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分析十篇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分析十篇

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19:48

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分析篇1

学分互认不仅是学分银行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衡量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学术活力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北京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浙江高教园区学生跨校选课等典型的学分互认实践案例,总结出我国目前学分互认的通用模式包括跨校选课、合作开设辅修专业、学生校际交流等模式,并对我国学分互认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建设提供实践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学分互认;学分银行;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58x(2012)11—0027—08

长期以来,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相互之间基本上处于自然的隔绝和封闭状态,各自发展,缺少合作与沟通,即使有合作,合作的范围也非常有限,这种封闭发展的模式不仅限制了学术的融合与发展,对于学生的校际流动也存在很大障碍,学生要从一所大学转学到另一所大学,除了退学重新参加高考,几乎没有别的路子可走。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很多高校也开展学分互认,为学生的学习与交流提供更多的沟通渠道。学分互认制度的建立,不仅可以推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减少学生辍学率并促进学生在高等教育机构间的自由流动,还可以扩大高等教育的覆盖面,从而促进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实现。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将“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力开展的国家和地方开放大学建设中,大多都把“具备学分认证、转换、存取等功能的学分银行系统”作为开放大学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学分互认则是学分银行建设的重要方面。

本文通过介绍与分析我国学分互认的典型案例,对当前我国学分互认的实施模式、实施标准等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建设提供实践借鉴与参考。

一、相关概念界定

学分互认来源于英文的“Credittransfer”,目前在国内表述为“学分互认”、“学分转换”、“学分转移”等,对其内涵的界定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学分互认通常是指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学生的学分可在合作高校之间实现相互认可与换算。它表明合作高校间的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学习本校的课程来获得相应学分,也可以通过联合办学或协议中的其他院校提供的相关课程来获得所需学分。只要所修课程成绩合格,学生所取得的学分(或学习的课程等)可在合作院校间被认可。

第二种,所谓高校学分互换,是指学生除了学习本校课程之外,还可以学习其他院校的相关课程,所修得学分可以转换作本校学分,同时本校学分也为其它院校所承认。学分的顺利互换可使学生在校与校之间的流动(即转学)成为可能。

根据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虽然它们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基本含义还是一致的。所以可以这样定义学分互认: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学生的学分可在合作高校之间实现相互认可与换算,也即已经获得的由国家统一认可的各级各类学校给予的学分,如何科学地转换为当前学习的学分。

本研究的“学分互认”,广义的概念等同于学分互换或学分转换,其内涵是指学生在一所学习机构学习所获得的学分,能够被另外一所机构认可。学分互认的实践不仅局限于国内的教育机构之间的学分互认,还包括国际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学分互认。

二、我国高等教育领域

学分互认的典型案例

综合国际上已有学分互认的实践,主要有相同层次高校与不同层次高校间学分互认两种类型。虽然两者在具体内容上不完全相同,但其主要作用与目的是一致的,都是采取灵活的学分互认制度来确保学生在不同高校间学习所得学分具有可转让性和累积性,促进学生的正常流动,鼓励并帮助学生在较少或不增加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完成预定学业。

相同层次高校间学分互认,具有代表性的是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uropeanCredittransferSystem,eCtS)。它通过采取灵活的学分制度来确保学分可在不同机构间转换并且可累积,在高等教育范畴,设计一套简化的、易读的、可比较的资格框架体系,用以在各个机构开展学分互认时参照执行。不同层次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制度,较典型的有美国和加拿大的社区学院与大学之间的学分互认制度,该制度的实施促进了两年制社区学院教育与四年制大学教育的顺利衔接。相对于国外学分互认的大范围实践,国内的校际学分互认则局限于一些小型联盟内部,这里就选择几个比较典型的案例,从产生的背景、发展现状、实施的效果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

1.产生背景

学院路——北京西北部一条不足3公里的道路,两侧彼此相邻地坐落着10多所国内著名高校,包括闻名遐迩的8大院校在内的这些高校多数是建国后建立的行业性高水平大学,50多年的发展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培养了大批人才。就单个学校而言,特色学科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就整体来看,学科齐全、优势突出。为适应我国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北京市学院路地区高校密集、教学资源丰富、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1999年在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13所高校联合成立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经过2002年和2010年两次扩充,已经发展为包括19所高校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在内共20个成员的教学共同体[1],开展全方位的跨校教学合作活动。

北京学院路教学共同体秉承集成成员优势、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指导思想,综合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与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同时结合北京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资源共享,既促进了成员校自身的建设发展,又推动了不同特色院校的融合发展。

2.发展现状[2]

(1)办学模式

基于地域相邻和各校优势特色专业的结构特点,学院路共同体采用了“一校式”办学模式,组建一个虚拟的单一学校,在教学方面,各校遴选具有特色的优质素质教育课程供所有成员校学生跨校选修,互认学分;在教学管理方面,通过一个虚拟学校,通盘考虑,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分散实施,实现资源共享。“一校式”运作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一是创建以师生为本的“一校式”教学管理体系,二是构建面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校式”教学课程体系。

(2)教学管理体系

对应个体普通高等学校校长、教学院长、教务处的三级管理模式,教学共同体的教学管理采取理事会、处长联席会、管理办公室的三级管理模式,其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其中,理事会由所有成员单位组成,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担任理事长,每年定期召开一次,就关系基地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做出决议,责成管理办公室具体落实。不定期举行理事长单位会议,及时研究解决重大原则问题。

处长联席会由所有成员单位教务处主管处长组成,每半年定期召开一次,总结前一段工作,通报财务情况,布置下一阶段工作,讨论解决涉及所有成员的具体问题。

管理办公室由6个副理事长单位教务处主管处长组成,现在挂靠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要负责组织起草管理文件以及处理日常具体工作,遇重要事情提出解决方案,报正、副理事长审批决定。

管理办公室下设6个工作组,负责对应的职能,每个工作组由5所成员校组成。

(3)课程体系

教学共同体通过三个层次的教学实现学分互认:校际公共选修课、单个成员校开设“跨校辅修专业”、多个成员校共同开设“共同体辅修专业”,这三个层次构成了教学共同体的课程体系。

至2009年,教学共同体开课1,200多门次,参加学习的学生超过10万人次,学生选修共同体校际选修课已平均达到其整个选修课的40%,占总学分的8%。

至2011年秋,校际公选课已发展到除军事之外的11个学科的265门跨校选修课程体系,分布合理。

共同体遴选专业优势明显的成员校,开设了34个“跨校辅修专业”。如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保健方向)”、“体育管理”等[5]。

对于“共同体辅修专业”,成员校中多所高校合作共建了16个“共同体辅修专业”[6],相当一部分是目前国家专业目录中没有的新专业,如“总部运行及管理”、“会展经济及管理”等。

(4)学分互认的质量保证

为保证共同体的教学秩序和质量,共同体建立了全方位的质量监督体系,以理事会章程为根,以适时出台相关教学管理规章为枝,制定统一的教学组织、管理、实施要求,由各校自行落实。主要的管理制度包括《北京市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理事会章程》、《校际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规定》、《共同体辅修专业组织条例、管理规定及实施细则》等。

为了保证学生在共同体内学习的便利性,教学共同体于2001年开设了“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门户网站”,建立了共同体教学、管理、服务互动平台,从技术手段上保障了高效的“一校式”教学管理。所有学生通过网站选课注册、辅导答疑、提交作业、成绩管理与查询、远程网络教学甚至远程考试等,部分课程还实现了远程网络教学。

3.实施的效果

北京学院路教学共同体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多样化的课程吸引了多达16万人次的学生,对于成员校,“通过资源共享,形成了成员校教育资源互补利用的多赢局面,使得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促进了成员校自身建设发展,正逐渐形成不同校园文化互融促进的局面。”[7]。因此北京学院路教学共同体也被国家和北京市列为教育体制改革重点项目,受到各方人士的褒奖与关注。

(二)上海市东北片普通高校合作办学[8]

1.产生背景

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及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和工作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东北片高校合作办学管理委员会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杉达学院等10所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高校,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合作精神,自1995年起组建教学协作组积极推行跨校的合作办学。[9]

2.发展现状

(1)学习形式

上海市东北片普通高校合作办学教学协作组目前提供如下三种形式的跨校学习:名教授流动讲座、跨校修读选修课程、跨校修读辅修专业。

名教授流动讲座主要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由教学协作组成员院校的知名教授专家为各院校的学生开设讲座;跨校修读选修课程由教学协作组各成员院校提供有特色的课程,学生在选修课程开设院校修读;跨校修读辅修专业充分体现教学协作组各成员院校的办学特色,使学生在修读本校主修专业课程的同时跨校修读辅修专业的课程。

