自助中心成员对朋辈辅导不是很了解。在回答“如果朋辈辅导效果不明显,你认为是什么原因?”60%学生认为是由于自己有所保留重要信息,导致交流不够深入,可见学生对于朋辈辅导缺乏了解和信任。在最后建议一项多数同学填写了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朋辈辅导。

学校及相关组织应加强对朋辈辅导的宣传力度,同学只有在了解的情况下,才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才会产生信任,才能真正实现朋辈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建设中的作用。

结束语

心理辅导的方法篇7

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有一定数学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关键是在数学教育过程中能否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实施数学素质教育。传统的数学教育过程注重于知识的传授与解题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学习数学方法、身心发展的全面引导,致使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习效率很低,影响着数学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此,本文就数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辅导问题作一论述,以期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与讨论。

数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辅导,就是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作业、考试,应付挫折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与困扰提供全面综合的帮助与引导,以促使学生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克服各种障碍,全面发展。一般情况下,数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辅导可分为心理辅导与学习辅导两种形式,这是数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的辅导不同于对学生的行政管理与数学教学,虽然学生辅导渗透在行政管理与数学教学等活动过程中,但学生辅导侧重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改进,是保证行政管理有效和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见学生辅导在数学教育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应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辅导观,从“学生辅导就是帮助学生解答疑难,改正错误”等狭隘的观念中解脱出来,更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辅导与学习方法的辅导。

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在当前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拜金主义、个人利己主义盛行,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泛滥的趋势,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何抵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防止“差生”的出现,以及更好地治理“差生”是数学教育界值得研究的问题,正确地进行学生辅导,也是“防差”“治差”的一条有效措施。

心理辅导,就是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排除学生心理上的各种困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一般情况下,学生心理上的困扰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心理上出现困扰;二是学校教育因素,特别是数学教育系统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扰。从心理辅导的作用看,一般具有三项功能:①发展性功能;②预防性功能;③补救性功能。其中心理辅导的形式可以是个别辅导、小组辅导或集体辅导。发展性功能是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干扰能力。预防性功能就是使学生在心理上对困难、挫折有准备,力图通过实施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来提高学生对自我成长的认识,以避免由于愚昧无知而造成的失落感与不必要的焦虑,并懂得主动寻求帮助,不惧怕困难,充满信心地迎接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挑战,有信心克服遇到的困难。补救性功能就是对出现的问题或者失误进行更正、弥补,达到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现阶段我国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辅导仅停留在弥补性辅导方面,忽视发展性与预防性辅导。这种弥补性辅导体现在对考试、作业、回答问题等环节出现错误的更正上,只是教师想方设法使学生认识错误出现在何处,如何改正,而较少从深层次上追索出现错误的原因,因此,补救性辅导有它的片面性。而发展性与预防性辅导就可以更好地解决学生学习数学深层次的问题,强调在数学教育过程中从多方面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从学生内心深入挖掘学习数学的潜力,细心观察分析学生学习数学出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认识问题的“症结”之所在,从错误中悟出如何更好的学习数学的方法。要鼓励学生不断尝试,大胆创新,不断修正错误,那么经验就不断积累,也就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补救的目的是预防再犯,而预防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发展就是提高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质。可见,在数学教育过程中要以补救性辅导为辅,以发展性、预防性辅导为主,三者要密切配合,从根本上根治学生学习心理上的不健康因素,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学习辅导,就是对学生学习方法、技巧等方面的辅导。我国数学教育界对这方面比较重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一点是把学习辅导仅仅局限在辅导学生解决问题的界面上,忽视对学习方法特别是自学能力与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方面的辅导,造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软骨症”,离开了书本教师就无能为力,这种状况亟待解决。

心理辅导的方法篇8

【关键词】团体辅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20-02

关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问题,国内的相关研究从未间断,但总体而言,至今为止心理健康课的实施仍多以学科式教学为主,实践性教学欠缺依然是现今心理健康课实施过程存在的不足。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项相关研究的开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心理健康课的意义,本文作为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改的研究与探索》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并同各高校尝试性的实践性教学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团体辅导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学生普遍认为团体辅导式的教学形式生动、课堂氛围活跃,更让他们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他们能在这样的实践学习过程收获更多更有用的促进自身发展的信息。团体辅导因其特有的优势决定了通过团体辅导活动形式开展高校心理健康课的意义。

一、团体辅导活动在高校心理健康课中的意义

现今心理健康课的实施存在着一些不足:课程目标缺乏实践性;课程内容同质化,授课内容没有体现出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课程实施呆板、学生被动接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足;课程评价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缺乏质性、动态性和情境性;师生关系淡漠,缺乏沟通。这种种不足,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心理健康教育课收效不大。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以成员为主体,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成员的心理特点要求设计不同的系列活动方案以作出主题辅导安排,它强调团体成员间的互动,注重真实生活情境的创设,它要求成员主动参与、积极体会感悟,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在交流合作过程中掌握生活经验,促进自身发展。团体动力学、需要理论等表明团体辅导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团体辅导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心理健康课中的几个优势:实现了课程目标的实践性、课程内容的阶段性、课程实施的活动性、课程评价的灵活性以及师生关系的亲密性。

高校学生群体有着所有学生群体共有的群体性,他们有着共同的成长课题、类似的困扰,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处于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这让他们的思考能力、感悟能力有着较高水平,这无疑对于团体辅导的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咨询实践表明,大多高校学生问题缘于人际关系不良,而人际关系不良常是高校学生各类问题爆发的导火线,因此,人际关系辅导对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团体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效果容易巩固,尤其适合改善人际关系,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其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地位作用。

总之,心理健康课要求体验性、学生本位性、生成性、回归生活世界,而团体辅导无疑体现了这些要求,团体辅导的特点及高校学生群体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心理健康课中的意义。

二、团体辅导活动形式在高校心理健康课中的实施

依据高校学生特点及相关调查研究数据所表明的学生需要出发,高校学生心理辅导主题大致可归纳为四类: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团体辅导常用技巧有问题讨论、心理剧、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各种习作与活动辅导。

问题讨论是指团体成员就大家面临的共同问题或困惑进行分析及探讨,在团体讨论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他人的意见,完善自己的看法,从而帮助成员明确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养成尊重他人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心理剧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模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它让成员在类似真实生活的情境中,以特殊的戏剧化形式来诠释不同角色,在思想碰撞和心灵共鸣中,体验到一些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情感和态度,并达到宣泄情绪、减轻压力的目的。

角色扮演是心理剧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让团体成员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扮演某些人物,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达到理解他人、增进相互了解的目的。

行为训练是指以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定程序,比如放松训练、自信训练、情绪表达训练、人际交往技巧训练等,学习并强化适应的行为,纠正并消除不适应行为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

习作与活动辅导是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心理习作与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体验活动的乐趣,同时通过心理游戏及习作,引发学生思考,唤起大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对身边人员的关注以及对父母的关爱。

根据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实践情况,结合高校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类型和团体辅导常用技巧,高校心理健康课可以如下方式开展:

(一)学习辅导方面:以问题讨论为主、活动为辅

对高校学生而言,学习辅导主要包括“了解自身学习潜能的辅导”,“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的辅导”,“学习志向水平的辅导”,“学习习惯的辅导”,“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辅导”,以及“学习计划与监控的指导”等。

就高校学生在学习方面来看,他们缺少的不是学习的能力,近一点他们缺的是学习动机、兴趣和态度;远一点,他们缺的是学习志向水平、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法和策略;再远一点,他们缺的是学习计划与监控。由中学升到大学,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都已解脱,他们从此没了奋斗目标,学习也就开始缺乏动机,更谈不上兴趣,态度自然是消极的,更别说远一点的学习志向、习惯和方法计划等等。纵有少部分还愿意学习的同学,他们却又常常找不到合适自己的方法,还是老一套的中学学习方法,结果导致学习效果不佳,使得自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总言之,高校学生学习辅导自然就成了心理健康课不可缺少的一个主题。