(2)教学安排

教学协作组每学期汇总各成员院校提供的名教授流动讲座演讲人名单、演讲主题及联系方式;各成员院校每学年至少安排一次名教授流动讲座,并负责落实。

教学协作组每年分别在五月和十一月汇总各成员院校提供的下学期跨校选修课程,包括课程名称、课程内容、课程开设院校、主讲人姓名、学费等信息,向各成员院校的全日制本科学生公布;学生向学籍所在学校的教务处提出跨校选修申请;经学籍所在学校的教务处审核,并经教学协作组协调确定课程修读学生名单;通知修读学生缴费并发放听课证。原则上跨校选修课程的学时为30学时、学分为2学分,每周上3个学时共10周,一般安排在周三晚上。

教学协作组在每年的五月汇总各成员院校提供的跨校辅修专业,包括专业名称、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开设院校、学分、学费等信息,制订“上海市东北片普通高校本着合作办学跨校辅修专业教学一览”向各成员院校的全日制本科学生公布;学生向学籍所在学校的教务处提出跨校辅修专业申请;经学籍所在学校的教务处审核,并经教学协作组协调确定辅修专业修读学生名单;通知修读学生缴费并发放听课证。原则上跨校辅修专业设置8至12门课程、总学分为25至30学分,学制为三至四个学期,开课时间一般安排在双休日。

(3)教学经费

在东北片合作办学管委会办公室每学年核拨给教学协作组的经费中,提供每个院校一次名教授流动讲座的资助,用于支付演讲人的酬金及有关的车费、宣传费等;其余的名教授流动讲座由各院校的教务处予以支持和资助。

修读跨校选修课程的学生须缴纳修读费,每门课程的修读费在50至200元之间;学生中途终止课程学习,所缴费用不予退还。

参加跨校辅修专业学习的学生须缴纳辅修费,辅修专业的每学分学费在100至200元之间;学生中途终止辅修专业学习,所缴费用不予退还。

开设选修课程和辅修专业的院校应将所收取的修读费和辅修费中的5%交教学协作组作为教学协作组的行政、管理费用,以减轻各院校教务处的负担。

(4)管理机构

上海市东北片普通高校合作办学教学协作组成员由各院校教务处处长或副处长组成,组长单位为复旦大学、副组长单位为同济大学。??跨校学习的有关事项须在教学协作组的统一协调下,由各院校教务处负责实施。

3.实施效果[10]

根据2007年的数据,在各成员高校及教务处的真诚合作下,这些高校每学年开设跨校学习课程100多门;每学年注册参加跨校学习的学生4,000多名。累计有14,000多名学生参加跨校选修课程学习、15,000多名学生参加跨校辅修专业学习。[11]

(三)我国普通高校学分互认的其他案例

1.浙江四个高教园区学生跨校选课

浙江省高校之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开始于2001年原杭州城西的8所学校发起的校际选课,随着高校的整体搬迁,浙江参加“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高校的地域,已从杭州城西扩展到杭州下沙高教园区、滨江高教园区、温州高教园区和宁波高教园区。

从2002至2003学年第二学期开始,滨江高教园区内相邻的浙江中医学院、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校实行学分互认、教师跨校授课、学生跨校选课制度,这将充分利用各校教学资源,发挥高教园区的整体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设课程为各校特色课程或优秀课程,由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一般是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主讲。

2004年,杭州下沙高教园区14所高校通过充分协商,共同制定了《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学管理工作暂行规定》,明确开设的课程都是各校的特色课程或优秀课程,并编制《校际选修课课程选课指南》。根据规定,各校先开设2门选修课,以后视情况逐渐增加;每门课程计2学分,一学期授完,学分互认。

根据有关资料,从2005年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开始开设校际选修课到2008年,高教园区每学期开设课程数量基本保持在32门左右,选修学生达6,000多人。学生对14所高校开设的课程满意度基本保持在90%以上,学生对部分课程评价比较高,高教园区开设校际选修课,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知识面的拓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体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价值。[12]宁波市高教园区从2003年起开设校际选修课,当初只有3个高校共开设6门课程,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园区内5个高校共开设20门课程,学生共有2,659人次修读了校际选修课。[13]2002~2008年,滨江高教园区共开设跨校选课课程107门,共12,067名学生受益。[14]根据2006年的数据,浙江各高校累计开设互选课已超过100门次,一共大约有10,000余名大学生参加选修。据初步调查,其中80%的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效果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超过70%的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了学分。[15]

2.沈阳市北片高校跨校选课

为进一步挖掘辽宁省高校的办学潜力,发挥各高校的办学优势,促进各高校之间的广泛合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沈阳体育学院联合辽宁大学、沈阳大学、沈阳医学院、辽宁中医学院、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等沈阳市北片地区六所高等院校于2000年成立了教学协作区,进行跨校选课的探索。

为保证教学质量,各高校的教学管理明确自身职责,每学期召开一次教务处长、教务科长及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会议,总结本学期跨校选课情况,交流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规定跨校选课的程序;制订《跨校选课暂行条例》;编制《选修课指南》及《开课计划》供学生选课参考。

2000~2003学年学生跨校选课人数达到11,575人次,各校所开设的课程达47门,涉及文学、艺术、礼仪、科学、网络、健康、体育、易学、医学等各个方面,且各校所开设课程均为各校的优质课程,满足不同院校不同特点学生的需求。[16]对跨校选课学生的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认可跨校选课这种学习方式;87%的学生认为通过跨校选课,他们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85%的学生认为通过跨校选课,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80%的学生认为通过跨校选课,在同其他院校的学生进行交流时有很大的收益;70%的学生认为通过跨校选课,将来在择业上会有更大的自。

3.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

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机构成立于1994年8月。联合办学的宗旨,是利用各成员高校的教学、科研等各种办学条件,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拓宽办学途径,提高办学水平[17],目前的成员单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14所高校。

西南片联合办学机构于2004年建立了“跨校选课、互认学分”制度,推出了《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研究生跨校选修课程暂行条例》、《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学生跨校修读选修课程暂行条例》,学生跨校选修课程的学分可作为公共选修课学分,计入总学分,并能得到联合体内各高校的互认。

西南片高校在籍全日制本科生可根据自己学习的需求跨校选修课程。选修课按学分收取修读费并以校际方式结算。跨校选修课程一般以学期为单位开设,每门课程的总学时数为32,2个学分。授课时间每学期为12周(含考试),课程一般安排在周三晚上。[18]

根据2010年的数据,西南片跨校辅修已形成一定规模并具有较大影响力,现开设辅修专业的学校达到11所,参与跨校辅修专业的同学累计11,152人,获得跨校辅修学士学位已有3,019人。[19]

三、我国学分互认的实施模式

综合上述的案例可以发现,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学分互认的实施模式主要包括跨校选课、开设辅修专业合作培养学生、学生交流以及课程免修等几种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各自的特色与优势。

(一)跨校选课

跨校选课是我国高校开展校际学分互认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指学生由学籍所在校派出,到互认学校选修相应的课程,该课程学分在派出校和接收校都认可。在跨校选课中,合作高校通常选出自身的特色课程,面向合作群体内高校学生开放。选修的课程可以是学校已有的课程,也可以是新开设的课程。

跨校选课对于学分互认的实践来说,属于比较容易实施的方式,因此我国大部分学分互认的联盟一开始基本都是从跨校选课开始的。

目前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很多互认联盟还通过网上选课系统为学生服务,方便学生跨校选课。

(二)开设辅修专业合作培养学生

开设辅修专业合作培养学生是我国学分互认比较高级的实践形式,在跨校选课的基础上,联盟内的成员各自提供相应的课程,共同合作开设辅修专业,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辅修专业的学历学位证书则由合作机构共同签发。

开设辅修专业相对于跨校选课更复杂,不再局限于单独的几门课程,而是要从专业规划方面设计,无论是原有专业还是新开设的专业,需要合作伙伴共同参与设计与开发,集中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形成吸引学生的辅修专业。

目前开设辅修专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单一的学校独自开设,供合作院校的学生学习,学分双方互认;一种是多所学校合作开设辅修专业供联合院校的学生学习,学分多方互认。前者类似于不同院校间的专业共享,后者类似于专业共建,但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校际学生交流

校际学生交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学分互认的主要形式,是指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与意愿,选派本校学生到对方学校或接受对方学校选派的学生来本校交流学习,并相互认可学生选修的课程、成绩和学分。[20]这不仅有本科生校际交流,而且有硕士、博士研究生校际交流;不仅有国内高校之间的学生校际交流,而且也有与国外(境外)高校之间的学生校际交流。学生校际交流学习时间一般为一学期或一学年。[21]校际交流形式的学分互认一般要签订校际交流与合作协议,以保障学生所修学分能够获得认可。

我国的校际学生交流是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过程中,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尝试。国内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在本世纪初已经进行交流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现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为在全国普通高校的推广工作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例如,2004年由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六所高校启动的“长三角高校交换生项目”;又如2006年开始的《中南大学—山东大学关于本科生合作培养的协议书》,双方每年向对方优势学科互派本科生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换培养;规模较大的还有2009年10月我国九所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共同签订了《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互认交换生的成绩和学分,共同培养年轻学者等。[22]这九所高校将联合推进本科生交流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在本科生层面,九校将开展课程学分互认和学生第二校园学习交换,这意味着交换生可以在另一学校进行学习,获得的成绩和学分得到九校的互相承认;在研究生层面,他们将设立学科培养平台,申请面向九校的研究生,获准者可进行半年以上的访学研究,获得的课程成绩与学分同样得到互认。[23]南京仙林大学城教学联合体也采用了交流生培养的模式,提出申请并得到批准的“交换生”可以在联盟校内任一学校进行一学期或多学期的学习,联盟校互相承认交换生在他校学习和交流期间取得的课程成绩与学分,在专业对等或者相近的基础上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利于高校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又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阅历、促进人才流动。

校际学生交流与跨校选课不一样,前者是学生由在籍校到非在籍校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在交流期间驻留非在籍校,其表述一般以时间为计量单位,如交流半年或者一年;后者是学生选修非在籍校的课程,不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驻留非在籍校,其表述一般以课程为计量单位,如选修一门课或多门课程等。

(四)课程免修

课程免修是指学生在完成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某门课程之前,由于此前已经修习过相关课程或取得过相关证书,表明其已经具备课程目标中预期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可以不必再重复学习,即可获得学分。课程免修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广泛存在,特别是在成人教育领域,由于成人学习者在参加继续教育之前往往已经成功完成了某些学习活动,因此,可以免除某些课程的重复学习,以节约学习者和教育机构的时间和经费支出。如已获得国民教育系列各类高等学校研究生、本科、专科以上学历,并参加电大高等专科第二专业学习者,其原所学某门课程(6年有效)达到现行教学计划对该课程要求的予以免修免考,并获得相应学分。对于公共基础课程(15年有效),允许已获得相应科类专业专科以上学历(国家承认的国民教育系列)者免修免考,并获得相应学分。[24]

四、我国高等教育学分互认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介绍与分析以及学分互认实践模式的总结,可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学分互认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分互认的范围有限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分互认的范围有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校际选修课通常由地理位置上较近的几所学校共同开设,学生可以跨校选修课程的范围仅限于小区域内,而校际学生交流也只是在签订合作协议的高校间展开,还不能实现大范围内学生的自由流动。

其次,我国的学分互认主要还是集中于同一层次或者相近层次的学分互认,至于不同层次的机构间的互认目前比较少,比如专科与本科的衔接,很多学校还需要通过考试来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机会。

(二)互认的学分类型比较单调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内互认的学分类型比较单调,首先目前已有的学分互认的课程类型,除了共同开设辅修专业这种形式外,其余形式的学分互认的课程主要集中于公共选修课方面,专业课方面的学分互认还受到诸多限制。但对于学生,专业课程的学分互认相对于公共选修课有更强大的吸引力。

其次,因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对于学生的先前学习成果的认证比较滞后,导致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学分互认还没有涉及先前学习评价学分的互认,而这对于成人高等教育来讲可以说是一大缺失。

(三)只能实现跨校选修,不能实现转校

我国高等教育学分互认仅限于学生外出学习的学分在母校获认可,无法实现转学时的学分互认。学生如要转学,只能退学重新参加入学考试。

(四)尚未形成完善的学分互认机制

国内的学分互认建立在高校之间合作协议的基础上,虽然各高校在校际选修课开设、跨校学生交流规程等方面作出了探索,形成了一些规则制度,但对于更具体的,比如何种课程学分能够得以认可、如何保证课程工作量的对等性、如何保证课程内容的可替代性、如何保证转移学分的质量等方面,国内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认证机制。整体而言,学分互认的发展还远未成熟,有较多细节性问题未得到重视和解决。

(五)缺乏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的学分互认主要还是教育机构自发的行为,缺乏国家政策方面的支持,也缺乏相应的规范。相比较而言,国外大多数学分互认基本都有政府或者半政府机构的指导与协调,如欧盟、加拿大和韩国,或者有法律支持,如《日本的学校教育法》。我国在这方面还比较缺乏。

五、促进我国高等教育领域

学分互认的对策建议

(一)关于学分互认实践的建议

1.扩展学分互认的范围,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与成长通道

首先要突破地域限制,让学生在全国范围内有自由流动学习的机会;其次是打通不同层次院校之间的壁垒,让学生直接通过学分互认实现学业升级,比如大专与本科的衔接、高职与本科的衔接等,为我国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建设提供多个通道。

2.扩展互认的学分类型,在专业课程方面给学生更多选择

国外的校际选课,很多是鼓励学生跟随专业领域的顶尖专家学习,如日本高等教育的学分互认就鼓励学生跨校选修专业课[25],以接受更高水平的专业熏陶。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学分互认也可以鼓励学生跨校选修专业课,尤其是对那些因高考失利没有进入名校的学生,跨校选修专业课可以让他们在大学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更高水平的专业教学。

3.扩展学分互认的实践模式,为学生的转学提供支持

欧美的学分互认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实现顺利转学而不用重复学习。我国在这方面也需要通过学分互认的方式,为学生在大学之间的转学提供便利。

4.借鉴国外经验,认可先前学习评价的学分

目前,先前学习评价与认证(priorLearningassessmentandRecognition)在国际范围内的高等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通过先前学习评价与认证,将成人学习者通过非正式学习所获得的各种知识、技能与能力转化为学分,从而使得学习者在参加学历继续教育时不必重复学习[26]。这种学分被称为先前学习评价学分,被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学分互认体系接纳,如澳大利亚、欧盟、韩国等,从而大大促进了成人的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先前学习评价与认证目前还主要集中在成人教育领域[27],如果能够在开展学分互认的时候,将学习者通过先前学习评价获得的学分也纳入互认的范围,不仅能够拓展我国学分互认的范围,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参与程度。

(二)关于学分互认政策方面的建议

1.通过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学分互认提供政策支持

建议国家以立法形式,确保学分互认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合法性发展。具体操作方式可以参照韩国的《终身教育法》,或者日本的《学校教育法》[28],用专门的法律条款确立学分互认合法性。

2.成立专门的机构指导并协调我国的学分互认

学分互认涉及各种类型的教育机构,涉及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领域的学习者,单靠某一所或某几所机构,难以建成覆盖各教育领域的、相互融通的学分互认架构,因此,需要成立专门性的、独立的协调机构,以深度调查各部门、各类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从而制定出覆盖较大范围的学分互认政策,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教师和学生的流动、促进社会终身学习。

该机构应该有相应的行政权力与研究水平,能够指导与协调我国各层级、各类型的学分互认。

3.研制系统化的学分互认标准与制度

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分析篇2

赞科夫认为,培养师资的工作,“主要缺点之一就在于:教育学和心理学没有跟教学和教育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大家逐步认识到,教育管理案例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教育管理案例.可以认为是教育工作者把教育实践中出现的、能够启发思考的典型事例,客观地写成能指导教育实践的描述性文稿。教育案例一般要附上分析。

本文所说的教育案例主要是指包括教学工作、德育工作、数学研究、教育科研、教育管理等诸多方面。要让教育案例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让教师撰写教育案例。

一、撰写教育案例

1.收集素材

①案例素材的特点。教育案例来自教育事例,但并不是任何教育事例都能作为教育案例的素材。一是案例要典型。教育案例的素材要有典型性,能反映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能隐含普遍存在、大家关心、比较重要的问题,能体现问题的深刻性,有无穷的回味,有实用的价值。二是故事要生动。教育案例应该是一个能够很好地反映某个隐含观点的教育故事,要具体、生动,要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三是寓意要明确。教育案例能够启发大家思考,能够让教师看出故事揭示的某些规律和本质,对教育工作有指导作用。

②收集素材的途径。一是在教育实践中收集。实地收集案例,便于获取真实信息。这些案例,可以是自身经历的,也可以是别人经历的。比如,可以从自己课堂教学、教育学生、教学研宄的过程中,从听课、评课的记录、观察和思考中,从教师、学生交谈的某些内容中,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失败中收集素材。二是在教育音像中寻觅。可以从电视、磁带、光盘的课堂教学录像、教学经验介绍的观看中收集素材。三是在教育书刊中查找。可以从备课教案、说课讲稿、教学实录、教育经验等材料的阅读中收集素材。