就学习辅导而言,可以讨论为主,比如,以“头脑风暴法”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积极探索自身学习的相关特点以及各种学习方法的利弊,从而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确立自己的学习风格。也可以头脑风暴法的形式就某一专题进行讨论,从而延续学习的兴趣。另外,同时可辅以活动形式,比如开展相关专业知识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二)人格辅导方面:活动为主、讨论为辅,各类技巧皆相宜

高校学生人格辅导方面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辅导、情绪情感辅导、人际关系辅导以及性心理辅导。事实上,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人际关系辅导是各个阶段都涉及的主题,所不同的是,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课,鉴于学生思维能力、感悟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对学生只做简单要求,往往常用一些行为训练的方式让学生只需要从表面上去掌握一些方法技巧就够了,但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他们思维水平较高、感悟能力较强,让他们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在自我意识辅导方面,以习作为主,比如常用的习作“我是谁”、“我的自画像”、“生命线”、“小小动物园”等有助于学生思考反思自身情况,也可以通过心理剧、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内心世界;在情绪情感辅导方面,以行为训练为主、讨论为辅,比如,通过“放松训练”让学生感受不同情绪的放松,以“头脑风暴”的讨论方式让学生寻求更多的情绪调节方法;在人际关系辅导方面,以习作、活动为主,比如,利用“镜中人”、“盲行”、“哑口无言”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人际间的误会、信任、互助等问题,也可以通过心理剧、角色扮演等促进学生反思与他人的交往,以调整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还可以通过行为训练的方式交给学生一些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在性心理辅导方面,以讨论为主,比如开展“恋爱的好与坏”、“学业爱情之我见”等相关主题讨论或辩论会,让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学会把握自己的情感,培养自己正确的爱情观。

总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课中,就人格辅导方面而言,可以活动为主、讨论为辅,各类技巧皆可尝试。

(三)生活辅导方面:问题讨论领衔走

生活辅导主要包括休闲辅导和消费辅导。休闲和消费辅导它更多的涉及一些生活方式调节技巧,需要引导学生去讨论发现合适自己的生活调节方式,因此可以用讨论法来开展。比如,开展“我的生活我做主”主题讨论活动等,指导学生就大学生活做出各种规划,正确看待休闲生活与学业、兼职与学业等的关系,让学生在讨论过程找到最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

(四)职业辅导方面:习作无疑为最佳

职业辅导涉及一定的个人隐私而又需要个体深入思考体会,习作法无疑更合适这样的主题辅导,任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参与一些习作的练习探寻合适自己的发展方案。比如,通过“我的未来不是梦”、“洋葱规划法”等习作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自己对于未来生活的规划,让学生看清现在的学业与今后生活的关系,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三、依托团体辅导活动形式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注意的问题

(一)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部对此频频出台了各种文件,学校方面则积极响应培养相关教师人员。经过不断培训学习,不少教师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升,具备了一定的咨询技术。然而,相关研究表明,在咨询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咨询师的个人学位、资历、理论和技术的纯熟,而是咨询师的自身修养,对于团体辅导而言更是如此。优秀的团体领导者应具备良好的人格特质,能在活动过程扮演好不同的角色,把握好团体领导者应持的基本态度,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明确自己在活动过程各个阶段的任务以及遵守一定的专业伦理。

(二)重视相关教学投入

团体辅导活动形式呈多元化,活动过程需要用到的各种材料和器材比较多,所需费用不是小数目,若作为普通教具让任课教师个人自行考虑解决,这显然不太实际。为保证课程的顺利开展及其收效,学校方面应该设有专项经费用以购买相关器材。另外,团体辅导过程学生的各类交流与活动等不可避免会导致人多口杂、噪音大等影响组织活动的现象,保证领导者的声音能够被成员听到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校方面应将扩音器等控制声源的设备并同教学设备考虑。此外,相关研究表明,背景音乐作为微观环境对于团体辅导活动起着促进、催化的作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适当将播放器等设备作为教学器材考虑。除此之外,比起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对于场地有一定的要求,活动场所的好坏对于活动效果有着某种程度的影响,如果条件允许,学校方面应尽可能设置专门的团体辅导场所。