③收集素材的方法。收集教育案例的素材,一是要突出重点。每天发生的教育事例太多,有些事例太平淡,没有多少思考的价值,不必都收集起来,只需要收集那些有典型意义的问题。二是要经常注意。对于具教教育现象及其反映,要注意倾听,注意观察,注意思考,否则,就会对许多典型案例熟视无睹,让许多很有价值的案例从我们眼前滑过。三是要坚持记录。因为案例要写得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单靠记忆,不可能记得那么完整、准确,必须及时记录。记录时,主要写出有关人员的特点,包括语言、行动、作法、效果和相互关系等,不必过于计较写作的语法、修辞、逻辑与字迹,可以在记录结束之后再规范地进行整理。

2.提炼主题。

教师收集到的教育案例素材,仅仅是教育情景。需要针对某个现象或某种情况,进行反复、深入的研究,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而提炼出重要的、鲜明的、深刻的、有指导意义的主题。

3.撰写案例。

①目的要明确。敦师撰写的每一个教育案例.都要能反映某个问题或某项决策。教育案例不仅要描述人物语言和行为,而且要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需要、动机、态度等,还要将某种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工作原则、活动构想蕴含其中。

②内容要真实。案例素材要反映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教研、管理等工作实际。因此,撰写的教育案例必须是真实情景,不能虚构,不能杜撰。对于事件原貌,不允许进行夸张,更不允许歪曲。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适当增删一些细节、场景等。为了保护正当的隐私权,可以虚构地名和人名代替真实的地名和人名。

③情景要完整。教育案例要写出事件发生的背景,即写出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如

教师、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要写出解诀一个问题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的过程。故事要具体,要真实感人。

④取舍要恰当。教育案例通常篇幅较短,要求文字简练。因此,情景介绍的主次要分明,在写作时要恰当取舍,尽量写好主要事件,尽量精简那些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

⑤叙述要客观。写作教育案例的教师,对于所写的教育案例,必然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在案例写作中,只能客观地介绍典型事例,不能直接地提出问题,直白地表述观点,流露出感情的褒贬。要让读者仔细品味,悟出其中隐含的道理。

二、撰写案例分析

通常情况下,在教育案例的后面,要附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可以请他人写,也可以作者自己写。可以从一个当事者的角度分折,也可以从一个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撰写案例分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理论实际紧密结合。撰写案例分析时,不要就事论事,需要就事论理。对案例中描述的事实,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科学分析,力求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较好的措施。分析自始至终要紧扣案例,不能脱离案例本身去讲教育理论。

2.教育思想必须先进。案例分折的立意要新,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作指导,要跟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3.分析要有求实精神。案例分析需要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分析要实在,有针对性,要讲关于这个案例的具体的小道理,不要讲永远正确的空洞的大道理。不要热衷于抄录教育理论的条条框框,要将教育理论的观点自然地融会于分析之中。

4.分析需要突出重点。对于已写成的教育案例,要反复阅读,找出案列的基本目的和主要问题,力求抓住要害,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画龙点睛地把问题点明,把道理说清,把主题揭示出来。

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分析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外科护理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5(a)-153-02

外科护理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外科护理培养的目标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外,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传统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大多数教师还沿用“填鸭式”教学方法,一味地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思维僵化,无法适应多变的临床工作。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形成独立的临床思维模式,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外科护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

案例教学法利用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将理论教学和临床更好地结合,提高教学质量。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一些高等院校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日趋规范,对我国高校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理解及实际操作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1]。笔者在外科护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总结了其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探讨。

1案例教学法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1案例启发教学

在授课前布置案例,让学生认真准备并查阅相关资料,如讲授“胸部损伤”一节内容时,首先给学生一例典型气胸的临床病例,由学生去判定气胸的类型,使学生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气胸有哪几种?各种类型气胸的典型临床表现有何区别?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索精神,从而对这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通过自学和查阅课外资料寻求解答。

1.2结合案例进行教学

介绍病例后,结合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知识,分析病例的发生、发展过程、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如张力性气胸的病例,患者有明显的呼吸困难,胸廓饱满,主要由于气体进入胸膜腔,破坏了胸膜腔的负压,而且由于损伤的活瓣装置,气体只进不出,因此患者呼吸困难症状相对于其他种类气胸要明显。通过结合解剖、病理知识分析病例,提出了张力性气胸的典型临床症状,并解释了其发生机制,且这种授课方式相对于单一的按照传统模式介绍解剖、生理、病理等枯燥的知识的教学方法,加入形象的临床病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1.3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病例

在讲授一些重要、复杂的内容时,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病例。例如讲到气胸的急救原则时,三种气胸的急救原则各不相同,在讲解完相关理论后,可提出一些简单病例,如:患者胸部被捅了一刀后,刀未拔出和刀已拔出各自的处理原则是什么?学生在刚学习完理论内容后马上接触实际问题,一方面提高了学习、思考的兴趣,另一方面加深了对于讲授内容的理解、记忆以及掌握,提高了临床思维能力。

1.4疑难案例讨论

选取一些系统的、有一定深度的、综合性的病例资料,由学生自由展开讨论,针对病例的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辅助检查、治疗原则等作详细的分析,教师适当地进行引导、总结,纠正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临床诊治中的注意事项。疑难案例讨论有利于学生区分各种临床疾病,可以使学生养成主动利用各种资源获得知识、遇到问题积极寻求答案的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自学能力。

2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2.1选取典型的案例

教师应在熟悉教学大纲和学生能力的情况下,根据学习的重点、难点,选择典型的临床病例,案例通常是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或者是经改编或虚拟的问题,选择的案例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具有典型性,较复杂,有理论和实际意义[2]。这是案例教学的基本前提。

2.2案例教学过程中注意师生互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单一的教师讲授、分析病例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一样,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也不能一味地任由学生自行分析、讨论病例,缺乏适当的引导会造成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错误和思维模式的误区。因此,一方面,学生要有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从准备资料开始,结合病例去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与同学交流,展开讨论,充分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学习是学习主体的信息加工过程,主体性发挥得愈充分,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习效果也就愈好[3]。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好课堂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并对学生探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适当地拓宽学生的思维范围,增加学生的知识量。

3结论

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能力培养过程。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具有诊断、鉴别诊断疾病以及科学预防、治疗疾病的能力[4]。外科护理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专业学科,不仅要培养基本理论知识,更应注重培养综合分析、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病例教学法具有启发性、参与性、民主性的特征,是推进素质教育及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5]。

案例分析是一种准实践,通过案例学习,可以缩短护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通过学生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和模拟设计,能为他们将来的实践能力奠定牢固的基础,即增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6]。病例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的自学兴趣;病例分析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训练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与同学或老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改善了自主学习方法,促进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提高。另外,由学生自由展开思考,进行讨论,使学生们能够自主地、积极地通过课外资料寻求知识,主动开展自学能力锻炼,使学生养成主动利用各种资源获得知识、遇到问题积极寻求答案的习惯。

在外科护理教学中,采取病例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晓露.试论“案例教学法”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18):1-2.

[2]孔维佳,乐建新,陈建军,等.耳鼻咽喉科学技能培训基地与医学生临床实习方案[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4,11(4):269-272.

[3]张洪涛.典型病例教学法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9):1102-1103.

[4]方海明.CBL教学模式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4(11):155-157.

[5]董桂玉,李淑玲.案例教学法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4,(15):25-26.

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分析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成效;思考

作者简介:曹必文(1964-),男,江苏泰兴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曹雨平(1962-),男,江苏常州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课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1JSJG436);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编号:SGSY2009YB246);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度院级教改重点课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编号:6046)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28-02

案例式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商学院在1921年首创,该教学法一经问世,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以其在培养应用型、实战型、技能型人才方面所具有的独到的功能和效果显示了在教学领域的强大生命力。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一、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将之作为必修课列入大学的课程体系。该课程的开设,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起到了思想保障作用。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将之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按照新时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要求,有效整合教学内容,编订材,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的实施方案(“05方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迈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50-60年代模仿苏联课程和教学体系;70-80年代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课程和教学体系;90年代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课程和教学体系并在新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教学虽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一直存在着重理论和研究,轻实践和应用的弊端,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显得枯燥无味,导致广大青年学生缺乏政治理论的学习热情。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通过两难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对选定的含有问题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进而达到理解理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就是教师通过设计和激励,通过典型案例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案例中所隐含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接受和掌握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实施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时代需要作出的呼应,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自身特点,适应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内在要求。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特点

比之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一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充分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满足学生学习需要。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二是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紧扣时代脉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和引起广泛关注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和讨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对问题的见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三是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案例分析,用事实帮助学生解决认识上的是非,澄清理论上的迷惑,打开发散思维的天窗,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战性”;四是促进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培养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将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领域的引用,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发展,将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三者有机结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的目标。

当然,任何教学方法都不能独立地完成一门课程的全部任务,也不是否定其他教学方法的依据。同样,实施案例教学,并意味着对理论教学的全盘否定。在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注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变革中,广大思政教育者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将案例教学、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互为补充,不可偏废。必要的理论教学,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掌握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典型案例的分析,理论知识在模拟情境中的应用,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延伸;实践教学,让学生接触社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具象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益补充。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克服理论知识灌输传统习惯的影响,用案例教学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又要充分重视理论知识对案例分析的工具作用,不能有失偏颇。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和分析,进行讨论和交流,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理论运用的能力的教学方法。它不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阐述理论或概念而进行的举例分析,而是一种启发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对某一事件的描述(案例)和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理解原理、巩固概念、深化知识、巧用方法的目的。用于教学的典型案例的选择应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具有决策导向性。通过案例教学,营造虚拟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案例之中,参与问题的认定与问题的解决,作出自己的评判,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建议。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本为本、注重概念和理论知识灌输的注入式教学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达到学以致用,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案例教学取得的成效

多年来,我院一直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格人才,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致力于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2007年开始,选择部分教学班级进行案例教学的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08年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2009年在总结试点经验,进行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引入案例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深入分析研究,探寻破解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困境的办法:针对市场经济环境下价值取向的变化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社会非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在学生中开展了广泛的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倾听学生的心理诉求,征求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对课程教学的要求。调查分析表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运用基本原理来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引导,不能体现政治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使得课程内容显得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是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实施案例教学,精选具有时代性和典型意义,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鲜活案例,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破解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困境的有效办法。例如在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一章时,没有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容,而是选取了1958年10月中旬发生在湖北省当阳县跑马乡一夜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典型事件作为分析对象,引导学生分析产生本事件产生的原因,讨论我们从中应吸取的教训。通过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正确认识国情,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而产生对党的针对国情所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与认同。

(二)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形成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在试点阶段和全面实施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注重实际调查,系统开展思政课引入案例教学法的专项研究,借鉴案例教学法在其他教学领域的成经验,根据案例教学的基本原理,探讨案例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实施程序、教学规范和实现步骤,形成了一批理论成果并公开发表。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精心编辑“三贴近”特色的典型教学案例,初步形成了由“教学引导案例”、“课堂讨论案例”和“课外思考案例”组成的教学案例体系,实现了教学案例的模块化。正式出版了《教学案例》和《教学案例》,并分别被评为校级精品教材。及时跟踪社会热点和大学生的关注目标,实时修订教学案例,初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贴近”案例教学体系。

(三)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中心,创新课程考核评价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同步改变课程的评价方式,改变传统的以考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为主要标准的评价方法,突出能力考核。具体实施上采取理论知识学习考察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评价相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考察和行为表现评价相结合、学习过程考察和学习效果评价相结合的“三结合”综合考核方法。

五、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体系的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改革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距离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保障不力。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案例式教学的保障体系。一是投入不足,还未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充足的财力和物力的保障。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师资培训、购置教学资料、收集相关信息以及编写教学案例等均需要学院提供资金和各种教学设备等方面的支持。二是教学团队建设。广泛搜集资料、编写高质量教学案例,预设问题,精心设计案例教学的程序,对学生提交的案例分析报告进行批改和指导,都使教师工作量骤然增加,必须扩大教学团队,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

(二)在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中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案例教学法在其他学科教学领域的成功运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入案例教学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操作经验,但相对于其他教学领域,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何将这一特点融入案例教学过程之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和课程自身的特点,要求案例的选择、问题的预设和分析的结果带有一定的指向性,有时甚至是唯一性,特别强调政治导向性和思想教育性,而管理学等其他课程对案例分析的结论可能也可以是多样性的。因此,在教学案例的编选及其分析时,如何既遵循案例教学法的规律,又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将共性和个性有机融合,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三)资源平台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资源平台是案例教学体系的重要支撑,它包括案例信息库、调查信息库、网络教学平台等。目前,案例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尚存在很多不足,尤其是网络教学平台尚未建立。利用校园网络建立教学资源平台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通过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开设讨论区、信息互换区、建立“在线课堂”等栏目,活化教学过程,为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互动提供平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体系的网络化。

参考文献:

[1]甘慕仪,徐刚.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的忌讳[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

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分析篇5

(一)有利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矛盾。教育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与学的矛盾。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通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向学生讲解教育学原理知识。但是,由于教育学原理知识抽象性较强,学生对教育学原理的学习兴趣有限,部分学生因为教育学原理的抽象性而产生厌学心理,不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导致教与学无法相互转化。而运用案例教学法能让学生接触真实的教学案例,避免抽象理论知识的灌输,且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加快教与学的转化,解决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二)有利于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学习过教育学原理课程后,学生虽然对教育学原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能深入理解。这是因为学生并没有实际的教学经验,不了解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理论知识。而运用案例教学法,能为学生列举真实的教学案例,进而加强学生对现实教学活动和理论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内化教育学原理知识。(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学的重中之重,教育学专业也十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只能完善学生的理论基础,无法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而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加强学生对实际教学活动的分析与探索,强化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育学原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四)有利于增强教育学原理的实践性。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主要围绕教育学领域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学生开展教学。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一些教师在进行教育学原理教学时,对理论与实践教学比重的把握难免有失偏颇,更多会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理论方面,而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因为,案例本身就极具实践性,其可以作为对理论知识的辅助。因此,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教育学原理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案例最重要的特点是真实性,这是因为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其是真实存在的。此外,案例是情景的记录,具有客观性的特点。同时,教育学原理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应遵循真实性原则,使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案例,让学生接触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活动,进而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准备工作中,根据教学需要,引入可靠的案例材料,编写有价值的教学案例,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二)问题性原则。问题是案例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案例本身就是对问题的表述,教育学原理教学应遵循问题性原则,保证案例中存在着一个或多个冲突与矛盾。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加强其对知识的掌握。因此,教育学原理教学应重视案例的问题性,选择富含问题和矛盾的案例。(三)典型性原则。典型性原则主要指案例的特殊性和代表性,即案例能够反映教育活动的本质。典型性是案例的关键,如果案例缺乏代表性,学生将无法有效进入情境,进而影响案例教学效果。因此,教育学教师应重视案例的典型性,重视案例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以使学生能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四)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主要指案例符合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活动的需求,能为教学活动提供时效性信息。如果案例内容陈旧,无法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严重影响教育学原理的教学效率。因此,教育学原理教师应重视案例的实用性,选择符合时展和教育发展的案例开展教学活动,并不断更新案例知识结构。

三、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一)精选教育案例。在开展教育学原理教学之前,教师应精心选择教育案例,保证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实用性和问题性。首先,教师应积极关注当前教育界的热点问题,并将教育热点问题制作成案例,提高案例的典型性;其次,教师应深入了解本校的教学实践,开发本土案例,根据本校教学问题和教学现状编写案例;再次,教师可以搜集、整理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报告和相关文献,并向学生展示;最后,应加强与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合作,共同发掘教育学案例。(二)在课堂教学之前将教育案例发放给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需要将预先准备好的案例发放给学生,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案例的内容。将案例发放给学生便于学生的课前预习,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学习重点的掌握。此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分析案例教学的主题、教学过程和教学背景,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并对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三)组建合作小组。案例教学法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探究,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特长,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合作小组。首先,教师应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性别,平衡小组之间的性别比例;其次,教师应充分了解小组成员的现实生活,让小组成员扮演类似现实生活的角色,减少小组成员的适应时间;最后,应重视组员的能力和特长,让组员在小组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激发组内成员的责任感,提高组内成员的参与积极性。(四)案例讨论。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探究,深化学生对教育学知识的理解;第二,教师应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及时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指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不足,并帮助学生及时改进;第三,教师应丰富讨论方式,在小组讨论之后可以开展集体讨论,集中学生的智慧;第四,教师应积极为学生营造平等的讨论氛围,鼓励每一名学生都能主动发言,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五)归纳总结。首先,教师应对学生的案例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回归教材知识,并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知识框架;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案例讨论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找出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优点和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以优化下一阶段的案例教学。

作者:李向群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卫国.案例教学模式在教育学课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S1):102-103.

[2]邓云洲.案例教学:一种可供教育学教学移植的范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1,(4):40-43.