(三)因材施教

学生个人特质不同,团体辅导的特点决定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参加辅导活动。教育讲究因材施教,团体辅导更是如此。为保证活动效果,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分为“参与者”和“旁观者”两队人马进行开展活动。对于那些自愿报名、愿意与人交流、能够全程坚持参加活动等这一类符合成为团体成员条件的同学,可归入“参与者”的行列;对于那些性格极端内向、害羞、孤僻、自我封闭的人以及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不符合成为团体成员条件的同学可以归为“旁观者”的行列,在将学生分为两大类的基础上再依据辅导活动的理论开展活动。

另外,因为团体辅导活动对于人数的控制有一定要求,所以,为了保证活动效果,教务处在安排学生上课人数方面应该做一定的考虑。而教师本身,为能达到活动效果最佳化,也可以充分发挥朋辈的作用,适当培养几个小组组长作为助手或者将他们培养成为协同领导者,这样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更好地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协会的作用,将课程延伸到学生日常生活当中

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与众多学生社团纯粹提供大学生休闲活动、各类学习活动不同,其目的是“使健康者更健康,不健康者能及时得到帮助,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品位”。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注重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将各种心理知识、理论融汇于日常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协会比起课程活动而言更贴近学生生活,可以利用协会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学生的需要多开展相关团体辅导活动,将课程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将团体辅导生活化,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开展高校心理健康课的前景展望

相关研究和实践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其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团体辅导式教学的研究已越来越多,其研究已由理论层面逐渐到了实践层面、由重治疗到预防甚至到发展,由重即时利益到长期利益,这样的转变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无疑是一种福音,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开展高校心理健康课日益重要。

参考文献:

心理辅导的方法篇9

一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的现状

尽管团体形式工作在我国早已存在,但目前仍然处于发展初期。相比美国、欧洲、日本,以及我国台湾与香港地区,内地的团体心理咨询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的速度很快,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团体心理辅导备受重视。最初介绍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是1991年6月,日本筑波大学心理系教授松原先生应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邀请来华讲学,介绍发展性团体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1991年10月樊富珉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员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团体心理咨询培训班”上,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技巧。此后的几年里,樊富珉一方面致力于为国内高校培训团体心理咨询主持人,同时也在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科研中进一步探索研究团体咨询在国内学校教育中的实际应用。北京经贸学院杨眉在社交焦虑的治疗中一直探索集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式,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于1995年出版了《青春期集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和实践———一种解决社交焦虑的模式》一书。1996年樊富珉出版了《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进了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而普及了我国。2000年后团体心理咨询已经向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发展。2001年9月开始教育部在天津师范大学设立了全国培训中心,在培训中安排了团体心理咨询教学,由樊富民讲授。随着专业培训的推进以及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团体心理辅导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趋势。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近年来,由于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为主的模式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团体心理辅导逐渐升温。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中开展的必要性

1可以解决大学生各方面的适应不良

大一新生刚进入学校,环境生活的突然变化让他们一时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去应付面对,对同学与老师之间关系的处理方式不同于高中阶段,通常会导致部分同学郁闷,不知所措,出现适应综合障碍。对于这类问题,可以在大一新生中开展系列大规模短程团体心理辅导,使他们在活动中互相增进了解,理解同学之间的各种行为方式,能够互相沟通、容纳、尊重对方,以使大一新生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2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

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中,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社交焦虑或恐怖占有很大的比例。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广泛而复杂的,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他们渴望真诚的友谊,想获得他人的理解,但缺乏交往的勇气和技巧,甚至对交往产生恐惧。而团体心理辅导正是基于人的心理问题根源与人际关系之中的理论背景,为参加者提供了社交机会,学会了社交技巧,可以逐渐良好的与同学沟通。