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分析篇6

关键词:法治教育;案例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212-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法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基础”课教育者正确把握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使“基础”课中的法治理念内修于心,外显于行,切实实现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教学效果。

一、“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又称个案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的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在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管理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并运用于经济、管理等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在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历来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所谓案例,就是现实生活中某个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的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只有当案例所蕴含的理论问题与教学目标相关联或相一致时,才能称之为教学案例[1]。

“基础”课注重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基础”课法治教育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第一,“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对法治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法治精神。

案例把“基础”课程中法治知识点的抽象内容具体化,把真实、典型问题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通过案例教学,能增进学生对法治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去思考和分析案例背后的法律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法治理念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法治精神。

第二,“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容易使学生将法治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的法治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培养法治理念的教学效果。

“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强调学生在法治方面理论知识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完善,另一方面更强调学生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培养,让法治思维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而案例教学法,正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与现实实际紧密结合的有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运用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中的现实问题密切联系的过程。在“基础”课案例教学中,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一种教学实践情景。这种实践情景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法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了现实实际问题,也培养了自身的法治理念。

二、“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的递进式教学组织

以典型的案例为导入,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的递进式教学组织,能实现案例教学法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有效运用。具体来说,就是用典型的案例中基本案情反映的法律事件,为学生提供一种虚拟的教学情境,将案例情境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件的欣赏、解读和分析,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展开论证和思辨,在模拟法庭中扮演特定的法律角色,通过训练学生的法治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递进式教学组织中,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合理设计案例教学的具体环节。

第一,学生查询资料环节。

学生查询资料环节是案例教学是否成功展开的前提。教师通过以多媒体或网络平台等形式给出案例的基本案情后,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案情的积极性,并结合法治的基本知识点,给出几个大方向的问题启发引导,如案例背后的法治思维问题,要求每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询案例中的法律知识点,探知案例中的法律问题,找出相关法律知识点,如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等,记录疑惑之处,为下一个环节的讨论和庭审做好应对的准备。这种做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

第二,课堂案例讨论环节。

课堂案例讨论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学生法律表达能力、论证能力和法律推理能力。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中总结的法律问题的相似性,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以8-10人为一个小组,采用小组研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在充分讨论交流中发现和解决法律问题。如针对案例中的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等知识点进行思考的同学,分别组合成小组。学生要利用自己查询搜集到的有关案情和法律知识材料来进行论证问题,说服其他同学,并提出自己的法律观点。这个环节教师主要起到组织者的作用,在分组后教师要巡视各个小组,鼓励学生结合案情进行推理与提问,引导学生在合理的课堂时间内给出一定的交流讨论结果,并最终听取各个分组代表的案例讨论汇报。

第三,模拟法庭审理环节。

在小组案例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选出代表,扮演模拟法庭中的各个法律角色,如法官、公诉人、被告、证人等,展开模拟法庭的调查、辩论和裁决等审理实践环节。这个环节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法庭审理中的程序规则,准备法庭审理中的诉讼文书、辩护词等法律文书,并展开课余的模拟法庭审理演练,在课堂模拟法庭中充分展示其法律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法律论证能力。尤其在法庭辩论阶段,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灵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案例的播放过程,教师可以情景假设某一庭审过程,引导学生代表围绕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展开模拟法庭审理的设计和演练,运用“公平正义”“正当程序”等法治理念进行法律推理,最终实现在课堂上展现一场精彩的模拟法庭。

第四,教师总结点评环节。

通过课堂案例讨论环节和模拟法庭审理环节,同学们基本上对案例中的主要法律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这也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指出学生在资料搜集、案例讨论和模拟法庭审理等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值得表扬的地方,做好对学生培养法治思维的讲解,引导学生积极掌握“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同时,针对社会舆情的各种正负面的信息,教师应从正能量的效果加以正确积极的引导。

三、“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教学组织中的注意要点

选用典型的案例,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在教学培养目标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实现培养学生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的法治理念。

一切教学法包括案例教学法在内,都是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和途径。方法服务于内容,案例是为了揭示理论,它是提升课堂效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舍本逐末,以手段代目的,为了方法而方法[2]。因此,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中,不能为了案例而讲案例,而要实现培养学生法治理念的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从知识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进行对法治知识点的法理解析。如2015年修订版“基础”教材从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五个方面来概括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其学理基础是将法律、权力、价值、权利和程序视为治国理政的五个基本要素。因此,“基础”课教师要在案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案例中有关法律、权力、价值、权利和程序等五个要素上的法治知识点问题。

从情感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案例交流、辩论和分析法律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情感,坚定学生深层次的“认同法治、尊重法治”的法治态度,最终实现以法治信仰作为培养学生法治理念的高境界要求。

从行为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发现法律问题能力、进行法律辩论和推理能力、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解决案例中法律问题的能力等,并在法治实践能力的培养中,真正使“基础”课法治教育中的法治理念知识内修于心,外显于行。

第二,在教学原则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组织中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教师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组织、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的开展案例分析、讨论活动。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自主学习,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搜集并整理有关材料,针对案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充分论证其合理合法性和操作可行性。这将加深学生对相关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助于学生法治理念的培养。

第三,在教学导向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中老师应正确解读案例,实现正能量价值观的教学导向。

如果说,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典型案例的正确选择是前提,那么,案例的正面解读则是关键。案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正面或负面的信息,只有正确地进行价值观的解读,才真正实现案例教学的教育效果。“基础”课法治教育中,教师应结合案例案情因素和社会舆情,给学生进行正能量的说理和引导,及时消除负面信息带给学生的负能量感受,从而引导学生以积极、正确的态度看待司法公正和培育法治理念。

总之,以典型案例导入,通过查询资料、案例讨论和模拟法庭审理等递进式教学组织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灵活生动的案例教学中实现“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使典型案例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知识点融为一体,使案例相关人员与学生的法治情感融为一体,使案例解析与学生法治理念融为一体,从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实现“基础”课法治教育的知识理解、法治情感的体验和法治理念的培养。在建设“法治中国”的大背景下,“基础”课法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积极培育学生学会用法治思维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把法治理念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而提升其自身的法律修养。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分析篇7

关键词:档案管理学;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

档案管理学的教学一直是我国档案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把档案管理学作为档案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是在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实现的。从那之后,档案管理学在档案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得到了肯定和落实。改进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把枯燥的教学内容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以此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现在,本文将通过档案管理学在教学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案例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两大教学法加以论述。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原理的掌握,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可以借用典型的案例运用在档案管理学的教学活动中,具体的方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就某问题或者疑问进行分析和研究,梳理清楚其来龙去脉然后再归纳总结,典型的案例具有代表性和一定的普遍性,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再现和剖析,可以让学生具体地看到隐藏在其中的问题,也能从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的实践中归纳和总结经验,便于以后实际操作工作中的运用。案例教学中的典型案例要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才能用于教学活动中,因为只有通过前期资料的收集整理,才能使该案例所包含的价值显现出来。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档案管理学的教育活动案例是为档案管理教学服务的,并且每个案例都必须是经过严格筛选的真实的具有典型性的同时又附有背景说明的事例。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学生积极参与到对案例的分析、探讨并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已逐步广泛运用于档案管理学的教学中,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其一,符合学生的认识心理,即由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心理过程。案例教学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同时也合乎档案学基本原理,对学生学习档案管理学原理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其二,具有丰富的的档案管理实务技巧,有助于典型示范,启发和指导档案管理的实践活动。比如,在档案管理中面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流动等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可以从典型的或同类的档案管理案例中归纳和总结档案管理的实务技巧。其三,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完美融合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案例是档案管理中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纽带个桥梁,将理论知识寓于案例之中,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探索和思考,进而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共同参与,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动自觉参与教学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形式2。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强调师生之间双向沟通与交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参与者和指导者,通过创设有关的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在互动的过程中进行有创造性的学习。互动式教学有利于“教”和“学”相互融合,同时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首先,在教学过程中,互动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促进。互动式教学指导教师通过不间断地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地多角度地进行思考。通过不断地提问和回答互动式交流,平等的师生的关系营造了良性的互动式的教学氛围,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的充满才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素质教育是我国教学改革中的主旋律,而课堂教学则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所以优化课堂教学称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而将互动式教学运用于档案管理学的教学中则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运用中应注意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一味追求形式上的互动式教学,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设计互动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融合,同时也要关注到学生与教学环境的有效互动,这里所说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师、教材等,让学生与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有效的互动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作为教学认识的主体,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都是有所欠缺的,因此在肯定和尊重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认识到他们的不足,这样教师才能因材施教,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档案管理学的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二者有机结合,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档案工作者的重要途径。

作者:农冬梅单位:百色学院

参考文献:

[1]傅松涛.教育社会学对象新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分析篇8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培训 案例教学 教育创新 互动教学

案例教学是教师以案例的形式来阐述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调动学习者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习者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近些年来,案例教学广泛地运用于各类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在干部培训领域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功能显现。本着培训内涵发展的趋向,也为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变革开辟了新的视野。

一、案例教学的基本内涵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师引导学习者通过运用所学的理论,对具体事例进行分析、论证或通过教师对具体事例的阐释,加深学习者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得出某些结论或获取处理问题正确方法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通过典型生动的例子,加之教师的精彩讲解,可以使抽象、晦涩的原理、规则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把具体和抽象结合起来,促进学习者全面深刻地掌握理论知识。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确地论述了思维与学习的辩证关系;他还指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指出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启发,而不是强迫、代替。案例教学就是要求教师以案例来引领导教学,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意义上教学形式的教师教、学生学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案例教学则更多地是一种动态的、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师与学习者互动的知识探索过程,最大限度地引导教育对象的参与教学活动,形成教学互动性。案例教学充分调动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求知的欲望和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过程。

二、案例教学促进中小学校长培训互动式教学变革

中小学校长培训是一种成人培训、干部教育,如何提升其培训绩效一直是培训工作者所思索的问题。随着西方教育理论的传播,一些培训者开始引进了源于美国哈佛大学首创的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实践证明案例教学非常适用于成人培训,给中小学校长培训也注入新鲜的血液。从功能与效果上来看,案例教学激发学习者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能力。由于学习者都是实际工作者,他们阅历广、社会经验丰富,在案例讨论、问题分析的过程中,还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个人的实际工作经验,使得学习者之间相互受益。这样,不仅深化了教育内容,而且使学习者学活了书本,用活了知识,提高了实践工作能力,使所学理论知识得到了升华。真正地实现了教与学的统一,实现了内容与目的统一,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把素质教育向前推进一步。

1、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能力

案例教学不同于常规教学中简单的举例,它是借助案例来完成教学的。教学中的案例都注重其论辩性和不确定性,还有意地打开一些“缝隙”,抛出一些问题,留下一些“想头”吸引学习者的注意,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开发学习者的想象,使其在边议边想、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的过程中,通过主动学习,提高创造性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认知社会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不但具有典型性,而且还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案例教学通过学习者对典型案例的模拟、演示、讨论与以至于争论,加之教师的剖析、概括与引导,不但可以清晰地再现问题的原貌,使学习者充分认识问题的性质和社会影响。而且还能使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实战”锻炼,问题的解决也就直接为学习者处理这类问题提供了“示范性”参考依据。

3、案例教学有助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是搞好中小学校长培训教学的重要抓手。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讲授变为对学习者的指导,让学习者唱主角,运用典型、生动的案例教学,让学习者在课堂上有一个关注的焦点,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积极地思维,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其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使比较抽象、呆板的理论讲授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同时案例教学还能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每次案例教学都促使学习者课上认真听,课下认真自学,这样对所学的知识理解透彻、印象更深刻,由此会促使其自学的内在驱动力。

4、案例教学有助于培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长期以来,一些教师缺乏对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导致学习者学后不解渴。案例教学实施中,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起着“导演”的作用,要求教师冲破“重教轻学”、“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方式的制约,破除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另外,需要教师不仅要全面系统地把握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要了解管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只有这样,培训教师才能抓住关键和核心问题,随机应变,又能给学习者留下充分发挥和创造的空间,以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

三、中小学校长培训中案例教学运用的基本实践

1、案例教学的基本流程

案例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编写案例、分析讲解案例和讨论总结案例三个环节。

编写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课程设计是案例教学的第一步,在课程设计中选择并确定案例展示的序列。但注意所用编写的案例要与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与教学要达到的目的相匹配;同时所选案例不能是特例,而是通例,是人们经常遇到的具有代表性和共性的案例。

分析讲解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环节。分析讲解案例要形象具体,能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案例的表现可以是录像全景式的,或是文字描述式,或是口头表达式的,还可以是现场表演式的,最好能自然地使学习者被引入思考能引起学习者心灵上的共鸣。

讨论总结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案例教学中的学习者讨论,可采取推荐代表发言和学习者自由发言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要善于驾驭课堂,根据发言情况及时引导学习者围绕案例进行分析,引导讨论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在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讨论发言进行总结点评,点评学习者对问题认识和理解的深度,总结归纳学习者分析讨论的观点,明确正确的分析方法、思路和观点。

2、案例分析中加强联系实践

教学理论需要教学实践的丰富和发展,教学实践需要教学理论的引领和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案例分析既应从理论的高度做出分析,又应从实践的层面上做出评论,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才能真正达到既提升理论,又改进实践的目标。

对于一个案例,既要从宏观上作系统的分析,如整体把握案例的基本架构,总结案例的教学模式,凸显案例的教学理念等,也要作具体的分析,从案例中截取一个典型的教学片段或提取一个富有价值的教学问题,从深度上挖掘其深层的思想理念,从广度上拓展其丰富的教学内涵,从而使学习者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在案例分析前,教师要提出切中要害的关键性问题,促使学习者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反省。对案例的教学目标、案例中的难点和重点以及教学技巧等进行分析。尽量让所有学习者都有展示他们观点的机会,并了解别人的不同观点。教师要把学习者讨论意见集结,鼓励继续思考,帮助他们更清晰地认识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把有关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想法更加具体化。

3、案例讨论中突出引导与启发

教师要认真组织讨论。一般来说,每个案例都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讨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兴趣指向,如果教师引导不当,有的学习者会不知从何分析,要么就是只会谈现象与枝节。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案例的内容,提前做好精心准备,临场还得进行机敏灵活的动态调节。

为了使案例讨论相对集中,可以随案例的呈现,提出一些重点思考的问题,组织学习者讨论,要给学习者一定的时间去思考。一般地说,在讨论一个案例时,至少要有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备择方案出现,甚至更多。在认真讨论最重要的或最适宜的方案的优越性前,需要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确定出一个最佳的方案。确定最佳方案后,讨论仍然没有结束,还要进而探讨如何实施这个方案。有时培训者也可以用角色扮演等方式来探讨实施的可能性等问题,并以此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4、案例教学中注重总结评论

案例讨论后总结很重要。培训教师的总结要有理论深度、评论要能切中要害,往往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所讨论的内容,以切实帮助学习者深化对教学理论的认识,改进他们的实践行为,触及他们的心灵深处,使其真正达到掌握理论的目的。要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该案例讨论当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也可以让学习者自己课后去进行思考。

四、中小学校长培训中案例教学运用的策略

1、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精心选择典型案例

案例的运用是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学中选择的案例是否恰当,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必须选择一些贴切、典型、具有说服力的案例。同时,案例的运用也应本着必要、谨慎和少而精的原则,不能不加分析地过多地使用案例,使课程的讲解成为案例的罗列和堆积。案例运用得不恰当、不严谨,也会削弱案例在教学中应有的效果iii。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一定要吃准吃透教材内容,深刻领会教学内容的实质,紧紧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认真的分析、整理和论证,选取最能准确地表达和反映教学内容、内涵的典型案例,发挥好案例教学的作用。

2、归纳整理生活实例,科学设计教学案例

案例不是生活实例的照抄照搬,而是来源于生活实例又高于生活实例。这就是说,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在被选择作为教学案例运用时,要有一个加工和提炼的过程。因此,在运用案例教学时,除了要考虑到所选择的实例要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以外,还要在其内容结构、逻辑关系、语言文字、篇幅长短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使之语言简练、措辞得体、概括性强、问题明确。案例中的问题设置要有隐含性,留给学习者一定的思维和分析空间;案例设计要尽量深入浅出,紧密联系实际,最好是发生在本地区有影响的典型案例,这样更具有鲜活力,易于被学习者理解和接受。

3、理清课堂教学思路,适时准确切入案例

准确地把握好实施案例教学的切入点,是发挥案例教学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找准时机实施案例教学,就是把所要运用的案例准确、适时地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最需要使用案例的阶段或环节上。培训者在准备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对课堂教学程序或教学环节进行认真、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安排。只有这样理清教学思路、准确把握教学中心、设计好教学步骤,才能将选择好的教学案例在最佳的教学环节中去运用,从而使教学案例发挥其应有的辅助教学的作用,保证案例教学取得好的绩效。

4、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更新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作为中小学校长培训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和方法,运用的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独立思考和实际运用的能力。但熟练地运用案例教学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使其逐步趋于完善。特别是中小学校长培训随着时展,培训教材、课程体系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充实,所以中小学校长培训课堂中的案例教学也不可能一成不变,需要不断地更新。对案例运用后的教学效果,还要进行跟踪调查,加强信息反馈,以扬长避短,不断提高案例教学水平。

五、结语

案例教学是创新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能提高中小学校长自身的综合能力,是实现中小学校长培训内涵发展的关键。案例教学有效地变革了以往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使教学过程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从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转变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的运用,使教与学产生了互动,鼓励学习者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习者意见,为学习者提生创新思维的良好教育环境。作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一种有利于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培训模式,应在中小学校长培训课堂教学中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分析篇9

关键词高分子物理教学互动典型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DiscussionofCultivatingStudents'Creativethinking

ZHoUZhimin

(CollegeofChemistryandenvironmentalengineering,YangtzeUniversity,Jingzhou,Hubei434020)

abstractaccordingtoourpracticeteachingexperienceonpolymerphysicsformanyyears,inthispaperitwasanalyzedandillustratedthatfosteringinnovativeeducationconcept,interactiveteachingmethods,caseteachingplayimportantroleincultivatingstudents'creativethinking.practiceshowsthattheinteractiveteachingmethods,caseteachingeffectivelyactiveclassroomteaching,anddevelopthestudentsself-learningability.