3可以合理处理大学生成长中的各种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他们即将走向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选择,如学业,恋爱,人际关系,家庭,就业等,常常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各种发展型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如学习技巧小组、人际交往训练小组、自我肯定小组等,这些活动不但能够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更重要的是这些团体活动可以培养同学们的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增进友谊,树立团体意识。

4可以用于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指以大学自然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辅导员或者是班级心理委员的主持下,全班同学都参加的短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心理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让班主任、辅导员以及班级心理委员在班级工作中通过心理游戏、心理剧、观看心理电影等团体活动,进行班级团体辅导,不仅能提高心理辅导效率,可以缓解部分地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压力,还能大面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

1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咨询以及团体训练概念混淆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教师或辅导人员,面对多数被辅导者———学生,基于社会及团体动力的原理,运用适当的辅助技术,以协助个体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过程。团体心理咨询是指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团体心理训练属于心理训练的一种,参加者超过10人则为团体心理训练。这三种概念决定了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同之处在于他们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不同之处在于活动源泉、目标、对象、活动性质、活动效果等方面。因此,有些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经常会混淆这三者之间的区别,造成团体心理辅导效果不佳。

2将团体心理辅导等同于团体游戏

团体心理辅导通常是以团体游戏为基础展开的辅导活动,其重在运用团体游戏中的合作、沟通等方式,加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参加者对团体活动的体验。通过经验与感受分享,获得归属感;可以在团体心理辅导的互动中增进对自己及他人的了解;提高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但就目前高校开展的团体心理活动来看,基本上就可以称之为团体游戏,参加者的分享不足,人数较多,体验不够深刻,理解程度不高,基本以娱乐为主,达不到心理辅导的作用。

3团体心理辅导的操作不规范

团体心理辅导是有一个规范的操作流程,需要完整的系统的活动设计,才能达到所需要的效果。有些团体心理辅导为了吸引学生兴趣,活动设计活跃,学生情绪高涨,为了增加活动吸引力,忽视了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应有的效果。指导者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中,事先设计好的操作规程并一定能够遵守,部分原则事先未被强调,依据的原理未能进行解释,导致参与者只能按照团体游戏的心理状态进行活动,无法进入到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状态,导致效果较差。

四对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建议

1加强团体心理辅导指导者的技能训练

团体心理辅导涉及的基础理论以及一些技术方法,需要进行专业训练,通过参与相关团体心理辅导培训活动,或者是与同行进行集体交流讨论,亲身体验,亲自操作团体心理辅导技能。

2增强团体心理辅导的规范性操作

目前团体心理辅导的大部分指导者,设计团体活动不规范,操作相对简单,省略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活动对象以及基础理论,直接从团体活动实施开始,导致其和团体心理游戏相差无几。因此,应该不断加强团体心理辅导的设计程序,确定每次活动的目标及主题,提前制定好实施活动计划,以熟悉每次活动如何进行,进入规范性操作阶段。

参考文献

心理辅导的方法篇10

作者:韩雪峰刘洋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主动培养良好心理健康素质辅导员在工作中常常充当学生心理问题的输导者,学生心理素质的塑造者。辅导员首先应主动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认真学习《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提高心理专业知识的理论水平;其次要强化心理训练,掌握心理发展的规律,了解和分析自己的心理特征,完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辅导员角色定位,培养自信心和意志力,学会心理调控的手段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能力和适宜的发泄方式,保持乐观的心态、沉着的情绪,提高抗干扰能力;再次,要掌握心理疾病的常见表现、成因及处理方法的一般知识,加强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要掌握有效的心理咨询技巧和方法,学会耐心地去倾听,多做换位思考,与学生进行交流,多理解、安慰和鼓励学生,这样才能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引起共鸣,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形成良好的个体思想品质,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谐发展。坚持完善文化知识体系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人的眼界不断拓宽,当代大学生的知识面也许并不比辅导员窄,要使自己在学生中具有权威和魅力,辅导员应该博览群书,勤于学习。首先,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学会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把思政教育做得有理有据,把道理讲深讲透,真正成为学生的政治导航人。其次,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应自觉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必修课程,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管理学生,优化管理途径和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再者,作为学生成长的服务者,应加强心理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美育知识的学习,培养一定特长,运用知识为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力所能及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辅导员的工作具体而繁杂,要多观察、勤思考,分析教育特点,把一些经验性的、共性的实践归纳整理,总结成规律,上升为理论,逐渐掌握新时期学生工作规律,使工作更具前瞻性、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3]具体来说,在业务方面,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点,有两个方面的能力显得非常重要。首先是要有良好的管理方法,体现良好的管理能力。现在高校一名辅导员一般直接辅导和管理的大学生有二百多人,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管理工作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要做好辅导员工作是很难的。实践证明,学会建章立制,用好用活规章制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次是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辅导员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诙谐幽默、恰到好处的语言表达技巧也是学生辅导员的基本素质要求。一句恰如其分的赞扬,能使学生信心倍增、干劲更足;一句语重心长的告诫可使学生猛然自醒、急起直追。而言辞粗暴、语言过激往往会伤害学生自尊心,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负面作用。