Keywordspolymerphysics;interactiveteaghing;typicalcaseteaching

创新是民族进步不竭的动力,如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奋斗目标。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地,而专业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高分子物理”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之一,笔者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当前大学课程改革减少了许多课程的学时,很多老师抱怨学时少教学内容讲不完。他们注重的是“教会”学生多少知识,事实上,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是无法把学生未来所需知识全“教会”给学生的。高校教学理念应该是“教”学生“会学”,而不仅是“学会”,应以有限知识的讲解促使学生掌握“会学”新知识方法。传统的教学观念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权威性,形成了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无法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增加课堂讨论,加强教学互动

课堂是本科生在大学四年中最主要的学习场所,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直是我们探索的主题。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高校越来越多地使用多媒体授课,高分子物理课程早已全面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仅丰富了教学信息量,而且省去了黑板板书时间,经考察和统计,讲授同样的内容,使用多媒体课件比板书每节课(45分钟)要节省10~15分钟,这节省10~15分钟为课堂讨论提供时间保证,况且一节课老师从头讲到尾,学生也很难集中注意力。因此,我们在不影响原有的教学安排和进度的情况下,将多出的时间用来进行课堂讨论。

为了提高课堂讨论的效果,教师必须事先设计好课堂讨论方案,并把课堂讨论的安排纳入教学计划中,使课堂讨论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堂讨论尤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比如,讲授聚合物聚集态结构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晶态结构模型,掌握结晶聚合物的基本特点,然后设计出问题:“聚乙烯分子为无极性基团,分子链柔顺性好,为什么聚乙烯当成塑料用,而不能用作橡胶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很多学生立即陷入思索。确实,他们从来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引导学生从结构上进行分析,分析聚乙烯单个链的结构以及聚集态结构,学生很快就会找到问题答案。通过讨论回答问题,学生明白链的结构对材料性能有影响,凝聚态结构对材料性能也有很大影响,同时加深了聚合物链的结构和聚集态结构的基本认识。

课堂讨论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化的。除了教师设疑,学生回答,还有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或学生提问,其他学生解答。课堂上教师根据所讲授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诱导和启发学生思维,达到课堂互动效果。但是,教师一而再、再而三地问学生有什么问题,而学生就是不予“理睬”,在实践教学中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境地。①因此,课堂上采取让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或其他学生解答形式,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并纳入教学计划。高分子物理教学上安排有自学内容,要求学生课外查阅相关资料,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记录自学中遇到问题,为了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课间安排讨论时间,要求每个小组派代表提出问题或谈谈学习心得,学生有所准备,每个小组都能提出问题或者是发表自己对问题看法,一些问题之新颖,学生自学能力之出色,非常令人欣喜。虽然有些看法不是十分深刻,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但是,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促进学生善于思考,提高其学习兴趣。

总之,在讨论中,让学生发表观点和看法,不仅可以诱导和启发其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高分子物理课程中的典型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运用典型案例,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到该教学情境中,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和深入分析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注重的是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主动性和团队协作能力。②

玻璃化温度(tg)是聚合物特征温度之一。所谓塑料和橡胶就是按它们的玻璃化温度在室温以上还是在室温以下而言的。从工艺的角度看,玻璃化温度是非晶态热塑性塑料使用温度的上限,是橡胶或弹性体使用温度的下限。③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认识,并掌握聚合物玻璃化温度影响因素,是授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思考问题。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讲授玻璃化温度影响因素时,使用典型案例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典型案例教学实施程序如下:

3.1典型案例的设计

作为教师,有责任去选择和组织所要讨论的材料,要从大量的资料中选择出适当的案例,自己动手撰写这些案例,并以一定的程序把它呈现出来。

3.2典型案例教学的准备④

教师需准备:(1)根据教学内容,教师预先找出典型案例。其案例尽可能把影响玻璃化温度各种因素都包括;(2)预先把影响玻璃化温度因素整理好并打印出来,发给学生;(3)根据学生人数和授课时间将学生分组,一般分五组。各组任务:第一组从主链结构的影响方面讨论案例第一问;第二组从侧基的影响方面讨论第二问;第三组讨论案例第三问;第四组对前三组的回答进行补充说明和修改,并找出主要(或关键)线条;第五组总结典型案例所说明的问题;(4)提出对学生的要求。

如典型案例:比较下列各组聚合物的tg高低,并说明原因。①聚乙烯,聚甲醛,聚二甲基硅氧烷;②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乙烯醇,聚丙烯腈;③聚己二酸乙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学生需准备:(1)学生对本次课程要讲的内容要进行预习,并对与授课内容有关的学过的知识要进行复习,同时要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为解决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2)对提前发放的案例要进行熟悉、分析、研究案例,并找出问题答案,以备课堂讨论所用。(3)向老师提出疑问。

3.3典型案例的教学过程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教练员,又是一名主持人,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当学生偏离了教学方向时,要及时将学生的思路、讨论中心引导回教学内容上来。作为教师要适时控制局面,当学生针对一个问题纠缠不休时,教师要把握时机地控制课堂,不要将讨论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对学生在案例讨论、分析过程中提出的各种方案,不管正确与否,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和表扬,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不是教学过程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他自己有对案例做出透彻分析的责任,同时他必须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要听取其他同学发表观点。

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针对案例本身所涉及的知识点要明确指出,对学生讨论思考出来的答案,教师应给予适当的点评。对于思路正确的要给与肯定,对于思路不清的应指出错误所在和原因,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应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讨论研究。教师恰到好处的点评,既能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个人观点,又能够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和讨论技能,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

注释

①艾保群.运用“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06B):4-5.

②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51-53.

教育教学典型案例分析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

14—0083—01

一、趣味案例的选取要“新”、“真”、“精”

案例教学法的中心环节是案例的选取,案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效果。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是激发课堂教学活力的重要源泉。但是,运用案例不当就会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失去案例教学应该达到的目的。因此,案例的选取是至关重要的,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案例要“新”。要选取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变化的生活实例,才能让学生在思想和认识上达到共鸣。教师应当将最新的和富于生活情趣的东西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生活同步,以形成认识上的共鸣,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案例要“真”。真实的事例更具说服力,用真实的事例诠释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优秀品质。

3.案例要“精”。可用于课堂教学的案例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但是,教师不能滥用案例,而是要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贴近生活实际的典型案例,即选择的案例要“精”。

二、趣味案例的运用

笔者认为,趣味教学案例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境中:

1.案例推导型,即先出示趣味案例,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这种类型的案例适用于法律知识的引导讲解上。例如,笔者在讲授“财产所有权”一课时运用了法制案例“卖房后又反悔,卖主撬门换锁”,先通过案例引导,让学生分析后得出结论:卖房反悔,私自撬门换锁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故意损毁他人财物的行为,通过这一案例的运用,让学生对财产所有权有了正确的理解。在教授“与法同行”时,笔者先运用案例“占便宜的代价”,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假如王某懂得尊重别人,尊重法律……一棵青菜值几个钱?”然后得出结论:我们要尊重法律,与法同行。这些与生活十分贴近的趣味案例的运用,让教学内容理解起来更浅显易懂。

2.案例论证型,即说明基本原理后出示案例,通过分析案例证明原理。例如,笔者在组织学生探究“诚实守信”这一教学内容时,运用了案例“诚实的拒绝”。在教学时,笔者先讲明了诚实守信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法宝。然后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这个案例,通过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做事如做人,讲求诚信的企业才能让消费者信得过,才有立身生存的机会。运用这一真实可信的典型案例,使教学内容更易于理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品行。