个人成长会受到内因和外因综合影响。培养优秀的辅导员队伍,既需要辅导员自身的不懈努力,又需要组织上给其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培养长效机制。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1.岗前培训制度对于每一位新上岗的辅导员,都要接受岗前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理论、辅导员职责、任务和管理制度等方面,使新辅导员对自己本职工作有初步系统的了解。2.在职培训制度学校根据辅导员上岗的具体情况,定期组织辅导员进行业务学习,召开工作经验交流研讨大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发挥老辅导员对新辅导员的“传帮带”作用,从整体上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素质。3.脱产培训和定期培训制度学校根据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寒暑假集中式的脱产培训,得到了进一步解决,辅导员个人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极大提升。通过辅导员业务培训机制,辅导员的专业理论、职业技能得到系统培训和针对性提高,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实现学校和辅导员双赢的局面。

完善辅导员考评机制目前我们把辅导员定位为既是一名教育者,又是一名管理者,那么在建立辅导员评价指标体系时笔者认为要从两个角度出发,处理好两种关系。[4]1.从教育者角度出发从教育者角度出发即把辅导员看作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从其“言、行、身、教”四个方面来考察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2.从管理者角度出发从管理者角度出发即把辅导员看作一名行政管理者,从其管理的实效来评价其工作。比如,所带年级的就业率,考研率等。3.处理好定量与定性的关系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既不能简单的量化,也不能笼统的定性。对于能量化的工作尽量数量化,而对于日常工作中无法定量的隐性工作则坚持定性分析,做到定量与定性两者的有机统一。4.处理好显态与潜态的关系辅导员的显态工作表现在完成行政工作、出勤、发表文章等,潜态工作表现为对学生日常的心理咨询、品德教育、情操陶冶等。对于辅导工作的评价应该考虑到这种不同性质的工作。完善辅导员激励机制长期以来,高校的人事管理制度是职务等级能上不能下,工资分配是按等级、资历分配的静态分配特征。辅导员作为教师的一份子,参与学校的统一晋升、晋级制度。这种分配方式不能体现辅导员工作的劳动差别,劳动能力与价值。一些受到学生、家长认可的辅导员与工作成绩平平的辅导员在职称、待遇上没有任何差别,这在辅导员中产生“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思想,一些优秀的辅导员心理感到失衡,不能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要建立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5]因而,针对辅导员激励机制的设计,就要根据辅导员的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科学的机制设计,处理好工作绩效与工作报酬间的关系。这里工作报酬包括工资、职级晋升、职务个人发展机会、培训等。学校通过理性化的制度设计来规范辅导员的行为,营造的良好的激励机制软环境,实现管理的制度化和人性化之间的平衡,达到有序、有效的管理。

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培养造就一支有战斗力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一项长期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从实践中去摸索和完善。这不但需要辅导员自身不断学习,积累经验,而且还需要辅之以各项工作长效机制的不断完善,才能真正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出一批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高水平辅导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